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中論

中論卷第二

[1]觀三相品第七[2](三十五偈)

問曰經說有為法有三相萬物以生法生以住法住以滅法滅是故有諸法

答曰不爾何以故三相無決定故是三相為是有為能作有為相為是無為能作有為相二俱不然何以故

「若[3]生是[4]有為  則應有[5]三相
若生是[6]無為  何名有為相

若生是有為應有三相生住滅是事不然何以故共相違故相違者生相應生法住相應住法滅相應滅法若法生時不應有住滅相違法一時則不然如明闇不俱以是故生不應是有為法滅相亦應如是

問曰若生非有為若是無為有何咎

答曰若生是無為云何能[7]為有為法作相何以故無為法無性故因滅有為名無為是故說不生不滅名無為相更無自相是故無法不能為法作相如兔角龜毛等不能為法作相是故生非無為滅亦如是復次

[8]三相若聚散  不能有所相
云何於一處  一時有三相

是生滅相若一一能為有為法作相若和合能與有為法作相二俱不然何以故若謂一一者於一處中或有有相或有無相生時無住住時無生滅時無生若和合者共相違法云何一時俱若謂三相更有三相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若謂生[9][10]  更有有為相
是即為[11]無窮  無即非有為

若謂生滅更有有為相生更有生有住有滅如是三相復應更有相若爾則無窮若更無相是三相則不名有為法亦不能為有為法作相

問曰汝說三相為無窮是事不然滅雖是有為而非無窮何以故

[12]生生之所生  生於彼[13]本生
本生之所生  還生於生生

法生時通自體七法共生一法二生三住四滅五生生六住住七滅滅是七法中本生除自體能生六法生生能生本生本生能生生生是故三相雖是有為而非無窮

答曰

「若謂是生生  能生於本生
生生從本生  何能生本生

若是生生能生本生者是生生則不名從本生生何以故是生生從本生生云何能生本生復次

「若謂是本生  能生於生生
本生從彼生  何能生生生

若謂本生能生生生者是本生不名從生生生何以故是本生從生生生云何能生生[14]生生法應生本生而今生生不能生本生生生未有自體何能生本生是故本生不能生生生

問曰是生生生時非先非後能生本生但生生生時能生本生

答曰不然何以故

[15]若生生生時  能生於本生
生生尚未有  何能生本生

若謂生生生時能生本生可爾而實未有是故生生生時不能生本生復次

「若本生生時  能生於生生
本生尚未有  何能生生生

若謂是本生生時能生生生可爾而實未有是故本生生時不能生生生

問曰

「如燈能自照  亦能照於彼
生法亦如是  自生亦生彼

如燈入於闇室[16]照了諸物亦能自照生亦如是能生於彼亦能自生

答曰不然何以故

「燈中自無闇  住處亦無闇
破闇乃名照  無闇則無照

燈體自無闇明所及處亦無闇明闇相違故破闇故名照無闇則無照何得言燈自照亦照彼

問曰是燈非未生有照亦非生已有照[17]燈生時能自照亦照彼

答曰

「云何燈生時  而能破於闇
此燈初生時  不能及於闇

燈生時名半生半未生燈體未成就云何能破闇又燈不能及闇如人得賊乃名為破若謂燈雖不到闇而能破闇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燈若未及闇  而能破闇者
燈在於此間  則破一切闇

若燈有力不到闇而能[1]破者此處燃燈應破一切處闇俱不及故復次燈不應自照照彼何以故

「若燈能自照  亦能照於彼
闇亦應自闇  亦能闇於彼

若燈與闇相違故能自照亦照於彼闇與燈相違故亦應自蔽蔽彼若闇與燈相違不能自蔽蔽彼燈與闇相違亦不應自照亦照彼是故燈喻非也破生因緣未盡故今當更說

「此生若未生  云何能自生
若生已自生  生已何用生

是生自生時為生已生為未生生若未生生則是無法無法何能自生若謂生已生則為已成不須復生如已作不應更作若已生若未生是二俱不生故無生汝先說生如燈能自生亦生彼是事不然滅亦如是復次

「生非生已生  亦非未生生
生時亦不生  去來中已答

生名眾緣和合有生已生中無作故無生未生中無作故無生生時亦不然離生法生時不可得離生時生法[2]亦不可得云何生時生是事〈去來〉中已答已生法不[3]可生何以故生已復生如是展轉則為無窮如作已復作復次若生已更生者以何生法生[4]是生相未生而言生已生者則自違所說何以故生相未生而汝謂生若未生謂生者法或可生已而生或可未生而生汝先說生已生是則不定復次如燒已不應復燒去已不應復去如是等因緣故生已不應生[5]未生法亦不生何以故法若未生則不[6]應與生緣和合若不與生緣和合則無法生若法未與生緣和合而生者應無作法而作無去法而去無染法而染無恚法而恚無癡法而癡如是則[7]皆破世間法是故未生法不生復次若未生法生者世間未生法皆應生一切凡夫未生菩提今應生菩提不壞法阿羅漢無有煩惱今應生煩惱兔等無角今皆應生但是事不然是故未生法亦不生

問曰未生法不生者以未有緣無作無作者無時無方等故不生若有緣有作有作者有時有方等和合故未生法生是故若說一切未生法皆不生是事不爾

答曰若法有緣有時有方等和合則生者先有亦不生先無亦不生有無亦不生三種先已破是故生[8]已不生未生亦不生生時亦不生何以故已生分不生未生分亦不生如先答復次若離生有生時者應生時生但離生無生時是故生時亦不生復次若言生時生者則有二生過一以生故名生時二以生時中生二皆不然無有二法云何有二生是故生時亦不生復次生法未發則無生時生時無故生何所依是故不得言生時生如是推求生已無生未生無生生時無生[9]生故生不成生不成故住滅亦不成滅不成故有為法不成是故偈中說去未去去時中已答

問曰我不定言生已生未生生生時生但眾緣和合故有生

答曰汝雖有是說此則不然何以故

「若謂生時生  是事已不成
云何眾緣合  爾時而得生

生時生已種種因緣破汝今何以更說眾緣和合故有生若眾緣具足不具足皆與生同破復次

「若法眾緣生  即是[10]寂滅性
是故生生時  是二俱寂滅

眾緣所生法無自性故寂滅寂滅名為無此無彼無相斷言語道滅諸戲論眾緣名如因縷有布因蒲有席若縷自有定相不應從麻出若布自有定相不應從縷出而實從縷有布從麻有縷是故縷亦無定性布亦無定性如燃可燃因緣和合成無有自性可燃無故燃亦無燃無故可燃亦無一切法亦如是是故從眾緣生法無自性無自性故空如野馬無實是故偈中說生與生時二俱寂滅不應說生時生汝雖種種因緣欲成生相皆是戲論非寂滅相

