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開元釋教錄

開元釋教錄卷第十五(別錄之[14]五)

別錄中有譯無本錄之二

小乘經重譯闕本

一百二十五部 二百六十五卷

  • 中阿[15]鋡經

    五十九卷

    符秦天竺三藏曇摩難提譯

    (第一譯)

    右一經前後兩譯一本在藏一本闕

  • 增壹阿鋡經五十卷(房云四[16]十卷祐云三十三卷[17]或為二十四卷)符秦天竺三藏曇摩難提譯(第一譯)

    右一經前後兩譯一本在藏一本闕

  • 鳩摩迦葉經一卷(一名童迦葉解難經)

    僧祐錄中失譯經(法經錄云出中[18]含第十六卷異譯本)

  • 僮迦葉解難經一卷(亦[19]名童迦葉經祐云出長阿含)乞伏秦沙門聖堅譯(房云與羅[20]什迦葉同本什無迦葉經)

    右二經同本異譯出長阿含第七卷與蔽宿經同本其本並闕

  • 大六向拜經一卷(一名尸迦羅越六向拜經亦直云六向拜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右兼長阿含第十一中善生經前後三譯[1]存一闕

  • 佛開解梵志阿颰經一卷

    東晉沙門釋法勇譯

    右兼長阿含第十三中阿摩晝經前後三譯二存一闕

  • 六十二見經一卷(亦云梵[2]網六十二見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右兼長阿含第十四中梵動經前後三譯二存一闕

  • 樓炭經六卷(或五卷或八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 [3]樓炭經八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第三譯)

    右兼長阿含第四分中記世經前後六譯四存二闕

  • 道意發行經二卷(房錄云出長含或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大十二門經[4]一卷(或[5]二卷安公注解房錄云出長含)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小十二門經一卷(房錄云出長含安公注解)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七法經一卷(舊錄云阿毘曇七法行經或直云七法行經房云[6]出長含[7]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多增道章經一卷(舊錄無道字異出十報法房云出長含)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義決律經一卷(或無經字亦云義決律法行經房云出長含)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彌勒經一卷(安公云出長含)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附西晉錄)

    鳩摩迦葉經下一十四部二十八卷並是長含部分闕本

  • 四諦經一卷

    後漢西域三藏康孟詳譯

    右兼中含第七卷中分別聖諦經前後四譯二存二闕

  • 魔王入目揵蘭腹經一卷(亦名弊魔試目連經舊錄云魔王入目連腹中經)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右兼中含第三十卷中降魔經前後五譯三存二闕

  • 賴吒和羅經一卷

    後漢西域三藏支曜譯

    右兼中含第三十一中賴吒[8]惒羅經前後四譯二存二闕

  • 威革長者六向拜經一卷(或作威華)

    東晉西域三藏祇多蜜譯(第二譯)

  • 威革長者六向拜經一卷

    東晉天竺居士竺難提譯(第三譯)

  • 善生子經一卷(亦云異出六向拜經)

    宋沙門釋慧簡譯(第四譯)

    右兼中阿含第三十三中善生經前後六譯二存四闕

  • 墮藍經一卷(安公云出中阿含)

    [9]祐錄云安公失譯經(附西晉錄)

  • 七事經一卷(安公云出中阿含)

    祐錄云安公失譯經(附西晉錄)

  • 賴吒謣羅經一卷(安公云出中阿含)

    祐錄云安公失譯經(附西晉錄)

    右一經疑與第三十一中賴吒惒羅經同本

  • 歡豫經一卷(法經錄云勸豫云出中含第十二)

    祐錄云安公失譯[10](附西晉錄)

  • 佛有五百比丘經一卷(安公云出中阿含)

    祐錄云安公古典經([11]令附漢錄)

  • 凡人有三事愚癡不足經一卷(安公云出中阿含)

    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佛誡諸比丘言我以天眼視天下人生死好醜尊者 卑者經一卷(安公云出中阿含)

    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普法義經一卷(亦云普義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三譯一闕)

    四諦經下一十四部一十四卷並是中含部分闕本

  • 波斯匿王喪母經一卷(或云波斯匿王經祐云波[12]耶匿王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右兼增一本經前後四譯二存二闕出第十八卷

  • 頻婆娑羅王問佛供養經一卷

    元魏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右兼增一本經前後四譯二存二闕出第二十六卷

  • 指鬘經一卷(或作指髻經)

    東晉西域三藏祇多蜜譯

    右兼增一本經前後五譯三存二闕出第三十一卷

  • 舍利弗目連遊諸國經一卷(亦云遊諸四衢)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右兼增一本經前後四譯二存二闕出第四十一卷

  • 佛母般泥洹經一卷(一名大愛道般泥洹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右兼增一本經前後五譯三存二闕出第五十卷

  • 雜四十四篇經二卷(安公云出增一阿含或云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右或云雜經四十四篇既不顯別名未詳出何卷中

  • 百六十品經一卷(舊錄云增一阿含百六十章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波斯匿王喪母經下七部八卷並是增一阿含部分闕本

  • [1]轉法輪經一卷(十紙)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右一經群錄並云出雜阿含諸藏中者非是本經並是轉法輪論其經闕本

  • 異處七處三觀經一卷(或云異處字出雜阿含)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 佛涅槃後諸比丘經一卷(出雜阿含)

    宋沙門釋[2]慧簡譯

  • 自見自知為能盡結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有四求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佛本行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河中大聚沫經一卷(或云水沫所[3]漂經或云聚沫譬經)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便賢者坑經一卷(坑字或作旃)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所非汝所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兩比丘得割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道德舍利日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舍利日在王舍國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獨居思惟自念止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問所明種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欲從本相有經一卷(或云欲從本經)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獨坐思惟意中生念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佛說如是有諸比丘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比丘所求色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道有比丘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色為非常念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安公本錄從自見自知下有二十二經云是阿含一卷於中五經已備餘錄不復重載安公云是阿含一卷者四種阿含之中而不的指何部今且附此雜含之錄)

  • 色比丘念本起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善惡意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比丘一法相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有二力本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有三力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有四力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人有五力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不聞者類相聚經一卷(舊錄云類相聚經)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天上釋為故世在人中經一卷(或作無上釋錯也)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爪頭土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身為無有反復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4]子畜生王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阿須倫子[5]婆羅門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婆羅門子名不侵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生聞婆羅門經一卷(舊錄云生聞梵志經)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有𨻗竭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6]暑杜乘婆羅門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佛在拘薩國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佛在優墮國經一卷

    [1](經作優隨)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

    (今附漢錄)

