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宗通卷七
○二十三斷佛果非關福相疑
此疑從上不應以相觀如來而來。同一三十二相也。在佛則謂之佛果。在輪王則謂之福相。既果位不同。但當修慧。不必修福。似不必具丈夫相而證菩提也。如是修行諸菩薩。則失功德。及失果報。為遣此疑。故經云。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二十四斷化身出現受福疑
此疑從上不受福德而來。
功德施論曰。若第一義無福可取。何故餘經作如是說。如來福智資糧圓滿。坐菩提座趣於涅槃。為遣此疑。故經云。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通曰。如來既不可以色相觀。又不可以斷滅說。為其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常從真如而來度生故。然涅槃無有真實處所。而至於彼。名之為去。生死亦無真實處所。而從彼出。名之為來。不去不來。是如來義。故執相求之不可。離相求之亦不可。當知化身出現。現而未嘗現也。果中原無受用。因中豈有受取耶。
刊定記曰。若人言如來出現而來。入滅而去。住於世間。若坐若臥。皆不解我所說義。以何義故名為如來耶。以真佛本來無來去故。去來化身佛也。如來即是法身。本來不動。若如來有去來差別。即不得言常如是住。常如是住者。不變不異故。
彌勒菩薩偈曰。去來化身佛。如來常不動。
此非異而異也。或問曰。既無佛來去。何以出現受福。為眾生受用耶。答曰。此由眾生心水清淨。則見佛來。來無所從。心水垢濁。則見佛去。去無所至。是佛任運無心。但隨眾生所見耳。尚無出現之佛。寧有受福之事哉。
彌勒菩薩偈曰。是福德應報。為化諸眾生。自然如是業。諸佛現十方。
如餘經言。應物現形。如水中月。水中之形有去來。而月常不動也。
陸亘大夫問南泉曰。弟子家中有一片石。有時坐。有時臥。欲䥴作佛得否。泉云。得。陸云。莫不得否。泉云。不得。雲巖云。坐則佛。不坐則非佛。洞山云。不坐則佛。坐則非佛。天童拈云。轉功就位。轉位就功。還他洞上。父子。且道南泉意作麼生。直是針錐不得。五祖演云。大眾。夫為善知識。須明決擇。為什麼他人道得。也道得。他人道不得。也道不得。還知南泉落處麼。白雲不惜眉毛。與汝註破。得又是誰道來。不得又是誰道來。汝若更不會。老僧今夜為汝作箇樣子。乃舉手云。將三界二十八天作箇佛頭。金輪水際作箇佛脚。四大神州作箇佛身。雖然作此佛兒子了。汝諸人却在那裏安身立命。大眾還會也未。老僧作第二箇樣子去也。東弗于逮作一箇佛。南贍部洲作一箇佛。西瞿耶尼作一箇佛。北鬱單越作一箇佛。草木叢林是佛。蠢動含靈是佛。既恁麼。又喚甚麼作眾生。還會也未。不如東弗于逮。還他東弗于逮。南贍部洲。還他南贍部洲。西瞿耶尼。還他西瞿耶尼。北鬱單越。還他北鬱單越。草木叢林。還他草木叢林。蠢動含靈。還他蠢動含靈。所以道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既恁麼。汝喚甚作佛。還會麼。忽有箇漢出來道。白雲休䆿語。大眾記取這一轉。以上諸尊宿。於本源自性天真佛。各出手眼。互為鑽研。若於此參透。方名見如來也。
○二十五斷法身化身一異疑
此疑從上法無斷滅。法無去來而來。
功德施論曰。若生死涅槃不可得。故無去來者。如來豈如須彌山等積聚一合而安住耶。為遣此中是一是常。無分有分。一合見故。言微塵眾多者。遣無分一合見也。非微塵眾者。遣有分一合見也。是名微塵眾者。我非有分物執之為眾。復為遣積聚見也。故經云。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傅大士頌曰。界塵何一異。報應亦同然。非因亦非果。誰後復誰先。事中通一合。理則兩俱捐。欲達無生路。應當識本源。
