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治定疏科卷第六
- ○三梵行品明梵行(二)
- 初題目(二)
- 初敘古解(二)
- 初敘古(三)
- 初第一師以四心為體
- 二又師下第二師以三品為體(二)
- 初正示梵行體
- 二若然下與聖行辨異(二)
- 初徵起
- 二異者下答釋(三)
- 初自他異
- 二傍正異
- 三凡聖異
- 三第三師以因果為體
- 二義皆下今破(三段破前三師)
- 初敘古(三)
- 二今言下明今釋(三)
- 初標名
- 二云何下釋義
- 三若此下結示(二)
- 初結融即
- 二從三下示得名
- 初敘古解(二)
- 二本文(二)
- 初分科
- 二標則下隨釋(二)
- 初明梵行(三)
- 初七善(二)
- 初徵
- 二釋(三)
- 初標
- 二釋(二)
- 初分科
- 二初釋下隨釋(二)
- 初別七善(七)
- 初釋知法(二)
- 初敘意分科
- 二初標下隨文釋義(三)
- 初標
- 二釋(二)
- 初分科
- 二云下隨釋(二)
- 初列
- 二釋(十二)
- 初修多羅
- 二祇夜
- 三受記
- 四伽陀
- 五優陀那
- 六尼陀羅
- 七阿波陀那
- 八伊帝曰多伽
- 九闍陀伽
- 十毗佛略
- 十一阿浮達磨
- 十二優波提舍
- 三結
- 二釋知義
- 三釋知時
- 四釋知足
- 五釋自知
- 六釋知眾
- 七知尊卑
- 初釋知法(二)
- 二圓七善(二)
- 初敘意分科
- 二譬可下隨文釋義(二)
- 初譬
- 二合
- 初別七善(七)
- 三結
- 二四心(三)
- 初辨異名
- 二分經文
- 三初標下正解釋(二)
- 初明四心(二)
- 初明次第(三)
- 初略標
- 二論義(二)
- 初分科(二)
- 初離分五難
- 二合分三難
- 二第下隨釋(二)
- 初問(五)
- 初難四心應三
- 二難四心應一
- 三重難四心應三
- 四難四心應二
- 五重難四心應一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約下隨釋(二)
- 初破定四之執(三)
- 初明教門廣略不定
- 二明反常不定
- 三明治惑不定
- 二答無四之難(二)
- 初分科
- 二初體下隨釋(二)
- 初總(二)
- 初舉二事(二)
- 初體異
- 二用異
- 二總非前問
- 初舉二事(二)
- 二別(五)
- 初答第一治惑難
- 二答第二同緣難
- 三答第三淺深難
- 四答第四據人利鈍難
- 五答第五名字難(二)
- 初列四章門
- 二廣解釋
- 初總(二)
- 初破定四之執(三)
- 初問(五)
- 初分科(二)
- 三領解
- 二明圓○
- 初明次第(三)
- 二明心果○
- 初明四心(二)
- 三持戒○
- 初七善(二)
- 二歎經○
- 初明梵行(三)
- 初題目(二)
- ○三明圓(二)
- 初分科簡示
- 二初問下隨文釋義(二)
- 初料簡小慈(二)
- 初問答(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唱下隨釋(三)
- 初唱有
- 二釋有(二)
- 初分科
- 二初境下隨釋(二)
- 初出境
- 二明觀(二)
- 初約義具明(二)
- 初約未修
- 二若修下約正修(二)
- 初併對
- 二直對
- 二今文下示經存略
- 初約義具明(二)
- 三結有
- 二問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隨釋(二)
- 初問
- 二答(三)
- 初唱難成
- 二釋(二)
- 初法
- 二舉四譬(四段經疏總釋)
- 三結
- 初問答(二)
- 二顯大慈(二)
- 初分科
- 二初唱下隨釋(二)
- 初明大慈(三)
- 初正明大慈(三)
- 初唱
- 二釋
- 三結
- 二兼用
- 三明善本(三)
- 初為六度本
- 二為發心本
- 三自相本
- 初正明大慈(三)
- 二明虗實(二)
- 初分科
- 二初法下隨釋(二)
- 初問(三)
- 初奪難(二)
- 初法
- 二譬
- 二縱難
- 三遮難
- 初奪難(二)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一下隨釋(三)
