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道次第論卷第五
(丁三)修所詮義(分四)。(戊初)能成熟之灌頂續。(戊二)成熟不退護三昧耶及律儀續。(戊三)正修自體起滿續。(戊四)近因行續(第四略而未述)。(今初)
能成熟灌頂之道者。謂金剛乘不共道前。定須灌頂。故是道之初首。其中分三。
(己初)於何灌頂曼陀羅之相。(己二)由誰灌頂金剛阿闍黎之相。(己三)師於曼陀羅如何為弟子灌頂之法。(今初)
先令弟子入曼陀羅後方灌頂。所入曼陀羅者。如金剛鈴論師云。「灌頂壇為先」等。其曼陀羅决定為四。謂彩土。布繪。靜慮。身曼陀羅。其靜慮曼陀羅。非唯就阿闍黎或弟子隨一即可。其阿闍黎須極堅固竗三摩地。及其弟子須最利根。勝解堅固等。是為具此殊勝德相者說。若於身曼陀羅灌頂。須先於無上彩土。或布繪曼陀羅。已得圓滿德相之灌頂。其次乃於身壇灌頂。若未先得外壇灌頂。不可直於身壇灌頂。
最初相續未熟。能熟之方便。隨於彩土。或布繪壇。獲得圓滿德相之灌頂。皆得真灌頂。然有多門能令弟子積集資糧淨治罪障。成就最勝咒道法器。有大義利。故續及成就者定量之論。多讚彩土曼陀羅。最為第一。
(己二)由誰灌頂金剛阿闍黎之相
如事師五十頌云。「堅固。調。具慧」等。謂達內外十種真實。善巧顯密諸經論等。特如頌云。「善摧根本罪。」謂從最初未犯根本罪。或設曾犯。然由自入曼陀羅等還得威儀。以為弟子灌頂之時。須具密咒律儀為他灌頂。不爾灌頂。弟子不能獲得灌頂。則彼身中無能發生咒道之基。故俱欺自他。又如云。「未清淨承事。入曼陀羅業。」何為曼陀羅業。及承事之量。
答。其曼陀羅業。謂自入壇受戒。及為他灌頂。開光。護摩等。若行彼等事業。須先承事所依本尊瑜伽。及補缺數。不爾則如略集心要「說為自破。自壞。自己損害。承事之量。」如二會云。「壇主誦落义壇眾各誦萬。」無上曼陀羅中雖亦多說主尊落义。餘尊一萬。然勝樂中。廣則如前。另立中略。時輪中說。主尊落义。承事餘尊。意曼陀羅諸天。亦可各誦一萬。然賢徧攝論。與曼陀羅法金剛鬘論。說投華本尊須誦落叉。然於此中非許定爾。咒次第云。(宗喀巴大師之廣論)「於降智咒承事一萬。須其十分而為護摩。」是依時輪說。於餘未說决定須爾。說不須燒。補缺護摩。集密曼陀羅儀軌(宗喀巴大師造)中。說降智咒誦十萬遍。摧礙大咒誦一萬遍。俱未說須不須燒。承事。補缺護摩。紅黑二閻曼德迦曼陀羅儀軌。(宗喀巴大師造)則說决定須燒承事。補缺護摩。故總合前後而應了智。又承事之咒。非定須誦根本大咒。故說於心咒修承事者。亦可作自入曼陀羅等事業。
有說。誦主尊十萬遍。誦眷屬一萬遍。是為總規。現在濁世。律儀生論說應誦四倍。
破。此不應理。律儀生論所說者。是說修諸羯摩成就法時之承事。於自入曼陀羅事業前之承事。律儀生論。未說須如是修。餘堪為定量者亦未說故。
有說。如歡喜金剛等若修一曼陀羅中主伴諸尊之承事。不須別修。餘曼陀羅之承事。即可作彼。灌頂等曼陀羅事業。以一切諸尊。同一體故。
破。隨儞依自性清淨。說同一體故。或依是一相續樂空。說是一體故皆同。如得事續。勝敵論師所傳無量壽佛九尊之灌頂。亦應即得無上續等一切曼陀羅之灌頂。以一切諸尊同一體故。
有說。每日四座善修生起次第。雖已滿足承事之量。若有弟子請傳灌頂。阿闍黎允諾時。應當依瓶更修承事。總通一切曼陀羅。特於黑色勝樂。須如是行。
破。此不應理。純屬藏人𦘳造。定量教典皆未說故。
