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壇傳戒正範卷四
初壇傳授沙彌戒正範
初令淨人。灑掃法堂。正敷一座。左右設二輔弼座。列供香花然燭。至時鳴椎集眾。諸引禮統新求戒者。各持五七二衣挂鉢執具詣堂。以所持之衣置於旁案。向引禮師三拜。二引禮各將二人往請二師。到[A1]已齊禮三拜。次同二師迎請和尚。[A2]但以九人。一人執香。禮儀如常。迎至法堂。維那作梵舉集眾偈。若求戒者尠。或遇餘緣。則不必局於偈。單舉雲來集菩薩三聲亦可。和尚陞座拈香。復舉香讚。二師向和尚具儀三禮。起[A3]已歸本位而立。待眾三請[A4]已畢。方就位坐。
引禮云。
上香 復位 諸善男子。一齊向上排班。聞磬聲。至誠頂禮三拜(拜[A5]已)。長跪 合掌。
第一明請師
引禮合掌白云。
夫鍊金鑄物而像生。元因範正。為人行[A6]已而有禮。皆為師嚴。若不令起殷重心。安能感發增上戒。必須明匠以決愚情。今為汝恭請(某)堂上(某)律師。為汝等作沙彌十戒和尚。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稱自[A7]己法名(稱[A8]已)。其餘言詞。皆隨我道。
第二正請師
引禮作梵云。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請大德為沙彌十戒和尚。願大德為我作沙彌十戒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受沙彌戒。慈愍故。
如是三請。三叩首為正。若三請[A9]已。總一叩首亦可。
和尚云。
善男子。汝等既[A10]已殷勤三請我為沙彌十戒和尚。汝等當依教修行。謹慎莫放逸。(眾答)依教奉行 引禮云汝等一齊起立。聞磬聲至誠頂禮三拜(拜[A11]已)。長跪 合掌 今為汝等恭請現前二師。作沙彌十戒阿闍黎。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稱自[A12]己法名(稱[A13]已)。其餘言詞。皆隨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請大德為十戒阿闍黎。願大德為我作十戒阿闍黎。我依大德。故得受沙彌戒。慈愍故 如前拜[A14]已 師云。
諸善男子。汝等既[A15]已殷勤伸請。我今可爾為汝等作十戒阿闍黎。精進莫放逸。(答云)依教奉行 引禮云汝等一齊起立。聞磬聲作禮三拜(拜[A16]已)。長跪 合掌。
第三開導
和尚撫尺云。
善男子等。我今受汝所請為沙彌十戒和尚。所有言教。各須諦聽。
夫涅槃經云。居家迫窄猶如牢獄。一切煩惱因之而生。出家寬廣猶若虗空。一切善法繇之增長。然雖如是。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故當持淨戒。所以道剃髮染衣為相。受持禁戒為性。故薩婆多論云。新受戒人與佛齊等。以此推之。出家僧尼真是善法之聚。汝等既出家[A17]已。號曰沙彌。而沙彌之稱有乎二種。一者形同沙彌。二者法同沙彌。梵語沙彌。此云勤䇿。謂能勤修眾善。䇿進心行故。若但剃髮染衣。未霑戒品。名曰形同沙彌。若能受持十戒。方號法同沙彌。今則將陞寶壇。受具足大戒。理當先受沙彌十戒。欲受沙彌清淨十戒者。先祈三寶。以為依怙之尊。次屈萬靈。而作鎮嚴之主。一齊起立。隨我音聲。至誠作觀。一心啟請。各稱法名(稱[A18]已)。
和尚起座。拈香作梵。二師引禮。同音舉和。運想三寶。一切恭敬。
第四明請聖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請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西方接引。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盡虗空。徧法界。一切諸佛。惟願不違本誓。慈光攝照。證盟受戒。
如是請[A19]已。眾齊一拜。復起合掌。作觀而立。乃至三請三拜。後準此。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請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脫木叉。十二分經。權實教典。離欲真淨。甚深法寶。謹運一心。歸命頂禮(如前)。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請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清淨海眾。諸大菩薩。律藏會上。優波離尊者。西天東土。歷代祖師。傳南山宗。諸大律師。中興律祖。慧雲馨公大和尚(此下再續入座上師之得戒本師和尚諱)。惟願不違本誓。慈光攝照。證盟受戒(如前)。
香花迎。香花請。(某甲)等。一心奉請。
此一請詞。但言二字法名。不同上請三寶云弟子。雖天龍鬼神中。不無大菩薩權現在內。然今以迹論之。不論其本也。
光明會上。寄位諸天。梵釋四王。天龍八部。伽藍土地。護戒神王。金剛力士。幽顯靈祇。惟願各乘本誓。普降法筵。監壇護戒(如前)。
如是一一三請竟。和尚與二師。各就本座而坐。引禮呼彼受戒者。頂禮一拜。仍復長跪合掌。一心諦聽。
第五懺悔
和尚撫尺云。
善男子等。適來為汝。恭請三寶。降臨道場。證盟受戒。今則三寶光明赫奕在此座筵。汝等現身一往所作之業。各人[A20]已知[A21]已憶者。於昨夜羯磨堂中曾經懺悔。尚有無始至於今生。所造微細過愆。識情昏迷不自覺知。惟有諸佛菩薩盡知盡見。汝等應當翹勤五體。端秉一心。求哀懺悔。懺悔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所有言詞。隨我所道。
下偈和尚舉二句。引禮教彼說二句。每二句一叩首。必須言音明了。三伸求悔。
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訶薩(三稱)
此乃廣陳懺悔。若時促。仍用大經四句。慚愧則四句消愆。無慚則縱廣無益。
普賢菩薩如上三稱 和尚撫尺云。
諸善男子。我今為汝等懺悔[A22]已竟。阿闍黎當為彼等問其遮難。秉歸羯磨。
第六問難
羯磨師撫尺云。
善男子。所言遮難者。準律明制。更有十三重難。十六輕遮。遮難若無。方是完全淨器。堪受比丘大戒。此時不及詳問。俟圓具登壇時。自有教授師於屏處逐一問汝。汝等逐一實答。若不實答。並不得戒。我今先且總問汝等。以便受沙彌十戒。而為比丘具戒之基本也。善男子。汝等於此現身之中。不曾犯重難輕遮否。(答云)無。
第七歸依
羯磨師撫尺云。
善男子等。既無遮難。適閒對三寶前懺悔[A23]已竟。戒可得受。我今為汝秉宣三歸羯磨。令汝等感發戒體。當稱自[A24]己法名(稱[A25]已)。其餘言詞。皆隨我道。
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盡形壽歸依法。盡形壽歸依僧。我今隨佛出家。(某甲)為和尚。
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慈愍故(眾隨師語如是三說。三叩首)。
第八結歸
羯磨師撫尺云。
上來三歸。正是納體於心。更加三結。得法圓滿。謂之三番羯磨。汝等再稱法名(稱[A26]已)。隨我所道。
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我今隨佛出家[A27]已。(某甲)為和尚。
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慈愍故(眾隨師語如是三稱結。三叩首)。
第九說戒相
和尚撫尺云。
諸善男子。今阿闍黎已為汝等秉宣三歸羯磨竟。汝等[A28]已得沙彌清淨戒體。我今為汝等說十戒之相。令汝識相守持。以護其體。各稱法名(稱[A29]已)。
- 第一 盡形壽不殺生。是沙彌戒。汝今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 盡形壽不偷盜(如前)。
- 第三 盡形壽不婬欲(如前)。
- 第四 盡形壽不妄語(如前)。
- 第五 盡形壽不飲酒(如前)。
- 第六 盡形壽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如前)。
- 第七 盡形壽不歌舞倡伎。及故往觀聽(如前)。
- 第八 盡形壽不坐高廣大牀(如前)。
- 第九 盡形壽不非時食(如前)。
- 第十 盡形壽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如前)。
如是三宣戒相[A30]已 引禮呼沙彌等。一叩首起立兩分。教各持呪。先搭五衣。次著七衣。展大具[A31]已。合掌頂禮三拜。若眾多。不展具亦可。舉南無寶壇華菩薩摩訶薩(三稱)。
眾齊同和。三拜[A32]已。仍跪合掌而聽。
第十聽教囑
和尚撫尺云。
諸沙彌等。我[A33]已授汝十戒之相竟。所有受具法儀。出家學本。及各門行相威儀。自有教授阿闍黎為汝等一一分別。今當更示汝等五德十數。壯悅道志。依而奉行。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眾生令入佛道。所言五德者。福田經云。一者。發心出家。懷佩道故。二者。毀其形好。應法服故。三者。永割親愛。無適莫故。四者。委棄身命。遵崇道故。五者。志求大乘。為度人故。所言十數者。僧祇律云。一者一切眾生皆依飲食。二者名色。三者痛癢想。四者四諦。五者五陰。六者六入。七者七覺支。八者八正道。九者九眾生居。十者十一切入。此是沙彌之法。應如是故。既聞知[A34]已。恒記莫忘。當來陞寶壇上。於諸師座前。白四羯磨受大比丘戒。入三寶數。紹繼聖種。自利利他。功德難思。汝等從茲勤修戒定慧。習學經律論。使佛法久住世間。令眾生正信不斷。慎勿懶墮。恣縱身心。能如是依教奉行否。(答云)依教奉行。
和尚鳴尺。起座叉手。迴向云。
以此受戒功德普濟羣生。莊嚴淨土。大眾同音。念佛迴向。
