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武林理安寺志

[A1]理安寺位於浙江杭州南山五代伏虎逢禪師卓錫於此錢忠懿王為之建寺原名法雨寺宋理宗時改名理安寺明弘治四年(一四九一)龍井山洪水發寺廢萬曆年間法雨大師重建清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以僧眾產薄不支發帑重建增寺下千畝齋田二百餘畝寺位於九溪十八澗中而四繞之峯巒高接天日烟霞鬱勃風景殊勝寺志舊有法雨大師撰《理安寺紀》四卷歲久板毀世不及見康熙年間迦陵老人又撰寺志六卷稿成未刻而遭祝融劫去乾隆年間釋實月據法雨舊志修訂重刋亦失於火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杭世駿承智朗上人之請為撰寺志計得八卷略分八門恩寵梵宇山水田畝禪宗規約著述藝文前冠以寺圖一幅〈恩寵〉一門備錄清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之賜敕御製理安寺至康熙乾隆間殿宇廣建於斯為盛朝廷敕賜獨多乾隆時曾賜藏經全部雍正曾御撰禪祖之傳贊凡三十二位寒山拾得在焉——所錄並非全為本寺之高僧要為禪祖之通傳實存禪門之重要文獻也乾隆則有〈遊理安寺詩〉七首〈梵宇〉一門述本寺之沿革〈山水〉一門述名勝〈田畝〉一門記寺產〈禪宗〉一門傳本寺禪祖起伏虎逢禪師迄智朗月禪師凡二十八位〈規約〉一門錄法雨箬菴迦陵禪師之手訂規約〈著述〉一門載本寺禪師之著作凡二十五部歷代詩文有關本寺之梵宇山水者則分繫於該門內無所依屬者則另列〈藝文〉一門以備錄分詩題跋等七目杭世駿乃乾隆時之大儒志出名家體例嚴謹洵為寺志善本茲據清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刋本景印

武林理安寺志序

昔如來言「我得宰官之外護者為文證明之垂諸久遠可以無恐」亮哉言之不可已也此《武林理安寺志》智朗上人請之堇浦太史作之而復丐余言弁其端歟余惟理安為古涌泉院道風演迤遠有條序自有明中葉沈災小劫堙谷隤林緇素屏迹幸法雨濬流淨信結社粥魚茶板蔚為禪叢桑海變故不百年而復盡斥其產焉夫給孤初地功藉布金勢不能損齋鉢之斷粒敗衲之寸絲為締構之助然至持鈴柝飾竿牘如市賈之相求淨業日微流塵眯目斯亦佛所大恐也我聖清光宅大千慈覆眾有於是法嗣性音遭際世宗憲皇帝為聖祖仁皇帝祝釐特賚貢金莊嚴法界廣儲福田玉音耀于岩阿寶笈充乎反宇種種名相彈指雲湧檀捨之宏為梵典未覯之盛事斯其因緣固大不偶然矣志之作也凡梵宇之成虧山水之形勝禪宗之正別疆畝之至到與夫高流素侶裁詩選勝之蹟州次部居紀載翔實而臚三朝之恩寵以冠於前太史所序推本淨明忠孝之旨而願與智朗勉思報效嗟乎慧業無邊不離本分此正如來付囑所恃為金湯者予雖無阿難之多聞其竟不為一證明乎余以今春嘗扈蹕三至寺徧厯九溪十八澗之勝山翠四合飛泉泠然鯈魚鳴鳥肸蠁嘉澤翔泳不已思繼澹社之勝引而未得序太史之書輒復神往蓋實為茲寺慶所遭而不禁欣然樂其樂云

時乾隆二十七年歲在壬午冬十月賜進士出身誥授光祿大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提督浙江全省學政今調江蘇學政加三級晉甯李因培撰

理安寺緣始有唐絕續之關緜延迄今約有三變伏虎開山一也法雨鼎建二也迦陵荷兩朝不世之遇法域宏開恩膏疊沛三也龍象護持興替有運不有紀載後將何稽向有寺紀四卷法雨大師所手定也斯時規條初設銓次未周抱殘守闕以有待智朗上人承諸尊宿之後節縮衣食誓發宏願欲以世出世間之文字成佛法之金湯禮幣及門請余秉筆小友周進士辰告湯孝廉韡齋為余先撰長編芟薙繁冗別為八門釐然完備既輟簡或設主客之辭以相難曰「阿難號多聞而文殊又欲離語言文字斯志之作其為選事耶抑亦有大不得已於其中者耶」余應之曰「奚為其選事也善則歸君臣子之義矧其君有善而可以恝置之茲寺之興出自天家締造內府之金錢尚方之巧匠錫賚便蕃古無倫比天章下賁照耀山谷大眾安居飽食宜如何仰答高厚而不農力以竟成前人之緒與夫蚩蚩貿貿而忘所自來即違淨明忠孝之旨每一念及通身汗下此上人惟日孜孜不遑暇逸葺完是書之本末也」嗚呼創寺難也創志亦難也前人為其難上人不肯獨居于易勞心焦思首尾十年而後乃潰於成其用力勤而志亦堅且確矣余生長是邦食毛踐土與上人同在帡覆之內思報國恩惟有文章鬱忠孝之忱借寺志畧一見端後有覽者或亦鑒其志而深許之也夫

乾隆二十有五年十月朔召試博學鴻詞前翰林院編修仁和杭世駿謹撰

名山古剎莫不有志香界之緣起知識之化蹟無不畢載以傳不朽而理安獨無者何耶伏虎逢禪師五代時神僧與永明壽禪師為同門昆弟吳越王感師道範為建梵宇為理安開山始祖其法化之隆不在壽禪師下是蓋古佛應世而視大千等一漚者區區紀載非所事事且寺在九溪十八磵中而四繞之峯巒高接天日烟霞鬱勃竹樹菁叢石磴雲梯橫於鳥道之上南渡後雖羽衞嘗過而名流罕至好遊嗜佛如陸務觀張橫浦輩僅至湖上諸寺而止染翰無人表彰斯失迨恭宗北狩元錄告終兵火紛馳臨安為甚弘治年間寺復為洪水所廢前此即或有志非化為灰燼即葬於魚腹此理安所以無志也隆萬間法雨大師一傘一缽入澗中與蛇虎處者數十載再成叢席著有寺紀四卷葢香界之緣起知識之化蹟無不畢載者然歲久板毀世不及見我箬庵老祖倔起螺峯宗弘石磬爐韝鉗錘妙絕古今而傳衣付拂且代不乏人故「生死理安」之名洋溢乎海內而至迦陵老人感世宗憲皇帝之殊遇重新梵宇增置山田思盡涓埃表彰聖德與名山不朽再著寺志六卷然脫稾未就攜返瞻雲即遭祝融劫去此理安所以終無志也壬申秋先師示寂門弟子問後事獨顧余曰「法南勝公曾致書老僧請作理安寺志今已矣汝其識之」甲戌夏余得承乏祖席而一惟遺命之言輒不禁鹿頭心撞爰錄陳文遍尋故實得稿若干復由不解屬文送龍泓丁處士編輯而龍泓復不戒於火屋廬焦土諸稿盡失夫方外之志所載者方外事耳不與國史相埒而為之者自不當有昌黎所謂「天災人禍」之事而一毀於瞻雲再毀於龍泓者何哉蓋有待乎人而後成者在焉丙子春因蕚棠湯孝廉得識堇浦杭太史承為不請友操觚是任再事搜尋遠陟匡阜而舟過鄱陽濱覆者數次所得之稿不敵前之六七幸而載閱寒暑刻印俱竟先師公案得了此理安無志而有志矣然蒐錄未遍綿力已殫拾遺補闕俟夫來者

乾隆二十四年歲次己卯中秋日南澗五世孫實月謹撰

理安寺圗

[1]

[1]

史類也史必左圖凡紀載不盡之跡俱得藉之以彰猶眉之彩目之瞳通軆之攸重也繄可略乎如曰妙性圓明離諸名相則請質諸深於禪者

理安寺志總目

  • 卷之一
    • 山圖
    • 恩寵
  • 卷之二
    • 梵宇
  • 卷之三
    • 山水
  • 卷之四
    • 田畝
  • 卷之五
    • 禪宗
    • 附舊記
  • 卷之六
    • 規約
  • 卷之七
    • 著述
  • 卷之八
    • 藝文
    • 題跋

