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

第三章 十八界

第一節 界的內容

復有十八界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眼等諸界及色等諸界如處中說六識界者謂依眼等根緣色等境了別為性意界者即彼無間滅等為顯第六識依止及廣建立十八界故如是色蘊即十處十界及法處法界一分識蘊即意處及七心界餘三蘊及色蘊一分並諸無為即法處法界

十二處講了還有十八界十八界的名字是三個三個「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因為我們有六根外面就有六境六根六境生起六識合起來就是十八界這大部分在十二處裡面都講過了下面就依十二處去解說

「眼等諸界及色等諸界如處中說」這個「處」就是十二處的處「眼等諸界」是眼身這五界「色等諸界」就是色這些和十二處裡面所講的一樣

「六識界者謂依眼等根緣色等境了別為性」識的定義就是「了別為性」六轉識要依六根緣六境了別這六種境的就是六識

「意界者即彼無間滅等為顯第六識依止及廣建立十八界故」「意界」這個「即彼無間滅等」佛法裡面這個名詞叫做「無間滅意」這裡解說起來稍稍有阿毘達磨的特殊意義沒有講末那識阿賴耶識照道理阿賴耶識末那識都包括在意界裡面的這個有點不同它現在是說一個特別的意界

經裡面講依意生識識要依意而生起特別像意識要依意而生的這個「意」阿毘達磨論師向來講是「無間滅意」比方前一念心滅後一念的心依此而起來這前一念的心對於後一念的心有引起它的特殊意義這就是叫做「無間滅意」我們心裡的心識活動現在是眼識接下去是意識一下子是耳識一下子又眼識我們這個心動得很前面的心心所法滅後面的心心所法起來這前面的叫做「意」滅了之後當中沒有隔開後面的接著起來這叫「無間滅」我們睡覺的時候有時睡得昏昏沈沈前六識都沒有了然後後面的六識再生起來了這還是叫做無間滅看起來好像間斷了其實當中並沒有別的東西插進去隔開好像兩個人一前一後走路一樣雖然看起來兩人好像空間上有一個距離隔開了其實當中沒有什麼東西隔開的兩個人前一個後一個還是無間的所以說「意界者即彼無間滅等」這個「等」可以包括阿賴耶識末那識在裡面的所以要這樣子講「為顯第六識依止及廣建立十八界故」因為要顯出第六識是依前面的無間滅意而起的所以立這個意界這就和六識不同了在十二處裡就是一個意處現在講十八界意界之外還有六識界六識界就是依意界而生起的立意界為了顯示第六識的依止「及廣建立十八界故」還要廣建立十八種的界——六根六處六識因此六識之外另外有個意界其實這個意界包括阿賴耶識末那識無間滅意這許多在裡面

上面是分開來講現在是蘊界合起來講「如是色蘊即十處十界及法處法界一分」眼觸這十種在處裡面是十種處在界裡面也是十種界無表色普通都是叫「法處所攝色」是法處所攝的色在法界裡面也是叫色所以說是「法處法界的一分」這些就是色蘊

「識蘊即意處及七心界」識蘊在十二處裡面就是「意處」在十八界裡面叫「七心界」意界加六識界叫七心界

「餘三蘊及色蘊一分並諸無為即法處法界」其他的受行三蘊及色蘊的一分(就是無表色)及無為法叫做法處法界

原則上講十二處十八界的內容一樣不過歸類不同五蘊小一點沒有無為法專門是以有為法來講的所以五蘊知道了以後十二處十八界也就知道了

第二節 界的意義

界為何義任持無作用性自相是界義

界的定義實際上就是「任持自相」或者是「任持自性」這個「界」字在梵文裡面是一種特殊的性質「特性」這種特性它是不會失去的不失自性能保持這一種特性所以叫「任持」如果說沒有這個自性沒有這種特性了那就不叫做這個法了比方說地堅性水濕性地有「堅」的特性怎麼樣它都永遠保持這一個特性假使沒有這個特性那就不叫「地」了怎麼樣也有濕的特性如果沒有這個濕了那就不是水了所以十八界之中眼界耳界鼻界一一界就有一一法的特性和其他的都不同保持這種特性所以叫「任持自相」「自相」或者叫「自性」是一樣的意義

