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道次第論卷第四
(戊二)不待念誦靜慮(分三)。(己初)住火靜慮。(己二)住聲靜慮。(己三)聲後能給解脫靜慮。(今初)
何等補特伽羅修。謂修六天究竟者修。何方法修。謂自修為天之心間。修一火燄。光明熾然。猶如脂燭。其中有自心。能證我之真實。相為所誦咒聲之相。究竟之量者。謂雖不受用諸外飲食。而無飢渴逼惱。內依煖樂生三摩地。
(己二)住聲靜慮
自修為天之心間。月輪之內。修一微細天身。如自身相。其心又想光明熾然。如然燈燭。其中更修咒聲自明。此與有念誦時緣字聲音不同。彼是徐誦。或是意誦。緣自念誦之聲。此非自誦。是緣火內咒聲。如在旁聽。住火定時。亦與此同。此修相是咒聲之相。體是自心為體。此先緣天身等。漸令明顯。次不思惟天身等相。唯持心於聲。住火定時。是於火聲二事持心。究竟之量者。譬如修天究竟之時。一切主伴身色印器等。無雜頓現。較眼現見。尤為明顯。此究竟時。咒字聲音。非次第現。頓現於意。較耳親聞聲相尤顯。此上皆是有相瑜伽。
(己三)聲後能給解脫靜慮
總其止觀雙運三摩地。是顯密兩乘修道棟梁。在顯乘中。要先修奢摩他。止成就已。依之進修毘鉢舍那。觀成就時。即是止觀雙運。(如瑜伽與集論亦說先觀後止者。是約初禪根本定之止與真見道之觀而言。釋難如菩提道次論止觀次第决定科。)四部續咒之中。皆未別說修止方法。亦不須說。以修本尊瑜伽。即成圓滿奢摩他故。在上二續部中。究竟粗細二種本尊瑜伽時。即亦成就圓滿奢摩他。在事行二續部中。替代彼者。即修六天。住火。住聲靜慮。究竟之時。即能成辦。以修住聲靜慮之力。能直引生身心輕安。成就圓滿奢摩他故。事行續部。修身大印。修語密咒。修意真實。三密之中。初即修六天。有念誦靜慮時。緣咒字聲及緣字形等。雖亦是第二。正謂緣火緣聲。二靜慮時。緣咒之聲。第三謂緣意真實義及無相瑜伽。并住聲靜慮。後由修空性法身同類之因。能給法身之解脫。故名「聲後能給解脫靜慮。」彼三義同。
有相靜慮雖至究竟。然彼等中。無真對治能斷生死之本。故為斷除生死之本。尚須無相瑜伽。欲修此者。全不須修本尊身等世俗之相。善巧空性。止修觀修。如教授而修也。由修彼力。若能親引身心輕安。即成圓滿毘鉢舍那。
(戊三)善承事已修習地法
若修益智延壽等息災增益及降伏法。先當承事。次乃作業。此是四部之通規。若修延壽。能至無量大刼等。諸大悉地。則須究竟有相無相二種瑜伽。僅修療病驅魔等成就。則不須爾也。息災增益降伏之業。當以佛部蓮華部金剛部如次而修。上中下悉地。亦如是修。又三部中。一一皆可修上中下三品成就。及息災增益降伏三種。當各以自部部主部母及部明王修息災等。三品成就。有多門分別。就自性門。謂持明神通。遍知經論等是為上品。修隱身形。采取菁華。疾行法等是為中品。攝召他人及殺逐等。是為下品。就相狀門。若物光焰。煙氣溫煖。是為三品。就事體門謂身物財寶悉地。就說者門。謂聖人說。諸天人說。地上神說。給成就者。雖是上品。然由行者不善精進念誦承事給下悉地。若善承事。雖是下者。轉從餘求給上悉地。蘇悉地經說。「若如法觀夢夢見三寶。或見本尊。或見菩薩。或見四眾。或見登山。或見乘象或見渡河或見得財。或見得衣。夢見此等可愛夢時。當勤修行。若修本尊瑜伽之時。減少飢渴。解脫病厄。增益勝慧。威光煥發。常得瑞夢。夢事諦實。愛樂念誦。少諸疲倦。身出奇香。樂修功德。深敬本尊。是修念誦將成就相。」後靜慮經說。「若不信。懶惰。飢渴。掉舉。心極逼惱。作業疑惑。不樂念誦。不樂靜慮。愛著談說。作不應作。遭魔侵擾。常夢惡夢等。是令本尊遠離之因。寂滅貪瞋憍慢諂誑等。於念誦法。心恆安住。是令本尊趣近之因。」