大眾齊聲念佛。沙彌等三拜起具。分立左右。二師下位。作禮和尚三拜[A35]已。和尚下位。禮座上佛三拜。
維那舉迴向偈 眾接和。
初壇傳戒正範
二壇傳受比丘戒正範
登壇受具者。須知兩土發起之端。建壇同異之義。按要覽云。世尊在祇園。時比丘樓至。請佛立壇為比丘受戒。佛勅諸比丘於園外院東南。置一戒壇為僧受具公所。法敕既頒。十六大國。諸精藍中咸遵建立。自後登壇受具。僧界法三。一一如制。若片乖違。則受者不得戒。臨壇僧犯罪。其言出金口。法載龍藏。凡聖同軌更無異轍。此土肇始南山宣祖。於唐高宗麟德二年。在淨業寺。建石戒壇。依律授受。時諸律司莫不景仰芳規。崇尚而行。南山律宗於是大震。歷代紹繼。蓋有由也。今臨安昭慶仙林。姑蘇開元等寺。古蹟猶存。又唐寶歷元年及大中二年。曾亦廣建方等戒壇。宋祥符二年建甘露戒壇七十二處。方等者。謂廣大平等周徧之稱。甘露者。取喻涅槃。謂戒為入涅槃故。從果彰名。然戒壇之壇似同比丘。所授之戒唯是大乘。故壇上正中供佛菩薩五位聖師。繞壇之時。秉戒和尚並二阿闍黎自下而中。自中而上。彼三師禮佛菩薩竟。從西入佛後。復從佛南出敷座於側。秉戒和尚坐。二阿闍黎左右立。其儀迥殊比丘受具。十僧數滿。難遮重輕。大乘不拘根缺緣差。但發大心領納即得戒。所以壇名方等。或云甘露也。嗟夫。律學廢壇絕登[A36]已久。今金陵華山如制建壇垂範。作持宗紹南山。非若彷彿大乘撰儀空談罔實者。是故先明戒壇同異冠之於首。俾知僧界受具。不可無壇有據也。
其戒壇所在。不與大界同體。以別是一界故。律云時諸比丘。有須四比丘眾羯磨事起。五比丘眾。十人眾二十人眾羯磨事起。是中集會疲極。佛制聽結戒場。毗尼母論云。外更不結大界直結小界。亦不得受具。五分等律亦爾。是故凡有比丘如教持戒所在。必先結戒場。次結大界。於戒場內建一戒壇。上設十師座。無事則以柵欄之。作法則乘時而開。然此壇乃非師不與之地也。正受具日灑掃潔麗。於壇周匝懸挂旛葢瓔珞。壇下正中設一香案然燭供花未受具者。無容襍聽。復於屏處。設一問難座。
第一明僧中請師法
律云。弟子無師教授。故造非法。佛言。當立和尚。弟子看和尚當如父母想。敬重瞻視。又病比丘無人看顧。便不善終。佛言。當立弟子。應共相敬重瞻視。便得正法久住增益廣大。和尚看弟子當如兒想。善見律云。以初不請故。後便違教。佛制令請也。十誦及僧祇律云。令受戒人先入僧中。教使次第一一頭面禮僧足[A37]已。然後請之。毗尼母論云。佛言。一者和尚如法。二者二師如法。三者七僧清淨。四者羯磨成就。五者眾僧和合與欲。是名滿足受具也。今準諸律。會義立儀。當於正受具時先鳴楗椎。集同界共住比丘僧。眾引禮師令求具沙彌各各掛鉢。披五七二衣。執具捧僧伽黎。魚貫而行。至法堂[A38]已。諸引贊大德將彼等手捧之大衣。收置左右案上。先禮所集。界內現前大僧三拜。起立分班[A39]已。次一引禮統二求具者。往請七師至堂。諸求具者作禮三拜。起分兩立。次二引禮各率二求具者。往請二師至[A40]已。待九師相會禮畢。彼求具等作禮二師三拜。起立分班。二引禮雙鳴引磬前行。領八新求具者。詣方丈迎請第一位律師至堂。先所請九律師轉下向上。作禮三拜(十師若是等輩當平拜。若九師是第一位之下座。或是弟子。第一位當納禮。毋得紊亂臘次尊𢍉。而廢聖制)。十師作禮竟。各就座跏趺[A41]已。求具沙彌。方禮第一位律師。
引禮云。
諸沙彌等。一齊向上排班 展大具 聞磬聲至誠頂禮三拜 撩衣 護鉢(拜[A42]已)。長跪 合掌。
左班引禮云。
夫明鏡當臺。遇形則鑑。洪鐘在架。有叩則鳴。圓成三聚。須假於三師。舉檢七非。全憑於七證。今在此大僧之中。為汝等恭請十師。登壇受具。汝等各各記取和尚及現前諸師相貌名字。不得忘失。
第一位(上)某(下)某律師為汝等作具足戒和尚。
右班引禮云。
第二位(某某)律師。為汝等作羯磨阿闍黎。
左班引禮云。
第三位(某某)律師。為汝等作教授阿闍黎。
右班引禮云。
第四位(某某)律師。為汝等作尊證阿闍黎。
乃至第十位。左右引禮亦如是舉名示相。令諸求具者。一一記識分明。
諸沙彌。一齊起立。聞磬聲頂禮三拜 撩衣 護鉢。(拜[A43]已)長跪 合掌。
第二正請師法
左班引禮云。
諸沙彌。今為汝等恭請某堂上(上)某(下)某律師。為汝等作具足戒和尚。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稱法名。(稱[A44]已)其餘言詞。皆隨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沙彌(某甲)等。今請大德為得戒和尚。願大德為我作得戒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
如是至誠三伸請。三叩首。即一叩首亦可。
第一位和尚云。
諸沙彌。汝既殷勤三請。可爾為汝等作得戒和尚。清淨莫放逸。(答云)頂戴奉行。
諸沙彌等。一齊起立。聞磬聲頂禮三拜 撩衣 護鉢(拜[A45]已)。長跪 合掌 右班引禮云諸沙彌。今為汝等恭請現前諸師。作羯磨阿闍黎。教授阿闍黎。尊證阿闍黎。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稱法名。(稱[A46]已)其餘言詞。皆隨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沙彌(某甲)等。今請大德為羯磨教授尊證阿闍黎。願大德為我作羯磨教授尊證阿闍黎。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 (如前)。
第二位羯磨師云。
諸沙彌。汝既殷勤伸請我現前諸師。為汝作羯磨阿闍黎。教授阿闍黎。尊證阿闍黎。可爾。汝等清淨莫放逸。(答云)頂戴奉持。
諸沙彌。一齊起立。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 護鉢 起具 分班。
諸引贊。仍將各人大衣次第散還。令彼自捧。十師起座。第一師舉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佛號方舉。法鼓大擂。普眾同音。一齊朗誦。二引禮雙鳴引磬導前。諸比丘僧次之。新求具沙彌又次之。以三求具沙彌執香。一在第十師前。一在第三師前。一在第一師前。導前二引禮先至戒壇左右對列。餘隨者接踵至[A47]已。各依行次圍繞壇之左右。及後三方。三執香者。於壇前一行旁立。九師至香案前兩分序列。第一師至。居中向上。法鼓佛聲即止。準古壇儀。登壇之始。有祝延一科。蓋僧弘佛法必藉外護。故靈山會上世尊曾有付囑。若違佛語而負國恩者。恐教化難昌。今則仍遵古壇儀範。維那作梵舉祝延香讚。大眾同和。
寶鼎爇名香。普徧十方。虔誠奉獻法中王。端為皇王祝聖壽。地久天長。端為皇王祝聖壽。地久天長。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第一師恭謹拈香三拜。默祝聖[A48]已竟。次九師轉下。與第一師向上並列。展大具。讚禮三寶。第一師先聲。九師同讚。
十師讚禮三拜畢。維那舉大悲呪。大眾齊聲同誦。第十師先轉身從東南向西繞壇。次九師。次八師。乃至第一師末行。繞三匝[A49]已。脫履復從西陞第二級向西北繞一匝。至南陞第三級第一師面南而立。九師面北而立。九師向第一師三拜(答禮準前可知)。第一師先聲。九師同和。餘眾默然。
十師和合三禮舉偈竟。第一師居中座而坐。羯磨師居左首座。教授師居右首座。七證師左右順次各就座。
第三壇主白法
(壇主即第一師和尚是也。以白壇上九師)。
法音罕遇。戒德難思。能超凡鄙穢流。可入聖賢寶位。為師為匠誠易誠難。爐韛弘開人根須鍊。受持禁戒衣鉢應嚴。如無衣鉢莫容缺借。前言重難。後列輕遮。問若不解不知。勤勞徒設。信其實語實答。陶誘得方。令發上品真誠。要期塵境。圖使十方善法。灌注身心。五分基成。三身體具。當須同志。願勿異緣。(某甲)謹白。
引禮云。
諸沙彌等。人各照位。依次排班。
左右為首沙彌從上而下。餘者雁行相隨。至壇前面。分班順次立定。諸引贊將彼等所捧大衣暫為接持。以便作禮。
上香(執香三人齊轉朝上一舉具儀並進長跪插向爐中)。復位 向上排班。問訊。展大具 聞磬聲頂禮三拜 撩衣 護鉢(拜[A50]已)。長跪 合掌。
壇主撫尺云。
眾沙彌等。今者集僧登壇。如律作法。理當先祈三寶。慈光攝照。次屈萬靈。威神鎮衛。各稱法名。(稱[A51]已)一齊起立。隨我音聲。作觀三請。
十師一齊起座。至誠運想作梵。壇主拈香。佛及諸天一一三請。求具沙彌隨其所請一一三拜。須知能所空寂。感應道交。
香花迎。香花請。沙彌(某甲)等。一心奉請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西方接引。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盡虗空。徧法界。一切諸佛。惟願不違本誓。慈光攝照。證盟受戒。
如是請[A52]已。眾齊一拜。復起合掌作觀而立。
香花迎。香花請。沙彌(某甲)等。一心奉請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脫木叉。十二分經。權實教典。離欲真淨。甚深法寶。惟願一心。歸命頂禮(如前)。
香花迎。香花請。沙彌(某甲)等。一心奉請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清淨海眾。諸大菩薩。律藏會上。優波離尊者。西天東土。歷代祖師。傳南山宗。諸大律師。中興律祖。慧雲馨公大和尚(此下復續入座上師之得戒本師和尚諱)。惟願不違本誓。慈光攝照。證盟受戒 (如前)。
香花迎。香花請。沙彌(某甲)等。一心奉請光明會上。寄位諸天。梵釋四王。天龍八部。伽藍土地。護戒神王。金剛力士。幽顯靈祇。惟願不違本誓。鎮壇護戒。
如是伸請[A53]已畢。十師仍就座跏趺而坐。諸沙彌等各復長跪合掌。
第四安受戒者所在
佛言。受戒之人不得在空隱。離見聞處。若界外。和尚及足數人亦爾(足數人即壇上九師)。當安受戒者。眼見耳不聞處。
壇主撫尺云。
通啟三寶[A54]已竟。諸引禮將彼求具沙彌等。安置眼見耳不聞處立。
引禮云。
諸沙彌一拜起具 分班(諸引贊仍將大衣散還令各自捧之)。汝等隨我音聲。一齊念佛出壇。
