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釋教錄卷第十
總括群經錄上之十
敘列古今諸家目錄
- 古[18]經錄一卷
右尋諸舊錄。多稱為古錄。似是秦始皇時釋利防等所齎經錄。
- 舊經錄一卷
右似是前漢劉向校書天閣。[19]往見有佛經。即謂古藏經錄。謂孔壁所藏。或秦正焚書。人中所藏者。
- 漢時佛經目錄一卷
右似是明帝時迦葉摩騰創譯四十二章經因即撰錄。
- 朱士行漢錄一卷
右曹魏時頴川沙門朱士行。於洛陽講道行經因[20]著其錄。後往西域求經。於彼而卒。
- 眾經錄一卷
右西晉武帝代。長安青門外大寺西域沙門竺法護翻譯眾經。因出其錄。
- 眾經錄一卷
右西晉[21]惠帝代。永嘉中清信士聶道真稟受護公之筆匠也。後自翻經。因出其錄。
- 趙錄一卷
右似是二趙時。諸錄遙注。未知姓氏。
- 綜理眾經目錄一卷
右符秦代沙門釋道安所撰。自前諸錄但列經名。至於品類時代蓋闕而不紀。後人披覽莫測根由。安乃總集名題表其時代。銓品新舊定其[1]制作。眾經有據自此而明。在後群錄資而增廣。是知高懷獨悟。足以垂範後昆。所撰之文。見僧祐錄。
- 二秦錄一卷
右後秦姚興弘始年。長安沙門釋僧叡所撰。叡即安公之弟子。神用通朗思力標舉。參譯什門多有撰緝。
- 眾經錄四卷(魏世錄吳世錄晉世雜錄河西錄)
右東晉廬山東林寺遠公弟子釋道流創撰。未就而卒。同學竺道祖續而成之。
- 經論都錄一卷(別錄一卷)
右東晉成帝豫章山沙門支敏度撰。其人總校古今群經故撰都錄。敏度又撰別錄一部。
- 眾經目錄二[2]卷
右蕭齊武帝時。沙門釋王宗撰。見梁三藏記。
- 釋弘充錄一卷(南齊楊都人)
- 釋道慧宋齊錄一卷(南齊)
- 釋道憑錄一卷(北齊)
- 釋正度錄一卷
- 王車騎錄一卷
- 始興錄一卷(未詳撰者亦云南錄)
- 廬山錄一卷[3](未詳作者)
- 岑號錄一卷
- 菩提留支錄一卷(元魏洛京永寧寺天竺沙門也)
- 華林佛殿眾經目錄四卷(梁天監十四年勅沙門僧紹撰)
- 隋沙門釋靈𥙿譯經錄一卷(長房錄中無隋字)
- 眾經都錄八卷(似是總合諸家未詳作者)
已前諸錄二十五家。長房內典二錄云。上件諸錄檢傳記有之。未見其本。故列名而已。
- 眾經別錄二卷(未詳作者言似宋時總分十例具如後列)
- 大乘經錄第一(三百七十部七百七十九卷)
- 三乘通教錄第二(五十一部九十七卷)
- 三乘中大乘錄第三(一十七部[4]三十八卷)
右上卷三錄(總四百三十八部九百一十四卷)。
- 小乘經錄第四(四百三十六部六百一十卷)
- 第五篇目本闕(此闕本錄不顯部卷應散在諸錄中故耳)
- 大小乘不判錄第六(一百七十四部一百八十四卷)
- 疑經錄第七(一十七部二十卷)
- 律錄第八(一十二部一百九十五卷)
- 數錄第九(六部一百二十一卷)
- 論錄第十(六部一百五十二卷)
右下卷七錄(總六百五十一部一千六百八十二卷)。
- 元魏眾經目錄(永熈年勅舍人李廓撰一卷成)
- 大乘經目錄一(二百一十[7]四部)
- 大乘論目錄二(二十[8]九部)
- 大乘經子注目錄三(一十[9]二部)
- 大乘未[10]譯經論目錄四(二十[11]三部)
- 小乘[12]經目錄五(六十[13]九部)
- 小乘論目錄六([14]二部)
- 有目未得經目錄七(一十[15]六部)
- 非真經目錄八(六十[16]二部)
- 非真論目錄九([17]四部)
- 全非經愚人妄作目錄十(一十[18]一部)
都十件。經律論真偽。四百二十七部。二千五十三卷(部數勘與都數不同[19]賸十五部未詳所以)。
- 梁代眾經目錄(天監十七年勅沙門寶唱撰)
- 眾經目錄卷第一(大乘二百六十二部六百七十四卷)
- 有譯人多卷一(六十九部四百六十七卷)
- 無譯人多卷二(五部[20]一十九卷)
- 有譯人一卷三(九十部九十卷)
- 無譯人一卷四(九十八部九十八卷)
- 眾經目錄卷第二(小乘二百八十五部四百卷)
- 有譯人多卷一(一十七部一百二十卷)
- 無譯人多卷二(五部一十七卷)
- 有譯人一卷三(五十部五十卷)
- 無譯人一卷四(二百一十三部二百一十三卷)
- 眾經目錄卷第三(三百六十二部一千六百八十二卷)
- 眾經目錄卷第四([1]二百二十九部九百八[2]十五卷後部數勘欠五不[3]同)
- 隨事別名一(一十三部四百一十三卷)
- 隨事共名二(三十五部四百七十卷)
- 譬喻三(一十五部三十六卷)
- 佛名四(一十四部二十九卷)
- 神呪五(四十七部四十七卷)
- 眾經目錄卷第一(大乘二百六十二部六百七十四卷)
- 高齊眾經目錄(武平年沙門統法上撰[6]梵名達[7]摩鬱多羅一卷[8]成)
- 雜藏錄一(二百九十一部八百七十四卷)
- 修多羅錄二(一百七十九部三百[9]二十卷)
- 毘尼錄三(一十九部二百五十六卷)
- 阿毘曇錄四(五十部四百二十一卷)
- 別錄第五(三十七部[10]七十四卷)
- 眾經抄錄六(一百二十七部一百三十七卷)
- 集錄第七(三十三部[11]一百四十七卷)
- 人作錄八(五十一部一百六卷)
都八件。經律論真偽。七百八十七部。二千三百三十四卷(此[12]都數與前數勘欠十一卷不同[13]未詳所以)。
從眾經別錄下四家目錄長房內典二錄具列篇題。今尋本未獲。但具存其目。
- 唐眾經目錄五卷(貞觀初普光寺沙門玄琬撰出內典錄)
右內典錄中。引用云。唐舊錄未見其本。[14]似取隋五卷眾經錄編新經入。餘者大同。
- 眾經目錄五卷(於隋錄內加奘譯經餘皆[15]無異[16]大唐大[17]敬愛寺沙門靜泰撰)
右從古錄已下三十一家。諸錄之中雖皆備述。欲尋其本難可備焉。且列名題知其有據(撰錄者曰又如長房錄中引一乘寺藏錄周錄之中引真寂寺錄義善寺錄玄法寺錄福林寺錄上之五錄但引其名不言卷數又有陳朝大乘寺藏錄四卷並不知何人製作似是當寺藏經略記由委既扃寺名為錄未可通行故敘錄次闕而不載)。
- 梁出三藏記集一十五卷(建初寺沙門釋僧祐撰)
其序略云。祐以庸淺豫憑法門。翹仰玄風誓弘末化。每至昏曉諷持秋夏講說。未嘗不心馳菴園影躍靈[18]岳。於是[19]牽課羸[20]志沿波討源。綴其所聞。名曰出三藏記集。一撰緣記。二詮名錄。三總經序。四述列傳緣記。撰則原始之本克昭名錄。詮則年代之目不墜經序。總則勝集之時足徵列傳。述則伊人之風可見。並鑽析內經研鏡外籍(云云)。
- 出三藏記集卷第一(第一卷撰緣記第二至第五詮名錄第六至第十二總經序第十三至第十五述列傳)
