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近釋卷六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說禪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發心。令彼羣盲不墮邪見。作是語[A1]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諮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令彼眾生得成聖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無畏道眼者。謂具五種性。則能辨龍蛇分邪正。決能直進不生怯故。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恆清淨。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況復[A5]摶財妻子眷屬。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先答第一求何等人也。謂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欲求善知識為師依之而修。要先擇正知見人為師。以師如良醫善知藥忌。師如導師善知通塞。故須先擇也。所謂正知見者。謂離凡夫境界心不住色相。離二乘境界心不住空相。既不住色空即是菩薩根器。故雖現塵勞而不染塵勞。如淨名云。雖有妻子常修梵行示有眷屬常樂遠離是也。示有諸過而讚歎梵行者。如淨名經云。入諸淫舍示欲之過是也。此皆內祕外現。與人作同事攝。不令眾生入不律儀。若求如此正知見人為師。則能與人抽釘拔楔換骨換髓成就菩提。故遇如是正知見人。應當不惜身命盡心供養。如雪山捨身神光斷臂之類。此善知識具大作用。能實能權。或時以順境化人現清淨相則慈悲藹然。或時以逆境接人現貪瞋相則棒喝交馳。所謂或順或違皆名增上。如慈明之罵。德山之棒。臨濟之喝。汾陽之肉。誌公之鴿。遇賢之酒等。皆逆行也。若遇此境不當便生憍慢不起恭敬。故智度論云。於諸師尊如世尊想。若能開釋深義解散眾疑於我有益。則盡心恭敬不念餘惡。如弊囊盛寶不以囊惡故不取其寶。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炬不以人惡故不取其照也。縱使現種種過患尚不當生心憍慢。況復祇是[A6]摶取財物及有妻子僕從便生憍慢哉。若事善知識不生憍慢。即驗此心穩貼不起愛憎平等一相。決能究竟入清淨覺。覺華自然發明圓滿清淨照十方剎。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虗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此答第二依何等法也。此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方是正法。此四病者。即前所修三觀及無修無證之圓覺。由執而不化遂轉成病。故不起執心即病是藥。若起執心即藥成病。古德所謂通身是藥通身是病也。言作病者是服三摩提藥所成也。彼意自謂。此圓覺性必須劬勞肯綮作種種行度諸眾生方得成就。不知彼圓覺性本非可作。妙性靈臺不受熏鍊。豈可修種種行而妄得之乎。此則迷天真而事竅鑿。故名作病。言任病者是服圓覺清淨本無修證之藥所成也。彼意自謂生死本空不必更斷。涅槃本寂亦不必求。故不求涅槃不斷生死。但是任意而行。信緣而去。隨諸法性。逢貪即貪。遇瞋即瞋。逢衣便著。遇食便喫。了無忌憚。不避譏訶。起如是心欲求圓覺。此則恃天真而不修。常居幻化不得解脫。故名任病。疏云。前則驅馳覓佛。此則放縱身心。設令善惡不拘。亦墮無記之性。七賢豈是大道。四皓寧為聖人。尚昧欲天。焉冥覺體。行人至此溺水沉舟。宜自警懷勿沾斯病。止病者是服奢摩他藥所成也。彼意自謂永息安心猶如木石。方能對境不生分別。得與一切法性契合寂然平等。欲以止息妄想而求圓覺。不知覺性如水上葫蘆按著便轉。如日中寶石色無定形。而欲以止契合之乎。起如是心求圓覺者名為止病。言滅病者此服禪那藥所成也。止則但止徧計。滅則并滅依他。彼意自謂永滅根本枝葉二種無明。則身尚無所有況世界乎。以彼無明為器界之本。若斷其源流則自絕。故欲滅盡無明以求圓覺。不知彼圓覺性不變而能隨緣成一切相。頭頭上彰。法法上顯。起如是心欲斷盡煩惱求圓覺者名為滅病。所謂生心動念即涉迷倒。謂但有纖毫即是塵也。然則如何除此四病。前不云乎。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等。如是而修方離四病。故古德云。莫動著。動著即頭角生。故離四病者則能離念。若能離念則見清淨覺性。若於此法作如是觀名正知見。若於此法略有沾帶即墮四病。即名邪見。故曰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入。又云般若如清涼池四面皆可入。故知作止任滅亦是藥亦是病。前四相約能證。故說證取方現我體悟[A7]已超過一切證者等。此四病約所證。故說作種種行欲求圓覺任彼一切欲求圓覺等。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復遠離應斷瞋恨。