- 初答遮難(二)
- 初歎其遮
- 二正答(三)
- 初大慈
- 二大悲
- 三格量
- 二答奪難(二)
- 初唱真實
- 二廣明是實(二)
- 初分科
- 二初如下隨釋(五)
- 初實能轉境(三)
- 初唱
- 二釋(二)
- 初疏主正解(二)
- 初泛引常徒所解
- 二一師下正舉智者釋義(二)
- 初斥違經
- 二菩薩下正釋義(二)
- 初直明依正互轉
- 二若言下釋出互轉義趣(二)
- 初約事理正釋
- 二情與下約性徧結示
- 二治者助釋(二)
- 初牒文雙徵
- 二總而下約義答釋(二)
- 初約理事二轉以正明(二)
- 初約內證即事而理明永轉
- 二若暫下約外用即理而事明暫轉
- 二況復下舉理事互融以結示
- 初約理事二轉以正明(二)
- 初疏主正解(二)
- 三結
- 二實能治惑(二)
- 初分科
- 二舊云下隨釋(三)
- 初唱
- 二釋
- 三結
- 三實能善本(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隨釋(二)
- 初明能為大乘善本(二)
- 初明通為一切善本
- 二明能為布施之本(二)
- 初分科
- 二初明下隨釋(五)
- 初正施本
- 二無相為得(二)
- 初分科
- 二初如下隨釋(三)
- 初總
- 二別
- 三結
- 三有相為失(二)
- 初分科
- 二法如下隨釋(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合
- 四明一心即四心
- 五廣發誓願(二)
- 初分科
- 二初三下隨釋(八)
- 初施食
- 二施漿
- 三施車
- 四施衣
- 五施華香
- 六施牀敷
- 七施舍宅
- 八施燈
- 二明能為三乘善本(二)
- 初科分敘意
- 二初文下隨文釋義(三)
- 初明三乘
- 二一切法
- 三總結
- 初明能為大乘善本(二)
- 四實能徧諸法(二)
- 初科分
- 二初十下隨釋(二)
- 初明即大乘諸善
- 二明即小乘諸善
- 五實不可思議(二)
- 初分科
- 二初歎下隨釋(四)
- 初歎大慈體(二)
- 初破古解(二)
- 初敘三解
- 二今言下次第破
- 二此乃下明今釋(三)
- 初歸宗明義
- 二又緣下約諦釋成
- 三中論下引論通證(二)
- 初引論
- 二問下釋疑
- 初破古解(二)
- 二歎行慈人
- 三歎詮慈教
- 四歎說慈主
- 初歎大慈體(二)
- 初實能轉境(三)
- 三答縱難○
- 初答遮難(二)
- 初問(三)
- 初明大慈(三)
- 初料簡小慈(二)
- ○三答縱難(二)
- 初標科
- 二前難下隨釋(二)
- 初牒問請答
- 二正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如下隨釋(三)
- 初明實有利益(三)
- 初唱有益
- 二釋益
- 三結益
- 二引事證(二)
- 初標科敘意
- 二初事下隨文釋義(八)
- 初伏醉象
- 二降力士
- 三化虗至
- 四度女人
- 五塗割瘡
- 六摩調達
- 七救群賊
- 八醫釋女
- 三結歎不思議
- 初明實有利益(三)
- ○二明四心果(二)
- 初分科懸釋(二)
- 初分科
- 二舊二下懸釋(二)
- 初敘舊解(二)
- 初舊解(二)
- 初約未成[A1]已成釋
- 二約有行空行釋
- 二義皆下今破(二)
- 初破初義
- 二又四下破次義
- 初舊解(二)
- 二今亦下明今釋
- 初敘舊解(二)
- 二一子下隨文解義(二)
- 初明三心極愛地果(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隨釋(二)
- 初明地果(二)
- 初章門
- 二解釋(二)
- 初標兩章
- 二解釋(二)
- 初分科
- 二初如下隨釋(二)
- 初一譬釋極愛
- 二四譬釋一子(四段)
- 二論義(二)
- 初分科
- 二一何下隨釋(二)
- 初論義(二)
- 初問(二)
- 初直申不解
- 二正論義(三)
- 初難殺婆羅門(三)
- 初何故殺
- 二應護念
- 三何不墮獄
- 二難罵達多
- 三舉須菩提為況
- 初難殺婆羅門(三)
- 二答(三)
- 初分科
- 二問何下述意
- 三初言下隨釋(三)
- 初答況難(二)
- 初總呵
