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

第二章 十二處

第一節 處的內容

復有十二處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眼等五處及色味處如前已釋觸處謂諸大種及一分觸意處即是識蘊法處謂受行蘊並無表色等及諸無為云何無為謂虛空無為非擇滅無為擇滅無為及真如等虛空者謂容受諸色非擇滅者謂若滅非離繫云何非離繫謂離煩惱對治諸蘊畢竟不生云何擇滅謂若滅是離繫云何離繫謂煩惱對治諸蘊畢竟不生云何真如謂諸法法性法無我性

這十二處法門就是根境相對比方我們的眼是眼根色是眼根所取的境界耳是耳根耳根所取的境界叫做聲鼻子所取的境界叫做香舌頭所取的境界是味身根所取的境界叫做觸意處所取的叫做法或者是眼這樣子講也還是分成六類這叫十二處

「眼等五處及色味處如前已釋」眼身這五處味這四處像上面這樣子已經講過了本來是眼不過這個「觸」要另外加以解釋「觸」可分兩大類一類是地風四大種一類是滑渴等七種觸「觸處謂諸大種及一分觸」上面講五蘊色法的時候說色是能造的四大及四大所造的色而後在所造的色當中講觸所以這個觸只是「一分觸」指冷滑等七種觸現在這個地方講觸處範圍就大了把「四大」和「一分觸」合起來叫做「觸處」這是五蘊與十二處在解說歸類上稍稍不同的地方「意處」就是「識蘊」這個好懂沒有問題

「法處謂受行蘊並無表色等及諸無為」「法處」裡面包括三大類第一類「受行蘊」這三種蘊心相應的和心不相應的都包括進去第二類色蘊當中的「無表色」不是眼根所見的是法處所攝名為「法處所攝色」解說五蘊的時候無表色是在色蘊裡面講的可是現在講十二處是歸在法處裡面不屬於色處了色處的色是指眼根所見的這個色的範圍很小色蘊的色範圍較大包括了許多另外還有第三類種種「無為」法五蘊是專門講有為法的沒有無為但是十二處的法處就包括無為法進來有有為有無為所以這個法處的範圍相當大受蘊想蘊行蘊是法處無表色是法處無為法也是法處有為法是有生有住有滅的「無為法」就是不生不住不滅的普通很簡單的這樣子講這是阿毘達磨論師的講法在《阿含經》裡講無為法都是離貪離瞋離癡但這裡是講阿毘達磨論師講的不這樣講無為法的範圍很廣

「云何無為謂虛空無為非擇滅無為擇滅無為及真如等」無為法裡面包括的範圍也很多平常小乘裡面講的是三種無為「虛空無為」「非擇滅無為」「擇滅無為」大乘佛法裡面還要加上「真如等」這個「等」比方我們普通講的法界法性法定這許多都包括在裡面但這裡單單只解說真如的意義

「虛空者謂容受諸色」這是虛空無為我們眼睛看到的虛空不是虛空無為是眼睛所對的色法不是無為法它有變化的那麼這個「虛空無為」是什麼意義呢凡是色法近於現在所講的物質它必定有一個存在的地方有了物質就存在於虛空之中這個虛空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空間而且這是一個絕對的空間所以這一切的色法觸之類的物質都是依這個虛空而活動的如果沒有虛空的話那不成了就障礙了我們人能夠走路來來去去的是因為有空如果沒有個空的怎麼能夠來來去去有一個東西實在的在那裡到處都碰到了這就不成這虛空無為是一個不生不滅的絕對的空間為一切色法所依止而活動的處所

