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劫經卷第[22]八
[23]千佛發意品第二十二
喜王菩薩復白佛言:「善哉!世尊!唯垂愍哀,說此劫中千佛本末,昔始作行得為菩薩時,在何佛所[24]初發道意,積功累德每生自剋供養諸佛,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佛告喜王菩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發意本末。」喜王菩薩與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言:「拘留孫佛本宿命時,見月意如來,心中亘然[25]如冥覩明,知[26]道無上三界最尊,則求寶蓋貢上其佛,初發道意精進不[27]懈,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28]鉤那含佛本宿命時,見師子如來,貢上寶[29]瓔及須[30]漫花,因[31]初發道[32]心積功累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其迦葉佛本宿命時,生梵志家作幼童子,見思夷最如來心中解悅,[33]脫身所著妙好寶帶貢上其佛,初發道意行菩薩[34]法不中懈廢,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佛言:「今我成佛,號釋迦文,本宿命時作良醫師,主治人病得醫功夫寶物衣具。見往古佛,與吾同號亦字能仁如來,[35]知之至尊,因持衣物貢上其佛,初發道意行四等心,四恩六度空無相願,不中取證逮得無所從生法忍。見[1]定光佛示現受決,欲濟一切三界眾生,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慈氏如來本宿命時,作轉輪聖王,見佛名逮無極,因發道心請佛聖眾供以甘饍,貢上光寶以施一切,所在[2]仁慈愍諸不逮,周旋生死如[3]恒河沙劫不以為[4]劬,自致至佛度脫一切,值其上壽人命八萬四千歲時。
「師子如來本宿命時,從初發心,佛名晃昱音,因其發心,以五寸五納衣奉上其佛,供事世尊行菩薩法,自致成佛。
「光[5]焰如來本宿命時,曾作賈客入海獲致琦珍,從無量[6]光佛所初發道心,時見世尊心中忻[7]然,以明月珠貢上其佛,因其道心行菩薩法,自致成佛度脫一切。
「牟尼如來本宿命時,從悅意如來初發道心,時作凡人財富無量,見佛心開,珠[8]挍飾蓋貢上其佛,因其道心行菩薩法,心中願言:『以是功德歸流十方皆見覆護。』精進不懈自致[9]正覺度脫一切。
「善目如來本宿命時,從琦妙佛初發道心,于時見佛心中㸌然貢上華香,[10]因[11]其道意行菩薩法,奉四等心四恩[12]四辯六度無極,愍傷十方致最正覺,度脫一切危厄眾生蒙濟弘安。
「善宿如來本宿命時,從安悅如來初發道心,時為長者見佛歡悅,貢上[13]珓珞妙好重閣,供養其佛,因其道意行菩薩法,欲度十方自致成佛度脫一切。
「華氏如來本宿命時,見導御佛初發道心,時[14]本貧厄,因其發心知三界空,便脫死人衣貢上其佛,奉菩薩法欲度[15]脫眾生,富以七財使諸眾生莫致貧厄,十方覆護,自致成佛度脫一切。
「第[16]二華氏[17]如來、至真、等正覺,本宿命時,從超越首佛初發道心,持洗口柳枝一枚貢上其佛,因其道意行菩薩法,度脫眾生自致正覺,救眾危厄三界之難[18]也。
「[19]道師如來本宿命時,見至誠佛[20]從初發道心,時作凡人,以身所有好床坐具及赤栴檀貢上其佛,因其道心行菩薩法,欲濟十方自致得佛度脫一切。
「大[21]多如來本宿命時,從[22]供稱佛初發道心,時欲入城見佛出城,因為稽首歸命供養,貢上至心而奉好竹,心自念言:『使諸眾生行直如竹莫有邪志。』由是之故常遇三寶,自致正覺救濟十方。
「大力如來本宿命時,從師意佛[23]所初[24]發道心,時生香家作子,[25]賣眾好香,見佛入城心中大悅,貢上其佛木[26]榓澡[27]罐,手執美香殊異雜薰,隨尊侍衛,願一切眾生悉入道門,因是自致得成正覺度脫一切。
「星宿王如來本宿命時,從施[28]意佛初發道心,時在其國貧無所有,為人客作[29]放牛使[30]令,見佛欣然,以時節花貢上其佛,行菩薩道精進不懈,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修藥如來本宿命時,從微妙香佛初發道心,時作御師見佛世尊,[31]供順歸命無上大聖,以卑遜心與佛談言,[32]以是之故除三界難,自致成佛一切蒙恩。
「名稱英如來本宿命時,從[33]燈電佛初發道心,見佛說法則以幢幡上其如來,[34]即夜然燈夙夜勤修,自致成佛,度脫三界之難五趣之患,皆恃福慶靡不得安。
「英妙如來本宿命時,從蓮華佛初發道心,其身爾時[35]適行犁種,見佛歡喜捨犁牛去稽首佛足,以解脫華供養上佛,願使眾生犁道德田自致得佛,由是遵行四等四恩三脫六度,便成正覺度脫一切。
「大光如來本宿命時,從大[36]錠光佛初發道心,時在其國最為貧厄,入行曠野見佛僧眾,以錢上佛供養至尊,在曠野中燒香然燈,願三界眾生心空意淨[37]由如曠野,三世普明無三毒冥,故自致得佛度脫一切。
「解陰如來本宿命時,從梵音佛初發道心,時作皮師,貢上其佛妙好履屣,願使一切[38]近致車乘,然後皆成五通之馳,由是功德自致成佛度脫一切。
「照明如來本宿命時,從離慢意佛初發道心,時作轉輪聖王,以八萬四千行樹貢上施佛,[39]使造精舍,經行其中精進不懈,自致成佛度脫一切。
「日藏如來本宿命時,從無量[40]成佛[41]所初發道心,時為大[A1]姓梵志作子,以拘翼華貢上其佛,緣是之故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月氏如來本宿命時,從名稱[42]葉佛[43]所初發道心,時為金師家作子,以好寶杖貢上其佛,由是之故,自[44]致正覺度脫一切。
「光曜如來本宿命時,從無量明佛初發道心,時生其國最為[A2]貧匱[45]輩,負草行欲於市賣,見佛欣然無以貢上,以草奉佛,願使功德歸流十方,自[46]致成佛度脫一切。
