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成佛之道

第三章 五乘共法

發增上生心修集生人生天的正常法門是佛法中的下士道這也就是出世聖法的根基所以名為五乘共法這是說修出世的三乘聖法雖不求人天果報但不能不具足這人天功德這如從新竹去臺北雖不必在桃園下車卻不能不經歷到桃園的旅程如但以求生人間天上為目標就名為人乘天乘是佛教的共世間法如儒家近於人乘道教耶教回教通於天乘既然一般世間法也可能達成生人生天的目的那麼求生人間天國的人何必一定要歸依三寶修學佛教的五乘共法呢佛法並沒有說求生人間天上非歸依三寶修佛教的人天乘不可可是如歸依三寶而修五乘共法不但更為穩當而且已進入佛乘的大門只要向上勝進就可直入出世法了反之如信其他宗教雖也能生人生天但沒有在三寶中積集善緣或反而引起不必要的固執(宗教的成見)對依人天法而進入出世法的大道不但不能貫通反而壅塞了所以同是求生人間天國歸依三寶在佛法中修行也比歸信其他宗教好得多

正信歸依者應修於正見及修於正命勝進不為難

凡「正信」三寶而受「歸依」的就成為佛弟子佛教信徒佛弟子修學五乘共法要從那裡入手呢在學佛的理解方面「應」該先「修於正見」在學佛的行為方面先要能夠「修」習「正命」佛曾說正見與正命的人難得對這二項如能修習成就那「勝進」也就「不為難」了向上修學出世法還不難何況求生人間天上呢

正見是正確的見解見與知識不同見是從推論而來的堅定主張所以正見是『擇善而固執之』的學佛要有正見如開始旅行要對旅途先有一番正確的了解而確信這是到達目的地的正路正確的認識不一定成為正見如現在聽說地球繞日而轉可說是知識但伽利略為了這一知識不惜為基督教所迫害囚禁這才是見所以要將正確的知識時時修習養成堅定的正見正見有世間正見出世間正見五乘共法中還只是世間的正見雖只是堅定不移的見地但力量極強如經上說『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

什麼是正命命是生存生活無論是在家出家都不能不生活衣食住行等一切經濟生活合法的得來受用就名為正命正常的經濟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的罪惡都從經濟生活的不正常而來學佛的在家眾不但要是國法所許可的而且還要不違於佛法的如以殺生(如屠戶獵戶等)淫(如賣淫設妓院等)妄語(以欺騙為生走江湖的多有這一類)酒(如釀酒設酒家等)為職業的佛法中名為『不律儀』是邪命障礙佛法的進修出家眾凡依信眾布施而生存的是正命如兼營醫(完全義務不犯)相等為生或設法騙取信施就是邪命如法的經濟來源不奢侈不吝嗇的消費態度是正命要這樣才能與佛法相應否則人身也許不保還說得上了生死嗎在抗日戰爭初期香港某居士念佛極虔誠有一所廣大而幽靜的別墅他函請印光大師離開戰區來香港安住印老問他才知他世代以釀酒起家印老說你把酒業歇了我才能來香港可是這位老居士捨不得學佛而不修正命也許就是中國佛教衰落的原因學佛法一定要職業合法寧可短期內因職業改變而受到苦痛決不能長此邪命下去自害害人

所說正見者人生之正觀

上面「所說」的「正見」到底是什麼依人世間的正見來說就是「人生之正」確見解也就是正確的人生「觀」觀察人生的意義人生應遵循的正道從正確觀察而成為確信不移的定見便是正見對於修學佛法正見是太重要了如航行的舵一樣佛曾說得正見的特別是在家信眾極為難得如有人虔誠的信仰三寶樂善好施明白佛理看來是一位典型的良好佛弟子可是到了衰老到來有的就聽人胡說為了什麼營養問題素食幾十年又重開殺戒了有的遇到疾病纏綿一時不得全癒於是求神問卜扶乩求耶穌什麼也去試試看有的經濟情形不好就去求財神為了想中獎券去仙公廟求夢有些人修持精進到了晚年為了愛著那必朽的身體就去修精煉氣向外道看齊幾年前臺北一位佛弟子聽說有修有學可是為了長壽與健康去接受移殖猴子腦下垂腺的手術結果送了命這都是正見不具足不能修成堅定不移的確信這才身體與環境不良就動搖而轉向了學佛的慢談了生死開悟先修成正見再說

心淨或不淨利他或損他善行不善行佛子應諦察

佛說的世間正見經中說有一定的文句現在略分為四類正見有善有惡確信我們的起心作事有善的與不善的也就是道德的與不道德的佛法的正見從確見世間(出世間)有道德的定律著手如堅決的否定道德那便是邪見了如印度的六師外道懷疑哲學唯物論的順世外道等

什麼是善不善呢從自己的內心說「心淨」是善的如「或不淨」那就是不善的我們的內心經常有一些煩動惱亂(煩惱)的不淨因素如不起雜染的煩惱而心起清淨的因素就是善這如與貪癡相反的無貪無瞋無癡崇尚賢善而輕拒暴惡的慚使心安定清淨的信心實現止惡行善的精進這些都是淨的善的反之如貪無慚無愧不信放逸等就是不淨的不善了從見於事行的對他影響來說那麼如有「利」於「他」的是善如「或」有「損」於「他」的是不善人與人(人與眾生)都有著關係應該是互助共濟的合作遵行自他共處的和樂法則如所作為而有害於他那即使有利於己(損他利己)也是不善而不可為的如有利於他那即使有損於己(損己利他)也是善的而應該做的從內心與對外影響決定「善行」與「不善行」的差別是動作內心的動作名意行身體的動作名身行語言的動作名語行這都是有善與不善的所以說善行不善行這一切佛弟子或繼承佛陀家業的「佛子」「應」該審「諦」的觀「察」不但要確實信有善與不善而且要分別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修成堅定不移的正見作為我們起心作事的準繩

有報必由業微小轉廣大能引或能滿決定或不定現生或後報諸業不失壞

正見有業有報有善有惡這除少數的邪見而外一般人都是信認的可是善與惡約行為的價值而說自有他應得的果報如不能對此有定見那在某種環境下善惡的信解就會動搖了從前有位忠君愛國的大臣被帝王處了死刑臨死時他對兒子說『我要教你作惡可是惡是做不得的我要教你行善我可沒有作惡呀』他自己行善而沒有好報於是對善惡就發生了疑惑所以不但要正見善惡還要正見善惡的業報

一切眾生所「有」的一切果「報」「必」然是「由」於「業」力所招感有業然後有報有種種不同的業所以有各各不同的報業是非常多非常複雜的所以果報也是極多而又是極複雜的什麼是業什麼是報呢是事業是動作我們的內心身體與語言的動作凡由於思力——意志力所推動的都是業但現在所要說的指從我們身口意業的或善或惡的活動而引起的一種動力這是道德與不道德的價值行善作惡等事業如農工的工作勞動業力如勞動所得的工價——貨幣憑工作所得的貨幣——(代表)勞動價值就能拿來換取適當的用品所以有某種業力就能感得某類的果報說到報嚴密的意義是異熟——異類而熟這在因果系中屬於因果不同類的因果如為善而得天國的福樂作惡而墮受地獄的苦痛依所作的業力感受苦或樂的報這是正見的重要項目唯有這樣善惡才有一定的價值

關於業報的意義應該略說幾項重要的

1.「微小」的業力是可以「轉」化為「廣大」的這是說小小的善業或惡業如不斷的造作就會積集而成重大的業力如《法句》說『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善業也如此這與古人所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意義一樣還有如造作害人的惡業本來算不得重大可是自己對於這一惡業時時覺得害得巧妙害得滿意這樣的不斷隨喜惡業小惡的力用會廣大起來與大惡一樣同樣的雖只是小小的善業如自己能時時生歡喜心小善也就漸漸的成為大善了所以我們不應該忽略輕業不可隨喜惡業而應該隨喜善業才好

2.在種種業中有一類特強的業力「能引」我們感到五趣中的一趣報體或生天上或墮地獄或墮傍生其中又有種種類別如傍生中或虎或魚等凡由強業而感得一趣的總報體(『得蘊得處得界』)成為某趣的眾生叫引業還有一類業並不能引我們感得生死的總報體卻「能」使我們對於這一報身的種種方面得到圓「滿」的決定叫滿業如生而為人儘管萬別千差而同樣是人人是引業所感的總報餘如六根有具足與不具足相貌有莊嚴與醜陋容色有黑白目睛有威光或無威光音聲有優美或粗俗嘹亮或低滯這種人各不同的差別都由不同的滿業而感得不過其中還有業報與現生功力(長養)的差別如人類的目光望遠有一定的限度(也是人各不同的)這是業力經藥物營養保護訓練使達到限度中的極限或老年而目力很好這就有賴現生功力的長養了

