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下科注卷之六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二品文分二初釋迦現相歎德事二觀音請說為流通初分二初頂門放光證事。
爾時。世尊從頂門上。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
自爾時至告諸大眾。皆經家所敘之文。恰於地神護法品後放光者。為證前起後。令諸眾生覩相悟心。各各自知一段不思議本有之常光也。從頂二句。總標。梵名烏瑟膩沙。此云佛頂。而言門者。禪祕要經云。人身三分。臍為中原。頭為殿堂。頂為天門。故曰頂門。葢頭為一身之主。頂乃一首之尊。故大論。阿私仙人云。頭中頂相。無能見上。若天若人。無有勝者。表一切種智。超因極果也。門有能通.當體二義。由此地藏妙像嘉名。瞻禮稱念。而進於極果者。能通之功也。此頂人人本具。略不假借。則六道與地藏。總是一身。眾生與如來。原非兩體。當下即是。奚假從門而入。當體之意也。上者。從頂放光。表自極智體上。起此大光明用。其體原一。生佛同具故。而用不一。隨機施設故。此即一念三千至理。互具互遍。故有百千萬億大毫相光。即表三德。大即法身。以遍滿故。毫相即解脫。外實內空故。光即般若。照了萬法故。身大故。毫光亦大。毫空故。大光亦空。光照故。大毫亦照。三一不相離。一三非可混。不竝別縱橫。生佛同具證。既總標[A1]已。下別明之。
所謂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紅毫相光.大紅毫相光.綠毫相光.大綠毫相光.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慶雲毫相光.大慶雲毫相光.千輪毫光.大千輪毫光.寶輪毫光.大寶輪毫光.日輪毫光.大日輪毫光.月輪毫光.大月輪毫光.宮殿毫光.大宮殿毫光.海雲毫光.大海雲毫光。
毫相是一。即用之體。光色不同。即體之用。法華文句。以五色譬五道。青譬地獄因果。黃譬餓鬼。赤譬畜生。白譬人天(修羅分屬四趣。仍闕黑色)。小色像譬二乘。大色像譬通菩薩。短色像譬別菩薩。長色像譬佛因果。諸文開合隨意。正法念。加長短等。此由法華九界同歸。三乘咸會。故文句作此引用。今就地藏偏哀六道三塗故。且譬五道。事有專屬耳。白毫相光。三十二相之一。梵語叔離。此云白色。西方正色也。白乃本質。居眾色之先。白可受彩。起諸光之色。攬而可識曰相。熾然如燄曰光。大輪云。白毫眉間峙。白光踰琉璃。在因行布施時。適可前人意。起自在業因緣。又咨嗟歌誦閑居之德。故有眉間白毫。外具八楞。中空右旋。三十二相功德。增為千倍。乃成額上白毫相。一千毫相功德。增為百倍。乃成一頂骨相。是故如來。最為尊勝。今從極頂放毫相光。全彰不思議事也。言大者。較前尤為勝妙。下倣此。
○瑞毫相光。以玉為信曰瑞。又祥瑞也。天以人君有德。將錫之歷年。錫之五福。先出此為信。今表六道。乘地藏力。三塗清升。人天成佛。故現此祥瑞之毫光也。
○玉毫相光。玉乃天地精英。具溫潤之德(文賦山有玉而增潤)。琢磨可能成器。此表五道。離火宅之燥。增性山之潤。出三塗之非器。入四聖之瑚璉也。
○紫毫相光。梵名羅差。或勒叉。此云紫色。乃黑赤之間色。以表襍類眾生獲益。止觀云。眾生稟益不同。或襍益.不襍益是也。
○青毫相光。梵名尼羅。此云青色。東方屬木。由水而生。似黑而淺。色則揚矣。以表地獄黑業。由之生氣滿盈。發菩提樹之枝柯矣。
○碧毫相光。說文謂石之青美。增韻云。深青色。此表地獄中利根。如調達在獄。樂如三禪。闍王入拍毱地獄。暫入即出之類。
○紅毫相光。梵名阿盧那。此云赤色。南方屬火。氣盛而明。从大火為意。但視紅微晦。故特言紅。紅从糸.从工。乃女工紡績織紝功力也。此表畜生。由聞名見像。即發心加行。所迷正因。由之而顯。同紅字之功力矣。
○綠毫相光。綠。瀏也。泉水上視。瀏然綠色。是青黃之間色。總表獄鬼同入法流也。
○金毫相光。梵名伊尼延。此云金色。金有五色。黃金為長。久埋不變。百陶不輕。以表餓鬼雖久埋惡趣。而佛性不失。中道藏開。頓離枵虗也。
○慶雲毫相光。西京襍記云。瑞雲。曰慶雲。曰景雲。雲五色曰慶。或曰卿。此表離五住煩惱。顯五分法身之祥徵也。
○千輪毫光。此下輪光。較散光尤勝。葢表說圓法。被圓根。入圓門。獲圓益。故十輪云。輪者。如滿月光。清涼無礙。徧諸虗空。照觸一切。無障境界。逸雅訓綸言。彌綸周匝也。精薀云。車所由以運轉者。以其形圓也。而其妙。尤在中虗矣。言千者。千輻之轂。表六道一念千如。至此顯著。圓轉無礙也。
○寶輪毫光。與上同。此重寶字。如契經云。若剎帝利種。紹灌[A2]頂位。於十五日。齋沐升殿。東方忽有金輪寶現。其輪千輻。具足轂輞。舒妙光明。來應王所。定是金輪王。此表五道具圓根者。蒙地藏以法水灌頂。超入圓向金輪。將紹法王之位也。其間或入銕輪。乃至摩尼輪。不可定判。
○日輪毫光。現日天子宮殿也。日。實也。光明盛實。表菩薩智光無私照也。大論云。如日天子。憐愍眾生。與七寶宮殿俱。遶四天下。從初至終。常不懈息。日光普照。無憎無愛。隨其高下深淺悉照。菩薩亦如是。從初發心。為度眾生。無有懈息。出於世間。住五神通。處於虗空。放智慧光明。滅邪見戲論。譬如朝露。見日則消。是也。
○月輪毫光。現月天子宮殿也。月。缺也。滿則缺也。此表大士具智斷二德。故能除五道熱惱。益四眾清涼。然此二輪。正表大士權實二智。照理鑑機也。
○宮殿毫光。光現宮殿也。釋宮如題。殿。乃堂之高大者。具岧嶤高聳之奇。昭輪奐周明之美。表三塗超出人天。顯五道同歸佛果。故現高顯之相也。
○海雲毫光。以光雲遍覆。如海無垠。此表生佛一如。依正不二。染淨同源。苦樂無異。如海莫測邊涯。如雲原無分別。故知情生分別。法法條然。智入一無。事事平等。終於海雲。良有以也。
△二口輪出音歎事。
初二句。結前。出微下。正告。如是者。指歎之詞。以佛頂毫光。勝妙第一。故指而歎言。有如是耶。然如名不異。是曰無非。則生佛同由實相。是非竝契真如。此我佛付囑之本心。亦大士領命之初意。淨穢總入一光。依正同成一色。故經家敘出不思議境。而歎言如是。故知最初放光。表極聖三密。而說法為要。故光從口出。此表六道剋就圓因。將趣極果。而證入為要。故光從頂放。光相似同。意各有攸歸也。大眾是總。天龍等是別。皆所告之機。聽我者。不惟事關深遠。化涉始終。且又囑人天於未來。絕不類尋常之小事。必須專心承聽。方曉叵量威神。於人天下。結歎四章。利益等事。結名章。以稱名讀經。人天俱解脫故。不思議事。結體章。然體屬理。今何指事。當知始終所依。迷悟竝具。即理之事。故獨當不思議事。超聖二句。結宗章。宗必因果同成故。不退菩提。結用章。地藏巧施方便。為令成就菩提。若準法華四。一.初句歎教一。設教被機。人天得益故。次句歎理一。竝由理具。方有事用故。三.四二句。歎行益行必超因。能證果故。第五句。歎人一。既得畢竟菩提。世出世間。第一人故。皆言事者。與法華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同。葢世出世間。內外善惡。大小聖凡。無一不事事者。但作用不同。譬之琴瑟箜篌。音韻似一。吹彈者異耳。然觀結歎文意。似都指後。何也。葢由觀音所問之事。與前逈異。特顯四章之妙。通貫前後。以後形前。愈彰深致。不可以前劣後優。隨文失指也。
△二觀音請說為流通二初當機述請二如來讚許初中二初經家提名敘儀。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觀世音。從座而起。胡跪合掌。
此見賓主擊揚之妙契。師弟敲唱之相應。世尊所以對眾而結歎。意啟觀音乘讚而躡問。故佛說是語時。觀音即起白佛。啐啄同時。斯之謂矣。西音名阿那婆婁吉低輸。此云觀世音。觀是能觀之智。以三智照正性。察本末也。世音是所觀之境。萬像隔別。類音殊唱。菩薩弘慈。俱令脫苦。境智合標。名觀世音。(秣羅矩吒國。印度最南海濱。此南大海中。名補陀落迦山。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常住處)。
△二大士述歎請說三初述前所歎功德又二初述地藏威神。
白佛言。世尊。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具大慈悲。憐愍罪苦眾生。於千萬億世界。化千萬億身。所有功德及不思議威神之力。
世尊欲稱揚眾事。觀音接口便問其由。則知所問所答者。皆不外乎是矣。然必假觀音者。以志同道合。均與閻浮提有大因緣也。如讚地藏具大慈悲。乃至不思議神力。此亦觀音之實事耳。準悲華經。乃過去無諍念王。第一太子。名曰不眴。受寶海梵志所勸。遂發弘誓。故寶藏佛言。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汝行菩薩道時。[A4]已有百千無量億那由他眾生。得離苦惱。汝為菩薩時。[A5]已能大作佛事(云云)。以其德業相齊。方能發起。故假大士承機申請也。
