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菩提資糧論

菩提資糧論卷第二

已解釋忍波羅蜜今應說精進波羅蜜

勇健體相勇健作業等是為精進於中諸菩薩等從初發心乃至究竟[3]覺場建立一切菩提分相應身口意善業此名精進波羅蜜又復若與諸凡夫及學無學聲聞獨覺等不共精進此名精進波羅蜜精進有三種謂身彼身口精進以心精進而為前行略說有三種福事若身與福事相應是身精進若口與相應是口精進若意與相應是意精進又於若自利若利他善中身健行是身精進口健行是口精進意健行是心精進復有三十二種菩薩精進謂不斷三寶種精進成熟無量眾生精進攝受無量流轉精進無量供養給侍精進聚集無量善根精進出生無量精進精進善說令眾生歡喜精進安隱一切眾生精進隨諸眾生所作精進於諸眾生中行捨精進受諸戒學精進忍力調柔精進出生諸禪那三摩提三摩鉢帝精進滿足無[1]著智慧精進成就四梵行精進出生五神通精進以一切佛土功德成[A2]己佛土精進降伏諸魔精進如法降伏諸外論師精進滿足十力無畏等佛法精進莊嚴身口意精進得度諸有所作精進害諸煩惱精進未度者令度未脫者令脫未穌息者令穌息未涅槃者令涅槃精進聚集百福相資糧精進攝受一切佛法精進遊無邊佛土精進見無量諸佛精進此諸精進從大悲出離身口意故住不取不捨故得不舉不下故攝不生不起故如是等三十二法具足已精進波羅蜜當得清淨滿足此中亦有聖頌

彼諸施等波羅蜜  精進之力所成就
是故精進為根本  諸菩薩等得佛身
精進方便求菩提  我念精進勝方便
以其捨離精進已  方便不能作所作
若唯獨有一方便  則無策勤作事業
所作皆是精進作  是故精進勝方便
心有巧力為方便  此心從[2]於精進生
是故諸有所作事  皆以精進為根本
諸論及以工巧等  具精進故到彼岸
是故於諸所作中  精進最為成就者
所有自在及財物  精進之人則能得
是故諸有安樂事  皆以精進為得因
以有殊勝精進故  佛於聲聞為上首
是故此之精進力  最為勝因非餘行
勝上精進勇健者  於地地中雖同地
而彼恒得最勝上  是故常應起精進
佛在菩提樹下時  以精進故覺菩提
是故精進為根本  得佛身因前已說

已略解釋精進波羅蜜今應說禪那波羅蜜

禪那者有四種禪那謂有覺有觀離生喜樂遊於初禪無覺無觀定生喜樂遊第二禪離喜行捨念慧受樂遊第三禪滅於苦樂捨念清淨不苦不樂遊第四禪於此四種禪那中離證聲聞獨覺地迴向佛地已得名禪那波羅蜜諸菩薩有十六種禪那波羅蜜諸聲聞獨覺之所無有何者十六種謂不取實禪不著味禪大悲攀緣禪三摩地迴轉禪起作神通禪心堪能禪諸三摩鉢帝禪寂靜復寂靜禪不可動禪離惡對禪入智慧禪隨眾生心行禪三寶種不斷禪不退墮禪一切法自在禪破散禪如是等十六種是為禪那波羅蜜不取實禪者為滿足如來禪故不著味禪者不貪自樂故大悲攀緣禪者示現斷諸眾生煩惱方便故三摩地迴轉禪者攀緣欲界為緣故起作神通禪者欲知一切眾生心行故心堪能禪者成就心自在智故諸三摩鉢帝禪者勝出諸色無色界故寂靜復寂靜禪者勝出諸聲聞獨覺三摩鉢帝故不可動禪者究竟後邊故離惡對禪者害諸熏習相續故入智慧禪者出諸世間故隨眾生心行禪者度諸眾生故三寶種不斷禪者如來禪無盡故不退墮禪者常入定故一切法自在禪者諸業滿足故(第十六破散禪本闕不解)又念淨慧淨趣淨慚淨持心希望淨迴向菩提淨根淨無依淨不取實淨起作神通淨心堪能淨身遠離淨內寂靜淨外不行淨有所得見淨無眾生無命無人淨三界中不住淨覺分門淨離翳光明淨入智慧淨因果不相違淨業思惟忍淨開胞藏相智淨攝方便前巧淨菩提場障礙淨不著聲聞獨覺淨安住禪那出生光明淨佛三摩地不散亂淨觀自心行淨知諸眾生各各根如應說法淨(本闕二淨)彼十六種禪那波羅蜜由此三十二淨故得清淨得入如來地此中有輸盧迦

