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近釋卷五
於是辨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作是語[A1]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辨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辨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輪者運轉義。一切菩薩皆運此輪到如來地故。輪者摧碾義。一切菩薩皆運此輪摧惑障碾無明故。初有三輪單修三觀。次有二十一輪互修三觀。最後一輪圓修三觀。合為二十五輪。此二十五輪亦在覺與未覺妄功用中漸次修證。故有差別。下文二十五輪觀名悉依圭峰略疏。
若諸菩薩惟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於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1]惟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先明單修三觀。一澄渾息用觀。以靜力斷煩惱證涅槃。雖是菩薩其行與二乘無異。名單修奢摩他。二庖丁恣刃觀。由達諸法如幻。能以佛力變化種種作用。備行清淨妙行。如華嚴十行品所說。雖行萬行而又不失寂滅及靜慧相者。名單修三摩鉢提。三呈音出礙觀。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猶是二乘作用。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是入地菩薩作用。煩惱有二謂界內界外。單斷界外者是二乘作用。并斷界內者是菩薩作用矣。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A2]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鉢提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初七輪以取靜為首功而兼幻寂交互成七。以明無假無中無不空也。一運舟兼濟觀。修定出塵是運舟。發慧化物是兼濟。二湛海澄空觀。海湛則波濤不動。空澄則水性清明。三首羅三目觀。三觀俱修猶如三目。四三點齊修觀。三點梵書伊字。一人具修三種名齊。非謂同時。五品字單雙觀。先單修次雙修猶品字。故曰單雙。六獨足雙頭觀。白澤圖中有山精。頭如鼓有兩面前後俱見而獨足。雙修二觀如雙頭。單修一觀如獨足。七果落華敷觀。謂以靜定樹結寂滅果如果落。復以幻觀度眾生如華敷。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齊修奢摩他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鉢提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鉢提禪那後修奢摩他。
次七輪以幻為首而兼靜寂交互成七。以明無空無中無不假也。一先武後文觀。如武王伐紂後鑄甲兵為農器。二功成退職觀。發慧利物名功成。習寂內修名退職。三幻師解術觀。先起變化作術法。後歸靜體是解術。四神龍隱海觀。起幻度生如神龍散雨。歸體入寂如隱海。五龍樹通真觀。先起幻後歸靜寂。如龍樹初行幻術廣化邪途。後修真乘自階聖果。六商那示相觀。商那和修即優波麴多之師。先以神力示相降伏麴多弟子慢心。後乃入定歸寂。七大通宴默觀。大通如來先化物後歸寂。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此七輪以寂為首次兼靜幻交互成七。以明無空無假無不中也。初寶明空海觀。寂如寶明。靜如空海。二虗空妙用觀。寂體如空。幻化如用。三舜若呈神觀。舜若空神遇佛光映之暫現。如此先寂次靜後幻。四飲光歸定觀。先證體次起神通後入定。五多寶呈通觀。多寶佛先成佛證體。後於塔中發大音聲如靜幻無礙。六下方騰化觀。即地涌眾從下方現。七帝青含變觀。此寶含諸物像。對即變應。應而還空。如寂體含用應緣起幻而復安靜。此二十一輪極顯理事無礙。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
