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334-A 楞伽阿䟦多羅寶經心印科文
- 全經大科分(二)(凡經大科分三此經唯本譯略流通分故分二)
- 初序分(二)
- 初序經緣起
- 二當機偈讚
- 二正宗分(二)
- 初直指離言絕證廣大微妙第一義法門(二)
- 初問一百八句
- 二答直指非句(二)
- 初牒
- 二答
- 二示言說所入第一義識海常住以顯唯心(八)
- 初明八識因果邪正以顯聖智自覺(二)
- 初略明八識因果邪正以表離妄所證(七)
- 初示諸識生滅難知
- 二略示識相依真迷起
- 三示悟真不滅
- 四出邪斷異因
- 五示正因以別邪妄
- 六斥外道有無邪斷
- 七示離妄所證(一卷終)
- 二廣明八識究竟邊際以示識智之別(六)
- 初大慧啟請
- 二分別八識因緣不覺
- 三窮藏識究竟邊際
- 四顯自心現量離妄真實
- 五頌八識分別以起自悟
- 六直示自覺聖智三相
- 初略明八識因果邪正以表離妄所證(七)
- 二示五法自性無我簡二乘外道以顯正法因果(三)
- 初明五法(九)
- 初大慧問
- 二破外道妄計有無
- 三示淨除頓漸
- 四示三佛所說智如差別
- 五別二乘自覺聖差別
- 六別聖智所得常不思議
- 七別二乘捨妄求如
- 八示種性妄想智如差別
- 九示妄想智如平等以顯闡提佛性不斷
- 二明三自性
- 三明二無我(四)
- 初明人無我
- 二明法無我
- 三示善法無我(二)
- 初離建立誹謗
- 二趨究竟度脫
- 四示善法無我得四法無我相(五)
- 初法空相
- 二無生相
- 三離自性相
- 四無二相
- 五結四相入一切修多羅(二卷終)
- 初明五法(九)
- 三示如來藏超過愚外妄想言說成就諸地究竟果海(十一)
- 初示如來藏不同外道神我
- 二示如來藏方便所顯(五)
- 初總示方便四法
- 二善分別自心現
- 三觀作性非性
- 四離生住滅見
- 五自覺聖智善樂
- 三示如來藏離諸因緣
- 四示如來藏第一義離言說妄想
- 五示如來藏自覺聖智離有無四句
- 六示四種禪以顯如來清淨不同二乘
- 七示如來藏自性涅槃不同二乘
- 八示神力建立不墮有無
- 九示諸法緣起以顯如來藏非因緣義(三卷終)
- 十示諸汝常住如幻以顯如來藏自性無生(四)
- 初顯惑亂常
- 二示惑亂起二種性以顯真如平等(二)
- 初示惑亂起二種性
- 二示離妄平等真如
- 三示惑亂無法(二)
- 初示惑亂無法如幻
- 二再示如幻無過
- 四直示無生如幻令離希望
- 十一示離言得義止外別愚選擇覺心建立涅槃(五)
- 初示離言得義
- 二示止論以明義不在言
- 三別四果以出真覺(六)
- 初問四果差別
- 二列三種須陀洹(二)
- 初示須陀洹果相
- 二示須陀洹斷結差別
- 三示斯陀含果相
- 四示阿那含果相
- 五示阿羅漢果相
- 六別阿羅漢不同超覺
- 四示選擇覺心(三)
- 初正示觀察覺相
- 二并示妄想覺相以明自覺聖樂
- 三示善四大造色入觀察覺
- 五示建立涅槃(三)
- 初別列外道二乘涅槃以顯如來涅槃
- 二示妄想識滅即為涅槃
- 三窮妄想差別以顯智如成實涅槃果海
- 四示自覺一乘照明諸地善斷諸漏圓滿佛身不墮有無(四)
- 初示自覺一乘(五)
- 初示自覺聖智
- 二示一乘
- 三示三乘隨機
- 四示一乘平等
- 五總頌(四卷終)
- 二示聖智照明諸地(四)
- 初列三種意生身
- 二示七地以上身相
- 三示八地身相
- 四示佛地無行作身相并頌
- 三示方便善內五行(六)
- 初因大慧問列五無間行
- 二示二根本斷
- 三示諸法究竟斷
- 四示諸陰究竟斷
- 五示七種識斷
- 六示外無間行并頌
- 四示圓滿佛覺(四)
- 初示佛覺
- 二示如來字語身法四等
- 三示佛覺自證不可說示
- 四示佛覺境界遠離二邊(四)
- 初示世間有無二計
- 二出有無二計因相
- 三斥計無能壞正法
- 四總頌
- 初示自覺一乘(五)
- 五示宗說二通以善語義識智之用揀別愚外扶進自他正法解脫(三)
- 初示宗說二通遠離妄想計著(二)
- 初示宗說二通
- 二示窮妄想生相以顯第一義(四)
- 初因大慧問示妄想生相
- 二難妄想一生一不生
- 三示覺自心量妄想不生
- 四總頌
- 二示語義識智以顯宗通之用(五)
- 初示語義(五)
- 初因大慧問先示語相
- 二示義相
- 三示以語入義
- 四別依語取義
- 五總頌
- 二辨識智(三)
- 初示三種智相
- 二示識智差別
- 三示外道轉變不離識妄(二)
- 初出外道轉變名相
- 二示轉變無性皆由識妄并頌
- 三別依語取義成深密執(五)
- 初大慧請問
- 二出十一種相續深密
- 三示相續深密自壞壞他
- 四示諸法寂靜遠離相續及不相續
- 五總頌(五卷終)
- 四示聖智空事以破妄計(六)
- 初大慧難諸法斷滅
- 二示無諸法性非無聖智知見
- 三難諸法非無聖智墮有(二)
- 初疑聖智所知同妄想現
- 二疑聖智墮有
- 四示聖智空事離於有無
- 五示聖智空事不立宗趣(三)
- 初示不應立不生宗
- 二示聖智所見如幻無過
- 三總結不生如幻
- 六示聖智遠離所知
- 五因不了自宗妄執方便再示宗說以破世論(三)
- 初責愚夫著方便說起大慧請
- 二示宗說不墮凡夫見相
- 三斥世論以顯自宗(六)
- 初示世論不入自通能招惑苦破壞結集
- 二示如來隨自通說
- 三示如來止論
- 四示世論攝受貪欲不攝正法
- 五示攝受正法遠離世論
- 六總頌
- 初示語義(五)
- 三示正法解脫遠超愚外(三)
- 初列妄想涅槃
- 二示如來隨順涅槃
- 三總頌(六卷終)
- 初示宗說二通遠離妄想計著(二)
- 六示正覺非因果法離生滅說顯真常無垢頓超諸地(七)
- 初示如來法身非因非果(七)
- 初問如來法身為因為事
- 二示如來法身非因非事遠離四句
- 三示法身真我常寂
- 四示法身對現非一非異
- 五示法身解脫非一非異
- 六示智障非一非異
- 七總結法身離諸根量并頌
- 二示如來法身不生不滅離於言說(四)
- 初示如來法身非無性
- 二示如來法身當生無生
- 三示如來法身異名一體
- 四示如來法身離言顯真(二)
- 初示法身真義不墮文字
- 二示如來言說建立為遣言說
- 三示如來不生不滅不同外道(六)
- 初難如來同於外道四種因相
- 二示如來覺自心量妄想不生
- 三出外道妄計不實
- 四示妄想實性即真寂靜
- 五示無因以顯無生之義
- 六廣示無生之義(二)
- 初直示無生
- 二示因緣生法破除因見
- 四示如來說法非常無常不同外道(二)
- 初問外道妄計無常為邪為正
- 二列外道無常以顯正法非常無常(十一)
- 初總列七種無常
- 二性無性無常
- 三一切法不生無常
- 四性無常
- 五作[A1]已而捨無常
- 六形處壞無常
- 七色即無常
- 八色轉變中間無常
- 九結七種無常妄計
- 十示如來所說非常無常以顯自心現量
- 十一總頌
- 五示如來第一義頓除諸地獨顯唯心(五)
- 初因大慧問正受先示七八二地行相
- 二示初地以至七地與二乘同別
- 三示八地三昧覺持
- 四示七八地捨離三昧善自心量
- 五示唯心逈除諸地(七卷終)
- 六示如來正覺常住(四)
- 初示正覺不同作過
- 二示正覺無間智常所顯
- 三示如來性常平等
- 四總頌
- 七示生滅之原以顯藏識即如來藏本無垢染(五)
- 初大慧請問
- 二示如來藏清淨無垢
- 三別凡愚依識解脫不見如來藏性
- 四示如來藏自覺頓離生滅非諸二乘
- 五總頌
- 初示如來法身非因非果(七)
- 七示八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究竟大乘成第一義(二)
- 初示五法轉變(三)
- 初列五法相
- 二示名相悉由妄想
- 三轉妄想即智如
- 二示一切法悉入五法(四)
- 初示三自性入五法
- 二示八識二無我入五法
- 三示一切佛法入五法
- 四總頌
- 初示五法轉變(三)
- 八示三世如來法身過世間望非剎那義始終無過清淨無漏(四)
- 初示法身自通過世間望(十)
- 初請諸佛恒沙妙義
- 二示諸佛自通過世間望不可譬說
- 三喻如來法身本寂
- 四喻法身不滅
- 五喻法身徧一切處無有揀擇
- 六喻法身對現無有增減
- 七喻如來悲願等於法界
- 八喻如來法身隨順涅槃
- 九示生死解脫本際無邊
- 十總頌
- 二示法身無漏非剎那義(二)
- 初示諸法剎那(二)
- 初將示剎那非剎那義先列諸法
- 二示剎那義
- 二示無漏習氣非剎那義(五)
- 初示剎那非剎那義
- 二示如來藏非剎那義
- 三示世間出世間波羅蜜不離剎那
- 四示出世間上上波羅蜜非剎那義
- 五總結剎那非剎那平等
- 初示諸法剎那(二)
- 三示法身真佛平等本際破疑離過(七)
- 初大慧啟請六疑
- 二除授阿羅漢記疑
- 三除不說一字疑
- 四除無慮無察疑
- 五除眾生成佛識剎那壞疑
- 六除金剛侍衛及一切業報疑
- 七結總答
- 四示如來正因正果畢竟清淨(四)
- 初大慧請問食肉不食肉罪福
- 二食肉多過
- 三示此經實義一切悉斷
- 四總結詳示修行過患(八卷終)
- 初示法身自通過世間望(十)
- 初明八識因果邪正以顯聖智自覺(二)