問曰定有三世別異未來世法得生因緣即生何故言無生答曰

「若有未生法  說言有生者
此法先已有  更復何用生

若未來世中有未生法而生是法先已有何用更生有法不應更生

問曰未來雖有非如現在相以現在相故說生

答曰現在相未來中無若無云何言未來生法生若有不名未來應名現在現在不應更生二俱無生故不生復次汝謂生時生亦能生彼今當更說

「若言生時生  是能有所生
何得更有生  而能生是生

若生生時能生彼是生誰復能生

[1]若謂更有生  生生則無窮
[2]離生生有生  法皆[3]能自生

若生更有生生則無窮若是生更無生而自生者一切法亦皆能自生而實不爾復次

「有法不應生  無亦不應生
有無亦不生  此義先已說

凡所有生為有法有生為無法有生為有無法有生是皆不然是事先已說離此三事更無有生是故無生復次

「若諸法滅時  是時不應生
法若[4]不滅者  終無有是事

若法滅相是法不應生何以故二相相違故一是滅相知法是滅[5]一是生相知法是生二相相違法一時則不然是故滅相法不應生

問曰若滅相法不應生不滅相法應生

答曰一切有為法念念滅故無不滅法離有為無有決定無為法無為法但有名字是故說不滅法終無有是事

問曰若法無生應有住

答曰

[6]不住法不住  住法亦不住
[7]住時亦不住  無生云何住

[8]不住法不住無住相故住法亦不住何以故已有住故因去故有住若住法先有不應更住[9]住時亦不[10]離住不住更無住時[11]故亦不住如是一切處求住不可得故即是無生若無生云何有住復次

「若諸法滅時  是則不應住
法若不滅者  終無有是事

若法滅[12]是法無有住相何以故一法中有二相相違故一是[13]滅相二是住相一時一處有住滅相是事不然是故不得言滅相法有住

問曰若法不滅應有住

答曰無有不滅法何以故

[14]所有一切法  皆是老死相
終不見有法  離老死有住

一切法生時無常常隨逐無常有二名老及死如是一切法常有老死故無住時復次

「住不自相住  亦不異相住
如生不自生  亦不異相生

若有住法為自相住為他相住二俱不然若自相住則為是常一切有為法從眾緣生若住法自住則不名有為住若自相住法亦應自相住如眼不能自見住亦如是若異相住則住更有住是則無窮復次見異法生異相不得不因異法而有異相異相不定故因異相而住者是事不然

問曰若無住應有滅

答曰何以故

「法[15]已滅不滅  [16]未滅亦不滅
[17]滅時亦不滅  [18]無生何有滅

若法已滅則不滅以先滅故未滅亦不滅離滅相故滅時亦不滅離二更無滅時如是推求滅法即是無生無生何有滅復次

[19]法若有住者  是則不應滅
法若不住者  是亦不應滅

若法定住則無有滅何以故[20]由有住相故若住法滅則有二相住相滅相是故不得言住中有滅如生死不得一時有若法[21]不住亦無有滅何以故離住相故若離住相則無法無法云何滅復次

[22]是法於是時  不於是時滅
是法於異時  不於異時滅

若法有滅相是法為自相滅為異相滅二俱不然何以故如乳不於乳時滅隨有乳時乳相定住故非乳時亦不滅若非乳不得言乳滅復次

「如一切諸法  生相不可得
以無生相故  即亦無滅相

如先推求一切法生相不可得爾時即無滅相破生故無生無生云何有滅若汝意猶未已今當更說破滅因緣

「若法是有者  是即無有滅
不應於一法  而有[23]有無相

諸法有時推求滅相不可得何以故云何一法中亦有亦無相如光影不同處復次

「若法是無者  是[24]即無有滅
譬如[1]第二頭  無故不可斷

法若無者則無滅相如第二頭第三手無故不可斷復次

「法不[2]自相滅  [3]他相亦不滅
如自相不生  他相亦不生

如先說生相生不自生亦不從他生若以自體生是則不然一切物皆從眾緣生如指端不能自觸如是生不能自生從他生亦不然何以故生未有故不應從他生是生[4]無故無自體自體無故他亦無是故從他生亦不然滅法亦如是不自相滅不他相滅復次

「生住滅不成  故無有有為
有為法無故  何得有無為

汝先說有生滅相故有有為以有有為故有無為今以理推求三相不可得云何得有有為如先說無有無相法有為法無故何得有無為無為相名不生不住不滅止有為相故名無為相無為自無別相因是三相有無為相如火為熱相地為堅相水為冷相無為則不然

問曰若是生滅畢竟無者云何論中得說名字

答曰

「如[5]幻亦如[6]  如[7]乾闥婆城
所說生住滅  其相亦如是

滅相無有決定凡人貪著謂有決定諸賢聖憐愍欲止其顛倒還以其所著名字為說語言雖同其心則異如是說生滅相不應有難如幻[8]化所作不應責其所由不應於中有憂喜想但應眼見而已如夢中所見不應求實如乾闥婆城日出時現而無有實但假為名字不久則滅滅亦如是凡夫分別為有智者推求則不可得

[9]中論[10]觀作作者品第八[11](十二偈)

問曰現有作有作者有所用作法三事和合故有果報是故應有作者作業

答曰上來品品中破一切法皆無有餘如破三相三相無故無有有為有為無故無無為有為無為無故一切法盡無作作者若是有為有為中已破若是無為無為中已破不應復問汝著心深故而復更問今當復[12]

[13]決定有作者  不作決定業
決定無作者  不作無定業

若先定有作者定有作業則不應作若先定無作者定無作業亦不應作何以故

「決定業無作  是業無作者
定作者無作  作者亦無業

若先決定有作業不應更有作者又離作者應有作業但是事不然若先[14]決定有作者不應更有作業又離作業應有作者但是事不然是故決定作者決定作業不應有[15]不決定作者不決定作業亦不應有作何以故本來無故有作者有作業尚不能作何況無作者無作業復次

「若定有作者  亦定有作業
作者及作業  即墮於無因

若先定有作者定有作業汝謂作者有作即為無因離作業有作者離作者有作業則不從因緣有

問曰若不從因緣有作者有作業有何咎

答曰

「若墮於無因  則無因無果
無作無作者  無所用作法
若無作等法  則無有罪福
罪福等無故  罪福報亦無
若無罪福報  亦無[16]有涅槃
諸可有所作  皆空無有果

