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五

王論品[5]第五之三

王言「大師如是不放逸行法行王成就幾法得名行法行王

答言「大王成就十法而得名為行法行王何等為十一者自性成就二者眷屬有禮三者智慧成就四者常勤精進五者尊重法六者猛利七者恩厚八者善解世間所行法九者能忍諸苦十者不取顛倒法

「大王當知自性成就王者有於二種功德成就一者王子大臣長者居士城邑聚落所有人民皆愛重王二者無諸一切疾病

「大王當知眷屬有禮[6]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於王所作事中即各競辦不須王[7]二者謹慎不犯王法

「大王當知智慧成就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善知方便依法善護眾生二者於欲所作之事自智能知不依他作

「大王當知常勤精進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一切庫藏滿足二者無諸一切怨賊歡喜安住

「大王當知尊重法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常行一切善法無有休息二者能化惡行眾生

「大王當知猛利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於心所欲求事速能滿足二者發心所欲作事不久思惟即成如法

「大王當知恩厚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所有眷屬樂王二者大臣一切人民皆信重王

「大王當知善解世間所行法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能知惡行眾生善行眾生二者王應民邊得物不令有失

「大王當知能忍諸苦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於王所欲行事能滿成就二者不畏諸苦惱事

「大王當知不取顛倒法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自能進趣勝道二者常不離善知識

「大王當知成就如是十種功德者名為成就行法行王

王言「大師成就如是十種功德而得名為行法行王者若其國內有逆賊主具四種兵與法行王鬪諍國土及外國[8]王來相侵奪欲與大鬪集四部兵一切現前行法行王云何與彼而共鬪戰

答言「大王行法行王[9]當應思惟於三時中出三方便入陣鬪戰何等三時謂初入時中入時後入時大王當知初欲入時作方便者行法行王若見逆[10]爾時復作三種思惟一者思惟此[11]返逆王所有兵馬為與我等為當勝我若與我等共鬪戰者俱損無益若其勝我彼活我死如是念已應覓逆王所有親友及善知識當令和解滅此鬪諍二者行法行王見彼逆王與己平等及勝己力者心自思惟不應與戰當與其物求滅鬪諍三者若見逆王多有士眾眷屬朋黨象馬車步四兵力勝行法行王士眾雖少能以方便現大[12]勇健難敵之相令彼逆王生驚畏心以滅鬪諍如是名為於初時中思惟三種方便之用

「大王當知若以親友與物驚怖如此三事不能滅彼鬪諍事者行法行王爾時復起三種思惟入[A1]陣鬪戰何等三種一者思惟此返逆王無慈悲心自殺眾生餘人殺者亦不遮護我今不令[13]如此相殺此是初心護諸眾生二者思惟當以方便降伏逆王兵眾不與鬪戰三者思惟當以方便活繫縛取不作殺害生此三種慈悲心已然後莊嚴四種兵眾分布士馬唱說號令[14]簡選兵眾分作三品於上品中有上以上品中下勇猛者列在於前次列第二中品健者次列上品最健兵馬分在兩[1]令護步眾不生畏心行法行王處在軍中與最上品象馬車步猛健眾俱如是入鬪何以故有五種事能令大軍競進不退何等為五一者慚愧王二者[2]三者[3]取王意四者令眾背後無畏五者令念報國王恩如力如分不生退轉能勇戰鬪大王當知行法行王設是方便入陣鬪戰[4]爾時雖復殺害眾生而彼王得輕微少罪非決定受懺悔能滅何以故彼法行王為欲入戰先生三種慈悲心故雖作此惡得罪輕微非決定受

「大王當知彼法行王為令眾生為護沙門護沙門法為護妻子族姓知識能捨自身及資生物作如是業因此事故彼法行王得無量福大王當知若為護國養活人民興兵鬪戰彼時國王應當先發如上三心勅令主將一依王教如是[5]鬪者有福無罪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生幾種心常能如是護諸眾生

答言「大王行法行王於諸眾生生八種心何等八種一者念諸一切眾生如念子想二者念於惡行眾生如病子想三者常念受苦眾生生大慈心四者念受勝樂眾生生歡喜心五者念於怨家眾生生護過想六者能於親友眾生生覆護想七者能於資生之中生如藥想八者能於自身生無我想

