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念彌陀道場懺法卷第十
○自慶第十一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前乃總為禮佛[A1]已竟。與諸眾生。俱蒙解脫。過去者[A2]已得往生。見在者當得往生。未來者依此修行。亦得往生。今者宜應自慶。眾等踊躍。相與志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 南無世自在王佛
-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 南無八十四俱胝佛
- 南無西南方現在一切諸佛
- 南無最上日光名稱功德佛
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西南方廣長舌讚佛土功德攝受法門。
-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 南無普賢菩薩
- 南無觀世音菩薩
- 南無大勢至菩薩
-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今日大眾。若知自慶者。則復應須修出世心。何者自慶。佛言。地獄難免。我等相與[A3]已得免離此苦。是一自慶。餓鬼難脫。我等相與[A4]已得遠離痛切。是二自慶。畜生難捨。相與[A5]已得不受其報。是三自慶。生在邊地。不知仁義。相與[A6]已得共住中國。道法流行。親承妙旨。是四自慶。生長壽天。不知植福。相與[A7]已得更復樹因。是五自慶。人身難得。一失不返。相與[A8]已得。各獲人身。是六自慶。六根不具。不預善根。相與清淨。得深法門。是七自慶。世智辯聰。返成為難。相與一心歸憑正法。是八自慶。佛言。見佛為難。相與[A9]已得。瞻對尊像。是九自慶。佛言。聞法復難。相與[A10]已得。餐服甘露。是十自慶。佛言。出家為難。相與[A11]已得。辭親割愛。歸向入道。是十一自慶。佛言。自利者易。利他為難。相與今日一拜一禮。普為十方。是十二自慶。佛言。捍勞忍苦為難。相與今日各自翹勤。有所為作。不為自身。是十三自慶。佛言。讀誦為難。我等大眾同得讀誦。是十四自慶。坐禪為難。而今見有息心定意者。是十五自慶。相與志心。踊躍歡喜。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 南無當來彌勒佛
- 南無善寂佛
- 南無梵命佛
- 南無知喜佛
- 南無神相佛
- 南無如眾王佛
- 南無持地佛
- 南無愛日佛
- 南無羅睺月佛
- 南無華明佛
- 南無藥師佛
- 南無持勢力佛
- 南無福德明佛
- 南無喜明佛
- 南無好音佛
- 南無法自在佛
- 南無梵音佛
-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 南無普賢菩薩
- 南無觀世音菩薩
- 南無大勢至菩薩
-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今日大眾。如上所說。一十五種。是在世間。求生淨土。修因之慶。次復應知。一十五種。是出世間。往生淨土之慶。人各志誠。攝心諦聽。佛言。此教難遇。難信難知。今遇此教。易信易知。是十六自慶。佛言。前生不遇此教。所以不出三界六道生死輪迴。是十七自慶。佛言。眾生濁惡。障重福薄。雖有此教。迷而不知。知而不行。今遇此教。能知能行。是十八自慶。佛言。不知此教。多修雜善。無決定心。不出輪迴。今遇此教。專修一行。決出輪迴。是十九自慶。佛言。無善根人。臨命終時。多見惡境。或值惡緣。不聞經法。罪業牽纏。哀號恐怖。入於地獄。求救無門。今蒙此教。臨命終時。值遇善緣。及逢善友。教修此法。廣為演說西方淨土善相勝法。一一指陳。其心歡喜。發願往生。或聞善友。教稱十念。或自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連連稱念。具足十聲。惡境便滅。善境現前。其人自見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眾。親來迎接。身坐蓮臺。或乘蓮華。身隨佛後。往生淨土。是二十自慶。生淨土[A12]已。九品四色。七寶蓮池。自然化生。成清淨身。離胎胞質。是二十一自慶。生淨土[A13]已。身真金色。具三十二相。形貌端嚴。無諸醜陋。是二十二自慶。