武林靈隱寺誌卷之八
詩詠
詩乃心聲,有觸即發,此風人之旨也。凡世間嬉笑唾罵與夫飲食宴樂,皆足以陶寫性靈、琢磨新句,而況名勝莊嚴有如武林靈隱者乎。鷲峰小朵載二猿以西來,慧理大師懸一瓢於東土。冷泉亭下,泉響淙淙;桂子月中,天香冉冉。仰殿閣之宏制,不信人間;禮金像之慈容,儼然天上。其他一石一樹、一鳥一花,今今古古、往往來來,接引多端,暢滌人意;興至詩隨,沉吟良久。有意無意,固已得之;不即不離,其有會矣。為誌詩詠十二。
五言古
三生石
與從姪杭州刺史良遊天竺寺(唐以前靈鷲稱南天竺,有論在首卷)
題天竺寺
北高峰
靈隱寺
靈隱寺
(詢知仁和,有靈隱寺詩十首,勒石冷泉亭上,今存七首。)
靈隱寺
白猿峰
飛來峰
飛來峰
冷泉亭
翠微亭
同項可立宿靈隱寺
飛來峰
靈隱寺
飛來峰
上北高峰
靈鷲看紅葉,期沈無回不至;同吳伯霖、鄒孟陽、方回、嚴印持、聞子將飲冷泉亭;同邵古菴、江邦申分韻,得山字。
冷泉紅樹圖
萬曆癸丑季秋,與丹陽周仲純來遊韜光,靜坐三七日而去,書二詩紀勝遊云。
其二
和高忠憲公〈韜光菴〉二首
重登韜光步韻(七言律)
九日同諸友登飛來峰
七言古
丁隱君歌
和李[A4]杞〈題靈隱寺〉
冷泉亭送唐林夫
靈隱寺
虛白亭
北高峰
𡵺嶁山房
贈靈隱晦山大師歌
五言律
題靈隱山頂院
候仙亭
請韜光齋
宿靈隱
(附錄:權德輿〈下竺詩〉)
飛來峰
寄杭州宋震使君
登北高峰塔
冷泉放閘
飛來峰
北高峰
靈隱蓬萊堂
遊靈隱寺
冷泉夜坐
冷泉亭
宿靈隱寺曉起
宿歸雲菴
靈隱寺
秋日鷲山雨後作
飛來峰
韜光菴
至靈隱寺
靈隱寺
韜光菴
岣嶁山房
岣嶁山房
韜光菴
五寺橋望諸雲泉怡老處
靈隱寺暮歸
贈僧住靈隱
送僧住靈隱
靈隱寺
遊靈隱寺
飛來峰
冷泉亭
慧理開山祖塔(在迴龍橋道左)
明教嵩禪師塔(在寺西永安塢)
蓮花峰
神尼舍利塔
塔在飛來峰巽角。尼名智仙,曾撫隋文帝。帝即位,勅建塔藏其舍利。
殿前石塔
五代錢鏐王為永師大師建。
山門外石幢
五羅漢松
濟顛祖師
韜光
石筍峰
冷泉亭
慧理祖塔
七言律
靈隱寺
靈隱寺
靈隱寺
辭白太守齋
立秋宿寺
中秋分桂贈楊元素
汎舟入靈隱
宿永安遇雨
和楊蟠〈宿永安遇雨〉
歲暮值雪,焚香獨坐,有懷章安楊公蟠錢湖草堂
和契嵩有懷二公之作
見山亭
靈隱訪舊
泛舟入靈隱寺
過鷲峰贈勤上人
集慶寺
送復見心返杭,兼柬張伯雨
飛來峰
贈靈鷲勤上人
觀魯侍郎冷泉亭放猿
靈隱寺
贈來復
靈鷲山
冷泉亭
靈隱寺
呼猿洞
九里松
北高峰
北高峰
送無杰師住靈隱寺
九里松
九里松,次夏公謹韻
九里松二首
其二
九日靈隱
九里松
宿靈隱寺
靈隱社集,得峰字
李本寧觀察招同徐、馮諸公集靈隱寺
前題,得泉字
訪李岣嶁山人於靈隱寺,公自注:「時被繫暫放;先是寓杭時,稍暇則扁舟湖上,故有末句。」
遊靈隱,登韜光,望見江海
岣嶁山房
韜光
三生石
飛來峰
飛來峰
蓮花峰
贈北高峰念響佛僧
僧,新安人,號玉真,居半山元帥殿。每夜半唱佛,山谷震動,聲聞數里。或繫板經行眾峰,時遇大蟲,亦無損,真異人也!