通曰。不應以相見如來。似與化異。於法不說斷滅相。似與化一。化身有去來。而法身常不動。中間實無一異之相。故佛以法界明之。彼去來坐臥。即微塵相也。去來坐臥。不離於法身。如彼微塵。不離於法界也。法身現起去來坐臥。如世界碎為微塵。不可謂異。煩惱盡而證於法身。如微塵碎而同於太虗。不可謂一。彼太虗空。非有以合之而後成。非有一性故也。彼微塵聚。非有以散之而後顯。非有異性故也。如來遠離煩惱障。住彼法界中。非一處住。亦非異處住。是不可思議境界。豈可言說。但凡夫執著事相。謂有分合可得。若見於實相者。一真平等法界。本自無生。誰為去來。誰為不動。但可謂之如來而[A3]已。
刊定記曰。初須菩提至貪著其事。約塵界以破一異。以三千大千五句。標塵一異以顯無性。言世界者喻法身也。微塵者。喻應身也。世界一也。微塵異也。碎界作塵。塵無異性。合塵為界。界無一性。故彌勒菩薩偈曰。去來化身佛。如來常不動。於是法界處。非一亦非異。
何以故至是名微塵。此釋微塵喻應身無異性也。若知碎世界作微塵。微塵全是世界。則塵無實性。故曰則非微塵。非實微塵也。以離性計而說微塵。是空微塵也。故曰是名微塵。此喻全法起應。應即是法。何異性之有。世尊。至貪著其事。此釋世界喻法身無一性也。若知微塵為世界。非唯所起微塵。是空微塵。抑亦能起世界。是空世界。夫世界全是微塵。則世界無實性。故曰則非世界。以離性計而說世界。故曰是名世界。
彌勒菩薩偈曰。世界作微塵。此喻示彼義。微塵碎為末。示現煩惱盡。非聚集故集。非唯是一喻。聚集處非彼。非是差別喻。
非微塵有性合成世界。故曰非一。非世界有性散為微塵。故曰非異。徵意云。以何義故說世界耶。釋意云。世界若實有者。則是一合相。今所云一合相者。一之而不二。合之而不分。乃眾塵和合為一世界。作此見者即為非見。於非有中而妄見故。故如來說非一合相。是空無離性。名之一合者。但俗諦言說。非真實有。故曰是名一合相也。此一合相。無體可說。第一義中。一切諸法本性無生。無生故不可得。不可得故離於言說。但為凡夫不了。執之為實。貪著其相。於中妄取。猶彼小兒如言執物。
彌勒菩薩偈曰。但隨於音聲。凡夫取顛倒。
若無取著。即不落於事相。此喻全應是法。法不離應。何一性之有。法不離應。應不離法。故知如來非一處住。亦非異處住也。
金海光如來解曰。世界者。如來自說盧舍那佛住持三千大千世界。身上化生菩提之樹。號蓮華藏世界。不說窒礙世界也。一合相者。一切眾生身中佛性。與盧舍那法身。是一合相也。頌曰。如來自說蓮華藏。負荷三千擐大千。菩薩了空歸一合。凡夫貪著被魔纏。此解亦翻騰可玩。
昔秦䟦陀禪師問生法師。講何經論。生曰。大般若經。師曰。作麼生說色.空義。曰。眾微聚曰色。眾微無自性曰空。師曰。眾微未聚。喚作甚麼。生罔措。又問。別講何經論。曰。大涅槃經。師曰。如何說涅槃義。曰。涅而不生。槃而不滅。故曰涅槃。師曰。這箇是如來涅槃。那箇是法師涅槃。曰。涅槃之義。豈有二耶。某甲祇如此。未審禪師如何說涅槃。師拈起如意。曰。還見麼。曰。見。師曰。見箇甚麼。曰。見禪師手中如意。師將如意擲於地。曰。見麼。曰。見。師曰。見箇甚麼。曰。見禪師手中如意墮地。師斥曰。觀公見解。未出常流。何得名喧宇宙。拂衣而去。其徒懷疑不[A4]已。乃追師扣問。我師說色空涅槃不契。未審禪師如何說色空義。師曰。不道汝師說得不是。汝師祇說得果上色空。不會說因中色空。其徒曰。如何是因中色空。師曰。一微空故眾微空。眾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眾微。眾微空中無一微。至哉言乎。須於此透入。方信得平等法界。非一非異真切處。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通曰。須菩提前說我相即是非相。乃至壽者相即是非相。離一切相則名諸佛。世尊既印可之矣。何為又有此叮嚀也。前但破相。此乃破見。見相略有淺深。故重破之也。彼證悟了覺為四相如圓覺所說。未嘗不是四見。但能不作是見者。猶是法相見也。始而有人我相者。則非菩薩。既而通達無我法者。是名菩薩。猶有遣我見在。今細查考四見本無。又何用遣。此乃最上般若。不可不如是知見信解也。如是知。知不離真如。如是見。見不離真如。如是信解。解不離真如。一真平等。分別不生。豈但界塵一異之相了不可得。即貼體微細法相亦自不生。其斯為無住真際乎。
