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道次第論卷第三
(庚三)金剛部(分五)。(辛初)部尊。(二)部主。(三)部妃。(四)男女明王。(五)男女使者續。(今初)
唯有淨一切惡趣阿閦鞞陀羅尼。但此究竟是佛部。或金剛部。尚須觀察。然補敦大師等先覺皆以彼作金剛部尊。更無餘續可資表明。
(辛二)部主續
部主謂金剛手菩薩。彼有金剛地下續。三譯不同。其二十五品者。是薩迦班禪所譯。十三品者。是聖慧譯師所譯。其七品者。是鷄面苾芻譯。
又有金剛手降魔續。金剛猛。續此有本續後續再續三種。又金剛摧壞陀羅尼二十五頌。是出諸譯師造成。有師說此是在金剛座說。佛密論師。說金剛座是降魔成佛處。非於處說。是佛在金剛須彌峰說。此峰純以金剛所成。在最勝山東南方隅。時因未生怨王。弒害其父影勝大王。制立非法。令諸眾生造不善業。因此世間善神衰敗惡神強盛。災疫流行。人民痛苦。四大王眾。請世尊說救護方便。佛教金剛手思惟救護。時金剛手。仗佛神力承佛加持。現金剛摧壞明王身。宣說此續。共一百零八品。藏中所譯僅是初品。此品是本。餘品是釋。故續云「一切續根本」亦是說此初品是餘一切品之根本。非說是四部一切續之根本也。又有金剛須彌樓閣陀羅尼。亦是金剛摧壞之釋續。非百八品攝。此等皆是部主正續。餘者尚多。又穢跡金剛陀羅尼者。薩迦班禪等頗為重視。而補敦大師等。是否真淨。作為可疑。
(辛三)部妃續
有燄然母陀羅尼。
(辛四)男女明王續
有甘露軍荼利法。
(辛五)男女使者續
大力陀羅尼。金剛純。金剛嘴。金剛霹靂等。是真淨續。大力陀羅尼。似是明王陀羅尼。然諸先覺皆作使者解。餘如金剛鐵嘴。黑鐵嘴。熾然翅鵬等皆係偽造。
([A1]己二)世間部(分三)。(庚初)有財部
如賢寶陀羅尼及彼續。又損處王續。宣說黃色藏跋羅陀羅尼及灌頂禮法等。又勝舞將續等。有說此是威猛毘沙門天王者。不應正理。續說世尊在楊葉宮。爾時會中有息勞天子。名勝舞將。時毘沙門天王為眷屬盛故。啟請世尊宣說明咒。世尊身放無量光明。照無邊世界。次光回入息勞天子頂。勝舞將。剎那變成大忿怒身。在世尊前自說明咒。世尊加被令有大功力。并廣宣說彼事業等。其十品以上。皆明勝舞將明咒及諸事業。第十一品是藥叉大將。請白世尊。問毘沙門天王異名。世尊加被金剛手菩薩。次金剛手。說毘沙門天極多異名。其中亦有息勞一名。故勝舞將。是毘沙門之子。非毘沙門。第十三品及十五品。宣說毘沙門儀軌及事業等。(事業。即息災。增益。愛敬。降伏等法。)所餘諸品。更說餘事。藏中尚譯眾多餘法。
(庚二)藥叉部
有曰。「梅喀雷」陀羅尼者。是佛王舍城時。有一羅叉。恐怖罹睺羅。尊者畏懼。往世尊前啟白世尊。世尊為說「梅喀雷」陀羅尼。是一藥叉所獻明咒。
(庚三)世間部
有明咒王。名大息者。謂一後夜。有一切鬼王。名刼比羅。外伸其齒。詣世尊前白言世尊我是一切鬼王。若我餓時便吐毒氣。所觸眾生定遭疾疫。以彼命根而為我食。若有知此明咒者。便不受此毒氣所害。維願聽聞。次說其咒。又發誓願。不放毒氣。作近事男。
(戊二)總事續
此有四續。一祕密總續。二蘇悉地續。三妙臂問續。四後靜慮續。前前續廣。後後減少。
其祕密總續。宣說灌頂等未成熟者。成熟之方便。以其廣說佛部曼陀羅等。共說三部一千五百大曼陀羅。又廣說事續。與上三續一切曼陀羅之所共須。觀地等法及加持等法。此續是一整文。未分品段。蘇悉地續。說修蘇悉地明王。辟魔等業。以彼明王為所說法。故名蘇悉地續。此廣宣說修明咒儀軌。及修無邊事業成就法。事續防護法。并所應守持之三昧耶等。
