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念彌陀道場懺法卷第八
○求生行門第九
(夫求生行門者。念有五門。修有四方。此方白業。將熟彼土。紅蓮[A1]已生。蓋觀利鈍之機。廣說頓漸之教。初則量力修進。忖[A2]己功夫。乘閑暇之時。取幽靜之處。或踵九品之軌。則或依三輩之規繩。或有良緣而結社。或無勝侶則孤修。須求同志深究佛乘。勿與餘人空談世務。只宜杜絕人事。屏棄塵緣。無義不言。非時不出。布衣蔬飯。護戒持齋。行願迴向。於西方事理。專修於淨土。若依此法。決得往生。閻浮精進不多時。極樂逍遙無量劫)。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相與發起往生大願[A3]已竟。次應漸依求生行門。如法修進。是以有願無行。其願必虗。有行無願。其行必孤。要須行願相符。福智相資。必得往生。疾成聖道。志意虔誠。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 南無世自在王佛
-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 南無七十七俱胝佛
- 南無東南方現在一切諸佛
- 南無最上廣大雲雷音王佛
- 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東南方廣長舌讚佛土功
- 德攝受法門
-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 南無普賢菩薩
- 南無觀世音菩薩
- 南無大勢至菩薩
-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若欲勸人求生淨土。安心起行。作業修因。定得往生。今於諸經集成眾行。奉勸人人。隨其廣略。依經修行。盡獲勝果。頌曰。
(龍舒文超脫輪迴㨗徑圖略云。大藏十餘經言。西方淨土事。人皆蓮華中生。衣食化成。長生不老。其修行法門有九品。今節出眾人可通行者。□阿彌陀佛有大誓願云。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十聲念我名號。而不生者。我不作佛。現世可以消災解怨。增福保壽。每朝合掌。向西頂禮。念曰。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A4]已上名念十聲。復頂禮。次念大慈菩薩讚佛。懺罪迴向發願一遍)。
(復頂禮而退。此偈大有威力。能滅一切罪。長一切福教人念得福報。至誠如是。必中品生。更加精進。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則上品生。罪惡人修。亦下品生。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生蓮華一朵。標其姓名。他日於其中託生。比陰府記姓名。待其命盡。來追者大不同矣)。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善攝心耳。渴仰諦聽。天親論曰。若有願生彼國者。勸修五念門。五門若具。定得往生。何者為五。一者身業禮拜門。所謂一心專志。恭敬合掌。香華供養。禮拜彼阿彌陀佛。禮即專禮彼佛。畢命為期。不雜餘禮故。二者口業讚歎門。所謂專臆讚歎彼佛身相光明。一切聖眾。自相光明。及彼國中。一切寶莊嚴光明等故。三者意業臆念觀察門。所謂專意念觀彼佛。及一切聖眾身相光明國土莊嚴等。如觀經說。唯除睡時。恒憶恒念。恒想恒觀。此事等故。四者作願門。所謂專心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三業四儀所作功德。不問初中後。皆須真實心中發願。願生彼國故。五者迴向門。所謂專心自作善根。及一切三乘五道。一一凡聖。等所作善根。深生隨喜。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我亦如是隨喜。以此隨喜善根。及[A6]己所作善根。皆悉與眾生共之。迴向彼國故。又到彼國[A7]已。得六神通。迴入生死。教化眾生。徹窮後際。心無厭足。乃至成佛。亦名迴向門。五門既具。定得往生。隨起業行。不問多少。皆名真實業也。
(大親論云。觀行四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速得往生。何者為四。一者恭敬修。恭敬禮拜彼佛一切聖眾故。名恭敬修。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即是常時修准甘露。疏云。恭敬修復有五種。一敬有緣聖主。行住坐臥。及便穢等。皆獲西方。二敬有緣像教。設彌陀像。及持其教。三敬有緣師友。恭敬親近故。四敬同學人。即同修淨業者。玄相勸益故。五常敬三寶。是彼生勝緣故如此敬修。決定往生。二者無餘修。所謂專稱彼佛名。專想專禮。讚彼佛及一切聖眾等。不雜餘業。故名無餘修。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即是常時修。三者無間修。所謂相續恭敬禮拜。稱名讚歎。憶念觀察。[A8]迴向發願。心心相續。不以餘業來間。故名無間修。又不以貪嗔煩惱來間。隨犯隨懺。不令隔念隔時隔日。常便清淨。亦名無間修。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即是常時修。四者[A9]迴向修。謂菩薩[A10]已免生死。所作善法。[A11]迴求佛果。即是自利。教化眾生。盡未來際。即是利他。然今時眾生。悉煩惱繫縛。未免惡道生死等苦。隨緣起行。一切善根且速[A12]迴願。往生彌陀佛國。到彼國[A13]已。更無所畏。如上四修。自然任運自利利他無不具足)。
(文殊般若云。欲明一行三昧。唯勸獨處空閑。捨諸亂意。係心一佛。不觀相貌。專稱名字。即於念中。得見彼阿彌陀佛。及一切佛等。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字耶。答曰。乃由眾生或業障。重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問曰。專稱一佛。何故現多。此豈非邪正相交一多雜現耶。答曰。諸佛大悲等故。彌陀願力深故。問曰。一切諸佛。三身同證。悲智果圓。亦應無二。隨方禮念。課稱一佛。亦應得生。何故偏歎西方專。禮念等有何義也。答曰。諸佛所證。平等是一。若以行願來收。非無因緣。然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A14]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徃生。是故釋迦及以諸佛。勸向西方。為別異耳。亦非是稱念餘佛。不能除障滅罪也)。
(十六觀經修持法門略云。齋戒潔[A15]已。清心淨慮。面西安坐。閉目默然。觀想阿彌陀佛真金色身。在西方七寶池中大蓮華上坐。其身長丈六。兩眉中間。向上有白毫右旋轉。光明照曜。紫金色身。以停心注想於白毫。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當令閉目開目。悉皆見之。蓋欲念念不妄也。如此久久念心成熟。自然感應。見佛。全身。此法最上。謂心想佛時。此心即是佛。又過於口念也。次觀想觀世音菩薩身紫金色。手掌白蓮華。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次觀想大勢至菩薩身紫金色。其天冠肉髻上。有一寶瓶。次想自身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開想見佛菩薩滿虗空中)。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誠心諦聽。稱讚淨土攝受經疏云。念佛法門有二種。謂心及口。心為念體。口為念相。心念則深而難。口念則淺而易。皆是往生西方正行。隨其根器。有上下故。今略指陳心口法或。即為二門。且心念者。於寂靜處。隨六時中。供養禮讚。行道畢[A16]已。出道場來。到所止處。若欲入觀念佛之事。若坐若立。正面西向。一心合掌。十稱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菩薩眾大悲名[A17]已。發是願言。弟子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迴六道。若不可言。今日遭遇真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雖復稱念。冀得往生。奈以不識阿彌陀佛身相光明及觀音勢至二大菩薩。願佛不捨本弘誓願。慈悲攝受。令弟子見。或欲臥眠。亦發此願。而於夢中。時得見之。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普為一切求生行者。相與志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 南無當來彌勒佛
- 南無大音讚佛
- 南無淨願佛
- 南無日天佛
- 南無樂慧佛
- 南無攝身佛
- 南無威德勢佛
- 南無剎利佛
- 南無得乘佛
- 南無上金佛
- 南無解脫髻佛
- 南無樂法佛
- 南無往行佛
- 南無捨憍慢佛
- 南無智藏佛
- 南無梵行佛
- 南無栴檀佛
- 南無無憂名佛
- 南無端嚴身佛
- 南無相國佛
- 南無蓮華佛
- 南無無邊德佛
- 南無天光佛
- 南無慧華佛
- 南無頻頭摩佛
- 南無知富佛
-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 南無普賢菩薩
- 南無觀世音菩薩
- 南無大勢至菩薩
-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三輩求生門