- 出三藏記集卷第二
- 新集撰出經律論錄第一(四百五十部一千八百六十七卷)
- 新集條解異出經錄第二(直約部名以配重譯不云卷數算極難矣)
- 新集表序四部律錄第三(初題有卷中無[23]四部一百八十卷)
- 出三藏記集卷第三
- 出三藏記集卷第四
- 出三藏記集卷第五
- 出三藏記集卷第六(四十二章經序等十首)
- 出三藏記集卷第七(道行經序等二十首)
- 出三藏記集卷第八(般若鈔經序等一十九首)
- 出三藏記集卷第九(華嚴經記等二十四首)
- 出三藏記集卷第十(道地經序等二十一首)
- 出三藏記集卷第十一(中論序等一十六首)
- 出三藏記集卷第十二([33]雜記序錄十首)
- 出三藏記集卷第十三(安世高傳等十二)
- 出三藏記集卷第十四(鳩摩羅什傳等十)
- 出三藏記集卷第十五(白法祖傳等十)
(撰錄者曰。祐錄所撰條例可觀。若細尋求[1]不無乖失。只如第一卷前後出經異記[2]中。舊經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新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誤。若新舊相對應云。舊經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新經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舊經阿耨多羅三耶三[3]菩。新經[4]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義全殊不可交互。又如曇摩羅剎與竺法護乃是一人。曇摩云法。羅剎言護。分為二人。二誤。異出經論錄中但名目相似即云重譯。而不細料簡大小混雜。三誤。僧伽羅剎集序云眾護撰者。僧伽云眾。羅剎言護。眾護乃是集經之人。序是翻譯者作題云眾護。[5]四誤。[6]此諸眾作乖謬全[7]甚此亦璠璵之一玷[8]也)。
- 隋眾經目錄七卷([9]一卷總錄別錄六卷開皇十四年勅翻經所法經等二十大德撰)
- 大乘修多羅藏錄一(六分合七百八十四[10]部一千七百一十八卷)
- 眾經一譯分(合一百三十三部四百二十一卷)
- 眾經異譯分(合一百九十五部五百二十二卷)
- 眾經失譯分(合一百三十四部二百七十五卷)
- 眾經別生分(合二百二十一部二百六十四卷)
- 眾經疑惑分(合二十一部三十卷)
- 眾經偽妄分(合八十部一百九十六卷)
- 小乘修多羅藏錄二(六分合八百四十二部筭得四十五部一千三百一卷筭得三百[11]四卷)
- 眾經一譯分(合七十二部二百九十二卷)
- 眾經異譯分(合一百部二百七十卷)
- 眾經失譯分(合一百五十部二百七十二卷)
- 眾經別生分(合三百四十[12]二部三百四十六卷)
- 眾經疑惑分(合二十九部三十一卷)
- 眾經偽妄分(合五十三部九十三卷)
- 大乘毘尼藏錄三(六分合五十部八十二卷)
- 眾律一譯分(合一十二部三十二卷)
- 眾律異譯分(合七部七卷)
- 眾律失譯分(合一十一部一十四卷)
- 眾律別生分(合一十六部一十六卷)
- 眾律疑惑分(合一部二卷)
- 眾律偽妄分(合二部一十一卷)
- 小乘毘尼藏錄四(六分合六十三部三百八十一卷)
- 眾律一譯分(合一十五部一百九十八卷)
- 眾律異譯分(合八部一百二十六卷)
- 眾律失譯分(合二十九部四十五卷)
- 眾律別生分(合六部六卷)
- 眾律疑惑分(合二[13]部二卷)
- 眾律偽妄分(合三部二卷)
- 大乘阿毘曇藏五(六分合六十八部三百八十一卷)
- 眾論一譯分(合四十二部二百六卷)
- 眾論異譯分(合八部五十二卷)
- 眾論失譯分(合一部二卷)
- 眾論別生分(合一十五部一十九卷)
- 眾論疑惑分(合一部一卷)
- 眾論偽妄分(合一部一卷)
- 小乘阿毘曇藏六(六分合一百一十六部四百八十二卷)
- 眾論一譯分(合一十四部二百七十六卷)
- 眾論異譯分(合八部六十六卷)
- 眾論失譯分(合五部二十二卷)
- 眾論別生分(合八十六部一百七卷)
- 眾論疑惑分(合一部一卷)
- 眾論偽妄分(合二部[14]一十卷)
- 佛滅度後抄集錄七(二分合一百四十四部六百二十七卷)
- 西域賢聖抄集分(合四十八部一百一十九卷)
- 此方諸德抄集分(合九十六部五百八卷)
- 佛滅度後傳記錄八(二分合六十八部一百八十五卷)
- 西域賢聖傳記分(合一十三部三十卷)
- 此方諸德傳記分(合五十五部一百五十五卷)
- 佛滅度後著述錄九(二分合一百一十九部一百[15]二十卷)
- 西域[16]賢聖著述分(合一十五部一十九卷)
- 此方諸德著述分(合一百四部一百一十五卷)
右九錄。合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算得二千二百五十四部五千一百九十一卷細勘別錄部卷復與總錄不同)分為六卷。總錄第七。合[17]分為七卷(撰錄者曰。余檢尋此錄。非無差錯。即如曇摩[18]羅剎晉言法護。總是一人。錄中分二。云各出須真天子經二卷。編為重譯。不識梵晉之言。一誤也。如律二十二明了論。總是一經錄中分為二部。律二十二卷編在律中。明了論一卷在於[19]是論錄。一經之題分二上錄。二誤也。其律二十二乃是明了論半題。今云二十二卷誤之甚也。真[20]諦攝論十二卷與十五卷者。二本不殊存其二部而言重譯。三誤也。以仁王經起信論等編在疑錄。四誤也。不能備陳。略述如此)。
- 大乘修多羅藏錄一(六分合七百八十四[10]部一千七百一十八卷)
- 隋開皇三寶錄一十五卷(內題云歷代三寶記開皇十七年[21]興善寺翻經學士成都費長房撰)
- 歷代三寶紀第一(帝年上周秦)
從周莊王他十年甲午。至秦始皇帝子子嬰甲午年凡二十六主四百八十一載。
- 歷代三寶紀第二(帝年次前漢新王後漢)
從前漢高帝元年乙未。至後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凡二十六君四百二十五載。
- 歷代三寶紀第三(帝年下魏晉宋齊梁周隋)
從魏文帝[1]黃初元年庚子。至隋開皇十七年丁巳。凡四十四主三百七十八載。
- 歷代三寶紀第四(譯經後漢)
右從明帝永平十年丁卯。至獻帝末年歷一十一主一百五十二年。華戎道俗十有二人。并古失譯合出經律三百三十四部四百一十六卷。
- 歷代三寶紀第五(釋經魏[2]漢)
