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260-A 列祖提綱錄敘
靈山拈華。少室安心。雖曰直指單傳不立文字。而以楔出楔。用兵止兵。既於無言說中而藉言說。即於無綱要中而有綱要。故曰。依經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不易之道也。柰耳食者流。膠滯陳說。謂既稱向上。眾流截斷。惡藉文言。又云。既號宗門。拈來便是。豈有格則。且援曹谿不識字。為躲根捷徑。由是邪正不分。朱紫混雜。群言淆亂。瓦缶爭鳴。言不涉典章。事不合軌則。街談俚語。信[A1]采亂道。蜀日粵雪。反肆譏訶。而宗門事大變矣。呆翁悅和尚。與余同土。且共事有年。既而法嗣南㵎旋從繼席。道行四載。痛念法門江河日潰。砥柱無門。佛祖慧命攸關。端在說法。乃裒集列祖法語。分門析類。輯成部帙。自上堂小參示眾普說。以至隨機拈示。各有科條。其見諸行事者。千端萬緒。一準大智老祖百丈清規。綱舉目張。各有部從。題曰列祖提綱錄。比類以觀。如亞夫細柳之陣。紀律精嚴。如光弼入子儀軍。壁壘一變。俾末學晚進。猶及見古德說法大全。厥功匪細矣。或曰。禪貴胸襟流出。稱性吐露。今編列義類。動成格則。令剽竊之徒。印板打來。模子脫出。不更與賊過梯乎。余曰。非也。學家杜撰亂說。只為不通綱要。倘肯向此精研。自然識法者懼。如入清廟明堂。見三代禮樂。綿蕞倨侮。自慙兒戲高者。金章玉句。剔骨刷髓。次者亦規行矩步。言不妄發。狐犴喧囂。得此大救。懸之國門。布之叢席。豈不與統要聯珠五燈諸集。共為宗門日月也哉。
康熙五年仲秋三日
No. 1260-B 列祖提綱錄敘
吾宗自大智以下。典模大備。誠所云三代禮樂也。洎南宋後。稍凌夷衰微矣。有明二百餘年。岌岌於廣陵散熹廟間。諸老先後。高建旗鼓於江東南。嗣而兩宗門下。莫不家發豐城之劍。人懷射斗之光。但頺靡之餘。叢席草創。法紀未詳。近一二老成。留意舊章者。亦既神而明之。然綱要未經提揭。而條理依舊參商。予二十年前。與呆翁和尚。同參濟下尊宿。每抗論及此。葢不勝扼腕焉。既而南北各師。吳楚異域和尚。久出世名藍。為東南衲子所皈。一日竟拂衣去。抱特立之志。走天下名山川。廣搜博採。二十年來。而列祖提綱成。自粤北歸。首抵金陵。過我攝山燒燈道故。爰出是書。命為弁首。快意之餘。焚香載讀。如登百丈堂。見聲鐘伐鼓。千五百人。濟濟蹡蹡。載奔載拜也。至於法言之超卓。眼目之分明。四百餘人。如出一人。四十餘卷。不多一字。集者之心力。真鎔鑄古今矣。或云。禪貴妙悟。文言其末。規則奚為。設若令世尊。降天垂寶葢之重。向紙錢灰裏坐臥。舍花雨梵樂之供。就厨房竹筒裏覔食。則四十九年。百萬人天。將何所瞻依。何所開悟耶。抑思沛公之馬上。終歸制度。鵬舉之野戰。還習陣圖。安有到潼關云見天子。外宮墻能富百官也。是書也。三百餘種。三千餘則。合上下古今人。先型俱在。目擊道存。皆和尚之血心。片片赤手提持。倘或承言滯句。播弄篇章。帶累呆和尚沒量罪過。而列祖亦沒量罪過也。 康熈七年正月上元日
No. 1260-C 列祖提綱緣起
宗門列祖之機緣拈頌。禪燈諸錄。載之詳矣。宋元諸尊宿。見後學罕能通究。復為採摭機緣。繫以拈頌。別訂集本。流布叢林。使學者備考明辨。易若指掌。此真大法光明幢也。其拈古集曰宗門統要。頌古集曰頌古聯珠。然統要又見續集。聯珠亦見通集矣。惟列祖陞座提綱語。古今採集者闕如。每遇叢林先輩。咸為慨歎。行悅人微道薄。聞見陋狹。勉承先輩之志。借百丈清規。住持日用諸事。會集列祖提綱語。二十年間。蒐獵群䇿。以事集言。因言立事。或今或古。隨見隨書。故無尊卑世次。宗派異同。僅如妙喜之正法眼藏。其編次標題。槩遵清規。舊本所集。古今提唱宗師四百餘人。在臨濟至龍池幻祖下三世止。曹洞至壽昌經祖下三世止。雲門澄祖下二世止。其溈仰雲門法眼。及五宗前正傳旁出諸祖。各收至燈錄止。處提綱語。三千餘則。叢林所宜事務之要。三百餘種。命曰列祖提綱錄。次四十二卷。雖列祖提持佛法大綱旨要。固不在茲。而於唱道立言之體。大略備矣。庚子春。因謝先南㵎院事。乃擕是稿。浪遊粵東。感都督栗公性然。并劉公新菴鳳菴兩護法喜流通大法。捐資共為剞劂首倡。雄郡郡伯陸公孝山葭州太尊閔公捷宇保昌邑侯李公。集公。及王公曼壽李公茂先張公徧菴蕭公聖至等。解槖捐資。翕然樂助。板刻既成。謹書緣起於右。
康熈五年十二月成道日
提綱錄凡例
- [A2]是書大要。以清規諸事為綱。列祖提綱作目。但從上列祖。提持大法綱要。本不合分門別類。同世間事類備要等書柰有祖以來所遺微言妙句。散漫不一。學者縱欲博覽。而禪門典籍。未必盡備。縱備。未必盡諳先德說法大故。因借清規住持日用諸事。略詳其槩。猶全鼎一臠。大海一滴。用被初機。兼資閎覽。
- [A3]聖節在至元重編清規中。只詳啟建聖節上堂軌儀。至如滿散。除疏語外。皆未詳也。見圓悟諸祖。俱有聖節滿散語。愚恐至元以前古清規內。有此成式。不敢遽遺。故立為滿散一種。又見演祖諸師不分啟散。而單名聖節者。此一種似乎難頓。只得從權。亦立為正節。如此等類。是編常有。大凡提綱之名。[A4]但與清規九章相近。即為編立。若非切事應機。與九章太不相合。及雷同前輩者。俱不載。
- [A5]提綱篇首。如先德單目。上堂示眾。不立別名者。俱借五參。一事統攝。若九章內疊見。而屢編者。在五參晚參及四節小參內亦少收。
- [A6]夏前告香普說。在先德全部錄中。不能多見。又欲如清規法式者。更是難得。是編僅錄古林月江二尊宿語。存其古意。又特請普說單載大慧者。彰其機辨縱橫波瀾浩大也。