(丙二)行續建立(分二)。(丁初)顯經之差別。(丁二)學道之次第。(今初)
一切行續之主。謂毘盧遮那現證菩提經。彼是誰說。於何處說。謂釋迦牟尼佛圓滿報身毘盧遮那佛。在華藏莊嚴世界色究竟天厚嚴宮說。金剛手灌頂經略說華藏莊嚴世界之粗相。大方廣佛經中廣說。謂總合百俱胝四洲世界。(十萬萬四洲)為一三千大千世界。再合百俱胝大千界。為一華藏莊嚴世界系。再合百俱胝甲系為一中系。再合百俱胝中系為一大系。再合百俱胝大系為一圓滿華藏莊嚴世界相。(十萬萬萬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四洲)
此經是佛部之經。宣說毘盧遮那曼陀羅宮內外三院。主尊面向西門者為首。共說三曼陀羅。此有後續(即釋也)略說兩曼陀羅。
行續蓮華部之經。藏中未譯。金剛部中。有金剛手灌頂經。共許無諍。其青衣金剛手經與金地下經等。補敦大師等。謂可疑處。
(丁二)學道之次第(分四)。(戊初)為令成就修道法器受灌頂法。(戊二)成法器已清淨律儀及三昧耶。(戊三)住三昧耶先修承事。(戊四)善承事已修諸悉地。(初二)以與事續共故如前已說。(戊三分四)。(己初)有相瑜伽。(己二)無相瑜伽
初謂未修空性攝持之本尊瑜伽。次謂有修空性攝持之本尊瑜伽非純修空性。以純修空性。不能成佛。說無相瑜伽。俱能成就二悉地故。修有相瑜伽前。雖已先修空性。唯爾亦非無相瑜伽。
(己初)有相瑜伽(分二)。(庚初)外四支念誦。(庚二)內四支念誦。(今初)
先修自心性空我之真實。與本尊性空天之真實。二無差別。次於空中。修習心為月輪相。於上思惟嗡字金色。從彼放光。收復自成毘盧遮那一面二臂。結入定印。身黃金色。光鬘圍繞。坐白蓮華及月輪座。持髮髻冠。上衣下衣。皆著絹穀。是為自事。亦說剎那頓現。次於自前修一如來。如同自相。是為他事。於彼心中。修我自心。為月輪相。是住心事。其上安布所誦咒字。是為住聲。緣彼低誦。或默意誦。於天持心。意念誦時。當護命力。如是部說。其念誦數。謂一落义。
(庚二)內四支念誦
先於空中。從𧙃阿闇惡四字。隨一而起如前。或起釋迦牟尼佛。是為自事。心中想一清淨月輪。如兩面鏡。於此得堅固者。謂修自身乃至能見為本尊之身。次於月中修如前說毘盧遮那。是為他事。次於彼想我自心為月輪形。是為住心。次於月上。思惟咒字。是為住聲。此中亦修二種念誦及護命力。俱如上說。念誦落叉為量。
([A1]己二)無相瑜伽
以離一異等理。决定了解一切諸法。自性本空。即當修此定解相續。修彼之後。由修有相瑜伽究竟。本尊身像明現於心。猶如現法。心略趣向。不待功力。空有雙俱。顯現如幻本尊天身。乃至能引毘鉢舍那應勤修習。修習如是無相瑜伽之法。廣如大毘盧遮那經及佛密論師略疏中說。此亦順於修中觀法。
(戊四)善承事已修諸悉地
此經宣說依劍等外物。修劍持明等及於內身諸處修地水火風諸輪。作息災增益等事業。修妙吉祥等。得彼菩薩摩頂授記。或讚善哉。乃至未成精勤念誦。後見彼事。得不忘失大菩提心妙三摩地。及說多種修彼等悉地方法。
(丙三)瑜伽續建立(分二)。(丁初)轉瑜法輪相。(丁二)學道之次第。(今初)
瑜伽部成佛之相已說。瑜伽部轉法輪之相。住色究竟天。毘盧遮那佛。是具五决定圓滿報身。除色究竟。不往餘處。然彼示現毘盧遮那四面化身。往詣須彌峰。金剛寶樓閣。坐。最後有菩薩所化獅子寶座。不動佛等餘四如來。亦坐最後有菩薩所化象王等座。轉妙法輪。其一切瑜伽部經。攝為三類。一根本經。二解釋經。三同分經。其一切瑜伽經之根本。即攝真實會。初說緣起。明二利圓滿毘盧遮那。今於彼果。發欲證心。發彼心已。後一切經。即開示證彼之方便。根本經說修世出世成就之共方便。分四大品。一金剛界品。