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靈隱寺誌卷之三上
住持禪祖
叢林之有住持,猶國之有君也。國不可一日無君,而叢林可一日無住持乎?住持者,必須善知識,知眾生病,識治病藥,然後弘開法道,濟度生民。火以薪傳,道因人舉,以其行解相應,稱之為祖,其來久矣。靈隱自東晉咸和至明萬曆,共一百三十餘代,有為天子所命者,有為大臣所請者,五燈互耀,號稱祖窟。易菴而後,䆮以衰矣。大清順治間,具德老人暨晦山和尚,父子相繼,三十年來,臨濟一燈,光明獨盛。茲考歷代住持次第,系其行實暨法語,以見大槩焉。為誌禪祖第七。
開山慧理祖師
西天竺人。東晉咸和初來武林,見靈鷲峰,識其從天竺飛來;以呼出黑白二猿為證,建靈鷲、靈隱、靈山、靈峰諸剎。今靈隱獨存,為開山始祖。常晏坐靈鷲後巖,因號理公巖,又名晏寂巖。今迴龍橋東首瘞塔存焉。
智一法師
劉宋時居靈隱山半峰,精守戒範而善長嘯,牽曳其聲,杳入雲際,如吹笳葉,若揭遊絲,颼飀淒切,聞者悲涼,謂之哀松梵。澗邊養一白猿,有時不還,一乃吮吻張喉,林木振響,則猿至矣。謂之白猿梵,稱為猿父。其後澗邊羣狙聚焉,有好事者往往從而飯之,故今有飯猿臺。
曇超法師
姓張,清河人。形長八尺,每獨宿樹下,虎兕不傷。齊建元末,適錢塘靈苑山,每一入禪,累日不起。一日忽聞風雷之聲,俄見一人秉笏,稱嚴鎮陳通。須臾又一人,形甚端偉,羽衛連翩,自稱七里灘弟子,曰:「富陽邑人冬鑿麓山,侵壞龍室,羣龍忿,誓三百日不雨。今已百餘日,井泉枯涸,無論田禾。法師道德通神,欲屈前行,必感甘澤。」超遂達赤亭山,遙為龍咒願。至夜,羣龍悉人形,詣超所禮拜,因乞三皈。明日即降大雨,高下皆足。至永明十年卒。宋寧宗嘉定三年,賜號「靈悟大師」。
寶達禪師
不知何許人;晦迹武林山,住剎利院,因名剎利禪師。寺中有印沙牀、照佛鑑,乃其遺迹。往者浙江驚濤為害,激射湖上諸山,師憫之,持誦祕咒累日。一夜,江濤中有玄冠朱衣偉人、謂師曰:「弟子吳行人也,憤心未雪。師慈心為物,敬聞命矣。」自是潮擊西興,浙之東岸沙漲數里,後罔知所終。
聖達貞觀禪師
姓范,錢塘人,世顯仕。幼奇相,掌有仙人字,舌紫羅紋。居靈隱山石室,戒行精專,受天台禪觀,高譚寂照,金石相宣,時人語曰:「錢塘有貞觀,當天下一半。」隋開皇年,眾建南天竺寺,請師居焉。嘗講《法華》心要,感皋亭神,請講捨祠為殿;刺史劉景安請講《海龍王經》,驟雨沛然。師能文,有雅操,文帝三徵,秦孝王兩延,皆以疾辭。仁壽中,手標塟地於寺東岡。大業四年,一日聞空中伎樂,遂趺化,壽七十四。
堅道守直律師
姓范,齊信安太守瑝八葉孫,錢塘人也。詣蘇州支硎圓公,受具足律儀,是夜眼中現光,燄長一丈餘,蓋得戒之驗也。立願誦《華嚴經》還,夜夢神人施珠一顆,及覺,尚烱烱然如在屋中。唐玄宗開元間,有制舉請正名,隸大林寺。後移籍武林靈隱。大曆五年三月,告眾曰:「夫至人乘如而來、乘如而去,應跡如此;而愚夫欲以長繩繫白日,安可得乎?」乃寂。春秋七十一,臘四十五。徒清晝著塔銘。
道標法師
姓秦,富陽人。七歲時,有僧摩其頂曰:「此子目秀如青蓮,得非釋氏威鳳耶?」遂出家,事靈隱白雲峰海公。肅宗乾元元年,試通經七百紙者得度,師首中選。後習毘尼,有高行。往南天竺結茆峰西,號西嶺草堂。尤善詩,與皎然、靈徹齊名,時人語曰:「霅之晝,能清秀;越之徹,洞冰雪;杭之標,摩雲霄。」杭人尊之,呼西嶺和尚,又稱為僧中十哲。李吉甫、韋皋、孟簡皆心交物外,分契塵中。長慶三年示寂,壽八十四,葬本山,塔今無考。
皎然清晝律師
姓謝,長城人,康樂十世孫。受戒於靈隱戒壇,事守直律師,當時號為釋門偉器。文章雋麗,後博訪名山。晚入抒峰獨處,絕去詩詠;孤松片雲,禪坐相對。永貞初年終。
道齊尊師
姓趙,錢塘人。少遊庠序,經籍淹博。剃染,投靈隱寺學《華嚴》經義,於天竺寺修習禪定。靈山上有石室,齊於中坐,忽巨蟒唅呀為吞噬之狀,怡然不動;復有虎豹近於石室,時時馴擾。又山頂乏水,以錫杖刺地,清泉迸流。貞元二十一年,四方學者請講《華嚴經》,時嚴冬飛雪,忽生花二本,狀若芙蕖,熠爚光發,觀者嗟歎。後終於石室。
抱玉慧琳禪師
姓戈,新安人。丱齡,受業靈隱西峰金和尚。唐大曆中住下竺,郡守杜陟、裴棠棣、陸則、楊憑、盧元輔、白居易、李幼、崔鄯、路異先後並禮遇之,比諸簪組上流。辭學高等,或號「毘曇孔子」,或名「勝力菩薩」。於靈隱講訓生徒二十載。太和六年四月示寂,春秋八十三,法臘六十又四。塔永安院西瑪瑙坡。
鑑空法師
姓齊、名佐,吳郡人,少貧困。元和初遊錢塘,年四十五矣。屬歲荒,求餐於天竺寺。至孤山,餒甚,不能前。俄有梵僧顧之笑曰:「秀才法師,旅遊滋味足未?」空不省。僧曰:「子不憶講《法華》於同德寺乎?子應為饑火所燒。」遂探囊出一棗,大如拳許,曰:「食之自知。」空食棗,頃刻,悟同德寺如昨日焉。因涕泣,歷問:「當時雲水五人,唯公得解脫,獨某修法不完,坐於饑凍。」僧曰:「由獅子座廣說異端,使學空之人心生疑惑。戒珠曾缺,羶氣微存,聲渾響清,終不可致;質傴影曲,報應宜然。」乃探囊取一鑑,曰:「要知貴賤修短、佛法興替,宜一鑑焉。」空照久之,了然默記。遂投靈隱出家,受具足戒,後行高節苦。太和元年過河東柳珵,說其由,又曰:「我生世七十有七,尚九年在世。吾捨世之日,佛法其衰乎?」乃索筆題數行於經藏北垣,曰:「興恒河沙,衰恒河沙,兔而𦊨,犬而挐;牛虎相交與角牙,寶檀終不滅其華。」後周遊名山,未卜所終。(此為會昌乙丑毀法,武宗厭代事也。)