靈隱寺
前題
前題
前題
秋日宿靈隱寺
五言絕
望海亭
客兒亭
韜光
遊北高峰
九里松
了義塔院
賜德光
飯猿臺
合澗橋
冷泉亭
靈鷲
呼猿洞
靈鷲
韜光三首
其二
其三
飛來峰
冷泉亭
七言絕
飛來峰
靈隱寺
靈隱寺
北高峰
題了義塔院二首
九里松
冷泉亭
宿靈隱寺
呼猿洞二首
飛來峰
香林洞
冷泉
冷泉
聽猿
冷泉
飛來峰
呼猿洞
韜光
冷泉亭
靈鷲山
飛來峰
送祥都綱兩住靈隱
韜光泉
登北高峰
靈鷲山月歌
庚午初冬遊韜光,遇憑虛上人
冷泉亭
呼猿洞
靈隱寺石
冷泉亭
飛來峰
呼猿洞
靈隱寺
冷泉亭
飛來峰
韜光菴
五言排律
遊靈隱寺
宿靈隱寺
遊靈隱寺
飛來峰
月桂峰
靈隱寺
韜光菴
韜光
遺事
孫宇台之誌靈隱也,有〈山林碎錄〉一卷,其言曰:「高僧之迹、名賢之概,既詳之矣;而遺言、逸事,亦何可廢耶?」宇台之好賢樂善,舉前人之一言一動不敢遺漏,用心良苦矣!為誌遺事第十三。
飛來峰下龍泓洞側,或云:「有洞通浙東蕭山,徹浙江下。有採石乳者入洞不已,聞波浪篙櫓之聲,懼而返。」
新城縣有靈隱洞,在新安鄉。高十丈,濶五丈,深莫測。中有澗水,四時不竭。昔有人遊洞中,逾三日不出;忽見坐洞前石上。問之,曰:「入洞深處,逢神人叱之,不覺身出至此。」
月中桂子,見唐天寶年間;宋天聖丁卯秋七月、八月十五兩夜,皆雨桂子,已詳〈慈雲詩序〉。又張君房為錢唐令,夜宿月輪山寺。僧報曰:「桂子下塔。」遽起望之,紛如煙霧,回旋成穗,散墜如牽牛子;黃白相間,咀之無味。則桂子之落往往有之。《本草圖經》註云:「江東諸處多于衢路拾得桂子也。」今北高峰後名月桂,以此也。
邵山子曰:「唐九里松今將千歲,大者五六人抱,虬枝偃蹇,龍幹攫拿;有一根雙幹挺然者,有苓窠蒼翠鬱茂者,有樛枝下垂可手按者,奇形怪狀,為海內異觀。數年之間,所存略盡,已絕無極大可入畫者。此山後,桐村塢土穀祠,有松六株,甚奇古。好事者欲觀九里舊松,于此地訪之可也。」
下竺古名天竺,其地、其景蓋皆靈隱也。如李太白、崔顥之詩皆可入誌,而以天竺限之。李詩有「桂子落秋月」,崔詩有「青翠滿山、藤蘿覆沼」之句,非靈隱而何?或謂宋時以南山演福寺為南天竺,以北山靈峰寺為北天竺,以西方為尊而三竺同謂之西天竺,似三竺與靈隱無與;不知上竺創于石晉,中竺開于唐時,而下竺則與靈隱同建于慧理。故凡古人之稱天竺者,當與靈隱同稱也。
天目山有二水,一條東流經於潛、臨安,百五十里至餘杭,為苕溪;又東三十里抱錢唐,又東北流六十里過湖州,入太湖;一條西趨於潛,為紫溪,合桐廬之水滙於錢唐。此郭璞所謂「天目兩乳」也。南山如龍,北山如鳳,此郭璞所謂「龍飛鳳舞」也。海門一日兩潮,日輪正從鼈子門上,此郭璞所謂「金星」也。其塊土為帝王都會,璞留讖記,蓋預知五百年潮打西興,然後為帝王都會也。夫自郭璞以前,南北皆為武林山;嗣後始有龍飛鳳舞之目。然南山有鳳凰山,是南山亦可曰鳳;而北山有橋曰迴龍,有洞曰龍泓,是北山亦可曰龍也。
宋僧祖秀所撰《華陽宮艮嶽記》曰:「因土積為岡陵,山骨暴露,峰稜如削,飄然有雲姿鶴態者,名飛來峰也。」才人文士之品題飛來峰者多矣,未若「雲姿鶴態」四字為能得其神也。
楊應詔先生記飛來峰曰:「側見諸洞窟玲瓏,余穿崖隙入,恍石乳垂垂其上,石青紫有光;每窟穴處,雲滃滃然起,至此不覺神怡氣釋。」此可謂得其狀者矣。
葛稚川隱於飛來峰,故有稚川亭畔。而唐時又有葛道人隱居於飛來峰仙去,故唐人有詩云:「二葛已仙去。」是飛來峰有二葛也。
道濟化後,有人遇於六和塔。〈寄嵩少林書〉有「空屋退還主人,衣鉢任人將去」。僧之神通莫可端倪,未有如濟顛也。
贊寧,博聞多識,雖張茂先不能遠過。徐常[A8]侍鉉仕江南日,嘗襆被入直澄心堂。至飛虹橋,馬輒不進;裂鞍斷轡,箠之流血,掣韁卻立。鉉遺書贊寧,贊寧答曰:「下必有海馬骨,水火俱不能毁,惟漚以腐糟,隨毁者是也。」鉉斸之,去土丈餘,果得巨獸骨,上脛可長五尺,膝[A9]而下長三尺,髀骨若段柱然。積薪焚三日不動,以腐糟漚之遂爛焉。徐諤嘗得畫牛一幅,晝嚙草欄外,夜則歸卧欄中。持以獻後主煜,煜獻之宋太宗,以示諸臣,無能辨其理。贊寧曰:「南倭海水或滅,灘磧微露,倭人抬方,諸蚌腊中有餘淚,和色著物則晝隱夜見。沃焦山或風燒飄擊,有石落海岸,滴水碧色,染物則晝見夜隱。此二形殆二物所畫也。」
錢王有鐵幢三,一在舊便門東南小巷,一在舊薦橋門外,一在利津橋。蓋其時塘未成也,慮潮蕩幢,用鐵輪護其趾,而以鐵綆貫幢幹,且引綆維於上下之楗,然後實土築塘,蓋其難也。然不如六和塔成而潮可平、塘可就也。為之者,僧都統贊寧、禪師延壽也,皆靈隱知識也。
錢王以强弩五百人射潮而使之平,欲以就塘也。然不如炬菩薩咒龍而使之聽法也;又不如曇超之能致吳行人之以形見也。甚矣,靈隱僧之多奇也!
三竺靈隱屢有高僧,然不如靈隱為盛也。即以著書而言之,如所謂《宗鏡錄》、《證宗論》、《三教編》、《十地歌》、《輔教編》、《定祖論》、《正宗記》、《鐔津集》、《高僧傳》、《內典集》、《靈苑集》、《林道集》、《蒲室集》、《倦遊集》、《奏對錄》,皆斌斌可觀也。甚矣,靈隱僧之多奇也!