- 初直指離言絕證廣大微妙第一義法門(二)
- 初序分(二)
No. 334-B 楞伽心印緣起
雷峯老人之疏是經也。以宗門爪牙。入性相窟宅。慨義學之荒蕪。悲禪門之儱侗。葢自癸巳退隱匡埠。覩世寒心。感時勵志。所由來矣。故其挂瓢金井。倚杖玉淵。問契證則心湛海澄。仰嘉遯則身高岳峙。地藏琛之耕田博飯。棲賢湜之立誦行披。寒爐泠竈。惟大法之全提。叢棘亂絲。仗智鋒而獨斷。其於古人實兼之矣。逮戊戌返嶺。今無以明年自玉門趨歸。壬癸之歲。日與石鑑諸弟請益唯識。謂本楞伽。指冥初神我。不與性珠而濫收。俾龜毛沙油。頓覺妄情之自遣。因伸旨要。遂啟疏緣。妙叶心宗。帶圓名相。不惟砥柱狂禪。兼亦激昂講席。匠心逈邁。匯義海於洞源。神機淵默。破眾難於半偈。勞顏汗手。會稡披尋。覩大義之炳如。慶微言之不墜。教以翊宗。原別傳之并四卷。識即是藏。扶大心以迭二乘。此誠運最上之心蒿目時弊而為者也。故凡疏內。有入理深談。得經文肯綮。即文義而見宗乘。會宗乘而融文義。敢[A2]僭點出。以示來學。四河俱入。一漚匪存。是在臨文澄其慧目。
旹康熈甲辰中秋前五日嗣法門人今無稽首敬述
楞伽阿䟦多羅寶經心印卷一
一切佛語心品之一
夫法界之性。元無悟迷。含識之倫。是分真妄。真妄本乎一心。迷悟彰於萬法。法無別法。似有現前。心匪異心。宛成相續。良由真極不覺。妄動想生。達妄元真。知真想滅。是以十二類生。成等正覺。妄見遷流。三十二相。對現凡容。翻成倒想。故我大覺世尊。脫珍御之服。衣垢弊之衣。指真際作無明。號如幻為虗偽。根身器界。隨情量所區分。報土應身。依智鑑而差別。如鏡覽妍媸。慧物現形。無相之空明本寂。如月隨來去。唯人自見。虗懸之皓魄無虧。就妍媸以擬鏡光。即去來而窺月體。乃目眚所由生。斯聖智不容默矣。無相空明。何容言說。第曰非媸非妍。虗懸皓魄。無用指陳。唯說非來非去。冀觸目以悟心。懼棄月而觀指。因媸指妍。即來說去。窮鏡光之媸相無端。妍復何待。究月體之來蹤無像。去且何從。妍媸皆妄。鏡體本空。來去悉虗。月質元皓。所以百八句。剿絕言詮。當下發明何義。八種識。推窮生滅。無始虗偽非因。真智本無分別。遂成不覺之心。本寂不守靈源。翻為妄動之識。心不生識。恒涅槃於流注之中。識不離心。徒生死於常住之內。一翳在目。千華亂空。一妄盲心。眾情關智。翳除目在。華盡空晴。妄釋心圓。情捐智朗。若猶智封情宇。斯舉智皆情。心昏識海。即全心是識。不思議熏變。生死之本際難知。諸虗妄因依。根識之相續何[A3]已。若不覆彼真識。必致誤計生因。流注因迷。乃有眼識色明之集。勝妙猶識。何異龜毛沙油之愚。有無妄計。因果成虗。總為不了現前。將為別有。抑亦未嘗見始。錯擬冥初。夫心無前際。凡有所現。皆屬迷生。識非後緣。但了初相。悉同幻起。厭生趣寂。滅攝受。不難見境界之終。捨妄證真。成對治。究未明生滅之始。所以悟無差別。迷有淺深。心無異同。識有邊際。是故藏海難思。覺心常住。生死涅槃。無有作者。聖凡之建立空彰。妄想所現。聖智所行。根塵心識。不離一真。迷悟之津涘常遠。真如性上。情想各別。六趣所以昇沉。無為法中。智行多岐。四聖因之高下。八識止有迷過。極波浪沸騰。海水之濕性常在。七轉元無真因。雖淵澄恬靜。精湛之流勢靡停。故湛合不離識際。斯明觸所以受生。全波是水。指愚者以不二之門。真實離言。進修行於自悟之處。究竟悲智。圓三相於自覺之源。淨除現流。超五法於思議之外。捨此自宗。即墮邪見。不覺自心所現。妄作生因。審知萬法歸空。又淪斷滅。窮兔角之所從。析牛角於既盡。始於相待。究屬無因。依空。故色。依色。故空。分別歷然。去色。明空。去空。明色。取捨宛爾。詎知一時頓現。夢中豈有後先。二相無差。覺後誰為彼此。悟則全悟。達妄何用破除。迷不知迷。因根乃有頓漸。離陰界入。得解脫滅門。列施戒忍。顯波羅蜜道。破此即陰之凡情。斥彼無因之異說。指緣起無性。妄有想生。示妄想從迷。情非體具。引歸自覺。頓入忘言。捨攀緣能所之心。明究竟差別之相。說分報化。乘無二三。聲聞如實而知。僅別異因。菩薩不忘本願。猶防寂樂。第一義諦。尚非二乘境界。常不思議。豈同外道相因。自覺真因。實有自性。無常異相。秪落思量。本住不屬見聞。但涉所知。遂將覺變成境。聖智逈超分別。莫迷當念。始見理不詮心。不覺自心。隨修習生。諸乘各成種性。非無佛性。乘神力攝。闡提亦有因緣。故知迷悟同緣。心知各別。聖凡一實。覺想攸分。如陰界入。一見吾我。一見無我。真義自此懸殊。若心意識。異法是即。異法是離。覺體未嘗變易。破執歸實。性乃有三。因我示無。智遂成二。達諸法實相。名相即是如如。善自性真空。妄想皆為正智。如妄想自性。依於緣起。對現色身。入諸法如幻。不墮有無。徧游剎土。普攝眾生。而非滅度。顯示玄義。豈落言詮。對治分別之心。故說無有境界。蠲除無我之想。為言如來藏門。莫住方便之機。唯應內證之法。甚深空空。非言說之所顯。增進上上。得自覺之所行。離於四句。過此三支。現水月光影之中。出建立誹謗之外。禪那列四。聖樂唯三。空。無相。無願。實諦最為相應。受。寂靜。覺知。內身唯堪默契。銷心意識生死之冰。還如來藏涅槃之水。自性空事。非斷非常。如幻覺華。不壞不死。故凡自性之外。妄見涅槃。皆屬因緣。但有言說。如幻之法。恒居生死。同於惑亂。當處無生。無性。故說無生。無生。故說如幻。如幻無過。此文殊普賢境界。不可言宣。無生性離。非外道二乘所知。故為止論。四果不超心量。二覺選擇涅槃。離賴耶無有藏性。離不覺。無有賴耶。七轉本自無生。分別徒增不覺。不覺緣起。妄有相生。覺妄由迷。圓成性爾。十方三世。總是一乘。世出世間。元無二我。達妄想無性之傳。究自覺非他之旨。始知心不生緣。緣不生心。心緣雙泯。寂照徧於河沙。事理交融。空有彰於海印。一地即一切地。一切地即一地。了法無生。融影像於水鏡之中。順性起用。臚種類於空明之宇。斷外色之羅漢。害有心之覺身。佛無自他。法齊今古。究竟都無一字。隨類始有三身。若執有。反得無因。若依無。成於壞法。法界本自無生。妄有不廢緣起。性相寂靜。何容取有之心。因果歷然。難空無作之業。有無不計。始入自宗。方便隨機。不能無說。因宗示說。由說達宗。種種不實。即第一如實。自性本空。妄想生處。即妄想不生。隨緣豈別。一生一不生。妄見成邪。四相四平等。真覺無二。以語入義。修多羅顯示心源。別識明智。如來地唯緣自得。一切諸法。心為自性。住於內心。即無轉變之相。一切相續。覺為了因。還於本覺。方為如實之知。遮妄計而言法空。離恐怖而說性有。皆非詣極之談。唯隨方便而示。不應立宗。諸法自相始明。不是無智。妄想無知自別。了義之教。旨在言前。修行得宗。悟超理外。依語取義。誣罔名言。達法岐塗。蠲除世論。但知離於文句。而非默然。更識遠諸緣心。不成斷滅。則相待之真妄頓融。斯對治之能所俱絕。如實解脫。唯自證知。無住涅槃。是法平等。非因非果。如來知覺。有自無他。即色即法。諸佛妙應。豈空無義。無性非無。異名非有。非無。則不生之性。不隨緣滅。非有。則不滅之法。豈待緣生。不隨緣滅。而為眾生說於不生。不待緣生。而為眾生說於不滅。假借方便設施。建立大乘章句。所以善義始號多聞。觀指深誡愚者。無見相。斯妄想性實。離鉤鎖。即分別慧空。二種惡見。因迷諸法始生。三有微心。惟依自覺中住。非常無常。決定無性。有攝不攝。差別隨人。覺法異相。猶屬二乘禪寂。本願憶念。尚待八地覺持。度河之夢[A4]已醒。盛火之光始徧。諸住無有。究竟何異初心。佛地頓嚴。始覺即為最勝。無生常過。異彼虗空。方便所得。不同因作。自性無垢。不覺而成諸趣之因。七轉攝持。無我猶餘習氣之咎。藏性本無生滅。客塵似有濁清。從俗入真。且依五法。由智及淨。唯了一心。三世諸佛。過世間望。建立自通。非如優曇鉢。無漏習氣。非剎那義。住於正法。視若揵闥婆。六度亦分權實。三佛互相發明。進二乘於究竟。勉三有以潔清。悉屬權施。皆為化說。若論本住。都無語言。唯說非乘。使自明悟。本覺清淨。不借功勳。自性莊嚴。寧容污染。所謂根本智明。差別慧滿。始終本末。會極無言者矣。總之大道無朕。秪住目前。至理忘懷。匪推劫外。所以掩室摩竭。杜口毗邪。不說而說。揭萬象之森羅。不聞而聞。會千機於寂莫。纔涉情謂。[A5]已墮今時。但要指歸。徒誇物表。是故某夜成佛。某夜涅槃。中間不說一字。生死本際。涅槃本際。隨順豈有二流。妙在不知。亦過在不知。迷此非句。即悟此非句。全身夢裏。覺處不移褦襶之間。差別想中。回機只在顧鑑之內。如水涵月。內外雙融。如鏡合空。寂光交徹。從古訖今。自晝彌夜。不以有人而更如輝媚。豈以空劫而遂減虗明。失之者。同此心知。得之者。不易聞見。大須知有。何用更無。摩尼寧紛於五色。全象豈隱於眾盲。存真去妄。難逃續鳧截鶴之譏。牖暗塞明。豈免夷嶽填溝之誚。所以八識元虗。五法皆假。二我妄自執持。三性誤相依立。千差萬別。不過一迷。原始要終。究歸當念。信直捷之無他。曾總持於終盡。始於不覺。終於不覺。水中之乳難分。聖濯凡情。凡袪聖見。黑裏之煤易辨。豈知情忘智合。想盡體圓。故曰大道秪在目前。至理寧推劫外。
○初序分。分二。
