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如來興顯經卷第三
[4]佛言:「何謂,佛子!而諸菩薩遊入如來、至真、等正覺心所念行?如來不為心有所念、不分別名、不曉了識,如來無心乃能[5]入遊無量之念。如倚虛空造立一切,因其由趣有所成就,又如虛空悉無所著。如是,仁者!若欲求道、恃怙慧者,一切世俗及度世事因佛聖慧而[6]逮興顯。又,如來慧而無所著,是為第一因緣之門菩薩遊入如來行念。」
於是頌曰:
「復次,佛子!猶如法界不離一切諸聲聞度及諸緣覺、一切菩薩所習遊[8]至。又其法界不增、不減,大道如斯。如[9]來慧合集世間度世之慧,分別了念所造巧便,慧不增減,是為第二。」
於是頌曰:
「[11]復次,佛子!猶如大海與四大域[12]八十億土而相連接,地形所盡,至其境界而普悉可獲得水矣,自然[13]踊出,其大海者亦無所念。如來之慧亦復若斯,普至一切眾生心意,靡不達遍。從諸黎庶意之所念、所在逮致清淨法門則以順之,令世人獲自然之慧。又如來、[14]世尊所可演慧悉為平等,從其志性以奇[15]特事而療治之,道德超世,是為第三。」
於是頌曰:
「復次,佛子!猶如巨海自有四大如意寶珠,演集積累無量之德。所以致此如意珠者,不以龍神有德故有此大珠生;諸琦珍悉大海恩也,生一切寶,黎庶[17]戴仰,莫不濟之。何謂為四?一名曰、等集眾寶,二曰、無盡音,三曰、歸趣,四曰、等集眾辭。又,計於此大如意珠則非凡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諸龍、鬼神及餘水居、[18]含血之類——能致光[19]耀。所以者何?寶[20]固在於海[21]王、龍王[22]藏。又,其大海諸摩尼珠而有四角,在於四方海龍王宮各自別立。如來、至真、等正覺亦復如是,道德[23]暉赫,有四大寶無極之慧,則以於此四大慧寶勸化開導一切眾生——諸學、不學、[24]及至緣覺、菩薩——慧寶緣此致之,靡不濟度。何謂為四?興隆法樂至無所[25]猗善權之慧、有數無數有為無為法寶藏慧、於諸法界而無所壞隨時演慧、以得超度於時不時擾動之慧,是為[26]四。則復以此四大之慧求如來藏、入道府庫,不與眾生而同塵垢,在于世間逮開[27]士慧,令諸菩薩遊詣四方所可[28]玩習,無上正真而令堅住,立不退轉,是為第四。」
於是頌曰:
「[36]復次,佛子!有彼巨海而復現於四大之寶如意之珠,威神巍巍,光明無極。斯如意寶功德之耀,消於大海所積聚水而令厥水不復遊逸,斯以大海不增不減。以是之故,如意大珠至使大海常自停貯。何謂四?日之耀藏大如意寶、師子之步大如意寶、照燿光明大如意寶、無餘究竟大如意寶,是四大寶。假使大海若無有此如意珠者,水當流溢,四大域界[1]盪合漭[2]瀁,至圍神山、大圍神山悉當沒溺。其日耀藏如意寶珠則以二事變大海水,其光照之,[3]消伏其水而令色變化,成[4]像乳;師子之步如意寶光照變乳色,成如[5]蘇揣;照耀光明如意寶珠暉[6]㷿照之,除去[7]蘇像,猶劫燒時火㷿盛赫皆焚天地;大如意光照於巨海令其無餘,忽然滅盡,不知所歸。如是,仁者!如來、正覺為眾生故,則以四慧照燿一切。因斯明照,於諸菩薩至令逮成如來三昧。何謂為四?除滅眾罪則以法河、究盡恩愛令成道化、皆以智明照于世間、如來之慧無冥無明為平等聖,是為如來四大之慧。為諸菩薩忍眾恐懼、[8]殖不可議功德之本,至於一品諸天、人民及阿須倫濁俗之眾,不堪諸患無量苦痛。若值如來[9]寂寞之地慧明所照,降伏諸著立于三昧,[A1]若聞法頌消生死海。遭遇如來所開化慧篤樂三昧,因得興於大聖神通微妙行音,大慧照世消化眾穢,致神足行能自成立,為世大明開道盲蔽,無冥、無明。以能蒙此如來[10]慧聖,則能降伏世之邪智,大人之地無三昧定,滅除一切財業賄賂,身無所有而逮得此大道之慧。若無於斯如來四慧道德光明,假使欲令諸菩薩眾逮得如來、至真、正覺三昧正定,未之有也,亦不能除生、老、病、死,四無所畏、無本[11]際行,是為五事。」
