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靈隱寺誌卷之二
梵宇
昔佛以正法教天下,而復立像法者,以正法深微幽奧,初心難測;有像法在,使轉輪與聽法者皆于是乎準焉。故必建寺,寺者聚也,言三寶之所聚也。入門列四天王者,表護世功在前也。中坐慈氏者,表當念即可入一生補處位也。向內建韋天者,尊其道肅三洲、向佛而擁護也。三世佛者,表三際代禪而覺體不動也。殿中左右列應真、諸天者,表真俗二諦互顯中諦也。觀世音擁于殿後壁者,普門示現也。後有樓閣者,普賢萬行為諸佛之長子,而因緣果滿也。像法之大義如此。又聞一千年像法,後五百年滅壞。今靈隱在像法滅壞之秋,具和尚獨力鼎新,功勛莫大焉。為誌梵宇第四。
寺自晉咸和間,理公開山。山門榜曰「絕勝覺場」,葛洪所書。正殿曰「覺皇寶殿」,為宋理宗御書。五季、隋興廢莫考。至唐初,自宋之問咏靈隱詩,承聯未就,遶廊行吟;駱賓王時避禍,隱于僧,乃續曰「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之問欣然用之,靈隱之名大著。大曆六年修,會昌廢教,寺毀僧散。後稍興復,規制未宏。至吳越錢忠懿王,國富民殷,命永明延壽禪師重為開拓,殿宇一新。建石幢、二殿,仍覺皇之舊。殿後為千佛閣,最後為法堂。以東空建百尺彌勒閣。宋真宗景德四年,賜稱「景德靈隱禪寺」。南渡後,高、孝二宗翠華屢幸。理廟親灑宸翰,增輝山水,當時號稱禪窟,為五名山之第二山焉。改法堂為直指堂,賜直指堂印。元至大元年,殿歲久蠹朽,住持正傳撤故為新,皇慶元年落成。至正己亥燬于兵。癸卯,住持輔良始建方丈、伽藍堂。明洪武十七年,住持慧明重建覺皇殿。永樂元年,僧善才募施,裝塑大佛、諸天及諸供具。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八日,覺皇殿災。九年,住持曇瓚建左右翼門;住持良玠重建正殿,復還舊觀。隆慶三年三月燬于雷火。萬曆壬午,住持如通開講說法,士庶雲集。五年鳩工飭材,百廢具舉。以癸未冬十二月始事,越五年落成。殿倣唐式用柱,平頭四十八,石柱十六,易名大雄寶殿。越今六十餘年,寺穨廢,存者十無一二。大殿、直指堂、轉輪殿,亦僅存而已。大清御世,順治己丑春二月,各房僧眾暨外護,合力敦請具德和尚住院。和尚相隨數百僧,戮力締造。庚寅營造方始,堂室次第鼎新。戊戌三月廿六大殿災,天將以除舊布新屬和尚也。辛丑七月十七日,大殿與天王殿同日鼎建。十八年間營造,無不高大寬敞,丹碧一新。凡為殿者七:天王殿、大雄寶殿、藏殿、伽藍殿、羅漢殿、金光明殿、大悲殿。為堂者十二:祖堂、法堂、直指堂、大樹堂、東禪堂、西禪堂、東戒堂、西戒堂、齋堂、客堂、擇木堂、南鑑堂。為閣者四:華嚴閣、聯燈閣、焚香閣、青蓮閣。為軒者三:面壁軒、青猊軒、慧日軒。為林者一:玉樹林。為樓者三:響水樓、看月樓、萬竹樓。為房、為室、為公所者十:雙桂室、香積廚、圃室、浴室、各寮房、公所。而鐘樓增建為古百尺彌勒閣。計自斬荊誅棘,以迄落成,辛勤瘏瘁二十餘年,致殿閣巍峩,堂寮鱗砌,佛像嚴麗,金碧輝煌。從內至外,無一殿一堂、一樓一閣、一房一舍不脫體斬新者。雖曰重興,實同開創。蓋代功蹟,古今未有也。大殿、天王殿、鐘樓,皆募檀信;其餘都積香信為之。錢糧鉅萬,一時湊集。真千年香火、萬年常住;臨濟光明、三峰法道永久不替。晦山和尚補五載之內,完飛來峰牌坊,建具和尚慧日塔院,置普同塔三座。其他未竟,容次補入。
開列新建殿堂、樓閣、寮舍、庄院名目
大雄寶殿
