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壇傳戒正範卷三
三壇進菩薩戒前請戒懺悔儀
通啟二師第一
按菩薩戒羯磨經云。若諸菩薩欲受菩薩戒時。先應為說菩薩法藏。摩怛哩迦菩薩學處。及犯處相。令其聽受。以慧觀察。自所意樂堪能。思擇受菩薩戒。非為他勸。非為勝他。當知是名堅固菩薩。堪受菩薩淨戒。準經所明。故知凡受菩薩戒。先當請戒開示。次則審懺問難。如法授受。匪藉引導。則發請無繇。是以先須通白輔化二師。然後啟請和尚。
(其請戒開導之法。須在正授戒前二三日。於午後令淨人灑掃法堂。中敷高座。若無淨人。新比丘亦得。至時鳴椎集眾。然此中集者。非但局於比丘。凡欲求菩薩戒之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應同集。若眾多。應以十比丘往請引禮師。若少四人。乃至極少惟幾比丘者。即可同徃。到[A1]已一觸禮。延至法堂中。普同作禮三拜起立。一為首者合掌白云)。
我比丘(某甲)等。今欲進求菩薩大戒。於諸儀則。罔諳規繩。復懇諸師。幸為示導。
引禮云。
汝等比丘(若有後六眾人在內。隨類加之)既能增心增戒。利[A2]己利人。法門熾盛。功德難思。我今先將汝等通白二師。乞請同詣方丈。
(答[A3]已。同一觸禮。起分兩立。於時二引禮各將二比丘。分請二師。請至法堂[A4]已。引禮呼眾如常作禮三拜。長跪合掌。二引禮向二師一觸禮起立叉手。代眾白云)。
彼比丘(某甲)等(後六眾隨有加之)。今欲乞圓菩薩大戒。故先通白二阿闍黎師。惟願勿悋利物之婆心。勗成新學之上志。欣移法趾。同詣方丈。啟請和尚臨堂。曲垂開示。令彼眾等聞解受持。不昧正修。慈愍故(白[A5]已。呼眾作禮一拜)。
闍黎師云。
諸比丘等(有後六眾隨加之)汝今意欲啟請和尚。求圓菩薩妙善戒法者。可謂真佛弟子。是名大道心人。少間和尚若慈允臨堂。開導之時。汝等各各諦聽思惟。可能堪受此戒。良以菩薩誓願深廣。行門無量。非同比丘向所修持。倘有纖毫怯怖。機器卑劣。大戒難圓。所謂假使鐵輪頂上旋。終不退失菩提心。如是行願堅固。方名受持菩薩戒者。故我二師先為告諭。汝等人人各懷恭謹。同往方丈。迎請和尚。
(引禮呼眾作禮三拜。起分左右。其為首者。隨二師詣方丈。餘者立定)。
請戒開導第二
(請和尚時。可令九人。一人執香前行。次引禮鳴磬。次二師餘眾末行。至方丈禮儀如常。和尚臨堂陞座。先二師禮畢歸位。引禮向上展大具三拜。長跪。合掌白云)。
仰白和尚。大慈忍聽彼比丘(某甲)等(有餘眾隨加之)。今欲求圓菩薩淨戒。故先恭詣座前。頂禮啟白。願開甘露解脫法門。傳授金剛光明寶戒。不捨慈悲。幸垂䇿導(白[A6]已三拜起具復位。呼云)。
上香 復位 諸比丘等(如上加名)一齊向上排班 展大具 聞磬聲頂禮三拜 撩衣(拜[A7]已)長跪 合掌。
闍黎師云。
諸比丘等。所有乞戒言辭。為首者代眾至誠作白(首者白云)。
我比丘(某甲)等。久[A8]已毀形離俗。每懷進道無門。幸值大和尚戒德山高。毗尼海湛。繇是得以登壇稟具。始預僧倫。更欲息慮投誠。重增大戒。故今頂禮座前。悃愊伸請惟願鑒精䖍於一念。降悲愍於羣機。均賜菩薩妙善淨戒。令(某甲)等修學大乘。契悟心地。即以四弘化導之功。用酬施戒法乳之德。下情不勝懇禱之至(白[A9]已。引禮呼眾頂禮一拜。合掌長跪。一心諦聽)。
和尚撫尺云。
諸比丘等(若有餘眾隨類加之)。汝今懇切至誠。乞求菩薩妙善戒法者。先須以三種決定深固大信。發無上菩提心而求之。若信不決定。則不能斷除疑網。心不深固。則不能勇猛勤修。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安住大乘。如山如海。不動不搖者。皆繇具此一信永信之力也。何等為三。一者。決定深信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故今勤修勝行。誓成覺道。願度眾生。咸登佛果。故梵網經云。汝是當成佛。我是[A10]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A11]已具足。二者。決定深信波羅提木叉戒。是菩提涅槃修證之本因。若無戒為本修因。如蒸砂作飯。縱經塵劫終不能成。故華嚴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堅持於淨戒。是則如來所讚歎。涅槃經云。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三者。決定深信一切諸佛法報化身。清淨光明。無邊相好。皆依持戒而得莊嚴成就。故薩遮尼乾子經云。如來功德身。以戒而為本。故知上求佛果克備二嚴。下化眾生圓滿萬行。有戒則修證不虗。無戒則徒勞何益。汝等若具此三種信力者。方可感求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為得戒本師和尚。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為羯磨阿闍黎。一生補處彌勒菩薩為教授阿闍黎。十方現在一切諸佛為尊證師。十方一切菩薩為同學侶。吾雖受請陞座。[A12]但是汝等教誡法師。名曰秉戒和尚。謂秉宣佛制。教誡後學故。若於來朝入壇正受戒時。汝等人人皆要專注一境。頓息諸緣。此身雖在師前。而心必觀想諸佛海會。須知菩薩淨戒。非淺浮之信。散亂之心而可納受。故經云。三白受戒羯磨畢竟。從此無間。普於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現住諸佛諸大菩薩前。法爾相現。繇此表示。如是菩薩[A13]已受菩薩所受淨戒。爾時諸佛菩薩覩是菩薩法爾之相。知某世界。某名菩薩。某菩薩所。正受菩薩所受淨戒。一切於此受戒菩薩如子如弟。生親善意。眷念憐愍。繇諸佛菩薩眷念憐愍。令是菩薩希求善法。倍復增長。無有退減。如是菩薩所受淨戒。於餘所受淨戒最勝無上。無量無邊大功德藏之所隨逐。第一最上善心意樂之所發起。普能滅除於一切有情一切種惡行。一切別解脫律儀。計分。算分。喻分。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攝受一切大功德故。受此戒[A14]已。雖復轉身徧十方界。在在生處。不捨菩薩淨戒律儀。繇是菩薩不捨無上菩提大願。亦不上品纏犯他勝處法。若轉受餘生忘失本念。值遇善友。為欲覺悟菩薩戒念。雖數重受而非新得。準斯經文。則知受持比丘戒名曰僧戒。當在僧中禮請十師。白四羯磨而得。但盡今生形壽。受持菩薩戒名曰佛戒。應於師前啟白諸佛。三番羯磨而得。直至果覺後身。所以釋迦世尊。文殊彌勒。為菩薩戒之三師。諸佛為其證明。而諸佛菩薩未離真際。求戒之人實住此方。能令授受獲益者。良繇眾生機感。諸佛道交。如子愈孝而母愈憐。譬水愈清而月愈顯。受大乘戒。為真佛子。諸佛菩薩慈悲護念。亦復如是。來日為汝等欽遵大乘經律。結壇敷座。集眾啟聖。易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之自利心。而為菩薩嚴土利生之廣大心。轉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之別解脫戒。而為菩薩保解脫之三聚戒(文中總舉七眾。隨有者一一加之)。然此三聚妙戒。體是無作遍周法界。量等塵沙假色表顯。雖云受。乃全性起修不二而二。雖云持。乃全修在性二而不二。此則佛種從緣起。性修交成故。得斯體[A15]已。任運止惡行善。任運利物濟生。於正止行利生之間。實無利生止行可得。以諸法無生。一道真淨故。起信論云。以知法性無染污故。隨順修行尸波羅蜜。而此性戒之性。佛生共具。蠢動不無。有性即有心。有心皆成佛。梵網經云。金剛光明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但恐汝等若不能發無上菩提大願。及現身中有犯七逆罪者。雖佛性之理體。人人本具未曾欠少。而終難發起戒之當體。經律明條。應當詰問。汝等少頃。且隨眾引禮大德。今夜入懺摩堂中向羯磨師前。先將各人本所受持戒品。其間若染若淨。一一發露。次依大乘所遮七逆。詳細審明。若根本重戒不破。七惡逆罪不犯。方可如律如法。清淨授受。諸佛讚善。龍天衛守。所謂毗尼住世而正法得以久住。汝等能依教奉行否。(眾齊答云)能依教奉行。