3.業又有「決定或不定」二類其中又有時與報的不同有的業要感什麼報是決定了而在什麼時候受報現生或來生是不決定的有受報的時間是決定了而所感的什麼報還沒有決定有所感的果報受報的時間都定了這如造作五無間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來生一定要墮落地獄也有時與報都不決定的這大致是輕業依古德說一切業都是不決定的換言之一切業都有改善可能性的所以只要能痛下決心什麼惡業都有化重為輕或不定受的希望《鹽喻經》說犯了重大惡業的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如老死迫近就難了但依《觀無量壽佛經》還有念阿彌陀佛的一法)痛下決心『修身修戒修心(修定)修慧』重業是可以輕受或不定受的這如大量的鹽投入長江大河中水是不會鹹的反之雖造作較小的罪卻不知道修身修戒修心修慧還是要招苦報的這等於少量的鹽放在小杯裡水還是鹹苦的這是業不決定的有力教證大乘法中觀業性本空能轉移懺除重罪也就是修慧的意義所以犯了重惡業的不必灰心應深切懺悔修學佛法

4.從造業與受報的時間來說可分為三時業「現」報業是這一生造業現在就會感果的「生」報業要等身死以後來生就要感報的「後報」業是造業以後要隔一生二生或經千百生才受報的所以造業受報不能專在現生著想如說『行惡見樂為惡未熟至其惡熟自見受苦行善見苦為善未熟至其善熟自見受樂』在這三時業中的現報可能是輕業報也可能是重業的『華報』因為現生的果報是以前善惡業力所招感決定了的沒有死是不能有根本或重大改變的輕業為什麼可以受現報呢因為輕業不致改變這一生的重要報果例如政府現由某黨主政自有其根本政策不能作相反的重要變革在野黨如有不重要的意見現政權是樂意採用的重業為什麼現受華報(對將來的果報而說)呢因為業力太重對現有報體起著重大的影響這等於在野黨的勢力太強大了現政權不能不接受多少意見只要不危及政權的存在與該黨的主要政策就好至於生報業及後報業都是有輕有重的

總之業是有種種不同的但有一點是絕對相同的就是「諸業」在沒有受報以前如不是修證解脫那是怎麼也「不」會「失壞」的有業就會有果報今生不受報來生不受報就是千千萬萬生業力照樣存在只要因緣和合還是要受報的《三昧水懺》的緣起中說西漢時因袁盎的中傷而殺害了鼂錯袁盎所作的殺業(教他殺)一直沒有受報直到後身為悟達國師時那已是晚唐了悟達國師因貪染沈香座惡業才感報而患人面瘡這傳說也就表示著業力不失壞的意義

隨業報善惡五趣常流轉隨重或隨習或復隨憶念由業往後有薪盡火相傳

正見有前生有後世善惡有報多數人是能信受的但有些人只信現業現報不信後世可是行善作惡現報的只是少數那就不能不錯覺為『天道無知』了有些人只信善惡業的報在子孫如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中國人談陰騭的大致不出此二者不知世間儘多是父賢而子不肖父不肖而子賢的而且如沒有子孫那他的善惡業豈不是就落空了有些人只信今生到來生不信前生如耶穌教等這雖能依此使人離惡向善但不明過去世對於現生果報的萬別千差就無法說明也就無法使人生起合理的正信耶穌說生盲的是為了神要在他身上顯現權力其實耶穌並不能答覆這一問題因為現世界中生盲的人多著呢所以不但要正見善惡業報還要進一步的對於前生後世有堅定的信解發生正見

眾生造作了種種的業——善業惡業引業滿業生報業後報業等「隨」著這樣的「業」力而感到來生的果「報」善業其報是在「善」趣的人間天上惡業就報在「惡」趣的地獄傍生餓鬼地獄傍生餓鬼總名為「五趣」眾生從無始以來就隨著業力的善惡「常」在這五趣中「流轉」一生一生的延續不已是趣向就是隨業而往生的所在有此五類所以名五趣或者加上阿修羅(譯意為非天)為六道就是趣的別譯大小乘經論中或說五趣或說六趣阿修羅多住在大海中為數不多所以如攝在鬼趣或傍生趣就合為五趣了流轉即是輪迴這不是說五趣升沈前生後生有著一定的次序是說上升或下墜轉來轉去總之不出這五趣的範圍以今生來說造作的業多得難以計算而過去生中未了的業力又積壓到現在真是前業未清後業又來這樣的越來越多如今生死了那到底那一種業招受後報呢這是不能確定的但不出三大類1.有「隨重」的或造作重大的善業或造作重大的惡業(如五無間業等)業力異常強大無論意識到或者沒有意識到重業一直佔有優越的地位一到臨命終時或見地獄或見天堂那就是『業相現前』是上升或下墜的徵兆接著或善或惡的重業起用而決定招感未來的果報2.「或」有「隨習」的既沒有重惡也沒有大善平平的過了一生在這一生中雖無顯著的重業但所作的善惡業在不斷的造作狀態下對於某類善業或惡業養成一種習慣性這也就很有力量了到了臨命終時那種慣習了的業力自然起用而決定招感來生的果報從前大名長者問佛我平時念佛不失正念可是有時在十字街頭人又多象馬又多連念佛的正念也忘了我想那時候如不幸而身死不知道會不會墮落佛告訴他說不會墮落的你平時念佛養成向佛的善習即使失去正念而死還是會上升的因為業力強大不一定與心相應的如大樹傾向東南而長大的一旦鋸斷了自然會向東南倒的所以止惡行善能造作重大的善業當然很好最要緊的還是平時修行養成善業的習性臨終自然會因業力而向上3.「或」有「隨憶念」的生前沒有重善大惡也不曾造作習慣性的善惡業到臨命終時恍恍惚惚大有不知何往的情形到末後如忽而憶念善行就引發善業而感上升人天的果報如忽而憶念生前的惡行就能引發惡業而墮落對這種人臨命終時的憶念非常重要所以當人臨終時最好能為他說法為他念佛說起他生前的善行讓他憶念善行引發善業來感果淨土宗的臨終助念也就是這一道理不過這是隨憶念的如隨重隨習的眾生到臨命終時業力最大如重業與習業是惡的那就很難使他憶念三寶或施戒等功德了學佛修行到底平時要緊

眾生在生死中是不得自在的聽「由業」力擺布現在的生命經過了死亡階段就轉而開始一新的生命——「往後有」這樣的死而又生前生與後世之間不一不異不斷不常的延續確是甚深而不容易明見的由業感報死生相續在聖者是毫無疑問的特別是得了天眼通(外道也能得到所以外道也有多少信解業報的前生後世)對這是看得明白不過可是一般凡夫沒有清淨智對於生前死後不免黑漆一團什麼也不知道雖有極少數的不昧前因能知道前生也被庸俗的唯物論者所抹煞所以最好是依佛法修學得清淨智發天眼通去親自證實這一問題此外唯有仰信如來的教說及從推理去信解了

教理的說明初學還是不容易現在姑且舉一「薪盡火相傳」的比喻來說明莊子說『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廬山遠公大師就曾引用來比喻死生相續的道理如前薪燃燒發光等到薪盡火息時又延燒到另一薪火又旺盛起來前薪不是後薪後火也不是前火而後火不能不說由於前薪的火而來這等於說前生的生命活動停止時又展開一新的生命前生不是後世而後世確是依前生的業力而來然而從死到生時間與空間都可能有距離的所以死後生前的如何延續還是需要解說的依佛法的深義說身心活動顯現為生命的形態當死亡時身心剎那滅去顯著的身心活動(現在的)停頓了然而過去了的身心活動不是沒有這就是『業滅過去功能不失』(這不妨說是生命的潛在)等到因緣成熟時過去的業力就引發一新的身心活動開始一新的生命現在再以薪火相傳來比喻火燒物時發為熊熊的火光這如生命的顯現活動等到燒完了發光的火燄沒有了這等於一期生命的結束——死亡火息了熱灰也似乎冷了如遇到易燃的物件加上微風的吹拂又會『死灰復然』起來又重新發出熊熊的火光這等於因緣和合時過去的業力又會引發一新的生命死灰復然的火光不是前火而與前火有著不可分離的關係這如後生不是前生而後生與前生的行業有關從前火到後火時間上可以有一間隔這如後生與前生間時間與空間都不妨有距離的不過這到底是比喻而已如約佛法來說過去了的業力在如幻的法性空中本不可說有時空的間隔只要因緣和合(如人生要有父精母血的和合等)就能在另一時間另一空間忽然的引發一新生命——身心活動的又一新開始

生死常相續聖者得解脫凡聖縛脫異深信勿疑惑

正見有凡夫有聖人能正見有善惡業報前生後世雖然是難得的但如不信聖者解脫的自在境地那人生可真苦了五趣流轉生死死生一直這樣的升沈下去這幕演不完的人生悲劇如何得了人生決不是這樣無希望的確信聖者的自在解脫才能向上邁進衝破黑暗而開拓無邊的光明所以還要正見有凡夫有聖人