若彼十六種  及三十二淨
與禪度相應  是為求菩提
到禪那彼岸  善知禪那業
智者五神通  出生不退墮
諸色無有盡  通達其實性
亦以勝天眼  普見諸色相
雖以淨天耳  遠聞諸音聲
智者通達知  聲非可言說
所有眾生心  觀其各各相
諸心猶如幻  了知其自性
眾生宿世住  如實能念知
諸法無過去  亦知其自性
往詣俱知土  見土具莊嚴
土相如虛空  了知其實性
眾生諸煩惱  皆以亂心生
是故勝智者  [3]曠修諸禪定

所解釋禪那波羅蜜者略說已竟今應次第說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者如前解釋為初資糧中[1]我今更釋其相如先偈說

施戒忍進定  此五種之餘
彼諸波羅蜜  智度之所攝

此餘有四波羅蜜[2]巧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等此四波羅蜜皆是般若波羅蜜所攝般若波羅蜜者若佛世尊於菩提樹下以一念相應智覺了諸法是般若波羅蜜又是無礙相以無身故無邊相等虛空故無等等相諸法無所得故遠離相畢竟空故不可降伏相無可得故無句相無名身故無聚合相離來去故無因相離作者故無生相生無有故無去至相離流轉故無散壞相離前後際故無染相不可取故無戲論相離諸戲論故無動相法界自體故無起相不分別故無量相離量故無依止相依止無有故無污相不出生故不可測相無邊際故自然相知諸法自性故又般若波羅蜜是聞慧相及正[3]思入彼聞慧相有八十種謂樂欲等正思入有三十二種謂安住奢摩他等又般若波羅蜜不與十六種宿住等無明俱如是等般若波羅蜜相隨量已說若具說者乃有無量此般若波羅蜜所攝方便善巧波羅蜜中有八種善巧所謂眾善巧界善巧入善巧諦善巧緣生善巧三世善巧諸乘善巧諸法善巧此中善巧波羅蜜無有邊際又復隨於何等生趣以何等行相為菩提故得自增長善根及調伏眾生於彼彼生[4]趣彼彼行中此一切處凡所應作種種方便諸大人等所分別說我今說彼經中微滴之分若已作今作微少之善能令[5]多多能令無量此為方便不自為己唯為眾生此為方便唯以陀那令諸波羅蜜滿足此為方便如是以尸羅攝諸生處以羼提莊嚴身口心為於菩提以毘梨耶安住精進以禪那不退於禪以般若捨離無為以慈為作依護以悲不棄流轉以喜能忍不喜樂事以捨發起諸善以天眼攝取佛眼以天耳滿足佛耳以他心智知各各根以宿住念知三世無礙以自在通得如來自在通以入眾生心欲知諸行相已度還入無染而染捨擔更擔無量示量最勝現[6]以方便故涅槃相應而墮[7]在流轉[8]行涅槃不畢竟寂滅現行四[9]魔而超過諸魔達四諦智及觀無生而不入正位雖行憒閙而不行順眠煩惱雖行遠離而不依身心盡雖行三界而於界中不行世諦雖行於空而一切時恒求佛法雖行無為而不於無為作證雖行[10]六通而不盡漏雖現聲聞獨覺威儀而不捨樂欲佛法如是等巧方便波羅蜜中所有教化眾生方便彼等方便是菩薩教化巧方便住處應知此中有輸盧迦