  • 是時自梵守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有三方便經一卷(舊錄云三方便經法經錄云出七處三觀)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婆羅門不信重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佛告含日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四意止經一卷(舊錄云四意止本行經法經錄云出中阿含)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說人自說人骨不知腐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色比丘念本起經下二十五經安公云並出雜阿含

  • 雜阿含三十章經一卷(法經錄云出雜阿含異本)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2]異處三觀經下四十五部四十五卷並是雜阿含部分闕本

  • [3]舍頭諫經一卷(亦云舍頭諫太子明二十八宿經亦云太子明星二十八宿經亦云虎耳經)後漢[4]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5]一譯)

    右前後五譯四存一闕(藏中摩鄧女經是世高譯今復有舍頭諫經其摩鄧女與舍頭諫既是同本不合雙出今二本俱載未詳所以或可此經即是藏中[6]含頭諫經法護譯者錄家錯上)

  • 雜藏經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7]四譯)

    右前後四譯三存一闕

  • 弟子慢為耆域述經一卷(亦云弟子為耆域述慢[8]或羽弟子戲誕經)宋居士沮渠京聲譯(第四譯)

    右與阿難問事佛經等同本前後四譯三存一闕

  • 小本起經二卷(近加小字或云修行本起[9]或云宿行本起)

    後漢西域三藏支曜譯(第一譯)

  • 太子本起瑞應經二卷(亦云瑞應本起)

    後漢外國三藏康孟詳譯(第[10]三譯)

  • 過去因果經四卷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第五譯)

    右前後六譯三存三闕

  • 法海藏經一卷(或云法海經)

    後漢天竺三藏竺法蘭譯(第一譯)

    右前後三譯二存一闕

  • 四十二章經一卷(房錄云與摩騰譯者少異)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二譯)

    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柰女耆域經一卷(或云柰女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

    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罪業報應經一卷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第二譯)

    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目連降龍王經一卷(或無王字或云降龍經[11]或云降龍王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一譯)

    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長者音悅經一卷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第二譯)

    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禪祕要經四卷(或無經字)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一譯)

  • 禪祕要經五卷(一名禪法要或三卷或無經字)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第三譯)

    右前後三譯一存二闕(今有禪祕要經五卷文極交錯不可流行如刪繁錄中具述)

  • 七女本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

  • 七女本經一卷(亦名女本心明經亦名七女經)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第三譯)

    右前後三譯一存二闕

  • 八師經一卷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第二譯)

    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日難經一卷(一名越難經)

    東晉沙門釋嵩公譯(第二譯)

  • 日難經一卷(一名越難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三譯)

    右前後三譯一存二闕

  • 所欲致患經一卷

    東晉西域三藏祇多蜜譯(第二譯)

    [12]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一卷(一名阿闍世王經)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第一譯)

    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五苦章句經一卷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第二譯)

    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堅意經一卷(亦云堅心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二譯)

    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淨飯王般泥洹經一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第一譯)

    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勸進學道經一卷(一本無勸字)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一譯)

  • 勸進學道經一卷(亦名勸進經)

    宋沙門釋勇公譯(第三譯)

    右前後三[1]一存二闕

  • 貧窮老公經一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出法上錄第一譯)

    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2]惒檀王經一卷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第二譯)

    右與三摩竭經同本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蓱沙王五願經一卷(一名弗[3]沙迦王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第二譯)

  • 蓱沙王五願經一卷([4]亦名弗沙王經)

    東晉沙門釋嵩公譯(第三譯)

    右前後三譯一存二闕

  • 瑠璃王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譯)

    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生經五卷

    宋涼州沙門釋智嚴譯(第二譯)

    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義足經二卷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第二譯)

    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5]
  • 五門禪要用法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譯)

  • 五門禪經要用法一卷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二本俱闕

  • 五蓋疑結失行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 五蓋疑結失行經一卷

    東晉西域三藏祇多蜜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二本俱闕

  • 太子夢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譯)

  • 佛為菩薩五夢經一卷(一名佛五夢經一名[6]太子五夢經一名仙人五夢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7]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二本俱闕

  • 十善十惡經一卷

    西晉沙門支法度譯(第一譯)

  • 十善十惡經一卷(安公云出阿毘曇)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二本俱闕

  • 禪經一卷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第一譯)

  • 禪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8]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二本俱闕

  • 恒水經一卷(寶唱錄云恒水誡經亦云恒水不說戒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出法上錄第一譯)

  • 恒水戒經一卷(或云恒水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本並闕

    從舍頭諫經下四十三部六十一卷除四阿含外諸重譯經闕本

小乘經單譯闕本

四百八十部 五百五十卷

  • 佛本行經五卷

    後漢天竺三藏竺法蘭譯

  • 佛本生經一卷

    後漢天竺三藏竺法蘭譯

  • [9]分別善惡所起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悔過法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五法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10]行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小般泥洹經一卷(祐錄云或名泥洹後諸比丘經或云泥洹後變記經或云泥洹後比丘世變經或云佛般泥洹後比丘世變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正齊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分明罪福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難提迦羅越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禪定方便次第法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禪法經一卷(祐錄無經字)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當來變滅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11]

  • 墮落優婆塞經一卷(或[12]無優[13]婆塞)

    後漢西域三藏支曜譯

  • 問地獄事經一卷

    後漢外國沙門康[14]巨譯

  • 報福經一卷(或云福報經)

    後漢外國三藏康孟[15]祥譯

  • 梵志經一卷

    吳天竺沙門竺律炎譯

  • 七漏經一卷(安公古典中有亦名七漏鈔云出阿含)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 悔過法經一卷(一名敘十方禮拜悔過文或無法字)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 賢者德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 梵志結淨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 阿質國王經一卷(祐錄無國字)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 惟婁王師子湩譬喻經一卷(一本無譬喻字)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 藍達王經一卷(亦云目連因緣功德亦云目連功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 百喻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 五陰事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 魔化作比丘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 優多羅母經一卷(或無母字)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 人民求願經一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 坐禪經一卷

    吳西域三藏康僧會譯

  • 摩目揵連本經一卷(一本有訶字無揵字)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五福施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觀行不移四事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四婦喻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廬夷亘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廅羅王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檀若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龍施經一卷(今疑是龍施菩薩本起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給孤獨明德經一卷(亦云給孤獨氏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龍王兄弟陀達誡王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勸化王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鴈王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鴈王五百鴈俱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解無常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城喻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降龍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邪法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犯罪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苦應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三品修行經一卷(一名三品悔過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夫那羅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賈客經二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沙門果證經一卷(今疑與寂志果經同本)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貧女為國王夫人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誡王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誡具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誡羅云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 危脆經一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 大蛇譬喻經一卷(亦名大蛇經)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 羅漢迦留陀夷經一卷(或無羅漢[1]字)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 爪甲擎土譬經一卷(一名爪甲取土經)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 衰利經一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 眾生未然三界經一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 求欲[2]說法經一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 羅旬喻經一卷(今疑是別生中羅彌壽經異名)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 治禪法經一卷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 梵天策數經一卷(一名諸天事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 諸天地經一卷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 分衛經一卷