不過這個地方很特別的加個「無作用」在裡面我們平常講每一法有每一法的作用什麼叫「作用」呢就是對於其他的對外的有一種影響力量但是在大乘法或者像經部師來說因緣和合之下出現一個形象好像是可以說有某種作用其實這個作用是虛假的沒有實體沒有自性因為沒有實質的真實的作用都是如幻如化的所以叫「無作用」舉個例子來講軍隊裡面一根槍二根槍三根槍三根槍一架就架成一個槍架子架起來了一根槍架不起來兩根槍也架不起來三根槍就成了是那一根槍的力量呢要說的話三根槍都有力量其實力量等於對消結果就成了這樣子我們暫且把「無作用性」拿掉先瞭解「界」是一一法的特性保持特性不失掉的

佛平常用的法門就是蘊界這三種法門五蘊的內容少一點沒有無為法十二處十八界都是一樣的既然是這樣那麼佛何必又說十二處又說十八界呢內容是一樣的為什麼要說不同的法門呢依這一個意義下面就引起問題

第三節 蘊處界對治的用意

以何義故說蘊處等對治三種我執故所謂一性我執受者我執作者我執如其次第

為什麼說蘊處這三種法門呢各各差別說這三種法門的用意何在答覆說眾生是執著我的但執著我有三種不同的意義所以佛就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種法門來對治三種我執

第一種叫「一性我執」對治執著我是一個實體的眾生就說五蘊法門「一」是一分識這五種東西怎麼能夠說是一個我呢受是我那想就不是我想是我行就不是我究竟什麼是「我」因為要對治執著這個「我」是一個實體的「一性我執」所以說五蘊法門表明這只是色識五蘊而已並沒有這個實我

第二種叫「受者我執」有的人以為這個「我」是受者是受苦受樂受業報受什麼的一個實我那麼佛就說十二處法門一切法當中不過是六根六境意是六根法是六境一切法不出於這六根六境那有一個實際的我可以受沒有這個實際的受者我不存在的因為要破除「受者我執」所以說十二處法門

第三種叫「作者我執」印度的外道講起「我」來是各式各樣的有的說這個「我」是專門受報不造業的有的講這個我能夠做業的造種種善造種種惡就是這個「我」做的執著這種我的叫「作者我執」執著我是作者因此佛也說十八界作者誰是作者一切法不出十八界十八界法法是無作用任持自性那有作者這個地方「無作用」就派上用場了所以無作者沒有這個「作者我」佛是以這三種特殊的意義所以各各差別說蘊說處說界

這部論說蘊就是綜合一切法在這裡面一切法也不出於這些法佛法裡面每每講「一切法」一切法就是這許多東西下面這一大段佛教裡的名字叫「法門分別」就是把這許多法加以分類分類要有個標準以什麼來分類這個法門分別就好像我們的戶口調查一樣什麼都是男的什麼都是女的分成兩大類是男是女一分的話就知道了這個是一向在台灣住的還是從大陸來的是國民黨還是青年黨還是民社黨還是什麼黨都沒有的一分類就知道了國民黨有多少青年黨有多少沒有黨的有多少比方說信什麼教的信佛教的信基督教的信天主教的信摩門教的信一貫道的什麼都不信的分一下就知道了多少人信什麼等於這個樣子的一種分類法佛法的名字叫法門分別使我們對這一切法能更加清楚一目了然懂得這個道理記清楚了以後比方我們說到某人某人是女的是台灣人沒有黨派信佛的今年幾歲做什麼事的一樣一樣把它說得很清楚他這個人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就知道了這一種叫法門分別懂得這個法門分別對於一一法就非常清楚沒有混亂這是印度論師所用的一種方法我形容這個就像調查表把一切法拿著調查表來分類表裡面一看就清楚下面講的就是這個否則不曉得知道這許多要做什麼這個法門分別有二法門三法門四法門很多法門的

