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性空學探源

性空學探源[A1]

第一章 引論

第一節 泛論空為佛法之宗極

第一項 空為佛法之特質

「性空」根原於《阿含經》孕育於部派的(廣義的)阿毘曇論大乘空相應經開始發展出雄渾博大的深觀聖龍樹承受了初期大乘主要是《般若經》的「大分深義」直探《阿含經》的本義抉擇阿毘曇樹立中道的性空(唯名)論所以不讀大乘空相應經與《中論》難於如實悟解性空的真義不上尋阿含與毘曇也就不能知性空的源遠流長不知性空的緣起中道確為根本佛教的心髓

「空」為佛法的特質所在不問大乘與小乘說有的與說空的都不能不說到「空」缺了空就不成究竟的佛教佛法的目的主要在轉迷啟悟轉染還淨從現實的人生出發覺悟到人生之所以有重重的痛苦不自由由於所行的不正行為的所以不能合乎正道由於知見的不正對於人生真相缺乏正確的悟解佛法是針對此點勘破虛妄以見真實遠離邊邪而歸中道必如此才能得解脫而自在這解脫自在的佛法可由悟理修行證果上去說明但有一共同要點即無論為悟理修行與證果都要求一番革新要求對於固有解行的否定(太虛大師曾作〈大乘之革命〉即據空立論)一般人以為如此以為應該如此現在一一的給予勘破否定——並不如此不應該如此表示遮妄離邪的否定可以有種種的名稱而最適當的就是「空」從悟解與證入說「空」不但是虛妄戲論的遮遣也就是如實寂滅的開顯遮情與顯理統一遮情顯理不是徒托於名句的論辯而是要從篤行中去實踐體驗的釋尊本教與大乘空相應經及《中論》都是這樣的如《雜阿含經》八〇經(依《大正藏》經編次)即如此說

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為空[A2]

總之佛法提供一種「不主故常」的超世間的大事實踐此大事必須透過空就是對世間固有的來一次突破否定不是抹煞一切是陶汰依現代的術語說是揚棄是從思想與行為的革新中摧破情執中心的人生轉化為正覺中心的人生所以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無見」反而因為空才能實現覺悟的自在的純善的清淨的假使行為見解一切都安於現狀世人如此我也如此那又何需乎佛法必須面對現實否定而超越它才見到佛法的特質見到性空為佛法唯一的特質只要是佛法不論大乘小乘此宗彼派都不能不提到空因此聖龍樹是特別詳盡而正確發揮空義的大家但空卻不限於龍樹學如唯識必須明無境明遍計所執無性就是空義聲聞學者明無我無我所無相無願都無非是空義就是強調一切有者也不能不談這些所以我們應該知道空是佛法中最通遍最重要的大事是大小學派所共的不過有程度上的深淺偏圓正確或錯誤罷了

第二項 空宗

空為佛法共同的特質但佛法又有不共的空宗就是與有宗對立的空宗論到空宗應該記著佛教中任何學派不能不說空也不能不說有所以並非說空的就是空宗更應該承認空宗與有宗的分流是佛教史上不可否認的事實雖然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的真常論者可以高唱空有二宗的無諍而融會它虛妄唯識論者可以根據自宗的遍計空與依圓有去貫通它但有宗還是有宗空宗還是空宗並不因此而融貫得了從佛教思想發展史去看早在聲聞學派中已形成此空有二流後代的中觀與唯識宗不過承此學流而深化之或者說分別得明白一點而已空有的分化無論如何的錯綜互相融攝對方而根本的不同是始終存在所以自學派分流以來佛教中儼然的成為兩大陣營徹始徹終的存在與西洋哲學中唯物與唯心的對立一樣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必須加以承認不應預存成見而抹煞事實應虛心的探求彼此差別的根源

那麼誰是有宗誰是空宗佛法以空為特質不僅聲聞學者以涅槃空寂為宗極大乘佛法也立基於此如說「阿字本不生」[A3]「菩薩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發菩提心為一切法本性空故發菩提心」所以針對世間的戲論實執創樹佛教可說佛教就是空宗佛教初分為四大派隱然的形成兩大流可以說大眾系與分別說系是空宗犢子系與說一切有系是有宗此兩大流的發展引出大乘小乘的分化小乘是有宗大乘(經)就是空宗等到大乘分化如虛妄唯識者的依他自相有真常唯心者的真如實不空就是有宗而龍樹學系才是名符其實的空宗(空宗並非不說有)從世間凡情的實有為宗到佛法智證的性空為宗存有種種的層級所以空宗與有宗可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而中間的有而兼空空而不徹底的學派應隨觀待的對方而判別它