故或每日四座善修生起次第。如法滿足承事之量。或依善修生起次第。已生自心清淨之相。或傳灌頂已得本尊未遮之相。是傳灌頂等作入曼陀羅業。最下須具之事。若得本尊開許。雖未滿足承事數量。亦可傳灌頂等作入曼陀羅業。即彼便代承事之量。且是最第一故。
(己三)師於曼陀羅。如何為弟子灌頂之法(分三)。(庚初)於彩土壇。(庚二)於布繪壇。(庚三)於身曼陀羅灌頂之法。(初又分三)。(辛初)繪曼陀羅法。(辛二)修曼陀羅法。(辛三)修已灌頂之法。(初又分三)。(壬初)擇地儀軌。(壬二)預備儀軌。(壬三)正明繪曼陀羅儀軌。(初又分五)。(癸初)觀地。(癸二)乞地。(癸三)淨地。(癸四)攝地。(癸五)守護加持地。(今初)
先觀彼處。具不具足可繪壇之相。(觀法如廣論明)
(癸二)乞地分二。(子初)從現主乞。(子二)從不現主乞。(今初)
如是觀已。若知具足可繪之相。應於異生可共現見彼地之主。王及官等。請許。於彼處繪曼陀羅。
(子二)從不現主乞。
應於異生不可共見。不現之地主護處神。請其聽許。勝解其聽許等。一切曼陀羅儀軌皆須如是無有差別。又勝樂及時輪等。說更應請地神聽許。勝樂又說乞善逝乞地。謂從出世聖者。請白聽許。時輪所說與彼相順。然是彼諸儀軌持法。集密等中雖未宣說。亦無儀軌缺少之過。各法別故。
(癸三)淨地(分二)。(子初)掘淨法。(子二)不掘淨法。(今初)
若先修建曼陀羅室。於彼繪壇。及於王宮之外。村邑之外平原等處。繪曼陀羅。定須掘地。淨去石、刺、及瓦礫等地之毒箭。(石等假名為地之毒箭)未如是淨不可繪壇。為觀先從何處掘地定腹行神之腋處故。應彈觀察腹行神之線。定腹行神腋處已。先從彼處掘二三鏟。次任掘何處。皆無觸犯地神之事。
(子二)不掘淨法
若在佛寺。天祠。宅舍等繪。不須掘地淨。可以物、咒、三摩地淨。物謂水、灰、芥子等。咒謂嗡補𠻞等。三摩地謂修空性淨。雖掘地淨亦須此三。(如咒道次第廣論。及各種大儀軌說)
(癸四)攝地
如是已淨之地。隨曼陀羅東門所向。(將建之壇也)自亦向彼。坐地中心。具足修行一座修法。次心立誓攝地云。如於此地所修。即當繪如此之壇也。
(癸五)守護加持地
次由四方四阿闍黎。從四門外。以獻壇為先而奉供養。請繪壇場。自修之曼陀羅不應收攝。以擎舉印咒。舉於虛空。次自從正尊分出。如一燈而燃兩燭。變成當時之明王。其所變明王。如勝樂及歡喜時。為勝三界。如時輪時為金剛力。如集密時瞋恚金剛。如是攝持彼明王慢。阿闍黎住自在方(即東北方)勅遣魔碍。次一切師弟俱至四面。作結合步法等。廣略隨宜。釘諸餘魔修防護輪防諸障礙。次以印咒加持曼陀羅地基。為金剛性。此地軌次第。是無上續多曼陀羅所用通規。如時輪中略有不同。
(壬二)預備儀軌(分四)。(癸初)地神預備。(癸二)曼陀羅諸尊預備。(癸三)瓶預備。(癸四)弟子預備
預備。與增上住。義同。若非灌頂。餘修供法。及自入壇等時。不須弟子預備。
(癸初)地神預備
於將繪壇地基中心。設地神堆。於彼先修三昧耶尊。次入智尊奉供養已。請其聽許繪曼陀羅。并請作證。此時供不供食有二派說。(廣如咒次廣論等)
(癸二)諸尊預備
為何義故。云何而修。其所為者。正為加持將繪彩土壇之地故。請白諸尊預為奉聞也。預備之法。謂於當繪之地。塗一香點。上堆花聚。即塗香點等處。為令彩繪諸尊相無錯亂故。須先彈線。未彈綫前。而修預備(指諸尊預備)法者。未見完善。彈線之中有羯摩線與智線之二。須先彈羯魔線。次彈智線。有先彈智線次彈羯摩線者。不應道理。所彈智線。應非為加持羯魔線。修諸尊時。亦應先修智尊。次入三昧耶尊等。違難無量故。故雖諸先覺不修一切業尊。然在自宗。應將羯魔線。修為彼曼陀羅之一切業尊。正如持已。而彈諸線。如於何瓶修生一切業尊。即名業瓶。(羯摩瓶)須如是修者。是不空金剛論師等多智之所說。