- [A7]是編無關宗派。凡尊宿提綱。有合於從上法式。其言句又得簡古。而開人眼目者槩收。
- [A8]佛法住持。日用陞座。上堂小參。普說等體。在清規儀禮中。久[A9]已詳明。今時諸方往往訛傳混行。甚至疊用二號者。雖於化門無大關係。殊欠典型。故清規一書。不可不時置案頭。所以是編提綱。篇首所載。陞座上堂等名。各依先德舊本。槩不敢少有更異。
- [A10]是編問答機緣。一槩不錄。主於提綱故也。如就當機問答提唱者。間載一二。
- [A11]事遇提綱。多者多收。少者不妨一則。所貴存其事耳。如清規所載。請主喪者。為大方宗師。舉遷化諸佛事內有唱衣時提衣佛事法語。愚曾徧索。古今缺如。然提衣之名。仍載諸目錄。一以使後學。知法門有此大體。次待後來好古者補行。餘悉類此。
- [A12]提綱後。凡有敘謝結座二種。一槩不刪。
- [A13]諸祖提綱。或在大藏。或在群書。雖比事尋索按語較對。而訛闕雷同之陋。深知不免。實愧心力逮盡。獨智難週耳。伏望大方明眼宗師。曲垂刪正。
列祖提綱錄總目
- 卷首
- 敘
- 緣起
- 凡例
- 卷一(祝釐)
- 聖節啟建(八則)
- 正節日(三十一則)
- 聖節滿散(六則)
- 景命四齋月旦(十四則)
- 月望(十則)
- 初八念三(共二則)
- 改元登極(共二則)
- 千秋節(二則)
- 受勅奉旨(共九則)
- 卷二
- 降香到(七則)
- 受師號并紫衣(共八則)
- 聖主請陞座(三則)
- 天眷請陞座(五則)
- 宗藩請陞座(四則)
- 詔汰(三則)
- 詔復(五則)
- 卷三(報恩)
- 聖忌(六則)
- 聖后忌(二則)
- 祈晴(四則)
- 祈雨(十四則)
- 謝雨(五則)
- 祈雪(二則)
- 謝雪(二十則)
- 卷四(報本)
- 佛降誕(六十則)
- 卷五
- 佛成道(三十三則)
- 佛涅槃(二十七則)
- 涅槃日先期率眾財(一則)
- 卷六(尊祖)
- 初祖忌拈香(二十則)
- 百丈忌(二則)
- 開山忌(五則)
- 開山忌上堂(三則)
- 嗣法師忌拈香(三十三則)
- 嗣法師忌上堂(七則)
- 嗣法師翁忌拈香(二則)
- 師翁忌上堂(二則)
- 掃歷代祖塔拈香(四則)
- 祖塔塔主請上堂(五則)
- 受業忌拈香(一則)
- 父母忌(共二則)
- 卷七(住侍日用)
- 上堂(五參一百五十則)
- 卷八
- 上堂(五參七十則)
- 卷九
- 上堂(五參一百六十七則)
- 卷十
- 上堂(五參一百七十九則)
- 卷十一
- 上堂(五參三十則)
- 晚參(八則)
- 小參(結制三十七則)
- 卷十二
- 小參(解制十五則)
- 小參(冬夜二十七則)
- 卷十三
- 小參(歲夜三十六則)
- 小參(對靈五則)
- 卷十四
- 普說(告香二則)
- 普說(夏前告香四則)
- 普說(中夏一則)
- 普說(特請一則)
- 卷十五
- 普說(特請五則)
- 卷十六
- 普說(特請三則)
- 念誦(十四則)
- 水陸會(六則)
- 卷十七
- 肅眾(十九則)
- 訓童行(一則)
- 為行者普說(一則)
- 受法衣(一則)
- 病起(十七則)
- 掩關(五則)
- 啟關(三則)
- 近待尊宿(引座二十則)
- 卷十八
- 迎待尊宿(敘謝五十九則)
- 護法至(敘謝二十五則)
- 到宗剎諸山(三十則)
- 卷十九
- 施主請陞座(特請十八則)
- 慶生(十則)
- 祈嗣(四則)
- 飯僧(九則)
- 施齋田(一則)
- 供羅漢(七則)
- 放生(五則)
- 供法衣(九則)
- 卷二十
- 供法帔(二則)
- 供寶葢(二則)
- 資冥(二十二則)
- 受煎點(眾請法嗣小參兼秉拂共三則)
- 通嗣書至(六則)
- 法眷書至(二則)
- 嗣法師遺書至(二則)
- 為嗣法師舉哀(六則)
- 二親遺書至(一則)
- 歸省受業(三則)
- 卷二十一
- 受請陞座(拈衣五則)
- 拈勅黃(六則)
- 拈護法疏(七則)
- 拈公帖(六則)
- 指法座(五則)
- 登座垂語(四則)
- 受請提綱(二十六則)
- 再受請提綱(二則)
- 受請當晚小參(五則)
- 辭眾(六則)
- 頭首受請住持引座(十六則)
- 卷二十二
- 頭首受請借座陞座(五則)
- 頭首受請當晚小參(一則)
- 頭首受請借座辭眾(一則)
- 入院炷香佛事(三門三十二則)
- 佛殿(三十三則)
- 伽藍堂(十二則)
- 祖堂(二十二則)
- 據室(三十五則)
- 到院上堂(二十四則)
- 卷二十三
- 開堂祝聖佛事(拈勅黃三則)
- 捧御香(二則)
- 拈劄付(九則)
- 拈公帖(四則)
- 拈護法疏(二十則)
- 拈方外交疏(五則)
- 拈山門疏(九則)
- 拈諸山疏(二則)
- 拈三宗疏(二則)
- 拈宗剎疏(二則)
- 拈江湖疏(五則)
- 指法座(四十二則)
- 拈祝太上皇皇太后等香(四則)
- 拈祝聖香(二十則)
- 拈護法香(十一則)
- 拈報謝香(一則)
- 燒懷香(四十則)
- 卷二十四
- 白椎後垂語(四十三則)
- 請就別剎開堂(八則)
- 入院後請開堂(二十六則)
- 卷二十五
- 入院日請開堂(四十則)
- 卷二十六
- 入院日請開堂(八則)
- 載住入院(十則)
- 當晚小參(十六則)
- 卷二十七
- 當晚小參(十三則)
- 載住當晚小參(二則)
- 為建寺檀越陞座(一則)
- 管待耑使(四則)
- 留請兩序(五則)