禪家之于詩,偈頌之餘也;而靈隱僧之以詩名者,自清晝而外,不能悉數。即如延壽〈夜坐詩〉曰:「孤猿叫落中巖月,野客吟殘半夜燈。」即詩人亦當遜步。契嵩與章安唱和詩,皆清新不媿古人。至惠遠奏對九重、鐵牛咸傑,皆有遺句。若見心、守仁,以能詩著名,又不必言矣。如無文、景隆皆深透宗旨,而詩都雅可觀。豁公為三峰嫡孫,其佛法舉世共推,而詩名早已著海內,有破堂諸詩,尤膾炙人口。可貴哉,靈隱僧之能詩也!
歐公《集古》最富,其〈靈隱最勝幢〉「寶大二年歲次乙酉」,未之見也。《五代史》謂錢氏有改元而無稱帝之事,然獨得其封落星石制書,稱寶正六年辛卯耳。不知其先,朱梁篡唐之明年為戊辰,改元天寶。臨安府尊勝幢云:「時天寶四年,歲次辛未」,此一證也。歐陽見其一而不知其猶有二也。要以錢氏當朱梁、李唐,有用正朔、不用正朔之時;至漢晉周則無不奉正朔者矣。若清泰、廣福、開運、會同、乾祐、顯德諸石刻皆可見。
〈廬山記〉云:「謝靈運見遠公而異之,以北本《涅槃經》繙為南本三十七卷。」則臺在廬山,而茲山更見,豈後人希謝氏之高蹤而託名耶?邵古菴曰:「不然也!廬山之所謂繙經者,繙譯也;此所謂翻經者,翻閱也,義各不同。」
至正壬辰,月中娑羅子隨雨而落,仁如松子,與張君房慈雲懺主所見桂子又異。是月中有桂又有娑羅也。
齎神尼舍利至靈鷲者,隋時慧誕法師也。誕,當時有名,講席高流也,所發石函與舍利函不差尺寸,又何奇也!
神尼名智仙,相傳為神尼舍利塔;然當年塔舍利,非塔神尼也。按釋迦舍利珠八斛四斗,其三之一住人間。阿育王置塔八萬四千,東震旦得塔十九,其粒不可得計也。康僧會懸佛七日,得七粒。曇榮懇之,自三粒至三百粒。隋文帝遇阿羅漢授舍利一裹,與法師曇遷數之,數多數少莫能定。乃七寶函致雍、岐等州,州各一塔,則靈鷲亦其一也,安得謂為神尼耶?邵古菴曰:「七寶廂,或尼督造有名而訛至今,亦未可知。」雖然,他州不言神尼而此獨言神尼,則又安知其不為神尼而塔也?
天醫波利多,乃天醫菩提化身,淳熙間居飛來峰。天台臨海婁氏子,年十五,厭俗,來參,師問云:「何來?」對曰:「從緣來。」師曰:「是何性?」對曰:「是佛性。」師曰:「子身尚俗,安識佛性?」對曰:「我身雖俗,因俗符真;真俗圓融,洞然無二。」利多異之,乃與落髮、受戒,名善戒,世稱「戒闍黎」,後住兠率院。按戒闍黎與炬菩薩,皆古佛下生而為靈隱散聖也。
南齊時,嵩山寶公向林慮白鹿山行,忽聞鐘聲,見一寺,題曰「靈隱」。寶入寺法堂坐,閴焉無人。仰視屋上,開孔如井,徐有僧從孔飛下,次第至六十眾。坐已,各問:「今日何處齋?」或言豫章、成都、嶺南、冀北、五天竺,動千萬里。最後一僧至,眾問:「何遲?」答曰:「相州彼岸寺鑒禪師講法,有一僧難問蜂起,聽之不覺日已暮。」寶起曰:「鑒師是我和尚。」遂失寺與僧,乃獨坐柞木上。出山,問大統法尚,尚曰:「此廢寺,佛圖澄造,賢聖居之,至今往往聞鐘聲。」夫林慮之與武林遠矣,乃佛圖澄之址;而寶公恍惚所見寺題「靈隱」,抑所不解。
稽留峰下,許玖、許現墓在焉。玖,許遠子,以遠死節,拜婺州司馬。現,遠他子,貞元中復官之,皆葬于此。許為鹽官人。
吳說書「九里松」,高宗欲易己書,命筆數十幅,歎曰:「無以易說所書。」未幾,吳授信州守,陛辭。高宗因語之曰:「九里松是卿書乎?朕嘗書此,終不如卿。」吳益遜謝,即令復揭之,勅賜填金。說,吳師禮子,王安石之外孫也。
光堯鑿大池於宮內,引水注之,疊石為山,象飛來峰,名其堂曰冷泉。孝宗嘗賦詩曰:
光堯覽之欣然。
淳熙十一年六月初一日,車駕過宮,至冷泉堂。早膳訖,太上宣諭云:「今歲與常年熱甚。」上起答云:「伏中正要如此。」太上云:「今日且留在此納涼到晚去。或三省有緊切文字,不妨就幄次進呈。」上領聖旨,遂同至飛來峰看放水簾。時荷花盛開,太上指池水云:「此種五花同幹,近伯圭自湖州進來。前此未見也。」堂前假山、修竹、古松,不見日色,並無暑氣。後苑小厮三十人打息氣唱道情。太上云:「此是張掄所撰鼓子詞。」後苑進沆瀣漿、雪浸白酒。上起奏曰:「此物恐不宜多喫。」太上曰:「不妨,反覺爽快!」上曰:「畢竟傷脾。」太上首肯。因閒說宣和周公公:「每遇三伏,多在碧玉壺及風泉館、萬松庄等處納涼。此處涼甚,每次侍宴,雖極暑中,亦著衲襖兒也。」命小內侍宣張婉容至清心堂撫琴,并令棋童下棊,及令內侍投壺賭賽利物雜劇。官家進水晶提壺連索兒,可盛白酒二斗,白玉雙蓮盃柈、碾玉香脫兒一套,六個大金盆,一面盛七寶水戲,并宣押趙喜等教舞水族。又進太皇后白玉香珀扇柄四把、龍涎香珠佩帶五十副、真珠香囊等物,直至一月初還內。
