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科注卷之一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唐。代名。李氏。有天下之號。以其奮迹晉陽。為陶唐氏故都。故國號唐焉(李淵之祖虎。佐西魏周閔帝。受西魏禪。追封唐國公。虎生昞。昞生淵。皆襲封唐公。遂以立國)。于闐。正云瞿薩怛那。唐言地乳。以王未有嗣。禱毗沙門像。額上剖出嬰兒。不飲人乳。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狀如乳。神童飲吮(徂兗切前上聲)。遂至成立。故以名國。又云渙那.於遁.豁且(子余切音疽).屈丹。皆此國之異名也。大集月藏經。世尊付囑難勝天子千眷屬。及散脂大夜叉等毗沙門王。共護于闐國土。故多聖賢繼跡。乃譯師本生處也。三藏。梵名俱舍。此云藏。如世庫藏以積錢財。法之三藏以蘊文義。三名各含一切文理。故名為藏。阿含即定藏。毗尼即戒藏。阿毗曇即慧藏也。沙門正言室摩那拏。此言功勞。謂修道有功而多勞。又言息心。瑞應云。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是也。然諸經譯人。皆云法師。今稱沙門者。譯主之謙德也。實叉難陀。唐翻學喜。時因天后明揚佛日。敬重大乘。以華嚴舊經處會未備。遠聞于闐有斯梵本。發使迎請實叉。與經同來赴洛。重譯。
△三隨文演義為三序正流通初品序分分身集會訖較量布施九品正說分地神護法品訖經三品流通分問含笑放光可名發起問答因地長者發心聖女救母理合入正又地神護法見聞利益應屬正文唯囑累一品可曰流通今皆不然其義何居答吾祖智者云分文本是人情人情咸謂序未辯道流通歇末不得論於因果夫三段者不可杜斷隔絕序本序於正通正本正於序通通本通於正序各有三義初中後善若其杜絕豈得名善何容序無滋味流通歇末耶今文殊因眾集既多故問昔行願世尊答出疇事正分身集會之弄引那言非序其地神護法見聞利益正流通要事何言猶屬正宗盍觀大師之言乎眾生得道根性不定序中說正亦應無妨流通有正彌是督厲宣行不乖經意今準祖誥豈順人情釋序二初品題。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釋品如綸貫後倣此。
△次序分分二初通序諸經皆有故亦名證信序有此五事人方信故亦名經前序諸經初標故又名經後序集家安立故二爾時十方下別序別在此經故亦名發起序發起正說故證信又二初舉五事證信二點三月所為初中四初所聞法體。
如是。
大師深悟法華。闡明妙旨。以五重而解首題。以四釋而消文句。今經既同醍醐。釋文那容薄味。況諸經之首唱。乃法華之極談。南嶽三轉讀文。天台一念觀具。理既一體。文合四番。第後代人情效簡。而末世根鈍憚煩。今故處中。或三二一。貴在得意。無煩筆墨。如是者。信成就也。佛法大海。信為能入。心有淨信。能入法海。故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信者。言是事如是。如牛皮[A2]已柔。隨用可作。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故首標之。又如名不異。是曰無非。阿難傳佛所說圓經。譬之瀉水分瓶無異。文下之理。允當無非。則文如而理是。故言如是。只此如是。莫不皆同。以不思議性識即諸法實相。體離四句。相絕百非。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抑豈我佛迹中經初為然。即本經初。亦復如是。大論云。過去法如。即是未來.現在法如。現在法如。即是過去.未來法如。未來法如。即是過去.現在法如。所以者何。一如無異故。是則地藏菩薩元初發心以來。迨今天宮受囑。皆以圓如是而自修。亦以圓如是而利它。種熟脫三。時時不廢。與我佛本迹之事。莫不皆如.皆是。方名今經開顯之如是也。行人能以此圓常正諦。觀一念具心。即此具心所起修惡。即是性惡。名惡法界。無法不收。體是三德。復名三諦。稱諦而觀。照境不異。名如。境觀雙亡。永絕過非。曰是。如是信之。信成就矣。
△二能聞之人。
我聞。
我聞者。聞成就也。此海阿難自表。親承有在。永異外道。我以主宰為義。十六見之首。五利使之元。故凡夫.小乘於人法中著我。而阿難為傳法菩薩。於法華預授記之儔。傳此圓經。合順二空。何亦言我。須知凡夫人具足見.慢.名字三我。阿難[A3]已無見慢隨俗名字。以無我無聞。化道則絕。故雖知無我。為傳化道。隨世假說。如以金錢易銅。買賣之法。人無笑者。聞者。耳根不壞。聲在可聞處。作心諦聽。因緣和合。故能聞。應言耳聞。以我是聞主。聞是我用。主是假人。用是實法。若解主義。聞義自顯。但主是總論緣起。聞乃別從說聽。不無少異。此是阿難直提法性。真我心聞。令人直下悟入耳。然真我無我無不我。心聞無聞無不聞。為傳化不絕。故云我聞。聞則成就[A4]已。
△三聞持之時。
一時。
此應紀歲月。今云一時者。葢兩土正朔不同。說經前後有異。故以一時總攝耳。然一者。乃道之統。體天德之純。形氣之元。數之始。易之奇。生天生地。萬物以茲。未有不始於一。故伏羲卦爻。倉頡文字。咸起於一。一為字之大母。在上若天葢形。在下若地載形。在中若人負荷形。旹者。變易也。造化密移。人疇覺之。其可見者莫如日。故取日之所之。乃是會意。以天體至大。運用之妙。存乎日也。佛世論時有二。一.迦羅。名短時.實時。示內弟子依時而食。護明相等。二.三摩耶。名長時.假時。外道執時為實。故顯時是假。輔行云。諸經既多。乃通言一時。則該乎長短。攝彼精麤。是[A5]已。今言覺皇法運將竟。天宮嘉會之時。聽者感佛為說。說者應機而談。說聽事訖。總名一時。大要令根熟。六道歸一心之時。大師云。若前思後覺。斯二非一。思覺妄斷。豁悟之時。今亦然耳。
△四佛及住處。
佛在忉利天。
天台明六即佛。今約究竟即佛。有三。依一切智。有丈六佛。依道種智。有丈六尊特佛。依一切種智。有法身佛。三佛不得一異。非一異而一異。今既開顯總秘密藏。同一圓佛。一異俱忘。暫時曰在。久停名住。一往語耳。今準大論。以住釋在。住者。四儀之一。佛為能住。忉利天為所住。以住處有二。一境界處。游歷之境。為化在俗之流。二.依止處。為統出家之眾。今指境界處也。然能住有四。謂天.梵.聖.佛。天住謂六欲。因即施戒善心。梵住從初禪至非想。因即四無量心。聖住三乘人。因即三三昧。佛住首楞嚴百八三昧等。然必依諦而住。故丈六佛住真諦。合身佛住真中。法身佛住中道。是則吾人於一心中圓修三觀。念念不休。時時住於三諦。即觀行住。故知能了神解心性。念念菩提果圓。介爾起意。大用現前。無得無依。非取非捨。從真起行。體用相收。以行契真。卷舒一際。自然心心合道。念念冥真矣。忉利天見品題。
△二點三月所為何故立此科以為母說法句文屬證信意含發起通不能收別不可攝故別立之然此句乃如來上升忉利三月安居之宗源正為地藏為母發願之張本一以遮外道六師之疑謗次以起後世四眾之孝思語雖略點意實包羅爾。
為母說法。
準觀佛三昧海經。是父王白佛。當往忉利天為母說法。佛言。當如輪王行法問訊檀越。按增一阿含經。乃帝釋所請。謂諸佛皆上升忉利為母說法。如來亦應為聖母說法。於是如來與千比丘。於安達羅國曲女城邊。升忉利天。為母說法。以報生身之恩。梵語摩訶摩耶。唐言大術。或云大幻。長阿含名大化。妙玄云。摩耶是千佛之母。是大權法身上地。豈有凡夫能懷那羅延菩薩耶。故晉譯華嚴。摩耶夫人答善財云。我[A6]已成就大願智幻法門。得此法門。故為盧舍那如來母。於閻浮提迦毗羅城淨梵王宮。從右脇生悉達太子。顯現不可思議自在神力。此約小乘明父母等。若約圓宗。都如幻現。如佛告月氏天子言。其菩薩者。不念於生。亦無所起。用本願故。現有所生。天問。菩薩不念所生。亦不往生。云何如來垂念所生之親。上忉利天。一時三月。如來不為從王后摩耶而由生乎。佛告天子。菩薩不從王后摩耶所生。從智慧度無極生。所以者何。其三十二大人相.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乃至虗空佛眼。神足善權。斯諸功德。悉為不從王后摩耶而生。則從智慧度無極生。此即佛升忉利為聖后所說之法。經有三卷。皆稱本之談。
△二別序發起當文不關餘經故云別文分三段初果因集讚序二是時如來下現相集眾序三爾時釋迦下問答釋疑序若約相生次第由果因集讚故世尊放光而天龍等集由集眾之多故佛以眾數問文殊文殊懷疑發問如來答出昔事是則問答釋疑由現相集眾現相集眾由果因集讚逆順生起鈎鎖相連若秪如此翻覆緣起正同光宅因緣一釋未周而約教本迹觀心了無趣向矣須知三序序正中四一果因集讚及所集眾敘人一現瑞敘理一果因交讚文殊疑念敘行一問答敘教一此因緣釋也若約教者此序序正非三藏通別乃是序於圓正耳若約本迹自地藏元初不可說劫前迨至今日天宮受囑任運各作四一觀心可知不復記問法華經王得作四一今經何可擬同答如來金口親讚地藏智慧神通等皆不可思議大師云妙名不可思議那不許作四一序耶若準妙玄本迹各論十妙正應約本迹各明十不思議但末代樂簡故存而不論須知圓經勿作餘釋今初分二初同來集會。
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
爾時者。正如來為聖母說法時也。諸佛既多。難別剎土。故統云十方無量世界。無量者。量不可得。有何等算。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東西南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有二種。一.眾生世界。是正報。二.器世界。是依報。孔矣依正數夥不可說也。此是華嚴阿僧祇品百二十五數中之一。普及名一。盡際名切。不一名諸。尊極名佛。各將一大菩薩為侍。故云及。菩名道。薩名心。自行此道。復能化人。依勝位立勝行。乃圓教大人。故言大菩薩摩訶薩。主與伴俱。因隨果集。主不異伴。伴不異主。即主即伴。非異非同。來則俱來。集則共集。故云皆來集會。斯時如帝網珠光。重重無盡。行人一念。冥契其中。則始覺智與本覺智融通一際。無明心與菩提心交互雙流。則無邊剎海。不隔毫端。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心為總持之主。圓觀不可暫離。請各思之。
△二共申讚歎二初同歎釋迦難事。
讚歎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
釋迦。姓也。本起經翻能仁。準長阿含。昔甘蔗(姓也)王聽次妃讚。擯四太子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以德歸人。不數年間。鬱為強國。父王遣使往召。四子辭過不還。父王三歎。我子釋迦。因此命氏。牟尼。字也。本行經翻寂默。以諸釋種憍慢多言。及見太子。悉皆默然。王云宜字牟尼。姓從慈悲利物。故不住涅槃。字取智慧冥理。故不住生死。首歎能字。即此意也。五濁惡世。譬如清水。投之塵土。容貌[1]泪然。名之為濁。濁相有五。所謂劫濁(劫濁無別體。約四濁立名).見濁(五利使為體)煩惱濁(五鈍使為體).眾生濁。(攬見慢果報立名).命濁(連持色心為體)。而此五濁。煩惱.見為根本。從此二濁。成於眾生。從眾生有連持命。此四經時。謂為劫濁。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妬。成就諸不善根。故名惡世。悲華經寂意菩薩問。今我世尊。何因何緣。處斯不淨五濁惡世之中。成阿耨菩提。說三乘法。何緣不取清淨世界。遠離五濁惡世。佛告寂意菩薩。以本願故。取淨妙國。亦本願故。取不淨土。菩薩成就大悲。取斯弊惡不淨土耳。是故我以本願。處此不淨穢惡世界。成阿耨菩提(云云)。大論云。諸佛大悲。徹於骨髓。不以世界好醜。隨應度者而教化之。如慈母愛子。子雖沒在廁溷。勤求拯拔。不以為惡。故諸佛菩薩讚歎能於五濁惡世。調伏剛強眾生。現者。約化儀。本是瓔珞長者。現為弊垢之身。乃寢大而施小也。約佛意。本是圓佛。垂為三藏初成之相。乃隱實而施權也。大智慧神通。準大論。謂能降伏外道大論議師及釋梵天王。故名大智慧。準賢愚經。降六師[A7]已。洴沙王白佛。六師群迷。不自度量。求於世尊。捔試神力。佛現神變。妙難思議。六師窮縮。乃無一術。投水而死。徒類散解。故名大神通力者。佛身功德力。勝於十萬白香象寶。是為父母遺體力。若神通功德力。無量無限。如此大慧通力。三乘罔知。人天莫測。名不可思議。以此慧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維摩居士言。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乃至是愚癡。是愚癡報等。以難化之人。心如猨猴。又如象馬。𢤱悷(上音龍。下音例。𢤱悷。多惡也)。不調。如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如是剛強難化眾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故我佛稱調御天人師。苦樂即三藏生滅四諦。以迷真重故。從事受稱。然苦.集是一法。分因果成兩。道.滅亦然。以二是世間苦因果。二是出世樂因果。故但云苦樂法者。軌持為義。以四諦法非佛.天人.沙門.婆羅門所作。唯是過去無明顛倒心中造作諸行法爾。能出今世六道苦果。天然好惡不同。知者。即鹿苑三轉法輪時。示其相云。此是苦。汝應知等。此是小始初成。先施方便。以調伏三乘根性。以四諦調伏聲聞。以因緣調伏緣覺。以六度調伏菩薩。諦緣弘誓。皆依四諦。故通言知苦樂法。此是釋迦能事。故果因交讚而共歎也。
△二各遣侍者問訊。
各遣侍者問訊世尊。
侍者。親近從命承事之人。長阿含稱執事。即法華及諸僮僕也。疏云。僮僕者。給侍使人。譬方便知見。皆[A8]已具足。和光六道。曲順萬機。即實智之僮僕。以實智主內。故為能遣。權智任外。故為所遣。問訊者問起居。訊所事也。如分身諸佛。各遣侍者問訊曰。少病少惱。氣力安樂。及菩薩.聲聞眾。悉安隱不同。由應五濁惡世故。以病惱氣力為問。以佛示同人法也。
△二現相集眾二初現瑞瑞秪是相密報為瑞奇異為相相何所表妙理之賾說之至難人情悠悠不能尊重應須神通發動現於瑞相密表乎理世人以蜘蛛掛則喜事來乾鵲噪則行人至小尚有徵大焉無瑞以近表遠亦應如是現瑞分二初放光明雲二出微妙音表我佛現身說法為地藏形聲張本先以神通駭動後以智辯宣揚初又二初總示。
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