壇下諸比丘先出。二引禮雙鳴引磬在前。口稱佛號。諸沙彌手捧大衣。同音齊誦。左右相對隨後而行。出壇外安之得所。
第五差教授法
時有受戒者。將至界外脫衣看。稽留受戒事。佛言不應爾。自今[A55]已去先問十三難事。然後受戒。
壇主撫尺云。
僧集否。(維那答云)僧[A56]已集。(問)和合否。(答)和合。(問)未受比丘戒者出否。(答)[A57]已出。(問)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受具足戒羯磨。(壇主鳴尺云)既受具足戒。今此眾中誰能作教授師。往屏處與諸沙彌問難。(第三師於本座合掌答云)我(某甲)堪能。(壇主云)長老既能。眾中羯磨師單白羯磨。差教授師下壇問難 羯磨師在本座。叉手白云。
大德僧聽。彼沙彌(某甲)等。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時到。僧忍聽。(某甲)為教授師。白如是。作白成否。(七證師在本座合掌同聲應云)成。
七師齊答成者。謂人法事三。皆如律如法如佛所教。此謂稱量得宜。辦事克就。若一不如律。設答成者。則事無成濟。七證犯罪。一字之司。任實非輕。今既羯磨成[A58]已。教授師即當起座。作禮壇主三拜。轉身從南下第二級。向西南繞至東北下第三級。著履繞至正南。朝壇上叉手一問訊。從西南而出詣屏問所。
第六教授出眾問難法
師到屏處就座而坐。鳴尺一聲。一引贊大德將三受具沙彌至師前。接彼所捧大衣。令三禮長跪。復還彼衣。引贊却離見聞。
師撫尺云。
諸沙彌。壇上諸師作法。差我下來問汝三人遮難。汝莫恐怖。須臾之間。令汝三人陞於寶壇。受具足戒。成大比丘。入三寶數。此非小緣。當生慶幸。
夫戒者。乃菩提之根本。聖道之鎡基。佛世利機契動便感。末世澆薄聖制從緣。緣集則作法功成。緣散則戒德無立。無作功勛不可見也。託緣定其有無。三衣一鉢是汝三人得戒之正緣。我於未問遮難之前。先與汝說衣鉢名相。(師指示彼身所著五七二衣及手捧之大衣云)此是安陀會。此是鬱多羅僧。此是僧伽黎。此是鉢多羅。然此衣鉢乃恒沙諸佛之標誌。聖賢沙門之軌儀。西天九十六種外道尚不識其名字。惟佛一人示此未曾有法。汝今得獲受持。當須珍敬愛護。今此衣鉢是汝自[A59]己有否。(答)有。(師云)既有甚善。應當受持披著。
諸部律中。亦即加法受。其五七二衣。於受沙彌戒時曾令權著。今唯大衣未受。一引贊呼彼三人。叩首起立於側。先一沙彌近前。捧衣對師。作如是說云。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此僧伽黎二十五條衣受。四長一短。割截衣持。(三說師答云)善(九品大衣隨品而受)。
[A60]已受竟者。過一旁口誦偈呪。齊整著衣。彼未受者。一一對師。亦如是受。著衣既畢。同向師前一拜。長跪合掌 師撫尺云。
諸沙彌諦聽。汝從無始以來。起虗妄心欺誑賢聖。沈沒生死無解脫期。今既投佛出家。為佛弟子。受佛禁戒。出生死津。務要斷虗妄根。行真實道。今正是至誠時。實語時。我問汝等重難輕遮。汝當諦審此身。有則言有。無則言無。汝三人不犯邊罪耶。(答云)無。(師應語云)量汝三人乍入道門。不識此罪之名。謂曾受佛戒[A61]已。於婬殺盜妄四重戒中。隨犯一戒。即漂棄佛海邊外。故名邊罪。汝不有耶。(答)無。
凡問難有無。意在相解。故中邊不相領解。尚不能成其捨戒。今雖問而不識者。與不問無別。律云。不成受戒。故下皆類此。可以知之。
汝白衣時。沙彌時。污淨行比丘尼耶。(答)無。
汝非白衣時。沙彌時。盜聽眾僧說戒。詐稱比丘。受人恭敬利養禮拜。名為賊住。賊住之人佛不許度。汝非此人耶。(答)非。
汝非外道。投佛出家。受佛戒[A62]已。還歸外道。今復重來受戒。此人志性不定。名為破內外道。非佛法器。佛不許度。汝非此人耶。(答)非。
汝非生(謂人從生來男根不具。是名生不男)犍(謂人以刀去男根。是名犍不男)妒(謂男根似無。見他行婬因生妒心。遂感有根。是名妒不男)變(謂能變現也。遇男則變為女。遇女則變為男。是名變不男)半(謂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是名半不男)五種人耶。(答)非。
汝非弑父耶。(答)無。
汝非弑母耶。(答)無。
汝非弑阿羅漢耶。(答)無。
汝非破和合僧耶。(答)無。
汝非惡心出佛身血耶。(答)無。
汝非諸天鬼神等。變為人形而來受戒耶。(答)非。
汝非龍畜等能變化者。化為人形而來受戒耶。(答)非。
汝三人身中各不佩帶男女二形。此正乖道器。汝今有耶。(答)非。
諸沙彌。此十三重難既無。我今更問汝十六輕遮。仍如前一一實答。
諸沙彌。汝三人出家[A63]已來。各各訓導。是何法名。(各答名[A64]已)此是汝三人入道之法名。一生之稱呼。從今受戒而去。凡見和尚阿闍黎。同壇尊證。上中下座。及宰官長者。朋友知識。父母師長之前。皆當稱此兩字法名。不得言你我某甲小僧之稱。
汝三人今日壇上得戒和尚是誰。(答云)上某下某大和尚。(師云)此是(某)寺(某)律師。是汝三人得戒和尚。梵語和尚。此云力生。三乘道力。五分法身。皆藉此師威力而生。故云力生。又云依學。謂依隨此師。學出世法。故云依學。今日受戒。若無此師。戒無從發。汝當記取和尚尊名。認取和尚慈相。若不記得名字相貌。受戒不得戒。從今[A65]已去凡遇節臘結制解制。當須懷香禮拜得戒和尚。若遇路途遙遠不能侍詣。當以焚香遙空稱名致敬。不得慢意。
汝三人年滿二十否。(答云)[A66]已滿。
衣鉢具足否。(答云)具足。
父母聽汝出家否。(答云)聽。
汝不負人錢債。作不還心而來受戒否。(答云)無。
汝非他家下使人否。(答云)非。
汝非當朝有名有祿官人否。(答云)非。
汝是丈夫否。(答云)是丈夫。
本律云。年滿二十者。能耐寒熱風雨饑渴持戒一食。忍惡言及毒蟲。是丈夫位。
既是丈夫。又要無病。一疥癩。二癰疽。三白癩。四乾痟。五顛狂。汝果無如是五病否。(答)無。
時有此五種病人。求耆婆治。耆云。我唯醫王。及佛弟子。彼思[A67]已即出家受具。復就治之。病好罷道還家。路逢耆婆問知白佛。故制不聽。若準律中。凡身相不具有辱大僧者皆不聽。今但問最後制以攝廣遮也。
沙彌等。我今於此問汝。少閒壇上眾師之前亦如是問。汝如此答我。少閒壇上眾師之前亦如是答。汝等隨我而行。待我先至僧中作白。僧若默然允可。我以手招之時。汝等即當進壇。
引贊呼三沙彌。一拜起立於旁。教授師起座出位前行。三沙彌次第隨師後行。將近戒壇令沙彌止立。瞻觀壇上。
第七白召入眾法
教授師至壇前。立中合掌。向上問訊[A68]已。作如是白云。
大德僧聽。彼沙彌(某甲)等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時到。僧忍聽。我(某甲)[A69]已問竟。聽將來。白如是。(師白[A70]已面向沙彌招手召之云)諸沙彌。汝等來。
沙彌聞召。具儀前行至壇。師移步詣香案之左而立。語云。
汝等一齊近香案前。(到[A71]已)問訊 長跪 居中者拈香一瓣。供養壇上諸師。(拈香[A72]已)一拜而起。隨我登壇乞戒。
第八明乞戒法
教受師前行。沙彌隨後。繞至壇西。脫履陞第二級。從西北繞至正南陞第三級。師歸本座前合掌而立。沙彌與師相去舒手及處。一行面北立定。師教云。
展大具。頂禮三拜 撩衣。(拜[A73]已)長跪 合掌。
善男子懇切至誠。仰憑清眾求哀乞戒。乞戒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稱法名。(稱[A74]已)其餘言詞。皆隨我道。
大德僧聽。我(某甲)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尚。願僧慈愍故。㧞濟我。
如是三乞。一叩首畢。教授師就本座而坐。
第九羯磨師單白法
羯磨師。於本座合掌。先作單白羯磨[A75]已。然後問難。作如是白云。
大德僧聽。此(某甲)等。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等)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尚。若僧到時。僧忍聽。我問諸難事。白如是。作白成否。(七證師在本座合掌答云)成。
第十正問難法
羯磨師云。
此安陀會。鬱多羅僧。僧伽黎。鉢多羅。今此衣鉢是汝三人有否。(答云)有。
善男子諦聽。今是至誠時。實語時。今隨所問。汝當隨實而答。僧祇律云。若不實答。便欺誑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世人。及以如來眾僧。自得大罪。
汝三人不犯邊罪耶。(答)無。
汝非白衣時。沙彌時。污淨行比丘尼耶。(答)無。
汝非白衣時。沙彌時。盜聽大僧說戒。詐稱比丘。受人恭敬利養禮拜。名為賊住。賊住之人佛不許度。汝非此人耶。(答)非。
汝非外道。投佛出家。受佛戒[A76]已。還歸外道。今復重來受戒。此人志性不定。名為破內外道。非佛法器。佛不許度。汝非此人耶。(答)非。
汝非生犍妒變半五種不男人耶。(答)非。
汝非弑父耶。(答)無。
汝非弑母耶。(答)無。
汝非弑阿羅漢耶。(答)無。
汝非破和合僧耶。(答)無。
汝非惡心出佛身血耶。(答)無。
汝非諸天鬼神等。變為人形而來受戒耶。(答)非。
汝非龍畜等能變化者。化為人形而來受戒耶。(答)非。
汝三人身中各不佩帶男女二形。此正乖道器。汝今有耶。(答)非。
善男子。此十三重難既無。我今更問汝十六輕遮。
汝三人出家[A77]已來。各各訓導。是何法名。(稱名[A78]已)汝三人今日得戒和尚是誰。(答)上某下某大和尚。
汝三人年滿二十否。(答)[A79]已滿。
衣鉢具足否。(答)具足。
父母聽汝出家否。(答)聽。
汝不負人錢債。作不還心而來受戒否。(答)無。
汝非他家下使人否。(答)非。
汝非當朝有名有祿官人否。(答)非。
不是丈夫否。(答)是丈夫。
既是丈夫又要無病。一疥癩。二癰疽。三白癩。四乾痟。五顛狂。汝果無如是五病否。(答)無。
第十一明授戒體法
和尚撫尺云。