妙臂問續。略說祕密總續中未曾說及之曼陀羅。并蘇悉地續未曾說及之修明咒法。更廣宣說依於息災。增益。愛敬。降伏等無邊事業。修成就之法等。妙臂是金剛手之子。一生補處之菩薩也。
後靜慮續。是事續中金剛頂髻大續之一段。亦有說為彼續之後續(即釋續也)者也。此說十事。一修行處所之相。二我之真實。三明咒之真實。四天之真實。五住火靜慮。六住聲之靜慮。七聲後授解脫之靜慮。八趣入修明咒之儀軌。九護摩儀軌。十灌頂儀軌等。其我之真實等三事。廣明事行二部中最要之四支念誦法。住火等三種靜慮是事行二部修事業之正行。趣入修明咒之儀軌。是明正行前之加行法。及完時之結行法。
若欲了知。由事續成佛之道次第。必須了知彼四續之義。然當隨從何論師行耶。答。雖有堪為量準。如大德月論師。靜命論師等之著述。然後唯著小雜之儀軌。故於天竺共計善巧事續名如日月者。有二論師。謂佛密論師及勝菩提論師。當隨彼行。佛密論師。著有後靜慮續釋。及妙臂問續略義釋。文義淨忘錄等。勝菩提論師。著有蘇悉地略修法釋。(以上十事於咒道次第廣明)
(丁二)事續之灌頂及受戒建立
無畏生論師於灌頂儀軌金剛鬘論。正說若受華鬘。水。冠。杵。鈴。及名六種灌頂。則於事續行續諸經。聽聞講說。皆得自在。由此即顯事行二續。除彼六外無餘灌頂。智點續云。「水及冠灌頂。共許於事續。杵鈴名灌頂。更於行續說。不退轉灌頂。顯在瑜伽續。」此說事續。唯有華鬘水冠灌頂。行續之中。彼上增加杵鈴及名三種灌頂。瑜伽續中。唯於彼上。加不退轉金剛阿闍黎灌頂。無餘灌頂。無上續中。其上更有三種灌頂。若爾云何羅睺羅論師等。說事行續。有阿闍黎灌頂耶。答。彼於授記。安慰。隨許等。說名阿闍黎灌頂。非真阿闍黎灌頂。以圓滿德相之金剛阿闍黎灌頂。須先受三昧耶及如理灌頂。五明灌頂。次與三種大三昧耶。三三昧耶者。一杵三昧耶。二鈴三昧耶。三印三昧耶。金剛杵三昧耶者。謂先令修金剛薩埵。次由宣說金剛真實。授金剛杵令彼執持。鈴三昧耶者。謂說鈴之真實。令其執持。印三昧耶者。謂授與明妃令修樂空。其瑜伽續與無上續。雖二俱有金剛阿闍黎灌頂。瑜伽續中鈴杵三昧耶。與無上續。無大差殊。然印三昧耶差別極大。彼瑜伽續中印三昧耶。以修天身便名大印。故唯令弟子修金剛薩埵身。無上續中印三昧耶。雖修天身亦是大印。然須更修與金剛界自在明妃。抱持樂空。乃是金剛阿闍黎灌頂正行。如喜金剛第二章云。「智慧滿十六。以手正抱持。等合杵及鈴。阿闍黎灌頂。」故下三續部中。況真實明妃。即於所修天女。觀想抱持及入定等。皆未宣說。又現在盛行之事續灌頂。如佛部中五大明王。大白傘蓋。摩利支天。蓮部中勝敵論師傳。無量壽九尊法。金剛部中金剛手降魔法。并沙嚩日巴所傳白色摧壞金剛等灌頂中。隨傳事部何種灌頂先修地法。及加行法。次傳華鬘。水。冠。三種灌頂。其後授記。慶慰。隨許。傳與不傳。皆不相違。有於彼等全傳四種大灌頂等。應知唯是臆造邪法。
又灌頂法。瑜伽本續攝真實經云。「入此金剛界大曼陀羅。不須觀察是器非器。」有誤解此。便於一時為法非法器傳灌頂者。是大錯謬。攝真實經四義。金剛頂經釋云。「法非法器中。是法器者。令入壇場并為灌頂。」非法器者。唯令入壇不應灌頂。又於唯令入壇。不與灌頂者。慶喜藏論師所造曼陀羅儀軌金剛生論云。「亦不應說汝從今等。」謂亦不應令發誓願。
是否法器之差別者。無畏論師曼陀羅儀軌金剛鬘論中謂能不能受戒。然燈論師所造集密。曼殊金剛曼陀羅儀軌四百五十頌。寂靜論師釋云。「受戒有二。謂受共不共戒。共者。謂歸依發心。受菩薩戒。」謂先傳歸依。次傳願心。再傳行心。次唯為灌五明灌頂。又云。「不共者。謂五部所攝戒等。」此謂總受五部律儀若能受持各別戒者。「應更令受持明律儀。圓滿為灌金剛阿闍黎以上三種灌頂。」若不灌金剛阿闍黎灌頂。則不須受五部律儀。若受五部律儀。當灌金剛阿闍黎灌頂。於事行續之灌頂。定不應受五部等戒。故蓮華鈎與金剛鎧論師。於白傘蓋曼陀羅儀軌。說受五部戒者。不應取為定量。祕密總續中。亦唯宣說皈依發心受菩薩戒。又如前說上二部續。灌頂道理。佛密論師大日經疏於事行兩部亦說。不能受戒者唯令入壇。能受戒者。令受如前所說共戒。為灌名以下之灌頂。