現逆順境猶如虗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此答行何等行也。自具佛性為正因。善知識為增上緣。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外緣火不能發。故知供事善知識是第一修行。以善知識難遇如優曇華故也。言盡命者謂不惜身命。身命不惜何況其他。彼善知識若來親近勿以其近之而生憍慢。若復遠離勿以為遠之而生瞋恨。近如四祖之訪牛頭。遠如石門之罵浮山。若遇此二境而心不動猶如虗空。非真見自他身心平等無二者不能也。若能如是方得證入。若使近之不遜遠之則怨。是斗筲之器非載道之具也。惡足道哉。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A8]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此答除去何病也。末世眾生精勤修習不成聖果者。由有無始我人憎愛種子為膏[A9]肓之疾。致令心不平等。執我執法。不得解脫。若盡憎愛怨親等觀心無有二則諸病皆除。若怨親既等。於諸法中生死涅槃悉皆平等。則不二法門應念得入矣。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於虗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此答發何等心也。盡於虗空一切眾生大心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第一心也。於圓覺中無取覺者常心也。除彼我人一切諸相不顛倒心也。若發此四心不墮邪見。是故修圓覺者。最初若無正知見人為導師則緣不具。若無離四病法為正因則因不具。因緣既具。若不盡命事善知識則行不滿足。雖盡心事善知識。而我相不盡病根不除不能入覺。四緣既具方得自覺清淨。若不發後四心。不能覺人而覺心不普。故必五行具足方得自覺覺他名普覺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普覺汝當知。末世諸眾生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謂作止任滅。親近無憍慢。遠離無瞋恨。見種種境界心當生希有還如佛出世。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度一切眾生究竟入圓覺。無彼我人相。當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
心遠二乘是頌求正知見人。法中二句頌求何等法。親近五句頌事善知識行。不犯下頌發心。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A10]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惟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作是語[A11]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此問道場儀式及加行也。由此一問則下根亦得進修方便。皆得悟入而覺體始圓。故圓覺乘機發問也。云何安居者問建立壇儀也。三觀以何為首者問加行也。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祕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A12]已說。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斯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旛華。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繫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此先答安居也。住世正法也。滅後像法也。法末末法也。具大乘性者昔具聞熏種性也。信佛祕密大圓覺心而欲修行者。信是修行最初事。若不信便不修。不修便不入。故不信為不善之本。而信根為諸善之首。必信而後可說修行也。故欲修者必選擇伽藍安處徒眾。伽藍此云眾園。若有度生緣事不得空閒。則隨空閒時分而以正念觀察。不立期限。此在普眼章中[A13]已說。若無他事及他因緣。即當建立道場剋定期限。如古人封紙衾。自誓此生不悟當不開此衾之類。期有上中下。必須安置淨居離諸諠雜。若佛在世則不須設像。但當正念真如則觸處無非聖境。若佛滅後必須設佛形像。心存目注如對聖容。不令心生散亂。如是三七日內一心禮敬諸佛行懺悔法。若見佛相或見光明則昏掉皆離。故得身心輕安。過三七日當一向攝心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也。[A14]已上三期是修奢摩他安置淨居法式也。若使安居結夏。當為清淨菩薩止住之法。心遠二乘。故不安徒眾。唯是清淨獨居。獨行獨步。至安居日。即於佛前陳情發願。踞菩薩乘者簡小乘也。同入清淨實相住持等者。謂與清淨菩薩同入清淨覺地住持大光明藏。即用此大光明藏為我自[A15]己清淨伽藍。故不入眾園也。昔趙州掃地次。有僧問曰。既是清淨伽藍為甚麼有塵。州曰有一點也。