眾生無始以來「生死」死生「常」在五趣中「相續」流轉這是一般的凡夫經修行而得證的「聖者」能「得」到生死的「解脫」怎樣才算是聖者凡能現起無漏淨智體證法性——一切法的真如就是聖人(勿與世間的假名聖者相混)聖人也有好多階位但與凡夫的根本不同點就在乎有淨智證真理什麼叫解脫解是解除脫是開脫眾生在生死中不得自在如在羅網中被繫縛了一樣聖者得了淨智就斷去生死根本的煩惱這才從生死得解脫得大自在得真安樂

凡夫與聖者本來同樣的報得『有識之身』只因凡夫愚癡——以無明為主這才繫縛在生死中不得自在聖人因修持而得淨智——以般若為主這才解脫生死的繫縛這一「凡聖」「縛(解)脫」的差「異」一定要「深」切「信」受切「勿」存絲毫「疑惑」因為能信就知道有聖者有解脫也能信聖者有真智慧大能力對於聖者的功德如三明六通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佛不共法等都能信受能這樣就是奉行人天乘法門現時還不能進求出世解脫的佛法也能漸漸養成出世法種否則聖者與聖者的一切功德都不信了這不但誹毀事實熏成邪法種子也障礙了自身的進修有些人自作聰明以凡夫的知見來衡量一切覺得自己不是聖者沒有淨智沒有神通人就不過如此那裡會有聖者呢這種人的愚癡真是可憐極了如同樣的用黏土做成的瓶子沒有經過火的鍛煉遇水要化風吹日晒會分裂破壞如經過火的鍛煉成為磁瓶遇水不會化風吹日晒也不會裂了世間粗事經過鍛煉還大大不同何況自稱『萬物之靈』的人呢難道依法修行經般若智火的熏煉還是凡夫那樣的嗎凡夫與聖人的存在一定要從深切信解中引發堅定的正見——上來說明世間正見的主要內容為修學佛法者所必不可缺的見地

流轉五趣中身心多苦迫

眾生在「流轉五趣」之「中」實在不大理想「身心」方面常受很「多」的「苦迫」不過從大苦而到小苦也會覺得輕鬆而舒適得多三惡道苦多不消多說人間也是『不如意事常十九』諸天享福也還有憂苦尤其是一旦命終自己知道要墮落時那真是說不出來的憂苦呢

大地獄極熱近邊遍遊歷八寒及孤獨是諸苦中極

先說地獄趣苦地獄梵語捺洛迦是苦處的意思地獄分四類共為十八地獄主要而根本的是八「大地獄」由於猛火的燒燃受著「極熱」的苦迫所以也叫八熱地獄依經論說八大地獄在此地層底下地球中心確是充滿烈火的如有時火山裂口就會噴出火來佛經與基督教的《舊約》都有大地裂開陷身地獄的記載所以八熱地獄決在地下——地球中心無疑有人懷疑這樣的火熱怎會有生命存在呢不知道眾生業力不可思議有的入水而死有的卻要在水裡才能生活有的埋在土裡會死有的一直生長在土裡眾生不可思議切勿專憑自己的生理情形去推想一切八大地獄是等活黑繩眾合號叫大號叫炎熱極熱無間這些地獄有二種特點都受著猛火的焚燒及為烈火燒熱了銅鐵(近於岩漿)所迫害鐵地鐵室鐵鏊鐵槽鐵山鐵繩鐵刀鐵鍱鐵椎鐵串鐵炭鐵釘鐵鉗鐵丸這些火熱的銅鐵種種的方式來苦迫罪人身體又大壽命又長(無間地獄壽長一中劫)所以地獄的最苦痛事不是求生不得而是求死不能在業力沒有盡以前怎麼也死不了燒成灰也要活轉來地心深處的無間(梵語阿鼻)地獄猛火燒燃苦痛的迫身連一絲毫的間斷都沒有這是罪大惡極的受報處

「近邊」地獄也叫遊增地獄這在八大地獄的附近邊緣是熱地獄的流類每一大地獄都有四門從每一門出來又都有同樣的四種地獄這樣每一地獄有四門每門有四地獄就共有十六地獄八大地獄都如此就總有一百二十八地獄八大地獄的眾生受苦完了從每一門出來就又必然的周「遍遊歷」這四地獄從一處到一處增受苦迫所以也叫做遊增四地獄是煻煨這是火熱的灰坑屍糞這是糞泥坑坑中有類似糞蛆的利㭰蟲鋒刃這又有三處1.刀刃路2.劍葉林這裡有惡狗3.鐵刺林這裡有鐵㭰的大鳥這三處同受刀箭的苦害無極河這是沸熱的灰水落在裡面如油鑊中煎豆一樣

「八寒」地獄或說從八大地獄——地球中心橫去到外邊或說在鐵圍山的那邊鐵圍山為這一世界——地球的邊緣據說是日月所不易照到寒冷無比所以推斷寒地獄在南北極大概是不會錯的八寒地獄是皰裂𠿒哳吒郝郝凡虎虎凡(這三處依寒冷的呼號聲得名)青蓮紅蓮大紅蓮(這三處依膚色及破裂情形得名)壽命也極長所以也苦痛不堪如說『無比嚴寒侵骨力徧身慄戰而縮屈百皰起裂生諸蟲嚼抓脂髓水淋滴寒迫齒戰毛髮豎眼耳喉等悉寒逼身心中間極蒙蔽住寒地獄苦最極[A1]

「孤獨」地獄這可說是人間地獄或在深山或在海島或在曠野或在深林到處都有這不是眾多和集一處而是少數或一或二的眾生由於個別的業力感到這地獄一般的苦報所以叫孤獨最近報載臺灣某處有一父親虐待他的生女關閉在無空氣無陽光的暗室中食不能飽衣不蔽寒整整的十五年還是小孩的樣子(發育不良)不但面無血色皮膚浮腫簡直不像人樣眾生的業力不可思議在這光天化日繁榮鬧熱的所在會有身受這樣苦報的人存在這該是近於孤獨地獄的了

這四類十八地獄「是諸」受「苦」的一切眾生「中」最「極」苦痛的地方在沒有解脫生死以前人人有此墮落可能性的應該生大怖畏勿作惡業

旁生種種異吞噉驅使苦

再說「旁生」趣的苦迫旁生或作畜生實包括了人類以外近代人所說的一切動物他們的形態顏色住處生活壽命是「種種」別「異」的佛法每分為無足的如蚯蚓等兩足的如鳥類四足的如獸類多足的這又有六足八足以及更多的足都是蟲類從住處來說原本住在大海中後來分移到各處這才有在水中的陸上的空中的差別其中也有兩棲的還有可以飛空可以著陸也可以入水的他們智力的高低壽命的長短享受的苦樂都相差得很遠如龍與金翅鳥等有的享受還勝過人類呢然從一般來說這是非常苦痛的惡趣經上說鳥等『心種種故色種種』由於近代的研究對這已部分的得到證明如鳥獸的眼睛(引發眼識)能分別認識青紫等顏色那他身上的毛羽就有種種艷麗的顏色如不能認識紅等那毛羽就是灰色的暗黃的又如昆蟲的保護色有的形態也還像樹枝敗葉這無非因為常住在這一環境時時認識這些因而熏習內心由心理影響生理的組織以及外表的顏色

旁生趣的苦迫主要是互相殘殺互相「吞噉」大魚吃了小魚大蟲吃小蟲這是到處可見的事蜘蛛布網在屋角就為了捕殺飛蟲青蛙與鳥類的吞食昆蟲食量都相當驚人躲在樹心的小蟲也有啄木鳥來吃他螞蟻平時好吃別的昆蟲就有穿山甲以螞蟻為唯一食品龍王也還有被金翅鳥吞食的厄難人類對於旁生也有殘殺吞噉的惡習有的為了他們的皮毛牙角大量捕殺還美其名為生產旁生界實在是無時無刻都是相互殘殺的屠場還有如牛馬等為人類所繫縛鞭策牠「驅使」奴役牠絲毫不得自在旁生界的「苦」迫是僅次於地獄的從前釋迦佛為太子時一天去田裡察看農耕見農夫辛苦得很農夫又鞭策犁田的牛身上出血血流到地上很快的生出蟲來犁過了田地下的蟲類也被暴露到上面天上的鳥就飛來噉食小蟲太子見到旁生界的殘殺吞噉因而悲憫眾生發起出家修行的大願一般人不但沒有警覺沒有同情還吞噉他們這與旁生有什麼差別呢