其彈羯摩線之線。謂一色白線。塗以石粉漿等。而彈濕線。乃至未彈智線以前。須於彼處塗香點等。而修三昧耶預備諸尊。次召入智尊時。即將前擇地儀軌時。舉於虛空之曼陀羅。降下召入。更不須餘召入智尊之法也。既召入已。應修供養。讚頌。嘗甘露等。而作預白。次彈智線。能彈之線。謂五色線。修為五部自性。一一線中。各須同色五線。共彼五五二十五線合𦁤一處。而為𤍯線。(彈二線之儀式等如廣論等說)
(癸三)瓶預備
此有先舉預備之曼陀羅於虛空。在未彈智線之前修者。與先修瓶預備法。次舉預備之曼陀羅而彈智線之兩式。各如自壇時所說而為。次當善了。各各之修法安布諸瓶。廣者。瓶與尊數相等。若未能辦。應設五瓶。正尊父母設一瓶。四方諸尊設四瓶。此亦應知。如何安布四方法。及於瓶內修諸尊之法也。若彼亦未辦。應依二瓶。一作尊勝瓶。一作羯摩瓶。修諸瓶之所為者。謂尊勝瓶。為於灌頂及自入壇等時。作水灌頂用。羯摩瓶者。為洒壇場。供物。自身。處所。弟子等用。修瓶之法。有一派。謂於尊勝瓶中。修一切諸尊。次於瓶上所置之螺盃。或頂骨等中。亦完修諸尊。有一派。謂不於螺盃。實修諸尊。唯將瓶內所修諸尊影現螺內。如鏡中現影。又一派。謂於尊勝瓶修法同。於螺杯內唯修正尊父母。如是三派皆不應理。堪為量者皆未說故。其錯誤之事緣。因海生論師云。「鋄字所生瓶。安置寶瓶上。於彼修諸尊」「於彼」二字。未知為尊勝瓶。執為螺杯而成錯誤。又時輪中說勝。尊勝大尊勝三瓶。以勝與尊勝。為所說十瓶之上下二瓶。以大尊勝為螺杯。雖說於彼修一切尊。然於尊勝等瓶。則說僅修一尊。故不可為證。
自宗者。謂尊勝瓶。須修彼曼陀羅之一切諸尊。此無差別。然修不修宮殿。則有二派。尊勝瓶上所置螺杯等。滿注香水者。先誦「鄥達迦」及「三密字。」修成金剛甘露水。是為供尊勝瓶內諸尊。為閼伽故。毳衣大師。及佛頂曼陀羅儀軌等。堪為定量者。多作如是說。次以螺水供為閼伽。再獻華食。供養讚頌之後。在瑜伽續以下。雖無融化諸尊之軌。然無上續。則諸尊與水。融為一體。此是思惟。本尊父母。入等至愛火。化身與瓶水無別。若謂眷屬無父母者應如何化。曼陀羅中一切主伴同屬一體。即由主尊父母融化之力。化諸眷屬故無過失。在自宗中。器相諸尊亦化為水。有見說名「金剛甘露水」者。便以水注金剛杵頂。此誠知者可笑之處。
(癸四)弟子預備
何為而作弟子預備。謂為令成密咒法器先淨相續。在預備時。師長先為傳內灌頂。於金剛乘定其種姓。次方灌頂。若未如是則不可灌頂。譬如生為輪王種族之太子。方可於彼王位灌頂。首陀等族不可於彼王位灌頂。
(壬二)正明繪曼陀羅儀軌
彈智線後。應繪彩曼陀羅。如是繪已。其能依之曼陀羅。(即壇內諸尊之名)應設三印隨一。言三印者。謂意三昧耶印。為表彼故。於各尊住處。應設各尊幖幟。或語法印。為表彼故。於各尊住處。應設各尊之種子。或身大印。為表彼故。於各尊住處。應圓滿繪各尊之形像。或於彼處安布彼鑄尊像亦可,如是善繪所依(宮殿等)能依(諸尊)曼陀羅已。應以幢傘及諸供具莊嚴曼陀羅。(繪法詳式如廣論等說)
(辛二)修曼陀羅法(分三)。(壬初)修彩土曼陀羅法
