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脩黃檗山誌序
黃檗之名,赫於震旦,幾與鹿苑、鷲峰爭勝。蓋其山水實佳,峰巒連沓,一溪橫焉;循麓窮溪,峙然殿閣。曠如奧如,二者殆兼。地靈人傑,語不誣矣。舊常有記數卷,畧記山川林麓之勝,與夫寺之廢興,而偈語遊篇亦載焉。歲久不修,板字漫漶,數十年來,棒喝之遺、興詠所及,又與落葉飄風逝焉俱冺。和尚一菴,三住是山。甲申歲,寺久頹廢,余既為新之,一菴亦遂裒集散佚,授之梓人,綴於舊志之後。美哉一菴,蓋不能忘情者矣。余聞佛法不立語言文字,其視天下廢興成敗之迹,汩然無動於中。今一菴拳拳若此,是有意後世之名,於其宗法不免多事焉。雖然,日月運行,寒暑代嬗,飲食男女,負販種藝,人生旦晝間,一日不死,不能一日無事。其廢興成敗之數,雖宣聖挺生,不能不聽之於天。而其有生而必有事,有事而必待為之之人,即佛之乞食說法、接引眾生,亦所謂不能無事也。然則一菴之續為記,而並以乞序於余者,佞佛、闢佛之說,悉可拈花一笑也。乙酉歲正月,以公事便道又至黃檗,值一菴在會城未來。余見寺之田畝悉歸,寮舍廊廡悉整;朝夕梵呪之音,師徒威儀之節,亦悉如曩時之盛。而山木宿經斬伐者,多闕焉未補。乃市松秧三十束,種於寺山前後。計十年之後,嶄然可觀;又更數十百年,其蔚然蒼然,又不知若何為茲山增勝!是役也,一菴聞之,又必謂余亦未免多事,而其不能忘情則一也。
賜進士出身.福清縣知縣.保定張縉雲題
黃檗重脩寺誌序
夫赤縣神州,精藍碁布,屢廢屢興,在處有之。玉融黃檗者,唐宣宗觀瀑聯吟之地、梁江淹至閩游詠之區。裴丞相皈依於遠祖斷際,朱夫子供養其故人悟公。高僧正幹,來自曹溪;法祖希運,嫡傳臨濟。懶庵老禪,剏建大溈,闡化於省垣長慶;月輪尊宿,受記善會,唱道於豫章撫州。斯皆名噪霄壤,特書國乘者矣。迨乎前明,神皇錫藏,賢相布金。吳尚書忠烈,詩記流芳;錢相國希聲,忠貞瘞玉。賜紫鏡源大士,御座試經;勅封隱元國師,扶桑宏法。象崖古德,創黃檗於蠶叢;南菴闍黎,開白社於建業。是亦西來川嶽,咸鍾奈苑之奇;外護王臣,不忘靈山之囑。俾著績千秋,垂聲萬福者也。嗟乎!蕭梁迄今幾二千載。寺誌,隱老人修後百七十餘年,未有嗣續。暹三主本山,重輯《五燈全書》黃檗宗譜。寺誌雖經纂脩,退院抱疴,未能授梓。邇奈禪宗叢脞,知識凋零,保社傾頹,清規廢弛。[A1]淨土草深一丈,緇流星散十方。幸承玉波張老明府大護法,乘菩薩願,現宰官身,棨戟遙臨,祖庭復振。憫香燈之閴寂,歎鐘皷之沉埋。遂即清逋釐產,捐俸募緣,百廢俱興,羣生有賴。峰巒十二,俄頃改觀;沙界三千,斬新絢彩。琳宮紺殿,金碧重輝;寶藏琅函,玉毫再現。迺延蘭翁大和尚,主持啟戒,剞劂誌書,布之寰宇,冀亦少垂不朽云爾。
道光甲申秋仲,臨濟正傳三十八世一菴達光道暹盥題
黃檗山續誌序