善男子。前無重難。後無輕遮。甚是淨器。眾僧同慶當授汝戒。但深戒上善。廣周法界。量等虗空。今欲進受。要須緣境發心。心境相容。方發無作。薩婆多論云。凡欲受戒。先與說法引導開解。汝三人從無始以來。於一切境上造諸惡業。惡徧法界。今欲受戒翻前惡境。並起善心。故戒法所因還徧法界。故我如來隨眾生心造無邊之業。制無邊之戒。戒隨所制。故須緣境。境量雖多。舉要而言。不出乎二種。一者情境。二者非情境。言情境者。上至諸佛。下至眾生。十界正報。中陰有情。凡有心者。皆名情境。非情境者。十界依報。一切世間山河大地。草木叢林。舟車屋宅。珍寶田園。地水火風乃至虗空。佛說聖教。儒流文字。形像塔廟等。皆名非情境。善男子。既知境量如此寬廣。當須依境發心。心有三品。中下二心。劣弱非勝。[A80]但能自度。不能度人。我今教汝發上品心求上品戒。何為上品心。今於我諸師座前立三種誓願。一者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二者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三者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發此三種大誓願[A81]已。於白四羯磨言下進受大比丘戒。不為但求聲聞小果故。直欲成就三聚淨戒故。趣向三解脫門故。正求佛果。求大涅槃。令法久住故。發如是上品心。受上品戒。次當開廣汝懷者。良繇戒法體周法界。量等塵沙。終不以汝三人現前父母所生。報得狹劣身心而能容受。當作虗空器量之身。方能領納塵沙戒法。故論云。若此戒法有形色者。入汝身時當作天崩地裂之聲。繇是非色法故。令汝不覺不知當起警懷之意。發上品殷重之心。領納如來清淨妙戒(鳴尺一下)。今正為汝等白四羯磨受大比丘戒。汝等當眼觀壇儀。耳聽羯磨。一心諦受。莫餘思餘覺。羯磨師先作一白疊事告知。次秉三羯磨。量其可否。
此古壇廣文。於鳴尺下。補其一二。準十誦云。羯磨受戒時。當一心聽。莫餘覺餘思。唯應敬重。當正思惟。心心相憶念。應分別之。違者突吉罪。若受戒壇數眾多。可用隨機羯磨中略文。此廣略之文。皆出自南山。如略開導時。應與彼言。
六道眾生多是戒障。唯人得受猶含遮難。不必並堪。汝無遮難定得受戒。汝當依論文。發增上心。所謂救攝一切眾生。以法度彼。又戒是諸善根本。能作三乘正因。又戒是佛法中寶。餘道所無。又能護持佛正法久住。又仗羯磨威勢。眾僧大力。能舉法界勝法置汝身心。汝當眼觀壇儀。耳聽羯磨(云云)。如前廣中可知。
第十二正受戒體法
羯磨師合掌云。
惟願和尚大眾不悋慈悲。布施其戒。同心共秉。慎勿異緣。令此三人。感發圓宗戒體。將秉羯磨。聽宣作白。大德僧聽。此(某甲)等。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等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尚。(某甲)等自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滿二十。三衣鉢具。若僧到時。僧忍聽。僧授(某甲)等具足戒。(某甲)為和尚。白如是。作白成否。(七證師合掌齊答云)成。
大德僧聽。此(某甲)等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等。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尚。(某甲)等自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滿二十。三衣鉢具。僧今授(某甲)等具足戒。(某甲)為和尚。誰諸長老忍。僧與(某甲)等授具足戒。(某甲)為和尚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此是初羯磨成否。(如前答)成。
大德僧聽。此(某甲)等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等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尚。(某甲)等自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滿二十。三衣鉢具。僧今授(某甲)等具足戒。(某甲)為和尚。誰諸長老忍。僧與(某甲)等授具足戒。(某甲)為和尚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此是二羯磨成不。(如前答)成。
大德僧聽。此(某甲)等從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等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尚。(某甲)等自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滿二十。三衣鉢具。僧今授(某甲)等具足戒。(某甲)為和尚。誰諸長老忍。僧與(某甲)等授具足戒。(某甲)為和尚者默然。誰不忍者說。此是三羯磨成不(如前答)成。
僧已忍。與(某甲)等授具足戒竟。(某甲)為和尚。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善見論及諸律並云。受具足[A82]已。和尚阿闍黎等。為當記春夏冬時分。某月某日。乃至量影等時。受具足戒。若不為說記取者。壇上師有罪。此明僧臘夏數。令行來坐起。知上中下座尊卑禮節故。
第十三次說四墮法
時有比丘。受具足[A83]已。眾僧捨去。既不識犯。便造重罪。佛言。自今[A84]已去作羯磨[A85]已。當先與四波羅夷法。
和尚戒師撫尺云。
善男子聽。如來至真等正覺。說四波羅夷法。若比丘犯一一法。非沙門非釋子。
汝一切不得犯婬。作不淨行。若比丘犯不淨行。受婬欲法。乃至共畜生。非沙門非釋子。
爾時世尊。與說譬喻。猶如有人截其頭。終不能還活。比丘亦如是。犯波羅夷法[A86]已。不能還成比丘行。汝是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否。(答)能持。
一切不得盜。下至草葉。若比丘盜人五錢。若過五錢。若自取教人取。若自破教人破。若自斫教人斫。若自燒教人燒。若埋若壞色者。彼非沙門非釋子。譬如斷多羅樹心。終不復更生長。比丘犯波羅夷法亦如是。終不更成比丘行。汝是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否。(答)能持。
一切不得故斷眾生命。下至蟻子。若比丘故。自手斷人命。持刀與人。教死。歎死。與人非藥。若墮胎。若厭禱殺。自作方便。若教人作。非沙門非釋子。譬喻者。說言猶如鍼鼻缺。不堪復用。比丘亦如是。犯波羅夷法。不復成比丘行。汝是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否。(答)能持。
一切不得妄語。乃至戲笑。(戲笑。謂學口頭禪演習機鋒轉語也)若比丘非真實。非[A87]己有。自說言我得上人法。得禪。得解脫。得定。得四空定。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天龍來鬼神來供養我。彼非沙門非釋子。譬喻者。譬如大石破為二分。終不可還合。比丘亦如是。犯波羅夷法。不可還成比丘行。汝是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否。(答)能持。
比丘有二百五十戒相。唯此四法。謂之根本無殘罪。若犯不聽懺。即當滅擯。故先急急宣說。餘者謂之枝葉有殘罪。若犯許懺。是以稍緩。待下壇去令其讀學。故今不宣。
第十四後授四依法
時世饑儉。乞求難得。有外道輒自出家受戒。後僧無食。便即休道。佛言。先與四依。然後受戒。復有外道求僧出家。先說四依。彼即報言。我堪二依。若納衣腐藥。不堪此二。即便休道。佛言。此外道大有所失。自今[A88]已去後授四依。應如是授。
和尚撫尺云。
善男子聽。如來至真等正覺。說四依法。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
比丘依糞掃衣。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盡形壽能持否。(答)能持。
若得長利。檀越施衣。割壞衣得受(先制止。後開聽。下同)。
比丘依乞食。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盡形壽能持否。(答)能持。
若得長利。若僧差食。檀越送食。月八日食。十五日食。月初一日食。若僧常食。檀越請食得受。
比丘依樹下坐。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盡形壽能持否。(答)能持。
若得長利。若別房。尖頭屋。小房。石室。兩房一戶得受比丘依腐爛藥。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是中盡形壽能持否。(答)能持。
若得長利。酥。油。生酥。蜜。石蜜。得受。
今所宣第四依法。是西域醫藥。此方乃草根木皮等。雖然律從西制。而教[A89]已流東。必隨土地所產。時醫所用。凡是比丘應病之藥。有餘棄者。皆名腐爛藥。[A90]但是檀越發心布施一切藥餌。皆名長利。若不隨其方國者。則此依法徒受而無益矣。
第十五結勸迴向
和尚撫尺云。
汝受戒[A91]已。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處所。和尚如法。阿闍黎如法。眾僧具足滿。汝當善受教法。應當勸化作福治塔。供養佛法眾僧。和尚阿闍黎若一切如法教。不得違逆。應學問誦經。勤求方便。於佛法中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汝始發心出家。功不唐捐。果報不絕。餘所未知。當問和尚阿闍黎。汝等作禮下壇(此文出本律中)。
若壇數多。三人受竟下壇。令上殿禮佛發願。堅持戒品。其為教授師者。唯在壇上滿足十師之數。聽秉宣白四羯磨應成[A92]已。彼沙彌等即得具足戒。師復下壇。往屏處問第二壇沙彌難。問畢亦如前白召入眾。壇壇皆然。若正白四羯磨時。壇上十師不滿。縱羯磨成。彼沙彌等亦不得具足戒。乃至最後一壇受竟時。引禮呼前受戒者。同集壇前。左右列班。俟最後受者下壇 和尚鳴尺。十師齊起座而立。