餓鬼常饑渴不淨以為食

三惡趣中的「餓鬼」依字面而說就可知道是受著「常」患「饑渴」苦迫的眾生餓鬼是五趣之一與我國俗說的人死為鬼不同佛法中說餓鬼有三大類無財的少財的多財的無財鬼也有三類1.炬口(就是燄口)飲食入口就化為火燄2.針口咽喉細小如針飲食無法嚥下去3.臭口滿口腐爛發臭不能飲食少財鬼是多少可以飲食的也有三類1.針毛2.臭毛3.癭都因身體的特徵得名有的遇到飲食就化為膿血不淨或專食痰唾尿屎等不淨依這一類說所以是吞噉「不淨以為食」物的多財鬼享受得相當豐富的也有三類1.棄者專受人類祭祀而生活的這與我國傳說的神道相近2.失者是以人間遺失的物品為生的這二類有時也還要遭遇饑渴的苦迫3.大勢那是夜叉羅剎等大力鬼王享受與天福相近雖有這種種而多數的無財少財鬼都是患著極度饑餓的因此總名為餓鬼

悉由三不善惡行之所感

上面所說的三惡趣「悉」是「由」於煩惱的「三不善」根造作殺邪淫等重大「惡行之所感」得的欲界的貪欲瞋恚邪見(癡)——三者為不善法的根源由此煩惱的發動就會做出種種邪惡的行為惡行成為惡業這才感到這惡趣的苦報如殺生有從貪欲而引發的如為了謀財而害命有由於瞋恚而引發的如報怨復仇或者一時的怒火上沖就把對方殺害了也有從邪見而引發的如外道的為了祭天而殺牛羊臺灣的為了拜拜而殺大豬殺生如此偷盜邪淫等也如此在這三不善根引發的惡業中上品極重的就感地獄報中品的受旁生報下品的墮在餓鬼總之不起深重煩惱不作重罪大惡是不會墮落這三惡趣的

人中苦樂雜升沈之樞紐人本誤鬼本習俗謬相沿

現在要說到善趣的人身這是我們所最能親切了解的受報在「人中」不像三惡趣的苦迫也不像生天的福樂人身是「苦樂」參「雜」有苦有樂忽苦忽樂的這對於修學佛法卻是良好的環境因為惡趣苦多沒有修學的閒暇天上太安樂一味享受智慧就會減損也與佛法不相應在人間如以刀磨石愈磨愈利生天如以刀切土就愈切愈鈍了

在五趣中人是「升沈之樞紐」如生天是由於人身的積集善業修習禪定如由天而更向上生或由惡趣而生天這都是過去世中人身所作的善業墮落惡趣也大半由於人身的惡業如從天而墮惡趣這不是由於天身作惡因為諸天是沒有嚴重惡行的(色界天以上僅有有覆無記煩惱)這是天福享盡了過去未了的惡業成熟受報如從地獄而生旁生或鬼趣也決不是地獄的眾生造了惡業地獄眾生一味受苦都來不及還會作惡嗎這都是過去世中人身所造的惡業鬼與旁生除少數的高級而外大部分是不會造作惡業的人間的無知小兒失心的狂者殺了人還不負殺人的重罪何況多數旁生比小兒更無知僅憑生得的知能而行動大魚吃小魚大蟲吃小蟲是眾生界可悲的現象是不清淨可以有輕業輕報但決不會因此而成引業使眾生墮落三惡道的所以由業力而升沈(除少數鬼畜)主要為人類善惡業力所招感墮地獄是人類的惡業斷善根——極惡到連少許的善根都暫時沒有了也唯有人類才有可能反之修禪定而生天是人身的善業能出家持戒修行了生死成佛也唯有人類才有可能因此人身作惡可以惡極行善也可以善到徹底約五趣升沈來說人身的行善作惡是一總樞紐一切都由此出發上升或下墜人身是這樣的應該警惕不要失卻人身墮落惡道也應該歡喜因為了生死成佛的機會到了

關於生死輪迴一般人的誤解很多印度教以為人死了不問聖人凡人善人惡人一切都進入閻摩王的都城惡人們經過閻摩王的裁判被送入各種地獄去受刑中國一向是『人死為鬼』『鬼者歸也』佛教的輪迴觀透過中國人的舊觀念大抵以為一切死人都成了鬼有功德的成為神有罪的要經歷應得的報應在不同的地獄中受十殿閻羅王的懲處等到受罪完畢這才按照生前的業行到各處——人間畜生去受生中國一般的佛教徒不知佛說的生死流轉是「人本」的是說由人造作善惡業人死了就依業力而受天餓鬼旁生地獄的果報大家「誤」以為中國式的「鬼本」以為人死了一切都做了鬼同時鬼與地獄不分所以認為在地獄受苦的鬼受罪完畢再往人間或旁生去受生這真是錯誤極了然而「習俗」的「謬」說「相沿」成風有些學佛的覺得要生天生淨土而同時沒有忘記『人死為鬼』的舊觀念於是口口聲聲說要生天生淨土同時又作鬼的打算冥鏹紙屋等還是照樣的準備做兒女的也覺得非此不足以表示孝心不知人死了隨業力流轉生人生天的也不少念佛的也有往生西方怎麼一口斷定自己的父母死了墮落在惡趣的鬼道呢可能是誣辱父母不孝之至中國一般的鬼本論以謬傳謬由來已久非從根本上糾正過來不可

天趣初欲界色及無色界身勝壽亦勝樂勝定亦勝

「天趣」為生死流轉中的善趣比人間更為勝妙最「初」是「欲界」天不但有心有色而且有五欲與男女欲的環境眾生的煩惱就繫縛於這些境界而不能離的是欲界欲界的大地——地面地下水中(近地面的)空中所有的地獄旁生餓鬼阿修羅都是欲界的此外還有欲界的天依於大地中心的須彌山而住的有四大王眾天忉利天此二天是地居天從此以上有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四天是空居天一共有六天欲界六天都有君臣男女的國家形態與人間差不多只是福樂勝妙而已欲界以上是「色」界這是有心識的有物質(色)的身體與住處可是沒有欲樂眾生的煩惱繫縛於這些(色等)而不能離所以叫色界色界天略分為四禪天細分為十八天初禪有三天——梵眾梵輔大梵這雖沒有男女的差別但還有君臣人民的國家形態二禪有三天——少光無量光光音三禪有三天——少淨無量淨遍淨四禪有九天——無雲福生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天二禪以上都是離群獨居的世界就是自己的宮殿不像人間有一共同的器世界此上是「無色界」這是連物質(色)的身體與住處都沒有僅有心識眾生就為這心心法而繫著由於沒有物質不佔空間所以不能說在那裡但依禪定(生天的因業)來說這是比色界四禪更高上的無色界也有四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天三界諸天共有二十八

天趣是五趣中最福樂的現在以四事來說「身勝」身體非常高大最下的四王天身長四分之一俱盧舍——合九十丈八俱盧舍為一踰繕那依佛教說一踰繕那即合華里十六里色究竟天身長一萬六千踰繕那也就是身長二十五萬六千里了不但身材高大身體的端嚴也是人間所不及的從前佛弟難陀娶妻名孫陀利是當時唯一的美女難陀出了家還時時想念她如來帶難陀到忉利天見了天女難陀就覺得孫陀利簡直如瞎獼猴再也不想她了「壽」「勝」天趣的壽命極長最下的四大王眾天壽長五百歲合人間九百萬歲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壽長八萬大劫在他的一生中我們這個世界大破壞而又成立成立又破壞就是八萬次了這樣的長壽真是求長生與永生的所不曾夢想的「樂勝」欲天有種種的欲樂色界從初禪到三禪不再有憂愁苦惱都有微妙的禪樂四禪以上心境平和而安定比起欲界的煩囂動亂初禪到三禪的喜樂衝動真是幸福極了「定」「勝」空居的欲界天也有些微定力初禪以上就是修四禪及四無色定的果報一生天上就長在報得的定中定力盡了他的壽命也盡了從他的壽命悠久可知色無色天的報得定果是怎樣的殊勝了總之在三界生死中天趣實在是最福樂的

諸苦由惡業樂由善業集苦樂隨業盡修善宜積極

人都是厭苦求樂的都是不願墜落惡趣而願上生人天的但這不會因我們的虛願而成功要從止惡行善的行業中得來如三途的苦人間的苦欲天也有憂苦——這「諸苦」都是「由」往昔的「惡業」而來天上的福樂人間樂旁生與餓鬼的樂甚至地獄中(除無間地獄)的些微樂感——種種「樂」報無不「由善業」的積「集」中來樂報與苦報決定依於善惡的行業所以唯有止惡行善才能離苦而得樂