△二述諸佛讚德。
[1]我聞世尊與十方無量諸佛。異口同音。讚歎地藏菩薩云。正使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說其功德。猶不能盡。
諸佛同讚之言。有意無文。其意有二。遠則指佛在伽羅帝耶山諸牟尼仙所依處大集會上。廣為讚歎。一也。近則指佛在忉利天宮。十方諸佛同集。分身地藏偕臨。正當釋迦讚地藏眾事之時。安知諸佛不同讚乎。二也。何故正使三世諸佛。說其功德猶不盡耶。以地藏行山。高逾須彌。願海深過溟壑。況智慧神通。皆不思議。奚能稱量耶。
△二述今欲讚益事。
向者又蒙世尊。普告大眾。欲稱揚地藏利益等事。
向者之指。亦有遠近。遠指讚歎品初之文。近指放光後告眾之事。
△三正請為眾揚德。
唯願世尊。為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稱揚地藏不思議事。令天龍八部瞻禮獲福。
此明稱揚地藏之意。正為天龍八部。瞻禮獲福耳。良由一切眾生。妄著我人。隋慢成性。封迷累劫。不識三尊。愚蠢㳂流。罕逢十聖。寧知命如風燭。難可駐留。形同石火。豈容長久。況復五濁交侵。四蛇常逼。不禮三寶。難越四流。是故行者常須作意。不得自墮。恐無常忽至。瞻禮無門。譬鼠入角。路窮何趣。故佛偈云。命如風中燈。不知滅時節。今日復明日。不覺死輪至。冥冥從業緣。不知生何道。況瞻禮佛菩薩時。則滅無量生死之罪。而集百千善緣之福。如增一阿含云。禮佛有五功德。一端正。二得妙聲。三多饒財。四生處高貴。五生天上。故使人天瞻禮地藏。自然獲福矣。
△二如來讚許四初讚德二初讚娑婆有緣功德。
佛告觀世音菩薩。汝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眾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讚歎汝者。是諸眾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因果將熟。遇佛授記。
初總讚。若天下。別讚。標娑婆有緣。乃機感偏宜。然大士化緣。無剎不現也。大因緣者。謂生起助成。有不思議極大之功。止觀云。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如無盡意問云。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以七難二求。答出其事。別行疏云。因緣甚多。略言境智。若就眾生。則以善惡兩機為因。聖人靈智慈悲為緣。若就聖人。觀智慈悲為因。眾生機感為緣。此即因聖緣凡。因凡緣聖。大槩不出四悉檀(云云)。別讚中。以三雙六隻之機。及六道罪福之感。以顯大因緣也。天.龍。上下一對。男.女。內外一對。神.鬼。幽顯一對。略其中間剎帝利.婆羅門.及出家.在家二眾.聲聞.緣覺.菩薩。故云乃至。然偏舉天龍等。以皆有生老病死也。聞名等。即普門品聞名及見身。能滅諸有苦。是戀慕者。以大士威神具大悲施無畏故。令羣生眷戀思慕。長阿含云。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是也。戀慕不[A6]已。即申讚歎。然威神之力。歎莫能窮。詳普門品。是諸下。明効驗。既蒙利益。畢竟成佛。雖現身應物。列四八之殊。其說法被機。分十九之異。而大士本意。在阿耨菩提。常生人天等。明其未成佛道之間。畢竟不墮惡趣。人天受樂。修集善因。因圓果熟。遇佛授記。此皆大因緣事也。故大品云。菩薩摩訶薩欲知諸法因緣。當學般若波羅蜜。則雖普度眾生。入涅槃界。譬如幻師。度幻弟子。彼此離情絕見矣。
△二讚聽宣地藏功德。
汝今具大慈悲。憐愍眾生。及天龍八部。聽吾宣說地藏菩薩不思議利益之事。
初三句正點能聽宣利益事。此應具引別行疏中慈悲普之文。以大士凡見一切苦惱眾生。起大慈悲。令菩提芽生。故云。三業致請。蒙脫苦芽。四弘為誓。使霑上樂。即是真身拔苦。應身與樂耳。何言今具耶。秪為憐愍未來眾生。得得聽宣地藏益事。故點汝今二字也。
△三誡聽。
汝當諦聽。吾今說之。
△三願聞。
觀世音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悉如文。
△四正告二初長行二重頌初分三初別示不思議事文有八段一轉天人衰相乃至第八安水陸險道一一稱不思議者是大士甚深行處從性流出也今初分二初五衰相現。
佛告觀世音菩薩。未來現在諸世界中。有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或有墮於惡道之者。
三界諸天。各乘宿業。宿福深厚。增進聖倫。前福薄劣。惡業仍牽。涅槃云。天上雖無大苦惱事。然其身體。柔輭細滑。見五相時。極受大苦。如地獄苦。等無差別。如蜜和毒藥。初美後苦。準新婆沙論。諸天命終。先有二種五衰相現。一小二大。小五衰者。一.身出惡聲。二.身光微昧。三.浴水著身。四.著境不捨。五.身虗眼瞬。大五衰者。一.衣服今穢。二.華冠光萎。三.[A7]兩腋流汗。四.體生臭氣。五.不樂本座。小五相現。若不歸依求救。大五衰現。必從天死退下。正法念經云。業盡懷憂惱。捨離諸天女。退時大苦惱。不可得譬喻。故須求救也。或有墮惡道者。隨其業力。墮五趣中。如折伏羅漢經云。昔忉利天。有一天壽垂盡。有七種瑞現。光滅.華萎.色變.衣塵.腋汗.身瘦.及離本座。即自思惟。壽終下生鳩夷那竭國。疥癩母猪腹中作豚。即其例也。
△二見聞轉報二初示增天福。
如是天人。若男若女。當現相時。或見地藏菩薩形像。或聞地藏菩薩名。一瞻一禮。是諸天人。轉增天福。受大快樂。永不墮三惡道報。
初示怖相修因。若男女天等。當小大衰相現時。或見地藏像。及聞大士名。身心竝運。瞻禮咸臻。勝福既修。衰相則滅。是諸下。明轉報增福。如天帝釋。小大衰相忽現。心生怖畏。作是念言。誰能救我。如是衰厄。我當歸依。便自了知。除佛世尊。無能救護。尋詣佛所。求哀請救。佛為說法。便得見諦。令彼衰相一時皆滅。歡喜踴躍。作愛語伽陀。大仙應當知。我即於此座。還得天壽命。唯願尊憶持。今於地藏瞻禮者。轉衰增福。亦如是耳(準長阿含云。使彼諸天增益五福。一天壽.二天色.三天名稱.四天樂.五天威德)。永不墮惡道者。如前作豚之天。愁苦不知何計。餘天語言。唯佛能脫卿之罪。即到佛所。作禮發問。佛言。欲得離豚身。常誦三自歸。天即歸依。却後七日。下生維耶離。作長者子。始生墮地。亦跪三歸。年向七歲。於道邊戲。遇身子.目連。兒為作禮。請佛到家。佛為說經。兒及父母親屬。皆得阿惟越致。以此觀之。若瞻禮地藏。豈止永不墮惡。亦能頓入聖階。故知懺悔功力。能致身心俱樂。
△二況施供利。
何況見聞菩薩。以諸香華衣服飲食寶貝瓔珞布施供養。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
以上見像聞名。單事瞻禮。增福受樂。不墮惡趣。何況見聞。復申供養乎。故所獲功福。無量無邊也。如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問。云何布施果報。答。布施有一種果。所謂受用果。復有二種果。所謂現在受果。未來受果。復有三種果。即此二種。復加般若。今獲功福。正與般若相應。故如虗空無邊量也。
△二轉臨終惡業二初臨終聞名離苦。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現在諸世界中。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
△二眷屬塑像轉報二初修塑像因。
何況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將是命終人舍宅財物寶貝衣服塑畵地藏形像。
△二轉現未報二初病人知因。
或使病人。未終之[1]時。眼耳見聞。知道眷屬將舍宅寶貝等為其自身塑畵地藏菩薩形像。
悉如前。
△二承功報轉二初重病尋愈增壽。
是人若是業報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尋即除愈。壽命增益。
何故須為病人。於地藏處。修供塑像。以能愈病益壽也。止觀云。怖畏惡道。人命無常。一息不追。千載長往。幽途綿邈。無有資糧。苦海悠深。船筏安寄。年事稍去。風刀不奢。豈可晏然。坐待酸楚。譬如野干。失耳尾牙。詐眠望脫(云云)。故為修福。當下除殃。抑豈愈病。更益遐齡。譬之服五石者。不止病差。兼得身充也。
△二命盡滅障生天。
是人若是業報命盡。應有一切罪障業障。合墮惡趣者。承斯功德。命終之後。即生人天。受勝妙樂。一切罪障。悉皆銷滅。
業報命盡者。乃福命俱盡也。然雖福命俱盡。功福修之不爽。故應有五逆之罪障。十惡之業障。合墮惡趣受苦者。因承賣宅塑像功德。即生人天受樂。併前罪業二障。悉皆消滅無餘。如大經。耆婆語闍王言。修一善心。能破百萬種惡。如少金剛。能壞須彌。亦如小火。能燒一切。如少毒藥。能害眾生。小善亦爾。能壞大惡。雖名小善。其實是大。為是義故。應須懺悔。人能為此。則善資冥福矣。