於是頌曰:
「復次,佛子!猶如假喻,其下方水及至上界想無想天,一切三千大千世界悉處虛空。如是計之,一切三界群生有形不離虛空,而想吾我虛無所計則無所[13]猗,空無所著、亦不迫迮。生死亦然,察於十方所周虛空含受一切諸佛世界,亦無所受。如是,仁者!諸聲聞乘、緣覺之慧,有為行慧、無為行慧,皆以依猗如來之慧。如來智慧之所開化,大道通達普入一切,無不周接、無所想念、亦無罣礙,輒以聖智多所濟[14]導,是為第六。」
於是頌曰:
「復次,佛子!猶如下方而生大[16]藥[17]達山王頂,號無根[18]原。又,大藥者,根通地下過於金剛[19]六萬八百千[20]由旬,住於水界安隱而立,無能拔者。其原分布悉遍周匝閻浮提土,萬物萌[21]芽繞集一切樹木根株——近莖生莖、近枝生枝、近節生節、近葉生葉、近華生華、近實生實——其有天下樹木、華、果皆因之生。又,大藥者,其根轉體、體令根轉,以用二事不生萬物。近於地獄依水純陰故,雖在於彼而不迴轉,是以於法而不得生。又,其餘處大地之場所布根原,藥之所生盡極其地,法應當然也。如[22]來道慧亦復如是,從本清淨則以大哀生堅固元,平等覺種乃為真諦,微妙達要而不可動,斯謂根也;善權方便則[23]謂莖也;慧則枝也;法界,節也;一心脫門三昧正受無所破壞,葉也;覺意莊嚴,華也;究暢樹形,諸通慧也;解[24]度知見,實也;[25]辯才之[26]議靡不通達,則謂地也。其如來慧無有根著。用何等故而無根著?永無所信,是則名曰為究暢矣,則無根著。所可興發,悉無所行;斷菩薩行,則為無本,故謂如來也;演菩薩行,斯則名曰無所依猗。若有菩薩親近如來無極慧原,則不違捨一切眾生,因其道根而生大哀;近於莖者,堅精進也;因其莖次生其枝,度無極也,而長成就;近枝生葉,學于禁戒,[27]靜寂知時也;近於華者,謂諸相好、若干德本也;節,謂隨[28]時;次生果者,則謂究暢,不起法忍,至無麁辭,柔仁和雅;又,其實者為諸通慧,則為道果也。以是之故,如來之慧不由二事而有所生也。何等為二?謂無為及與有為之大曠[29]谷。若墮於谿㵎,而遊無極、無為之事於諸聲聞緣覺之乘。又,其志性不與俱合、亦無所畏,遊於三愛三流之[30]原,於如來慧亦無所生、亦不退還。若有所生,已達聖性、修平等心,於諸菩薩無有彼此,且觀正覺大道暉赫、巍巍無底,而為真諦。慧不增減,其根堅住,令諸眾生究竟通達了無篤信,是為佛子第七之事。」
於是頌曰:
「復次,佛子!譬劫災變,大火[7]熙赫燒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樹木、藥草、萬物,及至圍神、大圍神山、大金剛山,莫不焚冶。假使有人取枯[8]茭草、肥松、重閣以投盛火,於意云何?寧有一葉得不燒乎?」
答曰:「不得不燒,欲令不燒未之有也。」
報曰:「如是,尚可使火不燒樹木,大[9]積薪[10]草有欲限節。如來聖慧三達神智,眾生之數、國土多少、諸法之底、去來現在無[11]央數劫令不普見、而有微礙不悉及者,未之有也。所以者何?正覺道慧無有限量、不可計會、靡不通徹,故號如來、至真、等正覺,是為第八。」
於是頌曰:
「復次,佛子!猶如災變風起之時,而有大風名曰毀明,則發[14]且興毀壞圍神、大[15]圍神山及金剛山,一切三千大千世界吹令[16]破散,使無有餘。又復有風名因緣蓋,吹于三千大千世界,飄舉擎接越置他佛國。假使於彼因緣蓋風獨值自恣,無毀明風便當摧破十方不可限量諸佛境界。如是,仁者!如來則有無極大慧名曰毀壞一切塵欲,正覺以斯無極大慧吹除一切諸菩薩眾塵勞、罣礙。如來次有無量聖達名曰總攝大權方便,則能消滅愛結之患至妙道場,因復開化新[17]發菩薩、一切諸根未[18]純熟者。設諸如來不總攝斯大權方便成大道場,令無央數不可計會諸菩薩眾修於聲聞、緣覺之乘。世尊順從善權方便,令諸菩薩大士之等超越聲聞、緣覺之地,由斯自在而無所住,是為第九。」