依善惡業而招感的「苦樂」報不是永久的是「隨」著「業」力的限量而終「盡」的這是非常重要的見地如能切實信解那麼如遭逢苦痛逆境不會失望悲觀因為知道這是惡業所招感而惡業的力量有限苦果終於要過去的(就是淪墜地獄也是會超脫的)何必為苦痛而擾亂自己應該努力修善以求得當來的福樂如遭逢喜樂順境也不會得意忘形驕奢放逸因為知道這是善業的果報善業力是有限量的福樂也是不久要過去的(生非想非非想天還是不免墮落)怎麼可因喜樂而放逸這譬如年逢荒歉生活艱難但這唯有努力耕耘播種施肥灌水去蟲挨過了饑荒新穀登場就可得豐樂了如年歲豐收儘管倉廩充足也唯有努力耕耘播種施肥灌水去蟲因為不這樣坐吃山空等到沒有可吃的時候那可就苦了所以依於深信業果的正見厭苦而求樂那不要管現況怎樣而但知「修善宜積極」能確立這不問現況如何但知努力行善的人生觀才是得到了佛法的正見

若時能行善而未作善業一旦苦果臨爾時復何為

這是警策及時修善的論頌「若」現「時」不墮八難不是幼稚老耄又不是殘廢顛狂或者有知識有能力有資財有權位有名望著實「能」修「行善」業這是多麼難得的機會如不知自愛浪費光陰「未」能努力修「作善業」豈不可惜現在的人身樂果是過去善業所招感的業力有限量不能長此維持既沒有行善那麼「一旦」老死到來當然惡業成熟「苦果臨」頭試問到「爾時」「復」有「何」善可作「為」呢所以人生應該趁早行善不可等待不可因循

求人而得人修天不生天勤修三福行願生佛陀前

依上來所說知道應該努力行善求得人天樂果但在人乘天乘中修學那一乘更好呢什麼才是報生人天的善業呢怎樣才能不為人天福報所拘或因作惡而墮落呢本頌就是解答這三個問題

人乘與天乘都是善報依福報來說天報比人報要勝妙得多所以應該修人乘法最好能修天乘法可是如上面所說人有三事比諸天還強佛出人間諸天命終也以人間為樂土在這適宜於修學佛法的立場人間比天上好人乘法也就比天乘法更可貴我們以人身來學佛切不可羨慕天國的福樂應該修學人乘正法為了「求」得「人」身「而」修行人乘正法當然依業受報「得」到了可貴的「人」身至於天乘法不是完全不可修但要不是為了生天並且不願生天這樣的「修」行「天」法由於願力「不」致隨業力而報「生天」上願力是不可思議的不過高深的天法(禪定)還是不修為妙恐怕願力不敵業力為業力所牽而上生天國這就落於八難之中成為學佛的大障礙了

要修集人乘天乘的善業才能得生人生天的樂果生人生天的正業佛說為『三福業』就是布施持戒修定所以唯有「勤修三福」業「行」才能得人天樂報有些人不明因果不修正業妄想生人生天如祈求天帝希望天帝能救度他達到生天的目的佛曾呵斥他們不修善業而祈禱生天猶如將大石投在大池中而在池岸上禱告希望大石能浮起來一樣古德曾說『生天自有生天業未必求仙便得仙』然世間不知正因正果不知正路修行妄想求生人間天國的人實在不少真是可憐

修集人天善法怎麼能不為人天福報所拘或者因作惡而墮落呢這只要發「願」求「生」人間逢「佛陀」出世能在佛「前」聞法修行就得了如能生逢佛世見佛聞法就與佛有緣與法有緣與無量學佛法的師長道友有緣不但熏集佛法善根而且能廣結法緣這樣來生生在人間當然會蒙師友的引導啟發歸向三寶見佛聞法修行又與佛法及無量學佛法的法侶有緣這樣的展轉增上功德增長不會因作惡而失卻人身(人身而墮落大多是不曾歸依修學佛法)而且善根增長法器成熟自然會由此而進入出世大乘法為佛道作階梯了所以凡未能發出離心發菩提心的學眾應勵行人乘正法日日發願『惟願三寶慈悲攝受願得生生世世見佛聞法』發此見佛聞法的正願修人乘的正行保證會不失人身由此而進入佛道

依資具得樂依施得資具故佛為眾生先讚布施福

以下解說三種福業先說布施福業如來說法不像我們現在一開口就是了生死生淨土即有即空即心即佛對於一般眾生如來總是先『說施說戒說生天(修定)法』如對此五乘共功德(人天善業)能信受奉行又能透發出世善根這才進說出世法門在這三福業中如來又總是先說布施這有著非常重要的道理月稱菩薩頌給予明確的開示出來

人類要「依」衣食住行醫藥等必須的「資」生「具」才能「得」到福「樂」旁生中最低級動物也要依資以為生的食物才能得生存的福樂所以我們的福樂(樂是由生理所引發的樂受)不能離物質的資生具而存在精神上的種種喜樂一般也是要依此為基礎所以古人說『倉廩足而後知禮義』富庶而後興教化這種物質生活的福樂是眾生——人類最基本的欲求佛也從不曾反對人類這種物資欲樂的正當要求而且是看為首先的適應眾生而說『永斷貧窮根本』的佛法

物質的資具從何而來世人但知勤勞工作發展科學這是但知當前的現緣而不知往昔的宿業佛說「依」於物質的布「施」善業所以「得」今生種種物質的「資具」我們所有的物資如藏而不用一死(對自己)就等於零如自己享用或浪費也就從此沒有了如將部分的物資布施在福田中就能感後世物資的福樂布施功德有大小福樂也就有差別這等於將穀子播在田中將來能得十倍百倍的果實自然界的一切物資是眾生共業所感的又依往昔的業力各攝取部分為自己的而加工享用業力所感的物資福報雖需要現生的功力去採集開發製造但如沒有施業沒有物資如貧乏地區或缺乏某些物資那一切現緣的功力也就無法可施了所以物質的福樂實在是依於往昔的布施善業而來

這樣物質的資生具為人生福樂所必須的這是基本而首先的正當欲求此資生具依於布施的福業所以「佛為眾生」說法總是「先讚布施」的「福」報勸人修集布施功德以免來生的貧乏艱苦影響事業的成辦佛法的進修如來先讚布施是看清了物資的受用是建立人間和樂出世聖法的根本如貧乏到無以為生那人間的和樂出世法的修學都無從說起了

施以捨以利由悲由敬別心田事不同功德分勝劣

五乘共法的布施著重在物資的布施怎樣才算是布施凡布「施」要有二大條件「以捨」自己對於該項物資要有捨心——犧牲心如被人借去而不能歸還或遺失了或勉強給予而沒有捨心心痛不已這都不能說是布施「以利」布施給人(或畜生等)要使人得到利益如以毒品施人意圖毒害對方等就不能說是布施所以布施的定義是甘心樂意的犧牲自己的福樂來成就別人的福樂布施的真精神就是損己利人無怪乎利他為先的大乘法布施功德有著重要的價值

布施的動機與對象是什麼這也有二類「由悲」對人類的鰥寡孤獨殘廢疾病或者遭水火風等災害或者受到兵燹或如老牛的臨死乞命等以同情的悲憫心而布施近於現代所說的慈善救濟事業「由敬」對父母的孝養尊長的供奉三寶的恭敬供養等以尊敬心來布施也含有報德的意味此二類布施的動機與對象各「別」

說到布施功德的勝劣這要從三方面來說「心」不同或悲憫與尊敬心深重或悲敬淡薄或者沒有悲憫與尊敬心存心不同那布施雖同功德卻大有差別了「田」不同田是福田就是布施種福的地方如貧窮疾病等是悲田父母三寶等是敬田敬田中供養父母勝於供養尊長三寶中如供養初果聖者不如二果二果不如三果菩薩不如佛一切布施功德不及施佛功德這是福田尊勝的緣故悲田中以可悲憫的程度來分別如少壯不務正業弄得衣食無著這雖然可悲憫當然不及殘廢老弱的可悲「事不同」事是所布施的事物如心同田同那當然要依布施事物的多寡而「功德分勝劣」了這三項中佛法還是以心為重所以貧人一錢一果的布施不一定不如富人十萬百萬的功德呢

施應如法施勿隨至怖報求報及習先希天要名等

布施功德的大小是依動機對象及布施的事物而分的所以有些不純的不高尚的布「施」「應」該避免而修「如法」的布「施」什麼是不純的不高尚的不合施福業的真意呢略說七類「勿」可以的「隨至」施不能自動的發心布施由於乞化的募緣的逼上門來不好意思拒絕而勉強布施心痛不捨「怖」施這是發覺到自己的財產權位生命危急而難以保持怕什麼都失去了於是乎去布施希望從布施功德中得到現生消災延壽逢凶化吉的果報這種布施是一般信徒常有的現象「報」恩施因為受了人的恩惠所以現在以酬謝心去布施這不可說是種福而只是還債有些人遇到不順利的環境去向神佛許願環境順利了於是去酬謝布施這都是不合標準的布施「求報」施在布施時就希望別人報答他甚至為了希望他幫助希望他為我而獻身命這才時時以隆重的禮物去布施使他感激而為自己出力「習先」施自己並無布施的意欲只是世代或父母傳下來每年總是布施三寶或布施慈善機關因而沿習下來照例行施「希天」施這是為了求得天神的喜悅獲得天神的護佑或者希望上生天國而行施「要名」施為了沽名這才行施有些在大庭廣眾前為了面子不能不慷慨的施捨這種種布施當然也有多少功德但與佛法的布施真意義到底是相去太遠了應該出於深切的悲敬心作如法的布施才是