- 二舉七事別呵(七段)
- 二答殺難(二)
- 初標示
- 二今初下隨釋(三)
- 初答何故殺(三)
- 初牒問
- 二正答
- 三結實不殺
- 二醻其護念問(三)
- 初牒問
- 二正釋(二)
- 初對上辨異
- 二舊解下正釋行殺(二)
- 初敘三師二解
- 二今問下歷破示義(二)
- 初三師解義偏局違經
- 二若得下權實隨文不可一例
- 三結
- 三醻不墮問(三)
- 初反問
- 二迦葉答
- 三正答(二)
- 初分科
- 二此下隨釋(三)
- 初述歎
- 二簡內外諸殺
- 三會通所問
- 初答何故殺(三)
- 三答罵難(二)
- 初分科
- 二隨釋(三)
- 初牒問
- 二正釋(二)
- 初總略述意
- 二別舉七事
- 三結會
- 初答況難(二)
- 初問(二)
- 二領解(二)
- 初分科
- 二四味下隨釋(二)
- 初領解
- 二述成
- 初論義(二)
- 初明地果(二)
- 二明捨心空平等果(二)
- 初總分辨示
- 二初又下別分解釋(二)
- 初明空平等(二)
- 初分科
- 二歎須下隨釋(三)
- 初明平等果(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略明空門果
- 二廣明空門果(二)
- 初分科
- 二隨釋(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合
- 二辨空義(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隨釋(二)
- 初問
- 二答(三)
- 初列章
- 二解釋(三)
- 初懸判大旨(二)
- 初諸師異解
- 二四悉被機
- 二初文下隨文釋義(十一)
- 初內空
- 疏總釋(二)
- 初正釋二空(二)
- 初二師明義
- 二評其得失(二)
- 初正評二師
- 二有師下更攝異解
- 二文解下對下妨釋(二)
- 初舉文立妨
- 二解言下申義答釋
- 初正釋二空(二)
- 疏總釋(二)
- 二外空
- 疏總釋(二)
- 初正釋二空(二)
- 初二師明義
- 二評其得失(二)
- 初正評二師
- 二有師下更攝異解
- 二文解下對下妨釋(二)
- 初舉文立妨
- 二解言下申義答釋
- 初正釋二空(二)
- 疏總釋(二)
- 三內外空
- 四有為空
- 五無為空
- 六無始空
- 七性空
- 八無所有空
- 九第一義空(二)
- 初正解(二)
- 初舊人解(二)
- 初舊人義
- 二開善破
- 二觀師釋
- 初舊人解(二)
- 二問第下釋疑
- 初正解(二)
- 十空空(二)
- 初分科
- 二歎者下隨釋(三)
- 初歎
- 二釋(三)
- 初二家分文異解
- 二今更下今師責問顯圓
- 三大品下引經助顯今義(二)
- 初引大品文
- 二明二師解(二)
- 初二師解彼經文
- 二河西下河西同後
- 三結
- 十一大空
- 初內空
- 三今約下結歸三諦(二)
- 初通明三諦
- 二後歎下追釋空空
- 初懸判大旨(二)
- 三結
- 三明利益(二)
- 初明悟空
- 二說功能
- 初明平等果(二)
- 二辨知見○
- 初明空平等(二)
- 初明三心極愛地果(二)
- 初分科懸釋(二)
- ○二辨知見(二)
- 初分章生起
- 二初文下隨文解釋(四)
- 初明知見(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隨釋(三)
- 初知十三法
- 二得八種知見(二)
- 初分科
- 二知外下隨釋(八)
- 初知非處
- 二知是處
- 三知共行
- 四知因果
- 五知轉障
- 六知佛性(三)
- 初據凡夫
- 二據十住
- 三就諸佛
- 七知二諦
- 八知二智
- 三得四無礙智(二)
- 初分科
- 二初如下隨釋(二)
- 初問
- 二答(三)
- 初章門
- 二釋(二)
- 初科分
- 二隨釋(五)
- 初就世諦釋
- 二就出世釋
- 三就無著釋(二)
- 初分科
- 二他云下隨釋(二)
- 初釋
- 二論義(二)
- 初分科
- 二初迦下隨釋(二)
- 初問
- 二答
- 四就譬釋
- 五就往因釋
- 三料簡(二)
- 初分科
- 二初如下隨釋(二)
- 初料簡(三)
- 初明二乘無無礙
- 二別釋(二)
- 初緣覺