檗山者,玉融之勝概;萬福者,臨濟之禪宗。前有唐宣宗觀瀑作之於先,繼有葉相國護藏續之於後。其間興廢創因,不可勝數。且舊誌已詳言之矣,馥亦毋庸再嚽。越至乾隆年間,棟梁漸被鼪鼯剝落,殿宇旋驚,風雨飄搖。幸有檀越葉相國之後旭溟老先生,仝逕江林鎮先生,暨莆陽心鑑周公後裔諸檀那等,承先人志,發老婆心,作為倡首。今馥仝僚執事界陽、心存、繼宗、繼芳等,遍處勸捐,而寺宇煥然一新矣。時欲延馥主席本山,奈才學褊淺,未敢擅專就于寺中主持。數載後,旭以公車北上,馥以耄耋南旋。不料滄桑易變,閱數十年,而寺宇漸復傾頹,緇流盡皆散處矣。適逢玉波張明府大護法福曜垂臨,覩常住之凋零,作中興之首倡。命衙權丁官皪、徐士魁、李廷芳、鄭士忠等培松植柏,序誌歸田。香靄重其氤氳,瑞照增其朗耀。故事必有倡之者,其成速;有續之者,其成尤速。因與在寺住持、監副執事及侄宏心等,殫心竭力,董造募金。而寺宇於焉復整,緇流由是悉歸。此張明府之功居多,而諸住持之力不少也。癸未歲,復蒙張公延為主席,馥以老辭。而合邑諸紳衿,及本山諸禪師薦牘叠臨,惟有點頭而已。啟戒後,與合山法眷議及所以續修《黃檗誌》者,而法眷亦有是意。於是共襄其事,重輯纂修,不數日而成功矣。嗟乎!寺誌自隱元國師脩後,迄今百七十餘年,版圖殘缺,簡牘消亡。倘不從而重訂之,將何以繼往而開來乎?寫林泉之幽勝,集羣彥之詩詞,作為冠篇,鼎峙蘭若。俾萬古以長存,厯千秋而不朽矣!是為序。
道光歲在甲申季冬上澣,主席檗山第四十四世蘭圃清馥題
黃檗山寺志序
宋人詩云:「天下兩黃檗。」今天下山名「黃檗」者,不止兩處,皆以斷際師得名。吾鄉黃檗,則師家山初出世處。後履歷諸方,不忘其初。葢諸方以人名山,斯乃山名人者也。自師門下出一臨濟,宗風大振。推其所自,故江表嶺南所在有「黃檗道塲」矣,則謂山以人名亦可。自五花開後,迦文面目全在震旦,皆由《景德傳燈》諸錄大行于世。夫能不立文字者,乃能不假文字以傳乎!近世《傳燈》不修,五家遂隱,臨濟一宗獨不廢也。頃密雲悟師南來,斷際師真堂堂皇皇再見於此。亡何復還吳越,將猶當年帶「黃檗」名,遍名諸方者歟?傳師燈者,費隱大師。推師而上,以及臨濟,宗門所自起,列而為圖。其以文字顯者,自《景德》而上,起「金峰銅石」之句。寺額起自貞元,塔院起自太平興國,古物起自唐九松。重閣大藏,永鎮山門,起自神廟四十二年,相國葉文忠公請于朝也。今並搜而志之,以為茲山不朽。夫網羅舊聞,關情山水,非宗門下事也,儻亦有《景德續燈》之思乎!法寶將興,必有輪王。自大藏入山以後,龍宮漸出;以至大師南來,斷際之燈再傳矣。余於黃檗山水舊聞,固不能忘情者。悟師到寺之歲,僅書郵往來,不能親到九龍潭。其明年,乃相見于吳門。是後師在天童,廢放之餘,不獲三上九到。茲山近在吾鄉,余同年林侍御之里。御藏檀樾相國者,吾師也。侍御又為予千里命駕之友,他日携文通佳句,往坐塔松下,固予屐齒間物耳。因人重山,因山重人,初心不忘,豈獨先志有之哉?于是黃檗僧來請,遂敍之。後代兒孫當如悟師,無忘家山,邈得斷際師真,舉揚臨濟宗風于此,則山重而誌亦重矣。
崇禎戊寅歲下元日,岸先居士王志道書
黃檗寺志序