總其俱不能持共不共之戒者。唯令入壇全不灌頂是瑜伽本續攝真實經。釋續金剛頂經。及曼陀羅儀軌金剛生論三中所說。無上續曼陀羅儀軌。四百五十頌釋亦說。事行兩部亦同斯理。佛密論師於大日經疏中說。若不灌金剛阿闍黎灌頂。唯灌五明灌頂者。亦不須受五部律儀。若受五部律儀。則須傳受金剛阿闍黎灌頂。是寂靜論師。毳衣大師。寶鎧論師。慶喜藏論師。無畏論師等所說也。
若全不灌頂唯令入壇。有何益耶。答。若受皈依。以淨信心見曼陀羅。能淨多劫所集眾罪。植妙習氣。為未來世能入甚深咒道之法器。有斯大益。事行兩部之五明灌頂。與瑜伽部之五明灌頂。雖同名五明灌頂。然義各殊。而有極大勝劣差別。
蘇悉地經說。事續三部中。若得佛部灌頂未得餘二部之灌頂。雖可通修三部諸尊。誦咒。聽經等。然必須得彼尊之隨許。若得蓮華部灌頂。未得餘部之灌頂可修兩部諸尊。念誦聽經等。然於佛部不得自在。若得金剛部灌頂。未得餘二部之灌頂。唯可修金剛部諸尊。念誦。聽經等。於餘二部未能自在。
何為事行兩部受灌頂時所受共戒耶。答。謂受菩薩戒。與以儀軌。受行菩提心同。若由修力於內相續已發行心。然未以儀軌受戒仍無律儀。言此為共戒者。謂顯教大乘與密咒大乘任入何門皆須受持。即於密部四部續中任入何道。亦皆須受。即無上續中。生起。圓滿。任學何道。亦皆須受彼戒。故名共戒。
於何時受。堪為定量之論中。共有三說。一弟子加行與正入曼陀羅。二時俱受。二唯前時受。後時不受。三唯後時受。前時不受。
以何語受。金剛慢帳續云。「我歸依三寶。懺悔一切罪。隨喜眾生善。誓受佛菩提。我乃至菩提。歸依佛法僧。為行自他利。今發菩提心。已發最勝菩提心。我請一切諸有情。修勝可憶菩提行。為利眾生願成佛。」又有多種集密曼陀羅儀軌及無畏論師曼陀儀軌。金剛曼論等。唯以初頌受行心戒。亦有多種曼陀羅儀軌以彼全文而受彼戒。若唯以初頌受者。則當為說前三句文明受行心之加行。「誓受佛菩提。」一句。明以儀軌受願行二心。若用全文受者。「誓受佛菩提」一句為總標。從「我乃至菩提。」至「我請一切諸有情」句。明以儀軌受願菩提心。「修勝可意菩提行」句。明以儀軌受行菩提心。其以儀軌受願心時。唯立誓云。「我為利益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猶非滿足。須更誓云。「我所立誓未至成佛誓不棄捨。」若以儀軌由如是誓而受願心。則於學處必須修學。謂晝夜六時。思惟歸依發心勝利及斷四黑法。修四白法等。若不斷四黑法。是令後世不生發心之因。非捨現法。已受之發心也。若爾由何令捨發心耶。答。若捨饒益一切有情之意樂。及捨欲得成佛之意樂。即捨發心。
若以儀軌受行心戒。則應善知。菩薩律儀諸根本罪。及支分罪等殷勤守護。未灌頂前。應當憶念如上所說受菩薩戒義。隨師三誦。末句完時。則於相續引生戒體。若不如是憶念彼義。則不能生菩薩律儀。犯者不能還淨。未生菩薩戒者。定不能生密咒律儀。若於大眾授發心時。應先宣說七支願等文義勝利。令善定解。至正行時。應囑付云。「當念為利一切有情。發成佛心。隨我念誦。」令其隨誦。由發為利一切有情。願成佛心。能獲大福。若未以儀軌受殊勝願心。(即「乃至成佛不捨誓願」之心)則無違越學處之罪。若未得上二續部之灌頂。唯得事行隨一部之灌頂者。除菩薩戒外。別無可護密咒律儀。下至若無斷十不善之戒。及護五學處鄔波索迦戒。上至若無近圓別解脫戒。則定不能得菩薩戒。故得事行兩部隨一灌頂者。則必具二戒。其能捨戒之根本罪。即菩薩之根本罪。然別解脫戒與菩薩學處所未能攝事行兩部。尚有眾多應護不共之三昧耶。如蘇悉地經說。若得瑜伽續及無上續中。金剛阿闍黎以下灌頂者。必具三戒。其根本罪。則菩薩戒根本罪。及密咒十四根本罪。一切皆是。