宋吳郡王益,憲聖太后之弟。一日竹冠、練衣、芒鞋、笻杖,攜一童縱行靈竺,濯足冷泉盤石之上,遊人望之,儼若神仙。邏者奏聞。次日德壽以小詩召之曰:「趁此一軒風月好,橘香酒熟待君來。」王亟往,光堯迎笑曰:「昨日冷泉之遊,樂乎?」王頓首謝。光堯曰:「朕宮中亦有此景,卿欲見之否?」蓋疊石引泉,象飛來香林之勝,架堂其上曰冷泉。而亭中揭一畫,乃圖王野服濯足之狀,且御製一贊云:
盡醉而罷,因舉圖以賜之。
瞎堂嘗侍孝宗幸飛來峰,上曰:「既是飛來,如何不飛去?」對曰:「一動不如一靜。」至上竺,上曰:「觀音亦持數珠,念誰?」對曰:「仍念觀音。」上曰:「何也?」對曰:「求人不如求己。」
嘉定中,進士錢唐范師孟遊靈隱,忽覩五福祠後石松奇古,賦詩曰:
既歸未久,隱几間,忽見二吏控馬來,師孟隨至冷泉亭,下馬登山,至絕頂大殿;六人環坐,皆起迎,獨未坐者款師孟至一堂,曰聚星,謂師孟曰:「適見佳篇,欽公達者,故託素懷。余婺原人,慕錢唐名都靈隱古剎高峰冠絕,故擇居焉。然昆季素性公直,福善禍淫,奉天之道;而世人妄意謂福可邀,是速罪戾耳。且奉西竺教,久無他嗜,幸君白之人間,勉為善而已矣,賽余何益?」師孟既受教,請曰:「聞神昆弟五,今六,何也?」神曰:「是能賦『疏影橫斜』句處士也。陰間尤重文學,故與為好耳。」乃命竹輿送歸。隱約由六橋,舁人失腳而覺,猶曲肱几上焉。高峰祈夢從此始。
唐時有李源者,京洛人。父憕,死安祿山之難。源悲憤,不仕不娶,居惠林寺三十年。與僧圓澤友善,相約遊蜀蛾眉山。源欲自荊州沂峽,澤欲取長安斜谷路,源不可,曰:「吾已絕世事,豈可復道京師哉?」澤默然,久之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荊州路。舟次南浦,見婦人錦襠,負瓮而汲,圓澤曰:「此吾託身之所也。」源驚問之,澤曰:「婦人姓王氏,吾當為之子。孕三歲矣,吾不來,故不得乳。今既見,無可逃者。公當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兒時,公臨,視公以笑為信。後十三年中秋月夜,當與公相見於杭州天竺。」源悲悔,為具沐浴易服。至暮,澤亡而婦乳。三日往視之,兒見源果笑。源遂不果入蜀,反居惠林。後十三年,自洛適杭州,赴其約。聞葛洪亭畔有牧童菱髻,騎牛歌〈竹枝〉,隔水呼源。覿之,乃圓澤也。歌曰:
源問:「澤公健否?」答曰:「李公真信士,俗緣未盡,慎勿相近,願勤修之。」又歌曰:
遂拂袖入煙霞而去。三生石在下竺,總屬靈鷲。此真古逸事也。
世言風僧葉守益,于冷泉亭譏秦檜。死後見所親者云:「寄語夫人東窗事發。」東窗事,蓋王夫人謀殺岳侯,非世所知也。鬼神之事亦可畏哉!守益,相傳地藏菩薩化身、隱跡靈隱者。至今羅漢殿有塑像存焉。
雷院部神有主壇,總化九天雲路,急捉大將徐天君,嘗從一白犬。楊璉真伽發陵肆惡,人莫敢問;又欲毁雷院,夜夢有白犬噬之不可解,大懼,懺禱,其惡少戢。則雷院之為威神大也。
履泰將軍,姓孫,名顯忠,錢唐人,仕吳越。宋嘉熙中,趙與懽尹京,禱雨應,奏聞,勅封「護國天澤侯」,廟在金沙灘。萬曆時,某年旱,太守張振之虔禱未應,憂悴成疾。忽神降乩,具示禱雨所嚮,曰:「吾助若雨,若新吾廟。」且推張長者而自敘,隱約數百言。張異之,適詢邑祠廟,既得,遂如所指請禱。公車未入郭門而甘霖隨澍。
僧子捷建北高峰浮圖,有一花犬隨工徒銜運磚瓦。既而工徒于荒莽間斸得石佛,而耳相不全,惜之。犬忽掘土深三尺許,得一石耳,合之竟是。塔成乃斃。
宋僧遠瞎堂,所畜猿頗知人意,因衣之,號黑猿行者,每侍側終日。瞎堂化時,閉門,人莫能見,惟猿行者執辭世偈,侍於側。自理公呼猿,有呼猿洞;知一畜猿,有白猿峰;瞎堂又有黑猿行者。靈隱之猿何其奇也!
妙峰和尚住靈隱,嘗有四鬼移之而出。梁楷畫〈四鬼夜移圖〉,中峰為之跋曰:「昔南泉謂王老師修行無力,被鬼神覷破;殊不知鬼神不著,便白日被王老師熱瞞。」相傳妙峰和尚住靈隱時,為四鬼所肩而出。當時賴遇妙峰;若是王老師,未免又作修行無力會也。一種是謾神嚇鬼、顯異惑眾,今又被人描模將來,不知面皮厚多少?
