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中論

[17]中論卷第三

[18]觀有無品第十五([19]十一偈)

問曰諸法各有性以有力用故如瓶有瓶性布有布性是性眾緣合時則出

答曰

[20]眾緣中有[21]  是事則不然
性從眾緣出  即名為[22]作法

若諸法有性不應從眾緣出何以故若從眾緣出即是作法無有定性

問曰若諸法性[23]從眾緣作有何咎

答曰

「性若是作者  云何有此義
性名為無作  不待異法成

如金雜銅則非真金如是若有性則不須眾緣若從眾緣出當知無真性又性若決定不應待他出非如長短彼此無定性故待他而有問曰諸法若無自性應有他性

答曰

「法若無自性  云何有[1]他性
[2]自性於他性  亦名為他性

諸法性眾緣作故亦因待成故無自性若爾者他性於他亦是自性亦從眾緣生相待故亦無無故云何言諸法從他性生他性亦是自性故

問曰若離自性他性有諸法有何咎

答曰

「離自性他性  何得更有法
若有自他性  諸法則得成

汝說離自性他性有法者是事不然若離自性他性則無有法何以故有自性他性法則成如瓶體是自性[3]依物是他性

問曰若以自性他性破有者今應有無

答曰

「有若不成者  無云何可成
因有有法故  有[4]壞名為無

若汝已受有不成者亦應受無亦無何以故有法壞敗故名無是無因有壞而有復次

[5]若人見有無  見自性他性
如是則不見  佛法真實義

若人深著諸法必求有見若破自性則見他性若破他性則見有若破有則見無若破無則迷惑若利根著心薄者知滅諸見安隱故更不生四種戲論是人則見佛法真實義是故說上偈復次

「佛能滅有無  [6][7]化迦旃延
經中之所說  離有亦離無

《刪陀迦旃延經》中佛為說正見義離有離無若諸法中少決定有者佛不應破有無若破有則人謂為無佛通達諸法相故說二俱無是故汝應捨有無見復次

「若法實有性  後則不應[8]
性若有異相  是事終不然

若諸法決定有性終不應變異何以故若定[9]有自性不應有異相如上真金喻今現見諸法有異相故當知無有定相復次

「若法實有性  云何而可異
若法實無性  云何而可異

若法定有性云何可變異若無性則無自體云何可變異復次

「定有則著常  定無則著斷
是故有智者  不應著有無

若法定有有相則終無無相是即為常何以故如說三世者未來中有法相是法來至現在轉入過去不捨本相是則為常又說因中先有果是亦為常若說定有無是無必先有今無是則為斷滅斷滅名無相續因由是二見即遠離佛法

問曰何故因有生常見因無生斷見

答曰

「若法有定性  非無則是常
先有而今無  是則為斷滅

若法性定有則是有相非無相終不應無若無則非有即為無[10]先已說過故如是則墮常見若法先有敗壞而無者是名斷滅何以故有不應無故汝謂有無各有定相故若有斷常見者則無罪福等破世間事是故應捨

[11]中論[12]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問曰生死非都無根本於中應有眾生往來若諸行往來汝以何因緣故說眾生及諸行盡空無有往來

答曰

[13]諸行往來者  常不應往來
無常亦不應  眾生亦復然

諸行往來六道生死中者為常相往來為無常相往來二俱不然若常相往來者則無生死相續以決定故自性住故若以無常往來者亦無往來生死相續以不決定故無自性故若眾[14]生往來者亦有如是過復次

「若眾生往來  陰界諸入中
五種求盡無  誰有往來者

生死陰界入即是一義若眾生於此陰界入中往來者是眾生於〈燃可燃品〉中五[15]種求不可得誰於陰界入中而有往來者復次

[16]若從身至身  往來即無身
若其無有身  則無有往來

若眾生往來為有身往來為無身往來二俱不然何以故若有身往來從一身至一身如是則往來者無身又若先已有身不應復從身至身若先無身則無有若無有云何有生死往來

問曰經說有涅槃滅一切苦是滅應諸行滅若眾生滅

答曰二俱不然何以故

「諸行若滅者  是事終不然
眾生若滅者  是事亦不然

汝說若諸行滅若眾生滅是事先已答諸行無有性眾生[1]亦種種推求生死往來不可得是故諸行不滅眾生亦[2]不滅

問曰若爾者則無縛無解根本不可得故

答曰

[3]諸行生滅相  不縛亦不解
眾生如先說  不縛亦不解

汝謂諸行及眾生有縛解者是事不然諸行念念生滅故不應有縛解眾生先說五種推求不可得云何有縛解復次

「若身名為縛  有身則不縛
無身亦不縛  於何而有縛

若謂五陰身名為縛若眾生先有五陰則不應縛何以故一人有二身故無身亦不應縛何以故若無身則無五陰無五陰則空云何可縛如是第三更無所縛復次

[4]若可縛先縛  則應縛可縛
而先實無縛  餘如去來答

若謂可縛先有縛則應縛可縛而實離可縛先無縛是故不得言眾生有縛或言眾生是可縛五陰是縛或言五陰中諸煩惱是縛餘五陰是可縛是事不然何以故若離五陰先有眾生者則應以五陰縛眾生而實離五陰無別眾生若離五陰別有煩惱者則應以煩惱縛五陰而實離五陰無別煩惱復次如〈去來品〉中說已去不去未去不去去時不去如是未縛不縛縛已不縛縛時不縛復次亦無有解何以故

