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雲集》序目
民國五十八年九月,我重回嘉義妙雲蘭若安住。想到自己寫作的,別人記錄的,也不算少了。文章未必自己的好,但到底費過自己的一番心力。想到虛大師、慈航法師、大醒法師、續明法師等去世以後,由後人來搜集整編,實在並不容易。倒不如自己來編集一下,應該省力得多。同時,已經出版的,或是紙張差,或是字體小,參差不一。不如統一重排,改用新四號字,也讓讀者省一點目力。就這樣,定下了編集為《妙雲集》的決心。
我的作品,體裁不一,長短不一,所以將《妙雲集》分為三編。「上編」,是經論的解說。已經整理出版的,共有八部,現編為七冊:一、《般若經講記》,這包含了《金剛經》及《心經》的兩部講記;二、《寶積經講記》;三、《勝鬘經講記》;四、《藥師經講記》;五、《中觀論頌講記》;六、《攝大乘論講記》;七、《大乘起信論講記》。
「中編」,是專著而篇幅超過十萬字的,現編成六冊:一、《佛法概論》;二、《中觀今論》;三、《唯識學探源》;四、《性空學探源》;五、《成佛之道》;六、《太虛大師年譜》。
「下編」,是短篇的總集,不問是寫的,記錄的,都編在一起。我的思想專一而單純,所以沒有虛大師那樣的多彩多姿。現分編為十一冊,分別的標一書名,其次第與重要內容如下:
一、《佛在人間》:這是過去所曾用過的書名,重於人間佛教的現實利益,從人乘正行而向佛道。除舊有的幾篇外,增入了〈人間佛教緒言〉,〈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人性〉,〈人間佛教要略〉,〈佛法是救世之仁〉等數篇。
二、《學佛三要》:這也是過去所採用的書名。信願、智慧、慈悲——為大乘佛法的三要,學者要不偏不離的去學習。除原有的篇章外,又增加了〈生生不已之流〉;〈心為一切法的主導者〉;〈菩提心的修習次第〉;〈佛教之涅槃觀〉等。
三、《以佛法研究佛法》:這雖然也是過去曾用過的書名,但大大的充實了內容,編入了〈佛教之興起與東方印度〉;〈法之研究〉;〈密教之興與佛教之滅〉;〈大乘是佛說論〉;〈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之關係〉;〈論真諦三藏所傳的阿摩羅識〉;〈如來藏之研究〉等長篇。
四、《淨土與禪》:這一冊以〈淨土新論〉為主體,更增入〈東方淨土發微〉,〈念佛淺說〉,〈東山法門的念佛禪〉等。
五、《青年的佛教》:在〈青年佛教與佛教青年〉外,加入〈初級佛學教科書〉及〈高級佛學教科書〉。
六、《我之宗教觀》:本書所編集的,有〈我之宗教觀〉,是通論一切的。〈中國的宗教興衰與儒家〉,〈修身之道〉,〈人心與道心別說〉,是論到儒家與道家的。〈上帝愛世人〉,〈上帝愛世人的再討論〉,〈上帝與耶和華之間〉,是我對基督教的一點認識。
七、《無諍之辯》:這都是有關批評與討論的文字。有〈評熊十力的新唯識論〉;評胡適的〈神會與壇經〉。〈評精刻大藏緣起〉,〈空有之間〉,是對內院歐陽竟無及王恩洋居士的。〈敬答議印度之佛教〉,是與虛大師商討的。有關〈大乘三系〉的兩篇,是與學友默如法師的討論。〈佛法有無共同佛心與絕對精神〉,〈與巴利文系學者論大乘〉,是立足於中期的大乘佛教,而對前後兩極端的研討。〈談入世與佛學〉,想喚起佛教徒的自覺,不要一直滑向世俗中去。
八、《教制教典與教學》:這是與當前佛教問題有關的。有關教制的,如〈中國佛教前途與當前要務〉;〈建設在家佛教的方針〉;〈關於素食問題〉。〈僧裝改革評議〉,是有關僧裝改革運動的二篇之一。關於教典的,如〈編修藏經的先決問題〉。關於教學的如〈論僧才之培養〉,〈學以致用與學無止境〉等。
九、《佛教史地考論》:這一冊的篇幅比較多,除曾經單行的〈中國佛教史略〉,〈佛滅紀年抉擇談〉而外,還有許多史地的考論。如〈印度佛教流變概觀〉;〈北印度之教難〉;〈大乘經所見的中國〉;〈龍樹龍宮取經考〉;〈楞伽經編集時地考〉;〈漢明帝與四十二章經〉;〈世親的年代〉;〈玄奘大師年代之論定〉等。
