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陀羅尼經[1]夢行分卷第三
[2]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若我在世若去世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來詣汝所欲求陀羅尼經者。汝當教求十二夢王。若得見一王者。汝當教授七日行法。文殊師利白佛言。云何名為十二夢王。云何名曰七日行法。
佛告文殊師利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其夢中修通能飛懸繒幡蓋從此人後。[3]見如是者即名袒荼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其夢中若見形像舍利塔廟大眾僧聚。見如是者即是斤提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其夢中見國王大臣[4]著淨潔衣單乘白馬。見如是者即是茂持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其夢中若見乘象渡於大江。見如是者即是乾基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其夢中乘於駱駝上於高山。見如是者即是多林羅。
若有比丘欲求此法。於其夢中[5]上於高座轉于般若。見如是者即是波林羅。
若有比丘於其夢中。到一樹下上於戒壇受具足戒。見如是者即是[6]檀林羅。
若有比丘於其夢中。坐佛形像請召眾僧施設供具。見如是者即是禪多林羅。若有比丘於其夢中。見有一樹華果茂盛。於其樹下入禪三昧。見如是者即是窮伽林羅。
若有大王於其夢中。帶持刀劍遊[7]行四方。見如是者即是迦林羅。
若有大臣於其夢中。見有諸人持諸水瓶洗浴其身。坌種種香著淨潔衣。見如是者即是窮伽林羅。
若有[8]夫人於其夢中。乘於羊車入於深水。於其水中有諸毒蛇。見如是者即是[9]波林羅。
見如是者乃可為說。善男子[10]善女人若見如是一一事者。乃可為說七日行法。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七日行法。云何受持云何修行如是等法。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初日分中至於道場。應以塗香末香栴檀沈[11]香熏陸海渚岸香。應以供養摩訶袒持陀羅尼經。爾時華聚菩薩觀世音菩薩來在道場。爾時二士異口同音而讚道場行者。善哉善哉善男子善女人等。能於釋迦牟尼如來法中。修行摩訶袒持陀羅尼經。
爾時觀世音華聚菩薩。在虛空中乘寶蓮華。與無量大眾前後圍遶。文殊師利我[12]今語汝。語諸眾生[13]修行受持摩訶袒持陀羅尼經。展轉相授[14]得出三界隨意[15]所願若有清信士清信女。應於初日分[16]勸諸眾生趣於道場。燒種種香懸繒幡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現在未來[17]願者可以求之。爾時二士隨其根量。與其現在未來[18]世願文殊師利如是行者。若有至心見此二士踊在虛空。若不至心而悉不見。文殊師利若不見者。謂不至心。是名初日[19]行分陀羅尼經。
復次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第二日分中在於道場。應燒種種香塗香末香懸繒幡蓋。而以供養摩訶袒持陀羅尼經。
[20]復次爾時寶王如來及與我身。從靈鷲山與無量那由他大眾。前後圍遶來至道場。一一大眾各乘七寶蓮華。種種音聲各各讚歎道場行者。善哉善哉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能於我去世之後。受持讀誦陀羅尼經。即自惟念。我能修行受持此經。又時惟念十方三世諸佛如來。受持此經我當隨學。文殊師利我去世後。如是來至道場行者。我當隨其[21]根量差別而為說法。又有聞者有不聞者。[22]有見我形者有不見者。不見不聞者除不至心而不見耳。是名摩訶袒持陀羅尼經行分第二。