於是頌曰:
「復次,佛子!如來之慧遊入一切,聖智巍巍,靡不周遍一切黎庶終始之界。所以者何?若有欲想世尊之慧欲及達者,未之有也。又,如來慧悉離諸相,自在之慧則遊自然,無所罣礙。如書一經,其卷大如三千世界;或有大經而未書成,猶如三千世界之海、或如神圍山、如大神圍、或如普地。舉要言之,如千世界、或如四域天下[23]之界、或如閻土、或如大海、如須彌山、如大神宮、欲行天舘、如色行天、如無色天。假集大經,廣長、上下猶如三千大千世界,而有一塵在大經卷,又諸經上各各有塵,[24]悉各周遍在大經裏。當爾之時,有一丈夫自然出現,聰明智慧,身試入中。又有天眼,其眼清淨,普有所見,則以天眼而觀察之:『今斯經卷如是比像廣大無極,其上則有少少塵耳,於諸眾生無所[25]加益。我身寧可以無極力、大精進勢,裂壞此經、解散大卷,當以饒益一切黎庶。』適念此已,則時興隆無極之力、精進之勢,[26]輒如所願,取大經卷各自散解以給黎庶。如一[27]經卷,眾經之數亦復如是。若此,仁者!如來、至真以無量慧、不可計明,悉入一切眾生江海心之所行,而普曉了群萌志[28]操。如來之慧不可限量、靡不周達、不可窮極,正覺之智不可計會,觀察一切萌類境界,怪未曾有:『斯眾生類愚騃乃爾,不能分別如來聖慧。』世尊普入而自念曰:『吾寧可宣顯示大道,使諸想縛自然蠲除。』如佛法身聖塗力勢,當令捨離一切著念、設使曉了正真之慧誼所歸趣、獲致無極三昧之定、暢說正道、去一切想、誨令使念無上道慧、化諸黎庶在五趣者令達無極,是為,佛子!第十[1]之事。如來、至真勸諸菩薩心入道義,如是比像濟無央數諸菩薩等,蒙如來慧開化其心、使入大道也。」
於是頌曰:
「復次,佛子!何謂菩薩遊入如來之境界?於斯,菩薩慧入無礙,[3]知一切界為如來界。一切佛土諸所有境、眾生之界則悉無本,靡所部分,不有所壞。其法界者,無陰蓋[4]際。又,本際者,無際彊畔——猶如虛空,無有邊[5]崖、亦無有界、亦不不有——悉以遊入如來境界。猶眾生種不可限量、無有邊[6]崖;如來之界亦復若斯,不可限量、無有邊際。所以者何?如[7]其眾生心之所念不可計會,如來尋則以無量慧而開化之。如龍王尊而得自在攝無量水,[8]因[9]時放雨不可計[10]渧,不從內出亦不從[11]外;如來境界亦復如是,從意所欲有所興造即自然成,彼無所諮、亦無有師。如大海中水不可量,悉從龍王心所念生亦復如是;一切所有無量聖達至諸通慧行如法海,[12]咸斯菩薩往古發心之所造願,因從厥行而生差別。」問曰:「何謂無量為巨海者?何謂無限諸通慧海?」
曰:「無思議,多所解說至於大海。今粗舉要,分別說之,諦聽諦聽,善思念之。閻浮提有五百江河而入大海,拘耶尼域亦五百[13]江入大海中,弗于逮域四千江河而入大海,欝單[14]曰域具足萬江流入大海。於意云何?此水合會流入大海寧增多不?」
答曰:「甚多。」
報曰:「十光龍王所雨之水則多於彼諸江之流。又,四大域所有諸水、十光龍王所雨之水入大海者,其水不如百光龍王之所雨水墮於海者為最多矣。又,四大域水、十光龍王、百光龍王所雨大水入巨海者,不如大遊龍王身中所出入於大海,其水倍多。舉要言之,如[15]摩奈斯龍王雷吼所雨則復加倍,難頭、[16]惒難所出之雨,無量之光、妙群龍王、大[17]㷿龍王、大[18]頻申龍王雨亦如茲。斯十大龍王、立[19]億龍王各各降雨不可稱限。其四大域巨海之水及十龍所雨之水并八十億種龍王悉歸巨海,不如閻浮提海龍王長子。諸大江河所有眾水及諸洪雨,不如十光大龍王宮所出水;計四大域一切江河及前所說諸龍王雨、十光龍王、百光大龍[20]王宮所出水,咸悉不如大嚴淨龍王宮所出水。舉要言之,摩奈斯、雷震、難頭、惒難、無量光明及大妙[21]若群、大明㷿龍皆悉不如,斯十龍王及八十億龍王宮所出水,則悉不如海龍王長子宮所出水。如是,諸龍王等水歸大海,咸為不如海大龍王雨無所壞水為最多。