- 報謝出入(七則)
- 報謝回寺(八則)
- 卷二十八
- 報謝回寺(十八則)
- 白眾出隊(六則)
- 出隊歸(二十則)
- 立聖像胎骨(二則)
- 入腹臟(三則)
- 開光明(十則)
- 聖像成(九則)
- 卷二十九
- 請藏經(一則)
- 捨經圅(一則)
- 迎經開經(共四則)
- 焙經補經(共二則)
- 營建劈草(一則)
- 開基立磉(共三則)
- 竪柱(二則)
- 上梁(八則)
- 挂寺額(二則)
- 落成(九則)
- 鑄鑊(一則)
- 結竈進火(共三則)
- 法座成(三則)
- 建寶塔(一則)
- 上塔珠寶索(共三則)
- 相輪合尖(共二則)
- 建壽塔(一則)
- 定基開基(共二則)
- 立石開閉(共三則)
- 請行橋并謝(共五則)
- 開田并謝看(共四則)
- 卷三十
- 退院辭眾(二十則)
- 退院載歸(四則)
- 為住持遷化佛事(入龕移龕共一則)
- 鎻龕(四則)
- 法堂挂真(三則)
- 舉哀(二則)
- 奠茶湯(三則)
- 大夜對靈小參(二則)
- 起龕(四則)
- 全身入塔(四則)
- 闍維奠茶湯(一則)
- 秉炬(五則)
- 卷三十一
- 秉炬(四則)
- 安骨(二則)
- 起骨轉骨(共二則)
- 煆骨(二則)
- 靈骨入塔(三則)
- 撒骨(一則)
- 入祖堂安牌(五則)
- 估唱(提衣缺法語)
- 下遺書(尊宿訃至二十則)
- 兩序(請西序頭首三則)
- 請兩堂首座(十則)
- 留首座(二則)
- 請藏主侍者(共五則)
- 請東序知事(一則)
- 請監寺提點(共三則)
- 請典座(三則)
- 卷三十二(兩序)
- 請修造(二則)
- 請化主(五則)
- 發化主(十則)
- 請監收(四則)
- 舉名德兼法嗣立僧(十四則)
- 立僧後秉命普說(一則)
- 秉命入室後普說(一則)
- 兩序進退(五則)
- 挂鉢時請知事(二則)
- 請兩序(三則)
- 卷三十三
- 謝西序頭首(六則)
- 謝兩堂首座(十則)
- 謝書記藏主(七則)
- 謝知殿侍者(共二則)
- 謝東序知事(六則)
- 謝都監監院(共五則)
- 謝維那(三則)
- 謝典座(三則)
- 謝化主(十一則)
- 謝莊主(一則)
- 謝諸莊監收(五則)
- 謝兩序(十則)
- 剃髮執刀垂示(十則)
- 付衣垂示(八則)
- 卷三十四(大眾)
- 度僧上堂(七則)
- 付戒(八則)
- 辦道具鉢盂拄杖拂子(共三則)
- 大挂搭歸堂(四則)
- 名勝挂搭(一則)
- 普請(七則)
- 為亡僧鎻龕(六則)
- 起龕(十八則)
- 奠茶湯(二則)
- 住持為亡僧秉炬(四十則)
- 卷三十五
- 住持為亡僧秉炬(三十五則)
- 起骨(三則)
- 煆骨(三則)
- 入塔(二十一則)
- 撒骨(一則)
- 為尼起龕(二則)
- 秉炬(二則)
- 入塔(二則)
- 為優婆塞起棺(一則)
- 秉炬(五則)
- 起骨(一則)
- 入壙撒土(十則)
- 點主(一則)
- 為優婆夷起棺(三則)
- 秉炬(八則)
- 煆骨(一則)
- 入塔(三則)
- 撒骨(一則)
- 點主(一則)
- 建楞嚴會(三則)
- 卷三十六(節臘)
- 結制(九十則)
- 卷三十七
- 中夏(十二則)
- 建盂蘭盆會(一則)
- 解制(七十五則)
- 卷三十八
- 頭首四節秉拂(結制四則)
- 解制(二則)
- 冬夜(二則)
- 歲夜(三則)
- 住持謝四節秉拂(二十則)
- 元旦(三十則)
- 卷三十九
- 元旦(四十五則)
- 立春日(十一則)
- 元宵(五十二則)
- 卷四十
- 寒食(十則)
- 鋪帳簟(一則)
- 端午(四十二則)
- 建青苗會(六則)
- 散青苗會(五則)
- 炙茄會(二則)
- 卷四十一
- 立秋日(五則)
- 開旦過(一則)
- 中秋(四十二則)
- 重陽(三十則)
- 開罏(十五則)
- 卷四十二(法器)
- 開罏(三十五則)
- 冬至(四十五則)
- 鑄法鐘(一則)
- 挂法鐘(二則)
- 鳴法鐘(三則)
- 施法鐘(一則)
- 挂板(二則)
- 挂鐘板(三則)
- 挂木魚(一則)
- 製法皷(四則)
列祖提綱錄總目(終)
列祖提綱錄卷第一
聖節啟建提綱(祝釐)
圓悟勤禪師。開聖節上堂。頂天履地。共荷皇恩。含齒戴髮。均承帝力。神霄降慶。真主示生。傾萬國丹心。祝一人聖壽。當陽有路。萬派朝宗。一句無私。輙輸肝膽。還委悉麼。皇圖齊北極。聖壽等南山。
天申節開啟上堂。五月天申節。真人降中天。萬國傾葵藿。處處啟法筵。雲居古道場。共爇一炷烟。龍圖鳳曆等乾坤。睿算彌隆億萬年。下座。
大慧杲禪師。聖節上堂。拈香罷。忽雷震驟雨。遂云。震法雷。擊法皷。布慈雲兮灑甘露。即今法雷[A14]已震。法皷[A15]已擊。慈雲[A16]已布。甘露[A17]已灑。事上也合。理上也合。事理既合。且作麼生話會。下座。與大眾到大佛殿。啟建乾龍聖節。
元叟端禪師。聖節啟建上堂。一佛出現。千佛讚揚。一華開敷。千葉周帀。一人端拱無為。八表來朝。萬邦入貢。只如林下道人。共樂昇平。同歸化育一句。如何舉唱。下座。就大佛寶殿。啟建天壽聖節。
恕中慍禪師。啟建聖節上堂。拈拄杖。崇高不極。廣博無涯。是謂聖中之聖。天中之天。馭三光以照臨。總萬㝢而光宅。無思不服。有感必通。畫拄杖。擘開華嶽連天秀。放出黃河徹底清。
啟建上堂。心王不妄動。六國一時通。罷拈三尺劍。休弄一張弓。正恁麼時。直得黃河清徹。白日流輝。金輪御而玉燭調。麒麟出而鳳凰現。普天之下。用至道而不知。懷生之倫。荷大造而無謝。且林下道人。如何祝讚。竪拂子。只將者箇真消息。仰祝吾皇億萬年。
