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七

勸誡品第十三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頭面作禮而白佛言「世尊如來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於未來世末代之中頗有眾生能信受不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修多羅生信不謗如此等人成何功德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未來末世有善男子善女人無量佛所修持淨戒禪定般若是佛真子能信此修多羅所致功德不可稱計最善勝法從般若生淨心信受我今為汝略以譬說文殊師利閻浮提洲縱廣七千由旬北廣南狹其中人面亦似地形洲內遍滿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等密如竹麻甘蔗荻林中無少空及以間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四事供養畢聖人壽或復七寶遍滿此洲積至梵天一一聖人各施爾許畢是善男子善女人壽日夜三十牟尤多相續不斷文殊師利於意云何此人以是因緣功德多不

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甚多婆伽婆甚多修伽陀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不謗此修多羅功德勝彼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萬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文殊師利瞿耶尼洲縱廣八千由旬形如[1]半月人面亦爾洲內遍滿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密如竹麻甘蔗荻林中無少空及以間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四事供養畢聖人壽至涅槃後舍利起塔或復七寶遍滿此洲積至梵天一一聖人各施爾許畢是善男子善女人壽日夜三十牟尤多相續不斷文殊師利於意云何此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甚多婆伽婆甚多修伽陀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信此修多羅功德勝彼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萬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文殊師利[2]于逮洲縱廣九千由旬形如[3]滿月人面亦爾洲內遍滿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密如竹麻甘蔗荻林中無少空及以間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四事供養畢聖人壽或復七寶遍滿此洲積至梵天一一聖人各施爾許畢是善男子善女人壽日夜三十牟尤多相續不斷文殊師利於意云何此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甚多婆伽婆甚多修伽陀

「文殊師利欝單越洲辟方十千由旬人面亦方洲內遍滿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密如竹麻甘蔗荻林中無少空及以間缺若善男子善女人四事供養畢聖人壽或復七寶遍滿此洲積至梵天一一聖人各施爾許畢是善男子善女人壽日夜三十牟尤多相續不斷文殊師利於意云何此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甚多婆伽婆甚多修伽陀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修多羅功德勝彼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萬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文殊師利娑婆世界悉為微塵爾許聖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四事供養畢聖人壽爾許塵數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積至阿迦尼吒天一一聖人各施爾許畢是善男子善女人壽文殊師利於意云何功德多不

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前之福德已不可思議況此功德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4]若善男子善女人流通此修多羅為他宣說功德勝彼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萬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文殊師利如此功德若不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爾許微塵數劫作他化自在天王爾許劫數作化樂天王爾許劫數作兜率陀天王爾許[5]數劫作夜摩天王爾許數劫作天帝釋況復轉輪聖王迴向薩婆若故能得成就般若波羅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師利閻浮提中遍滿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密如竹麻甘蔗荻林若有惡人皆悉殺害爾許賢聖文殊師利於意云何是人以此因緣得罪多不

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殺一聖人尚於一劫墮阿鼻地獄何況爾許其罪甚多不可稱計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有人謗此修多羅者其罪重彼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萬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亦不能及文殊師利瞿耶尼中遍滿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密如竹麻甘蔗荻林若有惡人皆悉殺害文殊師利於意云何此人以是因緣得罪多不

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此罪不可聞不可聞是人無有出阿鼻地獄期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有人不信此修多羅其罪重彼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萬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文殊師利若四天下悉為微塵爾許塵數諸佛如來若有惡人皆悉殺害奪二種財——滅法財破世財文殊師利於意云何是人得罪多不

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此罪不可聞不可計不可思量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若復有人障礙此修多羅毀謗不信其罪重彼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萬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如此惡人猶故不出阿鼻地獄文殊師利如是惡人無一世界阿鼻地獄不經入者況餘地獄畜生餓鬼何以故毀壞三世諸佛母故假使如前微塵數劫得離三塗若生人中得阿薩闍病又經爾許微塵數劫得無舌報若無手報各經爾[1]文殊師利我若住世一劫[2]減一劫以佛神力說是惡人所得罪報不能究盡文殊師利若求現在未來世樂勿得於此修多羅中毀謗不信作大障礙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二行品第十四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宜應成就前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有二種行成就[3]般若教化眾生

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教化眾生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從初般若乃至後際離功用心說法無盡中不間隙為脫三有惡趣之報安諸眾生令住善道得三聖果文殊師利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教化眾生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成就無邊無為是名菩薩摩訶薩自行何以故成就一切[4]德故