復次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第三日分中在於道場[23]懸繒幡蓋。又以塗香末香[A1]栴檀沈水熏陸海渚岸香。而以供養摩訶袒持陀羅尼經。爾時當有維衛佛虛空藏菩薩摩訶薩。於第三日分中來至道場。與無量大眾前後圍遶在虛空中。亦復各各乘寶蓮華。在虛空中或高七多羅樹。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所有佛土。其中行者覩斯光已。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他方所有賢聖之人。皆悉尋光來至道場。爾時道場行者隨其根力。或有覩者或不覩者。有見形者有不見者。隨其根量分別行力。爾時此人聞佛所說如是。行[24]力歡喜踊躍得未曾有。文殊師利是名摩訶袒持陀羅尼經行分第三。
復次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第四日分中在於道場。讀誦修行摩訶袒持陀羅尼經。懸繒幡蓋[1]悉以雜色[2]莊嚴此道場。燒種種香塗香末香[A2]栴檀沈水熏陸海渚岸香。而以供養摩訶袒持陀羅尼經。[3]復次爾時式佛。與無量大眾。前後圍遶來至道場。在於虛空高七多羅樹。放大光明[4]亦照十方微[5]塵世界。其中眾生覩斯光者。[6]於諸法性無不了達爾時道場[7]行人不諂偽者。今[8]於現世及過去世。未曾犯[9]毀根本罪者。了見式佛在虛空中乘寶蓮華爾時行人見式佛已頂禮足下。爾時式佛即以右手。摩其人[10]頂作如是言。善男子善女人。汝等不久趣菩提樹。破諸魔怨伏諸外道當獲總持與我無異。文殊師利是名摩訶袒持陀羅尼經行分第四[11]也。
[12]復次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第五日分中在於道場。受持讀誦摩訶袒持陀羅尼經。莊嚴道場懸繒幡蓋。燒種種香塗香末香栴檀沈水熏陸海渚岸香。如是諸香而以供養摩訶袒持陀羅尼經。又無餘念。我當何時得隨陀羅尼門。我當何時離三[13]有惡。我當何時離於五蓋我當何時離於十纏。我當何時離諸[14]憍慢。及諸愚習如是等難。何時當離如是等苦。若作是念時。爾時隨葉佛在於虛空乘寶蓮華。為無量大眾說諸法要。爾時道場行者。了了聞佛所說章句。[15]悉在心懷明了不忘。[16]爾時道場行者。若有覩者及無覩者。乃至七日覩者。乃至二七日不覩者。乃至三七日覩者[17]乃至不覩者。眾生此業以不定故。皆由先世罪業深淺。文殊師利是名陀羅尼經行分第五。
復次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第六日分中在於道場。受持讀誦摩訶袒持陀羅尼經。燒種種香塗香末香栴檀沈水熏陸海渚岸香。如是諸香而以供養摩訶袒持陀羅尼經。復次當有拘那含牟尼佛。與無量大眾前後圍遶。從餘四天下來至道場。爾時行人了見拘那含牟尼佛。及見七佛在於虛空。一一諸佛各乘七寶蓮華座。一一華座縱廣正等八萬四千由旬。其花離地亦八萬四千由旬。爾時行人見是事已。得未曾有歡喜踊躍。爾時諸佛異口同音而讚行人。善哉善哉釋迦如來弟子。能於遺法受持讀誦摩訶袒持陀羅尼經至於道場。不久當離三惡道分救攝眾生。在於人天究竟快樂。文殊師利我去世後。此摩訶袒持陀羅尼經。當於閻浮提饒益眾生。文殊師利是名摩訶袒持陀羅尼經行分第六。
