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近釋卷四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願為一切諸來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作是語[A1]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漸次差別者。謂斷十種惑證十種如各各差別。故見五性有差別而所證亦有差別也。前章約斷惑。此章約證真。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謂圓覺自性非有五性故曰非性性有。由圓覺不守自性循諸性起。諸性起時即隨順圓覺自性而起實無自性。故無眾生所取幻化法。亦無菩薩所證寂滅法。若在第二門頭世諦論。則能取所取能證所證容有差別。若在第一義諦實相論。實無眾生為能取菩薩為能證。何以故。以菩薩眾生是對待法皆是幻垢。幻垢既除則一切皆覺。云何復見彼為能取之眾生彼為能證之菩薩乎。喻如眼根不見[A3]己眼。以彼所證覺性本來平等。故不見有能平等之人也。是知本有覺性生佛圓滿實無差別。然而見有差別者。以眾生住於昏迷顛倒法中。未能頓滅一切幻化。隨其智力淺深漸斷漸證。於此妄功用中便顯五性差別之名。若證如來身心寂滅平等本際隨順不二之地。尚不見有所寂滅之法。亦不見有能寂滅之人。又何五性差別之有。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所謂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者。謂一切眾生皆由意識妄想所執之我及七識所執之我。由此二識執我執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於五塵境耽著不捨而起五欲。故有三界生死輪迴。若遇善友教令開悟不生不滅淨圓覺性是寂滅法。復為發明念念生滅者是徧計性。由彼一聞此教。悟知此生塵勞思慮皆是自[A4]己狂癡亂想。然未能伏斷二執。未能隨順覺性。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名未成佛。亦名異生性。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若修奢摩他斷見思二惑永除事障。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爾時便得無方清淨。故曰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勞慮者即塵勞思慮也。由彼斷勞慮得淨法[A5]已。即守此淨解。復為自[A6]己作障作礙。故於圓滿覺性不得自在。故先德云。神光不昧。萬古徽猷。入此門來。莫存知解。以存知解是名二乘隨順覺性。以但斷我執名相似覺。不曰二乘而曰凡夫者。以法執未除同凡夫故。先德云。得到法身。為法執未忘[A7]己見猶存。墮在法身邊亦是病。又云。騎驢不見鱸是病。騎驢不肯下亦是病。前病是異生所患。後病是二乘所患也。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此明菩薩見得守淨解者是障礙。修習種種殊勝資糧。為有情故勤求解脫。以斷解礙不住淨境。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門修菩薩行。故於二取所引隨眠。未能伏滅。令彼不起二取現行。猶見有能覺者在。故住見覺。即此見覺依然是障。所謂蟭蟟雖脫殻。猶自抱寒枝。故於圓覺不得自在。唯識論云。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真住唯識。此是資糧位中菩薩隨順覺性。由未斷法執亦名相似覺。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A8]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A9]已斷滅無滅礙者。脩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教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A10]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謂三賢位中菩薩雖修三摩提。尚有能照之智及所覺之理。猶存能所未能忘相。所以俱名障礙。故修禪那以斷照覺。照覺俱斷。能所兩忘。得入法性。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分證平等法身。始登初地。故得常覺不住。能照所照同時寂滅。故唯識頌云。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以初地用金剛智斷分別法執。證徧行真如。不取種種戲論相。智與真如平等平等。譬如有人自斷其首。以法執[A11]已斷不見有能斷之智。如首[A12]已斷不見有能斷之人。反顯地前皆以礙心滅礙。有所伏之惑。有能伏之人。故有照與照者同時寂滅。初地[A13]已上斷分別法執。證平等性智。非斷而斷。非證而證。非若地前以礙心滅礙。故不見有所滅之礙及滅礙之智。故曰礙[A14]已斷滅無滅礙者。何以故。以地前菩薩皆是認化佛所說事六度而修行。未達圓覺體中具足萬行。如不見真月但執指為月。至加行位觀察名義自性差別。至初地而名義始空。斷言語息思想。純以智慧修六度行不生取著。故起信云。以知法性體無慳貪隨順修行檀波羅蜜等。如見月而不認標指。從是菩薩得真見道入通達位。此名[A15]已入地者隨順覺性。由分斷法執分證真理名隨分覺。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虗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論云。