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開元釋教錄

開元釋教錄卷第[4]

總括群經錄上之五

宋劉氏都建業

自武帝永初元年庚申至順帝昇明三年己未凡八主六十年緇素共有二十二人所出經律論等并[5]雜集失譯諸經總四百六十五部七百一十七卷(於中九十三部二百四十三卷見在三百七十二部四百七十四卷闕本)

  • 宋沙門佛陀什(三部三十二卷律戒羯磨)
  • 沙門畺良耶舍(二部二卷經)
  • 沙門曇摩蜜多(一十二部一十七卷經)
  • 沙門釋智嚴(一十部三十一卷經)
  • 沙門釋寶雲(四部一十七卷經集)
  • 沙門伊葉波羅(一部一十三卷論)
  • 沙門求那跋摩(一十部一十八卷律集)
  • 沙門僧伽跋摩(五部二十四卷律論集)
  • 沙門求那跋陀羅(五十二部一百三十四卷經論集)
  • 沙門釋曇無竭(一部一卷經)
  • 居士沮渠京聲(二十八部二十八卷經律)
  • 沙門釋[6]慧簡(一十部一十卷經集)
  • 沙門功德直(二部七卷經)
  • 沙門釋僧璩(一部一卷羯磨)
  • 沙門釋法穎(一部一卷尼戒)
  • 沙門竺法眷(六部二十九卷經)
  • 沙門釋翔公(一部二卷經)
  • 沙門釋道嚴(二部三卷經律)
  • 沙門釋勇公(三部三卷經)
  • 沙門釋法海(二部二卷經律)
  • 沙門釋先公(一部一卷經)
  • 沙門僧伽跋彌(一部一卷律抄)
  • 新集失譯諸經(三百七部三百四十卷)
  • 五分律三十卷(亦云彌沙塞律或三十四卷別錄云二十四卷恐[7]謬見道慧宋齊錄及僧祐錄)
  • 五分比丘戒本一卷(亦云彌沙塞戒本見竺道祖錄及僧祐錄)
  • 彌沙塞羯磨一卷(見竺道祖錄及僧祐錄)

    右三部三十二卷(律戒見在羯磨本闕)

    沙門佛陀什宋言覺壽罽賓國人少受業於彌沙塞部專精律品兼達禪要以廢帝義符景平元年癸亥七月屆於楊都先沙門法顯於師子國得彌沙塞律梵本未及翻譯而顯遷化建業諸僧聞什既善此學於是請令出焉即以其年冬十一月集龍光寺譯稱為五分律什執梵文[8]填沙門智勝傳語龍光沙門竺道生東安沙門釋慧嚴共執筆參正宋侍中瑯瑘王練為檀越至來年十二月方訖仍出戒心及羯磨文等並行於世什後不知所終

  •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亦云無量壽觀經初出見道慧宋齊錄及高僧傳)
  •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一卷(第二出見宋齊錄及高僧傳)

    右二部二卷其本見在

    沙門畺良耶舍宋云時稱西域人性剛直寡嗜欲善誦阿毘曇博涉律部其餘諸經多所該綜雖三藏兼明而以禪門專業每一遊觀或七日不起常以三昧正受傳化諸國以元嘉元年甲子遠冒沙河萃于建業文帝義隆深加歎異勅止鍾山道林精舍沙門寶誌崇其禪法沙門僧[1]含請譯觀無量壽及藥王藥上觀含即筆受以此二經是淨土之洪因轉障之祕術故沈吟嗟味流通宋國平昌孟顗承風欽敬資給豐厚顗出守會稽固請不[2]後移憩江陵元嘉十九年西遊岷蜀處處弘道禪學成群後還卒於江陵春秋六十矣

  • 虛空藏菩薩神呪經一卷(第[3]二出與姚秦耶舍虛空藏及隋崛多虛空孕經等同本見李廓[4]魏世錄)
  • 觀虛空藏菩薩經一卷(亦[5]名虛空藏觀經亦直云虛空藏菩薩經見道慧宋齊錄及僧祐錄)
  • 象腋經一卷(第四出與無所希望經等同本見李廓錄)
  • 諸法勇王經一卷(第二出與一切法高王經等同本見李廓錄)
  • 轉女身經一卷(第四出與無垢賢女經等同本見李廓錄)
  •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卷(下注[6]云出深功德經中或無行法字亦云普賢觀經第三出見僧祐錄)
  • 五門禪經要用法一卷(第二出與安高出者同本見[7]寶唱錄及僧祐錄)
  • 新無量壽經二卷(第十出與世高無量壽經及寶積無量壽會等同本見真寂寺錄)
  • 郁伽長者所問經一卷(第六出與安玄法鏡經及寶積郁伽長者會等同本見李廓錄)
  • 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一卷(第三出與法護佛昇忉利天經等同本見李廓錄)
  •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第二出與薑[8]良耶舍出者同本見寶唱錄)
  • 禪祕要經五卷(或無經字一名禪法要元嘉十八年於祇洹寺出或三卷見僧祐錄第三出今有禪祕要經五卷文極交錯不可流行如刪繁錄中述)

    右一十二部一十七卷(五門禪經上七部七卷見在無量壽經下五部十卷闕本)

    沙門曇摩蜜多宋言法秀罽賓人也年六七歲神明澄正每見法事輒自然欣躍其親愛而異之遂令出家罽賓多出聖達屢值明師博貫群經特深禪法所得之要極其微奧為人沈邃有慧解儀軌詳整生而連眉故世稱連眉禪師焉少好遊方誓志宣化[9]遊歷諸國遂適龜茲未至一日王夢神告曰有大福德人明當入國汝應供養明旦即勅外司若有異人入境必馳奏聞俄而蜜多果至王自出郊迎延請入宮遂從稟戒盡四事之供蜜多安而能遷不滯利養居數年蜜有去志神又降夢曰福德人捨王去矣王惕然驚覺既而君臣固留莫之能止遂度流沙進到燉煌於曠野之地建立精舍[10]㮈千株開園百畝房閣池林極為嚴淨頃之復適涼州仍於公府舊寺更營堂宇學徒濟濟禪業甚盛常以江左多民志欲傳法以元嘉元年展轉至蜀俄而出峽停止荊州於長沙寺造立禪館翹誠懇惻祈請舍利旬有餘日遂感一枚衝器出聲放光滿室門徒道俗莫不更增勇猛人百其心居頃之沿流東下至于建業初止中興寺晚憩祇洹其道聲素著傾都禮訊自宋文袁皇后及皇子公主莫不設齋桂宮請戒椒掖參候之使旬日相[11]從元嘉元年甲子至十八年辛巳譯虛空藏神呪等經一十二部常以禪道教授學徒凡所歸投不遠千里四輩遠近皆號大禪師焉會稽太守孟顗深信真諦以三寶為己任素好禪味敬心慇重及臨浙河請與同遊乃於[12]酇縣之山建立塔寺東境舊俗多趣巫祝及妙化所移比屋歸正自西徂東無思不服後還建業憩定林下寺禪師天性凝靜雅愛山水以為鍾山鎮岳特美嵩華常歎下寺基構未窮形勝於是乘高相地揆卜山勢斬石刊木營建上寺殿房禪室肅然深遠實依俙鷲巖髣髴祇樹矣於是息心之眾萬里來集諷誦肅邕望風成化爰自西域至于南土凡所遊履靡不興造檀會敷陳教法初禪師之發罽賓也有迦毘羅神衛送遂至龜茲於中路欲[13]乃現形告辭禪師曰汝神力通變自在遊處將不相隨共往南方語畢即收影不見遂遠從至于楊都故仍於上寺圖像著壁迄至于今猶有聲影之驗潔誠祈福莫不享願以元嘉十九年七月六日卒于上寺春秋八十有七道俗四部行哭相趨仍葬于鍾山宋熙寺前

  • 無盡意菩薩經六卷(初題云大集經中無盡意所說不可盡義品第[14]二十二亦直云無盡意經亦名阿差末經第四出與法護阿差末等同本見李廓錄)
  • 法華三昧經一卷(法華支[15]流見長房錄)
  • 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四卷(第三出或六卷或直云廣博嚴淨經亦直云不退轉法輪經與法護阿惟越致遮經[16]等同本元嘉四年出見宋齊錄及僧祐錄)
  • 四天王經一卷(見僧祐錄及高僧傳)
  • 普曜經八卷(第三出或六卷或四卷與蜀普曜竺法護普曜及唐譯方廣莊嚴並同本見宋齊錄及僧祐錄高僧傳等)
  • 淨度三昧經一卷(初出見長房錄)
  • 菩薩瓔珞本業經二卷(第二出見長房錄)
  • 生經五卷(第二出與法護出者同本房云見別錄)
  • 善德優婆塞經一卷(見長房錄)
  • 阿那含經二卷(見長房錄)

    右一十部三十一卷(四天王經上四部一十二卷見在普曜經下六部一十九卷闕本)

