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隨機羯磨疏正源記卷第六
善來下。依四分言。善來一種唯被聖位。不通二凡(內凡外凡)。解非圓明。猒心非極道。即道前屬二凡位。極聖。即佛所呼也。五下。須提那子。既犯初戒。此屬凡也。則部別不同耳。今又約多分為言是初果位也。故祗疏云。善來言下果戒俱得。果謂初果。
外凡者。散修事觀。未緣諦理。對於加行稱之為外。未證聖果。道眼未明。故名為凡。今既言非外凡。顯是內凡。漸見諦理稱之為內。二受人。即三語八敬人。所得能持故不羸。誓持無退故不捨。非受餘報故不變根。復離邪見故不斷。善始下二句結示也。多論云。以福德深厚不退。以內凡位有信根增。世第一中有信力增。不可傾動如根。不屈可伏如力。既有根力。則不壞不屈。故曰不退。故義鈔云。內凡[A1]已去。得不壞信。成就不退。
何下。律第三十云。諸比丘受教。人間遊行說法。時有聞法得信。欲受具足時。諸比丘將欲受具戒者。詣如來所。未至中道。失本信意。不得受具。乃至佛令諸比丘。自今[A2]已去。聽三語受具。以此文證。何言三歸等不斷善根始終堅固不退耶。出家信。即事中之信。不壞信。即理中之信。義鈔解信有二。一事中出家信。二理不壞信。彼言失者。謂失事而非理也。失事疲苦。即母論云。於中路有生悔心者。即還歸家。是失事信也。故犯。思惑未盡故。無著即羅漢。以見思惑盡故無實犯。餘下。三果既有故犯。故知二凡有故不疑。別苦。即別報。望不受三塗總報為言。成論下。雙證有故犯。而無總報。
四分下。愛道八敬受得初果。五百女十一人中受。是通內外兩凡也。此絕言議。此謂位唯在聖人也。故義。鈔云。無欲迦葉修道進德。惑盡解滿。會性空故。上法。而發具戒也。又下云三毒。皆盡凡六。義鈔云。善根又薄故盡白四。果向。四果四向也。涅槃下。引文證通果向也。彼三十九云。有梵志名淨梵。出家受戒時。佛勅陳如將至僧中。為作羯磨。令得出家。十五日後。諸漏永盡得羅漢果。驗知初度是初果。不久得無學。花尼。即蓮花色尼。若賢愚經。蓮花色尼。佛唱善來度。部別說不同。五分下。彼云。陀驃十四出家。十六道成羅漢。年滿二十羯磨受戒。
於座下。即律云。於座上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對人。即佛法金口所呼。令盡苦也。文下。四分云。快修梵行盡苦源也。心境。前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是也。五下。前云正說正法。作是說[A3]已。髮落衣變。便得戒也。
見空即性空。謂了名色性本空故。形同作比丘相也。無學。即對羅漢也。文下。彼欲往佛所。中途而止。佛令諸比丘三語度也。心境自有受心。對羅漢境等。作業。三語竟為業。如三語指同上作也。得道為緣。即前五緣中第一緣也。
餘破結三語八敬不言者。又後三須形同者。與善來何及乎能轉變。以是初果之機。佛一呼形變。故不預假也。又後三不對佛。故曰不爾。總別。即能受有五。所對有七等。如下具解心。
奢。奢侈也。言有逸蕩故。三結。前云歸猶結也。則三結者屬三歸。不結者屬三語。四徧。一白三羯磨也。結一。即一回結歸。四受。離破結外餘四受也。我欲。欲是希樂。即屬求乞。即下。即是求乞之相也。但下。以僧須十人情和稍難。若不遜順。乞請無由。牒名入法凡地知內凡也。既屬內凡。即有故犯。
燸心。即內凡四善根中第一位。煖者從喻得名。如人近火得火之前相。謂見道無漏智起。能燒迷理惑薪。名之為火。今加行位。雖未近無漏智。[A4]已得智火之前相。故名煖也。退作五逆者。以四位中忍位行人。方無退墮。故俱舍云。忍終不斷善。反顯前煖頂二位。俱有退也。欣下。反顯不能欣上也。故致戒有羸弱。退道捨戒還家也。二形。帶男女二形也。餘四。即善來等。既無羸等四過。故曰無災患也。
萬載。且指末法之運。若據釋迦一化盡者。當六萬之修齡。七萬獨覺出世。八萬彌勒下生。備如壇經。道宗鈔中。三天除北洲。餘下如善來唯佛召。三語八年前興。八敬緣在二人。唯南洲佛出世故有也。破結微通。義鈔云。如來一代。三天下中。可無一人入羅漢果。又以賓頭所化通三可知。末下。說破結少而羯磨通也百一十羅漢。律第三十云。諸比丘。汝等人間遊行。勿二共行。又律受戒中。世間有百一十羅漢等。謂佛先度令分頭廣化。方有三語息。則八年後興羯磨。十四年。多論云。佛遣阿難故。特制前三乞也。不同前四略含乞意。名相。罪名種相也。三受。即善來三語破結人。初二屬內凡。破結唯四果。故曰[A5]已上也。八敬雖曰內凡。以正陳名相故除之。
具縛。以凡夫全未斷惑故。制相。如壇下說四重相是也。俗化。收上五八羯磨。犯後者。八年[A6]已三語廢。即制羯磨受是也。十戒中列和尚者。下文云。三語[A7]已前未論相攝。因過須師方制和尚。故羯磨興者。意存師資。又下云八年羯磨方有十戒。今十戒中有和尚。驗知在羯磨後也。
因過。因人受後犯過。聞師教授。故方兩攝。即師資互攝也。至三。即今三人同一列受也。餘善來等不限多少。佛教。佛親呼善來比丘。修清淨行。正說正法。作是說[A8]已方感戒故。
學人。即阿難白佛。佛令傳八敬法故。論教以皆是如來開制。又同發一無作故。四過即四重。以初果生惡國。道力不作惡。雖不犯性。亦有犯遮。又可四過。取下有羸等四過。亦通後制。以下。反顯制後亦不作也。又善來度時。未制遮戒。比丘後犯方制。下文云。善來㝡先。以陳如為首。如上所被。即前云。三語八敬非外大愛道。
八敬法受戒。則十四年後。愛道方剃髮求受八敬。故義鈔引婆沙論云。佛成道十四年後。以八敬度女人。自此[A9]已後。以羯磨度具女人。阿難有和尚。顯阿難是羯磨度。今八敬是阿難授。故知八敬在羯磨後也。年減。以不稱羯磨度。破結方開。
方有下。在羯磨後有也。故前云。羯磨犯後故有十戒是也。未曾有。後漢失譯。嘗撿彼經。無有此文。恐指名錯。今謂羅睺九歲出家受十戒。顯是如來成道後。得九年方有十戒也。羯磨既在八年興。則知在先也。
[1]就事辨緣。注中五緣是也。言下。指下正授戒體中文也。乃疏中懸判耳。諸有即三有。滅欲五欲也。茲學即戒。餘何指定慧萬行。便感如善來等。從緣。要假人僧界法等多緣。方發無作。有無。有則緣具足得戒。無則緣缺不得戒也。唱言顯是如來所制也。
或下。大師約二義。解二種羯磨也。諸受。即五人受。十人受。二十人受。邊方義立十人受。遣信受。小年曾歸受。母論但就緣言者。彼論五緣得成。一和尚如法。二二阿闍梨如法。三一僧清淨。四羯磨成就。五眾僧和合與欲。此就外緣解也。多釋。即多論。彼云若受者。在家受五戒八戒。出家受十戒。隨五戒破一重。受八戒不得。乃至不得受具足戒。及作和尚。即十三難人初難攝。此就自因解也。今下。大師會二論。總成五緣也能受人所對境。發心乞戒心境相應。事成究竟。文云。及具則心境相應也。終即事成究竟。
又五。即一是人等。以能名濫。謂能受中有人非人畜生。人中又有黃門二形等。非簡別無以顯濫。在生。在或作出。指掌。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見也。
着樂多者。多論云。以五道而言。唯人道得戒。餘四道不得。如天道以着樂深重不能得戒。如目連勸釋提桓因。佛世難值。何不數數相近語受正法。帝釋欲解目連意故。遣使勅一天子令來。反覆三喚。猶故不來。此一天子。唯有一婦。有一伎樂。以染欲情深。雖復天帝命重。不能自割。後不應[A10]已而來。帝釋問曰何故爾耶。即以實而對。帝釋語目連曰。此天子。唯有一天女一伎樂。以自娛樂不能自割。况作天主。種種宮觀。無數天女。天須陀食。自然百味。百千伎樂以自娛樂。雖知佛世難遇正法難聞。而以深樂種縛。不得自在等。修羅下。多論云。凡受戒法。以勇猛心自誓決斷。然後得戒。今疑惑故非得限。道下言本在會正理。向涅槃也。今若諂誑何能得之。報局。局猶劣也。又受報不一名局。如下。偈云地獄中陰身。猶如融鐵聚。熱惱燒然苦。不可為譬喻。如下。彼云諸天着樂心多。善心力弱。何由得戒。餓鬼以飢渴苦惱。身心燋然。地獄無量苦惱。種種楚毒。心意着痛。無緣得戒。畜生中以業障故。無所曉知。無受戒法。雖處處經中。說龍受齋法。以善心故。而八齋一日一夜。得善心功德。不得齋也以業障故。以四天下而唯三天下。單越無有佛法。亦不得戒。