若事行部戒。除菩薩戒根本罪外。無餘根本罪。則與阿底峽尊者之攝三昧耶論。說事部三十根本罪等。有相違過。答。彼尊者所造。如云。「別解根本罪四。菩薩十二。事部三十。行部十四。瑜伽部十四。大瑜伽部十四。又四。又五。共正七十。」此列九十七。而云七十。數且錯謬故。又云。「我三昧耶金剛師長云」等。三昧耶金剛。非阿底峽尊者之師故。
(丁三)得灌頂受戒已修道之建立
下三續部中。全無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之名義。生起次第者。唯順佛果五種德相。現前修習。猶非完足。須順生死中有。三所治事相。而修瑜伽。下三續部中。雖有順果位五種德相。現前修法。然無順生死中有。三所治事相。而修瑜伽。故無生起次第。圓滿次第者。唯修諸法空性。及修風息瑜伽。猶非完足。須由風。息。入。住。融。於阿嚩都帝。所生空樂妙智。及從智起之天身。并引彼不共方便。擊身之殊勝瑜伽。三法隨一。下三續部中。雖有修空性。及修風息瑜伽。然無彼等。故無圓滿次第。下三續部。各有有相無相二種瑜伽。
事續修道之法(分三)。(戊初)有念誦靜慮。(戊二)不待念誦靜慮。(戊三)善親近已修悉地法。(初又分三)。(己初)四支念誦之加行。(己二)正行。(己三)結行。(今初)
先修四事。一誦結總部之咒印。二頂禮十方一切諸佛菩薩。供養自身。三歸依發心。四以咒印守護。次往室外盥洗等畢。還入室中。著諸法衣。安往本座。加持供物。守護自身及處所等。此代上部修守護輪。
(己二)正行(分二)。(庚初)修自生起而作承事。(庚二)修前生起獻供養等。(今初)
先依中觀離一異等正因。决擇修習自心性空。是謂我之真實。次以所修天(本尊)之真實。與我之真實合無差別。修無自性。是謂天(本尊)之真實。此二真實。即六天中之真實天。(六天依次廣明)是代上部。誦性淨咒與空性咒等。修習空性。次想空中所修本尊。體是本尊。相為所誦密咒之聲相。專一緣住。是謂聲天。次想自心於虛空中為月輪相。上有所修本尊。體是本尊相為所誦咒文。純金色相。是謂字天。聲天字天。隨修大咒。心咒。心中心咒皆可也。次觀咒文放無量光。其端放出所修無量本尊相。淨諸有情一切罪苦。供事一切諸佛菩薩。光明諸尊。還入諸字。月輪及字變成所修圓滿之天身。是謂色天。修自生起作承事時。除單修正尊。不須別修眷屬及宮殿等。次若知者。應以各各印咒。觸著加持頂髻毫相。二眼。二臂。喉心臍等。若不知者。隨是三部中何部。即以彼部總印咒。加持彼等。是謂印天。此代上部加持六處。次令天相明了。堅固我慢。(此非煩惱之慢假名為慢)專注而緣。是謂相天。此等總代上部。五相成身也。藏諸先覺。說事續中。無修自為本尊法。唯於對方修習本尊。從乞悉地。名從主取悉地。行部之中。雖有自生起法。然無於彼令人智尊。以及灌頂。部主印定等。故於對方不修昧耶尊。唯迎請智尊。獻座供養。而乞悉地名從伴而取悉地。瑜伽續中。自生起為天。入以智尊灌頂。部主印定。後仍送聖。無上續中。自生起為天。入以智尊。灌頂。部主印定。後不遣送。就生起儀軌四種不同。建立四部等。其所依憑。謂集密釋續集智金剛經云「若離智慧薩埵。勝妙安樂。及離自為尊慢而修習者。