武林理安寺志卷之一

恩寵

昔宋理宗命易古涌泉院為理安寺嘉名肇錫實始權輿厥後金地漸荒玉音罕覯及天清光宅大千聖祖世宗撫期命世特賚貢金數飛宸翰異數駢蕃焜耀千古我皇上丕承前烈疊沛湛恩蓋天眷之優隆祇林之盛事未有過於此者也故敬備而錄之志恩寵

康熙五十三年世宗憲皇帝幸京師柏林寺(臣)僧性音以理安法嗣住持柏林深念舊山頹廢奏達聖聽世宗憲皇帝上聞聖祖仁皇帝發帑(臣)僧越宗至寺重修(臣)僧成鑒為置柴山六百餘畝齋田二百畝刑部尚書(臣)胡會恩奉勅撰〈重建理安寺膳僧山田記〉((記載梵宇))(臣)僧性音住持書「理安寺」「石磬正音」二額墨寶二幅恭藏寺中賜對聯二副「法雨晴飛繞殿香風至天花晝下交空瑞日懸」「勢到岳邊千峰環秀色聲歸海上萬水涌洪濤」賜《金剛經》一冊并佛像巨鐘莊嚴供器皆內府製造

世宗憲皇帝於藩邸賜「來機亦赴」「螺髻聳翠」「慈悲自在」「曹溪人瑞」四額賜對聯二副「杖履得回遊子腳葛藤灰盡老婆心」「作佛念輕縱然自在還為妄度生心切須信慈悲也是貪」賜萬壽袍一領錦衣一領香板一塊御製(臣)僧超方語錄序((序載著述))御製(臣)僧超方塔銘((銘載禪宗))

雍正四年(臣)僧性音圓寂廬山隱居寺十二月初八日奉上諭朕在藩邸時披閱經史之餘每觀釋氏內典實契性宗之旨因時與禪僧相接惟性音深悟圓通能闡微妙其人品見地超越諸僧之上朕於西山建大覺寺為其靜修之所及朕嗣登寶位凡體國經邦一應庶務自有古帝王治世大法佛氏見性明心之學與治道無涉且若以舊邸熟識僧人仍令主席京師天下或以朕有好佛之心深有未可且有累於性音之清行而性音亦力辭歸隱遂安禪於廬山隱居寺四年於茲謹守律規謝絕塵境即本省大吏盡不知不聞也今聞其圓寂朕心深為軫恤著照玉林加恩之例追贈「國師」并賜其諡號交內閣撰擬其語錄乃近代僧人所罕能者著入經藏以彰其真修翼善之功欽此

乾隆三年皇上賜藏經全部恭載雍正十三年四月初八日世宗憲皇帝御製〈頒賜藏經卷首偈〉

佛光恩照 三千大千 隨緣徧滿 恒河法界 普度羣生 悉證菩提
身心安泰 時年豐稔 風雨調順 日月升恒 乾坤清寧 百昌蕃熾
上下樂利 中外協和 庶物咸亨 萬善圓成 情與無情 同登正覺

乾隆九年皇上賜祖像三十二軸世宗憲皇帝御製傳讚石刻裝潢像首恭載全篇

僧肇京兆人俗姓無傳以晉孝武太元九年生家貧為人繕寫傭次歷觀經史備盡墳典初師莊老繼而歎曰「美則美矣然以棲神冥累為期未是究竟」及見舊《維摩經》歡喜頂受曰「吾知所師矣」於是出家兼通三藏年二十名振關中京兆宿儒對之箝舌爾時至有負糧千里入關抗辨者岳岳而來肇盡折其角既而鳩摩羅什在吕光處肇往從之什來長安歸姚秦肇亦隨至姚興命佐什宣譯梵經與僧䂮僧遷法欽道流道恒道標僧叡等八百人俱住禁中逍遙園尊禮優異時南朝遠法師為蓮社高賢社中開士劉遺民越疆致書商搉元旨肇所問答遠極嘉歡其書垂今肇著〈般若無知〉〈涅槃無名〉〈不真空〉[1]〈物不遷〉〈寶藏〉等論并注《維摩經》並紙貴當年香流億刦宗門膠柱之流謂達摩未入震旦前直指一宗未度肇論猶是教相又妄造臨刑詩云

四大本無主 五藴本來空 將頭臨白刃 猶似斬春風

雖元沙備禪師猶以為肇實有此語拈云「大小肇法師臨死猶䆿語」肇於晉安帝義興十年在姚秦長安吉祥滅度史氏所載可考也至一燈炯照達摩未來時之震旦其論具在識者自知大清雍正十一年封「大智圓正聖僧肇法師」

讚曰

破塵出經 天函地蓋 此天地中 塵塵法界 及破一塵 宏開法會
於此親聞 造論無礙

雍正十一年二月初一日御筆

寶誌俗姓朱金城人生於晉安帝義興十四年出家道林寺師事沙門僧儉宋太始初始顯齊建元中神通異驗士庶敬事齊武帝收付建康獄既而出之猶終齊世禁其出入梁武帝即位乃下詔曰「誌公迹拘塵垢神遊冥寂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談其隱淪則遁仙高者豈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其鄙狹一至於此自今行來隨意出入勿得復禁」梁天監十三年滅度壽九十七示寂自然一燭以付後閣舍人吳慶白帝帝曰「大師不復留矣燭者將以後事囑我也」因厚葬於鍾山獨龍阜勅陸倕為銘於塔內王筠勒碑於寺門識者曰「誌公拳拳梁武老婆心切行時猶以本分提持而梁武不悟可惜也」有〈十二時歌〉〈大乘讚〉〈不二頌〉等製入藏其〈迷悟不二頌〉尤為喫緊提撕頌曰

迷時以空為色 悟即以色為空
迷悟本無差別 色空究竟還同 愚人喚南作北 智者達無西東
欲覓如來妙理 常在一念之中 陽燄本非其水 渴鹿狂趁忩匆
自身虛假不實 將空更欲覓空 世人迷倒至甚 如犬吠雷叿叿

至其前知靈迹語若讖緯具載《梁書何敬容傳》《梁高僧傳》《陳書徐陵傳》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隋書五行志》等書非本分故不錄大清雍正十二年封「一際真密禪師」

讚曰

菩提大道 京都鄴都 迷悟不二 㗭唎蘇嚧 萬萬不殊 一一如如
十二時中 無欠無餘

雍正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御筆

慧思武津人姓李氏頂有肉髻牛行象視夢梵僧勸出俗乃辭親入道及禀具日一食誦《法華》等經滿千遍又閱《妙勝定經》慕禪那功德乃至慧聞處受法晝夜攝心經三七日獲宿智通尋四支緩弱不能行步自念曰「病從業生業由心起心源無起外境何狀病業與身都如雲影」如是觀已顛倒想滅輕安如故夏滿猶無所得深懷慚愧放身倚壁背未至間豁爾開悟自是名行遠聞學侣日至乃以大小乘定慧等法隨根引喻俾習慈忍行奉菩薩戒焉北齊天保中領徒南邁止大蘇山嘗示眾曰「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偈曰

頓悟心源開寶藏 隱顯靈通現真相
獨行獨坐常巍巍 百億化身無數量
縱令逼塞滿虛空 看時不見微塵相 可笑物兮無比况 口吐明珠光晃晃
尋常見說不思議 一語標名言下當

又偈曰

天不能蓋 地不能載 無去無來無障礙 無長無短無青黃 不在中間及內外
超羣出眾太虛元 指物傳心人不會

時眾請講《法華》《般若》二經門人智顗至「一心具萬行」有疑請決師曰「汝所疑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華》圓頓旨也吾昔於夏中一念頓發諸法現前吾既身證不勞致疑」陳光大六年六月自大蘇山將四十餘僧趨南嶽值一處林泉勝異思曰「此古寺也吾昔曾居之」掘之基址猶存陳主屢致供養目為大禪師太建九年六月示寂壽六十有四思以梁武帝天監五年生蓋與菩提達摩同時云大清雍正十二年封「圓慧妙勝禪師」