第四節 十八界的諸門分別

第一項 有色無色

復次此十八界幾有色謂十界一少分即色蘊自性幾無色謂所餘界

這是第一門叫色無色門在十八界之中有幾種是有色的幾種是無色的現在答覆說「十界」還有「一少分」是「有色」的十界就是眼一少分就是法處所攝色——無表色這個不在色界裡面是屬於法界的所以叫一界的少分因此有色的就是「色蘊自性」簡單講就是五蘊裡面的色蘊

「幾」種「無色」呢除了色蘊自性以外其他的一切都是無色的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無為法都是無色的這就是以有色無色來分別這十八界

第二項 有見無見

幾有見謂一色界幾無見謂所餘界

第二幾種界是有見的幾種界是無見的有見就是我們平常眼睛就看得到的這只有色界一種色界的色是我們眼睛所見的對象和色蘊的色是不同的上面「幾有色」「幾無色」的「色」是物質的意思兩個不同所以可見的只有色界像青十八界裡面其餘的十七界都是無見的都是看不到的

第三項 有對無對

幾有對謂十色界若彼於此有所礙故幾無對謂所餘界

第三個叫做「有對無對分別」「有對」就是有礙的意思有質礙的比方手碰到東西兩個有障礙了這個就叫「有對」在十八界之中觸這十種就是十色界我們普通叫物質物質是有障礙的有對礙的有了這個東西第二個就放不下去了「若彼於此有所礙故」因為彼對於此(彼此之間)有所障礙了換一句話在物質方面來講在一個空間當中有了這個物質就容不下第二個物質假使有個房子在這裡要在這裡再建個房子那不成怎麼建呢除非把這個房子打掉了房子沒有了空空的才可以再重新建有了東西在那裡不能建不說別的這個地方我們搬了幾個收音機在這裡你要再搬上去這個位置就不成了它佔據了有障礙了色界就是這樣有十個界

其他的還有八個界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意界這是七心界我們的心心所(我們的精神作用)當然是沒有障礙的一下子想到天上一下子想到地獄一下子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快得很無為法心心所法不相應行這些都是無障礙的所以說除十色界以外都是「無對」

第四項 有漏無漏

幾有漏謂十五界及後三少分謂於是處煩惱起故現所行處故幾無漏謂後三少分

下面有漏無漏分別有漏無漏我們佛教徒時常講其實很難講照名字上講「漏」就是煩惱經上講有煩惱就是「有漏」沒有煩惱就是「無漏」比方一個人沒有煩惱了那他就無漏了說是這麼說再仔細想一想看比方釋迦牟尼佛阿羅漢都沒有煩惱了那他們的手眼睛耳朵鼻子大便小便這許多是有漏是無漏還是有漏的這個部派裡面就分了有的說「佛身無漏」有的像說一切有部這一類講人間的佛教的說佛的身體是有漏的無漏是心理上煩惱沒有了因此可以究竟解脫這叫無漏身體是業報所感的還是有漏的

下面講有漏的定義「謂於是處煩惱起故現所行處故」就是對於這一個地方可以起煩惱的這個就是有漏法如果是無漏法不可能在這個上面起煩惱「現所行處故」就是成為煩惱現起來所行的境界這不是說自己起煩惱戒律裡面有這樣一個故事釋迦牟尼佛出去了有個人帶了一個很美的女兒出來她對佛生起一種愛欲的欲念來了依這一個故事來講佛的三十二相相好莊嚴但還是有漏法怎麼說呢因為別人可以在這個身體上起煩惱這個就是有漏不是說自己心裡有沒有漏像阿羅漢都是這樣的我們的這個身體是前生業報所感的有漏之法在阿毘達磨論師來看佛也不例外都是一回事比方提婆達多假使看到了佛的話看到了就渾身煩惱看到了就恨就氣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他看到了佛表現在外面的形態他會起煩惱的可見得這還是有漏法不但起而且還會增長煩惱這裡是這樣子說有的真正嚴格的講叫做「隨增煩惱」真正的無漏法比方說涅槃無漏的戒定慧五分法身之類別人不可能在這上面起煩惱涅槃不引起人家煩惱的這個地方講的是這樣子的定義不要以為我目前沒有煩惱好像我什麼都沒有煩惱了也不對身體是業報所感還是有漏的