和尚叉手回向云。
以此受具功德。願戒海澄清。蕩眾生之業垢。僧田淨潔。作大地之津梁。四恩三有。均沾利益。大眾同音。念佛回向。
壇下大眾。齊聲念佛。壇上九師。轉向和尚作禮三拜兩立。引禮呼新比丘等。一齊向上頂禮三拜。起立分班。第十師先行乃至和尚在末。從南下第二級。順西南繞至東下第三級。各著履繞詣壇前。齊列作禮三拜。
維那舉回向偈 大眾同和。
十師禮畢。回向偈終。和尚轉面南立。九師兩分。二引禮雙鳴引磬相對前行。新比丘等左右次序隨後。至方丈前。兩行合掌面面對跪。候十師行過。仍起雙行至。座前列班。頂禮十師[A93]已。徐徐雁行各歸本堂。俟眾引禮及諸引贊回。如常禮謝之。然後九師轉下。禮辭和尚而退。
佛言。當令受具戒者在前而去。弟子當日三時問訊和尚。朝中日暮當為和尚執作二事。勞苦不得辭說。一者修理房舍。二者補浣衣服。和尚一切如法教。盡當奉行。違者如法治。
二壇傳戒正範
三壇傳授菩薩戒正範
梵網經。第二十三憍慢僻說戒云。佛滅度後。欲以好心受菩薩戒時。於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當七日佛前懺悔。得見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時。應三七乃至一年要見好相。若不得好相。雖佛像前受戒不得戒。若現前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不須要見好相。何以故。是法師師師相授。故不須好相。是以法師前受戒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要見好相。菩薩瓔珞本業經。大眾受學品云。佛子受戒有三種受。一者。諸佛菩薩現在前受。得真實上品戒。二者。諸佛菩薩滅度後。千里內有先受戒菩薩者。請為法師教授。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戒。三者。諸佛菩薩滅度後。千里內無法師之時。應在諸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是下品戒。其梵網大部。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全文未傳此方。唯第十心地品。流通奉持。故缺師前授法。菩薩瓔珞本業經。及彌勒菩薩所說。菩薩戒羯磨文中俱明。故今會合加儀。遵行有據。
第一明敷座結壇法
若受戒日。先於佛殿(若眾多於佛殿前丹墀中亦可)。懸以旛葢。正中敷一高座。供得戒本師釋迦牟尼佛位。左上敷一高座。供尊證師十方諸佛。羯磨師文殊菩薩。教授師彌勒菩薩。同學等侶十方菩薩位。右上敷一高座。候所請菩薩戒法師。一一座筵。皆設香花。時至鳴楗椎。諸引禮令受戒者。各各掛鉢執具。身著三衣。將詣殿內(或徃丹墀)。彼受戒者。向引禮師三拜。分班而立。
引禮白云。
諸佛子。今為汝等嚴淨道場。敷設法座。秉受菩薩妙善戒法。汝等先當隨我誦呪結壇。次方入室請師。
引禮白[A94]已。於正中向座。合掌問訊[A95]已。轉身順右舉大悲呪。彼受戒等一齊朗誦。各各依次貫珠隨後而行。旋繞三匝。三誦呪畢。引禮先歸本位。隨者亦各照班次立定。舉。
南無甘露王菩薩摩訶薩(三聲)
第二明請師入壇法
凡在界內同居大僧。先聽鳴椎齊集方丈。結壇既畢。諸引禮左右相對導前出壇。眾求戒者。一一次第對隨於後。俱詣方丈。如常列班。二引禮各將二求戒者。往請二阿闍黎到[A96]已。求戒等作禮三拜。二阿闍黎。分歸輔弼位而立。四引禮出班。先應通知侍者。次入室請師。師出室就座。二阿闍黎轉向菩薩戒法師三拜復位。
引禮云。
諸佛子等。一齊向上排班。聞磬聲至誠頂禮三拜 撩衣 護鉢。(拜[A97]已)長跪 合掌。
夫菩薩戒者。事出非常。憑師乃發。佛前自誓。相好難期。一遇明師。便名得戒。今為汝等恭請(某)堂上(某)律師。為汝等作菩薩戒法師。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稱法名。(稱[A98]已)其餘言詞。皆隨我道。
菩薩戒羯磨經云。若諸菩薩。欲學菩薩三聚淨戒。或是在家。或是出家。於無上菩提發弘願[A99]已。審求功德具足。有智有力同法菩薩。先禮雙足。偏袒右肩。膝輪據地。合掌恭敬。如是請言。
大德憶念。我(某甲)今於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薩淨戒。惟願須臾。不辭勞倦。哀愍聽授。
此請詞。出彌勒羯磨經。如是三請。三叩首。
菩薩戒法師云。
諸佛子等。汝既殷勤伸請。我今可爾臨壇。遵依大乘經律。為秉宣授受 引禮云。
諸佛子等。一齊起立。聞磬聲頂禮三拜 撩衣 護鉢。(拜[A100]已)起具 分班。
待眾起立[A101]已定。引禮將香與一為首者執之 菩薩戒法師。起座合掌。舉。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大眾齊稱佛號。壇中大擂法鼓。二引禮左右相對導持幢旛者前行。次隨喜眾。次受戒者。次二引禮雙鳴引磬。其執香者逐後。二阿闍黎又次之。菩薩法師在末。二侍者。一[A102]捧鉢一持錫杖相隨。其引導幢旛進壇。詣上左右高座旁立。隨喜大眾依隨幢旛。從上次第兩序而下排定。受戒者。如常班次對列。其鳴磬二引禮兩分却至旛前。二阿闍黎於中高座前左右對立。法師居中展大具。作觀頂禮十方三世三寶九拜。鉢杖隨立其後。
維那舉集眾偈云。
南無雲來集菩薩摩訶薩(三稱)
今為傳授。菩薩三聚淨戒說者。
九拜竟。舉偈畢。法師起具。陞座拈香。斂衣而坐。二阿闍黎轉下亦如是九禮[A103]已。詣法師高座上。於左右輔立。鉢杖持在師後。
引禮云。
隨喜海眾。出班禮佛。
大眾具儀。詣中三禮竟。各各依次仍歸本位列之。
引禮云。
上香(執香者。徐徐轉中。向上一舉。順右進至佛前。長跪。上香[A104]已)。復位 諸佛子。一齊向上排班 展大具 聞磬聲。頂禮三拜 撩衣 護鉢(拜[A105]已)。長跪 合掌。
第三明禮敬三寶法
菩薩羯磨經云。既作如是無倒請[A106]已。偏袒右肩。恭敬禮拜供養十方三世諸佛世尊。[A107]已入大地得大智慧得大神通諸菩薩眾。現前專念彼諸功德。生殷淨心。又瓔珞經云。善男子善女人。當受戒時。先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佛。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佛。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佛。如是三禮。法僧亦然。
引禮云。
諸佛子。汝等既發勝心。求受菩薩淨戒。應當作觀運心。隨我音聲頂禮十方三寶。人各自稱法名(稱[A108]已)。一齊起立合掌。
左右引禮。或八人或六或四。對往至中。一行列定。展大具。入觀頂禮。合掌作梵云。
一心頂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諸佛。
諸受戒者。必須同聲同禮一切恭謹。勿致身口參差。心意散亂。
一心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諸佛。
一心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諸佛。
一心頂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尊法。
一心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尊法。
一心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尊法。
一心頂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賢聖。
一心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賢聖。
一心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賢聖。
第四明正請師法
羯磨經云。其受戒菩薩。復於有智有力菩薩所。謙下恭敬。膝輪據地。對佛像合掌請言(即下請詞是也)。是故禮三寶竟。諸求戒者。仍各長跪合掌。眾引禮起具復位。唯一引禮立於佛前教云。
諸佛子等。今對佛像前。隨我語言。至誠正請菩薩戒法師。
惟願大德哀愍。授我(某甲)等菩薩淨戒。
作是一說[A109]已。眾齊一叩首。引禮復還本位。菩薩羯磨經云。如是請[A110]已。專念一境。長養淨心。我今不久當得無盡無量無上大功德藏。即隨思惟如是事義。默然而住。爾時菩薩戒法師。應撫尺問云。
諸佛子聽。汝是菩薩否。(眾齊答云)是菩薩。(師復云)既是菩薩。汝發菩提心未。(答云)[A111]已發菩提心。
第五明開導戒法
菩薩戒師撫尺云。
諸佛子聽。汝等今者。欲於我所受諸菩薩一切學處。受諸菩薩一切淨戒。謂攝律儀戒(十波羅夷即止惡也)。攝善[1]戒法(八萬四千法門即行善也)。饒益有情戒(慈悲喜捨即度生也)。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A112]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A113]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汝能受否。(眾答云)能受。
如是三問三答。此文出羯磨經中。
第六明請聖法
菩薩戒法師撫尺云。
汝諸佛子。既能受菩薩淨戒。能學菩薩學處者。各各起立合掌。端秉一心。五體投地。隨我伸請諸佛菩薩。為菩薩戒和尚諸師。各稱自[A114]己法名(稱[A115]已)。
師起座拈香。入觀作梵。二阿闍黎同音請云。
香花迎。香花請。比丘(某甲)等。一心奉請(有餘眾隨加名)。