    東晉西域三藏祇多[3]密譯

  • 撿諸罪福經十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 十二因緣觀經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 善德優婆塞經一卷

    宋涼[4]洲沙門釋智嚴譯

  • 阿那含經二卷

    宋涼州沙門釋智嚴譯

  • 釋六十二見經四卷(祐錄云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 請般特比丘經一卷(或作般[5]持亦云般時)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 十二頭陀經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 阿那律七念章經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 十報法三統略經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 弟子事佛吉凶經一卷(祐云弟子問事佛吉凶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 生死變識經一卷(今疑是藏中見正經異名)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 譬喻經一卷

    宋沙門釋慧簡譯

  • 五百本生經一卷

    蕭齊西域三藏摩訶乘譯

  • 頂生王因緣經一卷(舊錄云頂生王經)

    後漢失譯

  • 長者賢首經一卷後漢失譯
  • 梵志喪女經[1]

    後漢失譯

  • 𤢴狗齧王經一卷(舊錄云𤢴狗經)

    後漢失譯

  • 勤苦泥黎經一卷後漢失譯
  • 地獄經一卷後漢失譯
  • 十一因緣章經一卷(舊錄云十一因[2]緣或作十二)

    後漢失譯

  • 沙門為十二頭陀經一卷後漢失譯
  • 五十五法誡經一卷(或云五十五法行)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一切義要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說善惡道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愛欲聲經一卷(一本云愛欲一聲經)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摩訶遮曷[3]從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天王下作猪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始造浴佛時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十二賢者經一卷(舊錄云十二賢經)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佛併父弟調達經一卷(安公云上十經出阿毘曇今移一本入重譯[4]經)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憂墮羅迦葉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四部本文經一卷(安公云上二經出長阿含一本[5]云出阿毘曇)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讓德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有賢者法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摩訶厥彌難問經一卷(或云大厥彌經)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大本藏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說阿難持[6]誡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阿難問何因緣持戒見世間貧[7]亦現道貧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給孤獨四姓家問應受施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曉所諍不解經者經一卷(今疑上經字錯)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奇異道家難問住處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奇異道家難問法本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賢者手力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八法行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憂多羅經一卷(或作夏字)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旃檀[8]調佛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惡人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難提和難經一卷(或云難提和羅經)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四姓長者難經一卷(舊錄云四姓長者經)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折佛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9]

  • [10]雜數經

    二十卷

    [11]魏吳失譯

  • 那先譬喻經四卷

    魏吳失譯

  • 太子試藝本起經二卷

    魏吳失譯

  • 深斷連經二卷

    魏吳失譯

  • 摩訶目揵連與佛捔能經一卷

    魏吳失譯

  • 阿難得道經一卷

    魏吳失譯

  • 阿難般泥洹經一卷

    魏吳失譯

  • 阿那律念復生經一卷

    魏吳失譯

  • 沙門分衛見怪異經一卷

    魏吳失譯

  • 弟子本行經一卷(高僧傳云白法祖譯)

    魏吳失譯

  • 為壽盡天子說法經一卷(舊錄云命盡天子經)

    魏吳失譯

  • 魔試佛經一卷

    魏吳失譯

  • 阿須倫問八事經一卷(舊錄云阿須倫所問八事經)

    魏吳失譯

  • [12]摩竭王經一卷(舊錄云摩竭國王經)

    魏吳失譯

  • 薩波達王經一卷

    魏吳失譯

  • 年少王經一卷

    魏吳失譯

  • 是光太子經一卷

    魏吳失譯

  • 長者難提經一卷

    魏吳失譯

  • 女利行經一卷

    魏吳失譯

  • 四婦因緣經一卷

    魏吳失譯

  • 須多羅經一卷(舊錄云須多羅入胎經)

    魏吳失譯

  • 墮迦經一卷(晉言堅強合在晉錄)

    魏吳失譯

  • 槃達龍王經一卷

    魏吳失譯

  • 牛米自供養經一卷(舊錄無養字)

    魏吳失譯

  • 行牧食牛經一卷(或作放字)

    魏吳失譯

  • 墮釋迦牧牛經一卷(或作隨字)

    魏吳失譯

  • 法嚴經一卷(疑即是等入法嚴經)

    魏吳失譯

  • [1]壁四經一卷

    魏吳失譯

  • 止寺中經一卷

    魏吳失譯

  • 安般行道經一卷

    魏吳失譯

  • 解慧微妙經一卷

    魏吳失譯

  • 失道得道經一卷

    魏吳失譯

  • 心情心識經一卷([2]云有注)

    魏吳失譯

  • 撿意向正經一卷

    魏吳失譯

  • 道得果證經一卷

    魏吳失譯

  • 父子因緣經一卷

    魏吳失譯

  • 小觀世樓炭經一卷

    魏吳失譯

  • 大四諦經一卷

    魏吳失譯

  • 五方便經一卷

    魏吳失譯

  • 五惟越羅名解[3]說經一卷

    魏吳失譯

  • 五陰經一卷

    魏吳失譯

  • 中五濁世經一卷

    魏吳失譯

  • 大七車經一卷

    魏吳失譯

  • 八正邪經一卷(祐云八正八[4]邪)

    魏吳失譯

  • 八總持經一卷

    魏吳失譯

  • 八輩經一卷

    魏吳失譯

  • 大十二因緣經一卷

    魏吳失譯

  • 十八難經一卷

    魏吳失譯

  • 五十二章經一卷(別有孝明四十二章經)

    魏吳失譯

  • 百八愛經一卷([5]似抄五蓋疑結經)

    魏吳失譯

  • 小安般舟三昧經一卷

    魏吳失譯

  • 禪數經一卷

    魏吳失譯

  • 群生偈經一卷

    [6]魏吳失譯

  • 十二[7]死經一卷(今疑是十二品生死經)

    [8]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9]附西晉錄)

  • 七婦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附西晉錄)

  • 阿難邠坻四時施經一卷(舊錄云阿難邠祁四時布施經)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附西晉錄)

  • 七車經一卷(今疑是中阿含中七[10]重譬喻經)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附西晉錄)

  • 海有八事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附西晉錄)

  • 難等各第一經一卷(舊錄云阿難迦葉[11]各說第一經)

    僧祐錄云安公失[12](附西晉錄)

  • 惟留經一卷(舊錄云惟留王經)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附西晉錄)