若墮於無因一切法則無因無果能生法名為因所生法名為果是二即無是二無故無作無作者亦無所用作法亦無罪福罪福無故亦無罪福果報及[17]涅槃道是故不得從無因生

問曰若作者不定而作不定業有何咎

答曰一事無尚不能起作業何況二事都無譬如化人以虛空為舍但有言說而無作者[18]作業

問曰若無作者無作業不能有所作今有作者有作業應有作

答曰

「作者定不定  不能作二業
有無相違故  一處則無二

作者定不定不能作定不定業何以故有無相違故一處不應有二有是決定無是不決定一人一事云何有有無復次

「有不能作無  無不能作有
若有作作者  其過如先說

若有作者而無業何能有所作若無作者而有業亦不能有所作何以故如先說有中若先有業作者復何所作[19]先無業云何可得作如是則破罪福等因緣果報是故偈中說「有不能作無無不能作有若有作作者其過如先說」復次

「作者不作定  亦不作不定
及定不定業  其過[1]如先說

定業已破不定業亦破定不定業亦破今欲一時總破故說是偈是故作者不能作三種業今三種作者亦不能作業何以故

「作者定不定  亦定亦不定
不能作於業  其過如先說

作者定不定亦定亦不定不能作[2]於業何以故[3]先三種過因緣此中應[4]廣說如是一切處求作者作業皆不可[5]

問曰若言無作無作者則復墮無因

答曰是業從眾緣生假名為有無有決定[6]不如汝所說何以故

[7]因業有作者  因作者有業
成業義如是  更無有餘事

業先無決定[8]因人起業[9]因業有作者作者亦無決定因有作業名為作者二事和合故得成作作者若從和合生則無自性無自性故空空則無所生但隨凡夫憶想分別故說有作業有作者第一義中無作業無作者復次

[10]如破作作者  [11]受受者亦爾
及一切諸法  亦應如是破

如作作者不得相離不相離故不決定無決定故無自性受受者亦如是受名五陰身受者是人如是離人無五陰離五陰無人但從眾緣生如受受者餘一切法亦應如是破[12]

[13]中論[14]觀本住品第九[15](十二偈)

問曰有人言

[16]眼耳等諸根  苦樂等諸法
誰有如是事  是則名本住
若無有[17]本住  誰有眼等法
以是故當知  先已有本住

眼耳鼻舌身命等諸根名為眼耳等根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憶念等心心數法名為苦樂等法有論師言先未有眼等法應有本住因是本住眼等諸根得增長若無本住身及眼[18]等諸根為因何生而得增長答曰

「若離眼等根  及苦樂等法
先有本住者  以何而可知

若離眼耳等根苦樂等法先有本住者以何可說以何可知如外法瓶衣等以眼等根得知內法以苦樂等根得知如經中說可壞是色相能受是受相能識是識相汝說離眼耳苦樂等先有本住者以何可知說有是法

問曰有論師言出入息視眴壽命思惟苦樂憎愛動發等是神相若無有神云何有出入息等相是故當知離眼耳等根苦樂等法先有本住

答曰是神若有應在身內如壁中有柱若在身外如人被鎧若在身內身則不[19]可壞神常在內故是故言神在身內但有言說虛妄無實若在身外覆身如鎧者身應不可見神細密覆故亦應不可壞而今實見身壞是故當知離苦樂等先無餘法若謂斷臂時神縮在內不可斷者斷頭時亦應縮在內不應死而實有死是故知離苦樂等先有神者但有言說虛妄無實復次若言身大則神大身小則神小如燈大則明大燈小則明小者如是神則隨身不應常若隨身者身無則[20]神無如燈滅則明滅若神無常則與眼耳苦樂等同是故當知離眼耳等先無別神復次如風狂病人不得自在不應作而作若有神是諸作主者云何言不得自在若風狂病不惱神者應離神別有所作如是種種推求離眼耳等根苦樂等法先無本住若必謂離眼耳等根苦樂等[21]法有本住者無有是事何以[22]

「若離眼耳等  而有本住者
亦應離本住  而有眼耳等

若本住離眼耳等根苦樂等法先有者今眼耳等根苦樂等法亦應離本住而有

問曰二事相離可爾但使有本住

答曰

[23]以法知有人  以人知有法
離法何有人  離人何有法

法者眼耳苦樂等人者是本住汝謂以有法故知有人以有人故知有法今離眼耳等法何有人離人何有眼耳等法復次

「一切眼等根  實無有[24]本住
眼耳等諸根  異相而分別

[25]眼耳等諸根苦樂等諸法實無有本住因眼緣色生眼識以和合因緣知有眼耳等諸根不以本住故知是故偈中說「一切[1]眼等根實無有本住」眼耳等諸根各自能分別問曰

「若眼等諸根  無有本住者
眼等一一根  云何能知塵

若一切眼耳等諸根苦樂等諸法無本住者今一一根云何能知塵眼耳等諸根無思惟不應有知而實知塵當知離眼耳等諸根更有能知塵者

答曰若爾者為一一根中各有知者為一知者在諸根中二俱有過何以故

「見者即聞者  聞者即受者
如是等諸根  則應有本住

若見者即是聞者[2]聞者即是受者則是一神如是眼等諸根應先有本住色聲香等無有定知者或可以眼聞聲如人[3]有六向隨意見聞若聞者見者是一於眼等根隨意見聞但是事不然

「若見聞各異  受者亦各異
見時亦應聞  如是則[4]神多

若見者聞者受者各異[5]則見時亦應聞何以故離見者有聞者故如是鼻舌身中神應一時行若爾者人一而神多以一切根一時知諸[6]而實不爾是故見者聞者受者不應俱用復次

[7]眼耳等諸根  苦樂等諸法
所從生諸大  彼大亦無神

若人言離眼耳等諸根苦樂等諸法別有本住[8]事已破今於眼耳等所因四大[9]四大中亦無本住

問曰若眼耳等諸根苦樂等諸法無有本住可爾眼耳等諸根苦樂等諸法應有

答曰

「若眼耳等根  苦樂等諸法
無有本住者  眼等亦應無

若眼耳苦樂等諸法無有本住者誰有此眼耳等何緣而有是故眼[10]耳等亦無復次

[11]眼等無本住  今後亦復無
以三世無故  無有無分別

思惟推求本住於眼等先無今後亦無若三世無即是無生寂滅不應有難若無本住云何有[12]眼等如是問答戲論則滅戲論滅故諸法則空

中論[13]觀燃可燃品第十[14](十六偈)

問曰應有受受者如燃可燃燃是受者可燃是受所謂五陰

答曰是事不[15]何以故可燃俱不成故可燃若以一法成若以二法成二俱不成

問曰且置一異法若言無燃可燃今云何以一異相破如兔角龜毛無故不可破世間眼見實有事而後可思惟如有金然後可燒可鍛若無燃可燃不應以一異法思惟若汝許有一異法當知有燃可燃若許有者則為已有

答曰隨世俗法言說不應有過可燃若說一若說異不名為受若離世俗言說則無所論若不說燃可燃云何能有所破若無所說則義不可明如有論者[A1]欲破有無必應言有無不以稱有無故而受有無是以隨世間言說[16]故無咎若口有言便是受者汝言破即為自破可燃亦如是雖有言說亦復不受是故以一異法思惟燃可燃二俱不成何以故