韜光禪師
穆宗時辭師出遊,師囑曰:「遇天可前,逢巢則止。」至靈隱山巢居隖,時白樂天守郡,題其堂曰「法安」。白嘗於元旦為詩招師,師不赴。(詩載後)
無著文喜禪師
溈仰宗,姓朱,嘉禾人。參仰山,契悟。常往五臺山禮文殊,逢童子曰:「面上無嗔供養具,口裏無嗔吐妙香,心裏無嗔是珍寶,無垢無染是真常。」遂止五臺山為典座,文殊現形。乾寧四年住靈山無著院,武肅王表賜紫袈裟,號無著禪師。光化三年告眾曰:「三界心盡即是涅槃。」跏趺而逝,春秋八十,僧夏六十。終時有白光之祥,竹樹一色。塔本山東塢。
永明延壽禪師
法眼宗,字沖元,賜號智覺。姓王,餘杭人。七歲誦《法華經》,五行俱下。年二十八為華亭鎮將,以官錢放生,坐死。錢文穆王赦之,聽其出家,住天台智者巖習定,有𩿪鷃巢於衣裓。禪觀中,見觀音以甘露灌其口,遂獲辨才。參韶國師,聞墮薪而有悟。建隆元年,錢忠懿王請重創靈隱,靈隱之興由此。故後稱住持靈隱者,以為第一代也。繼遷永明道場,以心為宗,以悟為旨,著《宗鏡錄》一百卷。每日行一百八善;弟子二千餘人,夜施鬼食,晝放生命,世人號「慈氏下生」。開寶八年趺逝,火,舍利五色,鱗砌於地,塔大慈山。(明神廟中,遷於淨慈宗鏡堂,後號壽寧之塔。)
清聳禪師
法眼宗,福清人。初參淨慧,慧指雨謂師曰:「滴滴落上座眼裏。」師不喻旨,後閱《華嚴》感悟。節度使錢億執師禮事之。忠懿王命住靈隱,署「了悟禪師」。有僧問:「如何是摩訶般若?」師曰:「雪落茫茫。」僧不領,師示偈曰:「摩訶般若,非取非捨;若人不會,風寒雪下。」師嗣金陵清涼文益。
贊寧律師
德清人,姓高。出家靈隱,習南山律宗。錢武肅王署為「兩浙僧統」。宋太祖徵入京,賜號通慧,賜紫。淳化三年兼翰林史館編修。寧博物强記,辯說縱橫。著《通論》,有駁董仲舒、難王充、斥顏師古、證蔡邕、非《史通》等說,王禹偁深服之。年七十,入至道九老會。後二年示寂,塔龍井。
處光禪師
法眼宗,天台德韶法嗣。
韶光禪師
法眼宗,天台德韶法嗣。
道端禪師
法眼宗,靈隱清聳法嗣。僧問:「如何是佛?」師曰:「高聲問著。」曰:「莫便是也無?」曰:「沒交涉。」
雲知慈覺禪師
雲門宗,泐潭懷澄法嗣。僧問:「一佛出世,各坐一華;和尚出世,有何祥瑞?」師曰:「白雲橫谷口。」曰:「光前絕後去也?」師曰:「錯!」曰:「大眾證明,學人禮謝。」師曰:「默!」
王童圓明禪師
雲門宗,雲知法嗣。僧問:「如何是道?」師曰:「夜行莫踏白。」曰:「如何是道中人?」師曰:「胡張三,黑李四。」
文勝禪師
法眼宗,字慈濟,嗣雲居齊公,住靈隱,嗣法弟子二十五人。僧問:「古鑑未磨時如何?」師曰:「古鑑。」「磨後時如何?」師曰:「古鑑。」「未審分不分?」師曰:「更照看。」「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莫訝荒疏。」曰:「忽遇客來作麽?」師曰:「喫茶去。」
慧明延珊禪師
法眼宗,本寺文勝法嗣。僧問:「如何是道?」師曰:「道遠乎哉?」僧問:「如何真正一路?」師曰:「絲髮不通。」曰:「恁麼則依而行之?」師曰:「莫亂走。」天聖二年,章懿太后賜莊田,令祝延仁宗聖壽。至天聖八年,奏免所賜莊田糧稅,有勅存寺。賜號禪定大師。
德章禪師
臨濟宗。初住汴京大相國寺,嗣石霜圓公。仁宗累詔於延春閣化成殿,與普照大師論道,賜號「明覺」。皇祐二年乞歸山,御批:住持靈隱寺也。
慧中禪師
法眼宗,靈隱僧,天童清遂法嗣。
慧照藴聰禪師
法眼宗,天童清遂法嗣。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索喚即有。」曰:「未審有箇恁麼?」師曰:「天台楖𣗖。」問:「古路重修時如何?」師曰:「平高就下。」
幻旻禪師
法眼宗,姓葉,信陽玉山人。既納戒,來虎林,見慧明禪師於靈隱,即執弟子禮,盡學其法。慶曆八年住靈隱。嘉祐己亥感微疾而逝,契嵩為之碑,賜號「普慈大師」。
武林靈隱寺誌卷之三上終
武林靈隱寺誌卷之三下
住持禪祖
明教契嵩禪師
雲門宗,字仲靈,鐔津李氏子。得法於洞山曉聰,夜則頂戴觀世音像,誦其號,必滿十萬。自是世間經書不學而能,作《原教論》十餘萬言,明儒釋之道一貫,以抗排佛之說,讀者畏服。後居靈隱山永安蘭若,著《禪門定祖圖》、《傳法正宗記》、《輔教編》,上進宋仁宗,覽之嘉歎,付傳法院,編次入藏;下詔褒寵,賜號「明教大師」。執政韓琦、參政歐陽修,皆見而尊禮之。還山,熙寧五年六月四日,晨興示偈曰:
至中夜而逝。茶毘五種不壞。其頂骨出舍利,紅白晶潔,如大菽者三。師有文集二十卷,目曰「鐔津」,盛行於世。
玄本禪師
法眼宗,支提隆公嗣。僧問:「蚌含未剖時如何?」師曰:「光從何來?」問:「臨濟入門便喝,德山入門便棒,此意如何?」師曰:「天晴不肯走。」師見僧看經,笑曰:
雪竇重顯禪師
雲門宗,字隱之,遂寧人,姓李。參北塔祚公,盡其道法。將造錢塘,值曾學士於淮南,以書薦於珊禪師。顯至靈隱寺,浮沈眾中。曾奉使歸,訪師靈隱,無識之者,於淨頭寮舍物色得之。曾問向附書,顯出袖中納之,曰:「公意勤勤,然行腳人非書郵也。」珊大奇之。有〈為道日損偈〉曰:
師嘗應翠峰請,於靈隱陞座,僧問:「寶座先登於此日,請師一句震雷音。」師曰:「徒勞側耳。」進云:「恁麼則一音普遍於沙界,大眾無不盡皆聞。」師云:「忽有一人問爾作麼生舉?」僧云:「三十年後敢為流通。」師云:「賺了也。」師乃云:「天下絕勝之覺場,靈隱導師之廣座,暫借卑僧陞陟,實愧非材,豈敢於五百員衲子前,提唱佛祖,抑揚古今,衒耀知見?恥他先作假,饒得天雨四花、地分六震,於曹溪路上,一點使用不著,何以行腳?高士有把定世界、函蓋乾坤底眼,誰敢錯悞絲毫?其知有者,必共相悉。」皇祐四年七月七日示寂,塔雪竇。
本然清覺宗師
白雲菴主,為孔子五十二世孫。少穎悟,閱《法華經》有省,求出家。元祐八年至靈隱,後建白雲菴以居。開闡玄化,自立一宗,曰白雲宗。大觀毀教,師著《證宗論》,為忌者發之,編管廣南思州。後放歸,作偈投太守游公,指日為別,至期而化。
寂室慧光禪師
雲門宗,錢塘夏侯氏,慧林深公法嗣,住靈隱。僧問:「飛來峰山色示清淨法身,合澗溪聲演廣長舌相;正當恁麼時,如何是雲門一曲?」師曰:「芭蕉葉上三更雨。」上堂:「不用求真,何須息見?倒騎牛兮入佛殿,羌笛一聲天地空,不知誰識瞿曇面?」
佛智端裕禪師
臨濟宗,吳越王裔,嗣圓悟勤。累住名山,紹興十八年被旨補靈隱。慈寧皇太后幸韋王第,召師演法,賜金襴袈裟。上堂曰:「德山入門便棒,多向皮袋裏埋蹤;臨濟入門便喝,總在聲塵中出沒。若是英靈衲子,直須足下生風,超越古今途轍。」拈拄杖子卓一下、喝一喝,云:「祇這個何似生?若喚作棒喝,磕睡未醒;不喚作棒喝,未識德山臨濟。畢竟如何?」復卓一下,曰:「總不得動著。」紹興庚午十月初示微疾,至十八日,首座法全請遺訓,師曰:「盡此心意,以道相資。」語絕而逝。火後目睛齒舌不壞,其地發光終夕。得舍利者無計,踰月不絕。黃冠羅肇常平日[A1]問道於師,適外歸,獨無所獲,道念勤切。方與客食,咀噍間若有物,吐哺則舍利也。大如椒,色若琥珀,好事持去。遂再拜於闍維所,聞香匣有聲,亟開,所獲如前而差紅潤。門人奉遺骨,分塔於鄮峰、西峰,謚「大悟禪師」。
慧淳圓智禪師
雲門宗,嗣長蘆和公,住靈隱。上堂云:「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乃喝云:「寒山子話墮了也!諸禪德皎潔無塵,豈中秋之月可比?虛明絕代,非照世之珠可倫!獨露乾坤,光吞萬象;普天帀地,耀古騰今。且道是個甚麼?」良久曰:「此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紹興九年住張相公本寺。
大慧宗杲禪師
臨濟宗,字妙喜,宣州寧國人,姓奚氏。其母初夢神人衞一僧,黑頰而隆鼻,造於卧室。問其所居,對曰「嶽北」。覺而有姙。及誕之日,白光透一室,時元祐四年己巳也。紹興二十八年戊寅,師年七十,被旨遷住徑山。於二月二十八日就靈隱寺開堂,拈疏云:「這是釋迦老子四十九年三百六十餘會,說不盡底其中妙義。若敷演得,皇恩佛恩一時報足;其或未然,卻請表白。」拈出宣疏了,指法座云:「毘盧頂𩕳,人人有志上頭行;問著路頭,十個有五雙不知去處。諸人要識路頭麼?」良久云:「看!」遂陞座拈香,祝聖罷,又拈香云:「此一瓣香,在兜率則曰仙陀婆,在善變化天則曰奪意,在阿那婆達多池邊則曰蓮華藏;且道在徑山手中喚作甚麼?」良久云:「非但圜悟老人看即有分,便是三世諸佛出來也不敢正眼覰著。」便燒,乃就座。靈隱和尚白槌云:「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義。」師云:「若論第一義,五目莫覩,二聽難聞。要得諦,當分明,當須直截自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邪正未分,有疑請問!」僧問:「調御出世,三轉法輪於大千;達摩西來,九年面壁於少室。和尚今日為國開堂,未審『超佛越祖』一句作麼生道?」師云:「空裏忙忙書卍字。」進云:「直得四眾瞻仰、萬姓歌謠去也。」師云:「卻被上座道著。」進云:「直饒道著也只得一半,未審向上,和尚還更道得也無?」師云:「八角磨盤空裏走。」進云:「記得肅宗帝問忠國師:『如何是十身調御?』國師云:『檀越踏毘盧頂上行。』未審意旨如何?」師云:「今古歷然。」進云:「頂門具眼爭謾得,耀古騰今作者知。」師云:「收!」問:「靈山一會,與今日是同是別?」師云:「如是我聞。」進云:「恁麼則靈山親見舉,今日又重聞。」師云:「聞底事作麼生?」進云:「兩頭俱坐斷,八面起清風。」師曰:「咭嘹舌頭三千里。」僧禮拜。復有僧出,師云:「問話且止,縱饒問處如百川競注,答處似巨海吞流,直得維摩結舌、鶖子無言,於本分事上了無交涉。且道本分事上合作麼生提持?」乃舉拂子云:「還見麼?」又擊禪牀云:「還聞麼?聞見分明是個甚麼?當今聖主於此得之,以妙明心印,印十方華藏世界海,只在一塵中;於一塵中垂衣治化,演出無量無邊、廣大如虛空、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利益法界一切有情。所謂聖量廣大如虛空,不可思議;聖壽廣大如虛空,不可思議;聖學廣大如虛空,不可思議;乃至聖智、聖慧、聖慈、聖聰,皆悉廣大如虛空,不可思議。只者不可思議底,亦不可思議,都盧在一塵中,皆聖心之常分,非有假於他術。