刊定記曰。若人言佛說以下。遣除我法。以顯本寂也。意云。前凡夫貪著其事。所緣一異之境。由有能緣我法見心也。見心不破。一異分別不除。故今破之。令除分別。入聖道也。
彌勒菩薩偈曰。非無二得道。遠離於我法。
謂非無人.法俱空二智而能得道者。須遠離我法四相而後可也。佛說我見至是名我見。先明離我見也。若人謂佛真實說有我人等見者。斯則謬解。故云不解如來所說義也。以何義故說為不解耶。佛說我人等見者。非實我人等見。但是假名我人等見耳。夫真如性中。原無所見。佛本欲顯示無見之真。故說我人等見。以明皆空無實。由眾生不見真如。妄分別見耳。
彌勒菩薩偈曰。見我即不見。無實虗妄見。
見我即不見真如。若見真如。即遠離虗妄見矣。
發阿耨以下。次明離法見也。意云。如來說法。要令眾生修行契理。故發菩提心者。即見於真如。於一切法。當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此三種。名依止方便不同。知。依奢摩他。即是定。由定起知。見。依毗鉢舍那。即是慧。由慧發見。解依。三摩提。即是定慧等持。增上知見勝解。能緣真如。此即三昧方便也。由此三昧力。能不生法相。言不生法相者。不於法非法有所取著。除分別見也。
著於證悟了覺者。即是我相。不著於證悟了覺者。即是法相。所言法相者以下。正顯本寂意。所言法相。非實有之法相。是本無之法相也。勝義諦中。不容他故。離性離相。非和合故。但依俗諦。說名法相耳。性起為相。相不離性故。如前喻金中無器。器不離金也。
彌勒菩薩偈曰。二智及三昧。如是得遠離。
二智。即人無我。法無我。三昧者。即知見解也。如是乃能遠離我人眾生壽者等見。不生法相。此一段文。雖正釋離於俱生法執。亦是總結降住正行。由經初善現請問。若人發無上菩提心者。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如來答云。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故今結云。應如是知.見.信解。不生法相。此之謂降伏。此之謂無住也。
傅大士一日披衲.頂冠.靸履見梁武帝。帝問。是僧耶。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耶。士以手指靸履。帝曰。是俗耶。士以手指衲衣。古德頌云。道冠.儒履.釋袈裟。合會三家作一家。忘却率陀天上路。却來雙樹待龍華。此渾身般若作用。了無法相可得。無住真宗。唯大士暴露殆盡。
○二十六斷化身說法無福疑
此疑因上真化非一非異之喻而來。意云。若就非一。化唯虗假。若就非異。又唯冥合。歸一法身。即化身終無自體。若爾。則能說之佛既虗。所說之教豈實。持說不實之教。寧有福耶。為遣此疑。故經云。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通曰。以布施較量持經功德。凡八見矣。無非重重發明應無所住而行於布施之意。知布施而不知般若。即住於相。能持經而不住於相。即真布施。始以七寶布施。不如持經之能至寶所也。既以身命布施。不如持經之能證法身也。既以供養諸佛。不如持經之能自得佛也。得成於忍。能作佛之因。豈布施之因可比乎。如如不動。能證佛之果。豈布施之果可同乎。重重讚歎。意各不同。
持經者為人演說。即是法施。不取於相。如彼真如湛然不動。說法者如。傳法者如。能使人人皆證法身。功德可勝道哉。
刊定記曰。若有人至其福勝彼。明說法功德也。發菩薩心者。謂有菩薩濟生利物之心。故能以此受持。亦能以此為人演說。經文但明持說功德。而論乃謂化佛說法。有無量功德者何。蓋化佛是說法教主。持說是弘經之人。所弘之經。是佛所說。佛之所說。離言相故。功德無量。弘經之人。若能離著言說。其福勝彼無數世界七寶布施者也。
彌勒菩薩偈曰。化身示現福。非無無盡福。
謂持經者。亦即化身之示現也。故獲福無盡。云何演說便獲如是功德耶。如無演說是名為說。
彌勒菩薩偈曰。諸佛說法時。不言是化身。以不如是說。是故彼說正。
謂第一義中。無世出世。若法若物。少有可說。能如實義。如是說者。是名為正。上如即似義。下如即真如。似於真如。故曰如如。謂佛有說。皆如真實。說法之人。如彼真如。無有分別。不取能所說相。不說我是化身。不說我是說法之人。將不知誰是法身。誰是化身。誰是能說。誰是所說。如斯演說。量等虗空。其獲福無盡以此。