如是彩繪莊嚴曼陀羅已。應須修習。此有自起與前起。異不異之兩種修法。達日迦巴論師。於勝樂法。作自起與前起異法。時輪法中亦有異者。天竺餘師所許多為不異之法也。依異而修者。先圓滿自起法。次修前起時。不須觀想。自往前起之曼陀羅中。亦不持前起正尊之慢。僅修前起而已。依不異修者。謂藏地諸先覺軌與天竺諸大論師有二說。藏地先覺。有謂先修自起。召入智尊。供養。稱讚。嘗甘露以上。圓滿修已。不改壇場。而修前起。自起不持。前起正尊之慢。待修前起完畢。次自起之宮殿。與前起之宮殿合。自起之正尊等一切諸尊。與前起之一切尊合。其名曰「自前相合。」次從本性淨處。奉請智尊。拋金剛杵。誦根本咒。驅逐隨來魔礙。觀想分開護輪。迎進智尊。既迎入已。誦㘃吽等咒。以金剛縛印。結合護輪。次連修七日供養法。每日從舉於虛空預備之曼陀羅。猶如一燈燃二燭之相。降一曼陀羅。融入彩繪之曼陀羅。至奉送之夕。預備之曼陀羅。不置虛空。一并融入。名為「七合曼陀羅。」謂前擇地法時。有三昧耶尊與智尊之二合。彼二與預備之曼陀羅合。則成三合。次自起之三昧耶尊與智尊為二。與前起二尊相合為四。其上再合前三。故成七合。以此法為師長教授。故許為甚深也。
天竺許自起前起異者有二說。初者。謂不須先別修自起。觀想自往所修前起彩繪或布繪壇中。即於彼上修「法生」(密法專名詞)及四大次第。從種子起幖幟。再生成尊。依三起法。同時而起。次加持身語意。召入智尊。以部主印定。次如一燈燃二。自從本尊分出。至東門前。奉獻供養。而自入曼陀羅等。後從師長與本尊無別前。受灌頂等。如此修法。諸大成就者。雖多未說。而諸智者則多受許。如紅黑閻曼德迦法可如是修。若集密等。如是修者。則無隨順所治生死中有之修法。故不應爾。當如宗喀巴大師。依龍智菩薩等儀軌所造曼陀羅儀軌。及明炬論註所說而修。彼是先具足修最勝曼陀羅以前之自起。供養稱讚嘗甘露等完訖。收攝自起。自獨住正尊相。觀想往彩繪或布繪曼陀羅之中心。次以羯魔瓶水洒淨。莫損壇場。(水不宜多洒也)次令曼陀羅入光明定。僅收曼陀羅等戲論相。非令斷無。當辨其差別。次修法生及四大。次修宮殿。宮殿起已。修共不共諸座。上修種子。由此而成幖幟。由幖幟而成全身。自以正尊修法而起。由住其慢。加持身語意而修三重薩埵次召入智尊。部主印定訖。如一燈分二。自從本尊分出。至曼陀羅東門。而奉供養受灌頂等。如同前說。
入智尊法。先入從本性淨土奉迎智尊。其後俱降。先舉虛空之預備曼陀羅。唯初夜入。其後諸夜無可降者。此曰「五合之名。」天竺論師之論中。未見宣說。咒次第云。「從一至六。」較彼更為「多合」之名。天竺諸師無一說者。然有四合三合之名。其五合者。謂地法時三昧耶尊與智尊為二。彼二合預備曼陀羅為三合。彼與此處前起之三昧耶尊及智尊二相合。故成五合。自起已收無可合者。天竺雖亦有「自前不異」之名。然無「自前相合」之名。「自前不異」之義謂前起彩繪之曼陀羅為實宮殿。自往其中。住正尊之慢也。
又修曼陀羅法中。有諸先覺。連日修供養法時。初日所修曼陀羅。已入有智尊。次日修時。於真空等咒修淨之前。先將彩繪或布繪曼陀羅之智尊。舉於虛空而後修淨。修後之後。仍降智尊。
破。此極非善。是多防難之處故。謂若是布繪者。退失開光堅住。即於彩繪中。前彩繪土。所修五部自體。入有智尊。亦應舉之。所彈智線亦修為五部自體入有智尊。彈於羯摩線上而加持羯摩線。觀想智尊入羯摩線。彼亦應舉之。又水灌頂時。先令弟子修為不動佛入有智尊。次於寶冠灌頂之前。須洒淨弟子。其先之不動。亦須擎舉等。過難無邊也。然如是修之因緣。是於淨空之義。執為斷無之所致。其淨空之法。是於真實義光明中。收其身相等也。
(壬二)修布繪曼陀羅法
彩土與布繪儀軌有何差別。