    沙門釋智嚴西涼州人弱冠出家便以精勤著稱納衣宴坐蔬食永年每欲博事名師廣求經誥遂周流西國進到罽賓入摩天陀羅精舍從佛馱先比丘諮受禪法[1]染三年功踰十載佛馱先見其禪思有緒特深器異彼諸道俗聞而歎曰秦地乃有求道沙門矣始不輕秦類敬接遠人時有佛陀跋陀羅比丘亦是彼國禪匠嚴乃要請東歸欲傳法中土跋陀嘉其懇至遂共東行踰越歲時達于關內恒相依附共止長安頃之跋陀橫為秦僧所擯嚴與西來徒眾並分散出關仍憩山東精舍坐禪誦經力精修學晉義熙十三年宋武西伐姚泓[2]剋捷旋旆塗出山東時始興公王恢從駕遊觀山川至嚴精舍見其同志三僧各坐繩床禪思湛然恢乃彈指三人開目俄而還閉不與交言恢心敬其奇訪諸耆老皆云隱居積歲未嘗輒出恢即啟宋武延請還都莫肯行者屢請既至二人推嚴隨行恢道懷素篤禮事甚備還都即住始興寺嚴性虛靜志避囂塵恢乃於東郊之際更起精舍即枳園寺也嚴前還於西域所得梵本眾經未及譯寫到元嘉四年丁卯乃共沙門寶雲譯出無盡意等經十部嚴在寺不受別請常分衛自資道化所被幽顯咸服嚴清素寡欲隨受隨施少而遊方無所滯著稟性冲退不自陳敘故雖多美行世無得而盡傳嚴昔未出家時[3]曾受五戒有所虧犯後入道受具足常疑不得戒每以為懼積年禪觀而不能自了遂更汎海重到天竺諮諸明達值羅漢比丘具以事問羅漢不敢判決乃為嚴入定往兜率宮諮啟彌勒彌勒答[4]云得戒嚴大喜躍於是步歸行至罽賓無疾而卒時年七十八彼國凡聖燒身各處嚴雖戒操高明而實行未[5]始移屍向凡僧墓地而屍重不起改向聖墓則飄然自輕嚴弟子智羽智遠故從西來報此徵瑞俱還外國以此推嚴信是得道人也但未知果向中間若深淺耳

  • 調伏眾生業經(出大集經)
  • 一音顯正法經(或云一音演正法經出悲華經)
  • 善德婆羅門問提婆達多經(出大雲經)
  • 毘羅三昧經二卷(祐等諸錄皆注為疑大周錄中刊之為正今尋文言淺鄙義理疎遺故入疑科用除稗[6]穢)

    調伏眾生等四部五卷長房等錄皆云嚴譯今以前三別生後一疑偽今為實錄故並刪之

  • 佛本行經七卷(或云佛本行讚傳於六合山寺出或云五卷見僧祐寶唱內典等錄高僧傳云佛本行讚經)
  • 新無量壽經二卷(永初二年於道場寺出一錄云於六合山寺出第九譯與寶積無量壽會等同本見道[7]慧僧祐等錄)
  • 淨度三昧經二卷(第二出見竺道祖雜錄)
  • 付法藏經六卷(初出見李廓錄)

    右四部一十七卷(前一部七卷見在後三部十卷闕本)

    沙門釋寶雲涼州人也弱年出家精勤有學行志韻剛潔不偶於世故少以直方純業為名而求法懇惻忘身[8]殉道誓欲躬覩靈跡廣尋經教以晉隆安之初遠適西域與法顯智嚴先後相隨涉履流沙登踰雪嶺勤苦艱至不以為難遂歷于[9]填天竺諸國備覩靈異乃經羅剎之野聞天鼓之音釋迦影跡多所瞻禮雲在外域遍學梵書天竺諸國音字詁訓悉皆貫練後還長安隨禪師佛陀跋陀受業修學禪門孜孜不怠及禪師橫為秦僧所擯雲亦奔亡會廬山遠公解其擯事共歸楊都安止道場寺僧眾以雲志力堅猛弘道絕域莫不披[10]衿諮問敬而[11]受焉初共智嚴同出諸經嚴既遷化雲獨宣譯以元嘉年中譯佛本行經等四部雲手執梵本口自宣譯[12]戎兼通音訓允正雲之所定眾咸信服初關中沙門竺佛念善於宣譯於符姚二代顯出眾經江左練梵莫踰於雲故於晉宋之際弘通法藏沙門慧觀等咸友而善之雲性好幽居以保閑寂遂適六合山寺山多荒民俗好草竊雲說法教誘多有改惡禮事供養十室而九頃之道場慧觀臨卒請雲還都總理寺[13]雲不得已而還居道場歲許復還六合以元嘉二十六年終於山寺春秋七十有四其遊履外國別有記傳

  • 雜阿毘曇心十三卷(第三出見高僧傳[1]及僧祐錄或十四卷)

    右一部一十三卷闕本

    沙門伊葉波羅宋云自在西域人妙通三藏明解四含以元嘉三年景寅遊於彭城為北徐州刺史太原王仲德譯雜阿毘曇心譯至擇品緣礙未竟遂輟但成十卷刺史親自筆受至八年辛未更請求那跋摩續譯都訖成十三卷

  • 菩薩善戒經九卷(一名菩薩地或十卷於祇洹寺出見竺道祖僧祐二錄及高僧傳長房等錄並云善戒經二十卷又云弟子更出二品成三十卷[2]並非[3]也)
  • 菩薩善戒經一卷(優波離問菩薩受戒法見寶唱錄若准祐記將此為初卷兼前九卷共成十卷然北地經本離之已久不可合之[4]且依舊定)
  • 菩薩內戒經一卷(是法上錄)
  •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一卷(見寶唱錄)
  • 沙彌威儀一卷(或云沙彌威儀經見長房錄)
  •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一卷(祐云曇無德羯磨亦云雜羯磨元嘉八年於祇洹寺出見僧祐寶唱二錄及高僧傳等亦直云四分羯磨)
  • 優婆塞五戒相經一卷(一名優婆塞五戒略論元嘉八年於祇洹寺出第一譯見僧祐寶唱二錄及高僧傳)
  • 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一卷(見唐舊錄)
  • 善信二十二戒一卷(亦云離欲優婆塞優婆夷具行二十二戒文亦云三歸優婆塞戒祐云三歸及優婆[5]塞二十二戒或云優婆塞戒見高僧傳及[6]僧祐錄)
  • 經律分異記一卷(見長房錄)

    右一十部一十八卷(龍[7]樹說法要偈上八部一十六卷見在善信二十二戒下二部二卷闕本)

    沙門求那跋摩宋言功德鎧本剎利種累世為王治在罽賓國祖父呵梨跋陀(此云師子賢)以剛直被徙父僧伽阿難(此云眾喜)因潛隱山澤跋摩年十四便機見俊達深有遠度仁愛汎博崇德務善其母嘗須野肉令跋摩辦之跋摩啟曰有命之類莫不貪生夭彼之命非仁人矣母怒曰設令得罪吾當代汝跋摩他日煮油誤澆其指因謂母曰代兒忍痛母曰痛在汝身吾何能代跋摩曰眼前之苦尚不能代況三塗耶母乃悔悟終身斷殺至年十八相[8]工見而謂曰君年三十當撫臨大國南面稱尊若不樂世榮當獲聖果至年二十出家受戒洞明九部博曉四含誦經百餘萬言深達律品妙入禪要時號曰三藏法師至年三十罽賓王薨絕無紹嗣眾咸議曰跋摩帝室之胤又才明德重可請令還俗以紹國位群臣數百再三固請跋摩不納乃辭師違眾林栖谷飲孤行山野遁跡人世後到師子國觀風弘教識真之眾咸謂已得初果儀形感物見者發心後至闍婆國初未至一日闍婆王母夢見一道士飛舶入國明旦果是跋摩來[9]母敬以聖禮從受五戒母因勸王曰宿世因緣得為母子我已受戒而汝不信恐後生之因永絕今果王迫以母勅即奉命受戒染習既久專精漸篤頃之隣兵犯境王謂跋摩曰外賊恃力欲見侵侮若與鬪戰傷殺必多如其不拒危亡將至今唯歸命師尊不知何計跋摩曰暴𡨥相攻宜須禦捍但當起慈悲心勿興[10]害念耳王自領兵擬之旗鼓始交賊便退散王遇流矢傷脚跋摩為呪水洗之信宿平復王恭信稍殷乃欲出家修道因告群臣曰吾欲躬栖法門卿等更擇明主群臣皆拜伏勸請曰王若捨國則子民無依且敵國兇強恃險相對如失恩覆則黔首奚處大王天慈寧不愍命王不忍固違乃就群臣請三願若許者當留治國一願凡所王境同奉和[11]二願盡所治內一切斷殺三願所有儲財賑給貧病群臣歡喜僉然敬諾於是一國皆從受戒王後為跋摩立精舍躬自引材傷王脚指跋摩又為呪治有頃平復道化之聲播於遐邇隣國聞風皆遣使要請時楊都名德沙門慧觀慧聰等遠挹風猷思欲[12]飡稟以元嘉元年九月面啟文帝求迎請跋摩當即勅交州刺史令汎舶延致觀等又遣沙門法長道沖道儁等往彼祈請并致書於跋摩及闍婆王婆多伽等必希顧臨宋境流行道教跋摩以聖化[13]宜廣不憚遊方先已隨商人竺難提舶欲向一小國會值便風遂至廣州故其遺文云業行風所吹遂之於宋境此之謂也文帝知跋摩已至南海於是復勅州郡令資發至都路由始興經停歲許始興有虎[14]丘山山形聳峭峯嶺高絕跋摩[15]謂其髣髴耆闍崛乃改名靈鷲於山寺之外別立禪室去寺數里磬音不聞每至鳴椎跋摩已至或致雨不沾或履泥不濕時眾道俗莫不肅然增敬寺有寶月殿跋摩於殿北壁手自畫作羅云像及定光儒童布髮之形像成之後每夕放光久之乃歇始興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後茂之將死跋摩躬自往視說法安慰後家人夢見茂之在寺中與眾僧講法實由跋摩化導之力也此山本多虎災自跋摩居之晝行夜往或時值虎以杖按頭弄之而去於是山旅水[1]賓去來無梗盛德歸化者十有七八焉跋摩嘗於別室入禪累日不出寺僧遣沙彌往候之見一白師子緣柱而立亘空彌漫生青蓮華沙彌驚恐大呼往逐師子豁無所見其靈異無方類多如此後文帝重勅觀等復更敦請乃汎舟下都以元嘉八年正月達于建業文帝引見勞問慇懃因又言曰弟子常欲持齋不殺迫以身殉物不獲從志法師既不遠萬里來化此國將何以教之跋摩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與匹夫所修各異匹夫身賤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剋己苦躬將何為用帝王以四海為家萬民為子出一嘉言則士女咸悅布一善政則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無勞力則使風雨適時寒暖應節百穀滋繁桑麻欝茂如此持齋[2]齋亦大矣不殺亦眾矣寧在闕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後方為弘濟耶帝乃撫[3]几歎曰夫俗人迷於遠理沙門滯於近教迷遠理者謂至道虛說滯近教者則拘戀篇章至如跋摩法師所言真謂開悟明達可與談於天人之際矣乃勅住祇洹寺供給隆厚公王英彥莫不宗奉俄而於寺開講法華及十地法席之日軒蓋盈衢觀矚往還肩隨踵接跋摩神府自然妙辯天絕或時假譯人而往復懸悟跋摩即於祇洹寺譯菩薩善戒經等十部(其善戒經長房等錄並云十卷下注云後弟子於定林更出二品成三十卷者非也今但九卷或云十卷[4]應是傳寫差誤加其二字僧祐錄中只云十卷故知餘錄傳寫誤也又按高僧傳云祇洹慧義請出菩薩善戒始得二十八品後弟子代出[5]一品成三十品房等錄云續成三十卷者誤之甚也又長房[6]等錄復云跋摩譯雜阿毘曇心十三卷今以伊葉波羅譯出十卷跋摩後續成其十[7]非謂跋摩更別翻出二處俱載此亦不然今此刪之載於前[8]錄)