復次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第七日分中在於道場。至心禮敬摩訶袒持陀羅尼經莫作餘念。但當[18]至心諦聽諦受。莫念妻子象馬七珍。莫以妄想亂其善心。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唐喪其功不離諸[19]惡。文殊師利夫[20]為行者。但應至心作如上念。爾時當有十方一切諸佛[21]世尊在於虛空。一一諸佛或將一恒河沙者。或將二恒河沙者。[22]或三恒河沙者。或一萬恒河沙者。或二萬恒河沙者。或三萬恒河沙者。或十萬恒河沙者。或二十萬恒河沙者或三十萬恒河沙者。或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乃至一百二百三百四百五百六百七百八百九百。乃至不可計不可數大眾集在道場。爾時大眾互相[23]覩見。皆有三十二相身如閻浮檀金。一一佛土各現其前。以種種珍寶間錯莊嚴。一切諸國未有[24]得。如文殊師利法王子者。在於虛空皆自驚疑。每自思惟何緣諸佛。悉現如是清淨世界。[25]作是念[26]時我與文殊師利及無量大眾。前後圍遶往至道場。隨其根量而為說法。令其行人了見我身加其威神。令[27]悉得見[28]在虛空坐及諸淨國。見淨國已歡喜踊躍得未曾有。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不退轉。於七日中[29]得隨意生。文殊師利是名摩訶袒持陀[30]羅經行分第七。
爾時華聚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從東方妙樂世界。為佛所遣[31]故來救此雷音比丘。令住堅固心。如佛所說不久當得成等正覺。度諸眾生無有邊際。令得究竟住[32]決定心。我以憶念昔所造行。故來[33]至此娑婆世界。聽[34]受演說陀羅尼經。復聞授諸聲聞五百大弟子記。十方天子[35]今各現在[36]世尊了知何用說此十方一切而見聞耶。唯願聽我立大誓願護[37]此經典。佛告華聚善哉善哉善男子。聽汝自恣立大誓願。爾時華聚菩薩。即於佛前而自立誓作如是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38]此陀羅尼經者。我從今日晝夜不離。擁護是人令無惱患。色力名譽皆悉具足。世尊若賜我此願者。我乃當取成等正覺。若有眾生遭苦厄者。我若不往救彼眾生令得本心。我終[1]不成等正覺[2]也。若復有人修持此經至於道場。若遭苦患稱我名字。我不往救我終不成等正覺也。若有眾生憶念我名。日夜六時念念不絕。求生妙樂世界。若不往生者我終不成等正覺也。
若有眾生行陀羅尼者。我當晝夜為彼人說法令得歡喜。若欲命終之日。必定自知生妙樂世界無有疑也。或令彼人遙見妙樂世界。如觀掌中阿摩勒果。所有一切好醜之事悉皆明達。世尊若令一切眾生生妙樂世界者我乃[3]當成等正覺也。若[4]有往生三塗分業不永斷者。我終不成等正覺也。既生妙樂世界。不離愚癡憍慢因緣習[5]氣者。我[6]亦終不成等正覺也。天中尊王若有眾生。從生至老但作一念。我當書寫陀羅尼經受持讀誦。然後得生[7]若得書若不得書。若得讀誦若不得讀誦。臨終之日我必往彼人所。拔其精神令生妙樂世界。世尊除二種人我所不攝。一者謗方等經。二者用僧祇物乃至一比丘物。若用如是之物。不得往生妙樂世界。若有眾生被於官事愁憂不樂。為他所逼將向王所。若在大火大水。師子虎狼軍陣交戰。迷在山谷不知道路。若值如上諸難處者。應當讀誦陀羅尼經百二十遍。復更百二十遍稱我名字南無華聚菩薩大士。應如是唱我時與無量大威[8]神諸天。前後圍遶詣彼人所。破彼諸難令無所患。世尊若與我如上諸願者。我乃當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不聽許我終不成等正覺也。
爾時佛告華聚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9]大士汝慈悲無量。欲以慈悲門攝取眾生。示諸方便令無惱患。隨意得生諸安樂[10]國。爾時毘沙門天王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我為鬼神將軍攝諸鬼神。猶如世尊盡攝我等。世尊今聽我等護持陀羅尼經[11]典不耶。