「大王當知念諸眾生如念子想者起二種心一者能如父母念子遮護諸惡二者常於一切眾生不捨慈心

「大王當知念惡行眾生如病子想者起二種心一者能忍如世病人罵諸良師良師不生瞋恨之心二者為斷一切過失行如是心

「大王當知念受苦眾生生大慈心者起二種心一者能於諸急難中救免其苦二者能與勝安隱樂

「大王當知於受樂眾生生歡喜心者起二種心一者能於[6]他財物中他資生中不生貪心二者於他富貴勝樂不生嫉心

「大王當知於怨家眾生生護過想者起二種心一者常念斷彼過因遠離怨家二者能於怨家眾生生親友心何況其餘非怨家者

「大王當知於親友眾生生覆護想者起二種心一者念令親友堅固二者念令一切眾生不生怨憎

[7]大王當知於資生中生[8]藥想者起二種心一者有欲不[9]行邪婬二者能於色[10]香味中隨世受用不生貪著

「大王當知於自身中[11]無我想者起二種心一者往詣沙門大智人邊[12]問法二者聞法如說修行

「大王當知行法行王常念思惟如是八法故不求資生而世間人自然奉獻珍奇異物國內無者庫藏盈溢而諸世間非法惡王鞭打百姓逼惱索者了無其一大王當知行法行王行此八法者於所作業歲時日月星宿節朔常與吉會一切非人諸惡邪鬼欲覓其便無能得者於其國內風雨以時五穀豐熟人民飽足無飢渴想一切諸[A2]雀鼠龍雹能與世間作無利者悉皆息滅若有怨[13]賊在其國內一切即依自業罪過受諸苦惱依自業盡依自業滅

「大王當知行法行王若能如是護諸眾生護器世間者[14]負一切世間眾生諸善行人智慧人聖人一切眾生無能呵責者何以故無罪過故大王當知如是善行王若命終時當生天上受彼諸天妙境界樂」而說偈言

「重法不放逸  常念利眾生
眷屬有禮法  善能知他行
自身常清淨  離諸無益業
彼王勝世間  名行法行王
貌重言常[15]  於善勤精進
善能知世間  一切諸[16]伎藝
以常不懈怠  方便護世間
眾生得安樂  無有苦惱者
常樂利益他  將護一切心
出口說[17]愛語  安隱決定言
知過有功德  知勝知不如
如是王能共  眾生受安樂
於他平等心  能捨[18]物解義
諸臣及眷屬  一切愛樂王
具足善眾[19]  常有大勢力
如是正法王  能久住王位
慈心離殺生  布施斷偷盜
正欲防邪婬  實言止妄語
和合除兩舌  [20]軟語遮惡口
正說治綺[21]  淨命對飲酒
淨心捨三毒  受妙天王位
大王應當知  常善護諸戒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請食品第六

爾時嚴熾王聞大薩遮尼乾子所說法已心大歡喜即語薩遮尼乾子言「大師仁慈不遺我國今此曠野不可停止願降神德將諸大眾與我俱詣宮內寢息何以故我今心念欲為大師及諸大眾設於時供

薩遮尼乾子言「善哉善哉善哉大王欲與我食今正是時何以故大王當知我從遠來道路疲極常多飢渴日時已至我受王請

時嚴熾王聞大薩遮尼乾子受其請已心大歡喜即以薩遮尼乾子及諸大眾置在於前王與四兵導從前後俱入王宮入已王請薩遮尼乾子坐王七寶莊嚴間錯無價寶床餘諸一切尼乾子眾隨所應坐悉皆令坐薩遮尼乾子受坐已嚴熾王即生至心恭敬心尊重心希有心自手供給薩遮尼乾子及諸大眾百味飲食極令飽足恣意令取豐滿盈溢薩遮尼乾子食已嚴熾王即以價直百千萬億上下衣服奉施薩遮尼乾子餘弟子眾所應得者悉皆施與上下衣服