悅動物情。如阿說感於身子出家是也。二十餘。猶如眼一種自有多相。故律云。或青黃赤爛。紅白水晶。極深三角。大張斜瞋等眼也。
五分僧祇者。鈔引五分云。諸比丘度截手脚耳鼻。截男根頭排眼出。極老無威儀。極醜一切毀辱僧者。皆不許度。若[A11]已度得戒。或先有相嫌。以小小斥事作留難。似瞎似跛似短似小。父母不聽等。作留難者吉羅。僧祇云。盲者若見手掌中文若省目。聾者高聲得聞。躃者捉履曳尻行。鞭瘢若凸凹。若治與皮不異得。印瘢人破肉也。用銅青等作。字獸形侏儒者。或上長下短。或下長上短。一切有遮不應與出家。若[A12]已出家不應駈出。僧得越罪。
淨舍宅。為貴人之所處。淨身器。作妙戒之所依。淨衣。即新白色衣也。雖無戒犯約白衣也。生報。當生報也。相違。作業與戒相違也。
下列覆露。智論云。佛望弟子住於中道。故着三衣。外道裸身無恥。白衣多貪重着也。今疏中。覆即是白衣。露即外道。一露一覆。故曰二邊。今三衣不多不少。是合中道也。實相同本。言堤條等相。同如來本制也。褊衫。今右邊者是也。正背。即今褊衫縫合背後者。或是褡[A13]膊故。二衣篇云。今時着褊袒褡[A14]膊方裙諸裙是也。方裙。即女人上馬裙。因郗皇后施僧裿不滿也。謂作法者至時緣赴別眾非法等。如不足數。所明如論。即母論。
通不破戒者。如四分不足數中。所謂羯磨人神足在空隱沒離見聞等。又捨戒中。顛狂瘂聾中邊等人。雖不破戒。約緣故不足。無下。羅漢尚有悞犯。況餘下凡。頓約不破方足。今此下。謂邊僧若多。開本法不得。今若僧多而不堪預者。用五無爽。
我倒。有我人顛倒故不和。不和則有不肯同遵。今集者。為遣此故也。羯磨下。謂此大法。正是和僧之詞也。以法在眾成。眾通足別傳不難。以和諧通決寄此。言被事得成決者。此羯磨法也。四緣。即大鈔云。一切羯磨必須具四法。一法。二事。三人。四界。上下。將一法為頭。以人僧界比度括之。鈔云。若欲通知細尋此門。上下橫括。庶無差貳是也。
若借應與價直。五分令主捨之。亦不明得不。今準薩婆多論。得戒必誦十誦羯磨。依彼開成。準急無損。未及。言未及法滅也。
離合。約緣故離。就義可合。雖合七成四。若局成敗。又可合四成二也。餘違不合。指上七緣中前後六種若違俱判不成。如結界不成是也。唯事須論獨第六資緣一種。
多論。彼問曰不除鬚髮得戒不。答得戒但非威儀。若無衣鉢得不。答言得戒。有下斷上文。如下取例。若無衣鉢。從彼說得戒者。亦可無和尚。依彼說得戒耶。今師取此。若借下。此一說約有得義。雖曰假借。以正受時有故。但獲妄告僧之過也。
義下。亦古師義準。故大鈔云。昔人義準四分和尚法中。若知借衣鉢受戒不得。不知者得。此乃人判終違律文。必敬佛言。再受依法聲教。勸依四分也。大師之意。要準急教。恐後例闕慢心增盛。今時弊風頗多也。聖師之心。寧不在垂告今日乎。知法有力勸早備之。尚欲以身期出生死。豈以此緣頓礙發足。勉之勉之。上雖並默。即不稱自[A15]己名。及和尚陳乞等。縱下即無心行乞。縱有所乞而同非乞也。
界成。収上七緣中一與七也。僧具。収上二三四緣也。法正収上第五白四教法也。緣合。収上第六資緣具足也。雖具此七意。不緣念戒者。即是內心不稱所緣戒境也。心下。反上句也。自下。即心境俱不相應。及能受所對等緣。但使不順教者。俱入非也。罪業下。既心不當境等。雖受無戒。蓋師無善誘之心。資闕欽承之道。罪福既不精純。故罪與業而互相投也。
八相。即經中始從請師終乎正問。八法往來。片無差失也。五行。白虎通曰。謂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天行之氣也。
中人。簡生而知之者上矣。蕃胡。謂佛法離五即土。未到東夏。先到蕃胡地。故彼傳梵語變也。失其近語。力生於師。語實遠矣。乖聲論者。與上正梵鄔波陀耶。聲有少乖。如優與鄔訶與耶。是聲乖轉也。如上所述。即鄔波陀耶。彥琮。生隋。姓李。趙郡人也。少而聰敏。才藻新清。始師令誦須大拏經。凡七千言。一日便徹。十歲出家。後預翻譯。勅於洛陽上林園。立翻經舘以處之。關輔所獲佛經五百六十四夾。一千三百五十餘部。並崑崙書多梨樹葉。勅琮次翻分為七例。所謂經律讚論方字雜書等七。相近。與上正梵相近。
學務。教以四民之業。五常之行也。慧明。訓以三乘聖道出世正行也。如下。此方俗律比挍師。如世之叔父也。故禮記檀弓云。事親有隱而無犯。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致喪三年。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致喪者。謂戚容稱其服。心喪者戚容如父而無服。故有差降也。彼俗雖爾。若望出家。以道法濟神。神遠有出世之益。則功又過之矣。連枝兄弟。[1]謂又降等以之。須如親兄弟也。故師嫌讓處資如弟是也。此背喻非踈越。敦遇。敦崇顧遇也。
學後故稱弟。言在我後解生故稱子。如父生子。博士禮記曰。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然後為師父。後魏書曰。梁越字玄[2]覽少而好學。博綜經傳。無所不通。性淳和篤信行無擇。魏初為禮經博士。束脩。論語孔子曰。自行束脩[A16]已上。吾未嘗無誨焉。若弟子乖其法。則乃非禮也。邪緣。即同邪利活命也。是以古高僧未甞為利故說一句法。今時師訓不以求道為志。而先圖利養者。不亦悞乎。
出道下。言心存出道。形雖卑折。師於其資不可侮慢。亦須敬而授之。又資受道於師不可不先敬。而後受焉。當日求益無以空腹而虗往矣。故知師資共相敬重。方能道隆也。
為束。即約束也。無輙離。五夏[A17]已上行德成立者可也。十誦云。若恐餓死。當於日日見和尚處住。恐不得者。若五日十五日。若二由旬半。若至自恣時。一一隨緣來見和尚。行事鈔。即師資篇。
後必思犯下。善見以不請故。多造非法。諸師訶責。反云誰請大德。為我和尚。佛因制之。若不請者。不得與受得罪。故知非我輙授。因汝請故。後若犯時可訶責。而令思悔傍教。今時多立引請人是也。
答詞師須有答領之詞也。無者不成。至於下。如受懺悔持奉者。若是[A18]已上應答云爾。若是[A19]已下答云可。故曰兼前二也。意以下。大師在四種俱言。以反義聯續。餘師眾。即七證也。
搦(寧厄切)指歸云握也。律云下道一搦。今取相綰握。以為師資也。布訂(丁定切)猶臨時安布配訂也。本意。如受者欲某人為師。今並不論。義準者。大鈔云。七證師義須準請。以羯磨法非是獨秉。必取此人證無錯謬。若論發戒功。與三師齊德。何謂不請乎。
傳即論傳。鈔曰論傳云和尚者。外國語等。又云相傳云和尚為力生。闍梨為正行。注云。解紏正弟子行。聲相近。耶夜聲近。
通輕重者。六種闍梨中。前者位輕。後者位重。一下。即今為剃頂上髮者。出家所依。得出家者。授經。所從授經乃至四句偈也。教授。即教授威儀者。羯磨。今壇上秉法者。依止。乃至依止一宿也。成[1]目。即名目也。如鈔。彼云五種闍梨(鈔闕剃髮)。要多[A20]己五夏。方號闍梨。餘未滿者。雖從受誦。未霑勝名。又上四種闍梨。不得攝入而替依止等。外有僧。釋註餘師也。戒本人。發戒從此人也。加尊。曰尊人尊師也。
事緣。四分云。界外問遮難等。五分中。以[2]赴過故。聽安戒壇外。眼見處等。假先問緣。須在外也。所以爾者。恐在眾惶怖。有無差互。屏處怖微。安審得實。故不如法。即帶遮難也。
何得聞者。即壇上問難時。先作白和故。許聞成後。許今始聞為成。後聞白四也。今若不聞。何由聞後。如下。且如非足數者。不可訶法。獨此初受人開訶者。為成一生戒體故。問既未受戒。安知成敗。答約生而知之者也。如名字有悞。豈不曉也。通七反往來。豈無知者。