- 二聲聞
- 三總結
- 二論義(二)
- 初問
- 二答(三)
- 初正答
- 二開昔權
- 三顯今實
- 初料簡(三)
- 二無所得○
- 三會通○
- 四結歎○
- 初明知見(二)
- ○二明無所得(二)
- 初分科
- 二初領下隨釋(三)
- 初明無所得(三)
- 初問(三)
- 初領指前文
- 二正難
- 三結難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正下隨釋(二)
- 初歎其問
- 二正答(二)
- 初正答
- 二結正簡邪
- 三領解(二)
- 初領解
- 二得益
- 初問(三)
- 二引偈證(二)
- 初懸示釋疑
- 二此偈下分文正釋(二)
- 初分科
- 二答中下隨釋(二)
- 初舉偈請問
- 二釋偈為答(三)
- 初別釋(三)
- 初略標
- 二重問
- 三正釋(二)
- 初誡許
- 二正答(二)
- 初總解八番文(二)
- 初六番正釋(六段經)
- 二兩番明不果得說(二段經)
- 二舊釋下古今釋偈義(二)
- 初破古解
- 二此之下明今釋(二)
- 初章安正示(二)
- 初示義
- 二亦是下結顯
- 二荊溪助顯(三)
- 初舉經[1]惡斥
- 二欲許下與奪破執
- 三故更下徵文顯意
- 初章安正示(二)
- 初總解八番文(二)
- 二總釋
- 三結釋
- 初別釋(三)
- 三無得而得(二)
- 初分科
- 二初標下隨釋(二)
- 初標
- 二問(二)
- 初分科
- 二初問下隨釋(二)
- 初問
- 二難
- 三答(二)
- 初分科
- 二隨釋(二)
- 初答初問(二)
- 初泛明
- 二正答
- 二答後難(二)
- 初分科
- 二隨釋(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合
- 初答初問(二)
- 初明無所得(三)
- ○三會通(二)
- 初分科
- 二隨釋(二)
- 初會通
- 二論義(二)
- 初分科
- 二問下隨釋(二)
- 初問(二)
- 初問同世間
- 二問異世不知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異故下隨釋(二)
- 初正答(三)
- 初明異世間
- 二明同世間(二)
- 初正釋經文邪計相
- 二舊下因出舊解無明義(二)
- 初二師解義
- 二此下疏主判結(二)
- 初判同邪
- 二十一下結為所破
- 三非世非出世
- 二結
- 初正答(三)
- 初問(二)
- ○四結歎(二)
- 初古今分文
- 二如文下隨文略指(二)
- 初正歎(四)
- 初歎大慈
- 二歎大悲
- 三歎大喜
- 四歎大捨
- 二結歎
- 初正歎(四)
- ○三持戒(二)
- 初破古述意
- 二就文下分文解釋(二)
- 初列章生起
- 二持戒下隨文釋義(三)
- 初持戒(二)
- 初分科
- 二先難下隨釋(二)
- 初略明持戒(二)
- 初問(二)
- 初領旨
- 二正難(二)
- 初難同世
- 二難異世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先明下隨釋(二)
- 初開兩章
- 二釋兩章(二)
- 初釋同
- 二釋異(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隨釋(二)
- 初明聞經得三法
- 二明三法相資(二)
- 初慧資戒
- 二戒資慧
- 初問(二)
- 二廣明得失(二)
- 初分科
- 二有四下隨釋(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舉不淨持戒不能相資(二)
- 初明不淨
- 二明無相資
- 二明淨戒正答問(二)
- 初分科
- 二初淨下隨釋(二)
- 初明淨戒
- 二明相資(二)
- 初分科懸示
- 二初因下隨文釋義(二)
- 初三法相資(二)
- 初釋不悔(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合
- 二釋歡喜(二)
- 初分科
- 二二下隨釋(二)
- 初明三相(三)
- 初持喜
- 二毀憂
- 三雙明二義(二)
- 初分科
- 二初中下隨釋(二)
- 初譬
- 二合
- 二明悅樂(二)