是時者。感應道交。發迹顯本。如來得付囑之機。大士承拔濟之命。今正是時。者優曇華。是時乃現。今既得時。故含笑放光。含。合也。合口停之也。準大論。笑從口出。一切毛孔皆開。故名笑。由口笑。歡喜故。一切毛孔皆開。然佛佛皆有常光.放光之別。常光。佛身四邊各一丈光明。生便有此三十二相之一。名丈光相。餘界常光無量。釋迦佛因眾生薄福。不堪其明。故受一丈。今是放光。即表應機設教。破惑除疑。從體起用也。然諸經放[A9]已必收。今不見收光之文者。以放光照現在事。收光明將來事。今明地藏現事。故略收光之文。光明玄云。婆頗婆。翻光。鬱多摩。翻明。雲者。山川之氣。天之章也。陰陽聚而為雲。逶迤上布。自然成文。內經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故从雨云。象回轉變態之形。表如來現身如雲。說法如雨。以雲出岫無心。散空絕跡。靉靆彌布。甘雨霶𩃱。正顯如來無分別智。緣感則現身。機叩則說法。令眾生自然菩提芽生。百千萬億。言光雲數多。大論云。身光是諸光之本。從本枝流。無量無數。譬如迦羅求羅蟲。其身微細。得風轉大。光明亦如是。得可度眾生。轉增無限。故有百千萬億。須知如來之光。本從智心流出。則吾人一念。本具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如是互具百千萬億之心光。與如來智光。無二無別。故得三乘咸會。六道齊開。同此一光。不可思議矣。
△二別明。
所謂。大圓滿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大般若光明雲。大三昧光明雲。大吉祥光明雲。大福德光明雲。大功德光明雲。大皈依光明雲。大讚歎光明雲。
所謂者。有指之辭。就文指十種光雲。約意指眾生性德。欲令覩形知意。目擊道存。全性起修。即因成果。方見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約今家十乘觀法。對釋十種光雲。令修之得門。見不唐捐也。故四明云。此之十法。雖是智者像代宣揚。若離此十。更無修法。今準其意。以釋此文。庶令十法成乘。運歸寶所。大圓滿光明雲為十光之首。流出九光。正對不思議境。居十乘之初。為九乘本。大圓滿即如來果德三身與眾生一念三千。具足無減。即此之境。無法不備。故曰圓滿。法華大車。其在是歟。故以對之。
○大慈悲光明雲。對第二真正發菩提心者。既觀妙境。何用發心。葢此十法。雖俱圓常。圓人復有三根不等。上根唯一法。中根二或七。下根方具十。今中下之根。觀境不悟。須加發心。故依妙境發無作四弘誓願。憫[A10]己傷他。上求下化。則如來慈悲。拔苦與樂。即吾人所發菩提之心。不合法華經文。恐太煩故。下竝略之。
○大智慧光明雲。對第三善巧安心止觀者。因名止觀。果名定慧。即定之慧。名大智慧。大論云。智慧普知。無法不盡。智大則光大。如函大葢亦大。則知果上佛智無量。由因心巧安止觀。果因互顯。修證相成。故以對之。
○大般若光明雲。對第四破法徧者。謂三觀一心。無惑不破。此正修之以般若。葢眾教諸門。竝以無生為首。徧破諸惑。復以無生度入諸門。縱橫俱破。令識體徧。識體徧是實相般若。入諸門是觀照般若。縱橫破是文字般若。故以對之。
○大三昧光明雲。對第五識通塞者。此正以王三昧。照其四諦苦集.十二因緣.六蔽.塵沙.無明之塞。莫不皆成道滅。滅因緣智.六度.一心三觀之通。通者護之。塞者破之。無塞不通。名大三昧。三昧與慧冥契。何塞而不通。故以對之。
○大吉祥光明雲。對第六道品調適者。大師云。吉祥者。義利之詞。現益名義。當益名利。大悲空智經云。吉祥者。謂不二智故。今無作道品。一一調停。隨宜而入。此以無漏般若。導諦緣度。一切萬行到薩婆若。般若導行。是不二智到薩婆若。得義利也。故以對之。
○大福德光明雲。對第七對治助開者。福德即布施等是助道。無漏般若是正道。正道多障。圓理不開。須修事福助開。涅槃云。眾生煩惱非一種。佛說無量對治門。夫不信有對治之人。當知此人未曉正行。故以對之。
○大功德光明雲。對第八知位次者。謂修行之人免增上慢。葢此光雲。覩者皆有滅惡之功。生善之德。不無觀智淺深明昧之異。而上慢者。謂[A11]己均佛。實未證得。自謂證得。非唯失位。却墮泥犁。若知生佛體同而真。似因果前後不濫。則內勤三觀。外加五悔。免增上慢。成大功德。故以對之。
○大歸依光明雲。對第九能安忍者。謂於逆順。安然不動。䇿進五品。而入六根。以圓觀行人。初入外凡。外招名利。內動宿鄣。因茲破敗。豈能進道。今見光雲示歸依之像。即返還自性。依憑三寶。一體光嚴。安住無生。任運而進。故以對之。
○大讚歎光明雲。對第十離順道法愛者。謂莫著十信相似之道。須入初住真實之理。以既修離愛。進入銅輪(十住)。百界分身。一多相即。自然任運流入薩婆若海。則三世如來。莫不讚歎安慰。故以對之。問。十種光雲。果覺神通之用。十乘觀法。圓初修進之門。以果對因。修證乖矣。答。夫論觀法。若其不用果覺為體。則非圓行。若其不以即覺之性為所照境。則非妙境。非極理也。今不許初心與果覺同體。則如來光雲與眾生何涉。而天龍鬼神乘光普集耶。若知初後不二。方顯因果同涂。所謂眾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圓常大覺之體。故知果佛圓明之體。是我凡夫本具性德。那言果佛光雲。非圓初心之妙用耶。
△二出微妙音二初結前起後。
放如是等不可說光明雲[A12]已。又出種種微妙之音。
放等結前。又等起後。婆闍尼娑婆林。此云聲音。準魔嬈亂經。梵名毗樓。翻聲音。後譯翻洪音(拘樓秦佛弟子之名)。白虎通曰。聲者。鳴也。音者。飲也。剛柔清濁和而相飲。精薀云。音者。聲成文也。散而布者。聲也。不如是則不能震動。函畜有餘而不盡露者。音也。不如是則不能渾成。呼二字而開發收閉備矣。今言詮理之聲謂之音。佛所出聲。言辭清雅。聞者無厭。聽之無足。能為一切作與樂拔苦因緣。莫若聞聲之益。即是以慈修口。故有八音。一.極好音。二.柔軟音。三.和適音。四.尊慧音。五.不女音。六.不譌音。七.深遠音。八.不竭音。種種微妙者。佛先世種善音聲因緣故。咽喉中得微妙四大。能出種種妙好遠近音聲。徧滿十方恒沙世界。今光雲出音。法爾宣流。絕緣慮心之情見。顯無分別之慧通。互相合響曰微。彼此不雜曰妙。此表地藏隨類現身。應機說法。境既不一。音亦眾多。華嚴云。諸光明中出妙音。普遍十方一切國。演說佛子諸功德。能入菩提之妙道。正斯之謂也。
△二正明眾音。
所謂檀波羅蜜音。尸波羅蜜音。羼提波羅蜜音。毗離耶波羅蜜音。禪波羅蜜音。般若波羅蜜音。慈悲音。喜捨音。解脫音。無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師子吼音。大師子吼音。雲雷音。大雲雷音。
宣說六度等有二意。一.表佛菩薩身。即是法身。從諸法門功德生。二.表佛菩薩說法。不出六度等法門。以大智慧作師子吼。與雲震雷潤物肅眾也。梵語檀那。秦言布施。檀為寶藏。富貴安隱之福田。檀能破苦。得道涅槃之筏喻。利益殊多。故光雲首讚。
○尸羅翻性善。又翻止得。謂止惡.得善也。若人求大善利。當堅持戒。如惜重寶。如護身命。譬如大地。一切萬物之所依住。戒為一切善法住處。故光雲宣流。
○羼提云忍辱。有生忍.法忍。菩薩行生忍。得無量福德。行法忍。得無量智慧。福德智慧具足。事事得如所願。以故光音宣流忍度。
○毗梨耶云精進。身精進。勤修善法。心精進。勤行善道。蓋欲成佛道。凡有二門。一者福德。即施戒忍。二者智慧。即實相般若。入福德門。除一切罪。所願皆得。入智慧門。不厭生死。不樂涅槃。欲入般若。要因禪定。欲修禪定。必須精進。是故光雲弘宣。起人精進度門。
○禪那。云思惟修。菩薩行禪時。五波羅蜜和合助成。一一禪中。行大慈悲。拔無量劫中罪。得諸法實相智。故為十方諸佛.大菩薩所念。以故光音宣演。起人禪定之門。
○般若翻智慧。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一切無礙。名為智慧。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當學一切法。得一切智慧。所以光音宣此。起眾生智慧之根。六度雖通四教。今是開前事理。總成純圓。理六度也。
○慈悲音.喜捨音。此宣四無量心。四教菩薩俱修。能與它樂。名慈心。能拔他苦。名悲心。慶他得樂。名喜心。無憎無愛。名捨心。慈有三種。一.緣眾生。觀一切眾生如父母親想。二.緣法。見一切法皆從緣生。三者.無緣。不住法相及眾生相。悲亦有三。名同於慈。今是如來四無量心故。一一名大。實能與前人與樂拔苦。非假想也。今列二音者。慈悲是佛道根本。喜捨從慈悲上生。故分列之。以見慈悲為要耳。今光音宣說。正開前權小四心。皆成如來無緣實大四無量心。
○解脫音。梵名目帝羅。此云解脫。淨名疏云。一.真性。二.實慧。三.方便。經云。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思議。若菩薩住此解脫者。能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等。即是三種解脫不思議義。何者。菩薩解脫即是真性。菩薩住此。即是實慧。須彌內芥。即是方便。今光流妙音。正表地藏不思議方便神通妙用。
○無漏音。此中應說因緣四諦及三十七道品。今以無漏該之。梵語烏波或薩遮。此翻有。有是何義。謂一切有漏法是。此不約小乘生滅四諦。以苦集為漏因果。道滅為無漏因果。今是圓無漏。則七方便。皆名有漏。以六凡。漏落有邊。兩教二乘。漏落空邊。三教菩薩。漏落二邊。今光雲宣流真無漏音。會七方便。俱住中道。永不漏落二邊也。
○智慧音.大智慧音。智以窮微彰號。慧以決擇立名。列二音者。智慧音通七方便。如妙玄智妙中。所列二十種智是也。大智慧音是如來權實二智。即法華諸佛智慧甚深無量等。是也。問。上云梵語般若。華言智慧。今復列者。豈不重耶。答。大品既云。欲得道慧.道種慧.一切智.一切種智。當學般若波羅蜜。則般若能生智慧。故以此翻之。如母能生子。即以子名母之意。輔行云。種智般若。自具諸法。能具諸相。則般若。自具實相等三名。而智慧不無因時.權實等二義。故不為重。今光音宣此。正開權小偏智。無非中道如實妙智。大論云。三世十方諸佛。身放大光明。遍照十方。破諸黑暗。心出智慧光明。破眾生無明闇冥。正是此意。
○師子吼音.大師子吼音。梵語僧伽。翻小師子。梵名僧伽彼。翻師子。是大師子。大論云。如師子王。清淨種中生。深山大谷中住(云云)。吼者。嚬申也。以口扣地。現大威勢。表師子王力。今謂師子音。為三乘說權小法。大師子吼。為別圓說大乘法。總表無畏。新華嚴云。譬如大師子吼。小師子聞。悉皆勇健。一切禽獸。遠避竄伏。佛師子吼。諸菩薩等若聞。讚歎菩提心聲。長養法身。妄見眾生。慚伏退散。大論云。譬如師子。能令群獸懾伏。是也。今光流衍者。謂欲宣六度等法。必具大智慧。智慧既足。作師子吼。眾生蒙潤。故以雲雷而終之。
○雲雷音.大雲雷音。法華云。譬如大雲。遍覆一切。慧雲含潤。電光晃曜。雷聲遠震。令眾悅豫。其雨普等。率土充洽。雲譬應身說十二部。故言慧雲。身放大光。口震四辯。如電曜雷聲。宣注法雨。皆蒙利潤。受益差別。故雲雷不同。然皆一地所生。一雨所潤。差別即無差別。現相竟。
△二集眾二初結前起後。
出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音[A13]已。娑婆世界及他方國土。有無量億天龍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宮。
西域記云。索訶世界三千大千國土。為一佛所化攝也。舊曰娑婆。悲華云。何名娑婆。是中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能忍斯惡。故名忍土。又劫初。梵王名忍。依王之名而名其土。故楞伽翻能忍。國土。梵名剎摩。正音掣多羅。此云土田。萬境不同。亦名為剎。取莊嚴差別為名。國。域也。小曰邦。大曰國。古之王者。建國居民。度天地之所合。定陰陽之所和。故言國土。然法身無像。豈假地以居。應物有形。故隨國而化。大論明四種天。一.名天(今國王名天子。周稱天王)。二.生天(即二十八天是)。三.淨天(人中聖人)。四.淨生天(欲天諸聖人須陀洹。家家斯陀含。色界中五種阿那含。無色一種阿那含是)。梵名那伽。此云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未昇天曰蟠龍。龍。天類也。故經論中天.龍竝舉。五分律畜生除龍。能保綏國人。擁護正法故也。鬼神。鄭玄云。聖人之精氣為神。賢人之精氣曰鬼。此亦一往。故尸子云。天神曰靈。地神曰祇。人神曰鬼。鬼者。歸也。古以死為歸。又畏也.威也。自則虗怯多畏。能令他畏其威。神者。能也。力大者能移山填海。力小者能隱顯變化。皆鬼道攝。然他方國土。非我佛化境。何故天龍鬼神亦集。此有二意。一.由地藏分身化人。時時不廢此輩。宿世根熟。法爾天性相關。故覩光聞音。同時來集。二.此輩得預法會。應準乘戒四句。天神同來。乘戒俱急之流。龍鬼亦集。乘急戒緩之類。竝是輕報泥犁。焉得不求度脫。其數莫窮。故云有無量億。
△二正集大眾三初天龍等眾二一切神眾三大鬼王眾初分二初別列三界天眾二總指八部等眾妙玄云天乘位者修十善道任運淳熟通是天因加修禪定進升上界三界天果高下不同修因必深淺異也初中分三初六欲天楞嚴云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迹尚交自此[A14]已還名為欲界故俱舍云六受欲交抱執手笑視婬(輔行釋曰地居形交忉利以風為事夜摩抱持兜率執手化樂視笑他化但視)然雖取境不同均之未離情欲故通名六欲天也。
所謂四天王天.忉利天.須𦦨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四天王天。上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須彌山腹。隣於日月。帝釋外臣。即四鎮王也。釋名如後。長阿含云。四天皆有婚嫁。行欲同人(根相到故)。化生小兒在膝上。如五歲小兒(忉利六歲。乃至他化如十歲)。未久。自然寶器感百味。食天甘露漿。食訖。便與諸天等量。其六天身壽之量。應準俱舍頌。欲天俱盧舍。四分一一增(四分之一即半里。初天長半里上五竝半里論增)。人間五十年。下天一晝夜。承斯壽五百。上五倍倍增(四天王壽五百。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日。乃至它化十六千歲。以人間千六百年為一日。彼亦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若布施.持不殺戒.清淨小勝.厭患家業.好樂聽法.供養善人。生四天王天。
○忉利如前。大論云。釋迦提婆因提。秦言能天主。人中布施.加持.不盜戒.供養父母。及其所尊。心欲求勝。生三十三天。居須彌山頂。山頂四角有三十二天。[A15]已上二天單修上品十善。得生其中。
○須𦦨摩天。大論云。夜摩天王名。秦言妙善。以時時唱快樂。受五欲境。知時分故。此由布施。加持。不婬戒。心意柔和。生夜摩天。復由於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於虗空中。朗後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此空居之首天也。
○兜率陀天。新云覩史多。大論云。刪兜率陀。天王名。秦言妙足。於五欲知止足故。由昔布施.加持.不四口過。好樂多聞。分別好醜。愛樂涅槃。心著功德。命終之後。上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此天是補處菩薩所居。故佛地論名憙足。後身菩薩於中教化。多修憙足故。則三災不及。約內院說。凡天外院。還受三災也。