以圓覺慧圓合一切者。是顯事事無礙也。若性若相若靜若幻乃至折旋俯仰唾罵戲笑皆不離無上妙覺者。所謂一切障礙即究竟覺。是名圓修三觀。無非隨順圓覺清淨自性也。善男子下總結正因。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此結示修觀威儀法式及用心方便也。梵行是戒。寂靜是定。思惟即正念。觀察是慧。懺悔者發露先業也。各安標記者精祈一行也。若自信一門則不須祈卜。若狐疑不決即憑聖力以卜應修。隨手取之不宜揀擇。故隨手取結。依所取結開而示之便知頓漸。莫貪餘觀。若存一念疑悔則心不專而志不一即不成就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辯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頓覺人并法不隨順。一切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頓漸修者。頓修即末後一輪。漸修即二十四輪也。唯除頓覺人者。謂不立階級及文字法相。如前所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者。則一斷永斷一證永證。是上上根截法而過。或不藉此而修。或信根不具不肯隨順者亦不依此修。其餘三賢十聖一切修菩薩行者皆當依此法輪隨順勤修也。修而復加勤者勵之也。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覩見調御歷恆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汙使諸眾生迷悶不入。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說是語[A3]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斷惑[A4]已明。證真[A5]已解。觀行[A6]已了。則圓融行布二門畢具。然作業之根根於四相。若四相不除業根不淨。則陀羅尼門不能得入。故淨諸業障菩薩乘機發問也。先領悟。不思議事者。初以一法演三。次以三法演為二十一。末以二十一法束為一。然非思量分別所能解。唯證契者方得明了。此即一切菩薩所修因地法行也。今聞此法親見如來歷劫所修勤苦功用不離當念。我等所以深自慶慰。世尊下正請。若此覺心本來清淨。則現在諸修行人不勞功用皆可得入。是因何物染汙為障為礙令彼行人昏迷悶絕不能得入。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說其所以不能得入之故。而為末世眾生作正法眼。指明入路。不令中道遲迴迷悶不入也。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諮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虗妄體重執虗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A7]己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先總明四相。妄想即指六七二識。於無中橫計為有故曰執有。四相有二解。一迷世法執。二迷出世法執。初執世法我者。謂取自體為我。計我展轉趣於餘趣為人。計我盛衰苦樂種種變易相續為眾生。計我一報命根不斷而住為壽者。此即迷世間法而執我也。由諸眾生認此四種顛倒我相以為實體。由執我故。便於[A8]己生愛。於他生憎。順我者愛。逆我者憎。且四大五蘊本無有我。今執為我[A9]已是虗妄。今於虗妄我體復起愛憎。則是妄上加妄惑中添惑。由此二妄相依遂興妄業。既造妄業妄有果報輪轉生死。至於厭生死而欣滅道者則妄見涅槃。由此我相不除欣厭未盡。所以不能入清淨覺。非是清淨覺心拒人而不容入也。但是求入之人不由覺路而入故不能入耳。是故動念者墮於生死故不入。息念者守乎涅槃故不入。且動念者不入固矣。何故息念者亦不得入。良以無明有二一根本。二枝葉。二乘但斷枝葉無明。尚有根本無明為[A10]己主宰故也。一切眾生出母胎時即與無明俱生。故初生時即無慧目。不知四大身心有圓覺性。如生盲人不識乳色。豈知此無明者即是眾生生死根本。但修行人不肯命根下手。譬如有人不肯自斷其命處處護惜。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而愛之。有逆我者便相違拂以憎之。由此憎愛二心長養根本無明不覺不知。故二乘者雖名息念而無明未斷暗長潛滋。以生滅心求不生不滅之果。是掘地覓天烏可得哉。下復詳明迷出世法執我也。言不但凡夫小乘在四相中。即三賢十聖未斷生相無明[A11]已前皆四相中攝。除佛一人四相方盡。故下文以證悟了覺分四相始終唯以一我字貫之。若仲尼意必固我。雖分為四亦總一我之意。但彼約世間我此約出世我故不同耳。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絃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即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人我相易知。法我相難知。故約證悟了覺以顯。所謂我相者。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即此證者便是我相。喻如有人百骸調適不知有我。若四肢或絃或緩或攝養乖方。略加針砭艾火則我相便露。現見世人跛跛挈挈一無所能者。胸中夷坦即無我相。