第二個無為叫「非擇滅」無為「謂若滅非離繫」「滅」就是這個法滅了以後不會起來了「繫」就是束縛「離」了束縛得到解脫這就是一種智慧了這是一種滅而不起的解脫方法不過另外還有一種滅它也是滅了不起但它不是解脫是跟解脫無關的一種滅而不起這種情形很多比方雞叫了一聲我沒有聽到為什麼沒有聽到因為我在注意聽你講話聽話的時候或者看書的時候識三個和合起來三者之間有一個特殊關係的如果根沒有對這個境識也不起來就不曉得了這個叫的聲音可以聽到但是沒有聽到過去了滅掉了再也不會再來不會再聽到了等於我們平常講的機會一錯過以後再也沒有了一樣它根識因緣和合的這個可能性失掉了這個法再也不會起來了這一種的滅就叫「非擇滅」「擇」就是「智慧」七覺支當中有一個叫「擇法覺支」智慧能夠抉擇好的不好的要的不要的做種種的抉擇所以不是因為智慧的關係而永久不起這叫「非擇滅」「非擇滅者謂若滅非離繫」這一種的「滅」並不是因為離了繫縛得到的「云何非離繫謂離煩惱對治諸蘊畢竟不生」普通來說煩惱要有一種對治智慧一起來就把煩惱打下去了對治煩惱了以後不生了這叫做真正的解脫了滅了現在這一種滅不是這樣並不是因為智慧因為「煩惱」的「對治」而使聖道現前從此「諸蘊畢竟不生」它是如同沒聽到雞叫一樣因為因緣不和合不具足的關係使之從此不會再生起

「云何擇滅謂若滅是離繫云何離繫謂煩惱對治諸蘊畢竟不生」這種「滅」是由於「離繫」也就是離了煩惱的關係滅了以後此後永遠不生不滅了「離繫」就是「煩惱對治」了智慧現前對治煩惱煩惱徹底解決了以後畢竟不生永遠不生了比方說初果聖者初果聖者的智慧一現前的時候斷了三種見所謂薩迦耶見疑見戒禁取見這三種主要的煩惱徹底滅了再也不會生起了這一種滅法就叫「擇滅」因為滅得到「無為」永遠不生不滅了永遠如此如此了所以阿羅漢一切煩惱滅了以後最後連五蘊身也滅了究竟涅槃「諸蘊畢竟不生」由於智慧的力量對治煩惱離開繫縛使得有為有漏諸法畢竟不生這一種叫做「擇滅無為」假使是由於因緣不具足而不生這還是不會解脫的因為煩惱還在那裡

「云何真如謂諸法法性法無我性」「真如」假使用中國話來講就是「這樣這樣這樣這樣」就是這個樣子一直如此的這就是一切法的法性一切法的本性法相有為是有生有滅的一切法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的所以叫做「真如」特別重要的叫「法無我性」一切法是無我這個無我的性就是真如性所以開悟了就是要體悟絕對永恆不變的真理——一切法無我性證悟到這一個諸法無我性以後我見根本就斷了生死的根本就拔除了就可以解脫生死了所以佛法講修行講開悟悟到什麼呢體驗到什麼呢體驗到這個真理的話煩惱就決定不起了

所以假使說這個人開悟了做什麼還是我癡我見我慢我愛一大套這根本不是開悟不管他見到什麼也好他知道過去未來也沒有用這些外道也有沒有用的佛法的體悟就是要見真理的體悟到真理的話煩惱決定不起的這個人也就成了聖人了開了悟還是渾身煩惱那和我們有什麼不同你有煩惱我還不是一樣有煩惱我們生死就有煩惱了那開悟了有什麼用處呢所以要解脫生死就要離煩惱離煩惱就要證悟法性證悟真理要證悟真理就要智慧離開智慧沒有第二個辦法不得解脫的

第二節 處的意義

處為何義諸識生長門是處義

一切識依此而生長的這個是「處」「門」佛法的意義就是依此而起來的像我們人一樣從這個地方出去的叫「門」依此而生起的這個叫「處」

比方要生起眼識有兩個條件眼根不壞外面有青黃赤白色的境界眼根和色的境界一對眼識就起來了色就是眼識生起的依處所以叫做「處」又比方耳識耳根好好的外面有聲音根和境一對耳識就起來了外面沒有聲音的話耳根好好的也沒有用什麼聲音都沒有當然怎麼也聽不到耳識也不會起所以上面講十二處是眼處色處兩個對起來就是這個道理眼處色處這是起眼識的眼識因此而起耳處聲處耳識因此而起鼻處香處鼻識因此而起所以叫「生長門」「諸識生長門是處義」一切識依此而生長依此而生起的十二處的「處」是這個意思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