「若[17]燃是[18]可燃  作作者則一
若燃異可燃  離可燃有燃

燃是火可燃是薪作者是人作是業若燃可燃一則作作者亦應一若作作者一則陶師與瓶一作者是陶師作是瓶陶師非瓶瓶非陶師云何為一是以作作者不一故燃可燃亦不一若謂一不可則應異是亦不然何以故若燃與可燃異應離可[19]燃別有燃分別是可燃是燃處處離可燃應有燃而實不爾是故異[20]亦不可復次

「如是常應燃  不因可燃生
[21]無燃火功  亦名無作火

若燃可燃異則燃不待可燃而常燃若常燃者則自住其體不待因緣人功則空人功者將護火令燃是功現有是故知火不異可燃

復次若燃異可燃燃即無作離可燃火何所[22]若爾者火則無作無作火無有是事

問曰云何火不從因緣生人功亦空

答曰

「燃不待可燃  則不從緣生
火若常燃者  人功則應空

可燃若異則不待可燃有燃若不待可燃[23]有然則無相因法是故不從因緣生復次若燃異可燃則應常燃若常燃者應離可燃別見有燃更不須人功何以故

[24]若汝謂燃時  名為可燃者
爾時但有薪  何物燃可燃

若謂先有薪燒時名可燃者是事不爾若離燃別有可燃者云何言燃時名可燃復次

「若異則不至  不至則不燒
不燒則不滅  不滅則常住

若燃異可燃則燃不應至可燃何以故不相待成故若燃不相待成則自住其體何用可燃是故不至若不至則不燃可燃何以故無有不至而能燒故若不[1]燒則無滅應常住自相是事不爾

問曰

「燃與可燃異  而能至可燃
[2]如此至彼人  彼人至此人

燃與可燃異而能至可燃如男至於女如女至於男

[3]答曰

「若謂燃可燃  [4]二俱相離者
如是燃則能  至於彼可燃

若離燃有可燃若離可燃有燃各自成者如是則應燃至可燃而實不爾何以故離燃無可燃離可燃無燃故今離男有女離女有男是故汝喻非也喻不成故燃不至可燃

問曰可燃相待而有因可燃有燃因燃有可燃二法相待成

答曰

「若因可燃燃  因燃有可燃
先定有何法  而有燃可燃

若因可燃而燃成亦應因燃可燃成是中若先定有可燃則因可燃而燃成若先定有燃則因燃可燃成今若因可燃而燃成者則先有可燃而後有燃不應待燃而有可燃何以故可燃在先燃在後故若燃不燃可燃是則可燃不成又可燃不在餘處離於燃故若可燃不成燃亦不成若先燃後有可燃燃亦有如是過是故燃可燃二俱不成復次

[5]若因可燃燃  則燃成復成
是為可燃中  則為無有燃

若欲因可燃而成燃則燃成已復成何以故燃自住於燃中若燃不自住其體從可燃成者無有是事是故有是燃從可燃成今則燃成復成有如是過復有可燃無燃過何以故可燃離燃自住其體故是故燃可燃相因待無有是事復次

「若法因待成  是法還成待
今則無因待  亦無所成法

若法因待成是法還成本因待如是決定則[6]無二事如因可燃而成燃還因於燃而成可燃是則二俱無定無定故不可得何以故

「若法有待成  未成云何待
若成已有待  成已何用待

若法因待成是法先未成未成則無無則云何有因待若是法先已成[7]已成何用因待[8]二俱不相因待是故汝先[9]說燃可燃相[10]因待成無有是事是故

「因[11]可燃無燃  不因亦無燃
因燃無可燃  不因無可燃

今因待可燃燃不成不因待可燃燃亦不成可燃亦如是因燃不因燃二俱不成是過先已說復次

「燃不餘處來  燃處亦無燃
可燃亦如是  餘如去來說

燃不於餘方來入可[12]可燃中亦無燃析薪求燃不可得故可燃亦如是不從餘處來入燃中燃中亦無可燃如燃已不燃未燃不燃燃時不燃是義如〈去來〉中說是故

[13]可燃即非然  離可燃無燃
[14]無有可燃  燃中無可燃
可燃中無燃

可燃[15]即非燃何以故先已說作作者一過故離可燃無燃有常燃等過故燃無有可燃燃中無可燃可燃中無燃以有異過故三皆不成

問曰何故說燃可燃

答曰如因可燃有燃如是因受有受者受名五陰受者名人燃可燃不成故受受者亦不成何以故

「以燃可燃法  說受受者法
及以說瓶衣  一切等諸法

如可燃非燃如是受非受者作作者一過故又離受無受者異不可得故以異過故三皆不成如受受者外瓶衣等一切法皆同上說無生畢竟空是故

[16]若人說有我  諸法各異相
當知如是人  不得佛法味

諸法從本已來無生畢竟寂滅相是故品末說是偈若人說我相如犢子部眾說不得言色即是我不得言離色是我[17]我在第五不可說藏中如薩婆多部眾說諸法各各相是善是不善是無記[1]是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別異如是等人不得諸法寂滅相以佛語作種種戲論

中論[2]觀本際品第十一[3](八偈)

問曰《無本際經》說眾生往來生死本際不可得是中說有眾生有生死以何因緣故而作是說

答曰

「大聖之所說  [4]本際不可得
[5]生死無有始  亦復無有終

聖人有三種一者外道五神通二者阿羅漢辟支佛三者得神通大菩薩佛於三種中最上故言大聖佛所言說無不是實說生死無始何以故生死初後不可得是故言無始汝謂若無初後應有中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若無有始終  中當云何有
是故於此中  先後[6]共亦無

因中後故有初因初中故有後若無初無後云何有中生死中無初是故說先後共不可得何以故

「若使先有生  後有老死者
不老死有生  不生有老死
若先有老死  而後有生者
是則為無因  不生有老死

生死眾生若先生漸有老而後有死者則生無老死法應生有老死老死有生又不老死而生是亦不然[7]不因生有老死若先老死後生[8]老死則無因生在後故又不生何有老死若謂生老死先後不可[9]謂一時成者是亦有過何以故

「生及於老死  不得一時共
生時則有死  是二俱無因

若生老死一時則不然何以故生時即有死故法應生時有死時無若生時有死是事不然若一時生則無有相因如牛角一時出則不相因是故

「若使初後共  是皆不然者
何故而戲論  謂有生老死

思惟生老死三皆有過故即無生畢竟空[10]汝今何故貪著戲論生老死謂有決定相復次

「諸所有因果  [11]相及可相法
受及受者等  所有一切法
非但於生死  本際不可得
如是一切法  本際皆亦無

一切法者所謂因果相可相受及受者等皆無本際非但生死無本際以略開示故說生死無本際

中論[12]觀苦品第十二[13](十偈)