爾時薩遮尼乾子[1]食食訖已攝諸鉢器澡漱清淨即語嚴熾王言「大王當知王今至心奉施沙門飲食衣服福不可量今且略說十五功德何等十五一者閉塞慳貪之心二者能開布施心手三者能滅無布施福邪見之心四者能生果報不[2]亡正見之心五者隨順善知識人六者遠離下無智人七者能開諸善道門八者能閉諸惡趣門九者能種善根種子十者能拔不善根栽十一者能漸薄一切諸煩惱結十二者能增長一切諸善根分十三者能飽足一切[3]諸持戒人十四者能應為自身所作已作十五者能為利益他應作已作何以故大王當知能施布施得大富[4]好色食後得妙色觀者無厭施好香食後得名稱世間普聞施美味食後得資生過諸世間種種勝妙施樂觸食後得手腳細滑柔軟施能至心後得一切世人親愛恭敬供養自手布施得多僮僕圍遶給侍依時節施隨心所須應時即得以愛物施後得勝妙資生境界不損害施後得資生堅固不壞不疲勞施安坐受報眷屬常愛與飲食者後得大力自在無礙與衣裳者得好妙色世間敬愛施燈明者得明淨眼[5]諸病壞施伎樂者得耳不聾常聞妙聲施諸乘者常得安樂輦輿隨身施湯藥者得無[6]疾病形色肥鮮施屋舍者離諸恐怖得安隱樂布施法者後得不死甘露法藥離殺生者後得長壽命不中夭離劫盜者後得大富資生無盡離邪婬者後得好妻他不能奪離妄語者後得實報不被他謗離兩舌者後得和合眷屬無諍離惡口者後得常聞勝妙音聲離綺語者有所言說他人受用離貪心者得不增上厚重貪心離瞋心者得不增上厚重瞋心離邪見者得不增上厚重癡心離憍慢者生豪貴家得人尊敬離瞋心者得身端正見者愛樂離嫉心者得大威力所願皆成離慳心者生處富足資生無乏離非處婬者得勝諸根具丈夫相大王當知施飲食者即是與命與色與力與樂與[7]大王當知施主愛眾生智者讚歎名聞十方入諸大眾心不怯弱若命終已生上天中受妙境界於最後身得無上道

爾時薩遮尼乾子而說偈言

「至心持戒人  能生[8]歡喜心
時食施沙門  來世得七福
得勝色命力  樂辯才樂說
生天善道中  終得至涅槃
所為事布施  畢竟得彼事
為求樂布施  後[9]畢得安樂
施福最勝樂  所求者畢成
當生天人中  及色無色界
智慧聖施主  若修精進行
畢竟盡諸苦  得上勝智慧
以作無量福  天魔魔眷屬
行惡不善者  不能作障難
[10]以故常布施  求三種勝事
善道及富貴  能證無上道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問罪過品第七

爾時嚴熾王即生是心「薩遮尼乾子所說法者皆是隨順如來正法作是思惟我今當問薩遮尼乾子於如來所有尊重心不」爾時嚴熾王作是念已即移座處更敷下座恭敬而坐問薩遮尼乾子言「大師當知我有[A3]少疑今欲請問為見聽不

爾時薩遮尼乾子答言「大王隨汝所問我當為汝分別解說令得開解

時嚴熾王聞大薩遮尼乾子聽其問已即作是言「大師世間頗有眾生於眾生界中聰明大智利根[11]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是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能雨婆羅門聰明大智利根黠慧善知星宿善知祭祀種種諸天善知呪術善知事火善知天[12]文日月八星善知天雨石雹災害善知地動吉凶變異善知日月[1]運蝕殃災善知年歲國土豐儉善知世間安隱破壞彼婆羅門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能雨婆羅門罪過云何

答言「大王此能雨婆羅門常多婬欲喜侵他妻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侵他妻何以故大王當知侵他妻者現在未來多受苦惱一切天人之所呵責」而說偈言

「自妻不生足  好婬他婦女
是人無慚愧  常被世呵責
現在未來世  受苦及打縛
捨身生地獄  受苦常無樂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是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頗羅墮婆羅門聰明大智利根黠慧知法知禮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頗羅墮婆羅門罪過云何

答言「大王此頗羅墮婆羅門常多睡眠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睡眠何以故大王當知多睡眠人退失諸行失於世間出世間法妨礙智慧離諸煩惱」而說偈言

「若人多睡眠  懈怠妨有得
未得者不得  已得者退失
若欲得勝道  除睡疑放逸
精進策諸念  離惡功德集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此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黑王子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大威力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黑王子罪過云何

答言「大王此黑王子多諸嫉妬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嫉妬何以故大王當知若有人得生富貴家資財豐足不肯布施懷嫉妬心如是之人於資生中不取堅固彼人空手命終即去生餓鬼中生彼處已受諸種種飢餓苦惱」而說偈言

「惜財不布施  藏積恐人知
捨身空手去  [A4]餓鬼中受苦
飢渴寒熱等  憂悲常煎煮
智者不聚積  為破慳貪故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此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勝仙王子聰明大智利根黠慧[2]有大威力而不怯弱好行布施有大威德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勝仙王子罪過云何

答言「大王此勝仙王子多作殺生大王當知有黠慧者不應殺生何以故大王當知殺生之罪得短命報命終生於地獄畜生餓鬼之中」而說偈言

「殺生無善報  短命多諸[3]
來世生惡道  具受種種苦
欲離諸苦惱  未來求勝樂
應當護他身  如愛自己命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是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無畏王子聰明大智利根黠慧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無畏王子罪過云何