○化樂天。大論云。須涅蜜陀。秦言化樂。自化五塵娛樂故。此由布施.深心持戒.多聞.自力生活。生化樂天。
○他化自在天。梵名婆舍䟦提。以此天奪他所化而自娛樂故。由昔布施時。清淨持戒轉深。好樂多聞。自貴情多。不能自苦。從他求樂。它所思惟。勤心方便。化作五欲。奪而自在。故別行疏云。是欲界頂天。假它所作。以成[A16]己樂。即魔王也。而垂裕記又云。第六天上。別有魔羅所居天。他化天攝。經論所出不同。[A17]已上四天空居。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得生其中。感通傳云。帝釋為地居天主。魔王為六欲天主。帝釋四王欲行佛法。魔不得制。問。地居二天主住山頂。臣居山腹。空居四天。云何安立。答。準大論。夜摩等諸天七寶地。在虗空中。有風持之令住。乃至淨居亦復如是。又業疏曰。第四禪上。雲居輕薄。如星散住。不同下天。如雲密合。則知下雖空居。必依雲假風。而得住持。福業所致耳。
△二色界天共有十八分為四禪初二三禪各三天四禪有九天離欲麤散未出色籠故名色界坐得禪定故得禪名正報之身是清淨色非如欲界垢染色也。
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羅天。
大論云。欲界心散亂。行者依何地。何方便得。當依色界.無色界諸禪定。於四無量心.八背捨.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切處試心。知得柔軟。自在如意不。譬如御者試馬。曲折隨意。然後入陣。故世出世間。以此禪為根本。梵者。淨也。無欲染故。十八天皆淨無欲。此當其首。偏得梵名。梵眾是民。梵輔是臣。梵輔又名梵富樓。此云前益天。在梵天前行。恒思梵天利益。故大梵。即王也。故次第禪門云。佛於仁王說十八梵。亦應有民主之異。準此。後亦例分民臣與王矣。然法苑論諸天貴賤。乃至色界之中。唯局初禪三天。有貴有賤。大梵天是君(云云)。自此[A18]已上諸天。受報同等。更無貴賤。據此。則上之三光三淨。應是功行論優劣也。大論九云。梵世天者。生處有三種。一.梵眾天。諸小梵生處。二.梵輔天。貴梵生處。三.大梵天。中間禪生處。問。離欲是同。何故貴賤異處。答。初禪三種。修下禪。生梵眾。修中禪。生梵輔。修上禪。生大梵。慈行亦如是。以第一清淨心修上慈。即生大梵。主領大千。而作世主。然通論有萬億梵王。唯此是大千之中。王名尸棄。秦言頂髻。得為大千之主(此約橫論)。又初禪。內有覺觀。故外有語言。主領下地為便。若摩醯首羅。雖稱大靜王(灌頂云。字威靈帝)。居色界頂。報勝為主。無統王義。以上二禪。無語言法。是故諸禪。但以報勝為主。非統御也(此約竪論)。若涅槃疏云。娑婆世界主。正是首羅梵王。只領小千而[A19]已。乃古師之說。非今家正意。大論云。有人布施持戒。修布施時。其心得樂。若施多。樂亦多。如是思惟。捨五欲。除五蓋。入初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亦如是。
○二禪三天。少光。光明少故。無量光。光明轉增。無限量故。光音(新云極光)。以光當語音故。大論三十三云。如經說。心清淨優劣故。光有上中下。諸天心清淨。布施持戒。故身有光明。復有人於闇處燃燈。亦供養尊像塔寺。復常修慈心。徧念眾生。又修念佛三昧。念諸佛光明神德。復修火一切入。又以智慧光明。教化愚闇邪見眾生。以是業因緣故。得心中智慧明。身亦有光。故阿毗曇論云。諸天報身之相。皆無骨肉。亦無大小便利不淨。身放光明。無別晝夜。報得五通。形無障礙。故知三天論光。義徧前後。三禪論淨。其義亦然。大要隨行高下。歷位淺深耳。
○三禪三天。少淨。離喜受樂為淨。未及上位為少。無量淨。淨勝於前。不可量故。徧淨。樂受最勝。淨周普故。是三禪何故言淨。大論云。緣淨故淨。八色是淨法。未被練。不得淨。今三四禪法起。來觸此八色為作淨緣。三四禪等。此是色界極淨之色。用此為緣。觸八色更淨。故言緣淨故淨。是樂遍身受故。知是三禪中淨。止觀云。三禪樂如泉石水自中生。梵行之樂。亦復如是。二界中樂。不過三禪。夫求生天以樂為本。故以樂勝名天也。
○四禪九天。三是凡天住處。無想外道所居。五是三果居處。凡夫三天。經論出沒略異。如仁王云。九梵。三淨。三光。三梵。五喜樂天。疏出無雲為首。以沒福愛。今經與楞嚴。皆沒無雲。列福愛為第二。蓋譯師互有出沒耳。福生。以麤重相滅。淨福性生。從因彰名也。福愛。捨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前天。以捨樂為福。今捨心轉勝。愛樂此福。與前福生淺深之別。廣果。凡夫之果。無勝過故。無想。一期中間。心想不行。故楞嚴云。從是天中。有二岐路。若於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名廣果天。若於先心。雙厭苦樂。身心俱滅。經五百劫者。名無想天。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此中復有五不還天。於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亡。下無卜居。故於捨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大論名淨生天。色界有五種阿那含不還是間。即於彼得阿羅漢。梵語首陀婆。秦言淨居天。何故名淨居天。以四禪有八種。五種是阿那含住處。是淨居。三種凡夫聖人共住。以淨居天常憐愍眾生。常勸請佛說法。故無煩。無見思煩惱所雜。苦樂兩機。鬬心不交。故無熱。機括獨行。研交無地。違順俱違。離熱惱故。無煩絕外境。無熱絕內心。淺深異耳。善見。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見極明徹故。善現。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形色轉勝。善能變化故。色究竟。究竟群[A20]機。窮色性性。入無邊際。色法最極故。梵名阿迦尼吒。或名阿迦尼沙。此云質礙。究竟。即此天也。摩醯首羅天。大論翻大自在。正云摩訶莫醯伊濕伐羅。八臂三眼。騎白牛。然普門疏云。樓炭稱為阿迦尼吒。華嚴稱為色究竟天。是則摩醯首羅。即色究竟天。今別列者。如寶雨經云。復有淨居天眾。摩醯首羅而為上首。今經別立。尊其主也。或有人以為第六天。而諸經論。多稱大自在。是色界頂。釋論云。過是八處。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淨居。號大自在天王。大千界主。十住經云。大自在天。光明勝一切眾生故。世尊涅槃。獻供大自在天最勝。故知非第六天也。今謂他化自在。假他所作。為自受用。於境得大自在。摩醯首羅居色界頂。熏禪最勝。於定得大自在。一從勢力。魔王自屬六天。一從禪定。尊極應居色頂。況波旬常求世尊入滅。而淨居每請如來轉輪。則自在之名固同。而自在之事永異。非第六天。斯言足徵也。婆沙云。凡生彼者。要是進向那含。身得四禪。發於無漏。起熏禪業。或起一品乃至九品。方乃得生。凡夫無此熏禪業。故不得生。楞嚴云。此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麤人。所不能見也。
△三無色天。深厭色籠。修四空定。生四空天。名無色界。以此四天只有四蘊。故得名也。輔行六上云。從第四禪欲入空處。必作方便。滅三種色。一.可見可對色(色塵)。二.不可見可對色(五根四塵)。三.不可見無對色(法入少分。無表色也)。此之三色。並在色界。故滅此三。然但無麤色。非無細色。故妙樂云。無色雖無四大造色。定果所為。皆是墻壁(法華經墻壁。大師喻意識)。三界皆以意識維持。楞嚴云。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孤山釋云。無業果色者。顯有定果色也。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
乃至者。略辭也。此中應具列四天之名。以簡便故。故云乃至。空處天。初離三種色。心緣虗空。既與無色相應。故名虗空定。識處天。捨空緣識。以識為處。正從所緣處受名。故名識處。三.無所有處天。行者厭於識處無邊。於是捨之。入無所有處。亦名不用處。修此定時。不用一切內外境界(外境名空。內境名識)。捨此二境。故言不用處。四.非想非非想處天。此定不緣識處。故非想。不緣不用處。故非非想。此第四天。古多異解。今取止觀者。以見大師雖未見楞嚴。凡所釋義。與經雅合。彼云識性不動。以滅窮研。則是非想。豈非不緣識處乎。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則是非非想。豈非不緣不用處乎。又云。如存不存。即非想也。若盡不盡。即非非想也。故禪門云。此定中。不見一切相貌。故言非想。若一向無想。如木石無異。云何能知無想。故言非非想。如此釋義。天然𭰞合。若非古佛再來。安能發此妙義。近有以大師不見楞嚴。錯解法華六根。立言彈謗。寧不舌爛口中耶。輔行九上云。若色無色二界相對。則色界名禪。無色界名定。若總以上界望於下欲。則上二界俱名定。地下界為散。上來所釋。自四天王至非非想。雖定散有差。而生死無異。寧免三塗之輪轉。難迯七趣之升沉。雖用欣厭二門。快覩光雲諸瑞。如鷹隼飛。同集天宮也。
△二總指八部等眾。
一切天眾.龍眾.鬼神等眾。悉來集會。
此通指此界它方八部之眾結其來集也。梵云娑[A21]婆。秦言一切。有二種。一名字一切。二實一切。今二種俱收。天龍鬼神假名也。各具五陰。實法也。眾之為言多也。古人以公共取義(古眾字)。故从乑目。言人所共視也。天之眾有五。一.上界天王摩醯首羅等。二.遊虗空諸天。日天子等。三.居虗空天。魔王等。四.地居天。主藏天等。五.地下縛囉呬天等。各有無量天男天女諸眷屬也。龍眾。別行疏云。龍有四種。一.守天宮不落。二.興雲致雨益人。三.地龍決江開凟。四.守轉輪王福藏。各有龍子龍孫諸眷屬也。鬼神等眾。依正法念經。餓鬼大數有三十六種。準摩尼羅亶呪經。列鬼名九十三種。行因不等。受報各別。順正理明無財.少財.多財。各復有三類。故摭華鈔名三品九類。瑜伽論謂內障.外障.無障。各有所統眷屬。今言八部者。部類不同。略言八種。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修羅(此言無端正)。六.迦樓羅(此云金翅)。七.緊那羅(此云疑神。以頭有角。令人生疑。天帝絲竹之神)。八.摩睺羅伽(此云大腹行。地龍腹行也)。先舉天.龍。以其位尊而力大。以鬼神該後六部。見行劣而居卑。所以舉此者。我佛垂化。道濟百靈。說法利人。慈育萬品。出則釋天前引。入乃梵王後隨。左輔大將。右弼金剛。三乘賢聖歸投。八部鬼神翊衛。他方者。見瑞雲而似鳥歸林。此土者。聞光音而如流赴壑。以今感而竝來。由昔緣而普集也。
△二一切神眾。
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樹神.山神.地神.川澤神.苗稼神.𣅯神.夜神.空神.天神.飲食神.草木神。如是等神。皆來集會。
此等諸神。各有攸司。或由業以實生。或因化而權示。海.江.河皆水神也。積陰之氣為水。上天為雨露。下地為江河。大論云。一切物中。水為最大。以大地上下四邊。無不有水。若護世天王。不節量天龍雨。又無消水珠者。則天地漂沒。又以水因緣故。世間眾生數。非眾生數。皆得生長。故水最大。然海為百谷之王。故先舉海。海。晦也。主承穢濁。其水黑如晦也。故孫卿子云。不積細流。無以成海。若唯據此四天下。梵名娑竭羅。此云醎海。四洲皆住其中。故博物志云。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地在其中。戎蠻夷狄。形類不同。總而言之。謂之四海。其神曰海若。山海經云。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謂水伯。其為獸也。十八尾.八首.人面.八足。莊子云。波臣。大波之神曰陽候。濤之神曰靈胥。
○江神。江公也。水流入中。公。共也。又訓貢所出珍物。可獻貢也。下皆據震旦言之。案水經及荊州記云。江出岷山。其源若甕口可以濫觴。周官云。楊州。其川三江。漢書地理志注云。岷江為大江。九江為中江。徐陵為北江。葢一源而三目。然其神。諸土難考。此方若屈原.錢鏐.霍光等。江神之小者也。
○河神。河下也。隨地下流而通也。乃水之伯。上應天漢。與江淮濟三水為四凟。曰河宗者。四凟之所宗也。案水經注。河源出崑崙之墟。準西域記云。贍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唐言無熱惱)。北面頗胝師子口。流出徙多河。繞池一匝。入東北海。或曰潛流地下。出積石山。即徙多河之流。為中國之河源。統紀用此說。然禹貢廣覽云。積石山非河源。記施功之處。故曰導河自積石。言自積石起也。又興起行經序云。崑崙山者。閻浮利地之中心。阿耨大泉。外周圍山。山內平地。泉處其中。象口所出者。則黃河是也。故廣覽云。河出崑崙。黃河西南涵浸(黃河多伏流。西南涵浸是其見處)。余是此說。以總圖傍注三字。曰黃河源。以池南金象口流出信度河。入西南海。與西南涵浸合。故應指黃河為河源也。神名宓妃(準長阿含。何緣有諸江河。因日月有熱。因熱有炙。因炙有汗。因汗成江河)。
○樹神。樹者。植木之總名。僧祇律。佛言。左右有樹木與人等者。便為塔廟。是故神祗樂來依止。四分律亦不許斫神樹。正法念云。大樹夜叉羅剎之所依止。依樹受樂。無樹則苦。若持戒人。勸不斫伐。命終生歡樂天。與天女歡樂。從天命終。若得人身。安隱巨富。其神也。應推閻浮提是南洲之樹王也。
○山神。梵語勢羅。唐言山。逸雅訓產。說文訓宣。乃宣氣產生萬物也。然五岳鎮地。支那之書固備七金環山。天竺之典能詳。其神隨山而名。耆闍崛山神名埤羅。
○地神。地。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又言諦者。五土所生。莫不信諦也。其神曰祗(安也。大也)。亦名后土。主閻浮者。神名堅牢也。
○川澤神。水之小者。川。穿也。穿地而流也。西征記曰。故秦三川。即指河.洛.伊。水沃出為澤。兗州人曰掌。以水鍾聚如手掌也。又訓潤。潤萬物者。莫過乎水。其神各隨川澤立名。
○苗稼神。說文云。生艸於田。蒼頡云。禾之未秀。精蘊辯曰。禾始生也。从禾半出田上為意耳。舊从艸。非。夫害嘉穀者。艸也。去之惟恐不亟。从艸立類。大害於義。又種曰稼。[A22]斂曰穡。舉一苗稼百糓通收。此土之神。應指后稷。教民稼穡之祖也。
○𣅯神.夜神。𣅯者。正午也。聖人經天。以子午卯酉為定。聖人緯地。以東西南北為定。𣅯與夜相界。朝與暮相界。惟𣅯。大明中天。从囗。指定上下左右。而𣅯之界限自明。後世加聿。義反迂晦其神(見華嚴)。[企-止+(火*月)]。明入地中。一日之終。目暗何見。賴火月之為功。从人。舍也。从火。小明照室中也。从月。代明也。其光斜暎戶內。此始夜旹也。地以子夜為正。天玄正色。𣅯乃大亨。夜惟永貞。其天德之周流乎。其神。如善財參婆珊婆演底主夜神等。共有九位。