讚曰

得大總持 於法自在 演教明宗 不思議海 法華三昧 燈傳智師
少室天台 奚隔一絲

雍正十二年三月初一日御筆

元覺字明道春秋宋戴公之後世為魏郡名家隨東晉渡江為永嘉人覺齠年剃髮與兄宣法師並為名僧其猶子二人亦與緇侶住龍興寺巖下菴既乃與東陽策禪師偕詣曹溪既申長鯨逆水之機決定不疑之旨欲遄返曹溪為留一宿時號「一宿覺」云覺所著〈證道歌〉得無生法忍提示最為親切又作〈禪宗悟修圓旨〉全水是波全波是水羅該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唱導十方窮未來際令彼自他兼利頓漸雙忘生於唐高宗麟德二年滅於唐元宗開元元年蓋與曹溪同時滅度焉未滅前有鵝千羣止於寺西及建塔適於其處北海李邕列其心行錄為碑銘慶州[A2]刺史魏靖緝其遺言刊《永嘉集》元宗勅諡「無相禪師」塔曰「淨光」宋太宗湻化中詔本州重修龕塔大清雍正十一年封「洞明妙智禪師」

讚曰

深通妙相 莊嚴性空 舉足下足 在道場中 惟此道場 乃水中月
明明真空 步步實躡

雍正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御筆

慧忠諸暨人姓冉氏少而好學既出家徧叅名宿遊覽四明天目五嶺羅浮承心印於能公乃卜居黨子谷四十餘年開元中中書侍郎王琚太常少卿趙頤貞奏薦詔居龍興寺計忠是時少亦年五十餘至代宗大歷十年示寂蓋百餘𡻕矣屬安史之亂賊寇南陽臨以白刃詞色不撓賊帥投劍羅拜無何羣盜又至忠曰「不可以踵前也」遂杖錫沿江而去不隨忠去者並遇害肅宗再定區夏聞其德高以上元二年正月勅內給事孫朝進驛騎迎請肩輿上殿坐而論道稱「國師」尋勅居千佛寺與西天大耳三藏紫璘供奉等當御辨論為俗所傳代宗大[A3]曆八年奏度天下名山僧道萬餘人卒諡「大證禪師」詔歸黨子之香嚴寺起塔供養大清雍正十二年封「真實大證禪師」忠將涅槃辭唐代宗代宗曰「師滅度後弟子將何所記」忠曰「告檀越造取一所無縫塔」代宗曰「就師請取塔樣」忠良久「會麽」代宗曰「不會」忠曰「貧道去後弟子應真卻知此事乞詔問之」後詔應真問前語真良久「聖上會麼」代宗曰「不會」真述偈曰

湘之南 潭之北 中有黃金充一國 無影樹下合同船 琉璃殿上無知識

應真即耽源

讚曰

未始有宗 大耳罔測 摸著鼻孔 躱避不得 無縫塔中 金剛大士
剪樣示人 虛空為紙

雍正十二年四月初一日御筆

道一以唐中宗景龍三年生於漢州什邡縣俗姓馬故人稱馬大師亦曰馬祖生禀異姿牛行虎視舌過鼻準足成文字年方童孺不好嬉戲嶷如山立湛若川澄及長謂九流六學不足經慮惟宅心禪宗正覺削髮於資州唐和上受具於渝州圓律師後聞衡嶽有讓禪師為曹溪法嗣乃往參承本珠頓朗讓禪師曰「道一得吾心善古今」禪誦於撫州西裏山又南至處州龔公山山中夔魈蛇虎自然屏跡尚書路嗣恭為連帥聆風景慕迎居治所開化接人學徒雲集趙州嘗云「馬祖大師下八十餘員善知識箇個俱是作家」嘗示眾曰「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取善不捨惡淨穢兩邊俱不依怙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故三界惟心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自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隨時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菩提道果亦復如是於心所生即名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隨時著衣喫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唐德宗貞元四年登建昌石門山謂弟子曰「吾至二月當還」及期跏趺歸寂遂塔於石門春秋八十夏臘五十唐憲宗追諡「大寂禪師」弟子唐宰相權德輿為塔銘大清雍正十二年封「普照大寂禪師」

讚曰

影留海昏 塔在石門 微言妙旨 龍藏垂文 都沒交涉 捉風繫雲
是一橛柴 或師之真

雍正十二年四月十五日御筆

希遷陳氏子瑞州高安人處胎母即不喜茹葷血生而岐嶷孩提如成人六祖開化於南乃直詣祖所祖持其手曰「苟為我弟子當肖遷」笑曰「諾」乃祝髮為座下沙彌自是上下羅浮往來三峽間開元十六年受具足戒於羅浮後詣廬陵清涼山參青原思禪師思公之門學者駢集及遷之來思曰「眾角雖多一麟足矣」遂嗣青原天寶初始造衡山南寺寺之東有石狀如臺遷結庵其上俯臨眾峰時人因號「石頭和尚」師以唐中宗嗣聖十七年生德宗貞元六年滅春秋九十一僧臘六十三門人慧朗等六人相與建塔勅諡「無際大師」塔曰「見相」大清雍正十二年封「智海無際禪師」遷答問簡敏提示切要其居衡嶽也讓禪師每謂其徒曰「彼石頭真獅子吼必能使汝眼清涼」論曰「世謂遷於六祖將滅『當依何人』祖曰『尋思去』遷遵誡晝夜尋思首座謂『思禪師在吉州汝緣在彼師言本直汝自迷耳』乃詣吉州思曰『子何方來』遷曰『曹溪』思曰『將得甚麼來』曰『未到曹溪亦不失』思曰『若恁麼用到曹溪作麼』曰『若不到曹溪爭知不失』觀遷答問其時已達根源豈有滯於言句兀兀尋思之理且祖師直指字字誠實豈如世諦戲作廋詞況令弟子參承何人何妨明示非欲令其自己證入者可比又何必語焉而不詳蓋後人神奇其說以見杖拂源流大鑒先知之明不知卻是鈍置伊耳

讚曰

曹溪法乳 千子齊注 厥味如何 無舌可味 從何而來 從這裏去
木頭碌磚 如是如是

雍正十二年五月初一日御筆

惟儼俗姓寒絳縣人以唐肅宗乾元二年生代宗大[A4]曆八年納戒於衡嶽寺律行嚴密既而南造石頭謁遷禪師求直指之旨遷令謁馬師一居三年一問「子近日見處作麼生」儼曰「皮膚脫落盡惟有一真實」一乃遣歸石頭一日在石上坐次石頭問曰「汝作麼」曰「一切不為」石頭云「恁麼即閑坐也」曰「若閑坐即為也」石頭云「汝道不為且不為個什麼」曰「千聖亦不識」石頭乃以偈讚之後居澧州藥山海眾雲會與道吾雲巖高沙彌龎居士輩提唱宗乘振戛圓音朗州刺史李翱者韓愈弟子也入山見儼不覺自釋所負欣愜作禮相國崔羣常侍温造亦每問道焉唐文宗太和二年告眾云「法堂頹矣」眾不喻率人舉大木支柱儼撫掌大笑合掌順寂春秋七十夏臘五十三勅諡「宏道大師」塔曰「化城」大清雍正十二年封「達宗宏道禪師」儼嗣石頭於六祖為第四世李翱初見儼儼時誦經不顧翱問「如何是道」儼以手指上下曰「雲在天水在瓶」又一夜登山經行雲開見月大笑一聲聞澧陽東九十里許李翱贈詩曰

鍊得身形似鶴形 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話 雲在青天水在瓶

又曰

選得幽居愜野情 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 月下披雲嘯一聲

讚曰

鍼劄不入 非思量地 石上栽花 榮枯兩是 高高山頂 深深海底
立斯行斯 非師本位

雍正十二年五月十五日御筆

澄觀姓夏[A5]越州山陰人生於唐元宗天寶間年十一依寶林寺霈禪師出家及長徧尋名山旁求秘藏既具戒從潤州棲霞醴律師學相部律詣金陵元壁法師傳關河三論在瓦官寺傳《起信》《涅槃》於淮南法藏受海東《起信疏》義[1]就蘇州湛然法師習《天台止觀》《法華》《維摩》等經疏謁牛頭忠禪師徑山欽禪師咨決南宗心要復見慧雲禪師了北宗元理兼習儒門經傳子史小學學天竺悉曇諸部通祕咒儀軌博聞多能出於天性以語言文字作佛事用烟墨緗素演圓音北遊五臺講《華嚴經》并演諸論更撰經疏起於唐德宗興元元年正月成於貞元三年十二月既而德宗遣中使李輔光宣詔入都與罽賓三藏般若譯烏茶國王所進《華嚴》後分四十卷又詔令造疏遂於終南草堂寺編成十卷進呈勅令兩街各講一通撰疏時池生嘉蓮五枝一花皆有三節尋奉詔譯《守護國界主經》唐順宗在春宮時常垂教令述《了義》一卷《心要》一卷觀平生依法修行如命盡形不出梵網寂於唐憲宗元和年間春秋七十所著述甚富列在法林其答唐順宗《心要》一書可謂橫該三界一切處豎徹三際一切時函蓋無餘神妙破的學人於此薦得入流無所大清雍正十二年封「妙正真乘禪師」