大德。釋迦如來。一心念我比丘(某甲)等。今請如來為我作得戒和尚。惟願如來為我作得戒和尚。我依如來故。得受菩薩三聚十無盡清淨戒。慈愍故 當三啟請。三頂禮。下皆同。
香花迎。香花請。比丘(某甲)等。一心奉請(加名同前)。
大德。文殊師利菩薩。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請菩薩為我作羯磨阿闍黎。惟願菩薩為我作羯磨阿闍黎。我依菩薩。故得受菩薩三聚十無盡清淨戒。慈愍故。
香花迎。香花請。比丘(某甲)等。一心奉請(加名同前)。
大德。彌勒菩薩。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請菩薩為我作教授阿闍黎。惟願菩薩為我作教授阿闍黎。我依菩薩故。得受菩薩三聚十無盡清淨戒。慈愍故。
香花迎。香花請。比丘(某甲)等。一心奉請(加名同前)。
大德。十方一切如來。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請如來為我作尊證師。惟願如來為我作尊證師。我依如來故。得受菩薩三聚十無盡清淨戒。慈愍故。
香花迎。香花請。比丘(某甲)等。一心奉請(加名同前)。
大德。十方一切菩薩摩訶薩。一心念我(某甲)等。今請菩薩為我作同學等侶。惟願菩薩為我作同學等侶。我依菩薩故。得受菩薩三聚十無盡清淨戒。慈愍故。
如是拈香。一一三請[A116]已畢。師復就座而坐。引禮呼眾。長跪合掌。
第七受四不壞信
菩薩戒師撫尺云。
瓔珞經云。禮三寶[A117]已。復教受四不壞信。依止四依。所云四不壞信者。蓋吾人所稟體性是一。而於此一體之中具得有佛法僧寶及戒故。梵語佛陀。華言覺。謂性體靈覺。照了諸法非空非有。是名本具之佛寶也。法即軌持之義。謂法性寂滅。而恒沙性德皆可軌持。是名本具之法寶也。僧者。梵語具云僧伽。華言和合眾。謂恒沙妙德。性相不二。理事和合。是名本具之僧寶也。戒者。謂金剛光明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一切眾生佛性種子。是名本具之性戒也。汝等從今信得自心是佛是法。是僧。是戒。盡未來際身不忘不失。故云四不壞信。雖云體具真常。不無修證。所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應當歸投住持三寶。納受清淨妙戒。依止修行。方得圓成無上佛果。今對。
諸佛菩薩座前。一一諦受。歸依之語。汝當自說。恐汝不能。隨我所道。
- 我(某甲)從今時。盡未來際身。歸依佛。
- 我(某甲)從今時。盡未來際身。歸依法。
- 我(某甲)從今時。盡未來際身。歸依僧。
- 我(某甲)從今時。盡未來際身。歸依戒。
各隨師語朗說。三受三叩首。
第八懺悔過法
菩薩戒師撫尺云。
諸佛子。梵網經所明。現身有犯七逆者。不得受戒。前夜羯磨師[A118]已曾一一詳審。汝等幸皆無犯。故得受戒。今準瓔珞經云。受四不壞信[A119]已。次當教悔三世罪。而罪所言三世者。謂過去無明種子。為罪業之因。今生現行。為罪業之緣。繇此現行熏過去無始以來之業種。因緣和合而所作業成。又為當來罪業之惡因。如是展轉相資。故令輪迴不絕。今憑諸佛菩薩座前。慚愧悔過。若能違今生之現行。則過去業種乾枯。未來業因自滅。悔過之言。汝合自說。恐汝不能。隨我所道。
- 我(某甲)若過去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
- 我(某甲)若現在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
- 我(某甲)若未來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
各隨師語朗說。三悔三叩首。
第九明發願法
瓔珞及羯磨二經。缺發願。今[A120]采時行戒本內。發十四願以補之 菩薩戒師撫尺云。
諸佛子等。悔過[A121]已竟。三業清淨。如淨瑠璃內外明照。次應發十四種大願。依而修行圓滿功德。假使熱鐵輪。在於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所發願。我今對諸佛菩薩座前。一一為汝等三宣。汝等當向諸佛菩薩座前。心念口言。一一自說。各稱法名(稱[A122]已)。
鳴尺一下。
- 第一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念佛。親近善知識否。(答云)能親近。
- 第二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捨離諸惡知識否。(答云)能捨離。
- 第三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乃至失命因緣。不犯戒否。(答云)不犯。
- 第四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讀誦大乘經律。問甚深義否。(答云)能問。
- 第五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於無上菩提生信心否。(答云)能生。
- 第六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若見眾生苦惱時。能救護否。(答云)能救護。
- 第七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隨力。供養三寶否。(答云)能供養。
- 第八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否。(答云)能孝敬。
- 第九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捨諸懈怠。勤求佛道否。(答云)能勤求。
- 第十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於五塵上諸煩惱生時。能制伏心否。(答云)能制伏。
- 第十一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眾生無邊誓願度。汝能度否。(答云)能度。
- 第十二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煩惱無盡誓願斷。汝能斷否。(答云)能斷。
- 第十三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法門無量誓願學。汝能學否。(答云)能學。
- 第十四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佛道無上誓願成。汝能成否。(答云)能成。
第十明發戒體法
菩薩戒師撫尺云。
諸佛子等。既能發此十四種深宏誓願。我當起座。為汝等頂禮啟白。十方現住諸佛及諸菩薩感發汝等圓宗戒體。汝應一心善聽。作意諦思。當知我初番白竟之時。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繇心業力。悉皆震動。我二番白竟之時。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如雲如葢覆汝頂上。我三番白竟之時。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從汝頂門流入身心。充滿正報盡未來際永為佛種。此是無作戒體。無漏色法。繇汝增上善心之所感得。是故汝應至誠頂受。
次正授戒體法
經云。能受菩薩不起於座。如故長跪。能授菩薩起座。對佛像前。普於十方現住諸佛及諸菩薩。恭敬供養頂禮雙足作白(即下白文)。今準義加儀。則二阿闍黎下座先行。菩薩戒師在後。至佛像座前。二師分立左右。戒師居中拈香。入觀三頂禮。長跪合掌白云。
仰啟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今於(某省某寺)此中。現有(某甲)菩薩。於我(某甲)菩薩所。乃至三說受菩薩戒我為作證。惟願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第一真聖於現不現。一切時處。一切有情皆現覺者。於(某甲)受戒菩薩亦為作證。慈愍故。慈愍故。大慈愍故。
此準經文。如是三白。謂之三番羯磨。羯磨如法成[A123]已。受者即得戒。戒師與二師禮卻本座。非似僧法受具。十師俱坐。羯磨應成而[A124]已。
第十一明宣戒相法
上依菩薩羯磨經文。三番啟白聖[A125]已。即得菩薩三聚妙善戒體。此依梵網經中。次宣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相。而俾識相守持。以護體故 菩薩戒師撫尺云。
諸佛子。菩薩有十無盡戒應受持。各稱法名。
(稱[A126]已言十無盡戒者。瓔珞經云。一切菩薩凡聖戒。盡心為體。是故心亦盡。戒亦盡。心無盡故。戒亦不盡。故言無盡戒也)。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
- 第一不得故殺生。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殺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
- 第二不得故偷盜。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盜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
- 第三不得故婬欲。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婬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