「縛者無有解  [5]無縛亦無解
縛時有解者  縛解則一時

縛者無有解何以故已縛故無縛亦無解何以故無縛故若謂縛時有解則縛解一時是事不然又縛解相違故

問曰有人修道現入涅槃得解脫云何言無

答曰

「若不受諸法  我當得涅槃
若人如是者  還為受所縛

若人作是念我離受得涅槃是人即為受所縛復次

「不離於生死  而別有涅槃
實相義如是  云何有分別

諸法實相第一義中不說離生死別有涅槃如經說涅槃即生死生死即涅槃如是諸法實相中云何[6]言是生死是涅槃

中論[7]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問曰汝雖種種破諸法而業決定有能令一切眾生受果報如經說一切眾生皆隨業而生惡者入地獄修福者生天行道者得涅槃是故一切法不應空所謂業者

[8]人能降伏心  利益於眾生
是名為慈善  二世果報種

人有三毒[9]為惱他故生行善者先自滅惡是故說降伏其心利益他人利益他者行布施持戒忍辱等不惱眾生是名利益他亦名慈善福德亦名今世後世樂果種子復次

「大聖說二業  [10]思與[11]從思生
是業別相中  種種分別說

大聖略說業有二種一者思二者從思生是二業如阿毘曇中廣說

「佛所說思者  所謂[12]意業是
所從思生者  即是[13][14]口業

思是心數法諸心數法中能發起有所作故名業因是思故起外身口業雖因餘心心數法有所作但思為所作本故說思為業是業今當說相

[15]身業及[16]口業  [17]作與[18]無作業
如是四事中  亦[19]善亦[20]不善
[21]用生[22]福德  [23]罪生亦如是
及思為七法  能了諸業相[24]

口業者四種口業身業者三種身業是七種業有二種差別有作[25]無作作時名作業作已常隨逐生名無作業是二種有善不善不善名不止惡善名止惡復有從用生福德如施主施受者若受者受用施主得二種福一從施生二從用生如人以箭射人若箭[26]殺人有二種罪一者從射生二者從殺生若射不殺射者但得射罪無殺罪是故偈中說罪福從用生如是名為六種業第七名思是七種即是分別業相是業有今世後世果報是故決定有業有果報故諸法不應空

答曰

「業住至受報  是業即為常
若滅即無[1]  云何生果報

業若住至受果報即為是常是事不然何以故業是生滅相一念尚不住何況至果報若謂業滅滅則無云何能生果報

問曰

「如芽等[2]相續  皆從種子生
從是而生果  離種無相續
從種有相續  從相續有果
先種後有果  不斷亦不常
如是從初心  心法相續生
從是而有果  離心無相續
從心有相續  從相續有果
先業後有果  不斷亦不常

如從穀有芽從芽有莖葉等相續從是相續而有果生離種無相續生是故從穀子有相續從相續有果先種後有果故不斷亦不常如穀種喻業果亦如是初心起罪福猶如穀種因是心餘心心數法相續生乃至果報先業後果故不斷亦不常若離業有果報則有斷常是善業因緣果報者所謂

「能成福[3]德者  是[4]十白業道
二世[5]五欲樂  即是白業報

白名善淨成福德因緣者從是十白業道生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無益語不嫉不恚不邪見是名為善從身口意生是果報者得今世名利後世天人中貴處生布施恭敬等雖有種種福德略說則攝在十善道中

答曰

「若如汝分別  其過則甚多
是故汝所說  於義則不然

若以業果報相續故以穀子為喻者其過甚多但此中不廣說汝說穀子喻者是喻不然何以故穀子有觸有形可見有相續我思惟是事尚未受此言況心及業無觸無形不可見生滅不住欲以相續是事不然復次從穀子有芽等相續者為滅已相續為不滅相續若穀子滅已相續者則為無因若穀子不滅而相續者從是穀子常生諸穀若如是者一穀子則生一切世間穀是事不然是故業果報相續則不然

問曰

「今當復更說  順業果報義
諸佛辟支佛  賢聖所稱歎

所謂

[6]不失法如券  業如[7]負財物
[8]性則[9]無記  分別有[10]四種
[11]見諦所不[12]  但[13]思惟所斷
以是不失法  諸業有果報
若見諦所斷  而業[14]至相似
則得[15]破業等  如是之過咎
一切諸行業  [16]相似不相似
一界初受身  爾時報獨生
如是二種業  現世受果報
或言受報已  而業猶故在
若度果已滅  若死已而滅
於是中分別  [17]有漏及無漏

不失法者當知如券業者如取物是不失法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亦不繫若分別善不善[18]記中但是無記是無記義阿毘曇中廣說見諦所不斷從一果至一果於中思惟所斷是以諸業以不失法故果生若見諦所斷[19]而業至相似則得破業過是事阿毘曇中廣說復次不失法者於一界諸業相似不相似初受身時果報獨生於現在身從業更生業是業有二種隨重而受報或有言是業受報已業猶在以不念念滅故若度果已滅若死已而滅者須陀洹等度果已而滅諸凡夫及阿羅漢死已而滅於此中分別有漏及無漏者從須陀洹等諸賢聖有漏無漏等應分別

答曰是義俱不離斷常過是故亦不應受

問曰若爾者則無業果報

答曰

「雖空亦不斷  雖有[20]亦不常
業果報不失  是名佛所說

此論所說義離於斷常何以故業畢竟空寂滅相自性離有何法可斷何法可失顛倒因緣故往來生死亦不常何以故若法從顛倒起則是虛妄無實無實故非常復次貪著顛倒不知實相故言業不失此是佛所說復次

「諸業本不生  以無定性故
諸業亦不滅  以其不生故
若業有性者  是[1]則名為常
[2]不作亦名業  常則不可作
若有不作業  不作而有罪
不斷於梵行  而有不淨過
是則破一切  世間語言法
作罪及作福  亦無有差別
若言業決定  而自有性者
受於果報已  而應更復受
若諸世間業  從於煩惱[3]
是煩惱非實  業當何有實