讚曰

六根塵識 徧含法界 嚴淨毘尼 極樂自在 八教五乘 蓮雲靉靆
層映重重 各各無礙

雍正十二年六月初一日御筆

天台寒山子者不知何許人也自昔以豐干有「寒山文殊拾得普賢」之語遂謂文殊普賢在唐末應化為二大士又自為「和合二聖」云其住世亦莫知其紀年且無氏族名字唐興縣西有寒暗二巖以其居寒巖中則曰寒山子也冠樺皮衣破襦時就國清寺從拾得取眾僧殘食食之或時叫噪慢罵寺僧以杖逼逐則大笑而去人皆以為風狂貧子一日豐干告之曰「汝與我遊五臺即我同流」曰「我不去」干曰「汝不是我同流」寒卻問干「汝去五臺作麼」干曰「禮文殊」曰「汝不是我同流」後豐干為閶閭邱太守治頭風且令入山訪寒閶邱竟造二人所禮拜寺僧驚愕曰「大官何拜風狂漢耶」寒山執閶邱手笑曰「豐干饒舌」自此寒拾相攜去更不復入寺趙州諗者當時宗匠海內所欽行腳至天台禮二士相問答有「久嚮國清有寒拾」之語而國清寺僧見太守作禮然後愕然足知一寺皆啞羊也閶邱又往寒巖拜問送衣裳藥物寒山但云「賊」即退入石穴中高唱曰「報汝諸人各各努力」穴竟不可尋遂絕蹤跡閶邱乃令寺僧道翹尋其遺句於林葉石壁村墅垣落間得寒山詩三百餘首拾得詩五十餘首其言句並是圓宗極則如理實談從佛口宣作將來眼大清雍正十一年封「妙覺普度和聖寒山大士」

讚曰

天然獨立 無有伴侶 淨潔空明 何能何所 石壁題詩 寒巖獨坐
三際十方 金剛常住

雍正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御筆

拾得天台國清寺行者寺舂榖僧豐干山行至赤城道側聞孺子泣聲尋得之問其由「孤棄於此久矣」遂攜至寺付典座僧「有來追尋者付還之」久之寂然沙門靈熠乃受而撫育以長名拾得拾得詩云「從來是拾得」不是偶然稱也初知寺中食堂香燈一日忽登座與佛像對槃而食呼憍陳如為小果聲聞旁若無人執箸大笑熠乃白尊宿罷其堂任令入廚下滌器拾得每洗鉢已即收殘食截巨竹筒盛之待寒山子來負而去每與寒山子聚語或同笑舞此啐彼啄𠔏演圓音寺僧不知其何說也有護伽藍神廟每日僧廚下食為鳥所掠拾得以杖抶之曰「汝食不能護安能護伽藍乎」其夕神附夢於合寺僧曰「拾得打我」詰旦說夢一寺紛然又寺僧說戒次拾得驅羣牛至僧所集堂前倚門撫掌大笑曰「悠悠者聚頭」首座叱曰「清淨戒壇風漢何得喧礙」拾得曰「我不放牛也此羣牛者多是此寺知事僧」乃呼亡僧法號其牛一一應聲而過閶邱太守從豐干之言入寺向二大士致敬拾得遂與寒山子出寺去不知所終寺僧道翹奉閶邱之命搜錄兩人語句於寺土地廟壁得拾得詩偈五十許首今附《寒山集》中行於世大清雍正十一年封「圓覺慈度合聖拾得大士」

讚曰

曾不將來 誰其拾得 放下苕帚 一切常寂 凡愚奚知 自亦不識
任運騰騰 無為之力

雍正十一年七月初一日御筆

希運閩人十歲出家於高安黃蘗寺額間有肉珠隆起儀貌修偉遊天台逢一僧偕行屬澗水暴漲其僧躡波如地既登彼岸足不沾水招運曰「渡來渡來」運呵之曰「自了漢」其僧歎曰「子真大乘法器」至京路間乞食次遇一老嫗諮決元旨乃曰「此五障身曾參南陽忠國師來師若欲了此一大事須往南昌見馬大師」運如其語往南昌時馬祖道一已示寂乃參百丈一日百丈舉馬祖「振威一喝三日耳聾」悟由運言下證入遂嗣百丈後居洪州大安寺學者奔湊運嘗示人曰「一切色是佛色一切聲是佛聲見一切法即見一切心一切法本空心即不無不無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亦有即真空妙有六道四生山河大地有性無性元同一體言同者名相亦空有亦空無亦空盡恒沙世界原是一空誰是授記人誰是成佛人誰是得法人」相國裴休出鎮宛陵建大禪院延運說法以運出家黃蘗仍以黃蘗名其寺運示裴休幾千萬言甚得心無心地法性空位休亦有〈傳心偈〉述所證為運法嗣運於曹溪為五世孫其俗姓及年歲載籍莫考以唐宣宗大中年間示寂其嗣臨濟元支流蕃衍於今最盛諡「斷際禪師」塔曰「廣業」大清雍正十二年封「正覺斷際禪師」

讚曰

黃蘗吐舌 百丈耳聾 振威一喝 臨濟宗風 到此化城 須達寶所
大方廣地 本無寸土

雍正十二年七月十五日御筆

從諗郝氏子青州臨淄人或云曹州郝鄉人以唐代宗大歷十三年生童稚之歲孤介不羣其披剃也或云青州龍興伽藍或云曹州扈通院其納戒也在嵩琉璃壇自為沙彌參南泉願禪師即深器之許為入室一日問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云「還可趣向否」泉云「擬向即乖」云「不擬時如何知是道」泉云「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是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强是非耶」言下頓悟元旨心如朗月乃往嵩山受戒尋返南泉既而遊歷寶壽鹽官夾山五臺因住趙郡觀音院時藩鎮王景崇王鎔父子封王於趙諗慈雲所潤歸心禮足道化大行凡所舉揚天下傳之號「趙州門風」唐昭宗乾寧四年右脇而寂壽一百二十歲諗出南泉願願出馬祖一一出南岳讓讓出曹溪凡五世諸方私諡「真際大師」大清雍正十一年封「圓證直指真際禪師」

讚曰

趙州石橋 度驢度馬 老僧平生 用不盡者 過得此關 東院西也
明月清風 非其儔亞

雍正十一年八月初一日御筆

景岑號招賢其氏族里居出家具戒因緣俱莫考初住鹿苑其後居無定所但任緣接物隨請說法化行湖南長沙時眾謂之「長沙和尚」初岑久住南泉獻投機偈曰

今日還鄉入大門 南泉親道徧乾坤
法法分明皆祖父 回頭慚愧好兒孫

南泉願偈答曰

今日投機事莫論 南泉不道徧乾坤

還鄉盡是兒孫事 祖父從來不出門
遂嗣南泉僧問「和尚繼嗣何人」岑曰「我無人得繼嗣」僧曰「還參學也無」曰「我自參學」僧曰「師意如何」以偈示曰
虛空問萬象 萬象答虛空
誰人親得聞 木义丱角童

後瑞聖通得其提持岑示寂後通以弟子禮事之岑常與仰山寂玩月次寂曰「人人盡有這個祗是用不得」岑曰「恰是倩汝用」寂曰「爾作麼生用」岑劈胸與一蹋寂曰「㘞直下似個大虫」自此諸方稱為「岑大虫」岑言句洞明提持直截如香象渡河步步到底如養由架箭一一穿楊盡為破的之文皆是窮源之說其與講經供奉皓月論三德涅槃及教中幻意又與僧論佛與文殊觀音普賢真體妙用並宏深微妙廓徹圓融學者真參實悟得了自心發書觀之自然冥契岑住世若干歲不見於方策考普願以唐德宗貞元間倡化南泉岑預法席其後瑞聖通詣岑參承約在唐宣懿間則岑壽少亦當七八十矣大清雍正十二年封「洞妙朗淨禪師」