「善照如來本宿命時,從悅意成佛所初發道心,時作園監見佛欣然,以思夷華貢上至尊,行菩薩法心自念言:『使諸眾生心[47]軟如華。』因從精進自致成佛度脫一切。
「無憂如來本宿命時,從離意稱佛所初發道心,時生尊者家為長者子,取[1]最上華以散佛上,慕求大道無上正真,緣是之故自致正覺度脫[2]一切。
「威神如來本宿命時,從德鎧佛所初發道心,時作長者子,以明月珠及紅蓮華貢上其佛,精進不懈自致正覺,度脫三界五趣之患。
「焰光如來本宿命時,從善見佛所初發道心,時作賈客數入大海,以赤栴檀好床臥具貢上其佛,因行菩薩道自致成佛,度脫三[3]世生死之厄。
「執華如來本宿命時,從悅意威佛所初發道心,生彼世時為長者子,以身好衣用乳浣之,燒好名香貢上其佛,欲令功德歸流十方一切蒙濟,緣是之故,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勳光佛如來本宿命時,從[4]不藏威佛所初發道心,時作凡人,見佛悅豫稽首歸命,則以明鏡眾珍琦寶貢上其佛,行菩薩法,緣是之故,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現義如來本宿命時,從無量音佛所初發道心,往昔世時作轉輪聖王,見佛至尊無上大道,以[5]若干[6]挍珞重閣精舍貢上其佛,願使眾生德[7]猶虛空,緣致正覺度脫一切。
「錠曜如來本宿命時,從明娛樂佛所初發道心,在彼世時香家作子,採眾華香以上聖尊,伏心制意,與其家室六十億眷[8]屬俱供養其佛,諮受道法行菩薩法,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光威如來本宿命時,從普稱佛所初發道心,時作[9]仙人居在山中,以好白[10]氈布經行處貢上其佛,知之甚尊行菩薩法,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醫氏如來本宿命時,從離[11]種佛初發道心,時為醫家作[12]子,以持丸藥眾香華物貢上其佛,願一切眾生除三毒病,緣是興意行菩薩法,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善[13]樂如來本宿命時,從[14]其柔順佛初發道心,時為油家子,以油[15]然燈貢上其佛,願令十方各蒙道明,緣是之故,自致正覺救濟[16]一切。
「興盛如來本宿命時,從廣普稱佛所初發道心,貢上其佛細好白㲲,布經行處勸助所施,因是興意奉菩薩行,愍念群生,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醫所如來本宿命時,從離垢佛初發道心,生在醫家學醫弟子,見佛欣喜,貢上其佛若干丸藥,緣行開士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頂[17]髻施如來本宿命時,從普現[18]佛初發道心,時作挍飾[19]瓔珞家子,貢上其佛御乘將護及寶瓔珞,供養奉事,行菩薩法精進不懈,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堅固如來本宿命時,從莫能勝佛初發道心,時作轉輪聖王,見佛世尊,八萬四千七寶床席坐具机筵貢上其佛,因興道意行菩薩法,自致正覺度脫一切。[20]
「[21]首威如來本宿命時,從威王光佛所初發道心,曾為賈客入大海中,以明月珠貢上其佛,斯珠光明照四十里,緣是精進自致正覺無上大道度脫一切。
「難勝如來本宿命時,從堅步越佛初發道心,時主載[22]財見佛欣然,以楊柳枝貢上其佛洗口及齒,緣是淨行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德幢如來本宿命時,從柔稱佛所初發道心,貢上其佛水器大釜,以用洗浴,身垢[23]消除令體[24]汗清淨,[25]造立光明普行施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閑靜如來本宿命時,從無上佛所初發道心,其人時作寶瓔珞師家子,莊嚴瓔珞貢上其佛,以紫金色履屣床香布施奉上,願一切眾生皆得定意,緣是之故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堅重如來本宿命時,從大清悅[26]佛發道[27]心,供[28]養其佛清白細㲲,溫其浴室洗浴聖眾及奉雜香,緣興道意行菩薩[29]道,自致正覺救濟十[30]方。
「梵音如來本宿命時,從柔音佛所初發道心,時為國王監放牧羊,時梵音佛始成正覺在野澤中,見其如來心懷悅豫,分所服麨半奉如來,緣行菩薩無上大道精進不懈,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31]堅強如來本宿命時,從無動步佛所,以手撮[32]最雜寶[33]珍琦供散其佛,作大導師家子因施發意,緣斯功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極上[34]欣如來本宿命時,從無量清淨佛所初發道心,時為王太子,[35]王名娛樂在沙竭國,佛成正覺振其光明普照十方,緣行菩薩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興光如來本宿命時,從威首光佛初發道心,時作轉輪聖王,以好衣服[36]琦珍異寶,貢上其佛福施一切,緣是精進自致正覺無上大道度脫一切。