[14]人說曰

[15]自作及[16]他作  [17]共作[18]無因作
如是說諸苦  於[19]果則不然

有人言苦惱自作或言他作或言亦自作亦他作或言無因作於果皆不然於果皆不然者眾生以眾緣致苦厭苦欲求滅不知苦惱實因緣有四種謬是故說於果皆不然何以故

「苦若自作者  則不從緣生
因有此陰故  而有彼陰生

若苦自作則不從眾緣生自名從自性生是事不然何以故因前五陰有後五陰生是故苦不得自作

問曰若言此五陰作彼五陰者則是他作

答曰是事不然何以故

「若謂此五陰  異彼五陰者
如是則應言  從他而作苦

若此五陰與彼五陰異彼五陰與此五陰異者應從他作如縷與布異者應離縷有布若離縷無布者則布不異縷如是彼五陰異此五陰者則應離此五陰有彼五陰若離此五陰無彼五陰者則此五陰不異彼五陰是故不應言苦從他作

問曰自作者是人人自作苦自受苦

答曰

「若人自作苦  離苦何有人
而謂於彼人  而能自作苦

若謂人自作苦者離五陰苦何處別有人而能自作苦應說是人而不可說是故苦非人自作若謂人不自作苦他人作苦與此人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若苦他人作  而與此人者
若當離於苦  何有此人受

若他人作苦與此人者離五陰無有此人受復次

「苦若彼人作  持與此人者
離苦何有人  而能授於此

若謂彼人作苦授與此人者離五陰苦何有彼人作苦持與此人若有[20]應說其相復次

「自作若不成  云何彼作苦
若彼人作苦  即亦名自作

種種因緣彼自作苦不成而言他作苦是亦不然何以故此彼相待故若彼作苦於彼亦名自作苦自作苦先已破汝受自作苦不成故他作亦不成復次

[1]苦不名自作  法不自作法
彼無有自體  何有彼作苦

自作苦不然何以故如刀不能自割如是法不能自作法是故不能自作他作亦不然何以故離苦無彼自性若離苦有彼自性者應言彼作苦彼亦即是苦云何苦自作苦

問曰若自作他作不然應有共作

答曰

「若[2]此彼苦成  應有共作苦
此彼尚無作  何況無因作

自作他作猶尚有過何況無因作無因多過如〈破作作者品〉中說復次

「非但說於苦  四種義不成
一切外萬物  四義亦不成

佛法中雖說五受陰為苦有外道人謂苦受為苦是故說不但說於苦四種義不成外萬物地水山木等一切法皆[3]亦不成

中論[4]觀行品第十三[5](九偈)

問曰

「如佛經所說  [6]虛誑[7]妄取相
[8]行妄取故  是名為虛誑

佛經中說虛誑者即是妄取相[9]第一實者所謂涅槃非妄取相以是經說故當知有諸行虛誑妄取相

答曰

「虛誑妄取者  是中何所取
佛說如是事  欲以示空義

若妄取相法[10]即是虛誑者是諸行中為何所取佛如是說當知說空義

問曰云何知一切諸行皆是[11]

答曰一切諸行虛妄相故空諸行生滅不住無自性故空諸行名五陰從行生故[12]五陰名行是五陰皆虛妄無有定相何以故如嬰兒時色非匍匐時色匍匐時色非行時色行時色非童子時色童子時色非壯年時色壯年時色非老年時色如色念念不住故分別決定性不可得嬰兒色為即是匍匐色乃至老年色為異二俱有過何以故若嬰兒色即是匍匐色乃至老年色者如是則是一色皆為嬰兒無有匍匐乃至老年又如泥團常是泥團終不作瓶何以故色常定故若嬰兒色異匍匐色者則嬰兒不作匍匐匍匐不作嬰兒何以故二色異故如是童子少年壯年老年色不應相續有失親屬法無父無子若爾者唯有嬰兒應得父餘則匍匐乃至老年不應有分是故二俱有過

問曰色雖不定嬰兒色滅已相續更生乃至老年色無有如上過

答曰嬰兒色相續生者為滅已相續生為不滅相續生若嬰兒色滅云何有相續以無因故如雖有薪可燃火滅故無有相續若嬰兒色不滅而相續者則嬰兒色不滅常住本相亦無相續

問曰我不說滅不滅故相續生但說不住相似生故言相續生

答曰若爾者則有定色而更生如是應有千萬種色但是事不然如是亦無相續如是一切處求色無有定相但以世俗言說故有如芭蕉樹求實不可得但有皮葉如是智者求色[13]相念念滅更無實色可得不住色形色相相似次第生難可分別如燈炎分別定色不可得從是定色更有色生不可得是故色無性故空但以世俗言說故有受亦如是智者種種觀察次第相似故生滅難可別知如水流相續但以覺故說三受在身是故當知受同色說想因名相生若離名相則不生是故佛說分別知名字相故名為想非決定先有從眾緣生無定性無定性故如影隨形因形有影無形則無影影無決定[14]若定有者離形應有影而實不爾是故從眾緣生無自性故不可得想亦如是但因外名相以世俗言說故有識因色聲香味觸等眼耳鼻舌身等生以眼等諸根別異故識有別異是識為在色為在眼為在中間無有決定但生已識塵識此人識彼人知此人識為即是知彼人識為異是二難可分別如眼識耳識亦難[15]可分別以難分別故或言一或言異無有決定分別[16]但從眾緣生故眼等分別故空無自性如伎人含一珠出已復示人則生疑為是本珠為更有異識亦如是生已更生為是本識為是異識是故當知識不住故無自性虛誑如幻諸行亦如是諸行者行有二種不淨何等為不淨惱眾生貪著等名不淨不惱眾生實語不貪著等名淨或增或減淨行者在人中欲天色天無色天受果報已則減還作故名增不淨行者亦如是在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中受果報已則減還作故名增是故諸行有增有減故不住如人有病隨宜將適病則除愈[1]不將適病則還集諸行亦如是有增有減故不決定但以[2]世俗言說故有因世諦故得見第一義諦所謂無明緣諸行從諸行有識著識著故有名色從名色有六入從六入有觸從觸有受從受有愛從愛有取從取有有從有有生從生有老憂悲苦惱恩愛別苦怨憎會苦等如是諸苦皆以行為本佛以世諦故說若得第一義諦生真智慧者則無明息無明息故諸行亦不集諸行不集故見諦所斷身見戒取等斷及思惟所斷貪色染無色染調戲無明亦斷以是斷故一一分滅所謂無明諸行名色六入老死憂悲苦惱恩愛別苦怨憎會苦等皆滅以是滅故五陰身畢竟滅更無有餘唯但有空是故佛欲示空義故說諸行虛誑復次諸法無性故虛誑虛誑故空如偈說