黃檗去融邑一舍而遙,深山幽谷,曠非人境。自唐貞元以來,世為叢林,地既清淨隱僻,不雜塵俗。緇流非精嚴戒律者,毋敢入。而又代有禪宗高士以為之[A2]主[1],慈雲所罩,遠邇嚮被。邑之評叢林之盛者,莫能外焉。萬曆中,葉文忠公在政府,為請於神宗皇帝,得錫藏經,煥然再新殿閣。金碧輝煌,相好光明,隆隆之象,一時未有。凡聞風而至者,莫不咨嗟嘆息,生皈依心。三十年來,徒眾日繁,宗風大暢。於是居士林藎夫、比丘行璣等,裒集過去見在一切見聞而為之誌,以待夫未來者。問序於余。余嘗同友人入山扣費隱禪師,見師皤然清癯,一語不發,而問者自遠。其寺僧率循循縮縮,有精進相,因歎曰:「此黃檗之所以為黃檗也,向所稱豈虛哉!」然竊有欲言於費隱者。夫佛之為教,其要在慈悲廣濟,而禪之為宗,其指又在使人自得、不落聲聞。是二者,意本相成,而事則若相戾。彼貿貿而來,如饑人之入太倉,如病夫之[A3]入藥市,明知可以飽我療我,而急不得其一賑救,[A4]則慈悲廣濟之道何居?固曰自得;自得耳,又奚賴此破暗之慧燈、度迷之慈筏也?曰:「不然。人之於[A5]法,始固[A6]無不愛戀而欲一得;至其得也,則實無所得,而并愛[A7]戀者且一無所有。譬父母之於子,初固懷抱中物也;及其成立,父母之心得矣,然豈能常在懷抱中哉?故[A8]方其愛戀也,在愛戀者以為是,而自了然者視之,則非也。比其得也,即得者亦不自定,而自傳心者值之,則有大歡喜者矣。然則人謂禪家之不輕付與也,而豈知其婆心之獨切哉?餅家子日以餅遺僧,僧即以一遺之,曰:『吾惠汝。』子曰:『餅為我遺,何反遺我?』僧曰:『是汝持來,復汝何咎?』餅家子因有省。又有狂號於道而覔其首者,指之曰:『首固在也。』其人遂定。彼貿貿而來者,皆有所持來也,然自有而自不知,是求首之類也。禪師又以持來者還人,而覓其首者猶未知所定也,是豈師之不多方指授哉?不自得之故耳!」黃檗代以宗風重,望黃檗而來歸者,亦代以宗風重,故志載源流語錄為甚詳,而余亦舉以相問;然是皆筌蹄也,過去現在一切見聞,恐終歸於法無涉。倘未來有明眼人,亦惟從自得作採尋耳。雖然,余此言又理障也,并抹[A9]殺可也。
崇禎丁丑歲仲春,筆山居士費道用題于三山之碧桃軒
黃檗山寺志序
誌舊修為一冊,今訂為二冊,皆本山和尚手裁。幽以皈依座下,得從編閱,所謂不能贊一詞者也。始山者,誌所本也。有山而後有寺,有寺而後有僧。相承而誌之者,山以寺名,寺以僧重也。法居山寺未有之前,誌次乎僧者,道非人不行也。釋氏四大非有、五蘊皆空,何有祖塔?誌及之者,昭水木之本源,亦像教也。誌外護者,法雖自作主宰,行必輔車相依也。次於祖塔者,明非媚生而薄死也,亦以見祖塔之地未盡復,瓶罄為罍之耻也。至文以掞法,縱主法、護法各有其極,而誌居後者為落筌蹄,不欲以文章炫人也。逸事可以不誌,必附及之者,錄實也,亦紀異也。夫八閩勝地,留幽著述不少;獨於黃檗,無可下筆。葢 和尚無字之文,𤍎𤍎玄定,懸之國門,隻字匪易矣!幽所謂終不能贊一詞者也。雖欲不杜筆,權可得哉?如其筆削,以俟君子!