引禮云。
諸比丘等(有餘加之)一齊起立 聞磬聲禮謝三拜 撩衣(拜[A16]已)起具 分班 迎請者出班送和尚歸方丈。
(禮儀如常送[A17]已。仍至堂中禮送二師。並謝引禮師畢。次第各還本所。以候初夜問懺)。
審戒遮第三
梵網經云。與人授戒時。不得揀擇。一切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婬男婬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無根二根。黃門奴婢。一切鬼神。盡得受戒。又云若欲受戒時。師應問言。現身不作七逆罪耶。菩薩法師。不得與七逆人受戒。故知理性無別。有心者盡皆通收。事障須防。無犯者乃可容受。既於不揀擇中而分揀擇。然審問中。復有正權頓漸之殊。故今彚之為四。以便懸當臺之明鏡。鑒所受之機宜。若不諳練於先。臨時成非莫曉。
一者出家男女。若受持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戒。或學戒年滿無缺。或身器完美無遮。[A18]已經登壇。白四羯磨。曾圓比丘比丘尼戒。今復增發大心。乞求三聚。繇其行布靡逾。不廢住持僧寶。如法如律。謂之正受。受[A19]已。名曰菩薩比丘。菩薩比丘尼也。
二者若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或學戒生年未滿。縱滿諸根不具。倚能發菩提心。堪行菩薩行。雖具足僧倫不收。於平等佛性可攝。以其不歷近圓。即求三聚。戒級雖越。佛慈暫開。謂之權受。受[A20]已。名曰菩薩式叉摩那。菩薩沙彌。菩薩沙彌尼也。
三者若居家男女。崇信三寶。樂修十善。或受五支學處。慎守多年。或持八關齋戒。嚴遵一日。今始更發勝心。求受菩薩大戒。以其自小進大。信智轉增。謂之漸受。受[A21]已。名曰菩薩優婆塞。菩薩優婆夷也。
四者若世俗男女。多劫[A22]已植。深厚善根。此生迷著不速返惺。倐爾覺照。立地悲忻。一念信歸三寶。懇求大乘戒法。願力弘深。同事攝化。以其未曾久持居家戒品。一旦疾稟菩薩學處。謂之頓受。受[A23]已。名曰菩薩近事男。菩薩近事女也。
此之四種。若審懺時。仍分四別
審第一種人者。若是比丘。嚴問所持二百五十戒法。若是比丘尼。詳審本法三百四十八戒。至於七遮。二部通詰。苟根本毀破。應當羯磨滅擯。若七逆有犯。當如律制所遮。設餘干違。容悔仍淨。
審第二種人者。若是式叉摩那。此云學戒女。佛制令學三法故。若審懺時。應一一逐問。一學根本。四重戒是。二學六法。謂染心相觸。盜減五錢。斷畜命。小妄語。非時食。故飲酒是。三學行法。謂大尼諸戒中威儀是也。若是沙彌沙彌尼。唯審本戒十章。其七遮重罪。三眾俱問。如斯三眾之中。或根本七遮有犯。一一依律擯除。若學戒女六法不淨。更於二年羯磨。繇彼既受式叉摩那戒。即非沙彌尼眾所攝。復於式叉摩那缺學。又非真淨學戒之女。而兩無攸歸。三聚基乏。故不能進受菩薩戒也。其小三眾。唯此學戒所制。倍嚴於沙彌沙彌尼故也。
審第三種人者。若是五戒近事男女。於中受有滿多半少一分不同。應隨所受。一一詳問。不得為少分者。而問多分。為滿分者。而問半分。若是八戒近事男女。彼所受者。既異終身居家五戒。故審詰時。但問一日一夜之持犯。又則八戒制婬。於一日夜全斷不開。非同五戒止禁邪婬而[A24]已。如審七逆四輩無殊。其間或於四重七逆。有犯一一者。當須遮止。餘聽悔除。仍許進受。
審第四種人者。彼等一向未稟尸羅。今始初發大心求受。應準善生經中。問其七種戒障。若此善信男女不干七障者。先當與受優婆塞。優婆夷之五戒。然斯俗諦五禁。乃在家菩薩戒之原基也。即於當日。復欽梵網經。再審七逆。若無犯者。三聚方進。今雖五戒纔受。七逆豈必有干。佛教有遮。仍須遵問。
(凡作法時。應在後日分。其淨堂敷座。設辦莊嚴。籤班出入。一切儀式皆同受具無殊。至時鳴椎集眾。引禮先至法堂。眾向作禮三拜。令四為首者。徃請受差驗繳書記巡視諸師。禮儀如前不異。引禮師次將五人。一人執香往請羯磨師至堂。禮佛就座。拈香。眾舉香讚竟)。
引禮云。
上香 復位 迎請者向上排班 展具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A25]已)起具 各歸本班。
(受差諸師禮儀囑辭。皆於二壇儀中詳明。此不再出)。
引禮云。
諸比丘等。各稟䖍誠。隨我音聲。齊誦大悲神呪。求加護以淨法筵。仗威力而蠲魔障(誦此神呪三遍[A26]已。舉云)。
南無甘露王菩薩摩訶薩(三聲)
諸比丘等一齊向上排班 展半具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A27]已)長跪 合掌。
夫法器久成。猶恐琢磨之未至。聖階欲進。先求行履之有初。今則具戒既登。聖心重礪。故我為汝眾等。焚香敷座。恭請上(某)下(某)律師。為審戒問遮懺悔阿闍黎。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稱法名(眾各稱名)。其餘言辭。皆隨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等(餘眾加名)。今請大德為審戒問遮懺悔阿闍黎。願大德為我作審戒問遮懺悔阿闍黎。我依大德故。得入菩薩清淨位。慈愍故(三請三拜)。
羯磨師撫尺云。
諸比丘(有餘眾加之)汝等既[A28]已殷勤三請。我今為汝作審戒問遮懺悔阿闍黎。所有言教。各須諦聽。夫教對機談。先漸後頓。律因事制。繇身及心。身苟不淨。心戒何從。今既五篇固守。三聚更增。願樂四弘。匪專自利。斯則發廣大之因心。直趨寶所。希如來之果德。不滯化城。具此勝懷。可謂上善。但恐浮囊有損。破器難盛。聖制既違。梵行何立。往愆未雪。修證無繇。故毗尼藏云。犯四性重者。退失道果。譬喻斫頭人不復還活。斷心樹不復更生。缺鼻鍼不堪復用。分破石不復還合。此是汝等本受戒中。法所不容者也。又大乘梵網經云。若現身有七遮罪者。師不應與受戒。若無七遮者。得與受戒。以是觀之。小乘七眾犯重。大乘進受無容。大乘若犯七遮。一槩盡揀有據。雖曰罪無自性。理具真常。必要事不毀心。道方合節。今故先依毗尼藏。審其所受比丘戒中。一一相內持犯完缺等事(此單為比丘而言。若有餘六眾同請審懺者。可改文云 審其所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戒中。一一相內。持犯完缺等事。今總舉七眾之名。以便臨時隨有取用)。次遵大乘教中。揀其七遮重惡。我今逐一問汝。汝等逐一實答。若不傾心披膽。如實而答者。昔惡既覆。新善難生。縱使隨眾懺悔。此罪何繇得除。受戒必不得戒。仍加故妄語罪。當思菩薩大戒。原於心地。心地夾襍。便非戒器。首棱嚴經云。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當以直心詶我所問。(鳴尺云)汝等能依教奉行否。(眾齊答云)依教奉行。
其所審問者。若僅十餘人。即隨審戒相。不必令起。出而復入。或有比丘尼等六眾在內。應即令出。別召審之。以其戒相不同故。若比丘眾多者。可令出堂依籤班次。入堂聽審。恐其問答不聞。言音難解故。
引禮云。