第一義中諸業不生何以故無性故以不生因緣故則不滅非以常故不滅若不爾者業性應決定有若業決定有性則為是常若常則是不作業何以故常法不可作故復次若有不作業者則他人作罪此人受報又他人斷梵行而此人有罪則破世俗法若先有者冬不應思為春事春不應思為夏事有如是等過復次作福及作罪者則無有別異起布施持戒等業名為作福起殺盜等業名為作罪若不作而有業則無[4]有分別復次是業若決定有性則一時受果報已復應更受是故汝說以不失法故有業報則有如是等過復次若業從煩惱起是煩惱無有決定但從憶想分別有若諸煩惱無實業云何有實何以故因無性故業亦無性

問曰若諸煩惱及業無性不實今果報身現有應是實

答曰

「諸煩惱及業  是說身因緣
煩惱諸業空  何況於諸身

諸賢聖說煩惱及業是身因緣是中愛能[5]潤生業能[6]生上中下好醜貴賤等果報今諸煩惱及業種種推求無有決定何況諸身有決定果隨因緣故

問曰汝雖種種因緣破業及果報而經說有起業者起業者有故有業有果報如說

[7]無明之所蔽  愛結之所縛
而於本作者  不[8]即亦不[9]

《無始經》中說眾生為無明所覆愛結所縛於無始生死中往來受種種苦樂今受者於先作者不即是亦不異若即是人作罪受牛形則人不作牛牛不作人若異則失業果報墮於[10]無因無因則斷滅是故[11]今受者於先作者不即是亦不異

答曰

「業不從緣生  不從非緣生
是故則無有  能起於業者
無業無作者  何有業生果
若其無有果  何有受果者

若無業無作業者何有從業生果報若無果報云何有受果報者業有三種五陰中假名人是作者是業於善惡處生名為果報若起業者尚無何況有業有果報及受果報者

問曰汝雖種種破業果報及起業者而今現見眾生作業受果報是事云何

答曰

「如世尊神通  所作[12]變化人
如是變化人  復變作化人
如初變化人  是名為作者
變化人所作  是則名為業
諸煩惱及業  作者及果報
皆如幻與夢  如炎亦如[13]

如佛神通力所作化人是化人復化作化人如化人無有實事但可眼見又化人口業說法身業布施等是業雖無實而可眼見如是生死身作者及業亦應如是知[14]諸煩惱者名為三毒分別有九十八使九結十纏六垢等無量諸煩惱業名為身意業今世後世分別有善不善無記苦報樂報不苦不樂報現報業生報業後報業如是等無量作者名為能起諸煩惱業能受果報者果報名從善惡業生無記五陰如是等諸業皆空無性如幻如夢[15]炎如嚮

中論[16]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問曰若諸法盡畢竟空無生無滅是名諸法實相者云何入

答曰滅我我所著故得一切法空無我慧名為入

問曰云何知諸法無我

答曰

「若[17]我是五[18]  我即為生滅
若我異五陰  則非五陰[19]
若無有我者  何得有[20]我所
滅我我所故  名得[21]無我智
得無我智者  是則名實觀
得無我智者  是人為希有
內外我我所  盡滅無有故
諸受即為滅  受滅則身滅
業煩惱滅故  名之為解脫
業煩惱非實  入空戲論滅
諸佛或說我  或說於無我
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
[1]諸法實相者  心行言語斷
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槃
一切[2]實非實  亦實亦非實
非實非非實  是名諸佛法
自知不隨他  寂滅無戲論
無異無分別  是則名[3]實相
若法從緣生  不即不異因
是故名實相  不斷亦不常
不一亦不異  不常亦不斷
是名諸世尊  教化甘露味
若佛不出世  佛法已滅盡
諸辟支佛智  從於遠離生

有人說神應有二種若五陰即是神若離五陰有神若五陰是神者神則生滅相如偈中說若神是五陰即是生滅相何以故生已壞敗故以生滅相故五陰是無常如五陰無常生滅二法亦是無常何以故生滅亦生已壞敗故無常神若是五陰五陰無常故神亦應無常生滅相但是事不然若離五陰有神神即無五陰相如偈中說若神異五陰則非五陰相而離五陰更無有法若離五陰有法者以何相何法而有若謂神如虛空離五陰而有者是亦不然何以故〈破六種品〉中已破虛空無有法名為虛空若謂以有信故有神是事不然何以故信有四種一現事可信二名比知可信如見烟知有火三名譬喻可信如國無鍮石喻之如金四名賢聖所說故可信如說有地獄有天有欝單[4]無有見者信聖人語故知是神於一切信中不可得現事中亦無比知中亦無何以故比知名先見故後比類而知如人先見火有烟後但見烟則知有火神義不然誰能先見神與五陰合後見五陰知有神若謂有三種比知一者如本二者如殘三者共見如本名先見火有烟今見烟知如本有火如殘名如炊飯一粒熟知餘者皆熟共見名如眼見人從此去到彼亦見其去日亦如是從東方出至西方雖不見去以人有去相故知日亦有去如是苦樂憎愛覺知等亦應有所依如見人民知必依王是事皆不然何以故共相信先見人與去法合而至餘方後見日到餘方故知有去法無有先見五陰與神合後見五陰知有神是故共相比知中亦無神聖人所說中亦無神何以故聖人所說皆先眼見而後說又諸聖人說餘事可信故當知說地獄等亦可信而神不爾無有先見神而後說者是故於四信等諸信中求神不可得求神不可得故無是故離五陰無別神復次〈破根品〉中見見者可見破故神亦同破又眼見麁法尚不可得何況虛妄憶想等而有神是故知無我因有我故有我所若無我則無我所修習八聖道分滅我我所因緣故得無我無我所決定智慧