故知一念不起妄識不行。則住清淨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以涅槃自性空寂境界。本無處所。不依倚一物。故無所繫屬。若是八識王所即有繫屬故。一有繫屬即有染汙。不得平等。以大圓覺為伽藍。而身心安居平等性智也。今我下出不繫徒眾之所以。以我所修無上妙覺大事因緣與小乘志願不同。如水火不同器故不同居也。或修圓覺者。不與萬物為侶諸塵作對。獨往獨來。故不繫徒眾。此名菩薩示現安居修禪那之法式也。過此三月則任意所往即得事事無礙。問。何故修奢摩禪那者各有安居之式。而修三摩者無安居法耶。答。三摩修萬行故不用安居也。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徧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鉢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數。如是周徧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覩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次答加行。先總標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者。謂信解行證當始終如一。不當雜用心也。下別答。先別答修靜觀。靜極便覺者。言靜至極處覺心自然顯發。如普眼章中一身靜則覺徧一身。一世界靜則覺徧一世界。若覺徧一世界則此一世界有一眾生起念皆悉能知。一界既爾百千世界亦然。若修靜者始終唯以靜觀入覺。其餘終不可取者恐岐路多而用心不專也。次別答修幻觀。依種種門者即六度萬行也。前威德章是以行資願。此章以願資行。良以有行無願行必茫然。有願無行願唯虗設。必須行願相資。熏成上求下化之種。而現行自生。不勞餘力也。三別答修寂觀。數門者謂觀察生住異滅分劑頭數。是其所滅之無明也。論云。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蓋一念中有九十一剎那。一剎那中有生住異滅。如是四威儀中分別生滅之數無不了知。生滅既了。如是乃至百千世界雨滴之數亦皆了知。毫無錯謬。如觀掌中庵摩羅果。故總結云。是名三觀初首方便。然觀雖有首。而圓覺實無首。故易稱羣龍無首。
若諸眾生徧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1]於世。
此明徧修三觀。若三觀皆成現世即佛。所謂若得圓證即成正覺也。
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妬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此為鈍根別開互修三觀也。此觀不得復習彼觀者。疏云。有人色相所礙空靜之觀難成。先觀色幻幻即全空靜觀方成。復有執定實色礙於心識難修幻觀。先知其體本無而不妨現相方成假觀。復有修中難成絕待。先知假全空而無假。空全假而無空。空假俱無絕諸對待方成寂觀。又有人直見心源。方知諸法即性故空。不壞相故假。或從性現故假。無別所現故空。先後綺互。如前中間二十一輪是也。問。何故前云非彼所聞終不可取。此中又云此觀不得復習彼觀。答。前約別修要當專一。此約互修必須復習。皆對機說法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圓覺汝當知。一切諸眾生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懺悔無始業。經於三七日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三摩正憶持。禪那明數門。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懺無始一切罪。諸障若消滅佛境現前。
正憶念者即不忘所發大願也。明數門謂分別了知生住異滅分濟頭數毫無錯謬也。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作是語[A16]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題目為一經之總綱。故以一部之要義撮聚五名。若證此五種名即名無上法王為賢善之首。故賢善乘機發問也。問有五。一問立名。以有義必有名故。先德云離經一字即同魔說。故問名字何等。二問云何奉持此教守而不失。三問修習此經得何功德。四問護持之法。五問流通之地。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謂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脩多羅了義。亦名祕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