生淨土[A14]已。具六神通。飛空自在。遊歷十方。作大佛事。是二十三自慶。生淨土[A15]已。壽命無量。與佛齊等。更無中夭。是二十四自慶。生淨土[A16]已。衣食隨念。宮殿逐身。自然快樂。七寶莊嚴。一切具足。無求不得。是二十五自慶。生淨土[A17]已。具無礙辯才。得八萬四千陀羅尼門。智慧明了。無不通達。是二十六自慶。生淨土[A18]已。與大菩薩觀音勢至。為其勝友。無怨憎會。是二十七自慶。生淨土[A19]已。六時聞法。悟無生忍。是二十八自慶。生淨土[A20]已。更無退轉。直至成佛。是二十九自慶。忍力成就。乘大願船。却來三界。遍歷十方。生死海中。復度眾生。往生淨土。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三十自慶。相與志心。踊躍歡喜。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 南無當來彌勒佛
- 南無善業佛
- 南無意無謬佛
- 南無大施佛
- 南無名讚佛
- 南無眾相佛
- 南無德流布佛
- 南無世自在佛
- 南無德樹佛
- 南無滅癡佛
- 南無無量佛
- 南無善月佛
- 南無無邊辯相佛
- 南無梨陀法佛
- 南無應供養佛
- 南無度憂佛
- 南無樂安佛
- 南無世意佛
- 南無愛身佛
- 南無妙足佛
- 南無優鉢羅佛
- 南無華纓佛
- 南無無邊辯光佛
- 南無信聖佛
- 南無德精進佛
-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 南無普賢菩薩
- 南無觀世音菩薩
- 南無大勢至菩薩
-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今日大眾。如是自慶。因緣無量。非復弱辤所能宣盡。凡人處世。苦多樂少。況今相與有此大慶。皆是十方三寶威力。阿彌陀佛大願之力。宜各志心。懷思恩德。歡喜踊躍。奉為。
國王。父母師長。上中下座。信施檀越。善惡知識。天龍八部。太山府君。五道大神。一切鬼神。琰魔王界。十八獄王。并諸眷屬。廣及十方。三界六道。無窮無盡。含情抱識。有佛性者。五體投地。志誠歸依十方三世盡虗空界一切三寶。西方阿彌陀佛。願以慈悲心。同加攝受。以不思議力。覆護極接。令三界六道一切眾生。從今[A21]已去。越生死海。往極樂國。行願早圓。俱登十地。入金剛心。成等正覺。
○普皆迴向第十二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前以自慶[A22]已竟。次乃普皆迴向所修西方懺法。迴向法界眾生。同成無上菩提。共證真如實際。相與志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父慈悲父。
-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 南無世自在王佛
-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 南無九十九俱胝佛
- 南無西北方現在一切諸佛
- 南無無量功德火王光明佛
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西北方廣長舌讚佛土功德攝受法門
-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 南無普賢菩薩
- 南無觀世音菩薩
- 南無大勢至菩薩
-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今日大眾。普為十方。盡法界一切眾生。以此修集禮念彌陀懺法。一切善根功德勝因。惟願西方淨土阿彌陀佛。慈悲證明。普皆迴向。宜各人人。等一志心。
今日大眾。如上所說。普為法界眾生。修集彌陀懺法功德。普皆迴向[A23]已。相與志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 南無當來彌勒佛
- 南無真實佛
- 南無天主佛
- 南無高音佛
- 南無信淨佛
- 南無婆耆羅陀佛
- 南無福德音佛
- 南無炎熾佛
- 南無無邊德佛
- 南無聚成佛
- 南無師子遊佛
- 南無不動佛
- 南無信清淨佛
- 南無行明佛
- 南無龍音佛
- 南無持輪佛
- 南無財成佛
- 南無世愛佛
- 南無法名佛
- 南無無量寶名佛
- 南無雲相佛
- 南無慧道佛
- 南無妙香佛