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故見一切煩惱無明諸障礙法同一圓融清淨寶覺。由未見本覺時故有得有失。既見本覺則本自無失今亦無得。故法法皆真無非解脫。未覺之時謂有為之法有成有壞無為之法無成無壞。既覺之後即有為是無為即無為是有為。故成法破法皆是涅槃。未覺之先無明智慧定是兩法。既覺之後無明實性即是佛性。故智慧愚癡皆名般若。未覺之前邪法正法逈然各異。既覺之後平等本際。故菩薩外道同是菩提。未覺之先無明真如元是兩法。既覺之後無明邊際即是真如邊際。故無異境。未覺之先三學三毒是對待法。既覺之後三毒即是三學。故俱是梵行。未覺之前則有情無情成敵兩立。既覺之後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故眾生國土同一法性。未覺之先則苦樂二境宛然差別。既覺之後則苦樂本空。故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未覺之先五性差別。既覺之後五性元同一性三乘即是一乘。故有性三乘與無性闡提皆成佛道。未覺之前縛脫有二。既覺之後則知縛處即解解處即縛。故煩惱即是解脫。未覺之前對境生情。既覺之後則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故以法界海慧照了諸法猶如虗空。故曰。離念相者等虗空界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此名如來隨順淨覺。以斷生相無明名究竟覺也。[A16]已上顯示凡夫以至佛果漸斷漸證竟。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念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A17]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此特舉頓悟法門以示行人當修也。居一切時起妄念者。起即是病是狂心是異生。若一切時不起妄念。便超異生入覺性矣。故古德云莫妄想。厭勞慮而息妄心者。息即是病是狂心是釘樁搖櫓漢是二乘。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便超二乘入覺性矣。住妄想境加了知而住見覺者。加即是病是狂心是頭上安頭是三賢菩薩。住妄想而不加了知。超三賢而入覺性矣。於無了知辨真實者。辨即是病是狂心是開口成雙橛。地上菩薩也。於無了知不辨真實。便超十地而入覺性矣。若一心不生。萬法無咎。四病頓除四狂頓歇。歇即菩提。此圓頓根所修法門也。故先德云。纔擬心塵勞滿眼。若不擬心一一天真一一明妙。彼諸眾生若聞此法。而深生信解決定受持永無忘失。而且不生驚恐直下承當者。此即名為隨順覺性。若善財龍女廣額屠兒一生圓曠劫之果者是其倫也。故讚之曰。此等眾生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佛所種諸善根。曾向河沙諸佛所種善根者方能荷擔此事。佛說是人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清淨慧當知。圓滿菩提性無取亦無證無菩薩眾生。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名為徧隨順。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虗妄。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供養恆沙佛功德[A18]已圓滿。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言圓滿覺性本無所證之差別亦無能證之漸次。但在覺與未覺之間而有漸次差別耳。故得法界淨而為淨解障礙者為二乘。去解礙而存見覺者為三賢。去照覺而證寂滅者為登地。至於覺性圓滿無不隨順者為大覺。若於一切處不生心動念者。即名功德圓滿。現世即為第二導師。[A19]已上雖分頓漸二門。至於隨順淨覺實無二致。所謂方便多門隨順之智則一也。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并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作是語[A20]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彌勒章明所斷惑。清淨慧章明所證理。若不明所修觀行。無從斷惑證真。而威德不得自在。故次明所修觀智而威德乘機發問也。覺心光明者。謂障盡而覺心明淨也。承佛圓音等者。領前忘心頓證之旨。證心不生虗妄。即名成就一切種智。是不因修習而得善利。況復勤修習者乎。世尊下正請。大城喻圓覺。大城有四門門門可入。喻圓覺有三觀觀觀可通故。一切方便漸次者。問所修之行也。并修行人者。問修觀之人也。若知此二種則速得開悟便得遊戲大寂滅海矣。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妙覺徧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無上妙覺流出十方一切如來。故與諸佛同體平等。復流出一切染淨諸法。故又與諸法同體平等。諸修行人雖張萬行而求之無非一道。若以方便隨順眾生根器利鈍煩惱厚薄沈掉不等。則隨機設教其數無量。若統攝所歸皆能隨順覺性。而差別方便略有三種觀行則攝盡無餘。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悟謂解悟。以用也。取謂先知得身中有不生滅淨圓覺性。因有散亂之習。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用此淨覺取靜為行銷落諸念。故見分別意識煩亂擾動猶如沸鼎。而靜慧漸漸發生。則向之妄認色身不住之客及緣影搖動之塵皆悉不起。便能內發寂靜輕安。以去昏沈故身輕。去掉舉故心安。由寂靜故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如淨鏡之現影像。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如此方便名奢摩他。奢摩他此云止。能止一切勞慮故。此觀若成即能斷煩惱障證生空理入信心住。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鉢提。