故立下。大鈔云。若多人共受。應兩處安置。一多人行立令望見僧。赴敬重意。二將問難者。離僧及離沙彌行處。於中問緣必在同處亦得。恐後問如前心不尊重等。及下。即教授師下壇問時。不令彼坐問也。去取恭慢。即去慢取恭。今時互跪在威儀。師前問之。甚合理也。
由界下。四分云。由界外脫衣看。致令受者慚耻。稽留受戒事。佛言不得露形看。返還。再歸家也。
至受下。若律文云。不問十三難者。則不得戒。又約律本。但問十三難事。及論作法。[A21]但問諸遮。大師義準。著問遮之前是也。故須合問。
就下。分文問答釋注中。問云誰能與某甲。作教授師等。通別。如通答但云受戒羯磨。則通下法。別答則云差教授師。出眾問難和僧。單白羯磨。則下須別別和答也。
非本意在問難遮。且以問衣鉢緣。為陶誘之法。非無須問。非謂遮法無故不問。然亦須問也。亦如前後。要先問名字衣鉢。後問遮難。不可倒也。十遮。十六中。合有五種病為一也。
謂十戒釋上度。此人義高勝。古人不見業疏解鈔。高勝處為壇上。悞也。縵衣。今時沙彌。着五條非也。即加五分。於此便加法受也。準的。或戒師受亦得加者。即加法受持也。
體不同法。女是下流不得僭大僧之法。今既開二眾同秉。故不可闕也。例今亦然。如和尚例。要先請而後受。今先加而納具。事可類也。又緣非中。衣鉢和尚兩俱牒故。
前緣示文。應語言善男子諦聽等文。定占。審定占度虗實也。玄果。涅槃果也。亡言。亡無也。謂無涉虗受之言也。因檢。因露衣看檢故制問也。稽留。稽滯留礙也染是生因者。謂穢染之心。是生難之因也。且據者。言難未必止十三爾。故大鈔云。略述難相。如邪見生等是也。
具緣。具通別二緣也。業果。身口造業將必感果生報。當生之報也。反戒。一則違反戒律。二則反戒還家。先既犯重。今又再來。是不許也。若當時清淨捨戒者亦開。分在下。由隔在清淨眾外也。大鈔亦云。此人罪重。名佛海邊外之人也。不堪重入淨戒海也。乃至準論。白衣五戒八戒。沙彌十戒。破於重者。同名邊罪。
云云者。指妄開所以。終下。斷淨具猶淨器也。僧祇云若斯須二果。及凡夫持戒尼。被人污者。初[1]人受樂者。是壞尼淨行。中後人犯。不名淨行壞尼難。若那含羅漢初後人。俱名難也。故知惟是淨境也。方成難攝。
尼中反之。即問云汝不犯清淨比丘不。此謂在俗[2]持犯。若受戒[A22]已犯者。正名邊罪所収。聖財。即盜聽僧眾說戒羯磨也。四分云。若至一人二人三人。眾僧所共羯磨說戒。皆滅擯。餘如鈔中。
二道。即內外二道。直収破內者。若但破外者許度。律中令度出家。對僧與沙彌戒。四月試之。使志性和柔。深信明著。方為受具也。
沙彌下。本是外道。來投出家。受沙彌戒也。復本外道又再來者。未成破內也。要須受大戒。方成破也。如下云二破兩難。不通未具也。壞本。即性重也。後四。觸八覆隨也。既同名夷罪。何不成難。答如文。
刑其勢。即割其勢也。中禁。天子內門。取中央黃義。終無登趣。以黃門志性不定。無大操故。大鈔云。今時或截少分。心性未改。兼有大操大志者。準依五分應得。男子有五。即生犍妬變半也。女五。謂螺筋鼓角脉也人非化生。顯是胎生也。遺陰。父母遺體也。是色陰攝也。殺羅漢。損三界福也。人僧。即破法輪僧。如調違立五邪法。結三聞達等。令三千禪誦不行。人起疑心。為象。頭山是真佛耶。王舍城是真佛耶。故曰使應悟失解。出血。約惡心出血。若善心者開。四等。即慈悲喜捨非人。謂八部鬼神。變作人形而受戒。律中五分天子。阿修羅犍闥婆子。化為人等。畜生者。亦為變形。為人而來者。律中龍變形而受。佛言畜生於我法中。無所長益。此上二趣。若依本形。是人通識。恐變而來。故須問之。二形。謂一報具男女二根也。先得下。謂若先受戒後變。猶尚失戒。况初帶受者。為難可知。
五鈍。貪嗔癡慢疑也。餘如文。夷蘭。如殺父母犯夷出血犯蘭。答下。屬逆業也。夷等屬罪也。業在[A23]己運。罪由報得故。約[A24]己為體也。如下。彼但成業不結犯故重者。如殺父母犯夷。此罪屬邊。又犯逆蘭。可下。言豈可以蘭罪開懺。而本業不障戒也。故判業為體。
不由作事者。言不約作殺盜等事為言。但望違如來重制邊是也。若論下。此正約事說。不約教論。故引外道為證。所以邊合逆分。
三祖。即始祖曾祖高祖也。以生[A25]己身之遠故。打棒。打通手足。棒通竹木。世謂惡逆。即俗律也。有六。四分云若至一人一二人二三人三四人眾所(四)共羯磨(五)說戒(六)。四輕即上四。兩重即後二眾別。上三是別。下三是眾。不從重分。言不約其重。自分為一。俱眾法者。大鈔義詳。共一人作。對首眾法。皆成障戒。又云必聽眾法。心念亦成難攝(此則收上一二三人)。
又下。意云若逆不分者。則濫俗也。以俗亦造五逆故。今分則顯僧有夷蘭之罪。異於俗也。
邊罪從法者。即從犯法破內法。以彰名也。隱相。隱婬盜殺妄四相也。若下。如隨說婬。不収下三。又道則三境。浴禁邪婬。又下三眾。但犯吉羅。退道。清淨捨戒無過。犯[A26]已捨者。先有重夷。今若隨境舉一。則不能通攝。但以邊名則収人収犯。攝相攝境盡在其中矣。何得殊名。意云既從境是一。何以破等殊名耶。此下。言易知耳。謂內外據兩道境。壞尼專尼淨境。雖境名是齊。而對境結業有異。故須名簡。又俱是無戒故。不同邊罪。境雖有異。俱是性重故。又同是有戒故。
延除。言不可延於後時。使難除去也。法緣。即僧界法等雖備。亦不感戒也。餘下反上。二義不具者。盡在遮攝。年待。滿衣待求。故曰待求便是也。
曾受。曾受滿分戒者。二破。破僧及破內外道。未受。受白衣未受五八也。如下。謂黃門先曾受具。後變作也。此通曾受及未曾受故。不得邊名。殺及非人畜二形亦爾。故曰通受及未受。因斯義故。不名邊難。由通未受故。是方便。即出血是殺之方便。
後四。即八夷中後四戒也。破下。言破僧若不通沙彌者。亦可將破罪是邊攝不。以法還戒。即清淨捨戒。尚無重得之理。何有重受問邊之義。若爾既無領上古人也。但下正斥。止有十二難耳。何以律令問尼十三難耶。不問又是違教。進退之間。何以為依憑。違教法。即前云邊罪從法。既曰違法。則有尼有違五八十戒故。可問邊成十三難也。後來。即破內[A27]已重來。初作。初去時例同調達破法但獲蘭也。着下。如比丘着外道衣犯蘭。斯亦同也。重違。即於重罪有違也。海外。即佛海邊外。故得名邊。
[1]雖經說齊。亦多論文。彼具云。雖處處經說龍受齋法。[A28]己善心故而受八齋。一日一夜得善心功德。不[2]德齋也。以業障故。難地。八難地也。以福報障。因具福報故。有着樂無心受戒。長含云。須彌山北天下。有鬱單越國。其土方正。縱廣一萬由旬。人面亦方。像彼地形。有大樹王。名菴婆羅。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多有諸山浴地。花果豐茂。無數眾鳥和鳴。地生軟草。槃縈右旋。色如孔雀。翠香如婆師。耎若天衣。其地純眾寶成柔軟。以足蹈之凹下四寸。舉足還復。地平如掌。又彼土四面。有阿耨達地。縱廣百由旬。以七寶砌。出四大河。廣十由旬。眾鳥和鳴。無有溝坑荊棘。蚊虻毒虫等。陰陽調適。百草常生。無有冬夏。常有自然粳米。如白華聚。猶忉利天食。復有自然釜鑊。摩尼珠名焰光。置於釜下。及飯熟時。珠光自滅。有樹名曲躬。葉葉相次。天雨不漏。男女止宿其下。又香樹高七十里。花果繁茂。果熟自然皮破香出。又生種種衣嚴身之具。又生種種食。河中有眾寶紅。人民欲入洗浴遊戲時。脫衣岸上。乘舡中流。樂訖度水。遇衣便着。先出先着。後出後着。不求本衣。以至香樹樹為曲躬。手取樂器。妙聲和雅。阿耨龍王。數起青雲。遍覆而降甘露。於中後夜。海中凉風微吹人身。舉體快樂。人身顏貌同等。不可分別。其貌少壯。如閻浮提二十歲人。口齒平正潔白。髮紺青色。垂下八指。齊眉而止。欲心起時。熟視女人。捨之而去。彼女隨逐往詣園林。若先世為父母親屬者。樹不曲蔭。各自散去。若非親者。樹則曲蔭。隨意娛樂。一日二日。或至七日。遂乃捨去。懷姙七日便產。隨生男女。置四衢道。有諸行人。出指甘乳。充遍兒身。過七日[A29]已其兒長成。與彼人等。男向男眾。女向女眾。大小便時地開。事訖還合。亦無畜積。壽定千歲。死盡生天。命終不相哭泣。莊嚴死屍。置四衢道。有鳥名憂慰禪伽。接彼死屍。置於他方等。故知福報多故。却為難地也。三天下。多論云。閻浮提。瞿耶尼。弗婆提。及三天中間海洲上人。一切得戒。如瞿尼弗婆提。賓頭盧往彼。六作佛事。有四部眾。東方亦有比丘。在彼而作佛事。有四部眾。人有四種者。一男。二女。三黃門。四二根。四種人中。唯男女得戒。故曰唯二具得。越濟。即破內外道者。下云雖不入彼。但着彼衣。樂見亦是越濟。受佛戒須是法器。餘諸雜報。盖不足言也。如下。準多論云。若天若龍。若神鬼。若鬱單越。若不男二根。種種罪人。盡得受三歸也。