「大明山如來本宿命時,從[37]往道佛所初發道心,以無憂華貢上其佛,積功累德每生自剋,[38]以大慈悲愍念一切,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金剛如來本宿命時,從堅固佛[39]所,[40]生忉利天作天帝釋,以天意華縵陀勒華,雨下紛紛貢散其佛,緣是行道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41]憶識如來本[42]宿命時,從愛解脫佛所初發道心,[1]用紫金寶珠瓔珞[2]蓋用貢上[3]佛,供散佛身而發道意,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無畏如來本宿命時,從不恐佛所初發道心,作性𢤱悷而喜戲笑,以作伎樂擊鼓歌歎供養樂佛,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寶氏如來本宿命時,從無量音佛所初發道心,時作大臣,以[4]好華香貢上其佛,緣行菩薩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蓮華目如來本宿命時,從普觀佛所初發道心,以自己身所著寶帶床臥貢奉用上如來,欲令一切眾生功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5]力將如來本宿命時,從大御佛所初發道心,時作醫王,持一阿摩勒果貢上其佛,緣[6]其成行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華光如來本宿命時,從一切威佛所初發道心,時作金師,以寶華飾貢上其佛,緣斯具行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7]愛伏如來本宿命時,從誨供佛所初發道心,曾作博戲家子,以好香[8]爐貢上其佛,緣斯積行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大威如來[9]本宿命時,從照曜首佛所初發道心,時作尊者子,以好衣服貢上其佛,緣斯積行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梵氏如來本宿命時,從[10]頒宣尊佛所初發道心,時作[11]大官,令以石蜜[12]甘蔗餳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無[13]量曜如來本宿命時,從淨光明佛所初發道心,[14]時為他賈作,以有好蓋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龍施如來本宿命時,從師子頻申佛所初發道心,時為[15]髻華師家作子,以華寶器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堅步如來本宿命時,從離意勝佛所初發道心,時為珠師家[16]生作子,[17]以寶珠瓔珞床席坐具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不虛見如來本宿命時,從善見佛所初發道心,時家作醫師[18]療生治病,以好雜藥貢上聖眾使治眾病,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精進施如來本宿命時,從度無量佛所初發道心,時作轉輪聖王,興起精舍樓閣房室其數百千,以赤栴檀以為眾床布好坐具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賢力如來本宿命時,從名聞光佛所初發道心,時作凡人,以百味供貢進其佛及與聖眾,而常飯食十姟弟子,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欣樂如來本宿命時,從弘稱佛所初發道心,時為豪貴長者梵志作子,以真珠挍飾[19]妙好𣭘及[20]琦異扇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無退沒如來本宿命時,從寂根佛所初發道心,時作使者,以五比羅果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師子幢如來本宿命時,從清和音佛所初發道心,時作凡人將犁耕田,以一[21]呵摩勒果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勝[22]知如來本宿命時,從無能毀轉法輪佛所初發道心,時作履屣師,以[23]呵梨[24]勒果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法氏如來本宿命時,從無量響佛所初發道心,時作力士,求以好幢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喜王如來本宿命時,從降念佛所初發道心,時作香師,以好雜香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妙御如來本宿命時,從神足威佛所初發道心,時為[25]幼童,以三品果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愛英如來本宿命時,從功勳王佛所初發道心,時為國王明智太子,以華貢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妙天如來本宿命時,從歎度無極佛所初發道心,時作賈客,貢上甘美蜜鉢,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多勳如來本宿命時,從大力佛所初發道心,時為[26]國貧人,貢上其佛一丈六尺經行之處,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眾香手如來本宿命時,從曜妙淨佛所初發道心,時為賣香家子,因香水灑其世尊,經行之處,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順觀如來本宿命時,[27]從見無罣礙佛所初發道心,時在山居,以好繒[28]㲲作[29]挍飾蓋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雨音如來本宿命時,從師子步[30]佛初發道心,時作陶師,而以澡罐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善思如來本宿命時,從普觀佛所初發道[31]心,作採華家子,以一蓮華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快意如來本宿命時,從施超度佛所初發道心,時作尊者子,須[32]曼華[33]鬘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離垢如來本