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5]分卷第八

思惟三昧品之餘

爾時不空見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當何證知捨離我見耶

佛言「不空見若諸菩薩摩訶薩得證知時無有住著則離我見如是菩薩雖無住著而能為彼一切世間天人眾生作大利益

「云何利益所謂為大法明然大法炬吹大法[6]擊大法鼓奮大法[7]乘大法船設大法橋方當欲[8]渡一切眾生出於生死四流[9]瀑河置於涅槃無為彼岸即當觀察是身本性

「次當觀身不淨臭穢腐爛尿盈溢是身無常不暫停住破壞枯槁不可長久誑惑小兒危脆不堅

「猶水沫聚戶蟲充滿筋骨相輔空負而行無實用處或經百年及百千歲縱八萬劫一切樂具守護長養終歸墮壞

「此身長夜不離煩惱不出顛倒恒為諸惡鳥獸食噉又亦常與地獄餓鬼畜生共行生死往來受諸苦惱或為奴隸種種苦事常繫於他不得自在而彼所生云何當能見苦斷集證滅修道

「今我此身但是[A1]空虛誑曜愚癡無一堅法以是我今當應持此一切身分施諸眾生若有眾生寶重己身我當為彼放捨身命若有眾生須我精氣我當給與彼之精氣若有眾生須我肉者我當以肉供奉彼等何以故寧我先施令彼得食無容不施使彼自食今我以此淨心布施所獲善根願即滅除我見根本

「而彼菩薩如是觀時不著我見滅我見已然後捨身令眾生用——為惜命者棄捨命根須精氣者授以精氣須肉食者便以肉施若有眾生須其力用即時為奴充彼驅策

「不空見以是因緣彼菩薩摩訶薩除捨我見不住我見證知我見而能於此不牢固中求牢固身

「不空見譬如都城邑聚村落之中多有童男或多童女自舍出已至河岸邊見水沫聚以彼水沫更相嬉戲——所謂破壞水沫分段磨滅令其消散無有遺餘——而彼沫聚不作是念『誰於今日能分散我』是沫雖壞無惱恨心

「不空見如是菩薩摩訶薩自觀己身無常破壞如彼沫聚不可長久當知是人得此三昧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若能遠離我見者  一切無有住著處
為利世間天人故  當證難見大菩提
彼若厭身諸不淨  癰瘡所處膿血流
此身變壞不堅牢  無常羸劣斯破法
暫住如幻無實體  猶彼聚沫空無真
長夜養育終無宜  鳥[1]狗斯食最可惡
雖以眾具供贍之  是身會當歸敗滅
既不能得牢固法  經無量劫唯有苦
地獄畜生餓鬼苦  飢渴眾惱恒熾然
世間催切超百羅  初不覺知彼如實
我身今日自空虛  不常之體須臾變
謂諸眾生食肉者  精氣僕役我甘為
我思此時常發言  『其有食肉及精血
我為其故今放捨  任從噉食我此身
當令一切寶身者  悉得觀我捨斯命
我今軀命不敢愛  願速成彼三摩提
猶如彼沫常破壞  未曾起一瞋恨心
今我此身如沫團  豈有生於嫌怨事
若能觀身如水沫  此人必定求菩提
非但得奉十方尊  彼當速獲勝三昧

[2]菩薩念佛三昧分示現微笑品第十二

爾時世尊怡然微笑諸佛世尊法如是故即微笑時世尊口放種種光明——所謂青金色[3]頗梨——其光遠照上至梵宮而復還下右遶三[4]周入世尊頂

時尊者阿難見斯事已即從座起整理衣服右膝著地合十指掌向佛世尊以偈問曰

「最勝世尊非無因  今現微笑當有以
世間調御應為說  而復微笑何因緣
金剛色體百福身  由證真如能利益
一切世間所歸依  今此微笑有何緣
世尊無上亦無比  何處當有能超勝
功德備具無可毀  今斯微笑有何緣
一切世間皆歸趣  調御丈夫今當宣
誰於今日獲大利  世尊無何微笑者
今日誰當受大位  今日誰得真福聚
今日誰為安隱王  能致世尊是微笑
一切世間所歸依  天人大師今應說
若聞佛尊斯妙音  天人歡喜眾聖讚