因此幾個是有漏「謂十五界及後三少分」眼識耳識鼻識舌眼身識這「十五界」都是有漏的「後三少分」有漏的意界有漏的意識界法界當中像不相應行法煩惱心心所法這一部分都是有漏的十五界是有漏法後面這三種一部分是有漏一部分是無漏所以「幾無漏謂後三少分」幾個是無漏呢就是十八界中意界意識界法界這三種界中有一部分是無漏的比方意識我們的意識是有漏的但是聖者他可以起無漏的意識所以聖者可以分別一切法不要誤聽「無分別」無分別是一種不正確的分別甚至佛也還會分別一切法像佛的一切種智一切法無所不知的當然後來大乘法不是這樣講而現在我們講的這許多阿毘達磨都是從《阿含》戒律來的法界裡面無為法都是無漏的在法界的心所法裡面善心所法及遍行別境裡面的一部分都可以歸成無漏法煩惱隨眠這許多則都是有漏的真正分別有漏無漏是這樣子來分別的

第五項 繫不繫

幾欲界繫謂一切幾色界繫謂十四除香味及鼻舌識幾無色界繫謂後三幾不繫謂即彼無漏

這個地方是四門分別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不繫分做四門「繫」就是繫縛沒有得到解脫以前叫做「繫」等於縛住了的意思一樣叫繫縛三界就是三界生死三界是生死法生死在三界之中所以三界都是繫凡是三界之內的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都是有漏法所以這個地方講「繫」和「不繫」以三界及十八界來分配「欲界繫」有幾界呢「謂一切」十八界換一句話欲界裡面有漏的十八界都有的

色界所繫的呢只有十四界沒有香也就是沒有鼻識和舌識到了色界以上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生在這一種色界禪禪定境界之中的沒有鼻識舌識鼻識所聞到的是香氣舌識所嚐到的是味沒有鼻識界舌識界也就沒有香界沒有味界可是鼻子舌頭是有的色界天有莊嚴的相[A1]子是有的只是它不發展不像我們這個欲界一樣起這許多煩惱所以如果色界天要借識起這一個作用的話他要起欲界識才能夠聞到欲界的香氣才能夠嚐到欲界的滋味所以香界味界鼻識界舌識界這四種界都是欲界的境界色界是沒有的

到了無色界只剩三個界了無色界就是沒有色了觸都沒有了那麼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當然也就沒有了沒有前五根與前五種境界當然相應的五識就沒有了所以無色界只剩意界意識界法界這後三界

用三界繫來配十八界欲界有十八界色界只有十四界無色界只有三界那麼「不繫」就是無漏法比方涅槃涅槃是超出三界不屬於三界它是無漏法其實無漏的戒這些無漏法都是「不繫」

所以佛法這個道理講起來非常可以加以分別的比方我們現在是人住在欲界那麼我們平常的時候就有這十八界的法假使生在欲界修行證道了不要講大菩薩證初果這一個時候的智慧就是無漏法門不屬三界出三界了這個智慧所證到的四諦真理之類或者大乘法講證到真如無我之類的都是不屬三界生死的所以解脫並不是一定要離開我們這個世界才去解脫在這個世界中只要無漏智慧起來的時候這種境界都已是不屬於三界生死在定中證了初果的聖者證悟了以後不能老是這個樣子他要出定的一出定以後這個世間的法又生起來了眼識就有所看見耳識有所聽到還是有漏法還是屬於三界生死所以聖人生病的時候還是會生病大小便還是要大小便苦惱的時候也有苦惱冷起來也會怕冷聖人也是一樣這就叫「繫不繫分別」分四類