「其閻浮提水及拘耶尼、弗于逮、欝單曰,十光龍王宮殿所雨,百光龍王、大琉璃龍王宮殿所雨,摩奈斯龍王、雷震、難頭、惒難、無量光明、妙[22]君龍王、大明㷿龍王及大頻申龍王宮殿所出雨者,及八十億種姓龍王所出,諸是有水及四大域海之龍王長子所雨、有海龍王無[23]所壞雨,眾大雨水咸悉不如海大龍王[24]清琉璃中所出諸水而悉周遍充於大海,大海之水如是無限。
「又,如海水無有量者,其寶品界亦復無量、眾生之界亦復無限、觀於大身亦不可計。大海水不可限量,諸寶品種亦復無限。於,佛子!意所趣云何?其大海水寧無限乎?」
報曰:「無限。」
「如大海德無能計量,如來若斯,慧無限量,百倍、千萬億倍、巨億萬倍,無以為喻。不[25]依言辭,隨人所解,而以牽引大海譬喻,佛之大道聖過於茲。因假三昧,其明無邊,則如來慧所達巍巍,猶如大海。其意無限,從初發意乃至菩薩一切智行而不斷絕;道寶無量,一切道品、三寶之法不可盡極。[26]勸化眾生,當造斯觀;諸學不學,其緣覺乘悉見濟度,以無極諦志無所在,悉覩無量,住於第一欣然之地。始從菩薩便能至於無罣礙地,化諸菩薩令不廢退,是為,佛子!諸菩薩眾則能遊於諸佛境界,亦能普周一切所有、亦無限量。」於是頌曰:
「何謂,佛子!菩薩遊入如來聖慧無罣礙行?威儀、禮節猶若如來,往本無生、於當來世亦無所造,隨時緣故而忽成矣。斯如來行,不起、無滅,不有、不無,亦不遊入有為、無為。譬如法界,無有限量、亦無不限。所以者何?無有自然、亦無有身,故曰法界。大聖若斯,斯名如來,行無限量、亦不無限,遊入無身、亦無自然。猶如飛鳥行虛空中,於百千歲而飛行者,如有所度、亦無所度,觀前察後,其虛空者無有邊際;如來之行亦復如是,於億百千劫所講無極、若歎有極,設無所說,其如來行故無邊際。如來已住無罣礙行、亦無所住,而為眾生暢現如是如是比行,僉度一切罣礙之跡。如金翅鳥王遊在虛空,以清淨眼觀龍宮殿,變[5]易本形、知應終者,騫翥[6]奮翩,搏揚海水,波[7]盪披竭,攫食諸龍及龍妻妾。如來若斯,慧無罣礙、住無底行,咸於法界普觀眾生諸根[8]純淑,因隨宿本、[9]殖眾德原,尋以無極如來十力而示形像,入終始海、披生死淵、開導眾庶、能為應器、挑出群黎,於終始海則[10]建立志,於佛道法而悉斷除一切言行,獲致如來無所想念。以無想念,慧無罣礙,則為住立住無所住也。如日、月光照[11]于天下,獨己遊步而無有侶,則無所立,行虛空路。人民瞻望,日、月不念:『吾有所奏,若復迴還。』世尊如[12]是,遊於泥洹,入清淨法亦無想念。於諸法界,示現、超度一切諸行,五趣群萌,亦無懈息,無所專信而則暢達,宣布佛事亦無往反。是為,佛子!諸菩薩等遊入如來之慧行也,則無限量、亦無不限,[13]代諸緣事也。」
於是頌曰:
「何謂,佛子!菩薩遊入如來開[18]道?於斯,菩薩僉度一切諸所著行而不猶豫,平等法味,了不二入如來所闡,則復遊入[19]於無想覺、無行之覺、無處所覺、無限中覺、無邊際覺。棄不成就,[20]猗著中間,則觀一切文字、音[21]響而無處所,於諸言聲而無言教。究竟盡極眾生之行,奉平等覺,志性諸根、塵勞愛欲悉為清淨,如來道眼一切普等一切三世。猶如大海,天下人民悉戴仰之,皆[22]苞眾生、見諸有身,故曰大海。如來之道亦復如是,覩群萌心、志性所歸,雖有所照亦無照想則為自然,是故名曰如來之道。所開導[23]之也,彼便以化所可開導,既講文字、亦無所說。於一切響無所宣暢,雖有辭教,本無所言;縱有所仰、亦無所仰。又復勸化於群生類,今當演說舉其大較。如來之道,所開化者成最正覺不限眾生。