了庵欲禪師。上堂。獅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龍寂聽生欣悅。左擊拂子云。者箇不是獅子吼。右擊拂子云。者箇不是無畏說。諸人耳在一聲中。一聲徧在諸人耳。不是寂聽生欣悅。恁麼恁麼。卷舒立方外乾坤。不恁麼不恁麼。橫縱挂域中日月。恁麼中有不恁麼。不恁麼中却恁麼。下座。詣大佛殿。啟延天壽聖節。
上堂。前佛性命。後佛紀綱。竪拂子云。總在拂子頭上。拈起也風生百谷。放下也水肅千江。今朝啟建聖節。合作麼生舉唱。擊拂子云。臥龍纔奮迅。丹鳳便翱翔。
正節提綱
五祖演禪師。聖節上堂。十二月初八日。今上皇帝降誕之辰。不得說別事。乃高聲云。皇帝萬歲皇帝萬歲。
真淨文禪師。聖節上堂。率土之土。皆屬王土。率土之民。莫非王民。今朝臘月八日。當釋迦如來成道之辰。是今上皇帝降誕之日。所謂前聖後聖。聖德共明。人王法王。王道同久。應千年之慶運。統萬國之歡心。伏惟。皇帝陛下萬歲萬萬歲。復召眾云。大殿上念佛。祝延聖壽。下座。
佛眼遠禪師。聖節上堂。皇帝以天下為家。兆民為子。父子一體。天下一家。王愛於民。民敬於王。愛敬既同。王道無外。所以佛言。如民得王。又云。如民之王。且王外無民。民外無王。王在民外。民不受賜。民在王外。王道不廣。如何曰民。無知曰民。如何曰王。聖神曰王。今上皇帝至神至聖。為民父母天寧。降誕之節。日月星辰。聯珠合璧。江河淮濟。激濁[A18]揚清。乾坤造化。草木虫魚。呈祥瑞顯奇特。皆皇帝至德之所感致也。伏願南山比壽。北嶽齊齡。永永萬年。無窮無極。遂下禪床作舞曰。會麼。山僧舞蹈揚塵。萬歲萬歲萬萬歲。下座。
虎丘隆禪師。聖節上堂。示現天宮補處身。堯風舜日耀乾坤。今朝共祝南山壽。萬國來朝萬乘尊。
鐵關樞禪師。聖節上堂。乾坤大一統。玉帛朝萬邦。森羅同一舌。起立合掌云。萬壽無疆。
大慧杲禪師。天申聖節上堂。稽首能度諸世間。無量殊勝福德聚。金輪統御四天下。普施羣生安隱樂。還有知恩報恩底麼。良久云。一年三百六十日。唯有今日最吉祥。
應庵華禪師。聖節上堂。聖諦第一義。高而無上。廣不可極。淵而無下。深不可測。乾坤依此而覆載。日月依此而照臨。虗空依此而寬廣。萬靈依此而變通。故我林下道人。依此學無為法。悟無生忍。且道。報恩一句。作麼生道。一爐沉水一聲佛。仰祝吾皇億萬年。
聖節上堂。天上無雙日。閻浮一至尊。萬年松不老。聖壽等乾坤。
聖節上堂。時康道泰。天清地寧。一人端拱無為。萬物各得其所。普天率土。無不承恩。航海梯山。均蒙雨露。釋迦彌勒。共樂昇平。文殊普賢。咸[A19]揚正化。塵塵剎剎。曾現威光。物物頭頭。全彰正眼。且道。報恩一句。作麼生道。祇將一味無求法。仰祝天申億萬年。
密庵傑禪師。聖節上堂。摩訶衍法。離四句絕百非。諸佛說不到。拂子善提持。乃舉起拂子云。還見麼。以此祝君壽。壽算等須彌。
聖節上堂。諸佛不說說。祖師不聞聞。留下一轉語。千古鎮乾坤。且道。是那一轉語。驀起恭身叉手云。皇帝萬歲萬萬歲。
聖節上堂。靈機廓徹。妙叶無私。智鑑洞明。通途絕迹。一切處現吉祥事。不昧見聞覺知。亘塵沙劫。堅密身突出。行住坐臥。天上天下歌有道。五湖四海樂無為。林下道人。將何報德。多子塔前消息在。一回拈出一回新。
天申聖節上堂。心同虗空界。示等虗空法。證得虗空時。無是無非法。既無是又無非。便乃以虗空為正體。以恒沙國土為妙用。以須彌不動之山為壽山。以功德甚深之海為福海。包羅萬有。津濟四生。實天中之天。聖中之聖。適當誕彌之月。仰傾葵藿之誠。一句全提。千祥併集。祝聖君壽。地久天長。
會慶聖節上堂。虗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佛功德海既難量。吾君聖壽亦如是。
聖節上堂。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惟有十月二十二。吉星垂照最希可。
雪巖欽禪師。聖節提綱。萬化之源。萬物之母。德被河沙。量包海宇。聖中之聖。主中之主。慶會一時。壽崇千古。以坤自責。月朗太虗。以乾為子。紅日卓午。正恁麼時。香藹金爐。簾垂玉殿。如何是蕩蕩無為之句。卓拄杖云。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復舉智度菩薩母容受一切法而無分別相。師頌云。一切法離分別相。依前諸相自如如。春風影裏乾坤大。無限江山開畵圖。
乾會節提綱。健行不息之謂乾。萬法歸一之謂會。會萬法歸自[A20]己者。其惟聖人乎。運乾德以位天者。其惟至理乎。理之至也。本乎無作。人之聖也。體乎無為。堯風蕩蕩兮舜日熈熈。
中峰本禪師。聖節示眾。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一氣含容萬有。民無得而名焉。功高列聖之上。德邁羣王之先。蕩蕩乎用大。巍巍乎體堅。龍抱九重天上日。真光垂照萬斯年。大眾還知麼。即日瑞分剎土。春滿寰區。大毗盧頂分身。優曇鉢華吐𦦨。以故。天下稱之為聖人之佳節也。但生植於天地之間者。莫不被其澤。惟我釋氏之流。乃被其澤之尤者也。何以為然。葢孤虗柔弱。而不能自立也。言孤則遠離親族。不營世家。言虗則寄食檀門。棲遲林麓。言柔則潛心空寂。守節循規。言弱則守護性真。不與物競。自非聖人不忘佛囑曲垂外護。則僧園資具。安敢自稱常住。而不遭陵奪於他人之手乎。由是吾儕安居暇食。一時一刻咸出聖恩。雖天覆地擎。不足云喻。使盡形求法。終身向道。至若忘軀畢命。亦不足以酬其萬分之一。豈容懈怠懶墮。虗延白晝。而更馳情於利欲者乎。茲遇聖節。曲引微忱。以相勉勵。記得後唐莊宗皇帝。問興化和尚云。朕收中原。獲得一寶。只是無人酬價。化曰。請陛下寶看。帝乃引手舒幞頭脚。化曰。君王之寶。誰敢酬價。龍吟霧起。虎嘯風生。則不無莊宗興化。若曰酬中原。寶價。至竟未曾定奪。臣僧。遙對天廷。輙成一偈。葢天葢地中原寶。無古無今塞太虗。價重乾坤酬未得。佇看皇化越唐虞。