滿朝文武諸貴官得之,以妙明心印,向各各當人腳跟下一印印定,更無秋毫以為透漏。所謂王事民事,一一明了,一一無差,然後卷舒自在,縱奪臨時,皆吾心之常分,非有假於他術。一日一會,若僧若俗、若男若女、若貴若賤得之,各以妙明心印印之,則隨其根性,悉得受用。一一明了,一一無差,皆吾心之常分,非有假於他術。且道徑山得之又作麼生?還相委悉麼?唯憑一滴曹溪水,遍界為霖報我皇。即將上來,舉揚般若所有一毫之善,祝延今上皇帝聖壽無疆。恭願堯仁廣被,齊日月之盛明;湯德彌新,並乾坤之久固。皇太后、中宮皇后、大內天眷,伏願同明般若正因,悉獲金剛種智。」復舉:「波斯匿王問佛:『勝義諦中還有世俗諦否?若言其有,智不應一;若言其無,智不應二。一二之義,其義云何?』佛言:『大王!汝於過去龍光佛所曾聞此義,我今無說,汝亦無聞。無說無聞,是名一義二義。』」師召大眾云:「明明向汝道,尚自不會,豈況蓋覆將來?今日或有人問:『徑山勝義諦中還有世俗諦否?若言其有,智不應一;若言其無,智不應二。一二之義,其義云何?』只向他道:『元首明哉!股肱良哉!是名一義,亦名二義。』正當恁麼時,還有向上事也無?」良久云:「任大也須從地起,更高爭奈有天何?久立眾慈,伏惟珍重!」靈隱和尚再白槌云:「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下座。
無菴法全禪師
臨濟宗,姑蘇陳氏子。久依佛智,每入室,智以「狗子無佛性」話問之,師罔對。一日聞僧舉五祖頌云「趙州露刃劍」,忽大悟,有偈曰:
佛智住靈隱,師為第一座。乾道己丑七月二十五日示寂,火後舍利五色。
瞎堂慧遠禪師
臨濟宗,賜號佛海。姓彭,眉山金流鎮人。師二手如日月,參圜悟,悟舉龎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因緣,師忽頓悟,仆於眾中。良久,曰:「吾夢覺矣。」至夜,悟小參,師出問曰:「淨躶裸、空無一物,赤骨律、貧無一錢,戶破家亡,乞師賑濟。」悟曰:「七珍八寶一齊拏。」師曰:「禍不入謹家之門。」悟曰:「機不離位,墮在毒海。」師隨聲便喝,悟以拄杖擊禪牀云:「喫得棒也未?」師又喝,悟連喝,師便禮拜。自此機鋒峻利,目為鐵舌。遠乾道六年勅住靈隱,賜號「佛海」。上堂:「新歲有來由,烹茶上酒樓;一雙為兩腳,半個有三頭;突出神難辨,相逢鬼見愁;倒吹無孔笛,促拍舞涼州。」僧問:「文殊是七佛師,如何出女子定不得?」師曰:「擔頭不掛針。」問:「菴內人為甚麼不知菴外事?」師曰:「拄杖挑蒺藜。」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師曰:「腳踏轆轤。」問僧:「一大藏教是惡口,如何是本身盧舍那?」僧曰:「天台普請,南嶽遊山。」師別曰:「阿耨達池,深四十丈、闊四十丈。」乾道七年正月有旨,令靈隱長老引見,暇日召至選德殿。三月七日復有旨,令靈隱、徑山長老同入選德殿。乾道八年正月二十八日,車駕幸靈隱,至一笑軒交蘆室,見師畫像曰:「此是畫的,誰是真的?」師對曰:「春風和暖,恭惟萬福。」淳熙乙未示眾曰:「淳熙二年閏,季秋九月旦;鬧處莫出頭,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種作貴人,教誰買柴炭?相喚相呼歸去來,上元定是正月半。」都下喧傳而疑之。明年果以上元示寂,辭世偈:
留七日,顏色不變。塔全身於寺右烏石峰,壽七十四。著《御書集》,入藏。
覺阿侍者
日本國人,滕氏,通天台教,善書。與法弟金慶奮然航海而來,參瞎堂遠於靈隱。後至長蘆江岸,聞鼓聲,大悟。返靈隱,述〈投機五偈〉,其一曰:
遠稱善,後歸國。
濟顛祖師
名道濟,台州李氏子。初參瞎堂,知非凡器。然飲酒食肉,有若風狂。監寺至不能容,呈之瞎堂。批云:「法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耶?」人遂不敢言。及遠公既寂,出居淨寺。濟累顯神通,奇異多端。具見本傳,不能悉載。
懶菴道樞禪師
臨濟宗,四安人,姓徐,嗣道場慧禪師。隆興初,詔住靈隱。孝宗皇帝召至內殿,問禪道之要,師答以「此事在陛下堂堂日用應機處,本無知見起滅之分、凡聖迷悟之別。第護正念則與道相應,應情卻物則業不能繫。」上為首肯數四。後退居永安蘭若,逍遙自適。有偈題壁曰:
淳熙八年丙申八月坐逝,塔於永安。
最菴道印禪師
臨濟宗,漢州人,嗣大慧杲,住持靈隱。上堂云:「大雄山下虎,南山鼈鼻蛇。等閒撞著,抱賞歸家。若也不惜好手,便與拔出重牙。有麼、有麼?」上堂云:「五五二十五,擊碎虛空鼓;大地不容針,十方無寸土;春生夏長復云何?甜者甜兮苦者苦。」中秋上堂,舉馬大師與西堂、百丈、南泉翫月公案;師云:「垂絲千尺,意在深潭。西堂振鬣,百丈擺尾。雖則衝波激浪,未免上他鉤線。南泉自謂躍過禹門,誰知依前落在巨網。即今莫有絕羅籠、出窠臼底麼?也好出來露個消息,貴知華藏門下不致寂寥。其或未然,此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
伊菴有權禪師