諸比丘等一齊起立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A29]已)起具 凡為首者。領眾出堂集候。毋得散亂。待呼召時。各依班次。從左頰門至驗籤師所。逐一依次進堂。到師座前。審答[A30]已竟。從右頰門至繳籤師所。逐一依次出堂。其第一班在堂伺侯。餘且暫退(俟餘眾出堂[A31]已。呼云)。
第一班近前向上排班(若堂窄分列兩行。堂寬一班列之) 展半具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A32]已)長跪 合掌 各各作觀運心三稱。
南無十方常住三寶(三稱[A33]已)各稱自[A34]己法名(稱[A35]已)。
師撫尺云。
諸比丘。我今問汝本所受持四波羅夷法。汝等應當諦實而答。
第一 犯不淨行。受婬欲法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然此中所問戒相。不能全錄廣文。恐人眾延遲。但撮其綱目以問之)。
- 第二 有主物不與。盜心取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 第三 故斷人命。歎譽快勸死戒(如前)。
- 第四 實無所知。自言叉得上人法戒(如前)。
比丘犯此四法。不得與諸比丘布薩羯磨共住。謂之破根本。當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以白四羯磨滅擯。退失無道果分。不得進菩薩大戒。準目連問經。犯波羅夷罪者。當墮焰熱地獄中。
師撫尺云。
諸比丘。我今問汝本所受持十三僧伽婆尸沙法。汝等應當諦實而答。
- 第一 故弄陰出精。除夢中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 第二 婬欲意。與女人身相觸戒(如前)。
- 第三 與女人麤惡婬欲語戒(如前)。
- 第四 教女人以婬法供養我戒(如前)。
- 第五 為男女往來彼此媒嫁戒(如前)。
- 第六 難處。妨處。無主自作屋。不將諸比丘指授處所。過量作戒(如前)。
- 第七 難處。妨處。有主為[A36]己作大房。不將餘比丘指授處所戒(如前)。
- 第八 瞋恚所覆故。非波羅夷比丘。以無根波羅夷法謗戒(如前)。
- 第九 以瞋恚故。於異分事中取片。非波羅夷比丘。以無根波羅夷法謗戒(如前)。
- 第十 欲壞和合僧。受破僧法。三諫不捨戒(如前)。
- 十一 伴黨助破和合僧。三諫不捨戒(如前)。
- 十二 依聚落城邑住。污他家。行惡行。反謗羯磨如法僧。三諫不捨戒(如前)。
- 十三 惡性不受人語。三諫不捨戒(如前)。
比丘於此十三法中。隨犯一一者。知而覆藏。應強與波利婆沙。行波利婆沙竟。增上與六夜摩那埵。行摩那埵[A37]已。仍於二十僧中出罪。若僧不滿二十。罪不得出。若不依律懺悔出罪。準經云。當墮大嘷呌地獄中。
師撫尺云。
諸比丘。我今問汝本所受持二不定法。汝等應當諦實而答。
- 第一 共女人獨在覆障處。可作婬處坐。說非法語。若波羅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於此三法中治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 第二 共女人在露現處。不可作婬處坐。說非法語。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於此二法中治戒(如前)。
比丘犯此二法。治罪輕重不定。待情真事實。或以三法治。或以二法治。或以一法治。故曰不定法。
師撫尺云。
諸比丘。我今問汝本所受持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汝等應當諦實而答。
- 第一 畜長衣。過十日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 第二 離三衣異處宿。除僧羯磨戒(如前)。
- 第三 畜非時衣。過一月戒(如前)。
- 第四 取非親里比丘尼衣。除貿易戒(如前)。
- 第五 使非親里比丘尼。浣染打故衣戒(如前)。
- 第六 從非親里居士居士婦乞衣。除奪衣。失衣。燒衣。漂衣戒(如前)。
- 第七 若奪衣。失衣。燒衣。漂衣。非親里居士居士婦與衣。不知足受戒(如前)。
- 第八 居士居士婦為比丘辦衣價。不受自恣請到其家。讚歎為好故得衣戒(如前)。
- 第九 二家為比丘辦衣價。不受自恣請到二家。讚歎為好故得衣戒(如前)。
- 第十 施主送衣價與比丘執事人。執事人不與比丘。往取三反憶念。過五六反求得衣戒(如前)。
- 十一 襍野蠶綿。作新臥具戒(如前)。
- 十二 新純黑羺羊毛。作臥具戒(如前)。
- 十三 作新臥具不用二分純黑羊毛。三分白。四分牻戒(如前)。
- 十四 臥具未及六年不捨。更作新臥具。除僧羯磨戒(如前)。
- 十五 作新坐具。不取故者縱廣一磔手揲著新者戒(如前)。
- 十六 自持羊毛。過三由旬戒(如前)。
- 十七 使非親里比丘尼。浣染擘羊毛戒(如前)。
- 十八 自手捉錢金銀。若使人捉。若置地受者戒(如前)。
- 十九 種種賣買寶物戒(如前)。
- 二十 種種販賣戒(如前)。
- 二十一 畜長鉢。過十日戒(如前)。
- 二十二 畜鉢減五綴不漏。更求新者戒(如前)。
- 二十三 自乞縷線。使非親里織師織衣戒(如前)。
- 二十四 人使織師為比丘織衣。比丘到彼囑託好織得衣戒(如前)。
- 二十五 比丘先與比丘衣。後瞋恚奪回戒(如前)。
- 二十六 有病畜酥。油。生酥。石蜜。過七日戒(如前)。
- 二十七 春殘一月求雨浴衣。半月應用。若過一月前求。過半月前用戒(如前)。
- 二十八 夏三月未滿十日。得急施衣。應畜至衣時。不得過十日前畜戒(如前)。
- 二十九 在阿蘭若有疑恐怖處住。有因緣離衣宿。過六夜戒(如前)。
- 三 十 知是僧物自求入[A38]已戒(如前)。
比丘犯此三十法。當捨與僧。若眾多人。若一人不得別眾捨。若不依律捨懺。準經。當墮覆障地獄。故謂之捨墮。
師撫尺云。
諸比丘。我今問汝本所受持九十波逸提法。汝等應當諦實而答。
- 第一 知而故妄語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 第二 種種毀訾戒(如前)。
- 第三 兩舌語戒(如前)。
- 第四 與婦女同室宿戒(如前)。
- 第五 與未受大戒人。過三宿戒(如前)。
- 第六 與未受大戒人。同誦戒(如前)。
- 第七 向未受大戒人。說比丘麤惡罪。除僧羯磨戒(如前)。
- 第八 向未受大戒人。說過人法。知見實者戒(如前)。
- 第九 與女人說法。過五六語。除有知男子戒(如前)。
- 第十 自手掘地。若教人掘戒(如前)。
- 十一 壞鬼神村戒(如前)。
- 十二 妄作異語惱他戒(如前)。
- 十三 嫌罵比丘戒(如前)。
- 十四 取僧臥具等露地敷。若教人敷。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戒(如前)。
- 十五 僧房內敷僧臥具。若教人敷。去時不自舉。不教人舉戒(如前)。
- 十六 於他比丘住處強敷臥具。令他避我戒(如前)。
- 十七 瞋他比丘不喜同僧房。若自牽出。教人牽出戒(如前)。
- 十八 重閣上。坐脫脚繩牀木牀戒(如前)。
- 十九 用有蟲水澆泥草。若教人澆戒(如前)。
- 二十 作大房舍等。覆苫過二三節戒(如前)。
- 二十一 僧不差。自往教授比丘尼戒(如前)。
- 二十二 僧差教授比丘尼乃至日暮戒(如前)。
- 二十三 謗比丘。為飲食故教授比丘尼戒(如前)。
- 二十四 與非親里比丘尼衣。除貿易戒(如前)。
- 二十五 為非親里比丘尼作衣戒(如前)。
- 二十六 與比丘尼屏處坐戒(如前)。
- 二十七 與比丘尼期同道行。除疑恐怖時作伴戒(如前)。