△初序經緣起。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南海濵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為莊嚴。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俱。從彼種種異佛剎來。是諸菩薩摩訶薩。無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遊戲。大慧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一切諸佛手灌其頂。自心現境界。善解其義。種種眾生。種種心色。無量度門。隨類普現。於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通達。
涅槃會上。阿難請佛。結集諸經。以何冠首。佛言當以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遂為諸經通例也。此經直指眾生現前根身器界。悉唯心現。如夢如幻。非有非無。一念不覺。斯萬法齊彰。當處發明。則一心靡異。此諸佛菩薩。不思議境界。非二乘外道所知。故一時當機。與同來在會。諸大菩薩。皆得三昧自在。神通游戲。善解自心所現。隨眾生種種心色。方便度脫。皆於五法自性八識無我。究竟通達。堪能聽受如來第一了義。不墮疑網。不為一切異因愚法之所惑亂。所共集會諸大丘丘。皆一乘化現。不同定性聲聞。不堪登起。故此緣起。與本經唯心之旨。相應顯示也。
△次當機偈讚。
爾時大慧菩薩。與摩帝菩薩。俱遊一切諸佛剎土。承佛神力。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讚佛。
諸佛剎土。即眾生剎土。此菩薩能於眾生日用。通達如來境界。所謂見一切色。皆是佛色。聞一切聲。皆是佛聲。游一切剎土。皆諸佛剎土也。以此上承諸佛神力。下為在會發機。所有讚佛。皆含經義。不可別有旨趣耳。
世間離生滅。猶如虗空華。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一切法如幻。遠離於心識。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遠離於斷常。世間恒如夢。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世間如虗華。一切法如幻。世間恒如夢。此即眾生日用。頓見如來不思議境界。非智之所能有無也。如來憫此眾生。不能自覺。枉隨心識。妄計斷常。是興大悲。方便度脫。菩薩深領此意。故於讚佛。獨露全經旨趣。此為善解其義也。
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𦦨。常清淨無相。而興大悲心。
凡夫執陰中我。則煩惱依起。二乘觀陰無我。而所知未忘。二皆屬迷。非有淺深也。此言人法無我。煩惱爾𦦨。常自清淨。本皆讚佛之辭。然實指凡夫二乘。當體全空。良由不覺。妄見流轉。如來深知。而起悲度。雖無眾生得滅度者。而十無盡句。本願弘深耳。按三細。初依不覺。心動。名業相。二依動。能見。名轉相。三依見。境界妄現。名現相。此三屬八識。為無始虗偽習氣。後依現相。對境分別。成六麤智相。為法執俱生。二依智。起念不斷。名相續相。為法執分別。此二法我。雖屬七識。然根極能見。依不覺起。最為微細。十一地猶有二分所知愚。故非二乘所窺也。所知。即此爾𦦨也。三依念。起著。名執取相。為人執俱生。四依執。起計。名計名字相。為人執分別。此二人我。起一切根本煩惱。亦屬七識。然依境分別。為所執持。故二乘觀人無我。亦能除斷。而七識法我不斷也。奘師以分別屬六識。俱生屬七識。然此推原生起之由。故總言七識耳。五依惑造業。名起業相。六依業。招報。名苦繫相。此二屬人天。然總三細六麤。悉由不覺。覺即全空。所謂常清淨無相也。
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若有若無有。是二悉俱離。
前四偈。言眾生日用。悉是如來境界。此言如來涅槃。不異眾生生死。故曰一切無涅槃也。若有涅槃。寧無生死。既有生死。即有生死眾生。有眾生入生死。有生死眾生。即有涅槃佛。有眾生入生死。即有佛入涅槃。是覺與所覺。宛成相待。豈知一切眾生[A6]已般涅槃。不更涅槃。如來明見。故能隨順本際。生死涅槃。都如夢幻。既絕能所之心。不墮有無之見。無上正真。非盡思度量所測也。
牟尼寂靜觀。是則遠離生。是名為不取。今世後世淨。
法身無性無生。非心非識。此牟尼寂靜。頓離一切生滅見相。若作此觀。一剎那諸取俱斷。從當下[A7]已眼豁開。直至未來。自然淨念相繼。大鑒所謂前念不生。後念不滅也。此因讚佛。而指人於此著眼耳上初序分竟。
○二正宗分。分二。初直指離言絕證。廣大微妙。第。
一義法門。分二。
△初問一百八句。
爾時大慧菩薩偈讚佛[A8]已。自說姓名。我名為大慧。通達於大乘。今以百八義。仰諮尊中上。
菩薩自言通達大乘。葢欲當時後世知所問義。皆為一乘切要。非餘乘差別也。
世間解之士。聞彼所說偈。觀察一切眾。告諸佛子言。汝等諸佛子。今皆恣所問。我當為汝說。自覺之境界。
自覺境界。十方三世如來所證。四卷反覆推明。總不踰此。故首為揭示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承佛所聽。頂禮佛足。合掌恭敬。以偈問曰。云何淨其念。云何念增長。(魏譯云。云何淨諸覺。何因而有覺)云何見癡惑。云何惑增長。(魏譯云。何因見迷惑。何因有迷惑)何故剎土化。相及諸外道。云何無受次。何故名無受(魏譯云。寂靜及次第。唐譯云。及無影次第)。
念。謂妄覺也。癡惑。謂不覺也。真如無性。不覺妄動。見惑纔生。故有妄覺。欲淨妄覺。而窮妄覺之所起。欲悟不覺。而究不覺之所從。始知真如無性。佛佛秘旨。所宜首問也。剎土。即國土。化相。謂一切變化六道之相。先言外道。後出無受。此欲辨邪正差別也。無受。謂牟尼寂靜。不受一法。離諸影相。次。即諸地次第。所謂無為法而有差別也。
何故名佛子。解脫至何所。誰縛誰解脫。何等禪境界。云何有三乘。唯願為解說。緣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云何俱異說。云何為增長。(唐譯云。云何諸有起)云何無色定。及與滅正受。云何為想滅。何因從定覺。云何所作生。進去及持身。云何現分別。云何生諸地。
解脫至何所。欲顯牟尼寂靜。無有縛脫。故復曰誰縛誰解。言無解縛者。皆迷悟妄見耳。禪境界。指凡聖諸禪定。緣起。謂因緣所生法也。作所作。謂能作所作業果也。俱異說。指外道邪說也。增長。謂三有因果何因增長也。無色定。謂四空。滅正受。謂滅盡。想滅。謂無想定也。從定覺。謂如來何故從定而覺。起諸作用。示身去住也。現分別。謂現說種種差別之法。生諸地。謂建立諸地行相也。
破三有者誰。何處身云何。往生何所至。云何最勝子。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云何三昧心。最勝為我說。
破三有。總指三乘出三界有也。既出三界。住於何處。受何等身。往生何所。言三乘聖人。同出三界。然身土不同。應化各別也。最勝子。指諸菩薩。神通。謂六神通。三昧。翻正受也。三昧心。謂住三昧之心。與三昧同異也。
云何名為藏。云何意及識。云何生與滅。云何見[A9]已還。(魏譯云。何因見諸法。何因斷所見)云何為種性。非種及心量。云何建立相。及與非我義。云何無眾生。云何世俗說。
藏。謂藏識。意。謂七識。識。謂六五識也。生滅。即諸根識所現生滅。見。即生滅之見。還。謂還於無見也。同此一心。而有藏意識之別。而有見生滅見不生滅之異。此迷悟虗妄。悉無所有也。種性。三乘種性。非種。謂無種性。指外道闡提也。心量。謂同一心而各有劑量也。建立相。謂我相也。非我義。謂無我相也。眾生。即我相異說。謂於我法即無眾生。而於世俗說有者何也。
云何為斷見。及常見不生。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違。云何當來世。種種諸異部。云何空何因。云何剎那壞。
斷常。皆外道邪見。見不生。謂二見不生。即如來正法也。佛與外道相不相違。統一心平等而言之也。異部。謂佛滅度後。弟子結集。經部各異也。謂一心平等。佛外無別。而我法弟子。反有異見何也。空。謂諸法性空也。現見諸法。而言空者何也。剎那。微細念也。念念不停。而剎那不住。非無智之所知也。
云何胎藏生。云何世不動。何因如幻夢。及揵闥婆城。世間熱時𦦨。及與水月光。何因說覺支。及與菩提分。云何國土亂。云何作有見。
胎藏生。謂眾生分段生死也。世不動。謂國土屢遷。而真性常住也。幻。夢。揵闥婆城。熱時𦦨。水月光。總喻眾生與世界不實也。何因如者。謂眾生生死。世界遷流。宛爾現前。而言如幻夢等者。誰當覺知也。覺支。菩提。皆指正智。即覺幻夢者也。國土亂。謂國土遷流。作有見。謂國土遷流。而眾生無智。妄見實有。是何覺迷之相遠也。
云何不生滅。世如虗空華。云何覺世間。云何說離字。離妄想者誰。云何虗空譬。如實有幾種。幾波羅蜜心。何因度諸地。誰至無所受。
不生滅。虗空華。皆指世間而言。世間本不生滅。而妄見生滅。本如空華。而妄見實有。是有待乎覺者也。覺世間。即覺此不生滅如空華之世間也。既覺世間。便達如幻。不墮有無。非言說可及。故曰離也。言說既離。則分別頓息。一切諸法。猶如虗空。見本實相。得達彼岸。徧歷諸地。至於無受。此可次第證知。葢欲世尊分明顯示也。如實有幾種。謂所證真如。三乘差別。幾波羅蜜心。謂得度生死。亦分三乘也。