又無我無我所者於第一義中亦不可得無我無我所者能真見諸法凡夫人以我我所障慧眼故不能見實今聖人無我我所故諸煩惱亦滅諸煩惱滅故能見諸法實相內外我我所滅故諸受亦滅諸受滅故無量後身皆[5]亦滅是名說無餘涅槃

問曰有餘涅槃云何

答曰諸煩惱及業滅故名心得解脫是諸煩惱業皆從憶想分別生無有實諸憶想分別皆從戲論生得諸法實相畢竟空諸戲論則滅是名說有餘涅槃實相法如是諸佛以一切智觀眾生故種種為說亦說有我亦說無我若心未熟者未有涅槃分不知畏罪為是等故說有我又有得道者知諸法空但假名有我為是等故說我無咎又有布施持戒等福德厭離生死苦惱畏涅槃永滅是故佛為是等說無我諸法但因緣和合生時空生滅時空滅是故說無我但假名說有我又得道者知無我不墮斷滅故說無我無咎是故偈中說諸佛說有我亦說於無我若於真實中不說我非我

問曰若無我是實但以世俗故說有我有何咎

答曰因破我法有無我我決定不可得[6]何有無我若決定有無我則是斷滅生於貪著如《般若》中說菩薩有我亦非行無我亦非行

問曰若不說我非我空不空佛法為何所說

答曰佛說諸法實相實相中無語言道滅諸心行心以取相緣生以先世業果報故有不能實見諸法是故說心行滅

問曰若諸凡夫心不能見實聖人心應能見實[1]何故說一切心行滅

答曰諸法實相即是涅槃涅槃名滅是滅為向涅槃故亦名為滅若心是實何用空等解脫門諸禪定中何故以滅盡定為第一又亦終歸無餘涅槃是故當知一切心行皆是虛妄虛妄故應滅諸法實相者出諸心數法無生無滅寂滅相如涅槃

問曰經中說諸法先來寂滅相即是涅槃何以言如涅槃

答曰著法者分別法有二種是世間是涅槃說涅槃是寂滅不說世間是寂滅此論中說一切法性空寂滅相為著法者不解故以涅槃為喻如汝說涅槃相空無相寂滅無戲論一切世間法亦如是

問曰若佛不說我非我諸心行滅言語道斷者云何令人知諸法實相

答曰諸佛無量方便力諸法無決定相為度眾生或說一切實或說一切不實或說一切實不實或說一切非實非不實一切實者推求諸法實性皆入第一義平等一相所謂無相如諸流異色異味入於大海則一色一味一切不實者諸法未入實相時各各分別觀皆無有實但眾緣合故有一切實不實者眾生有三品有上上者觀諸法相非實非不實中者觀諸法相一切實一切不實下者智力淺故觀諸法相少實少不實觀涅槃無為法不壞故實觀生死有為法虛偽故不實非實非不實者為破實不實故說非實非不實

問曰佛於餘處說離非有非無此中何以言非有非無是佛所說

答曰餘處為破四種貪著故說而此中於四句無戲論聞佛說則得道是故言非實非不實

問曰知佛以是四句因緣說又得諸法實相者以何相可知又實相云何答曰若能不隨他不隨他者若外道雖現神力說是道是非道自信其心而不隨之乃至變身雖不知非佛善解實相故心不可迴此中無法可取可捨故名寂滅相寂滅相故不為戲論所戲論戲論有二種一者愛論二者見論是中無此二戲論二戲論無故無憶想分別[2]無別異相是名實相

問曰若諸法盡空將不墮斷滅耶又不生不滅或墮常耶

答曰

不然先說實相無戲論心相寂滅言語道斷汝今貪著取相於實[3]相法中見斷常過得實相者說諸法從眾緣生不即是因亦不異因是故不斷不常若果異因則是斷若不異因則是常

問曰若如是解有何等利

答曰若行道者能通達如是義則於一切法不一不異不斷不常若能如是即得滅諸煩惱戲論得常樂涅槃是故說諸佛以甘露味教化如世間言得天甘露漿則無老病死無諸衰惱此實相法是真甘露味佛說實相有三種若得諸法實相滅諸煩惱名為聲聞法若生大[4]悲發無上心名為大乘若佛不出世無有佛法時辟支佛因遠離生智若佛度眾生已入無餘涅槃遺法滅盡先世若有應得道[5]少觀厭離因緣獨入山林遠離憒鬧得[6]名辟支佛

中論[7]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問曰應有時以因待故成因有過去時則有未來現在時因現在時有過去未來時因未來時有過去現在時上中下一異等法亦相因待故有

答曰

「若因[8]過去時  有[9]未來[10]現在
未來及現在  應在過去時

若因過去時有未來現在時者則過去時中應有未來現在時何以故隨所因處有法成是處應有是法如因燈有明成隨有燈處應有明如是因過去時成未來現在時者則過去時中應有未來現在時若過去時中有未來現在時者則三時盡名過去時何以故未來現在時在過去時中故若一切時盡過去者則無未來現在時盡過去故若無未來現在時亦應無過去時何以故過去時因未來現在時故名過去時如因過去時成未來現在時如是亦應因未來現在時成過去時今無未來現在時故過去時亦應無是故先說因過去時成未來現在時是事不然若謂過去時中無未來現在時而因過去時成未來現在時是事不然何以故

「若過去時中  無未來現在
未來現在時  云何因過去

若未來現在時不在過去時中者云何因過去時成未來現在時何以故若三時各異相不應相因待成如瓶衣等物各自別成不相因待而今不因過去時則未來現在時不成不因現在時則過去未來時不成不因未來時則過去現在時不成汝先說過去時中雖無未來現在時而因過去時成未來現在時者是事不然