天目禮禪師。聖節上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地何言哉。萬物生焉。君何言哉。萬方安寧。風調雨若。海晏河清。正恁麼時如何。野老不知堯舜力。勾芒祭罷餉春耕。
聖節上堂。坐琉璃殿。垂夜明簾。混然一體以難該。冥應眾緣而無忒。從上以來。推尊此位。且全身奉重一句。如何舉唱。妙叶羣機齊入貢。從教諸道自分權。
楚石琦禪師。聖節上堂。舉無著與外道論義。著云。天下太平。國王長壽。外道杜口不能破。師頌云。義有河沙數。不出者一句。蚊子上鐵牛。無你下嘴處。
無用寬禪師。天壽聖節上堂。威音王佛。今朝示現。德被蒼生。光騰海甸。不假揩磨。不須煅鍊。太湖臣僧。聊通一線。吾皇聖壽等乾坤。赫赫神光普周徧。便下座。
笑隱訢禪師。聖節上堂。下兜率降閻浮。本迹不二。御金輪宣正法。權實全彰。乘願示生。隨機闡化。靈樞密運。躋吾民於安養之中。寶鑑高提。措四海於鈞陶之內。故我林泉之下。化日舒長。鐘皷清時。玄風遠播。三輪不住。施受俱捐。畢竟如何祝讚。良久云。無為功德不思議。淨智妙圜體空寂。
聖節上堂。化工密運。納羣生於覆燾之中。端拱無為。躋四海於仁壽之域。如華嚴海融攝三千世界。似帝網珠交羅百億山河。正與麼時。如何是不涉誕生底句。一氣不言含有象。萬靈何處謝無私。
了庵欲禪師。天壽聖節上堂。摩醯正眼。洞徹十虗。迦陵仙音。徧周沙界。標三才而建立。舉四海而安之。纘列聖之丕圖。膺靈山之付囑。摧怨破敵。運金剛輪。發政施仁。作獅子吼。當流虹之瑞旦。慶萬世之昌期。然則蕢桴土鼓。共樂昇平。堯舜之君。猶有化在。所以道。向上一路。千聖不傳。萬仞崖頭。縱橫得妙。卓拄杖云。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國恩。
天壽節上堂。萬法是心光。諸緣惟性曉。本無迷悟人。只要今日了。且道。了箇什麼。良久云。甲辰正月十一日。大元天子降生時。剎海塵毛咸稽首。萬年松長萬年枝。
聖節上堂。金剛正體。洞徹十虗。般若靈光。該羅萬有。昭昭於心目之間。而相不可覩。晃晃於色塵之內。而理不可分。與天地同一覆燾。與日月同一照臨。與山嶽同一穹崇。與江河同一流注。所謂佛佛授手。祖祖相傳。若聖若凡。皆承恩力。慶逢嘉運。仰祝堯齡。一句當陽。如何舉唱。劫石有銷日。君恩無盡時。
資聖南禪師。聖節上堂。顧視左右曰。諸人還知麼。夜明簾外之主。萬化不渝。琉璃殿上之尊。四臣不昧。端拱而治。不令而行。壽逾百億須彌。化洽大千沙界。且道。正恁麼時。如何行履。野老不知黃屋貴。六街慵聽靜鞭聲。
蔣山泉禪師。聖節上堂。拈拄杖。擊法座一下云。以此功德。祝延聖壽。便下座。
用彰俊禪師。聖節上堂。麟鳳龜龍。昨夜一時出現。臣僧拄杖子。見此休徵嘉瑞。歡喜踴躍。出來與無量壽世尊。把臂交歡。同聲慶贊。拈拄杖。大道虗玄天地先。昆虫草木悉陶埏。神功普極三千界。睿算超過億萬年。以拄杖卓一下。
石屋珙禪師。天壽聖節上堂。箕翼長明。地天長泰。風不鳴條。雨不破塊。君乃堯舜之君。俗乃成康之俗。王母晝下雲旗翻。海山四月蟠桃熟。
滿散提綱
圓悟勤禪師。散聖節上堂。神霄真人降駕。長生帝君御極。神靈開旦。夷夏欽風。萬瑞咸臻。千靈擁祐。布羲軒無私之政。追盤媧太古之風。萬國赤子歌謠。八表昆虫鼓舞。福流千界。慶集一人。林下禪人如何圖報。共持清淨無為化。仰祝吾皇億萬春。
散乾龍節上堂。淵聖皇帝。君臨萬國。北狩未還。乾龍節臨。祝嚴睿算。臣僧一句。了無覆藏。還委悉麼。佛殿裏燒香。
散天申節上堂。天上古佛。人間至尊。五月下降閻浮。五月君臨萬國。奮中興業。清四海塵。永固龍圖。長堅鳳曆。遙瞻北闕。仰祝南山。一句全提。當機顯露。還委悉麼。建炎天子天申節。聖壽彌隆億萬年。
無文燦禪師。崇壽節滿散。二千年前。四月八日。西天竺國。親曾出現。二千年後。東震旦土。依舊示生。天上天下。惟我獨尊。前身後身。一夢兩覺。長育萬物。如春行地。照臨萬物。如月行空。承乾之運。而無可見之功。行坤之道。而無可見之迹。臣僧一坐六十小劫。入思惟三昧經八十返。求一語讚歎不可得。求一語名狀不可得。於不可得中。乃見王母面授新熟蟠桃。恭遇滿散。未免和盤托出。良久云。太后舉觴今上拜。九重春色異人間。
乾會節滿散。昨朝方祝聖人壽。今朝又祝聖人壽。天地中間兩重人。同時出現相前後。扶桑樹頭。紅日方昇。蟠桃枝上。春風未老。直得東湖番湖。交口讚歎。芝山閣山。鞠躳稽首。自有天地開闢。以至于今。如此盛事。希有希有。祝聖人福。祝聖人壽。祝聖人多男子。顧視大眾云。可中忽有人出來問。聖人福聖人多男子不待問。敢問聖人壽。畢竟是多少。竪起拂子云。萬年松在祝融峰。
恕中慍禪師。滿散上堂。一年三百六十日。惟有此日最吉祥。黃河澄清聖人出。文經武緯開明堂。聖人既出。天下太平。無為而治。不令而行。南北風塵俱蕩盡。熈熈萬姓歌黃唐。
景命四齋日月旦提綱