畜生道中諸苦惱  地獄餓鬼生亦然
於流轉中相應受  眾生種種諸過惡
此等苦聚不能障  於眾生處起哀[11]
諸佛便說彼菩薩  一切世間無礙悲
論中若有善該綜  眾多別人所作業
工巧等明及餘事  皆以愛語授與之
戒財聞修寂調等  以此功德攝化他
攝已復令常相續  勝仙說為住善道
或現女身化男子  令其調伏而受教
或現男身化女人  令其調伏而受教
若不厭於染境樂  愍其無道令入道
隨眾生門種種化  極逼惱處亦不捨
或有信解於無我  及知諸法離自性
是人未離世間法  但作如此觀察轉
於業及果生信順  而有無邊諸苦事
當於受彼苦果時  不喜諸苦所逼切
若於聲聞出家者  便置安隱寂靜處
或復置於緣覺道  或置十種妙力乘
令其當得正覺乘  或得寂靜及天趣
若應觀察現見果  如其所作正安置
如是從初至究竟  丈夫難事皆能為
依彼種種巧方便  捨離一切愛不愛
此乘諸佛所讚歎  百千功德而莊嚴
能生世間極淨信  以說勝妙善道故
於緣覺乘聲聞乘  及以天世諸乘中
皆以十善而成熟  亦於人乘成熟人

已解釋巧方便波羅蜜我今當說願波羅蜜諸菩薩最初有十大願所謂供養給侍諸佛無餘是第一大願於彼佛所持大正法攝受正覺普護正教是第二大願諸世界中諸佛出興始從住兜率宮乃至[12]退墮入胎住胎初生出家證正覺請轉法輪入大涅槃皆往其所受行供養初不捨離是第三大願諸菩薩行曠大無量[1]雜諸波羅蜜所攝善淨諸地出生總分別分同相異相共轉不共轉等諸菩薩行如實如[2]地道說修治波羅蜜教誡教授授已住持發起出生如是等心是第四大願無餘眾生界有色無色有想無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三界同入六趣共居諸生順去名色所攝無餘眾生界皆悉成熟令入佛法斷除諸趣安立於一切智智是第五大願無餘諸世界曠大無量若細若麁若橫若倒若平住等同入共居順去十方分分猶如帝網入於分分以智順行是第六大願一切土即一土一土即一切土平等清淨無量國土普皆莊嚴離諸煩惱淨道具足無量智相眾生充滿入佛上妙境界隨眾生心示現令其歡喜是第七大願為與諸菩薩同一心故為不共善根聚集故為與諸菩薩同一攀緣常不離菩薩平等故為發起自心入如來威神故為得不退行神通故為遊行諸世界故為影到諸大眾[3]論故為自身順入諸生處故為具足不思議大乘故為行菩薩行故是第八大願為昇不退轉行菩薩行故為身口意業不空故即於見時令決定佛法故[4]即出一音聲時[5]令入智慧故為即於信時令轉煩惱故為得如大藥王身故為行諸菩薩行故是第九大願為於諸世界中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為於一毛道中及餘一切毛道中皆現出生坐道場轉法輪大般涅槃故為以智慧入佛大境界威神故為於一切眾生界如其深心佛應出時開悟令得寂靜而示現故為正覺一法一切法[6]悉涅槃相故為出一音聲令諸眾生心歡喜故為現大涅槃而不斷行力故為現大智慧地安立諸法故為以佛境界法智神通普遍諸世界故是第十大願如是等大欲大出生十大願為首滿此十大願已建立菩薩阿僧祇百千餘願得住菩薩歡喜地此名願波羅蜜