右魏吳兩代。道俗十人。所出經律羯磨并舊失譯。合三百一十二部四百八十二卷。
- 歷代三寶紀第六(釋經西晉)
右西晉代。華戎道俗十有三人。并前失譯諸經戒等。合四百五十一部七百一十七卷。
- 歷代三寶紀第七(譯經東晉)
右東晉代。華戎道俗二十七人。而所出經并舊失譯。合二百六十三部五百八十五卷。
- 歷代三寶紀第八(譯經符秦姚秦)
右二秦之代。華戎釋種一十六人。合出經論傳等一百六十四部九百四卷。
- 歷代三寶紀第九(譯經西秦北涼元魏高齊陳氏)
右五代。緇素共二十七人。所出三藏及記錄等并及失譯。合二百三部八百五十五卷。
- 歷代三寶紀第十(譯經宋)
右宋代。華戎道俗二十三人。出經律論及傳錄等。[3]凡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
- 歷代三寶紀第十一(譯經齊梁周)
右三代。緇素共五十一人。出經律論及傳錄等。一百六十二部一千三百二十六卷。
- 歷代三寶[4]紀第十二(譯經大隋)
右隋代。華戎緇素十有九人。所翻新文及[5]雜舊本論傳法式。合七十五部四百六十二卷。
- 歷代三寶紀第十三(大乘錄入藏目五百五十一部一千五百八十六卷)
- 大乘修多羅有譯一(三百三十四部八百八十五卷)
- 修多羅失譯二(三百三十五部四百二卷)
- 毘尼有譯三(一十九部四十卷)
- 毘尼失譯四(一十二部一十四卷)
- 阿毘曇有譯五(四十九部二百三十八卷)
- 阿毘曇失譯六(二部七卷)
- 歷代三寶紀第十四(小乘錄入藏目五百二十五部一千七百三十九卷錄云七百一十二卷[6]者誤)
- 小乘修多羅有譯一(一百八部五百二十七卷)
- 修多羅失譯二(三百一十六部四百八十二卷)
- 毘尼有譯三(三十九部一百八十五卷)
- 毘尼失譯四(三十一部六十七卷)
- 阿毘曇有譯五(二十一部三百五十一卷)
- 阿毘曇失譯六(一十部二十七卷)
- 開皇三寶錄總目一卷(內典錄云房錄所出經律論傳總二千一百四十六部六千二百三十五卷非入藏數算得七十四部三十七卷與內典不同)
右兼總目共成一十五卷(其第十三十四大小乘入藏目錄合一千七十六部二千三百二十五卷房錄本數三千三百九十二卷者計數錯也)內典錄云。房所撰者。入藏之中瓦玉相謬。得在繁富未可覈通。非無憑准未可偏削(撰錄者曰。余檢長房入藏錄中事實雜謬。其闕[7]本疑[8]偽皆編入藏。竊為不可。又如大乘錄中賢劫經賢劫三昧經。此是一經兩名。今存二部。一誤。須菩提品及長安品此並般若鈔之異名。今別存兩部。二誤。須真天子經須真天子問四事經[9]亦一經兩名。重載二部。三誤。象步經即無所希望經異名。二名各存。四誤。菩提無行經即文殊問菩提經異名。存其二本。五誤。以僧佉外道論入大乘中。六誤。小乘錄中達摩多羅禪經與不淨觀[10]經總是一經。其不淨觀約法為名。達[11]摩多羅就人立稱。二部俱存。七誤。十誦律六十一卷。十誦律五十九卷。二本不殊。其六十一卷者卑摩羅叉[12]伽毘尼序置之於後。餘並無異。今云重譯。二本俱存。八誤。律二十二在於律中。明了論在於論錄。一題分二。九誤。其律二十二乃是明了論之半題。今存律二十二卷。誤中重誤也。眾事分阿毘曇論代錄之中即言宋朝求那跋陀羅共菩提耶舍譯。入藏之內則言失源。前後差違十誤。餘者在錄。不能繁敘)。
- 歷代三寶紀第一(帝年上周秦)
- 隋眾經目錄五卷(仁壽二年勅請興善寺大德與翻經沙門及學士等撰)
都合二千一百九部五千五十九卷。
單本(原來一本更無別翻合三百七十部一千七百八十六卷)。
右第一卷。
重翻(本是一經或有二重翻者乃至六重翻者合二百七十七部五百八十三卷)。
賢聖集傳(賢聖所撰翻譯有[13]原合四十一部一百六十四卷)。
右第二卷(已前二卷三分合六百八十八部二千五百三十三卷入藏見錄)。
別生(於本部內抄出別行合八百一十部一千二百八十八卷)。
右第三卷。
疑偽(名雖似正義涉人造合二百九部四百九十一卷)。
右第四卷(已前二卷二分合一千一十九部一千七百七十九卷不須抄寫)。
闕本(舊錄有目而無經本合四百二部七百四十七卷請訪)。
右第五卷。
其序略云。別生疑偽不須抄寫。已外三分入藏所收。至如法寶集之。流淨住子之類。還同略抄例入別生。餘有僧傳等。詞參文史體非淳正。事雖可尋義無在錄。內典錄云。即今京輦通寫盛行。直列經名仍銓傳譯。所略過半未足[1]撿尋(撰錄者曰。余檢尋此錄。非無差謬。只如弘道廣顯三昧經與阿耨達龍王經。此是一經兩名。俱云竺法護譯。存其兩本。一誤。又如普曜經八卷云西晉竺法護譯。闕本錄中復云普曜經八卷亦云竺法護譯。見闕俱載。二誤。又入藏錄中普曜經八卷即云單本。闕本錄中復云重譯。闕本前後差舛。三誤。真諦所譯攝大乘論十二卷者與十五卷者。卷雖增減文則不殊。今二本俱存。四誤。彌沙塞羯磨闕本錄中前後重載。五誤。以隨願往生經遺教論等編為疑偽。六誤。餘在錄中。不能備記)。
- 大唐內典錄十卷(麟德元年甲子西明寺沙門釋道[2]宣撰)
- 歷代眾經傳譯所從錄第一(謂代別出經及人述作無非通法並入經收故隨經出)
- 後漢朝傳譯道俗一十二人所出經律等(三百三十四部四百一十六卷失譯經一百二十五部一百四十八卷)
- 前魏朝傳譯僧六人所出經律等(一十三部二十[3]五卷)
- 南吳孫氏傳譯道俗四人所出經傳等(一百四十八部一百九十五卷失譯經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二卷)
- 西晉朝傳譯道俗一十三人所出經戒等(四百四十六部七百一十三卷失譯經八部一十五卷)
- 東晉朝傳譯道俗二十七人所出經傳等(二百六十四部五百七十四卷失譯經五十部五十四卷)
- 前秦符氏傳譯僧八人所出經傳等(四十部二百三十九卷)
- 西秦乞伏氏傳譯僧一人所出經[4]等(一十五部二十二卷失譯經八部一十一卷)
- 後秦姚氏傳譯僧八人所出經傳等(一百二十四部六百七十六卷)
- 北涼沮渠氏傳譯道俗九人所出經傳(三十四部二百七十卷失譯經五部一十七卷)
- 宋朝傳譯道俗二十四人所出經傳(二百一十七部五百三卷)
- 前齊朝傳譯道俗二十人所出經傳([5]一十二部三百九十六卷)
- 梁朝傳譯道俗二十一人所出經律傳等(八十九部九百[6]二卷)
- 後魏元氏傳譯道俗一十四人所出經論傳錄(八十八部二百九十八卷)
- 後齊高氏傳譯道俗二人所出經[7]論(八部五十二卷)
- 後周宇文氏傳譯道俗一十一人所出經論天文等(三十二部一百五卷)
- 陳朝傳譯道俗三人所出經論傳疏等(五十四部二百五十一卷)