何等二無我。云何爾𦦨淨。諸智有幾種。幾戒眾生性。誰生諸寶性。摩尼真珠等。誰生諸語言。眾生種種性。
二無我中。法無我為極細。故重言爾𦦨。爾𦦨。即所知障。屬法執也。智。有根本差別。戒。有比丘菩薩也。摩尼寶性。屬器世間。語言種性。屬眾生世間。問中。或器世間。或眾生世間。或出世間。或佛。或弟子。或愚。或外。前後不定。亦一時錯綜。不必類齊。但可隨語得義。要知總從一真法界。妄見差別。如幻不可思議耳。
明處及伎術。誰之所顯示。伽陀有幾種。長頌及短句。成為有幾種。云何名為論。(唐譯云。道理幾不同。解釋幾差別)云何生飲食。及生諸愛欲。云何名為王。轉輪及小王。云何守護國。諸天有幾種。云何名為地。星宿及日月。解脫修行者。是各有幾種。弟子有幾種。云何阿闍黎。佛復有幾種。復有幾種生(唐譯云。如來有幾種。本生事亦然)。
明處。謂五明。一聲明。二工巧明。三醫方明。四因明。謂考訂邪正。五內明。謂分說五乘。前三。外論。後二。內論也。伽陀。翻偈。長頌短句。皆修多羅說。成。所說之理。論。內外解釋之別。此問說法當有幾種也。飲食。愛欲。人王。諸天。大地。星宿。日月。總言眾生器二世間名相。修行。弟子。闍黎。佛。生。謂出世間差別名相也。修行。通三乘。弟子。兼菩薩聲聞。闍黎。翻軌範。有五種軌範。生。謂如來多生修行以至成佛。所現生事也。
魔及諸異學。彼各有幾種。自性及與心。彼復各幾種。云何施設量。(唐譯云。云何唯假設)唯願最勝說。云何空風雲。云何念聰明。云何為林樹。云何為蔓草。云何象馬鹿。云何而捕取。云何為卑陋。何因而卑陋。云何六節攝。云何一闡提。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
性與心。皆指眾生根欲。施設量。即心性劑量假為施設也。念聰明。謂世聰。六節攝。西域以兩月為一節。年分六節。一闡。翻信。提。翻不具。謂信不具。此亦問眾生器世間名相差別也。
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禪師以何法。建立何等人。眾生生諸趣。何相何像類。
修行有進有退。生。即進也。禪之法。頓漸不同。人之根。大小不一。此出世間差別也。諸趣。謂六道四生。相。類。即諸趣相類。眾生世間。幻妄自多岐耳。
云何為財富。何因致財富。云何為釋種。何因有釋種。云何甘蔗種。無上尊願說。云何長苦僊。彼云何教授。如來云何於。一切時剎現。種種名色類。最勝子圍繞。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斷肉。食肉諸種類。何因故食肉。
此猶世間出世間差別也。釋種。甘蔗種。昔阿僧祗劫時。有菩薩為國太子。讓國為道。從瞿曇婆羅門學。改姓瞿曇。後歸住城外甘蔗園精舍。為捕賊所傷。血流於地。大瞿曇以天眼觀見。神足至園。取血著左右器。囑曰。此道士若至誠。當使血化為人。後十月。左右血各成男女。遂為甘蔗種。其後懿摩王生四庶子。為嫡所𧮂。王擯出國。住雪山直樹林。其母追至。各為其婚。竟得成立。王聞歡喜。發言曰。此真釋子。能自存立。因此名釋。釋。翻能。謂有材能也。第四子名莊嚴。即白淨王所承也。一切時剎。謂一切時。一切剎。隨類普現也。
云何日月形。須彌及蓮華。師子勝相剎。側住覆世界。如因陀羅網。或悉諸珍寶。箜篌細腰鼓。狀種種諸華。或離日月光。如是等無量。
須彌。玅高山。統四天下為一世界。蓮華。謂華藏世界。師子。於世界為最勝。世界有側有覆。總諸勝劣。如陀羅網。陀羅。翻帝。帝網千珠。珠珠交徹。言無盡也。日月。箜篌。細腰。華果。皆世界形相。珍寶。謂世界為珍寶所成。離日月光。謂無垢光明。不藉日月也。
云何為化佛。云何報生佛。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云何於欲界。不成等正覺。何故色究竟。離欲得菩提。善逝般涅槃。誰當持正法。天師住久如。正法幾時住。悉檀及與見。各復有幾種。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緣。彼諸最勝子。緣覺及聲聞。何因百變易。云何百無受。
化佛。千百億身。此隨類化也。大化。千丈盧舍那。為十地菩薩現。亦稱他報身也。如如。智慧。皆指法身。如如。本覺。智慧。始覺。此為自報。始本合一。理智雙融也。盧舍那於色究竟天得菩提道。而不於欲界者。為示離欲得清淨也。誰當持正法。謂何等根欲。方堪傳持正法也。諸佛住世。正法住世。各有久近。亦自他因緣也。悉。徧也。檀。翻施。見。指所被之機。謂如來徧施之教。與所被眾生之機。共有四種。一世界悉檀。得歡喜益。二對治悉檀。得滅惡益。三為人悉檀。得生善益。四第一義悉檀。得悟理益也。毗尼。翻律。比丘。為持律之人。因緣。結戒因緣也。百變易。百無受。此言菩薩緣覺聲聞差別也。變易。謂變易生死。未至佛地。猶居方便。易麤為妙也。無受。謂無餘涅槃。三乘皆證也。
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間。云何為七地。唯願為演說。僧伽有幾種。云何為壞僧。云何醫方論。是復何因緣(唐譯云。云何為眾生。廣說醫方論)。
五地菩薩涉俗利生。名世間通。至七地生因俱盡。始名出世。僧。有大乘二乘。壞僧。謂破律破見也。佛喻良醫。謂如來隨緣化現。應病與藥。如世良醫也。
何故大牟尼。唱說如是言。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是我。何故說斷常。及與我無我。何不一切時。演說真實義。而復為眾生。分別說心量。何因男女林。訶梨阿摩勒。雞羅及鐵圍。金剛等諸山。無量寶莊嚴。僊闥婆充滿。
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是我。謂今古自他。無一二相。此真實說也。而復說常說斷。說我說無我。廣為眾生分別心量者。根有大小。法有邪正也。斷常我。皆指外道。無我。指二乘也。男女林。即屍陀林。其林生果。狀如男女。訶梨。阿摩勒。二果名。此即現前果木。推而雞羅鐵圍金剛諸山。無量莊嚴。一切僊神充滿其間。極耳目之內。耳目之外。何因而有。終名何等。此不可以心意得也。乃知一百八句。窮盡世間。及與出世。然不越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忽而扣擊真詮。忽而指點俗諦。似無倫次。而皆自心所現。如幻不思議境界。無有淺深。豈分難易。唯證方知也。
○次答直指非句。分二。
△初牒。
無上世間解。聞彼所說偈。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善哉善哉問。大慧善諦聽。我今當次第。如汝所問說。
序經以百八問為大乘度門佛心第一。謂諸佛自覺境界。不出自心所現。世間出世一切諸法。迷為名相。悟即如如。故即所問。[A10]已具所答。以見機感相搆。更無別指也。此下一依原問牒過。然後顯示建立。但所牒詞。略有轉換。微露密旨。不可不諦觀也。
生及與不生。涅槃空剎那。趣至無自性。
此轉牒原問。而先以生與不生二法。括盡問意。乃帶云究竟無自性。正微露密旨也。涅槃。攝不生義。剎那。微細流注。攝生義。而曰空剎那。正指其念念不住。相續似生。而非實生也。不生以對生而言。若無生義。則不生無所顯。故涅槃剎那。究至無自性也。下文牒詞。各有所領。先後錯綜。或重略略。不可楷定耳。
佛諸波羅蜜。佛子與聲聞。緣覺諸外道。及與無色行。如是種種事。
此領云何名無受。幾波羅蜜心。何故名佛子。云何有三乘。云何俱異說。云何無色定。
須彌巨海山。洲渚剎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羅。解脫自在通。力禪三摩提。滅及如意足。覺支及道品。
須彌二句。領須彌及蓮華。一切國土名相也。星宿二句。領諸天有幾種三句。解脫四句。領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何因說覺支。及與菩提分。力。即五力。三摩提。即三昧。如意足。即四如意足。覺支。即七覺支。道品。即三十七助道品也。
諸禪定無量。諸陰身往來。正受滅盡定。三昧起心說。心意及與識。無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與現二見。
陰身往來。領眾生生諸趣。諸禪。滅盡。及三昧起。領云何無色定四句。心意四句。總領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問中雖無五法自性句。然所列眾生世間。器世間。皆五法中名相妄想。一切諸禪解脫。即正智如如。又緣起離想真實句。即三自性。所謂意具而詞錯綜耳。
乘及諸種性。金銀摩尼等。一闡提大種。荒亂及一佛。智爾𦦨得向。眾生有無有。
乘及諸種性。重領三乘種性。金銀摩尼等。領誰生諸寶性。一闡提。領云何一闡提。帶言大種。以外道計大種為生因也。荒亂。即國土亂。一佛。領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是我。智爾𦦨。領云何爾𦦨淨。得向。領解脫修行者。眾生有無有。領斷見常見也。