答。此略有三。一地法差別。二預備差別。三正行差別。初者。若是先已多次修地法之處雖彩土。布繪。俱不須地法而無差別。然布繪之地法。任於何修。皆不須掘地淨唯以物咒三摩地。淨之即可。觀地乞地。亦所不須也。其攝受。守護加持之儀軌。則彩繪所修相同。以加持地基。防護魔礙之所為於二壇場無差別故。又物咒等淨。亦非定須。故能修者。尤為圓滿。即不能修。亦無缺斷儀軌之過也。第二預備之差別。羅睺羅吉祥知識所造。單依布繪集密之曼陀羅儀軌明顯雙運論。又語自在稱論師常住金剛論師所造單布繪曼陀羅儀軌等中。雖於布繪俱未宣說須不須預備法。然在自宗。須如咒次第顯示預備差別云「瓶預備法。若是弟子灌頂則弟子預法。於布繪壇二俱須修。」未說地神預法與諸尊預備法。實不須修。地神預備。是為於彼處請其聽許繪曼陀羅。若不繪曼陀羅。彼則無須故。天預備時安設香點及花聚者。是為繪時諸尊不亂預備之修行。供養。請白者。是為預白。明日繪壇請加持義。若不繪壇。則不須如是修故。若修諸尊預備。則於布繪曼陀羅上。應須具彈智線與羯摩線故。正行儀軌與彩土無別。
(壬三)修身曼陀羅法
藏師有謂如修靜慮曼陀羅。應將所修事。於前虛空修曼陀羅。觀想彼中正尊與自師長無。異於彼身中安布諸尊而修。
破。此不應理如是但是修靜慮曼陀羅法。全無修身曼陀羅義。身曼陀羅所依事須無新造。彼則全未以真實身分。作所修事。純屬分別假立為所修事故。由彼為弟子灌頂。亦不成身曼陀羅灌頂。全無繫屬。以未在所修曼陀羅中灌頂。而於師長未修之身中。令弟子受灌頂故。若即於所修曼陀羅中灌頂者。亦非身曼陀羅灌頂。而成靜慮曼陀羅灌頂。如是薩迦諸祖。身曼陀羅須非別修。即以師長自修之內身曼陀羅法。而修身曼陀羅。自宗亦爾。
於身曼陀羅自入壇受灌頂法。謂五相現證菩提中。修「根本嘿嚕迦」時。自住其慢。次修四心藏瑜伽母等。六十二尊時。一切皆須住其我慢。特於「根本嘿嚕迦」心中。從「春點」修「內嘿嚕迦」父母時。尤當起猛利慢。念其即我也。(密法之慢字。是起「我即本尊」之觀想。假名曰慢。非煩惱慢也。如念彌陀者觀想極樂依正莊嚴。及放光照我。往生彼土等。皆此類之法。)爾時於「根本嘿嚕迦」與「內嘿嚕迦」堅固信解其同體異相而修瓶等。次自持正尊慢中如一燈燃二。自從正尊分出住東門外。後觀想「內嘿嚕迦」與自之根本師長無別。從彼乞受灌頂自入壇等。為弟子灌頂之時。自觀想與「根本嘿嚕迦」及「內嘿嚕迦」相合。更明想諸尊。次令弟子入壇時。亦與入彩繪等壇不同。須令入尊長彼彼身分所修之宮殿。令投花時亦令勝解投入師長心中。「內嘿嚕迦」之心間。瓶等灌頂亦令從師長身受。其修曼陀羅與灌頂。莫令無屬也。
此於身曼陀羅灌頂法。是依金剛鈴師軌。若集密法。雖有身曼陀羅。而無於彼之灌頂也。
(辛三)修已灌頂之法(分二)。(壬初)為成熟相續。給弟子灌頂法。(壬二)為令久住給諸尊灌頂法。(初又分三)。(癸初)入曼陀羅。(癸二)入已灌頂。(今初)
入壇場時。須先受三昧耶與律儀。方可入內。其受五部律儀。先無密咒不共戒。能令新生。坯能還淨者。最下須具受金剛阿闍黎以下灌頂。三返受取五部律儀乃能如是。若但於修法。及結緣隨許時。亦當三受五部律儀。雖不新生律儀。及律儀還淨。然如是受亦有大義。以先有者。能令堅固增長有大利益故。
如是受律之時。諸大論師。有三說不同。一於弟子預備時受。餘時不受。一於入壇時受。餘時不受。一於二時俱受。此三不異派。任隨何行。祇若具足諸餘支分。皆能生戒無有差別。故於各派令不紊亂。又灌頂及自入壇等之先。由阿闍黎開曉等門。於取捨處。最下須生粗概定解。令發猛利欲受。護心。而正受取。若不爾者。唯坐灌頂之場。難得灌頂也。又受戒時。若與師齊誦。或較師先誦。無著菩薩等皆說不能生戒。故當隨師後誦。自入壇時决定須想曼陀羅正尊與本師無異。由師先誦受戒文句。自隨後誦。特辨此等極為重要。以是咒道之基礎故。