「諸法有異故  知皆是無性
無性法亦無  一切法空故

諸法無有性何以故諸法雖生不住自性是故無性如嬰兒定住自性者終不作匍匐乃至老年而嬰兒次第相續有異相現匍匐乃至老年是故說見諸法異相故知無性

問曰若諸法[3]異相無性即有無性法有何咎

答曰若無性云何有法云何有相何以故無有根本故但為破性故說無性是無性法若有者不名一切法空若一切法空云何有無性法

問曰

[4]諸法若無性  云何說嬰兒
乃至於老年  而有種種異

諸法若無性則無有異相而汝說有異相是故有諸法性若無諸法性云何有異相

答曰

「若諸法有性  云何而得異
若諸法無性  云何而有異

若諸法決定有性云何可得異性名決定有不可變異如真金不可變又如暗性不變為明明性不變為暗復次

「是法則無異  異法亦無異
如壯不作老  老亦不作壯

若法有異者則應有異相為即是法異為異法異是二不然[5]即是法異則老應作老而老實不作老若異法異者老與壯異壯應作老而壯實不作老二俱有過

問曰[6]若法即異有何咎如今眼見年少經日月歲數則老

答曰

「若是法即異  [7]乳應即是[8]
離乳有何法  而能作於酪

若是法即異者乳應即是酪更不須因緣是事不然何以故乳與酪有種種異故乳不即是酪是故法不即異若謂異法為異者是亦不然離乳更有何物為酪如是思惟是法不異異法亦[9]不異是故不應偏有所執

問曰破是破異猶有空在空即是法

答曰

[10]若有不空法  則應有空法
實無不空法  何得有空法

若有不空法相因故應有空法而上來種種因緣破不空法不空法無故則無相待無相待故何有空法

問曰汝說不空法無故空法亦無若爾者即是說空但無相待故不應有執若有對應有相待若無對則無相待相待無故則無相無相故則無執如是即為說空

答曰

[11]大聖說空法  為離諸見故
若復見有空  諸佛所不化

大聖為破六十二諸見及無[12]愛等諸煩惱故說空若人於空復生見者是人不可化譬如有病須服藥可治若藥復為病則不可治如火從薪出以水可滅若從水生為用何滅如空是水能滅諸煩惱火有人罪重貪著心深智慧[13]鈍故於空生見或謂有空或謂無空因有無還起煩惱若以空化此人者則言我久知是空若離[14]是空則無涅槃道如經說離空無相無作門得解脫者但有言說[15]

[16]中論[17]觀合品第十四[18](八偈)

說曰上〈破根品〉中說見所見見者皆不成此三事無異法故則無合無合義今當說問曰何故眼等三事無合

答曰

「見可見見者  是三各異方
如是三法異  終無有合時

見是眼根可見是色塵見者是我是三事各在異處終無合時異處者眼在身內色在[1]身外我者或言在身內或言遍一切處是故無合復次若謂有見法為合而見不合而見二俱不然何以故若合而見者隨有塵處應有根有我但是事不然是故不合若不合而見者根我塵各在異處亦應有見而不見何以故如眼根在此不見遠處瓶是故二俱不見

問曰塵四事合故有知生能知瓶衣等萬物是故有見可見見者

答曰是事〈根品〉中已破今當更說汝說四事合故知生是知為見瓶衣等物已生為未見而生若見已生者知則無用若未見而生者是則未合云何有知生若謂四事一時合而知生是亦不然若一時生則無相待何以故先有瓶次見後知生一時則無先後知無故可見見者亦無如是諸法如幻如夢無有定相何得有合無合故空復次

[2]染與於[3]可染  [4]染者亦復然
[5]入餘[6]煩惱  皆亦復如是

如見可見見者無合故可染染者亦應無合如說見可見見者三法則說聞可聞聞者餘入等如說染可染染者則說瞋可瞋瞋者餘煩惱等復次

「異法當有合  見等無有異
[7]異相不成故  見等云何合

凡物皆以異故有合而見等異相不可得是故無合復次

「非但[8]見等法  異相不可得
所有一切法  皆亦無異相

非但見可見見者等三事異相不可得一切法皆無異相

問曰何故無有異相

答曰

「異因異有異  異離異無異
若法[9]從因出  是法不異因

汝所謂異是異因異法故名為異離異法不名為異何以故若法從眾緣生是法不異因因壞[10]果亦壞故如因樑椽等有舍舍不異樑椽樑椽等壞舍亦壞故

問曰若有定異法有何咎

答曰

「若離從異異  應餘異有異
離從異無異  是故無有異

若離從異有異法者則應離[11]餘異有異法而實離從異無有異法是故無餘異如離五指異有拳異者拳異應於瓶等異物有異今離五指異拳異不可得是故拳異於瓶[12]等無有異法

問曰我經說異相不從眾緣生分別總相故有異相因異相故有異法

答曰

「異中無異相  不異中亦無
無有異相故  則無此彼異

汝言分別總相故有異相因異相故有異法若爾者異相從眾緣生如是即說眾緣法是異相離異法不可得故異相因異法而有不能獨成今異法中無異相何以故先有異法故何用異相不異法中亦無異相何以故若異相在不異法中不名不異法若二處俱無即無異相異相無故此彼法亦無復次異法無故亦無合

「是法不自合  異法亦不合
[13]合者及[14]合時  [15]合法亦皆無

是法自體不合以一故如一指不自合異法亦不合以異故異事已成不須合故如是思惟合法不可得是故說合者合時合法皆不可得[16]