象馬諸禽獸。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唐譯云。云何因譬喻。相應成悉檀)及與作所作。
象馬二句。領云何象馬鹿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領悉檀及與見。謂如來說法。非言所及。所以譬通。譬所悟處。即為相應。遂成機感。所謂見也。作所作。領云何作所作。
叢林迷惑通。心量不現有。(唐譯云。眾林與迷惑。如是真實理。唯心無境界)諸地不相至。百變百無受。醫方工巧論。伎術諸明處。諸山須彌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眾生。身各幾微塵。
叢林。就當時所見。槩喻目前諸法。迷惑。指百姓日用。此葢通有情無情。同在一真法界。而於心量無所露現也。此二句。問中所無。然帶下二句。當是以凡例聖。諸地不相至。雖領何因度諸地。百變百無受。雖領云何百變易云何百無受。若以覺自心量。則地地本不相到。行布圓融。皆無實法。所謂百變易百無受。猶為心量所限。未盡迷情也。醫方二句。領明處及伎術。諸山須彌地。下至毛孔眉毛幾。乃大慧問所不到。世尊推而揭之。量。度數也。上中下。總指十界眾生。謂諸眾生。合幾微塵成一身量也。
一一剎幾塵。弓弓數有幾。肘步拘樓舍。半由延由延。
按舊註。剎。剎土。大千世界為一剎土。二尺為一肘。四肘為一弓。五百弓為一拘樓舍。十拘樓舍為一由延。由延即由旬也。
兔毫窻塵蟣。羊毛𪍿麥塵。鉢他幾𪍿麥。阿羅𪍿麥幾。獨籠那佉棃。勒叉及舉利。乃至頻婆羅。是各有幾數。
古註云。七微塵。成一窻塵。七窻塵。成一兔毛頭塵。七兔毛頭塵。成一羊毛頭塵。七羊毛頭塵。成一牛毛頭塵。七牛毛頭塵。成一蟣。七蟣。成一蝨。七蝨。成一芥。七芥。成一大麥。𪍿。即大麥也。鉢他。一升也。阿羅。一斗也。獨籠。一斛也。那佉梨。十斛也。勒叉。為一萬。舉利。為一億。頻婆羅。為一兆也。
為有幾阿㝹。名舍梨沙婆。幾舍梨沙婆。名為一賴提。幾賴提摩沙。幾摩沙陀那。復幾陀那羅。為迦梨沙那。幾迦梨沙那。為成一波羅。此等積聚相。幾波羅彌樓。(唐譯云。幾塵成芥子。幾芥成草子。復以幾草子。而成於一豆。幾豆成一銖。幾銖成一兩。幾兩成一觔。幾觔成須彌)是等所應請。何須問餘事。
本譯梵語。唐翻此土。可對悉也。前後三節。總揭塵數難知。前古註依西域度量。未可以此土畫一耳。
聲聞辟支佛。佛及最勝子。身各有幾數。何故不問此。火𦦨幾阿㝹。風阿㝹復幾。根根幾阿㝹。毛孔眉毛幾。
三乘聖人。正依二報。各有大小。而言根各有幾塵。毛孔眉毛幾。推而火𦦨風輪。一切境界。窮極數量。則非一切智莫能及也。然要責大慧不問者。葢欲窮其所不知。以顯唯識之理。謂一切根身器界。皆唯內識。似有現前。非由眾多積聚。例知三乘行相。諸禪三昧。色與無色。外道天僊。四生三塗。總惟識變。元非實有。此佛意也。若以佛果妙智。則一切差別。自然非諸菩薩境界。讀前後反揭語意。方得本經旨趣耳。
護財自在王。轉輪聖帝王。云何王守護。云何為解脫。廣說及句說。如汝之所問。眾生種種欲。種種諸飲食。
此以下復領前問。護財自在王三句。領云何名為王三句。廣說句說。領伽陀長短句。眾生種種欲二句。領云何生飲食二句。
云何男女林。金剛堅固山。云何如幻夢。野鹿渴愛譬。云何山天僊。揵闥婆莊嚴。解脫至何所。誰縛誰解脫。云何禪境界。變化及外道。云何無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無因作。及非有無因。云何現[A11]已滅。云何淨諸覺。云何諸覺轉。及轉諸所作。云何斷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誰。何處為何身。云何無眾生。而說有吾我。云何世俗說。唯願廣分別。所問相云何。及所問非我。云何為胎藏。及種種異身。
云何男女林六句。領何因男女林六句也。中帶云何如夢幻。野鹿渴愛譬。正見現前林木。皆識心影現。如幻夢不可得。野鹿奔𦦨。渴愛所惑耳。變化及外道。領云何剎土化相及諸外道。云何無因作四句。領俱異說。無因有因。即有無二見。非有非無。不出四句也。現[A12]已滅。領見[A13]已還。淨覺三句。領淨其念。念增長也。云何斷諸想二句。重領云何為想滅何因從定覺。云何無眾生六句。總領云何建立相四句。先後頓錯。胎藏。領胎藏生。種種異身。領種種名色相也。
云何斷常見。云何心得定。言說及諸智。戒種性佛子。云何成及論。云何師弟子。種種諸眾生。斯等復云何。云何為飲食。聰明魔施設。云何樹葛藤。最勝子所問。云何種種剎。僊人長苦行。云何為族姓。從何師受學。云何為醜陋。云何人修行。欲界何不覺。阿迦膩吒成。
心得定。領云何三昧心也。言說及諸智二句。領誰生諸語言及諸智有幾種幾戒眾生性也。云何成及論。領成為有幾種云何名為論也。云何師弟子。領弟子有幾種云何阿闍梨。種種諸眾生二句。領男女及不男。云何為飲食。領云何生飲食。聰明魔施設。領云何念聰明與魔及諸異學也。樹葛藤。領林蔓草。種種剎。領云何日月形乃至如是等無量也。長苦行。領云何長苦僊。族姓。領釋種甘蔗種。從何師受學。領建立何等人。醜陋。領卑陋。修行。領修行進退也。欲界何不覺二句。領欲界不正覺四句。阿迦膩吒。此云色究竟也。
云何俗神通。云何為比丘。云何為化佛。云何為報佛。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云何為眾僧。佛子如是問。箜篌腰鼓華。剎土離光明。
俗神通。領世俗通。比丘。領毗尼比丘分。化佛。領云何為化佛四句。眾僧。領僧伽有幾種。箜篌二句。同領日月形無量剎土餘意也。
心地者有七。所問皆如實。此及餘眾多。佛子所應問。一一相相應。遠離諸見過。悉檀離言說。我今當顯示。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諦聽。
心地有七。領問七地也。總言眾多所問。皆如實理。葢謂麤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故曰一一相相應。遠離諸見過。此先約定。以出直指之意。若不契本無言。則不但世諦流布。即第一義諦。揆之如實。亦屬名言。所以離言顯示。世尊諄切告誡。然後建立。下文自明也。所領獨以七地終者。七地思惑[A14]已盡。慧心顯著。與此無間悉檀。互相明證。亦非無旨耳。
△次答。
此上百八句。如諸佛所說。不生句。生句。常句。無常句。相句。無相句。住異句。非住異句。剎那句。非剎那句。自性句。離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斷句。不斷句。
如諸佛所說。謂世尊所酬。與三世諸佛無異。佛佛同一秘密也。究所答語。只不無非離四字。此直指之詞。但遮其非。而不言其是。若有所是。何異於非。如金莊嚴具。謂非瓶非盤非釵非釧。使人當下豁然。非謂非瓶非盤非釵非釧。而明其所為金也。夫全藏即識。謂藏無自性。不能自守。妄有所覺。知其為妄。無覺所覺。所謂全識即藏。無有藏者。誰知為藏也。所謂識者。於自境界。不能泯然自盡。分別遂生。悟葢悟其妄生分別耳。分別自境。與分別他境。皆分別攝。即明其所為金者也。故凡有言句。悉由分別。凡有分別。皆為世諦。三界二十五有。世諦也。是非。善惡。男女。身財。建立。世諦也。乃至三乘。十二部。內外。因果。進退。證向。無非世諦。夫世諦之不可言第一義諦也。第一義諦。非分別所得。非言說所詮。若分別言說第一義諦。是為分別言說。非第一義諦也。若離分別言說。則第一義諦。當下豁然。三乘。十二部。第一義諦也。內外。因果。進退。證向。第一義諦也。乃至三界二十五有。是非。善惡。男女。身財。建立。林木。風雲。星宿。車服。居宅。產業。邪正。俛仰。屈伸。晝夜。睡覺。無非第一義諦。法華云。不如三界見於三界之相。如來明見。無有差謬。故知第一義諦。離分別。泯言說。自知自證而[A15]已。所謂直指之詞也。此固不之。無之。離之。非之。而不言其所是。三世如來同一秘密也。不生句生句。唐譯生句非生句。即世所謂生句。而指其非。非謂無生之理。即在生句中也。常。謂無常計常之常。相。兼事相理相也。住異。即生住異滅四相之二也。
邊句。非邊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緣句。非緣句。因句。非因句。煩惱句。非煩惱句。愛句。非愛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淨句。非淨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師句。非師句。
邊。謂有邊無邊。此外道邪見。中。乃我法中道義也。此二句原問所無。然邊即俱異攝。中即常見不生句攝。下文多有問意具而詞無者。當倣此也。上常。世間無常計常。此常。謂外道計有常性也。方便。謂一切聖教及世教所作方便。巧。巧合之義。亦方便攝也。
種性句。非種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非所有句。(魏譯云。寂靜見。非寂靜見)願句。非願句。三輪句。非三輪句。相句。非相句。(唐譯云。標相句。非標相句)有品句。非有品句。(唐譯云。有句。非有句。無句。非無句)俱句。非俱句。