人天聖障。文義欲順時。應云障人天聖。文倒。不生。猶不發也。惡見。起邪見也。更有四人。離上十三難惡見。外曰更有後二。以第三四人各有身業行殺故。不問出與不出。俱應駈也。永遮。後一亦約永不乞者。方成難攝。
無根。即無男女二根也。一道。大小便道共處也。乃有眾者。猶言乃有眾多難也。且下。應先難云。若有眾多難者。何故[A30]但列十三難耶。將文答通。既言且列。故知不盡爾。不問不得。以不審知故。餘下。即十三之外有則不得。如無根一道等。無下。即無此難而不問者。其戒冥獲。問上云不問不得者。答上是備出十三人。合閤不問。故不得也。今在文外故。無者不問自得戒也戒中。即戒律中。雖下。謂雖作法加被。由障得戒者。方名難也。故列十三。自外不列曰餘。此人別難収。如下。示別難相也。能變。證有心障得戒是難。自下。證無心不名難。
問下。若約有心乞障成難者。且如小年。亦有心乞。應名難耶。答如文。若下。云小年待滿九歲。和尚亦應待滿。何故一得一不得耶。答下。若約不滿理俱是遮。止由和尚是緣疎。[A31]已年是因正故。因不可闕也。類下。如式叉受六法。不滿不得受。例今不滿。豈可得也。
八障聞思。即下八難障聞思二慧。一住善處。彼云。謂中國善人者。生值佛世。正願正見是也。善根者。不聾瘂等。初輪。即住善處。二下。即依善人。摧佛前佛後難。三下。即發正願。摧世智辨聦。四下植善根。此下結此八難。俱無心故不及難。
収唯五逆。以於佛羅漢邊及僧邊。無心聞法故。障聞思也。又殺父母。必無聞思。俗戒。即五八戒也。前引成論云。五逆賊住壞尼等。若為白衣不遮施慈等善。有世間戒何咎。故云所簡別也。
業寬。邊尼等収九難故。報中収二根及非畜故。㝡狹。獨収黃門故。五道。人天三塗也。報寬。以五道各有總別報故。煩惱是中。如天及北洲。煩惱少故。業即十業。天與北洲亦少。論即雜心。彼云。地獄眾生。有五不善業。惡口。綺語。貪。恚。耶見。單越有四不善業。綺語。貪。恚。邪見。餘三洲人畜餓鬼。及欲界天。並具十業。故云餘則說十業也。
煩惱下。雜心云。三障中。煩惱障㝡大惡。次業障。次業障。以煩惱障能轉業障。業障轉報障故。若無我。以有身見故。報障難轉。如成論說。報有三種。若此身造業。即此身受。名現報。雖此世造業。來世受。是名生報。此世造業。過次世受。是名後報。雖三時有異。即畢竟受故。又雜心云。報障㝡大故。因時可轉。果時不可轉故。餘下。即煩惱與業也。若能斷煩惱。餘十業則可轉也懺法下。即懺六聚中。
局一。於十三難中。非畜各但収一十一。除上二難。說業有九者。即邊尼等九。無惡戒。言不犯邊等惡戒也。不說業障。謂非畜不造總報引業也。別業。如為犬馬。則有慳糠草等。如下。即業障品中。又人下。黃形并上九。成人中具十一難。非下。言非畜雖兼有黃形。以自屬難收故。更不說也。
見耆婆說者。彼論云。大目犍連弟子有病。上忉利天以問耆婆。正值諸天入歡憙園。爾時目連在路側立。一切諸天無[(厂@((既-旡)-日+口))*頁]視者。耆婆後至。[(厂@((既-旡)-日+口))*頁]見目連向舉一手。乘車直過。目連自念。此本人間。是我弟子。而今受天福樂。以着樂故都失本心。即以神力制車令住。耆婆下車禮目連足。目連種種因緣責其不可。耆婆答目連言。以我人中為大德弟子。是故舉手問訊。頗見諸天有爾者不。生天以着樂染心。不得自在。是使爾耳。目連問耆婆曰。弟子有病當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斷食為本。餘如前引。
除出血破僧。佛不親遊故無此二。子注小注也。無一者。無破僧也。若下。若云尼無破僧者。何故尼同僧犯殘耶。尼但方便。戒疏云。雖無破輪體。得立主伴。堅持五法。以訓於人故犯也。無二破。約未曾受戒者。則非邊非破。
十難。無二破及邊罪也。受未具戒。即沙彌戒也。義鈔云。若受沙彌戒。十難如上。及壞尼以受十戒。後縱有犯尼。自屬邊罪。若下。若[A32]但具十。今於非畜理須倒無。何得為有容變作[A33]己身。受時容有業報變者。畢竟始終無也。若受具下。謂受具戒[A34]已。戒羸未捨前也。以有戒故。犯則成邊。又得聞說戒羯磨故非賊住。縱有汙尼自在邊攝。具有加賊住壞尼。成十三也。
形即二形生也。非下。即非人畜生。今若轉變作者。其戒即失。若約五種神通暫轉。故非失也。不失戒。義鈔云。五種黃門。若受戒後生者。五非重業。則不失戒。然有擯不擯別。且就犍中自截須擯。以厭身故。或為他犍及報生者。皆不須擯。非厭身故。然不可以擯故。即失戒也。
知邊名喻。知邊罪是約喻為言。以佛法海外。開教。即開聽捨戒還家之教。一說成者。尚須解語。况初受假多力。而不解語耶。容豫。安緩詳審之貌。累劫。一受之後。遠期會聖。今滯於發足故。亦累於未來也。豈下。以因望果也。勗誡勉也。
晉魏京輔。備如前解。以下。即向所述懸示一科。麤言。即於女人前。說麤惡婬欲語者。彼若不解。亦應成犯。何故律中解者方犯。遲下。指彼師也。將非解者。即沙彌不解言義者。本受亦不了。即所受師。如此不會。莫成一問一答。[A35]但不成耶。
故下。彼師又不結通。出言狂簡。故曰周章。然得戒不得戒。初時[A36]已定。不由後之妄通而補前之不得。重受。謂疑前不解不得。又疑前受中下品心故。又重增也。轉根。即轉為男子。
文中下。以四分不辨持破二尼。故注引祇律也。那含以三果欲界思惑盡故。四果三界惑俱亡故。不必受樂也。是以初中後人汙彼者成難也。由彼二人[A37]已斷愛染故。成論云。如一兩鹽投之恒河。不壞味也。前二果者。初斷見惑。欲思未盡。彼事云。須斯二尼。他逼受染。自分未亡凡夫。亦清淨尼也。以初受樂。其境[A38]已壞故。初人汙者成難。中後非難。以當分未能除染故。修道者。從初果[A39]已末直至四果向。皆修道攝。今謂修道中。至三果[A40]已後。及無學四果來。染愛皆斷。向云那含羅漢一切成難是也。
壞下。問意云。言壞尼成難。婬是耶。觸是耶。答中取婬成難。非取觸也。故云婬是有本。有本。即有漏生死之本也。觸即方便能至根本。故云染緣隨重。八事。即捉手捉衣入屏處。共立共語共行。身相倚共期。三處。大小便口道。
辟下。梵云辟支迦羅。此云緣覺。稟十二因緣。而得果者也。亦云獨覺。出無佛世。獨宿孤峰者也。餘果。初二兩果有受染故。見下。即見諦下迷理惑也。潤業。即業生煩惱也。別報。不招三塗總報也。如成論云。具二種結故墯惡道。聖人斷一種故。不墮惡道。條部。彼云。[1]特有比丘作如是念。我強捉男子行婬。彼不受樂得無犯。即便行婬疑。佛言汝波羅夷。是隅。隅者角也。舉一角可知三角也。動猶省察也。
如注。既云盜聽說戒羯磨。知非盜財也。二偷和下。是偷法也。俱偷。形法俱偷也。再三。初聽不解雖開。若至三者。亦不許也。
共一比丘。如行對首說戒者是也。不共作法。雖曰不共。以盜聽故亦不得。由說下。釋共一人。及僧所成難也。
四月試之。此據初制說見。說彼六十二見樂欲受業也。雖不即為早屬破內。故曰越濟人也。結髮事火。即結髮梵志。事火梵志。如下引證。此即長含癈四月所試之教也。
