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般若經講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A1]

懸論

一 釋經題

波羅蜜多佛法有它的目的和達到此目的的方法我們要想了解它可以用本經的「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即經題的「波羅蜜多」來說明佛法就是要對這現實世間的苦難予以徹底的解決波羅蜜多是梵音譯成中文可有兩個意思凡事做到了圓滿成就的時候印度人都稱做波羅蜜多就是「事業成辦」的意思凡作一事從開始向目標前進到完成中間所經的過程方法印度人也稱做波羅蜜多這就是中文「度」(到彼岸)的意思其實這只是同一語詞的兩種——動靜解釋佛法的目的在使人生的苦痛得到解決達到超脫苦痛的境地能解除這人生苦痛的方法(動的)名之曰波羅蜜多依照佛法中的方法做到苦痛的解除(靜的)也名為波羅蜜多這樣現在就把「波羅蜜多」局限在解除苦痛的意義上但苦痛是什麼從何而來「度一切苦厄」的方法又如何

苦是一種感受苦痛有它的原因知道苦痛的原因以後才能用適當的方法來防制它消滅它從引發苦受的自體說可大分為「身苦」與「心苦」身苦是因生理變化所引生的不適意受如餓了冷了疲勞辛苦了這都是身體上的苦受心苦是精神上所感受的苦受如憎懼等身苦是大體同樣的如餓了覺得難過他都是一樣的心苦就不然了如人觀月有的人覺得月光皎潔深生愉快有的人因望月而思親念舊心懷悲楚觀劇觀花飲酒等一切都有同樣的情形在同一境界因主觀心緒的差別可以引生不同的感受這就和身受不同了實在說來身心二受是互相影響的如生理變化所引生的饑渴等苦——身苦可以引生心理上的煩憂因之弱者自絕生路強者挺而走險這是極常見的事反之心理上的痛苦也可以引發身苦如因情緒不佳而久臥床榻等身苦由於人為的努力還易於解決但同樣的環境因人的身世不同知識不同情緒不同意志不同感生的心苦也各各不同這就難得解決了世間一般學術對此心苦簡直是沒法解除的只有學習佛法才可以得到解除雖然佛法不是偏於心的但可以知道佛法的重心所在

從引發苦痛的環境說有的苦痛是因物質的需求不得滿足而引生的(我與物)有的是由人與人的關係而引生的(我與他)有的是與自家身心俱來的(我與身心)此與身心俱來的痛苦雖很多然最主要的有「生」「老」「病」「死」的四種生與死一般人不易感到是苦在苦痛未發生之前儘管感不到可是生理心理的必然變化這些痛苦終究是會到來的人不能脫離社會而自存必然地要與一切人發生關係由於關係的好壞淺深不同所引生的痛苦也就兩樣如最親愛的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一旦生離死別心理就深生懊喪苦痛佛法中名此為「恩愛別離苦」[A2]另有些人是自己所討厭的不願與他見面的可是「冤家路狹」偏偏要與之相會這名為「怨憎會遇苦」此因社會關係而引生的愛別離怨憎會苦是常見的事稍加回思就可以知道還有人生在世上行是生活所必須有一不備必竭力以求之求之不已久而不得事與願違於是懊惱縈心佛法名此為「求不得苦」也有想丟而丟不了的也可以攝在此中像上所說諸苦可大分三類因身心變化所引生的苦痛——生因社會關係所發生的苦痛——愛別離怨憎會因自然界——衣食等欲求不得所引生的苦痛

世間的學術宗教技巧莫不是為解除人生痛苦而產生的然而努力的結果至多能解除自然界的威脅和少部分的因社會關係所發生的痛苦這因為自然界是無生的依必然的法則而變化的只要人能發見它的變化法則就可以控制它利用它社會關係就難多了如發生同一事件以同一的處理法但每因群眾的心境與處理者之間的關係不同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這還不是最難解除的最難的那要算各人身心上的痛苦了照說自家身心的事應該易於處理實則是最難的人對自己究竟是什麼心裡是怎樣活動的實在不易認識不易知道連自己都不認識還能談得到控制自己改造自己嗎因此想控制自己解放自己非認識自己不可佛法雖無往而不在但主要的在教人怎樣覺悟自己改造自己以得痛苦的解除如我們不求自我身心的合理控制與改造那麼因自然界而引起的苦痛我們也沒辦法去控制反而增多痛苦依佛法社會也只能在人類充分覺悟提高人格發展德性社會才能完成徹底的更高度的和平與自由從合理的社會——平等自由中控制與利用自然界才能真得其用否則像現代的科學對於近代人類不能不說厥功甚偉然因沒有善於運用利器殺人的副作用就隨之生起甚至引起世界文明被毀滅的危險所以人不能從解除自己身心上的煩惱矛盾下手任何控制自然人群的辦法是不會收到預期效果的因此我們要「度一切苦厄」應首先對自己予以改造唯有這樣才能合理的根本的解除人世間的苦痛

佛法解除苦痛的方法是如何呢原則的說可分二種充實自己增加反抗的力量使苦痛在自己身心中沖淡不生劇烈的反應如力量小的擔不起重物感到苦難而在[A3]鍛鍊有素精強力壯者則可把著便行行所無事消滅苦痛的根源知其原因將致苦的原因對治了苦果自然不生

我們知道佛法所討論的「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是著重在自我身心的改善與解放的因為度苦除苦的境界不同所以產生了大乘與小乘側重否定的功夫希求自己的苦痛解脫而達到自在這被稱為小乘大乘也是希求度苦除苦的但他更是肯定的側重於離苦當下的大解脫自由又由推己及人了知一切眾生的苦痛也與我無異於是企圖解除一切眾生苦痛以完成自己的這就是大乘從人生正覺中去解除苦痛大小乘並無不同這本不是絕對對立的如釋迦牟尼佛因見到眾生的相殘相害見到眾生的生死苦而推知自己又由自己推知他人知道都是在苦痛裡討生活於是就確定了解脫自他苦痛的大志走上出家成道說法的路後代的大小乘不過從其偏重於為己及為人而加以分別罷了

佛法以解除苦痛為目的除苦必須解除苦痛的根源致苦的原因自然是很複雜但主要是原於我們內心上的錯誤及由於內心錯誤而引生行為的錯誤人人的內心與行為不正確社會意識與發展的傾向自然也就不能無誤了由錯誤的行為影響內心又由內心的錯誤引導行為於是互相影響起諸惡業招感苦果無時或已因此釋尊教人從行善止惡的行為糾正達到內心的清淨解脫同時必須內心清淨而改正了行為才能得到完善就是生死的苦痛也就可以根本地得到解除了由此內心與行為中內心是更主要的人之所以動身發語不盡是無意識的大都從發動的意識——內心上來內心的錯誤可分二種欲是約情意方面說的和欲望的欲多少有些差別欲以追求為義追求不得其正這才成為欲望也可名為惡欲欲有多方面的欲求財富欲求名聞以及各種物質上的享受都可名欲深一層的耽著不捨即名為愛在世間人看起來愛是很好的佛法則說愛如膠漆一樣一經染著則糾纏不清不免要受它的牽制不得自在經裡常說因愛欲故父與子爭子與父爭乃至種族國家與種族國家爭爭爭不已於是造成了充滿苦痛的人間見是思想方面的由於對事物的認識不同於是發生意見衝突如西洋因宗教的信仰不同而連年戰爭哲學家因彼此的見解不同大興爭吵此一是非彼一是非此雖屬於內心方面的然因此而表現於行動就發生絕大的問題造成家庭社會國家世界的不安定——這種現象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更屬顯而易見見是知識方面的世間知識不但老是與欲求合在一起而且這種知識有著根本的錯誤這不是說世間知識沒有世間的真實——世諦性毫無補於人生是說它有某種根本錯誤有某種普遍的成見所以與私欲相結合這才知識越廣欲望越大欲望越大苦痛越多欲望固可推動知識的發展知識也能幫助欲望的滿足但因為鬥知機先人欲橫流結果世間苦痛還是有增無已古人知識雖淺人民尚可安居樂業現在的人知識增長人民幾乎寢食為憂我們不但是欲望的奴隸還是思想的奴隸呢