一有抱負或文學或智巧或經濟或技藝或辨論則磊磈不平。我相立現。是故纔有證取而見我為能證涅槃為所證。此即四果聖人斷人我而現法我相。所謂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是也。無論纔證小果存有所證是我相。即證如來究竟圓覺及清淨涅槃。而證相不忘亦是我相。以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故。問。金剛經云。四果聖人皆不作念我得須陀洹果等。何故此中說有我。答。二果三果斷欲界我。四果斷三界我。故曰無我。而有涅槃可證法我未忘故說有我。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A12]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所謂人相者。謂諸眾生心悟證者為非。而自謂我能悟證者之非。此即人相也。蓋菩薩發心自未得度而急於度人。故見有人不知有我。故釋之曰。由前取所證者為我。悟其為非。故不作證心不復認我。不知所悟非我即是人相。此人相者亦即是我。以悟得自[A13]己能超過一切證者故也。此即三賢位中行六度行變化諸幻而開幻眾者所現我相。所謂雖斷解礙猶住見覺是也。不但悟得自[A14]己能超行度生超過一切證者為人相。其心乃至圓悟能證如來清淨涅槃俱是我相[A15]已。若使存有一念悟心。自謂我能備盡證理毫無取證是去證心而存悟。皆名人相。故先德云。縱有妙悟也須吐却。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所言眾生相者。謂諸眾生了知自[A16]己超過前之證悟。而證悟之所不及者。即眾生相也。喻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決非是我亦非是彼。所以決非是我者以我是眾生則知非我。所以說非彼者以我是眾生又非彼之我故。此即地上菩薩證寂滅時所現我相也。非若小乘之獨斷我執而有證心故曰非我。非若三賢雙伏二執而有悟心故曰非彼我。由彼雙斷分別我法二執。故能了前證者為我相。復了悟者為人相。故能屏其證心。蕩其悟跡。不向證悟處垛根。自謂我人不及。但其常覺不住存有所了。即此了心名眾生相。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消冰無別有冰知冰消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所謂壽者相者。謂此菩薩覺心圓照[A17]已得清淨覺相。但存一念覺前所了者為非。未至無得無覺。即此覺者名壽命相。此相最極微細。自人天以至等覺。業相未空業識不轉者皆不能見。唯是離念如空心無初相者方能得見。此即根本生相無明也。正如人之命根雖不自見而使色身連持不斷。應立量云。壽命相是有法。覺所了是宗。因云一切業智所不見故。同喻如命根。由地上菩薩覺前前非故常覺不住。至於等覺能以清淨覺心照見十地常覺不住者皆是塵垢。但存覺所了之覺相。即此覺相亦未離塵。喻如湯之消冰。冰雖消而無別有冰。然而要知冰之所以消者畢竟是湯。以冰與湯是對待法。非本然之水體故也。今以後覺而覺前非。是存我而覺我。上我是能覺。下我是所了之覺亦是對待覺。以未忘覺相。亦非本來清淨覺體故。但併除覺相方是圓滿菩提清淨覺相矣。故文殊章云。知虗空者即空華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云何當知法不解脫。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A18]己微證為自清淨。猶末能盡我相根本。若復有人讚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此明四相若存不成聖果也。聖果二存若槩論。單斷人我執不斷法我執證二乘果。雙伏我法二執證三賢果。雙斷分別我法二執。名斷人相而證初地果。雙斷俱生我法二執。名斷眾生相而證八地果。若斷生相無明。名斷壽命相證菩提果。若不了四相。雖多劫勤修即有所得。但名有為增上善果。未出三界不成一切聖果。是故雖在如來正法即名末世。良以正法之時有教理行證。像法之時有教理行而無證。末世則有教理而無行證。以彼認一我而為涅槃無實修實證故也。若剋定論。唯是十地[A19]已上菩薩為聖果。二乘三賢皆是有為法中所收。以有證悟即名成就。正如認賊為子家寶日銷。豈有成就之理乎。何故有證悟者終不成就一切聖果。以地前菩薩及二乘小果皆未斷法我皆有我愛。既有我愛亦愛涅槃。由彼但伏我愛之根為涅槃相。實未曾斷法愛根故。但列三賢不入聖位非真涅槃。既有我愛必有我憎。既有我憎必憎生死。不知即此法愛真生死本。乃不斷法愛而別憎生死。是處溷而憎穢。所以不得成就法解脫而名為我也。云何當知有法愛者不得成就法解脫而名我耶。謂彼習菩提者但覺略有所證自謂[A20]已得清淨。不知愛根潛伏在內。法愛不除。生死未出。故知不得法解脫也。然則以何為驗知其有我相而不得法解脫乎。若復有人讚歎彼所得法。彼即生愛心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法。