△三示先亡生界二初述思憶之事。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時。或三歲.五歲.十歲[A8]已下。亡失父母。乃至亡失兄弟姊妹。是人年既長大。思憶父母。及諸眷屬。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
乳哺時者。嬰孩在襁褓也。乳。胸汁肉囊也。兒所飲汁。乃母血所化。兒未生。在身為血。既生。血上升為乳。五道受生經云。兒生三歲。凡飲一百八十斛乳(古三升當今一升)。除其胎中食血分。說文云。哺。咀也。从口。甫聲。正母嚼與之時。如易林云。烏雀食穀。張口受哺。逸雅云。小兒氣急曰哺。哺。露也。哺而寒露。乳食不消。生此疾也。今大人食多受寒。胸口作餲哺臭。是也。自乳哺至三歲等。雖失親。前後不同。而無知大小何異。年既長大。而思憶者。乃孝子之良心。有不容[A9]己者。梵動經云。我身四大六入。從父母生。乳哺養育。衣食成長。摩捫擁護。然有終其身。而不一思身所从來。鞠育劬勞者。盍思羔羊跪乳。慈烏反哺。雀雛竊穀被寉捕。子念母忍饑。可以人而不如禽獸乎。今所以思憶者。葢不知眷屬落在何趣。升沉莫測也。不知生何世界。中邊難定也。不知生何天中。散定罔諳也。故寤寐思之。欲知其趣耳。
△二示修敬之功三初先亡解脫二具告生界三現獲妙報初又二初修勝因。
是人若能塑畵地藏菩薩形像。乃至聞名。一瞻一禮。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
莫退初心一悟。是最要之誡。今世之人。擇善固執者。吾旦旦慕之而未遇。如營福者。始欲為多。末遂減少。其學道者。初期剋進。後乃怠疲。所謂靡不有始。鮮剋有終。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故經云。魚子菴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誡厥初心莫退。深有以也。
△二得樂報二初墮惡趣者解脫。
是人眷屬。假因業故。墮惡趣者。計當劫數。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畵地藏形像。瞻禮功德。尋即解脫。
假因業者。假即因成.相續.相待之三假也。以虗妄不實。故名為假。止觀云。因成。約外塵內根。相續。但約內根。相待。豎待滅無之無。橫待三無為之無心。一切凡夫。未階聖道。介爾起計。悉皆是見。以有見故。三假苦集。煩惱隨從。結業蕪蔓。生死浩然。故云墮惡趣中。計當劫數。此言眷屬。因業受生也。承斯下。藉福超昇。尋即解脫者。由機速應速。利益速也。譬如父母。念子心重。多智之財。具大勢力。眾子在難。即能拔之。今地藏菩薩慈悲心重。權實智深。聖財充足。神力自在。隨其眷屬墮惡趣者。當下即解脫矣。
△二生人天者增因。
生人天中。受勝妙[1]樂者。即承斯功德。轉增聖因。受無量樂。
古德云。[A10]已生善道。增益功勳。未脫苦輪。早生淨土。正二文之意。轉增聖因。則入三乘之位。受出世之樂矣。如增一阿含。佛告比丘。凡夫之人。不作功德。不得四事供養。復不免三惡道苦。是謂身心俱不樂。作功德阿羅漢。四事供養。無所乏短。復免三惡道苦。是謂身心俱樂。今既增聖因。則身心俱樂矣。
△二具告生界二初念名菩薩現身。
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禮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滿於萬徧。當得菩薩現無邊身。具告是人眷屬生界。
塑像瞻禮外。竭慇懃一心稱名。內勤恭敬。機感傾誠。現身速應。所謂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感應之無差也。問。今有其人矣。累年不蒙寸効。何也。答。須知一心。有事有理。二途無取。胡能感聖。譬如臨鏡背視。對谷吞聲。奚能致影響乎。無邊身者。約事。則無邊即邊。約理。則邊即無邊。今以禮像稱名事一之心。契入如虗空無邊理一心內。如空谷答響。明鏡現形。故現無邊之身。具告所生之界也。
△二夢神領見眷屬。
或於夢中。菩薩現大神力。親領是人。於諸世界。見諸眷屬。
上是顯機顯應。故於稱禮之際。現身告知其界。此屬冥機冥應。故於夢中相告。即同善見律天人現夢。乃實夢也。然須了知。善惡凡聖之事。無非是夢。初由夢人。不知夢眷屬生界。故塑地藏夢像。夢中瞻禮稱名。夢裏現身告界。故曰。如夢勤加。空名惑絕。迴觀世間。皆夢中事。唯大覺朗然。稱大夢覺耳。
△三現獲妙報。
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此中修因既勝。感果亦勝。較前逈不同矣。土地鬼神。即主土穀。護人民者。亦有護宅護身者。今皆令永護其身。現得三樂。後得妙記。一.衣食豐益。則長幼安享矣。二.無諸疾苦。則身心調適矣。三.絕諸橫事。則居諸寧靜矣。此現世人中之報。事猶小耳。至其人畢竟得菩薩摩頂安慰。親授記莂。則真因剋就。妙果斯臻。世出世間。無不成就。威神利益。為若此也。
△四成度生證果二初述發心度人。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發廣大慈心。救度一切眾生者。欲修無上菩提者。欲出離三界者。
此是大菩薩心。習行般若波羅蜜故。能發起度人之心。然慈悲本具。昔著我人。故分彼此。今知同體。故發等心。以大慈故。念眾生得樂。亦與樂事。以大悲故。愍眾生受苦。亦脫苦境。故言救度一切眾生。徧緣法界名廣。普度羣迷曰大。欲修無上菩提者。此明自求佛果。正止觀推無作四諦。了[A11]己法性。與一切法。無二無別。上求下化。發菩提心也。出離三界者。即圓教初信至七信。見.思先去。長別三界苦輪也。
△二明修因成願。
是諸人等。見地藏形像。及聞名者。至心歸依。或以香華衣服.寶貝飲食.供養瞻禮。是善男女等。所願速成。永無障礙。
文分三節。初見聞歸依。二.或以下。竭誠供養。三.是善下願事成就。準上文。發菩提心。乃上品悉地事也。如蘇悉地經云。能令種種悉地成就。增益福德。乃至成滿法王子法。況餘世事。故不惟所願速成。并永無障緣阻礙也。
△五成欲求願事二初述所求願事。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現在未來百千萬億等願。百千萬億等事。
願念在內。事相據外。約世出世間。則有百千萬億。或求現生果遂。或期他世從心。準十輪經云。此善男子。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或為多聞.淨信.淨戒.淨慮.神通.般若.解脫.妙色聲香味觸.利養.名聞.功德.華果.樹林.牀敷舍宅等。是也。
△二明修因成就二初願求成就。
但當歸依瞻禮供養讚歎地藏菩薩形像。如是所願所求。悉皆成就。
準密部諸儀。皆明三品五品悉地。今準十輪云。或為種種世出世間諸利樂事。於追求時。為諸憂苦之所逼切。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此善男子。功德妙定威神力故。令彼一切皆離憂苦。意願滿足。是也。
△二夢感摩頂。
復願地藏菩薩。具大慈悲。永擁護我。是人於睡夢中。即得菩薩摩頂授記。
歸供合法。求懇如心。故感大士夢中授記。此即適發心與記也。摩頂。示慰於極果。授記。獲證於圓因。若非信力堅固。安有如是瑞相。
△六發現生智慧二初述宿障根鈍。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於大乘經典。深生珍重。發不思議心。欲讀欲誦。縱遇明師教[1]視令熟。旋得旋忘。動經年月。不能讀誦。是善男子等。有宿業障。未得消除。故於大乘經典。無讀誦性。
男女二眾。舉受法之機。大乘經典。乃方等之法。帝王之道。載於冊。曰典。故五帝之書。曰五典。國之常經也。从冊。在六(音几)上。尊崇之意。敬若天然。乃可開吾之天。我佛法中。亦能開吾第一義天也。深生珍重者。以佛法如如意珠。能出生眾寶。故珍敬而愛重也。言發不思議心者何。羅雲忍辱經云。佛之明法。與俗相背。俗之所珍。道大所賤。故著欲之人。不好我無欲之行(文)。今既珍重發心讀誦。則心法一體。其誰能思議其心之深淺哉。此明發心勝。次正明根鈍。明師者能備了性相.行位.因果。堪為人中模範者。此千生萬劫。殊難遭遇。今幸遇之。而教其閱視經典。令熟讀而熟誦之。其奈根性魯鈍。旋得熟之。旋又忘之。經年累月。不能對本而成讀。背本而成誦也。下示根鈍意。宿業障未消。故於經典無讀誦性耳。根鈍。如前。宿業障。有多因緣。葢讀誦經典。是了因種。由宿不誦習。而了因無種。溈山云。今生空過。來世窒塞。是也。或往昔不能親近佛法。不敬沙門.婆羅門。障人說法。障人學經。障人讀誦。障人書寫。乃至沉湎麯[A12]糵。失智慧種。故今生縱遇明師教習。不能讀誦也。