各人的愛見互相影響互相推動造成了家庭社會國家的行為錯誤招感著個人的苦痛乃至家庭社會國家的苦痛依佛法的觀點不僅此人類共同的苦痛根源於內心——愛見與行為的錯誤眾生流轉於生死的苦痛中也還是根源於此世間的一切什麼都不是突然而有的有了也不會無影響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因緣和合與消散的過程中流轉近代的科學家只知道物質不滅而不知道精神也是相續不滅的我們這一生的生命現象並不是由於父母的結合而突然新生的他是由於過去某種行為的錯誤而招感來的從過去而招感流轉到現在那麼由現在的行為也還要招感到未來這三世流轉的生死可說是生命之流都是因心的錯誤指導行為而引生的如果我們不想老是這樣生死苦逼來去流轉那就得先從發動行為的內心錯誤上改造起所以三世流轉的生死苦也好現實人間的苦痛也好需要解決的苦痛雖有淺深不同原則並無不同我們要消除苦痛非先從內心上的愛欲和知見改造起不可自然這就是行為的改善也即是人我關係的改善

般若波羅蜜多佛法中談到解除苦厄的方法即關於改造錯誤欲見的方法六波羅蜜多實為主要六波羅蜜多是(一)布施就是犧牲自己的精神和物質甚至生命去作有益於他人的事(二)持戒不應該做的決定不做應該做的努力去做這就是佛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A4]例如在消極方面制止殘殺生命的惡行積極方面更去做救濟保護生命的善行(三)忍辱正名為忍徹底解除人生的苦痛需要極大的堅忍才能成功有此堅忍不怕困難忍受逼害衝破險阻才能勇往直前地去做自他俱利的事上面所說的施著重在我們行為的改善(四)精進對於善的事情不怕任何困難抱定決心去作才能有所成就懶惰懈怠是什麼事也不會成功的嚴肅的堅強的向上的百折不回的勇氣與決心即是精進(五)禪定禪華語靜慮即精神的安定與集中的境界世間欲愛與知見的擴張是多少與此內心的散亂有關古人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A5]這就是說由於禪定的力量可以控制自己的內心這確是體驗真理發生智慧必須的特殊訓練但這不過把我們的精神集中起來便於管理而已一旦出了禪定的心境依舊要紛散混亂起來所以上面的五種波羅蜜多對於苦痛根源的愛見還是不能徹底解決的(六)般若譯為智慧有了智慧錯誤的見解可得到糾正五種波羅蜜多也可以得到正當的指導佛法裡特別尊重智慧因為只有智慧才能徹底度一切苦

經上說「五度如盲般若為導」[A6]並以種種功德稱揚讚嘆有些人不知佛經讚嘆智慧的用意於是以為只要有般若其餘的五度就可以不要了這是錯誤的智慧是領導者它需要與布施等行為配合起來使所修所行的不致發生錯誤這才是佛法重智慧的真義

般若慧和世間的知識不同般若慧是從深刻地體驗真理所得到的如釋迦佛在菩提樹下因獲得了體驗真理的智慧而成佛這樣般若的智慧我們不是就沒有分了嗎這也不然我們雖還沒有體驗真理的智慧可是佛法即是依體悟真理的智慧而流出來的我們依止佛的經教指示漸漸思惟觀察起深信解這雖不是自己體驗真理的智慧然也是類似的智慧生得智慧雖人人都有然解脫苦痛根源的智慧不經過修習確是不容易得的所以佛法教人多聞熏習聽聞日久解法智生這在佛法名聞所成慧聞解以後再於自己心中詳審觀察如是對於前所了解的問題可以更得到有系統有條理的深一層認識同時將此深刻的悟解指導行為而體驗於尋常日用間佛法名此為思所成慧思後更修禪定於定境中審細觀察宇宙人生的真理此名修所成慧再不斷的深入常時修習般若智慧即可發生

智慧可以分為兩種(一)世俗智如世之哲學家科學家等他們都有對於宇宙人生的一套看法有他種種的智慧與相對的真理雖然這是不究竟的若就廣義的智慧說他們解說宇宙人生的世俗智也可以包含在般若裡(方便智)(二)勝義智這是就特殊的智慧說佛法體驗真理的智慧是徹底的究竟的這與世間智慧不同而是特殊的體驗真理的智慧得到了生死流轉中的一切苦痛都可以因之而解決苦痛的大樹有本有幹有枝有葉我們要除掉它不能光在枝葉上下功夫必須從根本上去掘除佛法就是以般若智從根本上解除人們苦痛的所以佛法中所講的般若主要是特殊的菩薩羅漢都有此智慧不過佛菩薩的心量大智慧也大些因此菩薩應遍學一切法菩薩雖學一切法以有特殊的智慧世間智慧的錯誤可以為之揀除融攝貫串使世俗慧亦成為圓滿而合理的從般若而引出方便智即能正見世間的一切這就是上面所說廣義的智慧了常人對此多不了解於是生起種種誤解有些人以為佛法所指的智慧是特殊的有了這特殊的智慧其他的世俗智慧就可以不要了這種人忽略了遍學一切法門的經訓另一些人以為世俗的知識不可厚非應當去學可是學而不返忘記了佛法特重的智慧是什麼了所以修學佛法的人應該對佛法所崇重的特殊智慧致力以求而世俗的一般智慧也不能忽略

般若是最高的智慧其內容深細難了由於般若的最高智慧才能親證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理真理是什麼這不必另外去找說明可以就在日常見聞的事物上去了解依佛法說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不過是原因條件的假合凡是假合成的東西它的本身一定是遷動變化的他依原因而存在同時又與他法作緣他法也遷流變化而存在這種互相影響互相推動的關係佛法簡稱之曰因果系因果法則是遍通一切法的如一株樹有種子的因與水日光的緣和合起來生芽抽枝發葉開花結果若是原因和助緣起了變化樹的本身也就跟著變化了人也是這樣富貴貧賤賢明不肖都不是沒有因緣的上面曾說人依內心的正確與錯誤引生行為的合理不合理由此感招苦樂不同的結果這也就是因果必然的現象任何事物都不許例外佛法就是依因果法則說明一切的存在的是結果同時也是因凡是可為因的也必是從因所生的但一般宗教就不然如耶穌教說一切事物是上帝造的上帝不由他所造這樣上帝唯是原因而不是結果了佛法呵此為不平等因還有說什麼時物質等為諸法因的這在佛法總呵之為非因計因或說諸法是無因生的諸經中依因果法則遍予破斥唯有依於般若慧了達諸法的因果事理才是正確的知見然了得因果現象還不是佛法中最究竟的最高的智慧是要在因果現事的關係中深入的去體驗普遍而必然的最高真理佛就是體驗了這最高真理的佛的偉大也就在他能把真理完滿的洞達宇宙人生的真理佛說有三

(一)諸行無常這一真理說明了一切事物都在因果法則下不斷地遷流變化其中沒有什麼永恆不變的東西在從前或許不容易了解由於近代科學進步已經不甚難懂了不過世人也只能在諸法的流動變化上了達其外表還不能達到諸法沒有不變性的究竟義這諸行無常的真理是從縱的時間方面來說明的

(二)諸法無我在佛法裡有它特殊的定義一般人總以為事物上有一個獨立存在的東西——我依佛法講存在的事物都不過是因緣和合的假相其中沒有什麼可以獨立自存的如一幢房子看來好像是整然一體然仔細推敲起來房子是由眾多磚瓦木石所合成的五指伸開來拳還能存在嗎這說明了物體是因緣生的只有假相沒有實體就是分析到了一微塵一電子也還是因緣的假相沒有什麼獨存的個體這諸法無我是從橫的空間方面說的了知空間的一切法都是沒有獨立存在性的如國家是由土地人民主權所合成的人是筋骨血肉髮毛爪齒所合成的除去了這許多合成國家人身的質素是沒有實體或是形而上的存在