- 第四不得故妄語。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妄語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
- 第五不得故酤酒。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酤酒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
- 第六不得故說在家出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說四種過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
- 第七不得故自讚毀他。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自讚毀他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
- 第八不得故慳惜加毀。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慳惜加毀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
- 第九不得故瞋心不受悔。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瞋心不受悔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
- 第十不得故謗三寶。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謗三寶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諸佛子。[A127]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四十八輕今當說。
撫尺云。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其中間。
- 第一不得故不敬師友。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敬師友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不得故飲酒。若有犯。非菩薩行。不飲酒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不得故食肉。若有犯。非菩薩行。不食肉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不得故食五辛。若有犯。非菩薩行。不食五辛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五不得故不教悔罪。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教悔罪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六不得故不供給請法。若有犯。非菩薩行。不供給請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七不得故懈怠不聽法。若有犯。非菩薩行。懈怠不聽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八不得故背大向小。若有犯。非菩薩行。不背大向小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九不得故不看病。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看病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不得故畜殺具。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畜殺具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一不得故作國使。若有犯。非菩薩行。不作國使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二不得故販賣。若有犯。非菩薩行。不販賣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三不得故謗毀。若有犯。非菩薩行。不謗毀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四不得故放火焚燒。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放火焚燒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五不得故僻教。若有犯。非菩薩行。不僻教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六不得故為利倒說。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為利倒說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七不得故恃勢乞求。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恃勢乞求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八不得故無解作師。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無解作師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十九不得故兩舌。若有犯。非菩薩行。不兩舌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不得故不行放救。若有犯。非菩薩行。不行放救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一不得故瞋打報仇。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瞋打報仇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二不得故憍慢不請法。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憍慢不請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三不得故憍慢僻說。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憍慢僻說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四不得故不習學佛。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習學佛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五不得故不善知眾。若有犯。非菩薩行。不善知眾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六不得故獨受利養。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獨受利養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七不得故受別請。若有犯。非菩薩行。不受別請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八不得故別請僧。若有犯。非菩薩行。不別請僧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二十九不得故邪命自活。若有犯。非菩薩行。不邪命自活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不得故不敬好時。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敬好時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一不得故不行救贖。若有犯。非菩薩行。不行救贖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二不得故損害眾生。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損害眾生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三不得故邪業覺觀。若有犯。非菩薩行。不邪業覺觀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四不得故暫念小乘。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暫念小乘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五不得故不發願。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發願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六不得故不發誓。