故生密咒律儀。雖定觀待灌頂。然非觀待具受一切灌頂。如生苾芻戒。雖須觀待白四羯摩。然主要律儀完備。三說中之二分圓滿時。即生其戒。(如廣論及密宗戒釋等說。)
(癸二)入已灌頂中。無上續所傳灌頂。决定唯四。(子初)瓶。(子二)密。(子三)智慧。(子四)第四灌頂。(子初)瓶灌頂(分四)。(丑初)於何曼陀羅得。(丑二)數有幾種。(丑三)何為體性。(丑四)有何作業。(今初)
隨於彩繪或布繪壇中。瓶灌頂時。非由所修曼陀羅諸尊親作執瓶灌頂等事。亦非觀想如是。是須觀想別請灌頂諸尊中。由佛眼佛母等。執瓶而灌頂。轉動瓶者。由阿闍黎自任。正灌頂者。謂灌頂諸尊。然由阿闍黎供養所修曼陀羅諸尊。請其憶念為弟子灌頂。及由觀想曼陀羅諸尊。如其所請。施以憶念為弟子灌頂事。故說於彩繪或布繪曼陀羅。得瓶灌頂。
(丑二)數量
餘者雖有異說。若依集密派。則瓶灌頂有十一。及上三灌頂。共有十四。如釋續金剛鬘經云。「一灌頂一地。」與彼說十四地相順也。瓶灌頂又分共同金剛弟子灌頂。不共金剛阿闍黎灌頂。其「不動佛水灌頂。寶生佛冠灌頂。彌陀佛金剛灌頂。不空成就佛鈴灌頂。毘盧佛名灌頂」之五。又名「明灌頂。」以佛眼等明妃執瓶為灌頂故。又能安立無明對治明了智慧之功能。故作是說。又無畏論師所說「第一華鬘灌頂。」雖未計入十一瓶灌頂。然定所須。以彼灌頂之所為。是阿闍黎將弟子囑授投華所中之本尊。依此當於彼如來部而證等覺。正為曉示。安立彼之功能故。又由水灌頂。謂彼修道時。而能洗除於部成佛之垢障。由冠灌頂。謂修彼道能立於彼部成佛時三十二相內。無見頂相之功能。及部主印定功能。由金剛灌頂。謂能安立。於彼部成佛時。證無分別智意密之功能。由鈴灌頂。謂能安立。於彼部成佛時。成辦對所化機。說八萬四千法門語密之功能。由名灌頂謂能安立。於彼部成佛時。曰某名如來。德號之功能也。此等是依各別部類。由金剛阿闍黎灌頂者。謂能證得身語意三密金剛不離之金剛持。總不退轉無上菩提。尤能不退依止此道證大菩提。(此皆約不犯戒而論)等同位登十地諸大菩薩由佛世尊授三界法王灌頂。而於三界大法王位獲得自在。此於為他講經及灌頂等。一切金剛阿闍黎事業。由皆安立自在之殊勝功能。故曰灌頂。
(丑三)諸瓶灌頂之體性
由水及冠等各各儀軌灌頂之時。若是利根。能實引生安樂。以彼安樂與决斷真空正見相合以此空樂智為體。若非利根。當於爾時勝解安樂。憶念正見。由勝解作意。憶合樂空。金剛阿闍黎灌頂體性。以自住金剛持定結合真實或修成之明。所引發之安樂。與憶念真空相合。勝解「引發樂空真智。」為最下者。若未如是。不能立為。得彼等之灌頂也。訓釋者。由於彼一切。皆有瓶水隨行。故名瓶灌頂。
(丑四)作業
曼陀羅諸尊若廣分別。雖無邊際。然彼一切或於五部或於身語意三密金剛。或於三密不離一切部主金剛持第六部。罄無不攝。故由瓶灌頂。於修依諸部之生起次第及諸支分。悉得自在。成彼法器。於果位四生之中。安立成辦化身之功能也。
(子二)祕密灌頂