    並文義詳允梵宋弗差時影福寺尼慧果淨音等共請跋摩云去六年有師子國八尼至都云宋地先未[9]經有尼那得二眾受戒恐戒品不全跋摩云戒法本在大僧眾發設不本事無妨得戒如愛道之緣諸尼又恐年月不滿苦欲更受跋摩稱云善哉苟欲增明甚助隨喜但西國尼年臘未登又十人不滿且令學宋語別因西域居士更請外國尼來足滿十數其年夏在定林下寺安居時有信者採華布席[10]唯跋摩所坐華彩更鮮眾咸崇以聖禮夏竟還祇洹其年九月二十八日中食未畢先起還[11]其弟子後至奄然已終春秋六十有五未終之前預造遺文偈頌三十六行自說因緣云已證二果手自封緘付弟子阿沙羅云我終後可以此文還示天竺僧亦可示此境僧也既終之後即扶坐繩床顏貌不異似若入定道俗赴者[12]千有餘人並聞香氣芬烈咸見一物狀若龍蛇可長一匹許起於[13]屍側直上衝天莫能名者即於南林戒壇前依外國法闍毘之四部鱗集香薪成𧂐灌之香油以燒遺陰五色焰起氛氳麗空是時天景澄朗道俗哀歎仍於其處起立白塔欲重受戒諸尼悲泣望斷不能自勝初跋摩至宋文帝欲從受菩薩戒未及諮稟奄而遷化以本意不遂傷恨彌深乃令眾僧譯出其遺文云(遺文在傳恐繁故止)

  • 毘尼摩得勒伽十卷(初卷云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元嘉[14]十二年乙亥[15]正月於[16]秣陵平樂寺出至九月二十二日訖見道慧宋齊錄及僧祐錄)
  • 雜阿毘曇心論十一卷(或無論字亦云雜阿毘曇經房云雜阿毘曇毘婆沙或十四卷第四譯元嘉十一年甲戌九月於長干寺出周年乃訖見僧祐錄及經序)
  • 勸發諸王要偈一卷(龍樹菩薩撰第二出見僧祐錄及高僧傳)
  • 分別業報略一卷(大勇菩薩撰或云大勇菩薩分別業報略集見僧祐錄及高僧傳)
  • 請聖僧浴文一卷(見僧祐錄及高僧傳)

    右五部二十四卷(前四部二十[17]三卷見在後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僧伽跋摩宋言眾鎧印度人也少而棄俗清峻有戒德明解律藏尤精雜心以元嘉十年癸酉步自流沙屆于建業風宇宏肅道俗敬異咸宗而事之號曰三藏法師初景平元年平陸令許桑捨宅建剎因名平陸寺後道場慧觀以跋摩道行純備請住此寺崇其供養以表厥德跋摩共觀[18]起塔三層行道諷誦日夜不輟僧眾歸集道化流布初三藏法師深明戒品將為影福寺尼慧果等重受具戒是時二眾未備而三藏遷化俄而師子國比丘尼鐵薩羅等至眾乃共請跋摩為師繼軌三藏祇洹慧義擅步楊都謂為矯異執志不同親與跋摩拒論翻覆跋摩標宗顯法理證明允慧義遂迴其剛褊靡然推服乃率其弟子服膺稟戒僧尼受者數百許人宋彭城王義康崇其戒範廣設齋供四眾殷盛傾于都邑[19]頃之名德大僧慧觀等以跋摩妙解雜心諷誦通達先三藏雖譯未及繕寫以十一年九月於長干寺招集學士更請出焉寶雲譯語觀自筆受研校精悉周年方就續出摩得勒伽等凡五部跋摩遊化為志不滯一方既傳經事畢將還本土眾咸祈請莫之能留以元嘉十九年隨西域賈人舶還外國莫詳其終

  •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一卷(第二出與寶積勝鬘夫人會[1]等同本元嘉十[2]三年八月十四日於丹陽郡出寶雲傳語慧觀筆受見[3]道慧僧祐李廓等錄)
  • 大方廣寶篋經[4]三卷(第四出或[5]二卷與文殊現寶藏經等同本見李廓錄)
  • 相續解脫地波羅蜜了義經一卷(或二卷亦名解脫了義經亦直云相續解脫經於東安寺出是解深密經後二品見道慧僧祐李廓法上等僧四錄高傳云於荊州出)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第二出元嘉二十年於道場寺譯慧觀筆受與入楞伽及大乘[6]入楞伽經等同本見道慧僧祐法上等錄高僧傳云丹陽郡出)
  • 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三卷(初出與大薩遮尼乾子經同本或無境界字見李廓錄)
  • 老母女六英經一卷(亦云老母經第三出與老女人經等同本房云見別錄)
  • 申日兒本經一卷(或云申兒本第三出與月光童子經等同本房云見別錄錄云申兜本誤也)
  • 阿難陀目佉尼[7]呵離陀經[8]一卷(或云出無量門持經第六譯與無量門微密持經等同本房云見別錄房錄別載出無量門持經者誤也)
  • 央崛魔羅經四卷(道場寺出見道慧僧祐法上[9]等錄高僧傳云於荊州辛寺出)
  • 大法鼓經二卷(東安寺出見道慧僧祐李廓法上等四錄)
  • 大意經一卷(房云見別錄)
  • 十二頭陀經一卷(房云見別錄)
  • 樹提伽經一卷(房云見別錄)
  • 雜阿含經五十卷(於瓦官寺譯梵本法顯齎來高僧傳云祇洹寺出見道慧宋齊錄及僧祐錄)
  • 鸚鵡經一卷(亦名兜調經出中阿含第四十四異譯房云見別錄)
  • 鞞摩肅經一卷(出中阿含[10]第五十七異[11]譯)
  • 四人出現世間經一卷(出增一阿含第[12]八卷異譯房云見別錄)
  • 十一想思念如來經一卷(或云十一思惟念如來經出增一阿含第四十八初異譯房云見別錄)
  • [13]遬達經一卷(第三出與玉耶經等同本房云見別錄)
  • 過去現在因果經四卷(於荊州辛寺出第六譯與修行本起瑞應本起等同本見始興及李廓僧祐等錄)
  • 摩訶迦葉度貧母經一卷(房云見別錄)
  • 十二品生死經一卷(房云見別錄)
  • 罪福報應經一卷(一名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亦云輪轉五道經亦云五道[14]輪經房云見別錄)
  • 眾事分阿毘曇論十二卷(或無論字共弟子菩提耶舍譯初出與唐譯品類足論同本房錄不題所出)
  • 四品學法經一卷(或無經字房云見別錄)
  • 賓頭盧突羅闍為優陀延王說法經一卷(亦云賓頭盧為王說法經房云見別[15]錄上見存已[16]後闕)
  • 虛空藏菩薩經一卷(第二出與姚秦佛陀耶舍所出虛空藏經等同本房云見別錄)
  • 無量義經一卷(初出與蕭齊曇摩伽陀耶舍出者同本見李廓錄)
  • 諸法無行經一卷(第二出與羅什所出二卷者及諸法本無經同本房云見別錄)
  • 小無量壽經一卷(或無小字第二出與羅什阿彌陀及唐譯稱讚淨土同本孝建年出一名阿彌陀見道慧僧祐二錄高僧傳云於荊州出房錄別存阿彌陀經者誤也)
  • 八吉祥經一卷(第三出與支謙八吉祥呪法護八陽神呪經等同本元嘉二十九年正月三日於荊州城內為司空荊州刺史南譙王劉義宣出六日訖見僧祐寶唱[17]二錄)
  • 無崖際持法門經一卷(第二出與聖堅出者及尊勝菩薩所問經同本房云見別錄)
  • 貧子須賴經一卷(第四出與白延支謙等出者同本見李廓錄)
  • 現在佛名經三卷(亦名華敷現在佛名第二出與稱揚諸佛功德[18]經等同本元嘉[19]二十九年正月七日於荊州為南譙王出見始興錄及高僧傳)
  • 淨度三昧經三卷(第三出見李廓錄)
  • 無憂王經一卷(於荊州辛寺譯見吳錄及僧祐錄)
  • 本行六波羅蜜經一卷(房云見別錄)
  • 異處七處三觀經一卷(或無異處字出雜阿含異譯房云見別錄)
  • 雜藏經一卷(第四出與鬼問目連經等同本房云見別錄)
  • 目連降龍王經一卷(或無王字或云降龍經或云降龍王經第二出與龍王兄弟經同本房云見別[20]錄)
  • 曰難經一卷(一云越難經第三出與聶承遠越難經等同本房云見別錄)
  • 釋六十二見經四卷(房云見別錄祐錄云一卷)
  • 請般特比丘經一卷(或作般特亦云般[21]時房云見別錄)
  • 十二頭陀經一卷(房云見別錄)
  • 阿那律七念章經一卷(房云見別錄)
  • 十報法三統略經一卷(房云見別錄)
  • 六齋八戒經一卷(房云見別錄)
  • 阿蘭若習禪經二卷(第二出與羅什坐禪三昧經同本見李廓錄)
  • 菩薩訶欲經一卷(第二出與羅什出者同本房云見別錄)
  • 那先經一卷(第二出與二卷者同本房云見別錄)
  • 十二遊經一卷(第[22]二出房云見舊錄)
  • 第一義五相略集一卷(於東安寺出見僧祐錄高僧傳云於荊州辛寺出)