△二示修因發慧二初修因又二初對像陳心。
如是之人。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具以本心。恭敬陳白。
聞名見像。陳白本心者。以地藏之名。從智慧而生。而大士之像。由功德而立。故稱名供像。即發慧性。然須恭敬。始能感動。以誠能動物。不誠。未有能動者也。況大士乎哉。
△二求慧方軌三初修敬法。
更以香華.衣服飲食.一切玩具。供養菩薩。
假物將意。藉事顯心。香取清遠潛通。華表圓滿悅懌。衣服見寂忍不捨。飲食顯慧命常存。玩具彰游戲神通。故借斯儀。表我誠敬也。
△二服水法。
以淨水一盞。經一日一夜。安菩薩前。然後合掌請服。迴首向南。臨入口時。至心鄭重。
用淨水者。藉緣發慧也。以智者樂水。水有流通滌穢之用。潤物滋生之功。今藉以滌宿障。潤愚𤍜。滋讀性。通慧門也。故神水經云。水在河中為河水。水在井中為井水。水入佛鉢為佛水。入腹中為真水。以清治濁。以正治邪。眾邪斷絕。知水為真。今故用之。一盞。表一道清淨。一日夜。表制心一處。目表智明。夜表愚暗也。安菩薩前。求加被進取。合掌請服。表一心佩戴。迴首向南。表背坎向離。逸雅云。鄭。町(音庭上聲)也。其地多平。町町然也。則表冥契平等。大慧者矣。
△三戒慎法。
服水既畢。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語。及諸殺害。一七日。或三七日。
此示助開慧性。故須慎五辛等。楞伽。大慧問。彼諸菩薩等。志求佛道者。酒肉及與葱。飲食為云何。佛答云。一切肉與葱。及諸韮蒜等。種種放逸酒。修行常遠離。五辛者。梵網云。大蒜(廣韻作胡荽)。茖葱(上音格。山葱也)。慈葱(葱之正名)。蘭葱(小蒜)。興渠(蒠蒺也。即阿魏)。夫葷.辛是二義(葷臭。辛辢)。葷而非辛。阿魏是。辛而非葷。芥薑是。是葷是辛。五辛是也。梵語摩偷。或𡨧唎。皆翻酒。有穀酒.果酒.藥酒不同。若俗眾。以酒為必用之物。如漢書云。酒者。天之美祿。所以頥養天下。享祀祈福。扶衰養疾。在法眾。為必誡之物。如大莊嚴論云。佛說身口意。三業之惡行。唯酒為根本。復墮惡行中。制肉如前。邪婬。諸惡業中。惟婬業為最。邪念一萌。邪緣相湊。種種善願由此消。種種惡孽由茲起。故森羅銕榜。必以婬為萬惡首也。竟不思月下華間。為樂有限。那得知銕牀銅柱。受苦無窮。然庸夫俗子。顯蹈明行。罔知顧忌。至學士文人。讀書講道。侈談情種。胡可屈指也。妄。殺害等如前。一七.三七。明誡慎期限。必求轉鈍為利。去愚成智。一七不發。三七未有不蒙感應。但除狐疑不信。及不致誠者。此剋期求感之意也。
△二發慧。
是善男子.善女人。於睡夢中。具見地藏菩薩。現無邊身。於是人處。授灌頂水。其人夢覺。即獲聰明。應是經典。一歷耳根。即當永記。更不忘失一句一偈。
發慧之相。不易卒至。若非精誠致感。何由冥應赴機。言睡夢者。有睡而不夢。有睡而夢者。準迦旃延論云。不染汙心眠夢。是謂眠不睡相應。染汙心眠夢。是謂睡眠相應。今是染污心眠夢。具見等。表勝身應圓根也。若非深成觀行。何能見無邊身。故大師云。入觀如夢。出觀如覺。四明判歸似位。或是鄰極之似。或是鄰真之似。今以觀行見無邊身。即是鄰真之似。表初住八相成道。分身百界等。授灌頂水。即是鄰極之似。法水灌頂。紹法王位。此雖因心感果。初必至後。夢中授記。剋證無難。容有鄰極之似矣。梵名毗灑迦。此云灌頂。以五智如來之水。灌其頂門。如剎帝利澆頭王子。必紹大寶之位。此明夢中瑞相。下正明發慧。其人。指上鈍根求慧男女。夢覺者。夢是無明顛倒之法。觀是覺智悟理之法。於迷能解。故言夢覺。須知佛名。如大夢覺。今觀行如佛。義言夢覺。或發似解。或入分真。皆有夢覺之義。即獲聰明者。非同世人耳聰目明。如王充之過市成覽。楊雄之遇目輒通。乃謂既感夢覺。即父母所生肉耳。徹聞三千大千世界種種音聲。即父母所生肉眼。徹見三千大千世界種種之色。深信觀成。故發勝慧。正在六根清淨位矣。大論云。如經說一切眾生。無知佛心者。若佛以神力令知。乃至蜫蟲亦能知。今地藏大士。以神力令其人知。安往而不知。故一切經典。歷耳根而永記。更不忘失一句一偈。乃轉其旋得旋忘之宿障也。問。一佛說之經。動有八萬四千之卷。何能盡憶而不忘失乎。答。菩薩與聞持陀羅尼力。故能受。堅憶念陀羅尼力。故不忘。大論云。佛說法雨。從佛口出。除行般若波羅蜜菩薩。更無能受者。今既能受。大士般若之力歟。
△七轉惡相遂求二初述其晝夜惡事。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忤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
衣食不足等。人所最苦者。如王舍城燈指長者(生時指光如燈。故名。由昔以金補塔中泥像一指得之)。其家巨富。如毗沙門。後因羣賊劫掠。財物罄盡。妻拏捨棄。僮僕逃失。素親厚者。反如怨讐。強從乞食。輒遭輕懱。於是歎云。諸貧窮者。行來進止。言說俯仰。盡是𠍴過。貧窮之人。如起屍鬼。如遇死病。難可療治。貧亦如是。多諸艱難。又復能生饑寒.怨憎.輕躁.徧陿.憂愁.慘毒.嫌責罪負。如是眾苦。從貧窮生。嗚呼。怪哉。貧有大力。能使所親捨我極速。故陸機云。親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徐文長云。業[A13]曠家人棄。門寒結客稀。故於一貧一富之間。交情於是乎見矣。此由宿世之慳貪。致有今生之禍患耳。橫事忤身。忤。逆也。違戾也。即法華橫罹其殃也。睡夢驚怖。如周禮之觭夢(觭音雞。奇怪夢)。列子之懼夢也。光明云。惡異眾邪蠱道。變怪相續。臥見惡夢。晝則愁憂。文句云。惡夢者。心靈潛密。業現其中。夢見不適意事(文)。故多驚怖也。
△二修善消滅安樂。
如是人等。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益。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
至心恭敬。徹到源底也。聞名不惑。於名見相。不著於相。冥契真實中基。方曰至心。若以如是心。念滿萬遍。則萬惑全祛。萬德圓顯。故凡有不如意事。漸至消滅。即得安隱而快樂也。昔之衣食不足。今反豐饒盈益。乃至睡夢驚恐。亦悉得身心安泰而和樂矣。轉禍為祥。捷於桴鼓。誠不思議之事也。
△八安水陸險道夫人出入行來不離䟦涉艱險陸則登車坐馬水則駕艇乘槎未免魚龍虎豹之患安禁臨深履薄之憂若能稱地藏之名便可免顛溺之難文分二初述經歷惡事。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過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經險道。
初標當事之人。次明所歷之處。治生者。荀子云。少而理曰治(少謂舉其要而有條理。謂之治)。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謂治其資生之事也。公私者。或為公家。或因私營。公。平正也。私。生於自營。然而徇之。則是禽獸逐逐於欲也。从八从[A14]厶(古私字)。別而去之。廓然天地萬物同體矣。
△自營也古人洞察心術之微特為不。
○不□之形示人以意。
○是天道□是地道今也反之非天地正大之情从吾軀殻上起營吾營也去吾去也為仁由[A15]己而由人乎哉或因生死者。或報產生.死亡。不得不入乎其間也。急事者。急難之事。或官府拘拿。或盜賊劫奪。或水火忽來。或冤家偶遇。凡有倉卒急遽患難之事。皆是也。當此之時。必要入乎高山.茂林。必須渡乎濬河.大海。或涉大水之洋。或奉公差遣。或為私營求。不免經過乎險難之道矣。若論私營。即該經商貿易。越海求珍。如賢愚經云。田殖百倍。商估千倍。仕宦萬倍。入海吉還。得無量倍。故入乎海也。
△二示稱名利益。
是人先當念地藏菩薩名萬遍。所過土地。鬼神衛護。行住坐臥。永保安樂。乃至逢於虎狼師子。一切毒害。不能損之。
此顯稱名之益。是人通指九界。以初地菩薩尚不免虎狼之難。況降斯以下者乎。必萬徧者。舉極數。見至誠也。故所過土地之處。自得無量大鬼善神擁衛保護。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永保安樂而無虞也。逢虎狼等。十輪云。若諸有情。為諸毒蛇毒蟲所螫。或被種種毒藥所中。及諸虎狼師子。有能至心稱名。一切皆得離諸怖畏。保全身命。此由地藏菩薩。善入諸佛燈炬明定之力。令彼佛土。所有一切眾邪蠱毒諸惡蟲獸。悉皆消滅。故名不可思議事也。
△二總說利益無盡。
佛告觀世音菩薩。是地[A16]藏菩薩。於閻浮提。有大因緣。若說於諸眾生。見聞利益等事。百千劫中。說不能盡。
此結地藏偏向閻浮之意。十輪云。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具足施功德。悲愍諸眾生。假使百劫中。讚說其功德。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正同今文。故略明之。共有八種不思議事也。