- 初分科
- 二答中下隨釋(二)
- 初正釋
- 二論義(二)
- 初問
- 二答
- 初明三相(三)
- 初釋不悔(三)
- 二五法佐助
- 初三法相資(二)
- 初舉不淨持戒不能相資(二)
- 初略明持戒(二)
- 二護法(二)
- 初敘意分科
- 二初呵下隨文釋義(二)
- 初呵毀法(二)
- 初分科懸示(三)
- 初科分經文
- 二然猥下敘意釋妨(二)
- 初敘意
- 二問下釋妨
- 三初呵下屬當三業
- 二初文下隨文釋義(三)
- 初正呵破戒
- 二呵求作業
- 三呵是所非所
- 初分科懸示(三)
- 二勸護法
- 初呵毀法(二)
- 三六念(二)
- 初辨異述意(二)
- 初明大小異說
- 二述今文意義
- 二就文下隨段消文(二)
- 初唱數列章
- 二解釋六念(二)
- 初總標
- 二念佛下隨釋(六)
- 初念佛(二)
- 初分科定義
- 二先列下隨段消文(二)
- 初念佛果(四)
- 初立十號章(二)
- 初正釋開合
- 二就別下預示下文
- 二立眾德章
- 三釋眾德章
- 四釋十號章(十一)
- 初釋如來(二)
- 初指梵敘舊
- 二依論消經
- 二釋應
- 三釋正徧知(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隨釋(二)
- 初正釋
- 二反釋
- 四釋明行足
- 五釋善逝
- 六釋世間解
- 七釋無上士
- 八釋調御丈夫(二)
- 初分科
- 二先下隨釋(二)
- 初開二章門
- 二釋二章門(二)
- 初釋能調
- 二釋所調
- 九釋天人師
- 十釋佛(二)
- 初釋名(二)
- 初翻通二音
- 二前緣下準例去取
- 二歎德
- 初釋名(二)
- 十一釋婆伽婆(二)
- 初懸敘(三)
- 初敘他明非
- 二龍下依論釋義(二)
- 初敘論配經
- 二初是下分經的示
- 三當下結示重斥
- 二文有下隨釋(二)
- 初釋四義
- 二勸修
- 初懸敘(三)
- 初釋如來(二)
- 初立十號章(二)
- 二念佛因(二)
- 初敘意分科
- 二先明下隨文釋義(二)
- 初徵起
- 二正釋(二)
- 初六度四等為因
- 二五十四心為因
- 初念佛果(四)
- 二念法
- 三念僧
- 四念戒(二)
- 初牒文
- 二或下解義(二)
- 初依小釋文
- 二如此下斥小顯大(二)
- 初斥小
- 二故上下引證顯大
- 五念施
- 六念天
- 初念佛(二)
- 初辨異述意(二)
- 初持戒(二)
- ○二歎經(二)
- 初分科
- 二初生下隨釋(二)
- 初歎經生善(二)
- 初分科生起
- 二初佛下隨文釋義(三)
- 初正歎(二)
- 初如來歎
- 二迦葉領
- 二歎弘經人(二)
- 初分科
- 二問下隨釋(三)
- 初問
- 二答(二)
- 初列章釋名(二)
- 初列章段
- 二不思下釋通名(二)
- 初敘舊斥非
- 二今明下正示今釋
- 二初不下隨文解義(十三)
- 初能發心
- 二受生死苦
- 三受地獄苦
- 四旋還赴救
- 五終不退轉
- 六度生死海
- 七能稱量生死
- 八能說常住
- 九生死不惱
- 十在胎不亂
- 十一於法不恡
- 十二遠離十惡
- 十三忘於功用(二)
- 初例前對義(二)
- 初正對經文
- 二通前結示
- 二文云下牒經消文(二)
- 初敘古解義
- 二然此下斥古明今
- 初例前對義(二)
- 初列章釋名(二)
- 三領
- 三歎興衰(二)
- 初分科
- 二問如下隨釋(四)
- 初釋尊佛法(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明修五行則興
- 二明多犯戒則滅
- 二迦葉佛法(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隨釋(二)
- 初問(二)
- 初領旨(二)
- 初疑
- 二答七下釋
- 二問(二)
- 初難定有不
- 二雙難
- 初領旨(二)
- 二答(二)
- 初分科
- 二初中下隨釋(二)
- 初泛明有滅不滅(二)
- 初許
- 二正泛答
- 二正答所問(二)
- 初分科
- 二此初下隨釋(四)
- 初明先佛有經
- 二明不須演說
- 三今佛對辨
- 四法實不滅
- 初泛明有滅不滅(二)
- 初問(二)
- 三一切佛法(二)