答言「大王此無畏王子慈心太過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慈心[4]太過何以故大王當知若王王子慈心太過者彼王王子國內多有群賊亂民不可遮護多有[5]讐難」而說偈言

「若王及王子  慈悲心太過
長賊多欺誑  民怖王命[6]
王應思此過  籌量行慈悲
念世間受苦  捨離太過心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是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7]天力王子聰明大智利根黠慧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天力王子罪過云何

答言「大王此天力王子飲酒太過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飲酒太過何以故大王當知飲酒太過忘失諸事障修大道失於世間出世間利」而說偈言

「飲酒多放逸  現世常愚癡
忘失一切事  常被智者呵
來世常闇鈍  多失諸功德
是故黠慧[8]  離諸飲酒失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是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婆藪天王子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大威力心不怯弱常好布施有大威德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9]彼婆藪天王子罪過云何

答言「大王此婆藪天王子了達諸事而行事太遲大王當知有黠慧[1]人不應行事太遲何以故大王當知行事太遲者不及時節多失諸利令鬪諍事堅固難滅是故大王黠慧之人有所作事不失時節不應太遲」而說偈言

「行事太遲人  多失所作業
未得者不得  已得者便失
應捨遲行事  慕速及時節
過時不得利  是故多所失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是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大仙王子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大威力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大仙王子罪過云何

答言「大王此大仙王子貪心太過為顛倒覆心常奪他財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過貪何以故大王當知過貪之人不為一切眾生親附捨此身命即生地獄」而說偈言

「貪人多積聚  得不生厭足
無明顛倒心  常念侵損他
現在多怨憎  捨身墮惡道
是故有智者  應當念知足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是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大天王子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大威力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大天王子罪過云何

答言「大王此大天王子輕躁戲笑放逸太過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輕躁放逸太過何以故大王當知放逸太過者能障奢摩他毘婆舍那法此戲笑之罪是惡道因」而說偈言

「戲笑垢染心  心不住三昧
為智者所呵  行善不解脫
欲得速利益  應離諸放逸
現世無安隱  失名稱功德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是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憍薩羅國波斯匿王聰明大智利根黠慧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波斯匿王罪過云何

答言「大王此波斯匿王噉食太過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噉食太過何以故大王當知噉食太過者體難迴動[2]嬾惰懈怠所食難消遠離現在未來二世善法利益」而說偈言

「噉食太過人  身重多懈怠
現在未來世  於身失大利
睡眠自受苦  亦惱於他人
迷悶難[3]寤寤  應時籌量食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是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眾生者即王身是大王亦甚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大威力心不怯弱好喜布施威德具足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我之所有罪過云何

答言「大王大王之罪太極暴惡大王[4]太嚴大王[5]太忽大王[6]太䩕大王太卒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太惡何以故大王當知若王王子性太惡者彼為一切多人不用多人不愛多人不憙乃至父母亦不憙見何況餘人大臣王子長者居士等是故大王黠慧之人不應太惡大王當知有黠慧人所欲作事應當安詳不應[7]太卒」而說偈言

「若王行惡行  瞋心不見事
動則怖眾生  乃至父母畏
何況餘非親  而當有念愛
大王應當知  智者捨瞋恚

爾時嚴熾王在坐對面聞大薩遮尼乾子毀呰自身心生不忍瞋心恚心懊惱心無歡喜心生毒害心即作是言「薩遮尼乾子汝今云何於大眾中說我過惡毀呰於我我從昔來無人敢正[8]看我面者汝今毀我罪應合死」作是語已以瞋恚心告諸臣言「汝當[9]捉此說不愛語愚癡沙門斷其命根

爾時薩遮尼乾子驚怖毛竪語嚴熾王言「大王汝今莫速卒作如是惡事不饒益我我有善言願王暫時施我無畏聽我所說

王言「沙門與汝無畏所欲說者汝當速說

薩遮尼乾子言「大王當知我亦有罪

王言「沙門何者汝罪

薩遮尼乾子言「大王當知我罪過者由太實語不虛語稱事語以我如是大惡人前可畏人前[10]急性人前無慈悲人前卒作事人前如是惡行人前說如實語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一切時一切處常說實語何以故有不饒益故大王當知黠慧之人應當善觀可與語人不可與語人應當善知可語時非語時應當善知可語處非語處然後說語何以故大王當知實語人者世人不愛世人不喜智者不讚歎世間癡人瞋」而說偈言