如號如來也,如身住數、眾國土數、一切三世之所有數、諸身住數亦復若茲,而無差別;如道教數、一切言數、如諸如來法界之數、如虛空數、無罣礙界、如諸御行之所開導、言教之界、如泥洹限、眾生身形所處住數,亦復如是;口之言限亦復若茲,如身口數、無罣礙心所住限數,等無差特。彼以遊入如此無數,則淨三場致于道德。由是之故,等御己身及諸眾生,覩見如是一切寂然,而察等導於泥洹界。已覩若斯之自然者,咸入一切則無自然、無盡自然。不起、不滅則亦自然,於我、非我亦復自然,於人、不人亦復自然,佛無所想亦復自然,法界自然、虛空自然亦無自然。已曉了此,成最正覺,逮致正法無餘之慧,得覩如來無極大哀,多所開化諸群萌類。猶如虛空含受世界,一切[1]方俗志性自然成於世間。如是比類,無盡、無長、亦無所生;所生[2]澹泊亦復如是,成最正覺亦無所覺。又,其相者,亦無所[3]相、亦復是相,而無若干。
「譬若士夫興化變人,如江河沙等為諸如來也,令無比類、亦無形容,適化現此,則復宣舉江河沙等皆為劫數。於意云何?其人所化,以奚等化而令發心成如來乎?」
白世尊曰:「如吾所知,當為顯義。化如來數,如無所化;化數亦然。」
答曰:「善哉善哉,誠如所云。如是,佛子!一切群萌斯須之間皆逮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成菩薩數亦復若茲、其不成者亦復若此,無所增損。所以者何?又省于道,則無有相。其無相者,無成正覺無所長益,雖[4]得正覺亦無所逮。是諸菩薩當以若茲入于如來,乃成正覺。若欲覺了,當作斯覺:『如來一相而同品類,則無品相。』斯則號曰慧成道覺三昧正受。通定意已,一一所覺法身無餘,超於一切眾生立身。猶如一人成最正覺至道門者,一切眾生若成佛道至於法門亦復若茲,等無差別。使無量人逮成正覺門、遊入住於無限諸身如來之界,無有[5]涯底。眾生之界不可計數,是諸菩薩遊入如來成最正覺,一一得致,如眾生本入如來身。所以者何?若得普入如來、至真、最正覺門,其身所行亦無所生、亦無所失。如獲一事,其餘亦然;一切法界作是遊入,不離處所、不捨言辭。信此,如來法身者也。所以者何?若能普入乃成正覺,至無極慧,弘茲寂然,[6]詣佛道樹師子之座。
「復次,菩薩普了己心能成正覺,則入法身也。所以者何?如來、至真不捨心本乃致大道;如己心者,其餘若斯,則以開導一切諸心,當造斯入。是為,佛子!諸菩薩眾為諸大聖以此推入成最正覺,廣遠周普,普無不入而不違捨,無所繼著則無休懈,無所篤信入不思議法品之門。」
於是頌曰:
「何謂,佛子!菩薩遊入如來音響所[12]導法輪?其菩薩者,善立如來弘所思念:『一切黎庶悉無本末、無所成就,當入諸法,永無所住、斷于[13]一場、遊于真諦。』諸所有法離諸見際,捨欲之際則無有際,便皆遊入一切諸法;如虛空際無所行念,則為遊入一切諸法,不可逮致本末永寂。一切諸法泥洹自然,其諸文字、音聲之說悉以自然,斯乃遊入至于法輪。咸悉遍暢如來之音,如呼聲響,乃曰自然則入法輪。法門自然,一切諸[14]音悉為一響,乃入法輪;本末無主、文字無盡,乃入法輪。於內、於外無所積聚,猶如一切文字所演諸所言辭。縱有言辭,不捨真諦——講說往古、歎敘本末——無央數劫一切文字而不可盡。如是,仁者!如來、至真所轉法輪,一切假號悉文字矣。暢說無盡則無篤信、悉無所有、亦無所思,而無有響、亦無所施,彼則所可轉法輪者普入一切、亦無所入。如假文字,言曰『無矣』、若曰『[15]鐙明』,一切所造皆託言耳,悉入諸數。一切世俗所[1]說度世,遊入於斯,永無住者。是如來音普入一切眾生之界、諸法身界、報應之事,永無所住。其諸群萌說若干種言辭之響,悉為宣暢一切如來法輪之音。所以者何?如來、至真所轉法輪,悉出一切諸所音響而無進退。是菩薩者,遊入如來所轉法輪。菩薩大士當造立斯,入於如來陶演言辭不可限量。何謂如來所入言辭?如來、至真轉法輪時,所演音聲暢眾生行、志操所好。所以者何?佛有三昧,名無罣礙究竟無畏轉於法輪,以此定意正受之時,眾生一切咸隨其音而轉法輪,一一正覺音從口出、一一言辭興顯群萌,譬喻之響悉各從志。假使以是三昧正受悅可眾心,是為遊入如來、至真所轉法輪。以斯柔順道法所說亦無所入,如此所遊則乃入斯聞如來法聖教言辭,是為,佛子!諸菩薩眾遊入如來所轉法輪至無限量。」