- 二十八 與比丘尼同船。除直渡戒(如前)。
- 二十九 知比丘尼讚歎因緣得食食。除施主先有意戒(如前)。
- 三 十 與婦期同道行戒(如前)。
- 三十一 施一食處過受戒(如前)。
- 三十二 展轉食。除病時。施衣時。作衣時戒(如前)。
- 三十三 別眾食。除病時。施衣時。作衣時。道行時。船行時。大會時。沙門施食時戒(如前)。
- 三十四 檀越請食。無病比丘過兩三鉢受。不分與餘比丘戒(如前)。
- 三十五 食足更受請。不作餘食法而食戒(如前)。
- 三十六 知他比丘足食。更受請故不作餘食法。令他犯者戒(如前)。
- 三十七 非時食戒(如前)。
- 三十八 食殘宿食戒(如前)。
- 三十九 不受食。若藥著口中。除水及楊枝戒(如前)。
- 四 十 無病。自為[A39]己索好美食戒(如前)。
- 四十一 自手與外道男女食戒(如前)。
- 四十二 先受請[A40]已。前食後食詣餘家不囑餘比丘。除病。及作衣。施衣時戒(如前)。
- 四十三 食家中有寶。強安坐戒(如前)。
- 四十四 食家中有寶。屏處坐戒(如前)。
- 四十五 獨與女人露地坐戒(如前)。
- 四十六 約比丘同至聚落。竟不教與食。不樂故遣去戒(如前)。
- 四十七 無病過四月受藥。除常請。更請。分請。盡形請戒(如前)。
- 四十八 住觀軍陣。除因緣戒(如前)。
- 四十九 有因緣至軍中。過二夜至三夜戒(如前)。
- 五 十 二宿三宿軍中住。或觀四軍鬬戰力勢戒(如前)。
- 五十一 飲酒戒(如前)。
- 五十二 水中嬉戲戒(如前)。
- 五十三 以指擊攊他比丘戒(如前)。
- 五十四 不受諫語戒(如前)。
- 五十五 恐怖他比丘戒(如前)。
- 五十六 無病比丘過半月浴。除熱時。病時。風時。雨時。遠行時戒(如前)。
- 五十七 無病露地然火。若教人然。除因緣戒(如前)。
- 五十八 藏他比丘衣鉢坐具鍼筒。若教人藏者戒(如前)。
- 五十九 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衣。後不問主還取著戒(如前)。
- 六 十 得新衣。不染作青。黑。木蘭。三種壞色戒(如前)。
- 六十一 故殺畜生命戒(如前)。
- 六十二 故飲用有蟲水戒(如前)。
- 六十三 故惱他比丘。乃至令少時不樂戒(如前)。
- 六十四 知他比丘有麤惡罪。覆藏戒(如前)。
- 六十五 年未二十與受大戒戒(如前)。
- 六十六 諍事如法滅[A41]已。後更發起戒(如前)。
- 六十七 知是賊伴。故與同行戒(如前)。
- 六十八 說婬欲非障道法。三諫不捨戒(如前)。
- 六十九 知是說婬欲非障道法邪見人。故供給所須。同共羯磨止宿戒(如前)。
- 七 十 沙彌說婬欲非障道法。被擯[A42]已。比丘畜同止宿戒(如前)。
- 七十一 不受諫語。反難問持律者戒(如前)。
- 七十二 輕呵戒律戒(如前)。
- 七十三 說戒時不一心聽。無知無解戒(如前)。
- 七十四 共同如法羯磨與衣[A43]已。後故言彼是親友以僧物與戒(如前)。
- 七十五 僧斷事未竟。不與欲而起去戒(如前)。
- 七十六 與欲[A44]已。後更悔戒(如前)。
- 七十七 知他比丘共鬬諍。彼此聽說戒(如前)。
- 七十八 瞋恚不喜打比丘戒(如前)。
- 七十九 瞋恚不喜以手搏比丘戒(如前)。
- 八 十 以無根僧殘謗戒(如前)。
- 八十一 王未出。未藏寶。入宮門內戒(如前)。
- 八十二 自捉寶及莊飾具。若使人捉。除伽藍及寄宿處戒(如前)。
- 八十三 非時入聚落。不囑餘比丘戒(如前)。
- 八十四 作牀過如來八指。除陛孔戒(如前)。
- 八十五 以兜羅綿貯繩牀木牀大小褥戒(如前)。
- 八十六 以骨牙角。作鍼筒戒(如前)。
- 八十七 作新臥具。廣長過量戒(如前)。
- 八十八 作覆瘡衣。廣長過量戒(如前)。
- 八十九 作雨浴衣。廣長過量戒(如前)。
- 九 十 與如來等量作衣。若過量作戒(如前)。
比丘犯此九十法。若不依律懺悔。準經。當墮八寒八熱地獄。故謂之墮。
師撫尺云。
諸比丘。我今問汝本所受持四波羅提提舍尼法。汝等應當諦實而答。
- 第一 無病入村中。從非親里比丘尼自手受食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 第二 比丘尼在施食家。指示與某甲羮某甲飯。若自不語止。無比丘語止戒(如前)。
- 第三 先作學家羯磨家不請。無病自手受食戒(如前)。
- 第四 在阿蘭若。有疑怖處住。先不語檀越僧伽藍外不受食。在僧伽藍內無病自手受食戒(如前)。
比丘犯此四法。應向餘比丘悔過。我犯可呵法。所不應為。是名悔過法。若不依律向餘比丘悔過者。準經當墮黑繩地獄。
師撫尺云。
諸比丘。我今問汝本所受持一百應當學法。汝等應當諦實而答。
- 第一 不齊整著內衣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 第二 不齊整著三衣戒(如前)。
- 第三 反抄衣入白衣舍戒(如前)。
- 第四 反抄衣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第五 衣纏頸入白衣舍戒(如前)。
- 第六 衣纏頸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第七 覆頭入白衣舍戒(如前)。
- 第八 覆頭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第九 跳行入白衣舍戒(如前)。
- 第十 跳行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十一 白衣舍內蹲坐戒(如前)。
- 十二 叉腰入白衣舍戒(如前)。
- 十三 叉腰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十四 搖身入白衣舍戒(如前)。
- 十五 搖身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十六 掉臂入白衣舍戒(如前)。
- 十七 掉臂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十八 好覆身入白衣舍戒(如前)。
- 十九 好覆身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二十 左右顧視入白衣舍戒(如前)。
- 二十一 左右顧視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二十二 靜默入白衣舍戒(如前)。
- 二十三 靜默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二十四 戲笑入白衣舍戒(如前)。
- 二十五 戲笑入白衣舍坐戒(如前)。
- 二十六 不用意受食戒(如前)。
- 二十七 不平鉢受食戒(如前)。
- 二十八 不平鉢受羮戒(如前)。
- 二十九 不羮飯等食戒(如前)。
- 三 十 不以次食戒(如前)。
- 三十一 挑鉢中央食戒(如前)。
- 三十二 無病為[A45]己索羮飯戒(如前)。
- 三十三 以飯覆羮更望得戒(如前)。
- 三十四 視比座鉢中戒(如前)。
- 三十五 不繫鉢想食戒(如前)。
- 三十六 大[A46]摶飯食戒(如前)。
- 三十七 張口待飯食戒(如前)。
- 三十八 含食語戒(如前)。
- 三十九 [A47]摶飯搖擲口中戒(如前)。
- 四 十 遺落飯食戒(如前)。
- 四十一 頰食食戒(如前)。
- 四十二 嚼飯作聲戒(如前)。
- 四十三 大噏飯食戒(如前)。
- 四十四 舌䑛食戒(如前)。
- 四十五 振手食戒(如前)。