第六項 蘊所攝取蘊所攝

幾蘊所攝謂除無為幾取蘊所攝謂有漏

這個叫「蘊取蘊分別」「蘊」和「取蘊」這兩個名字有分別的除了無為其他的一切有為法都屬「五蘊」「五取蘊」古代有的翻譯「五取陰」純粹是有漏法

「取」是一種煩惱像我們生死眾生的這個五蘊身就是叫「五取蘊」因為前生「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我們這個生死身的五蘊法從「取」所生從「取」來的所以叫「取蘊」五取蘊不但是從「取」來的還會再生起「取」煩惱生後面的五取蘊同時我們現在就很多時候與「取」相應取的煩惱時常生起所以有漏的生死法叫做「取蘊」

比方佛阿羅漢甚至於證悟了的聖人他們的五蘊還是五蘊身這許多觸之類的還是有漏法但是他們已不叫「五取蘊」叫「五蘊」因為已經得到解脫了聖人的五蘊之所以還是叫做「五蘊」因為還是從取所生的不過不會再生起取來就是了所以「取蘊」就是有漏法「蘊」可能是有漏也可能無漏不限的

第七項 善不善無記

幾善幾不善幾無記謂十通三性七心界聲及法界一分八無記性

十八界裡面有幾種是善的幾種是不善的幾種是無記的先簡單解說一下「善」「不善」「無記」一種心理的作用也好活動也好我們的行為也好這樣子做了對己對人有利將來能夠感到好的果報的這個叫做善假使這種心這種行為對自對他都沒有利益或者是傷害別人將來(主要是未來生中)要受苦果的這個叫惡業不善業另外有一種叫無記也不能說是善的也不能說是不善的比方這手或者頭動一下無所謂善不善這個就叫「無記」

知道了善不善無記的定義那麼就可以分別了「十通三性」有十個界通於善無記的那幾個呢「七心界聲及法界一分」「七心界」就是意界和前面的六識界——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可以是善也可以是不善也可以是無記「色聲」聲怎麼能夠說是善和不善呢比方我用我的聲音說幾句好話因為這個聲音說的是好話就是善的——善的語業假使罵人挑撥離間這幾句話講了這個聲音就是不善的比方殺都要用身體去做的這一種當然是壞的是不善手裡拿東西去布施給人看到一個人跌倒了把他扶起來這樣的行動就是善身業屬於色法語業屬於聲法這兩種是表示我們內心的一種意義所以色界和聲界(就是身業和語業)通於善如果只是發出啊啊的聲音頭動一動仰一仰這個聲界和色界就是無記無所謂善這是簡單地講其實我們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都是前生業報所感到的現在都是無記法叫做「無覆無記」前生業報所感的都是無記去殺動手這不是前生業報是現在做的這才有善有惡那麼這裡面是沒有善惡的「法界一分」通三性比方我們講「念」「失念」這是屬於煩惱的假使是說信「念」這是無漏的是善法假使普普通通的記著像讀書一樣的這樣過去的這種念那是無記法界裡面很多是通於三性的

其他八個都是「無記性」身這五界是無記的業報所感的還有香觸這三界沒有善這八種都是無記法沒有善惡的

第八項 內

幾是內謂十二除色觸及法界幾是外謂所餘六

六根這屬於「內」眾生之所以為眾生眾生的生命自體就是眼意六界這六界當然是屬於「內」還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種識是心理活動心理作用當然屬於「內」其他的色觸及法界都是以六識所緣的境界所以這個就是「外」換一句話「外」就是色觸及法界除了這六個「外」以外剩下的十二個就屬於「內」