是為事部。」補登大師云。「佛密論師於事續中說自生起。意或是謂事行不違應當觀察。」未能决斷。然我自宗。許事續中。若自生起。及入智尊灌頂部主印定。一切皆有。故佛密論師引大日經及金剛手灌頂經者。非因共許之事續。無可引證。而引彼經。以後靜慮釋中。引金剛頂髻續。及金剛摧壞廣續。說修六天法。而善解釋。無不許彼二為事續者故。攝行論亦云。「事續金剛頂髻」故。又說行部亦無自生起者誠為非處之邪解。現前相違大日經等故。若事續中無自生起者。則與廣續金剛頂髻。略續後靜慮。金剛摧壞廣經。略攝續。聖成就續等。顯說六天之修法。及以四支承事。修靜慮法。勝菩提論師。與佛密論師。謂餘事續雖未顯了。亦多說彼等。皆成相違。又後靜慮中說四支承事時云「住聲心及事。」此「事」若非修自為天。則大日經中顯示彼時云。「此事住自天。應於自身觀。」此事亦不應修自為天。若爾行續亦應無自生起。自許相違。又勝菩提論師。於蘇悉地修法云。「若不能修自為本尊遣庸俗慢。及不能修一切諸法真實空性全不能成息災等悉地。」金剛手灌頂續亦如是說。故事續中若無自生起。則依事續。應全無有悉地可成。又龍猛菩薩。所造千手千眼大悲觀音修法。說自生起。入智慧尊。灌頂。印定。無著菩薩所造。兩種彌勒修法。吉祥苾芻尼所造。十一面觀音修法。寂靜論師勝敵論師所造。五大陀羅尼修法。皆說修自為本尊。入智慧尊灌頂及部主印定等。又修法海論。百修法論。一百五十修法論等。所說事續之修法中。多說自生起法。故皆為此等。又事續灌頂時。應不堪請降智尊。弟子不堪入智尊故。又應不堪受事續之灌頂。師資俱不堪修為天故。若爾則與汝造五大陀羅尼等灌頂儀軌中。修師為天。修弟子為天。及於身中安立諸天等。皆成自宗相違。又霞嚩日巴所造白色金剛摧壞多尊曼陀羅儀軌說承事法時。阿闍黎修為本尊。於灌頂時。修弟子為本尊。亦成相違。又安密咒大乘勝出顯教大乘之色身同類因。亦應不具。以不完具修自為本尊法故。又事續部。應不完具修果為道之法。以現在不修順果位圓滿相故。又事續部。應不完具變貪為道之法。歡喜金剛第二章。與三補札說四種貪。配四續部時。說諸尊互視之貪為道。是事續部。若不自修為本尊。則無是事故。集智金剛經義。非說事續。若自修為天法。與入智尊。是說事部。有不自修為本尊。與不入智尊。唯於對方本尊。供養取悉地之法也。事續通常所化心難。信受修自為本尊之鈍根種姓。不說修自為天。為說於前修為本尊。取悉地之法。若是事續正所化機。則定為說修自生起。等同佛密論師所說。
若說事行兩部。俱不可入智尊者。則違金剛手灌頂經說。若有勝解本尊身語意。與自身語意全無差別修習堅固。則身一切行動語一切言說。皆得等同結印及誦咒之福。若自不可入智慧尊。云可勝解智尊三密。與自三業。無差別者。極相違故。
若事行兩部。可入智尊。及可灌頂。部主印定。云何佛密論師與勝菩提論師俱未說耶。答但未親說須修。非說不須修。故不能立為不可不修。
自宗。事續通常所化機。不自修為天。唯於對方修有本尊取悉地者。非修圓滿道。僅修一分道。事續正所化機修圓滿道者。若不自修為本尊。則道體不備。故自生起定不容少。其入智尊。及灌頂。部主印定等。是圓滿支分。故未能修。亦無道體缺殘之失。
又修「命力」下三續部亦有之。然與集密龍猛派中所說之「命力」及時輪等餘無上續所說之「命力」三種義別。下三續部所說之命力云何。如大日經。與佛密論師疏中所說。「命」謂根門所行之息。「力」謂分別於諸餘境散亂流轉。息及分別。俱不使向外流散。於內攝持者。是防護或滅除命力之義。於何時修者。謂於有相瑜伽時修。又於彼中何時修者。謂於事行部作承事時。修六天之後。或於前生起之後。而修習之。為何益修者。謂為滅除庸常之顯現。耽著。故須堅固緣自身為本尊。能堅固此。須滅分別令不外散。滅除分別甚深方便。謂息是心馬。能向內攝息。則心自然能住。故修「命力。」如何修者。謂具身扼要。向內引上息至臍而壓。向上引下息。至臍而持。意緣本尊專一安住。次息不能持時。意緣本尊放息休憩。次仍向內持。如是而修下三續部之命力。與無上續之命力。修習之時。所為修法。三皆不同。