- 初標示
- 二初解下隨釋(六)
- 初解義不解義
- 二有檀越無檀越
- 三為利不為利
- 四起諍不起諍
- 五說過不說過
- 六種種說不種種說
- 四重結釋迦佛法(二)
- 初分科
- 二隨釋(三)
- 初明將滅起諍
- 二明拘睒彌國佛法遂滅
- 三大眾悲歎(二)
- 初分科
- 二言聞下總釋(三)
- 初大眾悲歎
- 二迦葉慰撫
- 三大眾悲止發心
- 初釋尊佛法(二)
- 初正歎(二)
- 二歎能滅惡○
- 初歎經生善(二)
- ○二歎能滅惡(二)
- 初懸示義旨(三)
- 初標示能所(二)
- 初標所破之惡
- 二舊解下示能造之人(二)
- 初一往許舊師解
- 二而密下正明權人引實
- 二此經下復宗顯意
- 三出梁武失
- 初標示能所(二)
- 二就文下隨文正釋(二)
- 初分科
- 二一惡下隨釋(二)
- 初明起惡(三)
- 初惡因
- 二惡緣
- 三正明造惡
- 二明滅惡(二)
- 初分科
- 二一深下隨釋(三)
- 初滅惡因(四)
- 初深生悔熱
- 二深信因果
- 三母以藥塗
- 四深自鄙悼
- 二滅惡緣(二)
- 初分科
- 二問下隨釋(二)
- 初明惡人為緣(二)
- 初懸示分經(三)
- 初釋疑妨(四)
- 初問
- 二答
- 三徵
- 四釋
- 二惡人下分經文
- 三舊或下判闍王
- 初釋疑妨(四)
- 二刪闍下隨文略釋(六)
- 初月稱緣(四)
- 初臣來朝白
- 二王報答
- 三奏王滅罪處
- 四唱歸依
- 二藏德緣(四)
- 初臣來朝白
- 二王報答
- 三奏王滅罪處
- 四唱歸依
- 三實得緣(四)
- 初臣來朝白
- 二王報答
- 三奏王滅罪處
- 四唱歸依
- 四悉知緣(四)
- 初臣來朝白
- 二王報答
- 三奏王滅罪處
- 四唱歸依
- 五吉德緣(四)
- 初臣來朝白
- 二王報答
- 三奏王滅罪處
- 四唱歸依
- 六無畏緣(四)
- 初臣來朝白
- 二王報答
- 三奏王滅罪處
- 四唱歸依
- 初月稱緣(四)
- 初懸示分經(三)
- 二明善人為緣(二)
- 初分科
- 二隨釋(二)
- 初兄(四)
- 初耆婆問
- 二王答(二)
- 初分科
- 二但佛下隨釋(三)
- 初泛明安眠者(四)
- 初明佛得安眠(二)
- 初明離生死得涅槃
- 二明離惡過得常住
- 二明菩薩得安眠
- 三結佛
- 四結菩薩
- 初明佛得安眠(二)
- 二泛明不安眠者(二)
- 初分科
- 二初三下隨釋(二)
- 初法
- 二譬
- 三正明王不得安眠(二)
- 初分科
- 二初標下隨釋(二)
- 初標(二)
- 初標病重
- 二無醫
- 二釋(二)
- 初釋病重
- 二釋無醫
- 初標(二)
- 初泛明安眠者(四)
- 三勸往佛所(二)
- 初分科
- 二初有下隨釋(二)
- 初醻前兩意(二)
- 初明王罪輕(四)
- 初王有五德故輕
- 二他無五德故重
- 三結無五德是闡提
- 四結王有五德非闡提
- 二示王醫藥(二)
- 初分科
- 二初示下隨釋(二)
- 初示良醫
- 二示妙藥(三)
- 初述意
- 二藥文下分科
- 三初二下隨釋(二)
- 初明知根
- 二明說法(二)
- 初總說
- 二別說(二)
- 初約二法
- 二約三法(二)
- 初釋色非色(二)
- 初敘他解
- 二此五下斥古明今
- 二釋自作他受(二)
- 初述經敘古
- 二今明下斥古明今
- 初釋色非色(二)
- 初明王罪輕(四)
- 二勸往佛所(二)
- 初分科生起
- 二初列下隨文釋義(三)
- 初列十三事(二)
- 初正列事
- 二總結證意
- 二明佛心平等
- 三格量福德
- 初列十三事(二)
- 初醻前兩意(二)
- 四羞耻未從
- 二父(二)
- 初分科
- 二一佛下隨釋(二)
- 初正釋(四)
- 初空中出聲(三)
- 初佛法將滅故勸
- 二罪重必招地獄故勸
- 三雙結勸令急往
- 二王反問
- 三父王說實
- 四世王悲毀
- 初空中出聲(三)
- 二問下釋疑
- 初正釋(四)
- 初兄(四)
- 初明惡人為緣(二)
- 三正滅惡○
- 初滅惡因(四)
- 初明起惡(三)
- 初懸示義旨(三)
- ○三正滅罪(二)
- 初分科
- 二初答下正釋(二)
- 初為住世(二)
- 初為住世
- 二論義(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正答