傅大士一日講經次。梁武帝至。大眾皆起。唯士端坐不動。近臣報曰。聖駕在此。何不起。士曰。法地若動。一切不安。此所謂如如不動者。非徒言之。實允蹈之矣。
又佛鑑和尚示眾。舉僧問趙州。如何是不遷義。州以手作流水勢。其僧有省。又僧問法眼。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何不取於相。見於不動去。法眼云。日出東方夜落西。其僧亦有省。若也於此見得。方知道旋嵐偃岳。本來常靜。江河競注。元自不流。如或未然。不免更為饒舌。天左旋。地右轉。古往今來經幾徧。金烏飛。玉兔走。纔方出海門。又落青山後。江河波渺渺。淮濟浪悠悠。直入滄溟晝夜流。遂高聲云。諸禪德。還見如如不動麼。若於諸尊言下。能於動處。識取不動。又何疑於化身非是法身。
○二十七斷入寂如何說法疑
此疑從上演說與不動而來。既言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則佛應常住為眾生說法。何故又有入寂之相。未入寂時。尚能演說。既入寂[A5]已。如何說法。將謂無法可說。即成斷滅。將謂法身說法。何故入寂。不知甚深般若之智。不如是觀也。為遣此疑。故經云。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唐譯云。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以無量無數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應正等覺。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如理作意。及廣為他宣說開示。由此因緣所生福聚。甚多於前無量無數。云何為他宣說開示。如不為他宣說開示。故名為他宣說開示。爾時世尊而說頌曰。諸和合所為。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傅大士頌曰。如星翳燈幻。皆為喻無常。漏識修因果。誰言得久長。危脆同泡露。如雲影電光。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
通曰。此經名金剛般若。甚深十喻。乃其本旨。所謂觀一切業如幻。一切法如𦦨。一切性如水中月。妙色如空。妙音如響。諸佛國土如乾闥婆城。佛事如夢。佛身如影。報身如像。法身如化。唯除妙音如響。餘列為九喻。雖名相稍有不同。大都可以意會。此甚深般若觀智。雖佛事如夢。雖佛身如影。正達一切業如幻。自三十七助道品。乃至菩提涅槃。一切如幻。本大般若破相宗也。
持經說法者。深解義趣。能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是能善觀一切有為之法。如夢幻等皆無實性。倐生倐滅。愚人見之謂有生滅。智者觀之原自非動。本未嘗生。本未嘗滅。既無生滅。即無來去。以是諸佛涅槃。不住於有為法中。亦不住於無為法中。既不住於生死涅槃。常自如如。塵說剎說。本未嘗間。又何泥於入寂之相哉。
彌勒菩薩偈曰。非有為非離。諸如來涅槃。九種有為法。妙智正觀故。見相及於識。器身受用事。過去現在法。亦觀未來世。觀相及受用。觀於三世事。於有為法中。得無垢自在。
此明諸佛涅槃。非有為法。亦不離有為法。以不住涅槃。不住世間故。特示現世間行。為利益眾生故。所以不住於有為法者。以有妙智觀察九種法故。九者謂何。一觀見如星。能見心法。非不烱烱。正智日明。即隱不現。
觀相如翳。所緣外境。皆是妄現。如毛輪等。原非實有。
觀識如燈。依止貪愛。非不照了。念念遷謝。相續不[A6]已。
觀器界如幻。世間種種。從妄緣生。幻力變起。無一體實。
觀身如露。暫時住故。見日即晞。一遇無常。便從衰謝。
觀所受用如泡。由根境識。三事和合。苦樂受用。各成各散。
觀過去如夢。所有集造。同如夢境。因憶乃生。原無實事。