已解釋願波羅蜜我今當說力波羅蜜此中略說諸菩薩有七種力謂福報生力神通力信力精進力念力三摩提力般若力

福報生力者如十小象力當一龍象力十龍象力當一香象力十香象力當一大香象力十大香象力當一大力士力十大力士力當一半那羅延力十半那羅延力當一那羅延力十那羅延力當一大那羅延力十大那羅延力當一過百劫菩薩力十過百劫菩薩力當一過百千劫菩薩力十過百千劫菩薩力當一得忍菩薩力十得忍菩薩力當一最後生菩薩力住此力已菩薩即於生時能行七步十最後生菩薩生時力乃當菩薩少年時力菩薩住此力已趣菩提場成等正覺得正覺已以過百千功德力故成就如來正遍知一種處非處力如是等十力成就此名諸佛菩薩及餘少分眾生福報生力

神通力者謂四神足善修多作已以此希有神通力故得調伏諸眾生等彼以希有神力顯現若色若力若住持等若諸眾生應以此色像得調伏者即以此色像於彼彼眾生所示現或佛色像或獨覺色像或聲聞色像如是或釋梵護世轉輪王等色像若復諸餘色像乃至畜生色像為調伏眾生故示現如是色像若有多力憍慢瞋怒兇惡自高眾生應以此力得調伏者即現此力或大力士力或四分那羅延力或半那羅延力[7]一那羅延力以此力故須彌山王高十六萬八千踰闍那寬八萬四千踰闍那以三指舉取如舉菴摩勒果擲置他方世界而四天王天及三十三天等無所嬈惱於菩薩力亦不減損又此三千大千世界雖復寬曠從於水界乃至有頂置之手掌經劫而住於諸神通道具足示現如是等力若有憍慢增上慢瞋怒兇惡自高眾生說法調伏令離憍慢增上慢瞋怒兇惡等彼得如是神足住持智已以此住持智有所住持隨意皆得若以大海為牛迹即成牛迹若以牛迹為大海即成大海若以劫燒為水聚者即成水聚若以水聚為火聚者即成火聚若以火聚為風聚者即成風聚若以風聚為火聚者即成火聚如是若以此住持隨所住持下中上法既住持已無有人能震動隱沒所謂若釋若梵若魔及餘世間同法者除佛世尊於眾生類中無有眾生於菩薩所住持法震動隱沒以住持力故為彼種種勝上喜踊尊敬眾生說法彼神足力高出自在過魔煩惱入佛境界覺諸眾生聚集宿世善根資糧魔及魔身天等不能障礙此名菩薩神通力

信力者於佛法僧及菩薩行中信解一向不可沮壞若惡魔作佛身來隨於何法欲壞其信菩薩以信解力故彼不能動菩薩信力此名信力

精進力者菩薩若發起精進與彼彼善法相應時於彼彼處得牢固力隨所受行若天若人不能動壞令其中止此名精進力

念力者住彼彼法處其心安止諸餘煩惱不能散亂以念力持故破諸煩惱彼諸煩惱不能破壞菩薩所念此名念力

三摩提力者於憒閙中行遠離行諸有音聲及語道所出不為聲刺障礙初禪行善覺觀不礙二禪生於愛喜不礙三禪成熟眾生攝受諸法未曾捨廢不礙四禪如是遊四種禪諸禪惡對不能破壞雖遊諸禪而不隨禪生此名菩薩三摩提力

般若力者謂世出世法中不可壞智於生生中不由師教諸所作業工巧明處乃至世間最勝難作難忍菩薩皆得現前若出世法救度於世菩薩智慧隨順入已彼天人阿修羅眾不能破壞此名般若力如是等菩薩七力已略解說若欲具演無有邊際此名菩薩力波羅蜜