○空神。涅槃云。物體質礙。空性虗通。小乘以明暗為體。大乘以空一顯色為體。其神。名舜若多。沇(音兗)疏云。未見誠釋。應是主空神。但無麤相之身。亦有微妙之色。故如來光中。暎令暫現。
○天神。天顯也。在上高顯也。又坦也。坦然高而遠也。五經通義云。天神之大者曰昊天上帝(即耀魄寶。亦曰天皇大帝。亦名太一)。其佐曰五帝(東方青帝。威靈仰。南方赤帝。赤慓怒。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天紀。中央黃帝。含樞杻)。
○飲食神。飲奄也。以口奄而引咽之也。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故佛地論云。任持名食。謂能任持色身。長養善法。身依食住。命托食存。其神乃竈君黃帝耳。
○艸木神。。植物之弱者。易生而根不固。冬則盡死。故但象其莖葉叢生之形。而不著其根。。生氣所發也。其德為仁。中直象幹。下象果氐深固。上象旁枝分布。凡艸木茂大。必有鬼神倚附。然必尊雪山忍艸.菩提樹神為宗主也。[A23]已上所列。皆舉總名。其間神數。擬若河沙。何況風火雷電。舟車房舍。衣服什物。橋亭古廟。閭閻丘陵。故總云如是等。莫不快覩光雲。欣聞法雨。皆來聚集天宮大會也。
△三大鬼王眾。
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諸大鬼王。所謂。惡目鬼王.噉血鬼王.噉精氣鬼王.噉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攝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愛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來集會。
婆沙云。有威德者名貴。無威德者名賤。又王者名貴。使者名賤。今言大鬼王。即有威德之貴者。富足充美。衣食自然。身服天衣。口餐天供。形常優縱。䇿乘輕馳。任情遊戱。共天何殊。此由前身大行檀故。得受威報。復由前身謟曲不實故。受鬼道也。惡目鬼王。梵云怛羅。此翻目童子也。心之神明。發見於目。竅開於肝。睛出於腎。育神於暗也。然目之美惡。由心之慈忍。此鬼心存剛愎(音闢)。目放惡色。妙臂經云。嗔目視之。乃至破壞身命。是也。
○噉血鬼王。正法念名食血鬼。由殺生血食。不施妻子。受此鬼身。以血塗祭。方得食之。如訶利鬼母最小之子。名必利鹽迦羅夜叉。以其惡心。常食人血。十輪經云。十三兆藥叉。恒噉諸血肉。是也。
○噉精氣鬼王。梵名毗舍闍。此云噉精氣。噉人及五糓之精氣。即顛鬼也。月藏經云。地精氣。眾生精氣。正法勝味甘露精氣。是也。
○噉胎卵鬼王。胎。始也。婦孕三月成胎。形猶未具。从月台聲。爾時生氣未定。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古有胎教。保之於混沌時也。卵即胞衣。如世鷄卵。黃白未分。正同混沌之時。產生之候。即有無數惡鬼。噉食胎衣。如後。
○行病鬼王。行瘟疫之使者。皆東岳府君所遣。如富單那主人間熱病是也。文殊寶藏陀羅尼經云。於後佛法滅時。惡法增長。種種諸災流行於世。惡鬼下降。變為女身。與諸眾生。作種種諸雜等病。是也。
○攝毒鬼王。如彌栗頭䖍伽地。此云善品。主於蠱毒。即蛇毒生。金銀毒等。皆能收攝。此即阿須倫王。諸龍毒氣。人從求願。令不干人。故从悳立名。
○慈心鬼王。如阿羅難陀。梁言歡喜。蘇泥怛羅。此云妙目。皆慈心鬼王之流。常以樂事施與。念念愛護眾生。故立此嘉稱。
○福利鬼王。福與禍對。利與損對。此鬼每以利益之事與人。不降災禍損耗。鬼子母經云。欲從鬼子母求願者。名浮陀摩尼鉢。天上天下鬼。四海內船車。治生財產。皆屬其主。摩尼鉢與佛。結要受戒。護人財物。故有福利之名。
○大愛敬鬼王。愛即愛念。敬乃敬重。如妙臂經云。若有行人修此法者。彼一切天藥叉.持明大仙乃至迦樓羅等。若有見者。恭敬禮拜。合掌作言。希有。希有。大慈悲者。愍念一切諸有情等。此善鬼王亦復如是。故有此名。下總結來集如是等者。立名善惡不同。為行慈忍有異。然皆以鬼身而來聞法。止觀謂乘急戒緩者。以三塗身見佛聞經。如華嚴.涅槃。鬼神龍畜。皆預列眾。如是因果差降。升沉非一。云何難言。理戒得道。何用事戒。幸於人天受道。何意苦入三塗。正此經列眾之指爾。
△三問答釋疑序二初略問答以發起二廣問答以發起初又二初問答所集眾數三初如來以眾數問。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汝知數不。
爾時者。正天龍鬼神畢至之時。既因果𡍫塞。天宮及凡聖交參法會。時眾驚疑。誰能發問。故我覺皇悲心愍眾。慈眼觀機。縱目周覽。誰能酬酢。唯此文殊。久彰大智之名。堪對地藏沙劫威神之事。故特告之。梵名文殊師利。此云妙德。以了見三德佛性。不縱不橫故。梵名鳩摩羅伽。此云童真。內證真常而無取著。如世童子。心無染愛。即法王子之號也。大論云。文殊師利。十力.四無所畏等悉具。佛事故。住鳩摩羅伽地。什師云。妙悳以身遊方。莫知其所生。又來補佛處。故言法王子。荊溪問經稱。文殊為法王子。其諸菩薩。何人不是法王之子。答有二義。一.於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諸經中。文殊為菩薩眾首。故云法王子。言汝觀者。非輕之也。葢謂非汝文殊智眼。莫能觀之。乃喜而親䁥之稱。一切諸佛等。結上正報。此世界等。結上依報。如是等。結指眾數。問其能知不耶。
△二文殊以神力答。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
大論三十三云。文殊菩薩等以二種神通力。果報神通。修得神通。住是中。以福德方便力。光明神足等種種因緣。開度眾生。今何云。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耶。此以眾集難知。正顯地藏神力難思也。問。天宮雖大。如何能容爾許之眾。答。佛與地藏有不思議神力。諸天福業自然之力。譬維摩之丈室。容獅座以何難。正法念經云。譬如一室。然五百燈。光明不相逼迫。諸天手中。置五百天。亦復如是。不窄不妨。又云。彼夜摩天。或一百一千共聚在一蓮華䰅同坐。不隘不窄。以善業故。自業力故。智論云。第三遍淨天。六十人坐一針頭而聽法。不相妨礙。諸天業力尚爾。何況如來不思議力。自應仰信也。
△三世尊以佛眼證。
佛告文殊師利。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
梵語多羅。梁言眼。瑜伽云。屢觀眾色。觀而復捨。故名為眼。是照燭義。楞嚴云。眼似蒲桃朵。或云如秋泉池。有五種。肉.天.慧.法.佛。大論云。佛眼無事不知。無事不聞。無事不見。一切法中。佛眼常照。今言我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者。此正抑果揚因。遜[A24]己尊彼。彌顯地藏所化之眾。重重無盡也。佛尚難知。況文殊乎。況餘眾乎。
△二點示能度本尊。
點出歷劫度人無量。度者。法也。亦度脫也。梵語悉地。此翻成就。逸雅云。成。盛也。就。高也。从京从尤。尤高人所就之處。今準禮云。天子孝曰就。就之為言。成也。天子德被天下。澤及萬物。始終成就。則其親獲安。今地藏以出世孝道。令人人度生死河。成涅槃道。轉凡入聖。為高人登高處。故言成就。[A27]已度。[A28]已成就。即十方世界不可說諸佛是。當度。當成就。即十方世界不可說諸菩薩是。未度。未成就。即娑婆世界十方國土無量億天龍鬼神是。所謂種熟脫三。時時不廢。機有遲速。度有前後。大論云。譬如搖樹取果。熟者前墮。若未熟者。更復後搖。又如捕魚。前網不盡。後網乃得也。
△二廣問答以發起二初文殊設疑問因地二世尊舉因答度人此二章修行要事利生大本楞嚴云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故創端問此乃緊要關頭初二先設詞興問二唯願下願說行願初又二初明[A29]己智信。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A30]已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聞佛所言。即當信受。
假文殊發問者。以諸小菩薩等。怖難未除。不能問佛。惟文殊權謀智鑒。知機知時。能激揚發動成辦利益。如大象擗樹。使象子得飽。故佛讚文殊云。汝今真是三世佛母。一切如來在修行地。皆曾引導初發信心。以是因緣。十方國土成正覺者。皆以文殊而為其母。然今汝身。以本願力現菩薩相。此久修善根之證也。無礙智。準佛性論。智有二種相。一者無著。見眾生界自性清淨。是如理智相。二者無礙。能通達觀無邊世界。是如量智相。今既觀雲集之眾。故用無礙智。唐奘三藏云。觀有不住有。觀空不住空。聞名不惑於名。見相不隨於相。心不能動。境不能隨。動隨不亂其真。可謂無礙智慧。葢文殊原是古佛。今為輔揚法化。權現童子之形。故於佛所說地藏度生之事。抑豈仰信諦受。自然通達無礙矣。
△二舉眾疑謗。
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眾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
先舉疑謗之機。次顯興謗之意。良由小果惟聞諦緣。慧淺同於牛跡。根狹罔識滄溟。天龍八部。雜類下機。乘戒猶虧並運。大道安冀深知。未來眾生。志性不堅。業障糾纏難脫。威神測度奚知。故知三類之人。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狐疑惑亂。反道言雖如此。事豈誠然。外儀似頂戴受行。內心必橫生彈謗。疑謗重愆。必墮阿毗。故須問明因地之由。闡發行願之事。方令三類之機。一心而受。則不墮闡提。永階佛道矣。
△二願說行願。
唯願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
因是種義。地表自心。以本具三因。佛性之種。由了因未曾發心。緣因未曾加行。故性.緣.了同名正因。即理性三因也。今問此地藏菩薩創始於因地發心。不審作何行門。立何願念。得能成就此不思議事。二何字是疑辭。良以四教菩薩。莫不修行發願。若前三教。偏權行願。俱屬生滅因緣。若以生滅心為本修因。如何圓成果地不生滅性。故願廣說其因。令小果等信受。不興疑謗也。行.願如前必雙問者。以願是能引。行是起作。若有願無行。願則虗。若有行無願。行則孤。由有願故行不孤。由有行故願不虗。願行相扶。證果彌速。所以雙問也。
△二世尊舉因答度人二初略讚功德二廣說行願初中又二初明大小果位功德三初舉喻。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
大論問。云何為三千大千世界。答。雜阿含中分別說。千日千月千閻浮提乃至千大梵天。是名小千世界。名周利(即小千。梵名)。以周利千世界為一。一數至千。名二千中世界。以二千中世界為一。一數至千。名三千大千世界。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名大千。千千重數。故名大千。二過復千。故言三千。合集名百億日月。乃至百億大梵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在虗空中。風上水。水上地。地上人。其艸木等在於地上。叢。聚也。叢木曰林。稻麻竹葦。喻有二種。一者假以為喻。二者實事為喻。今為假喻。以此四物叢生綢緻種類又多。又人常見。易於取信。山石微塵亦然。今於如是多多物中。隨拈一物中一數。作一恒河。物既無量。河豈能窮。此約物以數河。河不可盡矣。又於一恒河沙(有本云一恒河滿沙)。隨取一顆沙。即有一世界。沙既難窮。界豈能盡。此約一河沙以數界。界不可盡矣。又於沙界之內。隨有一塵。即名一劫。塵既難知。劫豈可測。此約界塵數劫。劫不可盡矣。今又於一劫內所積塵數。盡將此塵並充為劫。歷時既久。積塵自多。約如是多多劫塵以數劫。劫何能數。劫不可思議矣。如是重重喻顯。正見地藏大士自發僧那始心以來。若算師。若算師弟子。其數亦如上喻。同以靈心巧手。擬欲算數。終莫能知之也。必舉恒河者。以沙多也。又佛生處遊行處。弟子眼見故。又四河中恒河最大。人皆以為福德吉河。入中洗者。罪垢悉除。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識知。又諸河名字喜轉。恒河世世不轉。故以恒河為喻也。問。恒河中沙。為有幾許。答。一切算數所不能知。唯佛及法身菩薩能知。梵語劫簸。秦言分別時節。有小劫.中劫.大劫不同。今約大劫言之。
△二正明。
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A31]已來。千倍多於上喻。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
此文先正喻大乘。二況出小果。但舉十地者。略其住.行.向之賢位。唯約聖證較之。此依別教論也。若約圓教。自初住以至等覺。共四十一位。皆真因位。今且從別。一.歡喜地。從此用中道觀。破一分無明。顯一分三德。此是見道位。又無功用位。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眾生。行五百由旬。初入實相無障礙土。初入寶所。故名歡喜。二.離垢。三.發光。四.焰慧。五.難勝。六.現前。七.遠行。八.不動。九.善慧。十.法雲。各斷一品無明。證一分中道(云云)。而地藏菩薩證入如是若別若圓十地果位。迨至今日。其劫數長遠。較上界劫所積塵數之劫。又不翅千倍矣。何況歷十住.十行.十迴向之大乘。又何況在聲聞.辟支佛地之小果耶。聞苦集滅道四諦聲而證果者。曰聲聞。然有權實。實者。如常。權者。準十輪經。地藏菩薩與八十百千那庾多頻跋羅菩薩。以神通力。現聲聞像。從南方來。禮佛讚歎。約今揆昔。寧不然乎。梵語辟支迦羅。此翻緣覺。觀緣悟道。故亦翻獨覺。出無佛世。故亦應論權實(云云)。此中不約大小較量。秪顯歷時長遠。如此因地。誰能測度其久近哉。
△三結顯。
文殊師利。此菩薩威神誓願不可思議。
此結降魔制外之威力神通。廣度羣品之願心.弘誓。皆非小乘可測。下地能言。故十輪經。佛告好疑問菩薩云。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界天人大眾皆不能測其量淺深。若如來廣說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間天人大眾。皆生迷悶。或不信受。如是大士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善能悟入如來境界。於諸佛法[A32]已得自在。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佛國。悉皆止住(云云)。不可思議。大論名不決定。以不能決定其化事。故名不可思議也。