難得自知。言此難唯彼自得知也。要依十誦審問。朽爛。即壞爛也。墯即墮落也。惡賊。為怨所截也。同十誦。可作沙彌。依五分者。彼云。時有比丘。為欲火所燒不能堪忍。乃至佛所責言。汝愚癡人應截不截。不應截而截。告諸比丘。若都截者滅擯。猶留卵者。依篇懺之準此以明則未受具也。截者終無明教開受。
受法。即律受戒犍度中也。一下。如眼一緣。自有二十餘種。同次。同一列而亦有次也。僧名。彼律二十三云。若不稱僧名。不名受具足。心念答。不出言也。大喚答語麤礦。餘下。彼復云。不稱和尚名。不稱受具足戒人名。如上。即胎閏等筭。滿者得。不滿不得。
無正文開。即無文開借衣鉢。及着俗服等。準論。大鈔云。必誦十誦羯磨。依彼開成。盡養。養去聲呼。下二養字上聲呼。無犯。以非親兒故。僧祇親兒彼此不聽。自來兒養兒餘處得受。息言。不須問也。以父母俱亡故負債。大鈔云。諸部但言不應。義準理得(此方有還意故)。尊勝。僧寶也。卑劣。下賤人也。如法放。大鈔云。今有人放奴出家者。若取出家功德經。若放奴婢及以男女。得福無量。律中不明放者。[A41]但言自來投法度之。本不可尋。言不可推尋舊事家。生義重故。買得損財。抄得損力故。此三彼此不得。
他下。即他與奴及自來奴。據下。大師義斷。將非賤為譏本。即為他所譏。如上云同是奴聚。則放亦不可。且夫紹釋迦之種。實金輪之裔。安以庸徒輙廁高位。今時不肖。但希力用。法器全無。斯亦自負耳。如奘師選慈恩出家。陌上一見眉秀目[2]郎舉[3]錯踈略。乃嘆曰將家之子矣。於是乎度之。為百本疏主。豈不光我佛教。與後學誡之。如是語。即主家之語。以希彼再為奴故犯重。佛邊有守護主。及本施主。須結夷。無者結蘭。餘如下。鈔云。若得佛家牛馬。亦不得使。使佛牛奴得大罪。僧祇寺主摩摩帝。互用佛法僧物。謂言不犯。佛言波羅夷。
九等。即九品。若國皇許者。亦聽度之。如佛道論衡中。勝蘭開化。與五嶽道士。焚教得勝。于時五品[A42]已上。揚成侯。劉善峻等九十三人出家。時帝侍衛九品[A43]已上。鎮遠將軍姜氏等。一百七十五人出家。此官人出家之始。有名有祿。即六省五監等。有名無祿。如丁憂等。有祿無名。如致士者。無名無祿。如除名者。小罪。多論違王制者吉。
丈夫。案大載禮云。丈者長也。夫者扶也。言長扶制萬物也。古之冠而成人。通名丈夫也。凡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則名丈夫。一近善知識。二能聽法。三思惟義。四如說而行。事惱。即寒熱飢渴等。理觀能制心修三種觀也。事鈔云。以建心慕遠清節不群。卓然風霜不改其操。鏗然憂憙未達其心。便為丈夫之貌也。
壯室。禮內則曰。男三十壯有室。女二十壯而嫁。當此覊於情欲也。出家者少。故曰無任網正等。七歲即上問答受也。[1]揮下喻如有人以手揮空。豈能有礙。彩畫作餅。豈能止飢。今喻空願而無隨行也。德瓶。智論第十三云。持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譬如有人常供養天。其人貧窮。一心供養滿十二歲。求索富貴。天愍此人。自現其身而問之曰。汝求何等。答言求富貴。欲令心之所願一切皆得。天與一器名曰寶瓶。而語之言。所須之物從此瓶出。其人得[A44]已。應意所欲。無所不得。得如意[A45]已。具作好舍。象馬車乘。七寶具足。乃至憍佚立瓶上舞。瓶即破壞。一切眾物。亦一時滅。持戒之人亦復如是。種種妙樂。無願不得。若人敗戒。憍佚自恣。亦如彼人破瓶失物。明下。有人得如意寶珠。所願皆遂。損之失利貧窮匪遙。十事。如注所引。
四句。今準和尚知不知中四句。先須明彼方解此意。今為引彼自省此意。彼云。爾時有從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後有疑問佛。佛言汝知和尚不持戒否。答言不知。佛言得名受具足戒(一句)。復有從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A46]已。有疑問佛。佛言汝知和尚不持戒否。報言知。汝知不應從此人受具足戒否。報言不知。佛言此得受具足戒(二句)。爾時復有從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後有疑問佛。佛言汝知和尚不持戒否。答言知。汝知從此人不應受具足戒否。答言知。佛言汝知從如此人受具足戒。不得具足戒否。報言不知。佛言得名受具足戒(三句)。爾時有從不持戒和尚受具足戒。後有疑問佛。佛言汝知和尚不持戒否。答曰知。佛言汝知如此人。不應從受具足戒否。答言知。佛問言汝知從如此人受具足戒。不名受具足戒否。答言知。佛言不名受具足戒(四句)。今但於和尚位上。用小年借衣字。變而讀之。則兩箇四句。皆可領也。並是第四句。不得為齊年。前三句。不同衣鉢。何下。釋所以。不解。即上不知句也。雖不知。亦不可也。次佛制小年不得故。計之。即計算之也。本受無疑。又顯前諸句。若有疑者。決定不得前開。開得戒也。反顯非是後計時。方開得也。
育王下。證聖人尚有癩病也。由是下。約四果為言。以不受後有身故。有餘業。總集。現受也。梗選註云病也。腫[耳*瞢](上文證切下武亘切)直視貌。掉慢。邪心動念曰掉。自恃輕他曰慢。憒心亂也。故下。引證。賊住不知不名為難。授戒闇昧故。亦非授非數。不足數中。後意。即示僧中復問也。
一尋。八尺也。教師。即教授師也。餘僧。即餘九僧。中間下。恐中間闊遠。非數上下之人。次第亦須相及。以露相顯故也。恐有下。大師立法也。恐有人見譏之言。上下相遠。今但令藂坐。則不相遠矣。斯曲就物情之見也。
戒師和白。即羯磨師。對眾問難。先須白和言。此人豈可足數耶。亦何須五。古謂四人亦可證受也。所制五者。正為差出。及戒師白和。下入數故。準下大師。且順古商略也。若望牒名正差。可言不入數。及後召入。教授須在數也。戒下。望和僧時。似不入數也。然是白僧為彼。後下。言正受時戒師在數。如下。彼律是戒師。和召沙彌。即非差出故。始終在五收也。又為彼受戒人。非是自為。故入僧攝。故曰俱為情事。為捉下。即教授師。且為執持也。正當其務。正當教授之務。
何下。言何得專輙。便希為受。須先從僧乞[A47]已。方秉白和僧問難。然後與受也。白[A48]已教乞。僧祇約戒師作法。和僧[A49]已方教彼三乞。廣如彼第二十三卷中。行隨師。即受後隨行。從師學通故也。
結集。如一翻單白差。優波離結集律藏等是也。互有無者。以戒師不差故。和後問教授師。[A50]已差故。不須和問也。先差後和。俱是僧義也。以下。顯戒師白和意也少有差者。前則廣示。後乃略提。貴再審耳。占視兆曰占。今衣鉢是得戒之兆故。今且將此以定問詞。下被上達者。以戒法。下為六道福田。上則三乘因種也。通徧。則諸天乃至如來也。
俱非問。言不名為問也。以不解了故。通有無。言有罪耶無罪耶。若言罪則不分有無。非定意。本言也字。非是定彼本意。乃助詞耳。兩音即邪與也字。膝下。舉童幼小時。撫育長大。非父母而不能。今乃加害。豈近人倫。天所不容。佛亦不度。
中音。中天梵音也。此方義翻曰生。若言阿羅漢。則翻無生。以不受後有生故。又翻殺賊應供。如常聞也。此下。解上無生義。
又難者。以僧有兩種故須分也。若破羯磨僧。則不成難。破法輪僧。方成難也。今即屬後也。邪五法。因調達立也。盡形下。列五非法。彼但執盡形之制。故屬邪爾。又多論云。調達倒說云。八聖道。趣向泥洹。反更遲難。修行五法以求解脫。其道甚速。故說為非法也。慧解導前。猶人之識路也。行實隨後。猶人之依道而行也善登梵天。如耆婆善心。為佛治病針刺出血。受梵天報。惡下。即調達如前。即僧祇云。依舊文問。今時微有。但是背如來教。妄言非法誘諸年少者。亦微有之。真容。即佛正身形像。是佛滅後。今亦有敬之則光現。或損之容有血流。得不為難乎。有下。第二師也。則與無二亦白四諫故不疑。不疑像非佛故。餘下。如焚經卷則屬盜論。
俗云。即尸子解也。得同。得同宿也。從重。則天子修羅子故。有同宿犯重義。何者如天女有時下降事是也。故輕不說。即地獄等來之既希故所不說。不讀觀音。以觀音經云人非人也。言下。指彼解非人之詞也。即下。指斥訛立疑神之像也。