問曰若不因過去時成未來現在時而有何咎

答曰

「不因過去時  則無未來時
亦無現在時  是故無二時

不因過去時則不成未來現在時何以故若不因過去時有現在時者於何處有現在時未來亦如是於何處有未來時是故不因過去時則無未來現在時如是相待有故實無有時

「以如是義故  則知餘二時
上中下一異  是等法皆無

以如是義故當知餘未來現在亦應無及上中下一異等諸法亦[1]應皆無如因上有中下離上則無中下若離上有中下則不應相因待因一故有異因異故有一若一實有不應因異而有若異實有不應因一而有如是等諸法亦應如是破

問曰如有歲月日須臾等差別故知有時

答曰

「時住不可得  時去亦叵得
時若不可得  云何說時相
[2]物故有時  離物何有時
物尚無所有  何況當有時

時若不住不應可得時住亦無若時不可得云何說時相若無時相則無時因物生故則名時若離物則無時上來種種因緣破諸物[3]物無故何有時[4]

[5]中論[6]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問曰眾因緣和合現有果生[7]當知是果從眾緣和合有

答曰

「若眾緣[8]和合  而有果生者
和合中已有  何須和合生

若謂眾因緣和合有果[9]是果則和合中已有而從和合生者是事不然何以故果若先有定體則不應從和合生

問曰眾緣和合中雖無果而果從眾緣生者有何咎

答曰

「若眾緣和合  是中無果者
云何從眾緣  和合而[10]果生

若從眾緣和合則果生者[11]是和合中無果而從和合生是事不然何以故若物無自性是物終不生復次

「若眾緣和合  是中有果者
和合中應有  而實不可得

若從眾緣和合中有果者若色應可眼見若非色應可意知而實和合中果不可得是故和合中有果是事不然復次

「若眾緣和合  是中無果者
是則眾[12]因緣  與非因緣同

若眾緣和合中無果者則眾因緣即同非因緣如乳是酪因緣若乳中無酪水中亦無酪若乳中無酪則與水同不應言但從乳出是故眾緣和合中無果者是事不然

問曰因為果作因已滅而有因[13]無如是咎

答曰

[14]若因與果因  作因已而滅
是因有二體  一與一則滅

若因與果作因已而滅者是因則有二體一謂與因二謂滅因是事不然一法有二體故是故因與果作因已而滅是事不然

問曰若謂因不與果作因已而滅亦有果生有何咎

答曰

「若因不與果  作因已而滅
因滅而果生  是果則無因

若是因不與果作因已而滅者則因滅已而果生是果則無因是事不然何以故現見一切果無有無因[15]生者是故汝說因不與果作因已而滅亦有果生者是事不然

問曰眾緣合時而有果生者有何咎

答曰

「若眾緣合時  而有果生者
生者及可生  則為一時俱

若眾緣合時有果生者則生者可生即一時俱但是事不爾何以故如父子不得一時生是故汝說眾緣合時有果生者是事不然

問曰若先有果生而後眾緣合有何咎

答曰

「若先有果生  而後眾緣合
此即離因緣  名為無因果

若眾緣未合而先有果生者是事不然[16]果離因緣故則名無因果是故汝說眾緣未合時先有果生者是事則不然

問曰因滅變為果者有何咎

答曰

「若因變為果  因即至於果
是則前生因  生已而復生

因有二種一者前生二者共生若因滅變為[1]是前生因應還更生但是事不然何以故已生物不應更生若謂是因即變為果是亦不然何以故若即是不名為變若變不名即是

問曰因不盡滅但名字滅而因體變為果如泥團變為瓶失泥團名而[2]瓶名生

答曰泥團先滅而有瓶生不名為變又泥團體不獨生瓶瓫甕等皆從泥中出若泥團但有名不應變為瓶變名如乳變為酪是故汝說因名雖滅而變為果是事不然

問曰因雖滅失而能生果是故有果無如是咎

答曰

「云何因滅失  而能生於果
又若因在果  云何因生果

若因滅失已云何能生果若因不滅而與果合何能更生果

問曰是因遍有果而果生

答曰

「若因遍有果  更生何等果
因見不見果  是二俱不生

是因若不見果尚不應生果何況見若因自不見果則不應生果何以故若不見果果則不隨因又未有果云何生果若因先見果不應復生果已有故復次

「若言過去因  而於過去果
未來現在果  是則終不合
若言未來因  而於未來果
現在過去果  是則終不合
若言現在因  而於現在果
未來過去果  是則終不合

過去果不與過去未來現在因合未來果不與未來現在過去因合現在果不與現在未來過去因合如是三種果終不與過去未來現在因合復次

「若不和合者  因何能生果
若有和合者  因何能生果

若因果不和合則無果若無果云何因能生果若謂因果和合[3]時因能生果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果在因中則因中已有果云何而復生復次

「若因空無果  因何能生果
若因不空果  因何能生果

若因無果者以無果故因空云何因生果如人不懷姙云何能生子若因先有果已有果故不應復生復次今當說果

「果不空不生  果不空不滅
以果不空故  不生亦不滅
果空故不生  果空故不滅
以果是空故  不生亦不滅

果若不空不應生不應滅何以故果若因中先決定有更不須復生生無故無滅是故果不空故不生不滅若謂果空故有生滅是亦不然何以故果若空空名無所有云何當有生滅是故說果空故不生不滅復次今以一異破因果

「因果是一者  是事終不然
因果若異者  是事亦不然
若因果是一  生及所生一
若因果是異  因則同非因
若果定有性  因為何所生
若果定無性  因為何所生
因不生果者  則無有因相
若無有因相  誰能有是果
若從眾因緣  而有和合[4]
和合自不生  云何能生果
是故果不從  緣合不合生
若無有果者  何處有合法