尊者阿難設斯問已於是世尊告阿難曰「阿難我當說是正念三昧法門義時此大眾中有三萬人遠離塵垢得法眼淨復有八萬億百千那由他諸天子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復有三萬比丘比丘尼眾得阿那含果復有三萬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得無生忍法復有三萬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輩皆於星宿劫中成等正覺此即前發菩提心者是也復有九萬億那由他菩薩摩訶薩安住菩提無有退轉此輩當來皆得成佛彼諸世尊有四種號或號光明或號毘盧遮那或號釋迦牟尼或名日月歲星有如是等諸種名號隨其剎土出現於世復有九十二億百千那由他眾生但發聲聞心是輩未來皆證聲聞果

爾時世尊知是事已以淨天眼過於人眼觀察十方見九十億百千那由他諸佛世界應作如是大利益故更出殊大微妙之聲遍此三千大千世界咸得聞已然後及彼諸佛國土所有眾生亦皆得聞

然後復從眉間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無邊威此光遍照十方佛國令無量億百千那由他眾生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復有過於前數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彼等當來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後於彼十方國土皆得成佛號曰難伏如來應供等正覺出現於世

爾時世尊[1]為重宣此義以偈頌曰

「過百千數無減少  三種三十復九十
如是一切見菩提  彼為發心利益故
彼滿十千諸眾生  復三萬智得淨眼
聞已正思等正覺  解脫人身諸惡道
復過八億那由他  諸天獲於聖淨眼
以聞如來妙音故  永滅惡趣無遺餘
得忍三萬億由他  發心即離三惡道
彼輩當來悉成佛  其猶盛春草木敷
復有三萬億眾生  從座而起發大心
以此威德當成佛  於大地上利世間
復有六萬諸天子  皆發無上菩提心
彼等斯同彌勒尊  以修樂因證樂處
以是因緣天人師  為斯廣大故微笑
我已宣揚微笑旨  阿難當知此笑緣

菩薩念佛三昧分神通品第十三[2]之一

爾時不空見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云何當知菩薩摩訶薩住於慚愧遠離於彼無慚愧已然後當得此三昧耶

爾時佛告不空見菩薩言「不空見若有菩薩摩訶薩常行慚愧而是菩薩行慚愧時或能造作種種惡事——所謂身惡行時即生慚愧口惡行時亦生慚愧意惡行時亦生慚愧起嫉妬心亦生慚愧起懈怠心亦生慚愧於諸如來所亦生慚愧於大菩薩摩訶薩所亦生慚愧於住菩薩乘諸眾生所亦生慚愧於聲聞乘人所亦生慚愧於辟支佛乘人所亦生慚愧於人天所亦生慚愧云何慚愧所謂常愧於他亦慚自身住於一切不善法中故常慚愧

「住慚愧已遠離一切無慚無愧除滅不善思惟善事荷負重擔體性清淨終無毀犯他不能謗而是菩薩常能具足無毀身業亦能具足無毀口業亦能具足無毀意業具足斯已然後乃能住是三昧住三昧已常不遠離見一切諸佛常不遠離聽聞諸佛所說妙法常不遠離恭敬供養一切聖僧具足如斯已然後乃能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不空見我念往昔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時有大劫名曰善來於彼善來劫中[3]後有第三劫名曰寶炬

「不空見彼於劫中復有小劫名九莊嚴於彼時中名多劫濁復次有劫名曰千歲彼中有轉輪王名善觀作而彼善觀作王宿植德本具大威德

「不空見時善觀作王所居大城名曰淨華妙香充滿其城東西廣六十由旬南北長七十由旬墻壁周圍有一千二百重彼城身量純以真金眾具莊嚴間用七寶

「不空見汝今欲知淨華香城善觀作王果報眾具莊嚴殊麗如先所說無邊精進王善住大城無差異也

「不空見彼城北面有一內門名曰華鬘門外有園名曰無畏其園縱廣四十由旬周匝皆有七寶樹林而為圍遶有一大池形量方廣面十由旬八功德水彌滿其間如忉利天鏝陀吉尼池也彼池四面周匝皆有寶多羅樹——其金多羅樹銀為花果銀多羅樹琉璃華果如是乃至真珠多羅樹金為華果——如善住城一等無異

「復次不空見當爾之時有佛世尊——號鴦耆羅娑[4](隋言分味)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出現於世

「不空見時彼鴦耆羅娑如來處遊居止無畏園中與大比丘眾九十九億百千那由他人俱前後圍遶——皆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皆得自在心善解脫慧善解脫所作已辦捐捨重擔盡獲己利不受後有隨順正教達於彼岸