觀現在如電。生時即滅。剎那不住。雖暫時有。倐忽便亡。
觀未來如雲。識含種子。若雲含雨。能與一切為其根本。
若能以金剛般若妙智。觀於此九種法。
一觀見境識。即是觀察集造有為之相。
二觀器界及身受用。以何處住。以何等身。受用何等。即是觀其目前受用之法。
三觀三世差別。是何有為行。即是觀其遷流不住之法。
由此觀故。便能於諸有為法中。獲無障礙。隨意自在。為此縱居生死塵勞。不染其智。設證圓寂灰燼。寧昧其悲。故得無垢常自在者。即是如如不動。本無入寂之相也。若能作如是觀者。既不住於有為而取於相。亦不住於無為而離於相。以此自度。即以此度人。所以護念付囑諸菩薩者。唯此一偈。最為喫緊。豈可以麤淺之見妄窺測乎。
昔梁武帝請傅大士講金剛經。士纔陞座。以尺揮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誌公曰。陛下還會麼。帝曰。不會。誌公曰。大士講經竟。雪竇頌云。不向雙林寄此身。却於唐土惹埃塵。當時不得誌公老。也是栖栖去國人。此揮尺一下。如電如幻。將金剛大意。彈指道破。非誌公妙智。幾乎虗發矣。
又長沙岑禪師因僧亡。以手摩之曰。大眾。此僧即真實為諸人提綱商量。會麼。乃有偈曰。目前無一法。當處亦無人。蕩蕩金剛體。非妄亦非真。又僧問。亡僧遷化後。向甚麼處去也。沙曰。不識金剛體。却喚作緣生。十方真寂滅。誰在復誰行。雪峰亦因見亡僧。作偈曰。低頭不見地。仰面不見天。欲識金剛體。但看髑髏前。又僧問法眼。亡僧遷化。向甚麼處去。眼云。亡僧幾曾遷化。僧云。爭奈即今何。眼云。汝不識亡僧。此諸尊宿發明金剛之體。原無生滅去來。故知如如不動。是古今說法式也。
佛說是經[A7]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刊定記曰。佛說是經[A8]已者。本為空生致問。故佛答降住修行。答問既終。便合經畢。仍以躡跡起疑。連環二十七斷。洎乎此文。疑念冰釋。既善吉無問。故能仁杜宣。一卷經內。雖兼有師資。以其就勝。故[A9]但云佛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者。有三種義。歡喜奉行。一說者清淨。不為取著利養所染故。二所說清淨。以如實知法體。說理如理。說事如事故。三得果清淨。依解起行。得無漏故。
其在會者。比丘。比丘尼。近事男。近事女。名為常隨四眾。聞是經典。信心不逆。可勿論[A10]已。若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等。上自無色界。及色界欲界諸天。所謂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兼在其中矣。但舉人及阿脩羅。所謂胎卵濕化。兼在其中矣。一切皆能信受奉行。所謂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者。[A11]已灼然可據。然則世尊所以護念付囑諸菩薩者。寧有外此施設哉。
古靈贊禪師遇百丈開悟。却回受業。本師問曰。汝離吾在外。得何事業。曰。並無事業。遂遣執役。一日因澡身。命師去垢。師乃拊背曰。好所佛堂。而佛不聖。本師回首視之。師曰。佛雖不聖。且能放光。
本師又一日在窗下看經。蜂子投窗紙求出。師覩之曰。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鎻他故紙。驢年去。遂有偈曰。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大癡。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本師執經。問曰。汝行脚遇何人。吾前後見汝發言異常。師曰。某甲蒙百丈和尚指箇歇處。今欲報慈德耳。本師於是告眾致齋。請師說法。師乃登座。舉唱百丈門風曰。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本師於言下感悟。曰。何期垂老。得聞極則事。百丈數語。固足櫽括金剛要旨。能令聞者惕然感悟。