- 隋朝傳譯道俗二十五人所出經論等(一百六部六百三十[8]三卷)
- 皇朝傳譯僧等十有二人所出經論等(一百一十七部一千六百六十八卷)
都合一十八代。所出眾經。總有二千四百八十七部。八千四百七十六卷(其第一卷初都數與第十卷中都數多少不同又與諸本[9]對勘數亦少多差[10]別未詳何者為正)。
已上一錄分為五卷(從第一至第五)。
- 歷代翻本單重人代存亡錄第二(謂前後異出人代不同又遭離亂道俗波迸今總計會故有單重緣敘莫知致傳失譯)
- 大乘經單重譯本并譯有無錄(合三百八十六部一千一百五十二卷一萬八千五百二十二紙)
- 大乘律單重譯本并譯有無錄(合二十二部三十四[11]卷)
- 大乘論單重譯本并譯有無錄(合七十二部五百卷九千二百二十紙)
- 小乘經單重譯本并譯有無錄(合二百四部五百四十四卷七千六百七十四紙)
- 小乘律本譯有無錄(合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八百一十三紙)
- 小乘論單重譯本并譯有無錄(合三十三部六百七十六卷一萬二千一百七十七紙)
- 賢聖集錄通大小乘(合四十七部一百八十四卷[12]二千七百六十紙)
右一錄分為第六第七[13]二卷。
- 歷代眾經分乘入藏錄第三(謂經部繁多綱要備列從帙入藏以類相從故分大小二乘顯單重兩譯)
- 眾經律論傳(合八百一部三千三百六十一卷五萬六千一百七十紙三百二十六帙)
- 大乘經一譯(二百四部六百八十五卷一萬一千四十三紙六十六帙)
- 大乘經重翻(二百二部四百九十七卷七千二百九十紙四十九帙)
- 小乘經一譯(一百八部四百[14]三十五卷六千六百九十紙三十九帙)
- 小乘經重翻(九十六部一百一十四卷九百七十七紙六帙)
- 小乘律(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八百一十三紙二十八帙)
- 大乘論(七十四部五百二卷九千一百三十紙五十二帙)
- 小乘論(三十三部六百七十六卷一萬二千一百七十七紙六十八帙)
- 賢聖集傳(四十九部一百八十四卷二千八[15]十四紙一十八帙)
右一錄為[16]第八卷(撰錄者曰尋此錄數與次前錄部卷有同者有不同者前錄出大乘律此合入經中又單重交雜前後差舛憑何准定)。
- 歷代眾經舉要轉讀錄第四(謂轉讀尋翫務在要博繁文重義非曰被時故隨部撮舉簡取[17]通道自餘重本存而未暇)
- 大乘經正本(二百五十四部七百九十五卷一萬三千七十九紙)
- 大乘律本(二十部三十二卷四百三十紙)
- 大乘論本(六十三部四百四十五卷八千一百一十五紙)
- 都合大乘經律論合三百三十七部。一千二百六十七卷(二萬一千六百二十五紙)。
- 小乘經(合一百一十八部四百三十三卷六千七百一十三紙)
- 小乘律(合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七百一十八紙)
- 小乘論(合二十九部五百六十五卷九千九百九十七紙)
- 都合小乘經律論。合一百八十二部。一千二百五十二卷(二萬二千四百二十八紙)。
- 賢聖集傳(合四十三部一百七十七卷二千九百九十[1]七紙)
右一錄為第九卷(撰錄者曰尋此中意上所列者是轉讀數諸重譯經但存一本餘並義理無異刪而不存)。
- 歷代眾經有目闕本錄第五(謂統檢群錄校本則無隨方別出未能通遍故別顯目訪之)
- 歷代道俗述作注解錄第六(謂注述聖言用通未悟前已雜顯未足申明今別題錄使尋覽易曉)
- 歷代諸經支[2]流陳化錄第七(謂別生諸經典順時俗未通廣本且接初心一四句頌未可輕削故也)
- 歷代所出疑偽經論錄第八(謂正法深遠凡愚未達隨俗下化有[3]勃真宗若不標[4]顯玉石斯濫)
- 歷代眾經[5]錄目始終序第九(謂經錄代出須識其源)
- 歷代眾經應感興敬錄第十(謂經翻東夏應感徵祥而有蒙祐[6]增信故使傳持惟遠)
右六錄合為第十卷(欲具委之恐繁故略)。
內典錄中。宣律師云。余少沐法流五十餘載。宗匠成教軌範賢明。每值經誥德能無不目閱親謁。至於經部大錄欣悟良多。無論真偽思聞其異(云云)故魏晉之後。騰譯欝蒸[7]製錄討論居然非一。或以數列。或用名求。或憑時代。或寄參譯。各紀一隅務存所見。斯並當時稽古。識量修明而綴撰筆削。不至詳[8]審者。非為才不足而智不周也(云云)上集群目取訊僧傳等文勘閱詳定。便參祐房等錄祐錄徵據文義可觀。然大小[9]儡同。三藏糅雜。抄集參正。傳記亂經。考括始終莫能通決。房錄後出該[A1]瞻前[10]聞。然三寶共部偽真淆亂。自餘諸錄胡可勝言。今余所撰望革前弊(撰錄者曰。宣公所撰類例明審實有可觀作者之風見於茲矣。然少有差雜未能盡善。述作之事誠謂難哉。今略[11]敘數科以詳厥誤。非欲指陳臧否。實惟甄異是非。只如人代存亡錄中[12]新小品等六經並云大品之同本者不然。義理雖通據會全異。而言同本。一誤。菩薩淨行經與寶髻菩薩經俱云竺法護譯。此是一經兩名。存其二本。二誤。弘道廣顯三昧經與阿耨達龍王經。亦是一經兩名。二本俱存三誤。須彌藏經二卷此是高齊耶舍所翻。前後重上。四誤。攝大乘論[13]真諦譯者有十二卷本有十五成者二本俱存。五誤。般若鈔經大乘錄中及集傳內二處俱載。六誤。又如分乘入藏錄中。深密解脫經前後重上。前與菩薩處胎經同帙。後與解深密經同帙。七誤。以舊十輪經為單本。新十輪經為重譯。八誤。[14]以起世經為單本。樓炭經為重譯。九誤。此類非一不能備舉。如舉要轉讀錄中信力入印法門經。雖是華嚴支類。大部中無同於度世漸備等經。攝歸大部不為轉讀之數一不然也。諸部般若唯舉大品一經。放光等九部云重沓罕尋舉前以統大義斯盡玉華後譯大般若者明佛一化十有六會得[15]存供養難用常行今謂不然豈可以凡愚淺智而堰截法海乎。人性不同所樂各異。豈以自情好略令他同己見耶。般若大經轉讀極眾。佛記弘闡在東北方而言難用常行竊為未可。又小品大品據[16]本全殊一廢一興二不然也。如須彌藏經等雖是大集別分大部中無攝而不行理為未當。又須彌藏經前則攝歸大集。後即別舉流行。前後差殊三不然也。如樓炭經等攝入長含起世一經別令轉讀起世之與樓炭梵本何殊。一廢一興四不然也。如安般守意與大安般無殊。此乃何緣二俱轉讀五不然也。如十八部論與部異執梵本不殊此復何緣俱令轉讀。六不然也。[17]又云錄外有外道金七十論破外道涅槃論破外道四宗論未暇故闕者。如金七十論外道所撰非是佛法除之可然。涅槃四宗同彼刪削將為未可。此是內論破於外宗。一例刪除。七不然也。又如人代存亡錄及舉要轉讀錄大乘錄中三藏備具入藏錄中大乘無律。豈可前後俱有。中間獨無。自為矛盾。八不然也。如上所列非無乖舛而云革弊。或所未然差錯極多。卒難陳委。明達之輩幸自詳焉)。