(三)涅槃寂靜這說明了動亂變化假合幻現物的最後歸宿都是平等無差別的一切事物是動亂差別的也是寂靜平等的如審細的觀察諸法就可以發現動亂差別的事物即是平靜無差別這種種差別歸於平等動亂歸於平靜的——涅槃寂靜如枝葉花果的形色各殊但對光的影子是沒有差別的一樣涅槃寂靜是依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體驗所得到的如對前兩真理不能了解這涅槃寂靜的真理也就不會正確的了解這如在波浪的相互推動激盪——無常無我上了知水性的平靜一樣波浪是依水而有的波浪因風而起風若息下來水自歸於平靜但這平靜不必要在風平浪靜的時候就在波濤洶湧動盪不停的時候水的本性還是平靜的人在生死的流轉裡也是一樣苦樂人我是非好醜動亂萬千就在此動亂萬千的流轉當中了知涅槃的平等寂靜上次說到糾正我們內心上的錯誤引導行為入於正軌即達到此涅槃寂靜的境地就可以得到生死苦痛的解脫了

上面三者總名之為三法印印有不可變更和確實性的意思這三者是佛陀從因果法則上體驗得到的因人的智慧不同所以通達的真理也有點不同小乘要一步步的向前悟入先了解諸行無常有必歸無再了解諸法無我由此進而離卻煩惱體驗諸法的涅槃寂靜這是漸進的體驗大乘菩薩就不必如此只一「空」字就把三法印統攝起來是真理中最高的真理最究竟的真理但一般人對於空都有誤解以為空是什麼也沒有了於是懶惰疏忽什麼也不努力這是極大的錯誤不知空是充滿革命的積極性的——太虛大師曾約空義作〈大乘之革命〉如太虛大師《自傳》裡有一段寫到他在西方寺看《大般若經》的時候「身心漸漸凝定忽然失卻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靈光湛湛無數塵剎煥然炳現如凌虛影像明照無邊坐經數小時如彈指頃歷好多日身心猶在輕清安悅中從此我以前禪錄上的疑團一概冰釋心智透脫無滯曾學過的臺相宗以及世間文字亦隨心活用悟解非凡」[A7]因為大師勝解了空義所以就與一般人不同大師了知世間上的事物都是無常的無我的一切事物離開了關係條件的存在別無他物所以對於現在佛教中有不適合時代社會需要的地方力主改革而一般保守者忽略諸法無常無我所以多方反對但大師仍以勇猛心無畏心為佛法奔走呼號由此看來若真能悟證——即使少分了解空義對於行事也必能契合時機勇往直前

菩薩悟證了空的真理即於此空性中融攝貫串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因為我們要了解空須從這三方面去理解(一)世間沒有「不變性」的東西這就是諸行無常諸法既沒有不變性所以都是無常變化的從否定不變性說即是空(二)世間沒有「獨存性」的東西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假合小至微塵大至宇宙都是沒有獨存性的所以無我從否定獨存性說也即是空(三)世間沒有「實有性」的東西常人總以為世間事物有他的實在性這是一種錯覺剋實的推求起來實在性是不可得的實在性不可得也即是空三法印從否定的方面說——泯相證性即是顯示空義的不變性不可得獨存性不可得實在性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不離開因果事物而有空即事物的無常變化無我不實自性寂滅以空——一實相印貫通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每為一般人所不了解所以特別指出來

般若是通達真理的智慧與世間的一般知識不同般若——實相慧即能真知諸法真理的如即空的無常無我涅槃寂靜凡是真理要合乎三個定義(一)凡是真理必定是本來如此的(二)又必定是必然如此的(三)還必是普遍如此的時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大至宇宙小如微塵都是如此的這近於哲學者所說的「最一般的」或「最哲學的哲學」但哲學家所說的由於推論假定或由於定境與佛法不同佛法是佛陀及其弟子們以般若親自證得的至於普通的知識大概可以分做兩種(一)有些認識即常識(科學也是常識的精製)可以知道是錯誤的(二)有些認識常識(即使是科學)也不能知道是錯誤的常識上以為不錯誤的為大家甚至世間學者所共同承認的都是外由五根緣境以及內由意識分別所得到的影像即為世間的真實或者即作為真理看依佛法常識可以知道是錯誤的有些是完全錯誤的或也有相對真實性的如小孩看到「雲駛月運」以為月亮是在跑這當然是錯誤的但這種錯誤在眼根緣境的印象上有它相對的客觀性不過成人以意識推察知道由於雲的飛行這才以意識比量修正根識的似現量雖明明見到月亮飛行而不以為然說這是錯誤的認識這種認識在人類知識的發展中不斷在進步不斷在修正自己過去的錯誤所以世間的知識每每是覺得今是而昨非的還有常識——那怕是科學也是不能徹底知道是錯誤的如一般人總以為事物有不變性的獨存性的實在性的東西總以為這是千真萬確的其實事物那裡是這樣一切事物都是變動的假合的非實在的即是畢竟空的然而常識不以為然即科學與哲學家也只達到部分的近似哲學家雖能推知世間某些常識是錯誤的然仍不徹底因為常識和科哲學家的推論都是依據見聞覺知為基本的而五根的觸境生識是靜止的孤立的取為實在性的而無始來習以為性的意識也不能免除自性的妄見佛法能從根識及意識的認識中徹底掀翻自性的妄見這才能契入究竟的真理所以佛法教人修定習慧——般若根除心理上的錯誤通達法性空即無常無我涅槃寂靜親切證驗做到去來坐臥莫不如此

依般若慧體驗真理根除內心中的錯誤導發正確的行為則煩惱可除生死可解論到內心中的錯誤根本即是執為實有自性而是常是我的略可分為二類(一)我執(二)法執法執是在一切法上所起的錯誤其中最根本的執著即有情——人們在見聞覺知上不期然而起的含攝得不變性獨存性的實在感眾生於中起執不是全由意識計度得來在五根對境時影像相生即不離此實在感意識再繼之以分別於是妄執實有自性一切的錯誤根源於此舉凡宗教上的天神哲學上的實體本體都從這種錯誤而來我執這是對於有情不悟解為因緣幻有而執有不變性獨存性實在性我即有情不外是因緣的聚合有什麼實在性不變性如一般所計執的個體神我特別是人們直覺的於自身中計執有我——薩迦耶見於所對的一切事物以己意而主宰他即計為我所這種我——有我必有我所的計執在生死輪迴中實為一切執著一切苦痛的根本我執和法執的對境雖有不同然計執為不變性自在(獨自存在)性實在性是一樣的於自身中所起實有自性執名為我執在諸法上所起的執著名為法執此二執中我執更為重要世間自私自利的不免要受大家的批評其所以自私自利者即因內計有我求我之擴展以一切為我所於是只問目的不擇手段佛法首先教人除卻我執我執沒有了即能契合於緣起的正理符合於群眾的正義行為自然合理了一己的私蔽雖去而眾生的我執還在於是起憐愍心願使一切眾生同離我執共證無生佛法把引生錯誤思想不道德行為的我執徹底揭發出來使人能離自我見建立一切合理的道德而苦痛的生死流轉也就能從此解脫

我執和法執為出生一切錯亂苦痛的根本而我執尤為根本我們要斷除煩惱必先除掉這生起煩惱的根本——我執佛世弟子們根利慧深佛為他們說無我弟子們即能了達無我性空後人不解佛意於是聽說無我轉執法有為了對治他所以大乘經特詳法空羅什法師答慧遠法師書曾談到此義所以學者應當了知空(即無常無我涅槃)是佛法中的最高真理應遍觀一切法空但博觀必須反約要在妄執根本生死根本的我執中深觀而徹底通達無性這根本的我執破除了其他的一切錯誤也就可以破除以及漸漸破除了修學佛法應先從捨離我執——悟入即空的無我入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波羅蜜多是度一切苦厄般若是解除苦痛的主要方法此經就是顯示這出苦主要方法的精要可以有多種的解釋然此處取心要精要的意思