- 四十六 手把散飯食戒(如前)。
- 四十七 污手捉飲器戒(如前)。
- 四十八 洗鉢水棄白衣舍戒(如前)。
- 四十九 生草上大小便涕唾。除病戒(如前)。
- 五 十 水中大小便涕唾。除病戒(如前)。
- 五十一 立大小便除病戒(如前)。
- 五十二 為反抄衣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五十三 為衣纏頸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五十四 為覆頭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五十五 為裹頭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五十六 為叉腰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五十七 為著革屣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五十八 為著木屐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五十九 為騎乘人說法。除病戒(如前)。
- 六 十 佛塔內宿。除為守護戒(如前)。
- 六十一 佛塔內藏財物。除為堅牢戒(如前)。
- 六十二 著革屣入佛塔中戒(如前)。
- 六十三 捉革屣入佛塔中戒(如前)。
- 六十四 著革屣繞佛塔行戒(如前)。
- 六十五 著富羅入佛塔行戒(如前)。
- 六十六 手捉富羅入佛塔中行戒(如前)。
- 六十七 塔下坐食。留草及食污地戒(如前)。
- 六十八 擔死屍塔下過戒(如前)。
- 六十九 塔下埋死屍戒(如前)。
- 七 十 塔下燒死屍戒(如前)。
- 七十一 向塔燒死屍戒(如前)。
- 七十二 塔四邊燒死屍。使臭氣來入戒(如前)。
- 七十三 持死人衣物塔下過戒(如前)。
- 七十四 佛塔下大小便戒(如前)。
- 七十五 向佛塔大小便戒(如前)。
- 七十六 繞塔四邊大小便。使臭氣來入戒(如前)。
- 七十七 持佛像至大小便處戒(如前)。
- 七十八 佛塔下嚼楊枝戒(如前)。
- 七十九 向佛塔嚼楊枝戒(如前)。
- 八 十 塔四邊嚼楊枝戒(如前)。
- 八十一 塔下涕唾戒(如前)。
- 八十二 向塔涕唾戒(如前)。
- 八十三 塔四邊涕唾戒(如前)。
- 八十四 向佛塔舒脚坐戒(如前)。
- 八十五 安佛在下房。[A48]己在上房住戒(如前)。
- 八十六 人坐[A49]己立為說法。除病戒(如前)。
- 八十七 人臥[A50]己坐為說法。除病戒(如前)。
- 八十八 人在[A51]己在非座為說法。除病戒(如前)。
- 八十九 人在高座[A52]己在下座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九 十 人在前行[A53]己在後行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九十一 人高經行[A54]己下經行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九十二 人在道[A55]己在非道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九十三 擕手在道行戒(如前)。
- 九十四 上樹過人。除時因緣戒(如前)。
- 九十五 絡囊盛鉢貫杖頭。置肩上行戒(如前)。
- 九十六 人持杖不應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九十七 人持劍不應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九十八 人持矛不應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九十九 人持刀不應為說法。除病戒(如前)。
- 一 百 人持葢不應為說法。除病戒(如前)。
比丘犯此一百法。名突吉羅。謂云惡作。若不依律懺悔。準經。當墮等活地獄。
師撫尺云。
諸比丘。我今問汝本所受持七滅諍法。汝等應當諦實而答。
第一 應與現前毗尼。當與現前毗尼戒。汝於是中有犯否(若犯答有如無答云)無。
(此七法。能滅四種諍事。若應與現前法不與。而反與他法滅者。犯違法毗尼罪。名突吉羅。是不當與而與。今問即應。答云有犯。若雖有諍事起。彼時與法相宜。不違佛制。今問方可答云無。又則諍事本無。此法不行。今問亦可答云無。由其不同餘戒所答。故略辯附。若欲廣明。自當詳考全律可爾)。
- 第二 應與憶念毗尼。當與憶念毗尼戒(如前)。
- 第三 應與不癡毗尼。當與不癡毗尼戒(如前)。
- 第四 應與自言治。當與自言治戒(如前)。
- 第五 應與覓罪相。當與覓罪相戒(如前)。
- 第六 應與多人覓罪。當與多人覓罪戒(如前)。
- 第七 應與如草覆地。當與如草覆地戒(如前)。
比丘若有四種諍事起。即便稱量此七法中應當與者滅之。若應與者不與。不應與者與。諍亦不滅。是名為犯。
師撫尺云。
諸比丘。具足戒法。一一相內。既[A56]已審明。復有大乘所揀七逆。今當更問。所言七逆者。
第一 出佛身血。是大逆惡極重之罪。汝有此罪否(有無實答)。
若以瞋惡心故。毀壞一切佛像舍利塔廟。及大乘經典。是與佛為仇。例此亦應遮之。
- 第二 弑父。是大逆惡極重之罪(同前)。
- 第三 弑母是大逆惡極重之罪(同前)。
- 第四 弑和尚是大逆惡極重之罪(同前)。
- 第五 弑阿闍黎。是大逆惡極重之罪(同前)。
- 第六 破羯磨轉法輪僧。是大逆惡極重之罪(同前)。
- 第七 弑聖人。是大逆惡極重之罪。汝有此罪(同前)此中既無。且應蹔退。
座上如是審竟。若有犯者。書記一一注筆分明。其呼召出入法儀。悉同二壇懺悔中所明。其中若審餘六眾戒相綱目。附之於後。亦如前審訖。方問七遮。乃至末後一班問畢。起立一旁。鳴椎集先發露者入堂。各依班次列定。其受差諸師。復白儀範亦如二壇中不異。待受差者辭出[A57]已。引禮令眾向上排班。作禮。長跪。
師撫尺云。
汝等前來。各解我語。從實吐露。既於比丘具足戒中謹守(既於比丘尼具足戒。式叉摩那學三法中。沙彌沙彌尼之十戒中。於優婆塞優婆夷之五戒中謹守。然此七眾。但隨臨時有者加問)。大乘所遮之七逆無犯。是真淨法器。我今如汝言詞。申復和尚。即為進受菩薩大戒。應更至誠求哀諸佛菩薩慈光攝照。證明懺悔。從於無始以至今生。三障八苦咸得蠲除。自於此時盡未來際。四弘二利悉皆圓滿。願化同體眾生。共成無上正覺。我為汝等焚香舉偈。汝等隨我音聲。如法懺悔。各稱法名(稱[A58]已)。
(師起座拈香。復位合掌舉云)。
若於眾中審得有犯根本重戒。及干七逆者。應當別行警誡。
師鳴尺云。
前來審問之中。有犯某(戒遮)者。此是極重罪惡。破壞道器。經律嚴遮。人情難允。我今亦如爾之所言。申復方丈和尚。必遵律制。教勅於汝。但爾來日不得與諸清淨大眾。同期授受。
引禮云。
諸比丘起立聞磬聲禮謝三拜 撩衣(拜[A59]已)起具 問訊 分班 迎請者出班送師歸寮。
(如常禮送師歸寮[A60]已。復至堂中同謝眾引禮師三拜。引禮即令諸懺悔者。總詣大殿通宵禮佛)。
附審比丘尼戒。相綱目。若有尼眾。即於前文稱十方常住三寶[A61]已。一一問之。
師撫尺云。
諸比丘尼。我今問汝本所受持八波羅夷法。汝等應當諦實而答。
第一 犯不淨行。受婬欲法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然此中所問戒相。不能全錄廣文恐人眾延遲。但撮其綱目以問耳)。