二降三世品。三遍調伏品。四義成就品。其中有如來與如來種姓二類。言如來者。謂通五部如來。言如來種姓者。唯指毘盧部之菩薩等。不通餘四部之菩薩等。第一品中。顯示如來及如來種姓之道。第二品顯示金剛種姓。即不動部。第三品顯示蓮華種姓。即彌陀部。第四品顯示成滿有情欲樂之寶種姓。即寶生部之道。具有五部。根本經中僅說四部者。佛密論師說。就成滿有情意樂門。說為寶部。就作業門。即羯摩部。故將作業作者。攝為一部。此有一後續及一後後續。其後續者。為諸愛樂內三摩地瑜伽。最勝所化機說。廣釋前四品中。修勝悉地之方便。及未。滿足者。增補而說。後後續者。為諸恐怖內三摩地瑜伽。愛樂念誦供養等外事下劣所化機說。廣釋前四品中。修世間悉地之方便。及未滿足者。增補而說。
問。立四續部有二理由。一謂於沐浴潔淨等外事。及內瑜伽二事之中。為愛樂事所化而說者。名為事部。於諸外事及內瑜伽二事之中。為樂等。分行所化而說者。名為行部。於彼二中。為諸愛樂內三摩地瑜伽所化而說者。名瑜伽部。為專愛樂內瑜伽所化而說。除此瑜伽。更無過上之瑜伽。名無上瑜伽部。今瑜伽部後後續。為樂外事所化而說。實屬相違。
答。譬如集密經之所化。有究竟生起次第已。全不希求諸共悉地。而更進修圓滿次第。希求現法得大悉地。最勝所化。猶如珍寶補特伽羅。及有究竟生起次第。希求共同八大希地等。中下所化如白蓮等四類補特伽羅。所攝化機有斯二類。今瑜伽續。所化機正副二者之中。是就正所化機而立。非依副者。故無過失。
問。四品之道。為就異體四補特伽羅耶。抑就漸引一補特伽羅四位不同耶。
答。最勝大疏云。修持念誦五如來者。本性仁賢。三毒等分行。佛部行者。貪欲增上。第二品之所化。(即金剛部行者)瞋恚增上。第三品之所化。愚痴邪見。第四品之所化。慳吝增上。是約異體四類補特伽羅。其說第四品所化。為慳吝者之文。則此論師與佛密論所說。意極符順。又大疏中。以自性。異熟。受用。變化之四身。如次配合。四品之種姓。如是又以大圓鏡。平等性。妙觀察。成所作四知。如次支配。又以菩提心。布施度。般若度。精進度。如次支配。是就所得果說。若如是者。則一一所化。皆須具足四部。故等分行等。四類所化。一一皆是四品所化之機。
現證毘盧遮那位者。四大品中。一一皆為樂廣中略三類所化。說最初加行。勝曼陀羅。最勝事業。三三摩地。各有廣中略三種修法。其廣修法。各有四類三三摩地。謂於各品大曼陀羅。陀羅尼曼陀羅。法曼陀羅。羯摩曼陀羅時。各說初加行等三三摩地故。一一品皆有四類廣修三三摩地法。其四中修三三摩地者。謂各品四印曼陀羅時所說三三摩地。其四略修三三摩地者。謂各品一印曼陀羅時所說三三摩地。(附表如下)
真實光明論以四品之四部。配為四印。謂身是大印。意是三昧耶印。語是法印。業是羯摩印。故四品與四印。如次而配。又將四曼陀羅如次配合四印。以大曼等四曼陀羅。如其次第。特重於身語意業故。此等是以毘盧不動。彌陀。及餘二部為身語意業。例如金剛界品曼陀羅。雖特重其自部佛身大印。然非無佛意三昧耶印。故說四印。印定餘品。諸曼應知亦爾。毘盧遮那雖重其身。然非無語意業三。故有四印。印定。不動。雖重其意。亦有身語業三。彌陀雖是語。亦有身意業三。所餘二部。雖重其業。亦有身語及意。故皆以四印而印定。阿嚩達惹論云。「以此次第。重明身等四故。雖說四曼陀羅。然多無離身之心。及離身心之語。故各曼陀羅。應知皆有身等四分。故於四部一切曼陀羅皆有身等幖幟。如其次第。即此所說大三法業之四印也。」(總觀上說。謂四大品一一品中。皆有四曼而配四部。一一曼中。各有四印而配四部。換言之。即一一品皆包四部。四曼四印。一一曼亦皆通四品四部。而包四印。一一印亦皆通四品四部四曼。一一部亦通四品而有四曼。四印以身語意業不相離故。約其[A2]迴互通攝。雖其如是。然亦非全無獨勝側重之點。故四品四部四曼四印。亦可各別支配圓融。無害於特勝故。)