圓悟勤禪師。八月旦日上堂。秋光清淺。明明不退轉。羣木蕭疎。一一解脫道。不出陰界。可以徧歷浮幢王。不立纖塵。可以具足金剛智。何況園裏菜青。田中禾熟。豈非歲稔時和。心融境寂。且不離向背一句。作麼生道。星河秋一鴈。砧杵夜千家。
五月旦日上堂。鐵樹𩰀鬆。石牛哮吼。火雲亘天長萬丈。金烏普照大光明。直得東海鯉魚。振鬣揚鱗。南國波斯。呈橈舞棹。文殊普賢。不敢說理說事。德山臨濟。不敢行棒行喝。正恁麼時會麼。拄杖擬吞三世佛。燈籠百斛瀉明珠。復云。釋迦老子道。若有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虗空。悉皆消殞。五祖和尚又云。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虗空。磕著築著。山僧即不然。若有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虗空。錦上鋪花。
真淨文禪師。上堂。今朝十月一。天下煖爐開。衲僧頂門眼。依舊蒙塵埃。歲月既[A21]已往。死生還到來。床添新藁薦。一任雪成堆。遂拈袈裟角云。大眾。人人有分。須是頂門眼開始得。喝一喝。下座。
大慧杲禪師。上堂。古者道。了得一萬事畢。今朝是九月一。諸人作麼生了。驀拈拄杖云。不得喚作拄杖子。便了取好。既不喚作拄杖子。作麼生了。擲下云。差之毫𨤲。失之千里。
月旦上堂。月生一。鐵輪天子寰中勅。月生二。豐干騎虎入鬧市。月生三。蟭螟眼裏巨鼈飜。驀拈拄杖云。莫有同生同死底麼。出來與徑山拄杖子相見。良久云。見義不為。何勇之有。擲下拄杖。
應庵華禪師。月旦上堂。召大眾云。三日前五日後。若不揮劍。漁父棲巢。明果有一轉語。也要諸人共知。犀因玩月紋生角。象被雷驚華入牙。下座。
雪巖欽禪師。八月一日上堂。方便門。解脫門。毗盧寶閣門。以拄杖一擊。八字俱開。然雖如是。只許向者裏蹔時止宿。一息一食而[A22]已。若欲直指大休大歇大安樂田地。前頭大有活路在。
蒙庵嶽禪師。上堂。臘月初歲云徂。黃河凍[A23]已合。深處有嘉魚。活潑潑跳不脫。又不能相煦以溫。相濡以沫。慚愧菩薩摩訶薩。春風幾時來。解此黃河凍。令魚化作龍。直透桃花浪。會即便會。癡人面前。且莫說夢。
恕中慍禪師。上堂。今朝七月一。屋角秋風動。無上解脫門。豁達無遮擁。東來西來。南來北來。明窻下如法安排。是佛是祖。是聖是凡。手面上等與一送。有主有賓。全體全用。徹骨風流。十八不共。三千剎海夜沉沉。妙高山色自孤聳。
石屋珙禪師。七月旦日上堂。人間秋十日。湖寺便生凉。竹色溪邊綠。荷花鏡裏香。即心猶未是。作境謾[A24]摶量。空劫[A25]已前事。今朝為舉[A26]揚。
了庵欲禪師。上堂。小盡二十九。大盡三十日。從頭檢點來。今朝二月一。春山疊亂青。春水漾虗碧。寥寥天地間。獨立望何極。老明覺。向者裏打開寶藏。運出家珍。其柰坐在尊貴中。致使諸人當面蹉過。喝一喝。
愚丘靜禪師。月旦上堂。月生一。東巖乍住增愁寂。紅塵世路有多端。米麫倉儲無顆粒。崖為伴泉為匹。颯颯清風來入室。山王土地暗中忙。雲版鐘魚偷淚滴。世人莫道守空巖。亦有東籬打西壁。
靈耀良禪師。上堂。不知時分之延促。不知日月之大小。灰頭土面。且與麼過。山僧每遇月朔。特地鬬釘家風。抑揚問答。一場笑具。雖然如是。因風撒土。借水獻花。有箇葛藤露布。與諸人共相解摘看。驀拈拄杖。擊香臺曰。參堂去。
別峰寶印禪師。月旦上堂。六月初一。燒空赤日。十字街頭。雪深一尺。掃除不暇。迴避不及。凍得東村廖胡子。半夜穿靴水上立。
月望提綱
谷隱聰禪師。月望上堂。十五日[A27]已前諸佛生。十五日[A28]已後諸佛滅。十五日[A29]已前諸佛生。你不得離我者裏。若離我者裏。我有鈎子鈎你。十五日[A30]已後諸佛滅。你不得住我者裏。若住我者裏。我有錐子錐你。且道。正當十五日。用鈎即是。用錐即是。遂有頌云。正當十五日鈎錐一時息。更擬問如何。回頭日又出。
圓悟勤禪師。三月望日上堂。云。華殘雨過。[A31]已度韶光。風暖雲凝。將臨夏景。不逐四時凋變。隨例七八五分。更或削迹吞聲。不免牽藤引蔓。百草頭上則且置。脚下泥深一句。作麼生道。春日晴黃鶯鳴。
密庵傑禪師。月望上堂。十五日[A32]已前。開池不待月。十五日[A33]已後。池成月自來。正當十五日。吹無孔笛。唱太平歌。佛及眾生。同聲唱和。且道。超羣拔萃一句。作麼生道。四海浪平龍睡穩。九天雲靜鶴飛高。
上堂。今朝六月十五。祝聖陞堂擊皷。木童火裏吹笙。石女雲中作舞。也大奇也大奇。天無四壁。地絕八維。五湖四海來入貢。衲僧聞見眼如眉。喝一喝。下座。
了庵欲禪師。上堂。今朝九月半。萬事隨時變。霜風刮地來。木葉盡零亂。古人道。要識不遷義。但向萬物凋落處會取。是你諸人。會也未。若也會得。旋嵐偃嶽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麗天而不周。其或未然。只知事逐眼前過。不覺老從頭上來。
月望上堂。十五日[A34]已前。水向石邊流出冷。十五日[A35]已後。風從花裡過來香。正當十五日。火後一莖茅。鐵蛇鑽不入。喝一喝。
上堂。昨日十四。今日十五。大法難明。時光易度。動則涉塵勞之境。靜則沉昏醉之鄉。動靜雙泯。則落空亡。動靜雙收。則顢頇佛性。到者裏。須知有透脫一句始得。拈拄杖云。倒跨楊岐驢。踏殺長沙虎。擲下拄杖云。三歲孩兒抱花皷。莫來攔我毬門路。
石田薰禪師。三月望上堂。但得本莫愁末。喚甚麼作本。喚甚麼作末。松栢千年青。不入時人意。牡丹一日紅。滿城公子醉。山僧恁麼道。若有不肯底。是我同參。