△三結勸大士流布。
是故觀世音。汝以神力。流布是經。令娑婆世界眾生。百千萬劫。永受安樂。
此二大士。均與南洲有大因緣。故藉以流通。可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則閻浮提六道眾生。何患罪障之不消。功福之不萃。自然於百千萬劫。永受人天三乘之安樂矣。十輪偈云。地藏真大士。施諸眾生樂。救脫三有苦。雨無量種雨。如是無上真經。誠是眾生之眼目。暗室之明燈。貧窮之寶藏。病疾之良毉。何可不急與流通者哉。長行竟。
△二重頌何意有偈頌耶龍樹毗婆沙云一隨國土天竺有散華貫華之說如此間序後銘也二隨樂欲有樂散說或樂章句三隨生解或於散說得解或於章句得解四隨利鈍利者一聞即悟鈍者載說方悟此順四悉檀益故有重頌也分三初總頌神力難盡。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吾觀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說難盡。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
如來之眼。同於千日。照察古今。同於掌果。故曰吾觀等。如佛告天帝釋云。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之所莊嚴一切世間聲聞。獨覺所不能測。此大菩薩。如如意珠。雨眾財寶。隨所希求。皆令滿足(云云)。故於見聞瞻禮。暫生一念。其利益人天。有無量事。故於恒沙劫說亦難盡威神之力也矣。
△二別頌不思議事六長行有八章今略第二第五故唯六章今初頌轉衰相。
若男若女若龍神。報盡應當墮惡道。至心歸依大士身。壽命轉增除罪障。
釋提桓因問經云。釋提桓因及忉利諸天。遣樂神般遮翼問訊世尊。佛報言。使汝帝釋及忉利天。壽命延長。快樂無患。所以然者。諸天世人及阿須倫諸眾生等。皆貪壽命安樂無患。故今亦云壽命轉增。并除罪障耳。
△二頌示生界。
少失父母恩愛者。未知魂神在何趣。兄弟姊妹及諸親。生長以來皆不識。或塑或畵大士身。悲戀瞻禮不暫捨。三七日中念其名。菩薩當現無邊體。示其眷屬所生界。縱墮惡趣尋出離。若能不退是初心。即獲摩頂受聖記。
文有三節。初二行頌思憶事。次三行頌告生界。皆如文三一行頌得現報受記。準首楞嚴有四種記。謂未發心.適發心.現前.無生。皆與記。今是發心記。此約世諦說也。若淨名云。從如生得記。從如滅得記。如無生滅。則知無記。思益。願不聞記名。大品。受記是戲論。此皆約第一義諦說也。但他經。記善不記惡。記男不記女。今皆記者。同法華之開顯也。
△三頌成度生。
欲修無上菩提者。乃至出離三界苦。是人既發大悲心。先當瞻禮大士像。一切諸願速成就。永無業障能遮止。
諸願成就如前。無業障遮止者。即別.圓出假位中教化眾生。不被塵沙之惑。無漏之業障礙化導也。
△四頌發現智二初頌宿障根鈍。
有人發心念經典。欲度羣迷超彼岸。雖立是願不思議。旋讀旋忘多廢失。斯人有業障惑故。於大乘經不能記。
梵語多羅。秦言岸。大論云。若聞多字。即知一切法。此彼岸不可得。[A17]已到波羅蜜之彼岸也。業障惑。即是三道。夫根性有利鈍。為行有進怠。今既發心念經。為度羣迷。竝躋彼岸。是亦精進之流。固非懈怠者。但立願雖妙。其如根性實鈍。乃旋得旋忘。且多廢失。此由習因不深。夙業障重。闕多聞誦習之功。故少記憶之性也。
△二頌修因發慧四初頌修因。
供養地藏以香華。衣服飲食諸玩具。
△二頌服水。
以淨水安大士前。一日一夜求服之。
悉如文。
△三頌戒慎。
發殷重心慎五辛。酒肉邪婬及妄語。三七日內勿殺害。至心思念大士名。
問。五辛雖臭。不損物命。何故食者能障聖道。即墮無間耶。答。性殊穢濁。能生多過。楞嚴云。熟食發婬。生啖增恚。十方天仙。嫌臭遠離。餓鬼䑛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故雜阿含云。食五辛人。觸穢三寶。死墮糞屎地獄。出作野干猪狗。若得人身。其體腥臭。故天竺沙門覺稱云。吾國食肉五辛者。驅出城外。僧鏡錄云。竺曇猷禮天台石梁。遇聖僧謂曰。汝母懷姙時。行經葱園。胎氣犯穢。不可住寺。仙傳云。樂子萇舉家飲仙酒升天。獨從子墜地。天神言。此人茹蒜。故不得往。是故道藏云。誦黃庭經。忌食五辛。道士受法。忌淹穢五辛。今諸師家多忽此事。故載詳出之。
△四頌發慧。
即於夢中見無邊。覺來便得利耳根。應是經教歷耳聞。千萬生中永不忘。以是大士不思議。能使斯人獲此慧。
初正頌。後結示。此由大士總持深廣。能令鈍者利。愚者慧。故名不思議事(唐高僧傳記隋襄州景空寺有岑闍黎。姓楊。臨原人。於寺西繖葢山泉側。造誦經堂。每誦金光明經。感得四天王來聽。後讀藏經。皆悉不忘。今豈不然乎)。
△五頌轉惡相二初頌晝夜惡事。
貧窮眾生及疾病。家宅凶衰眷屬離。睡夢之中悉不安。求者乖違無稱遂。
如文。
△二頌修因安樂。
至心瞻禮地藏像。一切惡事皆消滅。至於夢中盡得安。衣食豐饒神鬼護。
衣食豐饒。係鬼神所主。如外書說。天平吏主豐。臘判官主儉。今既至心瞻禮地藏聖像。則衣食增益。使儉者豐。闕者饒矣。
△六頌安水陸二初頌經歷惡事。
欲入山林及渡海。毒惡禽獸及惡人。惡神惡鬼并惡風。一切諸難諸苦惱。
妙臂經。明蛇毒有一牙.二牙.三牙.四牙不同。遭一.二牙毒。猶可治。若三牙。死多生少。四牙。決死不救。惡人即嘯聚綠林之輩。斷道抄掠之儔。惡神即岳凟山林一切諸神。擅作威福者。惡鬼即羅剎。食人之鬼。惡風者。請觀音云。黑風洄波。仁王般若有六色風。黑赤青天地火也。別行疏云。風以黑怖之甚也。僧護經云。疾風.猛浪.沒溺.破壞.餓鬼所噉。險之甚矣。餘如文。
△二頌稱名利益。
但當瞻禮及供養。地藏菩薩大士像。如是山林大海中。應是諸惡皆消滅。
寶雨經云。云何菩薩如師子吼。譬如師子哮吼之時。惡獸野干各於方處驚駭馳走。一切惡獸無能損壞。是也。應驗傳云。外國百餘人。從師子國汎海向扶南。忽遇惡風。墮鬼國。便欲盡食一舶。眾人怖。稱觀音。中有一小乘沙門。不肯稱名。鬼索此沙門。狼狽學稱。亦得免難。觀音應驗既爾。地藏利益亦然。故稱名瞻禮。諸惡消滅也。
△三結頌普告流布三初勸聽地藏神力。
觀音至心聽吾說。地藏無盡不思議。百千萬劫說不周。廣宣大士如是力。
至心如前。所以勸至心聽者。事既無盡不可思議。若不冥三諦極致。何能窮邊徹底。以盡大士之奧藏耶。無盡即圓三諦。如云即色是空。非色滅空。此圓空無盡也。如云一切諸法因緣果報無盡。乃至悉能含受一切佛法。故名無盡。此圓假無盡也。如云法若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與不盡。故知非盡非無盡。是真無盡義。此圓中無盡也。如此無盡可思議乎哉。故百千萬劫。塵說剎說。熾然說。亦不能周悉其事。故我今於天龍大會之中。廣為宣揚地藏如是威神之力也。如是二字。亦指三諦。不然何能顯地藏種種因緣。莫不即空假中。故號不思議。如是之力耶。
△二總頌聞瞻利樂。
地藏名字人若聞。乃至見像瞻禮者。香華衣服飲食奉。供養百千受妙樂。若能以此迴法界。畢竟成佛超生死。
前四句結上聞名瞻像等。必受人天妙樂。後二句結上迴向法界。必超生死成佛。以具有四悉檀利益故也。所以爾者。以地藏名字等。作世界分別說。能令人得歡喜之益。若各各為人說名相等。能令人得生善之益。若天人五衰相現。乃至䟦涉險道。稱名禮像。轉禍為祥。令人得破惡之眾。若將上事迴向第一義諦。能令人得入理之益。然一一皆迴法界者。葢地藏但有名字。名字性空。不住內外中間。但垂影像。像性亦離。等於鏡相空華。香華等供。體是因緣。不離中道佛性。百千劫中受妙樂者。受陰空洞。畢竟無能受者。皆迴法界之力也。故止觀云。若推一法。即洞法界。達邊到底。究竟橫豎。事理具足。上求下化。備在其中。方稱發菩提心。菩提名道。道能通到。橫豎彼岸。名發心波羅蜜。故得畢竟成圓教法身之佛。永遠超分段變易生死。故須一一向法界也。
△三結勸音告布。
是故觀音汝當知。普告恒沙諸國土。
是故者。承上八種事故而言也。謂如此無盡不思議事。非爾觀音。莫能知之。莫能告之。故勸當知普告也。言普告。則應通九界。言諸國。則豈局同居。故知地藏法門。包法界而無外。極橫豎而向歸也者。
△三囑累流通上名別者別在此經也此名通者經經囑累也既屬今經雖通仍別矣初品題。
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二品文為二初化主憂天人囑累二空藏問瞻禮福利初復二初世尊摩頂付囑二地藏互跪承旨初又二初呼名大讚功德二初敘舉臂摩頂。
爾時。世尊舉金色臂。又摩地藏菩薩摩訶薩頂。