(庚二)修前生起獻供養等(分六)。(辛初)生起所依。(辛二)請能依尊奉座安住。(辛三)顯示契卬。(辛四)供養稱讚。(辛五)修懺悔等。(辛六)修四無量。(今初)
於自前面瓶等有無皆可。總須觀想眾寶所成地基。金砂徧布。誦「嗡[嗈-邑+夕]拉毘吽娑訶」而加持之。次想彼上有大乳海離諸污穢。蓮青蓮等。香華莊嚴。眾多寶鳥飛集其上。誦「嗡毘摩拉達訶吽」而加持之。次想海中有蘇迷盧四方四面。有金。銀。流璃。頗胝。所成梯級嚴飾。周匝編植如意寶樹。懸飾千數尊勝幢幡。次想其上有大蓮華。眾寶莊嚴。雜寶為瓣。黃金為蕊。頗胝為珠。蓮寶之上。銀文圍繞。量有眾多踰繕那量。從蘇迷盧中心而出。外有百千萬億俱胝妙蓮華網。從禮拜合掌。互相交叉。右手大指。壓左大指。誦「南摩薩嚩達喀迦達曩。薩嚩塔。鄔達迦得。薩帕羅拏。嘿忙。迦迦拏康娑訶。」百遍加持。上有寶蓋剎那而想。次於華上起妙宮殿完備眾相。於內生起各各座具於宮殿中亦可生起尊勝法塔。光明塔等。
(辛二)請能依尊奉座安住
須以閼伽迎請。故應先修閼伽。其器為金銀等。又適一切皆吉祥者。謂赤銅器。若求息災及上品悉地。於內應設大麥及乳。若求增益及中品悉地。應設胡麻及酪。若求降伏及下品悉地。應設牛尿粟米。或用自血。通一切業皆吉祥者。謂用稻穀妙香。白花茅草。胡麻淨水。用熏香熏。次明於王咒三部總咒。各部一切事業咒。及迎請咒。隨用一種。誦持七遍加持閼伽。次向前方有像等處。頂禮。膝輪躆地。諸指交互。而仰其掌。伸豎二食指。搖召二大指。為迎請印。誦云。「由信三昧耶。世尊速降臨。受我閼伽供。惟願歡喜我。」於誦咒後。加「鄂翳醯」捧閼伽器。若是佛部。齊頭供獻。於餘二部。平胸及臍而獻。觀想召請如自之智尊。咒者。蘇悉地經說。以明王咒。召請天子。以明王妃咒召請天女。或以各各咒召請。或總用部心召請。尤為最勝。三部部心。如其次第。「即拏即迦鄂翳醯」「阿爇黎迦鄂翳醯」「跋[嗈-邑+夕]羅底迦鄂翳醯」又蘇悉地奉請品說。所請本尊。或立。或座。或曲躬立。亦應如是伏奉閼伽迎請。若未能備如經所說之閼伽。應乞忍恕隨力而請。次以座蓮華印。誦「嗡迦摩拉耶娑訶」等咒。於所請諸天。獻隨宜座。延請令座。先請智尊延令坐已。次修三昧耶尊者。二大論師皆未宣說。故不須修。非不可修。
(辛三)顯示契印
次誦「響迦惹。薩摩耶。娑訶」應以右手拇指按壓小指。豎餘三指作金剛杵形。顯示三昧耶印。次應顯示三部契印。誦「即拏即迦」等。三部心咒。印者。兩手互交相握為拳。顯示二拇指。又即彼印。將左拇指向內隱藏。示右拇指。及示左拇指如其次第。是三部印。次結諸部大三昧耶印而為旋繞。能從一切魔礙所作損害。作大防護。應如是行。若未能者。則用當時明王之咒加持芥子而驅魔礙。
(辛四)供養稱讚(分三)。(壬初)供養。(壬二)稱讚。(今初)