高十三丈五尺。規制宏敞、丹雘精麗,不減化樂天宮,為九州名山之冠。順治辛丑年七月十七日建。
天王殿
高七丈。辛丑年七月十七日與大殿同日建。
輪藏殿
順治庚寅春移建于東首鐘樓南。
伽藍殿
康熙壬寅秋建于華嚴閣右,即妙應閣舊址。
羅漢殿
五十四間。順治戊戌冬建于西禪堂之下。
金光明殿
九間。順治乙未秋建于蘸筆池上。
大悲殿
六間。順治戊戌春建在聯燈閣後、蘸筆池前。
祖師殿
八間。順治乙未冬建于羅漢殿之下。
法堂
高七丈二尺,五間。順治戊戌十二月十日建,宋時指心堂。明正統間僧玹理建,毀。萬曆乙酉僧如通建。大殿災後,具和尚先建法堂于殿後,是指心堂故址也。 下戒壇一座。
方丈直指堂
高六丈七尺。癸卯年十一月十日建。
面壁軒樓
七間,高三丈七尺。順治十三年冬建,在方丈之左。
青猊軒樓
六間,高三丈六尺。順治十四年冬建,在方丈之右。
小方丈樓
上下一間一路。癸卯年建,在青猊軒之左。
靜室
四間,高一丈二尺。在小方丈樓之右。
東耳樓
一間一路。
獅子窟
高一丈八尺,六間。在方丈之前。
大樹堂
因西栗樹為西晉慧理祖手植,巨數十圍,枝榦參天,置堂其下。高二丈一尺,五間、兩廂。乙巳九月二十八日建,在方丈後,即見山亭故址。初為茅篷,今為瓦屋。
東禪堂
五間。順治十五年秋建,在法堂之東。
西禪堂
五間,廂房二間。順治己亥春建,在法堂之西。
慧日塔
重興靈隱具老和尚肉身在此,五間。康熙戊申秋晦山和尚鼎建,即慧日軒故址。
南鑑堂
六間。康熙壬寅秋建,在聯燈閣之右。
齋堂(今攺樓名香積)
七間。順治壬辰冬建,在山門之左。
聯燈閣
五間。在華嚴閣後。以二學人同日得悟,故建。
華嚴閣
五間。在梵香閣之後,康熙壬寅冬建。
華嚴閣廂樓
九間。壬寅冬建,同日與華嚴閣上梁。
華嚴閣小方丈
上下一間。壬寅冬建,與華嚴閣同日上梁。
青蓮閣
即集翠樓。順治辛卯秋建,在華嚴閣之前。
梵香閣
在齋堂之後,五間。順治丁酉秋建。
嫩桂堂
十間。順治乙未秋建,在東禪堂東側。
玉樹林
九間。康熙戊申秋晦和尚建,為慧日塔院之左輔。
法壽堂(即經書寮)
七間。康熙戊申秋晦和尚建,為塔院之右輔。
官客樓
五間。康熙壬寅冬建,在伽藍殿下。
官客公所
五間,廂樓五間。順治乙未秋建。
響水樓
在香積樓之前。
萬竹樓
在公所西。因竹取名,今為妙應閣。
鐘樓
順治壬寅夏建。在藏殿之上,古百尺彌勒閣處也。
看月樓
五間。順治辛卯秋建,今為米庫樓。
直歲樓
兩間。順治辛卯冬建。
廚房樓
四間。順治辛卯冬建。
廚房
七間。順治丁酉秋建。
庫房樓
五間。順治庚寅夏建。
知浴樓
五間。順治丁酉秋建。
浴寮
五間。康熙壬寅秋建。
雜務寮
九間。順治丁酉秋建。
柴房
三間。順治丁酉秋建。
菜園
七間。中奉無著禪師塔,有二廂房。
梅園房
五間。新增建。
擇木堂
在祖師殿之下,五間。
茶房
在南鑑堂之上。
普同塔院
三間。二脇樓三間,廂房四間。康熙丁未夏建,在天聖院之側,具和尚同晦和尚建。
總管殿
三間。遷于東岡之上。
柴寮
在澑砂嶺樓,五間。佛堂五間,廚房浴室三間,兩廂房四間。順治辛卯春建。
寶勝菴
即放生所在金沙灘。佛堂五間,廚房四間,生所五間,柴房二間。順治乙未秋建。
松木場(下院大悲菴)
樓房五間,康熙二年置。廂房一帶,晦和尚增建。
江干下院接雲菴
樓房五間,平屋五間,廂房四間,茶房三間。順治十六年建。
明萬曆癸未易菴建置附載
山門為最勝覺場,左曰東林會勝,右曰西竺分奇。進為天王殿,金剛四列,峙中彌勒。又進為正殿,所謂「唐殿式」者也。中奉三世尊佛,後為五百羅漢。湧壁後列十二圓覺菩薩、梵王帝釋、十八尊天。又進即舊鐵塔,建藏輪殿三。又進,舊法堂五,僧玹理建而易菴重修之也。又進,上坡為方丈、直指堂,元輔良所重建者,易菴以為法堂也。其餘伽藍殿之在左,祖師堂之在右;改安遇堂為蓮峰堂,改千佛閣為三藏殿,亦約略可得而數焉。