圓極岑禪師。月望上堂。韓信打關。未免傷鋒犯手。張良燒棧。大似曳尾靈龜。既然席捲三秦。要且未能囊弓裹革。煙塵自靜。我國晏然。四海九州。盡歸皇化。自然牛閒馬放。風以時雨以時。五穀熟萬民安。大家齊唱村田樂。月落參橫夜向闌。
報本利禪師。月望上堂。今日月望。打箇糊餅。供養大眾。拈拄杖作圓相曰。還識此餅麼。不[A36]但恭養一人。百千萬億人。祇是一箇細嚼飽餐。不得咬破。雖然如是。切忌麵生。參。
初八念三提綱
雪巖欽禪師。上堂。一夜雨聲滴滴。元是簷前雪消。冷地令人憶著相國寺裡芭蕉。何也零零落落。一似宜春臺上。正月八日趕齋。和尚底七條。
真淨文禪師。上堂。十月二十三。天寒下暖簾。昏黃一覺睡。南海出榆甘。
改元登極提綱
雪峰慧禪師。建炎改元上堂。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今上皇帝。踐登寶位。萬國歸仁。草木禽魚。咸被其德。此猶是聖主應世邊事。王官降誕[A37]已前一句。天下人摸索不著。
龍牙才禪師。因欽宗皇帝登位。眾官請上堂祝聖。[A38]已就座。拈拄杖卓一下曰。朝奉疏中道。本來奧境。諸佛妙場。適來拄杖子。[A39]已為諸人說了也。於斯悟去。理無不顯。事無不周。如或未然。不免別通一消息。舜日重明四海清。滿天和氣樂昇平。延祥拄杖生歡喜。擲地山呼萬歲聲。擲拄杖下座。
千秋節提綱
愚庵及禪師。千秋節冬至上堂。千秋令節今朝是。九九陽生第一爻。四海陰霾俱解駮。宕雲深處祝唐堯。
金山惟仲禪師。皇太子韓國公頭晬之辰。上堂。妙高臺畔。龍象駢闐。化城閣前。聖賢會合。正是我皇植福之地。乃為禪流選佛之場。洞啟法門。廣開要路。悟之者。頭頭顯道。物物明心。高蹈大方。圓融至理。迷之者。重重昧性。句句乖宗。空自精勤。終無了達。苟能於斯一致畫斷兩邊。不離當人便同正覺。真可謂金輪統御。玉燭遐明。萬國賓從。八方寧靜。龍蛇出穴。丹鳳來梧。野老謠歌。行人讓路。堯風與祖風竝扇。舜日共佛日齊明。奔波遊子徑歸家。是處高人遊佛國。然雖如是。且龍生龍子底句。又作麼生。良久曰。非但天神來密祐。更資遐算助吾皇。
受勅奉旨提綱
圓悟勤禪師。在蔣山。受勅陞座。寒巖枯木白雲堆。散質何能中巨材。豈為虗聲徹清禁。紫微聖詔九天來。既然事出意外。要須直下承當。所貴正眼流通。仰祝無疆睿算。直得昆虫草木。悉仰動地風光。大地生靈。咸霑唐虞睿澤。處處和風徧野。人人喜氣盈眸。感覆燾無疆之恩。荷一人生成之德。正當恁麼時。還委悉麼。碧桃冉冉凝朝露。紅杏蒙蒙映彩霞。
改昭覺寺為崇寧。勅黃到開堂。全機大用。觸處現成。溢目清光。貫通今古。一塵含法界。一念徧十方。盡大地是真實人。總剎海為大解脫。只在當人略回光相。自著眼看。可以克證無生。頓超方便。是故。諸佛出世。為一大事因緣。祖師西來。亦不出見性成佛。只如今日奉皇帝勅。建大伽藍。賜額度僧。祝嚴聖壽。一場佛事。耀古騰今。判府旌斾光臨。羣賢車葢畢集。四眾瞻仰。萬姓歌謠。為國開堂。舉揚宗教。山僧不敢囊藏被葢。其有諸佛說不盡底。祖師提不起處。對眾八字打開去也。遂舉拂子云。大眾。還見麼。擊禪床云。還見麼。見處透脫。聞處精明。一念返本還源。即具頂門三眼。萬里更無纖翳。千聖齊立下風。坐斷報化佛頭。直得壁立千仞。且道。是什麼人境界。鵰弓[A40]已挂狼煙息。萬里謌謠賀太平。下座。
龍門遠禪師。撥田劄子至上堂。謝恩畢。舉百丈和尚謂眾云。你等為我開田我與你說一段大義。眾開田了。請師說大義。百丈起來。展手舒伸。大眾。古人得恁麼徑截。還會他恁麼方便處麼。百丈說大義。辛懃事可知。龍門無道理。大眾絕狐疑。帝力乾坤重。君恩雨露垂。有人相借問。雲外略揚眉。為什麼揚眉。良久云。萬古長春。
密庵傑禪師。奉聖旨。就本寺開堂。上堂。靈源不昧。萬古徽猷。入此門來。莫存知解。知解既不生。如王寶劍殺活臨時。舉一明三。目機銖兩。塵塵剎剎。普現威權。物物頭頭。全彰正眼。便見一塵含法界。一句截千差。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高而無上。仰不可及。淵而無下。深不可測。自然風行草偃。水到渠成。不是神通妙用。亦非法爾如然。何故。乃是當人從無量劫來。現成受用境界。契[A41]券分明。直饒千佛出現。各各放大寶光。也侵占一星兒不得。所以道。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佛法常現前。以此壽聖人。則天長地久。以此祝賢佐。則伊尹周公。以此保國安民。以此康福天下。殊勝中殊勝。奇特中奇特。畢竟結角羅紋。在什麼處。天上有星皆拱北。人間無水不朝東。復舉僧問百丈大智禪師。如何是奇特事。百丈云。獨坐大雄峰。僧禮拜。百丈便打。師云。百丈善能據虎頭。亦能收虎尾。雖然。頭尾兩全。至竟未徹源底。今日忽有問靈隱如何是奇特事。只對他道。為國開堂。僧若禮拜。[A42]但云知恩方解報恩。且道。與百丈是同是別。若揀得出。平步青霄。其或未然。更聽一頌。虎驟龍驤與麼來。驀然平地起風雷。棒頭正眼明如日。凜凜清風廓九垓。久立眾慈。伏惟珍重。