若能詳知彼等差別。則能了知最勝大疏。將四品之道。有時說為一補特伽羅成佛之緣。有時說為各別補特伽羅之道皆不相違。
瑜伽續中但有順依果位之修法。而無依順所治染品受生次第之修法。
圓滿五相證菩提後。修成毘盧遮那佛。(此指儀軌中之修法)一一別配。往昔成佛之事跡者。三大論師。皆未宣說。然圓滿五相證菩提後。乃至成毘盧遮那佛之次第等。謂十地菩薩之事。以後諸事謂成佛後之事。(指儀軌中之修法)則是慶喜論師真實光明論之意趣。順成佛後之事。修本尊時。若無四印印定。則缺修道之支分。故略開說也。
(丁二)學道之次第(分五)。(戊初)四印之訓釋。(戊二)差別。(戊三)次第。(戊四)印定之所為及勝利。(戊五)如何印定之相。(今初)
印定謂不可違越義。修本尊法須四印印定者。謂不可違越彼修法也。
(戊二)差別
有大印三昧耶印法印業印之四。又有三種。一所治根本印二能治道印三治已果印一所治根本印中。凡俗之身意語及彼等之所作。如其次第即大印。三昧耶印。法印。業印之正所治事。又貪瞋痴慳四。如其次第。別配大印等四所治事。其理由者。即如上說貪增上等四類有情。如其次第。即四品所化之機。四品如次。配四印故。又地水火風四界。如其次第。別配四印之所治事。其理由者。以四印別配四品四部。以地界清淨即毘盧。水界清淨即不動。火界清淨即彌陀。風界清淨即義就故。二能治道印中。四品別配四印。以初品所說諸道。重在佛身大印之道。二品所說諸道。重在佛意三昧耶印之道。三品所說諸道。重在佛語法印之道。四品所說諸道。重在佛事業印之道故。又一一品中。大曼等四。別配四印。以大曼所說三三摩地等諸道。重在佛身大印之道。如是陀羅尼曼陀羅。法曼業曼所說諸道。如其次第。各別重在佛意三昧耶印。佛語法印佛事業印之道故。又一一曼陀羅中。毘盧遮那等一一尊。皆印四印。一一印中。皆有所表義與能表印之二。能表印中又分外能表印與內能表印之二。故一一印。各有三種。其大印中毘盧遮那等。各尊色身之相。是所表義。依順彼身安住之相。結手之行。是外能表印。與彼同時明了觀想。自為彼尊之身者。是內能表印。三昧耶印中。觀想彼尊佛意無分別智。現為幖幟之相者。是內能表印。於法印中。彼彼諸尊演說八萬四千法蘊之六十種音聲。是所表義。修彼彼尊。舌喉等處。安布諸字。是外能表印。觀想彼彼諸尊之語。現為字想。是內能表印。三治已果印中。果位身意語業之四。如次配合大印等四。又四智與四印亦如次支配。其理由者。以四智配合四品。四品配合四印故。又四身與四印亦如次支配。理由謂四身配四品。四品配四印故。
(戊三)次第
觀起三昧耶尊。入以智慧尊者。乃印四印。非印單三昧耶尊。或單智慧尊。以印四印之義。是令智尊之身語意業。與三昧尊之身語意業。和糅無別。隨於一尊無可和故。自起前起。二者皆然。最勝經云。「於彼印此印。彼即成此性。」金剛頂經云。「一切上或下。少分應棄捨。」一切上謂智慧尊。下謂三昧耶尊。少分謂一切分。不應印定也。
慶喜藏論師派以三昧耶印。法印。業印。大印次第而印。佛密論師與釋迦親論師二派。以大印。三印。業印。法印。次第而印。藏地先覺說彼二師之意者。多是未解彼二論師之意。有說彼二論師所說非理。如大疏上云。「以三昧耶印修。以法印安立。以業印令作業。以大印令久住相而為安立。」又一一尊皆以四印。及召入縛愛灌頂。加持三摩地。供養。印心、咒、明、共十六門而生。彼二論師派中。不具十六門故。此說非理。以未能宣說三昧耶印修等之義為何。次第决定應爾之理由。等同說云。彼二師派。不應道理。不順慶喜藏故。若爾。反難慶喜藏派亦不應理。不順佛密故。當如何。答。又須宣說依彼二師派修。不具十六門之理由也。