明宣德七年舊誌本山寺基號址附載
維字一號至十號、十一號。
舊有山九十八畝三分。
民山一十五頃七十八畝八分。
東至集慶寺牆,西至上永福寺路,南至飛來峰頂,北至北高峰各分水為界。
本縣本寺官民田山共一百九十八頃九十八畝八分九釐一毫。
今昔雖殊,附載于此以存舊也。
元賜還九里松行路碑附載
長生添氣力裏、大福蔭護助裏、皇帝聖旨:浙江行中書 省行御史臺官人每根底、廉訪轉運司官人每根底、跡賦總管府官人每根底、軍官每根底、軍人每根底、城子裏達魯花赤官人每根底、各枝兒目每根底、眾和尚百姓每根底、宣諭的聖旨。
語雖不可句,然亦以見一代典制,且知九里松之屬靈隱,唐宋以來未之有改也。
宋天聖三年中書門下牒附載
杭州靈隱山景德靈隱寺住持僧禪定大師延珊奏:先奉皇太后聖旨,宣賜庄田,祝延今上皇帝聖壽,今已五年。累設過齋僧粥食四十餘萬,祝兩宮聖壽。其田土,見今供納秋夏二稅,紬絹三十四疋、赤線貳十一兩貳錢、米共計七十三石七斗,係屬杭州、秀州兩處鄉縣,乞與放免上件稅物,取聖旨。牒奉勑:宜令逐州子細勘會,如委實是宣賜庄田,據合納夏秋二稅,並與放免,即不得將不係宣賜田土稅一例放免。牒至准勑,故牒。天聖八年十二月六日牒。 工部侍郎參知政事王(曾)、給事中參知政事薛(奎)、給事中參知政事陳(堯佐)、吏部侍郎平章政事吕(夷簡)。
其後洪武中,僧淳朋以時代移易,獻還朝,復賜三千畝,先勑見存。後徐華亭相公當國,僧大茂以田被占奏聞,至今本寺管業也。附誌于此,以見累朝恩遇,本寺基產不同于他山者如此。
舊誌靈隱別業附載
種德菴坐落松江府青浦縣師字圩。
寶壽寺坐落本府餘杭縣。
大遮山菴坐落本縣崇化鄉。
永壽院坐落本府富陽縣。
桃源寺坐落本府臨安縣。
舊誌諸僧續剙菴房附載
歸雲菴
雙桂菴
淨居菴
天香菴
庫司房
已上寺東。
無垢院
蒙堂
選佛齋
祇園
幻隱菴
普覺菴
涵澤菴
澗西菴
一默菴
慎菴(即岣嶁山房)
已上寺西。
韜光菴
白雲菴
華光廟
元帥殿
永安塔院
已上方丈後山半至頂。
古塔
西域尚火葬。佛滅度,舍利盈斛,在在處處皆建塔以供養。長干塔乃赤烏二年康僧會西向頂禮三七日求而得之者,為震旦佛塔之祖;中有小塔,藏佛舍利,時放光。四明阿育王塔舍利,隨人根器,色光不一。松江龍華塔,每歲八月望夜,萬塔來朝,于水中見光芒萬道,交暎如蛇如虹,不可形容,此又塔之王也。後世僧歿茶毘,凡有舍利者皆得建塔。又有肉身建塔院者,自四祖、五祖、六祖來舊矣。靈隱自理公以來,建塔至多。為誌古塔第五。
唐塔
理公塔
在龍泓洞口,砌高三丈。萬曆丁亥六月為霖雨所[A5]圮,中獲石刻云:「開寶八年募眾重建釋迦磚一座,在清遶橋靈山里。」則迴龍橋舊名清遶矣。又有鐵小塔一、鐵盒一,內沈香四片、帛一方,觸手如蝶翅。閱庚寅二月,僧如通重建,開其基,見一孔,甚堅,以手探得陶龕之底,遂復封瘞而藏之。郡人虞考功湻熙為之銘。
隋塔
神尼舍利塔
在飛來峰頂。隋仁壽二年,遣僧賫舍利至此,相基啟土,劚得石坎,以舍利函納之,不差尺寸。按神尼乃同州般若寺尼,名智仙。隋文帝始生,尼知其貴,太祖委尼保育。一日皇妣來抱,見兒成龍形,驚墜地。尼訝曰:「誰驚吾兒,致令晚得天下?」及帝長,即位後,令天下造佛塔,而以尼舍利函遣僧至靈山建塔焉。
真觀塔
在東岡嶺,觀法師手所標葬地也。久[A6]圮,宋慈雲募王欽若重修,甓甃甚工。慈雲有詩以識,其序曰:「上門自開,一無遺物,不知全身隨多寶以證經乎?象佛壠以化往乎?」今塔有石鑿,一僧坐其中,像亦甚古。