所有句。謂寂靜如實所有之句也。願。即自願處之願。為菩薩句攝。三輪。謂身輪口輪意輪。所謂三輪業空也。相。謂建立法相也。
緣自聖智現法樂句。非現法樂句。剎土句。非剎土句。阿㝹句。非阿㝹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實句。非實句。(唐譯云。大種句。非大種句)數句。非數句。數句。非數句。明句。非明句。(魏譯云。通句。非通句)虗空句。非虗空句(魏譯云。虗妄見。非虗妄見)。
緣自聖智法樂。謂證自聖智所有法樂也。實句。謂外道以四大種為有實性。能生諸法也。上句數。即所補三十二句數法。下句數。謂數量之數也。明。三明之明。即三明六通義。虗空。謂妄見如虗空也。
雲句。非雲句。工巧伎術明處句。非工巧伎術明處句。風句。非風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設句。非施設句。自性句。非自性句。陰句。非陰句。眾生句。非眾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爾𦦨句。非爾𦦨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亂句。非荒亂句。幻句。非幻句。夢句。非夢句。𦦨句。非𦦨句。像句。非像句。輪句。非輪句。(唐譯云。火輪句。非火輪句)揵闥婆句。非揵闥婆句。天句。非天句。飲食句。非飲食句。婬欲句。非婬欲句。見句。非見句。波羅蜜句。非波羅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諦句。非諦句。果句。非果句。滅起句。非滅起句。(唐譯云。滅句。非滅句。起句。非起句)治句。非治句。(唐譯云。醫方句。非醫方句)相句。非相句。支句。非支句。(唐譯云。支分句。非支分句)巧明處句。非巧明處句。禪句。非禪句。迷句。非迷句。現句。非現句。護句。非護句。族句。非族句。
輪。火輪也。治。對治之治。謂如來應病與藥。如世良醫也。相。有三答。初答。一切事理。俱無體相。次答。建立法相。此答。形相。即眾生生諸趣。何相何狀[1]䫫也。支。支分。謂形體分段也。迷。即迷惑。現。即現二見也。護。謂守護國。族。種族也。
僊句。非僊句。王句。非王句。攝受句。非攝受句。寶句。非寶句。記句。非記句。一闡提句。非一闡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唐譯云。作句。非作句)身句。非身句。覺句。非覺句。動句。非動句。根句。非根句。有為句。非有為句。無為句。非無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節句。非節句。叢樹葛藤句。非叢樹葛藤句。
攝受。謂攝受與攝受者。世間出世法。皆有攝受義。記。記論也。味。義味之味。謂所詮之義味也。事。即世出世間所作之事。覺。謂覺知。即因境分別之心。動。對靜言。根。謂根身也。
雜句。非雜句。(魏譯云。種種見。非種種見)說句。非說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處句。非處句。(唐譯云。住持句。非住持句)字句。非字句。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說。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雜。謂眾多言說也。處。猶居處。有住而持之之義。世間出世。皆有住持。謂擔荷主持也。再言先佛所說。謂此佛法世法。一切事理因果。無不當下分別性離。言語道斷。三世如來同一秘密。深切告誡。始終無二也。
○上初直指離言絕證。廣大微妙。第一義法門竟。二示言說所入第一義識海常住。以顯惟心。分八。初明八識因果邪正。以顯聖智自覺。分二。初略明八識因果邪正。以表離妄所證。分七。
△初示諸識生滅難知。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
三界唯心。萬法惟識。楞伽四卷。始終本末。一以貫之。出世世間。無一二相。無言說相。當處全真。豈容擬議。如來所為總百八句而槩云非者。為不可說示。而以遮語微悟之也。悟之而更以識請者。唯識之理不窮。則惟心之量不現。諸識。八種識也。第八。如來藏。亦名識藏。亦名現識。此生佛迷悟之源也。解深密為始教菩薩不能擔荷八識。別立第九。即指此識真相也。起信論立業相轉相現相。謂如來藏轉為識藏。依迷說也。此識全妄全真。原無二體。但就迷悟。似有殊用。謂生滅與不生滅和合。非有兩心。亦指點迷時不生滅相宛爾耳。七。意。梵語末那。六。意識。五。眼耳鼻舌身識。共名分別事。總為八種識也。問諸識。而先詰生住滅者。窮諸識之情狀也。答生住滅。而首言非思量所知者。謂生滅中。大有文殊普賢境界。唯證始知。非聲聞緣覺所及也。流注。謂真法無性。不能自守。故有遷流之義。此以不覺妄動為生。一往不返為住。無想。及昏醉。悶絕。為暫滅。滅[A16]已復生。無有窮盡。若論果證。須由觀察智力。至金剛地。而後異熟始空。然華嚴十住初心。明見佛性。亦能當下知歸。與佛無別。所謂因果相徹也。相。謂諸識業用。即下文種種不實虗妄。及一切根識等相。此相未覆真時。以有流注。念念不停。當生有滅。未易為愚者說也。
△二略說識相。依真迷起。
大慧。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轉。不住之義。謂諸識念念不住也。業。即起信三細之業。起信單指八識初相。而此言諸識皆因不覺妄動也。雖不覺妄動。而念念不住。當處全空。雖不覺妄動念念不住。而全體皆真。無別轉業也。流注及相。但指迷中生滅。此就轉業。指出真相。是生滅中。具足如來行處。唯當證知。非可以意得也。天親菩薩造論。謂諸佛如來行處。唯有真識。不能如是分別觀察。入於識空。故依識入一切法無我。非謂一向謗真識也。
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
三種。總攝八識之相。現。指第八。分別。指前七。真。則總攝二識也。真。譬鏡。現。譬鏡光。鏡光能現。故云現識。鏡光所現。眾像臚然。故云分別事識也。凡聖之識體無二。迷悟之作用攸分。佛性流轉。舟行岸移。都無實事爾。
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魏譯云。大慧。了別識。分別事識。彼二種識。無差別相。遞共為因)。
現與分別。俱有壞不壞二相。非單以現為不壞。而以分別為壞也。現識壞相者。種種不實諸虗妄是也。分別壞相者。一切根識是也。此二識差別之相。所以為壞。然差別中。元有無差別真相。由於無始不覺。故無差別隱。而差別現。差別既現。則無差別益隱。所謂展轉因也。若單以現為不壞。則流注虗偽。誤作真因。單以分別為壞。則根塵緣會。誰為對現。乃知迷。則二壞之因相釐然。悟。則一真之寂靜宛爾。若明藏轉由生。始信覆真所滅耳。
大慧。不思議熏。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
現識。一真識耳。真如無性。念念不覺。重為無明。由是三細。一時變現。此熏變因相。不可思議。如蟲禦木。偶爾成字。本非實性也。
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識因。
分別事識。亦一真識耳。由外六塵。引起內見分種子習氣。以為前七實我。成分別事識因相。豈知迷真心而為妄想。變內識而似現前。復取現前。發揮虗妄。所謂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也。
△三示悟真不滅。
大慧。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虗妄滅。即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
覆。返也。歸也。自迷真為現。真如佛性。因不覺而起見相種種不實虗妄。以故流轉根識。曾不自覺。瞥爾知歸。則種種虗妄。如湯沃冰。根塵識心。應時消落。到此唯有真識。更無餘識耳。種種不實虗妄。指八識之相。根識。謂前七識相也。生。則流注先生。滅。則諸相先滅。在覆真時。當下圓徹。略無次第。然頓悟漸除。根欲未一。不妨亦存行布也。
大慧。相續滅者。相續所因滅。則相續滅。所從滅。及所緣滅。則相續滅。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謂無始妄想熏。緣者。謂自心見等識境妄想。