- 第二 有主物不與。盜心取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 第三 故斷人命。歎譽快勸死戒(如前)。
- 第四 實無所知。自言我得上人法戒(如前)。
- 第五 共染心男子。相觸摩戒(如前)。
- 第六 與染心男子。立語共期八事戒(如前)。
- 第七 知他比丘尼犯波羅夷。覆藏戒(如前)。
- 第八 順從作舉比丘戒(如前)。
比丘尼犯此八法。不得與諸比丘尼布薩羯磨共住。謂之破根本。當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以白四羯磨滅擯。退失無道果分。不得進菩薩大戒。準目連問經。犯波羅夷罪者。當墮焰熱地獄中。
師撫尺云。
諸比丘尼。我今問汝本所受持十七僧伽婆尸沙法。汝等應當諦實而答。
- 第一 往來媒嫁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 第二 無根謗毀戒(如前)。
- 第三 異分片謗戒(如前)。
- 第四 詣官言人戒(如前)。
- 第五 知度賊女戒(如前)。
- 第六 解舉尼罪戒(如前)。
- 第七 獨渡村宿戒(如前)。
- 第八 染心受食戒(如前)。
- 第九 勸受染食戒(如前)。
- 第十 方便破僧戒(如前)。
- 十一 餘黨助破戒(如前)。
- 十二 污家違諫戒(如前)。
- 十三 惡性違諫戒(如前)。
- 十四 親近覆罪戒(如前)。
- 十五 教住覆罪戒(如前)。
- 十六 瞋捨三寶戒(如前)。
- 十七 喜諍不憶戒(如前)。
比丘尼於此十七法中。隨犯一一者。應二部僧中。強與半月行摩那埵法。行摩那埵[A62]已。應與出罪。當二部四十人中出是比丘尼罪。若少一人不滿四十眾。是比丘尼罪不得除。若不依律懺悔出罪。準經云。當墮大嘷叫地獄。
師撫尺云。
諸比丘尼。我今問汝本所受持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汝等應當諦實而答。
- 第一 畜長衣。過十日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 第二 離一一衣。異處宿戒(如前)。
- 第三 不足衣。過畜一月戒(如前)。
- 第四 從非親里。乞衣戒(如前)。
- 第五 多與衣。當知足受戒(如前)。
- 第六 不受自恣請貪好乞衣戒(如前)。
- 第七 不受自恣請。貪好共索戒(如前)。
- 第八 過六反索衣戒(如前)。
- 第九 自手受金寶銀錢戒(如前)。
- 第十 種種買賣寶物戒(如前)。
- 十一 種種販買戒(如前)。
- 十二 鉢減五綴不漏。更求新好戒(如前)。
- 十三 自乞縷線織衣戒(如前)。
- 十四 不受自恣請。貪好囑織戒(如前)。
- 十五 先與衣。後瞋恚奪取戒(如前)。
- 十六 畜藥過七日戒(如前)。
- 十七 過畜急施衣戒(如前)。
- 十八 知向僧物。自求入[A63]己戒(如前)。
- 十九 求是更索彼戒(如前)。
- 二十 以造堂直。貿衣共分戒(如前)。
- 二十一 以供他食直。貿衣共分戒(如前)。
- 二十二 以造房直。作衣戒(如前)。
- 二十三 以造舍直。貿衣共分戒(如前)。
- 二十四 畜好長鉢戒(如前)。
- 二十五 多畜好器戒(如前)。
- 二十六 病衣不與戒(如前)。
- 二十七 以非時衣。受作時衣戒(如前)。
- 二十八 先與貿易。後瞋奪取戒(如前)。
- 二十九 乞重衣過直戒(如前)(重衣。乃紬緞中貴價者)。
- 三十 乞輕衣過直戒(如前)(輕衣。乃紗羅中貴價者)。
比丘尼犯此三十法。當捨與僧。若眾多人。若一人。不得別眾捨。若不依律捨懺。準經。當墮覆障地獄。故謂之捨墮。
師撫尺云。
諸比丘尼。我今問汝本所受持一百七十八波逸提法。汝等應當諦實而答。
- 第一 知而妄語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 第二 種類毀訾戒(如前)。
- 第三 兩舌語言戒(如前)。
- 第四 男室同宿戒(如前)。
- 第五 小眾過宿戒(如前)。
- 第六 自衣同誦戒(如前)。
- 第七 向俗說罪戒(如前)。
- 第八 向俗言證戒(如前)。
- 第九 為男過說戒(如前)。
- 第十 自手掘地戒(如前)。
- 十一 壞鬼神村戒(如前)。
- 十二 異語惱他戒(如前)。
- 十三 嫌罵知事戒(如前)。
- 十四 敷具不舉戒(如前)。
- 十五 客敷不舉戒(如前)。
- 十六 恃尊觸惱戒(如前)。
- 十七 倚強牽出戒(如前)。
- 十八 縱肆坐牀戒(如前)。
- 十九 蟲水澆泥戒(如前)。
- 二十 大房過覆戒(如前)。
- 二十一 無病過食戒(如前)。
- 二十二 別眾受食戒(如前)。
- 二十三 三鉢過受戒(如前)。
- 二十四 非時噉食戒(如前)。
- 二十五 食殘宿食戒(如前)。
- 二十六 不受食食戒(如前)。
- 二十七 受請不囑戒(如前)。
- 二十八 食家強坐戒(如前)。
- 二十九 食家屏坐戒(如前)。
- 三 十 與男露坐戒(如前)。
- 三十一 許食遣還戒(如前)。
- 三十二 四月藥過戒(如前)。
- 三十三 往觀軍陣戒(如前)。
- 三十四 軍中過宿戒(如前)。
- 三十五 宿軍觀陣戒(如前)。
- 三十六 違制飲酒戒(如前)。
- 三十七 水中嬉戲戒(如前)。
- 三十八 以指相擊戒(如前)。
- 三十九 不受諫語戒(如前)。
- 四 十 恐怖他尼戒(如前)。
- 四十一 無病過浴戒(如前)。
- 四十二 露地然火戒(如前)。
- 四十三 藏尼衣物戒(如前)。
- 四十四 施衣輒著戒(如前)。
- 四十五 得衣不染戒(如前)。
- 四十六 故斷畜命戒(如前)。
- 四十七 飲用蟲水戒(如前)。
- 四十八 故惱他尼戒(如前)。
- 四十九 覆他麤罪戒(如前)。
- 五 十 諍滅發起戒(如前)。
- 五十一 知賊伴行戒(如前)。
- 五十二 邪見生謗戒(如前)。
- 五十三 邪見止宿戒(如前)。
- 五十四 小擯知宿戒(如前)。
- 五十五 反難持律戒(如前)。
- 五十六 輕呵毗尼戒(如前)。
- 五十七 心不諦聽戒(如前)。
- 五十八 謗隨親厚戒(如前)。
- 五十九 不與欲去戒(如前)。
- 六 十 與欲後訶戒(如前)。
- 六十一 挑唆彼此戒(如前)。
- 六十二 瞋打他尼戒(如前)。
- 六十三 瞋恚手搏戒(如前)。
- 六十四 無根瞋謗戒(如前)。
- 六十五 過王宮閾戒(如前)。
- 六十六 手捉遺寶戒(如前)。
- 六十七 非時入村戒(如前)。
- 六十八 作牀過量戒(如前)。
- 六十九 綿作牀敷戒(如前)。
- 七 十 取他蒜噉戒(如前)。
- 七十一 三處剃毛戒(如前)。
- 七十二 水淨過節戒(如前)。
- 七十三 胡膠作根戒(如前)。
- 七十四 尼共相拍戒(如前)。
- 七十五 供給水扇戒(如前)。
- 七十六 乞生穀米戒(如前)。
- 七十七 生草便利戒(如前)。
- 七十八 不看棄穢戒(如前)。
- 七十九 往觀伎樂戒(如前)。
- 八 十 村屏男立戒(如前)。
- 八十一 與男入屏戒(如前)。
- 八十二 與男耳語戒(如前)。
- 八十三 坐不語去戒(如前)。
- 八十四 不語輒坐戒(如前)。
- 八十五 不語敷宿戒(如前)。
- 八十六 與男入室戒(如前)。
- 八十七 不審受語戒(如前)。
- 八十八 小緣呪詛戒(如前)。
- 八十九 椎胸啼哭戒(如前)。
- 九 十 無病共臥戒(如前)。
- 九十一 共褥被臥戒(如前)。
- 九十二 故惱問經戒(如前)。
- 九十三 不瞻病者戒(如前)。
- 九十四 夏瞋驅出戒(如前)。
- 九十五 三時遊行戒(如前)。
- 九十六 安居訖住戒(如前)。
- 九十七 邊界疑行戒(如前)。
- 九十八 界內疑行戒(如前)。