臨濟宗,姓祁,昌化人。佛智開法靈隱,師參其會,時無菴為第一座。室中以「從無住本建一切法」為問,權答曰:「暗裏穿針,耳中出氣。」無菴可之,遂密付心印。佛智嘗問:「心包太虛、量廓沙界時如何?」師曰:「大海不宿死屍。」智撫其座曰:「此子他日當據此座、呵佛罵祖去。」後住常州華藏,嗣道場全公。淳熙庚子秋示微疾,留偈、趺坐而逝。茶毘,齒牙不壞,舍利無算。
佛照德光禪師
臨濟宗,姓彭,別號拙菴,臨江軍人。參大慧杲得悟。師頭顱方正、廣顙豐頤、七處平滿,相者稱當為帝王師。淳熙四年,詔住光孝寺。師渡江而來,上問:「古有浮笠而渡者,可謂神通乎?」光曰:「宗門不貴神通也。」上問:「朕心與佛心是同、是別?」光曰:「直下無第二人。成一切性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又問:「釋迦六年雪山,所成何事?」光曰:「將謂陛下忘卻。」帝大悅,賜號「佛照」,勅住靈隱。嘉泰三年入寂,有《奏對錄》行世。
誰菴了演禪師
臨濟宗,福州人。嗣大慧杲,住靈隱。上堂云:「面門拶破,天地懸殊,打透牢關,白雲萬里。饒伊坐斷兩頭,別有轉身,三生六十劫也,未夢見在。」喝一喝,下座。
密菴咸杰禪師
臨濟宗,應菴華法嗣。福州鄭氏子,母夢廬山僧而生。謁應菴於衢之明果菴,問:「如何是正法眼?」師曰:「破沙盆。」菴頷之。出世衢之烏巨,嗣天童華禪師,奉詔住靈隱。上堂:「世尊不說說,抝曲作直;迦葉不聞聞,望空啟告。馬祖即心即佛,懸羊頭賣狗肉;趙州勘菴主,貴買賤賣,分文不直。祇如文殊是七佛之師,因甚出女子定不得?河天月暈魚生子,槲葉風微鹿養茸。」後住天童示寂,塔太白中峰,為本寺第一十八代祖。
鐵牛宗印禪師
臨濟宗,姓陳,鹽官人,嗣育王佛照光。寧宗時住持靈隱,上堂,舉南泉示眾云:「王老師自小養一頭水牯牛,擬向溪東牧,不免食他國王水草;向溪西牧,亦不免食他國王水草。如今不如隨分納些些,總不見得。」頌曰:
藴衷禪師
雲門宗,嗣中竺妙公。
松源崇岳禪師
臨濟宗,龍泉人,姓吳。參靈隱密菴,杰指參「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得悟。旋出世吳郡澄照,徙江陰光孝、無為冶父、鄱陽薦福、四明香山、蘇之虎丘。慶元三年被旨補靈隱。示眾曰:「明眼衲僧如何打失鼻孔、有賊無贜?」上堂:「大凡扶豎宗乘,須具頂門正眼,懸肘後靈符。只如保壽開堂,三聖推出一僧,保壽便打。三聖道:『與麼為人,瞎卻鎮州一城人眼去在。』保壽擲下拄杖,便歸方丈。二尊宿等閒一挨一拶,便乃發明臨濟心髓;只是不知性命總在這僧手裏,還有檢點得出者麼?昔年覓火和煙得,今日擔泉帶月歸。」嘉泰三年八月四日偈曰:
跏趺而寂,壽七十一,坐夏四十。舊誌為本寺二十三代祖。全身塔北高峰之原。待制陸游放翁銘其塔,有曰:「讀師之語,峻峭嶒崪、下臨雲雨,如五千仞之華山;蹴天駕空、駭心眩目,如錢塘海門之濤;虎豹股栗、屋瓦震墮,如漢軍昆陽之戰。可謂臨濟正宗,應菴、密菴之真子孫也。放翁其知言者哉!」
破菴祖先禪師
嗣密菴杰,族出蜀廣安氏。參密菴於風幡語,大徹。出世卧龍,辭去,遍遊吳中。於靈隱笑菴悟處分第一座,命說法。
無用淨全禪師
臨濟宗。姓翁,越人,嗣大慧杲。師一至靈隱,眾請上堂,師曰:「靈山正派,達者猶迷。明來暗來,誰當辨的?雙收雙放,孰辨端倪?直讓千聖出來,也祇結舌有分。何以故?人歸大國方為貴,水到瀟湘始是清。」復曰:「適來松源和尚舉竹篦話,令天童納敗闕。諸人要知,聽取一頌,黑漆竹篦握起,疾雷不及掩耳。德山、臨濟茫然,懵底如何插嘴?」
敬叟居簡禪師
臨濟宗,潼川龍氏,世業儒。依邑之廣福院圓澄得度。參別峰塗毒於徑山;往育王見佛照,機契;出世台之般若,遷報恩。真西山為江東部使者,虛東林命之,以疾辭。乃於飛來峰北澗埽一室,居之十年。人不敢以字稱,以「北澗」稱之。趙節齋奉請補靈隱,師笑曰:「吾日迫矣。」乃舉天童癡絕沖。淳祐丙午春示疾,三月二十八日索紙,書偈於紙尾。復書「五月一日珍重」六字。至期,昧爽索浴,浴罷,若假寐然,視之已示寂矣。壽八十三,臘六十二,有《北澗集》十九卷。張誠子序其集曰:「讀其文,宗密未知其伯仲;誦其詩,合參寥、覺範為一人。」
涵澤禪師
住靈隱廣嚴道場。問:「如何是廣嚴家風?」師曰:「一塢白雲,三間茅屋。」「如何是佛法大意?」曰:「出澗泉清,高峰月白。」
笑翁妙堪禪師
臨濟宗,毛氏子,四明人。參天童無用全公,室中嘗示以「狗子無佛性」話。一日全以竹篦劈口便打,師應聲,呈偈云:
全頷之。時朝廷奏令,僧得買紫衣,堪曰:「如是則財可主法矣。」抗疏廟堂,其議遂寢。以寺在屠沽之地,闢為林藪,立飛來峰門,重樹羅公處約碑,皆師事也。春秋七十二。
石鼓希夷禪師
臨濟宗,嗣無用全公,為本寺二十八代,塔永安別苑。
今存〈和梁山遠禪師牧牛十頌〉,句法與梁山相埒,理趣超卓反有過焉。
一、尋牛
二、見跡
三、見牛
四、得牛
五、放牛
六、騎牛還家
七、忘牛存人
八、人牛俱忘
九、返本過源
十、入鄽垂手
原肇禪師
通州靜海潘氏子。受具,參浙翁於徑山,命掌記。由四明育王遷杭之淨慈、靈隱。嘗讚達摩偈曰:
無準師範禪師
蜀之梓潼雍氏。始見破菴於西華,後破菴居靈隱第一座,復往從之。因侍破菴遊石筍菴,菴之道者請益曰:「胡孫子捉不住,乞師方便。」庵曰:「用捉他作麼?如風吹水,自然成文。」師在傍,平生礙膺之物盡釋。出世,居徑山,為臨濟正傳。
石田法薰禪師