佛法有五乘的差別五乘都是佛法究竟那些是最主要的呢佛為一些根機淺的但教他受持三歸奉守五戒乃至教他修四禪四無色等定這是世間的人天乘法又印度人一向著重山林的生活偏於自了佛為適應這一類的根機為說聲聞緣覺乘法使從持戒修定發慧的過程解脫一己的生死苦痛這些都不是究竟的佛法不是契合佛陀本懷的佛法唯有菩薩行的大乘法才是佛法中最究竟的心要大乘法可以從三個意義去了解(一)菩提心菩提心即以長期修集福德智慧乃至成最後圓滿的遍正覺為修學佛法的崇高目標堅定信願以求其實現(二)大悲心菩提心是從大悲心生起的大悲心是對於人世間一切苦痛的同情想施以救濟使世間得到部分的與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有情——人是互相依待而存在的如他人不能脫離苦痛即等於自己的缺陷所以大乘要以利他的大悲行完成自我的淨化(三)般若慧有了崇高的理想偉大的同情還要有了達真理的智慧才能完成圓滿的人生——成佛以此三種而行六波羅蜜多是大乘佛法的特質般若波羅蜜多即大乘六波羅蜜多的別名所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可解說為大乘心大乘法即佛法的心要

然大乘中法門很多在很多的大乘法門中般若波羅蜜多又算是主要中之最主要了因為修學大乘的菩薩行無論是利濟他人或是淨化自己都需要般若的智慧來領導——不是說只要般若布施乃至禪定世間外道也有算不得是佛法中的特法《般若經》裡常說般若為導若沒有般若一切修行皆成為盲目的不是落於凡外——人就是墮於小乘——聲聞緣覺從教典說「一切經中《般若經》最大」[A8]因為《般若經》是特別發揚般若的體悟宇宙人生真理的所以《般若經》在一切經中為最大在全體大乘法中般若波羅蜜多及其經典最為精要所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用六離合釋來說是持業釋般若波羅蜜多即是心

更進一層說此經是一切《般若經》的心要《般若經》的部帙繁多文義廣博此經以寥寥二百餘字攝之淨盡可說是《般若波羅蜜多經》的心要了

上面所說的心義整個佛法以大乘佛法為主要為中心大乘法中以般若波羅蜜多法為主要為中心《般若波羅蜜經》中又以此經為主要為中心所以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梵語修多羅譯為線線有貫攝零星散碎的功能佛弟子將佛所說的法依文義次第結集成章成部如線貫物一樣能歷久不失所以名為修多羅中文的經字本也是線如織布有經線緯線後人以古代有價值的典籍為經漸漸附以可依可法的尊貴意思所以佛典也譯之為經了

二 釋譯題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此經是從梵文譯過來的譯者是我國初唐時最享盛名的玄奘法師《心經》的譯本截至清季就有七種最早的是羅什法師譯的奘譯是七譯中的第二譯在中國最為盛行師俗姓陳河南人出家後遍學三藏於經論深義有疑莫決於是即萌到印度求法的志願於貞觀元年潛出國境冒險犯難西行終於在印廣學教法經十七年於貞觀十九年學成歸唐朝野崇敬備至於是立寺翻經為我國譯經史上的權威者若欲詳知奘師歷史請讀《大唐慈恩三藏法師傳》

正釋

經文都有初後三分初即序分敘說法時因緣聽眾等中為正宗分正說當經義理後為流通分即經末信受奉行作禮而去等今此《心經》無首無尾闢頭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但趙宋施護的譯本三分具足有人說奘師譯的是略本所以不具三分然從另一觀點看奘師所譯的《心經》才是《心經》原型此經本是《般若波羅蜜多經》中的心要在六百卷的《大般若經》裡有〈相應品〉此品有與本經幾乎完全相同的文句不但不是觀自在菩薩說的而是佛直接向舍利子說的此經應該是《大般若經》裡的精要部分古德為了易於受持特地摘出來單行流通所以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樣本經沒有首尾不是更合理嗎後人以為經有三分見此經首「觀自在菩薩」一句於是即將此經添足三分而作為觀自在菩薩所說的了

甲一 標宗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是總標以下即是解釋此三句的此三句中有人有法有因有果觀自在菩薩是能修般若法門者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即是所修觀法修般若波羅蜜多通達五蘊皆空即是因由此體達空性而能度一切苦厄即是果

「觀自在菩薩」即般若觀慧已得自在的菩薩不一定指補怛落迦的觀世音菩薩菩薩是依德立名的有某種特殊功德即名他為某某《華嚴經》每有若干同名同號的菩薩即由於此所以誰有觀自在的功德誰就可以稱為觀自在觀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理的觀察由此洞見人生的究竟下文照見即是般若觀慧的作用自在即是自由擺脫了有漏有取的蘊等繫縛即得身心的自由自在用經文來解釋照見五蘊皆空即是觀度一切苦厄即得自在由此觀自在菩薩可作兩說特別指補怛落迦的觀自在菩薩凡是能觀察真理獲得痛苦解脫者都名觀自在菩薩——本經指後者經上說八地以上的菩薩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為菩薩的觀自在者然菩薩登地通達真理斷我法執度生死苦即可名觀自在就是勝解行者能於畢竟空觀修習相應也可以隨分得名觀自在了

菩薩梵語應云菩提薩埵菩提譯為覺悟對事理能如實明白了知人生的真意義由此向人生的究竟努力以赴這不是世間知識所知唯有般若慧才能究竟洞見的佛是具有最高覺悟者菩薩即以佛的大覺為理想的追求者薩埵譯為有情情是堅強意欲向前衝進的力量人和一般動物都有這種緊張衝動的力量所以都是有情有的譬喻為金剛心就是說明這種堅忍的毅力合起來菩提薩埵譯為覺有情有覺悟的有情不但不是普通的動物就是混過一世的人也配不上這個名稱必須是了知人生的究竟所在而且是為著這個而努力前進的所以菩薩為一類具有智慧成分的有情又可以說菩提薩埵是追求覺悟的有情有情雖同有緊張衝動的活力可惜都把它們用在食名位上菩薩是把這種強毅的力量致力於人生究竟的獲得起大勇猛利濟人群以求完成自己就是吃苦招難也在所不計所以經裡常常稱讚菩薩不惜犧牲難行能行以堅毅的力量求完成自己的理想——覺悟真理利濟人群淨化自己這才不愧稱為菩薩覺是菩薩所要追求的有情是菩薩所要救濟的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就是這覺有情的目的和理想由此看來菩薩並不意味什麼神與鬼是類似世間的聖賢而更高尚的凡有求證真理利濟有情的行者都可名菩薩修到能照見五蘊皆空度脫一切苦厄即是觀自在菩薩此明能觀的人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此說觀自在菩薩所修的法門智慧是甚深的深淺本是相對的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此處所說的深專指體驗第一義空的智慧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得到的故名為深《般若經》裡弟子問佛深奧是何義佛答以『空是其義無相無願不生不滅是其義[A9]這空無相無願——即空性不是一般人所能了達的所以極為深奧《十二門論》也說『大分深義所謂空也[A10]

能「照見五蘊皆空」的即是甚深般若慧般若的悟見真理如火光的照顯暗室眼睛的能見眾色一樣五蘊是物質精神的一切能於此五類法洞見其空即是見到一切法空有的譯本在五蘊下加個『等』字即等於下文所要講的十二處十八界四諦十二緣起等空性是要在具體的事實上去悟解依有明空空依有顯若離開了具體存在的事物也不知什麼是空了所以佛經明空總是帶著具體的事實的如說五蘊空十二處空等是積聚的意思即是一類一類的總聚佛把世間法總分為五類一切物質的現象總攝為色精神的現象開為受識四種總名之曰五蘊色蘊的色不是青黃等色也不是男女之色此色有二義質礙義變壞義質礙義者凡是有體積佔有空間位置的如扇子有扇子的體積和扇子所佔據的方位鐘有鐘的體積和鐘所佔據的方位扇子與鐘都是有質礙的兩者相遇即相障礙而不能並容變壞義是有體積而存在的受到另一質礙物的衝擊可能而且是終久要歸於變壞的有此二義即名為色即等於近人所說的物質舊科學家所說物質最終的單元依佛法也還是要變壞的常人見到現存事物的表面不了解事物內在的矛盾於是設想物體最後固定的實體其實一切色法——物自始至終即在不斷的衝擊障礙向著變壞的道路前進