(以上遺漏均係原缺)
[1]補錄:叙重脩黃檗山寺志
叔世多癡,名山有骨,每與高人韻士共之,是在會心深淺耳!老僧主法席有年,黃檗枝頭搖醒三更之月,紫雲壑裏斬開萬樹之藤。時聽溪聲、鳥語,浮巒光而出,未嘗作山水觀;要何必不作山水觀也?感谷陵之遷變,念人物之凋榮,試進遊客、騷人而問之:「銅鞮、金谷之瓦,辟疆、蘭亭之石,迄今猶有存者乎?」而海內名山獨與靈鷲並傳不朽!固知地㠯人重,其權不在山川也。是故天變而道不變,古德詳哉言之。倘山靈無主,縱逞風雲以絢其奇,馳月露以章其秘;所謂「能令臧三耳」等耳,曷足貴乎?如司馬有捃摭之史,子厚多紀遊之篇;當時川巗藉之生色者,蓋亦炳人耳目矣。然而大道不聞,君子咲之。可知文以道重;點綴山川,其權又不在筆墨也。舊志雖出巨公之手,體略已具而精微未盡。譬如畫者面目骨格粗成,尚須點睛會神,方有可觀。老僧不揣檮昧,繼之正古道之源流,臚新規之本末。未知其有權於山川與否也!第不欲㠯世諦之筆墨累人耳!讀茲編者望林巒而有淂,佀不勞騁周穆之鞍,顧草木而自非;更何事勤謝公之屐?明心不遠,紙上非浮,如徒作山水觀,是使山川筆墨有權,麋鹿亦且咲人,酈郭盡稱入室矣!非老僧重脩茲志意也。但道以觸目長存,質以脩文彌著。先輩證悟,或多於山水間淂之。茲編之成,離言超謂,未嘗作山水觀;要何必不作山水觀也?老僧以為「在會心深淺」者,蓋此耳。
壬辰一陽後黃檗主持隱元隆琦序
黃檗山凡例(八則)
山河大地是眼中塵;無邊剎境是夢裏事。五嶽四瀆,泡影空花,何足道哉?然則一峙一流,一動一靜,從甚麼處湧出?苟知出處,可以卓立宇宙間。古今名勝,無有並之者,而後以溪聲為長舌亦得,以山色作淨身亦得。否則,須彌之勝,十寶之嚴,不亦陋且頑乎?我檗山巍巍,逈出萬峰之表,佛僊神蟒戲奕之塲。巖崖洞壑,靈氣鍾焉;潭澗泉石,神物護焉。隱顯幽異,難以形言。遊之咏之,闢之志之,無可不可。志山第一。
昔人拈莖草,建剎[A11]已竟,崇樓傑閣云乎哉?或因緣出現,一時湧出;或因緣離散,倏爾灰燼。可思議邪?不可思議邪?茲寺自唐宋至明,幾廢幾興,莫非俟乎其人。若夫看破水月道塲、空花佛事,正好扶起莖草,撑天拄地、葢覆將來,曷有已極?志寺第二。
古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誠哉是言也!凡主持家國、決擇朝野,惟人為貴;而况擔荷佛祖、丕振宗風者乎!茲山劈自正幹,炳於希運,聲徹九重,道揚四海。山以人重,人以山靈,並傳而不磨。其餘弄泥團漢,䖃䖃苴苴,磊磊落落,總被老人筆尖頭上放大光明,爍破面門了也。志僧第三。
一法若有,毗盧墜在凡夫;萬法若無,普賢失其境界。若也救毗盧而不墜,全普賢而無失,可謂善說法者矣!然則剔脫有無關棙,掀開凡聖名言,塵說、剎說、熾然說,何待西方東土諸老古錐,拈椎竪拂、指東話西、搖唇鼓舌、說青道黃、為祥為瑞、為殃為災,以為法式者邪?這裡還著得毗盧麼?請下個註脚!志法第四。
湘南潭北,綿密不通風;巖下峰前,突出太[A12]崚[1][A13]嶒。此便是遞代老凍儂末後躲跟之處。只如[A14]驟雨怒號,寒烟長鎖,猿啼鳥喚,奉獻無門;孝子賢孫,追思無地。且道向甚麼處覔得祖翁靈骨?聲色堆頭,急須着眼,不萌枝上,漫掃春秋。志祖塔第五。