臨濟宗,眉山彭氏子。參破菴祖先,室中舉「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師云:「焦磚打着連底凍,赤眼撞著火柴頭。」破菴陰奇之。端平二年詔靈隱住持,示眾云:「但得本,莫愁[A2]末。喚甚麼作本、喚甚麼作[A3]末?松柏千年青,不入時人眼;牡丹一日紅,滿城公子醉。」退院保壽,促辦終焉。師累遷望剎,閱三十有二年。[A4]撙節足用,而人咸樂施。見世之為募者,鷺伺狐探,咨且囁嚅,鄙且賤之;而土木金碧,在處成就焉。嘗建接待寺於西溪,曰「寶壽」。
癡絕道冲禪師
臨濟宗,武信人,姓荀氏。少長習進士業,棄之,受釋氏於梓州妙音院。聞松源唱道於饒之薦福,徑造其門,以歲饑不受。曹源以雲居首座出世妙果,師聽其入門語有省。嘉定己卯,由徑山第一座出世嘉禾光孝。淳祐甲辰有旨移靈隱,謂是大父密菴、伯父松源宏道之地也。後理宗取下菜園地,建閻妃功德寺;即日退院,躬荷包笠,往遊廬山。遣使留之,不回,乃賜靈隱古蕩千畝、圩田若干畝與易。後住徑山。師才學浩瀚,每日以一篋付侍者,有求其語者,投之篋中。鐘定後,侍者進篋秉燭,隨紙多寡俱盡,日以為常。上堂:「有一人,一念頓證,墮在佛數;有一人,屢劫闡提,不願成佛。且道那個合受人天供養?」良久云:「蝶穿芳徑雙眉溼,蜂掠殘花兩股肥。」臨示寂,手書龕記并遺書十數,且曰:「無準忌在三月十八日,吾以十五日即行,不能瓣香修供。」侍僧亟以遺偈請,師謂曰:「末後一句無可商量,只要個人直下承當。」即命筆,書辭眾上堂語。至夜分,起坐,移頃而逝。壽八十二,臘六十一。茶毘,舍利五色者無數。
妙峰之善禪師
臨濟宗,吳興劉氏子。參佛照光於鄮山,照舉「風幡」語,師直箭機鋒,蒙印可,贈偈曰:「今日與君通一線,斬釘截鐵起吾宗。」乃遊匡廬,面壁妙高峰下十載,出世慧因、洪福、萬年諸剎。會天童虛席,時鄭清之秉鈞軸,謂非師莫宜居,因勉師行。師答曰:「老僧踰耄矣,尚夜行不休乎?」鄭公高之。僧問:「如何是不入眾流句?」師云:「烏龜鑽破壁。」僧曰:「如何是妙體無私句?」師云:「百匹馬中一頭驢。」僧云:「如何是瞬目揚眉句?」師云:「花雨岩前石點頭。」僧云:「如何是奇特事?」師曰:「紫薇花下紫薇郎。」僧云:「學人不會。」師云:「三十年後。」晚住靈隱,上堂云:「久參高士,眼空四海,鼻孔撩天,見也見得親,說也說得親,行也行得親,用也用得親,只是未識老僧拄杖子在。何以故?將成九仞之山,不進一簣之土。」師平生善誘,一經指授,輒神融意悟。端平二年九月示寂,壽八十四,臘七十一。茶毘,舍利不可數計。塔靈隱西岡,鄭清之為銘。法嗣有徑山珍、東叟穎、友雲䥐、霜林果、無方安、雪翁立。
高原祖泉禪師
臨濟宗,金山道奇法嗣。上堂,舉九祖伏䭾蜜多尊者問八祖佛䭾難提尊者「父母非我親」話,頌曰:
〈贈黃漢嶺開接待偈〉曰:
笑菴了悟禪師
臨濟宗,姑蘇人,天童杰法嗣。上堂,舉睦州因僧問:「以一重去一重即不問,不以一重去一重時如何?」睦州曰:「昨朝栽茄子,今日種冬瓜。」師頌曰:
虛舟普度禪師
臨濟宗,揚州人,姓史氏。稍長,絕無處俗意,母識其志,俾依郡之天寧出家。會與畢將軍遇,大奇之,曰:「此兒短小精悍,音吐如鐘,他日法中向上爪牙也。」攜歸武林,禮東堂院祖信,奮志參方。初見鐵牛印於靈隱,已而江東西湖南北悉遍歷焉。時無得唱道饒州薦福,師決志叩請。其遷福嚴、華藏亦與俱。偶入室次,得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師曰:「金香爐下鐵崑崙。」得曰:「將為這矮子有長處,見解只如此。」師曲躬作禮,曰:「謝和尚證明。」景定間,太傅賈魏公奏補中天竺,請旨,陞靈隱。上堂,舉臨濟和尚道:「有一人論劫在途中、不離家舍,有一人離家舍、不在途中,那個合受人天供養?」師曰:「兔馬無角,羊牛有角,寸毫尺釐,天地寥廓。潘閬倒騎驢,攧殺黃幡綽。」師住徑山,值火,志圖復興。將有緒,俄示微恙,索筆大書曰:「一十二年駕無底船,踏翻歸去,明月一天。」全身塔寺東十里罘塢之陽。
東谷光禪師
臨濟宗,嗣明極祚,天童密孫也。
泰禪師
曹洞宗,雪庭裕法嗣,芙蓉楷後也。
退耕寧禪師
臨濟宗。初住嘉興崇聖,次之蘇,居報恩、慧日、承天、萬壽,至靈隱。上堂:「目前無法,意在目前。雨餘山色翠,風暖鳥聲喧。」拍禪牀一下,云:「堪笑老胡無轉智,少室峰前坐九年。」上堂,舉香林因僧問「年窮歲暮」話,師頌曰:
上堂:「極目千峰鎖翠,滿空栁絮蜚緜。可憐無位真人,一向草宿露眠。啞三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大川普濟禪師
臨濟宗,奉化人。元初住持靈隱,纂修《五燈會元》。嗣徑山如𤥎。上堂,舉睦州因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州云:「一隊衲僧來,一隊衲僧去。」頌曰:
〈題世尊出山相偈〉曰:
虎巖淨伏禪師
臨濟宗,出世潭州石霜,嗣虛舟度禪師。至元二十六年住持。築室虎頭巖蓮華峰麓而終焉。
如因禪師
臨濟宗,石田法嗣。
悅堂祖誾禪師