何為空宗何為有宗此義極明白而又極難說扼要的說空宗與有宗在乎方法論的不同凡主張「他空」——以「此法是空餘法不空」為立論原則就是主張空者不有有者不空的雖說空而歸結到有是有宗凡主張「自空」——以「此法有故此法即空」為立論原則就是有而即空空而即有的雖說有而歸結到空是空宗依著此項原則在認識論上「緣有故知」是有宗「無實亦知」是空宗在因果依存的現象論上「假必依實」是有宗「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是空宗此等空有分宗的差別在大乘中充分發揮而思想的根原早已在《阿含經》與毘曇論中顯出它的不同所以對於空義的研究雖應以「大乘空相應經」及《中論》為中心但能從阿含及毘曇中去探求更能明確地把握空與有的根本歧異更能理解大乘空義的真相不被有宗學者所惑亂本論就是想在這方面給以概略的研究

第二節 空有之關涉

第一項 依有明空

一提到空便關連到有佛法不能不談空佛法也就不能不說有無論說的是實有幻有或(中國說的)妙有總都是有所以要明空應該依有明空依佛法修學的程序應該先學「有」這不是什麼「先學唯識後學中觀」的先學有是說對於緣起因果法相之「有」必須先有個認識從否定虛妄的空義說絕不能離有去憑空否定必在具體法(有)上去勘破一般人的錯誤認識從深入法性的空理說這空理——空性也必須在具體法相上去體悟它聲聞乘經說的「諸行空常空我空我所空」不都是從具體的「行」(有為法)而顯示空的嗎就是大乘經如《般若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A4]也是從具體的五蘊法上照見空的行從佛法的修上說要離邊邪就必須拿正確的行為來代替不是什麼都不做就算了事要解脫生死必須先有信施等善行為方便也不是什麼都不要所以無論是理解是行為從有以達空是必然的過程《雜阿含經》三四七經說

先知法住後知涅槃[A5]

先有通達緣起法相的法住智然後才能證得涅槃智這是必然不可超越的次第超越了就有流弊一般學空的無方便者每覺得空義的深刻精微而對因果事理的嚴密行為的謹嚴反以為無足輕重那是大大的錯誤了

第二項 知空不即能知有

一般以為能理會緣起不礙性空性空不礙緣起便算是不忽略有善於知有了凡是正確的從空明有當然能夠體會到性空緣起的無礙不相衝突的但明理並不就能達事體空也不就能知有如桌上的瓶如確乎是有我們觀察它是因緣和合的幻有是無常無我無自性空的雖空而緣起假瓶的形色作用還是有的這樣的依有明空是緣起性空無礙可是桌子上到底是不是有瓶是怎樣的有甚至那邊屋裡是不是有香爐等等則須另用世俗智才能了解不是明白了總相的空理就可明白事相的一切有佛弟子周利槃陀伽證了阿羅漢果對於空理不能說不了達了達的也不能說是錯誤可是他不能說法因為缺乏了知有的世俗智多少講空者說到性空不礙緣起以為什麼都可以有而不注意事實結果空理儘管說得好聽而思想行為儘可與那最庸俗最下流的巫術混做一團所以究竟是有沒有究竟有何作用究竟對於身心行為人類社會有否利益究竟障不障礙出世解脫——這些問題不是偏於談空所能了解的

根本佛法與後來的一分大乘學者有點不同佛說必須先得世俗法住智對緣起法相得到正確認識然後才能體驗涅槃的空寂但有些學者不能事先深切決了世俗下手就空每每為空所障偏滯於總相空義不能善見緣起往往流於懷疑或邪正混濫的惡果應該記著知空不即能知有空並不能證明有的正確與否

不過佛法的知有不是要知道世間一切的有(能知道當然也好)主要在對無始來的生命緣起有個正確認識明白了這樣的有依以通達空性而證解脫至於菩薩的無邊廣大智及世間的一切事物即使不知道並不障礙解脫佛法在因果緣起上所顯發的空理是一種普遍的必然理則所以說無常必普遍的說「諸行無常」[A6]說無我必普遍的說「諸法無我」[A7]說空必普遍的說「一切法空」[A8]這如哲學上的最基本最一般的原理它遍於一切法一切法都不能違反它能體驗得這個必然理則就能解脫所以對其他問題「不要故不說」從有情自身出發直捷地求解脫生死並不需要知得太廣大至於菩薩的廣大智遍學一切法門去化導眾生則那就要有世俗智的善巧了空有空的意義不容許誇大了去包辦一切解決一切