    右五十二部一百三十四卷(賓頭盧上[23]二十六部一[24]百卷見在虛空藏下二十六部三十四卷闕本)

    沙門求那跋陀羅宋言功德賢中印度人也以大乘學故世號摩訶衍本婆羅門種幼學五明諸論天文書算醫方呪術靡不博貫後遇見雜心尋讀驚悟乃深崇佛法焉其家世外道禁絕沙門乃捨家潛遁遠求師匠即落髮改服專志學業及受具戒博通三藏為人慈和恭順事師盡勤頃之辭小乘師[1]進學大乘大乘師試令探取經匣即得大品華嚴師喜而歎曰汝於大乘有重緣矣於是讀誦講義莫能詶抗進受菩薩戒法乃奉書父母勸歸正法曰若專守外道則雖還無益若歸依三寶則長得相見其父感其至言遂棄邪從正跋陀前到師子諸國皆傳送資供既有緣東方乃隨舶汎海中塗風止淡水復竭舉舶憂惶跋陀曰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稱觀世音何往不感乃密誦呪經懇到禮懺俄而信風暴至密雲降雨一舶蒙濟其誠感如此元嘉十二年乙亥至廣州時刺史車朗表聞文帝遣使[2]延接既至楊都勅名僧慧嚴慧觀於新亭郊勞見其神情朗徹莫不虔敬雖因譯交言而欣若傾蓋初住祇洹寺俄而文帝延請深加崇敬琅瑘顏延之通才碩學束帶造門於是宋都遠近冠蓋相望大將軍彭城王義康丞相南譙王義宣並師事焉頃之眾僧共請出經於祇洹寺集義學諸僧譯出雜阿含經東安寺出法鼓經後於丹[3]楊郡譯出勝鬘楞伽經徒眾七百餘人寶雲傳譯慧觀執筆往復諮[4]折妙得本旨後譙王鎮荊州請與俱行安止辛寺更創殿房即於辛寺出無憂王過現因果小無量壽央崛魔羅相續解脫波羅蜜了義現在佛名第一義五相略八吉祥等諸經并前所出凡五十二部多是弟子法勇傳度譙王欲請講華嚴等經而跋陀自忖未善宋語愧歎積旬即旦夕禮懺請乞冥應夢有人白服持劍擎一人首來至其前曰何故憂耶跋陀具以事對答曰無所[5]多憂即以劍易首更安新頭語令迴轉曰得無痛耶答曰不痛豁然便覺心神喜悅旦起言義皆備領宋語於是就講弟子法勇傳譯僧念為都講雖因譯人而玄解往復元嘉將末譙王屢有怪夢跋陀曰都中將有禍亂未及一年而[6]二凶構逆及孝建之初譙王陰謀逆節跋陀顏容憂慘而未及發言譙王問其故跋陀諫爭懇切乃流涕而出曰必無所冀貧道不容扈從譙王以其物情所信乃逼與俱下梁山之敗火檻轉迫去岸懸遠判無濟理唯一心稱觀世音手捉笻竹杖投身江中水齊至膝以杖[7]刺水水深流駛見一童子尋後而至以手牽之顧謂童子汝小兒何能度我[8]恍惚之間覺行十餘步仍得上岸即脫納衣欲賞童子顧覓不見舉身毛竪方知神力焉時王玄謨督軍梁山孝武帝駿勅軍中得摩訶衍善加料理驛信送臺俄而尋得合舸送都孝武即時引見顧問委曲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跋陀對曰既染亹戾分為灰粉今得接見重荷生造勅問[9]譙為賊答曰出家之人不預戎事然張暢宗靈秀等並是驅逼貧道所明但不圖宿緣乃逢此事孝武曰無所懼也是日勅住後堂供施衣物給以人乘初跋陀在荊州十載每與譙王書疏無不記錄及軍敗簡檢無片言及軍事者孝武明其純謹益加禮遇後因閑談聊戲問曰念丞相不答曰受供十年何可忘德今從陛下乞[10]願為丞相三年燒香帝悽然動容義而許焉及中興寺成勅令移住為開三間房後於東府讌會王公畢集勅見跋陀時未及淨髮白首皓然孝武遙望顧謂尚書謝莊曰摩訶衍聰明機解[11]念老期已至朕試問之其必悟人意也跋陀上階因迎謂之曰摩訶衍不負遠來之意但有一在即應聲答曰貧道遠歸帝京垂三十載天子恩遇銜愧罔極但七十老病唯一死在帝嘉其機辯勅近御而坐舉朝[12]屬目後於秣陵界鳳[13][14]樓西起寺每至夜半輒有推戶而喚視不見人眾屢[15]魘夢跋陀燒香呪願曰汝宿緣居此我今起寺行道禮懺常為汝等若住者為護寺善神若不能居各隨所安既而道俗十餘人同夕夢見鬼[16]神千數皆荷擔移去寺眾遂安大明七年天下亢旱祈禱山川累月無驗帝遂請令祈雨必使有感如其無効不須相見跋陀答曰仰憑三寶陛下天威冀必降澤如其無獲不復重見即往北湖釣臺燒香祈請不復飲食默而誦經密加祕呪明日晡時西北角雲起初如車蓋日在桑榆風震雲合連日降雨明旦公卿入賀勅見慰勞䞋施相續跋陀自幼[17]以來蔬食終身常執持香爐未嘗輟手[18]食輒分食飛鳥乃集手取食至明帝之世禮供彌盛到太始四年正月覺體不平便預與明帝及公卿等告辭臨終之日延佇而望云見天華聖像禺中遂卒春秋七十有五明帝慟惜賻[1]送殷厚公卿會葬榮哀備焉

  • 般泥洹經一卷(或無般字孝建元年於辛寺譯見道慧宋齊錄今尋此單卷泥洹上下文句非是跋陀所翻似是謙護等譯今尋得二卷且附東晉錄中)
  • 釋摩男本經一卷(吳支謙譯)
  • 三藏法師自述喻一卷(非梵[2]本出故亦刪之)
  • 當來選擇諸惡世界經
  • 過去行檀波羅蜜經(上二經並出悲華經)
  • 殺龍濟一國經(出六度[3]經)
  • 三因緣經(出長阿含)
  • 三小劫經(出樓炭經)
  • 佛入甘露門正意經(出大十二門經)
  • 阿蘭那經(出中阿含)
  • 舍利弗等比丘得身作證經(出雜阿含)
  • 那賴經
  • 墮珠著海中經
  • 舅甥經
  • 舍利弗般泥洹經
  • 負債為牛經
  • 君臣經(上六經並出[4]生經)
  • 四食經(小乘雜[5]抄)
  • 阿難見妓樂啼哭無常經
  • 佛往慰迦葉病經
  • 佛命阿難詣最勝長者經
  • 二僑士經
  • 目連弟布施望即報經(上五經並出出曜經)