- 歷代眾經傳譯所從錄第一(謂代別出經及人述作無非通法並入經收故隨經出)
- 續大唐內典錄一卷(開元庚午歲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歷代眾經傳譯所從錄(從麟德元年甲子至開元十八年庚午前錄未載今故續之)。
- 大唐古今譯經圖[18]紀四卷(大慈恩寺翻經沙門靖邁撰)
大慈恩寺翻經堂內。壁畫古今翻譯圖變。靖邁因撰題之于壁。但略費長房錄。翻經之者紀之。餘撰集者不錄。逮至皇朝總成四卷。房所錯者此亦同然。更欲廣陳恐繁故止。
- 續古今譯經圖紀一卷(開元庚午歲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從奘法師後至輸波迦羅。前紀未載今故續之。
-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十五卷(天后天[19]冊萬歲元年乙未勅東都佛授記寺沙門明佺等撰定)
- 大小乘經律論及賢聖集傳(合三千六百一十六部八千六百四十[20]一卷其見定入藏流行部卷不在此數)
- 大乘單譯經目卷第一(二百八十三部五百二十[21]八卷)
- 大乘重譯經目之一卷第二(一百七十八部一[22]千三百九十四卷)
- 大乘重譯經目之二卷第三(一百六十八部[23]三百三十八卷)
- 大乘重譯經目之三卷第四(一百八十部四百二十一卷)
- 大乘重譯經目之四卷第五(一百六十八部三百六十五卷)
- 大乘律大乘論目卷第六(一百六十二部七百一十六卷)
- 小乘單譯經目卷第七([24]一百二十八部三百一十卷)
- 小乘重譯經目之一卷第八(三百七十一部八百四十二卷)
- 小乘重譯經目之二卷第九(二百七十九部三百八十一卷)
- 小乘律論賢聖集傳目卷第十(一百九十四部一千三百四十一卷)
- 大小乘失譯經目卷第十一(三百七十七部五百八[25]十卷)
- 大小乘闕本經目卷第十二(四百七十八部六百六十七卷)
- 見定入藏流行目上卷第十三
- 見定入藏流行目下卷第十四
- 合大小乘三藏及賢聖集傳等。八百七十四部。四千二百五十三卷(上卷入藏大乘經律論五百六十三部二千五百三十二卷下卷小乘經律論及集傳二百九十九部一千六百二十卷)。
- 大乘經(四百六十二部一千九百六十三卷一百九十六帙)
- 大乘律(二十三部四十九卷五帙)
- 大乘論(八十八部五百二十卷五十一帙)
已上為入藏錄上卷。
- 小乘經(二百七部四百四十三卷四十四帙)
- 小乘律(三十五部二百六十卷二十八帙)
- 小乘論(三十六部七百四十四卷七十三帙)
- 賢聖集傳(二十一部四十一卷四帙)
已上為入藏錄下卷(細算都部卷數與卷中數並悉差互不同未見定本)。
- 偽經目錄一卷(二百二十八部四百一十九卷)
右兼偽錄總一十五卷(撰錄者曰。當刊定此錄法匠如林德重名高未能親覽但指撝[1]未學令緝撰成之中間乖失幾將[2]太半此乃委不得人過在於能使也。且如第十二卷闕本經數總四百七十八部。六百七十七卷。前十一卷中以[3]合有訖今通計此數總成三千六百一十六部。八千六百四十一卷者。此不然也。妄增部卷推實即無。諸[4]餘交雜[5]難可備記。刪繁錄中已述多少。更欲細委恐繁故止)。
- 大唐開元釋教錄二十卷(庚午歲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右此中所撰總分上下兩錄具件如左。
- 總括群經錄上(從漢至唐所出經教區別人代具顯此中目錄始終續於後列)
- 後漢傳譯緇素一十二人。所出經律并新舊集失譯諸經。總二百九十二部。合三百九十五卷(九十七部一百三十一卷見在[6]一百九十五部二百六十四卷[7]本闕)。
- 曹魏傳譯沙門五人所出經戒羯磨。總一十二部。合一十八卷(四部五卷見在八部一十三卷本闕)。
右為第一卷。
- 吳代傳譯緇素五人。所出經等并及失譯。總一百八十九部。合四百一十七卷(六十一部九十二卷見在一百二十八部三百二十五卷本闕)。
- 西晉傳譯緇素一十二人。所出經戒等并新舊集失譯諸經。總三百三十三部。合五百九十卷(一百五十六部三百二十[8]一卷見在一百七十七部二百六十九卷本闕)。
右為第二卷。
- 東晉傳譯緇素一十六人。所出經律論并新舊集失譯諸經。總一百六十八部。合四百六十八卷(八十五部三百三十六卷見在八十三部一百三十二卷本闕)。
- 符秦傳譯沙門六人。所出經律論等。總一十五部。合一百九十七卷(七部六十五卷見在八部一百三十二卷本闕)。
右為第三卷。
- 姚秦傳譯沙門五人。所出經律論等。總九十四部。合六百二十四卷(六十六部五百二十八卷見在二十八部九十六卷本闕)。
- 乞伏秦傳譯沙門一人。所出經并三秦代新舊失譯經律論等。[9]總五十六部。合一百一十卷(三十二部七十九卷見在二十四部三十一卷本闕)。
- 前涼傳譯外國優婆塞一人。所出經總四部。合六卷(一部一卷見在三部五卷本闕)。
- 北涼傳譯緇素九人。所出經律論等并新舊集失譯諸經。總八十二部。合三百一十一卷(二十五部二百[10]九卷見在五十七部一百二卷本闕)。
右為第四卷。
- 宋代傳譯緇素二十二人。所出經律論等并[11]新集失譯諸經。總四百六十五部。合七百一十七卷(九十三部二百四十三卷見在三百七十二部四百七十四卷本闕)。
右為第五卷。
- 蕭齊傳譯沙門七人。所出經律。總一十二部。合三十三卷(七部二十八卷見在五部五卷本闕)。
- 梁代傳譯緇素八人。所出經論及諸傳記并新集失譯經律集等。總四十六部。合二百一卷(四十部一百九十一卷見在六部十卷本闕)。
- 元魏傳譯緇素一十二人。所出經[12]論。總八十三部。合二百七十四卷(七十三部二百五十五卷見在一十部一十九卷本闕)。
- 高齊傳譯緇素二人。所出經論總八部。合五十二卷(並在無闕)。
右為第六卷。
- 周朝傳譯沙門四人。所出經論等。總一十四部。合二十九卷(六部一十一卷見在八部一十八卷本闕)。
- 陳代傳譯緇素三人。所出經律論及集傳等。總四十部。合一百三十三卷(二十六部八十[13]九卷見在一十四部四十四卷本闕)。
- 隋朝傳譯緇素九人。所出經論傳錄等。總六十四部。合三百一卷(六十二部二百八十七卷見在二部一十四卷本闕)。
右為第七卷。