心性根塵即十八界也。皆因無始無明迷真而起。本無自性。悉因幻人化出。良以根本無明背真而起而十八界復因無明而起。故根塵識三為幻所化。而根本無明業識為幻者。故即起幻智以除幻者。復變化種種緣生如幻之法。開導如幻之眾生。由起幻行故能內發大悲輕安。由度生情切大悲心勝勇猛精進若無其身。故身心亦輕安也。一切菩薩從此起行者。謂凡修菩薩行者莫不皆從靜覺心中起諸幻行漸次增進。如三資糧四加行是也。彼觀幻者非同幻故者。言幻者雖是無明。而彼觀察其為幻者是智非識故不同幻。以智識不同故也。非同幻觀皆是幻故者。若究而言之。不但幻者是幻。即觀察幻者之智猶然是幻。以真如體上不但不容立幻者亦且不容立幻智。故始而知幻者生幻化。次以幻智除幻者。終以覺心拂幻智。直至智識俱忘能所滅盡。方得幻相永離得入初地。是名菩薩所修妙圓加行也。如土長苗者。土喻因地覺心。苗喻幻智。謂依淨覺而起幻智。從幻智而入覺心。是名稱真之行。此方便者名三摩鉢提。三摩鉢提此云等至。以等持之中能至聖位故。此觀若成。即伏我法二執證相似覺。入三賢四加行位。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不取幻化及靜相者。言前止觀二法皆不取。直下觀察覺心不動。了了常知。不起分別。如文殊章中所云者是也。由了知身心皆為罣礙故不取幻化。又了知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故不取靜相。終日覺而未嘗覺。終日明而未嘗明。為無知覺明。以身心是依他起性。無知覺明是圓成實性。故直觀覺性者永得超過礙無礙境。所謂坐斷兩頭中間迥出者也。百丈云。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此即如來禪祖師禪也。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者。言既入此門尋常日用無所用心。但是飢來喫飯困來打眠。水邊林下長養聖胎。形雖寓於塵域而無一毫世情。所謂神雖世表終日域中。喻如器中之鍠聲出於外也。鍠作鐄大鐘也。俗諺云。鐘在寺裏。聲在外邊。取無拘礙意。由彼不取二相迥然獨出。了知生死涅槃猶如昨夢。故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言寂滅者。不取靜故寂。不取幻故滅。由纖塵不立故身心輕安。所謂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也。此寂滅境惟是妙覺真心方能隨順。若存四相則不能隨順矣。故隨順妙覺者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也。自謂我相。他謂人相。言此寂滅境界非有我相人相者所能及。亦非有眾生壽命相者所能至也。以地上菩薩斷分別我法二執故我人證悟所不能及。斷俱生我法二執故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禪那此云靜慮。謂即靜而慮即慮而靜。定慧平等之通稱。此觀若成即斷無明證隨分覺。始從初地以至等覺所修者是也。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此上三種觀行皆是親近隨順之方便所謂因地法行也。十方如來依此為因而成正覺。三賢十聖所修一切同異方便亦皆依此三種而修。同方便者謂入地菩薩初得聖性證平等法故。異方便者謂地前菩薩未證聖性在異生性故。若約單修初觀者斷我執證相似覺。是二乘隨順覺性之方便。修次觀者雙伏我法二執證相似覺。是三賢菩薩隨順覺性之方便。修第三觀者雙斷我法二執證隨分覺。是入地菩薩隨順覺性。若此三觀由漸而進。至於等覺後心。以金剛慧頓斷生相無明入究竟覺。故曰若得圓證即成圓覺也。善男子下舉劣以顯勝也。據教中勸一人二人持五戒十戒者得福甚多。況令爾許人成就羅漢辟支具足六通八解永超三界十纏。而乃不如有人暫修圓覺唯一剎那者。豈況長時圓修妙觀者哉。故圭峰云。聞五種名勝剎寶布施。說半偈義勝河沙小乘。實由無法不持無機不被者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威德汝當知。無上大覺心本際無二相。隨順諸方便其數即無量。如來總開示便有三種類。寂靜奢摩他如鏡照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長。禪那惟寂滅如彼器中鍠。三種妙法門皆是覺隨順。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三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
此三種觀從次而入為漸修。超次而入為頓修。禪那即頓修法門也。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近釋卷四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10 冊 No. 259 圓覺經近釋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五性雖明階差[A2]已辨。若認五性以為實。則儱侗真如慧不清淨。故乘機發問。以明五性皆循一性而起。由彼伏斷修證各各不同故有差別。先領前。不思議事等者。謂染淨因果皆由不思議業力熏變。故不可得而見。即世尊尋常亦不易開演故亦不易聞。今蒙世尊循循善誘得聞此法。故身心皆安泰矣。下正請。言我雖知五性差別皆由二障深淺而立。然覺性圓滿眾生共證本無有二。則凡夫外道二乘菩薩及諸如來所證所得不應有二。云何而有五性差別。若了此義。便能隨順覺性漸次得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