爾訓為即。即是與觀音說見聞利益[A18]已訖。更將人天囑累地藏之時(世界)。又大會既聞地神.觀音兩番流通。歡喜[A19]已竟。宜聞囑累人天生善之時(為人)。又聞上不思議利益之事。[A20]已破諸惡法墮苦之緣。時眾更欲聞囑累地藏救拔。則永對治諸惡之時(對治)。又聞上兩番不思議事。得道者[A21]已竟。更聞囑累大會之眾。無不悟理之時(第一義)。有四悉檀因緣。復申囑累。故言爾時。舉金色臂者。金色本黃。表乎中道。臂有提拔之功。正顯提携六道。竝歸中道一性。故復舉之。前摩頂。慰勞度生辛苦。今摩頂。囑累救拔勞煩。前一手摩無量頂。乃表一多自在。今一臂摩一頂。以表本同一道。則顯六道九界。更無二道也。
△二歎眾德叵思。
而作是言。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議。汝之慈悲。不可思議。汝之智慧。不可思議。汝之辯才。不可思議。正使十方諸佛讚歎宣說汝之不思議事。千萬劫中不能得盡。
世尊特於人天大會。連呼地藏之名者。誠愛之深。託之重也。如國大王將崩。儲君幼稚.頑劣。欲託孤大臣輔弼。必執手頻呼愛卿。以子幼而國大。日久而心長。中有滿腔說不盡之意。故我佛舉臂摩頂。雙喚其名也。汝之神力下。佛自讚德。如國王託事。亦先讚老臣之德。今閻浮眾生。志性無定。若不假超羣之器具。安能救沙界於冥陽。故下所讚眾德。不越能化三輪。初句。讚身輪現通。諸聖罔測名為神。八自在我名為力。不可思議者。準大論。有五事不可思議。謂眾生多少.業果報.坐禪人力.諸龍力.諸佛力。佛力最不可思議。菩薩入於禪定。生不可思議神通(即如意疾遍神通也)。故一念中。悉到十方諸佛世界。作無量身。一切賢聖不能行.不能到。故不可思議。然身輪現通。必由意輪鑑機而起。意輪即是慈悲與拔。若欲與拔。必須現通。故曰身輪由意。此即地藏大慈大悲。實能一時遍施與拔。故不可思議。然雖內鑑外現。若無智慧辯才。安能赴機說法。故知慧辯正讚口輪。葢身之神通。非智慧不轉。故龍樹菩薩云。以智慧力故。能轉一切諸法。所謂小能作大。大能作小。能以千萬無量劫為一日。又能以一日為千萬劫。是菩薩世間之主。所欲自在。何願不滿。以是因緣。故菩薩乘神通力。能速疾超越十方世界。得非智慧為神通之本乎。十輪云。智慧深廣。猶如大海。辯才無滯。如水激輪。故不可思議。此由大士圓具秘密三輪。故能垂形沙界。我佛讚德。詎曰徒然。正使下。引同諸佛。正。對假說。言假使。則意涉浮汎。言正使。則詞彰真實。然地藏大士何能使十方諸佛讚歎耶。如大論云。若有菩薩。具足十地.六波羅蜜.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等無量清淨佛法。為眾生故。久住生死。不取阿耨菩提。而廣度眾生。如是菩薩。諸佛讚歎。正今諸佛同聲讚歎之意也。然又何故讚說其事。千萬劫不能盡耶。亦如論云。菩薩出於三界。變化無央數身。入於生死。教化眾生。如是希有事。皆從甚深般若波羅蜜生。正今讚歎不盡之意也。
△二呼名載囑人天二初長行二偈頌長行分二初火宅眾生勿令墮苦二少善眾生勿令退失初又二初正以三界天人付囑。
地藏。地藏。記吾今日。在忉利天中。於百千萬億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菩薩.天龍八部大會之中。載以人天諸眾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囑於汝。無令是諸眾生墮惡趣中。一日一夜。何況更落五無間及阿鼻地獄。動經千萬億劫。無有出期。
前呼名。愛語喜聲也。今呼名。苦語悲聲也。前乃讚德。今為囑事故爾。記吾等。囑令勿忘末後之說。如父遺命孝子銘骨勿諼也。大會等者。藉眾證明。顯是大事。非細故也。此與法華。長者付業。聚會親族不同。何也。彼教久化之機。至此大功克就。聚眾付業。推門落臼。更有何難。此付未調之眾。為令佛種不斷。似救子於水火。竟不知如何了局。故不同也。言載以者。以。將也。前[A22]已將人天付囑。今重將此眾累爾也。未出等者。自我佛入滅之後。洎彌勒道成之前。於其中間。凡在三界五欲火宅中者。今得得交付囑託於汝。總令是輩。不墮三惡道。乃至一日夜最少之時。況不急救援。令更落無間阿鼻大地獄中。極受苦痛。經千萬億劫。難期出獄之時哉。寄語諸賢。毋負佛恩。早求出苦。急渡生津。勉旃。勉旃。
△二復明生性無定分形。
地藏。是南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億化度。隨其根性而度脫之。
此文。不過複疎前事。明吾所以付囑之意。是南閻等。遠提業感品中。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等文。近提利益存亡品。地藏所白。我觀是閻浮眾生等文。以是下。顯提佛自分身。潛映地藏化身二段文。此正同付法藏經云。一切眾生。志性無定。隨所染習。若近惡友。便造惡業。流轉生死。無有邊際。若近善友。敬心聽法。必離三塗。受最勝樂(如華氏國白象。聞法生慈。見殺增害。豈況於人。而不染習)。但善類登山。理為難上。惡如崩墜。實可易行。是以天宮間曠。來蹤葢寡。地獄籠樊。往人爭湊。故吾分形化度。[1]織此之由耳。
△二少善眾生勿令退失二初種少善擁護勿退。
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眾付囑於汝。未來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一毛一塵.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擁護是人。漸修無上。勿令退失。
初二句重提前事。然觀殷勤二字。不覺泣數行下。夫殷者盛也。勤者勞也。心之委曲也。此以下事上之心。身盛勞而心委曲。孜孜奉以周旋。不敢稍有𨂫弛也者(𨂫音託。弛音始。𨂫落無檢局。弛廢不尊禮度也。漢武帝紀。𨂫弛之士)。今我佛為未來眾生。降尊就卑。屈上湊下。不覺言之至此乎。未來下。示付囑之意。謂一切眾生。同有佛性。闡提雖惡。性善具存。儻於未來之世。其有天人善男女等。不昧原初之念。於佛法無上福田。能下小種。以立善根。不論毛塵沙渧。汝當以權智道力。擁護是等少善之人。漸令修習阿耨菩提。如菩薩本行經云。若有人。能於佛法。少作微善。如毛髮許。所生之處。受報弘大。無有窮盡(文)。故知施福由心。豈關施物巨細。故囑汝擁護。勿令中間有退失也。如處胎經云。盲龜浮木孔。時時猶可值。人一失命根。億劫復難是。海水深廣大。三百三十六。一針投海中。求之尚可得。一失人身命。難得過於是。故知一退其失非細。今願地藏。當如慈母之育嬰孩。必使成立。毋稍懈怠。致令夭亡。是吾今日於忉利大會。將人天眾。慇懃囑汝之苦心也。
△二念佛經碎獄生天二初隨業墮落惡趣。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報應。落在惡趣。
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故知影形相隨。誰能逃避。昔有人。死至閻王所。考厥罪惡。應墮銕城。而人姊子。乃王正妃。勸王念我親弟。勿治其罪。王囑其住我宮內。不可外出。被獄吏所捉。其人不覺自詣銕城。王不能救。隨業受報。不容絲毫勉強也矣。準業報差別經。墮四惡趣。各有十業(云云)。
△二神力方便救拔。
臨墮趣中。或至門首。是諸眾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一句一偈大乘經典。是諸眾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於是人所。現無邊身。為碎地獄。遣令生天。受勝妙樂。
臨墮至門首者。若一到獄。急難得出。故於臨入之時。即令念佛免苦。如譬喻經云。昔有國王。弑父自立。有阿羅漢。知王餘命。不過七日。命終必墮阿鼻。一劫受苦。尋往化之。教至心稱南無佛。七日莫絕。臨去重告。慎勿忘此。王便叉手。一心稱說。晝夜不廢。至七日命終。魂神竟至阿鼻。乘前念佛。知是地獄。即便大聲稱南無佛。獄中罪人。聞稱佛聲。一時同稱。猛火即滅。皆得解脫。出生人中。後阿羅漢重為說法。得須陀洹。又觀佛三昧經云。佛告比丘。我滅度後。若稱我名。南無諸佛。所獲福德。無量無邊(大慈經佛告阿難。南無佛者。此是決定諸佛世尊名號音聲。故稱言南無諸佛)。增一經云。眾生三業造惡。臨終憶念如來功德者。必離惡道趣。得生天上。正使極惡之人。以念佛故。亦得生天(文)。一菩薩名者。如文殊.徧吉.觀音.勢至等。蒙度脫者。不勝枚舉矣。一句一偈者。普賢觀經云。若誦大乘經。思第一義。甚深空法。於一彈指頃。除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冥報記載。王生將墮地獄。忽遇一僧。云是地藏菩薩。教令熟誦若人欲了知偈。可免地獄。少頃。喚至王前。王問有何功德。答云。唯持一偈。王令誦之。聲徹地獄。罪人聞聲竝蒙解脫。即令放回。勉其修善。豈非地藏神力。現身碎獄。生天受樂之驗歟。故知念佛菩薩名。及誦經偈。皆得超淪。受勝妙之樂也。