問。若爾。於汝自宗。彼二諸師所許云何。
答。如入中論云。「心滅彼當以身證。」須依圓滿報身而證法身。故先以佛身大印而印。未證法身。不能任運作諸事業。故第二印三昧耶印。證法身已。事業任運無功用轉。故三印後而印業印。六十種音演說正法。是事業之主。故業印後。印以法印。
問。若爾。汝宗慶喜藏論師所許云何。
答。由三昧耶印。自與本尊。先未無二。新令修成。住真實義故。當先印三昧耶印。若能專一住真實義而語無威力。猶不能策出世諸尊作諸事業。故法印第二。若意安住真實。語有威力。乃能作諸事業。故業印為第三。由大印故。於自與本尊無二之義。安住等至。若先未成無二。則不能住無二深義。故印大印。於最後說。
問。若爾。自宗當依誰修。
答。二者皆可。然依曼陀羅儀軌金剛生論修者。則須依順慶喜藏師派修。
(戊四)印定之所為及勝利
所為之主要。謂將凡庸之身語意事。變為佛陀之身語意事。
(戊五)如何印定之相
此有生印之因。印之自性及結法。成就之因。成就自在之因。出生之因者。經說一切三昧耶印。皆從金剛縛出生。有說。「阿嚩達㘃論。憍薩羅莊嚴論。說金剛縛是一切印因者。意在疏因。」慶喜藏論師說。非定為因者。意在親因。次說先結金剛縛。從彼而結毘盧遮那三昧耶印。次不放解先結之金剛縛。即從毘盧遮那三昧耶印。轉結餘尊三昧耶印。從彼依次轉結餘印。此不應理經。及金剛生論皆說。「一切三昧耶印。從金剛縛出生。」又云。「結金剛縛已。」加於一切三昧耶印之前。故有說誦。「班[嗈-邑+夕]㘃(嚩日羅)薩埵。」結金剛縛而加持眼。不應道理。「班[嗈-邑+夕]㘃薩埵。」非加持眼咒。是結金剛縛之咒故。金剛生論說。「班[嗈-邑+夕]㘃堤利札底荼。」為加持眼咒。故一切三昧耶印。若一一印前。不須一一結金剛縛者。則一一印前。亦應不須一一別誦「班[嗈-邑+夕]㘃薩埵」咒。故誦「班[嗈-邑+夕]㘃薩埵。」當結金剛縛。誦「班[嗈-邑+夕]㘃堤唎札底荼。」當想加持自眼。或智慧眼觀。瞻智尊毘盧遮那。現住自前。次誦「嗡班[嗈-邑+夕]㘃達底穴㘃。」結毘盧遮那三昧耶印。誦「[嗈-邑+夕]吽鑁賀。」依此召入縛愛。自與智尊成無分別。次誦「班[嗈-邑+夕]㘃薩埵。」想毘盧遮那後有日輪幢。誦「班[嗈-邑+夕]㘃薩埵三昧耶當阿賀。」自與智尊住無二體之慢。印此諸印之後有說印訖一切尊之後。想一切尊心間。各各有一最初五股金剛。然修行時。彼不完足。應於印完之後。即修毘盧遮那佛意無分智。於月輪上。為白色五股金剛之相。緣彼心一境性。誦三總咒及三別咒。緣彼久住。是成印之因。次以正理分析自內蘊等皆空而修習之。是成就自在之因。
出生法印之因。謂念誦聲音之行。印定之法。謂想彼尊喉中。從「紇哩」字。變成八葉紅蓮。向舌一葉。變成舌根。上有白色五股金剛。順舌而臥。誦「嗡班[嗈-邑+夕]㘃唧賀」加持。於金剛臍上。有「班[嗈-邑+夕]㘃賈拏」等。各各法印之字。安布纏繞。語誦法印諸字。是印定法。爾時身印結作大印。是補敦大師及具善山派之軌則。有人難云。「法印之時。全無宣說。須結身印。」此不應理。最勝經云。「或立或安坐。或即如是住。一切貪瑜伽。得一切悉地。」大疏釋云。「由誦真實當修自尊之形。或立或坐。言一切貪瑜伽者。此謂本性清淨自性。由如是修。何所成耶。曰得一切悉地。謂一切部諸尊法印。當能成[A3]辦一切悉地。」
言「誦真實」者。謂語中持誦法印諸字。「自尊」者。謂所印之尊立坐等形。當順彼等。結身相印。心當安住真實空義。彼三同時和合。乃是出印之因。若不結大印。則不完備成印之因。故於此中。破結大印極不應理。法印自在之因。謂身當明了。觀所尊相。意當專緣真實深義。從甚深明顯無二之中。舌及金剛合觸上[A4]㗁。從彼放出微細金剛量如小麥。住鼻端上。乃至可見可觸之相應久修習。依止法印。能成諸大悉地。是為法印自在之量。