    般泥洹等二十三部二十三卷或是別生抄經或非跋陀所出今為實錄故總刪之[6]

  • [7]觀世音菩薩受記經一卷(一名觀世音受決經第三出與西晉法護道真出者同本見王宗僧祐李廓法上[8]等錄及高僧傳)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法勇梵名曇無竭本姓李氏幽州黃龍國人也幼為沙彌便修苦行持戒諷經為師所異甞聞法顯寶雲諸僧躬踐佛國慨然有忘身之誓遂以宋永初之元招集同志沙門僧猛曇朗之徒二十五人共齎幡蓋供養之具發跡北土遠適西方初至河南國仍出海西郡進入流沙到高昌郡經歷龜茲沙勒諸國前登葱嶺雪山棧路險惡驢馬不通[9]增氷峨峨絕無草木山多瘴氣下有大江浚急如箭於東西兩山之脇繫索為橋相去極遠十人一過到彼岸已舉烟為[10]後人見煙知前已度方得更進若久不見煙則知暴風吹索人墮江中行葱嶺三日方過復上雪山懸崖壁立無安足處石壁皆有故[11]弋孔處處相對人各執四弋先拔下弋手攀上弋展轉相代[12]三日方過乃到平地相待料撿同侶失十二人進至罽賓國禮拜佛鉢停歲餘學梵書竟便解梵語求得觀世音受記經梵文一部無竭同行沙門餘十三人西行到新頭那提河(此云師子口)緣河西入月氏國禮拜佛肉髻骨及覩[13]白拂[14]木船後至檀特山南石留寺住僧三百餘人雜三乘學無竭便停此寺受具足戒天竺沙門佛陀多羅(此云覺救)彼方眾僧云其已得道果無竭請為和[15]漢沙門志定為阿闍梨於寺夏坐三月日復北行至中天竺[16]遠之處常齎石蜜為糧其同侶八人路亡五人俱行屢經危棘無竭所齎觀世音經常專心繫念進涉舍衛國中野逢山象一群無竭稱名歸命即有師子從林中出象驚怖奔走後渡恒河復值野[17]牛一群鳴吼而來將欲害人無竭歸命如初尋有大鷲飛來野牛驚散遂得免害其誠心所感在險克濟皆此類也後於南天竺隨舶汎海達廣州所歷事跡別有記傳元嘉末年達于楊都手自宣譯觀世音受記經一部今見傳于世後不知所終

  •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一卷(亦云彌勒上生經見道[18]慧宋齊錄及僧祐錄[19]僧祐錄[20]云先在高昌郡譯出於[21]後齎還)
  • 諫王經一卷(初出亦云大小諫王經與唐譯勝軍王經及勝光天子經同本房云見別錄)
  • 治禪病祕要經一卷(或云治禪病祕要法無經字或云禪要祕密治病經或二卷云出雜阿含孝建二年九月八日於竹園寺出其月二十五日訖見僧祐寶唱等錄)
  • 淨飯王涅槃經一卷(或加般字第二出與法炬出者同本房云見別錄)
  • 進學經一卷(或云勸進學道經第二出與支謙等出者同本房云見別錄)
  • 八關齋經一卷(異出本房云見別錄)
  • 五無返復經一卷(一名[22][23]反覆大義經或作附字房云見別錄)
  • 佛大僧大經一卷(二兒名房云見別錄)
  • 耶祇經一卷(房云見別錄)
  • 末羅王經一卷(房云見別錄)
  • 摩達國王經一卷(房云見別錄或無國王字)
  • 旃陀越國王經一卷(或無國王字房云見別錄)
  • 五恐怖世經一卷(或云五恐怖經房云見別錄)
  • 弟子死復生經一卷(或云死亡更[1]生房云見別錄)
  • 迦葉禁戒經一卷(一名摩訶比丘經亦名真偽沙門經第二出房云見別錄)
  • 菩薩誓經一卷(第五出與長者子制經等同本房云見別錄)
  • 中陰經一卷(房云見別錄)
  • 觀世音觀經一卷(先在高昌郡譯出於彼齎還見僧祐錄)
  • 波斯匿王喪母經一卷(或云波斯匿王經祐云波[2]邪匿[3]王房云見別錄出增一阿含第十八卷異譯)
  • 佛母般泥洹經一卷(孝建二年於[4]鐘山定林上寺出一名大愛道般[5]泥洹經見僧祐錄出增[6]一阿含第五十卷異譯)
  • 弟子慢為耆域述經一卷(亦云弟子為耆域述慢戒羽弟子戲誕經第四出與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等同本房云見別錄)
  • 長者音悅經一卷(第二出與支謙[7]出者同本房云見別錄)
  • 五苦章句經一卷(第二出與曇無蘭出者同本房云見別錄)
  • [8]惒檀王經一卷(第[9]二出與竺律炎三摩羯經同本房云見別錄)
  • 弟子事佛吉凶經一卷(祐云弟子問事佛吉凶經房云見別錄)
  • 生死變識經一卷(今疑是藏中見正經異名房云見別錄)
  • 優婆塞五戒經一卷(亦云五相經第二出與五戒相經同本房云見別錄)
  • 賢者律儀經一卷(亦云威儀房云見別錄)

    右二十八部二十八卷(迦葉禁戒上一十五部一十五卷見在菩薩誓經下一十三部一十三卷闕本)

    居士沮渠京聲即北涼河西王蒙遜從弟安陽侯也魏併涼後南奔于宋晦志卑身不交世務常遊止塔寺以居士自畢丹陽尹孟顗見而善之請與相見一面之後雅相崇愛亟設供饌厚相優贍京聲以孝武帝孝建二年乙未[10]於楊都竹園寺及鍾山定林上寺譯彌勒上生經等二十八部通習積久臨筆無滯京聲居絕妻孥無欲榮利從容法侶宣通經典是以建業白黑咸敬而嘉焉以大明之末遘疾而卒

  • 普明王經
  • 梵摩皇經(上二經並出六度[11]集)
  • 𡡉夷比丘經
  • 優婆塞五法經(上二經並出中阿含)
  • 釋種問優婆塞經(出雜阿含)
  • 清信士阿夷扇經(亦云阿夷扇持父子經出生經)
  • 五百梵志經(群錄注疑)

    普明王等七經六是別生一云疑偽今為實錄故並刪之

  • 閻羅王五天使者經一卷(一名鐵城[12][13]黎經見長房錄出[14]中含第十二異譯)
  • 瞿曇彌記果經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八異譯見長房錄)
  • 長者子六過出家經一卷(出增一阿含第二十七卷異譯見長房錄)
  • 佛母般泥洹經一卷(出增一阿含第五十卷異譯見長房錄)
  • 貧躬老公經一卷(或云貧老經第二出見長房錄)
  • 懈怠耕者經一卷(舊錄云懈怠耕兒經見長房錄)
  • 請賓頭盧法一卷(或加經字見長房[15]錄)
  • 善生子經一卷([16]亦云異出六向拜經見長房錄出中阿含第三十三卷異譯)
  • 佛涅槃後諸比丘經一卷([17]亦云力士跋陀經云出雜阿含見長房錄)
  • 譬喻經一卷(見長房錄)

    右一十部一十卷(請賓頭盧上七部七卷見在善生子經下三部三卷闕本)

    沙門釋慧簡未詳何許人也以孝武帝大明元年丁酉於鹿野寺譯五天使者等經十部

  • 真偽沙門經(與京聲所出迦葉禁戒經文句全同乃是彼經異名錄家錯上)
  • 藥師琉璃光經(亦云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出大灌頂經祐錄注為疑經者非)
  • 釋迦畢罪經
  • [18]身濟賈人經(上二經並出六度集)
  • 阿難見水光瑞經(一云水光經大乘抄經)
  • 商人求財經
  • 瞿曇彌經(上二經並出中阿含)
  • 舍衛城中人喪子發狂經
  • 學人亂意經(亦云母子作比丘比丘尼亂意經上二經並出增一阿含)
  • 大力士出家得道經(亦云力士跋陀經)
  • 二老男女見佛出家得道經(上二經並出雜阿含)
  • 旃闍摩暴志謗佛經(出生經)
  • 竊為沙門經
  • 獵師捨家學道經(上二經並出出曜經)
  • 呪願經(祐載偽錄)

    真為沙門等一十五部長房等錄並云慧簡所出今以多是別生等經故刪之不存也

  • 菩薩念佛三昧經六卷(或直云念佛三昧經或五卷第一譯與隋笈多出者同本是大集別分見道慧宋齊錄及僧祐錄)
  • 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一卷(或直云破魔陀羅尼經第七譯見僧祐錄與支謙無量門微密持經等同本)

    右二部七卷其本並在

    沙門功德直西域人也道契既廣善誘日新以孝[19]武帝大明六年壬寅遊至荊州寓禪房寺沙門玄暢請出念佛三昧等經二部暢刊正文義詞旨婉密而暢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測也後適成都止大石寺即是阿育王塔乃手自作金剛密迹等十六神像傳至于今直留[1]荊數年後不知所終矣