讚曰

幻本來真 水月天月 說水說天 皆為強說 真本無生 幻亦不滅
無滅無生 天然成佛

雍正十二年八月十五日御筆

靈祐福州長溪人俗姓趙丱角之歲有天人降其庭謂家老曰「此童佛之真子」衢巷之人諦觀焉年十五依本郡恒法師執勞什伯於眾年二十剃髮三年具戒入天台遇寒山子於途謂曰「千山萬水遇潭即止獲無價寶賑恤諸子」遂詣泐潭參百丈頓了祖意司馬頭陁者精鑒人倫地理者也百丈曰「老僧欲住溈山可乎」曰「和尚是骨人彼肉山也居之徒不滿千」乃喚華林「不可」喚祐至「此正溈山主矣」百丈是夜召師以溈山付囑時華林為第一座不平百丈云「若能對眾下得一語出格當與住持」即指淨瓶問云「不得喚作淨瓶汝喚作什麼」華林云「不可喚作木𣔻也」百丈不肯問祐祐踢倒淨瓶百丈笑云「第一座輸卻山矣」是山峭絕敻無人烟祐飲泉飯橡猨鹿為伍山下居民稍稍知信為營梵宇襄陽帥李景讓奏表山門為同慶寺相國裴休崔慎並崇師禮祐敷揚宗教四十餘年達者不可勝數入室弟子四十一人仰山寂為上首世號[A6]溈仰宗焉自曹溪傳南岳讓以迄於祐凡五世唐代宗大歷七年生宣宗大中七年滅春秋八十三夏臘五十九勅諡「大圓禪師」塔曰「清淨」大清雍正十一年封「靈覺大圓禪師」

讚曰

道人之心 一泓秋水 無事無為 澄渟淡泞 不受一塵 無渠下觜
不舍一法 全在裏許

雍正十二年九月初一日御筆

[A7]邢氏子曹州南華人幼負出塵之志及落髮進具便慕禪宗初在黃蘗隨眾參侍問「如何是祖師西來的的意」黃蘗便打三問三打乃辭去參大愚言下頓契黃蘗無意之意乃返黃蘗黃蘗印可從此啐啄同時了然通徹乃北歸鄉土俯徇趙人之請住於城南臨濟其罏𨪋所鑄煜爍古今迄今千五百年嗣法者幾徧震旦自曹溪傳南嶽讓以迄於元凡六世元建三元三要四喝四賓主等為揀魔辨異門庭施設嘗曰「山僧無一法與人袛是治病解縛蓋此本與向上事沒交涉後之執指為月者於此每多金鍮混雜云」平日應機多用喝世傳「臨濟喝」其示語有曰「不被境轉處處用境東涌西沒南涌北沒中涌邊沒邊涌中沒履水如地履地如水緣何如此為達四大如夢如幻故聽法者非爾四大能用爾四大若如是見得便乃去住自由」又云「目前用處始終不異處處不礙是活文殊一念心無差別光處處總是普賢一念心能自在隨處解脫此觀音三昧法互為主伴顯即一時顯隱即一時隱一即三三即一」唐懿宗咸通八年示寂勅諡「慧照大師」塔曰「澄虛」大清雍正十二年封「真常慧照禪師」

讚曰

無依道人 諸佛之母 痛與三十 免教出醜 如是無依 可受棒否
棒亦無依 誰與誰受

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御筆

慧寂俗姓葉韶州懷化人也年九歲於廣州和安寺投通禪師出家十四父母取歸欲與議婚寂斷指誓求正法夜有白光二道從曹溪直貫其舍父母悟其誠感乃與削染初參耽源真數年謁大溈祐於時尚未具戒祐問曰「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寂曰「有主」祐曰「在什麼處」寂從西過東立祐大異之寂問「如何是真佛住處」祐曰「有思無思之妙返思靈燄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師於言下頓悟尋往江陵受戒復還大溈前後十五載父子共闡元旨化度學人其心源契合啐啄同時正如迦陵頻伽聲應音圓師子三歲兒便能大哮吼既住仰山時歸省覲祐亦數遣信共相提唱後世因傳為溈仰宗法父子繼述之盛冠絕古今寂初於耽源處受忠國師所傳曹溪九十七圓相其後接人每用以施設宗徒傳之謂仰山門風然考耽源傳示日寂一見即焚卻異時耽源問之寂曰「寂一覽已知但用得不可執本和尚若要重錄不難」即重集以呈更無遺失其後溈山作圓相中書「日」字示寂寂亦作此相於地以腳抹之然則寂所受者法法何曾法學者於此不得入海算沙自取目眩矣寂後居東平山年七十七示滅門人遷歸仰山塔曰「妙光」諡「智通禪師」大清雍正十一年加封「真證智通禪師」寂之示滅蓋在唐宣懿間溯其生年當在德宗時少溈山祐十餘歲寂平生多遇異僧有稱之為小釋迦者故世號「小釋迦」云

讚曰

鼠糞黃金 一手拈出 奮迅爪牙 接機利物 實即是權 權即是實
驚散野干 師子在窟

雍正十二年十月初一日御筆

良价俗姓俞會稽諸暨人以唐憲宗元和二年生少從師念《般若經》問「無根塵」義其師駭曰「吾非汝師」即指往五洩山禮默禪師披剃年二十一具戒於嵩山首謁南泉次參溈山舉忠國師「無情說法」公案溈山云「父母所生口終不為汝說」价不契乃令謁雲巖疑情頓寢述偈曰「若將耳聽聲不現眼處聞聲方得知」雲巖曰「价闍黎承當個事大須審細」後因過水覩影了徹前旨述偈曰

切忌從他覓 迢迢與我疎
我今獨自往 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麼會 方得契如如

常曰「直須心心不觸物步步無處所常不間斷稍得相應」又曰

道無心合人 人無心合道
欲識個中意 一老一不老

在泐潭尋譯大藏纂《大乘經要》一卷激勵道俗又作〈五位君臣頌〉明「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兼中至兼中到」其後因付囑曹山寂復述其旨要其詞層映交光誠得寶鏡三昧禪門謂之「曹洞宗」唐宣宗大中末始於新豐山開堂後盛化於豫章高安之洞山唐懿宗咸通十年順化大眾戀慕价忽開目起曰「出家之人豈得心附著於物耶」召主事僧營齋曰「齋畢乃行」眾故延之至七日齋具价亦隨齋謂眾曰「此齋可名愚癡矣」壽六十三臘四十二諡「悟本大師」塔曰「真覺」大清雍正十二年封「淨覺悟本禪師」

讚曰

本來面目 不行鳥道 方便垂手 正偏兼到 五五三三 天真而妙
月住波流 粼粼金藻

雍正十二年十月十五日御筆

大同懷寧人姓劉氏髫齡依洛下保唐滿禪師出家初習《止觀》次閱《華嚴》獲窺性海耽慕真宗乃詣翠微山謁無學禪師一日無學在法堂經行同問「西來密旨和尚如何示人」無學駐步步時同又請無學曰「更要第二杓惡水作麼」同乃禮謝而退無學曰「莫躲卻」同曰「時至根苗自生」由是如冰釋水任性卷舒乃歸故里隱投子山結茅而居趙州從諗嚮其元風行腳到投子相訪一時問答之語諸方傳播天下雲水禪侶奔湊門下雪峰義存曾造法席被其鉗鎚「五鹿岳岳朱雲折其角」不是過也同住投子三十餘年陶鑄學徒如金鎞刮眼運斤成風辨才無礙有「師子無畏」之目乃其直截提持向上實為檀那法食能令隨器大小並飽香飯妙味非肯以舌鋒搘拄人者同嘗在京赴檀越齋檀越將一槃草來同拳兩手安頭上檀越便將齋來後有僧問「和尚在京赴齋意旨如何」同曰「觀世音菩薩」有僧問「一等是水為甚海鹹河淡」同曰「天上星地下木」黃巢寇起賊持刃上山問同「住此何為」同為隨宜說法渠魁拜服脫衣禮施而去同以唐憲宗元和十一年生以梁太祖乾化四年順寂春秋九十有六詔諡「慈濟大師」塔曰「真寂」大清雍正十二年封「智照慈濟禪師」