克己以利他堅忍持淨戒

現在要說到持戒福業布施(主要)是犧牲身外的財物來利益眾生是極有價值的德行但還不是難得的止惡行善達到自心的清淨為佛法的宗要所以比施捨身外物更殊勝的是戒了戒是從「克」制自「己」的私欲中達到世間能和樂善生的德行就是從克己「以利他」的如持不盜戒不是今日不盜明日不盜也不只是不盜張姓王姓而是從此以後不盜取一切人一切眾生的資具所以持不盜戒是對一切人一切眾生的資財給予安全不侵害的保障如不邪淫不是限定某些人而是從此以後對一切異性決不以誘惑強暴等手段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而破壞其貞操破壞其家庭的和好所以佛讚五戒為『五大施』這種利他功德實在比一般布施為大更有高上的價值

受持戒行要克制自己的私欲所以要有「堅」毅的決心「忍」受種種的考驗忍受艱難困苦忍受外來惡劣環境的誘惑威脅強迫忍受內心的私欲而不讓它胡鬧甚至要有『寧持戒而死不毀戒而生』的決心要這樣堅忍的克制情欲克服環境才能「持」戒而保持「淨戒」不致毀犯戒行不致多年的持戒功德毀於一旦(只要一犯就全部失敗了如人一生守法一次犯法就要受法律的制裁)

以己度他情莫殺莫行杖勿盜勿邪淫勿作虛誑語飲酒敗眾德佛子應受持

現在說三類戒五戒八戒十善戒這是五乘共法的戒德先說五戒

為什麼要持戒有些不了解持戒的意義而只是羨慕持戒的功德而持戒這雖然是好事但不是理想的從佛說《阿含經》《法句經》到大乘經都說明這是「以己度他情」因而自願克制自己情欲的德行以自己的心情推度別人(一切眾生)的心情經中稱為『自通之法』也就是儒家的恕道如經上說『我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如有破此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我之生命(此據殺生而說)此為我之所欣愛耶若為我所不喜愛則我去破與我同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他生命他亦不欣愛此不獨如此凡為自己不愛不快之法在彼亦為不愛不快之法然則我如何以己所不愛不快之法而害他』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與人』耶穌也說過『要別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人與人間的正常道德不難從這以己度他的意識獲得(但基督教的道德是從愛神的前提中得來)自己厭苦求樂別人與我一樣那怎可以奪他人的喜樂增加他人的痛苦怎可不同情別人的喜樂不救濟別人的苦痛佛教『與樂拔苦』的慈悲也就是這種精神的實踐所以克制自己的情欲而持戒不是別的就是自通之法本於慈悲而自願持戒的這真是現(世)樂後亦樂的法行

五戒是在家的善男(優婆塞)善女(優婆夷)所應持的戒律稱為『近事』(優婆的義譯)戒這雖然是家庭本位的戒德但戒德的基本原理徹上徹下就是菩薩戒也沒有例外不過更徹底更清淨而已五戒都是本於『以己度他情』的「莫殺」是不殺生戒無論是自己動手或使他人去殺(同意他人去殺也有罪)斷了眾生命就是殺生不過不存心的誤殺雖要負有責任但不成重罪在殺害眾生中當然是殺人的罪業最重「莫行杖」是禁止以刀杖瓦石等傷害眾生傷害雖還沒有構成殺罪但是殺的流類不過罪輕一些「勿盜」是不與取戒無論是國家的私人的佛教的凡有所繫屬的(有主的)一切物資如不得對方同意加以竊取強奪霸佔吞沒就犯了盜戒依佛法不能以饑餓疾病或者孝養父母供給妻兒等理由來盜取盜取的一律成罪「勿邪淫」是不邪淫戒如男女同意得保護人的同意不違反國法經當時公認的婚儀而結為夫婦這種夫婦的正淫為家庭組成的要素子孫延續所必要是正當的無罪的反之在家士女即使取得對方的同意而為佛法所不許(如受八關齋戒時)國法所不容或為親屬保護人所不同意都屬於邪淫而為佛教在家信眾所應戒除的因為這不但傷害對方的自由意志也是破壞家庭和樂擾亂社會秩序的惡行「勿作虛誑語」是不妄語戒為了自己的利益親族友朋的利益或使怨敵受害而作不盡不實的妄語不知道的說知道知道的說不知道有的說沒有沒有的說有是的說不是不是的說是因此虛誑的語言使自己或親屬得益使別人受害是犯了嚴重的妄語罪其他的妄語有罪而輕一些

上面四戒稱為性戒其本身就是罪惡無論受戒不受戒都是犯罪的不但佛法所不許(不過佛法更徹底)國法也是要制裁的勿「飲酒」是不飲酒戒凡是能使人亂性的就名為酒絕對飲不得雖然有些人說飲酒於健康有益但從佛法看來可說一無是處飲酒能亂性每是不能自制的醉了不但誤事而且平時不能說不能做的惡行都會做出來律記載有一位佛弟子本來持律謹嚴為了飲酒醉了同日犯了殺盜淫妄四重罪所以說「敗眾德」其實不但佛法中功德就是世間的家庭幸福朋友友誼事業資財也每因飲酒而破壞了一切罪惡的根源就是顛倒無知而飲酒使人陷於迷亂顛倒狀態飲酒成習對於正念正知是大障礙有些人因為常在醉鄉生下兒女來也精神失常或者患著嚴重的白癡症所以飲酒雖似乎並非罪惡而實是障礙智慧敗壞眾德的罪魁所以不但前四戒「佛子」也「應」該謹嚴的「受持」不飲酒戒以護持德行並進而趣向以慧為本的出世法門

五戒盡形壽眾福之所歸

上來所說的「五戒」是優婆塞與優婆夷應持的淨戒歸依時自願說『盡形壽歸依佛法僧』所以五戒也要「盡形壽」受持歸依是志向三寶的信願受五戒是歸向三寶的實行歸依而不受持五戒只可說假名優婆塞假名優婆夷實只是假名歸依而已歸依時說『從今日乃至命終護生』這就是誓願受戒戒是本於慈悲的自通法所以以不殺生——護生為本不盜不邪淫等都是護生的分別說明有人譯『護生』為『捨生』更明顯的是舉五戒中不殺生戒為例(受戒時不一定要說明一切戒條受比丘戒也如此)所以歸依後再受五戒不過分別戒相而已真誠的歸依三寶是不會不受持五戒的有信仰而無行為的改善便是缺乏真實信仰的明證算不得圓滿的優婆塞然如來大慈覺到在家士女的習染深重一時不容易清淨的全部受持如嚴格了反而會不敢來親近三寶所以又隨各人能持的多少說有一分(持一戒的)優婆塞少分(持二戒的)優婆塞多分(持三戒四戒的)優婆塞滿分(持五戒)優婆塞——四類所以在歸依三寶的在家弟子中以能持五戒清淨的為上上

受五戒而能持戒清淨的那可說是「眾福之所歸」如得了摩尼寶一切珍寶都會來歸集一樣由於持戒現生不犯國法受到社會的尊重真是人天歡喜天龍護持邪惡的鬼神退避都來不及所以事事吉祥持戒的不作一切罪惡心地清淨報生人間天上也可為定慧所依引發出世功德五戒的功德實在說不盡

加行日夜戒隨順出離者

淨戒的第二類是八支齋戒也叫近住戒八支戒是不殺生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此五支與五戒相同但不淫戒在受戒的期限內就是夫婦的正淫也絕對禁止與出家人相同所以但說不淫不香華鬘嚴身歌舞觀聽(或分為二支)是不得塗脂抹粉插花及嚴麗貴重的首飾歌舞是不能看不能聽的當然自己也不可作不得坐臥高廣嚴麗的床座不得非時食就是過午不食後三戒與出家人相同八戒中的不非時食名為齋在家佛弟子不能出家修行而對於出家生活卻非常欽慕所以佛制八戒為在家弟子的「加行」一「日」一「夜」持「戒」這是「隨順出離」行「者」——阿羅漢等學習謹嚴淡泊的出家生活受此戒的近於僧伽或阿羅漢而住所以叫近住戒五戒是終身持的但到底是在家的德行所以短期來學習出家行受此八戒如再加受不捉持金銀戒就是正式出家的沙彌戒了