彼即生憎心。則知我相堅固執持。彼之種子則潛伏藏識。彼之現行則遊戲諸根。此則種現相生曾無間斷。豈非認一切我為涅槃乎。故略疏云。因對外境驗得內心。我執猶堅潛藏相續。雖慧軍數舉魔眾頻摧。由阿賴城堅難攻主宰。末那常侍防護牢強。意識謀臣經營內外。旁監五識之將。以鎮六根之門。由是賊主頻通遊戲。時時偷號惑我法王。往往侵疆擾我觀境。雖外怯般若晝行夜伏。而內挾無明晝夜不斷。然則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故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也。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生壽命亦復如是。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不獨不成聖果。抑且認病為法難可救療。是知我相若空則毀譽不動。不見有毀我法者。今聞毀我法者則瞋。讚我法者則喜。此則彼所說者是有我之法非無我法也。以我相未斷故。然則我相之麤者尚未能斷。況眾生之細及壽命之至細者乎。則知一我在而四相皆存。且此四相是眾生病根。今以病為法不亦可憐愍哉。是故不除四相即醍醐上味皆成毒藥。縱使勤劬精進無非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妬。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又不特以病為法[A21]已也。抑且依幻說覺將他作[A22]己。由彼不了四相。乃以如來所解者為[A23]己解。以如來所行者為[A24]己行。所謂依經解義三世佛冤。故華嚴云。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豈知從門入者不是家珍終不成就哉。或有眾生未得菩提自謂[A25]已得。未證涅槃而曰[A26]已證。見勝進者反生嫉妬。此豈真證真得之人乎。此皆不斷我愛自生障礙。是故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瞋愛慢諂曲嫉妬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此示以入覺之方也。末世眾生希望成佛作祖。不令肯心求悟。唯是記持語言以資談柄。增長我見者。喻如說食不自飽也。應當聞法之後。以精進心加功用行。降伏煩惱。起大勇猛。單刀直入。未得之果決令得。未斷之惑決令斷。貪瞋愛慢是根本煩惱之三。諂曲嫉妬是小隨煩惱之二。若此根隨煩惱對境不生。則此愛根於一切處自然寂滅。是人漸次得成聖果。有何迷悶而不能入乎。然雖如是精勤修習[A27]已具正因。又必資藉外緣之力。內外夾持方得成就。故須親近明眼知識。蕩其證悟。去其執情。令其胷中秕穅塵垢纖悉不留。豁虗空洞。則不墮於旁門小徑。直入如來正徧知海。若於所求善知識處不能盡心奉事。而別起愛憎揀過揀非。猶是我根不淨。亦不能入清淨覺。是故欲入淨覺必除四相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淨業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皆由執我愛無始妄流轉。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愛憎生於心。諂曲存諸念。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若能歸悟剎。先去貪瞋癡。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此人求善友。終不墮邪見。所求別生心究竟非成就。
覺城悟剎皆喻法性土。言法愛者對我愛言。我愛是煩惱障二乘所斷。法愛是所知障是入地菩薩斷。斷我愛者成小果。斷法愛者成菩提也。且此愛心由我而起。若知我且不有。憎愛何由而生乎。若修行人不存法愛[A28]已具正因。更求善友而為外緣指歸正道終不墮於邪見中矣。若於所求善知識邊別起憎愛。則亦不能入清淨覺。以下人不真不得其精故也。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近釋第五
校注
[0532001] 惟異作唯【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0 冊 No. 259 圓覺經近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前說三觀行相分明。未審諸位菩薩所修。為復一人具三。為復三人各一。為前後。為同時。為依次。為超次。故辨音菩薩乘機發問有幾修習也。楞嚴明二十五圓通。此明二十五種輪。雖方便不同同歸圓覺。故曰方便開示令悟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