第九項 有緣慮無緣慮

幾有緣謂七心界及法界少分心所法性幾無緣謂餘十及法界少分

這個有緣無緣的「緣」與我們普通講的我和你有緣兩個人很有緣的「緣」不同這個緣是「緣慮」的緣單單一個「緣」字容易誤解加個「慮」字——緣慮心能夠去了別境界能夠去緣慮境界的叫做「有緣」不能夠去緣境界的就叫做「無緣」

「七心界」這個當然是有緣慮的是能緣法法界當中的少分就是心相應法所以是「心所法性」叫「法界少分」是法界當中的一部分就是屬於心所法的這一部分遍行別境煩惱不定這許多這都是有緣慮的法其他的都是沒有緣慮的身這五根觸這五塵法界當中的一部分像無為法不相應行這種都是沒有緣慮的

佛法裡面這些地方分得很細比方我們眼睛看到的東西我們總說我眼睛能夠看到好像我眼睛能夠知道一樣佛法裡講的不是這樣眼睛是取這個境界好像照相機一樣照出相來取這個境界能知道的那是眼識不是眼根眼根只會取境界不會緣境界比方眼根好像照相機啪一下照下來照出相片來人再看看這是什麼就知道了這裡面還有認識我們眼睛裡面的瞳仁一看就把外面的影像照到裡面去這就是它取到這個境界拿現在的話講這是一種生理作用等到知道是什麼那是一種心理的活動心理作用是與眼識相應的心所法我們平常講我眼睛看到耳朵聽到好像眼睛耳朵就會知道其實眼睛耳朵鼻子不會的什麼道理呢因為如果心注意到另一邊的事情上即便眼睛睜得大大的眼睛是看了這個但是不會知道因為心不在心注意到另一邊去了可見眼睛不會知道的眼睛只會取這個相眼識才會知道所以這叫「有緣」其他十個及法界的少分那就是「無緣」法

第十項 有分別無分別

幾有分別謂意識界意界及法界少分

這裡說只有意識界意界及法界少分這三種是「有分別」的沒有說到「無分別」換一句話其他的十五界及法界少分就是沒有分別了

佛法的名字有許多講起來很難講比方這裡說到「有分別」眼識有沒有分別呢其實眼識也有分別的但是這一個分別的名字叫「自性分別」它是直覺的就知道耳朵聽到的話因耳根引起耳識它是一種直覺的知道這一種叫「自性分別」但是真正的說要去研究研究要去瞭解瞭解那這一種的分別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都沒有的我們普通講「分別」是分別這是這樣那是那樣是指對事理種種方面的分別這一類換一句話這是什麼人我要認識這個人的話那眼識是不成的沒有這個作用它雖然看到這個人是個什麼樣子但是要知道這是什麼人那不是它的事是意識的事了所以意識才是有分別的我們一天到晚的分別主要都是意識意識裡面還有意界末那識執我的就是這意界

法界當中的心所法如果與五識相應那麼這個心所法也沒有分別也是自性分別如果是與意識相應不管是善的是惡的只要是與意識相應那這種心所法也是有分別所以這裡說的有沒有分別也不是說五識什麼都不曉得它知道只是它這是叫做自性分別它沒有我們普通說的這個分別的作用

第十一項 有執受非執受

幾有執受謂五內界及四界少分謂色幾非執受謂餘九及四少分

比方我們這個人不管是說物質的也好心心所法也好其實是各式各樣和合而有的人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有機的人能夠統一活動成為像我們的身心之類的是阿賴耶識所執受的所以簡單說屬於我們眾生的就是「有執受」的比方桌子山河大地草木叢林泥這許多就是「非執受」

所以「有執受」就是屬於眾生法「謂五內界」——眼還有「四界」的「少分」——色這都為心心所法所執受的屬於「有執受」我們這個人有眼這個沒有問題我自己看到我的手手是「色」我這個身根去觸不一定觸別的我的手自己碰自己也是身根觸也有「觸」不但我吃東西的時候是有滋味的沒有吃東西的時候其實裡面還是有「味」的我們人身體上也有一種氣息一種氣味這是「香」這種都是有執受的