關於心理活動佛把它分為受心理現象不如物質現象的容易了知最親切的要自己從反省的工夫中去理解佛觀察心理的主要活動為三類受蘊在我們與外境接觸時內心上生起一種領納的作用如接觸到可意的境界時內心起一種適悅的情緒這名為樂受接觸到不適意的境界時內心起一種不適悅的情緒即是苦受另有一種中容的境界使人起不苦不樂的感覺此名捨受想蘊想是在內心與外境接觸時所起的認識作用舉凡思想上的概念以及對於外境的了解聯想分析綜合都是想的作用行蘊此行是造作的意思與外境接觸時內心生起如何適應改造等的心理活動依之動身發語而成為行為行是意志的以此執行對於境界的安排與處理其他的心理活動凡是受想所不攝的都可以包括在這行蘊裡識蘊此也是心理活動是以一切內心的活動為對象的就是把上面主觀上的受行等客觀化了於此等客觀化了的受生起了別認識的作用即是識蘊一方面是一切精神活動的主觀力一方面即受想等綜合而成為統一性的

這五蘊是佛法對於物質精神兩種現象的分類佛不是專門的心理學家或物理學家佛所以要這樣說的是使人由此了知五蘊無我一般人總直覺的有一個自我存在佛為指出自我是沒有的有的不過是物質與精神現象所起的協調作用而已若離此五蘊想找一實體的自我是找不到的身體是色情緒上的苦樂感覺是受認識事物的形相是想意志上所起的欲求造作是行了別統攝一切心理活動的是識除此各種活動以外還有什麼是實體的自我呢佛為破眾生實我計執故說五蘊有些小乘學者以為佛說五蘊無我我確是無的而五蘊法是有情組織的原素是實有的這是不知佛意我執雖稍稍除去法執又轉深故說五蘊皆空五蘊中的自我固不可得五蘊法的自身也不可得因為五蘊法也是由因緣條件而存在的由此所起的作用和形態都不過是關係的假現如五蘊的某一點是真實的那麼這就是我了真實的自我不可得故五蘊皆空但這種假現的作用與形態雖空而還是有的如氫氧合成的水有解渴灌田滌物等作用有體積流動的形態從此等形態作用上看一般即認為是實有的然若以甚深智慧來觀察則知任何作用與形態都是依關係條件而假立的關係條件起了變化形態也就變化了作用也就不存在了事物若是有實體性則事物應永遠保持他固有的狀態不應有變化應不受關係條件的變動事實上一切法都不是這樣如剝芭蕉一樣剝到最後也得不到一點實在的諸法的存在是如幻不實的需要在諸法的當體了知其本性是空這才不會執為是實有了

一分學者以為我無而法有這是因於智慧淺薄的緣故在同一因緣法上智慧深刻者即能知其法空所以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有的譯本譯照見五蘊皆空為照見五蘊等自性皆空自性就是含攝得不變獨存的實體性此實體性不可得故曰皆空而不是破壞因緣生法空從具體的有上顯出有在無性的空上成立空有相成不相衝突這和常人的看法很不相同常人以為有的不是沒有空是沒有的不是有把空和有的中間劃著一條不可溝通的界限依般若法門說空和有是極相成的二者似乎矛盾而是統一的佛法是要人在存在的現象上去把握本性空同時在畢竟空的實相中去了解現象界的緣起法能這樣的觀察體驗即得度一切苦徹底的度苦必須體驗空性了知一切法空生死間的苦痛繫縛才能徹底解除所以在說了『照見五蘊皆空』後接著說「度一切苦厄」苦是苦痛厄是困難眾生的苦痛困難不外內外兩種屬於內自身心的如生老病死等屬於外起的如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這一切的苦難根源都在眾生把自己看成有實體性而起大至一國小至一家互相鬥爭苦痛叢生即都是由於不了我之本無於是重自薄他不惜犧牲他人以滿足自己我這樣想這樣做你也這樣想這樣做於是彼此衝突相持不下無邊苦痛就都跟著來了若知一切法都是關係的存在由是了知人與人間是相助相成的大家是在一切人的關係條件下而生活而存在則彼此相需彼此相助苦痛也自不生了物我自他間如此身心流轉的苦迫也如此總之若處處以自我為前提則苦痛因之而起若達法性空——無我則苦痛自息菩薩的大悲心也是從此而生以能了知一切法都是關係的存在救人即是自救完成他人即是完成自己由是犧牲自己利濟他人個人能達法空則個人的行動合理大家能達法空則大家行動合理正見正行自能得到苦痛的解放而自在

以上是經的總綱下面依此廣釋

甲二 顯義

乙一 正為利根示常道

丙一 法說般若體

丁一 修般若行

戊一 廣觀蘊空

己一 融相即性觀——加行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復如是

這是解釋總標中五蘊皆空的五蘊為什麼是空的欲說明此義佛喚「舍利子」而告訴他舍利子是華梵合璧的名詞梵語應云舍利弗多弗多即子義舍利是母名印度有鳥眼最明利呼為舍利其母眼似舍利因名為舍利舍利所生子即曰舍利子從母得名舍利子在佛弟子中智慧第一本經是發揮智慧的故佛喚舍利子以便應對

佛明五蘊皆空首拈色蘊為例色與空的關係本經用不異即是四字來說明不異即不離義無差別義色離於空色即不成空離於色空亦不顯色空空色二不相離故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有人聽了以為空是沒有色是有今雖說二不相離而實是各別的空仍是空色仍是色為除此種計執所以佛接著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表示空色二不相離而且相即

佛法作如是說有其特殊意義印度的一分學者以為涅槃與生死煩惱與菩提是不相同的兩回事離了生死才能證得涅槃離了煩惱才能獲得菩提生死和煩惱是世間雜染法涅槃菩提是出世清淨法染淨不同何得相即這種見地是從他們的宗教體驗而得來宗教體驗世間的一般宗教如耶印度教等也都有他們的體驗如上帝真宰梵我等若說他們都是騙人的決不盡然他們確是從某種體驗適應環境文化而表現出來的不過體驗的境地有淺深有真偽佛法的目的在使人淨除內心上的錯誤——煩惱體驗真理得到解脫——涅槃一分學者依佛所說去持戒修定淨除煩惱體驗得「超越」現象的以此為涅槃於是以為世間和涅槃是不同性質的在修行的時候對於世間法也總是遠離它放身山林中去不肯入世作度生的事業這種偏於自了的超越境是不究竟的所以被斥為沈空滯寂者真正的涅槃空寂是要在宇宙萬有中不離宇宙萬有而即是宇宙萬有的因此修行也不同即於世間利生事業中去體驗真理淨化自己古德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A11]覺悟即在世間法而了達出世法由此大乘能入世度生悲智雙運有所得的小乘體驗到偏於「超越」的於是必然地走入厭離世間的道路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講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A12]即以《中論》生死涅槃無別去解說大乘的體驗不妨說是「內在」的論到宗教的體驗有人以為這是一種神秘經驗既稱為神秘的此中境界就不是常人所能了解因之經驗的是否正確也無從確論現見世間一般宗教他們依所經驗到而建立的神本體等各不相同如耶教的上帝印度教的梵我所見不同將何以定是非依佛法這是可判別的一方面要能洗盡一切情見不混入日常的計執一方面要能貫徹現象而無所礙真俗二諦無礙的中道即保證了佛法的究竟無上佛法是貫徹現象與本體也是貫通宗教與哲學甚至通得過科學的所以有人說佛法是科學而哲學的宗教

從理論上說色(一切法也如此)是因果法凡是依於因緣條件而有的就必歸於空如把因果法看成是有實自性的即不成其為因果了因法的自性實有即應法法本來如是不應再藉因緣而後生起若必仗因緣而能生起那法的自性必不可得由此一切果法都是從因緣生從因緣生果法體性即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故佛說一切法畢竟空反之果法從因緣有果法的作用形態又不即是因緣可從因緣條件有雖有而非實有故佛說一切法緣起有可知色與空是一事的不同說明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常人於此不了解以為空是沒有不能現起一切有不知諸法若是不空不空應自性有即一切法不能生這樣有應永遠是有無應永遠是無但諸法並不如此有可以變而為無無的也可由因緣而現為有一切法的生滅與有無都由於無自性畢竟空而得成立性空——無不變性無獨立性無實在性所以一切可現為有故龍樹菩薩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A13]本經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說明此空色不相礙而相成的道理經中接著說「受亦復如是」這是說不但從色的現象說色不異空乃至空即是色若從受的現象上說也是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的想與行都應作如是說空是一切法普遍而根本的真理大至宇宙小至微塵無不如此即無不是緣起無自性的能在一法達法性空即能於一切法上通達了