  •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一卷(或云略要羯摩法房云二卷祐云一卷見僧祐錄)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僧璩姓朱吳國人出家為僧業弟子[2]悅眾經尤明十誦兼善史籍頗製文藻始住吳虎丘山孝武欽其風聞勅出楊都為僧正悅眾[3]止于中興寺璩以大明七年癸卯撰十誦羯磬一部

  • 十誦比丘尼戒本一卷(亦云十誦比丘尼波羅提木叉[4]戒本或云十誦比丘尼大戒見僧祐寶唱二錄)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法頴俗姓索氏燉煌人十三出家為法香弟子住涼州公府寺與同學法力俱以律藏知名[5]伏膺已後學無再請記在一聞研精律部博涉經論元嘉末至建業止新亭寺孝武以頴學業兼明勅為都邑僧正後辭[6]任還多寶寺常習定閑房亦時開律席後移住長干寺以明帝[7]彧太始年中集出十誦尼戒一部兼出羯磨流行於代

  • 無盡意經十卷(第五出與阿差末經等同本見始興僧祐寶唱等錄)
  • 阿述達菩薩經一卷(第四出興寶積無畏德會等同本太始年於廣州出見始興寶唱等錄)
  • 海意經[8]七卷(見始興僧祐寶唱等錄)
  • 如來[9]恩智不思議經五卷(見始興僧祐寶唱等錄)
  • 寶頂經五卷(見始興僧祐寶唱等錄)
  • 三密底耶經一卷(宋言賢人用律經見始興僧祐寶唱等錄)

    右六部二十九卷其本並闕

    沙門竺法眷印度人也志性弘簡開利為[10]以明帝彧太始年中於廣州譯無盡意等經六部

  • [11]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二卷(一名決了諸法如幻化三昧經第二出與漢嚴佛調譯者及大般若那伽室利分並同本見始[12]興錄)

    右一部二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翔公亦云朔公在南海郡譯濡首菩薩經一部群錄直云宋世不顯年名未詳何帝

  • 佛藏大方等經一卷(亦名問明顯經是華嚴經明難品異譯見始興錄[13]及法上錄)
  • 瓔珞本業經二卷(一名菩薩瓔珞經第三出見始[14]興及法上錄)

    右二部三卷其本並闕

    沙門釋道嚴於宋世譯佛藏方等經等二部群錄直云宋世出不顯帝年

  • 梵女首意經一卷(第二出見始興錄及趙錄法上錄)
  • 空淨三昧經一卷(亦云空淨天感應三昧經第二出見始興錄及趙錄法上錄)
  • 勸進學道經一卷(亦[15]名勸進經與梁史共出第三[16]譯)

    右三部三卷其本並闕

    沙門釋勇公於宋世譯梵女首意等經三部群錄雖云宋世不顯帝年

  • 車匿經(亦名車匿本末經出六度集中是尸呵遍王經異名群錄雖云勇公所出今以是別生抄經故刪之不存[17]也)
  • 寂調音所問經一卷(一名如來所說清淨調伏經與西晉法護文殊淨律經等同本第四出見始興錄及法上錄)
  • 樂瓔珞莊嚴方便經一卷(一名大乘瓔珞莊嚴經亦名轉女身菩薩經第四出與西晉法護順權方便經等同本見始興錄及僧祐法上錄)

    右二部二卷(前寂調音經見在後樂瓔珞經闕本)

    沙門釋法海於宋世譯寂調音等經二部群錄注云宋世譯出既不顯年未詳何帝

  • 月燈三昧經一卷(一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一名[18]逮慧三昧經出大月燈經第七卷異譯見趙錄及法上錄)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先公於宋世譯月燈經一部群錄注云宋世不顯譯年未詳何帝

  • 彌沙塞律抄一卷(見寶唱錄)

    右一部一卷闕本

    沙門僧伽跋彌師子國人也譯彌沙塞律抄一部大周錄中指寶唱錄不言帝代其寶唱錄尋本未獲且寄於宋錄以彰有據耳

  • 新集失譯諸經

  • 如來智印經一卷(一名諸佛法身第二出與慧印三昧經同本)
  • 老母經一卷(第二出與老女人經等同本)
  • 法滅[19]盡經一卷
  • 甚深大迴向經一卷
  • 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一卷(出中阿含第四十卷異譯)
  • [20]波夷墮舍迦經一卷(出中阿含第五十五異譯或無迦字)
  • 邪見經一卷(出中阿含第六十卷異譯)
  • 大沙門百一羯磨法一卷(或云大沙門羯磨法出十誦律)
  • 迦丁比丘說當來變經一卷(或直云迦丁比丘經)