「不空見時彼鴦耆羅娑如來應供等正覺於晨朝時著衣持鉢與九十九億百千那由他聲聞大眾左右圍遶入淨華香城

「不空見時彼善觀作王知彼世尊晨朝入城即自莊嚴乘大調象名曰樂手與無量億百千那由他眾前後導從自彼淨華香城而出為奉迎彼佛世尊故

「不空見時善觀作王既遙見彼鴦耆世尊尋路而來光儀端遠狀若金山諸根寂靜神志和穆已達第一調柔彼岸——猶如大龍降伏一切亦如大象所為自在又如大池澄清映徹——如是見已自乘而下進詣世尊頭面作禮右遶三[5]周而啟白言『唯願世尊受我明朝所設供養

「復次不空見時彼鴦耆羅娑如來應供等正覺聞善觀作王如是請已為諸眾生作利益故默然受請

「復次不空見時善觀作王聞彼世尊許納其請即於斯夜速命厨官嚴辦[6]眾種上味美食人間所有靡不畢具[7]淨華城平治道路以諸香[8]泥塗飾其地所在街巷建立寶幢妙善名幡處處羅布兼列種種金寶器具又用上妙牛頭栴檀以為香水灑散其地復以種種末香種種散華上[1]撤於佛而為供養然後於彼如來[2]等正覺前燒種種名香積種種華鬘而為供養又以種種歌頌讚歎偈句法言而為供養又作種種上妙樂音及諸玩具而為供養彼王如是作諸供養然後奉獻上妙飲食供養世尊及比丘眾

「復次不空見爾時彼善觀作王廣設如是微妙第一最上眾具滿足供養鴦耆如來應供等正覺已更於異時莊嚴大駕躬自率彼無量千數諸眾生等詣無畏園至彼鴦耆如來應供等正覺所頂禮尊足已而白佛言『世尊今正是時唯願垂慈作所應作也

「復次不空見時彼鴦耆羅娑如來聞善觀作王慇懃請已知諸眾生堪受化故於是為彼如所應作種種神通現神通已遂與九十九億百千那由他諸阿羅漢等身昇虛空住虛空已即放九十九億百千那由他光明照於東方無量世界如是復放前數光明照彼南方及以西四維周遍十方亦皆如是彼一一方各有九十九億百千那由他諸大光明彼一一光皆各化作八十億百千那由他等大蓮華座彼諸華座皆各有一化如來坐彼諸如來形量長短乃至一切威儀多少一如鴦耆羅娑如來應供等正覺無差別也

「不空見如彼變化諸佛世尊各有無量億那由他諸比丘眾前後圍繞住虛空中又亦各有化天帝釋及化梵王——形量大小皆如今此無超勝梵天及[3]大供養天帝釋等無有異也

「不空見時彼鴦耆羅娑如來應供等正覺示現如是神通事時於須臾間一切諸天所有音樂不鼓自鳴一切眾具不作自現

「不空見時彼欲界諸天既覩鴦耆世尊示現如是大神變時即以天栴檀末香沈水香多伽羅香多摩羅跋牛頭栴檀黑沈水香等奉散佛上復以種種妙華——所謂雞娑羅華大雞娑羅華等——奉散於彼鴦耆羅娑如來等正[4]

「復次不空見爾時鴦耆世尊告彼善觀作王言『大王諸行無常大王諸行皆苦大王諸行無我大王諸行暫住不得久停大王諸行不堅是破壞法大王諸行熾然如猛火焰大王諸行深奧如大火坑大王乃至應[5]當念捨諸行當生深厭亦不可樂當念遠離終思解脫

「不空見爾時善觀作王一心合掌恭敬向彼鴦耆如來具領讚曰『如是如是大德修伽陀大德婆伽婆諸行無常大德婆伽婆諸行是苦諸行無我大德婆伽婆誠如聖教一切諸行皆應遠離亦須棄捨終當免脫

「不空見爾時彼鴦耆羅娑如來為彼善觀作王說如斯法令其歡喜令其專念令其奉行令歡喜已令專念已令奉行已然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復次不空見爾時鴦耆羅娑如來見善觀作王聞法歡喜發菩提心一切眾生咸得益已即與九十九億百千那由他諸阿羅漢比丘大眾舉身騰[6]足步虛空出淨花城然後還下如常威儀前後圍繞入無畏園

「不空見時彼善觀作王既得親覩鴦耆羅娑如來等正覺廣現如是神通事時發菩提心更作誓曰『當令我等於未來世悉獲如是大神通慧復當令我悉得如是統諸大眾復當令我於未來世悉得如是天人眾前大師子吼一如今日鴦耆如來應供等正覺無有異也