  • 理家難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附西晉錄)

  • 迦留多王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附西晉錄)

  • 梵志闍孫經一卷([13]古錄云梵志闍遜經)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附西晉錄)

  • 波達王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附西晉錄)

  • 悲心[14]悒悒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附西晉錄)

  • 趣度世道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附西晉錄)

  • 長者威勢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附西晉錄)

  • 癡注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附西晉錄)

  • 調達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附西晉錄)

  • 和達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附西晉錄)

  • 鉢呿沙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附西晉錄)

  • 分八舍利經一卷(或作分身)

    [15]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附西晉錄)

  • [16]惒薩王經一卷

    [17]三秦失譯

  • 阿多[18]三昧經一卷(或作阿陀)

    三秦失譯

  • [19]陀賢王經一卷

    三秦失譯

  • 颰陀悔過經一卷

    三秦失譯

  • 方等決經一卷

    三秦失譯

  • 比丘二事經一卷(祐錄云三事)

    [20]三秦失譯

  • 阿難為蠱道呪經一卷(舊錄云阿難為蠱道所呪經今疑是藏中摩鄧女經)

    [21]僧祐錄云安公關中異經(今附秦錄)

  • 王舍城靈鷲山經一卷(舊錄云王舍城靈鷲山要直經)

    僧祐錄云安公關中異經(今附秦錄)

  • 思道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關中異經(今附秦錄)

  • 佛在竹園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關中異經(今附秦錄)

  • 法為人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關中異經(今附秦錄)

  • 道意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關中異經(今附秦錄)

  • 阿夷比丘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關中異經(今附秦錄)

  • 八德經一卷(今疑是海八德經)

    僧祐錄云安公關中異經(今附秦錄)

  • 善德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關中異經(今附秦錄)

  • 摩訶揵陀惟衛羅盡信比丘等度經一卷(舊錄云盡信比丘經)

    [1]僧祐錄云安公關中異經(今附秦錄)

  • 瓶沙王經一卷

    [2]僧祐錄云安公[3]關中異經(今附涼錄)

  • 有無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五百偈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須耶越國貧人經一卷(舊錄云須[4]邪越國貧人賃剔頭經)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浮木經一經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坏喻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妖怪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阿般計泥[5]洹經一卷(一本作[6]陶射計泥洹經)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四非常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五失蓋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要真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本無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勸德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十五德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父母因緣經一卷(今疑與父子因緣同)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慧行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未生王經一卷(今疑是未生怨經)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內外無為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道淨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七事本末經一卷(舊錄云七事行本經)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百寶三昧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三乘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耆域術經一卷(舊錄云耆域四術經)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五蓋離疑經一卷(今疑是五蓋疑結失行經)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太子智止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道德[7]章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苦相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須佛得度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由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分然洹國迦羅越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五陰事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義決法事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十思惟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分別六情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三失蓋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佛寶三昧經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法志女經一卷

    [8]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今附涼錄)