爾時佛告毘沙門天王。快哉鬼神大王。欲護陀羅尼經者。即是三世諸佛之子。即報三世諸佛之恩。爾時毘沙門天王。即於佛前而自立願。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持陀羅尼經者。有諸惡人為起衰患。令其行人意散心亂。不得讀誦修行陀羅尼經。我於爾時往彼人所。令[12]彼惡人復得衰耗。或令水。火盜賊縣官枉橫[13]不隱之事來逼其身。或時致死若[14]近於死。如是惡人若[15]仕官者不得高遷。或令惡夢麻油塗身宛轉土中。或時於其夢中。脫衣裸走牙齒墮落。頭白面皺眼[16]目𥆔瞎。世尊我令其夢[17]中見如是事。世尊我於爾時。遣諸鬼神惱其舍宅。令[18]彼惡人得大重病。或時致死。世尊聽我如是護此經不。爾時世尊默然不答。爾時華聚語毘沙門言。世尊默然即為可汝如上所言。爾時阿難語華聚言。我今問汝[19]汝可答我。莫如世尊默然可也。爾時華聚語阿難言。隨意所問當以答汝。爾時阿難語華聚言。世尊何故不默然授諸聲聞記。所以者何默然是印可性者。以何因緣言語方便。授諸聲聞弟子記耶。爾時華聚語阿難言。如來有默然授諸聲聞記。[20]或時以言語方便而以[21]受之。阿難如來授記不[22]唯[23]三途。所以者何如來[24]當以諸法不定故。方便[25]多故智慧無量故。世界無邊故眾生行無邊故。是故世尊更以方便。授諸[26]聲聞大弟子記。爾時阿難語華聚言。若[27]謂諸法不定者。十方諸佛亦應不定。諸佛不定者。十方世界亦復不定乎。爾時華聚即以右手。接取西方妙樂世界。舉著虛空猶如大士取阿摩勒果。[28]置於右掌無所妨礙。爾時大眾遙見西方妙樂世界。河池華樹莊嚴之事無不明了。爾時大眾歡喜踊躍。至心[29]敬禮無量壽佛。各各求生妙樂世界。爾時華聚語阿難言。於意云何諸法如是有定性[30]不。阿難答華聚言。諸法如是無有定性。我不敢問諸法定相。
爾時佛告阿難。汝等二大士不須[31]諍論如是事[32]也。何以故阿難於汝意云何。三果之人入地獄不。阿羅漢人受餓鬼形不。乃至受畜生身不。及[33]生邊地邪[34]見處不。阿難白佛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羅漢人名離一切究竟患難。若不離一切究竟患者不名阿羅漢[35]也。善男子汝云何言一切法是不定相。阿羅漢人永更不受如是等苦豈不定乎。阿難白佛言。世尊阿羅漢人得盡定[36]慧不。佛言不也。何以故阿羅漢分段[37]涅槃。是[38]故不得究竟盡慧。
善男子夫於學者。觀一切法住平等性。不離有不離無。不離有邊不離無邊。不即是邊不離是邊。不即是我不離於我。不即是色不離於色。不即是受不離於受。一切法者不可言定。不可言無定。若無定者應無三[39]寶究竟解脫處。當知是法即有定[1]性。若謂無[2]定上無諸佛下無眾生。是無定相。雖復如是。然不可言無[3]復不可言有。若菩薩觀一切法著有著[4]無。即菩薩累。若見眾生而生著相。是菩薩累。若離眾生亦菩薩累。若著眾生行是菩薩累。若離眾生行亦菩薩累。若著我行是菩薩[5]累。何以故菩薩常應如是[6]心住中道。[7]得名菩薩究竟慧[8]也。善男子阿羅漢人都無是事。無是事故不[9]得名為究竟慧也。
善男子所謂菩薩住[10]心中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菩薩觀虛空如地。觀地如虛空。觀金如土觀土如金。觀眾生非眾生。觀非眾生而是眾生。觀法而是非法。觀於非法而是[11]定法。而是定法無有差別。觀諸持戒與破戒等。觀諸破戒如具戒相。[12]雖然離於二邊住平等相。破戒持戒[13]亦應等心觀之。上中下性亦應等心觀之。[14]有為無為法亦應[15]如是等心觀之。不讚大乘不毀小乘。[16]豪貴卑賤[17]麁妙醜陋。諸根完具及與殘缺。聰黠愚闇悉不讚毀。善男子夫為菩薩供養之法。[18]不應選擇如上諸事。是名菩薩住心中道究竟智慧。善男子聲聞之人無如是事故。無究竟慧亦非究竟涅槃。何以故未了法性故。[19]不得究竟涅槃。