第三項 沈空滯寂

有人說佛法講空太多使人都沈空滯寂而消極了所以今後不應再多說空了實則空與沈空滯寂是有些不同的沈空滯寂本是大乘對小乘的一種批評到底小乘是不是開口閉口講空呢事實上大大不然不要說一切有部就是談空知名的成實論者及大眾系他們也大分還在說有說有儘管說有始終免不了落個沈空滯寂的批評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他們從無常門出發厭離心深既缺乏悲願又愛好禪定於是急急的自求解脫甚至法也不說一句的去住阿蘭若這才真正的沈空滯寂這種消極並不是說空說壞了的相反的大乘的說空就是要對治這般人的因為空重知見重慧學可以改變這些偏重禪定的人沈空滯寂絕不是空病病在他們對於有的方面用心偏失——悲願不足偏好禪定急求證入經中說的阿蘭若比丘或辟支佛就是他們——從自心清淨解脫上說獨善也大有可取不過不能發揚悲願而利濟世間不足以稱佛本懷罷了悲願較切的聖者們依於空不但消極的自己解脫還注重弘法利人無我正可以增長其同情眾生痛苦的大悲心加強其入世的力量大乘批評小乘不能善巧用空缺乏世俗智所以一入空就轉不出來了大乘善用空者不沈空滯寂者還是這個空所以沈空滯寂不是空的錯誤空是不錯誤的只是他們不能領會佛陀中道的意趣還不能實現菩薩的甚深空義所以沈空滯寂與惡取空不同惡取空是對於空的謬解不但不成菩薩也不能成聲聞賢聖

說到這裡我們應該特別認清第一說空並不就會使佛法消極第二只求自己解脫而不教化眾生則已要化他就不只是明空而已空固然是佛法的要旨但須與其他一切事相配合起來的單談理性不與實際行為相配合空是可能會沈空滯寂的不只是空專重真常妙有的理性而忽略事行也還是一樣的要沈滯消極獨善與兼濟的分別不在於解理主要在於行為的不同

第三節 空義之研究

對於空義第一不要站在宗派見解上來研究空是遍於佛法的特質大家都在說空並不限於什麼三論宗或應成派的各方面說的有所不同我們應該抉擇而條貫之攝取而闡發之使它更接近空的真義不要形成宗派與其他宗派對立起來到底是佛法即使空得不徹底總還有點空的氣息總還是佛法不要以宗見來排拒一切

第二佛乘的空義本以生命為中心擴而至於一切法空一切法空空遍一切法依以明空的有也就包括一切法了這「有」的一切法為對於有情而存在的世間善惡邪正不可混而事相古人大都於現實時空而說的世間以為有佛也就以為有可是這有的一切是不斷在隨時代而進步改變的歐陽竟無說「闡空或易說有維難」具體事實的條理法則是難得知道的何況還要與法性空相應說有實在不易對這具體的有必須在不礙空義中另以世間的智光來觀察它現代各種學術的進步對「有」的說明是更微細精確了學空的人應該好好的注意採用《雜阿含經》三七經中佛說

我不與世間諍世間與我諍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A9]

佛法的目的並不在與世間諍辯這些有的現象而是在這有的現象上去掘發其普遍必然的真理從智慧的證知去得解脫所以我們研究佛法應該注重它的思想原理借現代世間智者以為有的一切事物相應而闡發之這才能使佛法發生新的作用

第三古德雖極力說明性空的不礙緣有但實際是對於有發揮得太少了大都依有明空忽略反轉身來從空去建立正確合理的有——一切實際的思想行為今後應該在這方面特別注重發揮否則空者忽略有而談有者又不能圓解空義使佛法不能得到健全的開展汩沒佛法的覺世大用


校注

[A1] 民國三三年講
[A2] 《雜阿含經》卷3(CBETA, T02, no. 99, p. 20, b11)
[A3]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2〈2 入漫茶羅具緣真言品〉「真言教法謂阿字門一切諸法本不生」(CBETA, T18, no. 848, p. 10, a24-25)
[A4]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卷1(CBETA, T08, no. 251, p. 848, c7-8)
[A5] 《雜阿含經》卷14(CBETA, T02, no. 99, p. 97, b6)
[A6] 《雜阿含經》卷10(CBETA, T02, no. 99, p. 66, c21-22)
[A7]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1「法印有三一諸行無常二涅槃寂靜三諸法無我」(CBETA, T45, no. 1861, p. 246, b5-6)
[A8]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2 學觀品〉(CBETA, T05, no. 220, p. 13, b25)
[A9] 《雜阿含經》卷2「我不與世間諍世間與我諍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語者不與世間諍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云何為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無常變易法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如是受無常變易法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謂色是常不變易正住者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不變易正住者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是名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CBETA, T02, no. 99, p. 8, b16-26)
下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