相續。即流注也。流注以種種不實虗妄相為因。此即無始妄想熏也。而以一切根識相為緣。此即自心見等識境妄想也。所因滅。則流注自滅。所從之因滅。故所緣亦滅。因緣悉滅。則流注自滅耳。總之迷。則真成流注。葢謂如來藏自性不守。不能自返也。此流注性。動生見相。目為虗妄。而即以虗妄為依。茫茫識性。無所棲泊。即以自所妄動之見相。而為憑賴。所謂因依也。依此虗妄。變似根識。而即以根識為緣。茫茫識性。無所引發。即以自所變現之根識。而為游戲。所謂緣現也。乃知因緣二相。長養流注。二相可壞。而流注之真相不壞。但在迷中。不能自守。只名流注。不名為真。覆與不覆之別也。故悟。則流注即真。瞥爾知歸。頓忘依託。所有出興。不假緣現。所謂相滅。而流注至此。乃究竟滅也。所以迷。則二壞不壞相。展轉為因。悟。則流注與相。互相解脫。然要之迷悟妄分。真性無別。此智者所為釋然自合爾。
大慧。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復如是。大慧。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則泥團微塵。應無分別。
此喻藏識真相。與轉識非一非異。以明轉識滅。而藏識自真相不滅也。外道斷見。秪為不識流注生因。故取真。則與妄同收。去妄。則兼真共棄。迷悟未分。斯一異難言耳。
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識滅者。藏識則滅。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前現識。即此藏識。分別事識。即此轉識也。藏識原與轉識作生起因。故非異。而藏識真相。不與轉識俱滅。故非不異。迷真為藏。真相恒居於業相之中。悟藏元真。業相頓融於自真之內。故業因迷有。藏以悟捐。異熟空時。藏識亦滅。而自真相不滅。論曰。所言滅者。唯心相滅。非心體滅。又曰。唯癡滅故。心相隨滅也。
△四出邪斷異因。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論。謂攝受境界滅。識流注亦滅。若識流注滅者。無始流注應斷。大慧。外道說流注生因。非眼。識。色。明。集會而生。更有異因。大慧。彼因者。說言若勝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時。若微塵。
攝受境界。謂諸識招攬塵相也。此相滅時。流注潛伏。昧者不覺。妄見空寂。遂以為斷。不知流注無始之迷相可捐。而自真相不斷。葢由真識熏變。不能自守。隨緣施設。前緣既謝。後緣續起。真識於中。暗自度越。所謂業識茫茫。無本可據。即此流注也。流注元真。因迷。乃有眼識色明。共相生住。外道惑為勝妙。成於異因。菽麥未分。宛同生滅。因非真因。究歸斷見也。按數論師。計二十五諦。分為九位。由先黃赤僊人。精修禪定。有神通力。知八萬劫事。八萬劫前。冥然不知。昧為冥初自性。故第一位。名曰冥初。亦名勝性。二。智大。亦名覺大。冥初之際。覺知增長。故謂從冥生覺。三。我心。亦名我執我慢。此由覺有。故謂從覺生我心。四。五唯量。亦名五微。即色聲香味觸。以色等五。由我執心現。故謂從我心生五唯。五。五大。即地水火風空。此五。徧一切處。稱為大。由極微生。故謂從五唯生五大。六。五知根。即眼耳鼻舌身。因五大而成。故謂從五大生。七。作業根。即口手足及大小便。此五。能作業用。亦因五大而成。八。心平等根。指肉團心。即意根。平等者。以此根能徧根境。亦五大所成。并五知。五作業。為十一根。九神我。乃八識。外道不知八識。執為神我。能生諸法。常住不壞。此神我。即勝妙也。勝論師。計六句為生因。謂實。德。業。大有。同異。和合。又從實句中。計有九法。謂地。水。火。風。空。時。方。我。意。又時散外道。執一切法。皆從時生。彼見草木以時開落榮枯。計時為常為一。是萬物因。是涅槃因也。順世師。計一切色心等法。皆用四大極微為因。然四大中。最精靈者。能有緣慮。即為心法。此極微。即微塵也。塗灰外道。計大自在天。體實遍常。能生諸法。明論師。計大梵。時。方。本際。自然。虗空。我。七法常住。能生一切法。此大梵。即士夫也。外道所計雖多。不出斷常二見。非常計常。亦總成一斷耳。
復次大慧。有七種性自性。(魏譯云。外道有七種自性)所謂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種性自性。因性自性。緣性自性。成性自性。
上言外道異因。此乃詳言異因中。有七種立教。總不越四句。所謂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也。因性自性。即自生。大種性自性。緣性自性。即他生。集性自性。相性自性。成性自性。即共生。性自性。即無因生。論云。且數論者。執我是思。受用薩埵。剌闍。答摩。所成大等二十三法。薩埵。翻有情。亦云勇猛。剌闍。翻微。又牛毛塵等。答摩。翻闇。新總翻貪嗔癡。由此自性。合三事故。能生諸法。所謂集性自性也。又二十五諦中。神我為主。能生諸法。常住不壞。所謂性自性也。相性自性。即勝論師六句。以實德業大有同異和合。諸有相法。為生起因。而六句中和合句。即成性自性。此執諸法和合為用也。大種性自性。即順世師。謂四大是常。能生諸法。因性自性。緣性自性。即二聲論師。一待緣生。即以聲為生法之因。二待緣顯。即以生聲之緣為因也。如來窮極外道所計。證成異因。然後出我法第一義心。所以立彼我之辨也。
△五示正因以別邪妄。
復次大慧。有七種第一義。所謂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見境界。起二見境界。超子地境界。如來自到境界。大慧。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以性自性第一義心。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法。聖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與外道論惡見共。
正法真因。亦有七種差別。然種種境界。皆第一義境界。無有凡聖淺深之異。三世如來。聖慧眼入自共相所建立如也。如。即七種實相。無有凡聖淺深。悉同一味。非聖慧眼。莫能證知耳。心境界。即如來藏。轉為識藏。并前七諸根識。一切心王心所。皆心所行之境界也。慧境界。指聞思修及諸禪定三昧。智。謂根本智也。根本智發。然後了達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如實知見。所謂二見境界。超。即超此也。菩薩至十一地。尚有二愚。過此因位乃盡。如來自到境界。即無上正等正覺。始稱唯心。因忘果極也。外道不知自心現境界。初由不覺。熏變成識。元無實體。妄以為實。執為自性。二乘不達法空。滯於權小。皆日在第一義中。迷真狥妄。如來愍此愚癡。廣施法要。即就凡聖唯識差別。指出如來自性第一義心。啟凡愚以窮七歸一之權。示大智以即七即一之實。以此成就世間出世間上上法。一切如來自他受用。由斯建立。故雖有自共相。總不越如實真義。所為與外道惡見別也。
大慧。云何外道論惡見共。所謂自境界。妄想見。不覺識自心所現分齊。不通。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外道惡見。皆由妄想。不覺自心所現。故日在第一義中。枉作有無二見。此不與正法共也。如來藏性。純一不雜。無有人法。故曰無性。無性之性。名第一義心。華嚴云。不識第一義諦。故名無明。在無明中。見法分齊。不知心現。計有計無。秪增妄想。所謂自境界也。自見不除。妄執成論。故下文更出其過也。
△六斥外道有無邪斷。
復次大慧。妄想三有苦滅。無知愛業緣滅。自心所現幻境隨見。今當說。
將出有無妄計之過。即慮其深迷難知。故謂惑業苦盡。始信自心所現。悉如幻境。葢言其見過之習氣難除。如幻之境界未易見耳。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也。苦。果也。三有苦果。從妄想生。故曰妄想三有苦。無知。謂根本無明。愛。謂貪欲。即潤生無明也。此二無明。能結三有業因。所謂惑也。由此二惑。作生死業繫。故云業緣也。惑業苦三。唯心所現。外道不達如幻境界。執為實有。妄生分別。惑復起惑。苦益加苦。深著虗妄。不能暫捨。故如來鄭重其說而後出之。意固深切。
大慧。若有沙門婆羅門。欲令無種有種因果現。及事時住。緣陰界入生住。或言生[A17]已滅。
沙門。翻勤息。凡出家為道。亦該正法邪外也。婆羅門。翻淨行。西域在家為道。即此土儒門也。無種。謂不知藏識真相。徒見無明發業。以為本無今有。如計冥初。以為生因。成大等二十三果。有如是現。有種。謂不知流注及相。皆唯識現。原非實性。妄計四大微塵等。以為生因。成一切果。有如是現。及計此所生事。依時而住。如[1]散時師。計時為常為一。為萬物因也。或云緣陰界入生住。此執五蘊實我實法。同於有種。或云生[A18]已復滅。同於無種也。
大慧。彼若相續。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業。若果。若諦。破壞斷滅論。所以者何。以此現前不可得。及見始非分故。大慧。譬如破缾。不作缾事。亦如焦種。不作芽事。