- 皇朝傳譯緇素已有三十七人。所出經律論及傳錄等。總三百一部。合二千一百七十卷(二百八十一部二千一百四十三卷見在二十部二十七卷訪本未獲)。
- 都計一十九代。傳譯道俗總一百七十六人。所出大小乘經律論及賢聖集傳。總二千二百七十八部。都合七千四十六卷(一千一百三十部五千六十六卷見在一千一百四十八部一千九百八十卷本闕)。
右為第八第九卷。
合從古錄至開元釋教。新錄取續補舊闕。總有四十一家。具如前列。
右為第十卷。
- 總括群經錄上(從漢至唐所出經教區別人代具顯此中目錄始終續於後列)
- 別分乘藏錄下(上錄所辯總顯出經而大小未分三藏混雜此錄之內具件科條闕本等經續附於後)
就別錄中曲分為七。
- 有譯有本錄第一(一千一百二十四部五千四十八卷)
復就此錄更開為三。
- 菩薩三藏錄第一(六百八十六部二千七百四十五卷)
- 菩薩契經藏(五百六十三部二千一百七十三卷)
- 大乘經單重合譯(總四百三十二部一千八百八十卷)
- 般若經新舊譯(二十一部七百三十六卷)
- 寶積經[1]新舊譯(八十二部一百六十九[2]卷)
- 大集經新舊譯(二十四部一百四十二卷)
- 華嚴經新舊譯(二十六部一百八[3]十七卷)
- 涅槃經新舊譯(六部五十八卷)
- 五大部外諸重譯經(二百七十二部五百八十八卷)
- 大乘經單譯(總一百三十一部二百九十三卷)
- 菩薩調伏藏(二十六部五十四卷)
- 菩薩對法藏(九十七部五百一十八卷)
- 大乘釋經論(三十一部一百五十五卷)
- 大乘集義論(七十六部三百六十三卷)
右為第十一十二卷。
- 聲聞三藏錄第二([4]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八卷)
- 聲聞契經藏(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八卷)
- 小乘經單[5]重合譯(總一百五十三部三百九十四卷)
- 根本四阿含經(五部二百三卷)
- 長阿含中別譯經(一十三部四十二卷)
- 中阿含中別譯經(五十三部五十三卷)
- 增壹阿含中別譯經(二十四部二十四卷)
- 雜阿含中別譯經(一十六部一十六卷)
- 四含外諸重譯經(四十二部五十六卷)
- 小乘經單譯(總八十七部二百二十四卷)
- 聲聞調伏藏(五十四部四百四十六卷)
- 正調伏藏(四十一部三百五十八卷)
- 調伏藏[6]眷屬(一十三部八十八卷)
- 聲聞對法藏(三十六部六百九十八卷)
- 有部根本身足論(八部一百三十一卷)
- 有部及餘支[A2]派論([7]二十八部五百六十七卷)
- 聖賢傳記錄第三(一百八部五百四十一卷)
- 梵本翻譯集傳(六十八部一百七十三卷)
- 此方撰述集傳(四十部三百六十八卷)
右為第十三卷。
- 有譯無本錄第二(一千一百四十八部一千九百八十卷)
- 大乘經闕本(四百八部八百一卷)
- 大乘經重譯闕本(總二百部四百八十四卷)
- 般若部中闕本(一十部二十七卷)
- 寶積部中闕本(三十部五十四卷)
- 大集部中闕本(一十三部九十七卷)
- 華嚴部中闕本(一十二部二十七卷)
- 涅槃部中闕本(四部二十六卷)
- 諸重譯經闕本(一百三十一部一百五十三卷)
- 大乘經單譯闕本(總二百八部三百一十七卷)
- 大乘律闕本(二十二部二十五卷)
- 大乘論闕本(二十部四十八卷)
- 大乘釋經論闕本(四部一十一卷)
- 大乘集義論闕本(一十六部三十七卷)
右為第十四卷。
- 小乘經闕本(六百五部八百一十五卷)
- 小乘經重譯闕本(總一百二十五部二百六十五卷)
- 根本四阿含闕本(二部一百九卷)
- 長阿含部分闕本(一十四部二十八卷)
- 中阿含部分闕本(一十四部一十四卷)
- 增壹阿含部分闕本(七部八卷)
- 雜阿含部分闕本(四十五部四十五卷)
- 諸重譯經闕本(四十二部六十一卷)
- 小乘經單譯闕本(總四百八十部五百五十卷)
- 小乘律闕本(三十七部四十二卷)
- 小乘論闕本(九部六十五卷)
- 賢聖集傳闕本(四十七部一百八十四卷)
右為第十五卷。
- 支[8]派別行錄第三(六百八十二部八百一十二卷)
- 大乘別生經(二百九部三百二十八卷)
- 般若部中別生(一十部一百一十九卷)
- 寶積部中別生(一十三部一十五卷)
- 大集部中別生(五十一部五十八卷)
- 華嚴部中別生(一十部一十一卷)
- 諸大乘經別生(一百二十五部一百二十五卷)
- 大乘律別生(七部七卷)
- 大乘論別生(七部一十一卷)
- 小乘別生經(二百八十三部二百八十三卷)
- 長阿含部[1]分別生(一十四部一十四卷)
- 中阿含部分別生(二十四部二十四卷)
- 增一阿含部分別生(二十六部二十六卷)
- 雜阿含部分別生(一百三十六部一百三十六卷)
- 諸小乘經別生(八十三部八十三卷)
- 小乘律別生(小乘論無別生四十二部四十九卷)
- 賢聖集傳別生(一百三十四部一百三十四卷)
右為第十六卷。
- 刪略繁重錄第四(一百四十七部四百八卷)
- 補闕拾遺錄第五([4]三百六部一千一百一十一卷)
- 大乘經舊譯(五十九部六十九卷)
- 大乘律舊譯(二部二卷)
- 大乘論舊譯(三部四卷)
- 小乘經舊譯(五十[5]九部六十八卷)
- 小乘律舊譯(五部五卷)
- 賢聖集傳舊譯(三十六部五十七卷)
右已上一百六十四部。二百五卷。並是舊譯。今見有本。大周入藏中無。今拾遺編入。
- 新譯大乘經(六十一部三百三十六卷)
- 新譯大乘律(一部一卷)
- 新譯大乘論(一十三部一十九卷)
- 新譯小乘經(八部八卷)
- 新譯小乘律(一十一部一百五十九卷)
- 新譯賢聖集傳(三部五卷)
右已上九十六部。五百二十八卷。並是大周刊定錄後新譯。所以前錄未載。今補闕編入。
- 又小乘律戒羯磨(六部一十卷然並撰述有據時代盛行補闕編入)
- 又此方所撰集傳(四十部三百六十八卷然皆裨助正教故並補闕編入見錄)
右為第十七卷。
- 疑惑再詳錄第六(一十四部一十九卷)
- 偽妄亂真錄第七([6]三百九十二部一千五十五卷)
- 開元釋教錄新編偽經(三十七部五十四卷)
- 符秦釋道安錄中偽經(一十五部二十八卷)
- 梁釋僧祐錄中偽經([7]二十四部二十六卷)
- 蕭齊釋道備偽撰經([8]五部五卷見長房錄)
- 蕭齊僧法尼誦出經([9]二十一部三十五卷[10]僧祐等錄并編入偽)
- 元魏孫敬德夢授經([11]一部一卷見內典錄)
- 梁沙門妙光偽造經([12]一部一卷見僧祐錄)