不復向故紙中鑽求。誰謂後五百世。生信心者。難其人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宗通卷七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5 冊 No. 471 金剛經宗通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03-24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通曰。須菩提一向解空。一向謂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即印可之曰。若以相觀者。輪王亦應是佛。而又申之以偈曰。色見聲求。是行邪道。所為破相之談。可謂極矣。若執著破相為是。即類偏空。即至斷滅因果。若發菩提心者。智悲雙運。應不如是。雖不藉福德而證菩提。亦不失福德而昧因果。但於福德無取著耳。
唯其有而不受。因為淨因。果為淨果。所得三十二相。自與輪王福相不同也。
刊定記曰。汝若作是念八句。遮毀相之念。意云。汝若謂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莫作是念。文勢似重。意實不重。但前敘後遮也。汝若作是念五句。出毀相之過。蓋定有則著常。定無則著斷。今若作無相解。正當斷見。斯則於果損福德莊嚴。於因損五度之行。壞俗諦也。諸法斷滅。是二乘偏空見解。無有菩薩見法斷故。何以故。以生故即有斷。一切法是無生性。所以遠離常斷二邊。遠離二邊。是法界相。故發無上菩提心者。要與法界相應。必依悲智行願。作利益眾生事。不說諸法斷滅相也。
彌勒菩薩偈曰。不失功德因。及彼勝果報。
惟諸法不可斷滅。故智慧莊嚴。功德莊嚴。皆能有所成就。何以明其得勝果耶。若菩薩以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所得世間福德固不可量。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即無我等相。得成於忍。無我者。人無我。法無我也。得此二空。更不復生。名之為忍。既得無生法忍。所修福德。清淨無垢。視彼住相行施。墮於有漏者。不啻百千萬億倍。故曰。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彌勒菩薩偈曰。得勝忍不失。以得無垢果。
唯無我能趨無上菩提。故稱為勝。若一切法無生者。所有福德皆應斷絕。云何而有福德生耶。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明不受故不失福也。然不受者。不著生死故。若住生死。即受福德。非第一義中有福可取故。云何菩薩不受福德耶。釋意云。菩薩作福。若生貪著。則因既有漏。果亦有漏。凡所招報。是可厭故。當知彼取。即是越取。此則因果俱失。成其所疑。今所作福。不生貪著。則因既無漏。果亦無漏。此福德無報。無彼有漏報故。如是取者。非為越取。云何疑其失因及果耶。
彌勒菩薩偈曰。示勝福德相。是故說譬喻。是福德無報。如是受不取。
福德未嘗不作。以俗諦故。既作不應貪著。以第一義諦故。所以諸法不應斷滅也。然則佛果與福相。又何礙之有。
僧問雲巖晟禪師。二十年在百丈巾缾。為甚麼心燈不續。巖云。頭上寶華冠。僧云。頭上寶華冠。意旨如何。巖云。大唐天子及冥王。僧問九峰虔禪師。大唐天子及冥王。意旨如何。峰云。却憶洞上之言。丹霞頌云。玉鞭高舉擊金門。引出珊瑚價莫論。迥古輪王全意氣。不彰寶印自然尊。又僧問長沙岑禪師。本來人還成佛否。沙云。你道大唐天子還割茆刈艸否。投子頌曰。苔殿重重紫氣深。星分辰位正乾坤。金輪不御閻浮境。豈並諸候寶印尊。由二則觀之。輪王之福德[A1]已超出諸候之上。而況如來福德超出輪王之上者乎。既[A2]已無我。得成於忍。自不為割茆刈艸事。所以不受福德為至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