讚曰

投子古路 驀直前去 參老钁頭 主人油是 眼目定動 漆桶裏坐
覿體真鈍 十身調御

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一日御筆

本寂閩莆田名族黃氏子莆田在唐衣冠鼎盛時號「小稷下」寂佩服儒風博聞強記年十九入福州雲居山出家二十五具戒雖年少而舉止過老苾芻咸通年間良价開堂洞山寂往來請益洞山問名「本寂」曰「向上更道」曰「不名本寂」洞山深器之自此入室密印所會數載辭洞山价問「什麼處去」曰「不變異處」曰「不變異何去耶」曰「去亦不變異」初受請止於撫州之曹山後居玉屏山兩處學徒雲集堂盈室滿所著對寒山子詩流行宇內又嘗讀傅大士〈法身偈〉意不肯門弟子請別作之乃作偈自為註釋又嘗問強上座曰「佛真法身猶若空虛應物現形如水中月作麼生說個應的道理」強曰「如驢覻井」寂乃改其語曰「如井覻驢」皆平生示人最親切處寂既深達妙旨契合真歸接引上機略無軌迹洵如香象渡河步步到底其受洞山五位銓量叢林以為標準號「曹洞宗」寂以唐文宗開成五年生至唐昭宗天復元年辛酉春秋六十有二問知事僧曰「今是何月日」曰「六月十五日」曰「曹山一生只知九十日為一夏」至十六日辰時圓寂休夏三十有七勅諡「元燈大師」塔曰「福圓」大清雍正十二年封「寶藏元燈禪師」

讚曰

非我非渠 亦同亦別 全無消息 直下了徹 銀盌盛雪 古鏡照物
十方一心 不動不絕

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御筆

師備福州閩縣人姓謝氏唐文宗太和九年生咸通初投芙蓉山靈訓禪師落髮豫章開元寺道元律師受具還歸故里行頭陀行布納添麻芒鞵續草并日而食宴坐泊如與雪峰義存禪師為法門兄弟備師事存存以備苦行故目為「備頭陀」云存開荒雪峰備與同力締搆山門勞役每率先於眾入室咨決罔替昕昏誦《楞嚴經》發明心地由是理事一如辨才無礙雖因緣雪峰得入正智而一心圓滿實為見過於師其所垂語如師子遊行如金剛鋒鍔如圓鏡交光如杲日赫燄廓徹洞明總持圓湛獨脫無依直示眾生令自知有頓入凡聖平等真原其無緣之慈同體之悲流轉音間晃朗句外時閩越忠懿王王審知帥閩極隆禮敬奏賜紫衣號「宗一大師」備初受請住梅溪普應院中間遷止元沙山應機接物三十餘年承青原石頭之法流轉導來際諸方臻萃請益剖疑十二時中誨人不倦室戶為之不閉學侶八百許人羅漢桂琛為上首閩浙之間法嗣繁衍以梁開平二年戊辰寂滅春秋七十有四夏臘四十有四王審知為樹塔院嘗曰「佛道閑曠無有程途無門解脫之門無意道人之意古錐風味千載常存」大清雍正十二年封「超圓真鑑宗一禪師」

讚曰

十方虛空 微塵一切 皆無自性 在本覺裏 靜亦不沈 動亦不起
此是元沙 真實人體

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日御筆

文偃嘉興人姓張氏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侍澄數年研窮律部以己事未明往參睦州道明明閉卻門偃乃扣門明開門一見還閉卻偃連三日扣門明開門擒住曰「道」偃擬議明推出掩門曰「秦時𨍏轢鑽」偃一足猶在門內遂為所損從此悟入明乃指詣雪峰存參證契合元旨遂嗣雪峰先是靈樹知聖二十年不請首座常云「我首座生也」「我首座牧牛也」「我首座行腳悟道也」忽一日鳴鐘集大眾三門外接首座眾如言出迓而偃至聖曰「望子久矣」時南漢劉氏據廣聖坐化日呈一帖曰「人天眼目堂中首座」劉氏遂請偃繼聖開法既而遷雲門山光泰寺偃每顧見僧即曰「鑒」僧欲酬之則曰「咦」率以為常故門弟子錄曰「顧鑒咦」善為學人勦情絕見俾直了自心所為[1]「細看即是陷虎機忽轟一聲塗毒鼓」不許門弟子記錄其語學人以紙為衣隨時竊書之嘗自作頌曰

雲門聳峻白雲低 水急遊魚不敢棲
入戶已知來見解 何煩更舉轢中泥

又曰「舉不顧即差互擬思量何劫悟」弟子嗣法者五十一人世號「雲門宗」以後五代晉天福十二年順寂諡曰「慈雲匡真宏明禪師」閱十七載為宋太祖乾德元年詔迎其肉身入京師供養月餘仍送還山

讚曰

行腳本色 真空絕跡 日升月恒 日日好日 四面無門 十方無壁
六既不收 一亦不立

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御筆

桂琛俗姓李常山人童稚之歲篤求遠俗齋茹一餐調息終日秉心誠確鄉黨共欽弱冠從萬歲寺無相師出家既登戒地力學毘尼一日為眾升臺宣戒竟歎曰「持犯束縛非解脫也依文作解豈究竟乎」於是誓訪南宗䟦涉萬里初謁雲居後詣雪峰參訊勤恪未有所見後造元沙宗一禪師一言啟發廓爾無惑元沙誘迪學者每命琛助其闡發琛住密行三昧珠藏川底不現輝光而月印江心朗然逈異禪侶歸心咨稟來決疑叢於時王廷翰剖劇閩越於城西石山建精舍曰「地藏」請琛駐錫一紀有餘遷止漳州羅漢院大宣法要南北參徒輻輳駢集更盛於在「地藏」時弟子清涼文益居上首為一方法眼琛空假雙圓可中徹去舉金剛祕密不思議光明藏直截提示令學人出五陰界嘗曰「諸上座不用思量思量不及便道不消揀擇委得下口處麼試道看還有一法近得汝遠得汝同得汝異得汝麼既然如是為甚麼卻特地艱難去」後唐天成二年戊子復屆閩城舊址徧玩遠近梵宇隨喜數日安坐順寂距生時唐懿宗咸通八年春秋六十有二僧臘四十塔於地藏院之西門人私諡曰「應真禪師」大清雍正十二年封「本覺應真禪師」

讚曰

羅漢宗風 表裏看取 豎起掃帚 四楞塌地 大須彌山 常在眼裏
須彌云何 掃帚便是

雍正十二年二月初一日御筆

文益俗姓魯餘杭人唐僖宗光啟元年生七齡削染於新定智通院依全偉禪師禀具於越州開元寺屬希覺律師授徒鄮山益往居門下嚴淨毘尼旁通儒典既而謂非了義乃振錫南邁抵福州長慶法會尋約伴西出湖湘值溪流暴漲憩城西地藏院時羅漢琛在院素知其穎脫因舉《肇論》次琛問「山河大地與上座自己是同是別」益曰「別」琛豎兩指益曰「同」琛又豎兩指便起去越日辭別琛送之曰「上座平日說三界惟心萬法惟識」指庭下片石曰「且道此石在心內在心外」益曰「在心內」琛曰「行腳人著甚來由安片石在心內」益窘無以對遂留止求決擇月餘而疑山頓摧遂授記於琛已而臨川州牧請住崇壽院四還緇侶雲集諮請江南國主李昇迎住報恩禪院署號「淨慧禪師」益朝夕演唱諸方被化聲流海外異域嘗曰「出家兒但隨時及節便得寒即寒熱即熱欲知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又云「盡十方世界皎皎地無一絲頭若有一絲頭即是一絲頭」以周顯德五年寂於金陵江南國主諡「大法眼禪師」塔曰「無相」春秋七十四夏臘五十五大弟子天台德韶吳越國師慧炬高麗國師元沙一宗至益而中興於江表故世號「法眼宗」系出青原思為曹溪下第九世江南國主李煜作碑頌韓熙載撰塔銘後門人行言復請改諡「大智藏大導師」大清雍正十二年封「妙光法眼智藏禪師」益好為文詞所作偈頌贊銘等凡數萬言

讚曰

眼不見眼 能依所現 大地是眼 阿誰求見 眼無自性 是眼亦幻
幻即非幻 大法眼徧

雍正十三年二月十五日御筆

德韶處州龍泉人族陳氏年十有五有梵僧見之拊其背曰「汝當出家」乃往依龍歸寺剃髮十八詣信州開元寺受戒後唐同光中徧參諸方至龍牙「雄雄之尊因甚親近不得」遁禪師[1]「如火與火」韶不契後至臨川謁法眼頓了心要法眼出青原思於曹溪為九世孫韶嗣法眼為十世入天台山建寺院大興元沙之宗歸依日眾吳越國王錢元瓘尊為國師數使使存問旁午山谷時天台智者教典散落惟新羅國有全本韶允羲寂之請白吳越忠懿王發使並賚韶書往彼國繕寫備足入藏宋太祖開寶五年滅度距生時閱春秋八十二為唐昭宗天復元年住六十四夏傳法弟子百餘人永明壽為上首韶圓徹洞明為古德中所希有在般若寺開堂說法十二會其方便為人語句如清涼風如寶珠網如無著華如旭日輪誠為震旦妙法慈航其嗣永明壽益震雷音以宗為教以教為宗於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處直截無礙灼然見於語言文字雖壽見過於師然實韶有以啟之也嘗以涅槃四種[A8][1]示學者曰「聞不聞不聞聞不聞不聞」諸方目為四[A9]料揀韶多靈異通術數至今江浙間傳之與本分無涉不具錄大清雍正十二年封「妙慈圓徹禪師」