己二 泯相證性觀——正證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上面講菩薩依般若通達五蘊——物質現象與精神現象空現象與空寂是相即不相離的這從有空的相對性而觀察彼此相依相成得二諦無礙的正見也即是依緣起觀空觀空不壞緣起的加行觀為證入諸法空相的前方便由此引發實相般若即能達到『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A14]的中道實證上來說一分學者不能得如實中正的體驗於現象與空性生死與涅槃相礙成為厭離世間的沈空滯寂者解除此項錯誤必須了達空有相即——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成為入世度生的悲智雙運但如滯留於此不能親證空性戲論於『有即是空空即是有』[A15]即偏於內在的即每每會落入泛神理神的窠臼甚至圓融成執弄到善惡不分是非不辨不知《華嚴經》說『有相無相無差別至於究竟終無相』[A16]《中論》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A17]無不從有空相即的相待而到達畢竟空寂的絕待的所以本經在說不異即是以後接著說「是諸法空相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諸法指一切法空相作空性解性與相佛典裡沒有嚴格的分別如實相實性譯者常是互用的空相——空性即一切法的本性自性一切法是以無自性為自性自性即是無自性的本為世俗常識的境界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使從空有相即的相對觀中超脫空有相待而親證無色識的空性此空性本經以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來表示它中道實證的空性不但不是與有相對差別的也還不是相即一體的是從相待假名的空有相即冥契畢竟寂滅的絕待空性這用世間任何名字來顯示都是不恰當的在畢竟清淨纖塵不立的意義上還近似些所以佛典裡都用空——無不等字來顯示然空性是意指即一切法而又超一切法的用世間的名言來顯示總不免被人誤解語言和思想都不過是世間事物的符號世間的事物語言思想都不能表現出他的自身何況即一切法而超一切法的空性呢空性亦不過假名而已空性不是言語思想所能及的但不是不可知論者倘能依性空緣起的正論來破除認識上的錯誤——我執法執般若慧現前即能親切體證故佛法是以理論為形式而以實證為實質的真能證得空性是即一切而超一切的所以本經結論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此空中無色等從相即不離而證入所以與一分學者的把生死涅槃打成兩橛者不同佛法的中道實證可說是內在的超越——證真這當然即是超越的內在——達俗中國的部分學者不能體貼經義落入圓融的情見以為色不異空是空觀空不異色是假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中道觀本經即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圓教了義假定真是如此那經文應結論說『是故即空即色即色即空』才是但經文反而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他們為了維持自己於是割裂經文以為前四句明圓教而空中無色等是結歸通教當然經義是可能多少異解的但經義尤其是簡短的本經應有一貫性不是隨意割裂比配可以了事的應該明白菩薩修學般若時觀察諸法從緣起所以自性空諸法自性空所以從緣起了知空有相依相成實沒有諸法自性可得入地才能如實證見一切法畢竟空性——即根本智證真如幻相不現所以本經首標五蘊皆空次說五蘊皆空的理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由此為觀察方法而後能得實證的結果是諸法空相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這是佛門中道實證的坦途切莫照著自己的情見而妄說

『不生不滅』等三句是描寫空相的空性既不是言思所能思議這只有用離言思的方法去體證如我們未能證得不解佛說的意趣那就是佛再說得多些明白些也只有增加我們的誤會這如從來沒有見過白色的生盲有人告訴他說如白鶴那樣白盲人用手捫摸白鶴即以為白是動的有人告訴他說不是動的白如白雪那樣白盲人又以為白是冷的結果都不能得到白的本相我們對於真理——空性也是這樣所以佛不能為我們直說不能用表顯的方法而用遮顯的這如繪畫的烘雲托月法從側面的否定去反顯它本經所說的空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六不三對即是對我們一切法的種種認識予以否定使我們從此否定悟入諸法的空性這裡所應注意的為什麼要舉生滅染淨增減一對一對的法加以否定呢這就是說明我們的言語思想都是有限的相對法世間的一切存在也沒有不是相對的即使說絕對的絕對又是對相對而說的稱為絕對也還是不離相對一切法沒有不是相對的相對的即是緣起幻相不能顯示即一切又超一切的空性佛把這些相對的都否定了從此否定的方式中顯示絕對的空性龍樹說『破二不著一』[A18]所以這些相對的——二法否定了我們不應執為一體如還有所執還是不對的用否定來顯示法空性不是把現象都推翻了是使我們在即一切法上了知超越相對的空性這超越相對的空性是內在的超越不單是內在的或超越的所以即超越的內在能成立那不礙空性的生滅染淨增減等等緣起法至於本經只舉此六不三對來顯示空性不多不少這可以說有理由也沒有理由依世間所知的方面講以六不三對來顯示有它恰當的意義生滅是就事物的自體存在與不存在上說的生是生起是有滅是滅卻是無垢淨是就性質上說的垢即是雜染淨是清淨增減是就數量上說的增即數量增多減即減少世間的一切事物不外是體性的有無性質的好壞數量的多少如一個團體團體的存在與否這是生滅方面的團體健全墮落前進或反動是垢淨方面的團體的發展或縮小是數量方面的任何一法都不出此體量三者所以本經特舉此三對如專約菩薩的證入空相說即通達諸法自性空空非先有後無或本無今有的所以說不生不滅空性離煩惱而顯然在纏不染離纏也並非新淨空不因證而新得不因不證而失去所以也就沒有增減此究竟真理——畢竟空只是法爾如此悟入畢竟空性離一切相所以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戊二 略觀處界等空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此下說處緣起等空先明十二處空十二處也是一切法的分類但與五蘊不同十二處是把宇宙間的一切現象總分為能取所取能取是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所取是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這是認識論的分類法我們所以有種種認識是因為內有能取的六根為所依外有所取的六塵為對象眼等前五根不是可見的眼這不過扶護五根的名為扶根塵耳等根是一種極其微細的物質類如生理學家所說的視神經等佛法名此為淨色根有質礙而不可見意根也有說為微細物質的這如生理學家所說的腦神經是一切神經系的總樞據實說此意根和我們的肉體——前五根有密切的關係他接受五根的取得也能使五根起用他與物質的根身不相離但他不僅是物質的他是精神活動的根源不同一般唯物論者說精神是物質派生的此六根是能取方面的眼根所取的是色境即青白——顯色圓——形色等耳根所取的是聲音鼻根所取的是香臭舌根所取的是味即酸辣等身根所取的是觸即冷硬等意根所取的是法境法即內心的對象如在不見不聞時內心所緣的種種境界如受叫做法塵我們的認識活動不離此能取所取這兩大類總有十二種十二種都名為處處是生長義即是說這是一切精神活動所依而得生起的佛說此十二處主要的顯示空無自性從根境和合而起識根與境都是緣生無自性無不皆空常人於見色聞聲等作用以為因我們內身有此見等的實體——我這是不對的如必有此見等實體不從因緣那應該常能見色等不必因緣了在不見境的時候此見在內應見自己而實則不是這樣的見色聞聲等作用必要在能取的根與所取境和合而後起可見執見聞覺知為我極為錯誤而應知眼等空無我了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此十二處空經文也應說眼等不異空空不異眼等眼等即是空空即是眼等是故空中無眼耳等這是簡略可知了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此明十八界空「乃至」是超越詞當中包括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合經文所出的「眼界」「意識界」總成十八界十八界中的前十二界即前十二處由六根對六塵而生起的認識作用——從意根中現起即六識界為什麼六根六塵六識都叫做界呢今取種類義這十八類雖是互相關係的然在各各的作用分齊上又是各各差別的不相混淆的如眼根能見此桌的黑色身根能觸此桌的硬度意根生意識即是綜合的認識十二處從精神活動生起的依止處說明見聞覺知的緣生無我此十八界是從完成認識作用不同說從認識的徑路說有六從構成認識的主要條件說有三——根這樣共有能取的六根所取六塵及根塵和合所發六識總成為十八界也即因此而明無我——界分別觀這種認識作用的分類和唯物論者不同唯物論者說我們的認識活動是外境於神經系作用摹寫即但有根與境而沒有識的獨特地位依佛法依根緣塵起識雖相依不離而成認識活動但在幻現的假相上有他不同的特性依各別不同的特性不能併歸於根或併歸於境故佛法在根境外建立六識界識並立所以也不是唯心的有情的活動是有物理——色等生理——眼等心理——眼識等的三種現象的以此十八界明無我而十八界各各是眾緣所成的求其實性不可得故也是畢竟空寂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此觀十二緣起性空十二緣起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此十二支為何名為緣起呢簡單說緣起就是因此而有彼的意思經上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A19]這緣起的法則說明諸法是互相依待而有的有此法的存在才有彼法的存在有此法的生起才有彼法的生起世間一切因果法的存在都是這樣的如推求為什麼而有老死結果知道老死是由於有生凡是有生的就必然地要有老死雖壽命長短不一死的情形各殊然死的結果一樣我們現見事物的存在不過因某些條件在保持均衡狀態罷了條件若是變遷了事物即不能存在有生必有死所以基督教所說的永生道教的長生都是反真理而永不兌現的誑話生又是從何而有的呢佛說有緣生即是已有當生果法的功能如黃豆有發芽長葉開花結果等功能近於常人所說的潛能有生起的潛能即有果生無即不生故推求所以有生的結論是有緣生如此一層層的推求觀察達到無始以來的無明無明即沒有智慧即障礙智慧通達真理的愚癡執一切法有自性這種晦昧的心識是一切錯誤的根本取等煩惱都可以包括在內但這不是說推至無明我們的生命就到盡頭有生死身所以有無明的活動所以無始來的無明招感生死依生死身而又起無明如環的無端此是流轉生死的十二過程生死流轉即是如此的佛菩薩等解脫生死苦已就在了知十二緣起的法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A20]把握其流轉的原因於是控制它轉變它此流轉中的緣起法其性本空無實體性故此經說「無無明」「無老死」無明至老死是可以消除的於是佛又說緣起的還滅門無明盡老死盡盡即滅的意思此還滅的十二緣起即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等滅事物的生起由於因緣事物的消滅也是由於因緣生起與消滅都是因果現象的所以還滅門中的清淨法也是緣起的佛說此還滅緣起為『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A21]既滅與無是緣起於生的否定是不離緣起的緣起性空此無明滅到老死滅當然也是空無自性了所以本經說「無無明盡」「無老死盡」此十二緣起與蘊界法不同界是一切法的分類是具體的事實此緣起法也可說是事實如老死有等都可是事實的現象然緣起法重在說明諸法的彼此依存性前後程序性即重於因果的理性這種理性是一切法的必然法則如生緣老死生與老死之間有一種不變不移的必然關係佛在複雜的現象中把握它彼此與前後的必然法則於是對流轉的雜染法與還滅的清淨法能正確的悟解它進而改善它緣起的意義很深所以佛對多聞第一的阿難說『緣起甚深[A22]緣起是生死流轉涅槃還滅法的道理依緣而起的一切不含有一點的實在性所以菩薩修般若時見十二緣起畢竟空沒有生起相也沒有十二緣起的滅盡相如《大般若經》說『菩薩坐道場時觀十二因緣如虛空不可盡[A23]