宿命時,從善見佛所初發道心,[34]時夜臥精舍,貢上其佛拭手手巾,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名聞如來本宿命時,染家作子,從善哉像佛所初發道心,盛[A3]阿醯勒取滿手華供散佛上,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大稱如來本宿命時,從意稱佛所初發道心,時在其國最為窮匱,以拘須摩好柔妙華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明珠[1]髻如來本宿命時,從寶淨佛所初發道心,時作幼童,以滿手雜香[2]供散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堅強如來本宿命時,從熾盛光佛所初發道心,時作天上神妙天子,以天好扇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師子步如來本宿命時,從度[3]超越佛所初發道心,曾為蓋師,盛陽暑時貢上其佛蓋及履屣,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神樹如來本宿命時,從寶淨佛所初發道心,[4]時作牧羊人於野牧羊,在[5]途路見佛欣然,即取[6]樹皮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7]輒勝如來本宿命時,從決了覺佛所初發道心,曾作牧羊人,以取好鉢盛滿中乳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智積如來本宿命時,從慧英佛所初發道心,時作凡[8]夫,布設法座一日供養佛比丘眾,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善住如來本宿命時,從動覺佛所初發道心,曾為治皮家作子,貢上其佛滿一[9]抱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虛空如來本宿命時,從行意佛所初發道心,時作客作人,以美水漿貢上其佛,斷所作務己所食具上佛供養,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10]有承樂如來本宿命時,從[11]善根佛所初發道心,[12]貢上其佛施服上尊,下[13]黑良衣[14]不用細㲲,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無量覺如來本宿命時,從[15]威音佛所初發道心,在其[16]方面貢上其佛所可坐樹,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善顏如來本宿命時,從光音佛所初發道心,時採眾果以青蓮華五莖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聖慧如來本宿命時,從善住佛所初發道心,時作比丘處在閑居,淨除其佛所經行處,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光明[17]佛如來本宿命時,從無量威佛所初發道心,居在城市,[18]直百千價坐具床[19]褥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堅誓如來本宿命時,從緣思佛所初發道心,作華鬘師以華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吉祥如來本宿命時,從閑稱佛所初發道心,[20]時負薪行道值風雨,因入精舍見佛弟子,以殊勝華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誠英如來本宿命時,從[21]勳華如來初發道心,時[22]適洗浴以已發心,貢上其佛好香手自施與,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青蓮華如來本宿命時,從妙華光如來所初發道心,時生尊者家作子,聰明勇慧,以紅蓮華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鉤鏁如來本宿命時,從難勝[23]佛所初發道心,時主香市眾事販賣,以赤栴檀塗佛經行地,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安氏如來本宿命時,從軟嚮佛所初發道心,時國王遣[24]行作使者,以三法衣與眾眷屬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慧業如來本宿命時,從善[25]見佛所初發道心,與大眾俱以大幢蓋,和心同意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爾時,世尊粗舉千佛都[26]較本末,使諸一切大[27]會集眾,[28]知其至要欲歎其德,因而頌曰:
歎古品第二十三
於[19]時,佛復告喜王菩薩:「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佛號無量精進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為百千億諸弟子眾天龍鬼[20]神,說是定意。
「時有國王[21]王名德華,聞佛所說是定意義,告其八萬四千諸后婇女及其千子:『是深要定難可分別,斯義所趣甚[22]多巍巍,而不可逮既不可了。雖不能行當求開解,唯口誓願心思本行當勸斯定,佛之所演甚快無量,一切等心咸共勸助。世尊所講甚善![23]甚善!』以是勸助超八十劫生死之難,在於居家逮得總持,名曰事業。無復疑結,皆共篤信如佛所說,以斯德本值見三姟諸佛世尊,皆從諸佛逮此三昧,不墮惡趣勤苦之路三惱之患,不遭八難無閑之厄。因是行業逮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方當成佛道度脫十方莫不蒙濟。於喜王意所趣云何?爾時,德華王豈異人乎?莫造斯觀。所以者何?見今現在無量光如來是也;其王千子,今賢劫中千佛興者是也;勸助斯定神足威德巍巍如是,何況諷誦奉行習持如上法教?」