- 二密語(二)
- 初分科
- 二隨釋(三)
- 初唱密語
- 二解釋(二)
- 初釋初番
- 二二云下釋第二番(二)
- 初通敘四解
- 二然非下疏主研詳
- 三結歎
- 二為滅罪(二)
- 初分科敘意
- 二初放下隨文釋義(二)
- 初治身(二)
- 初放光
- 二論光(二)
- 初分科
- 二前三下隨釋(二)
- 初論光(四)
- 初問答
- 二問答
- 三問答
- 四問答(二)
- 初解七子(二)
- 初敘他三師
- 二今明下斥彼明此
- 二釋六住
- 初解七子(二)
- 二解月愛(三)
- 初指如來所入
- 二問
- 三釋(六段)
- 初論光(四)
- 二治心(二)
- 初明滅罪緣(四)
- 初自未發(二)
- 初王不能發耆婆勸往
- 二論一闡提(二)
- 初分科
- 二初總下隨釋(二)
- 初問
- 二答(二)
- 初譬(四)
- 初闡提斷善(二)
- 初起五鈍(二)
- 初起惡(二)
- 初總起惡
- 二別明五鈍
- 二失善(二)
- 初分科
- 二隨釋(二)
- 初失三品
- 二失三乘
- 初起惡(二)
- 二起五利(二)
- 初分科
- 二初身下隨釋(二)
- 初起利使
- 二雜起惡緣
- 初起五鈍(二)
- 二根緣感佛
- 三善不可生(二)
- 初分科
- 二初觀下隨釋(二)
- 初觀察(二)
- 初一往觀機
- 二重觀察(二)
- 初分科述意
- 二初觀下隨文釋義(二)
- 初觀現在(三)
- 初觀日譬上根
- 二觀星譬中根
- 三觀時譬下根
- 二觀未來
- 初觀現在(三)
- 二許應(二)
- 初分科
- 二初文下隨釋(二)
- 初許應(二)
- 初正許應
- 二更觀察(二)
- 初分科
- 二隨釋(二)
- 初觀現在
- 二觀未來(二)
- 初分科
- 二隨釋(二)
- 初觀未來因
- 二觀未來果
- 二正應(二)
- 初分科
- 二隨釋(二)
- 初正應譬
- 二更觀察(二)
- 初分科
- 二隨釋(二)
- 初觀現在(四)
- 初三毒
- 二五根
- 三十使
- 四三業
- 二觀過去(二)
- 初檢根緣
- 二根緣對
- 初觀現在(四)
- 初許應(二)
- 初觀察(二)
- 四而為說法(二)
- 初分科
- 二隨釋(三)
- 初說法(二)
- 初一往說
- 二窮源說
- 二息化
- 三絕應
- 初說法(二)
- 初闡提斷善(二)
- 二合(二)
- 初分科
- 二此初下隨釋(三)
- 初正合(二)
- 初合第四說法
- 二合第三善不生
- 二料簡闡提
- 三往三途拔救
- 初正合(二)
- 初譬(四)
- 二受勸而往
- 三如來稱歎(二)
- 初分科
- 二隨釋(四)
- 初王疑
- 二佛為決定
- 三持一切問
- 四佛答
- 四至佛所(四)
- 初王來至
- 二佛慰問
- 三迦葉騰疑
- 四王獻供
- 初自未發(二)
- 二正滅罪○
- 初明滅罪緣(四)
- 初治身(二)
- 初為住世(二)
- ○二正滅罪(二)
- 初分科
- 二正說下隨釋(二)
- 初略說(二)
- 初略說(三)
- 初許誡
- 二正說(二)
- 初標
- 二釋(二)
- 初隨文略消(十)
- 初真似
- 二惡因惡果
- 三無慧定
- 四倒難
- 五冤讎
- 六子果兩縛
- 七無終始
- 八空有
- 九因果
- 十癡逸
- 二重約三諦
- 初隨文略消(十)
- 三結得失
- 二領解
- 初略說(三)
- 二廣說(二)
- 初分科
- 二隨釋(三)
- 初世王起執(二)
- 初略示經文(四)
- 初執重罪
- 二執父王
- 三執無辜
- 四執定墮
- 二堅執下結今起後
- 初略示經文(四)
- 二佛廣破(二)
- 初分科
- 二初別下隨釋(三)
- 初別破(二)
- 初敘意
- 二初正下隨釋(四)
- 初破第四定墮執(三)
- 初正破
- 二世王領
- 三佛述成
- 二破第二父王執(二)
- 初敘意分科
- 二隨文釋義(二)
- 初明因緣假有故無父
- 二明念念生滅故無父
- 三破第一定重執
- 四破第三無辜執(二)
- 初引昔事
- 二牒執破之
- 初破第四定墮執(三)
- 二總破(二)
- 初分科
- 二法中下隨釋(三)
- 初舉四狂等袪其實有(二)
- 初法
- 二譬(二)
- 初分科
- 二隨釋(二)