「不空見時彼善觀作王見彼世尊鴦耆羅娑如來應供等正覺及諸大眾乘空而返王便嚴駕奉從世尊達本住所然後乃還

「復次不空見後於異時彼鴦耆如來應供等正覺與諸大眾次第而行至善[7]觀王宮殿中已當鋪而坐諸比丘僧亦次第坐已爾時彼善觀作王及諸大臣與其眷屬各自圍繞城內人民及其眷屬亦各圍繞又皆自持所有供食各自手奉鴦耆世尊及諸弟子聲聞大眾其食香美眾味具足隨意奉上佛及眾僧一切噉食皆得充滿然後更以種種妙香種種花鬘種種衣服種種珍寶一切眾具微妙音樂供養恭敬已即於是日呼召太子加以天冠[8]受以王位棄四天下及諸眷屬深厭生死[9]請佛出家即於鴦耆佛世尊所[10]釋除鬚髮法服著身時有八萬四千億百千那由他人民善根既淳熟故亦深厭世從王出家

「復次不空見時彼善觀作王既出家已即於眾中整理衣服恭敬合掌遂便請彼鴦耆如來應供等正覺言『世尊云何菩薩修習思惟念佛三昧耶菩薩摩訶薩云何證此念佛三昧即得住於不退轉地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前成就諸功德法

「不空見時彼善觀作王比丘如是問已彼鴦耆如來即便告彼王比丘言『善觀作汝應當知有二種法菩薩摩訶薩具足修習即便得此菩薩念佛三昧能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信諸如來不生違逆二者信佛所說不敢謗毀作如斯念是為諸佛廣大境界不可思議善觀作是為菩薩摩訶薩得此三昧能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觀作復有二法菩薩摩訶薩具足修習能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奢摩他二者毘婆舍那善觀作是為菩薩摩訶薩具足修習得此三昧能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觀作復有二法菩薩摩訶薩具足修習得此三昧能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遠離斷見二者滅除常見善觀作是為菩薩摩訶薩具足修習得此三昧能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善觀作復有二法菩薩摩訶薩具足修習得此三昧能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住於羞慚二者修於恥愧善觀作是為菩薩摩訶薩具足修習得此三昧能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不空見時彼如來如是說已彼善觀作王比丘復白鴦耆羅娑如來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住慚愧已而能得斯念佛三昧耶

「爾時鴦耆羅娑如來等正覺即告彼善觀作比丘言『善觀作若諸菩薩摩訶薩於諸所作常行慚愧起身惡行生慚愧心起口惡行生慚愧心起意惡行生慚愧心起嫉妬時生慚愧心起懈怠時生慚愧心於諸佛所生慚愧心於諸菩薩摩訶薩所生慚愧心於住諸菩薩乘眾生所生慚愧心於諸聲聞乘所生慚愧心於諸辟支佛乘所生慚愧心於諸天人所生慚愧心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1]分卷第八


校注

[0859005] 分【大】分經【宋】【宮】經【元】【明】 [0859006] 䗍【大】螺【宮】 [0859007] 鞉【大】鼗【宮】 [0859008] 渡【大】度【宋】【元】【明】【宮】 [0859009] 瀑【大】暴【宋】【元】【明】【宮】 [0860001] 狗【大】獸【宋】【元】【明】【宮】 [0860002] 菩薩念佛三昧分【大】*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宋】【元】*【宮】〔-〕【明】* [0860003] 頗梨【大】𭹳【宋】【宮】【元】玻瓈【明】 [0860004] 周【大】匝【明】 [0861001] 為【大】欲【宋】【元】【明】【宮】 [0861002] 之一【大】〔-〕【宋】【元】【明】【宮】 [0861003] 後【大】復【宋】【元】【明】【宮】 [0861004] (隋味)【大】〔-〕【明】 [0861005] 周【大】匝【明】 [0861006] 眾【大】種【明】 [0861007] 淨華城【大】清華城【宮】 [0861008] 泥塗【大】塗泥【宋】【元】【明】【宮】 [0862001] 撤【大】徹【宋】【元】【明】【宮】 [0862002] 應【大】*應供【宋】【元】【明】【宮】* [0862003] 大【大】人【明】 [0862004] 覺【大】覺上【宋】【元】【明】【宮】 [0862005] 當【大】常【明】 [0862006] 踊【大】涌【宋】【元】【明】【宮】 [0862007] 觀【大】觀作【宋】【元】【明】【宮】 [0862008] 受【大】授【宋】【元】【明】【宮】 [0862009] 請【大】詣【宋】【元】【明】【宮】 [0862010] 釋【大】𩮜【元】【明】 [0863001] 分【大】經【宋】【元】【明】【宮】
[A1] 空虛【CB】【麗-CB】虛空【大】(cf. K07n0065_p0869c04)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