真正衲僧,一法也無,護個什麼?苟能無可護處,興一言如銀山鐵壁,為千古屏翰,令人望之儼然。靈山付囑猶在,是則名為真格外之金湯也。志外護第六。
修世諦文字,胡謂有待千百世之後?而放志山林,棲心法窟者,知代不乏人;况名勝景物,真偽確有可據者哉!然則長篇短句,搜羅見聞,可與臥遊山水者道爾。若夫達觀之士,親到黃檗峰頭,豁開隻眼,洞壑林巒,真文炳著;潭澗木石,覿體成章。這叚靈妙幽真,非楮墨之可傳。設若添個元字脚於其間,不亦貽雕文喪德之誚歟?志文第七。
書以傳信不傳疑。若夫事之逸者,多近乎疑,傳之曷故?殊不知,有逸人方有逸事,傳逸事愈足以証逸人。夫逸事非奇也,誠善應之兆也。《易》曰:「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而况逸事之符乎?所謂善及乎前,必應之於後;善及乎古,必應之於今;善及乎身家,身家必有異常之泰;善及于天下,天下悉皆禎祥之徵。夫復何疑?附志逸事第八。
舊志六章,今列為八,涉獵見聞之殊,擴[A15]充人景之藻,世出世間,攝盡無餘,以便遨遊者之大觀。若夫未點畫以前,著得隻眼全彰,格外風光。笑看斯集,逗漏奚辭?
黃檗斷際希運禪師一派源流
黃檗剃度宗派
明第三代重興主持開法隆琦隱元祖師續派
清四十代住持宏光道暹禪師又續
黃檗山寺誌總目
卷第一
山
峰 巖 洞 石 嶺 壠 池 潭 溪 井 泉
卷第二
寺
殿 堂 方丈 厨 閣 樓 廊 寮 房 亭 橋 壩 碾 碓 磨 臺 菴 院 塘 庄 塢 田 園 山塲
卷第三
僧
唐 後唐 明 清
卷第四
法
上堂 小叅 機緣 偈 啟 書 規文
卷第五
塔
鴻休 大休 雪堂 義菴 妙湛 坦翁 藤菴 必翁 員湛 上善(原名適軒,即公媽塔)
中天祖師 費隱法祖 隱元祖師 慧門和尚 虛白和尚 廣超和尚 清斯和尚 璧立和尚 良準和尚 濬微和尚 晦谷和尚 朗純和尚 智泉和尚 若育和尚 雪椿和尚 慧隆和尚 慧國和尚 了情和尚 珩玉和尚 承垠和尚 道暹和尚 繼宗和尚 界陽和尚 三塔 海會 報恩
卷第六
外護
書 啟 序
卷第七
文(梁、宋、明、清)
志 記 詞 賦 贊 居士詩
卷第八
釋詩偈
仙詩(附)
附逸事
古佛示瑞 靈湫顯異 巨蟒神踪 五音鱷石 九龍古樹 鄭渚金聲 嵩巖香乳 祥雲現瑞 春畦法雨 彩泥示現 白光貫頂 隱祖靈蹟 錢相忠瑩
黃檗山寺志卷一
山(十二則)
勢拔穹窿,屹然永固;形盤大地,覿體全真。是以奇巖幽谷,雲水居焉;廣穴巨川,龍象宅焉。乃至達觀上士,每于山色溪聲脫落見聞,與林巒巖壑渾為一體。名實並稱,千古而不磨也。故集是編,畧示檗山勝槩,庶後之君子策杖尋源,履踐前轍,不迷蹊徑云。
黃檗山