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發誓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七不得故冒難遊行。若有犯。非菩薩行。不冒難遊行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八不得故乖尊卑次序。若有犯。非菩薩行。不乖尊卑次序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三十九不得故不修福慧。若有犯。非菩薩行。不修福慧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十不得故揀擇授戒。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揀擇授戒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十一不得故為利作師。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為利作師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十二不得故為惡人說戒。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為惡人說戒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十三不得故無慚受施。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無慚受施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十四不得故不供養經典。若有犯非菩薩行。不供養經典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十五不得故不化眾生。若有犯。非菩薩行。不化眾生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十六不得故說法不如法。若有犯。非菩薩行。不說法不如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十七不得故非法制限。若有犯。非菩薩行。不非法制限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 第四十八不得故破法。若有犯。非菩薩行。不破法戒能持否。(答云)能持。
第十二結讚回向
瓔珞經云。佛子受十無盡戒[A128]已。其受者。過度四魔。越三界苦。從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隨行人乃至成佛。又經云。受菩薩戒者。即於此身一念之中。具足八種殊勝功德。一者趣道場殊勝。譬如大鵬。一飛過十萬里。菩薩發心受此大戒。越六趣三乘直至菩提故。二者發心殊勝。若人一念。發起大悲大智受菩薩戒。即超二乘。如昔有沙彌侍一羅漢而行。忽發菩提心求受菩薩戒。此阿羅漢返生恭敬。為擔衣鉢。讓路而行。三者福田殊勝。假使有人供養滿閻浮提大阿羅漢。不如供一受菩薩戒者。以彼運心廣大故。四者功力殊勝。受小乘戒。譬如螢火。受菩薩戒。譬如日光。一切普照故。五者滅罪殊勝。受戒破犯猶勝外道。以戒威力。設墮惡道。受罪輕微故。六者受胎殊勝。受菩薩戒者。若在胞胎。常為天龍善神共守護故。七者神通殊勝。受菩薩戒者。能攪長河為酥酪。變大地作黃金。一念中超越千生。一日內廣度羣品故。八者果報殊勝。受菩薩戒者。當生蓮華藏海受法性身。一得真常。永不退轉故。諸佛子等。汝今既受菩薩戒[A129]已。即獲如是殊勝功德。各各善護守持。於行住坐臥日夜六時。讀誦是戒。猶如金剛。如帶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繫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A130]已成之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心者。即非菩薩。是故應當珍敬。慎勿懈退。
如是結勸畢。鳴尺一下。眾一叩首。菩薩戒師。起座合掌迴向云。
以此受戒功德上報四恩。下濟諸苦。法界眾生。同圓種智。在會沙門。共證菩提。海眾齊音。念佛迴向。
大眾同聲念佛。引禮呼新菩薩三拜。起具分班。二阿闍黎先下座。至中禮佛三拜。近佛座左右而立。菩薩戒師下座。禮佛三拜。
維那舉迴向偈 眾和之。
其送菩薩戒師歸方丈。謝二師及諸引禮。一一皆同受具之儀。今大乘戒七眾同收。若有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者。俱隨送之。但要各歸各眾。不得糅亂。雖理性戒體無二。然事相世儀須分。能善護譏嫌。即名持戒也。
若授在家菩薩優婆塞。六重二十八輕戒者。科儀同此。唯異戒相。故附之。
先六重戒相
- 第一不殺生。是優婆塞菩薩戒。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殺生戒能持否。(答)能持。
- 第二不偷盜(如前)
- 第三虗說(如前)
- 第四邪婬(如前)
- 第五宣說四眾過罪(如前)
- 第六酤酒(如前)
二十八輕戒相
- 第一不能供養父母師長。是優婆塞菩薩戒。若有犯。非菩薩行。不供養父母師長戒能持否。(答)能持。
- 第二躭樂飲酒(如前)
- 第三惡心不能瞻視病苦(如前)
- 第四有乞者不能多少分與遣空還(如前)
- 第五見四眾不能承迎禮拜問訊(如前)
- 第六見四眾毀所受戒心生憍慢(如前)
- 第七月六齋日不受八戒供三寶(如前)
- 第八四十里中有講法處不能往聽(如前)
- 第九受招提僧臥具牀坐(如前)
- 第十疑水有蟲故便飲之(如前)
- 十一險難之處無伴獨行(如前)
- 十二獨宿尼寺(如前)
- 十三為於財命打罵奴婢僮僕外人(如前)
- 十四以飱食施四眾(如前)
- 十五畜猫狸(如前)
- 十六畜養象馬牛羊駝驢一切畜類(如前)
- 十七不儲畜僧伽黎衣鉢錫杖(如前)
- 十八若須田作不求淨水及陸種處(如前)
- 十九物說價[A131]已捨賤趨貴斗秤量物不令平用(如前)
- 二十於非處非時行欲(如前)
- 二十一隱瞞官稅(如前)
- 二十二犯國制(如前)
- 二十三得新穀菓蓏菜茹不先供奉三寶先自受(如前)
- 二十四僧若不聽說法讚歎輒自作(如前)
- 二十五道路若在比丘沙彌前行(如前)
- 二十六僧中付食若偏為師選擇美好過分與(如前)
- 二十七養蠶(如前)
- 二十八路遇病者不能瞻視為作方便付囑所在(如前)
三壇傳戒正範卷四(終)
No. 1128-B 覺源禪師與本師借庵老和尚論傳戒書
覺源禪師與本師借庵老和尚論傳戒書
傳戒之書。律中名為授戒羯磨。東土宣律師以後。自華山傳戒正範一出。而天下奉為司南。名曰律主。是誠足以莊嚴佛樹矣。但仔細檢點。其中有不貫串者凡有數則。一曰發菩提心不貫串。二曰懺摩不貫串。三曰問遮難不貫串。四曰白四羯磨不貫串。司羯磨者。可以離此用。亦可以即此用也。何謂發菩提心不貫串。夫菩提心者。具足一切佛法。一曰直心。正念真如法是。二曰深心。具足十波羅蜜是。三曰迴向心。以諸佛大願迴向三處是。三賢分證此三心。十地合證此三心。等覺此三心等有。妙覺圓滿此三心。藏中有授菩提心戒一卷。受此一戒。則可以具足一切戒矣。今不預受此戒。先教以懺摩。至授菩薩戒時。[A132]但問之以[A133]已發菩提心未。答曰[A134]已發。授者受者。皆不知菩提心為何物。但含糊問答而[A135]已。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事。為今之計。司羯磨者。當發露時。先教之以向十方佛前。發四宏誓願。司教授者。於過毗尼時。教之以華嚴淨行品。向文殊前。發一百四十大願。一願一拜。然後至問[A136]已發菩提心時。便可胷中了了。不至突如其來矣。何謂懺摩不貫串。夫懺摩者。名為發露。改往修來。決定毗尼經中。世尊教以發露之法。曰五無間。曰十不善。曰盜用僧物。曰覆藏。又教以迴向。稱禮三十五佛洪名。不多不寡。此可為式。乃惟專稱本師釋迦一佛。雖亦可以減罪。而發露不周。其與覆藏有何異乎。何謂問遮難不貫串。律中以一人一壇為正。至多不得過三人。今必決定三人一壇。是畏煩而徒苟簡矣。今此衣鉢是汝自[A137]己有否。答之以是。言是自[A138]己有。非借來也。今改之以有。是明開其借衣鉢矣。後問衣鉢具足否。答以具足。恐其不具。與前是字分明兩事。若前改為有字。無論文義不對。而前有後具。不又重疊乎。何謂羯磨不貫串。夫四分羯磨。與隨機羯磨。雖俱係律藏。但僧祇是佛本意。見於舍利弗問經。餘部為被添之甘露。佛[A139]已有明訓矣。今傳戒白四羯磨。主於四分。是不具擇法眼也。何則佛法以默然為印證。處處皆然。今白四羯磨中。添入四個成否。齊答四個成字。則是僧竟不默然矣。毋論不是佛法。即後結處默然。故句前後乃自相違矣。惟靈峯大師毗尼事義集要中。不用四個成字。真是鵞王擇乳手段。此係得戒緊要事故。不可不辯。更有甚者。律係佛制。如王法不可增減。今傳戒正範中。摘去求授人具足羯磨一條。直是減損律制。如周室班爵之制。諸侯惡其害[A140]已。而皆去其籍。傳戒之摘去此一羯磨。何以異於戰國之諸侯壞周制乎。幸古本尚在。猶有可考。凡司傳戒者。用其法去其弊。斯可傳佛心印。幸毋效其尤也。
校注
[0671001] 戒法疑倒(CBETA 按:卍續藏本頁內文有[01]注標,但此頁校注欄中缺相對應之校注資料,參考新文豐版大正藏第107冊113頁上欄第8行頭注內容。)【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60 冊 No. 1128 傳戒正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