佛復告喜王菩薩:「乃往過去無央數劫,時有佛號樂無量施,與十姟眾眷屬,圍[24]遶而為說法。其紫金光在所照曜,斯光所照入赤栴檀,木[25]榓美香展轉相勳普周十方,因己精勤慈愍一切,奉清白行致是功報。
「時轉輪王[26]名曰擇明,以是比像供養之具,奉行平等正覺,[27]普悉并[28]周一切聖眾,一一精舍皆與給使。彼亦咸聞是三昧定意,因行斯業[29]并悉[30]普周,一切正法佛所宣布,亦共一心咨受要義。
「時佛侍者名曰無損智,博聞最上不失佛意,隨時之宜不違繩墨。其佛應時告彼侍者:『佛曉了解是三昧定,如吾本學此三昧法不可居家,能分別暢斯義甚遠。』時轉輪王聞此至教,心自念言:『在國穢濁出乃清淨,寧可棄國除去鬚髮捨家捐業,服著袈裟行作沙門,釋濁就清乃應佛教。』輒如所計棄國捨[1]城不貪四方,除去鬚髮被[2]法袈裟行作沙門,及與千子八萬大臣八萬四千諸后婇女,皆從出家悉作沙門,咸[3]往詣佛稽首足下,長跪叉手,諮問世尊此三[4]昧定。
「時佛知心性,以是三昧具足七日廣為解說。斯等聞之展轉相謂:『是三昧法甚難見聞,我等寧可好諦書寫此三昧定,持諷誦學為人具說。』咸共書寫供養奉事,各執經卷少能諷誦,壽終之後皆共和同,見六十姟諸佛正覺,[5]各諸佛所聞是三昧,皆棄捐[6]家出作沙門普得斯定。以是德本悉當得佛,如本所誓不違正願。」
佛言:「喜王!欲知爾時普廣意轉輪聖王,則定光如來是也;其佛侍者,名曰無[A4]損智比丘者,維衛佛是也;其王千子,是賢劫中過千佛已,六十五劫當斷無佛,然後有劫號[7]大名稱,皆同斯劫成最正覺。其彼世時八萬大臣,在大名稱劫而復學道,過[8]是劫已中間斷絕,竟八十劫都無佛興,然後有劫名喻星宿,其八萬大臣於斯劫中成最正覺。過星宿劫中間斷絕,竟三百劫[9]中[10]久無佛興,然後有劫名[11]重清淨。此轉輪聖[12]王[13]后[14]妃婇女八萬四千,當於其劫成最正覺各各異號。」
佛言:「喜王!斯三昧定果報無極巍巍如是。是故,喜王!今佛囑累一切菩薩,若有菩薩志性仁和,心無所慕不貪身命,唯念當求是三昧定。若有菩薩,至欲速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當勤精進學斯三昧定意,受持諷誦一心奉行,為他人說廣解其義。」
佛於是頌曰:
佛復告喜王:「若有菩薩,千劫之中奉六度無極[30]捨權方便,不如一時聞是三昧正[31]定以用勸助。[32]昔古已來所立福慶,比斯經典所建功祚,百倍千倍萬倍巨億萬倍無以為喻。所以者何?斯[33]經至要,去來今佛之所由生,大目、阿彌陀、阿閦如來,賢劫千佛三世無限,皆由是定自致成佛。猶如虛空含受一切萬種所有十方三界有無諸形,斯定如是,無上正真[34]含苞大道,開化黎庶皆入法身。」
佛說是經時,不可計菩薩聞之亘然,皆[35]得立不退轉地,無央數人悉發無上正真道意,十方會者皆咸蒙恩,八十億載諸天人民遠塵離垢諸[36]法眼生。
是諸天人聞佛所說,善心生焉道意明矣,散華周遍三千大千世界以覆佛上。此三千世界六反震動,天住虛空鼓百千伎,以娛樂佛及諸大眾。喜王菩薩等三十億人,普皆一時得是三昧。
時天帝釋[37]前白佛言:「快哉法化,其義至深妙哉難及,從古至今未曾見聞如是真義,諸度無極種種別異,品品所宣靡不盡暢,內外表裏法教所開,三毒五陰十二牽連,四大六衰諸蔽睡眠靡不[38]忽除,宣示四等四恩六度無極,空無相願大慈大哀,善權方便敷演道化,以消眾生八萬四千眾結塵勞,尋輒滅除四魔為伏,真道法藥療三界病,三達之船載度十方,去來今佛之所由生,歎諸過去無央數佛。[39]始元諸尊發意以來,積行至真自致成[40]佛,化諸當來菩薩所行,千佛本末發意成佛,國土父母諸子、侍者左右上首、眾所學教弟子,吾等聞之如冥覩明。若有學是賢劫三昧經典之要,吾與官屬往營護之,當令心安意定不忘,在其左右而宿衛之,勅眾邪鬼自然消除,令諸學士恣意精修長得安隱。」
佛言:「善哉!天帝!吾代爾喜,乃欲助衛無上大道,去來今佛之所由生,除權方便六度無極三十七品,一切諸法所不能逮,其學斯法超越生死疾成正覺。」
爾時,四天王前白佛言:「我等,世尊!放捨天上自然之樂,往詣法師而擁護之,百由旬外令無伺求得其便者,使[1]護法師廣布道化,古大聖教永得久存,令賢劫中千佛本末周流十方。諸當來學聞之慕及從是得成,使此三昧而不斷絕,興隆三寶一切蒙濟。」
囑累品第二十四
爾時,世尊告賢者阿難:「受斯本法古今諸佛之所由生也,人命難得,經道難值,佛世難遇。所以知難,千佛過已,六十五劫世無有佛,中間[2]曠絕;過大稱劫,八十劫中亦復無佛;過星宿劫,經三百劫,[3]玄斷法教佛不復興,至淨光劫乃當有佛。是故知之,佛世難值世人可傷,投在盲冥不識道教,流墮生死輪轉無際;若在地獄燒炙毒痛,不可復計億載年歲;餓鬼飢渴窮乏甚困,生死不得[4]苦惱燋然,不可計數脫出無期;畜生禽獸轉相食噉,受斯毒害動有劫數。從冥入冥從苦入苦,出於地獄復入餓鬼,出於餓鬼復入畜生,地蟲[5]屎蟲草蟲[6]螟蟲,一一說之不可終極,痛不可言甚可憐傷。
「佛出世間皆為斯類,開示語[7]之不肯信受,放心蕩逸如盲投冥,如狂溺水,[8]猶迷[9]趣[10]谷不見眾難。佛以大慈顯揚大道,頒宣諸度八萬四千,以無量法以化眾生,八萬四千眾結之患、四魔之難,皆為降伏,不計吾我,使發無上正真道意行菩薩法,濟生死苦無三惡趣,自度脫彼無三界患。
「然後來世諸學四輩,聞菩薩法知之為快,不能諷[11]誦抱著心懷,喜雜句說,不志深妙空法之義,聞至深慧亘然無際。又[12]興所習以為第一,有聞大道謂不[13]緒聽,欲得易解說其罪福,攀緣稱說倚俗神仙世典雜言,謂之至妙咸共學聽,歡喜無量以自忻慶,荷宿功福聞講深法反[14]復解義,[15]名言[16]復重而不可知,便睡眠寐或臥不聽,正法[17]滅盡皆由是矣。」
佛言:「我往過去無數劫時,喜雜句說[18]妄想倚住,六度無極不能自達通致大道,至定光佛乃了亘然,捨眾妄想心無所著,乃能逮得無所從生法忍,為定光佛所見授決。解三世空,以無礙法,尋[19]覩於今五濁之世,多逆少順罪不可計,在於末世示現佛身,度餘濁俗使行道法,濟三界難悉令永安。」