諸所供物先當遣魔。清淨。增威。而後供養。事行部。及瑜伽。并無上瑜伽。奉獻供養之數量次第。契印等多有不同。事行兩部獻供之數量。次第。契印等云何。謂向內互鈎二小指與無[A2]名指。二中指併伸。鈎二食指觸其第三節。二大指輔其上。結此契印。誦云「善逝薄伽梵。請來於此座。受我閼伽供。願心垂哀愍。我敬仰於尊。」於本尊咒後。加「阿岡札底义娑訶。」奉獻閼伽。又右手作拳。伸食指與大指。如鉗形狀。於洗送水器取華。次諸指漸放之印。仍誦前頌。唯「閼伽」處改誦「浴足。」咒云。「嗡。般迦惹。薩迦讓。跋當。札底叉娑訶。」奉洗足水。次若能備者。應以鏡照影。為奉洗浴。若不能備或助供者。則諸餘伴。平仰其掌。食指與大指二端相合。作浴身印。誦「嗡。薩嚩得瓦達耶。阿臻底。阿彌達。娑訶」而浴其身。次意想奉衣及莊嚴具伎樂供養。意唱諸讚詠。次右手作。施歸依印。左手執其腕。作塗香印。誦「此妙香天物。清淨從淨生。受我淨信供。維願慈愛我。阿訶囉。阿訶囉。薩嚩。尾耶。達日布集底。娑訶。」奉獻塗香。除燈明外。餘三供養。可依閼伽咒變改。兩手諸指互相义。二食指端於手內相觸。如環形。大指輔其側。狀若蓮華。結成奉華印誦。「此妙華天物。清淨從淨生。」後二句同前。而供妙華。兩手之小指。無[A3]名指。中指等。向內曲。背甲相合二食指旁伸。二大指輔其側。為燒香印。誦「可意林精華。妙香天中物。受我淨信供」等。以供燒香。平仰兩掌。微屈二食指。為奉食印。誦「可意藥精華。此請密咒食」等。以食品。大指與中指合豎。手作拳形。為燈明印。誦「摧諸害吉祥。善妙。除黑闇。我以信心奉。願受此燈明。阿羅迦耶。阿羅迦耶。尾耶。達日。布集底。娑訶。」供奉燈明。又閼伽等諸供物。若非現有。經說。唯以咒印。運心觀想。而為供養。即現有諸供。亦須運心為先。故心意供養。最為殊勝。(以上諸印咒。可參考蘇悉地經。及彼供養法。)
(壬二)稱讚
蘇悉地經說。應讚歎三寶及三部主。應如是讚。「敬禮諸如來。依怙具大悲。一切智大師。福田功德海。敬禮寂靜法。淨故離貪欲。善故除惡趣。專一真勝義。敬禮諸僧伽。解脫說解道。善住諸學處。勝田具功德。敬禮妙吉祥。奉持童子身。慧燈善嚴飾。徧除三界闇。敬禮常悲愍。名號觀自在。諸佛極讚歎。普集勝功德。敬禮持金剛。大力忿怒身。善性持明王。降伏難伏者。」更以當時本尊別讚。讚歎本尊。更誦讚歎咒一百返。「南無。薩嚩補達。薄底薩埵尼。薩嚩達囉。三咕[口*茹]彌達。伊尾賈囉。希尼。拏摩都得。娑訶。」
(辛五)修懺悔等
當修懺悔。歸依隨喜。請轉法輪。請佛住世。發願廻向等。
(辛六)修四無量
當修四無量。發菩提心。供養稱讚之後。又修懺悔等。又修四無量發菩提心之義者。如上續部。奉正行供養之後。受五部戒等。是以懺悔防護住清淨戒。即是最勝供養。因以正行供養。能使所供之境生最勝歡喜故。此亦如是。
此等已修。念誦之支分。次正念誦中。須具四支念誦。如後靜慮經云。「住聲。心。及事。」事支者。謂將咒輪。安住誰心為所依事。即天身也。其中分二。自修為天。名為自事。修前方生起之天。名為他事。此二於四支念誦中。各為一支。住心支者。謂於前方生起之心中。觀想自心。為月輪相。住聲支者。謂於彼上。觀所誦咒之字形。
次數珠者。佛部以菩提子。蓮華部以蓮華子。金剛部以嚕挪囉义子為最勝。此若無者。餘亦可用。數以一千零八。或一百零八。或五十四。或二十一。善加持已。如法念誦。
念誦之法(分二)一緣於字形念誦。二緣聲念誦。(初又分二)一緣前起心中之字形念誦。二緣自己心中之字形念誦。(今初)
如前所說防護命力。由具四支念誦門中。同時俱緣。前方之身。及心中月輪。輪上之字。而為念誦。放息之時。不應誦咒。令心安住自修為天之身。次仍如前攝息念誦。
第二。
觀自前方。非距太遠。較自略高處。前方生起之心中。月輪上所立咒鬘。入息之時。同時移入自[A4]己心中。乃至未放出息者。緣彼念誦。出息之時。觀想月輪咒鬘。隨風俱出。住前方本尊之心。次當如前移入自心。緣彼念誦。
第二緣聲念誦。