- 南無虗空音佛
- 南無虗空佛
-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 南無普賢菩薩
- 南無觀世音菩薩
- 南無大勢至菩薩
-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今日大眾。如普賢行願所發迴向。偈曰。
今日大眾。如上普賢所說迴向[A26]已。相與志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 南無當來彌勒佛
- 南無天王佛
- 南無珠淨佛
- 南無善財佛
- 南無燈炎佛
- 南無寶音佛
- 南無人主王佛
- 南無羅睺守佛
- 南無安隱佛
- 南無師子意佛
- 南無寶名聞佛
- 南無得利佛
- 南無遍見佛
- 南無世華佛
- 南無高頂佛
- 南無無偏辯才佛
- 南無差別知見佛
- 南無師子牙佛
- 南無梨陀步佛
- 南無福德佛
- 南無法燈蓋佛
- 南無目揵連佛
- 南無無憂國佛
- 南無意思佛
- 南無樂菩提佛
-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 南無普賢菩薩
- 南無觀世音菩薩
- 南無大勢至菩薩
-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願弟子等。承是修集懺法迴向。所生功德。仰願當今皇帝皇家眷屬。從今[A27]已去。至坐道場。護持佛法。如薩陀波倫。大悲滅罪。如虗空藏。能遠聽法。如瑠璃光。善解難法。如無垢藏。又願(某甲)等所生父母。歷劫親緣。從今[A28]已去。至坐道場。散形空界。如無邊身。具十功德。如高貴德王。聞法歡喜。猶如無畏。神通勇猛。如大勢至。又願(某甲)等和尚阿闍梨同學眷屬。上中下座。一切知識。從今[A29]已去。至於道場。各得無畏。如師子王。影嚮大化。猶如寶積。聞聲救苦。如觀世音。善能諮問。如大迦葉。又願(某甲)等出家在家信施檀越。善惡知識。各及眷屬。從今[A30]已去。至于道場。解諸危厄。猶如救脫。相㒵端嚴。猶如文殊。能捨業障。如棄陰蓋。設最後供。等於純陀。又願諸天諸仙。護世四王。聰明正直。天地虗空。主善罰惡。守護持呪。五方龍王。龍神八部。幽顯靈祇。各及眷屬。從今[A31]已去。至于道場。大慈覆護。如阿逸多。精進護法。如不休息。遠證讀誦。猶如普賢。為法焚身。猶如藥王。又願十方一切怨親。及悲怨親。四生六道。一切眾生。各及眷屬。從今[A32]已去。至於道場。心無愛染。如離意女。微妙巧說。如勝鬘夫人。能行精進。如釋迦文。所有善願。等無量壽。所有威神。如諸天王。不可思議。如維摩詰。一切功德。各各成就。無量佛土。悉具莊嚴。仰願十方盡虗空界。無量諸佛。諸大菩薩。一切賢聖。以慈悲心。同加攝受。救護拯接。所願圓滿。信心堅固。德業日遠。慈育四生。等如一子。令諸眾生。得四無量心。具六波羅蜜。應念見佛。皆如勝鬘。一切行願。畢竟成就。等與如來。俱登正覺。
○囑累流通第十三
(夫囑累流通者。續彌陀之慧命。傳佛祖之心燈。法藉緣興。道由人顯。彌陀教內。囑累重宣。淨土經中。流通廣演。今則佛曰[A33]已遠。末法時臨。以懺法囑累於十方。仗佛力流通於萬古。更冀龍天密佑。賢聖冥加。俾進道而無魔。令修行而有賴。人天同慶。水陸咸忻。更相歡化於無窮。遞玄弘揚於不朽。或聞或見。盡徃西方。若受若持。咸歸極樂。願希劫海傳無盡。共助彌陀作指南)。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前以普皆迴向[A34]已竟。次應囑累流通。仰願十方三世一切聖賢。梵釋四王。金剛天等。護法神眾。令此懺法。盡未來際。流通不絕。廣度群生。多所饒益。自行勸他。見聞隨喜。乃至書寫。讀誦受持。同得往生西方淨土。是故我等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 南無世自在王佛
-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 南無東北方現在一切諸佛
- 南無無數百千俱𦙁廣慧佛
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東北方。自佛淨土。及十方佛。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 南無普賢菩薩
- 南無觀世音菩薩
- 南無大勢至菩薩