佛告阿難:「受是過去諸佛學業,當來現在諸度無極八千四百變為八萬四千,及其賢劫千佛本末宿命所行,從初發心[20]至成佛道,國土壽命父母妻子,上尊弟子得度人數,所當開化。猶如種樹下子在土,視不可知人不見之。又本其子稍稍生長,因成大樹甚高巍巍,然後大樹廣有所覆,枝葉華實多所饒益遠近眾人。菩薩如是,從初[21]發心[22]已來,種少少福積功累德,遂至無限諸度無極,自致成佛度脫一切。
「賢者阿難!受持諷誦為他人說,將來菩薩所當奉行,若於千劫行六度無極[23]無善權方便,不如聞是經典[24]之要福多於彼,何況至心受持諷誦?宣示同學四輩一心奉行,福不可喻,慇懃書寫勿失一字。所以者何?去來今佛之所由生,宣示同學普流十方,一切蒙慈乃報佛恩。」
阿難白佛:「唯[25]奉當受宣布示[26]語一切。此名何經?以何奉持?」
佛告阿難:「是名『賢劫三昧千佛本末決諸法本三昧正定』,當受奉行,宣布八極上下無[27]極。」
佛說如是,喜王菩薩、一切開士、諸聲聞等,天、龍、鬼神、阿須倫、世間人民,聞佛所說莫不歡喜,作禮而去。
賢劫經卷第[28]八
《賢劫經》,永康元年七月二十一日,月支菩薩竺法護,從罽賓沙門得是賢劫三昧,手執口宣。時竺法友從洛寄來,筆受者趙文龍。使其功德福流十方,普遂蒙恩,離於罪蓋。其是經者,次見千佛,稽首道化,受菩薩決,致無生忍,至一切法,十方亦爾。
校注
[0058022] 八【大】,十【宋】【元】【明】【宮】 [0058023] 不分卷【聖】 [0058024] 初【大】,發【宮】 [0058025] 如【大】,而【聖】 [0058026] 道【大】,道然【宋】【宮】 [0058027] 懈【大】,解【宮】 [0058028] 鉤那含【大】,拘那鋡【宋】【元】【明】【宮】 [0058029] 瓔【大】,瑛【宮】【聖】 [0058030] 漫【大】,曼【宋】【元】【明】,彌【宮】 [0058031] 初【大】,〔-〕【宋】【元】【明】【宮】 [0058032] 心【大】,意【宋】【元】【明】【宮】 [0058033] 脫【大】,〔-〕【聖】,解【宮】 [0058034] 法【大】,道【宋】【元】【明】【宮】 [0058035] 知【大】,〔-〕【元】【明】 [0059001] 定【大】,錠【宋】【元】【宮】 [0059002] 仁【大】,人【聖】 [0059003] 恒【大】,江【宮】【聖】 [0059004] 劬【大】,拘【聖】 [0059005] 焰【大】*,炎【宋】【聖】* [0059006] 光【大】,〔-〕【聖】 [0059007] 然【大】,喜【宋】【元】【明】【宮】 [0059008] 挍【大】,珓【聖】 [0059009] 正【大】,心【宮】 [0059010] 因【大】,周【聖】 [0059011] 其【大】,具【宮】 [0059012] 四辯【大】,而辨【聖】 [0059013] 珓珞【大】,校露【宋】【宮】,交露【元】【明】 [0059014] 本【大】,大【宮】 [0059015] 脫【大】,〔-〕【宋】【元】【明】【宮】 [0059016] 二【大】,〔-〕【聖】 [0059017] 如來【大】,〔-〕【聖】 [0059018] 也【大】,〔-〕【宋】【元】【明】【宮】 [0059019] 道【大】,導【宋】【元】【明】【宮】【聖】 [0059020] 從【大】,〔-〕【宋】【元】【明】【宮】 [0059021] 多【大】,名【宋】【元】【明】 [0059022] 供【大】,洪【元】【明】【宮】 [0059023] 所【大】,〔-〕【宋】【元】【明】【宮】【聖】 [0059024] 發【大】,〔-〕【聖】 [0059025] 賣【大】,齎【宮】 [0059026] 榓【大】,蜜【宋】【元】【宮】【聖】,密【明】 [0059027] 罐【大】,灌【宋】【元】【明】【宮】【聖】 [0059028] 意【大】,音【宋】【元】【明】【宮】【聖】 [0059029] 放【大】,牧【宋】【元】【明】【宮】 [0059030] 令【大】,〔-〕【聖】 [0059031] 供【大】,恭【宋】【元】【明】【宮】 [0059032] 以【大】,由【宋】【元】【明】【宮】 [0059033] 燈【大】*,鐙【聖】*,錠【宮】 [0059034] 即【大】,既【宋】【元】【明】【宮】【聖】 [0059035] 適【大】,這【聖】 [0059036] 錠【大】,定【宋】【元】【明】【宮】 [0059037] 由【大】,猶【宋】【元】【明】【宮】 [0059038] 近【大】,延【聖】 [0059039] 使【大】,便【宋】【元】【明】【宮】 [0059040] 成【大】*,威【宋】【元】【明】【宮】【聖】* [0059041] 所【大】,〔-〕【宋】【元】【明】【宮】 [0059042] 葉【大】,華【宋】【元】【明】【宮】 [0059043] 所【大】*,〔-〕【宋】【元】【明】【宮】【聖】* [0059044] 致【大】,致成【宋】【元】【明】【宮】 [0059045] 輩負【大】,負薪【宋】【元】【明】【宮】【聖】 [0059046] 致【大】,然【宮】 [0059047] 軟【大】,濡【宮】 [0060001] 最【大】,耳【宮】【聖】 [0060002] 一切【大】,十方【宮】 [0060003] 世【大】,界【宋】【元】【明】【宮】 [0060004] 不【大】,〔-〕【宮】 [0060005] 若干【大】,千【宮】 [0060006] 挍珞【大】,校露【宋】【宮】,交露【元】【明】,珓珞【聖】 [0060007] 猶【大】,由【宮】 [0060008] 屬【大】,屬眾【宋】【元】【明】【宮】 [0060009] 仙【大】,山【聖】 [0060010] 氈【大】*,潔【聖】* [0060011] 種【大】,憶【宋】【元】【明】【宮】 [0060012] 子【大】,子見佛欣喜【宋】【元】【明】【宮】 [0060013] 樂【大】,導【元】【明】 [0060014] 其【大】,甚【聖】 [0060015] 然燈【大】,燃鐙【聖】 [0060016] 一切【大】,三界【宮】 [0060017] 髻【大】,結【宮】【聖】 [0060018] 佛【大】,佛所【宋】【元】【明】【宮】 [0060019] 瓔【大】*,英【聖】* [0060020] 卷第十二終【聖】 [0060021] 