是眾緣和合法不能生自體自體無故云何能生果是故果不從緣合生亦不從不合生若無有果者何處有合法

中論[5]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問曰一切世間事現是壞敗相是故有壞

答曰

「離成及共成  是中無有壞
離壞及共壞  是中亦無成

若有成若無成俱無壞若有壞若無壞俱無成何以故

「若離於成者  云何而有壞
如離生有死  是事則不然
成壞共有者  云何有成壞
如世間生死  一時[6]俱不然
若離於壞者  云何當有成
無常未曾有  不在諸法時[7]

若離成壞不可得何以故若離成有壞者則不因成有壞壞則無因又無成法而可壞成名眾緣合壞名眾緣散若離成有壞者無成誰當壞如無瓶不得言瓶壞是故離成無壞若謂共成有壞[8]是亦不然何以故法先別成而後有合合法不離異若壞離異壞則無因是故共成亦無壞若離壞共壞無有成者若離壞有成成則為常常是不壞相而實不見有法常不壞相是故離壞無成若謂共壞有成者是亦不然成壞相違云何一時有如人有髮無髮不得一時俱成壞亦爾是故共壞有成是事不然何以故若謂分別法者說成中常有壞是事不然何以故若成中常有壞則不應有住法而實有住是故若離壞共壞不應有成復次

「成壞共無成  離亦無有成
是二俱不可  云何當有成

若成壞共亦無成離亦無成若共成則二法相違云何一時若離則無因二門俱不成云何當有成若有應說

問曰現有盡滅相法是盡滅相法亦說盡亦說不盡如是則[1]應有成壞

答曰

[2]盡則無有成  不盡亦無成
盡則無有壞  不盡亦[3]不壞

諸法日夜中念念常滅盡過去如水流不住是則名盡是事不可取不可說如野馬無決定[4]性可得如是[5]盡無決定性可得云何可得分別說有成是故言盡亦不成成無故亦不應有壞是故說盡亦無有壞又念念生滅常相續不斷故名不盡如是法決定常住不斷云何可得分別說言今是成時是故說無盡亦無成成無故無壞是故說不盡亦無壞如是推求實事不可得故無成無壞

問曰且置成壞但令有法有何咎

答曰

「若離於成壞  是亦無有法
若當離於法  亦無有成壞

離成壞無法者若法無成無壞是法應或無或常而世間無有常法汝說離成壞有法是事不然

問曰若離法但有[6]成壞有何咎

答曰離法有成壞是亦不然何以故若離法誰成誰壞是故離法有成壞是事不然復次

「若法性空者  誰當有成壞
若性不空者  亦無有成壞

若諸法性空空何有成[7]若諸法性不空不空則決定有亦不應有成壞復次

「成壞若一者  是事則不然
成壞若異者  是事亦不然

推求成壞一則不可得何以故異相故種種分別故又成壞異亦不可得何以故無有別故亦無因故復次

「若謂以[8]眼見  而有生滅者
則為是癡妄  而見有生滅

若謂以眼見有生滅者云何以言說破是事不然何以故眼見生滅者則是愚癡顛倒故見諸法性空無決定如幻如夢但凡夫先世顛倒因緣得此眼今世憶想分別因緣故言眼見生滅第一義中實無生滅是事已於〈破相品〉中廣說復次

「從[9]法不生法  亦不生非法
從非法不生  法及於非法

從法不生法者[10]失若至二俱不然從法生法若至若失是則無因無因則墮斷常[11]已至從法生法是法至已而名為生則為是常又生已更生又亦無因生是事不然若已失從法生法者是則失因生者無因是故從失亦不生法從法不生非法者非法名無所有法名有云何從有相生無相是故從法不生非法從非法不生法者非法名為無無云何生有若從無生有者是則無因無因則有大過是故不從非法生法不從非法生非法者非法名無所有云何從無所有生無所有如兔角不生龜毛是故不從非法生非法

問曰法非法雖種種分別故無生但法應生法

答曰

[12]法不從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從自他生  云何而有生

法未生時無所有故又即自不生故是故法不自生若法未生則亦無他無他故不得言從他生又未生則無自無自亦無他[13]共亦不生若三種不生云何從法有法生復次

「若有所受法  即墮於斷常
當知所受法  [14]為常為無常

受法者分別是善是不善常無常等是人必墮若常見若斷見何以故所受法應有二種若常若無常二俱不然何以故若常即墮常邊若無常即墮斷邊

問曰

「所有受法者  不墮於斷常
因果相續故  不斷亦不常

有人雖信受分別說諸法而不墮斷常如經說五陰無常苦空無我而不斷滅雖說罪福無量劫數不失而不是常何以故是法因果常生滅相續故往來不絕生滅故不常相續故不斷

答曰

「若因果生滅  相續而不斷
滅更不生故  因即為斷滅

若汝說諸法因果相續故不斷不常若滅法已滅更不復生是則因斷若因斷云何有相續已滅不生故復次

「法住於自性  不應有有無
涅槃滅相續  則墮於斷滅

法決定在有相中爾時無無相如瓶定在瓶相爾時無失壞相隨有瓶時無失壞相無瓶時亦無失壞相何以故若無瓶則無所破以是義故滅不可得離滅故亦無生何以故生滅相因待故又有常等過故是故不應於一法而有有無又汝先說因果生滅相續故雖受諸法不墮斷常是事不然何以故汝說因果相續故有三有相續滅相續名涅槃若爾者涅槃時應墮斷滅以滅三有相續故復次

「若初有滅者  則無有後有
初有若不滅  亦無有後有

初有名今世有後有名[1]來世有若初有滅次有後有是即無因是事不然是故不得言初有滅有後有若初有不滅亦不應有後有何以故若初有未滅而有後有者是則一時有二有是事不然是故初有不滅無有後有