先答名字。是經者正指此一部大經言也。諸佛所說者。以穿破諸佛鼻孔故。如來守護者。諸寶之中法寶為上。如來護念如驪龍之護如意珠故。菩薩歸依者。托此立身依此度生故。清淨眼目者。是涅槃妙心正法眼藏故。大方廣者。謂其體大其德方其用廣故。德何以言方。謂大體中具足戒定慧等性德。此不是彼彼不是此。各有定名各有對治故。陀羅尼云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故。了義者。一字不立一義不遺故。祕密王者。近在目前望之不見故。深固幽遠無人能到故。決定境界者。森羅萬象一法所印故。自證法門物不能轉故。[A17]已上四名皆顯如來藏性不變義。下一名顯隨緣義也。如來藏自性差別者。以如來藏不守自性隨緣而成五性差別故。惟顯如來境界者。十二菩薩皆為圓覺故。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者。唯如來究竟實相。亦唯如來能盡宣說故。以諸佛智慧甚深無量故。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此答至於何地也。謂行人依此五種名字發心修行漸次增進。自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佛地。此經亦從發心流布直至佛地。所謂依名證實也。
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羣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蝱及阿脩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此答云何奉持也。此經三根普被頓漸俱收。喻如大海。能運大鯤大鵬。能運小魚小鰕。江河入之而不辭。溝瀆入之而不阻。故細而蚊蝱大而脩羅悉隨其量而得充滿。則知此經大小奉持未嘗失也。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恆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此答修習功德也。以大千七寶布施福[A18]已無量。然不及聞此經一義者。一是世寶。一是法寶。世寶有盡。法寶無窮。世寶可壞。法寶不壞故。教百河沙眾生得四果福[A19]已無盡。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半偈者。一是木難火齊。一是如意寶珠故。一是神蛟。一是神龍故。是以不但聞此全經得解了者是恆沙佛所種善根者。即聞五種名而心不惑者。亦從恆河沙諸佛所種善根來者方得此經著耳。法豈易聞哉。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此答護持經人也。謂末世若依此經而修行者。汝等當以神力冥加護持。勿令魔外動其心而生退屈也。正宗分竟。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并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消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此下流通分。先金剛藏神守護流通。火首金剛即烏芻瑟摩。以此經是非幻不滅之體。故金剛藏神守護也。無災障者斷二障故。消疫病者離四病故。財寶豐足者具足一切智寶故。
爾時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并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此天王守護流通也。二十八天總指三界二十八天王也。須彌山王別明帝釋。護國天王別明四王也。心不退轉者無諸魔擾心不惱動故。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三鬼王守護也。吉槃茶食人精血其疾如風。統諸鬼神故號為王。故知能持此經者。即惡鬼神俱為護法。況善神乎。修行者唯患道力之不堅。勿患鬼神之不護也。
佛說此經[A20]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五眾流通也。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近釋卷六(終)
校注
[0540001] 於異作于【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0 冊 No. 259 圓覺經近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雖四相[A2]已明病根盡顯。若不識正知見人。則不值正法。不知正行。不去正病。不發正心。亦不得究竟成就。覺心未普。此普覺所以乘機發問也。快說禪病者。謂說得禪病極痛快也。禪本無病。由習禪者以病為法不得其門不能得入。故說為病。今一聞之後病根[A3]已除。故心意蕩然毫無疑滯得大安隱矣。世尊下正請。師者人以模[墓-旲+汜]邪正之所自出。故問求何等善知識為增上緣則不墮邪見。良以師為指南教為繩墨。故古人悟後要須得遇真善知識。深錐痛劄去其所重方是正法。不然便落窠臼。故藥山云。纔有所重便成窠臼。故問依何等法。且行以成德不可不擇其要。故問行何等行。若所依之法有執而不去。則執藥成病認病為法。不唯無益而且有損。故問除去何病。發心為入道之初。邪正大小全在最初一步。故問云何發心。若知此五種自眼既明。亦能普覺諸盲入於正道。若[A4]己眼不明。是以盲引盲。未有不墮坑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