無苦集滅道

此觀四諦空人有生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苦雖有時少有所樂然不究竟終必是苦人生是苦諦實不虛名苦諦苦的原因為無明見等煩惱由此為因而引起苦果名為集諦從因生果非不可滅苦滅即得解脫是滅諦欲得苦滅須依滅苦之道道即道路方法由此可以脫苦如八正道六波羅蜜多是道諦諦是真實不顛倒義四諦即是四種真理亦名四種真實此也不但是苦等事實在此等事實中所含正見所見的苦等真理也稱四聖諦因為這唯有聖者能真實通達此四聖諦與十二緣起同是諸法的理性有不可變易的意義如《佛遺教經》說『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A24]集二諦明有漏的世間因果滅與道諦明清淨的出世間因果世出世間都有因有果所以分為四諦染淨因果法一切從眾緣起緣起無自性故菩薩修般若時觀此四諦畢竟空即不礙四諦的一實諦參看《中論》的〈觀四諦品〉

無智亦無得

此觀能證智與所證理空奘法師在《大般若經相應品》譯智為現觀此處隨順羅什三藏的舊譯現觀即是直覺的現前觀察洞見真理有能證的現觀即有所證的真理「智」是能觀「得」為所觀智為能得得是所得所證所得約空有說即空性約生死涅槃說即涅槃約有為無為說即無為總之對智為理對行為果此智與得本經皆說為「無」者此是菩薩般若的最高體驗在用語言文字說來好像有了能知所知能得所得的差別真正體證到的境界是沒有能所差別的說為般若證真理不過是名言安立以表示它而實理智是一如的沒有智慧以外的真理也沒有真理以外的智慧——切勿想像為一體能所不可得所以能證智與所證理也畢竟空寂前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空此是就事象的分類說屬於事十二緣起四諦是從事象以顯理說屬於理又十二緣起四諦是觀理智得是證果此事象與理性觀行與智證在菩薩般若的真實體證時一切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一切是畢竟空寂不可擬議的

戊三 結顯空義

以無所得故

這是對於照見一切皆空所提出的理由一切法所以無不皆空有以為空是外境空內心的精神不空這是境空心有論者有以為空是除去內心的錯誤外境不空這是心空境有論者這都是偏於一邊不得法的實相真空要在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上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緣起四諦求自性本不可得因為法法的自性不可得所以是空如蘊等是有自性的今觀其不可得反而是錯誤了因諸法本性是不可得的不過眾生未能徹悟而已不可得的還他個不可得直顯一切法的本來所以說「以無所得故」一切法本性不可得眾生以無明而執為實有如童孩見鬼神塑像不由地害怕起來這因為不知假名無實執有實鬼聞名執實這是眾生不得解脫的唯一根源即是無明以有所得心求一切法今菩薩般若以無所得慧照見五蘊等一切法空由此離我法執而得解脫從理論上說以一切法本不可得說明蘊等所以是空從修證上說即以無所得慧所以能達到一切法空性這一句總結以上五蘊等皆空的理由可以遍五蘊等一切法說即如無色無受以無所得故無眼無色以無所得故等

丁二 得般若果

戊一 涅槃果——三乘共果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觀空不是知識的論辨而是藉此以解脫眾苦的所以接著明般若果此明菩薩得涅槃果即三乘共果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觀一切法性空不可得由此能「心無罣礙」如游刃入於無間所以論說『以無所得得無所礙』無智凡夫不了法空處處執有心中的煩惱波興浪湧所以觸處生礙無邊荊棘菩薩離煩惱執障能心中清淨「無罣礙故無有恐怖」恐怖為愚癡心所生起心有罣礙執有我法而患得患失即無往而不恐怖經中說五畏惡名畏惡道畏不活畏死畏大眾威德畏此中結歸究竟涅槃恐怖可約生死說『坦然不怖於生死』[A25]即自然沒有一切恐怖了菩薩了法性空知一切法如幻能不為我法所礙而有恐怖即「遠離顛倒夢想」顛倒即是一切不合理的思想與行為根本是執我執法因此而起的無常計常非樂計樂無我計我不淨計淨以及欲行苦行等惡行夢想即是妄想即一切顛倒想菩薩依智慧行——悟真空理修中道行——遠離一切顛倒夢想消除身心自他物我間的種種錯誤即拔除了苦厄的根本不怖於生死能得「究竟涅槃」涅槃是梵語意譯寂滅一切動亂紛擾到此全無故稱究竟菩薩依般若能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我們如能依此以行解一切法空不但處事待人能因此減少許多苦痛生死根本也可因此而解脫了

戊二 菩提果——如來不共果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但菩薩諸佛也是依此般若而得成佛的凡是證得圓滿覺悟的都名為佛所以經上說這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諸佛」四方四維上下的十方諸佛從最初發心中間修菩薩行直到最後成佛無不是依般若為先導的所以說「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譯無上三藐三菩提譯正等正覺合稱為無上正等覺或無上正遍覺正覺即對宇宙人生真理有根本的正確覺悟聲聞緣覺也可證得但不能普遍菩薩雖能普遍然如十三十四的月亮還沒有圓滿不是無上唯佛所證如十五夜月的圓滿故名無上正遍覺