△二示聞讚供像功德。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或讚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畵刻鏤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
若者。不定之辭。葢行惡者多。行善者少。亦喜遇之言。謂倘若有修善男女。聞地藏菩薩名而修敬者。必當永得福堂矣。此不局在家二眾。如十輪稱地藏為善男子。則七眾三乘。皆可稱之。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凡在佛法。孰不遵行。聞菩薩名等。聞名成種。有感乃應。譬洪鐘在架。有扣則鳴。釋名如綸貫。字乳化也。男有室。女有家。而後生育。从宀(音綿。似屋舍也)。从子。會意也。今借為名字之字古者相語名之質也。周人尚之。以字文矣。然菩薩名字。雖從德立。亦假施設。大品云。般若波羅蜜但有名字。菩薩亦但有名字。是名字不在內外中間。和合故有。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故知此名字本來是空。既知空寂。則感應道交。故聞是菩薩名字。或以言詞而讚歎。或瞻勝相而禮拜。或專稱名字。或䖍修供養。或精施五彩而繪畫。或巧斵諸木而雕鏤。或假淨土而範塑。或借膠漆而餝塗。成其形像而恭敬之。是人於當來世。必得百返生三十三天。永不墮三惡道處。三十三天有二說。準正法念經。忉利翻三十三。此是欲界中地居一天。若於此百返而生。則位卑處狹。奚能顯地藏不思議威神誓願。應準灌頂呪經所列三十三天。始合經文。所謂近際.普觀.快見.無結愛.色究竟.淨光.普等.愛勝.福愛.極妙.廣妙.微妙.守妙.淨明.徧淨.約淨。水應梵。水微梵水行梵.摩訶梵.梵輔祿.梵眾妙.化自在.化應聲.不憍樂.兜率.陀鹽摩羅.忉利.毗沙門.惟睒聞.毗樓勒.提頭賴叉。此就欲色二天。自四王而上。至五淨居。復从五淨居而下。至四天王。中間次第歷生。各盡本天之壽。如是百返。極受天樂。修因少而受報多。歷時近而享福遠。方顯地藏神力不可思議。為若此抑。豈生天受福。且能永離惡道。當知圓人如住胎王子。一聞名塑像。即生天離惡。所謂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正今經之旨也。
△二廣說行願二初明長者求佛相好二示聖女憶母感佛初二初騰昔見佛發願二示今因位度生初又二初敘遠劫佛號。
文殊師利。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時世有佛。號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此敘最初發心之由。前字可作下句之首。不若為上句之末更妙。大長者。兩土年耆德艾之通稱。如春秋末。吾邦有鄭長者。西國豪族。咸稱長者。法華文句具明十德。一姓貴(皇帝之裔。貂插之家)。二位高(輔弼丞相。鹽梅阿衡)。三大富(銅陵金谷。豐饒侈靡)。四威猛(嚴霜隆重。不肅而威)。五智深(胸如武庫。權奇超拔)。六年耆(蒼蒼稜稜。物儀所伏)。七行淨(白珪無玷。所行如言)。八禮備(節度痒序。世所式瞻)。九上歎(一人所敬)。十下歸(四海所歸)。具斯十德。方稱長者。子者。尊稱也。如此方孔老稱子等。非長者所生之子也。師子奮迅。借喻佛名。非實師子。如師子。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於九十六種道中。一切降伏無畏。故名人師子。奮。振也。迅。疾也。借譬顯法。如世師子。奮迅為二事。一為奮却塵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異於諸獸。此三昧亦爾。一則奮除障定微細無知之惑。二能出入捷疾無間也。具足萬行者。大品云。一心具萬行是也。一即一切。名具。一切即一。名足。既除障定之惑。出入三昧捷疾。則一中具無量。無量中具一。故知師子奮迅三昧。得能具足萬行。若初心行人。攬果成因。如涅槃云。金剛寶藏。具足無減。但有淺深明昧之殊。
△二正問因發願二初問得相之因二發度生之願初又二初長者問佛。
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
見佛等者。乃邂逅途中。見應佛相好。與止觀觀佛相好發心同。所謂若見如來。父母生身。身相昞著。相好纏絡。上求下化。發菩提心是也。攬而可別名相。觀之可愛名好。相為大相海。好為小相海。相若無好。則不圓滿。好若無相。則不炳著。相.好互嚴。法身圓顯。千福者。以善有漏身口意業。修行六度。成百福德。用百福德。成一相。以為三十二相之業因。輔行云。菩薩修十善。各有五心。謂下.中.上.上上.上中上。初發五心。乃至具足五心。如是百心。名為百福。然福義多途。難可定判。有云。大千盲人治瘥為一福等。凡用三千二百福。修成三十二大人相。故言千福莊嚴。大論云。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內有無量佛法功德。故視之無厭。見佛身者。忘世五欲。萬事不憶。若見佛身一處。愛樂無厭。不能移觀。佛身功德如是。故長者見之。極生歡喜。渴仰情深。因問彼佛。夫此相好。乃佛身報果。果必由因。不審作何行願。能得此殊妙之相也。
△二佛示長者。
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
此示求相之法。此三十二相。即大悲之果報。故須度脫眾生。為相好本。此是諸大乘經廣明菩薩歷劫修行之相。既時長行遠。次第隔歷。即大乘別教修證之法。涅槃云。四諦因緣。有無量相。非聲聞.緣覺所知。故云久遠。問。地藏發心既別。今何判教同圓。答。發心本圓。借別為詮。維摩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諸有眾生類。形聲及威儀。無畏力菩薩。一時能盡現。等。行別心圓。明文在茲。然分圓即別融。別即圓義。非一槩也。
△二發度生之願。
文殊師利。時長者子因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此騰昔長者發願之辭。我今二句。標度生時。為是罪苦句。明所度機。廣設四句。示所發願。罪苦六道者。法華經云。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以雖分善惡。均不免生老病死之苦。廣設方便。出假要事。止觀云。入假因緣。略言有五。一.慈悲心重。二.憶本誓願。三.智慧猛利。四.善巧方便。五.大精進力。若對今文。一一具足。機既不一。法亦多門。故須廣設方便。令四門皆入。解脫言盡令者。如小般若云。若胎卵濕化等。我皆令入無餘涅槃。是也。普曜曰。無五趣.五陰.六衰。則是泥洹。正今經之意。而我方成佛道者。楞嚴云。自未得度。先度眾生者。菩薩發心也。止觀五。略應釋於此。若如此要心。雖在生死煩惱。不能損我智慧。遮障留難。彌助化道矣。
△二示今因位度生。
以是於彼佛前。立斯大願。於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為菩薩。
華嚴經賢首菩薩云。若有菩薩初發心。誓求當證佛菩提。彼之功德無邊際。不可稱量無與等。何況無量無邊劫。具修地度諸功德。十力一切諸如來。悉共稱敡不能盡。以此菩薩。聞圓法。起圓信。立圓行。住圓位。以圓功德而自莊嚴。以圓力用建立眾生。初心尚爾。況中後心。故四教義云。所以一家講經說法。必須委釋初心。若賢聖深位。但點章而[A33]已。學佛道者。不可不知也。
△二示聖女憶母感佛分二初騰昔行願二佛告文殊下結會古今初二初舉所行因事二顯所發弘願初又二初舉佛號劫壽。
又於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彼佛壽命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阿僧祇或阿僧企耶。此云無央數(央。盡也)。地持云。一者。日月晝夜。歲數無量。二者。大劫無量。名阿僧祇。劫義如前。然如此不思議阿僧祇劫。我佛觀之。猶如今日。宿命智力。叵思議矣。如昔分和檀王與佛捔智。佛告王曰。海水研墨。斫樹為筆。寫我所知為經。若海水乾盡。樹枝了索。吾經不盡。所以爾者。佛有三達之智。來今往古。靡不通焉。是以過去塵點劫事。如觀手中菴摩勒果。覺華定自在王。以定立名。維摩云。覺意淨妙華。覺即本覺之性。肉團心形似蓮華。而有八葉。即表八識心王。每葉各一如來。如來藏經云。佛觀一切煩惱心中。有如來結加趺坐。儼然不動。德相具足。此乃天然性德。含生本具。迷之即凡。悟之即聖。彼佛因中。常於三昧觀此覺華。佛佛在定。覺性圓顯。心華頓開。或於一根入正受。諸根起出說。或於諸根入正受。一根起出說。或一根雙出入。或不出入。或一根一塵即出入。即雙出入。即不出入。乃至餘方亦復如是。若依若正。得大自在。即三昧之王。故號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即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之報身佛也。彼佛壽命等。凡佛必論三身。各詮量壽命。法身非壽非不壽。非量非不量。今既論劫數。則非法身矣。應身數數現生現滅。今既言四百萬億阿僧祇劫。則非應身矣。此約報身。境智相應名壽。智慧為命。以如如智。契如如境。境發智為報。皆冥境為受。境既無量無邊。常住不滅。智亦如是。函大葢亦大。所云。我智力如是。久修業所得。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此是詮量報身智慧之命。故彼佛壽命如此久遠耳。
△二述聖女因行二初述生前勸母正見二述死後憶母生界初又二初明聖女福厚。
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住坐臥。諸天衛護。
此騰彼佛滅後。像教堅固之時。像者。形像肖似也。韓子云。象者。南方大獸。中國不識。但見圖寫者。故借義訓。為形似也。別作像非。然相沿既久。難可改張。婆羅門。普門疏翻淨行。劫初種族山埜自閑。故人以淨行稱之。梵名摩那。此云女。處子也。此句標類。下句歎悳。宿福深厚。明往因勝。大論云。果報名為福。略說三種。一.布施福。與慳心相違故。二.持戒福。與惡業相違故。三.修定福。與欲界瞋亂相違故。此聖女宿修三福深厚故。致親戚宗黨家人隣里咸所欽服恭敬。法華云。端正有相之女。宿植悳本。眾人愛敬。是也。抑豈人所欽敬。凡於四威儀中。一切諸天神鬼。無不翊衛擁護。葢福以悲敬為初。悲則哀苦趣之艱辛。思拔濟而出離。敬則識佛法之難遇。弘信仰而澄神。是則雖處少秆女品。[A34]已具大士願心。故感諸天衛護耳。
△二明邪母罪重二初聖女方便勸母。
其母信邪。常輕三寶。是時聖女。廣[1]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
信者。心之實。五常百行。信則實有是理。不信亡之。彼既信邪。正信亡矣。邪者。邪見。心遊理外也。既內執邪見。故外輕三寶。成一闡提。造五無間。純陀問佛。一闡提者。其義云何。佛言。若有四眾。發麤惡言。誹謗正法。言無佛法眾。不信因果。不信業報。不親善友。不隨諸佛教誡。名一闡提。葢一闡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闡提。信既不具。自然常輕三寶。罪業深厚矣。聖女知母邪行。必沉苦海。於是繾綣左右。殷勤旦暮。廣說巧法。勸化誘掖。必令常存正見。信重三寶。以免後苦。葢正見。八正道之首也。
△二邪母罪重墮苦。
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
梵語阿摩。此云女母。暫從勸誘而略信。仍蹈舊習而還邪。惡業既深。信心自闕。不久之間。大命終矣。夫為善生天。為惡入淵。惡業成熟。八識魂神。隨業而墮無間。佛說阿鵬阿含云。白衣不信佛語者。便當墮泥犁中。泥犁終不呼人。人自循業發現耳。
△二述死後憶母生界二初賣宅興供感空聲慰諭二受教念佛夢鬼王指示初又二初為母賣宅興供。
時婆羅門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計當隨業。必生惡趣。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於先佛塔寺。大興供養。
知字乃救母根源。夫善惡相翻。罪福敵對。惡名俯墜。善謂清昇。故罪惡之法。不可弗除。福善之功。無宜不造。弘善。示天堂之快樂。懲非。顯地獄之苦酸。無奈邪見者。起斷滅之見。撥因果之談。此癡病為其原。以愚癡之人。不識因果。妄起邪見。破善惡法。名斷善根。決定當墮阿鼻地獄。今聖女知母在世之時。癡病既重。常輕三寶。計其死後。必隨業而生惡趣矣。梵語阿波那伽低。此云惡趣。此明罪母業重。下明救母之法。夫人之有家宅者。所以為安身也。今為救母。何暇惜身。故變賣營資。廣求供物。香華申供之首事。表誠之初門。香能辟穢。華具圓因。天人費氏云。人中臭氣。上熏於空。諸天清淨。無不厭之。但以受佛付囑。諸天不敢不來。故佛法中。香為佛使。香華既備。餚饍之陳。懸旛葢以飄揚。列珠瓔而縇爛。於覺華定王先佛塔寺。興法界廣大供養。塔婆是梵名。乃瘞佛骨之所。寺訓為嗣。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也。亦是攝十方一切眾僧。修道境界法耳。
△二見像默念空示二初見佛興疑二空聲示處初又二初見佛禮敬。
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畫威容。端嚴畢備。時婆羅門女。瞻禮尊容。倍生敬仰。
此言詣寺興供。舉頭見像。金容晃昱。嚴顯可觀。瞻禮之際。敬仰倍恒。須知瞻禮佛像。功德難思。如觀佛三昧經云。過去有佛。號寶威悳上王如來。時有比丘。與九弟子。往詣佛塔。見一寶像。禮[A35]已讚歎。後時命終。悉生東方寶威悳上王佛國。大蓮華中忽然化生。淨修梵行。得念佛三昧海。佛為授記。各得成佛。今東方善悳佛是其師。九方無憂悳佛等。是九弟子。又空王如來涅槃後。有四比丘。同學佛法。煩惱覆心。不能堅持。多不善業。當墮惡道。空中有聲語比丘言。汝等今可入塔觀像。與佛在世。等無有異。聞空聲[A36]已。入塔觀像。眉間毫相。即作念言。如來在世。光明色身。與此何異。佛大人相。願除我罪。由入塔觀像。毫相懺悔因緣。後八十億阿僧祇劫。不墮惡道。常見諸佛。授記成佛。今東方阿閦.南方寶生.西方無量壽.北方微妙聲。即四比丘是。以是因緣。行者應當數數觀佛。故知聖女興供觀像。罪母生天無疑矣。
△二私念疑情。
私自念言。佛名大覺。具一切智。若在世時。我母死後。儻來問佛。必知處所。
私者。內自懷念。人所不知也。心念佛者。如大夢覺。於一切法。知見無礙。為最第一。名一切智。假若佛猶住世。我母[A37]已死。儻來問母生處。昇沉高下。男女尊卑。必蒙垂慈指示。有以慰我也。
△二空聲示處二初泣戀聞聲二聞聲自撲初分三初空聲慰諭。