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何等法與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相應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一切種智真實之法遠離思量微妙無相道理甚深不可得見難以通達常住寂靜清涼遍滿無有分別無著無礙隨順道理不可取執大寂極靜一切法中最為無上無與等者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修此等法與薩婆若相應

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於何境界行般若波羅蜜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甚深境界廣大境界功德境界文殊師利甚深境界者體是無為不可相離不著二邊脫離諸障自性清淨不可思量不可數知不與聲聞辟支佛共文殊師利廣大[5]境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諸佛如來一切功德般若波羅蜜摩訶迦樓那二法為體離分別相無功用心利益眾生皆稱彼意無時暫捨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與一切功德相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威神力悉能示現種種相貌隨諸眾生根欲性行或昇兜率或從彼下或現處胎或現初生或現童子或園遊戲或現出家或現苦行或詣菩提樹或現成佛或現轉法輪或現涅槃如是種種為諸眾生盡竭生死文殊師利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境界

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此甚深般若波羅蜜諸佛境界不可思議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般若波羅蜜是不共法不可思議何以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不能通達非其境[6]界故除佛如來更無得者何以故如如之理義甚深故自在不動無漏界攝教化眾生利益圓滿是以名為諸佛境界過諸語言第一義攝無有覺觀分別思量絕諸譬類一切法中最為上品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凡有五事不可思議一者自性二者方處三者住四者一異五者利益文殊師利云何自性不可思議色即是如求不可得離色有如求不可得亦復如是地大即如求不可得離地求如亦不可得風大一切皆爾眼入即如求不可得離眼求如亦不可得意一切皆爾有法是如求不可得無法是如亦不可得若在欲界不可思議若離欲界亦不可思議無色界一切皆爾若在東方不可思議若離東方不可思議西北方四維上下一切皆爾安樂住不可思議寂靜住不可思議有心住不可思議無心住不可思議三世如來同在一處自性清淨無漏法界若一若異不可思議智慧神力同一法界般若方便二相平等能為眾生無量利益不可宣說過言語境而能隨順眾生根性作種種說種種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隨眾生意如是現之

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何等名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如來相好無窮無邊說不可盡隨順世法是以略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足下平滿行步平正足下輪相悉具轂輞千輻莊嚴手指纖長軟直節骨不現身大方正手足指網縵合猶如鵝王手掌如紅蓮華踝骨不現尼鹿王[1]身軟直十一[2]陰馬藏十二身分滿足如尼拘盧陀樹十三身毛右旋十四一孔一毛皮膚細滑不受塵垢十五身金色十六圓光一丈十七七處滿十八師子臆十九兩臂平正腋下滿二十兩臂圓直如象王鼻立垂過膝二十一口四十齒齊密相連白如珂雪二十二[3]上下四牙狀如初月二十三師子[4]二十四頭團圓二十五咽喉具足千脈二十六胸骨如那羅延二十七頂骨自然踊起二十八舌相廣長如蓮華葉二十九音聲如梵王天鼓三十眼目青色如優鉢羅華三十一眼睫紺焰猶如牛王三十二眉間白毫文殊師利是名三十二相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悉能成就如是功德

「文殊師利云何名為八十種好無能見頂頂骨堅實額廣平正眉高而長形如[5]初月[6]琉璃色目廣長鼻高圓直而孔不現耳厚廣[7]埵輪成就身堅實如那羅延身分不可壞身節堅密十一合身迴顧猶如象王十二身有光明十三身調直十四常少不老十五身恒潤澤十六身自將衛不待他人十七身分滿足十八識滿足十九容儀具足二十威德遠震二十一一切向不背他二十二住處安隱不危動二十三面門如量不大不長二十四面廣而平二十五面圓淨如滿月二十六無顇容二十七進止如象王二十八容儀如師子王二十九行步如鵝王三十頭如摩陀那果三十一身色光悅三十二足趺厚三十三爪如赤銅[8]三十四行時印文現地三十五指文莊嚴三十六指文明了不暗三十七手文明直三十八手文長三十九手文不斷四十手足如意四十一手足紅白色如蓮華四十二孔門相具四十三行步不減四十四[9]行步不過四十五行步安平四十六臍深厚狀如盤蛇團圓右轉四十七毛色青紅如孔雀項四十八毛色潤[10]四十九身毛右靡五十口出無上香毛皆爾五十一脣色赤潤如頻婆果五十二脣潤相稱五十三舌形薄五十四一切樂觀五十五隨眾生意和悅與語五十六於一切處無非善言五十七若見人先與語五十八音聲不高不下隨眾生樂五十九說法隨眾生語言六十說法不著六十一等觀眾生六十二先觀後作六十三發一音答眾聲六十四說法次第皆有因緣六十五無有眾生能見相盡六十六觀者無厭六十七具足一切音聲六十八顯現善色六十九剛強之人見則調伏恐怖者見即得安隱七十音聲明淨七十一身不傾動七十二身分大七十三身長七十四身不染七十五光遍身各一丈七十六光照身而行七十七身清淨七十八光色潤澤猶如青珠七十九手足滿八十手足德字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讚歎品第十五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頭面作禮而白佛言「世尊如來功德希有無等不可思議三世諸佛同一無別若見如來或聞功德此等眾生亦不可思議我等今日重見世尊轉大法輪歡喜踊躍得未曾有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即昇虛空[11]高七多羅樹合掌讚曰