距福清縣城西二十里為宏路驛。由驛而南,循金印舖,緣大壤而入,為清遠里之黎灣。黎灣即獅子、香爐二峰內,本邑葉文忠公有紀遊亭於道左。亭西數武為下棋壠,壠之右為桑池園,接寺拱橋。踰橋數武即寺之舊山門也,歷內橋為進寺之始。寺山故有黃檗,因以為名。唐貞元間,正幹禪師為開山祖,繼有斷際希運禪師出家其中。[1]厥後闡化江外,所住巨剎皆以「黃檗」稱,為酷愛茲山幽邃故也。遠溯來源,自金雞、白鶴踰三溪,越靈石,北向而下,首出大帽峯。高出雲表,峭拔無雙,本縣中龍之祖也。剝下兩枝,東為寶峰,西行十里許為陳九郎故居。突起為羅漢峰,迤逶曲折至香城。自高山脫脉而東,宛轉向南,磊落而下為絳節峰,乃寺之主山也。東自絳節分岫,由化龍直趨下棋壠為寺左障。西自羅漢、天柱、屏嶂列擁為寺右障。西南自五雲、報雨、吉祥諸峰湧騰而下為寺內案。吉祥之餘麓屹然環遶,與下棋壠相搆,為寺內垣。從前案遙引而東,復有香爐峰與獅子峰對峙,為寺外垣。自小帽而東,特起一峰曰佛座,即寺之外朝也。內水則自香城分界,發源自羅漢泉,注石門溪;從內石橋流入放生池,拱橋而出,與外水會。外水則自大帽發源,歷九淵而來,遶吉祥而逝,與內水匯,直至逕江。誠禪門法苑、祖裔福基也。自唐迄今千有餘載,正幹、斷際而下諸師,或揚化他方,或韜光此土,隆替不一,未可悉數。崇禎庚午歲,密雲和尚始于茲山開宗播響,重振舊規,遠近聞風,咸生渴仰。嗣是費隱大師得面禀親承之旨,單提向上鉗鎚,大開爐鞴,鈞鑄凡聖,以故羣賢間出。今隱元禪師以嫡傳繼踵,赤手全提,具佛祖爪牙,統衲僧巴鼻,宗綱有賴,嗣法得人。叢林維新,萬言莫罄;著述之盛,千載希逢。則斯山也,豈但與宇內之勝僅傳不朽哉?
峰(十五)
大帽峰
此峰最高,為本山祖。代有黃檗、瑞香生成不輟。頂圓如帽,因以得名。靈石指為留雪幛。
小帽峰
與大帽峰相連,[A18]嵸峻圓頂似之。
寶峰
在大帽前。羣巒環翠,聳出漢表,瑩潤如聚寶然。中抽嫩枝,靈氣鍾四潭,中天老人塔焉。
屏幛峰
在天柱右畔。上有三台,四時花草菁葱,望若御屏。
紫微峰
在天柱、寶峰之間。眾山環繞,蒼翠異常,宛似紫微。
獅子峰
在香爐溪北。山勢雄崛,形如臥地獅子,即本山之捍門也。
香爐峰
端圓而秀,一麓下垂,如香爐有柄。居前案末,乃寺之華表也。
佛座峰
一峰獨挺,高數百仞。有頭顱足膝,若大佛寶座。寺以此峰作外案。
羅漢峰
在天柱上。拔出眾岑,狀若羅漢。次于大帽,乃本山之中峰也。
鉢盂峰
在羅漢肩左側。形如釜,因鄰羅漢得名。
天柱峰
乃羅漢右。巍然獨聳,勢若擎天。
五雲峰
自小帽迢下,層巒叠巘,屈曲有五,如雲乍出。
報雨峰
居五雲東。每天將雨,輒先起雲,里人以之占雨。
吉祥峯
與報雨峰連,特朝而來,作寺前案。時有祥光現于其上,故名。
絳節峰
即本寺主山。一起一伏,斷而復連,如絳節狀。
巖(一)
頭陀巖
寺之西嵩頭陀巖,有乳香出自石罅間。
洞(一)
蟒洞
唐時傳有蟒神棲焉,頗知皈依正教,顯跡至今。其洞口向石竹,廣三丈,深六丈,高亦如之。上有圓竅通天,傍有小泉流湧。內小洞深邃而黑,人不敢入。在大帽峰西北。
石(七)
三台石
在寺右障中。望之森列,儼如台星,故名。
飛來石
在第一潭下。高可數丈,三面虛懸,屹然而立。費邑侯以乙亥夏遊此,上篆「振鷺之瀑」四字。
釣臺石
在報雨峯下。前有三潭可釣。
屏石
在寺右茶園上。以似屏故名。
鼓石
在四潭前旁。甚險,遊潭者抱石鼓而上。
盤陀石
在下棋壠上。
界石
在翠竹菴後崙頂。上以大石界,下以路界,從山脊分水出,俱係寺業。
嶺(五)
馬鞍嶺
寺右臂。天柱峰由此而上。馬鞍,葢以形似呼之。
鐵竈嶺