得灌頂之曼陀羅。有謂於婆。伽曼陀羅得者。不應道理。於婆伽得。諸具量者皆未曾說。時輪雖說於婆伽曼陀羅灌頂然是彼之別法。彼謂於弟子顯示婆伽而灌頂。餘者皆無是說。雖諸經論有說依止真實業印灌頂者。是就無上續中。如珍寶之特機。彼須師長依止業印德相完具觀想奉請曼陀羅一切諸尊入自身中。由等至力化成世俗菩提心。故名於世俗菩提心曼陀羅。而得灌頂。現在時機。師長當依智印。以觀想力。化諸尊為菩提心甘露。置於舌端。若是利根能實引生大樂。若非利根。亦須觀想大樂。與空見相合也。其作用者。由嘗師長所授之菩提心甘露。至自身脈輪。能加持血脈。及發語之脈息。依彼堪能力故。於修圓滿次第之身遠離語遠離。意遠離。世俗幻身。皆得自在。若已成法器。住身扼要而進修。能於因位道時。由息於中脈。入住化故。生四空智。(此皆密法專名。)由彼力故。唯從心息成就幻身。最後果位。能立唯從發語之脈息。成就圓報身之功能也。訓釋名者。謂由嘗祕密而得灌頂。故名祕密灌頂。
(子三)智慧灌頂
現在不宜真實智慧。唯當觀想由師長賜以智印。問答如儀。善為曉喻。明了觀想作欲天身。入等引地。若是利根能引大樂。若未實生亦當觀想引四喜樂。由勝解堅固與正見空性相合。想生樂空。以堅固勝解作意。為下邊際。若無此者。不能安立為得智慧灌頂。其作用者。謂能淨治。一切境界。現為樂空自性之垢障。安立現起之堪能。成修第四光明次第之法器。安立果位能成俱生法身之功能也。
(子四)語表灌頂
現在不能實生。唯是法器之第四灌頂。謂具傳四大灌頂時。即以第三灌頂所生勝解决定為喻。將彼所表詮之雙運。開曉弟子。令其解了。即此立為得語表灌頂。其灌頂法。如云「第四亦如是。」謂如第三灌頂時。明了觀想。樂空譬喻光明。同時俱轉。如是於修道時。身住扼要。精進修習。第四次第之後其身唯從最極微細之心息。成就真實虹體金剛身與現證空性。勝義光明之心。同時俱轉。證得如是身心同體之雙運者。名「有學雙運。」由其如是同類相續之修習果位能得順彼行相。無學雙運。具足七支給合之寶位。故傳四灌頂。令植四身種子之灌法與得法。最為重要。
以灌頂義配其所修無上續之道次第。謂生起。圓滿二種决定。當先修生起次第。成熟相續。次乃進修圓滿次第。若不如是。雖修第二次第。亦不能生。如經所說。故須先修生起次第。為令成就彼法器故。故先須瓶灌頂。若由初次第成熟相續。次當修第二次第。其中先以身遠離語遠離等引左右諸脈之息。入住化於中脈。次引明長得三。及譬喻光明心遠離。彼後乃生唯從心息所成不清淨之幻身。此等必依次第而生。為成修彼道法器故後傳祕密灌頂。次以持總隨懷二種靜慮。令彼不清淨之幻身。入光明定而清淨之。方能生起現證空性勝義光明。為成彼法器故。祕密灌頂後傳第三灌頂。從勝義光明逆流起時。身成清淨幻身。意為勝義光同體俱轉。證得有學雙運。由彼相續修習。現證無學雙運。七支給合聖位。為成彼法器。故第三後傳第四灌頂。
以所得果無更究竟。故第四灌頂上。飭無灌頂。如灌頂之數量次第决定。故修道之數量次第亦如前說而决定。若為他灌頂或自入壇等。皆是為修彼道。故分別了解最為重要。
(論未著壬二為諸尊灌頂一科。其庚二於布繪壇。庚三於身壇灌頂兩科。攝於修曼陀羅科中已略說。故未重說。)
(戊二)守護三昧耶及律儀
建立律儀及三昧耶。最為重要。以得真實後。即須善解。十四根本四罪。八種粗罪等。諸本支罪相。相續依止正念正知。於根本罪捨命防護。設犯支分諸粗罪等。亦須各各依還淨法。善為還淨。不共經夜。頗有未灌瓶灌頂。即傳上灌頂者。不應道理。以未令入壇。未示諸尊。雖灌上頂不能為得灌頂數故。若未如是行。即傳祕密灌頂。阿闍黎身中若有密戒。犯根本罪即捨密戒。如是灌頂之阿闍黎。雖修密道獲得悉地。經說死後當墮地獄。故於此處極應慎重。