    [21]已後闕本

  • 十方佛名經一卷([22]本作[23]十萬疑錯)
  • 華嚴淨[24]經一卷
  • 三十七品經一卷(祐載兩本並云異出今且存一)
  • 七佛各說偈一卷
  • 乳王如來經一卷(或[25]無乳王經今疑與乳光佛經同本)
  • 現在十方佛名經一卷
  • 過去諸佛名經一卷
  • 千五百佛名經一卷
  • 五百七百佛名經一卷(或云五百七十)
  • 觀世音成佛經一卷
  • 文殊因緣經一卷
  • 文殊本願經一卷
  • 文殊觀經一卷
  • 彌勒須河經一卷
  • 導師問佛經一卷
  • 颰陀菩薩百二[1]千難經一卷
  • 持身菩薩經一卷(或云持身經)
  • 賢首菩薩二百問經一卷
  • 金剛女菩薩經一卷
  • 善意菩薩經一卷
  • 菩薩從兜率天降中陰經一卷
  • 菩薩行喜經一卷
  • 菩薩淨本業經一卷
  • 菩薩初業經一卷
  • 菩薩四事經一卷
  • 菩薩十六願經一卷
  • 菩薩五十德行經一卷
  • 菩薩教法經一卷
  • 菩薩正行經一卷
  • 菩薩出入諸則經一卷
  • 菩薩母姓字經一卷
  • 菩薩家姓經一卷
  • 菩薩比丘經一卷
  • 菩薩經一卷(今[2]疑本上脫字)
  • 菩薩作六牙象本事經一卷
  • 菩薩師子王經一卷
  • [3]像功德經一卷(與新譯者梵本[4]同未詳[5]同別)
  • 浴僧功德經一卷
  • 陀隣尼目佉經一卷(今疑即是阿難陀目佉尼經)
  • 禮敬諸塔經一卷
  • 般若波羅蜜偈經一卷
  • 佛清淨偈經一卷
  • 太子出國二十偈一卷
  • 佛十力偈一卷
  • 十方佛神呪一卷
  • 四天王神呪一卷
  • 十二因緣結縷神呪一卷
  • 摩訶神呪一卷
  • 移山神呪一卷
  • 降魔神呪一卷
  • 威德陀羅神呪一卷[6](本作成字錯也)
  • 和魔結神呪一卷
  • 鳩摩迦葉經一卷(與僮迦葉解難經同本出長阿含第七卷異譯法經錄云出中阿含第十六卷異譯)
  • 出要經二十卷
  • 行道經七卷
  • 長阿含經三卷(祐云疑是殘缺長阿含經)
  • 弘道經二卷
  • 四天王經一卷(祐云彼有呪似人所附)
  • 諸天阿須倫鬪經一卷
  • 金色女經一卷(雜譬喻中有祐云異出本)
  • 治禪鬼魅不安經一卷
  • 瞻波國佛說戒經一卷
  • 佛在誓枝山說法經一卷
  • 佛三毒事經一卷
  • 佛七事經一卷
  • 佛問和伏經一卷
  • 佛意行經一卷
  • 因佛生三心經一卷
  • 佛聚經一卷
  • 七佛本緣經一卷
  • 釋迦文[7]枝鉢經一卷
  • 佛袈裟經一卷
  • 佛大衣經一卷
  • 迦葉解經一卷
  • 迦葉因緣經一卷
  • 舍利弗問署經一卷
  • 迦葉獨證自誓經一卷
  • 舍利弗歎度女人經一卷
  • 舍利弗生西方經一卷
  • 舍利弗目連泥洹經一卷(今疑是生經中[8]舍利弗般泥洹經)
  • 目連所問經一卷
  • 目連因緣經一卷
  • 阿難見變經一卷
  • 難陀經一卷
  • 阿那含七念經一卷
  • 羅漢菩子經一卷
  • 賓頭盧取鉢經一卷
  • 愛行比丘經一卷
  • 愛身比丘經一卷
  • 栴比丘經一卷
  • 善星比丘經一卷
  • 六群比丘經一卷
  • 自在王比丘經一卷
  • [9]邪達比丘經一卷
  • 比丘和須蜜經一卷
  • 玄戒未來比丘經一卷(今疑玄字錯)
  • 比丘法相經一卷
  • 釋種[10]童子經一卷
  • 尊者婆蹉律經一卷
  • 罽賓二沙彌經一卷
  • 沙彌持戒經一卷
  • 海洲優婆塞會經一卷
  • 賢者雜事經一卷
  • 弟子修學經一卷
  • 弟子行澤中遇賊劫經一卷
  • 弟子精進經一卷
  • 迦提羅越問五戒經一卷
  • 那羅延天王經一卷
  • 毘沙門天王經一卷
  • 四大天王經一卷
  • 諸天壽經一卷
  • 魔現成佛經一卷
  • 魔王誡[1](疑是試字)[2]經一卷
  • 淨飯王經一卷
  • 佛葬閱[3]頭檀王經一卷 阿育王作小兒時經一卷(今疑出育王傳)
  • 小阿育王經一卷
  • 優填王照逝心女經一卷(今疑是大乘藏中優填王經)
  • 迦夷王頭布施經一卷
  • 果尊王經一卷
  • 佛居士經一卷
  • 降恐王經一卷(今疑恐字錯)
  • 摩羅王經一卷
  • 摩登王經一卷
  • 舍夷國經一卷
  • 羅提坻王經一卷(或作國王羅提[4]𭏬經)
  • 摩訶惟越王經一卷
  • 流沙王經一卷
  • 十四王經一卷
  • 王以竹施經一卷
  • 勸王持五戒經一卷
  • 太子旃舍羅差經一卷
  • 長者盛德經一卷
  • 長者法心經一卷
  • 長者仁賢經一卷
  • 長者洹羅越經一卷
  • 佛問淳陀長者受樂淨行經一卷
  • 婆羅門問事經一卷
  • 婆羅門等爭說經一卷
  • 六師詣波斯匿王經一卷
  • [5]揵齋經一卷
  • 明星梵志經一卷
  • 兜率梵志經一卷
  • 梵志拔陀經一卷
  • 梵志計火淨經一卷
  • 梵志問疑經一卷
  • 梵志意經一卷
  • 梵志好母經一卷
  • 梵志婬女經一卷
  • 梵志六師經一卷
  • 天后賢女經一卷
  • 德女問經一卷
  • 貧女少施獲弘報經一卷
  • 彌家女經一卷
  • 二人作沙門弟斷兄舌經一卷
  • 氣噓殺旃陀羅經一卷
  • 眼能視殺人經一卷
  • 孤獨三兄弟經一卷
  • 阿劍他經一卷
  • 不蘭伽經一卷
  • 小申日經一卷
  • 波羅柰媈四姓經一卷(或作婦字)
  • 大姓家主叩書[6]不經一卷
  • 提謂經一卷
  • 強羅經一卷
  • 金轉龍王經一卷
  • 蘇曷龍王經一卷
  • 三龍王經一卷
  • 虎王經一卷
  • [7]蠍王經一卷
  • 毒龍蛇施經一卷
  • 放牛法經一卷(今疑是藏中放牛經)
  • 養牛經一卷
  • 閻羅王經一卷(今疑是藏中閻羅王五天使者經)
  • 餓鬼經一卷
  • 鐵杵泥犁經一卷
  • 緣經一卷
  • 藥經一卷
  • 苦慧經一卷
  • 慧達經一卷
  • 法足經一卷
  • 身數經一卷
  • 選福經一卷
  • 布施經一卷
  • 助善經一卷
  • 古來經一卷(今疑是藏中古來世時經)
  • 孝順經一卷
  • 緣本經一卷(入疑是藏中緣本致經)
  • 度世經一卷
  • 法藏經一卷
  • 明住經一卷
  • 善憩經一卷
  • 植質經一卷
  • 名相經一卷
  • 怪異經一卷
  • 滅怪經一卷
  • 本鉢經一卷
  • 案鉢經一卷
  • 諸法經一卷
  • 與脫經一卷
  • 伏願經一卷
  • 寶見經一卷
  • 真提經一卷
  • 明義經一卷
  • 見在經一卷
  • 釋論一卷(祐云疑是大智度論抄之一卷)
  • 雜事經一卷
  • 旨解經一卷(祐云疑即義旨雜解)
  • 釋學經一卷
  • 度道俗經一卷
  • 諸福德經一卷
  • 說人身經一卷
  • 施色力經一卷
  • 色入施經一卷
  • 戒法律經一卷
  • 未生火經一卷
  • 未生[8]烖經一卷
  • 念佛品經一卷
  • 須彌山經一卷
  • 成敗品[9]經一卷(經目或云成敗品第四似是樓炭經之一品今檢樓[10]炭無此品)
  • 世間珍寶經一卷(舊錄云世間所望珍寶經)
  • 現道神足經卷
  • 成行無[11]想經一卷
  • 悔過除罪經一卷
  • 深自僥倖經一卷
  • 布施持戒經一卷
  • 生西方齋經一卷
  • 造浴室法經一卷
  • 有疑往解經一卷
  • 長阿含方法經一卷
  • 令人孝有德經一卷
  • 人於出家者經一卷
  • 心應深貪慕經一卷
  • 地水火風空經一卷
  • 求欲者除意經一卷
  • 持戒教人殺生經一卷
  • 七月十五日臘法經一卷
  • 功高憍慢有二輩經一卷
  • 歡喜布施有五事經一卷(或作勸字錯)
  • 三夢經一卷
  • 三悔處經一卷
  • 三乘無當經一卷
  • 四署經一卷
  • 四等意經一卷
  • [12]政斷經一卷
  • 四厚經一卷
  • 五署經一卷
  • 五穀世經一卷
  • 五亂經一卷
  • [13]耶經一卷
  • 六禪經一卷
  • 六度六十行經一卷
  • 六輩阿惟越致經一卷
  • 七眾經一卷
  • 七流經一卷
  • 七使經一卷
  • 七輩人橫死經一卷
  • 七歲作善經一卷
  • 八方萬物無常經一卷
  • 八雙經一卷
  • 九結經一卷
  • 九惱經一卷
  • 九道觀身經一卷
  • 十部僧經一卷
  • 十二意經一卷
  • 十二阿練若高行經一卷
  • 十二部經名一卷
  • 三十二僧那經一卷
  • 三十四意經一卷
  • 五十德相經一卷
  • 六十品經一卷
  • 六十二疑經一卷
  • 七十二觀經一卷
  • 百法經一卷
  • 惟日三昧經一卷
  • 月電三昧經一卷
  • 無言三昧經一卷
  • 阿和三昧經一卷
  • 禪行法經一卷(今疑是藏中禪行法想經)
  • 須彌山譬經一卷
  • 日月譬經一卷
  • 海水譬經一卷
  • 藥草喻經一卷
  • 功德天譬經一卷
  • 賢劫譬經一卷
  • 金剛譬經一卷
  • 寶藏譬經一卷
  • 明珠譬經一卷
  • 聚木譬經一卷
  • 四大譬經一卷
  • 五部威儀所服經一卷(或[1]云五部僧服經高僧傳云白法祖譯)
  • 結界文經一卷
  • 沙彌離戒[2]經一卷
  • 五戒報應經一卷
  • 六足阿毘曇一卷
  • 雜譬喻經六卷(或云諸雜譬喻)
  • 譬喻經一卷(祐云異出更有一本今且存一)
  • 雜譬喻經一卷(凡十一事)

    右三百七部三百四十卷(唯初九部九卷有本餘者並闕)並是梁代沙門僧祐錄中新集失譯諸經然僧祐本錄祐所新集總一千三百六部一千五百七十卷今細檢括餘九百九十九部一千二百三十卷多是諸別生經或長房等失譯錄中已載及有代錄之中標其譯主除此之外有三百七部三百四十卷檢括長房等錄皆未曾載今新集於此以為失源然祐錄中但云失譯不標年代今且附於宋錄之末庶免遺漏焉

開元釋教錄卷第五([3]總錄之五)