出生業印之因。謂金剛拳。印定之法。謂於左手金剛拳上。置右手金剛拳。以蓮繞為先。結彼彼尊無幖幟之大印。誦各各咒。解印彈指。觀想作業。成[A5]辦之因。謂結印時。想彼諸尊心中。各各有一羯摩金剛。信解彼印成。所作智自性。自在之因。謂身一切威儀。勝解由舞躍等事。天供諸尊。語一切言說。勝解由歌唱等事。天供諸尊。一切飲食等事。勝解以諸尊與空性無二為體。現為色聲等相。天供諸尊。應依正念正知。恆常修習。由如是修。串習堅固。則身語一切威儀。皆能成[A6]辦諸尊事業。是為自在。
出生大印之因。謂正為金剛拳。印定之法。謂結安住本性大印。即大菩提印等。成[A7]辦之因。謂於彼彼諸尊心中。各各修一五股最初金剛。自在之因。謂於深顯無二之本尊瑜伽。乃至獲得堅固而修。意謂此等易知。故論未明說。
問。毘盧遮那印定之後。以不動印時。為即自修毘盧遮那相而印耶。為變為不動相而印耶。若如前說。是印毘遮那。非印不動。若如第二。為東面不動至中。東位空修耶。為修二不動耶。
答。謂自不改毘盧遮那相。而結不動之契印。觀不動智尊。住於面前。并於自修召入縛愛。如是不動與智尊。和雜無別。亦即自與智尊。和雜無別。以修自與不動。為一體故。由是於餘根本諸尊。亦當了知。
(丙四)無上瑜伽續建立(分三)。(丁初)分為二續。(丁二)別分之義。(丁三)修所詮義。(今初)
律儀生經金剛幔經佛頂經等。以無上續為所分事。分為瑜伽續及瑜伽母續。時輪經等。以無上續為所分事。分為方便續與般若續。金剛心莊嚴經等。分空行父續與空行母續。此等之中。瑜伽續方便續空行父續等。義同名異。又瑜伽母續般若續空行母等。亦同義異名也。故瑜伽與無上續二未別分。共云之瑜伽續及於無上總續。名大瑜伽續。與以無上續為所分事。分出之瑜伽續。其名雖同。義各差殊。當善分別。
(丁二)別分之義(分二)。(戊初)破除他宗。(戊二)安立自宗。(今初)
有說無上續為所分別事。分為父續母續無二續之三。三續互違。是此即非彼。由能詮文之差別別分三續。由所詮義之差別。別分三續。由請者之差別。別分三續。初者就無上續。凡於序分。以「如是我聞」起首之經。定是父續。如集密經。凡於序分以「最勝密歡喜」起首之經。定是母續。如勝樂經。其根本續(歡喜金剛之根本續也)第二會中。有「如是我聞。」不共之釋續金剛幔中。有「最勝密歡喜。」共同釋續三補札中。俱有「如是我聞」與「最勝密歡喜。」故是無二之續。為證其意。謂是黑行論師所說也。
(總之。此家心意。以無二續為最高深捷密。自所宗仰為歡喜金剛。故宛轉完成彼為無二之續。亦如天台家之崇法華。賢首家之尚華嚴。皆出一己信樂之所好。非堪嚴密理智之觀察耳。)
破。此極非理。勝樂之經。亦應成無二續。以彼根本續中有「最勝密歡喜。」其不共之釋續中。有「如是我聞。」共釋續中。俱有彼二故。若云許者。應不應理。以汝先許彼為母續。又許母續與無二續互乖違故。又歡喜金剛經。亦應成父續等。(以如是我聞為起首故)妨難甚多。
第二由所詮義之差別。別分三續中。有以生起次第之差別。以圓滿次第之差別。以隨行清淨之差別。別分三續。初者。以無上續為所別事。若曼陀羅。凡五如來現天女相。或以天女為其正尊。或眷屬中天女數眾者。即是母續。若曼陀羅凡五如來現天子相。或以天子而為正尊。或眷多是天子者。即立為父續。引證金剛幔云。「一切諸佛陀。空行母勝眾。為成五空行。說空行母經。」「諸佛」謂五如來。「空行母勝眾」謂顯天女眾多「為成五空行。」謂顯五佛現天女相。義謂演說能成彼事空行母經。彼續雖未直說父續。然由宣說母續之力。亦說父續之義。