相續。即流注。事。即相也。因緣和合。曰生。因緣別離。曰滅。現在因果。曰有。生滅既滅。曰涅槃。超情絕智。曰道。依理成行。曰業。所作[A19]已辦。曰果。第一義成。曰諦。相續至有。世間法也。涅槃至諦。出世間法也。外道不識自心所現。幻妄非實。而以現前幻妄。執為因相。或為果相。毋論世間生滅。即出世間無生滅法。妄見為有。妄見為無。究歸磨滅。故曰不可得也。不達無明生相。真如自體。非其所見。故曰見始非分也。迷於本覺。生滅徒然。不了目前。有無悉妄。此世尊指為破壞斷滅也。喻如破缾不作缾事。焦種不作芽事。謂非真因。必無真果也。
如是。大慧。若陰界入性。[A20]已滅。今滅。當滅。自心妄想見。無因故。彼無次第生(唐譯云。應知此則無相續生。以無因故。但自心虗妄所見)。
此明斷滅之論。為不識流注生因也。次第。謂流注相續也。陰界入雖滅。而有相續。此相續生因。迷真而起。根塵隨現。根塵雖滅。而相續不滅。相續即滅。而相續之體不滅。謂但業相滅。而自真相不滅也。今外道謂陰界入性。[A21]已滅今滅當滅。乃自妄想計。以為陰界入。不從迷得。徒見其自生自滅。秪成無因耳。故知不識流注生因。不但生疑真生。即滅亦疑真滅。疑真生。則不達真如迷起之原。疑真滅。則不明自性無生之體。此有無二計。俱為斷滅也。
大慧。若復說無種有種。識三緣合生者。龜應生毛。沙應出油。汝宗則壞。違決定義。有種無種說。有如是過。所作事業。悉空無義。
妄計三緣合生。猶迷於內識變似之旨也。一切根塵。皆由內識。變似現前。緣會非無。迷起非有。本無生理。誤執因相。是龜無毛因。而生毛。沙無油因。而出油。違決定義。彼宗有如是過也。豈有無因。而能有果。所作事業。悉空無義耳。
大慧。彼諸外道。說有三緣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過去未來現在有種無種相。從本[A22]已來。成事相承。覺想地轉自見過習氣。作如是說。如是。大慧。愚癡凡夫。惡見所噬。邪曲迷醉。無智。妄稱一切智說。
三緣合生。世尊亦嘗謂世間因果。有如是方便自相。此自迷真而言。而非執此以定有無因相也。外道有無妄計。窮八萬劫於無知。執三緣生於暫現。昧於三世迷起之因。成於覺想見過之習。從本[A23]已來。成事相承。世人不知。惑為智說。故世尊重斥之。以示天下萬世也。方便。謂緣生之方便也。方便所作。望無明為果相。望業繫為因相。世間因果。由迷而生。執迷起見。著為定論。疑誤初學。為害豈淺歟。
△七示離妄所證。
大慧。若復諸餘沙門婆羅門。見離自性。浮雲火輪揵闥婆城。無生。幻𦦨水月及夢。內外心現。妄想無始虗偽。不離自心。妄想因緣滅盡。離妄想說所說。觀所觀受用建立身之藏識。於識境界攝受及攝受者。不相應。無所有境界。離生住滅。自心起。隨入分別。大慧。彼菩薩不久當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無開發方便。大慧。彼於一切眾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緣。遠離內外境界。心外無所見。次第隨入無相處。次第隨入從地至地。三昧境界。
不達迷起。妄見法生。達妄元虗。觀同幻化。若不覺之差別頓空。即順性之智悲無礙。此設修行正見。所以別外道邪計也。謂沙門婆羅門。若能反迷為悟。見一切法。皆無自性。如浮雲等。無有生滅。所有內外一切心相。但因無始不覺虗妄。全體皆心。無有分別。作此觀[A24]已。一切分別心境頓盡。一切分別言說亦盡。觀現前器界根身。皆藏識變現。直下與能取所取。兩不相應。無一切生滅境界。然後從自心現量。起諸分別。此菩薩所以不久得生死涅槃。二俱平等。所有方便。悉無功用。觀眾生界。緣起無生。遠離內外心境。無一切心外之見。入初地無分別智。由是從地至地。諸禪三昧。次第證入爾。
解三界如幻。分別觀察。當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現。無所有。得住般若波羅蜜。捨離彼生。所作方便。金剛喻三摩提。隨入如來身。隨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莊嚴。等入一切佛剎外道入處。離心意意識。是菩薩漸次轉身。得如來身。
此八地至十地相也。八地斷俱生我執盡。證無功用道。所作皆息。十方如來。同聲勸發。始以如幻觀。觀三界如幻。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現無所有也。自心現無所有。即無功用道。乃八地行相。至此始得度越。至九地。方能說法利生。十地。方能分身十方。承事諸佛。所謂得無礙般若波羅蜜也。彼生。指生相無明也。十地以後。以金剛喻方便智力。斷生相無明。證如來法身。真如常住。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用。具足方便。具足莊嚴。徧入一切佛剎。及外道入處。所謂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也。至此方稱離心意識。得方便二轉依果。此菩薩頓悟自理。淨除業流。二俱殊勝。故曰漸次得也。
大慧。是故欲得如來隨入身者。當遠離陰界入心因緣。所作方便生住滅。妄想虗偽。唯心直進。觀察無始虗偽過。妄想習氣因。三有思惟無所有。佛地無生。到自覺聖趣。自心自在。到無開發行。如隨眾色摩尼。隨入眾生微細之心。而以化身隨心量度。諸地漸次。相續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應當修學。
此結重示修行方便也。心因緣者。心。識心。因緣。諸識二種生也。謂陰界入諸心因緣。所起方便。一切生滅。分別虗偽。所當遠離也。既遠離[A25]已。當住唯心。更無岐路。直進。言無岐路也。即以此心。觀察無明發業之過。與分別人法。一切習氣。所起因相。思三界如幻。達佛地無生。到自覺聖智。得心自在無功用行。如隨色摩尼。隨入眾生心。而以化身。隨眾生心量所受而為化度。依種種地。方便建立。此自悉檀。所當修學也。悉檀。法施也。總之修行方便。先當發明二種生滅。皆由無始不覺。遂成虗偽。住於唯心。頓除習氣所起。人法二障。始知三界原空。直下無生。不由功用也。
上初略明八識因果邪正。以表離妄所證竟。
楞伽阿䟦多羅寶經心印卷一
音釋
(疏㬱切叢立貌)。
庭(他定切徑庭隔遠貌)。
棙(力至切)。
溟涬(溟莫逈切涬下頂切混茫貌)。
贗(魚㵎切)。
眚(所景切)。
揵(渠年切)。
推(通回切)。
褦襶(褦奴代切襶丁代切)。
箜篌(箜苦紅切篌胡鉤切)。
𪍿(古猛切)。
佉(丘伽切)。
㝹(奴鉤切)。
吒(丑亞切)。
覆(方祿切)。
埵(都火切)。
剌(郎達切)。
分齊(俱去聲齊劑同)。
校注
[0113001] 䫫疑類 [0117001] 散時疑倒(散ハ本文ニ散トツクル。[○@編])【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8 冊 No. 334 楞伽經心印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楞伽。山名。此山純以楞伽寶成。故以寶名山。山在南海。夜叉所居。因其王請佛說法山上。又即以山名經。棗栢大士云。此經於南海中楞伽山說。如來道經山下。羅婆那夜叉王。與摩帝菩薩。乘華宮殿。來請如來入山說法。其山高峻。下瞻大海。傍無門戶。得神通者。堪能昇往。表心地法門。無修無證者。方能昇也。下瞻大海。表心海清淨。因境風轉。識浪波動。達境元空。心海自寂。心境俱寂。事無不照。猶大海無風。日月參羅。煥然明現。此經為根熟菩薩。頓說種子業識為如來藏。異於二乘。滅識趣寂。亦異般若修空菩薩。樂空增勝。直明識體。本性全真。便成智用。如彼大海無風。斯境像明徹。心海不搖。境風非別。但能了真。即識成智。棗栢固深悉楞伽宗趣也。此經初譯自劉宋求那䟦陀羅。成四卷。名楞伽阿䟦多羅寶經。至元魏菩提流支。復譯成十卷。名入楞伽。唐實叉難提與復禮等。譯成七卷。名大乘入楞伽。唐譯簡切。終不如宋譯高古奧渺。故自古至今。猶從初譯。梁武時。達磨大師航海至魏。壁坐少林。因授可祖法曰。此土唯楞伽四卷。可以印心。并以付汝。自是楞伽遂為宗門秘密。今禪者空疎。至有生平未嘗展卷。可歎也。求之義學。惟洪武初宗泐。如玘。奉詔合疏。萬曆末。德清筆記。崇禎中。智旭義疏。外此不少槩見。達磨大師嘗曰。此經五百年後。翻為名相之學。諦審斯語。良深慚悚。大師葢謂吾宗失傳。豈異人事哉。昰自順治辛丑。先華首示寂。明年。先大日相繼謝世。壬癸兩載。生趣頓盡。促居雷峯。旋徙芥菴。乘茲夙志。兼酬禪問。聊以自悅。未敢示人。唯念道法濫觴。所謂見性。幾同神我。透脫一路。無異冥初。不自生。非不生。聖言具在。乃有不達緣起。究墮撥無。任情壞法。較之拘滯名相。功罪又相徑庭也。此經直指種子業識。為如來藏。實有迷悟。不。則以流注為自心。反成生識之過。疏中深切著明。惟先血脉。所引經論。但取入理之近。互相發明。至於機語。猶切矜重。夫機。以轉有言之關捩。教。以導無言之指歸。正在深談。不辭明破。而徒以剿絕之語。溟涬真詮。誣罔名言。烏焉成馬。此時禪病。所為真贗難辨也。我大師首創無言。并傳四卷。區區隱慮。昰請與天下後世。仰奉慈旨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