有謂時輪宗中。無七灌頂。但傳最勝灌頂。亦可講授。此如前說犯根本罪如云「諸山。於未成熟人前施祕密。」(諸山是七之代名。謂對未成熟之人。宣說密法。是第七罪。)俱害自他。損害佛法。無過於彼也。故於時輪决定須於彩繪曼陀羅灌頂。故云「立壇而惠施。」釋論云「應於彩繪曼陀羅灌頂。非布繪等」如是已得圓滿灌頂必須如理守護三昧耶及律儀。若犯粗等小罪。當無間懺悔。若犯根本重罪。當自入壇等。仍令還淨。正須全不違犯根本重罪。以較俱犯毘奈耶中四根本罪。犯密咒中根本罪者。異熟重大。若能如是策勵全不違犯根本重罪。縱於現法未能修道。緣起法爾。於諸來生。定為善友之所攝受。修習諸道。或經七生。或十六生决定成佛。
(戊三)正修自體生起圓滿次第
如是善護三昧耶及律儀之補特伽羅。其所修道生起圓滿二種次定。由是因緣。修生起次第及諸支分。即是完備能成熟道。次修圓滿次第及諸支分。即是完備能解脫道。於能成熟道。及能解脫道中。攝盡一切大乘有學道故。由須先修生起次第。次乃修習圓滿次第。故其次第亦如是决定。未以生起次第成熟相續。則圓滿次第不能解脫相續故。有謂生起次第淨治生有。圓滿次第淨治死有。生滿二法。淨事不同有謂生起次第。能淨卵生等四生。故生諸尊法。有四種不同。
破。此等對於修無上道。即身成佛之理。未獲正解。故皆不應理也。
自宗。謂生起圓滿二法。皆須以生。死。中有。為所淨事。而修諸道。故天竺智者論中皆。說「是依瞻部洲人胎生。具六界者。」即以正理亦善成立。生起次第之訓釋。謂由是分別假設。或以內心假想生起。所修次第。故立彼名。圓滿次第者。謂不觀待分別假立。直緣自身生時已有脈息空點。為念諸息入住融化於中脈故所修次第。故名圓滿次第。又由是修本來性空之空。與扼身要所發樂智。二不分離之次第。故名圓滿次第。當知生起次第。如餘處說。圓滿次第中先說「㖶鋄」之義。總其一切無上續部正所詮說「樂空無別。」即是「㖶鋄」二字所詮表義。故彼二字所詮義中。能設正所詮也。其中分三。一所得果位㖶鋄。二能得道中㖶鋄。能引相狀「㖶鋄。」初者「㖶」字三角。詮表三角法生之中。有由佛智所成宮殿及座。「鋄」字所詮。謂金剛持及諸眷屬。總之。表詮昔說法時。依正曼陀羅也。二道位「煙鋄」有三。一釋樂。二釋空。三釋樂空不別。初者。謂集密根本續十二品中。毘盧佛說「菩提心頌」為所釋事。解釋彼者。謂龍猛菩薩所造菩提心釋。其中說有「行咒諸大菩薩。當由修習勝義菩提心而發其心。」是以正理。破除唯識宗所許。能取所取二空真實以下之空。如中觀論等决擇一切諸法。皆實性空。咒中空見亦唯如是。咒中亦無超彼之正見。故無以補特伽羅實體空之空性。與大樂結合之說。寂靜論師說與唯識見結合。跋嚩跋陀羅。與畏論師等。說與自續派見結合。然無上續正所化機。必較顯教大乘利根之機。其根尤利。定是可說應成派見之法器故。若就正所化機。則不說自續派以下正見之建立也。故圓滿次第之建立。當知廣如餘處。即於上說。若欲了知。其理證之决斷。於咒道次第廣論應當了知。
如是廣說續部總建立竟。
密宗道次第論卷第五終
民國二十四年七月一日譯在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雙柏精舍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第 10 冊 No. 57 密宗道次第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8-0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佛緣網站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