宋孝宗宣召惠遠,惠遠有詩記曰:
五代時,靈隱行人道忠布施,一錢不私,但日求麪供寺眾。每會必盛麪食,人往赴齋皆曰:「今日赴道忠蒸雪會去也!」
靈隱寺大松,樹圍數丈,正與月波亭相對。史彌遠伐取之,僧元肇號淮海,有詩云:
嘉靖時海寇之亂,督府胡公嚴造海舟,[A10]凡故家邱墓大木皆不能免,獨下令曰:「靈隱九里松,唐時古蹟,不許擅伐。」故得保全。舊時有僧補種賦詩曰:
明海寇亂,督府取寺鐘,僧苦不能守。僧真祥以詩上獻云:
此鐘賴以得存。
形家謂北高峰為真武展旗形,洪武初右武,一時勲臣、武職多營墓于此,則鐵舌菴、遠瞎堂之塔,以祭臺得存,猶為幸也。胡尚書世寧,嘗卜瑞光址,後即遷去,可謂君子矣。無何,沈長史又遷葬焉。於乎!唐宋以來,其宗師遺塔堙沒于勢家、宦族者,亦豈可勝道哉?
明天啟時,有縉紳欲規取蓮華峰。其時豁堂大師猶為祇園僧也,以死爭之,曰:「昔癡絕禪師不畏天子,吾獨畏貴人哉?」
易菴通,于萬曆辛卯重建靈隱,與羅公處約為月菴禪師撰碑年同。相去六百一載,為辛卯者十一而復得辛卯。既竣工,治地,得斷碑,原建寺僧亦號易菴,斯亦奇也。今斷碑亦未之見,而前之易菴不知何代何年?
上虞令朱袞至靈隱寺,寺僧乞書「飛來峰」。命筆,將書「來」字,問公等:「欲人來乎?米來乎?」僧曰:「有人此有米。」因以三「人」字書之。今存有飛來峰七言律詩。
「絕勝覺場」是葛洪書,而龔憲使冕以「絕」字不宜,改「最勝覺場」。按《楞伽》,佛地名「最勝」,僧號「最勝子」;梵語「瞿曇」,此云「地最勝」。易「絕」為「最」亦無不可。但《宗鏡錄》言:「絕」是「妙」之異名,此「絕」非是「斷絕」,以無盡為義,其義更勝耳。
許遠遊以下,葛洪、杜治皆道士也。嗣後杜京產、陳紫芝之流,間一見焉,然亦微矣。武林秦麒,號見峰,特建棲真院于飛來峰下,延盧真空鍊師修鍊焉。見峰孫心卿先生,高尚之士,有文集行世。
僧如璧者,本名饒德[A12]操[1],有文名,撫州士人。與曾布論不合,便落髮為僧。《廣冷泉記》是其筆也。又有贈勤上人詩。余嘗論賈㠀之改佛,由于韓公之奬許;德[A13]操之為僧,本于曾布之不合。以出世法論之,是韓為美疢而曾為藥石也。
恭行己與趙子昻同時,其思母詩曰:
可謂有陳尊宿之風矣。
慈雲懺主,正色不阿時好。有一貴客註《楞嚴經》,求師印可。先命熾烈焰,謂曰:「今申三問,答如契理,當為流通;如其不然,請付此內。」乃問曰:「真精妙元、性淨明心,如何註釋?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流變三疊、一十百千,為是何義?二十五聖所證圓通,既云實無優劣,文殊何以獨取觀音?」其人罔措,師即火之,以此處不知而作者,殊為快也。
高僧茶毘獲舍利者,靈隱為多。至若契嵩舌、眼、頂骨、童真、念珠,火真不燼,謂之五種不壊。惠遠舌不化,故名鐵舌,斯又不止舍利也。
洪有竹,名瀾,字子長。弱冠卜築青蓮山,居在蓮華峰之陰,年四十卒。詩才清俊,頗有可觀。其〈山居〉數首,其一曰:
夫靈隱固隱者之所棲也,而隱者又難其人。以李元昭之棄官結廬,虎菴譏其立行非真;洪瀾又以隱德未竟死。甚矣,隱者之難其人也。
魯半閒,諱安,字端明,宋肅簡公裔也。弘治間年八旬,諭諸子曰:「吾處世甚達,今將絕俗以娛餘年;但不知死何如生。世人引棺營葬,皆身後事;目一瞑,誰見知者?吾欲歷歷預觀之!」於是擇日具儀,同發引狀,鼓吹導之,令五子縗絰斬然,[A14]己乘白騾隨其後;遂隱靈鷲山,身若隔世。時有所需,緘封附騾耳,遣之歸,載物聿來,都無失候,閱十有三祀。一夕,端坐以逝,騾是夕亦化去。嗟乎!此可謂有楊王孫之達矣。其時有胡元洲者,善飲作達,自署「酒泉郡太守」,祔葬于其父長史墓側,墓在上竺路。嘗有〈山中詩〉曰:
其卒,遺命其子:「喪車出郭門,凡山水佳處必三奠。」亦曠達士耶!