奉聖旨。就靈隱寺開堂。上堂。祖師心印。狀似鐵牛之機。去則印住。住則印破。不去不住。當頭坐斷。千眼頓開。明如杲日。寬若太虗。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人人具足。物物圓成。拈一機則千機萬機頓赴。說一句則千句萬句流通。譬如善舞太阿。一不觸手。二不墮地。三不住空。又如獅子筋琴。撫之則羣音頓絕。所以道。大人具大見。大智得大用。攪長河為酥酪。變大地作黃金。普令一切有情無情。不墮有為。不住無為。富貴不能驕。貧賤不能困。各各安其分。守其當。直得堯風蕩蕩。帝道平平。野老謳謌。漁樵皷舞。且憑箇什麼道理便乃如是。天高羣象正。海濶百川朝。復舉波斯匿王問佛勝義諦公案。師云。拓開天關。踏翻地軸。言言見諦。句句朝宗。還他過量人。能提過量事。於過量境界中。作過量殊勝佛事。雖然。未免一處誵訛在。今日忽有問徑山勝義諦中還有世俗諦否。若言其有智不應一。若言其無智不應二。一二之義。其義云何。只對道。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何以報。萬國盡歡呼。久立眾慈。伏惟珍重。
元叟端禪師。大德七年八月二日。護持聖旨到山。領眾望闕謝恩罷。上堂。平生抱愚拙。必意安林丘。磐陀一片石。松下聊優游。迴鸞五色詔。瞥爾來巖幽。天恩浹肌骨。淺薄將何酬。願君為堯舜。願臣為伊周。金枝與玉葉。光耀千千秋。萬民贍秔稌。四海銷戈矛。竺僊正法眼。如水常東流。
了庵欲禪師。聖旨至上堂。久晴不雨。田夫皺斷眉頭。久雨不晴。衲僧浸爛鼻孔。進一步。撞倒百億須彌山。退一步。踏翻無邊香水海。且截斷千差孤危不立一句。作麼生道。好。大眾。疊疊綸音下九天。融融春意滿林泉。一爐沈水一聲佛。仰祝吾皇億萬年。
林泉倫禪師。至元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奉旨。就大都大憫忠寺。舉火焚燒道藏偽經。除道德經外。盡行燒毀。師升座。謝恩畢。拈香云。佛心天子憫眾生。恐墮三途邪見坑。箇裏了無偏黨處。就中朱紫要分明。所以道。聖鑑無私。天機莫測。既來頌德。敢不酬恩。此香端為祝延。大元世主當今皇帝聖躳。萬歲萬歲萬萬歲。伏願金輪與法輪同轉。福越三祗。舜日共佛日齊明。壽延億劫。次舉火云。憶昔當年明帝時。曾憑烈焰辨妍媸。大元天子續洪範。顯正摧邪誰不知。嗟乎。道教陰蠧佛書。自古至今。造訛揑偽。益竊釋經言句。圖謀貝葉題名。謗毀如來。贓誣先聖。醜辭惡語。何可言哉。無蒂狂談。實難徧舉。始自張陵杜撰。不尊老氏玄言。謬作醮書兼集靈寶。詐道從空而得。妄言太上親傳。用三張鬼法。以誑惑愚夫。設五運神符。而魘奸匹婦。以此觀之。葛孝先徒搜要妙。陶洪景謾述浮辭。杜光庭白拈巧偷。劫賊無異。陸修靜外好裏弱。說客何殊。若非喫苦不甘。爭肯說長道短。鮑靜被誅猶可。王浮招報非輕。傅奕姜斌。不堪齒錄。張生焦輩。何足言論。宼謙之口舌瀾翻。損他利[A43]己。林靈素機謀謟詐。敗國亡家。毀人祖兮定遭一時之辱。滅賢良兮必招三世之殃。因果無差。報應有準。嗚呼。悲法琳不遇而遭貶。嗟道世雖再而難為。致令釋子傷心。幸得皇天開眼。恭惟。我大元世主聖明皇帝陛下。闢邪歸正。去偽存真。恐眾生永墮迷津。今萬姓咸登覺路。雪冤[A44]已竟。感謝皇恩。粉骨碎身。莫能酬報。遂以火炬打一圓相云。諸仁者。只如三洞靈文。還能證此火光三昧也無。若也於斯會得。家有北斗經。枉教人口不安寧。其或未然。從此灰飛煙滅後。任伊到處覓天尊。急著眼看。
普覺朋禪師。嘉佑伍年。奉旨斷還九里松集慶古路。上堂。山前一片閒田地。曠大劫來無界至。今朝恢復又歸來。坐斷脚頭并脚尾。東也是。西也是。南北東西無不是。畢竟酬恩作麼生。十里荷花九里松。直指堂前香一炷。
弘覺忞禪師。順治十六年。天使至召師上京問道。上堂。有大陀羅尼門。明踰日月光。量同真法界。烈似金剛𦦨。堅如持剎風。是故名為正句。亦曰居頂。亦曰頂王三昧。即者頂句。其昧之自含生也。則觸途成滯。其章之自諸聖也。則徧界光通。不見。祖師道。國王長壽。天下太平。直得外道六師。亡鋒結舌。飲氣吞聲。默無言說。豈非天人羣生類。皆承此恩力者耶。大眾既承此恩。合作麼生祇受。龍袖拂開千聖眼。金毛獅子奮全威。喝一喝。卓拄杖下座。
詔住大內萬善殿。結制日。奉旨開堂。聖駕親臨。特差內院官。執香迎師陞座。師拈香。祝聖問答畢。乃云。靈山密旨。千聖同宣。少室真宗。萬靈共證。其柰依稀越國者多。彷彿楊州者眾。正如入京朝聖主。纔到潼關即便休。所以不覩廣大門風。焉知威德自在。拈拄杖卓一下云。若向者裡一蹋。鴻門洞開兩扇。則可謂脚跟不動。身入帝鄉。造託非他盡蹋御園春色。欽承有自無違咫尺天顏。諸仁者。宣德門前。且無曲徑。含元殿上。覓甚長安。然則把定乾坤。奚煩顧佇。流通正眼。端在茲辰。何故。欣逢聖主隆吾道。千載難忘此一時。復云。制結皇家。禪安大內。地爐掘深深之炕。獸炭燒𦦨𦦨之煤。欽差內院三員。正副監司兩位。禁城把斷。密不通風。閶闔牢關。水無滲渫。如此嚴切。為汝諸人。諸人合作麼生即得。若作皮骨通身換。難報我皇護念恩。白椎云。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卓拄杖下座。
列祖提綱錄卷第一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64 冊 No. 1260 列祖提綱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3-0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提供基本句讀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