唐塔
鳥窠禪師塔
古云在靈隱山,見孤山知圓〈白蓮社主碑〉。然鳥窠塔今實在鳳林,想移去也。仍舊誌姑存之。
北高峰塔
唐天寶中建,高七層,藏古佛舍利。會昌時毀,大中年復建。吳越武肅忠懿復重修之。宋至道二年燬於雷火,元豐間圓明大[A7]師[1]重建。咸淳七年燬,繼又建。萬曆間存燼餘三層。今於順治壬辰年復[A8]圮。
修證了義法師塔
在廢天台。
吳越塔
無著禪師塔
舊在石人嶺。天復二年,宣城賊田頵等縱兵發師塔,肉身不壞,爪髮俱長。武肅王遣禆將邵志重加封瘞。宋楊沂王毀塔,遷葬靈隱無垢院。韓𠈁胄取為生墳,遂啟陶龕,容色如生,髮垂至肩,指甲纏繞,三日不壞。順治庚寅八月,具德和尚治圃室于寺東,舉钁而陶龕𡎺破一穴,見有禪師端坐,髮爪圍繞,四大如生。寺中耆宿咸謂是無著禪師。具和尚急命封掩,為鑿石建塔,覆以塔院五間,置香燈奉事焉。
宋塔
瑞光卧塔
月桂峰下。慈雲示寂,有大星墮地,因葬其地。
延珊禪師塔
在廢天聖寺。
普慈大師塔
即幻旻也。契嵩為之銘,在呼猿澗北。
永安禪師塔
舊為契嵩之退居,即其地建塔。因茶毘五種不壞,號「五相堅固之塔」。具德和尚重修。
玄本禪師塔
在瑞雲別院。
白蓮社主塔
為圓淨大師,名省常。遠嗣廬山,唱教西湖。鳥窠禪師塔側。
南宋塔
瞎堂禪師塔
在廢天聖寺。明初被某指揮乞葬其地,及發塔不克,至以火煉其石,石亦不裂。計力已窮,遂於塔後數尺許下葬焉,乃令以塔為祭石也。
懶菴安禪師塔
在永安院。
松源禪師塔
在北高峰麓。
石鼓禪師塔
永安院側,具和尚重修。
鐵牛禪師塔
在□□處。
妙峰禪師塔
在寺西岡。
元塔
普覺朋禪師塔
即淳朋禪師普覺房山後。
良用貞禪師塔
在靈隱歸雲菴。
明塔
幻隱禪師塔
在幻隱房。
見心禪師塔
在天香菴。
忻悟禪師塔
在東岡。
無文禪師塔
在雙桂菴。
可淳禪師塔
在涵澤房。
幻菴修禪師塔
在永安院側。幻菴,本寺八十五代住持。
慎菴祥禪師塔
在祇園房。有〈廣原行業記〉。
曇瓚師塔
宣德年住持,興建大殿者。
北峰讚塔
在澗西。
月用禪師塔
師俗姓江,與弟之浙,俱以文章、道義自命,故錢唐有二江也。師厭棄塵俗,即時受具出家,參無上義。行腳幾載而示寂靈隱。具和尚即命塔於妙應梅塢,而屬淨寺豁公為之舉火。同時會葬者數十百人。所著有《蝶菴集》行世。
古蹟
從來名山勝地必多古蹟,此皆前人眼光所射、神情所注之處。即歲久湮沒,其名尚存,人至此無不為之徘徊,思得一見焉;而况名山如武林、大剎如靈隱者乎?或為仙真棲託,或為帝王遊幸,或為仕宦蒞止,或為大家別業,或為名人名士登眺品題其處,至今有可得見、有不可得見者,一一備列。為誌古蹟第六。
山門二石幢
高十許丈,凡十三層。用鐵鎔灌,堅不可動。吳越王大元帥建。周圍列〈尊勝咒〉。
丹墀二石塔
高可五七丈,九層。上有石扁,書「吳興廣濟普恩真身寶塔」十字。二塔所題皆同,而無年代日月。山中舊物,所存唯此。其塔八方,下刻〈佛頂首陀羅尼〉,二塔皆同。按契經陀羅尼者,此云總持。其曰廣、曰普者,《顯密圓通經》謂陀羅利益有十,如護國、壽民、時和、歲豐、疾疫、刀兵、惡獸、鬼魅、五無間、十惡逆皆滅,故云廣普也。曰真身者,陀羅尼乃三藏之祕密、佛之真身所在。又凡寶塔中皆有多寶佛真身也。又按佛塔有生身、碎身、全身、真身者,《成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真身如來也。」合三說而真身之義得矣。塔上所鐫佛皆梁像,此或惠理之後、六朝僧所為耳。其無歲年者,豈以朝梁暮陳故耶?