讚曰

三宗一毛 今古一念 如火與火 中邊全占 無中可入 無邊可出
曰有則明 曰無則實

雍正十三年三月初一日御筆

重顯蜀遂寧李氏子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初依普安院銑上人受具潛心教乘深極幽元每逢講席機辨鋒馳四眾盡屈乃南詣智門祚「不起一念云何有過」智門召顯近前以拂子驀口打顯甫擬開口智門又打於時豁然開悟留止五年復徧參洞山聰大龍洪羅漢林大愚芝乃出世翠峰遷於雪竇山顯既宏博多聞詞旨妙絕平生頌古最多叢林競傳刊在大藏後世沿流忘源遂成文字然顯所拈頌不離本分直臻向上原未嘗有絲毫點滓繫綴當來也其開堂日瓣香智門有大龍小師曰「何不與先師燒香」顯曰「昔僧問『如何是堅固法身』先師曰『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我頌此因緣報他恩了也」雲峰悅以不嗣大愚特過勘顯驀曰「入荒田不揀信手拈來草觸目未嘗無臨機何不道」顯拈一莖禾示之悅不肯顯曰「你不肯即休」一日遊山次周覽烟嵐顧謂侍者曰「何日復來耶」於是弟子並請遺偈顯曰「平生惟愚語之多矣」翌日乃曰「七月七日重相見」及期盥沐攝衣北首而寂時仁宗皇祐四年也閱世七十三坐夏五十顯嗣智門為雲門三世孫系出青原思思受記於六祖凡十世諡「明覺禪師」大清雍正十一年加封「正智明覺禪師」

讚曰

日月星辰 水火土石 上亘九霄 下橫六極 各演圓音 靡有止息
雪竇有口 暫須掛壁

雍正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御筆

延壽王氏子以唐昭宗天佑元年生於吳越錢氏國歷梁至宋太祖開寶八年順寂時吳越未歸宋版圖故延壽為吳越錢塘人壽生而知歸心佛乘既冠不茹葷血日一食誦《法華》終身不輟得一萬三千許部年廿八為華亭鎮將督軍需吳越文穆王從壽本志放令出家依翠巖參禪師執勞供眾持頭陀行甚至既往天台山天柱峰習定九旬鳥巢衣襵中天台韶國師深器之為付囑出住雪竇山時靈隱祖庭頹廢吳越新之迎壽住持其明年遷住慧日永明寺高麗國王遣使航海遠遺器物恭敬作禮壽自能言即不兩舌戒行精嚴安而行之昕夕修持無轉睫彈指之間及開堂說法誨人之外惟坐諷經唄乘大願力檀那妙法度弟子幾一萬二千人又以一代時教流傳東土龍藏浩瀚學者目不周覽去聖遙遠性宗教律橫分畛域講師律師不達宗旨而託迹宗門者復妄議教律壽為重閣館天台賢首慈恩三宗諸知法比丘更相設難以心宗要旨折中之參合梵經唐語疏通證明作《宗鏡錄》一百卷實能攝無量法門歸涅槃一路又作《萬善同歸》《心賦》《惟心訣》等書皆無上甘露妙味盡未來際利益無邊俱登一際解脫之門並受平等菩提之記至其戒乘雙圓理事無礙實為震旦宗師首出涌泉欣云「見解人多行解人萬中無一」如壽者可謂行解人矣壽住世七十二僧臘四十二宋太宗額其塔曰「壽寧禪院」大清雍正十一年封「妙圓正修智覺禪師」其平生著述在藏者並重刊頒布天下叢林為禪衲法式

讚曰

生佛一際 何佛何生 菩提道場 法爾圓成 不假修治 要須履行
無緣慈化 真實等平

雍正十一年四月初一日御筆

義懷北宋真仁間人永嘉樂清陳氏子也世業漁母夢大星入屋而孕懷為兒時父捕魚坐之船尾得魚則付令折柳以貫懷輒私投諸江中雖數受怒笞恬然自若也長遊京師依景德寺為行童天聖中試經得度謁金鑾善葉縣省皆蒙印可至姑蘇禮明覺於翠峰入室數四不契尋為水頭因汲水折擔忽然有省作投機偈曰

一二三四五六七 萬仞峰頭獨足立
驪龍頷下奪明珠 一言勘破維摩詰

覺聞拊几稱善其後七坐道場化行海內嗣法者甚眾常示人曰「須彌頂上不扣金鐘畢鉢巖中無人聚會山僧倒騎佛殿諸人反著草鞋朝遊檀特暮到羅浮拄杖針筒自家收取」又曰「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若能如是方解異類中行不用續鳬截鶴夷岳盈壑」晚年示疾池陽弟子智才住臨平之佛日迎歸侍奉一日才出寺未還懷速之歸曰「時至吾行矣」才曰「師有何語示」乃曰

紅日照扶桑 寒雲封華岳 三更過鐵圍 拶折驪龍角

才問「卯塔已成如何是畢竟事」懷舉拳示之遂就寢推枕而寂崇寧中勅諡「振宗禪師」大清雍正十二年封「圓湛振宗禪師」

讚曰

晝日夜星 靈山授記 日日好日 心空及第 蕉耳親聞 葵眼諦視
本分如然 奚為妙智

雍正十二年四月十五日御筆

克勤彭州駱氏子生宋英神間童時日記千言偶遊妙寂寺見佛經三復之恍如舊觀省前生曾為沙門乃祝髮具戒初參真覺勝繼謁玉泉皓次依金鑾信大溈喆黃龍心東林度僉推為法器最後見五祖演盡其機用演皆不肯勤謂演強移換人忿然而去至金山遇疾始覺平生所得略無用處旋還依演作侍者演一日因部使者問道舉「頻呼小玉緣何事為要檀郎認得聲」句勤侍立次見雞飛上闌干拍翼且鳴忽爽然曰「此豈不是聲耶」即袖香入室通所得演徧告山中耆舊曰「勤侍者參得禪矣」勤號「佛果」演門下高足弟子以勤及佛鑑佛眼為上首時稱「三佛」所至學侶景從開堂成都昭覺寺政和間出峽南遊遇丞相張商英於荊南劇談《華嚴》旨要商英得勤指證踏得末後一關乃以師禮留居碧巖復徙道林寺樞密使鄧子常奏賜紫詔住金陵蔣山既而勅遷天寧萬壽寺召見襃寵甚渥南渡後又遷金山宋高宗之在維揚入對賜號「圓悟禪師」改住雲居久之復領昭覺紹興五年八月示寂塔於昭覺寺側諡「真覺大師」勤負荷宗乘提持祖印嘗自作像讚云「為人到徹骨不惜兩莖眉」大清雍正十一年封「明宗真覺圓悟禪師」

讚曰

口角濤翻 傾倒心肝 纖塵不立 搘拄梵天 隨分些些 時節因緣
鐵錘無孔 體實名權

雍正十二年四月初一日御筆

宏袾字佛慧號蓮池俗姓沈浙江仁和人以明嘉靖十四年生年十七充本縣學生員三十二歲辭家祝髮徧參諸方得念佛三昧歸依淨土一門乞食次見雲棲山水幽寂乃結茆三楹倚壁危坐常絕糧至七日念佛不輟環山多虎袾住後虎為遠徙值歲大旱循田念佛雨隨足跡而注居民德之遂成蘭若道風大扇四眾翕集嚴淨毘尼傑出諸方專勤念佛遠追蓮社人稱「雲棲菩薩」時當明季魔民法藏輩以雙頭獨結細宗密旨誑惑無識口傳手授實法死句以為教外別傳又藉世典文章詞賦塗飾士大夫耳目俾為外護翕赫熾張勢如燎原競以濁穢作芬陀利汚人慧命宗風衰謝日甚一日袾以宗門無義路必真參實悟始得豈可輕談漫語罪同謗大般若於是禁止學徒妄拈妄頌及講說宗要違者出院惟將一心念佛平等大悲導眾入四安樂行所居不名方丈示非唱導之師其常住執事無高下大小一眾輪值至今門庭峻整戒香薰郁百餘年來留佛種子以待更復世出者殆功德不可思議矣以萬歷四十二年示寂臨行張目云「老實念佛勿捏怪勿壞規矩」向西念佛而逝塔於五雲山之麓年八十有二大清雍正十二年封「淨妙真修禪師」