中論卷第二


校注

[0009001] 觀【大】中觀論觀【宋】【元】前頁[18]不分卷【明】觀三相品梵. Saṃskṛtaparīkṣā. [0009002] 三十五偈【大】〔-〕【宋】【元】【明】 [0009003] 生 Utpāda. [0009004] 有為 Saṃskṛta. [0009005] 三相 Tri-lakṣaṇa. [0009006] 無為 Asaṃskṛta. [0009007] 為【大】*與【宋】*【元】*【明】* [0009008] 第二偈. Utpādādyās trayo vyastā nālaṃ lakṣaṇakarmaṇi, Saṃskṛtasya samastāḥ syur ekatra katham ekada, [0009009] 住 Sthiti. [0009010] 滅 Bhaṅga. [0009011] 無窮 Anavastha. [0009012] 生生 Utpādotpāda. [0009013] 本生 Mūlotpāda. [0009014] 生【大】本【明】 [0009015] 第七偈. 梵本缺, 以下順次偈數異 [0009016] 照了【大】等照【宋】【元】【明】 [0009017] 燈【大】〔-〕【宋】【元】【明】 [0010001] 破【大】破闇【宋】【元】【明】 [0010002] 亦【大】〔-〕【宋】【元】【明】 [0010003] 可【大】〔-〕【宋】【元】【明】 [0010004] 是【大】若是【宋】【元】【明】 [0010005] 未【大】*不【宋】*【元】*【明】* [0010006] 應【大】〔-〕【宋】【元】【明】 [0010007] 皆【大】〔-〕【宋】【元】【明】 [0010008] 已【大】亦【宋】【元】【明】 [0010009] 生【大】生生【宋】【元】【明】 [0010010] 寂滅 Śānta. [0011001] 第二十偈.(梵第十九偈) Anya utpādayatyenaṃ yady utpādo 'navasthitiḥ, Athānutpāda utpannaḥ sarvam utpadyate tathā. [0011002] 離【大】雖【宋】【元】【明】 [0011003] 能自【大】自能【宋】【元】【明】 [0011004] 不滅 Anirudhyamana. [0011005] 一【大】二【宋】【元】【明】 [0011006] 不住法 Asthita-bhāva. [0011007] 住 Tiṣṭhamāna. [0011008] (不住故)九字【大】〔-〕【宋】【元】【明】 [0011009] 住時【大】不住法【宋】【元】【明】 [0011010] 住【大】住無住相故住時亦不住【宋】【元】【明】 [0011011] 故【大】故住時【宋】【元】【明】 [0011012] 相【大】相欲滅【宋】【元】【明】 [0011013] 滅相【大】滅相欲滅【宋】【元】【明】 [0011014] 第二十五偈.(梵第二十四偈) Jarāmaraṇa-dharmeṣu sarvabhāveṣu sarvadā, Tiṣṭhanti katame bhāvā ye jarāmaraṇaṃ vinā.(老死, Jarāmarana) [0011015] 已滅 Niruddha. [0011016] 未滅 Aniruddha. [0011017] 滅時 Nirudhyamāna. [0011018] 無生 Ajāta. [0011019] 法若【大】若法【宋】【元】【明】 [0011020] 由【大】猶【宋】【元】【明】 [0011021] 不【大】無【宋】【元】【明】 [0011022] 第二十九偈.(梵第二十八偈) Tayāivāvasthayāvasthā na hi saiva nirudhyate, Anyayāvasthayāvasthā na cā 'nyai 'va niru dhyate.(時=狀態, Avasthā.) [0011023] 有無 Bhāva, Abhāva. [0011024] 即【大】則【宋】【元】【明】 [0012001] 第二頭 Dvitīya-śiras. [0012002] 自相滅=從自體滅, Svātmanā nirodha. [0012003] 他相滅=從他體滅, Parātmanā nirodha. [0012004] 無【大】無生【宋】【元】【明】 [0012005] 幻 Māyā. [0012006] 夢 Svapna. [0012007] 乾闥婆城 Gandharvanagara. [0012008] 化【大】如化【宋】【元】【明】 [0012009] 中論【大】〔-〕【明】 [0012010] 觀【大】觀破【宋】【元】【明】觀作作者品 Karmakāraka-Parīksa [0012011] 十二偈【大】〔-〕【宋】【元】【明】 [0012012] 答【大】說【宋】【元】【明】 [0012013] 第一偈. Sadbhūtaḥ kārakaḥ karma sadbhūta ṇ na karoti ayaṃ, kārako nāpy asadbhūtaḥ karmāsadbhūtam īhate(決定, Sadbhūta; 作者, Kāraka; 業, Karman; 無決定, Asadbhūta). [0012014] 決【大】〔-〕【宋】【元】【明】 [0012015] 作【大】作業【宋】【元】【明】 [0012016] 有【大】大【宋】【元】【明】 [0012017] 涅槃【大】大涅槃【宋】【元】【明】 [0012018] 作【大】無作【宋】【元】【明】 [0012019] 先【大】〔-〕【宋】【元】【明】 [0013001] 如先【大】*先已【宋】*【元】*【明】* [0013002] 於【大】〔-〕【宋】【元】【明】 [0013003] 先【大】先過【宋】【元】【明】 [0013004] 廣【大】〔-〕【宋】【元】【明】 [0013005]此次有一偈以下梵漢偈數順次異 [0013006] 不【大】〔-〕【宋】【元】【明】 [0013007]第十二偈 [0013008] 因【大】無因【宋】【元】【明】 [0013009] 因【大】中【元】【明】 [0013010] 梵第十三偈 [0013011] 受 Upādāna. [0013012] 卷第二終【明】 [0013013] 中論【大】*〔-〕【明】*卷第三首【明】造號釋號譯號同異如首卷【明】 [0013014] 觀【大】破【宋】【元】【明】觀本住品 Pūrva-Parīkṣā [0013015] 十二偈【大】〔-〕【宋】【元】【明】 [0013016] 第一偈, Darśana-sravanādīni vedanādīni cāpy atha, bhavanti yasya prāg ebhyaḥ atha. eke vadanty uta.(誰有如是事, 誰レニテモ如是事ヲ有スルモノ) [0013017] 本住 Prāg-vyavastb tabhāva. [0013018] 等【大】耳【宋】【元】【明】 [0013019] 可【大】*可破【宋】*【元】*【明】* [0013020] 神【大】神亦【宋】【元】【明】 [0013021] 法【大】法先【宋】【元】【明】 [0013022] 故【大】故若此是【宋】【元】【明】 [0013023] 第五偈. Ajyate, kena cit kaś cit, kiṃ cit kena c'd ajyate, kutaḥ kiṃ cid vinā kaś cit, kiṃ cit kaṃ cid vinā kutāḥ. [0013024] 本住 Pūrva. [0013025] 眼【大】若眼【宋】【元】【明】 [0014001] 眼【大】眼耳【宋】【元】【明】 [0014002] 聞【大】見聞【宋】【元】【明】 [0014003] 有【大】在【宋】【元】【明】 [0014004] 神 Atman. [0014005] 則見【大】若見者【宋】【元】【明】 [0014006] 塵【大】塵故【宋】【元】【明】 [0014007] 第十偈, Darśana-śravanādīni vedanādīni cā 'py atha, Bhavanti yebhyas teṣv eṣa bhūteṣv api na vidyate.