破。為證彼說。引如是文。極無係屬。彼經之文。是為開示修行金剛幔中。略部曼陀羅五尊而說。言空行者。非唯指天女。以圓滿次第之差別。安立三續。謂凡正詮說。曼陀羅輪圓滿次第之經。即是母續。凡正詮說空點及微細瑜伽圓滿次第之經。即是母續。凡是俱重詮說二種之經。即無二續。舉例如前。許互乖違。
破。其曼陀羅輪圓滿次第。謂依外印。修圓滿次第。則勝樂經亦應是無二續。以依外印。修圓滿次第。勝樂經歡喜經。二無差別。空點及微細瑜伽之圓滿次第。勝樂經中尤廣說故。若云許者。則與許互乖違。而成相違。
以隨行清淨之差別。安立三續。謂若無上經。凡正宣說蘊界處清淨之經。即是父續。凡正說脈清淨者。即是母續。凡俱正說二清淨者。即無二續。舉例如前。
破。其勝樂經與歡喜經。立不立為俱非父續母續。無二續之差別。不應道理。以勝樂經說脈清淨。是汝已許。如歡喜經宣說修無我天女十五尊。為蘊等自體之清淨。勝樂亦說修色蘊等十七。為十七尊之自體。是蘊等之清淨。更過此之清淨。即歡喜經亦未說故。若許如前。(能自許相違)故以彼差別。不能安立。
第三由請者之差別安立三續。謂男尊請問。如集密經。即是父續。由女尊請問。如金剛亥母請問之勝樂經。即是母續。如第一會由金剛藏請問是男尊請。其第二會由無我天女請。問是女尊請。以男女尊俱請問故。是無二續。亦許互違。破。若爾。集密經亦應是無二續。以根本經是男尊所請。其四天女所請釋經。是女尊所請故。若許如前(成自宗相違)又二會中。初會應是父續。次會應是母續。
又以能詮文之差別。安立三續。說是黑行論師所許。亦不應理。彼所許義。謂諸經首。雖有「如是我聞」及「最勝密歡喜」等。文句不同。然緣起(即序分)文皆詮空樂無別。為顯自性清淨無差別故。說云。「意金剛宣說。自性無差別。」汝欲以彼說作以序分。安立三續之理由。全無係屬。
又有隨學時輪經釋。矜為彼宗。謂無上續中。分父續母續。是不了義。不可如言取義。凡是無上續。定是無二續。乃是如言了義。既如是許。而又於無上續分父續母續無二續之三。安立彼三之理。謂若曼陀羅。表示晝夜相等清淨。故說一切主伴諸尊。面臂相等之無上續。是為父續。如集密經。若曼陀羅表示前後節氣清淨。故說主伴諸尊。面臂多不相等之無上續。是為母續。如勝樂經。由上說力。若曼陀羅主尊父母。面臂不等。眷屬父母面臂相等之無上續。是無二續。如時輪經。謂彼皆是時輪所說。
破。此不應理。集密經亦應成無二續。以凡是無上續。定是無二續。乃是如言了義故。若云許者。應主尊父母面臂不等。眷屬父母面臂相等。是所許故。故時輪經非說無上續中。分父續母續為不如言不了義。是說彼經自分父續母續之法。以無上曼陀羅中。召入智尊之時。說男尊動作。瑜伽母不動者。立為父續。若有曼陀羅中。召入智尊之時。說瑜伽母動作。男尊不動之無上續。立為母續者。是為引導以彼相教化之所化。暫就他故。作彼建立。故彼非如言是不了義。又時輪說。由晝夜相等清淨。說一切尊面臂相等。及由前後節氣清淨。說一切尊面臂不等之曼陀羅。以彼安立父續母續。實無係屬。彼經義者。謂彼經所說。集密曼陀羅及幻網曼陀羅。一切諸尊。面臂相等者。以彼支配時分清淨時。謂表晝夜相等清淨。故面臂相等。又彼經所說。勝樂大小曼陀羅中。諸尊面臂不等者。以彼支配時分清淨時。謂表前後節氣清淨。故面臂不等。是說曼陀羅清淨也。(非說以面臂相等不等。而安立父續母續。故引彼為證。全無係屬。)
(戊二)安立自宗