「一切眾生  唯佛[12]大尊  尚無等者
況當有勝  人法二空  理無等等
唯佛如來  等無等等  煩惱習氣
永盡無餘  所知之法  皆悉明了
若智若說  無及佛者  大千世界
唯佛獨尊  十力無畏  決定不虛
若釋若梵  所不能得  世尊大恩
於諸眾生  此事難思  無能及者
無量善巧  種種方便  以為眾生
令得利益

爾時眾中有一天子名蘇樓波[13](陳言妙色)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頭面作禮說偈讚云

「世間或說等佛者  如是之言名口過
若說法王最極尊  此非虛妄為實語
人天之儔正問難  無有能折我大師
善逝降魔及外道  將導世間至解脫
清淨四辯無窮說  甘露妙[1]藥施眾生
遍觀諸法智無[2]  一切念中不減失
大悲平等視眾生  清淨之心世不染
善能了知根欲性  隨所樂聞而應說
煩惱差別非一種  為示無量對治門
巧說因緣無如佛  專以利益眾生故
值佛聞法不得道  是等眾生度極難
如來大名應渴仰  得見世尊無限益
佛智能令心清淨  [3]既聞正教出生死
聞佛名號大吉祥  憶念世尊恒喜樂
發心[4]詣佛生慧解  如教勤修成種智
戒品清淨故無垢  禪定第一心澄明
[5]惠最勝故難動  法海清淨如甘露
一切眾生喜放逸  諸佛如來離世間
等慈眾生如一子  恩德深厚無能報
先說破諸結賊法  久摧天魔幻化軍
世尊已說三有過  廣示涅槃無量德

爾時眾中有一天子名蘇那摩(陳言善名)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頭面作禮說偈讚云

「如來世尊行大悲  設可度智與他者
尚令調達最前得  況復其餘眾生類
我今不愜為空過  修[6]治正行報佛恩
有人已證無漏滅  是於佛恩未為報
若能修行佛正教  乃得名為[7]真佛子
佛久勤苦為眾生  無上大恩罕能報
大慈開顯真實法  令人修行兼化他
若佛如來不出世  一切眾生受大苦
無復善道唯惡趣  但聞三塗苦惱聲
六道受苦無免脫  煩惱繫縛眾生故
世尊能解他毒結  飜為大悲之所縈
佛是世間大福田  依教正修離惡道
若違佛教不修行  是人永無生善趣
有人於佛起惡心  或復不樂聞深法
是等眾生甚可悲  決定永當處黑暗
如佛世尊自知智  其等如來乃能了
佛智非我所量測  頭面敬禮十方尊
無畏不共法  唯佛世尊獨圓備
相好莊嚴微妙[8]  [9]觀者無厭超眾色
三種開敷不暫息  清淨佛華我今禮
唯佛善知無上道  出離一切諸險難
佛為無上最第一  頭面敬禮兩足尊
佛以功德正法水  洗諸垢穢悉無餘
世尊本來內外淨  我今[10]頂禮真淨身

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頭面作禮以偈讚云

「功德智慧佛具足  利益眾生不暫休
常雨甘露令眾飽  我今頂禮能利他
世間最勝可敬者  此人猶故恭敬佛
諸惡斯盡眾善備  我今頂禮無等尊
靡有一行不修學  為欲救拔眾生故
[11]令度生死得安樂  我今頂禮救世師
敬禮微妙金色身  敬禮所說甘露法
敬禮清淨無垢智  敬禮一切功德林

爾時世尊告大梵天言「善哉善哉如大梵天所讚世尊此事真實何以故諸佛如來於無量劫修習種種功德智慧是故得果無不備足何以故具足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以是清淨故能通達如如實際諸佛世尊住此實際所言不虛