讚曰

三乘十地 頓漸偏圓 一句具足 法爾如然 作麼一句 阿彌陀佛
方廣等平 圓通明徹

雍正十二年閏四月十五日御筆

通琇號玉林毘陵楊氏子幼讀《金剛般若》生希有想年十九因翻盛水器見浮漚有省即詣磬山禮天隱修落髮具戒不三年而見與師齊年二十二天隱修命主報恩法席時天隱修密雲悟為諸方老宿琇以年少開堂秉拂而能紹述宗風為海內所欽仰順治十五年戊戌世祖章皇帝詔入禁中萬善殿焚修封「大覺禪師」琇母練行尼也號「大慈老人」琇居報恩時建報恩堂以奉母視膳問安不輟至是大慈老人圓寂詔從其請歸山葬母特賜金起塔庚子春遣使賜紫加封「大覺普濟禪師」其冬復詔來京加封「大覺普濟能仁國師」開壇於京西慈壽寺徒僧千五百人辛丑春南還往天目山師子正宗寺丙辰八月順寂琇生於明萬[A10]曆四十二年至大清康熙十五年春秋六十有三僧臘四十有四琇平生有自厲四誓一誓不與本分間隔作一佛事乃至一稱一禮一誓不與本分間隔為一人乃至交一言一誓不與本分間隔閱一書作一字一誓不與本分間隔一坐立一談笑在世祖章皇帝時恩禮優渥琇始終未嘗有絲毫與本分間隔處誠足為衲僧法式

讚曰

太士應化 遭逢聖君
華足藻地 景星絢旻 普吉祥光 演妙圓音 具無盡德 度無量人

雍正十二年五月初一日御筆

行森號𦭎溪又號慈翁博羅人俗姓黎氏器宇神俊壯歲四大偶不安和倚枕間忽聞鼓吹聲頓省根源不從他有遂決志出家依雲嶠信信示寂乃參大覺普濟能仁國師玉林琇洞明心要琇令分座說法接引海眾十方參承捷得解脫一時目為「大鵬劈海」又稱為「森鐵棒」云開化龍溪緇侶輻輳大清順治十五年戊戌世祖章皇帝召玉林琇入京琇令森主報恩法席己亥玉林還山森奉詔留京師世祖章皇帝寵遇極隆屢降恩旨欲加封號森以父子不敢並受封奏辭甚力世祖從之既而請謁五臺山宿顯通寺寺前遇一婆子手提竹籃口嚼石子若仙若神與語深明宗旨呼森為「大通佛」自五臺回遂乞歸龍溪世祖賜所居寺曰「圓照」御書以賜森持律精純導眾嚴整雅有百丈之風雖機辨迅利而實能正眼接人非祗露一己之爪牙者受世祖章皇帝知遇甚深及其歸里如日邊雲影既離絳霄即隨意孤飛斷崖荒水間不挂一絲真是無為道人所行如其所解世諦無非第一義諦足以媲美玉林為千古衲僧規則康熙十六年遊華巖「此中修篁奇石可以臥數江帆吾老此畫圖中矣」乃自刻化期手書封龕偈而寂世壽六十有四僧臘三十有六蓋生於明萬[A11]曆之四十二年也大清雍正十一年追封「明道正覺禪師」

讚曰

一人首出 八表昇平 爰有龍象 僧中之英 十虛融攝 正眼洞明
日光月華 水綠山青

雍正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御筆

乾隆十六年聖駕南巡三月初四日幸理安寺御製〈遊理安寺〉詩

路盡九溪十八澗 境奇三竺兩高峰 香臺聽講來馴鴿 靜室安禪制毒龍
法雨淙常空色相 巖花放不論春冬
歸鞭卻恐留清戀 倩取白雲一片封

初五日(臣)僧明羲詣宮門謝恩蒙賜銀五十兩衣縀八疋茶葉四瓶荷包二個回鑾後賜〈御製心經塔圖〉一幅御書「樹最勝幢」額御書〈遊理安寺〉詩墨寶二幅恭藏寺中

乾隆二十二年聖駕南巡三月初一日幸理安寺蒙賜〈大士圖像〉一軸御製詩一首

一徑入深秀 萬峰森簇攢 石橋原不隔 蓮界總生歡 既狹中方闊 憑高望亦寬
禪寧與儒異 惟願理之安

初五日(臣)僧實月詣宮門謝恩蒙賜銀五十兩衣縀八疋東菀香一包荷包四個

乾隆二十七年春三月聖駕南巡幸理安寺御賜詩一首

見說安心竟 何來理與安 山如標靜諦 鳥亦發清歡 蓋影張祇樹 經聲出戒壇
了當忘結習 歸去漫廻看

又蒙御書「識安心竟」額

乾隆三十六年春三月聖駕南巡幸理安寺御製詩一首

環繞七峰處 合流雙澗間 棲真適歸徑 挂衲便尋山 詎亟一遊興 圖消片刻閒
憑欄挹蔥翠 可以謝躋攀

聖駕再幸理安御製詩一首

儒釋雖殊道 理安原實同 為咨學佛侶 何以繼宗風 澗水環門淨 山峰映座崇
縱然聲與色 個裏不空空

乾隆四十五年春暮聖駕南巡幸理安寺御製詩一首

溪澗廻環徑不寬 到來精舍蹔盤桓 泉流法雨毛髮鑑 閣坐松巔衣袂寒
唐宋遺蹤頗可考 人天顯應漫從看
理安傳自理宗定 其代偏安理豈安

乾隆四十九年九月初六日蒙頒賜出滿蒙古西蕃合壁全咒龍藏全部十月初三日蒙賜出《維摩詰經》三卷

乾隆四十九年三月蒙賜出《無量壽佛經》兩卷〈七葉碑圖〉一幅又蒙賜竹絲鑲嵌玉如意二柄

乾隆五十年正月二十八日蒙賜出御製《大雲輪請雨經》五卷七月十三日蒙賜出御製《白傘蓋經》五卷十二月又蒙賜出〈碑刻應真像〉十六軸

乾隆五十四年八月十二日蒙賜出御製〈理安寺詠古〉詩一首

一谷一溪環抱巒 到來古寺愜遊盤 蹟留唐代實已泯 名定宋年義可觀
合與墨家娛性地 似殊儒道論心官
爾時早失中原半 於理安乎抑未安

住持(臣)僧 恭紀

武林理安寺志卷之一終


校注

[0016001] 山寺總圖翁家山楊梅領貴人峯象鼻峯白鶴峯 [0017001] 大人峰摩碧峰五雲峰獅子峰八覺峰弥陀峰月輪峰前殿大殿禪堂戲樓客樓方丈 [0029001] 「不真空」底本原作「不空真」今據《大正藏肇論》校正(CBETA, T45, no. 1858, p. 152, a1) [0045001] 「起信疏義」底本原作「起信義疏」今據《大正藏宋高僧傳唐代州五臺山清涼寺澄觀傳》校正(CBETA, T50, no. 2061, p. 737, a13) [0075001] 所為即「所謂」通「謂」參見《漢語大辭典》【所為】條 [0081001] 龍牙居遁 [0082001] 據《卍新續藏御選語錄天台德韶國師》校且後文「四料揀」缺一「聞聞」(CBETA, X68, no. 1319, p. 636, c19)
[A1] 此「版本說明」一文原為書本開頭無頁碼之插頁今為標記架構上之需要移到此處且以 p0001a 為虛擬頁欄碼
[A2] 刺【CB】剌【志彙】
[A3] 曆【CB】厯【志彙】
[A4] 曆【CB】厯【志彙】
[A5] 侯【CB】候【志彙】
[A6] 溈【CB】為【志彙】
[A7] 玄【CB】元【志彙】(cf. T50n2061_p0779a27; T51n2076_p0290a18; X75n1512_p0241c19 )
[A8] 聞【CB】開【志彙】
[A9] 料【CB】科【志彙】
[A10] 曆【CB】厯【志彙】
[A11] 曆【CB】厯【志彙】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