- 初醉譬(二)
- 初譬
- 二合
- 二幻譬
- 初醉譬(二)
- 二破其無慈不等
- 三破其滯邊失理(二)
- 初正釋經文(二)
- 初譬
- 二合(三段)
- 二三番下結前起後
- 初正釋經文(二)
- 初舉四狂等袪其實有(二)
- 三結勸(二)
- 初勸作無常等觀
- 二勸作常樂等觀
- 初別破(二)
- 三王奉教行○
- 初世王起執(二)
- 初略說(二)
- ○三王奉教行(二)
- 初分科
- 二隨釋(二)
- 初明觀行(二)
- 初正作觀
- 二諮佛
- 三自慶(三)
- 初蒙佛覆蔭
- 二明仰同佛解
- 三正是自慶
- 二辨發心(二)
- 初分科
- 二一王下隨釋(三)
- 初偏明王發心(三)
- 初王發心
- 二如來印
- 三王重發心
- 二通明王及夫人眷屬發心(二)
- 初分科
- 二國人下隨釋(三)
- 初正發心(二)
- 初國人
- 二王夫人
- 三王慶喜
- 二供養讚歎(二)
- 初身業供養
- 二口業供養(二)
- 初分科
- 二初口下隨釋(二)
- 初稱歎(三)
- 初歎口密(二)
- 初分科
- 二實語下隨釋(三)
- 初歎實語
- 二歎軟語
- 三歎義語
- 二歎意密
- 三歎身密
- 初歎口密(二)
- 二發願(二)
- 初標示
- 二初一下正釋(五)
- 初迴向
- 二勸請
- 三隨喜
- 四懺悔
- 五發願(二)
- 初願悉發始心
- 二願終見佛性
- 初稱歎(三)
- 三如來述成(二)
- 初隨文正釋(三)
- 初述現在
- 二述過去
- 三述未來
- 二世王下別示他經
- 初隨文正釋(三)
- 初正發心(二)
- 三辭退
- 初偏明王發心(三)
- 初明觀行(二)
- ○四指雜華明天行(此在現病品初大分)
- ○三明嬰兒行(二)(此即現病品初大分第五段也)
- 初題目(二)
- 初他師以權智為體
- 二今家以涅槃為體
- 二本文(三)
- 初大分三科
- 二上聖下準上破古
- 三就初下隨文別釋(三)
- 初明嬰兒(二)
- 初分科斥古
- 二就圓下隨文釋義(二)
- 初明圓行嬰兒(二)
- 初分科
- 二不起下隨釋(二)
- 初譬(二)
- 初正釋經文(四)
- 初不起
- 二不住
- 三不來
- 四不語
- 二此圓下結示圓義(三)
- 初牒經結示
- 二佛作下對根結示
- 三上聖下例前結示
- 初正釋經文(四)
- 二合(四)
- 初合不起
- 二合不住
- 三合不來
- 四合不語(三)
- 初正釋經文(四)
- 初究竟故不語
- 二說即無說故不語
- 三祕密不解故不語
- 四隨他非語故不語
- 二究竟下結成四德
- 三不能下例三有義
- 初正釋經文(四)
- 初譬(二)
- 二明偏行嬰兒(二)
- 初分科
- 二初譬下隨釋(二)
- 初正釋經文(五)
- 初大字明六度嬰兒
- 二無知明道教嬰兒(三)
- 初正釋
- 二前後下辨異
- 三無知下結示
- 三不明作別教嬰兒
- 四黃葉明人天嬰兒
- 五欣厭明支佛嬰兒(二)
- 初分科
- 二初略下隨釋(二)
- 初標
- 二釋(二)
- 初略
- 二廣(二)
- 初正解
- 二然此下釋妨
- 二問此下對前料簡(二)
- 初約聖梵立難
- 二據文義答釋(二)
- 初標
- 二所言下示(二)
- 初示義有指歸(二)
- 初推聖行具五
- 二推梵行具五
- 二何以下示文無所以(二)
- 初明嬰兒和光文須具五
- 二明聖梵體別文唯有二(二)
- 初明聖是自行故但二
- 二明梵是淨義故無四(二)
- 初唯二因依
- 二六度下無四所以(二)
- 初明乖淨行義故無
- 二二乘下明乖化他義故無
- 初示義有指歸(二)
- 初正釋經文(五)
- 初明圓行嬰兒(二)
- 二釋嬰兒意(二)
- 初分科
- 二隨釋(三)
- 初牒譬
- 二合
- 三釋
- 三結嬰兒果(二)
- 初釋文斥古
- 二前聖下示位去執
- 初明嬰兒(二)
- 初題目(二)
- ○三單結次第五行(三)(聖行品初初二三也)
- 初總結
- 二迦葉領
- 三佛述
涅槃經治定疏科卷第六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6 冊 No. 657 涅槃經治定疏科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