爾時大梵天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頭面作禮而白佛言「唯願世尊以住持力令此般若波羅蜜久在世間

佛告大梵天言「十方三世諸佛住持力咸皆擁護是般若波羅蜜世間若天若魔沙門婆羅門無有能壞作障礙者何以故我念過去世有佛名寶月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國名不毀劫名讚歎是佛眾中有二比丘而為法師善能說法一名智盛二名實與是二比丘隨佛轉法輪正經一劫三千大千世界百億諸魔悉皆受化發菩提心

爾時扇多意菩薩摩訶薩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頭面作禮而白佛言「世尊寶月如來為猶在世已入涅槃

佛告扇多意菩薩言「善男子東方去此過十百千億諸佛世界有一世界名曰不毀佛壽十千劫彼佛國土說般若波羅蜜無有天魔及諸外道能為障礙皆悉發心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2]盛比丘即文殊[A1]師利菩薩是實與比丘即勝天王是此等二人善巧方便種種擁護令般若波羅蜜久久住世十方佛土說般若波羅蜜[1]此之二人即來聽受猶我今日放大光明尋光來集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付囑品第十六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可受持此般若波羅蜜修多羅

爾時阿難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頭面作禮[2]白佛言「世尊云何受持

佛告阿難言「受持此修多羅有十種法何等為十一者書寫二者供養三者流[3]四者諦聽五者自讀六者憶持七者廣說八者口誦九者思惟十者修行阿難此十種法能受持此修多羅阿難譬如大地一切樹林花藥皆依而生一切善法皆依般若波羅蜜生阿難譬如轉輪聖王若在世間七寶常現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此修多羅若在世間則三寶種常不斷絕

爾時大眾一時咸同觀如來面異口共音俱發聲言「諸善男子如來滅後誰能荷負世尊如是之大重擔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所可修習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眾中有一萬二千菩薩摩訶薩為護持法故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頭面作禮說偈讚云

「我等捨身命  不求未來報
護持甚深法  世尊之所說

爾時眾中五百天子賢王為上首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頭面作禮說偈讚云

「為度諸眾生  成就大悲願
護持甚深法  世尊之所說

爾時釋提桓因尸棄大梵毘沙門[4]天王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頭面作禮說偈讚云

「般若微妙藥  能治一切病
我等頂戴持  世尊之所說

爾時執金剛神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頭面作禮說偈讚云

「法本無名字  佛以名字說
世尊大悲教  我等頂戴持

爾時世尊告尸棄梵天言「梵天佛有三事最為無上何等為三一者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二者護持正法三者如聞修行梵天如此三法最為無上若復有人能修行者此人名為供養如來佛若在世一劫若減一劫說彼功德不能究盡梵天若護持如來一四句偈是人功德尚不可量況復般若波羅蜜三世佛母何以故梵天諸佛如來皆從般若波羅蜜生以法供養即是供養諸佛如來不以[5]貲財而為供養法供養者諸供養中最為第一梵天有人護持如來正法當知此人二世安樂是故梵天應須護持甚深修多羅梵天梵天以擁護法故得見賢劫千佛悉為請主梵天於此穢土護持正法須臾之間勝在淨土過一劫[6]若一劫是故宜應勤加精進擁護正法

爾時世尊復告釋提桓因言「憍尸迦所在之處有此般若波羅蜜修多羅當知即是如來得菩提處轉法輪處示涅槃處何以故憍尸迦一切菩薩一切善法一切諸佛皆從此修多羅生憍尸迦若有法師流通此修多羅處此地即是如來所行於彼法師當[7]生善知識心尊重之心猶如佛心見是法師恭敬歡喜尊重讚歎憍尸迦若我住世一劫若減一劫說是流通此修多羅法師功德不能究盡憍尸迦若此法師所行之處善男子善女人宜應刺血灑地令塵不起如是供養未足為多何以故如來法輪難受持故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未來世中說是修多羅處我及眷屬擁護彼地及說法者若見彼有修多羅處即生前四種處心

爾時世尊讚天帝釋言「善哉善哉憍尸迦以此修多羅付囑憍尸迦未來末世擁護流通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我等諸天得生善道皆悉由此修多羅故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復由此修多羅故我當不顧身命擁護正法

佛言「憍尸迦如聞修行善哉善哉

佛說是修多羅已勝天王及十方諸大菩薩眾一切聲聞眾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聞佛所說信受奉行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七