西部都尉治
在武林山。
錢唐縣舊治
《水經》:靈隱巖有錢唐故縣。西漢有錢唐,東漢無錢唐,於晉復有縣也。
左軍教場
宋設在行春橋北,即部司前軍寨。
飛來峰坊
笑翁堪闢寺前屠沽之地,為立關建坊也。
二寺門
即天竺靈隱牌坊,袁居中書。今飛來峰坊稍下、跨大街。白樂天詩云:「兩寺原從一寺分」,是也。今址尚存。
袁公松門
跨路如一字然。吳說為書「九里松」三字,今作「一字門」者非。
冷泉亭
唐刺史元藇建。白樂天書「冷泉」二字,東坡續書「亭」字;今董宗伯其昌重書。陳徵君繼儒書對,用王維「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之句,最合。
客兒亭
客兒,靈運小字。盧元輔詩「長松晉家樹,絕頂客兒亭」,是也。一稱「夢謝亭」,杜明甫為靈運建。
袁君亭
後人思慕袁君建。
見山亭
唐給事盧元輔建,在靈隱寺後山半。羣山奔赴,皆供目睫,故名。一曰「巢雲」。
虛白亭
元和間刺史相里君建。沂溪傍口,林泉豁爽,故名虛白也。
觀風亭
裴庶子棠棣建,在虛白亭又西(同上虛白亭俱在包園)。
候仙亭
韓僕射皋建,在觀風亭又西。自見山以下四亭,并冷泉亭為五亭也。
紫微亭
紫微舍人唐詢建,在靈隱寺前。
壑雷亭
在石門澗上,宋安撫趙與𥲅建。
紫微亭
韓世忠忤秦檜,解樞柄,逍遙湖上,最愛此山,故建此亭。邵古菴曰:「紹興十一年冬岳飛死,十二年三月韓公即建此亭;謝兵柄時獨遊焉。」按岳飛有〈登池州翠微亭詩〉曰:
韓當時憶岳此詩,故以名亭,而亦隱痛之也。亭在飛來峰半。
春淙亭
合澗橋,見貝瓊〈記〉。
清繞橋
吳越時名,今稱迴龍橋。
東西行春橋
東在麯院,西在九里松也。
合澗橋
南北澗水會于橋下,故為合澗也。
瀑雷橋
在冷泉亭上。
石橋
亦謂石梁。飛來峰頂,近翻經臺。
杜明甫宅
在飛來峰。
丁翰之宅
在龍泓洞。
顛仙廬
顛仙姓鄭。在呼猿洞口。
紫芝道院
宋咸淳間,道士陳崇真卜居于此。北高峰東,俗名慶化山。
朱墅
梁隱士朱世卿別業,在九里松。
鄴公菴
宋守祖無擇建,在石筍峰。稱鄴公者,是其封號未可知也。有蘇子瞻、秦少遊、黃魯直留題,文與可畫竹在焉。
香林園
蘇仲虎尚書園,在九里松。
班衣園
韓世忠別墅。
書藏
蘇和藏書之所。
岣嶁山房
靈隱澗西。李元昭結廬于此。
丹竈堂
葛洪煉丹之所。
思真堂
許邁宅。
九師堂
一曰隱居堂,陸偉建。偉讀《易》於此,為淮南九師也。
西嶺草堂
道標所居。
東嶺草堂
慈雲懺主之所建也。懺主名遵式,僧伽不載而獨載此者何也?僧伽止載靈隱僧,慈雲行雖高,例不得列。若其遺蹟,則所謂「兩寺原從一寺分」,安可以不列也?是故七葉堂、九品觀堂,咸得類見焉。
七葉堂
白樂天詩有「宜人七葉堂」之句。
金光明懺堂
建炎三年,帝狩台州,至金鼇山,寂然空靜,惟聞廣殿香清。有白髮老僧禱諸天於佛前,憂時保國,語意誠篤。帝悅而問之,對曰:「此護國金光明三昧懺也。」是後駐蹕杭州靈隱諸巨剎,咸賜金帛修金光明懺。今其基在梅園,是高宗所建也。
九品觀堂
在天聖寺,疑亦慈雲所建。
翻經臺
謝客兒于杜明甫翻經處。
飯猿臺