- 九十九 親近俗住戒(如前)。
- 一 百 往觀王宮戒(如前)。
- 百 一 河流露浴戒(如前)。
- 百 二 浴衣過量戒(如前)。
- 百 三 縫衣過日戒(如前)。
- 百 四 不看衣過戒(如前)。
- 百 五 僧衣留難戒(如前)。
- 百 六 不問著衣戒(如前)。
- 百 七 衣施外道戒(如前)。
- 百 八 遮僧分衣戒(如前)。
- 百 九 令僧。不出迦絺那衣戒(如前)。
- 百 十 遮尼。不出迦絺那衣戒(如前)。
- 百十一 不與滅諍戒(如前)。
- 百十二 食授外道戒(如前)。
- 百十三 為白衣使戒(如前)。
- 百十四 自手織紡戒(如前)。
- 百十五 俗牀坐臥戒(如前)。
- 百十六 俗宿不辭戒(如前)。
- 百十七 誦習呪術戒(如前)。
- 百十八 教人呪術戒(如前)。
- 百十九 度姙授具戒(如前)。
- 百二十 度授乳婦戒(如前)。
- 百二十一 年減授具戒(如前)。
- 百二十二 不與學年滿。授具戒(如前)。
- 百二十三 與學不與法。年滿授具戒(如前)。
- 百二十四 學法年滿。僧不聽違授戒(如前)。
- 百二十五 學戒年減十二。授具戒(如前)。
- 百二十六 與學戒年滿。不白授具戒(如前)。
- 百二十七 淫女授具戒(如前)。
- 百二十八 非法度人戒(如前)。
- 百二十九 二歲不依戒(如前)。
- 百三十 違僧授具戒(如前)。
- 百三十一 夏減授具戒(如前)。
- 百三十二 夏滿違聽戒(如前)。
- 百三十三 不聽謗僧戒(如前)。
- 百三十四 俗遮授具戒(如前)。
- 百三十五 度俗敬恚戒(如前)。
- 百三十六 不受學女戒(如前)。
- 百三十七 受衣不授戒(如前)。
- 百三十八 夏減多授戒(如前)。
- 百三十九 授宿往僧戒(如前)。
- 百四十 無病違教戒(如前)。
- 百四十一 半月違教戒(如前)。
- 百四十二 夏竟違恣戒(如前)。
- 百四十三 無僧安居戒(如前)。
- 百四十四 入寺不白戒(如前)。
- 百四十五 罵詈比丘戒(如前)。
- 百四十六 喜諍瞋僧戒(如前)。
- 百四十七 破瘡不白戒(如前)。
- 百四十八 足食後食戒(如前)。
- 百四十九 於家嫉妒戒(如前)。
- 百五十 香塗摩身戒(如前)。
- 百五十一 蔴油塗身戒(如前)。
- 百五十二 使泥塗身戒(如前)。
- 百五十三 使式叉摩那塗身戒(如前)。
- 百五十四 使沙彌尼塗身戒(如前)。
- 百五十五 使婦女塗身戒(如前)。
- 百五十六 著貯跨衣戒(如前)。
- 百五十七 畜婦嚴具戒(如前)。
- 百五十八 著屣持葢戒(如前)。
- 百五十九 無病乘行戒(如前)。
- 百六十 減衣入村戒(如前)。
- 百六十一 暮至俗家戒(如前)。
- 百六十二 暮開寺門戒(如前)。
- 百六十三 暮去不囑戒(如前)。
- 百六十四 違失安居戒(如前)。
- 百六十五 常漏授具戒(如前)。
- 百六十六 二形授具戒(如前)。
- 百六十七 道合授具戒(如前)。
- 百六十八 債病授具戒(如前)。
- 百六十九 學術活命戒(如前)。
- 百七十 教俗技術戒(如前)。
- 百七十一 被擯不去戒(如前)。
- 百七十二 不求問義戒(如前)。
- 百七十三 欲惱令亂戒(如前)。
- 百七十四 僧寺起塔戒(如前)。
- 百七十五 慢新比丘戒(如前)。
- 百七十六 好搖身行戒(如前)。
- 百七十七 作婦莊嚴戒(如前)。
- 百七十八 外女塗身戒(如前)。
比丘尼犯此一百七十八法。若不依律懺悔。準經。當墮八寒八熱地獄。故謂之墮。
師撫尺云。
諸比丘尼。我今問汝本所受持八波羅提。提舍尼法。汝等應當諦實而答。
- 第一 不病乞酥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 第二 不病乞油戒(如前)。
- 第三 不病乞蜜戒(如前)。
- 第四 不病乞石蜜戒(如前)。
- 第五 不病乞乳戒(如前)。
- 第六 不病乞酪戒(如前)。
- 第七 不病乞魚戒(如前)。
- 第八 不病乞肉戒(如前)。
比丘尼犯此八法。應向餘比丘尼悔過。我犯可呵法所不應為。是名悔過法。若不依律向餘比丘尼悔過者。準經。當墮黑繩地獄。
師撫尺云。
諸比丘尼。我今問汝本所受持一百眾學法。汝等應當諦實而答。
- 第一 內衣不整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 第二 五衣不整戒(如前)。
- 第三 反抄衣行戒(如前)。
- 第四 抄衣舍坐戒(如前)。
- 第五 衣纏頸行戒(如前)。
- 第六 纏頸舍坐戒(如前)。
- 第七 覆頭入舍戒(如前)。
- 第八 覆頭舍坐戒(如前)。
- 第九 跳行入舍戒(如前)。
- 第十 跳行舍坐戒(如前)。
- 十一 舍內蹲坐戒(如前)。
- 十二 叉腰入舍戒(如前)。
- 十三 叉腰舍坐戒(如前)。
- 十四 搖身入舍戒(如前)。
- 十五 搖身舍坐戒(如前)。
- 十六 掉臂入舍戒(如前)。
- 十七 掉臂舍坐戒(如前)。
- 十八 好覆身行戒(如前)。
- 十九 好覆舍坐戒(如前)。
- 二十 左右視行戒(如前)。
- 二十一 顧視舍坐戒(如前)。
- 二十二 靜默入舍戒(如前)。
- 二十三 靜默舍坐戒(如前)。
- 二十四 戲笑入舍戒(如前)。
- 二十五 戲笑舍坐戒(如前)。
- 二十六 正意受食戒(如前)。
- 二十七 平鉢受食戒(如前)。
- 二十八 平鉢受羮戒(如前)。
- 二十九 羮飯等食戒(如前)。
- 三 十 以次受食戒(如前)。
- 三十一 挑鉢中央戒(如前)。
- 三十二 無病索羮戒(如前)。
- 三十三 以飯覆羮戒(如前)。
- 三十四 視比坐嫌戒(如前)。
- 三十五 擊鉢想食戒(如前)。
- 三十六 大摶狼籍戒(如前)。
- 三十七 張口待食戒(如前)。
- 三十八 含食語言戒(如前)。
- 三十九 摶食擲口戒(如前)。
- 四 十 遺落飯食戒(如前)。
- 四十一 頰含食食戒(如前)。
- 四十二 嚼食作聲戒(如前)。
- 四十三 大吸飯食戒(如前)。
- 四十四 舌䑛食食戒(如前)。
- 四十五 振手受食戒(如前)。
- 四十六 把散飯食戒(如前)。
- 四十七 污手捉鉢戒(如前)。
- 四十八 鉢水棄舍戒(如前)。
- 四十九 生草唾便戒(如前)。
- 五 十 水中唾便戒(如前)。
- 五十一 立大小便戒(如前)。
- 五十二 反衣為說戒(如前)。
- 五十三 衣纏為說戒(如前)。
- 五十四 覆頭為說戒(如前)。
- 五十五 裹頭為說戒(如前)。
- 五十六 叉腰為說戒(如前)。
- 五十七 著屣為說戒(如前)。
- 五十八 著屐為說戒(如前)。
- 五十九 騎乘為說戒(如前)。
- 六 十 佛塔止宿戒(如前)。
- 六十一 塔中藏物戒(如前)。
- 六十二 著屣入塔戒(如前)。
- 六十三 捉屣入塔戒(如前)。
- 六十四 著屣遶塔戒(如前)。
- 六十五 富羅入塔戒(如前)。
- 六十六 捉富入塔戒(如前)。
- 六十七 塔下坐食戒(如前)。
- 六十八 擔屍觸塔戒(如前)。
- 六十九 塔下埋屍戒(如前)。
- 七 十 塔下燒屍戒(如前)。
- 七十一 向塔燒屍戒(如前)。
- 七十二 繞塔燒屍戒(如前)。
- 七十三 亡衣過塔戒(如前)。
- 七十四 塔下便利戒(如前)。
- 七十五 向塔便利戒(如前)。
- 七十六 繞塔便利戒(如前)。
- 七十七 褻穢尊像戒(如前)。
- 七十八 塔下梳齒戒(如前)。
- 七十九 向塔梳齒戒(如前)。
- 八 十 遶塔梳齒戒(如前)。
- 八十一 塔下涕唾戒(如前)。
- 八十二 向塔涕唾戒(如前)。
- 八十三 遶塔涕唾戒(如前)。
- 八十四 向塔舒脚戒(如前)。
- 八十五 [A64]己房佛上戒(如前)。