復次善男子我於往昔作一居士。受性憍恣而不推求出世之典。時有比丘執持應器。來詣[20]於我而從我乞濟身之具。時我答言沙門釋子汝從何方來[21]至我所。執鉢[22]而住何所求索。復更問言汝何種姓。為上姓中姓下姓乎。[23]又復更問曰。汝[24]於五法常學何律。汝於十二部經[25]常學何等。復更[26]重問。汝[27]今名何受[28]姓云何。汝於三業中常[29]修何業欲求何處。上中下乘汝何乘所攝。求究竟乎求分段[30]耶。如是[31]無窮重問。身便得患而即命終。以是因緣今故語汝。若以施時莫擇上中下[32]性實相世諦。於有無法而不[33]分別。若分別者即名菩薩著我人壽者亦著行者。不名菩薩住心中道得究竟慧。
善男子我今復更略說往昔因緣。我於往昔作一比丘。時有居士設大施會。請沙門婆羅門。貧窮下賤。須衣與衣。須食與食。須珍寶與珍寶。我時[34]甚大貧窮而無資財。我時望得[35]珍寶物故往詣會所。於其中[36]道見有大橋。於其橋上見眾多人怱怱往來。時諸人中有一智者。我以愚意問此人言。此橋何人所作。此河從何[37]而來。今向何[38]去。復問此木何林所生。何人所斫。何象所載。[39]此木為青為白為赤為黑。何日所作。此木松也柏也柳也。曲也直也有節無節也。破此木[40]鐵何冶所出。何匠所[41]造。此水鹹也苦也甜也深也淺也。何用作此橋也。
善男子我於爾時。次第而作七千八百問已。爾時智者便答我言。咄癡沙門居士請汝。汝但涉路至於會所。可得悅意後不生悔。汝今捨問如是等事。於身無利何用問為。如是等木何野所生。何人所造何斧所斫。咄沙門[42]今且速去還當語汝。我時聞此語已。涉路而去便到會所。所食蕩盡財寶無餘。我時見已懊惱結恨。[43]㘁聲叫言是何苦哉。心口所失值如是苦。還到橋上見[44]向智人。時人問言沙門汝云何憔悴如是多不吉[45]耶。我時答言以貧窮故往詣會所。欲求[46]衣食所須之具。於其中間以見於汝。徒問無益之言。使我不值飲食所須財[47]寶。以是因緣我心生惱。
爾時智者而答我言。夫為比丘於身無利。[48]理不應問何用問為。善士比丘汝以一誤失現在利。從今已往於身無[49]利。慎莫多問應觀諸法。於身利者[50]宜應須問。何謂為利。觀有為法應以遠離此即為利。[51]觀平等法[52]宜應親近此即為利。不讚已[53]毀他此[54]即為利。自[55]既了達教他了達此即為利。自[56]能厭離世樂亦教他離此即為利。自知[57]莫問無利[58]益亦教他莫問此即為利。我向了達知問無利。[59]是故語汝速往會所。善男子爾時智者說此法時。忉利諸天九十二億。在虛空中聽智者所說。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五百居士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我於爾時[60]得入陀羅尼門。善男子我因是已來。得入究竟慧住心中道。阿羅漢都無是事。云何[61]當得究竟慧耶。[1]以毀大乘讚諸小乘。是故不得究竟慧耳。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人者今何所在。[2]世尊受是果報經幾劫乎。佛[3]號云何劫名何等其王名何。佛告阿難。善男子吾今可以譬喻語汝。設有一人身力無量。[4]末三千大千世界盡為微塵。善男子且置是事。此人[5]復取十方微塵等三千大千世界亦末為塵。如是次第十方恒[6]河沙世界亦末為塵。可知其數不。阿難白佛言。世尊一世界乃至百世界尚不可數。況微[7]塵耶。善男子如是世界可知其數。彼佛去世後復過於是佛號栴檀華如來至真等正覺。國名尊[8]常劫名淨持王名栴檀果。栴檀華佛生彼王宮。成等正覺而取涅槃。次後有佛名釋迦牟尼。如是次第二萬億釋迦牟尼佛吾悉供養。最初佛者令我堅固陀羅尼。豈異人乎今即文殊師利法王子是。爾時居士設法會者。今華聚菩薩摩訶薩是。爾時五百居士者今則五百大弟子是。爾時王子菩薩居士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五百大弟子無量大眾。及與阿難歡喜奉行。