耻聲。問云。汝是畜生不等聲也。大鈔云。脫有高達俗士。來受戒時。語云。汝是畜生不。若聞此言。一何可怪。應方便轉問。應語。是出方便言也。所引。即上引之。謂此身中具男女根。正乖道器。汝今無不。此亦方便巧問也。
良是下。如戒本云。共戒同戒。以共戒即受體共也。同戒即隨行同也。受隨既同故。委問無容濫入。四分亦爾。鈔云。及論作法。但問諸遮。似不問難。故曰亦爾。雖然若律云。不問十三難者。即不得戒。故須問也。諸結者。諸師準著問遮前也。僧祇有二。彼二十三云。教有二種。若略若廣。云何略。今僧中當問汝有者言有無者言無。云何廣。如僧一一說。今疏從一一下。是彼廣中文也。[A51]已上彼約教師。在空靜處。告沙彌之詞。殘令後悔。據理先悔[A52]已。方可重受也。亦部分不同。
二義別。即名與字義別也。名以定體。字以彰德。僧中識者。即有名博識之者。初立[A53]己名。後朋友尊之。故以字代之。如僧傳。真觀字聖達。疏主法徧等是也。愚下。指不學人。謂名字一也。並下。言問時但改云。汝名何等。則愚智齊曉也。轉名。如問云汝是大道人不。無正斷。無文斷云不問不得戒。無損。如負債者。此方自有還義。豈曰障戒。自下。離前隨難解外曰餘。然指略要。須善問善答。不爾則非問也。
戒緣。是發戒正緣也。師資名字。即和尚名並自[A54]己名。及[A55]已是丈夫也。此三人不可缺。以師則終壽所依。[A56]己則正受之目。丈夫即有操可受。反此非其可也。增減。如伽論云。聾聞羯磨聲者。得受五分。或有先相嫌。以小小斥事。作留難。吉羅。
[1]如鈔。即受戒篇中。教發戒緣一門是也。有師。未詳何許人也。大鈔亦云。各隨境論。別鈔應有三十餘紙。要而言之。不出情與非情。空有二諦。滅理涅槃。佛說聖教。文字卷軸。形像塔廟。地水火風虗空識等。法界為量。並是戒體。同下。彼云。上座一人補如來也。苟能如是開道。令人得戒。趣解脫者。豈有異哉。
懷大。即上品心也。謂我今發心受戒。為成三聚戒故。趣三解脫門。正求泥洹果。及以此法。引道眾生。令至涅槃。令正法久住。如此發心尚是邪想。況不發者。定無尊尚故。曰定難容納。如善戒經。彼云。云何名戒。所謂七眾戒。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菩薩摩訶薩。若欲受持菩薩戒者。先當淨心受七眾戒。七眾戒者。即是淨心趣菩薩戒。如世間人欲請大王。先當淨治所居宅舍等。在後。即納法時此時下。言教授及正受之時促。不能廣張也。要須先教令開心府。故大鈔云。必受前時。智者提授使心心相續。見境明淨。不得臨時方言發心。若約臨時師授。法相尚自虗浮。豈能令受者得上品心耶。但具依文。即依此註文也。餘道。即解六道眾生。多是戒障。使猒惡三有。而出離也。正報。自[A57]己身心也。
四問。白與三羯磨。各問各答也。僧祗十誦指註中引文。計下。應先問云。何故此白中。言莫餘覺。餘思惟。餘諸法事。不如是告者。將文通之。是羯磨竟。即結歸中竟字是也。發戒足也。故大鈔云。謂將第三說[A58]已。云僧[A59]已忍與某甲事竟。此時羯磨竟。依下。牒注以釋。即六念法中。要分時分坐次故。須明記之。
有人下。解智論竟時也。剎那。約第一剎那也。律師下。此約至誰不忍者。說是竟也。今下。大師理斷。二度。即第一第二羯磨也。次第三。望前似是竟也。引後。即第三羯磨。至說字時。可成前事。猶言豈可法成在前耶。故眾下。若眾不說則成忍默。可說得成不忍。則成訶破。理可通收。至後結歸時。方為定義。若然又不違智論。羯磨竟。與汝受戒竟之文也。上卷。即結界中云。故至竟字。結前點相。此義定矣。
一切。即三性中。俱發得也。聞出罪白。解上知時犯。後睡不覺。解上不知時清淨。準下。彼既聞白[A60]已睡。尚得出罪。顯今聞白[A61]已睡。應是得戒。今俱不作。謂三羯磨俱不作。亦應感戒也。以白中[A62]已知作故。答下。前指沙彌也。雖入無記。不妨作白。是和僧之本。由大眾同知。後作羯磨。教意乃圓。則緣非乖也。若不作不成。
如人下。取例也。前事不犯。即不犯殺根本也。殺戒中結罪既爾。則受亦非果。緣成。假眾緣所成也。前心異作。即前明白心異後作時。迷妄心者。不成根本。故曰無有業也。假緣方感。自[A63]己雖入無記。假他有記之緣故。得發戒也。
不坐所教。即所教人。不坐殺盜罪也。以下。謂所教人。起狂心故。若下。如教時是明白心。及所教到彼殺盜。此能教發狂。三性之中。能教得殺罪。故曰但使遂本意。能教得無作。今下出例。以從僧乞。例初時明白心也。僧隨其意。例所教也。能乞雖入無記。所受且非。故約所受明白心。發他能受無記心中戒也。
若如前例。即所教起狂也。前緣不具。如僧數少界相漠落等。亦應感戒。[A64]但以能受有心故。後半。即但取能教起狂。一半不具。亦同感戒之文。前半。即所教起狂。屬前半之文也。今將所教類僧能受。雖曰有心所受。若乃無心則不得戒。前半所教無心。能教亦自成重。以受是緣具。緣闕則次不發戒。殺盜自約損境。境損定當得罪。故曰不同前半所教也。
乃至起業。即始從發心禮僧合掌乞戒等。直至羯磨未竟時。忽起不善。假前之善。不善心中成就也。教作即教彼陳乞等。非不善得者。非謂一向在不善心中得。皆由前有善心發故。無記及無心中。亦復如是。通前共四種心也。
答下。不結亦成夏。如忘成及界得成前坐等。又下。受是懸對塵沙法上。願遍發故。又期限一形。所以三羯磨竟便發也。安居。期日為滿。復有前後坐故。須約日滿方成夏也。極多。以境多故。戒相亦多也。約心。定共通漏無漏心。道俱為無漏心也。
從緣。即塵沙萬境也。緣境既遍。戒亦同等。無量等。等取大地無邊。戒亦無邊。草木無量。戒亦無量。虗空大海。戒德高深。亦復如是。以此文證理通法界。今下。涅槃云。戒有二種。一者作戒。二者無作戒。是準涅槃之義也。
及以三者。何不更立作及無作。別為一種成三耶。相假無作假作生。作假無作。延一形故。一念。薩婆多云。一念色有身口教等。第二念中。唯有無教。得未曾得。謂無始來。未曾得此白淨法。今念念中。悉能得故。則短下。文闕。合云以作防非則短。無作防非則長。無作起無所從。切疑。此一句悞。文與上同。以上云若但無作。不能自生。二法。作無作也。道力所成。如破結道俱。戒體頓起也。
三合。即作無作。何不合為第三耶。上是問數。此是問合。義不同也。法體唯二。以作戒體是色心。無作戒體非色心。又作與無作。名又差別。慈瞋五句無第三者。律增一云。有五句語無第三句。時與非時此句無第三。實與不實此句無第三。損減利益此句無第三。麤礦柔和此句無第三。瞋恚慈心此句無第三。是為五句無第三([A65]已上正文)。皆由二體不同故。如上。即非通萬境等。
如人下。極香喻善戒。極臭喻惡戒。正執時喻作。放下。有香臭在手喻無作。又無慇重心受者。如人執不香臭物是也。雜心云。如手執香華。雖復捨之。餘氣續生。非如執木石等。一剎那爾時作戒未落。無作又起。是名根本善業成道也。若第二剎那。唯有無作。
如下。結無三合。陶家輪。範土之家。車上旋物。車體喻報色。動轉喻方便色。故曰身動身方便。身動。阿毗曇心論云。有教者身動。餘識。四三心性也。心論云。如受善戒人。不善無記心中。彼猶相隨是也。成論下。彼問曰。何法名無作因。心下。是彼答辭也。彼自引經云。若種樹園林。造井橋梁等。是人所為福。晝夜增長。兩法。作無作也。
善惡。即善律儀戒。惡律儀戒也。一下。即制斷諸惡法。心論。彼第三卷業品中偈云。身業當知二。謂作及無作。口業亦如是。意業當知思([A66]已上偈文)。彼自釋云。身業二種。作性及無作性。作者身動身方便。無作者身動滅[A67]已與餘識俱。彼性隨生。謂善受戒。穢污(即惡心)無記心現在前。善戒隨生。惡戒人。善無記心現在前。惡戒隨生。口業亦如是。口業二種。作無作性如前說。意業當知思者。意業是思。自性有欲。今意業是無作性則不然。意非作性非色故。及三種故。無作亦名不樂。亦名離。亦名捨。亦名不作([A68]已上長行)。今言初念無作七種。一名律儀。二名波羅提木叉律儀。三名妙行。四名業道。五名波羅提木叉。六名業。七名尸羅。五種名者。除第五波羅提木叉。及除第四業道。故曰五種也。廣如彼論第十卷所明也。