卷第十三首【聖】 [0060022] 財【大】,材【宋】【元】【明】【宮】 [0060023] 消【大】,清【宮】 [0060024] 汗【大】,〔-〕【宋】【元】【明】【宮】 [0060025] 造【大】,道【宋】【元】【明】 [0060026] 佛【大】,佛初【宋】【元】【明】【宮】,佛初心【聖】 [0060027] 心【大】,〔-〕【聖】 [0060028] 養【大】,施【宋】【元】【明】【宮】 [0060029] 道【大】,法【宋】【元】【明】【宮】 [0060030] 方【大】,方取要言之不能一一講說千佛本末【宋】【元】【明】【宮】 [0060031] 堅強【大】,次堅【宮】 [0060032] 最【大】,取【宋】【元】【明】【宮】【聖】 [0060033] 珍琦【大】,琦珍【宋】【元】【明】【宮】 [0060034] 欣【大】,欣妙【宋】【元】【明】【宮】 [0060035] 王【大】,〔-〕【宋】【元】【明】【宮】 [0060036] 琦珍【大】,珍琦【宋】【元】【明】【宮】 [0060037] 往【大】,住【宋】【元】【明】【宮】【聖】 [0060038] 以【大】,以以【聖】 [0060039] 所【大】,所初發道心【宋】【元】【明】 [0060040] 生【大】,在【宋】【元】【明】【宮】 [0060041] 憶【大】,億【聖】 [0060042] 宿命【大】,〔-〕【聖】 [0061001] 用【大】,以用【宋】【宮】【聖】,以妙【元】【明】 [0061002] 蓋【大】,盡【元】【明】 [0061003] 佛【大】,其佛【元】【明】,尊【宮】 [0061004] 好華【大】,華好【宋】【元】【明】【宮】【聖】 [0061005] 力【大】,〔-〕【聖】 [0061006] 其【大】,斯【宮】 [0061007] 愛伏【大】,伏愛【元】【明】 [0061008] 爐【CB】【麗-CB】【聖】,鑢【大】,鑪【宮】 [0061009] 本【大】,本自【宋】【元】【明】【宮】 [0061010] 頒【大】,班【宮】 [0061011] 大【大】,太【元】【明】 [0061012] 甘【大】,飦【聖】,芊【宮】 [0061013] 量【大】,〔-〕【聖】 [0061014] 時【大】,〔-〕【宋】【元】【明】【宮】【聖】 [0061015] 髻華【大】,華鬘【宋】【元】【明】【宮】 [0061016] 生【大】,〔-〕【宋】【元】【明】【宮】 [0061017] 以【大】,〔-〕【聖】 [0061018] 療生【大】,主療【宋】【元】【明】【宮】 [0061019] 妙好𣭘【大】,好妙拂【宋】【元】【明】【宮】 [0061020] 琦【大】,奇【元】【明】 [0061021] 呵【大】,阿【宋】【元】【明】【宮】【聖】 [0061022] 知【大】,智【宋】【元】【明】 [0061023] 呵【大】,訶【宋】【元】【明】,阿【聖】 [0061024] 勒【大】,一【宮】 [0061025] 幼【大】*,幻【聖】* [0061026] 國貧人【大】,困貧【宮】 [0061027] 從【大】,〔-〕【聖】 [0061028] 㲲【大】*,縶【聖】* [0061029] 挍【大】,絞【聖】 [0061030] 佛【大】,佛所【宋】【元】【明】【宮】 [0061031] 心【大】,心時【宋】【元】【明】【宮】 [0061032] 曼【大】,漫【聖】 [0061033] 鬘【大】,髻【聖】 [0061034] 時【大】,〔-〕【宋】【元】【明】【宮】【聖】 [0062001] 髻【大】,結【宮】【聖】 [0062002] 供【大】,共【聖】 [0062003] 超【大】,〔-〕【宮】 [0062004] 時【大】,行【宮】【聖】 [0062005] 途【大】,塗【宮】【聖】 [0062006] 樹【大】,披【宮】 [0062007] 輒【大】,轉【元】【明】 [0062008] 夫【大】,人【宋】【元】【明】【宮】【聖】 [0062009] 抱【大】,匊【元】【明】,枕【宮】 [0062010] 有【大】,〔-〕【宋】【元】【明】 [0062011] 善根【大】,善狼【宮】 [0062012] 貢【大】,見【聖】 [0062013] 黑【大】,罣【宮】 [0062014] 不【大】,所【宋】【元】【明】【宮】 [0062015] 威【大】,成【宮】【聖】 [0062016] 方【大】,〔-〕【聖】 [0062017] 佛【大】,〔-〕【宋】【元】【明】【宮】 [0062018] 直【大】,持【宋】【元】【明】【宮】,值【聖】 [0062019] 褥【大】,机眾香【宋】【元】【宮】,機眾香【明】,泉【聖】 [0062020] 時【大】,其時【宋】【元】【明】【宮】 [0062021] 勳【大】,動【聖】 [0062022] 適【大】,這【聖】,識【宮】 [0062023] 佛【大】,〔-〕【聖】 [0062024] 行【大】,行出【宋】【元】【明】【宮】 [0062025] 見【大】,現【宋】【元】【明】【宮】【聖】 [0062026] 較【大】,校【宋】【元】【明】【宮】 [0062027] 會集【大】,集會【宋】【元】【明】【宮】 [0062028] 知其至要【大】,知了其要【宮】 [0062029] 四字為一句【聖】 [0062030] 知【大】,如【宋】,智【宮】 [0062031] 計【大】,升【宋】【元】【明】【宮】【聖】 [0062032] 樂【大】,業【宋】【元】【明】【宮】 [0062033] 奉【大】,養【宋】【元】【明】【宮】【聖】 [0062034] 虛空【大】,空虛【宋】【元】【明】【宮】 [0062035] 智【大】,知【宋】【元】【明】【宮】 [0062036] 猶【大】,由【宮】 [0063001] 乃至【大】,爾乃【宋】【元】【明】【宮】,乃爾【聖】 [0063002] 一【大】,十【元】【明】【聖】 [0063003] 倚【大】下同,猗【宮】下同 [0063004] 音【大】,著【宋】【元】【明】 [0063005] 所【大】,聖【宋】【元】【明】【宮】 [0063006] 以【大】,故【宋】【元】【明】【宮】 [0063007] 承功勳德【大】,若承功勳【宋】【元】【明】【宮】 [0063008] 智慧【CB】【麗-CB】,知慧【大】,慧智【宋】【元】【明】【宮】 [0063009] 不覺【大】,覺不【宮】 [0063010] 修【大】,習【宋】【元】【明】【宮】 [0063011] 鎧【大】,鎮【聖】 [0063012] 果【大】,業【宮】【聖】 [0063013] 氏【大】,心【宋】【元】【明】【宮】 [0063014] 友【大】,及【聖】 [0063015] 室宅【大】,宅室【宋】【元】【明】【宮】 [0063016] 猶【大】,由【宋】【宮】 [0063017] 鴈【大】,鷹【宋】【元】【明】,應【宮】 [0063018] 雲【大】,空【聖】 [0063019] 時【大】,是【宋】【元】【明】【宮】 [0063020] 神【大】,〔-〕【聖】 [0063021] 王【大】,〔-〕【宋】【元】【明】【宮】【聖】 [0063022] 多【大】,玄【宮】 [0063023] 甚【大】,其【聖】 [0063024] 遶【大】,旋【宋】【元】【明】【宮】【聖】 [0063025] 榓【大】,蜜【宋】【宮】【聖】,櫁【元】【明】 [0063026] 名【大】,己【宮】 [0063027] 普悉并【大】,皆悉普【宋】【元】【明】 [0063028] 周【大】,同【聖】 [0063029] 并【大】,皆【宋】【元】【明】【宮】 [0063030] 普【大】,并【聖】 [0064001] 城【大】,域【聖】 [0064002] 法【大】,服【明】【宮】 [0064003] 往【大】,住【聖】 [0064004] 昧【大】,時【元】 [0064005] 各【大】,各從【宋】【元】【明】【宮】 [0064006] 家出【大】,出家【宋】【元】【明】【宮】 [0064007] 大名【大】,名大【宋】【元】【明】【宮】 [0064008] 是【大】,〔-〕【宋】【元】【明】【宮】【聖】 [0064009] 中【大】,〔-〕【宮】 [0064010] 久【大】,亦【宋】【元】【明】【宮】,〔-〕【聖】 [0064011] 重清淨【大】,清淨光【元】【明】 [0064012] 王【大】,〔-〕【宮】 [0064013] 后妃婇【大】,諸后婇【宋】【元】【明】,后婇【宮】 [0064014] 妃婇【大】,采【聖】 [0064015] 志求【大】,求志【宋】【元】【明】【宮】 [0064016] 正【大】,至【宮】 [0064017] 變【大】,戀【元】【明】 [0064018] 諛【大】,諭【宋】【宮】【聖】 [0064019] 執【大】,報【聖】 [0064020] 思【大】,其【宋】【元】【明】【宮】 [0064021] 致【大】,得【宋】【元】【明】【宮】 [0064022] 當【大】,常【宋】【元】【明】【宮】 [0064023] 消【大】,清【宮】【聖】 [0064024] 報【大】,能【元】【明】 [0064025] 辦【大】,辯【宋】【元】【明】【宮】 [0064026] 已【大】,能【宮】 [0064027] 斯【大】,此【宋】【元】【明】【宮】 [0064028] 返義【大】,反逆【宋】【元】【明】【宮】 [0064029] 塵【大】,度【宋】【元】【明】 [0064030] 捨【大】,捨善【元】【明】 [0064031] 定【大】,受【宋】【元】【明】【宮】 [0064032] 昔古已【大】,古昔以【宋】【元】【明】【宮】 [0064033] 經【大】,典【宋】【元】【明】【宮】 [0064034] 含苞【大】,含包【宋】【宮】,包含【元】【明】 [0064035] 得【大】,〔-〕【宋】【元】【明】【宮】 [0064036] 法【大】,法法【聖】 [0064037] 前【大】,〔-〕【聖】 [0064038] 忽【大】,總【元】【明】 [0064039] 始元【大】,元始【元】【明】 [0064040] 佛【大】,道【宋】【元】【明】【宮】 [0065001] 護【大】,講【宋】【元】【明】【宮】 [0065002] 曠【大】,逈【宋】【元】【明】【宮】 [0065003] 玄【大】,懸【宋】【元】【明】【宮】 [0065004] 苦惱【大】,苦熜【宮】 [0065005] 屎【大】,矢【聖】 [0065006] 螟【大】,冥【宋】【元】【明】【宮】【聖】 [0065007] 之【大】,言【宋】【元】【明】【宮】 [0065008] 猶【大】,由【宋】【元】【明】【宮】 [0065009] 趣【大】,越【宮】 [0065010] 谷【大】,峪【宋】【元】【明】【宮】 [0065011] 誦【大】,讀【宋】【元】【明】【宮】 [0065012] 興【大】,樂【宋】【元】【明】【宮】 [0065013] 緒【大】,可【元】【明】 [0065014] 復【大】,覆【聖】 [0065015] 名【大】,各【宋】【元】【明】【宮】 [0065016] 復重【大】,擾動【宮】 [0065017] 滅【大】,沒【元】【明】【宮】 [0065018] 妄【大】*,望【宮】【聖】* [0065019] 覩【大】,都【宮】 [0065020] 至成【大】,成至【聖】 [0065021] 發【大】,發道【宋】【元】【明】【宮】 [0065022] 已【大】,以【宮】【聖】 [0065023] 無善權【大】,無權【宋】【元】【宮】【聖】,善權【明】 [0065024] 之【大】,之法【聖】 [0065025] 奉當【大】,當奉【宋】【元】【明】【宮】 [0065026] 語【大】,〔-〕【宮】【聖】 [0065027] 極【大】,際【宋】【元】【明】【宮】 [0065028] 八【大】,十【宋】【元】【明】【宮】,十三【聖】【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4 冊 No. 425 賢劫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2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Jasmine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