△二偈頌。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現在未來天人眾。吾今慇勤付囑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墮在諸惡趣。
現未天人。性既無定。或造惡業。重落三塗。總藉地藏展大神通。用異方便。必令度脫。毋使流轉也。
△二地藏互跪承旨二初經家敘儀。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胡跪合掌。
△二大士領命二初安慰世尊。
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不以為慮。
皆如文。
△二度脫眾生二初少善解脫生死。
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
現前介爾之心。甚小甚微。故曰一念。佛說四自侵經云。未見羣類。苟懷一介。志不轉易。假使有人。至心欲度。當諦思計。一心行道。當知無常。假借是身。萬物歸空。皆非我所。曉知無者。則度天下十方人民。故知千念萬念。始乎初念。只此一念。即感地藏慈悲喜護。愍傷萬姓萌類之兆。令其於生死速得解脫。更何疑哉。
△二深修不退道果。
何況聞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於無上道。永不退轉。
此中況意。謂一念甚微之恭敬。尚蒙解脫生死。況乎凡聞諸善。念念無間修行者哉。四自侵經云。道人觀察可否之事。內自省身。譬如夢幻。喻如軍征。百萬之眾。恃怙名將。以却怨敵。道人伏心制意。修法奉道。順行戒禁。身意清白。布恩施德。除棄忿怒.憍奢.諍訟。專精行道。無得無礙。志在軌迹。若將帥眾也。先自正心。爾乃身行。身心俱正。則無所失。以無所失。得道絕去。故十輪云。照行善者。猶如朗日。故令自然於無上道。永不退轉也。
△二空藏問瞻禮福利二初述贊問福利二許說示利益初又二初經家提名。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名虗空藏。
梵語誐誐曩獻惹。此云虗空藏。此經始文殊發問。謂非大智。莫識地藏端倪。終空藏收科。以非太虗。安泯大士化跡。乃攝有歸空。全假即空意也。而空藏問福利者。乃从空談有。全空即假意也。空假不二。當體即中。圓融妙行。同歸秘藏。故終乎虗空藏也。準虗空藏菩薩經。此娑婆西過八十恒河沙世界。有佛剎。名一切香集依。其中眾生。成就五濁。佛名勝華敷藏如來。彼有菩薩。名虗空藏。頂上有如意寶珠。無量釋迦毗楞伽寶而為圍繞。此珠光明蔽餘光明悉滅無餘。所有功德。唯除如來。餘無及者。準密部。即毗盧如來四親近菩薩中。寶波羅蜜流出南方寶生部者。是此菩薩也。
△二當機發問二初因聞歎致請二願為眾略說初又二初述聞神力叵思。
白佛言。世尊。我自至忉利。聞於如來讚歎地藏菩薩威神勢力。不可思議。
經初光音遍及。空藏即集天宮。故始終備聞如來讚歎地藏之事。勢力者。如思益云。我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觀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故言勢力。不思議者。此是菩薩甚深行處。雖施為萬有。令眾生得益。咸獲本然。初無實法。如化人現作化事。不過令人得樂。空藏終篇。意在斯也。
△二因問福利幾種。
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乃及一切天龍。聞此經典及地藏名字。或瞻禮形像。得幾種福利。
準地持。福即布施.持戒.忍辱.依禪.依精進.修行施戒.四無量等。是名福分。葢善名福利。感報恬愉。今既讀經聞名。瞻形禮像。必有所得福利。不審有幾種耶。須知福利由心。心能造福。心尚叵得。福利奚存。然化門引物悕向。福利為要。況密部中。凡供養門。皆攝入虗空庫藏。則福利之事。尤空藏之專司。而應問者也。
△二願為眾略說。
唯願世尊。為未來現在一切眾等。略而說之。
必求略說者。導物生善之要門也。書有作善降祥之訓。易明積善餘慶之言。若不詳陳乎福利。未免阻絕其善門。故願略說耳。至若嚴禱祀以徼福鬼神。隨因果而悕報冥寞。此利心之邪求。詎可同年而語哉。
△二許說示利益二初誡聽許說。
佛告虗空藏菩薩。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說之。
夫善說法者。無說無示。善聽法者。無得無聞。何有分別諦聽之異指乎。然若一向冥真。恐成斷見。若一向順有。恐成常見。斷常徧邪。違中道遠矣。要於拈空非空之際。談有不有之時。不涉言詮而舌根恒轉。無離音響而聞性原空。所謂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乃如來分別之指。空藏諦聽之意耳。
△二分別利益二初見像聞經供讚利益二聞經禮形讚歎利益初又二初總示修因。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讚歎瞻禮。
如文。
△二別列益數。
得二十八種利益。一者.天龍護念。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聖上因。四者.菩提不退。五者.衣食豐足。六者.疾疫不臨。七者.離水火災。八者.無盜賊厄。九者.人見欽敬。十者.神鬼助持。十一者.女轉男身。十二者.為王臣女。十三者.端正相好。十四者.多生天上。十五者.或為帝王。十六者.宿智命通。十七者.有求皆從。十八者.眷屬歡樂。十九者.諸橫消滅。二十者.業道永除。二十一者.去處盡通。二十二者.夜夢安樂。二十三者.先亡離苦。二十四者.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諸聖讚歎。二十六者.聰明利根。二十七者.饒慈愍心。二十八者.畢竟成佛。
初句總標。下乃別列。天龍乃造化之權衡。為陰陽之管轄。邦國藉保綏之德。黎民仰覆護之功。今既讀經持名瞻禮供養。故感天龍護之.念之。令善果聖因。由之增長。家緣世事。用是克諧。故首舉之。示福利之本也。
○二.三.四三益。事迹相連。果由因而增進。因藉果而積集。因果相資。自然菩提不退。如十輪經。地藏白佛言。我當濟度此四洲渚世尊弟子。一切苾蒭及苾蒭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令其增長覺分。聖諦光明。增長趣入大乘聖道。增長成熟有情大慈大悲。增長五眼灌頂。生天涅槃。如是善果。日日增長。集者。聚集。大論云。值遇經法。修善持戒。布施禮敬等。種涅槃因緣(文)。如是聖上之因。莫不聚集。善果聖因。既日增集。自然道心牢強。誓力勇徤。於位行念。自無退轉矣。增者。從微至著。以期滿足。集者。自少至多。所冀成就。於此兩楹之間。菩提不退也。
○五.衣食豐足。助道備也。衣以蔽形。食以支命。身安道隆。賴是衣食。此雖小緣。能辨大事。凍餒不安。道法焉在。故十輪云。一切皆得如法所求。衣服.寶貝.毉藥.牀敷.及諸資具。無不備足。
○六.疾疫不臨。修道之要。病乃退道之緣。能令色力減損。準長阿含。乃他方世界。有鬼神來。此間鬼神。放逸婬亂。不能護人。他方鬼神。侵嬈此世間人。撾打捶杖。接其精氣。使人心亂。故有疾疫之災。十輪云。若諸有情。惡鬼所持。成諸病者。有能供養地藏菩薩。一切皆得解脫。無畏。身心安適。故疾疫不臨也。
○七.離水火災。病為內障。災為外障。左傳以人火曰火。天火曰災(篆文巛中加一。巛與川同。川壅為災。說文从宀。屋也。火其屋為灾。故从火宀下為意)。今謂潢潦之水。燎原之火。損物傷生。竝是天災。十輪云。若諸有情。為火所焚。為水所溺。有能供養地藏菩薩。一切皆得離諸危難。安隱無損。此不必引大三災之水火也。
○八.無盜賊厄。離宿怨對也。十輪云。若諸有情。為諸怨賊軍陣。及餘種種諸怖畏事之所纏繞。身心慞惶。懼失身命。有能供養恭敬地藏菩薩。一切皆得離諸怖畏。保全身命。
○九.人見欽敬。地持云。菩薩種姓具足。故眾所敬重。供養讚歎。言必受行。無所違犯。今既供養地藏菩薩。故致斯福利。
○十.神鬼助持。尤末世修道善利。長阿含二十云。若有修行善法。見正信行。修十善業。如是一人。有百千神護。今既供養地藏菩薩。故得神鬼助持。修行無障也。
○十一.女轉男身。十二.為王臣女。十三.端正相好。皆如前。
○十四.多生天上。準辯意經。五事生天(即是五戒)。十輪云。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十六.宿智命通。達命元由也。士有百行。智為其首。由讀經稱名。了因之力也。
○十七.有求皆從。十輪云。若諸有情。或為種種世.出世間諸利樂事。於進求時。若能恭敬供養地藏菩薩。意願滿足。
○十八.眷屬歡樂。此修行外護知識。十輪云。若諸有情。愛樂別離。怨憎合[A23]會。有能恭敬供養地藏菩薩。一切皆得愛樂合會。怨憎別離。
○十九.諸橫消滅。如前。
○二十.業道永除。以修讀經等無漏之業。故三界有漏業道。一并永除滅矣。