他處祀伽藍不過五位,而靈隱兼靈鷲,故有十伽藍焉。蓋靈鷲寺廢而伽藍不廢,故知靈鷲之統于靈隱也。伽藍十數,有龍王居其一焉。此大小龍泓洞得名之祖也,且以知靈隱之有關于江潮也。
靈隱向有本山土地,而無本寺土地以配本山土地。伽藍之位既畢,特設本寺土地以配本山土地,是為十二神。雲間有許介甫者,許譽卿先生之子,博聞絕俗,性愛靈隱山水。一日寢病于家,見有旟旐繽紛,則言神迎其為靈隱本寺土地也,遂以是卒。
東坡云:「契嵩常嗔,人未常見其笑;辨才常喜,人未嘗見其怒。予親見二人皆趺化,乃知二師以嗔喜作佛事也。」
東坡〈送人游浙東〉云:「靈隱寺高峰,一上五里,有僧不下三十餘年矣,不知今猶在否?」
雜紀
嘗觀古聖賢作經著傳,必有體裁,其法大概有三:單提、雙開、雜紀是也。單提所以立體,雙開所以顯用;中有未暢者,乃拉雜以言之,謂之雜紀。今志靈隱寺,上來若開山,若重興,若山水,若梵宇,若尊像,若楗槌,若古塔,若古蹟,若勝概,若傳持,若檀越,若文藻,若詩咏,若遺事,一一分列;又終之以雜紀者,或有遺漏且不必另列者,皆綴于此,庶使華藏海中不失一花、帝珠網內不落一珠也。為誌雜紀第十四。
題名
韜光石:元豐二年己未二月十二日壬戌,資政殿大學士.太子少師.南陽郡公趙抃閱道謁韜光。菴主佐光留題。
又:蘇軾、楊傑、王瑜,元祐五年二月二十同遊韜光。
靈鷲寺後小石塔:楊繪元素、魯有開元翰、陳舜俞令舉、蘇軾子瞻同遊。熙寧七年九月二十日。
靈山翠微亭址:紹興十二年,清涼居士韓世忠因過靈隱,登覽形勝,得舊基,建新亭,榜名翠微,以為遊息之地,待好事者。三月□□日立,男彥直書。
龍泓洞內:陳思退來,蘇子容頌。熙寧□年。
○蘇浩然、楊景略、胡宗師、范峋、黃頌、彭汝礪、王祖道、林希逸,元年七月十二遊靈隱洞。
○錫山安國七遊于此。
龍泓洞外:蘇頌子容、蔣之奇穎叔、李[A15]杞堅甫、傳法僧慧日、禪師延珊。熙寧□年二月二日刊。
○又:太子太保嚴起。
青林洞外有詩:一片巫山十二峰,飛來何年不飛去。明進士唐鵬。
又別小洞詩:
青林洞口:嘉靖壬辰夏初伏,癖竹居薛東泓來遊于此,竹鄰與子希元至。
理公巖洞口:正德庚辰正月六日,按察于鏊、張淮、劉大謨、刑部方豪遊。
正德十五年人日,庶吉士江暉、進士陳直載酒來訪方豪于飛來洞,因遊天竺。
○嘉靖丙辰,五兀山人張庭有詩二首:
理公巖洞內:不有地仙福,不到此洞中。飛山子。
○臨安錢德範、莆陽僧貽孫同遊。皇祐二年六月一日。
○癸卯重午,與王伯虎來,二弟遫、逌[1]偕行。沈遼題。
石景衡叔平、杜僎叔陽同遊。
直翁翼道、林夫吉甫同遊。
乙卯,閩山王元晉耕雲、陳詩坐憩于此。
嘉靖二年,金臺邵盛紀。
飛來峰頂:朱裳。(公為方岳,裘褐不備,故題亦質,惟示姓名。)
伏犀泉上:連道善鵬舉、張文蔚同遊。建炎三年閏八月二十五日。
石衖:李公謹唐卿、楊泊損之,慶歷六年七月十二日來。
又題漫漶,止存「七年二月清明日也」八字。
虞用晦。元豐二年七月二十二日。
靈山塔側:陳古平甫同德甫遊。
翻經臺石上:淳祐丁未立秋二日,天台李艮、夏紹基,武夷翁孟寅、金華何子舉、嘉禾葉隆禮、宛陵吳琪來,喜雨。
至正六年秋九月朔,太史楊瑀、翰林張翥謁福初上人,因登蓮華峰,留名崖石。同遊者施維才、郯韶。
○泰定五年春二月,吳郡王連、莫維賢、葉森、陸友同遊。
下天竺後石壁:吳棫、周之翰、史范雲、程敦厚,紹興壬戌同校藝。
題額
【絕勝覺場】 晉葛洪書。
【佛國山門】 唐鍾權書。
【冷泉亭】 唐白居易書上二字,宋蘇軾補書下一字;今為明雲間董其昌書。
【法安堂】 唐白居易書。
【覺皇殿】 宋理宗皇帝書。
【妙莊嚴域】 宋理宗皇帝書。
【直指堂】 宋張即之書。
【面壁軒】 明四明陳理書。
【輪藏殿】 明董其昌書。
【選佛場】 婁東王時敏書。
【是佛國】 三韓佟有年書。
【飛來峰】 明上虞令朱袞書。 三韓佟彭年又書。
【慧日塔院】 射州宋曹書。
【慧日高懸】 在新建塔院,光祿大夫周方蘇題。
【永鎮靈山】 王時敏書。
【正法眼藏】 王時敏書。
【最勝覺場】 錫山龔勉書。
【九里松】 宋吳說書。
【理公巖】 唐尚書令楊遵篆。(已下在石。)
【龍泓洞】 元江淮釋教都總統所經歷郭口書。
【玉乳洞】
【金光洞】
【射旭洞】 俱明方豪書。
【天削芙蓉】 在理公巖,不知何人書。
古存物
〔上堂槌〕 明教嵩禪師上堂白槌遺物。
〔照佛鑑〕 寶達遺蹟。後鑑空遇僧,囊中取一鑑曰:「要知貴賤、修短、佛法興替,以此鑑焉。」亦曰照佛鑑。
〔印沙牀〕 亦寶達遺蹟。
〔直指堂印〕 宋孝宗賜靈隱,銅鑄。
〔范公牀〕 在靈隱方丈,乃良用貞所造。良乃范公孫也,希文蒞杭郡時所遺。(乙酉春,戒顯至靈隱,猶見此榻。相傳:人有卧在上者,醒即身在地下。想神物呵護也。)
〔龍文拜石〕 有龍鱗隱見石中,長八尺,濶六尺。
〔秦檜齋僧鍋〕 秦檜因風僧激勵,心懷恐怖,發心齋僧。此為遺物,現在雲厨。
靈隱著述
《金光明懺儀》、《淨土懺法》(慈雲撰)
《宗鏡錄》(智覺撰)
《證宗論》、《三教編》、《十地歌》(俱清覺撰)
《輔教編》、《定祖論》、《正宗記》、《鐔津集》(俱契嵩撰)
《高僧傳》、《內典集》(贊寧撰)
《弘宗說》(弘禮撰)
《正訛說》(弘禮撰)