  • 出要經二十卷
  • 行道經七卷
  • 長阿含經三卷(祐云疑是殘缺長阿含經)
  • 弘道經二卷
  • 四天王經一卷(祐云後有呪似人所附)
  • 諸天阿須倫鬪經一卷
  • 金色女經一卷([9]雜譬喻中有祐云異出本)
  • 治禪鬼魅不安經一卷
  • 瞻波國佛說戒經一卷
  • [10]在誓枝山說法經一卷
  • 佛三毒事經一卷
  • [11]七事經一卷
  • 佛開和伏經一卷
  • [12]意行經一卷
  • 因佛生三心經一卷
  • 佛聚經一卷
  • 七佛本緣經一卷
  • 釋迦文[13]榰鉢經一卷
  • 佛袈裟[14]緣一卷
  • 佛大衣經一卷
  • 迦葉解經一卷
  • 迦葉因緣經一卷
  • 舍利弗問[1]暑經一卷
  • 迦葉獨證自誓經一卷
  • 舍利弗歎度女人經一卷
  • 舍利弗生西方經一卷
  • 舍利弗目連泥洹經一卷(今疑是生經中舍利弗般泥洹經)
  • 目連所問經一卷
  • 目連因緣經一卷
  • 阿難見變經一卷
  • 難陀經一卷
  • 阿那[2]含七念經一卷
  • 羅漢菩[3]子經一卷
  • 賓頭盧取鉢經一卷
  • 愛行比丘經一卷
  • 愛身比丘經一卷
  • 旃比丘經一卷
  • 善星比丘經一卷
  • 六群比丘經一卷
  • 自在王比丘經一卷
  • [4]耶達比丘經一卷
  • 比丘和須蜜經一卷
  • 玄戒未來比丘經一卷(今疑玄字錯)
  • 比丘法相經一卷
  • 釋種子經一卷
  • 尊者婆蹉律經一卷
  • 罽賓二沙彌經一卷
  • 沙彌持戒經一卷
  • 海洲優婆塞會經一卷
  • 賢者雜事經一卷
  • 弟子修學經一卷
  • 弟子行澤中遇賊劫經一卷
  • 弟子精進經一卷
  • 迦提羅越問五戒經一卷
  • 那羅延天王經一卷
  • 毘沙門天王經一卷
  • 四大天王經一卷
  • 諸天壽經一卷
  • 魔現成佛經一卷
  • 魔王誡(疑是試字)經一卷
  • 淨飯王經一卷
  • 佛葬閱頭檀王經一卷
  • 阿育王作小兒時經一卷(今疑出育王傳)
  • 小阿育王經一卷
  • 優填王照逝心女經一卷(今疑是大乘藏中優填王經)
  • 迦夷王頭布施經一卷
  • 果尊王經一卷
  • 佛居士經一卷
  • 降恐王經一卷(今疑恐字錯)
  • 摩羅王經一卷
  • 摩登王經一卷
  • 舍夷國經一卷
  • 羅提坻王經一卷(或作國王羅提[5]𭏬經)
  • 摩訶惟越王經一卷
  • 流沙王經一卷
  • 十四王經一卷
  • 王以竹施經一卷
  • 勸王持五戒經一卷
  • 太子旃舍羅差經一卷
  • 長者盛德經一卷
  • 長者法心經一卷
  • 長者仁賢經一卷
  • 長者洹羅越經一卷
  • 佛問淳陀長者[6]受樂淨行經一卷
  • 婆羅門問事經一卷
  • 婆羅門等爭說經一卷
  • 六師詣波斯匿王經一卷
  • [7]揵齋經一卷
  • 明星梵志經一卷
  • 兜率梵志經一卷
  • 梵志拔陀經一卷
  • 梵志計火淨經一卷
  • 梵志問疑經一卷
  • 梵志意經一卷
  • 梵志好母經一卷
  • 梵志[8]婬女經一卷
  • 梵志六師經一卷
  • 天后賢女經一卷
  • 德女問經一卷
  • 貧女少施獲[9]弘報經一卷
  • 彌家女經一卷
  • 二人作沙門弟斷兄舌經一卷
  • 氣噓殺旃陀羅經一卷
  • 眼能視殺人經一卷
  • 孤獨三兄弟經一卷
  • 阿劍他經一卷
  • 不蘭伽經一卷
  • 小申日經一卷
  • 波羅奈媈四姓經一卷(或作婦字)
  • 大姓家主叩書不經一卷
  • 提謂經一卷
  • 強羅經一卷
  • 金轉龍王經一卷
  • 蘇曷龍王經一卷
  • 三龍王經一卷
  • 虎王經一卷
  • [1]蝎王經一卷
  • 毒龍蛇施經一卷
  • 放牛法經一卷(今疑是藏中放牛經)
  • 養牛經一卷
  • 閻羅王經一卷(今疑是藏中閻羅王五天使者經)
  • 餓鬼經一卷
  • 鐵杵泥犁經一卷
  • 緣經一卷
  • 藥經一卷
  • 苦慧經一卷
  • 慧達經一卷
  • 法足經一卷
  • 身數經一卷
  • 選福經一卷
  • 布施經一卷
  • 助善經一卷
  • 古來經一卷(今疑是藏中古來世時經)
  • 孝順經一卷
  • 緣本經一卷(今疑是藏中緣本致經)
  • 度世經一卷
  • 法藏經一卷
  • 明住經一卷
  • 善憩經一卷
  • 植質經一卷
  • 名相經一卷
  • 怪異經一卷
  • 滅怪經一卷
  • 本鉢經一卷
  • 案鉢經一卷
  • 諸法經一卷
  • 與脫經一卷
  • 伏願經一卷
  • 寶見經一卷
  • 真提經一卷
  • 明義經一卷
  • 見在經一卷
  • 釋論經一卷(祐云疑是大智度論抄之一卷)
  • 雜事經一卷
  • 旨解經一卷(祐云疑即義旨雜解)
  • 釋學經一卷
  • 度道俗經一卷
  • 諸福德經一卷
  • 說人身經一卷
  • 施色力經一卷
  • 色入施經一卷
  • 戒法律經一卷
  • 未生火經一卷
  • 未生災經一卷
  • 念佛品經一卷
  • 須彌山經一卷
  • 成敗品[2]經一卷(經目或云成敗品第四似是樓炭經之一品今撿樓炭無此品)
  • 世間珍寶經一卷(舊錄云世間所望珍寶經)
  • 現道神足經一卷
  • 成行無想經一卷
  • 悔過除罪經一卷
  • 深自僥倖經一卷
  • 布施持戒經一卷
  • 生西方齋經一卷
  • 造浴室法經一卷
  • 有疑往解經一卷
  • 長阿含方法經一卷
  • 令人孝有德經一卷
  • 人於出家者經一卷
  • 心應深貪慕經一卷
  • 地水火風空經一卷
  • 求欲者除意經一卷
  • 持戒教人不殺生經一卷
  • 七月十五日臘法經一卷
  • 功高憍慢有二輩經一卷
  • 歡喜布施有五事經一卷(本作[3]歡字誤)
  • 三夢經一卷
  • 三悔處經一卷
  • 三乘無當經一卷
  • 四署經一卷
  • 四等意經一卷
  • [4]政斷經一卷
  • 四厚經一卷
  • 五署經一卷
  • 五穀世經一卷
  • 五亂經一卷
  • 五邪經一卷
  • 六禪經一卷
  • 六度六十行經一卷
  • 六輩阿惟越致經一卷
  • 七眾經一卷
  • 七流經一卷
  • 七使經一卷
  • 七輩人橫死經一卷
  • 七歲作善經一卷
  • 八方萬物無常經一卷
  • 八雙經一卷
  • 九結經一卷
  • 九惱經一卷
  • 九道觀身經一卷
  • 十部僧經一卷
  • 十二意經一卷
  • 十二阿練若高行經一卷
  • 十二部經名一卷
  • 三十二僧那經一卷
  • 三十四意經一卷
  • 五十德相經一卷
  • 六十品經一卷
  • 六十二疑經一卷
  • 七十二觀經一卷
  • 百法經一卷
  • 惟日三昧經一卷
  • 月電三昧經一卷
  • 無言三昧經一卷
  • 阿和三昧經一卷
  • 禪行法經一卷(今疑是藏中禪行法想經)
  • 須彌山譬經一卷
  • 日月譬經一卷
  • 海水譬經一卷
  • 藥草喻經一卷
  • 功德天譬經一卷
  • 賢劫譬經一卷
  • 金剛譬經一卷
  • 寶藏譬經一卷
  • 明珠譬經一卷
  • [1]木譬經一卷
  • 四大譬經一卷

    出要經[2]下二百三十七經並是梁僧祐錄中新集失譯經(今附宋錄)

    從頂生王因緣經下諸失譯經群錄之中但題名目久虧其本無可披尋大小二乘實難詮定且粗分判尚多參涉幸諸明士詳而正之

小乘律闕本

三十七部四十二卷

  • 僧祇戒本一卷

    曹魏天竺沙門曇柯迦羅譯(第一譯)

    右前後兩譯一本在藏一本闕

  • 十誦比丘戒本一卷(或云十誦大比丘戒)

    [3]苻秦西域沙門曇摩持共竺佛念譯(第一譯)

  • 十誦比丘戒本一卷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合出(第二譯右長房錄云太元六年曇無蘭合僧純曇摩持竺僧舒三家本以為一卷見寶唱錄謹按群錄僧純於拘夷國得十誦尼戒梵本將來令曇摩持等譯出[4]唯此僧純與曇摩持同是一本其竺僧舒群錄無名不知合本從何而得未詳所[5]以)

    右兼合本前後三譯一存二闕

  • 比丘尼戒一卷(或云比丘尼戒經出十誦律)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 比丘尼大戒一卷(亦云十誦比丘尼戒)

    苻秦西域沙門曇摩持共佛念等譯(第二譯)

  • 十誦比丘尼戒所出本末一卷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第三譯)

    (右長房錄云僧純於拘夷國得梵本佛念為譯文[6]繁後竺法汰刪改正之見寶唱錄今疑佛念譯者與曇摩持同是尼戒所出何異而別存之)

    前後三譯其本並闕

  • 彌沙塞羯磨一卷(出彌沙塞律)

    宋罽賓三藏佛陀什等譯(單本)

  • 彌沙塞律抄一[7]