警也者。警䇿三業也。古下。即韓康伯云。防患曰戒。體狀。即二戒體性相狀。知受。知折旋俯仰[1]處敬之受。而未知所受之法體。是何耶。答如文。戒論。解戒律之論也。行途。但明戒行之途道也。業理。即業體之理道也。首題云四分律故。
假實。假即成論。實即多宗。以成實談空。多宗說有。以四分一宗。分通大乘。故順空門也。根能見者。如雜心偈云。自分眼見色。非彼眼識見。彼自解云。是故餘識俱時則不見。以餘識俱空故。並下。有心方結。無心不犯。皆是色者。顯不約心也。身口七[2]支。皆約色論也。不同此宗犯即問心。無心不犯。善惡業。不離身口所造之業。此業即名也。又於業下。推其體者。即作無作是也。
一者。所謂無作是也。異者。善惡業不同。略名。略善惡業名詮體。但言作無作故。動靜。作為動。無作為靜。又身動滅[A69]已。與餘識俱。體有肥羸。義屬動也。不隨四心三性所變。義屬靜也。如諸塵。指所造色塵也。微細難見。非凡所矚。例於無作。難陳其相也。如論。即多成二論。
本宗。以四分虗通。無係成實。不滯實有。義勢相關。故得附彼出體。故曰假名宗也。緣搆成者。假眾緣搆造以成。正是作義也。多解。如下所陳。
色心。約五蘊而論。一蘊是色。四蘊是心。如䖍跪求乞。是身口作色。遍緣三世。起斷惡修善是心。以此共成作戒體也。業具。即器具之具。皆但是心。即心王也。離心無思。若離心王則無心所思。以心所思從心王起故。若有心無其思。則不成其業。以身口是無記故。
十四種色。即眼等五根。色等五境。地等四大也。今身口色。是此所收。故屬無記。非下。既屬無記。非成作惡造善之性。則又不成善惡之業也。
色聲。色總身業。聲收語業。四大動。此師取假色為體。是罪福性故。口業亦爾。不取實報聲也。[A70]但取聲上有曲折表彰。名口業也。
問下。此宗即指成實。彼問曰。若無作是色相有何咎。答曰色聲香味觸五法。非罪福性故。不以色性為無作也。又佛說色是惱壞相。無作非惱壞相。不可得故。非色性([A71]已上論文)。
何下正難。答下。意云我向所立以色聲為體者。不取實報色聲。但取方便假色聲爾。一念。即初剎那時也。以但了色聲總相故。非罪福性。第二念去分別善惡。是罪福性。故曰相續色聲也。前念落謝。唯意識緣知。意能成業。故云是罪福性。故論下。指成論不相應行品。彼具云。有人言名句字。是心不相應行。此事不然。即法名聲性。法入所攝(聲性為聲之體性也)。助成名句者。助成音韻曲折也。
問下。應云思從心起。既用心為體。身口業亦從色心起。應同以心為體耶。答下。外言思與心。同時而起。但體別爾。故彼言心即是思也。然下。今立以心王。亦未必便是心所思。思下。以非心外別有故。意謂舉心王未該心所。言心所必屬心王故。得言離心無思。又下。立外義。謂外道說身口二業不假心成。如說欲從對生。不從心起故。說下。破佛言欲從心起等。離心無思。無身口業。
身業相續者。前立相續色聲為體。身色相續終始可見。聲名句業斷絕不續。非眼可見。意無所緣。故云應無口作體也。青等。等取黃赤白黑。及餘色也。無記。即聲當體屬無記。是發戒之方便爾。遠從要期生。約始登壇求乞時說也。
又云下約世相論。實有斷續。據其始終為成一受。今能受人求乞是始。眾僧加法是終。互假相成故。非就一以辨也。又下。謂口雖落謝。身以表語故。
四心。識受想行也。三聚。以彼論有四聚。一色。二心。三非色非心。四無為。共收八十四法。今當第三。又第三一聚。自有十七法。今無作一法。當第十七也。是不相應行攝。彼第二云。不相應行者。無作業也。
塵大。謂色等五塵。地等四大。是無記故。今無作體。非無記也。形相。方圓長短等。十四如前。二十者。顯色有十二。謂青黃赤白。光影明暗。煙雲塵霧(此局無記)。色形有八。即長短高下方圓斜正(此通三性)。今無表非此二色也。惱壞。成論云。是色若壞即生憂惱。又云有情有惱。非情有壞。質礙。如墻壁等。有質像隔礙故。五識心所得。即色等五塵。為五識所得。如眼識得可見有對色等。無下。結歸非色。
緣知。緣慮即知也。慮知。即思慮知覺也。明暗。若意識取色境等則分明。若單意緣落謝五塵則暗昧。三性。善惡無記故。廣略。偏緣三世名廣。但緣一世名略。報法。謂肉團心。如蓮花界方一寸。晝開夜合。為心王所依處。是報得法隨其宿業。根有利鈍。上根人有七竅。下根略有三二一。或全無者。
如經。即成實無作品中。自引經也。彼正云。精進人。隨壽得福多故。久受天樂。若但善心。何能有多福。是人不能常有善心故(以此證功在無作不因心也。又若無作是心不能長遠故)。又說種樹等。福德晝夜常增長。又說持戒堅固。若無無作云何當說福常增長。及堅持戒([A72]已上論文)。
又下。亦成論第七卷無作品中文。以但制身口七支故。意無戒律儀。三性下。彼云。若人在不善無記心。若無心亦名持戒。故知爾時有無作也([A73]已上正文)。意云。三性之中。何故名持戒。良由前有受中無作故。以下。推所以。先立難云。何故三性有無作耶。況無作從作生。今三性之中。本無有作。云何有無作。由此下。是釋。謂此無作業體。是非色非心。故今雖行惡等三性。本所作戒。發得無作。不名漏失。當知此之無作。從先作上發起者。又復應知。此無作若是心者。則隨三性之變。良由非心故不隨變故。彼亦指成實。
色等。等取聲香味觸五塵也。非罪福性。反顯無作是罪福性。故不可將色等為無作也。又下。亦彼論自引佛說也。非惱壞。彼正云。無作中惱壞相不可得故。非色性也。
問下。彼論問曰無作是身口業性。身口業即是色。答下。意云是無作但從身口意業生。故說為身口業性。其實非是身口業性。以身口業性是色。今無作且非色故。又下。彼論正云。又或但從意生無作。是無作云何名色性(以從意生故)。如下。若云無作是色者。且如無色界。亦有無作。豈是色耶([A74]已上皆疏主暗用成實文)。
故下。引涅槃第十八卷中文。結證前非色也。觸對者。身根能覺觸。餘根能對礙。蓋為有色故。今無作既無此理。故知非色。雖曰無色。若善修方便。法體自具。問至為體來。領上義也。
作下。正難也。意云無作是善惡性故。不用色為體也。今作戒亦是善惡性。應非色為體耶。作戒依色。即正報之色。用即方便假色。今作戒與二色同時而起。故得用色為體。
實法宗。即多宗也。計下。以實宗與四分宗。計不同故。不可約彼以出體。今所以明者。然律下。是釋所以。五蘊五相者。謂五蘊各有體相故。且如色有遠近內色外色等。亦有與實宗兼涉者故。可重出彼體。又俱是佛教故。但由機見執計不同耳。五下。涅槃經云。如五百比丘。問舍利弗。佛說身因。何者是邪。舍利弗言。諸大德。汝等各得正解脫。自應識之。何緣問耶。有比丘言。大德我未得正解脫時。意謂無明即是身因。作是觀時。得阿羅漢。復有無明行識乃至五欲。即是身因。
爾時五百比丘。各各自說[A75]己解[A76]已。共往佛所說之。舍利弗白佛。如是諸人。誰是正說誰不正說。佛告舍利弗。善哉一一比丘無非正說。
三無為。俱舍云。擇滅非擇滅虗空無為也。廣如第一卷中。四相。生住異滅也。雜心論云。一切有為法。生住及異滅是也。皆色損益。如以身色殺彼四處(腦咽心腰)。得死。此名以色損色也。反此則益名持。一支既。爾諸支例然。若下。此說不從心結也。其下。其實不彼心念結犯。何耶。以劣機不制心戒故。故涅下。彼自引證。既經云無作色。又心論言假色。審知二戒俱是色也。
十一色。即眼等五根。色等五塵。法處無表也。五根四塵。雖不可見。有耳根可對。故曰不可見有對也。餘香等亦爾。法入。即能受者無作假色。即法處無表。非為眼所對。非極微成。又非意所緣知。故曰不可見無對也。