時婆羅門女。垂泣良久。瞻戀如來。忽聞空中聲曰。泣者聖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處。
初敘聖女苦心。無聲出涕曰泣。哭之細也。瞻。仰視也。戀。眷慕也。泣久瞻戀不去者。冀佛必示我母生處而度脫也。決定毗尼經。佛告舍利弗。若除如來智慧。更無餘乘而得度脫。到於涅槃。能示眾生解脫之道。能令眾生遠離邪道。示現聖道。以是義故。故名如來。今故瞻戀。冀以應我。次述空聲慰諭。恰當垂泣瞻戀之際。倐忽之間。空中有聲而慰之曰。聖女勿至悲泣而哀戀也。汝既行大孝。傾家興供。泣戀瞻依。冥冀感通。示母生處。我名大覺。具一切智者。當示爾母去處。何用悲哀不置乎。
△二問空何神。
婆羅門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悳。寬我憂慮。我自失母[A38]已來。晝夜憶戀。無處可問。知母生界。
合掌向空者。感之極。喜之至也。如失物者指之復得。失路者引之再歸耳。神。義如題。悳者。固有之善。直心為德。性命本來之正。故順天而為神。皆聰明正直者。寬。廣也。舒也。昔由憶母生界。憂慮如物礙膺。今聞空聲示處。如物出胸。寬廣舒泰也。
△三空聲告示。
時空中有聲。再報女曰。我是汝所瞻禮者。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見汝憶母倍於常情眾生之分。故來告示。
有聲而不現相者。顯生而不生也。無相而有聲者。示滅而不滅也。憶母倍常。讚其至孝。故感佛告示。然母死而子憶。亦分所當然者。方子在胎。母有十月懷躭之苦。及兒既生。母有三年乳哺之勞。毛詩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䘖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惠。昊天罔極。故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既與父母一體。母既死而不還。子寧不思母之憶我而返憶乎。但聖女之捐家興供。禮佛求知。藉施福以薦親。仗佛慈而示處。固非常情所能企及。故佛現空聲而告其生界。嗚呼。純孝動天。致誠感佛。觀今聖女。其洵然矣。
△二聞聲自撲二初求說母生界。
婆羅門女聞此聲[A39]已。舉身自撲。支節皆損。左右扶侍。良久方穌。而白空曰。願佛慈愍。速說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將死不久。
情發於中。聲感於外。舉身撲拜。如太山崩。急欲知母生界。何暇顧惜形骸。遂致支體骨節悉損壞。而悶絕矣。左右扶侍。左者天道之所起。地道之所止也。近取諸身。象輔手之形。左不得勢。因取僻遠之義。右手得勢而順。用力為多。復加以口。交相助益之意。葢侍婢原不離左右者。故隨即扶起而侍奉也。穌者。死而更生也。黃庭經云。臨絕呼之亦復穌。俗作甦。非。此經家敘事。下求說生界。然敦逼速說者。自知形殘心苦。將死不久也。
△二示返舍念佛。
時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聖女曰。汝供養畢。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
早返舍者。返。還也。約事。令其速還家舍。約法。舍表五陰。令即還觀五陰。則心王智度之母。直下自現。故即云端坐思惟。端坐者。即金剛正坐。或全加或半加也。禪那云。思惟修。意令修念佛三昧。故坐思我名。即知母生處矣。
△二受教念佛夢鬼王指示二初歸舍憶母念佛。
時婆羅門女尋禮佛[A40]已。即歸其舍。以憶母故。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經一日一夜。
尋禮即歸。表翻迷為悟之疾也。念是觀慧。覺華是心佛。所以觀此者。母即心母。佛即心佛。心也.母也.佛也。一而三。三而一者。孰為吾心。孰為佛.母哉。普賢觀云。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故日表聖女之悟。朗照如𣅯。夜表罪母之迷。暝闇如夜。一總表心迷悟之本。罪母信邪。無明覆心。合塵背覺也。聖女興供。正智入心。合覺背塵也。心本是一。迷悟分岐也。
△二到獄知母生處問佛不即示生處必令聖女親到地獄者何也答良由世人為無明所覆不識善惡因果故借聖女目擊苦事以警世之愚頑也如阿含正行經佛坐思念人癡故有生死何謂癡本從癡中來今生為人復癡心不解不開不知死所趣向見佛不問見經不讀見沙門不承事見父母不敬不念世間苦不知泥犁中拷治劇是名癡故有生死不止於是特假聖女親到獄中方知惡不可作善不可不作也文分為三初身到獄海二鬼王迎讚三問答獄處初文二初見獄海惡相二念佛力無懼初又二初惡獸飛馳食噉。
忽見自身。到一海邊。其水涌沸。多諸惡獸。盡復銕身。飛走海上。東西馳逐。見諸男子女人百千萬數。出沒海中。被諸惡獸爭取食噉。
此明定中見冥界之相。自到海邊。神從定出。海水涌沸。惡獸飛馳。皆識心似境。循業而發。此由眾生事識造罪。致斯苦報。楞伽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溟壑。無有斷絕時。得非藏海鼓風起浪。今感業海涌如沸湯。惡獸夜义亦由業感。以生前縱貪瞋癡。具造殺盜婬妄。故至地獄。境界自現。若達境心空。海亦自寂。心境俱寂。事無不照。猶如大海無風。森羅煥然明白。寶積經云。一切法虗妄如夢。以唯念故。故知若達唯心。諸境如幻化矣。
△二夜叉形異畏視。
又見夜义。其形各異。或多手多眼。多足多頭。口牙外出。利刃如劒。駈諸罪人。使近惡獸。復自搏攫。頭足相就。其形萬類。不敢久視。
夜义名疾捷。即地獄鬼。其頭如牛馬獅象虎豹豺狼。形形各異。或有二手。而至千手者。或有一眼。而至千眼者。頭足例之。口牙扠出向外。唇皮倒縮露根。銛利如刃。鋒𨦵似劒。法苑云。牛頭惡眼。獄卒凶牙是也。駈罪近獸。令其食噉也。搏(伯各切。从甫。與从專不同)。手擊也。攫(丘縛切。匡入聲。又。厥縛切。義同)。爪持也。撲取也。莊子云。左手攫之。此言夜义等不惟驅罪人近惡獸令噉。復以手擊爪持。令罪人頭足相就。為團縮之形。然於罪人。戱弄其身。或時令大。或時令小。或按蹙而短。或扯拽令長。擲拋竪倒。頃刻萬類。可久視乎。此乃從心變起。無有真實。如正法念經云。閻羅罪人。非是眾生。罪人見之。謂是眾生。手中執持𦦨然銕鉗。彼地獄人。惡業既盡。不復見於閻羅獄卒。如油炷盡。則無有燈。業盡亦爾。不復見於閻羅獄卒。今眾生惡業未盡。自然無中妄見也。
△二念佛力無懼。
時婆羅門女。以念佛力故。自然無懼。
以。因也。因念佛之力。雖見眾形。自然無懼。葢知諸境由心。心由境現。心既本空。境亦何有。心境既亡。懼自何生。心地觀佛告文殊云。譬如叢林蒙密茂盛。師子白象虎狼惡獸潛住其中。毒發害人。逈絕行跡。時有智者。以火燒林。諸大惡獸。無復遺餘。心空見滅。亦復如是。又摩訶衍寶嚴經云。譬如畵師。作鬼神像。即自恐懼。如是迦葉。諸凡愚人。自造色聲香味細滑之法。輪轉生死。不知此法。亦復如是。今聖女了一切法從意生形。因心現相。知心如幻。無有定儀。所見差殊。隨心生滅。既知如幻。亦奚畏懼乎。
△二鬼王迎讚。
有一鬼王。名曰無毒。稽首來迎。白聖女曰。善哉菩薩。何緣來此。
毒。害也。世有害人艸。名荼莽(冶葛之屬)。法之害人者。名三毒。此鬼存心愍物。權現鬼身。心無毒害。彰此嘉名。然前有攝毒。後有惡毒。毒名雖同。用意各別。原其利人。無有異也。禮云。姁之嫗之。春夏所以生長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莫非天之教也。稽首。以首至地。稽留少頃。鬼王拜迎者。觀其形相非凡。威儀出類。諒非負罪而來。必是乘通而至。故言善哉。菩薩。何緣來此。梵名娑度。此翻善哉。乃歡喜王菩薩法門。若行人日日於佛前稱念千遍。得心清淨。得一切如來稱讚。所有諸法皆得成就。詳於施食詮次香乳記。
△三問答獄處二初通問地獄有無二正問我母生界初中二初略問答。
時婆羅門女問鬼王曰。此是何處。無毒答曰。此是大銕圍山西面第一重海。
先。聖女問是何處者。驚疑之詞。以異乎平時之所見也。次。鬼王答。梵語柘迦羅。翻輪山。舊云銕圍。圍即輪義。準長阿含起世經等。四洲地心。即是須彌山。山外別有八山。乃至其外醎海。廣於無際。海外有山。即是大銕圍山。依立世阿毗曇論云。大醎海外。有山名曰銕圍。入水三百十二由旬。出水亦然。廣亦如是。從閻浮提南際。取銕圍山。三億六萬六百六十三由旬。從銕圍山水際。極西。銕圍山水際逕度十二億二千八百二十五由旬。銕圍山水際周廻三十六億八千四百七十五由旬。第一重海。在其中也。或云別有三重業海。余所未詳。俟載考。
△二廣問答二初問答地獄有無二問答地獄何在初又三初問答獄事實不。
聖女問曰。我聞銕圍之內。地獄在中。是事實不。無毒答曰。實有地獄。
初。聖女問。我聞經中說。銕圍山內有地獄。實耶。不耶。次。鬼王答。此真實非虗。良由地獄本虗。人自實之耳。如銕城泥犁經。佛誡諸沙門言。我以天眼視天下人。生死好醜。得好道者。得惡道者。人於世間。身作惡。口言惡。心念惡。常好烹殺。祠祀鬼神者。身死當入泥犁中。豈非自實地獄乎。
△二問答我何到獄。
聖女問曰。我今云何得到獄所。無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須業力。非此二事。終不能到。
初。聖女驚疑。自念地獄者。拘罪人之狴牢也。吾自揣於心。敬信三寶。一身無罪。何緣我今亦到此獄處耶。次。鬼王答。凡到此者。有二種人。一有威德神通者。或為救度。或為遊觀。二或有惡業成熟。應受地獄。是故到此。除是兩端。終無有能到此者。
△三問答獄海苦境二初約境疑問。
聖女又問。此水何緣。而乃涌沸。多諸罪人及以惡獸。
此述初到海邊。所見境界。海水是總問。何緣是疑詞。一.疑何緣此水涌沸。二.疑何緣水中多諸罪人。三.疑何緣海邊水內多諸惡獸。準首楞嚴。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水之涌沸。由於慢習。發於相恃。馳流不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亦由誑習。交欺致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惡獸。由觸報招引惡果。故致神識見大銕城.火蛇.火狗.虎狼.師子等是也。
△二據事直答三初正答。
無毒答曰。此是閻浮提造惡眾生新死之者。經四十九日後。無人繼嗣。為作功德。救拔苦難。生時又無善因。當據本業所感地獄。自然先渡此海。
閻浮提者。長阿含經云。須彌山南。有天下名閻浮提。其土南狹北廣。縱廣七千由旬。有大樹王。名閻浮提。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起世經小異。造惡眾生。即具造十惡者。梵語鳩那羅。此云惡人。亦不好人。能滅諸根名死。故涅槃云。死者。捨所受身。有二種。一者。命盡死。有三。一.命盡非是福盡。二.福盡非是命盡。三.福命俱盡。二者。外緣死。亦有三。一.非分自害死。二.橫為他死。三.俱死。復有三種死。一.放逸死。二.破戒死。三.壞命根死。四十九日等。準瑜伽論。人死中有身(中有即中陰身。若極善者。即生淨土及與天上。極惡即入地獄。皆不經中陰。若善惡不定。即受中陰經冥司也)。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死而復生。如是展轉生死。至七七日。決定得生。若有生緣。即不定。釋氏要覽云。今人亡。每七日必營齋追福。謂之齋七。令中有種子不轉生惡趣也。今既經七七之後。畢竟無人繼續承嗣為作功德。令其滅惡生善。其誰救拔苦難。此言死者無人為追冥福。必致墮苦。次言死者生時自不修毫善。必致墮苦。以致冥王考校善惡。據定本時所作之業。應墮地獄者。必至地獄矣。那先比丘所問經云。人所作。善惡隨人。如形影隨身。人死但亡其身。不亡其行。譬如然火夜書。火滅字存。火至復成。今世作行。後世成之。是也。自然者略。無假借勉強之意。閻王責罪人云。罪自由汝。今當受之。正法念云。汝邪見愚癡。癡罥所縛人。今墮此地獄。在於大苦海。故曰自然先渡此海。
△二指類。
海東十萬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東。又有一海。其苦復倍。
前言銕圍西面第一重海。[A41]已含此二重也。其苦倍倍增者。泥犁經云。醎水泥犁。縱橫數千里。水醎水如鹽熱沸踊躍。水中有鳥。喙如銕生。啄人肌。齩人骨。人不能忍是痛。便度水去。守泥犁鬼言。死惡人。汝何等求索。人言我苦饑渴。鬼即以鉤。鉤其上下齗(音銀。齒根肉)。口皆挓開。復以消銅灌入口中。唇舌咽腹皆燋盡。銅便下去。其人不能復忍。還入沸醎水中。其人平生於世間作惡甚故。求解不得解。隨波上下。迴澓沉沒。其苦倍增。可勝言哉。
△三結名。
三業惡因之所招感。共號業海。其處是也。
三業惡因。即身口意三之十惡業也。由此因故招報獄海。然招者自招。感者自感。興起行經云。先世自造此緣。要當受之。無可逃避處。此對亦非父作。母作。王作。天作。亦非沙門婆羅門所作。本我自造。今自受之。故佛教眾生有二要。一者。作是得是。二者。不作是。不得是。三界五道。罪垢苦惱。不離於作。一切無橫。所作罪福。如影隨形。如響應聲。不失如毛髮者也。故此三處。皆號業海。聖女昔所耳聞。今身到其處也。
△二問答地獄何在。
聖女又問鬼王無毒曰。地獄何在。無毒答曰。三海之內。是大地獄。其數百千。各各差別。所謂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苦毒無量。次有千百。亦無量苦。
初。聖女問。既言銕圍山內。實有地獄。今何唯見業海。不審地獄又在何處。次。鬼王答曰。三海之內。即是大地獄。豈捨此而別有耶。既由眾生從藏海鼓風。起三毒波浪。故感地獄。即在三海之內。然考諸經論。地獄以三類攝盡。一熱.二寒.三邊。八熱獄在閻浮洲下。重累而住。受熱苦惱。八寒獄在銕圍山底。仰向居止。受寒凍苦。邊獄有三。山間。水間。曠野。受別業報。此應寒熱雜受。今既言大獄十八。又言五百千百。何耶。葢是約定處。如上所明。約不定處。不妨邊正同舉。寒熱雜受。不然。地獄正邊。何以別乎。三海等是總標。八寒八熱各有十六遊增。略則各百三十六。廣則數有百千。各各差別者。作業各有輕重。重者遍歷。中者不遍。下者復減。經劫亦有長短故也。所謂下。別釋。大者十八。有二釋。一準問地獄經云。十八王者。即主領十八地獄。是一迦延典泥犁。乃至十八觀身典洋銅。則獄名典主。局定十八之數。若觀佛三昧海經云。阿鼻地獄。有十八小地獄。小地獄中。各有十八寒冰地獄。黑暗.小熱乃至飲銅各有十八。如是阿鼻大地獄中。有此十八地獄。一一獄中。別有十八隔(統紀是鬲。郎的切。鼎屬)。始從寒冰。乃至飲銅。總一百四十二隔地獄。今謂彼經以阿鼻為最大。故以各有十八為小。今云大者具有十八。或不對阿毗。故各名大。例如世間諸王。不對天子。各稱大王。若對至尊。則稱小王矣。經出不同。不須強釋。次有五百。亦是定數。而觀佛三昧經乃云。五百億劒林地獄.刺林.銅柱.銕機.銕網。各五百億。則兩經之數逈別。亦不須強會也。苦毒無量者。準泥犁經。佛言。欲知勤苦最不可忍者。獨有泥犁。泥犁者。極苦不可具言。如世逆賊。為長吏所捕。將至王前。被三百矛。寧毒痛不。比丘答曰。人被一瘡。舉身皆痛。何況被三百瘡。佛言。泥犁中痛。與矛瘡痛。億億萬倍。尚不如泥犁痛。地獄之中。獄鬼加痛。毒無不至也。千百獄亦無量苦者。較五百獄。其苦稍減。比世間苦。萬分不及。苦有無量矣。通問地獄有無竟。