《禪門[A16]鍛鍊說十三篇》、《現果錄》、《佛法本草》(俱戒顯撰)
已上皆內篇。
《天竺別集》、《正觀集》、《靈苑集》、《採道集》(遵式撰)
《蒲室集》(笑隱撰)
《夢觀集》(守仁撰)
《奏對錄》(慧遠撰)
《奏對錄》(德光撰)
《蒲菴集》、《澹游集》(來復撰)
《外學集》(贊寧撰)
《鷲峰集》(戒顯撰)
已下皆外篇。
前賢撰文遺失者(附存篇名)
陸羽〈靈隱寺碑記〉
梁簡文〈石像記〉
〈冷泉亭碑〉(寶大二年)
李淑〈重修靈隱寺記〉
薛志〈靈隱山資聖院記〉
本寺二十四房(今缺一)
東廡
東庫司房(瞎堂禪師舊庫房也。)
西廡
蒙堂房
僧堂房
妙應閣(向在伽藍殿基上。)
五松房
正濟房
祗園房
清隱房
幻東房
幻西房
石佛菴
普覺房
普東房
上東房
上西房
西南房
西北房
西緒房
澗西房
涵澤房
韜光房
雙桂房
本山物產
西栗樹
係慧理祖西天攜來種,實小而味美,惟靈隱有數十本,移他處則不生。大樹堂一株最大,乃慧祖手植,西晉時物也,至今鬱茂。
重榮檜
在金光明懺堂後,隋朝所植,高數丈,大十圍。後為兵火所燎,至大中祥符間復茂。
石面靈桃
在翻經臺側,生于石面,結果甚大而甘。宋政和間取植上苑。
無根藤
往往被牆砌,無根自茂。
紅辛夷花
似杜鵑、躑躅花,俗稱紅石蕎。樂天有〈靈隱寺紅辛夷戲光上人詩〉。
天親竹
出武林山西雙竹院,皆雙枝對抽并胤,又名扶桑竹,言如海上扶桑,兩兩相比也。
石面竹
鷲山多有之。
藥王樹
在靈隱山門外,大三圍,乃香樟也。有僧過之曰:「此藥王樹,可治心病。」由是遠近椎剝其皮,未幾死。數年復生,人復來取。寺不禁,尋復枯。每久雨,其空皆出黑色煙。
方竹
出飛來峰,今在澗西房。
曲竹
出靈山,一名唐公竹,又名鶴膝竹,節曲突如鶴膝狀。
枇杷
寺大殿下有枇杷樹,花實異于他所。
龍
龍泓洞本龍所藏,靈隱寺伽藍祀龍。
龍子
北高峰澗中有,如蜥蜴,長二寸,黑色,腹有紅點,四足五爪。
花犬
即僧子捷含磚砌浮屠者。
靈隱重興紀異
具德大和尚以佛法蔭覆天下,若象王、獅子,超軼前後。靈隱一席地,千百年來奇異獨萃,有非偶然者。蓋和尚固絕不言,而事在耳目者,亦不得而閟也。今紀數端于左方,知天人之拱護于大法王者,夫固有以耳。
仁和孫治識
葉子緯如,錢唐人,嘗夢靈隱金銀宮闕、白玉階塗、法幢寶相,逈異恒觀。已見和尚曰:「此其是矣。今從己丑至甲辰,卻計十六年,變榛莽萑蕪為莊嚴華藏,錢唐第二名山稱第一伽藍,其形見于夢兆,固然哉!」
金子靖思,新安人。下帷靈隱,夢寺中鼓吹迎大慧禪師至。及見和尚陞座說法,儼然大慧禪師也。夫宋以來,佛法之盛未有如大慧者。其罏韝犀利與今和尚無異,故衲子咸以和尚為大慧後身也。
宋時明教大師契嵩者,耿介絕俗,不假聲色,東坡稱五公之一,以嗔為佛事者也。和尚未至靈隱也,有數輩僧夢契嵩囑迎和尚。其僧不知契嵩為何如人,後乃訪耆宿,知為明教大師也。夫契嵩生則著書明宗,死留舍利,其欲和尚之住持靈隱,預先幽贊,固有以也。
和尚庚寅冬始事土木,時吳興沈長者以病寓居其間。締造之夕,見神人金甲而幘者以百數,晃晃在梲柱間。時沈卧病,牀有帷帳,戶有簾幙,而沈徹視于外,纎悉無遺焉。未幾沈病亦愈。
錢唐邑侯慕公,諱天顏。其初蒞任,勤恤民隱,未暇遊觀,而先夢至靈隱拜琉璃佛。惟中一尊光明洞徹無際,餘金身者無數,或半或全,皆不能徹視也。後見和尚即恍狀所拜琉璃佛,光明洞徹無際者。侯在錢唐七年多惠澤,以此敬事和尚,佛教益興焉。
大殿既災,僧至桐君之深處,名瑣細龍者,得大木數千章,然不能以出山也。大殿建期有日矣,庚子夏,水大發,千章之木,數百年不能出者,一旦湧于峰巒之上,乘流而下,辛卯得以告成,非佛力不至此。古所謂「浮梓柱于洪濤,飛梅梁于遠道」者,於此益[1]
[2]將建,缺一石柱。杭城居士名屠成鳳,夜夢峩冠五人來募其祖遺劉家園內石柱。問:「何用?」答曰:「助建靈隱大殿。」問:「菩薩何神?」答曰:「吾等北高峰五聖也。」居士夢覺,到寺訪之,果缺一石柱,立即捨到。今西南殿角一柱是也。
西山多虎患,和尚既至,虎猶一至殿墀之下,今十餘年絕跡矣。宋均為守虎渡河,大扇禪師號伏虎,於和尚尤足徵也。
《三輔黃圖》謂:「漢造未央,如巧匠胡寬不少。」靈隱建置多出于和尚之規畫,其前後布置皆若天成。和尚尤有先識,如移置大鍋,則掘下果見舊基;大殿未災,則先令僧遍書水星。其靈奇天縱,有不自知其然而然,非更僕所能悉數也。
己丑僧解制,閒步冷泉亭,有白猿立於棧上,如聽泉者;皎月當空,毫髮畢見,約長五尺。辛卯冬,眾集青蓮閣下,疑閣上有人聲,即而求之,見有黑猿荷笠而走,移時乃去。此黑白二猿皆見也。夫理公時,洞有黑白二猿,呼之即出。其後有智一飯猿臺;遠瞎堂時有猿侍者。甚矣,猿之於靈隱多奇也!夫今日之猿未必即理公時之猿,然而黑白皆見,不可謂非理公之猿也。天將興此蘭若,物應運焉,其理與數皆如是。
理公之至靈隱,咸和三年,歲在戊子;吳越王之重興靈隱也,在寶正以後,其戊子、己丑之間耶?今和尚之住此,實以己丑,固知數有相符也。羅公處約之建碑也,以淳化辛卯;而范公楷之跋碑也,以紹定庚寅;明張公瀚之為僧通立碑也,以萬曆戊子。古今廢置不一,而興建者卒在此數年之間。噫,亦奇矣!