校注

[0523004] 五【大】五上【明】 [0523005] 雜【大】新【宋】【元】【明】 [0523006] 慧【大】*惠【宋】*【元】*【明】* [0523007] 謬【大】誤【宋】【元】【明】 [0523008] 填【大】闐【宋】【元】【明】 [0524001] 含【大】舍【明】 [0524002] 從【大】去【宋】【元】【明】 [0524003] 二【大】三【宋】【元】【明】 [0524004] 魏【大】媿【明】 [0524005] 名【大】云【明】 [0524006] 云【大】去【宋】 [0524007] (寶唱祐錄)七字【大】僧祐錄及寶唱錄【宋】【元】僧祐及寶唱錄【明】 [0524008] 良【大】長【明】 [0524009] 遊【大】周【宋】【元】【明】 [0524010] 㮈【大】奈【宋】【元】【明】 [0524011] 屬【大】屬蜜【宋】【元】【明】 [0524012] 酇【大】鄮【宋】【元】【明】 [0524013] 反【大】返【宋】【元】【明】 [0524014] 二【大】三【宋】【元】【明】 [0524015] 流【大】派【宋】【元】【明】 [0524016] 等【大】〔-〕【明】 [0525001] 染【大】深【宋】 [0525002] 剋【大】克【明】 [0525003] 曾【大】嘗【宋】【元】【明】 [0525004] 云【大】曰【宋】【元】【明】 [0525005] 辯【大】辨【宋】【元】【明】 [0525006] 穢【大】穢也【宋】【元】【明】 [0525007] 慧【大】*惠【宋】* [0525008] 殉【大】*徇【宋】*【元】*【明】* [0525009] 填【大】闐【元】【明】 [0525010] 衿【大】襟【宋】【元】【明】 [0525011] 受【大】愛【宋】【元】【明】 [0525012] 戎【大】梵【元】【明】 [0525013] 任【大】住【宋】【元】 [0526001] 及【大】〔-〕【元】【明】 [0526002] 並【大】〔-〕【宋】【元】【明】 [0526003] 也【大】〔-〕【宋】【元】 [0526004] 且【大】宜【宋】【元】【明】 [0526005] 塞【大】〔-〕【明】 [0526006] 僧【大】〔-〕【元】【明】 [0526007] 樹【大】樹菩薩【宋】【元】【明】 [0526008] 工【大】師【宋】【元】【明】 [0526009] 至【大】至王【宋】【元】【明】 [0526010] 害念【大】念害【宋】【元】【明】 [0526011] 上【大】尚【宋】【元】【明】 [0526012] 飡【大】餐【宋】【元】諮【明】 [0526013] 宜【大】宣【明】 [0526014] 丘【大】市【宋】【元】【明】 [0526015] 謂【大】謌【宋】【元】 [0527001] 賓【大】濱【元】【明】 [0527002] 齋【大】〔-〕【宋】【元】【明】 [0527003] 几【大】凡【宋】 [0527004] 應【大】此【宋】【元】【明】 [0527005] 一【大】二【宋】【元】【明】 [0527006] 等【大】〔-〕【宋】【元】【明】 [0527007] 三【大】三卷【宋】【元】【明】 [0527008] 錄【大】錄也【宋】【元】【明】 [0527009] 經【大】曾【宋】【元】【明】 [0527010] 唯【大】〔-〕【宋】【元】【明】 [0527011] 閣【大】閤【宋】【元】【明】 [0527012] 千【大】于【明】 [0527013] 屍【大】壁【宋】 [0527014] 十【大】二十【宋】【元】【明】 [0527015] 正【大】〔-〕【宋】 [0527016] 秣【大】林【元】 [0527017] 三【大】二【宋】 [0527018] 起【大】加【宋】【元】【明】 [0527019] 頃【大】項【元】 [0528001] 等【大】〔-〕【宋】【元】【明】 [0528002] 三【大】二【明】 [0528003] 道慧【大】〔-〕【宋】【元】【明】 [0528004] 三【大】二【宋】【元】【明】 [0528005] 二【大】三【宋】【元】【明】 [0528006] 入【大】〔-〕【宋】【元】【明】 [0528007] 呵【大】阿【宋】【元】【明】 [0528008] 一【大】二【元】【明】 [0528009] 等【大】等三【宋】【元】【明】 [0528010] 第五十七【大】五十七卷【宋】【元】【明】 [0528011] 譯【大】譯房云見別錄【宋】【元】【明】 [0528012] 八【大】十七【宋】【元】【明】 [0528013] 遬【大】速【宋】【元】【明】 [0528014] 輪【大】輪轉【元】【明】 [0528015] 錄【大】錄已【明】 [0528016] 後【大】下【宋】【元】【明】 [0528017] 二【大】〔-〕【宋】【元】【明】 [0528018] 經等【大】等經【宋】【元】【明】 [0528019] 二【大】三【明】 [0528020] 錄【大】錄李文智捨【宋】 [0528021] 時【大】持【宋】【元】【明】 [0528022] 二【大】三【宋】【元】【明】 [0528023] 二【大】三【宋】 [0528024] 百【大】百二【元】 [0529001] 進學【大】學進【明】 [0529002] 延【大】迎【宋】【元】【明】 [0529003] 楊【大】陽【宋】 [0529004] 折【大】析【宋】【元】【明】 [0529005] 多【大】〔-〕【宋】【元】【明】 [0529006] 二【大】元【元】【明】 [0529007] 刺【大】利【元】 [0529008] 恍【大】怳【宋】【元】【明】 [0529009] 譙【大】誰【宋】【元】【明】 [0529010] 願【大】願願【元】【明】 [0529011] 念【大】〔-〕【元】【明】 [0529012] 屬【大】矚【宋】【元】【明】 [0529013] 凰【大】〔-〕【宋】【元】【明】 [0529014] 樓【大】棲【明】 [0529015] 魘【大】厭【宋】【元】【明】 [0529016] 神【大】申【明】 [0529017] 以【大】已【宋】【元】【明】 [0529018] 食【大】食竟【宋】【元】【明】 [0530001] 送【大】逆【明】 [0530002] 本【大】〔-〕【宋】 [0530003] 經【大】集【宋】【元】【明】 [0530004] 生【大】主【明】 [0530005] 抄【大】〔-〕【明】 [0530006] 卷第五上終【明】 [0530007] 卷第五下首【明】 [0530008] 等【大】〔-〕【宋】【元】【明】 [0530009] 增【大】層【元】【明】 [0530010] 識【大】幟【宋】【元】【明】 [0530011] 弋【大】*𣏾【宋】*【元】*【明】* [0530012] 三【大】二【宋】【元】【明】 [0530013] 白拂【大】白沸【宋】自沸【元】【明】 [0530014] 木【大】水【元】【明】 [0530015] 上【大】尚【明】 [0530016] 遠【大】絕【宋】【元】【明】 [0530017] 牛【大】*干【宋】*【元】*【明】* [0530018] 慧【大】惠【宋】【元】【明】 [0530019] 僧【大】〔-〕【宋】【元】【明】 [0530020] 云【大】〔-〕【宋】【元】【明】 [0530021] 後【大】彼【宋】【元】【明】 [0530022] 五【大】五無【宋】【元】【明】 [0530023] 反【大】返【宋】【元】【明】 [0531001] 生【大】生經【宋】【元】【明】 [0531002] 邪【大】耶【宋】【元】【明】 [0531003] 王【大】王經【宋】【元】【明】 [0531004] 鐘【大】鍾【宋】【元】【明】 [0531005] 泥【大】〔-〕【元】【明】 [0531006] 一【大】〔-〕【元】 [0531007] 出【大】〔-〕【宋】【元】【明】 [0531008] 惒【大】和【宋】【元】【明】 [0531009] 二【大】一【宋】 [0531010] 於【大】〔-〕【宋】【元】【明】 [0531011] 集【大】經【明】 [0531012] 泥【大】沈【宋】 [0531013] 黎【大】犁【宋】【元】【明】 [0531014] 中【大】中阿【宋】【元】【明】 [0531015] 錄【大】錄第二出【宋】【元】【明】 [0531016] 亦【大】〔-〕【宋】【元】【明】 [0531017] (亦云云)八字【大】〔-〕【宋】【元】【明】 [0531018] 身【大】人【明】 [0531019] 武【大】帝【明】 [0532001] 荊【大】荊州【宋】【元】【明】 [0532002] 悅【大】銳【宋】【元】【明】 [0532003] 止【大】正【元】 [0532004] 戒【大】〔-〕【宋】【元】【明】 [0532005] 伏【大】服【明】 [0532006] 任【大】往【明】 [0532007] 彧【大】或【元】【明】 [0532008] 七【大】一【宋】【元】【明】 [0532009] 恩【大】〔-〕【元】【明】 [0532010] 務【大】務亦【宋】【元】【明】 [0532011] 濡【大】*軟【宋】*【元】*【明】* [0532012] 興【大】興【明】 [0532013] 及【大】又【明】 [0532014] 興【大】興錄【宋】【元】【明】 [0532015] 名【大】云【宋】【元】【明】 [0532016] 譯【大】譯見始興錄及趙錄法上錄【宋】【元】【明】 [0532017] 也【大】〔-〕【宋】【元】【明】 [0532018] 逮【大】建【宋】【元】【明】 [0532019] 盡【大】淨【明】 [0532020] 波【大】陂【宋】【元】【明】 [0532021] 已【大】已上見存已【元】【明】 [0532022] 本【大】一本【明】 [0532023] 十【大】千【宋】【元】【明】 [0532024] 經【大】〔-〕【明】 [0532025] 無【大】云【宋】【元】【明】 [0533001] 千【大】十【宋】【元】【明】 [0533002] 疑【大】從【宋】【元】 [0533003] 像【大】象【明】 [0533004] 同【大】〔-〕【宋】【元】【明】 [0533005] 同別【大】別同【宋】【元】【明】 [0533006] 本作成字錯也【大】〔-〕【明】作成字錯也【宋】【元】 [0533007] 枝【大】杖【宋】【元】【明】 [0533008] 舍【大】含【明】 [0533009] 邪【大】耶【宋】【元】【明】 [0533010] 童【大】〔-〕【宋】【元】【明】 [0534001] 疑是試字【大】∞經一卷【宋】【元】【明】 [0534002] 經一卷【大】∞疑是試字【宋】【元】【明】 [0534003] 頭【大】〔-〕【宋】【元】【明】 [0534004] 𭏬【大】埤【宋】【元】【明】 [0534005] 揵【大】犍【宋】【元】【明】 [0534006] 不【大】示【宋】【元】【明】 [0534007] 蠍【大】蝎【宋】【元】【明】 [0534008] 烖【大】災【宋】【元】【明】 [0534009] 經【大】〔-〕【宋】【元】【明】 [0534010] 炭【大】炭經【宋】【元】【明】 [0534011] 想【大】*相【宋】*【元】*【明】* [0534012] 政【大】正【宋】【元】【明】 [0534013] 耶【大】邪【宋】【元】【明】 [0535001] 云【大】服【宋】【元】 [0535002] 經【大】〔-〕【宋】【元】 [0535003] 總錄之五【大】下【明】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