大方等陀羅尼經卷第三
校注
[0652001] 夢行分【大】,〔-〕【宋】【元】【明】 [0652002] 爾【大】,夢行分第三爾【宋】【元】【明】 [0652003] 見如是【大】下同,如是見【宋】下同【元】下同【明】下同 [0652004] 著【大】,者【元】【明】 [0652005] 上於【大】,夢上【宋】【元】【明】 [0652006] 檀【大】,壇【明】 [0652007] 行【大】,於【宋】【元】【明】 [0652008] 夫【大】,天【宋】 [0652009] 波【大】,婆【元】【明】 [0652010] 善女人【大】,〔-〕【宋】【元】【明】 [0652011] 香【大】,水【宋】【元】【明】 [0652012] 今【大】,故【宋】【元】【明】 [0652013] 修行受持【大】,受持修行【宋】【元】【明】 [0652014] 得【大】,用【宋】【元】【明】 [0652015] 所【大】,得【宋】【元】【明】 [0652016] 勸【大】,勸請【宋】【元】【明】 [0652017] 願【大】,諸願【明】 [0652018] 世【大】,諸【明】 [0652019] 行【大】,〔-〕【宋】【元】【明】 [0652020] 復次爾時【大】,爾時復次【宋】【元】【明】 [0652021] 根【大】,限【元】【明】 [0652022] 有【大】,〔-〕【宋】,又【元】【明】 [0652023] 懸繒幡蓋又【大】,而以懸繒幡蓋在於道場應【宋】【元】【明】 [0652024] 力【大】,者【元】【明】 [0653001] 悉【大】,都【宋】【元】【明】 [0653002] 莊【大】,〔-〕【宋】【元】【明】 [0653003] 復次爾時【大】,爾時復次【宋】【元】【明】 [0653004] 亦照【大】,爾時【宋】【元】 [0653005] 塵【大】,塵等【宋】【元】【明】 [0653006] 於諸法性無不了達【大】,無不了達而諸法性【宋】【元】【明】 [0653007] 行【大】,之【宋】【元】【明】 [0653008] 於現【大】,〔-〕【宋】【元】【明】 [0653009] 毀【大】,〔-〕【宋】【元】【明】 [0653010] 頂【大】,頭【宋】 [0653011] 也【大】,〔-〕【宋】【元】【明】 [0653012] 復次【大】,〔-〕【宋】【元】【明】 [0653013] 有惡【大】,惡有【宋】【元】【明】 [0653014] 憍慢【大】,慢憍【宋】【元】【明】 [0653015] 悉在心懷明了不忘【大】,了不忘失悉在心懷【元】【明】,了不忘失爾悉在心懷【宋】 [0653016] 爾【大】,〔-〕【宋】 [0653017] 乃至【大】,及【元】【明】 [0653018] 至【大】*,志【宋】*【元】*【明】* [0653019] 惡【大】,苦【宋】【元】【明】 [0653020] 為【大】,於【宋】【元】【明】 [0653021] 世尊【大】,〔-〕【宋】【元】【明】 [0653022] 或【大】,或將【元】【明】 [0653023] 覩見【大】,而視【宋】【元】【明】 [0653024] 得【大】,所得【宋】【元】【明】 [0653025] 作【大】,作如【宋】 [0653026] 時【大】,時時【宋】【元】【明】 [0653027] 悉【大】,其【宋】【元】【明】 [0653028] (在…淨國)十一字【大】,虛空法座及清淨國界見清淨國界【宋】【元】【明】 [0653029] 得【大】,便【宋】【元】【明】 [0653030] 羅【大】,羅尼【宋】【元】【明】 [0653031] 故來【大】,來至【宋】【元】【明】 [0653032] 決【大】,常【宋】【元】【明】 [0653033] 至【大】,詣【宋】【元】【明】 [0653034] 