無上續中。方便智慧無二續之「方便。」與父續為方便續之「方便。」二名雖同。義實不同。二中單分之「智慧。」與母續為智慧續之「智慧。」二名雖同。義亦各殊。何為二中單分之「方便」「智慧。」答。其方便者。謂大樂俱生智慧。謂通達一切諸法無自性智。故凡是無上續。定以如是方便智慧無別為所詮義。集密後續說諸菩薩眾請問大師。云何無上瑜伽續之瑜伽義。大師答曰。「方便慧等轉。說名為瑜伽。」故以如是之方便智慧。不能安立為父續母續。以是因緣。時輪經釋與金剛心釋說。「集密經應非父續。歡喜金剛經應非母續。以彼二經。俱詮無二無差別故。」如前說之「方便智慧無別。」不各別計。即以彼為所別事。而分父續母續為二也。何為父續與方便續義同之方便。何為母續與慧續義同之慧。
答。當先明其慧。金剛幔第十品。諸眷屬等白大師言。「世尊瑜伽母續之名。云何而轉。」持金剛告曰。「般若度方便。此謂瑜伽母。大印善和合。轉入真實故。名瑜伽母續。」當釋其義。大印者。謂此中大樂俱生智。彼於何和合。謂由轉入真實門中而善和合。如是樂空無分別之和合。說名瑜伽(瑜伽即相應。和合等義。)其中「母」者。謂二身之中。法身不共之同類因。以是顯品方便分。與空品慧分。二中之空品慧分。故名曰母。由以如是空品慧分之樂空無分別智。為正所詮。特重宣說。而不特重宣說顯品方便分。色身不共同類因之幻身。及修彼之方便。故說名瑜伽母續。由是因緣。安立母續者。謂正詮空品慧分樂空無分別智。而不特說顯品方便分幻身及修法等之正續。或彼類攝之無上續。
問。何為父續與方便續義同之方便。
答。如空行海經云。「瑜伽續王中。知彼彼軌別。光明幻幻身。我為世間說。」今釋彼義。先當云說。由誰說。謂我持金剛說。說何事。謂修幻身之方便。為誰說。謂為諸所化世間何中說。謂於無上續所分。瑜伽續與瑜伽母續之諸瑜伽續王中說。如何而說。謂特重宣說。明相增長。證得光明。順規生起。逆規起時。從四空智所乘五色光息。修幻身之法等。由如實了知彼彼軌則之差別。從光明定。起幻身之法也。總說其義。謂雖亦是廣說空品。樂空無分別智之經。然尤重廣說。顯品方便分。從四空智所乘五色光息。修行幻身之正續。或彼類攝之無上續。略明彼例之經。如集密經是正父續。如黑紅閻曼德迦經毘盧遮那幻網經。即無上幻網。(因幻網有多種故)金剛心莊嚴經等。是父續類攝之續。勝樂歡喜金剛時輪幻頂座大印點。佛平等和合等。是為母續。父續集密為上。母續勝樂為上。如集密經廣說之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及事業等。諸餘父續。皆未說故。如勝樂經廣說之生起圓滿及事業等。諸餘母續。皆未說故。
如是分為父續母續之無上續中。又分二種。一能詮聲續。二所詮義續。其能詮聲續。謂持金剛所說一切無上續之教。所詮義續。又有三種。一因續。二方便續。三果續。因續與事續同。方便續與道續同。事續者。如拏熱巴。許為「無上續正所化機。如珍寶之補特伽羅。」寂靜與無畏論師。許為「具客塵心上。自性清淨之法性。」果續者。謂究竟所得持金剛位。或「無學雙運。」或「七支結合位」等。同是一義。方便或道續者。謂能證彼究竟所得之方便。即二次第道及諸支分。總謂因續或事續。如寶之補特伽羅。為證究竟所得。無學雙運位故。所修道之一切方便或道續。略攝為四。一相續未熟。先正成熟之灌頂續。成熟守護不壞之三昧耶及律儀續。正所修體之生起圓滿續及近因行續。
密宗道次第論卷第四終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第 10 冊 No. 57 密宗道次第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8-0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佛緣網站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