「智者不[1]知時  卒隨意說實
彼人智者呵  何況無智者
智者一切處  亦不皆實語
是實憍尸迦  實語入惡道

爾時嚴熾王聞薩遮尼乾子說自身過即便開解心生歡喜白薩遮尼乾子言「大師師無罪過由我太卒今聞師教如闇得燈如盲得眼常當受持我今懺悔願師於我莫捨實語」而說偈言

「我實愚癡闇  不識知識[2]
是故生惡心  出如是惡口
我今聖人前  懺悔如是罪
願愍諸眾生  令我罪除滅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五


校注

[0337005] 第五之三【大】之三卷五【聖】 [0337006] 王【大】〔-〕【宮】 [0337007] 憂【大】言【聖】 [0337008] 王【大】主【宮】 [0337009] 當應【大】應當【宮】 [0337010] 王【大】*主【宋】【元】【明】【宮】* [0337011] 返【大】*反【宮】* [0337012] 勇【大】象【聖】 [0337013] 如【大】知【宮】 [0337014] 簡選【大】揀選【宋】【元】【明】【宮】 [0338001] 廂【大】葙【聖】 [0338002] 王【大】〔-〕【宮】 [0338003] 取【大】最【聖】 [0338004] 爾【大】令【聖】 [0338005] 鬪【大】戰【宮】 [0338006] 他【大】施【宮】 [0338007] 大王【大】大主【元】 [0338008] 藥【大】樂【宋】 [0338009] 行【大】作【元】【明】 [0338010] 香【大】中【宮】 [0338011] 無【大】生無【宋】【元】【明】【宮】 [0338012] 問【大】聞【元】【明】 [0338013] 賊【大】𧴫【聖】 [0338014] 負【大】員【聖】 [0338015] 和【大】知【聖】 [0338016] 伎【大】技【元】【明】 [0338017] 愛【大】受【聖】 [0338018] 物【大】佛【明】 [0338019] 集【大】業【宮】生【聖】 [0338020] 軟【大】下同濡【聖】下同 [0338021] 語【大】言【宋】【元】【明】【宮】【聖】 [0339001] 食食【大】飯食【元】【明】食【聖】 [0339002] 亡【大】忘【宋】【元】【明】【宮】 [0339003] 諸持【大】持諸【宋】【元】【明】【宮】 [0339004] 好【大】施好【聖】 [0339005] 諸【大】老【宋】【元】【明】【宮】【聖】 [0339006] 疾病【大】病疹【聖】 [0339007] 辯【大】*辨【聖】* [0339008] 歡喜【大】懽喜【宋】【元】【宮】 [0339009] 畢【大】*必【元】【明】* [0339010] 以【大】是【宋】【元】【明】【宮】【聖】 [0339011] 黠【大】下同點【聖】下同 [0339012] 文【大】火【聖】 [0340001] 運【大】暈【元】【明】 [0340002] 有大【大】大有【宋】【元】【明】【宮】 [0340003] 疾【大】病【宋】【元】【明】【宮】【聖】 [0340004] 太【大】*大【聖】* [0340005] 讐【大】諸【宋】【元】【明】【宮】【聖】 [0340006] 危【大】絕【聖】 [0340007] 天【大】大【聖】 [0340008] 人【大】者【宮】 [0340009] 彼【大】波【聖】 [0341001] 人【大】之人【宋】【元】【明】【宮】【聖】 [0341002] 嬾惰【大】窳惰【宋】【元】【明】【宮】窳(七主反)墮【聖】 [0341003] 寤寤【大】覺寤【元】【明】𥧌𥧝【聖】 [0341004] 太嚴【大】太噉【聖】 [0341005] 太忽【大】大急【宋】【元】【明】【宮】 [0341006] 太䩕【大】太硬【宋】【宮】太鞕【元】【明】【聖】 [0341007] 太【大】大【元】 [0341008] 看【大】者【聖】 [0341009] 捉【大】投【聖】 [0341010] 急【大】忽【聖】 [0342001] 知【大】智【聖】 [0342002] 語【大】說【宋】【元】【明】【宮】
[A1] 陣【CB】【麗-CB】【磧-CB】陳【大】(cf. K10n0163_p1033c21; Q10_p0520b25)
[A2] 虫【CB】【麗-CB】蟲【大】(cf. K10n0163_p1035a03)
[A3] 少【CB】【麗-CB】小【大】(cf. K10n0163_p1036c02; T07n0220_p0922b08)
[A4] 餓【CB】【麗-CB】饑【大】(cf. K10n0163_p1037b08)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