    師子國沙門僧伽跋彌譯(不知年代出寶唱錄單本[8][9]宋)

  • 迦葉禁戒經一卷(一名摩訶比丘經一名真偽沙門經)

    東晉沙門釋退公譯(第一譯)

    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優婆塞五戒經一卷(一名五相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第二譯)

    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雜問律事二卷

    東晉西域沙門曇摩譯(第一譯)

  • 雜問律事二卷

    東晉罽賓沙門卑摩羅叉譯(第二譯)

    右二雜事同本異譯其本並闕(靜泰錄云後秦曇摩蜱譯十[10]誦律譯雜事問二卷寶唱錄云後秦罽賓沙門曇摩耶舍譯十誦律雜事一卷此之二說多是錄家人名差[11]或即是前第一譯者長房內典二錄並云東晉所翻非秦代譯依此二錄為正房錄又云曇摩譯者明佛法僧物互相交涉分齊差殊甚要須善防護今藏中有五百問事經一卷有三十三紙亦明佛法僧物不得參涉事然名目不同莫知所以餘錄云出十誦律者即五[1]百問經中明三十九夜受日等事即與十誦符同但以名目有殊未為尅定後諸博見詳而正之)

  • 教授比丘尼法一卷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單本)

  • 教授比丘尼二歲[2]檀文一卷(或無尼字)

    苻秦西域沙門曇摩持共竺佛念譯(單本)

  • [3]二百六十戒三部合異二卷(序加大比丘字)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撰

    (右合戒序云晉太元六年辛巳六月二十五日比丘竺曇無蘭在謝鎮西寺合此三戒到七月十八日訖故記之又長房內典二錄及靖邁經圖之中並云漢明帝時沙門竺法蘭譯二百六十戒合異二卷今詳此說理定不然當佛法初興戒律未備戒之合異從何而來今愚見所裁只是竺曇無蘭所合之者二人名姓俱同錄家誤上曇無即法還是法蘭故高僧傳法蘭所譯但標餘部無此戒名今此錄中廢之不立其曇無所合非是正翻此錄之中亦不合載但以二說差誤故存而記之)

  • 他毘利律一卷(齊言宿德律)

    簫齊西域三藏摩訶乘譯(單本)

  • 僧澀多律一卷(陳言總攝)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單本)

  • 遺教法律經三卷(或云遺教法律三昧亦云遺教三昧或二卷)

    西晉沙門譯法炬譯(單本)

  • 六齋八戒經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單本)

  • 賢者律儀經一卷(亦云威儀)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單本)

  • 僧名數事行一卷

    [4]後漢失譯

  • 比丘諸禁律一卷

    後漢失譯

  • 摩訶僧祇律比丘要集一卷(一名摩訶僧祇部比丘隨用要集法)

    後漢失譯

  • 沙彌十戒經一卷(舊錄云[5]沙彌戒)

    後漢失譯

  • 比丘尼十戒經一卷

    後漢失譯

  • 賢者五戒經一卷

    後漢失譯

  • 優婆塞威儀經一卷

    [6]後漢失譯

  • 大戒經一卷

    [7]魏吳失譯

  • 衣服制經一卷

    魏吳失譯

  • 沙彌離威[8]儀一卷

    魏吳失譯

  • 道本五戒經一卷

    魏吳失譯

  • 威儀經一卷(法經錄中無經字)

    [9]魏吳失譯

  • 應行律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附西晉錄)

  • 五部威儀所服經一卷(或云五部僧服經高僧傳云白法祖譯)

    [10]僧祐錄中失譯經(今附宋錄)

  • [11]界文經一卷

    僧祐錄中失譯經(今附宋錄)

  • 沙彌離戒一卷

    僧祐錄中失譯經(今附宋錄)

  • 五戒報應經一卷

    [12]僧祐錄中失譯經(今附宋錄)

小乘論闕本

九部六十五卷

  • 俱舍論偈一卷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第二譯)

    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俱舍論本

    十六卷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右據俱舍本論即前偈是今復言論本一十六卷未詳所以

  • 阿毘曇心十六卷(或十三卷)

    苻秦罽賓三藏僧伽提婆譯(第一譯)

  • 雜阿毘曇心

    十三卷

    東晉沙門法顯共覺賢譯

    (第二譯)

  • 雜阿毘曇心十三卷(根本十卷[13]成十三[14]或十四卷)

    宋外國沙門伊葉波羅等譯(第三譯)

    (右長房錄云宋文帝代外國沙門伊葉波羅譯至擇品緣[15]礙未竟遂輟後求那跋摩續譯都[16]計成十三卷見高僧傳房錄之中伊葉波羅及求那跋摩各存其本唐內典錄及翻經圖同此今以求那摩但續前闕更不再翻前後俱存理為未當今合為一本其第四譯見流行者[17]長房錄云宋文帝代天竺沙門僧伽摩元嘉十年屆自建善業律藏明雜心道[18]場慧觀以跋[19]摩妙解雜心諷誦通利先三藏等雖復譯出未及繕寫更請重翻寶雲傳語觀自筆受一周乃訖故知見行之者是其後本[20]也)

    前後四譯一存三闕

  • 三法度論二卷(或云三法度無論字)

    苻秦天竺三藏曇摩難提譯(第一譯)

    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犢子道人問論一卷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21]若流支譯(單本)

  • 須跋陀羅因緣論二卷

    周宇文氏天竺三藏[22]耶舍崛多等譯(單本)

  • 六足阿毘曇一卷

    僧祐錄中失譯論(今附宋錄)

聖賢集傳闕本

四十七部一百八十四卷

  • 修行道地經七卷(或云順道行經或六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譯)

    右前後三譯二存一闕

  • 僧伽羅剎集二卷

    苻秦天竺三藏曇摩難提譯(第二譯)

    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付法藏經六卷

    宋涼州沙門釋寶雲譯(第一譯)

  • 付法藏傳四卷

    元魏昭玄統釋曇曜譯(第二譯)

    右前後三譯一存二闕

  • 阿蘭若習禪經二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二譯)

    右與坐禪三昧經同本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菩薩呵欲經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二譯)

    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那先經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二譯)

    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1]五門禪要用法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譯)

    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修行方便經二卷(亦云修行方便禪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單本)

    右此修行方便經詳其名目與達摩多羅禪經合是同本而彼禪經亦名修行方便經是東晉代覺賢所譯佛大先造先罽賓人也覺賢之師賢與支謙相去一百四十餘年恐佛大先彼時未出配為同本或將未當故為單譯

  • [2]禪法要解二卷

    北涼安陽侯沮渠京聲譯(第二譯)

    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思惟要略經一卷(或直云思惟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譯)