先當觀想念誦之四支。次俱不緣密咒字形。月輪。天身。唯緣咒聲而念誦。又非如他念而我聽。自念誦時。須觀彼咒自發聲也。緣咒聲念誦法。有意念與微念二種。釋論中說。「若防命力。不能微念。」故先當微念。若心不散亂。次防命力為意念誦。依粗漸修。釋論又說。「先於天。月。咒鬘三事。有三所緣。次於月輪咒鬘。有二所緣。後唯緣聲。有一所緣。」雖是一人。亦應漸修此三種。正念誦時當如何行。如妙臂問經第五云。「念誦不應太急緩。聲非太大及太小。非共人語非散亂。非缺伊鄔𭌩啊等。」又云。「若心不善懈怠貪。及於別境散亂轉。應從彼彼速遮止。令緣密咒最勝字。」蘇悉地經云。「正念誦時。除其本時天等所緣。雖餘殊勝所緣亦不應作意。」又息災增益。應低緩誦。修降伏法。他能聞聲誦。念誦時量。謂上午誦一時。初夜後夜各誦半時。日中或誦半時。或三分。或四分。或略念誦。念誦滿後。護摩尤上。念誦數量。蘇悉地經云。「十五字數內。總應依字數。誦爾落叉遍。三十二字者。應誦三落叉若字多於彼。先修一萬遍。」非獨本尊者。則不須爾。又念誦時。若有惛沈或口或嚏。或有謦欬。或放惡氣。或欲便利。無間置珠。起行彼事。作灑淨法。從首重念。以上所念不入念數目。蘇悉地經說。若由放逸誤念餘尊。亦應令心明了。重首念誦。若著魔障。遭諸病苦。懈怠。放逸身心疲厭。違於法則所說時節。不防攝心。及不潔淨所作念誦。夜有惡夢。若晝未誦部主百遍。所作念誦。皆不得入念誦之數。又說。若於一處念至半數。次移餘處。續念半數。雖已滿足一切念誦。然彼一切皆無大義。又念誦時。從出半日輪。至一人影。日中者。謂念八時。或念九時。(此時甚短也)午後。從一人影。至沒半日輪。從沒半日輪。至半初夜分。是初夜修法時。從半明相。至出半日輪。是第二時間。於中夜分。應作猛利事。及不現身等法。并諸尸林事。違上之時。應作息災等法。除彼諸時。餘時念誦。不得入數。又供養法中引經文云。「念誦念誦畢。於部母部主。應誦二十一。恆時而守護。」三部之部母者。謂大佛眼。白衣母。及麼摩計。
([A5]己三)結行
應以瓶印。將自善根供奉本尊為成就因。有謂以此印供奉數珠者。是全未觀察。然念誦畢。須將數珠置本尊前。除住潔淨。念誦之時。不應握持。次請忍恕及奉送等。
於正修時既念誦已。漸放捨之次第者。應逆修六天之次第而捨。謂緣所誦咒聲者以緣咒字而捨。彼由緣月輪而捨。月由單緣天身而捨。前六天身。由純思自己天身而捨。自起之天身。由單思心間咒字而捨彼由緣聲而捨。聲由緣本尊之智身而捨彼由緣法身而捨。彼亦無所得。應緣我之真實。次思異熟身如幻化陽燄等顯現。是漸收所緣。最後安住於空性。次如幻起。故捨放時。非不任持本尊之慢。如是修等。是代無上續時收攝之法。次應讀誦般若等經。印塔像等。於日日中。洗諸供器。所供萎花。三時掃除。其上衣等。每日三時。或洗。或熏。或為洒淨。念誦。護摩。供養等時。及除眠臥。常著上衣。除眠及浴。不脫下衣。莫令塵污。又令童女為搓合紅線。以俱遜婆(紅紫華)染。或紅花染。(鬱金)結金剛結。誦「嗡。阿訶羅。阿訶羅。奔答尼。虛迦惹。答羅尼。悉答惹退。娑訶」千遍。於夜睡時繫在腰間能防失精。
密宗道次第論第三卷終
【經文資訊】《大藏經補編》第 10 冊 No. 57 密宗道次第論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8-0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藏經補編》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輸入(版本二),佛緣網站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