在寺前右障。大溪沿路而上為報雨峰,俱屬寺山。[1]
宮後嶺
去寺一里許,佛座峰由此而上。
吉祥嶺
在寺前案,上熨斗萬松菴之捷徑也。
絳節嶺
在寺後。逶迤而上,之香城旁通路也。
壠(一)
下棋壠
古傳為蟒神與紫雲僊博奕處。[1]
池(一)
放生池
崇禎甲戌歲,砌內堂溪為之。
潭(一)
九淵潭
寺西南隅有溪,沿溪三里許,石壁巉嵒,泉色藍光者為龍潭。自下而上共有九處,惟龍湫、石鼓、玉筯為最。而龍湫即第一潭也。縱廣六七丈,底深莫測,上有飛瀑從空瀉落,望若珠簾,凡亢旱禱雨多應。宋紹興癸丑冬,趙公卞觀稼至此,祝曰:「名位淺狹,所及者鮮;惟龍以時致雨,盡蘇一邑之蒼生。」書以勒石,復勒「靈淵」二大字并七言絕句一首於潭上。元符二年,安撫程公邁祈雨有應,為立龍堂。宣和二年,攝邑陳麟再立祠。淳熙間,安撫史公浩復增飭之。石上有汮亭[1]。咸淳丙寅,倉使劉震孫改其額曰「九淵第一」。以「九淵」為總名自此始。而龍堂、汮亭則已燬矣。其側銘「龍湫」者,郡丞葉嗣昌書,住山釋元恭立。趙善密者,不知何許人,亦同住山圓悟來此。熙寧春,崔令同丕績師亦至,勒字于潭右水際。國朝天啟元年,葉文忠公復搆亭于龍堂舊址,莆宗伯林公堯俞書扁曰「作霖」。未幾,為山隣所焚,獨石碑一方載〈登潭〉詩,有「人日看山雨乍收」之句。懸崖之中題「潛龍」者,逕江侍御林公汝翥筆也。由潭流下為瀑布泉,泉之旁有危石,高可數丈,三面懸虛,屹然而立,曰「飛來石」。崇禎乙亥夏,費邑侯道用篆「振鷺之瀑」於上。其餘歲久字湮,為水所澌,不能盡見。再歷而上有石皷,即第三潭也。一石如鼓,鯁于潭旁。四潭懸溜數丈,亦如瀉珠,比龍湫稍差。但巖壁極峭,遊者不敢履,多從崖頭俯矚而已。玉筯隱于幽谷,是名七潭。泉自高瀉,望若玉筯,然去石鼓則遠矣。至九淵則隱顯非常,變化莫測。或求之弗得,有時自現,為樵者所覩。其餘諸潭各成形勝,皆有可觀。
溪(三)
石門溪
去寺西北一里。兩石相倚如門,狀極奇怪。水從下流出,遶過寺前。棠陰夾岸,覆葢如亭,中有亂石可坐。
大溪
源自九淵龍潭而來,奔流不絕,與拱橋之外石門溪水會,直注逕江。
小溪
在寺右澗,石門之水注焉。陰映如葢,清凉如鏡,傍有石壁堪題。外石楯、石桌十餘,禪衲適興烹茗,傳韻于此。故師有〈小溪十咏〉之作,從者和之。冷然有聲,聞之熱惱煩濁不覺冰消矣。
井(三)
龍井
法堂後石巖壁立,下有石穴方如盤,深不二尺,清而甘,雖亢旱弗涸。辛卯冬,搆龍宮於上,以便祈禱。
古井
闊六尺,圍二丈,深二丈餘。在應供堂之右。
金仙井
在寺右臂後水筧坑中。庚寅春,搆翠竹菴,尋源得水,故名其泉曰「般若」。
泉(三)
虎跑泉
在寺右虎藪坑上。晝夜混混不竭,以筧引之,直至香積。
羅漢泉
在羅漢峰間。石隙流湧,去寺五里許,係石門溪之本源,直匯寺前放生池。
般若泉
在水筧坑中,直注坑前而隱。遊翠竹菴者,勺而烹,清香甘美,試茗尤嘉。
校注