這裡面有個「聲音」是非執受的比方外面的聲音風吹草動的聲音或者是水流的聲音這是非執受的那麼我們講話的聲音怎麼也是「非執受」呢執受的就是在我們身上的講話的聲音是進進出出的氣的活動「聲音」不能說是在我們身上的這是氣息在那裡進出所以聲音是「非執受」而且凡是執受的東西它很穩定的聲音不穩定不發就不發的沒有聲音就根本沒有聲音但是色一直都在那裡的所以「有執受」法就是這五內界及色觸四界少分其他的都是「非執受」法至於心心所法是能夠執受的所以也不在其內也是非執受

第十二項 同分彼同分

幾同分謂五內有色界與彼自識等境界故幾彼同分謂彼自識空時與自類等故

最後一個很特殊上面講到「眾同分」現在這個地方不是「眾同分」叫「同分」「彼同分」

這個「同分」就是同類的意思「五內有色界」就是眼身這五根比方眼根去取色境界眼識就起來瞭解這個色境界這個眼識就是眼根的「自識」眼根取色正在起眼識眼根去看這個色眼識去分別這個色根「與彼自識等境界故」身這五根在生起自識的時候因為和自識的境界是同一個境界所以叫「同分」

「彼同分」佛法裡這個名字很特別的「謂彼自識空時與自類等故」比方眼睛看眼識再瞭解這個時候叫「同分」眼睛不看了這時候眼識也不起了就是只有眼根眼根自類相等與眼識沒有同境界的意義這叫「彼同分」換一句話有一點像「非同分」雖然不是上面的「同分」它沒有與彼同沒有與其他的相等可是它還是自己同還是有「同分」這叫「彼同分」

※     ※     ※

這許多名詞(名相)我們這麼簡要講講有很多也不太好懂真正的研究要慢慢慢慢去理解參考很多註解慢慢地懂起來

佛說的經很多佛說的道理也很多也很困難不容易瞭解後來的佛弟子就把佛說過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許多名詞收集起來慢慢慢慢歸類得出這麼一個一種有多少佛說的就是這許多的歸類各式各樣的說法說來說去主要的就是這些問題都是依這些事情講的不管講善講起煩惱繫縛講生死解脫講來講去都是講這些問題

所以把這些基本名詞知道了以後其他的佛法慢慢慢慢瞭解這種基本的我叫做「基礎佛學」要瞭解佛法這是一種基礎我們中國人有的人歡喜講得很高妙一下子講心講性講有講空頭頭是道可是實際上這種基礎佛學沒有很空洞的經不起問的講得好像有道理真正一個問題一研究的話就答不出來了阿毘達磨對每一個問題都依據這個根本講的比方說業報感業「業」是什麼它是什麼情形的業報是怎麼感的所講的種種都是依據這個根本講的

這個看似很淺可是真正對於我們生死輪迴涅槃解脫修行裡面許多的問題講得很具體所以現在做一個中國佛教徒的話當然高妙的也要學一點但是如果沒有這種基礎的話那就叫空談心性了專門講上乘的高的道理下面沒有基礎不成所以我並不是講什麼高妙得很的我們從前都還是從基礎的學來的雖然我不太講這許多事情《妙雲集》裡也都沒有向來不講這許多的但是沒有這許多的基本知識其實是不成的當然有許多問題各部各派講的解說的有一點不同的地方也有的但是本論所講的是主要的


校注

[A1] 子【CB】識【印順】
[A2] 編按大乘廣五蘊論講記紙本之出版係根據華雨精舍明聖法師提供的原音錄音帶經聽錄整理編輯而成印公導師於民國74年1月20日起至4月3日止每日上午兩個小時左右在改建前的太平鄉華雨精舍舊宅內宣講聽眾有比丘淨耀比丘尼明聖慧琛心如性斌常妙德歆清硯如誠如儉達聞並夏居士朱秀英等謹敘講記因緣如上以徵時地人之信也【CB】〔-〕【印順】
上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