[8]經序

《仁王般若經》初眾相謂曰「大覺世尊前已為我二十九年說《摩訶般若》《金剛般若》《天王問般若》《光讚般若》」則此經目題久傳上國有梁太清二年六月于闐沙門求那跋陁(陳言德賢)齎一部梵文凡十六品始湏京師時中天竺優禪尼國王子月首那——生知後朗世傳釋學無精義味兼善方言——避難本邦登仕梁室被勅摠知外國使命忽見德賢有此經典敬戀宜懷如對真佛因從祈請畢命弘宣德賢嘉雅操靈心授與首那即又𮀕求使顧表奉迎雜華經辭𨷂甫爾便值侯量稱丘寇亂頂戴逃亡未暇翻譯民之所欲天必從焉屬我大陳膺期𮀕重光累業再清四海車書混同華夷𮝛首那貧笈懷經自達而至江洲刺史儀同黃法𭯬駈傳本洲錫珪分陜護持正法渴仰大乘以天嘉六年歲次乙酉七月辛[A2]巳朔二十三日癸卯勸請首那於洲聽事略開題序說無遮大會四眾雲集五千餘人匡山釋僧果法師及遠邇名德並學冠百家博通五部各有碩難紛綸靡不渙然水釋到其月二十九日還興業伽藍揵搥既響僧徒咸萃首那躬執梵文譯為陳語楊洲阿育王寺釋智昕暫遊鼓滙伏應至教耳聽筆䟽一言敢失再三脩環撰為七卷訖其年九月十八日文句乃盡江洲僧正釋慧恭法師戒香芬郁定水澄明揩則具瞻陳梁是寄別駕豫章萬駰洲之股胡材之杞梓信慧並脩文武兼用教委二人經始功德輒附卷餘略述時事庶將來君子或精焉


校注

[0721001] 半【大】滿【宋】【元】【明】【宮】 [0721002] 于【大】乎【聖】 [0721003] 滿【大】半【宋】【元】【明】【宮】 [0721004] 若【大】若有【宋】【元】【明】【宮】 [0721005] 數劫【大】*劫數【宋】【元】【明】【宮】【聖】* [0722001] 劫【大】許劫【聖】 [0722002] 減【大】滅【聖】 [0722003] 般若【大】般若波羅蜜【宋】【元】【明】【宮】 [0722004] 德【大】功德【宋】【元】【明】【宮】 [0722005] 境【大】境界【宋】【元】【明】【宮】 [0722006] 界【大】〔-〕【宮】 [0723001] 膊【大】腨【元】【明】 [0723002] 陰馬【大】馬陰【聖】 [0723003] 上下【大】下上【聖】 [0723004] 額【大】頰【宋】【元】【明】【宮】 [0723005] 初月【大】月初【宋】【元】【明】【宮】 [0723006] 琉【大】瑠【宋】【元】【明】【聖】 [0723007] 長【大】大【宮】【聖】 [0723008] 葉【大】鐷【宋】【元】【明】【宮】 [0723009] 行【大】〔-〕【宋】【元】【明】【宮】 [0723010] 淨【大】澤【明】 [0723011] 高【大】〔-〕【聖】 [0723012] 大尊【大】世尊【明】【宮】大聖【聖】 [0723013] (陳言色)【大】*〔-〕【明】* [0724001] 藥【大】樂【聖】 [0724002] 礙【大】閡【聖】 [0724003] 既【大】即【元】【明】 [0724004] 詣【大】諸【宋】 [0724005] 惠【大】慧【宋】【元】【明】【宮】【聖】 [0724006] 治【大】持【聖】 [0724007] 真佛【大】佛真【元】【明】 [0724008] 音【大】香【宋】【元】【明】【宮】 [0724009] 觀【大】覩【聖】 [0724010] 頂【大】敬【宋】【元】【明】 [0724011] 令【CB】【麗-CB】【宮】【聖】今【大】 [0724012] 盛【大】威【聖】 [0725001] 此【大】處此【聖】 [0725002] 白【大】而白【宋】【元】【明】【宮】 [0725003] 傳【大】通【宋】【元】【明】 [0725004] 天【大】大【聖】 [0725005] 貲【大】資【宋】【元】【明】【宮】 [0725006] 若【大】若減【宋】【元】【明】【宮】 [0725007] 生【大】告【聖】 [0725008] 此序依聖語藏本載之
[A1] 師利【CB】【麗-CB】【磧-CB】利師【大】(cf. K05n0008_p0895a01; Q05_p0321b03)
[A2] 巳【CB】已【大】
上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