- 隋開皇眾經錄中偽經(八十六部一百四十一卷)
- 隋仁壽眾經錄中偽經(一十一部四十一卷)
- 大唐內典錄中偽經(二十二部八十七卷)
- 大周刊定錄中偽經(八十部一百一卷)
- 隋沙門信行三階集錄([13]三十五部四十四卷[14]周錄雖載收之不盡)
- 諸雜抄經增減聖說(五十四部五百一卷)
右為第十八卷。
- 大乘入藏錄上(大乘經律論總六百三十八部二千七百四十五卷二百五十八帙此直述經名及標紙數餘如廣錄)
- 大乘經(五百一十五部二千一百七十三卷二[15]百三帙)
- 大乘律(二十六部五十四卷五帙)
- 大乘論(九十七部五百一十八卷五十帙)
右為第十九卷。
- 菩薩三藏錄第一(六百八十六部二千七百四十五卷)
- 小乘入藏錄下(小乘經律論總[16]二百三十部一千七百六十二卷一百六十五帙集傳錄附此末此直述經名及標紙數餘如廣錄)
- 有譯有本錄第一(一千一百二十四部五千四十八卷)
開元釋教錄卷第十[19](總錄之十)
校注
[0572016] 庚午歲【大】,唐【明】,大唐庚午歲【宋】【元】 [0572017] 撰【大】,譯【明】 [0572018] 經【大】,今【明】 [0572019] 往【大】,往往【宋】【元】【明】 [0572020] 著【大】,撰【宋】【元】【明】 [0572021] 惠【大】,懷【元】【明】 [0573001] 制【大】,製【宋】【元】【明】 [0573002] 卷【大】,卷右部前二十二卷其在合三十五卷左部後二十二部其在合三十五部【明】 [0573003] 未詳作者【大】,〔-〕【宋】【元】【明】 [0573004] 三【大】,三百三【明】 [0573005] 部【大】,十五卷合前部三十三卷【明】 [0573006] 數【大】,數三千一百六十四部【明】 [0573007] 四部【大】,二卷四十四部一卷【明】 [0573008] 九部【大】,二部一百一十一部【明】 [0573009] 二部【大】,一部一百一十二卷【明】 [0573010] 譯【大】,詳【宋】【元】【明】 [0573011] 三部【大】,二部一百一十一卷【明】 [0573012] 經【大】,經律【宋】【元】【明】 [0573013] 九部【大】,六部一百九十九卷【明】 [0573014] 二部【大】,二十二部一百一十一卷【明】 [0573015] 六部【大】,一部一百三十三卷【明】 [0573016] 二部【大】,八卷一百二十二部二百三十三卷【明】 [0573017] 四部【大】,四十一卷一百五十八部合一十一卷一十部【明】 [0573018] 一部【大】,三卷五千一百十一部合十一卷十一部【明】 [0573019] 䞉【大】*,賸【宋】*【元】*【明】* [0573020] 一【大】,一百一【明】 [0573021] 卷【大】,卷卷【明】 [0573022] 八【大】*,六【元】【明】* [0573023] 三【大】,五【宋】【元】【明】 [0573024] 部【大】,部二百五十三卷【明】 [0573025] 七卷【大】,二卷二千五百四十部【明】 [0574001] 二【大】*,一【宋】*【元】*【明】* [0574002] 十字明本白闕 [0574003] 同字明本白闕 [0574004] 三【大】,三千三【明】 [0574005] 以【大】,以上下右【明】 [0574006] 梵【大】,梵王經一卷【明】 [0574007] 摩【大】,磨【明】 [0574008] 成【大】,成部上下三卷【明】 [0574009] 二【大】,三【宋】【元】【明】 [0574010] 七【大】,二百七【明】 [0574011] 一【大】,一千六【明】 [0574012] 都【大】,部【宋】【元】【明】 [0574013] 未詳所以【大】,未一卷不同未詳所以上右二十二部【明】 [0574014] 似【大】,以【宋】 [0574015] 無【大】,〔-〕【宋】【元】【明】 [0574016] 大【大】,〔-〕【明】 [0574017] 敬【大】,唐【明】 [0574018] 岳【大】,鷲【宋】【元】【明】 [0574019] 牽【大】,率【宋】【元】【明】 [0574020] 志沿【大】,志治【宋】,恙沿【元】【明】 [0574021] 胡【大】,梵【元】【明】 [0574022] 應云梵漢【大】,〔-〕【元】【明】 [0574023] 四【大】,四十一【明】 [0574024] 部【大】,部一千【明】 [0574025] 卷【大】,卷一千【明】 [0574026] 七【大】,一百七【明】 [0574027] 二【大】,一百二【明】 [0574028] 第一【大】,〔-〕【宋】【元】【明】 [0574029] 五【大】,三【宋】【元】【明】 [0574030] 一【大】*,二【宋】*【元】*【明】* [0574031] 二【大】*,三【宋】*【元】*【明】* [0574032] 三【大】*,二【宋】*【元】*【明】* [0574033] 雜【大】,集【宋】 [0575001] 不【大】,非【宋】【元】【明】 [0575002] 中【大】,中云【宋】【元】【明】 [0575003] 菩【大】,菩提【宋】【元】【明】 [0575004] 阿【大】,多【明】 [0575005] 四【大】,四百一十【明】 [0575006] 此【大】,比【宋】【元】【明】 [0575007] 甚【大】,尠【宋】【元】【明】 [0575008] 也【大】,也二十一【明】 [0575009] 一卷總錄【大】,總錄一卷【元】【明】 [0575010] 部【大】,部分【明】 [0575011] 四【大】,四十一部合一百三十六【明】 [0575012] 二【大】*,一【宋】*【元】*【明】* [0575013] 部【大】*,部一百十【明】* [0575014] 一【大】,一百一【明】 [0575015] 二十【大】,三十四【宋】【元】【明】 [0575016] 賢聖【大】,聖賢【宋】【元】【明】 [0575017] 分【大】,〔-〕【宋】【元】【明】 [0575018] 羅【大】,〔-〕【宋】【元】【明】 [0575019] 是【大】,〔-〕【宋】【元】【明】 [0575020] 諦【大】,諦譯【明】 [0575021] 興【大】,與【明】 [0576001] 