臨濟宗,南康人,周氏子。至杭見斷橋於淨慈,橋問:「臨濟三遭黃檗痛棒是否?」師云:「是!」橋云:「因甚大愚肋下築三拳?」師云:「得人一牛,還人一馬。」橋頷之。橋逝,柏山介石來補處。室中舉「柏子」話,師擬議,石抗聲曰:「何不道黃鶴樓前鸚鵡洲?」師於言下頓悟。元貞初,奉詔赴闕,稱旨,賜璽書,號「通慧」。大德九年陞住靈隱。嘗勘一僧云:「微塵諸佛在你舌上,三歲聖教在你腳下,何不瞥地?」僧罔措,師便喝。訣眾偈曰:
春秋七十有五,僧臘五十有二。
玉山德珍禪師
臨濟宗,南康人,嗣虛舟度。元初住靈隱,奉旨入覲,賜號「佛光海印大師」以歸。偈頌脫口,宛如宿成。時有物出目中,瑩潔如珠,皆舍利也。歐陽玄為塔銘。
正傳禪師
臨濟宗。至大元年住持靈隱,覺皇殿蠹朽傾頹,師捐資,與平章張締建,皇慶間落成。
元叟行端禪師
臨濟宗,臨海何氏子。文字不由師授,自然能通。少愛靈隱山水清勝,止焉。自稱寒拾里人。嗣徑山藏叟珍,叟示寂,至淨慈依石林鞏公。虎岩伏時住徑山,請師居第一座。大德中住中天竺,皇慶壬子遷靈隱,尋賜號「佛日普照」,凡三被金襴袈裟之寵。辭歸,養高於良渚之西菴,以呵叱怒罵為門弟子慈切之誨,以不近人情行天下大公之教。師之利物皆陰為之,而沒齒不言。至正辛巳訣眾云:「本無生滅,焉有去來?冰河發燄,鐵樹花開。」世壽八十八,僧臘七十六。全身窆於寂照院。弟子住靈隱者,竹泉、淨林、性原、慧明、天鏡、原瀞。其他古鼎銘、夢堂噩、楚石琦,皆諸方之崢嶸者。
獨孤淳朋禪師
賜號「普覺」。常以〈定武蘭亭〉贈趙子昂,欲與重結翰墨緣,住持靈隱。元延祐五年,奉旨斷還九里松集慶占路,上表謝。其文云:「佛慧普覺大禪師,杭州路景德靈隱禪寺住持,臣僧淳朋言」云云。上堂云:「寺前一片閒田地,曠大劫來無四至。今朝恢復又歸來,坐斷腳頭並腳尾。東也是,西也是,南也、北也無不是。畢竟酬恩作麼生?直指堂前香一炷。」
圓通竹田禪師
臨濟宗,常住金陵諸處說法。元至順三年迎歸,住持本寺。金陵諸山送師疏見後。
東嶼禪師
臨濟宗,松源之四傳也,見宣政院疏。為本寺五十二代禪師。
照菴慧炬律師
照菴慧炬律師,明天台教,諸暨人,住理公巖。周伯琦為篆記,與黃溍友善。溍文章名天下,求之者或遭怒罵,惟於師了無所靳。洪武初,海潮衝岸,壞民廬舍。師為潮神說三皈戒,楊枝灑處即止不崩。時稱炬菩薩。
竹泉法林禪師
臨濟宗,別號了幻,俗姓黃,台之寧海人。參元叟於中天竺。東嶼在淨慈,招分半座。居淨慈蒙堂,不出戶者九年。至元四年遷靈隱,宗風大振。順帝錫以金襴法衣。時寂照在徑山,父子同時唱道,五山人以為盛事。上堂:「古杭管內,靈隱名山,肇建於東晉咸和年間,慧理法師為第一祖。今日上元令節,諸處放燈,知事值歲,各各照管風燭。」便下座。大龍翔席虛,星吉大夫遣幣聘,辭不赴。使者三往返,師遊於會稽山中。行院知不可强,具疏請師仍住靈隱。又三年,退處了幻菴。至正十五年春感末疾,二月二日集眾,敘平生本末,且誡之曰:「佛法下衰,無甚於今,宜各努力。吾世緣止於斯矣。」索筆書偈曰:
遂奄然而化。龕留十日,顏色不變。全身窆於松源塔西。塔前古桂,當春吐花,清香滿路,見者歎异。侍講學士黃公晉卿目見其事,故自書塔銘序之。
見心來復禪師
臨濟宗,以南至生故也。豐城人。參南楚悅於徑山,得其心要。至元七年住靈隱。洪武三年,以十大高僧徵。虞文靖、黃文獻與結方外交,為左覺義。與太祖子蜀王甚善。王就國,命作正心、觀道、崇本、敬賢四箴。未幾,以詩含諷被刑。弟子曇鍠編其集,宋學士濂序之,稱其「穠麗演迤,整暇森嚴,劍出匣而珠走盤也。」
天鏡原瀞禪師
臨濟宗,會稽倪氏子。登華頂,參無見覩。又如玉几,見石室瑛;室與語,大奇之,曰:「吾法叔徑山元叟和尚具大眼目,今代妙喜也。子欲了己躬事,往見,勿後!」師遂參叟於不動軒。入門,叟震威一喝,師不覺汗流浹背。尋游金陵,見笑隱於龍翔。上江西,禮諸祖塔像。至臨川,訪虞文靖公,道話契合,延師度夏,為作〈斷江塔銘〉、〈樸隱軒銘〉。至正丙申,出世邑之長慶,遷天衣。洪武五年,設廣薦法會於鍾山,詔天下高名尊宿,輪座說法,師預焉。九年冬,杭諸山請居靈隱,曰:「而祖佛照妙峰、而父寂照、而兄了幻,皆說法靈隱。於今振墮緒、提宏綱,舍和尚其誰哉?」師幡然而起。上堂:「即心即佛,嘉州牛喫禾;非心非佛,益州馬腹脹。不是心,不是佛,天下覓醫人,炙猪左膊上。」良久云:「嗁得血淋無用處,不如緘口過殘春。」終時年六十七,臘五十五。
古鼎祖銘禪師
姓應氏。元叟端在靈隱,往從焉。叩黃龍南在慈明因緣,叟詰之曰:「只如趙州云:『臺山婆子被我勘破。』慈明笑曰:『是罵耶?』你且道二老漢用處,是同是別?」師云:「一對無孔鐵鎚。」叟曰:「黃龍直下悟去,又且如何?」師云:「也是病眼見空華。」叟曰:「不是、不是!」師擬進語,叟便喝,師當下廓然,即命居記室。自是聲譽頓發。後住徑山,法席甚盛,賜號「慧性宏覺普濟禪師」。
慧明性原禪師
臨濟宗,號幻隱,俗台之黃巖項氏子。洪武五年選舉高僧,師與焉。十一年戊午,師至靈隱,振揚宗風,建本寺大殿,修北峰之塔,皆師事也。室中垂語曰:「蓮華峰被蚍蜉食卻半邊,因甚麼不知?」又曰:「冷泉亭吞卻壑雷亭即不問,南高峰與北高峰鬥額是第幾機?」罕有契之者。以僧誣語被逮,至所司,憩座下,端坐說偈而化。為洪武十九年六月二十三日,壽六十九。
酉菴曇噩禪師
慈溪王氏子。元叟端補靈隱,門風高,非宿學,莫敢窺其門。師直往咨叩,了無畏懼。機契,命掌內記。出世天台之國清。洪武三年詔徵江南有道僧,師居其首。
空叟忻悟禪師