受【大】,聞【宋】【元】【明】 [0653035] 今【大】,〔-〕【宋】【元】【明】 [0653036] (世尊…此)八字【大】,前世尊自了何為用說為【宋】【元】【明】 [0653037] 此經典【大】,於此經【宋】,持此經【元】【明】 [0653038] 此【大】,〔-〕【宋】【元】【明】 [0654001] 不【大】*,不取【宋】*【元】*【明】* [0654002] 也【大】*,〔-〕【宋】*【元】*【明】* [0654003] 當【大】,當取【宋】【元】【明】 [0654004] (有…業)七字【大】,不往生於三途分【宋】【元】【明】 [0654005] 氣【大】,〔-〕【宋】【元】【明】 [0654006] 亦【大】,〔-〕【宋】【元】【明】 [0654007] 若【大】,若謂【宋】【元】【明】 [0654008] 神【大】,德【宋】【元】【明】 [0654009] 大士【大】,〔-〕【宋】【元】【明】 [0654010] 國【大】,國土【宋】【元】【明】 [0654011] 典不耶【大】,不【宋】【元】【明】 [0654012] 彼【大】,其【宋】【元】【明】 [0654013] 不隱【大】,〔-〕【宋】【元】【明】 [0654014] 近於死【大】,不死者【宋】【元】【明】 [0654015] 仕官者【大】,事仕䆠【宋】【元】【明】 [0654016] 目𥆔【大】,孔𥆔【宋】【明】,孔顤【元】 [0654017] 中【大】,窹中【宋】,中醒寤【元】【明】 [0654018] 彼【大】,其【元】【明】 [0654019] 汝可【大】,可以【宋】【元】【明】 [0654020] 或時【大】,時或【宋】【元】【明】 [0654021] 受【大】,授【宋】【元】【明】 [0654022] 唯【大】,惟【宋】 [0654023] 三【大】,一【宋】【元】【明】 [0654024] 當以【大】,〔-〕【宋】【元】【明】 [0654025] 多【大】,眾多【宋】【元】【明】 [0654026] 聲聞【大】,〔-〕【宋】【元】【明】 [0654027] 謂【大】,為【元】【明】 [0654028] 置【大】,著【宋】【元】【明】 [0654029] 敬禮【大】,禮敬【宋】【元】【明】 [0654030] 不【大】,無【宋】【元】【明】 [0654031] 諍論【大】,紛紜諍【宋】【元】【明】 [0654032] 也【大】,〔-〕【宋】【元】【明】 [0654033] 生【大】,〔-〕【宋】【元】【明】 [0654034] 見【大】,見諸難【宋】【元】【明】 [0654035] 也【大】,耶【宋】【元】【明】 [0654036] 慧【大】,智慧【宋】【元】【明】 [0654037] 涅【大】,般涅【宋】【元】【明】 [0654038] 故【大】,故以【宋】【元】【明】 [0654039] 寶【大】,尊【宋】【元】【明】 [0655001] 性【大】,性者【宋】【元】【明】 [0655002] 定【大】,者【元】【明】 [0655003] 復【大】,〔-〕【宋】【元】【明】 [0655004] 無【大】,無相【宋】【元】【明】 [0655005] 累【大】,累若離我行亦菩薩累【元】【明】 [0655006] 心【大】,〔-〕【宋】【元】【明】 [0655007] 得名【大】,心得【宋】【元】【明】 [0655008] 也【大】*,〔-〕【宋】*【元】*【明】* [0655009] 得名為【大】,名【宋】【元】【明】 [0655010] 心中道【大】*,中道心【宋】*【元】*【明】* [0655011] 定【大】*,正【宋】*【元】*【明】* [0655012] 雖然【大】,〔-〕【宋】【元】【明】 [0655013] 亦【大】,〔-〕【宋】【元】【明】 [0655014] 有【大】,觀有【宋】【元】【明】 [0655015] 如是【大】,〔-〕【宋】【元】【明】 [0655016] 豪【大】,不豪【宋】 [0655017] 