△二正問我母生界二初聖女問母生趣。
聖女又問大鬼王曰。我母死來未久。不知魂神當至何趣。
四分律云。一切諸世界。無有不老死。眾生是常法。生生皆歸死。我母死雖未久。竟不知魂神今至何趣。祭義曰。氣也者。神之盛。魂也者。鬼之盛。道經云。魂者。氣之神。魄者。精之神。陽神日魂。陰神月魄。吾教指第八識。法句經云。是身為死物。精神無形法。自作受苦樂。身死神不喪。識神造三界。善不善三處。陰行而默至。所往如響應。故知必隨業而趣矣。
△二鬼王徵其來歷二初問答行業二初問二答。
鬼王問聖女曰。菩薩之母。在生習何行業。聖女答曰。我母邪見。譏毀三寶。設或暫信。旋又不敬。死雖日淺。未知生處。
行名進趣。業謂造作。即三業搆造善惡事也。法句云。隨其所造業。罪福有果報。惡業墮地獄。善業生天上。高行生善道。得無漏涅槃。不審菩薩之母。於此三業。作何業耶。聖女答言。我母著於邪見。譏毀三寶。成論云。寧止不行。勿行邪道。身壞命終。墮於惡趣。且又存心不恒。立性無定。偶爾聽勸而暫信。忽焉循邪而譏毀。今死雖日淺。計必隨業墮苦。故吾急欲求知生處而未能也。
△二問答姓氏二初問。
無毒問曰。菩薩之母。姓氏何等。
姓者。所以繫統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之所由生也。印土族姓四流。一剎帝利。王種也。二婆羅門。淨行也。三吠奢(舊云毗舍)。商賈也。四戌陀羅(舊云首陀)。眾人也。前二是貴。後二是賤。今不審菩薩之母何姓何氏。為賤為貴。姓氏明而稽查易。故必問乎姓氏也。
△二答二初聖女直答姓氏。
聖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羅門種。父號尸羅善現。母號悅帝利。
父。甫也。始生[A42]己也。母。冐也。含生[A43]己也。既俱婆羅門種。自然執邪謗正。西天外道。專執婆羅門種第一最尊。如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云。本初起地上人時。皆是我曹婆羅門種。我曹種最尊。初從口中出。世人從下出。我種是第七梵天子孫。佛反言天下一種。持我曹種與剎利.田家.工師種等。我曹死皆生梵天。佛反持我曹與凡人等。佛言。我經中以施行為本。施行善者。最為大種。其天下尊貴者。皆施行善得。不以種得也。尸羅是梵語。翻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故。善現是華言。梵名須菩提。悅帝利未詳。其名號均好。存心各邪。智論云。邪見罪重。故雖持戒。身口業好。皆隨邪見。惡心如種。苦種皆作苦味。邪見之人。雖持戒精進。皆成惡法。不如不執而行惠施。何況內執邪見。外行譏毀乎。然鬼王問母姓氏。聖女先舉父者。以婦必隨夫彰名也。
△二鬼王委說生天二初正說其由三初願聖者返本。
無毒合掌啟菩薩曰。願聖者却返本處。無至憂憶悲戀。
合掌乃慶慰之儀。返本處者。此非菩薩所應住也。始則為母而來。今既知之。應即退還本所住處。不須憂憶而悲戀也。
△二明罪女生天。
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經今三日。云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
鬼王答曰。我初不知何人。若悅帝利罪女。[A44]已脫苦生天三日矣。下示生天之由。云承孝順之子。為設供修福於如來塔寺之故也。善事父母曰孝。百行之先。良心最真切者。吾身非從天降地生。故於親親。自不容[A45]己。祖師云。父母非我親。誰是最親者。順者。不逆也。曾子云。孝子之養親也。樂豫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食。故梵網云。孝順。至道之法。孝經援神契曰。元氣混沌。孝在其中。故愛敬之情。藹然可匊。然皆訓乎男子。非教女子也。今聖女始勸母以正信。中興供而感佛。終承福[A46]已生天。可謂能諭母於道。而救母於苦。世出世間事備一身。孝順之名。允乎遍法界而不磨。流沙劫而不泯也。
△三示同罪受樂。
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1]罪人。此日悉得受樂。俱同生訖。
無間大獄。銕城幽閉。窅窅冥冥。難期恩赦。今因施福。力資[A47]己母生天。此際善緣。澤及同人得樂。孝思至矣。福力廣矣。洵報母之標榜。誠資冥之樣子也。
△二言畢而退。
鬼王言畢。合掌而退。
言畢合掌。敬慕之至。孝之感人深矣。行因事竟。
△二顯所發弘願。
婆羅門女尋如夢歸。悟此事[A48]已。便於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之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應設方便。使令解脫。
尋。仍也.俄也。即史尋復其舊之尋。俄爾仍如夢歸也。夢是眠中現境。無明葢也。然眠夢之涂。因心而動。動由內識。境由外熏。今因想母生界。故致感佛現神。然既悟夢感。而道心頓發。故即從本尊像前。便立四弘誓願。從今日始。盡未來際。應有造罪受苦之人。無論怨親。廣設方便之法。盡令解脫沉淪。此是最初之弘願。為下正宗之弄引。
△二結會古今。
佛告文殊師利。時鬼王無毒者。當今財首菩薩是。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
財乃人所共寶。以無財則貧。古云。甚矣。貧之為病也。但世寶凡俗所貴。招憂致患。唯有法寶。終始獲安。淨名云。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七財者。一信.二戒.三多聞.四捨.五慧(此五為寶).六慚.七愧(此二為守財人)。然此七財。以信為首。信故持戒。善由多聞。聞故能捨。捨則生慧。故信為財首。昔以無毒為名。固行十善之道。今彰財首之號。允登十信之階。若準瓔珞。六輪對位。銕輪對十信。[A49]銅輪對十住。銀輪對十行。金輪對十向。瑠璃輪對十地。摩尼輪對等.妙。合尊摩尼為首。是則財首等覺之流歟。何以得知。準觀佛三昧經。昔過去有佛。號釋迦牟尼。滅度後。有王子名金幢。憍慢邪見。不信佛法。有比丘名定自在。語王子言。世有佛像。極為可愛。可暫入塔。觀佛形像。王子即共入塔。見像相好。白言。佛像端嚴如此。況佛真身。比丘言。汝見像不禮。當合掌稱南無佛。王子即合掌稱佛。還宮念像。後夜夢見。歡喜捨邪。歸依三寶。由入塔稱佛善根。命終值九百萬億那由它佛。得甚深念佛三昧。諸佛現前。為其授記。從是[A50]已來。經百萬阿僧祇劫。不墮惡道。乃至今日。獲得甚深首楞嚴定。昔王子者。今財首菩薩是。佛既言獲得甚深首楞嚴定。非等覺而何耶。昔婆羅門女。由廣行孝道。成地藏之身。是故孝行置之而塞乎天地。敷之而橫於四海。施之後世。而無朝夕。放之東海而準。西南北方亦復如是。以故上自帝王。下至民庶。貴賤雖殊。行孝一等。如地為萬物之所依止。如藏為萬人之所受用。故知地藏之名。全是孝順之目。此由文殊問地藏因地。略舉梗槩。如此類例。胡能盡說也哉。
△第二大章正說分為四段初分身集會一品明能化主二業緣業感問獄三品明所化機三如來讚歎利益存亡閻羅讚歎三品明度脫緣四稱佛較施兩品明成佛因今初先品題。
分身集會品第二
△二品文二初地藏來儀二釋迦詔告初分二初敘分身地藏。
爾時。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地獄處分身地藏菩薩。俱來集在忉利天宮。
爾時者。正如來含笑放光。光雲出音。天龍鬼神同集之時。葢十方沙界分身地藏。既覩光聞音。即與眾偕來。但言不頓彰。故前後別說。非問答[A51]已竟方來也。百千萬億。數目也。震旦算經。始自黃帝。數法有十等。億.兆.京.秭.垓.壤.溝.㵎.正.載。風俗通云。千生萬。萬生億。億生兆。兆生京。京生秭。秭生垓。垓生壤。壤生溝。溝生㵎。㵎生正。正生載。載。地不能載也。今四數竝明者。以億分四等。一.十萬為億。二.百萬為億。三.千萬為億。四.萬萬為億。今是第四億數。乃百千萬之億。如是之數。尚難窮究。況又言百千萬億不可思.議.量說之無量阿僧祇世界中。凡所有地獄之處。一獄一分身。皆來集會。猗歟盛哉。此正顯世界難量。愈見地獄之夥。地獄既多。彌彰分身莫測。為下問答之張本。此是大菩薩不思議事。尚非聲聞.緣覺所知。況下地凡夫能測識者哉。若廣輿所載。唐至德間。有新羅國僧。曰金地藏者。渡海而來。止於直隸池州府。青陽縣。九華山。嘗取巖間白土。雜飯食之。人以為異。年九十九。忽召徒眾告別。坐化函中。後三載開視。顏色如生。𢍉之骨節俱動。亦分身之一也。俱集天宮者。如心地觀經云。以身常處於地獄。非不親近大慈尊。以身常處於輪迴。非不親聞微妙法。以是因緣。諸佛子。繫心常念天人師。由是如胡麻來集。𡍫塞忉利天宮。實為敻古未聞奇特事也。
△二敘業道眾機三初率眾同來供佛。
以如來神力故。各以方面。與諸得解脫從業道出者。亦各有千萬億那由他數。共持香華來供養佛。
上以。訓因。下以。訓與。因世尊雲音普遍神通之力。故各與四方地面所化之眾而來集也。解脫有小大之別。據下不退阿耨菩提。竝是不思議大解脫耳。持香華供養者。梵語健達。此云香。準戒悳香經。有根香.枝香.華香不同。梵語布瑟波。此云華。準大品經。有天華.生華.心華不同。今持供者。期具足菩薩之道。願成就如來之香。清遠潛通。果因一契也。準十輪經。供養有三。一.利益。以四事等。二.敬心。將華表情。三.修行。若有持說。即為供養。皆所以表誠敬也。
△二因化不退菩提。
彼諸同來等輩。皆因地藏菩薩教化。永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出供養意。所以持香華供養者。皆因地藏菩薩教化我等。永不退轉於阿耨菩提故也。不退轉。如後。阿耨等。阿。翻無。耨多羅。翻上。三藐。翻正。三。徧也.等也。菩提。翻覺。孤山曰。極果超因云無上。正則正觀中道。等則雙照二邊。葢果上三智也。悲華經四云。願我得首楞嚴三昧。以三昧力故。化作地獄之身。入地獄中。與地獄眾生。說微妙法。勸令發菩提心。彼眾聞是法[A52]已。尋發菩提之心。即便命終。生於人中。隨所生處。常得值佛聽法。即得不退轉地。乾闥婆乃至人非人等。天龍鬼神。乃至畜生餓鬼等眾。亦復如是。皆令發菩提心。正地藏所化業道之眾。不退轉菩提之流也。
△三至天心喜觀佛。
是諸眾等。久遠劫來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暫無休息。以地藏菩薩廣大慈悲。深誓願故。各獲果證。既至忉利。心懷踊躍。瞻仰如來。目不暫捨。
文分三節。初.明六道流轉。以背此覺心也。葢此覺心。是諸佛所證妙道。是眾生所迷本源。則凡夫久遠劫來。流浪生死者。由不發此心也。其流有四。一見流(三界見).二欲流(欲界諸惑除見及癡).三有流(上二界。諸惑除見及癡).四無明流(三界癡)。梵語闍提闍。此云生死。勝鬘云。生者。新諸根生。死者。故諸根滅。由此風浪。長淪生死。故涅槃云。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準大論。眾生有三苦。一身苦。老病死。二心苦。貪瞋癡。三後苦。獄鬼畜。於是三種苦中。求暫休息。胡可得耶。次.因地藏獲證。此言六道眾生。在昔則萬彚沉迷。居三道而流轉。在今。則十力超悟。證三身以圓通。是誰之功歟。此皆地藏無緣慈悲無作誓願之力耳。三.出感佛恩深。既承如來神力。得隨地藏偕來。內心深懷踊躍。外儀瞻仰殷勤。瞻者。相好。微妙看視無厭。仰者。智慧深遠。景慕有期。大論云。佛坐師子座。現最勝身。光明色像。威悳巍巍。以此神力。感動眾生。其有信者。皆至阿耨菩提。是以瞻之仰之。不能暫捨也。
△二釋迦詔告二初如來摩頂付囑二地藏合身領教初二初經家敘通。
爾時。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諸分身地藏菩薩摩訶薩頂。
如來以一母陀羅臂。一兜羅綿手。遍摩所集無量阿僧祇分身地藏菩薩之頂。乃聖如意通中。轉變神力。故一臂能遍摩無量之頂。以慰勞安撫也。大論云。手中悳字縵網莊嚴。當以此手安慰眾生。令無所畏。是此謂也。
△二發言付囑二初明[A53]已所化眾二付囑未調眾初又二初總示化門調機。
而作是言吾[1]以五濁惡世。教化如是剛強眾生。令心調伏。捨邪歸正。十有一二。尚惡習在。
此言佛調濁世眾機。如賢愚經。散闍調象師言。佛世尊者。二種性生。一者智慧。二者大悲。勤行六事。所謂六波羅蜜。功悳智慧。悉具足[A54]已。號之為佛。既自能調。亦調眾生。故云。我是無上調御師。轉正法論。周世界化度無量諸眾生。當知由悟心地觀。故能調伏剛強眾生。即示以四諦。教以三學。以戒調伏其身。以定慧調伏其心。既修三學。自斷二惑。輔行云。昔無信鉤。致造重罪。如狂象無鉤。不可控制。今以慚愧鉤。鉤無慚心象。故云令心調伏。捨邪歸正者。一切法高王經云。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其先悉是辮髮梵志。諸漏[A55]已盡。無復煩惱。一切心得自在。到第一彼岸(文)。皆捨邪歸正。[A56]已授記作佛。此明[A57]已調伏者十中有七八矣。其有惡習深重。難於調伏者。十中猶有一二焉。如法華初開。五千起去之流。及調達弟子.螺髻梵王等。習者。習氣。正使雖斷。餘習尚在。身雖調伏。心猶未調伏也。
△二別明分身度脫二初略明。
吾亦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或有業重。不生敬仰。
此與地藏分身方便度生形擊。故言吾亦等。梵動經云。如來自知生死[A58]已盡。所以有身。為欲福度諸天人故。若其無身。則諸天世人無所恃怙。猶如多羅樹。斷其頭者。則不復生。佛亦如是。[A59]已斷生死。永不復生(文)。今所以分身者。正顯如來從法垂應。被大小機。現勝劣身。從一派出。有無量身。攝用歸體。不離一性。大論三十云。若依禪定得四無量.背捨.勝處.神通.辯才等諸甚深功悳。悉皆具得。隨意所為。無不能作。化為種種禽獸之身而不受其法。或時身滿虗空。或時身若微塵。或輕如鴻毛。或重若泰山。如是等神通變化力。皆從禪得。此是身輪現通。廣設方便。即是意輪鑒機。施無謀巧用。觀十界性相。乃以口輪說種種法。令熟者脫。未熟者熟。未種者種。故大論云。釋迦牟尼佛。一世界中。常化作種種身。種種方便。以度眾生。此總示分身方便。下別明調機難易。根是根性。屬於過去。今世根性利鈍。總由宿障重輕。若約四生論利鈍者。如處胎經。佛告喜見菩薩。如我今日在母胎中。與諸十方神通菩薩。說不退轉難有之法。亦以神通入天四生。地獄四生。餓鬼四生。畜生四生。於四生中。胎化二生。盡漏得疾。濕卵二生。盡漏稍遲。化生胎生是利根人。濕生卵生是鈍根人。故大論云。諸佛先觀知。有人一切方便不可度。或有難度。或易化。或復有遲或有疾。或以光明或神足。種種因緣度眾生。是也。若約四洲論利鈍者。如天人費氏云。北天一洲。少有佛法。餘三天下。佛法大弘。東西天下。少有黠慧。煩惱難化。南方一洲。雖多犯罪。化令從善。心易調伏。是也。準止觀。利根是法行機。鈍根是信行機。如聞一切眾生。本有佛性。當下即信。信即思修。三慧頓成。是利根人。或聞善果。勤勸成就。則是仰信此理。思惟而修之。三慧漸進。是鈍根人。大論云。若眾生欲作重罪。善教不從。以苦言諫之。雖起瞋恚。後得安隱。此正教鈍根者。善根的指菩提心。如身子輩極鈍根者。具歷五時。頓發三因授記是也。暗鈍久化方歸。如莎伽陀(此云小路邊生)等。業重不敬仰者。如調達等。大論二十六云。如死人種種莊嚴。轉轉爛壞。終不可令活。提婆達亦如是。佛日日種種教化。惡心轉劇。惡不善法日日轉增。乃至作三逆罪。又云。舍衛城中九億家。三億家眼見佛。三億家耳聞有佛。三億家不見不聞。佛在舍衛二十五年。而此眾生不聞不見。何況遠者。又如貧老母。無度因緣。不得見佛。若得多信。利益無窮。我佛化門調機尚爾。則知地藏分身非易。故特以[A60]己形擊。彌顯其神力之難思也。