般若與佛菩提本非二事般若是智慧佛果菩提即無上正遍覺又名一切智在修行期中覺未圓滿名為般若及證得究竟圓滿即名為無上菩提所以什公說菩提是『老般若』諸佛菩提非僅是智慧是以慧為中心融攝佛果一切功德諸佛因地修行時不僅是修般若也修施禪等自利利他一切功德故證果時也證得無邊功德如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無上正遍覺即圓具此一切功德的菩薩依般若證空性以攝導萬行在實證邊能證智與所證理能攝智與所攝行都是超越的依此《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A26]究竟的無上菩提在實相慧的究竟證中是即萬行而離眾相超越不可思議

菩薩修學般若志在證得佛果菩提為什麼此經說菩薩證究竟涅槃不說證菩提呢此因無上正等菩提約究竟圓滿說唯佛能證得而究竟涅槃則不然是三乘共果聲聞阿羅漢菩薩第七地——或說第八地都能證得不過聲聞者至此即以為究竟而菩薩雖了知無分別法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得有諸佛護持及發心度脫一切眾生的本願於是不入涅槃進趨佛果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龍樹說『無生是佛道門[A27]

丙二 喻讚般若德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此是引喻讚德咒是一般印度人所信為有極大妙用的印度教徒以為誦持密咒可以藉咒語裡的鬼神名字和祕密號令解決人力所不可奈何的事凡欲求福息災神通妙用或利益人或損惱人都可從咒力中獲得在無量的咒語中有些效力大的今即引為譬喻讚說般若的功德——《大般若經》意如此所以說「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等大神喻讚般若有極大的力量「大明」喻讚般若的能破一切黑暗愚癡「無上」喻般若為一切法門中最沒有更過其上的涅槃為無等法非一切可及而般若如涅槃所以名為「無等等」《大般若經》中尚有『是一切咒王』[A28]喻讚般若為一切法門之王印度人誦咒不外為了除苦得樂今此般若依之可以離生死苦得涅槃樂離一切苦得究竟樂所以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菩提薩埵以下即總標度一切苦厄的解說此下《大般若經》中缺

乙二 曲為鈍根說方便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此為鈍根人巧說般若愚癡眾生聽聞般若每不易信受反生毀謗這因為深觀妙果過於高上卑劣眾生是不敢希求的尤其是眾生一向執有今聞經中一再說空與他們本心相違極難信受般若法門由此即不易弘傳大概佛滅五百年後特別是在千年以後佛法為了適應時機採取通俗路線或是迎合低級趣味因為這樣才容易使世人信受所以印度的後期佛教為了適合當時印度人的口味大乘經中都附有密咒千年以後密教更不斷高揚這不失為方便適化之一如近人說法每論及近代思想雖所說的不盡合佛義也每每引起近代學者對於佛法的好感同時人們的思想是散亂的而般若慧是要從靜定中長養起來此密咒不加以任何解說一心持誦即能使精神集中而達心專一境的定境也可為引發智慧的方便這種方便佛法裡還不只一種如讀經禮佛念佛等皆是如從慧悟說密咒不可解說而解說起來實與教義一致如「揭諦」是去義「波羅」是到彼岸義「僧」是眾義「菩提」是覺義「薩婆訶」是速疾成就義綜合起來即是去啊去啊到彼岸去啊大眾都去啊願正覺的速疾成就這末一句類似耶教禱詞中的阿門道教咒語中的如律令《心經》的從《大般若經》節出而單獨流行者為了引令鈍根人生信得定等所以以度脫一切苦厄的波羅蜜作成密咒的形式而附以『是大神咒』等之後如解了咒意這不過以大家同脫苦厄同得菩提的願望為結論而已(續明記)


校注

[A1] 民國三六年講
[A2] 《雜阿含經》卷18「苦者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略說五受陰苦是名為苦」(CBETA, T02, no. 99, p. 126, c27-29)
[A3] 鍛【CB】鍜【印順】
[A4]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2(CBETA, T33, no. 1716, p. 695, c27)
[A5]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1(CBETA, T33, no. 1716, p. 685, c21)
[A6] 《大智度論》卷29〈1 序品〉「亦如群盲無導不能有所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導五波羅蜜令至薩婆若」(CBETA, T25, no. 1509, p. 273, a1-3)
[A7] 《太虛大師全書 第十九編文叢》「身心漸漸凝定一日閱經次忽然失卻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靈光湛湛無數塵剎煥然炳現如凌空影像明照無邊座經數小時如彈指頃歷好多日身心猶在輕清安悅中數日間閱盡所餘般若部旋取閱華嚴經恍然皆自心中現量境界伸紙飛筆以似歌非歌似偈非偈的詩句隨意抒發日數十紙累千萬字昱山淨寬等灑然驚異恐同憨山所曾發禪病我微笑相慰示以平常態度遂仍一般饑吃困眠的安靜下來從此我以前禪錄上的疑團一概冰釋心智透脫無滯曾學過的台相宗以及世間文字亦隨心活用悟解非凡」(ref taixu::vol:29;page:p188)
[A8] 《大智度論》卷3〈1 序品〉「諸摩訶衍經《般若》為最大」(CBETA, T25, no. 1509, p. 79, b20-21)
[A9]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7〈57 深奧品〉「空是其義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染寂滅法性實際涅槃須菩提如是等法是為深奧義」(CBETA, T08, no. 223, p. 344, a4-6)
[A10] 《十二門論》卷1(CBETA, T30, no. 1568, p. 159, c22)
[A11]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1(CBETA, T48, no. 2008, p. 351, c9)
[A12]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2 學觀品〉「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CBETA, T05, no. 220, p. 17, c3-4))
[A13] 《中論》卷4〈24 觀四諦品〉(CBETA, T30, no. 1564, p. 33, a22-23)
[A14] 《大智度論》卷71〈51 譬喻品〉「般若及方便——般若波羅蜜能滅諸邪見煩惱戲論將至畢竟空中方便將出畢竟空」(CBETA, T25, no. 1509, p. 556, b26-27)
[A15] 《二諦義》卷3(CBETA, T45, no. 1854, p. 110, c1)
[A16]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9〈26 十地品〉「相與無相無差別入於究竟皆無相」(CBETA, T10, no. 279, p. 205, a14-15)
[A17] 《中論》卷4〈24 觀四諦品〉「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CBETA, T30, no. 1564, p. 33, b11-14)
[A18] 《大智度論》卷15〈1 序品〉「破異相不著一」(CBETA, T25, no. 1509, p. 169, c19)
[A19] 《雜阿含經》卷10(CBETA, T02, no. 99, p. 67, a5)
[A20] 《雜阿含經》卷10(CBETA, T02, no. 99, p. 67, a5)
[A21] 《雜阿含經》卷10(CBETA, T02, no. 99, p. 67, a6-7)
[A22] 《中阿含經》卷24〈4 因品〉「此緣起極甚深明亦甚深」(CBETA, T01, no. 26, p. 578, b16-17)
[A23] (1)《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0〈67 無盡品〉「應以虛空不可盡法觀十二因緣」(CBETA, T08, no. 223, p. 364, c1)(2)《大智度論》卷5〈1 序品〉「癡如虛空不可盡行如虛空不可盡乃至眾苦和合集如虛空不可盡菩薩當作是知作是知者為捨癡際應無所入作是觀十二因緣起者則為坐道場得薩婆若」(CBETA, T25, no. 1509, p. 100, c6-10)(3)《中論》卷1〈1 觀因緣品〉「菩薩坐道場時觀十二因緣如虛空不可盡」(CBETA, T30, no. 1564, p. 1, b28-29)
[A24] 《遺教經論》卷1(CBETA, T26, no. 1529, p. 290, a3-4)
[A25] 《景德傳燈錄》卷1(CBETA, T51, no. 2076, p. 205, a21)
[A26]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1(CBETA, T08, no. 235, p. 751, c24)
[A27] 《大智度論》卷5〈1 序品〉「無生忍是助佛道初門」(CBETA, T25, no. 1509, p. 97, c3-4)
[A28]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28〈30 窣堵波品〉(CBETA, T07, no. 220, p. 151, b4)
上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