具老和尚,丙午冬應徑山請,未一年往揚州,為法嗣巨渤和尚封塔。纔到七日,無疾坐脫。靈隱與徑山爭往迎龕,一路風逆;自靈隱人登船,忽發順風,一夜遂至北關,眾歎神助。
戊申年,因徑山爭龕,閧閙不决,正月廿五日,集滿漢護法、同兩山禪眾,公議拈鬮定奪。固山大高及之居士,預先申誓、三番禱祝,竟鬮在靈隱,由此息爭。真身永供慧日塔院,爪髮塔在五峰開山嶺之陽。
昔世尊不舍穿針之福,賢于特標插草之功,要知善固緣生,須識根從信入。先師具老人,生魔强際,值法弱時,苟非克己踐形、說尺行丈,人溺己溺、人饑己饑,又安能鞭撻域中之象龍、奔馳海外之麟鳳哉?是以及門皆命世之鴻儒,入室多過量之淛子;而能成褫兩脈、檄號五宗,振興十一座祖庭。恒侍五千員衲子,擁檀波,浮山岳,流梓柱,塞洪濤,俾橫目者格非心,令慳惜者傾囊橐,此《雜華》所以云「信為道元功德母」也。至于建摩霄干漢之殿閣,懸星接斗之堂樓,盲啟聾聰,頑廉懦立,雖機用開百代昏昧,而輪奐屬千秋勝緣。古云:「非常之人能建非常之業,非常之業必待非常之人。」非常者,豈常人之所能為也?吾于先師亦云。[1]
奕山小師濟萃謹識
山地
常住供眾僧田,宋時最多,數不可考。迄明宣德年間,尚存山田一百九十餘頃;至順治初,田土悉歸烏有。先師入院時,止存案山殿基。自法席崇敷、德風廣被,感發檀信助施,并方丈香資續置。山地詳載,永充樵採,接納雲流。須知尺地寸金,匪易得也。後之尸席者,慎毋忽諸!爰先舊存,次檀施,次續置列後。
舊存
具老和尚于順治六年二月十三日入院,眾房公共交出率字號山地數:
案山一百三十畝。
坐山十五畝三分。
大殿天王殿基地二十一畝一分五釐一毫。
法堂洎東西兩禪堂基地六畝七分六釐五毫。
直指堂洎兩軒基地三畝六分八釐三毫。
冷泉亭松路地三畝六分八釐三毫。
計共一百八十畝五分八釐二毫。
檀施
具老和尚入院後,檀施山地數:
率字號山七十畝。
羌字號山四十八畝。
毁字號山八百畝零七分。
垂字號山一百二十畝。
養字號山二百零三畝三分。
率字號地二畝八分五釐。
毁字號地十畝三分九釐七毫。
調字號地一畝四分六釐六毫。
計共一千二百五十六畝七分一釐三毫。
續置
具老和尚入院後,續置山地數(附蕩):
率字號山一百六十六畝九分二釐。
養字號山五百八十九畝六分九釐。
垂字號山一百三十五畝。
𦍑字號山二十四畝。
毁字號山四十六畝。
率字號地一百二十畝零九分四釐。
王字號地八畝五分。
王字號蕩二畝五分六釐九毫。
外體字號地十畝四分八釐五毫。
率字號地三分六釐三毫。
率字號蕩一畝二分六釐一毫。
計共一千一百零五畝七分二釐八毫。
本寺禪堂濟上戶,每年完正額條銀三十二兩五錢八分七釐三毫。
每年完實徵糧米一十七石六斗五升五合。
每年完漕截銀四兩六錢三分九釐四毫。
靈隱寺誌卷八終
校注
[0512001] 底本「妾」字疑係「妄」字之訛。 [0517001] 此詩原以引言代標題、作者隨附;今另訂標題,作者移置引言之前、新標題之下。 [0519001] 此詩原以引言代標題、作者隨附;今另訂標題,作者移置引言之前、新標題之下。 [0519002] 據〈明詩綜.弢光靜坐〉補。(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明詩綜,卷六十,頁二十三) [0559001] 此詩原以引言代標題、作者隨附;今另訂標題,作者移置引言之前、新標題之下。 [0615001] 饒節(1065年~1129年),字德操,號倚松老人,北宋撫州臨川人。江西詩派人物,師從三司使曾布。神宗崇寧二年正月,因變法事與曾布意見不合,剃髮為僧,更名如璧。《卍新續藏》第88冊《名公法喜志》有收錄其小傳。(,2016.02.26) [0625001] 據《浙江西涯堂卷一.沈氏宗譜》所載,沈周有二子:曰沈扶、沈括。沈扶有五子:曰沈遘、沈迥、沈遼、沈遬、沈逌。(,2016.11.03) [0642001] 肰,即「然」之異體字也。 [0643001] 底本此處疑脫一「信」字。 [0643002] 底本此處疑脫「大殿」二字。 [0647001] 底本此下疑有脫文。【經文資訊】《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 A023 冊 No. GA023n0021 武林靈隱寺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所編輯
【原始資料】法鼓文理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之「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