△二廣示二初結前起後此由眾機利鈍不同信毀不等故我分身度脫是結上文亦由眾生各各差別故我分身現男女等是起下文。
如是等輩眾生。各各差別。分身度脫。
分身度脫者。如處胎經。佛告智積菩薩。我宿命所行。戒德究具。得成佛身。變化自在。無所不入。亦入於金翅鳥。亦入於龍子。亦入於魚鼈黿鼉。所化如是。故佛問彌勒。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彌勒言。舉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此識教化。非無識也。故曰。導師出現世。非緣不降神。要度未度者。示現無為城。如來分身。可思議乎哉。
△二普現色身。
或現男子身。或現女人身。或現天龍身。或現神鬼身。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於人。悉皆度脫。或現天帝身。或現梵王身。或現轉輪王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國王身。或現宰輔身。或現官屬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乃至聲聞.羅漢.辟支佛.菩薩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獨現其前。
此示眾機。關佛慈悲。以王三昧力。不動法性。而往應之。如處胎經。佛告諸來會者。吾從無數阿僧祇劫。能大能小。入細無礙。或在天上。劫數教化。或在人中。代彼受苦。或在畜生餓鬼地獄。教化無所不入。此正顯如來化身妙用也。初現男子身。男者。丈夫壯而有室也。人生不可無所事事。故取力田為男職分所當為。子者。親之枝也。子有生義。天開於子。靜極而動也。次現天龍。悲華經云。若有眾生事摩醯首羅天。我願化身如摩醯首羅。事八臂者。化為八臂天身。事日月梵天。亦化為日月梵天。而教化之。令住善法。智論云。如菩薩本身。曾為大力毒龍。又龍王名馬堅。是大菩薩。以本願故。生於龍中。次現神鬼身。如穢跡大權神王.大力明王等。如現大鬼伏曠野鬼等。山林川原河池泉井。此現依報度人。如悲華經云。佛因中為救閻浮提人民饑餓。思惟捨身體血肉。中路有山。名水愛護。自投其身。即成肉山。高一由旬。乃至高千由旬(云云)。天帝。如昔為帝釋。與羅呵阿修羅戰。以慈忍力勝之。昔為梵王。坐𣅯度樹下成道。梵名斫迦羅.伐辣底.曷羅闍。此云轉輪王。施設足說。金銀銅銕輪。應別如其次。逆次能王領。一二三四洲(準處胎經。無數阿僧祇劫。作大梵.帝釋.輪王。各三十六返。所度眾生無墮二乘.惡趣)。迦羅越翻居士。愛談名言。清淨自居。凡多積財貨。居業豐盈。皆受此稱。國王。粟散王也。諸侯所封之地曰國。从曰。而加或其中。以明各有分地世守。毋相侵也。王者。三才之主。从〡(音輥。一之轉也)貫三。立天地人之道也。如大光明王捨頭。月光王捨眼。迦尸王破胸出心。堅意王捨手等。宰。主也。烹也。調和膳羞之名。周禮冢宰。能調和眾官。故名宰。輔者。兩傍夾車木。朝堂有四輔官。左輔.右弼.前殿.後丞。所以主宰群辟。夾輔王化。如周官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書云。惟茲三公。論道經邦。佛曾作劬嬪大臣。分閻浮提為七分息諍。官者。宦也。公也。屬者。官僚部曲也。群辟之職。統於三公。漢魏[A61]已來。三師皆開府置寮屬也。[A62]已上皆未受道者。此下皆受道之機。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淨名疏翻除饉。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饉乏也。尼者。女也。大論云。尼得無量律儀。應次比丘。優婆塞.優婆夷。西域記云。鄔波索迦。唐言近事男。鄔波斯迦。云近事女。謂親近承事諸佛法故。阿羅漢。翻殺賊.應供.不生。若阿颰(音䟦)云應真。瑞應云。真人。盡以無生。釋羅漢也。聲聞等。如前。而以化度句貫上諸文。非但佛身句。反顯不一。謂豈止佛身獨現眾機之前。隨其所感。普現色身。寶雨經云。如來成就無量色身。若諸有情。應以如來色身而教化者。如來即能於一剎那(名極少時極少)。或一臘縛(即迦羅。一千六百剎那名一迦羅)。一牟呼栗多(六十迦羅名莫呼律多)。各各於彼有情之所。示現如來色身之相。若應見種種別類有情身相。如來即於一剎那。乃至示現種種別類有情色身之相。正今文之謂。皆是諸佛神智所感也。
△二付囑未調眾二初勅觀累劫度生。
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眾生。
此佛自言於菩薩地。三大阿僧祇劫。勤苦無量。大經云。我於往昔種種苦行。今得如是無上方便。為汝等故。無量劫中。捨身手足。頭目髓腦。疏云。夫身命者。誰所不重。吾輕生忽死。經無量劫。指山指地。骸骨倍多。指海指江。髓腦非喻。況復妻子國城。捐棄無量。如是恩悳。但為汝等放逸無慚。繫在囹圄(上音陵。領也。下音語。禦也。言領囚禁禦也)。不得解脫。豈非累劫勤苦。端為度說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眾生。如央掘魔羅。受邪師教。佛以神力化之。即捨出家。梵王讚云。奇哉。調御天人師.如來。善調央掘魔。譬如毒蛇見呪師。吹氣放毒不怖畏。是也。罪苦。大論明二種。杖楚寒熱等名身苦。餘殘名心苦。諸聖人以智慧力。無憂愁嫉妬瞋恚等心苦。有老病饑渴寒熱等身苦(舍利弗風熱苦。畢陵伽婆蹉眼痛苦。羅婆那䟦提痔病苦)。於身苦中。亦復薄少。如人知負他債。償之不以為苦。凡夫人不憶負債。故身心俱受現苦。後世復有三塗之苦。故云罪苦眾生。
△二令憶天宮付囑。
其有未調伏者。隨業報應。若墮惡趣受大苦時。汝當憶念吾在忉利天宮殷勤付囑。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A63]已來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
初四句指上業重之輩。隨業等。五母子經云。世間人不知有後世生。但言死耳。作善自得福。作惡自得殃。入惡道中。悔無所及。魂神空去。隨其施行。業報受苦。如影隨形。是也。汝當下。正申付囑。謂我滅後。此輩墮落受苦時。汝當思憶想念。吾疇昔在忉利天宮。親蒙世尊殷勤叮嚀。付囑於我。令娑婆世界第十小劫彌勒出世成道[A64]已來。中間或曾受化。或未受化。悉使解脫惡道。永離三塗八難之苦。機緣成熟。遇佛授記。自應拳拳服膺。不致失墜也。彌勒。西域記云。梅哩麗耶。唐言慈氏。因過去為王。名曇摩流支(此云法希。亦曰法樂)。慈育國人。自爾至今。常名慈氏。彌勒下生經云。彌勒成道[A65]已(準處處經云。彌勒未下若當來下。餘有五十億七千六百萬歲)。無量千萬億眾生。見世苦惱。皆於佛法中出家。彌勒見諸大眾。作是念言。是諸眾生。皆於佛法中種諸善根。釋迦牟尼佛遣求付我。我今受之。善哉。釋迦牟尼佛能善教化如是等百千萬億眾生。今至我所。如是三稱讚釋迦牟尼佛。然後為說四諦。聞者同時得道。時華林園初會說法。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第二會說法。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第三會說法。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故處胎經。佛告彌勒云。汝所三會人。是吾先所化。九十六億人受吾五戒者。次是三歸人。九十二億者。一稱南無佛。皆得成佛道。是也。梵語和伽那。此云授記。聖言說與名授。果與心期曰記。即初住之應記也。此皆我佛於天宮付囑地藏。以待彌勒出世之人爾。
△二地藏合身領教二初地藏正領二如來讚喜初分三初敘合身宗本。
爾時。諸世界分身地藏菩薩共復一形。涕淚哀戀。
十輪經云。安忍不動。猶如大地。今地藏大士。發願於塵沙劫前。受囑於彌勒道後。忍斯濁穢。化度泥犁。其猶地乎。合分身為一形者。一為諸身之本。故合末以宗本。此由地藏行般若時。修神通波羅蜜。受種種如意事。變一身為無數身。無數身還為一身。隱顯自在。然亦不著是如意神通。以自性空故。離故。無生故。無有住處內外大小。以禪定力。疾遍諸身。還復亦速。長阿含十二。舍利弗云。神足證者。隨三昧心。作無數神力。變一身為無數身。以無數身合為一身。稱是神力者。卑陋下劣凡夫所行。非是賢聖之所修習。於諸世間。愛色不愛色。二俱捨[A66]已。修平等護。專念不忘。斯乃名曰賢聖神足(文)。小乘尚爾。況大菩薩乎。一月影臨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正分身合身之旨。涕淚哀戀有四意。一悲六道造業不悛。二悲眾生剛強難化。三悲如來慧日將沉。四悲天宮付囑事大。故知涕淚哀戀。誠有不得[A67]已也。
△二申化事受旨二初佛引使獲通慧。
白其佛言。我從久遠劫來。蒙佛接引。使獲不可思議神力。具大智慧。
此地藏自陳所獲通慧。與佛通慧形擊。謂吾之通慧。乃久遠劫來。蒙佛接濟引掖。使我獲得。即佛之通慧也。今付末世眾生於我。自應如佛接引於我而接引之。令其亦獲此通慧。正我分內事。自應仰攀玄根。俯提弱喪者矣。
△二化身沙界利生二初分身度人。
[A68]我所分身遍滿百千萬億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萬億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令歸敬三寶。永離生死至涅槃樂。
此中文含二意。分身沙界。明不思議神力。度人證果。明不思議智慧。神力.智慧。乃分身度人之本也。十輪經略云。此善男子。成就不可思議諸功德法。堅固誓願。勇猛精進。為欲成就諸有情故。於十方界。或時現作大梵王身。乃至或作地獄獄卒。諸有情身。現作是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隨其所應。安置三乘不退轉位(云云)。故大論云。具足神通者。於十方恒沙世界中。一時能變化無量身。供養諸佛聽法。說法度眾生。是等除佛無能及者。是為末後身菩薩。故能廣度多人。歸敬三寶。歸以返還為義。令其返邪歸正。敬以專誠為義。令其去妄歸真。三寶乃却惡之前陣。入道之初章。越苦海之舟航。到涅槃之要道。故須歸依。永離等。則二種生死俱斷。五住煩惱盡亡。三悳秘藏同圓證矣。五母子經云。拔其根株。便可得脫。如人不種。但當泥洹。泥洹。快樂是也。
△二小善獲利。
但於佛法中所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或毫髮許。我漸度脫。使獲大利。
佛法中為善。有勝劣不同。今所為者。善之劣也。一毛甚輕。一渧極少。一沙甚微。一塵極小。毫髮許善之更輶矣。然我亦令脫生死。獲大利也。賢愚經。佛告阿難。若有眾生。於三寶福田中。種少少之善。得無極果。此正會人天之小善。歸廣大之一乘。即同法華徧開六道。低頭舉手。彈指散華。本是人天之福。今開即是緣因佛種。使獲大利。復何疑哉。
△三慰世尊勿慮。
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如是三白佛言。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
慰勿慮者。明[A69]己能任事也。葢謂一切煩惱。六十二見等。皆是如來之種。即一闡提人。亦不斷性善。儻遇法緣。善根復發。一善若起。萬惡全消。譬星火燒萬頃之薪。七毒喪多人之命。如十輪經云。隨所住處。若諸有情。貪瞋癡等。皆猛利故。造作十惡業道。有能志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者。一切煩惱。悉皆消滅。遠離十惡。成就十善。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及利益心。此善男子成就如是功悳妙定威神之力。勇猛精進。於一食頃。能於無量無數佛土。一一土中。以一食頃。皆能度脫無量無數殑伽沙等所化有情。令離眾苦。皆得安樂。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故不復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憂慮也。
△二如來讚喜。
爾時。佛讚地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吾助汝喜。汝能成就久遠劫來發弘誓願。廣度將畢。即證菩提。
地藏既領囑慰佛。如來即讚善助喜。雙讚善哉者。一以能體佛心。敬承嚴命。二以分身利物。毫福不遺。所以喜之者。以遂我心。滿爾願也。廣度兩言。我佛縱許之辭。亦自知其時耳。若普曜經云。不處生死。不住泥洹。便受菩提決(文)。是則地藏久矣證大菩提。何待廣度將畢耶。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科注卷之一
校注
[0655001] 泪疑汨 [0669001] 扶桑本支那藏本並設作說 [0674001] 扶桑*本人此日作此日罪人(本ノ次,罪ノ字欠カ[○@編]) [0676001] 扶桑支那藏本並以作於【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21 冊 No. 384 地藏本願經科註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27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委釋經題[A1]已如上說。
△次譯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