○二十一.去處盡通。地持云。人具足故。男相成就。堪為一切功德法器。於一切時。自在遊處。一切眾生。往來同事。人間曠野。隨意無礙。今既修供地藏菩薩。故得行來出入。到處通達也。
○二十二.夜夢安樂。如前。[A24]已上。皆自身福利。
○二十三.先亡離苦。乃上資祖禰也。下明當來福利。
○二十四.宿福受生。思益經云。菩薩有四法。得先因力。不失善根。一.見他人闕。不以為過。二.於怒人。常修慈心。三.常說諸法因緣。四.常念菩提。今承持誦供養地藏。宿世之福。或受生天上人間。竝享如意福樂也。
○二十五.諸聖讚歎。以修勝福。善譽遐流。大論云。菩薩聞甚深不可思議佛法。能定心信樂。不生疑悔。如是菩薩。諸佛所歎。今既信受地藏不思議事。故感諸聖讚歎也。
○二十六.聰明利根。如荀子云。目不兩視而明。耳不兩聽而聰。今由一心讀經。成法行機。故義理入耳。不俟更聞。經書過目。寧須載讀。默識心通。根性越倫也。
○二十七.饒慈愍心。此利生之要行。以慈有五利。刀不傷。毒不害。火不燒。水不沒。瞋惡見喜。地持云。菩薩以安隱樂饒益眾生。非安隱樂。教令除斷。是也。
○二十八.畢竟成佛。此是究竟利益。[A25]滙江河淮濟而注之海。同成鹹味。鎔瓶盤釵釧而入於爐。盡作精金。此我佛付囑之心。地藏承命之意。所謂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故兩文皆以此終焉。
△二聞經禮形讚歎利益二初總示修因。
復次。虗空藏菩薩。若現在未來天龍鬼神。聞地藏名。禮地藏形。或聞地藏本願事行。讚歎瞻禮。
此中修因。與上似同。何故列作二文。須知上加種種供養。緣了兼修。此但聞禮讚歎。了因獨進。以此小異。故別列之。正顯聞益尚爾。況思修兼行乎。
△二別列益數。
得七種利益。一者.速超聖地。二者.惡業消滅。三者.諸佛護臨。四者.菩提不退。五者.增長本力。六者.宿命皆通。七者.畢竟成佛。
前後之益。俱約圓論。一.速超聖地。即指圓十地之聖種性。以圓人根利智猛。故於住行向位。速得超入聖地也。
○二.惡業銷滅。惡業對善業論。既聞地藏不思議事。則了修染修惡。全體即是性染性惡。故於五品觀行。圓伏五住。進入信位。見思先亡。則分段生死。從斯永離。故知雖舉惡業。自得三障圓銷。
○三.諸佛護臨。既在似位。[A26]已隣真因。得佛法之氣分。感諸佛之護臨。臨。蒞下也。與上帝臨汝。意同。从品。眾也。从臥。無為也。上之臨下。不自用而用人。故能聽物之為。而不自為也。今諸佛臨下。正如月之臨江。固不庸心於其間也。
○四.菩提不退。如前。
○五.增長本力。即修因外熏。增真如本力。以深行菩薩。具足悲智二增。故彌增本力也。
○六.宿命皆通。準諸論說。謂於生處。自性能知過去宿命。及知他心。若諸有情。施他種種大妙飲食。由彼業力。能引此智。如阿摩晝經云。無明永滅。大明法生。闇冥消滅。光曜法生。故能憶宿命無數劫事。
○七.畢竟成佛。地持云。菩薩依智故。攝受正福種種巧便。為諸眾生。乃至無上菩提。若報。若報因。若報果。一切依福起。福依智起。此二具足。最勝最上。得無上菩提。若福智不具。終不能得。今修讀經持名之智。及瞻形禮像之福。故致成佛。此名因攝果。攝自他之利益也。別流通竟。
△二總流通二初因果聖凡聞讚致歎。
爾時。十方一切諸來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如來。及大菩薩。天龍八部。聞釋迦牟尼佛稱揚讚歎地藏菩薩。大威神力。不可思議。歎未曾有。
十方至八部等。結上雲集之眾。諸佛菩薩。在光前集。乃發起之根源。天龍八部。在光後集。正發起之眾也。聞釋迦下。總結上來所歎不思議事。然餘人亦有讚歎。今獨言釋迦者。有二意。一.舉主攝伴。如羣辟之言。出於王命。皆曰王綸。是也。二.歸功化主。如三公謨猷。功成之後。歸美天王。是也。餘如文。
△二天主眾會供養禮退。
是時。忉利天雨無量香華。天衣珠瓔。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地藏菩薩[A27]已。一切眾會。俱復瞻禮。合掌而退。
忉利天王獨供者。既是檀越。又在其宮。故得專之也。香表因通果海。成就五分法身。華表圓因剋果。具足四十一位。天衣從樹而生。輕細自然。表證寂滅之忍。珠瓔。別行疏云。或眾寶瓔珞。或眾寶珠。今是眾寶珠成。故曰珠瓔。表得四勝法。大集云。戒定慧陀羅尼以為瓔珞。莊嚴法身。是也。然珠瓔在頸。頸是所嚴。表中道性德。此行稱性。如瓔珞在頸而能嚴也。皆言雨者。則是從正空中道第一義天。繽紛而下也。無量者。因果之法。竝由一心。了達此心。本具河沙性功德法。有何限量。以此無量諸法。供養釋迦。能說之教主。以及地藏。能行之願王。心有所專。故不言餘眾。[A28]已者。謂能供之物。皆冥實際。所供之主。本住三摩。能所既空。感應斯泯。賓主鎔融而一際。財法絕寂而無垠。故云。[A29]已也。上是申供。下乃禮退。一切眾會。即前所集之眾。今將各還本住。俱復瞻仰。重師道而戀戀靡忘。重申禮拜。尊經法而心心無間。合掌。表十界一體。而退。顯萬類同歸。然而不同諸經結皆大歡喜者。以見在會大眾。从此重增勝心。效地藏之僧那。救三塗而不了。遵迦文之囑累。弘是典而彌窮。上同聖母之愁憂。却類天王之悲歎。則聞法之大喜。固內蘊襟懷。而濟世之殷憂。[A30]已外彰眉宇。經家不敘斯語者。意見乎言之表也。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下科注卷之六(終)
No. 384-A 後䟦
原夫大士悲願分形劫量叵測今之九華者太倉之一粟也每購山誌未得稽考應蹟末由相傳是新羅國王太子二十四歲擕白犬善聽航海而來止九子山石洞有年時有閣老閔公素懷善念每齋百僧必虗一位因請洞僧足數廼乞一袈裟地公許衣遍覆九峰遂盡喜捨其子求出家即道明和尚是公後亦離俗網反禮其子為師故今侍像左道明而右閔公[1]織此故也公里族諱號亦未詳世行唐詩選名英華集中有金地藏送童子還家詩其曰空門寂寞汝思家禮別雲房下九華愛向竹欄騎竹馬嬾於金地佈金沙添瓶㵎底休招月煑茗甌中罷弄華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附刊紙尾公諸同好云
經讚附
佛升忉利為報慈親放光地藏集分身緣感業宣陳廣說弘因歷劫度沈淪 第一卷
獄名啟問苦楚堪哀如來讚歎福門開鬼主悉皆來佛號奇哉存沒離塵埃 第二卷
地藏請較布施因緣堅牢護法歎功玄聞見利無邊囑累人天世世廣流傳 第三卷
陳九陶先生贈言併序附
匡菴運遐法師頹齡善病日夕註經不休同門全彰法師年富力強遊燕甫還遽以微眚示寂輒為全師慨傷深為運師愉快云。
全彰法師徤無比都門往返六千里佛法傾動諸公卿方欲奏加國師禮陡嬰微恙遂西歸法臘纔逾知命耳惜乎楞嚴說法堂幾回欲建仍拋[A31]圮匡菴運師係法兄全師却是運師弟全師忽辭運師去運師長病大仙矣長病得毋。僥倖乎又復註經勞不[A32]已註經弘願銘肺肝孜孜深闡而曲體考盡千函大藏經載無疑義與剩理脉脉陰叨佛護持病魔疊疊能強起地藏經今得解之解地藏經世罕此瀝心嘔血醒時流敷演欺人莫浪恃登壇集眾每宣揚恭聽伊誰不歡喜一從釋迦涅槃後是經今始得知[A33]已莫大功德在後頭豈僅目前報增紀更兼師長𦦨口遺歷久未獲壽於梓二帙運師傾鉢資齊刊頓貴洛陽紙他年入藏不須憂幸值當今係聖主寄聲恭賀景老人嗣法有此爭氣子
寓武原禾人陳鏞拜艸
No. 384-B 䟦
寶池真常禪德偶得此科註歡喜踊躍即欲廣流布于世不辭鯨浪犬牙之危險頓發崎陽緬赴京洛時沈疴新痊而形氣未復原然勇志奮起如此可謂為弘法利生忘軀命矣因屬余以訓點刑行之事(余)素歸地藏菩薩間又讀誦此經每憾闕註疏之久也而今幸遇希有勝緣寔所謂如闇得燈如貧得寶喜感交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只願早流行之以成常師志而普與眾共利於是不暇顧謭陋漫污和點以鋟梓云。
旹元祿三庚午載十月上旬
沙門玅幢淨慧謹䟦
校注
[0753001] 扶桑支那藏本多我字作吾 [0754001] 扶桑朝鮮支那藏本並我下有已 [0756001] 扶桑支那藏本並時下有或 [0757001] 扶桑本樂下有是人眷屬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勝妙樂十六字 [0758001] 扶桑朝鮮本並視作示 [0764001] 織職音通 [0768001] 織職音通【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1 冊 No. 384 地藏本願經科註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二見聞利益流通謂見地藏之像聞地藏之名無不獲大利益例同觀音聞名見身心念者皆能滅苦見身致禮即身業機聞名故稱即口業機身口由心即意業機機感既成冥顯自應如地草木一雨均霑無不獲潤流通之益功叵量矣初品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