(大, Bhūta) [0014008] 事【大】事先【宋】【元】【明】 [0014009] 四【大】〔-〕【宋】【元】【明】 [0014010] 耳【大】〔-〕【宋】【元】【明】 [0014011] 第十二偈, Prāk ca yo darśanādibhyaḥ. [0014012] 眼【大】眼耳【宋】【元】【明】sāmprataṃ co'rdhvam eva ca, Na vidyate śti nāstī 'ti nivṛttas tatra kalpanāḥ. [0014013] 觀【大】破【宋】【元】【明】觀燃可燃品 Agnīndhana-Parīkṣā. [0014014] 十六偈【大】〔-〕【宋】【元】【明】 [0014015] 然【大】爾【宋】【元】【明】 [0014016] 故【大】〔-〕【宋】【元】【明】 [0014017] 燃 Agni. [0014018] 可燃 Indhana. [0014019] 燃【大】燃然【宋】【元】【明】 [0014020] 亦不可【大】而不可得【宋】【元】【明】 [0014021] 無燃火功梵, Arambhavaiyarthya(起業無功) [0014022] 然【大】燒【宋】【元】【明】 [0014023] 有然【大】〔-〕【宋】【元】【明】 [0014024] 第四偈, Tatraitasmād idhyamānam indhanaṃ bhavatīti cet kene 'dhyatām indhanaṃ tat tāvan mātram idaṃ yadā. [0015001] 燒【大】然【宋】【元】【明】 [0015002] 如此至彼人彼人至此人梵, Strī (女) samprāpnoti puruṣaṃ (男), puruṣaś ca striyaṃ yathā. [0015003] 答【大】彼答【宋】【元】【明】 [0015004] 二【大】一【宋】【元】【明】 [0015005] 第九偈, Yadhīndhanam apckṣyāgnir agneḥ siddhasya sādhanaṃ, Evaṃ satīndhanaṃ cāpibhaviṣyati niragnikaṃ. [0015006] 無【大】無本因【宋】【元】【明】 [0015007] 已【大】先【宋】【元】【明】 [0015008] 二【大】一【宋】【元】 [0015009] 說【大】說因【宋】【元】【明】 [0015010] 因【大】〔-〕【宋】【元】【明】 [0015011] 可【大】何【宋】【元】【明】 [0015012] 燃【大】燃中【宋】【元】【明】 [0015013] 可燃即非【大】若可然無【宋】【元】【明】 [0015014] 無有【大】亦無【宋】【元】【明】 [0015015] 即非【大】不【宋】【元】【明】 [0015016] 第十六偈, Ātmanaś ca satattvaṃ ye bhāvānāṃ ca Pṛthak Pṛthak Nirdiśaniti na tān man ye śāṣanas yā 'rthakovidān. [0015017] 我【大】〔-〕【宋】【元】【明】 [0016001] 是【大】道【宋】【元】【明】 [0016002] 觀【大】破【宋】【元】【明】觀本際品梵, Pūrvāpara-koṭi-parīkṣā. (前後際品) [0016003] 八偈【大】〔-〕【宋】【元】【明】 [0016004] 本際 Pūrva-koṭi. [0016005] 生死 Samsāra. [0016006] 共 Sahakrama. [0016007] 不【大】〔-〕【宋】【元】【明】 [0016008] 老死則【大】則老死【宋】【元】【明】 [0016009] 謂【大】得【宋】【元】【明】 [0016010] 汝【大】而【宋】【元】【明】 [0016011] 相及【大】及相【宋】【元】【明】 [0016012] 觀【大】破【宋】【元】【明】觀苦品 Duhkha-parīkṣā [0016013] 十偈【大】〔-〕【宋】【元】【明】 [0016014] 人【大】〔-〕【宋】【元】【明】 [0016015] 自作 Svayaṃ-kṛta. [0016016] 他作 Parakrita. [0016017] 共作 Dvābhyāṃ-kṛta. [0016018] 無因作 Ahetuka. [0016019] 果 Kārya. [0016020] 者【大】〔-〕【宋】【元】【明】 [0017001] 第八偈, Na tāvat. svakrtaṃ duḥkhaṃ na hi tenaiva tat kṛtam. Paro nā ''tmakṛtaś cet syād duḥkhaṃ parakṛtaṃ katham. [0017002] 此彼【大】彼此【宋】【元】【明】 [0017003] 亦【大】〔-〕【宋】【元】【明】 [0017004] 觀【大】破【宋】【元】【明】觀行品 Saṃskāra-parīkṣā [0017005] 九偈【大】〔-〕【宋】【元】【明】 [0017006] 虛誑 Mṛṣā. [0017007] 妄取相 Moṣadharma. [0017008] 行 Samskāra. [0017009] 第【大】等【宋】【元】【明】 [0017010] 即是【大】是即【宋】【元】【明】 [0017011] 空【大】空義【宋】【元】【明】 [0017012] 五陰名行【大】〔-〕【宋】【元】【明】 [0017013] 相【大】陰【宋】【元】【明】 [0017014] 性【大】〔-〕【宋】【元】【明】 [0017015] 可【大】〔-〕【宋】【元】【明】 [0017016] 但【大】〔-〕【宋】【元】【明】 [0018001] 不【大】若不【宋】【元】【明】 [0018002] 世【大】世諦【宋】【元】【明】 [0018003] 異相【大】〔-〕【宋】【元】【明】 [0018004] 此偈梵無 [0018005] 即【大】〔-〕【宋】【元】【明】 [0018006] 若【大】若是【宋】【元】【明】 [0018007] 乳 Ksīra. [0018008] 酪 Dadhi. [0018009] 不【大】無【宋】【元】【明】 [0018010] 第八偈(梵第七偈), Yady aśūnyaṃ bhavet kim cit syāc chūnyaṃ iti kiṃ cana, Na kiṃ cid asty aśunyaṃ ca kntaḥ śūnyaṃ bhaviṣyati. [0018011] 第九偈(梵第八偈), Śūnyatā sarvadṛṣṭīnāṃ proktā niḥsaraṇaṃ jinaiḥ. yeṣām tu sūnyatādṛṣṭis tān asādhyān bhavāṣire. [0018012] 明【大】無【宋】【元】 [0018013] 鈍【大】淺【宋】【元】【明】 [0018014] 是【大】〔-〕【宋】【元】【明】 [0018015] 卷第二終【宋】【元】卷第三終【明】 [0018016] 中論觀【大】破【宋】【元】【明】卷第三首【宋】【元】卷第四首【明】造號釋號譯號同異如首卷【宋】【元】【明】 [0018017] 觀合品 Sa sarga-parīkṣā. [0018018] 八偈【大】〔-〕【宋】【元】【明】 [0019001] 身【大】〔-〕【宋】【元】【明】 [0019002] 染 Rāga. [0019003] 可染 Rakta. [0019004] 染者 Rañjanīya. [0019005] 入 Āyatana. [0019006] 煩惱 Kleśa. [0019007] 異相 Anyatva. [0019008] 見等法【大】作可見【宋】【元】【明】 [0019009] 從【大】所【宋】【元】【明】 [0019010] 果【大】異【宋】【元】【明】 [0019011] 餘【大】〔-〕【宋】【元】【明】 [0019012] 等無有【大】衣等無【宋】【元】【明】 [0019013] 合者 Saṃsraṣtṛ. [0019014] 合時 Samsṛjyamāna. [0019015] 合法 Saṃsṛṣṭa. [0019016] 不分卷【宋】【元】【明】
[A1] 欲【CB】【麗-CB】破【大】(cf. K16n0577_p0367b19)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