三色。即上三色。八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此八非作戒體。無對。即用假色。是無作戒體。身作。始從登壇[A77]已去。直至羯磨竟來。是可見有對色。口作。約陳乞時。是不可見有對也。無作一發續現時。是不可見無對色也。
五根五塵。此約實色也。各有分隔。故曰障礙有對。七心。即六識并本意根。如眼識界。非耳識界等也。以各有所對故。能緣心。如緣落謝五塵是也。今無作既非三對。故屬無對也。
本報。即報得之色有好惡報。得之聲有清濁等。方便。即於報色聲上。起折旋音韻也。方便也。聲不取報得實色聲也。身動身方便。謂報得身處。是身之方便色也。故取此為作戒體。皷動下。辨亦一也。以全體報色。作方便色故。
又下。說亦異也。任下。如今世端正是酬過去之因。長下。屈申或令長短高下。是方便色。隨今所設。非酬報故。報下。謂報得之身是實色。唯無記故。方便假色。通於善等三性。如今跪拜等。豈非是善性。既有通局。是異也。報由下。又往業現起。約二世論。如下。水濕喻報色。波動喻方便色。
問下。意云。方便若以報色為體。且報色是無記。方便亦應是無記。何得說言方便通三性。而為記業耶。答下。言色無善惡性。因皷動以成善惡故。
若爾下。責上答辭色無善惡也。心論下。彼業品云。善者淨身心口動。如施戒等。不善者不善身心口動。如殺生等。無記者無記心口身動。今約善戒。故曰清淨心動身口色。兩現。外有善惡二緣。生內善惡二色也。由下。轉釋上經論之文也。像轉從緣。喻所起方便通善惡也。本面不改。喻報色是定唯無記也。唯是方便。此簡非是報法二種。即身口無作。非報。非報色也。是方便。是方使色也。
異色因[1]異者。目方便色也。因者因報色也。謂下是釋。報色之果者。以報色為因。方便為果(望後起昔名果)。是以下。結二無作。非是報色。及方便色也。
餘二性。即惡無記性。非異色因等。等取非異色果也。本受不失。只由是無作故。在此二心不失耳。惟下。言此無作從方便色中。以辨成就也。作但一念。即三羯磨竟時。第一剎那。由作戒落謝也。今無作既盡一形故。非受中之作。若然則此異色果者。目無作假色也。因者目於作戒也。以作戒發起無作。即作是無作假色之因也。不作下。具云不作異色因異色果者。謂隨中作是異色因。隨中無作是異色果。又非下。謂隨中作及無作。從方便色心俱也。事止則無。並是戒因故。文云以俱短故。明知受體無作。假方便成就於前緣故。稱無表也。穢[2]惡。即惡性現在。前言受中無作不識也。隨生。即運運增長也。
非餘。即餘惡無記中。如論。即雜心。等者。等取惡作也俱無記者。是顯色故。高下。屬形色也。故通三性。收善性。由是善戒故。
三聲者。雜心云。聲入者三種。謂因受四大聲。因不受四大聲。因俱聲。因受四大者。謂咽喉唇舌因緣發聲。因不受四大聲者。謂風鈴樹等因緣發聲。因俱聲者。謂擊皷吹唄因緣聲。彼聲一一有二種。謂可意不可意。今疏簡第二聲也。今下。即第二因受聲。又是善性。收二性善惡也。以惡戒亦發無作故。無記非業者。雜心云。無記心羸劣故。局善。且望善能禁惡為言。若受惡戒。亦禁善也。
始終。從請師[A78]已來為始。三法竟時號終。善而非戒。謂但屬其善。而非是戒也。答下。若約要期受者。則名為戒。以戒儀局故。餘一切善。亦名律儀。由律儀通行無涯故。餘汎爾十業無要期者。是善非戒。
若唯一念。意謂。若但在三羯磨竟時。第一念得名作戒者。以前登壇請師來。或有非緣。亦應感戒。令且不爾。要俱如法故。須始終通收。為作戒體。口止下。謂彼口之陳乞[A79]已了。心緣又不可測。故非耳聞。意雖近緣。要通取三業。說始終也。若爾與論羯磨第一念名作戒。莫有相違不。答論且就成滿時為言。非為以前不名作戒。[1]又妨下。此師意謂口雖落謝。身可表故。
桑榆下。解上獨樂之體。用桑榆木所成也。麝輪。比之可解。恐新學未知。例作云。如麝獸是報色。殺者取臍。是方便色。將麝香體米。用喻作戒也。香體散壞。唯有氣在。喻無作也。若然豈有捨麝獸等。而獨取氣乎。今作戒亦爾。
七種者。即七善律儀也。無色。此宗執言無作是色也。下引證。亦同十種戒。即十種善戒。謂有莊嚴。釋上作色。及成[A80]已。釋上無作色。謂無方便。即但有實報作色。而無方便虔重色故。[A81]但有作色。無無作色也。
四大造。毗婆沙云。造是因義。能造屬作戒。無作從作生故。屬四大造。俱舍云。四大造。即地水火風也。或名四大種所造色也。更相障礙者。能造既有障礙。所造亦可分之。既說可分斯成色性。雜心云。以作是色故。彼亦名色。
出三有對。即障礙有對。境界有對。所緣有對。出過此三故曰無對。今既曰色即屬有對。何言無對。一下。即五根對五塵也。通緣非礙。以意根通緣諸塵。且非局礙。又無作之色。與餘麤色別也。故下云非色者。不同可見有對色。故曰色非色別。
金河。西域記云。阿氏多伐底河唐言無勝。舊云阿利羅䟦提河訛也。正言㕧[A82]剌拏伐底河。譯曰有金河。是產閻浮金處。去城西北三四里。西峯不遠至娑羅林。即世尊在此河入滅。故曰金河[A83]已後。指南。即指南車。今謂各能指示人之迷方耳。四部。一曇無德。二十誦。三五分。四僧祇。故曰此方所傳四部乃[2]斷也。殷盛也不倫。倫等也。自晉。即五王子渡江南立東晉也。假名宗。即成實也。出有部體。依成論出十誦戒體。是不得宗耳。多雜。即薩婆多及雜心論。以此二論俱屬有門論。彼文出四分體。亦失宗耳。碩大也。各用開律。或依成論。或準多宗。任人依用。以俱是聖論故。
本致。大師要在約宗以判也。界品。具云心界品。出第一卷。有作戒字誤。影喻無作。樹喻作也。謂樹動故影亦動。又下彼具云。如世尊說。形質故是色。無作亦非色。以作是色故。彼亦名色。
界品下。彼問云。色乃至識有何相。答礙相是色相。乃至分別是識相。彼過去色雖不礙。曾礙故(即先曾礙也)。當來色雖未礙當礙故(後必礙也)。極微一一雖不礙。眾微集則礙。無作雖不礙。以作色是礙故。彼亦礙假宗四分也。
實教。多雜也。神洲。戒疏云。此土神洲亦稱赤縣是也。約下。以始則誦曇諦所翻四分羯磨。及下。即依十誦判持犯。及多雜出體也。緩急。如十誦接俗楷定於時數急也。御法例通於無準緩也。四分反矣不同。彼約色。此約非色。是道理事。義全別也。依理言此戒能趣三乘正理故。以理為體故。解云謂此聖法能為道務。如鈔。即大鈔中。戒有大用一科是也。故律云。如是諸。
佛子。修行禁戒本。終不迴邪流。沒溺生死海。又戒經云。若有自為身欲求於佛道。當尊重正戒。是則戒有趣聖道之能也。
光師。準此即受五緣。以能受中五緣為體。即局人道乃至得少法是也。此五若具。方感於戒。若然則以緣作體。晉師。即東晉諸師。斯下。如光師下則約理通漫為倒。齊末則拋體取緣為倒。河北則以空附有為倒。江南則以假宗實為倒。既倒且濫。則宗途綱骨非一體矣。理道義味成非僻矣。其間更欲摘掇揣度過濫。則不可勝任。斥彈之言耳。
四分律隨機羯磨疏正源記卷第六
校注
[0857001] 會本疏卷三之二 [0858001] 謂下一有連枝謂三字 [0858002] 覽一作覺 [0859001] 目疏作固 [0859002] 赴疑起次同 [0860001] 人疑入 [0860002] 持疑時 [0861001] 會本疏卷三之三 [0861002] 德當作得 [0863001] 特疑時 [0863002] 郎疑朗 [0863003] 錯疑措 [0864001] 揮疏作撝 [0865001] 會本疏卷三之四 [0867001] 處疑䖍 [0867002] 支疏作業 [0869001] 異疏作果 [0869002] 惡疏作汙 [0870001] 又疏作不 [0870002] 斷疏作翻【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40 冊 No. 726 四分律隨機羯磨疏正源記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2-01-0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