八支齋戒佛制一日一夜受持一般都在六齋日——每月(農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是印度習俗布施修善的日子這一天早上大抵到寺院裡來請阿闍黎傳授這日夜戒當天持戒不得毀犯到了明日天光東方發白就宣告完畢下次要持戒再來請師長傳授在家人不可能長期過著出家生活所以佛制一日一夜受持但有的以為不必限定一日一夜隨受戒人的發心三日五日一月都沒有不可以的

比起五戒來八支齋戒要精嚴得多但五戒終身受持也自有勝過八支齋戒的地方所以五戒與八戒的功德隨持戒的受持情況而定很難說誰優誰劣還有五戒為在家弟子的正常戒行進一步的學習出家生活才偶爾受持八支齋戒但也有不能終身受持五戒卻發心短期修此八支齋戒雖屬例外但佛法以導人向善為主所以也認為可以

不殺盜邪淫不妄語兩舌不惡口綺語離貪瞋邪見諸善之根本佛說十善業人天善所依三乘聖法立

淨戒第三十善業也稱十善戒在如來制訂的律儀——有授受儀式的律儀中並無十善業但依《華嚴經十地品》《優婆塞戒經》等《入中論》《攝波羅蜜多論》等同說十善業道為菩薩戒從《阿含經》以來十善業為主要的德行與五戒並稱佛法中戒與律儀是同而又多少不同的無論是自誓受從師受都是戒根本為十善業依據修學者環境根性制訂不同的應守規律如五戒八戒等八種律儀(攝盡聲聞法的戒律)是戒也是律儀所以在這戒福業中再說德行根本的十善業

十善業分身意三類身善業有三「不殺」生不「盜」不「邪淫」與五戒的前三相同語善業有四「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妄語與五戒同不兩舌是不存破壞他人和好的動機東家說西西家說東搬弄是非挑撥離間不惡口是不說粗惡的使人難堪的語言如呵罵冷嘲熱諷尖酸刻薄的批評惡意攻訐等不綺語是不說無意義語如誨盜誨淫情歌艷曲說笑搭訕或者天南地北『言不及義』這不但浪費時光而且有害身心十善業的重視語業正說明了這是人類和樂共處的根本德行人類以語言而傳達彼此的情意如人與人間盡是些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試問人類的和樂——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何說起語言的傳達雖說『人口快如風』到底還不易傳播自從有了文字就能傳遠傳久加上近代發明的電話電視等這一世界的人類意識更是息息相通然而息息相通的充滿了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黃色黑色等)我們現在正進入這樣的世界宣傳建設人類的永久和平而違反人類的正常德行真是緣木而求魚了意善業有三「離貪」欲離「瞋」恚離「邪見」離貪欲是對於他人的財物妻室(丈夫)權位不起貪戀而欲得的心理不作取得他財等計劃自己安分知足離貪欲心離瞋恚是對他不起瞋恚忿恨心不作損害他人的設想離邪見就是正見正見有善惡業報前生後世凡夫聖人等意業雖是內心的但發展出來就會成為身語的行為十善業的反面是十惡業離十惡行十善實為任何人所應行的德行

「諸善」業原是極多的但從顯見的重業來說是十善所以善業的「根本」「佛說」就是「十善業」在大乘法中這是菩薩戒也是聲聞緣覺人——一切善行的根本所以說「人天善所依」止「三乘聖法」由之而成「立」在佛法中十善業是徹始徹終的德行如《海龍王經》說『諸善法者是諸人天眾生圓滿根本依處聲聞獨覺菩提根本依處無上正等菩提根本依處何等名為根本依處謂十善業』又說『十善業道是生人天得學無學諸沙門果獨覺菩提及諸菩薩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處

欲樂不可著散亂多眾苦依慈住淨戒修定最為樂

現在再說修定福業有人以為布施是積極的利他的善行持戒僅是克己的消極的德行修定這有什麼福善可說呢不知道佛法以『自淨其意』為關捩而在世間法中唯有修定才能達成這一目的凡是德化的政治德化的宗教論究到德行的根本就不能不探究到內心如儒者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而這非修身不可『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而修身還要從『致知』『誠意』『正心』中做去根本而徹底的問題在自己的內心定心清淨而沒有染污的擾亂這還不能說是善嗎這是更可貴的德行如《大學》的『知止而後能定』到『安而後能得』便是世間修定福業的內心過程為什麼要修定理由非常多但主要是認為這個罪惡的現實人間有兩大癥結非修定不能對治「欲樂」人類對於物質的欲樂——適合自己情意的色聲香味觸及男女的欲樂都是貪戀不捨的現在的欲樂耽著不捨過去的欲樂念念不忘未來的欲樂盲目的追求著這些欲樂沒有的苦求不已得到了又怕失去失去了憂苦得了不得試想人間的一切問題——社會經濟政治等一切那一樣不是為了大家的貪求欲樂而存在欲樂是「不可著」的如刀頭的蜜似乎有味而不知接著是割舌的苦惱「散亂」人心是散亂的比猴子的躁動還厲害若干倍由於內心的散亂情意容易衝動認識不能明確(散亂重的連世間學都不能了解)自己不能控制自己一味隨著環境而轉動散亂為引起顛倒煩惱的有力因素使人陷溺於多憂「多」「苦」的欲海不能自拔修定才能不受欲樂的繫縛不為散亂所嬈亂心地明淨安定而有自主的自由

但修習禪定不可不先有兩項準備否則可能會弊多於利「依」於「慈」心修定不是為了好奇不是企圖滿足無限的欲樂延壽長生或者為了引發神通來報仇要存著慈念(就是利樂眾生的意念)來修定有慈心心地就柔和容易修習成就成就了也不會利用定力通力來嬈亂眾生如聚眾作亂等「住」於「淨戒」必須受持淨戒(十善等)身口有善良的德行如行業不端修定就會招魔著邪成就定力也是邪定結果是成為魔王眷屬自害害人

在未修前應確信在世間法中「修定」是「最為」安「樂」的世間樂莫過於五欲之樂男女淫樂是最勝了但比起定樂來簡直不可比擬定中的喜樂徹骨徹髓『周遍浹洽』如大雨滂沱從溝渠到池沼到處大水遍滿一樣如能確切信解修定能引發世間無比的喜樂那在修習時就能不繫戀外物的欲樂持之以恒不斷不懈的修去

調攝於三事心一境名定漸離於分別苦樂次第盡

說到修習禪定的方法不外乎調攝身心「調」是調伏調柔人心如𢤱悷的劣馬不堪駕御又如惡性牛到處踐踏禾稼必須加一番調練降伏功夫使心能伏貼溫柔隨自己的意欲而轉所以古來有『調馬』『牧牛』的比喻調又是調和身體呼吸心念都要調和到恰好勿使動亂才能漸入安定「攝」是收攝使心念集中勿讓他散亂調攝的對象有「三事」——身如《小止觀》等說身體要平穩正直舒適安和不得隨便動搖也不使身體有緊張積壓的感覺閉目閉口舌抵上顎也不可用力調息——呼吸要使之漸細漸長不可有聲也不可動形似有似無但也要漸習而成不可過急調心使心繫念緣中不散亂不惛沈不掉舉心意集中(歸一)而能平正自然安定三者有相互關係以心為主在身體正常的安靜中心息相依而達定境

要修習怎樣才算得定呢能達到「心一境」性就「名」為「定」定在梵語是三摩地意思是等持等是平正不高揚掉舉不低沈惛昧持是攝持一心不使散亂初習定時繫念一境頓時妄想紛飛不易安住念如繩索使心常在一境上轉久之妄念漸息再進僅偶爾泛起妄念久久能得平等持心心住一境如發起身心輕安就是得定了

定有種種階段由淺入深即平常所說的四禪八定現在作一部分的說明約分別來說「漸離於分別」眾生心都是有分別的如常人的心念不是不斷的改變所緣就是不斷的更易行解習定的使心安住一境念念相續『安住明顯』——心是極其安定也非常明了才能入定有些人妄念小息或者惛昧不覺便以為心無分別了不知道深入初禪還是心有分別(不易緣不易解)還有粗分別的尋(考慮)細分別的伺所以叫有尋有伺三摩地初禪到二禪中間得中間禪這才不起粗分別名為無尋有伺三摩地到二禪連細分別也沒有了名無尋無伺三摩地到此境界也就不會引發語言了(語言是內心尋伺的聲音化)到三禪直覺得內心平等清淨『行捨正知』但這是外道所共的切勿以為心無分別而證得心體本淨了不過約世間法說二禪以上就可說超越尋思的無分別定了

約情緒來說「苦樂次第盡」在這欲界有從生理而引發的苦受從心理引起的憂受一到初禪從欲樂煩動而來的憂苦不會再起了那時由於出離欲樂而生起喜樂——喜是內心的喜悅樂是(身心的)輕安到了第二禪雖同樣的有喜樂但那是『定生喜樂』不像初得離欲而生的那樣衝動然喜悅到底是躍動的所以進入第三禪稱為『離喜妙樂』——喜悅也沒有了此定的樂受到達了世間樂的頂點所以形容極樂每說『如入第三禪樂』當然這是不能與解脫煩惱的『離繫樂』相比的到第四禪以上樂受也平息了唯是一味的平靜的捨受這比起有衝動性的喜樂來實在是更高的福樂