問曰後有不以初有滅生不以不滅生但滅時生

答曰

「若初有滅時  而後有生者
滅時是一有  生時是一有

若初有滅時後有生者即二有一時俱一有是滅時一有是生時

問曰滅時生時二有俱者則不然但現見初有滅[2]時後有生

答曰

「若言於生滅  而謂一時者
則於此陰死  即於此陰生

若生時滅時一時無二有而謂初有滅時後有生者今應隨在何陰中死即於此陰生不應餘陰中生何以故死者即是生者[3]如是死生相違法不應一時一處是故汝先說滅時生時一時無二有但現見初有滅時後有生[4]是事不然復次

「三世中求有  相續不可得
若三世中無  何有有相續

三有名欲有色有無色有無始生死中不得實智故常有三有相續今於三世中諦求不可得若三世中無有當於何處有有相續當知有有相續皆從愚癡顛倒故有實中則無[5]

中論卷第三


校注

[0019017] 不分卷【宋】【元】【明】 [0019018] 觀有無品梵, Svabhāva. (蕃本, Bhāva-abhāva). (中論)+觀【宋】【元】 [0019019] 十【大】有十【宋】【元】【明】 [0019020] 眾緣中Pratyaya-hetubhiḥ. [0019021] 性(自性), Svabhāva. [0019022] 作法 Kṛtaka. [0019023] 從【大】〔-〕【宋】【元】【明】 [0020001] 他性 Parabhāva. [0020002] 自性於他性亦名為他性, Svabhāvaḥ parabhāvasya parabhāvo hi kathyate. [0020003] 依【大】衣【宋】【元】【明】 [0020004]梵, Anyathā bhāva. [0020005] 第六偈, Svabhāvam parabhāvaṃ ca bhāvaṃ cābhāvam evaca Ye paśyanti na paśyanti te tatvaṃ buddhaśāsane.(真實義, Tattva). [0020006] 如【大】於【宋】【元】【明】 [0020007] 化迦旃延經, Kātyāyanāvavāda. (雜阿. 卷第十, No. 99(262): S. 22. 90. Channa) [0020008] 異【大】無【宋】【元】【明】 [0020009] 有【大】在【宋】【元】【明】 [0020010] 法【大】〔-〕【宋】【元】【明】 [0020011] 中論【大】*〔-〕【明】* [0020012] 觀縛解品 Bandhanamoksa-parīkṣā. [0020013] Sa skārāḥ saṃsaranti cen na nityāḥ saṃsa ranti te, Saṃsaranti ca nānityāḥ sattve 'py eṣa samaḥ kramaḥ 諸行, Samskārāḥ; 往來, Samsarati; 常, Nitya; 無常, Anitya. [0020014] 生【大】生故【宋】【元】【明】 [0020015] 種【大】種品中五種【宋】【元】【明】 [0020016] 第三偈梵, Upādānād upādānaṃ samsaran vibhavo bhavet, Vibhavaś cānupādānaḥ kaḥ sa kim sam sariṣyati(身取 Upādāna. 無身非有, Vibhava.) [0021001] 亦【大】亦無【宋】【元】【明】 [0021002] 不【大】無【宋】【元】【明】 [0021003] 諸行生滅相不縛亦不解, Na bhandyante na mucyanta udayavyaya-dharminaḥ Saṃskārāḥ. [0021004] 第七偈, Badhnīyād bandhanaṃ kāmaṃ bandhyāt pūrvaṃ bheved yadi, Na cāstitat, śeṣam uktaṃ gamyamāna-gata 'gataiḥ(若可縛先縛. 若シ可縛ヨリ先ニ縛アラバ; 去來=去來品.) [0021005] 無【大】不【宋】【元】【明】 [0021006] 言【大】言定【宋】【元】【明】 [0021007] 觀有無品梵, Karmaphalaparīkṣā. [0021008] 第一偈梵, Ātma-samyamakaṃ cetaḥ parānugrāha.kaṃ ca yat Maitraṃ sa dharmas tad bījaṃ phalasya pretya ceha ca. [0021009] 為【大】〔-〕【宋】【元】【明】 [0021010] 思業 Cetanā-karman. [0021011] 從思生業 Cetayitvā-k. [0021012] 意業 Mānasa-k. [0021013] 身業 Kāyika-k. [0021014] 口業 Vācika-k. [0021015] 身業梵, Viṣpanda. (動). [0021016] 口業梵, Vāc (語). [0021017] 作業[Vijñapti.(表業)] [0021018] 無作業, Avijñapti(無表業). [0021019]梵, Virata(遠離). [0021020] 不善梵, Avirata (非遠離) [0021021] 用 Paribhoga. [0021022] 福德 Puṇya. [0021023] 罪 Apuṇya. [0021024] 以上二偈梵文, Vāg viṣpando 'viratayo yāś cā 'vijñapti-saṃjñitāḥ, Avijñaptaya evā 'nyaḥ smṛtā viratayas tathā. Paribhogā 'nvayaṃ puṇyam apuṇyam ca tathā-vidhaṃ, Cetanā ce 'ti saptai 'te dharmāḥ karmā 'ñjanāḥ smṛtaḥ. [0021025] 無【大】不【宋】【元】【明】 [0021026] 殺【大】殺一【宋】【元】【明】 [0022001] 業【大】常【宋】【元】【明】 [0022002] 相續 Abhipravartate. [0022003] 德【大】業【宋】【元】【明】 [0022004] 十白業道 Daśa-śukla-karmapathāḥ. [0022005] 五欲樂 Pañca-kāmaguṇāḥ. [0022006] 不失法 Avipraṇāśa. [0022007] 負財物 Ṛṇa. [0022008] 性 Prakṛti. [0022009] 無記 