已解釋力波羅蜜我今當說智波羅蜜此中若世間所行書論印算數等[1]界論(謂風黃痰[2]癊等性)方論(謂醫方論)治諸乾痟[3]顛狂鬼持等病破諸蠱毒又作戲笑所攝文章談謔等令生歡喜出生村城園苑陂湖池井華果藥物及林叢等示現金銀摩尼琉璃[4](石白如貝)[5]珊瑚等寶性入於日月薄蝕星宿地動夢怪等事建立相諸身分支節等知於禁戒行處禪那神通無量無色處及餘正覺相應利樂眾生等彼岸又復知諸世界成壞隨世界成隨世界壞皆悉了知又知業集故世界成業盡故世界壞知世界若干時成住知世界若干時壞住知諸地界水界風界火界若大若小若無量等差別知極細微塵亦知所有微塵聚集微塵分散知世界中所有地微塵數如是亦知水火風等微塵數知所有眾生身微塵數國土身微塵數知諸眾生麁身細身差別乃至亦知微塵合成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人等身知欲無色界成壞及知彼小大無量等差別知眾生身中業身報身色身知國土身中小大染淨及撗住倒住平住等方網差別

知業報身中差別名字身知聲聞獨覺菩薩身中差別名字身知如來身中正覺身願身化身住持身形色相好莊嚴身威光身意念身福身法身知智身中若善分別若如理思惟若果相應攝若世出世若安立三乘若共法不共法[6]出道非出道若學無學知法身中平等不動安立世諦處所名字安立眾生非眾生法安立佛法聖眾知虛空身中無量身入一切處非身真實無邊無色身差別得出生如是等身智又得命自在心自在眾具自在業自在願自在信解自在神通自在智自在生自在法自在得如是等十自在已為不思議智者無量智者不退智者如是等智有八萬四千行相是菩薩所知智波羅蜜如是隨分解釋智波羅蜜若欲具演唯佛世尊乃能解說

此六波羅蜜  總菩提資糧
猶如虛空中  盡攝於諸物

如所解釋六波羅蜜中總攝一切菩提資糧譬如虛空行住諸物有識無識悉攝在中如是其餘聞資糧[7]等諸資糧攝在六波羅蜜中同相無異應知

菩提資糧論卷第二


校注

[0521003] 覺【大】坐菩提【宋】【元】【明】【宮】 [0522001] 著【大】者【元】 [0522002] 於【大】此【宋】【元】【明】【宮】 [0522003] 曠【大】廣【宋】【元】【明】 [0523001] 說【大】已說【宋】【元】【明】【宮】 [0523002] 巧【大】*善巧【宋】【元】【明】【宮】* [0523003] 思【大】*思惟【宋】【元】【明】【宮】* [0523004] 趣【大】趣於【宋】【元】【明】【宮】 [0523005] 多【大】滋【宋】【元】【明】【宮】 [0523006] 劣【大】芳【宮】 [0523007] 在【大】有【宮】 [0523008] 行【大】行其【宮】 [0523009] 魔【大】應【宮】 [0523010] 六【大】於【宮】 [0523011] 愍【大】門【宮】 [0523012] 退墮【大】下降【宋】【元】【明】【宮】 [0524001] 雜【大】離【宋】【元】【明】【宮】 [0524002] 地【大】十地【宋】【元】【明】【宮】 [0524003] 論【大】輪【宋】【元】【明】【宮】 [0524004] 即【大】〔-〕【宋】【元】【明】【宮】 [0524005] 令【大】即令【宋】【元】【明】【宮】 [0524006] 悉【大】慧【明】 [0524007] 一【大】〔-〕【宋】【元】【明】【宮】 [0525001] 界【大】界性【宋】【元】【明】【宮】 [0525002] 癊【大】飲【宮】 [0525003] 顛【大】癲【宋】【元】【明】【宮】 [0525004] 石白如貝【大】〔-〕【宋】【元】【明】【宮】 [0525005] 玉【大】石玉【宋】【元】【明】【宮】 [0525006] 出【大】*出世【宋】【元】【明】【宮】* [0525007] 等諸資糧【大】〔-〕【明】
[A1] 本【CB】【麗-CB】木【大】(cf. K16n0585_p0815a02; TW32n1660_p0521c14)
[A2] 己【CB】已【大】(cf. T14n0474_p0534a04)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