四禪四空處慈等四無量佛說諸定法次第而修習

說到定法的淺深階段先是「四」根本「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禪是梵語靜慮的意思比較的定慧均等所以佛法是特別重視此禪的四禪以上有「四空處」定——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空處是世俗的唯心定定心更深了慧力卻反而昧劣四禪四空處總稱八定這是世間共的外道也能修得約定力淺深來說這是定的由淺而深的全貌

「慈等」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定慈是願人得樂悲是憐憫眾生的苦痛喜是同情他人的喜樂捨是心住平等不偏愛親人也不偏恨怨敵修得四禪的就可以修習四無量定(但喜無量限於初二禪)為什麼叫無量修習時或慈或悲等先觀親人後觀怨敵從一人少數人多數人一國一天下一方世界到十方世界的欲界眾生充滿慈捨心而願眾生得樂離苦等緣十方無量眾生能得無量福報所以名為無量佛說的修定福業多為在家人說就著重此四無量如此存心念念不失與儒家的仁耶教的博愛有相通處這本是共世間的人間的至德往生天國的法門

「佛說」的這些「諸定法」要依著「次第而」一步步「修習」由初禪而二禪二禪而三禪一直到非想非非想處這是不能躐等的不過修習純熟了也可以超次第或逆次第而修

布施多雜染禪定向獨善依人向佛道戒行為宗要

上面說『求人而得人修天不生天』在這人天乘的法行中想依人身而漸向佛道應多修什麼呢應重於持戒因為世人的修集「布施」福業「多」不能如法多「雜」有煩惱「染」污不論施福怎樣廣大如不修戒行那連人身都不可得只能在旁生餓鬼阿修羅中享癡福前途萬分危險修「禪定」當然是殊勝的但在修行時厭離五欲或者隱遁山林專重自己的定樂走「向獨善」的途徑等到報生二禪以上都是獨往獨來的這對於實現和樂人間而趨向化度眾生的菩薩行是不大相應的所以希望來生不失人身並能「依人」身而漸「向佛道」不能不以五戒十善等「戒行為宗要」初學菩薩的名十善菩薩也是著重十善行的

有戒行就能生在人間即使貧窮也不一定障礙學佛如有戒而能修布施能得人中廣大福業那更好了同樣的如有戒而沒有定不失人身有戒而深修定法反而會上生長壽天成為學佛的大障礙所以依人身而引入佛道應以戒行為主就是重視人間的道德健全人格在這戒行的基礎上應隨分隨力來布施如想修定法應修四無量定因為這與利益眾生的出世大乘法有著密接相通的地方

心性怯畏者佛說應修念繫念佛法僧戒施天功德如入光明聚陰暗一時失

有些人心性怯弱多有種種的怖畏如夜晚獨行或個人獨住靜室時怕神怕鬼又有怕病的怕死的怕死後墮落的內心充滿憂愁變悔弄得苦惱不堪像這些「心性怯」弱怖「畏」的「佛說應修」六「念」法門念是「繫念」憶念使心在所念的境上轉念是習定的方便所以深的能得一心不亂淺的也能念念相續什麼是六念呢念「佛」的相好莊嚴智德恩德斷德等功德念佛的正「法」是清涼能得解脫的如能受持奉行什麼時候都能通達證知念聲聞「僧」的四雙八輩有戒解脫解脫知見等功德是世間福田又念菩薩僧大悲大智自利利他這是繫念三寶功德自己歸向三寶為三寶所攝受護持自心安住三寶的清淨威德中便能離惡覺離欲染也就能離去憂悔怖畏了經中比喻說如帝釋與阿修羅作戰帝釋的部屬——那伽夜叉等望見了帝釋幢(等於帝釋的帥旗)就會勇氣百倍眾生如正念三寶功德深信自己為三寶所攝受護持心得安定那還有什麼畏怯呢

念自己能持不破不缺的清淨「戒」自己憶念到曾在福田中修習如法清淨的布「施」自念曾修施戒功德所以能得七寶莊嚴勝妙福樂的欲界「天」報怕病怕死怕墮落經中多教修此六念人不能無病不能不死如曾修「功德」來生會好過現在那等於出黑暗而入光明走出茅屋而進入華堂大廈免去低級職務而調昇高級職務如能如此憶念那歡喜慶賀都來不及還會憂怖嗎其實值得怖畏的不是老死到來而是沒有修習歸依戒等功德空過了一生

繫念三寶功德從歸信三寶而來如極樂世界也還是『念佛念法念僧』如真能圓滿的歸依三寶也就會正念三寶無論是繫念三寶功德憶念施天功德都是由念而引發堅定的信解深信三寶的攝護深信善因善果的必然堅定不疑自然是「如入」大「光明聚」而怯畏憂悔的「陰暗」「一」下子就會立「時」消「失」了

正念彌勒尊求生彼淨土法門最希有近易普及故見佛時聞法何憂於退墮

或者覺得釋迦牟尼佛已涅槃彌勒佛還沒有來無論是修六念或禮佛念佛總要有一特定的佛為我們的歸依處才能信向堅定佛與我們特別有緣才能護持我們不會退墮這雖然是對於三寶功德因果定律還缺乏深徹的信解但也確是眾生的常情釋迦佛大慈大悲為此曾經說有「正念彌勒尊」「求生彼」彌勒「淨土」的法門彌勒菩薩為釋迦佛法會中親蒙授記的此土未來佛現在生於兜率天兜率天有一特別區稱為兜率內院凡是當來下生成佛的都先生在那裡從前釋迦佛也是這樣的兜率內院是一清淨莊嚴的淨土彌勒菩薩經常在那裡為無量大眾說法過了一個時期彌勒菩薩要來這南閻浮提成佛那時我們這個世界早已轉為淨土了在這彌勒的人間淨土中三會龍華化度無量眾生所以如能發願往生兜率淨土就能見彌勒菩薩將來又隨佛下生人間見佛聞法這當然會向上勝進還憂什麼墮落呢釋迦佛慈悲的開示出於《彌勒下生成佛》及《彌勒菩薩上生經》等

往生彌勒淨土「法門」比起十方世界的其他淨土真是「最」為「希有」最為穩當這可以從三點去說「近」彌勒現生兜率天將來到我們人間來同一世界同一欲界論地點是很近的不像十方的其他淨土總是要過多少佛土論時間來生生兜率內院不太長久就回到人間來不像往生其他淨土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再來娑婆容「易」兜率淨土與將來的人間淨土都是欲界散地所以只要能歸依三寶清淨持戒如法布施再加發願往生稱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就能往生兜率淨土不像往生其他淨土非要『一心不亂』不可一心不亂就是定這是不太容易的「普及」往生彌勒淨土不一定要發菩提心出離心就是發增上生心的人天善根也能隨願往生在兜率淨土及當來的人間淨土彌勒尊是普應眾機說人天法說二乘法說菩薩法人人能稱機得益在見佛聞法的過程中向上增進漸化人天根性為出世根性化二乘根性為大乘根性同歸佛道這不像其他淨土連『二乘種』姓都『不』能往『生』還能應人天根性嗎所以彌勒淨土才是名符其實的三根普被廣度五姓的法門

有人說現在往生彌勒淨土將來彌勒佛涅槃後如還沒有了脫生死那我們要怎麼辦呢(又怕不能見佛聞法而退墮了)不知釋迦佛慈悲將我們交與當來下生的彌勒佛佛佛道同難道彌勒佛不會開示我們親近當來佛嗎有人說上面說『修天不生天』怎麼又說求生兜率天呢不生天主要是不依深定而生長壽天欲界天尤其是彌勒菩薩的兜率內院經常見(未來)佛聞法修行當然不妨往生有人說為什麼不提倡往生彌陀淨土呢要知道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是大乘的不共淨土一般的聲聞佛教就不信不知這要到大乘法中去說現在是說貫徹始終的五乘共法有人說從前修學彌勒法門的師子覺發願求生兜率內院結果生在外院享受欲樂往生兜率淨土怕不大可靠不知師子覺生在外院的故事凡弘傳彌勒法門的真諦玄奘三藏以及無著世親的傳記中都沒有此種記載這只是別有用心者的故意傳說而已

總之學佛的不論何種根性只要能以歸敬三寶如法布施清淨持戒功德發願迴向彌勒淨土在「見佛」而時「時聞法」的修行過程中保證向上勝進「何」必「憂」慮「退墮」呢所以敬請真誠發願往生稱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


校注

[A1] 《菩提道次第廣論》p.91(民89福智之聲出版社)
上一卷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