- 八十六 立說坐聽戒(如前)。
- 八十七 坐說臥聽戒(如前)。
- 八十八 非座說聽戒(如前)。
- 八十九 下座說聽戒(如前)。
- 九 十 後行說聽戒(如前)。
- 九十一 下行說聽戒(如前)。
- 九十二 非道說聽戒(如前)。
- 九十三 𢹂手道行戒(如前)。
- 九十四 上樹過人戒(如前)。
- 九十五 杖鉢擔行戒(如前)。
- 九十六 持杖為說戒(如前)。
- 九十七 持劍為說戒(如前)。
- 九十八 持矛為說戒(如前)。
- 九十九 持刀為說戒(如前)。
- 一 百 持葢為說戒(如前)。
比丘尼犯此一百法。名突吉羅。謂云惡作。若不依律懺悔。準經。當墮等活地獄。
師撫尺云。
諸比丘尼。我今問汝本所受持七滅諍法。汝等應當諦實而答。
第一 應與現前毗尼當與現前毗尼戒。汝於是中有犯否。
有無實答準前比丘戒。相中可知。
- 第二 應與憶念毗尼。當與憶念毗尼戒(如前)。
- 第三 應與不癡毗尼。當與不癡毗尼戒(如前)。
- 第四 應與自言治。當與自言治戒(如前)。
- 第五 應與覓罪相。當與覓罪相戒(如前)。
- 第六 應與多人覓罪。當與多人覓罪戒(如前)。
- 第七 應與如草覆地。當與如草覆地戒(如前)。
比丘尼。若有四種諍事起。即便稱量此七法中。應當與者滅之。若應與者不與。不應與者與。諍亦不滅。是名為犯。
此三百四十八戒相。一一問竟。其大乘七逆。如比丘儀中。審之不異。
附審式叉摩那戒。相綱目。若有式叉眾者。即於前文稱十方常住三寶[A65]已。一一問之。
師撫尺云。
式叉摩那。我今問汝本所受持六法。汝等應當諦實而答。
- 第一 不得犯不淨行。若犯非釋種女。若與染污心男子身相觸。缺戒。應更學戒。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 第二 不得偷盜。若犯非釋種女。若取減五錢。缺戒應更學戒(同前)。
- 第三 不得故斷人命。若犯非釋種女。若斷畜生等不能變形者命。缺戒。應更學戒(同前)。
- 第四 不得大妄語。若犯非釋種女。若與眾中故作小妄語。缺戒應更學戒(同前)。
- 第五 不得非時食。若非時食。缺戒。應更學戒(同前)。
- 第六 不得飲酒。若飲酒。缺戒。應更學戒(同前)。
(其大乘七遮準前。若有沙彌沙彌尼。及居家二眾。戒相如常故不列。然審此餘眾。唯換各人本所受持戒相。而前後文詞皆同。不再重言)。
開示苦行第四
先夜審問戒遮竟。次晨羯磨師同諸引禮書記。往方丈頂禮和尚。呈復所審染淨罪單。俟和尚閱[A66]已。若無犯者。禮辭而退。若有犯於重戒七遮者。即呼令至方丈。和尚須遵兩乘經律。開導於彼。或令死心參究。實悟無生。或令結壇禮懺。求見好相。或令專修淨土。帶業往生。此非毗尼羯磨作法可懺。亦非淺浮之信。數期微勞而可滅也。如上三種懺法。謂之準教驗心。是名真實懺悔。若於暫時起世俗念。不知有苦。不求解脫者。縱使千佛出世。亦難懺除。如是與法[A67]已。眾禮而退。即於午後。引禮令眾求戒清淨無犯者。淨堂敷座。鳴椎集眾。仍將九人迎請和尚。禮儀如常。至堂陞座[A68]已。二引禮展具向座三拜。長跪合掌。白云。
(某甲)等昨奉慈命差委。將諸比丘(餘眾隨加)詣羯磨師所。審戒問遮。其諸言詞。晨朝[A69]已簡復上。茲者恭啟大和尚擇期設壇。臨座施戒。令彼等捨門外之草庵。獲宅中之寶藏。為真佛子。紹隆法化。今於未受戒前。復有何行當行。何法當作。乞垂指示。以便奉行。下情無任懇禱之至。
(白[A70]已三拜分立呼云)。
上香 復位 一齊向上排班 展大具 聞磬聲至誠頂禮三拜 撩衣(拜[A71]已)長跪 合掌。
和尚撫尺云。
諸比丘(有餘加之)夜來差眾引禮。將汝等於闍黎師所。審問戒遮。遴選道器。幸爾等根本完全。遮逆不犯。庶可明晨堪與授受。然菩薩大戒。受之固是不易。而行之逾更為難。故我今日先令汝等廣其心志。堅其誓願。所以梵網經云。若佛子應以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廣開解義味。見後新學菩薩。有從百里千里。來求大乘經律。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此明為法焚身以供諸佛。則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上求佛道之心願致極矣。又云乃至餓虎狼師子一切餓鬼。悉應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此明濟苦捨身以紿鬼畜。則與諸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化眾生之心願致極矣。若欲令人燒身供佛者。諸佛如來具百千相好。萬德莊嚴。自然可敬可歸。兼以求法心真。此則人所能行肯為者也。若欲令人捨身濟諸鬼獸者。鬼獸有無量醜惡。形怪異常。既非可親可近。亦兼怯怖心生。此則人所難行不為者也。若有新學菩薩至誠遠來求受大乘戒法。其為大乘律師者。應當先為語斯苦行。然後與之授戒者。何也。蓋如來深鑒物機。繇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皆以我愛為本。最難斷除。凡欲發菩提心行菩薩行者。必以檀度為首。餘度方成。故於初求菩薩戒者。先令行斯苦行。以驗大乘根機。令發決定大乘真志故。良以心地法門。十無盡戒。如理而證。稱性而修。若計我著相者。不能信是法。滅受取證者。亦非下種處。惟無我空人深慈大悲。具廣大誓願忍智現前者。乃可受持修證。然此苦行亦名法行。以性淨之理。目之為法。而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貪愛。離貪愛垢故。法無捨施。離捨施垢故。若執法有我人貪愛。則不能內捨外捨竭盡捨。繇其知法無我人貪愛。則能財施法施平等施。所以三賢冠捨心於首。十地修檀度為先。故我釋迦世尊。於無量劫中修菩薩行時。投身飼虎。割肉餧鷹。形剜千孔以然燈。目摘雙睛而濟病。至若支節肝膽頭舌髓腦。國城妻子象馬七珍等。皆以忍力捨施。成就無我之檀波羅蜜。而用求無上玅道。救度法界有情。觀三千大千世界無有芥子許。非是如來因地中捨身命處。一佛如是。佛佛皆然。汝等雖云初心入道。而忍力未具。人法未空。既發菩提心求受菩薩戒者。於斯大願慎必當堅。於斯苦行慎必當行。汝等人人勿懷怯怖。果能以此不住相清淨捨心。或然一香。或然一燈。供養十方諸佛。於中所求者。不為人天福報。權乘小果。願得無上菩提。拯拔法界有情。於當來世。如藥王之焚身。二祖之斷臂。乃至無量無邊求法利生難行苦行。悉從今日受菩薩戒。然一香一燈之微小因。始終究竟圓滿檀波羅蜜也。汝等今聞我語。若意涉躊躇。心生疑退。即非真正師子兒。亦非大乘根性者。如我不遵佛制。先行開導。便為汝等授大乘戒。即非大乘律師。而犯倒說經律戒矣。我[A72]已遵制為說。汝等今[A73]已諦聽(鳴尺一下)。再問汝等。汝人人能信解奉行否。(眾答)能依教奉行。(和尚云)既能依教奉行。待汝等然燈然香。供佛發願[A74]已。來曰臨壇。領受菩薩戒法。
引禮云。
諸比丘等一齊起立 聞磬聲頂謝三拜 撩衣(拜[A75]已)起具 分班 為首者送和尚歸方丈。
送和尚[A76]已。回堂禮謝眾引禮師。各歸本堂少息片時。引禮復將求菩薩戒者。同詣大殿。然香燈[A77]已畢。如常普禮諸佛菩薩。發十大願而退。至初夜前。仍令一齊上殿。通宵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德號。以祈加護。願入佛乘。
三壇傳戒正範卷三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60 冊 No. 1128 傳戒正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