    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十二遊經一卷

    西晉西域沙門[3]彊梁婁至譯(第一譯)

  • 十二遊經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三譯)

    右前後三譯一存[4]二闕

  • 阿育王太子壞目因緣經一卷(或無經字)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第一譯)

  • 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一卷(或云阿育王[5]息壞目因緣經)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第三譯)

    右前後三譯一存二闕(姚秦建初六年辛卯佛念共難提出壞目因緣經二人共出合是一本二處俱存或恐誤也)

  • 法句經二卷(或云法句集)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第二譯)

    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法句經四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譯)

    右與法句喻經同本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迦葉結集傳經一卷(或無傳字亦云迦葉結經或云結集戒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

  • 迦葉結集戒經一卷

    東晉沙門釋嵩公譯(第三譯)

    右前後三譯一存二闕

  • 婆藪[6]盤豆傳一卷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出翻經圖第一譯)

    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請賓頭盧法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出內典錄第一[7]譯)

    右前後兩譯一存一闕

  • 阿毘曇九十八結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單本)

  • 耆闍崛山解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單本)

  • 佛遊天竺記一卷

    東晉沙門釋法顯譯([8]單本出僧祐錄)

  • 經律分異記一卷(或云戒律)

    宋罽賓三[9]藏求那跋摩譯(單本)

  • 請聖僧浴文一卷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譯[10](單本)

  • 第一義五相略集一卷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單本)

  • 雜譬喻三百五十首經二十五卷(祐[11]錄云譬喻三百首經)西晉三藏竺法護譯(單本)
  • 翻外國語七卷(一名俱舍論因錄事一名雜事)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單本)

  • 修禪定法一卷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單本)

  • [12]一百五十讚一卷

    大唐三藏義淨譯(新編入錄單本)

  • 庾伽三磨斯經一卷(譯言修行略一名達磨多羅禪法或云達磨多羅菩薩撰禪經要集)

    [13]後漢失譯

  • 梵音偈本一卷(舊云胡音)

    後漢失譯

  • 讚七佛偈一卷

    後漢失譯

  • [14]怛惒尼百句一卷

    後漢失譯

  • 五言詠頌本起一卷(一百四十二首)

    後漢失譯

  • 道行品諸經梵音解一卷(舊云胡音)

    後漢失譯

  • 法句譬喻經一卷

    (祐錄云凡十七事或無喻字)

    [15]後漢失譯

  • 雜譬喻經

    八十卷

    魏吳失譯

  • 道地經中要語章一卷(或云小道地經)

    [16]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 [17]練意章一卷(舊錄云數練經)

    [18]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安公云上二經出生經祐按今生經無此章名

  • 悉曇慕二卷

    [19]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附西晉錄)

  • 吉法驗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附西晉錄)

  • 口傳劫起盡一卷

    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附西晉錄)

  • 打揵[1]抵法一卷

    [2]僧祐錄云安公失譯經(附西晉錄)

  • 雜譬喻經六卷(或云諸雜譬喻)

    [3]僧祐錄中失譯經(今附安錄)

  • 譬喻經一卷(祐云異出更有一本今且存一)

    僧祐錄中失譯經(今附安錄)

  • 雜譬喻經一卷(凡十一事)

    [4]僧祐錄中失譯經(今附宋錄)

    都計小乘經律論及聖賢集傳闕本者總六百九十八部一千一百六卷

開元釋教錄卷第十五(別錄之[5]五)