麁妙【大】,妙好【元】【明】 [0655018] (不應…事)八字【大】,亦不選擇上諸事等【宋】【元】【明】 [0655019] 不【大】,而不【宋】【元】【明】 [0655020] 於我【大】,我所【宋】【元】【明】 [0655021] 至【大】,詣【宋】【元】【明】 [0655022] (而住…言)十字【大】,住此欲求索何復更而問【宋】【元】【明】 [0655023] 又復更問曰【大】,復更而問【宋】【元】【明】 [0655024] 於【大】,以【宋】【元】【明】 [0655025] 常學何等【大】,法常以學何【宋】【元】【明】 [0655026] 重【大】,而【宋】【元】【明】 [0655027] 今【大】,以【宋】【元】【明】 [0655028] 姓云何【大】,性何如【宋】【元】【明】 [0655029] 修【大】,求【宋】【元】【明】 [0655030] 耶【大】,也【宋】【元】【明】 [0655031] 無窮重【大】,次第而【宋】【元】【明】 [0655032] 性【大】,姓【宋】【元】【明】 [0655033] 分別若分別【大】,應門若謂門【宋】【元】【明】 [0655034] (甚大…財)八字【大】,極大貧而無所有【宋】【元】【明】 [0655035] 珍寶物【大】,有財【宋】,財賄【元】【明】 [0655036] 道【大】,路【宋】【元】【明】 [0655037] 而【大】,所【宋】【元】【明】 [0655038] 去【大】,流【宋】【元】【明】 [0655039] (此木…黑)十字【大】,青呼白呼黑呼【宋】【元】【明】 [0655040] 鐵【大】,斧【宋】【元】【明】 [0655041] 造【大】,作【宋】【元】【明】 [0655042] 今且速去還當【大】,汝今速去還已【宋】【元】【明】 [0655043] 㘁【大】,嘷【明】 [0655044] 向智【大】,如向【宋】,所向【元】【明】 [0655045] 耶【大】*,也【宋】*【元】*【明】* [0655046] 衣【大】,衣服飲【宋】【元】【明】 [0655047] 寶【大】,賄【宋】【元】【明】 [0655048] 理【大】,而【宋】【元】【明】 [0655049] 利慎莫多【大】,益而莫生【宋】【元】【明】 [0655050] 宜應須【大】,而應生【宋】【元】【明】 [0655051] 觀【大】,觀世【宋】【元】【明】 [0655052] 宜【大】,而【宋】【元】【明】 [0655053] 毀【大】,不毀【宋】【元】【明】 [0655054] 即【大】*,則【宋】*【元】*【明】* [0655055] 既【大】,以【宋】【元】【明】 [0655056] 能【大】,以【宋】【元】【明】 [0655057] 莫【大】,於【宋】【元】【明】 [0655058] 益【大】,者【宋】【元】【明】 [0655059] 是【大】,我【宋】【元】【明】 [0655060] 得【大】,便【宋】【元】【明】 [0655061] 當【大】,而【宋】【元】【明】 [0656001] 以【大】,而【宋】【元】【明】 [0656002] 世尊【大】,〔-〕【宋】【元】【明】 [0656003] 號【大】,名【宋】【元】【明】 [0656004] 末【大】*,抹【宋】【元】* [0656005] 復【大】,復即【宋】【元】【明】 [0656006] 河【大】,〔-〕【宋】【元】【明】 [0656007] 塵【大】,塵數【元】【明】 [0656008] 常【大】,帝【宋】【元】【明】【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1 冊 No. 1339 大方等陀羅尼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11-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