臨濟宗,俗姓鈕,吳人,徑山愚菴嗣。洪武戊辰住靈隱,居四年,叢林改觀。以前住持逮至京,病卒於行,洪武二十四年夏四月三日也。門人窆骨於靈隱之東岡,為本寺六十五代。有三會語錄、宋濂銘塔,今存。
用貞輔良禪師
臨濟宗,范文正公十世孫。參笑隱,一見契之,號「貞悟禪師」。靈隱直指堂乃其建也。舉揚大法,不務緣飾。復以淨土觀門為苦海舟航,時兼修之。既示寂,舍利玉潔珠圓,宋濂為之銘。
無文本褧禪師
臨濟宗,別號無見,謝氏子,嗣孤峰德禪師。洪武二十八年住靈隱。又四年示寂。偈曰:
茶毘,頂骨不壞,舍利無算。有《和同安察禪師十玄談》最可傳誦,餘詳〈心泰塔銘〉,為本寺六十六代。
行中守仁禪師
號一初,富春人,靈隱僧。從楊廉夫、張伯雨遊,能詩,善書法。洪武中,徵授僧錄司右善世。一初有志事業,不偶為僧。嘗言:「我輩從事文墨,非以廢道,蓋有不得已也。」在京賦〈翡翠詩〉:
為太祖所見,怒而罪之。所著有《夢觀集》。守仁詩與見心,俱超絕羣輩,而皆不免於患,亦猶翡翠之為災也。
可純禪師
臨濟宗,象山胥氏子。參古鼎銘入室。洪武三十八年授杭郡都掌教,住靈隱。永樂四年寂於京,茶毘,靈骨塔涵澤菴。為本寺六十七代。
無杰善才禪師
臨濟宗,嗣無文。永樂元年住靈隱,增塑三世金身,創雙桂菴以奉師塔,修寺誌遺文數篇不忘,至今賴之。為本寺六十八代。
思擴性空禪師
臨濟宗,慈谿人,徐氏子。參無文褧公。永樂十九年遷住靈隱,奉旨修經,授僧錄司左覺義。洪熙元年寂於京,塔寺在天香菴。為本寺六十九代。
伐石良玠禪師
宣德九年住持靈隱。先是寺災,師建蘇州虎邱寺大殿,遂禮師主寺。寺之建豎,師之功也。為本寺七十四代。
慎菴祥禪師
海昌李氏子。少穎悟,經書過目成誦。受具戒於前住持全菴理公,嗣法壁菴璘公。景泰間出主顯寧。天順間主本寺,大開鑪鞴,學者景從。方丈間兩廡,是師傾橐所葺也。
前溪德明禪師
黃巖人,姓林。嘉靖間,海寇焚湖墅,山後西溪男婦踰嶺避亂。寺僧皆以寇必至,議棄寺各竄;惟師立[1]主合眾,結臺於大路,聲勢相援,寇遂不敢至。師又為粥以濟貧乏,於是人有固志。年八十一,為本寺一百五代。
按德明以前有幻菴修、慎菴祥、敬堂慇、大慈頤、南京識、天鏡淨、遠菴恭、東山曉、獨芳蓮、大川淮、北峰讚、可泉璽、博菴廣、愛山遷、恕堂忠、竹泉權、西隱方、無言諷、冷泉聲、聽泉禧;德明以後,橫溪亮、見峰輔、靈峰永、冬嶺秀、小山良、近山良、仰峰奎、南谷寧,皆前後住持也。
易菴如通禪師
臨濟宗,姓杭。母潘氏夢梵僧借宿而覺,即日娩。十五出家,禮大海和尚為師。未幾,往雙徑萬松和尚抉擇心要。松問:「如何是白雲不倚青山住?」答:「明月常懸古澗心。」松為首肯,乃繼臨濟正宗二十七世。嘉靖癸亥,司寇五臺陸公延禮,住持南山慧因,前後改觀。萬曆壬午,冢宰元洲張公禮致,住持北山靈隱,重建大覺殿。數十年瓦礫,一旦更新,師之功為不可泯也。
具德弘禮禪師
臨濟宗,為臨濟三十二世;紹興張氏子。初為鍛工,已習道家言。後又讀《首楞嚴》而善之。披剃受具,參三峰漢老人於安隱,徹悟宗旨。服勤十七載遂承囑付。師出世雲門廣孝、維揚天靈及佛日顯寧諸處,俱稱千人善知識;而於靈隱破院久住,法席一新,建置甚盛。復應請住徑山,大弘祖道。後至維揚天寧,甫七日,無疾坐化。以靈隱言,理公為祖,延壽為宗,而師以中興兼創置,靈隱自來禪德未之有也。壽六十八,塔全身於靈隱慧日軒。餘俱詳總錄。
晦山戒顯禪師
臨濟宗,字願雲,太倉王氏子。弱齡遊泮,稱名儒。甲申國難,作詩文告廟;入金陵華山禮三昧老人,祝髮受具。遍參天童、雪嶠諸大老。復參靈隱具和尚,於皋亭大悟「雲門拄杖」話,遂嗣法焉。初隱廬山,次開法雲居,一住十載。嗣住東湖薦福、黃梅四祖、臨皋安國、武昌寒溪、荊州護國、撫州疎山,化行江楚,道望大著。康熙丁未,具老人遷雙徑,命師繼席靈隱。語錄、詩文有若干卷,盛行於世。
五嶽濟玹禪師
古越吳氏子也。母周氏夢日輪昇天而姙。及師生,聞空中音樂。三歲誦《心經》如宿記。成童出家石屋,十七歲即遊方、登講肆。甫聽即講,猶如瓶瀉。受具天童密祖,問「祖西來大意」,祖棒云:「向者裏會取。」師便有入處。歸越,沙溪作務,將盥沐,觸翻水盆,得大脫灑。即遍扣,謁具和尚於顯寧,遂契以嗣。凡具和尚倡化諸剎,皆師佐揚。師出世安隱,遇火,重興之。他如鹿城安禪,海昌安國,罔不過化存神。於是聲名洋溢,彼都人士相率敦請。先福善、次夕照、次隆安、津梁、正遠。乃靈隱祖席非師不可,遂延師歸補處焉。整頹緒,振弘綱。和碩康親王駐浙,慕師義,禮敬請法。師固道高,而王之衞法弘願亦不少概見云。
武林靈隱寺誌卷之三下終
校注
[0192001] 「圓明淨智身寂照忘空理緣清性離真極妙常終始」底本此二十字排列呈迴文狀。 [0203001] 底本「立」字疑係「力」字之訛。【經文資訊】《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 A023 冊 No. GA023n0021 武林靈隱寺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所編輯
【原始資料】法鼓文理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之「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