-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 南無護持國界梵釋四王天龍八部諸賢聖眾
- 歸依十方盡虗空界一切諸佛(一拜)
- 歸依十方盡虗空界一切尊法(一拜)
- 歸依十方盡虗空界一切賢聖(一拜)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重復志誠。囑累流通。仰啟十方盡虗空界一切菩薩。護法神王。以本願力。誓度眾生。攝受眾生。無窮無盡。同善知識。無分別想。願一切眾生。知如來恩。親近供養。願諸菩薩。慈悲哀念。令諸眾生。不違其教。悉能受持。無有懈息。得無礙乘。究竟自在。始自歸依三寶。終至囑累流通。所有造懺功德。悉以迴施法界眾生。仰願彌陀世尊。及十方諸佛。現為我證。令我所願。皆得成就。願諸眾生。俱生淨土。聞法悟道。功德智慧。悉皆具足。與諸菩薩。等無有異。入金剛心。成等正覺。相與志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 南無當來彌勒佛
- 南無法天敬佛
- 南無斷勢力佛
- 南無極勢力佛
- 南無慧華佛
- 南無堅音佛
- 南無安樂佛
- 南無妙義佛
- 南無愛淨佛
- 南無慚愧顏佛
- 南無妙髻佛
- 南無欲樂佛
- 南無樓志佛
- 南無無量無邊盡虗空界 無生法身菩薩 無漏色身菩薩 發心菩薩
- 南無興正法馬鳴菩薩
- 南無興像法龍樹菩薩
- 南無十方盡虗空界 無邊身菩薩 師子遊戲菩薩 師子奮迅菩薩 師子幡菩薩 師子作菩薩 堅勇精進菩薩 金剛慧菩薩 棄陰蓋菩薩 寂根菩薩 慧上菩薩 常不離世菩薩 藥王菩薩 藥上菩薩 虗空藏菩薩 金剛藏菩薩 常精進菩薩 不休息菩薩 妙音菩薩 妙德菩薩 寶月菩薩 月光菩薩 薩陀波倫菩薩 超三界菩薩 大准提菩薩
-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 南無普賢菩薩
- 南無觀世音菩薩
- 南無大勢至菩薩
-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今此念佛禮懺往生法門。過去諸菩薩[A35]已修。[A36]已生安樂國。未來諸菩薩當修。當生安樂國。現在諸菩薩今修。今生安樂國。我等有幸。亦修此法。相與如是三世菩薩。同共集會。遊履極樂清淨佛土。受用最勝廣大法樂。彌陀經鈔云。勸一人念佛。即是成就一眾生往生。一眾生往生。即是成就一眾生成佛。一眾生成佛[A37]已即度無量眾生成佛。無量眾生成佛[A38]已。轉度無窮眾生成佛。其未來諸佛出世善因。皆由此始。是以修集彌陀禮懺法門。成就眾生。往生淨土。成佛捷徑。出世要津。無量功德。蓋非小補。今則剖開寶藏。指出衣珠。分付有緣。普同受用。頂禮奉辭。一切和南。三乘聖眾。禮念彌陀懺法[A39]已竟。
迴茲有作之功。上助無為之化。伏願當今皇帝萬歲。天眷文武千秋。聖日並佛日常明。金輪與法輪雙運。風調雨順。歲稔時康。萬國歡忻。四邊寧靜。十方抱識。同為極樂之化生。法界含靈共作彌陀之海眾。仰惟大覺俯賜證明。謹懺。
禮念彌陀道場懺法卷第十(終)
(音旱)
No. 1467-D
前龜山朗公。早蛻名韁。今善講且誠孝(免)。益敬之。乙卯春仲。來謂(免)曰。吾以大懺。願為兼善。盖末流入佛。捷逕止此而[A40]已。至順間。三藏順菴寓燕時。板其懺本。徒安旻天寺庶廣印行自火於辛丑。恨其湮沒。幸因師幹事重刊。喜而相之。子將以一語著于末(免)。曰。何敢贅焉。公微笑而去。比再來。方請䟦。辭未之[A41]已。乃引徵聊激信佛者。昔羅僧發徵居西孔寺。令世一開士。期萬日修淨土業。及期。果與二千檀家共西邁。所謂萬人同得去。明矣夫。古今不二。而人法亦一也。但信之深淺。念之勤怠。有不同耳。苟能於佛深信勤念者。根塵潔而法器成。故臨終十念。佛必來迎。其言淨土甚易往。信哉。公可斯語而後復繼之曰。今板既訖功。文壽其傳。而使覽者。有所感焉。更相力勸而念之至。為家淨土而人彌陀。則公之願償矣。師之事畢矣(免)。於是乎。乃敬書。以助大懺之弘闡。此亦壽福君國之一道也。
倉龍丙辰仲春朔日岩遯朴(免)妥夫書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74 冊 No. 1467 禮念彌陀道場懺法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2-2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