於是頌曰:
如來興顯經卷第三
校注
[0605003] (西晉…譯)十字【大】,〔-〕【聖】 [0605004] 不分卷【宋】【元】【明】 [0605005] 入遊【大】,遊入【宋】【元】【明】 [0605006] 逮【大】*,建【宋】*【元】*【明】* [0605007] 亦無空【大】,空亦無【宋】【元】【明】,空亦空【聖】 [0605008] 至【大】,生【聖】 [0605009] 來【大】,來之【宋】【元】【明】 [0605010] 與【大】,興【聖】 [0605011] 復次【大】,次復【聖】 [0605012] 八十【大】*,八千【宋】*【元】*【明】* [0605013] 踊【大】,涌【宋】【元】【明】 [0605014] 世【大】,〔-〕【聖】 [0605015] 特【大】,〔-〕【聖】 [0605016] 所【大】,不【聖】 [0605017] 戴【大】,載【聖】 [0605018] 含【大】,舍【宋】【元】【明】 [0605019] 耀【大】*,曜【宋】*【元】*【明】* [0605020] 固【大】,出【聖】 [0605021] 王【大】,〔-〕【宋】【元】【明】【聖】 [0605022] 藏【大】,藏故【宋】【元】【明】 [0605023] 暉【大】,曜【聖】 [0605024] 及【大】,乃【宋】【元】【明】 [0605025] 猗【大】*,倚【聖】* [0605026] 四【大】,四寶【宋】【元】【明】 [0605027] 士【大】,上【宋】【元】【明】 [0605028] 玩【大】,翫【宋】【元】【明】【聖】 [0605029] 尊義【大】,義尊【聖】,明註曰尊義南藏作尊善 [0605030] 四品【大】,品四【宋】【元】【明】【聖】 [0605031] 住【大】,注【聖】 [0605032] 道【大】*,導【宋】*【元】*【明】* [0605033] 想【大】,相【宋】【元】【明】 [0605034] 唯【大】,惟【聖】 [0605035] 卷第二終【宋】【元】【明】 [0605036] 卷第三首【宋】【元】【明】 [0606001] 盪合漭瀁【大】,蕩合漭沅【宋】,蕩涾漭沅【元】【明】 [0606002] 瀁【大】,[沉@?]【聖】 [0606003] 消伏【大】,消服【宋】【元】【明】【聖】 [0606004] 像【大】,象【明】 [0606005] 蘇揣【大】,酥搏【宋】【元】【明】 [0606006] 㷿【大】*,焰【宋】*【元】*【明】* [0606007] 蘇【大】,酥【宋】【元】【明】 [0606008] 殖【大】,植【明】 [0606009] 寂寞【大】,寂莫【聖】 [0606010] 慧聖【大】,聖慧【宋】【元】【明】 [0606011] 際【大】,除【宋】 [0606012] 域【大】,滅【聖】 [0606013] 猗【大】*,倚【宋】【元】【明】【聖】* [0606014] 導【大】,道【聖】 [0606015] 門【大】,教【宋】【元】【明】,文【聖】 [0606016] 藥【大】*,樹【聖】* [0606017] 達【大】,建【宋】 [0606018] 原【大】*,源【宋】*【元】*【明】* [0606019] 六萬【大】,六十【宋】【元】【明】【聖】 [0606020] 由旬【大】,踰旬【宋】【元】【明】,喻旬【聖】 [0606021] 芽【大】,牙【聖】 [0606022] 明註曰來北藏作是 [0606023] 謂【大】,為【宋】【元】【明】 [0606024] 度【大】,脫【宋】【元】【明】 [0606025] 辯【大】,辨【聖】 [0606026] 議【大】,誼【宋】【元】【明】【聖】 [0606027] 靜寂【大】,寂靜【宋】【元】【明】 [0606028] 時【大】,時也【宋】【元】【明】【聖】 [0606029] 谷【大】,路【宋】【明】【聖】 [0606030] 原【大】,源【宋】【元】【明】 [0607001] 雪【大】,雷【聖】 [0607002] 嶺【大】,領【聖】 [0607003] 莖葉枝【大】,生莖枝【宋】【元】【明】【聖】 [0607004] 無【大】,源【宋】【元】【明】 [0607005] 遵【大】,尊【聖】 [0607006] 哲【大】,德【宋】【元】【明】 [0607007] 熙赫【大】,熙爀【宋】,㶼爀【元】【明】 [0607008] 茭【大】,茅【宋】【元】【明】,芳【聖】 [0607009] 積【大】,𧂐【宋】【元】【明】 [0607010] 草【大】,乎【明】 [0607011] 央【大】*,鞅【聖】* [0607012] 且憶【大】,具聽【宋】【元】【明】 [0607013] 消融【大】,銷鎔【元】【明】 [0607014] 且【大】,具【宋】【元】【明】 [0607015] 圍神【大】,神圍【聖】 [0607016] 破【大】*,碎【宋】*【元】*【明】* [0607017] 發【大】,發意【宋】【元】【明】【聖】 [0607018] 純熟【大】,淳熟【宋】【元】【明】,純淑【聖】 [0607019] 方【大】,力【宋】【元】【明】 [0607020] 慈【大】,慧【宋】【元】【明】 [0607021] 毀破【大】,破毀【宋】【元】【明】,碎毀【聖】 [0607022] 遵【大】,尊【宋】【元】【明】【聖】 [0607023] 之【大】,世【明】 [0607024] 悉各【大】,各悉【宋】【元】【明】【聖】(CBETA 按:此校勘條目依新文豐版大正藏輸入。) [0607025] 加【大】,知【聖】(CBETA 按:此校勘條目依新文豐版大正藏輸入。) [0607026] 輒【大】,轉【宋】(CBETA 按:此校勘條目依新文豐版大正藏輸入。) [0607027] 經卷【大】,卷經【宋】【元】【明】(CBETA 按:此校勘條目依新文豐版大正藏輸入。) [0607028] 操【大】,慘【聖】(CBETA 按:此校勘條目依新文豐版大正藏輸入。) [0608001] 之【大】,定【宋】【元】【明】【聖】 [0608002] 著次【大】,著欲【宋】【元】【明】,者次【聖】 [0608003] 知【大】,智【聖】 [0608004] 際【大】,除【聖】 [0608005] 崖【大】,涯【元】【明】,岸【聖】 [0608006] 崖【大】,涯【宋】【元】【明】,岸【聖】 [0608007] 其【大】,有【明】 [0608008] 明註曰因南藏作時 [0608009] 時【大】,而【明】 [0608010] 渧【大】*,滴【宋】*【元】*【明】* [0608011] 外【大】,外來【聖】 [0608012] 咸【大】*,減【聖】* [0608013] 江【大】,江河【宋】【元】【明】 [0608014] 曰【大】,越【明】 [0608015] 摩奈斯【大】*,摩荼斯【聖】* [0608016] 惒難【大】*,和難【宋】*【元】*【明】* [0608017] 㷿龍【大】*,焰龍【宋】*【元】*【明】* [0608018] 頻申【大】*,頻伸【聖】* [0608019] 億龍【大】,怠龍【宋】【元】【明】 [0608020] 王【大】,〔-〕【宋】【元】【明】【聖】 [0608021] 若群【大】,君【聖】,群【宋】【元】【明】 [0608022] 君【大】,群【宋】【元】【明】 [0608023] 所【大】,所所【聖】 [0608024] 清【大】,青【宋】【元】【明】 [0608025] 依【大】,倚【宋】【元】【明】【聖】 [0608026] 勸【大】,權【聖】 [0609001] 可【大】,至【宋】【元】【明】 [0609002] 反【大】*,返【宋】*【元】*【明】* [0609003] 江河沙【大】,江河海【明】 [0609004] 崖【大】*,涯【元】【明】* [0609005] 易【大】,示【聖】 [0609006] 奮翩搏揚【大】,奮扇博揚【聖】 [0609007] 盪披【大】,蕩披【宋】【元】【明】,盪被【聖】 [0609008] 純淑【大】,淳熟【明】 [0609009] 殖【大】,植【宋】【元】【明】 [0609010] 建【大】,逮【聖】 [0609011] 于【大】,天【聖】 [0609012] 是【大】,來【聖】 [0609013] 代【大】,伐【聖】 [0609014] 步【大】,行【聖】 [0609015] 無界適【大】,空界道【宋】【元】【明】,無界道【聖】 [0609016] 所【大】,欲【宋】【元】【明】【聖】 [0609017] 后【大】,姤【聖】 [0609018] 道【大】,導【宋】【元】【明】【聖】 [0609019] 於【大】,遊【聖】 [0609020] 猗【大】,倚【宋】【元】【明】 [0609021] 響【大】下同,嚮【聖】下同 [0609022] 苞【大】*,包【宋】*【元】*【明】* [0609023] 之【大】,〔-〕【宋】【元】【明】 [0610001] 方【大】,號【聖】 [0610002] 澹泊【大】,憺怕【宋】【元】【明】 [0610003] 明註曰相北藏作想 [0610004] 得【大】,等【宋】【元】【明】 [0610005] 涯【大】,崖【宋】【元】【聖】 [0610006] 詣【大】,諸【宋】【元】【明】 [0610007] 道【大】,首【宋】【元】【明】【聖】 [0610008] 暉【大】,曜【聖】 [0610009] 道【大】,導【宋】【元】【明】【聖】 [0610010] 以所【大】,所以【宋】【元】【明】 [0610011] 周【大】,同【聖】 [0610012] 導【大】,道【聖】 [0610013] 一場【大】,三場【宋】【元】【明】 [0610014] 音【大】,意【聖】 [0610015] 鐙明【大】,燈明【宋】【元】【明】,鎧明【聖】 [0611001] 說【大】,辭【聖】 [0611002] 一切【大】,佛【宋】【元】【明】 [0611003] 群黎【大】,群萌【聖】 [0611004] 柔軟【大】,柔濡【聖】 [0611005] 講【大】,讚【宋】【元】【明】【聖】 [0611006] 誠【大】,成【宋】【元】【明】 [0611007] 感動【大】,減動【聖】 [0611008] 不分卷【宋】【元】【明】,此下聖本有光明皇后願文【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0 冊 No. 291 佛說如來興顯經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10-20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CBETA 自行掃瞄辨識,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