校注

[0637014] 五【大】五上【明】 [0637015] 鋡【大】*含【宋】*【元】*【明】* [0637016] 十【大】十一【宋】【元】【明】 [0637017] 或為二十四卷【大】〔-〕【宋】【元】【明】 [0637018] 含【大】*阿含【宋】*【元】*【明】* [0637019] 名【大】*云【明】* [0637020] 什【大】付【明】 [0638001] 存【大】在【宋】 [0638002] 網【大】綱【元】經【明】網=綱【明】 [0638003] 樓【大】楞【宋】【元】【明】 [0638004] 一【大】二【宋】【元】【明】 [0638005] 二【大】一【宋】【元】【明】 [0638006] 出【大】〔-〕【宋】【元】【明】 [0638007] 經【大】*〔-〕【宋】*【元】*【明】* [0638008] 惒【大】*和【宋】*【元】*【明】* [0638009] 祐【大】*僧祐【明】* [0638010] 經【大】〔-〕【宋】【元】 [0638011] 令【大】今【宋】【元】【明】 [0638012] 耶【大】邪【宋】【元】【明】 [0639001] (轉法本)四十七字【大】〔-〕【宋】【元】【明】 [0639002] 慧【大】*惠【宋】*【元】*【明】* [0639003] 漂【大】飄【宋】【元】【明】 [0639004] 子【大】為【宋】【元】【明】 [0639005] 婆【大】*披【宋】* [0639006] 暑杜【大】署社【宋】【元】【明】 [0640001] 經作優隨【大】〔-〕【明】 [0640002] 異【大】右異【元】【明】 [0640003] 舍【大】含【明】 [0640004] 安【大】〔-〕【明】 [0640005] 一【大】*二【宋】*【元】*【明】* [0640006] 含【大】舍【宋】【元】【明】 [0640007] 四【大】二【宋】【元】【明】 [0640008] 或【大】戒【宋】【元】【明】 [0640009] 或云宿行本起【大】〔-〕【宋】【元】【明】 [0640010] 三【大】*二【宋】*【元】*【明】* [0640011] 或云降龍王經【大】〔-〕【宋】【元】【明】 [0640012] 右【大】〔-〕【元】 [0641001] 譯【大】釋【明】 [0641002] 惒【大】和【明】 [0641003] 沙【大】〔-〕【明】 [0641004] 亦【大】一【明】 [0641005] (五門闕)五十五字【大】〔-〕【宋】【元】【明】 [0641006] 太【大】大【宋】【元】【明】 [0641007] 二【大】一【宋】 [0641008] 二【大】三【宋】【元】【明】 [0641009] (分別譯)十九字【大】〔-〕【宋】【元】【明】 [0641010] 行【大】法【宋】【元】【明】 [0641011] 譯【大】第二譯(夾註)【元】譯(第二譯)【明】 [0641012] 無【大】云【宋】【元】【明】 [0641013] 婆【大】披【宋】【元】【明】 [0641014] 巨【大】臣【宋】【元】【明】 [0641015] 祥【大】詳【宋】【元】【明】 [0642001] 字【大】〔-〕【宋】【元】【明】 [0642002] 說法【大】〔-〕【明】 [0642003] 密【大】蜜【宋】【元】【明】 [0642004] 洲【大】州【宋】【元】【明】 [0642005] 持【大】特【宋】【元】【明】 [0643001] 一【大】一卷【宋】【元】【明】 [0643002] 緣【大】緣經【宋】【元】【明】 [0643003] 從【大】㳬【宋】【元】【明】 [0643004] 經【大】中【宋】【元】【明】 [0643005] 云【大】〔-〕【明】 [0643006] 誡【大】戒【宋】【元】【明】 [0643007] 亦【大】示【宋】【元】【明】 [0643008] 調【大】凋【元】【明】 [0643009] 卷第十五別錄之五上終【明】 [0643010] 卷第十五別錄之五下首【明】 [0643011] 魏吳失譯【大】*〔-〕【明】* [0643012] 摩【大】魔【宋】【元】【明】 [0644001] 壁【大】譬【宋】【元】【明】 [0644002] 云【大】〔-〕【明】 [0644003] 說【大】脫【明】 [0644004] 邪【大】邪經【宋】【元】【明】 [0644005] 似【大】以【元】【明】 [0644006] 魏【大】已上魏【明】 [0644007] 死【大】死生【宋】【元】【明】 [0644008] (僧祐西晉錄)十三字【大】*〔-〕【明】* [0644009] 附【大】*今附【宋】【元】* [0644010] 重【大】車【宋】【元】【明】 [0644011] 各【大】名【元】【明】 [0644012] 譯【大】譯經【宋】【元】 [0644013] 古【大】祐【宋】【元】【明】 [0644014] 悒悒【大】邑邑【宋】 [0644015] 僧【大】已上僧【明】 [0644016] 惒【大】和【宋】【元】【明】 [0644017] 三秦失譯【大】*〔-〕【明】* [0644018] 三【大】王【明】 [0644019] 陀【大】阿【元】【明】 [0644020] 三【大】已上三【明】 [0644021] (僧祐秦錄)十四字【大】*〔-〕【明】* [0645001] 僧【大】*已上僧【明】* [0645002] (僧祐涼錄)十四字【大】*〔-〕【明】* [0645003] 關中【大】涼土【宋】【元】 [0645004] 邪【大】耶【宋】【元】【明】 [0645005] 洹【大】〔-〕【明】 [0645006] 陶【大】淘【聖】 [0645007] 章【大】章經【宋】【元】【明】 [0645008] 僧【大】已上僧【明】 [0645009] 雜【大】離【宋】【元】 [0645010] 在【大】詣【宋】 [0645011] 七【大】意【元】【明】 [0645012] 意【大】七【元】【明】 [0645013] 榰【大】枝【宋】【元】【明】 [0645014] 緣【大】經【宋】【元】【明】 [0646001] 暑【大】署【宋】【元】【明】 [0646002] 含【大】舍【明】 [0646003] 子【大】薩【元】【明】 [0646004] 耶【大】邪【宋】【元】【明】 [0646005] 𭏬【大】揮【宋】【元】【明】 [0646006] 受【大】愛【宋】【元】【明】 [0646007] 揵【大】犍【宋】【元】【明】 [0646008] 婬【大】淫【宋】【元】【明】 [0646009] 弘【大】彌【宋】 [0647001] 蝎【大】蠍【宋】【元】【明】 [0647002] 經【大】*〔-〕【宋】*【元】*【明】* [0647003] 歡【大】勸【宋】【元】【明】 [0647004] 政【大】正【宋】【元】【明】 [0648001] 木【大】禾【元】【明】 [0648002] 下【大】不【明】 [0648003] 苻【大】*符【宋】*【元】*【明】* [0648004] 唯【大】准【宋】【元】【明】 [0648005] 以【大】以也【宋】【元】【明】 [0648006] 繁【大】煩【宋】【元】【明】 [0648007] 卷【大】卷(亦名提阿波檀那眷屬鼻膩經)【宋】【元】【明】 [0648008] 附【大】今附【明】 [0648009] 宋【大】宋錄【宋】【元】【明】 [0648010] 誦【大】論【明】 [0648011] 誤【大】謬【宋】【元】【明】 [0649001] 百【大】自【明】 [0649002] 檀【大】壇【宋】【元】【明】 [0649003] 二【大】三【明】 [0649004] 後漢失譯【大】*〔-〕【明】* [0649005] 沙【大】少【明】 [0649006] 後【大】已上後【明】 [0649007] 魏吳失譯【大】*〔-〕【明】* [0649008] 儀【大】儀經【明】 [0649009] 魏【大】已上魏【明】 [0649010] (僧祐宋錄)十一字【大】*〔-〕【明】* [0649011] 界【大】戒【明】 [0649012] 僧【大】已上僧【明】 [0649013] 成【大】或【宋】【元】【明】 [0649014] 卷【大】〔-〕【宋】【元】【明】 [0649015] 礙【大】凝【元】 [0649016] 計【大】訖【宋】【元】【明】 [0649017] 長【大】見【宋】【元】【明】 [0649018] 場【大】諹【明】 [0649019] 摩妙解【大】藏等雖【明】 [0649020] 也【大】〔-〕【宋】【元】【明】 [0649021] 若【大】若波【宋】【元】【明】 [0649022] 耶【大】[邱-丘+公]【明】 [0650001] (五門譯)二十二字【大】∞(禪法譯)十九字【宋】【元】【明】 [0650002] (禪法譯)十九字【大】∞(五門譯)二十二字【宋】【元】【明】 [0650003] 彊【大】疆【宋】【元】【明】 [0650004] 二【大】一【明】 [0650005] 息【大】〔-〕【宋】【元】【明】 [0650006] 盤【大】槃【宋】【元】【明】 [0650007] 譯【大】出【宋】【元】【明】 [0650008] 單本出僧祐錄【大】出僧祐錄單本【宋】【元】【明】 [0650009] 藏【大】〔-〕【明】 [0650010] 單本【大】〔-〕【明】 [0650011] 錄【大】〔-〕【宋】【元】【明】 [0650012] (一百本)二十字【大】〔-〕【宋】【元】【明】 [0650013] 後漢失譯【大】*〔-〕【明】* [0650014] 怛惒【大】怛和【宋】恒和【元】【明】 [0650015] 後【大】已上後【明】 [0650016] (僧祐漢錄)十三字【大】〔-〕【明】 [0650017] 練【大】諫【宋】【元】【明】 [0650018] 僧【大】已上僧【明】 [0650019] (僧祐錄)十三字【大】*〔-〕【明】* [0651001] 抵【大】推【宋】稚【元】【明】 [0651002] 僧【大】已上僧【明】 [0651003] (僧祐安錄)十一字【大】*〔-〕【明】* [0651004] 僧【大】已上僧【明】 [0651005] 五【大】五下【明】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