在呼猿洞口,廣丈許,高二尺。僧智一居此畜猿,好事者每來施猿食,故有臺也。
無量壽閣
靈鷲山側。
輪藏閣
本千佛閣,明萬曆時重建。中置轉輪以奉法寶,計六百三十八函。董公宗伯其昌匾曰「輪藏閣」,故從今名也。
百尺彌勒閣
在舊東廊之外。
延賓水閣
在石門之東,背山而臨水。
望海閣
北高峰頂,蘇東坡有詩。
滴翠軒
在靈鷲寺。
一笑軒
見孝宗御語。
巖石室
即理公巖室。
交蘆室
即遠瞎堂所居。
明真宮
在九里松旁,宋嘉定中建,寧宗書匾。疑為道院也,並駝巘嶺,下至靈隱,左右各建置,不一其所。流傳者如興福院、資德廟、萬壽院、靈曜觀、崇壽院、昇僊宮、多福院、大明寺、永清寺、履泰將軍廟。或為蘭若,或為道院,或為香火院,或為土地祠,略為疏記,不能盡詳也。
天醫波利多院
在飛來峰。宋淳熙間,天醫菩薩顯化之跡也。
鐵舌菴
靈隱寺內。惠遠茶毘,舌不化,為鐵舌。
韜光菴
以韜光禪師得名。菴有金蓮池、獅子石、烏峰。吳越王改建,名廣嚴菴。大中祥符間復改今名,有丞相陳堯佐題。
白雲菴
在方丈後。僧清覺,孔子後,號本然,居此。
天聖寺
靈隱寺內。
靈峰院
水堈塢內。宋時建,今廢。
無垢院
寺後方丈處。
海峰菴
亦在本寺。
華光廟
在北高峰頂,以奉五顯神者。宋嘉定中,范師孟事頗著奇異,詳見《碎錄》。
元帥殿
在北高峰山半,以祀潮神。
總管堂
靈隱寺內。舊時勅封王念二總管,不在十八伽藍之列。
陳明大王祠
在北高峰麓。王姓陳,名澤,本餘杭令。
東坡祠
在靈鷲寺。邦人初祀公蘇隄,呂惠卿奏毀之。此又寺僧所建也。
土地過海大王祠
在月桂峰麓。傳言錢王子有墳在塢內。
輦路
路砌為墄者,南宋時為翠華幸臨也。今制存舊麯院路,趙安撫與𥲅新堤,從麯院以通靈、竺也。
椒園
靈隱種椒處,椒香勝他處。
呼猿洞舊路
內可通中竺,此出《十三州志》。今中竺後既填山塍一條,洞後門並不可得;或土石崩泐未可知也。
靈隱舊小路
在寺左,乃靈隱上菜園也。宋時屠沽在此地,住持笑翁始闢為園。
吳寺團
吳太后香火寺前聚也。靈隱寺對。
吳寺橋
菜園
在靈山下,今不存。
上菜園
下菜園
理宗為閻妃香火建集慶寺,以古蕩田千畝易之。
法安院衖
今名法安衖也。
舊靈鷲寺
在飛來峰麓。理祖來武林,先建此寺。宋嘉熙初改興聖寺。元末毀。今為張公墓。
靈隱寺誌卷之二終
校注
[0100001] 據本志 p.123 補。 [0108001] 據《杭州佛教文獻叢刊.靈隱寺志》p.23補。(趙一新總編,浙江:杭州出版社,2007)【經文資訊】《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 A023 冊 No. GA023n0021 武林靈隱寺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所編輯
【原始資料】法鼓文理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之「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