[0013001] 「主」字底本闕漏,茲依隱元禪師重修本《黃檗山寺志》補入。(周書榮點校,福建省佛教協會:《福建佛教》季刊,2005年第2期,取自 http://www.baohuasi.org/qikan/fjfj/2005/02/014ḥtm,2012.12.30)本篇補缺字所據同此。 [0017001] 「書」字底本闕漏,茲依茲依隱元禪師重修本《黃檗山寺志》補入。(周書榮點校,福建省佛教協會:《福建佛教》季刊,2005年第2期,取自 http://www.baohuasi.org/qikan/fjfj/2005/02/014ḥtm,2012.12.30) [0018001] 順治本有釋隱元〈叙重脩黃檗山寺志〉一篇,底本未收錄;茲依張智等編輯《中國佛寺志叢刊 102.黃檗山寺志》pp. 1-10 補錄。(揚州:廣陵書社,2006) [0021001] 「崚」字底本闕漏,茲依隱元禪師重修本《黃檗山寺志》補入。(周書榮點校,福建省佛教協會:《福建佛教》季刊,2005年第2期,取自 http://www.baohuasi.org/qikan/fjfj/2005/02/014ḥtm,2012.12.30)本篇補缺字所據同此。 [0026001] 「秉」,疑當作「乘」。 [0035001] 山圖一之一:獅子峰、香爐峰 [0036001] 山圖一之二:桑池園、環翠亭、海會塔 [0037001] 山圖二之一:費和尚壽塔 [0038001] 山圖二之二:報恩塔 [0039001] 山圖三之一:公媽塔 [0040001] 山圖三之二:中天祖塔 [0041001] 山圖四之一:鉢盂峰、天柱峰 [0042001] 山圖四之二:五雲峰、紫微峰、屏障峰、報雨峰、珠簾瀑布、作霖亭。癸巳端月既望,古蒲謝圖南寫。 [0044001] 一說希運禪師出家於江西洪州高安縣之黃蘗山寺。《宋高僧傳》卷第二十:「釋希運。閩人也。年及就傅,鄉校推其慧利,乃割愛投高安黃蘗山寺出家。」(CBETA, T50, no. 2061, p. 842, b28) [0052001] 隱元禪師重修本於「山」後,尚有「路左一小侖,系江家墓禁」十字。(周書榮點校,福建省佛教協會:《福建佛教》季刊,2005年第3期,取自 http://www.baohuasi.org/qikan/fjfj/2005/03/014ḥtm,2012.12.30) [0053001] 隱元禪師重修本於「處」後,尚有「今江家宅焉」五字。(周書榮點校,福建省佛教協會:《福建佛教》季刊,2005年第3期,取自 http://www.baohuasi.org/qikan/fjfj/2005/03/014ḥtm,2012.12.30) [0054001] 「汮亭」,底本 p. 454 作「汋亭」。【經文資訊】《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 A084 冊 No. GA084n0086 黃檗山寺志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所編輯
【原始資料】法鼓文理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之「中國佛教寺廟志數位典藏」專案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