Avyākṛta. [0022010] 四種 Caturvidho dhātutaḥ. [0022011] 見諦 Prahāṇa. [0022012] 斷 Praheya. [0022013] 思惟所斷 Bhāvanā-praheya. [0022014] 至相似 Saṃkrama. [0022015] 破業 Karmavadha. [0022016] 相似 Sabhāga. [0022017] 有漏無漏, Sāsrava, Anāśrava. [0022018] 記【大】記無記【宋】【元】【明】 [0022019] 而【大】者【宋】【元】【明】 [0022020] 亦【大】而【宋】【元】【明】 [0023001] 則【大】即【宋】【元】【明】 [0023002] 不作 Akṛta. [0023003] 生【大】出【宋】【元】【明】 [0023004] 有【大】〔-〕【宋】【元】【明】 [0023005] 潤生【大】生著【宋】【元】【明】 [0023006] 生【大】作【宋】【元】【明】 [0023007] 第二十八偈, Avidyā-nivṛto jantus tṛṣṇā-saṃyojanas ca saḥ, Sa bhoktā sa ca na kartur anyo na ca sa eva saḥ. [0023008] 即【大】異【宋】【元】【明】 [0023009] 異【大】一【宋】【元】【明】 [0023010] 無因無因則【大】〔-〕【宋】【元】【明】 [0023011] 今【大】〔-〕【宋】【元】【明】 [0023012] 變化人 Nirmitaka. [0023013] 嚮【大】響【宋】【元】【明】 [0023014] 諸【大】〔-〕【宋】【元】【明】 [0023015] 炎如嚮【大】響如焰【宋】【元】【明】 [0023016] 觀法品梵 Ātma-parīkṣā [0023017] 我 Ātman. [0023018] 陰 Skandha. [0023019] 相 Lakṣaṇa. [0023020] 我所 Ātmīya. [0023021] 無我智, 梵 Nirmama-nirahaṃkāra. [0024001] 諸法實相 Dharmatā. [0024002] 第八偈(四句分別偈), Sarvaṃ tathyaṃ na vā tathyaṃ tathyaṃ cā 'tat yam eva ca, Nai'vā'tathyaṃ naiva tathyam etad buddhānuśāsanaṃ.(實, Tathya). [0024003] 實相 Tattva. [0024004] 曰【大】越【宋】【元】【明】 [0024005] 亦【大】〔-〕【宋】【元】【明】 [0024006] 何【大】況【宋】【元】【明】 [0025001] 何【大】何以【宋】【元】【明】 [0025002] 無【大】無分【宋】【元】【明】 [0025003] 相【大】〔-〕【宋】【元】【明】 [0025004] 悲【大】慈【宋】【元】【明】 [0025005] 者【大】〔-〕【宋】【元】【明】 [0025006] 道【大】遠【宋】【元】【明】 [0025007] 觀時品 Kāla-parīkṣā. [0025008] 過去 Atīta. [0025009] 未來 Anāgata. [0025010] 現在 Pratyutpanna. [0026001] 應【大】〔-〕【宋】【元】【明】 [0026002] 物 Bhāva. [0026003] 物【大】〔-〕【宋】【元】【明】 [0026004] 卷第四終【明】 [0026005] 中論【大】*〔-〕【明】*卷第五首【明】造號釋號譯號同異如首卷【明】 [0026006] 觀因果品梵 Sāmagrī-parīkṣā (蕃本, Hetuphala-parīkṣā). [0026007] 故【大】〔-〕【宋】【元】【明】 [0026008] 和合 Sāmagrī. [0026009] 生【大】生者【宋】【元】【明】 [0026010] 果生【大】生果【宋】【元】【明】 [0026011] 是【大】若【宋】【元】【明】 [0026012] 因緣【大】緣中【宋】【元】【明】 [0026013] 果【大】果生【宋】【元】【明】 [0026014] 若因與果因作因已而滅若シ因ガ果ニ因テ與ヘ因ト作リ已ツテ滅セバ(Hetukaṃ phalasya dattva yadi hetur nirudhyate) [0026015] 生【大】〔-〕【宋】【元】【明】 [0026016] 果【大】是果【宋】【元】【明】 [0027001] 果【大】果果【宋】【元】【明】 [0027002] 瓶名生【大】生瓶名【宋】【元】【明】 [0027003] 時【大】則【宋】【元】【明】 [0027004] 生【大】法【宋】【元】【明】 [0027005] 觀成壞品 Saṃbhava-vibhava-parīkṣā. [0027006] 俱【大】則【宋】【元】【明】 [0027007]及般若燈論此次有猶一偈 [0027008] 者【大】〔-〕【宋】【元】【明】 [0028001] 應【大】〔-〕【宋】【元】【明】 [0028002] 盡 Kṣaya. [0028003] 不【大】無【宋】【元】【明】 [0028004] 性【大】不【宋】【元】【明】 [0028005] 盡【大】滅盡【宋】【元】【明】 [0028006] 成壞【大】生滅【宋】【元】【明】 [0028007] 壞【大】有壞【宋】【元】【明】 [0028008] 眼【大】現【宋】【元】【明】 [0028009]梵, Bhāva. [0028010] 失若至【大】至若失【宋】【元】【明】 [0028011] 已【大】以【宋】【元】【明】 [0028012] 第十二偈(梵第十三偈), Na svato jāyate bhāvaḥ parato naiva jāyate, Na svataḥ parataś ca jāyate jāyate kutaḥ. [0028013] 共【大】不共【宋】【元】【明】 [0028014] 為常為【大】若常若【宋】【元】【明】 [0029001] 來【大】未來【宋】【元】【明】 [0029002] 時【大】〔-〕【宋】【元】【明】 [0029003] 如【大】故如【宋】【元】【明】 [0029004] 者【大】〔-〕【宋】【元】【明】 [0029005] 不分卷【明】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