黃【大】,皇【明】 [0576002] 漢【大】,吳【宋】【元】【明】 [0576003] 凡【大】,〔-〕【明】 [0576004] 紀【大】*,記【明】* [0576005] 雜【大】,維【宋】【元】【明】 [0576006] 者【大】,〔-〕【宋】【元】【明】 [0576007] 本【大】,中【元】 [0576008] 偽【大】,為【宋】 [0576009] 亦【大】,並【宋】【元】【明】 [0576010] 經【大】,禪經【宋】【元】【明】 [0576011] 摩【大】,磨【明】 [0576012] 伽【大】,加【宋】【元】【明】 [0576013] 原【大】,源【宋】【元】【明】 [0577001] 撿尋【大】,尋之【宋】【元】【明】 [0577002] 宣【大】,宜【明】 [0577003] 五【大】,四【元】【明】 [0577004] 等【大】,〔-〕【宋】【元】【明】 [0577005] 一【大】,五【宋】【元】【明】 [0577006] 二【大】,三【宋】【元】 [0577007] 論【大】,論等【宋】【元】【明】 [0577008] 三【大】,二【元】【明】 [0577009] 對【大】,校【宋】【元】【明】 [0577010] 別【大】,互【宋】【元】【明】 [0577011] 卷【大】,卷四百六十一紙【宋】【元】【明】 [0577012] 二【大】,一【元】【明】 [0577013] 二【大】,〔-〕【宋】【元】【明】 [0577014] 三【大】,二【宋】【元】 [0577015] 十四【大】,百八【宋】【元】【明】 [0577016] 第【大】,〔-〕【宋】【元】【明】 [0577017] 通道【大】,道通【宋】 [0578001] 七【大】,〔-〕【宋】【元】【明】 [0578002] 流【CB】【麗-CB】【宋】【元】【明】,泒【大】 [0578003] 勃【大】,悖【宋】【元】【明】 [0578004] 顯【大】,〔-〕【明】 [0578005] 錄目【大】,目錄【宋】【元】【明】 [0578006] 增【大】,僧【宋】 [0578007] 製【大】,制【宋】【元】【明】 [0578008] 審【大】,密【宋】【元】【明】 [0578009] 儡【大】,雷【元】【明】 [0578010] 聞【大】,文【明】 [0578011] 敘【大】,序【明】 [0578012] 新小【大】,雜小【宋】【元】,雜少【明】 [0578013] 真【大】,陳真【元】【明】 [0578014] 以【大】,〔-〕【宋】【元】【明】 [0578015] 存【大】,在【宋】【元】【明】 [0578016] 本【大】,會【宋】【元】【明】 [0578017] 又【大】,〔-〕【宋】【元】【明】 [0578018] 紀【大】,記【明】 [0578019] 冊【大】,策【宋】【元】【明】 [0578020] 一【大】,〔-〕【宋】【元】【明】 [0578021] 八【大】,五【宋】【元】【明】 [0578022] 千【大】,千千【明】 [0578023] 三【大】,三三【明】 [0578024] 一【大】,二【宋】【元】【明】 [0578025] 十【大】,〔-〕【宋】【元】【明】 [0579001] 未【大】,末【宋】【明】 [0579002] 太【大】,大【明】 [0579003] 合【大】,含【明】 [0579004] 餘【大】,餘處【宋】【元】【明】 [0579005] 難【大】,離【元】 [0579006] 一百【大】,〔-〕【宋】【元】【明】 [0579007] 本闕【大】*,闕本【宋】*【元】*【明】* [0579008] 一【大】,二【明】 [0579009] 總【大】,〔-〕【宋】【元】【明】 [0579010] 九【大】,九十【宋】【元】【明】 [0579011] 新【大】,所【明】 [0579012] 論【大】,律【宋】【元】【明】 [0579013] 九【大】,八【宋】【元】【明】 [0580001] 新【大】,〔-〕【明】 [0580002] 卷【大】,卷新【明】 [0580003] 十七【大】,〔-〕【宋】 [0580004] (二百…卷)十一字【大】,三百三十部一千七百六十一卷【宋】,三百三十部一千七百六十二卷【元】【明】 [0580005] 重【大】,〔-〕【宋】【元】【明】 [0580006] 眷【大】,卷【明】 [0580007] 二【大】*,三【宋】*【元】*【明】* [0580008] 派【CB】【麗-CB】【宋】【元】,泒【大】 [0581001] 分【大】,〔-〕【宋】【元】【明】 [0581002] 七【大】,六【元】【明】 [0581003] 異【大】,畢【明】 [0581004] 三【大】,二【宋】【元】 [0581005] 九【大】,五【宋】【元】【明】 [0581006] 三【大】,二【元】【明】 [0581007] 二【大】*,一【宋】*【元】*【明】* [0581008] (五部…錄)八字【大】,見長房錄五部五卷【宋】【元】【明】 [0581009] 二十一部三十五卷【大】∞僧祐等錄并編入偽【宋】【元】【明】 [0581010] 僧祐等錄并編入偽【大】∞二十一部三十五卷【宋】【元】【明】 [0581011] (一部…錄)八字【大】,見內典錄一部一卷【宋】【元】【明】 [0581012] (一部…錄)八字【大】,見僧祐錄一部一卷【宋】【元】【明】 [0581013] 三十五部四十四卷【大】∞周錄雖載收之不盡【宋】【元】【明】 [0581014] 周錄雖載收之不盡【大】∞三十五部四十四卷【宋】【元】【明】 [0581015] 百【大】,千【明】 [0581016] 二【大】,三【宋】【元】【明】 [0581017] 二【大】,一【明】 [0581018] 部【大】,都【宋】 [0581019] 總錄之十【大】,〔-〕【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5 冊 No. 2154 開元釋教錄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1-11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