(無量壽經云。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徃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地。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應無上菩提之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志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繪然燈。散華然香。以此[A18]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徃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志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志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徃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如佛所說。無量壽經教修三輩。求生行門。相與志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 南無當來彌勒佛
- 南無梵財佛
- 南無寶手佛
- 南無淨根佛
- 南無具足論佛
- 南無上論佛
- 南無弗沙佛
- 南無提沙佛
- 南無有日佛
- 南無出泥佛
- 南無得智佛
- 南無謨羅佛
- 南無上吉佛
- 南無法樂佛
- 南無求勝佛
- 南無知慧佛
- 南無善聖佛
- 南無綱光佛
- 南無琉璃藏佛
- 南無名聞佛
- 南無利寂佛
- 南無教化佛
- 南無日明佛
- 南無善明佛
- 南無眾德上明佛
- 南無寶德佛
-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 南無普賢菩薩
- 南無觀世音菩薩
- 南無大勢至菩薩
-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九品求生門
(觀無量壽經云。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志誠心。二者深心。三者[A19]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徃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A20]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徃生。彼國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音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A21]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項。徃生彼國。生彼國[A22]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A23]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徧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授記。還到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經云。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若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A24]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遶。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A25]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華。經宿則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徧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授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經云。亦信因果。不謗大乘。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A27]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與諸眷屬。持紫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A28]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徃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華。分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復乃了了。聞眾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
(經云。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齋戒。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諸過患。以此善根。[A29]迴向願生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A30]已。心大歡喜。自見[A31]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項。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經云。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A32]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A33]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A34]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生經七日。遇觀世音大勢至。聞法歡喜。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經云。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却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A35]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A36]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時觀世音大勢至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A37]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經云。若有眾生。毀犯五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為說阿彌陀佛十方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知見。此人聞[A38]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於六劫。蓮華乃敷。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A39]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經云。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不善業。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惡人。臨命終時。遇善[A40]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此志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徃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A41]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今日大眾。如佛所說十六觀經。勸修九品。求生行門。相與志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 南無當來彌勒佛
- 南無人月佛
- 南無羅睺佛
- 南無甘露明佛
- 南無妙意佛
- 南無炎明佛
- 南無一切主佛
- 南無樂智佛
- 南無山王佛
- 南無寂滅佛
- 南無德聚佛
- 南無天王佛
- 南無妙音聲佛
- 南無妙華佛
- 南無住義佛
- 南無功德威聚佛
- 南無智無等佛
- 南無甘露音佛
- 南無善守佛
- 南無利慧佛
- 南無思解脫義佛
- 南無音勝佛
- 南無梨陀行佛
- 南無善義佛
- 南無無過佛
- 南無行善佛
-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 南無普賢菩薩
- 南無觀世音菩薩
- 南無大勢至菩薩
-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禮念彌陀道場懺法卷第八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74 冊 No. 1467 禮念彌陀道場懺法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