十、《華雨香雲》:這一冊,編集了「雜記」,「隨筆」,「序跋」,「讚德」,「哀思」,「碑記」等文字。重要的有〈雜華雜記〉;〈華雨集〉;〈英譯成唯識論序〉。有關紀念虛大師的五篇,可為瞭解虛大師精神的參考。
十一、《佛法是救世之光》:這是末後一冊,將雜餘的編集在一起。這一冊大半是講稿,或是對釋迦、彌勒、觀音、地藏菩薩的聖德與法門的讚揚。或是針對世俗的淺見與誤解,如〈切莫誤解佛教〉;〈美麗而險惡的歧途〉;〈舍利子釋疑〉等。或是介紹佛教世界的一角,如〈菲律賓佛教漫談〉;〈泰國佛教見聞〉。本冊也有簡要深刻的文字,如〈中道之佛教〉;〈大乘空義〉;〈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生的意義何在〉等。
《妙雲集》編集了我的作品,但不是完全的,這可以分別來說:
一、我第一部出版的,以文言寫成的《印度之佛教》,表達了我對佛法的信念。從佛教史的發展中去理解佛教,理解佛教正常的或偏激的發展,或世俗的適應。在佛教的發展中,認清我們所應承受的佛法的特質,正常的積極的部分,以適應時機,救濟苦難的現代。這是我所不能完美達成的,但從事教理、教史的條理考證,成為我報佛深恩的唯一願望!這部書沒有編入《妙雲集》,僅節錄〈印度佛教流變概觀〉;〈密教之興與佛教之滅〉——兩章,分別編入下編。為什麼沒有編入?我想拆散這部書,發心以語體文重寫,引用種種文證,寫成多少部;然後綜合起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就是想寫而已經寫成的兩部。這兩部書,用老五號字,精裝,自成一類,都不在《妙雲集》之內。以後再寫《印度之佛教》的部分,都將與上二書一樣。
二、去年寫了一部從印度禪到中華禪的發展過程,題為《中國禪宗史》的,也不在《妙雲集》內。這部書的寫作,是偶然的,從來沒有想這樣的,只能說因緣了。這是理解中國佛教史的一個重要部分。
三、來臺灣以前的文稿,散失的已經散失了。來臺以後而曾發表過的,大都編在《妙雲集》內,但也有例外的:1.〈藥師琉璃光〉(《海潮音》三十五卷),已編入《藥師經講記》。〈寶積經述要〉(《海潮音》四十三卷),已編入《寶積經講記》。《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序》(《海潮音》四十九卷),《成佛之道.序》(《香港佛教》),都已編在書裡;所以不再編入,以免重複。〈論部之不同名稱及其意義〉;〈迦旃延子與發智論〉;〈佛陀跋陀羅傳來之禪門〉;〈佛教的文藝大師——馬鳴菩薩〉:這四篇(《海潮音》四十二卷),都已編入《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還有〈藥師經開題〉(《海潮音》三十九卷),內容不出〈藥師琉璃光〉及〈東方淨土發微〉,所以就捨去了。曾發表於《文史》的〈秦漢之佛教〉,已簡略而改寫為〈漢明帝與四十二章經〉,所以也就不再存錄。2.《海潮音》卷四十五,有〈論提婆達多之破僧〉。卷四十六,有〈阿難過在何處〉;〈佛陀最後之教誡〉;〈王舍城結集的研究〉;〈論毘舍離七百結集〉。這五篇,都有關於印度佛教的早期史實。沒有編入《妙雲集》,預備在寫《佛陀及其弟子》;《部派佛教之開展》時,把它採錄(或改寫)進去。3.有些法語之類,沒有保存必要,一概不取。《妙雲集》就這樣編定了。
《妙雲集》的刊行,始於民國五十八年冬,到全部印出算來已四年了(中間同時刊印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及《中國禪宗史》)。印費方面得星洲法坤師、陳慧中居士;香港邵黃志儒及謝慧輪居士;臺灣曾慧泰居士等的樂助。校對督印方面由慧潤、性瀅、依道師負責進行。在全書完成的時候,謹對給予財力、心力的護持者致深摯的謝意!
全書的目次如下:
- 上 編
- 一 般若經講記
- 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 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 二 寶積經講記
 - 三 勝鬘經講記
 - 四 藥師經講記
 - 五 中觀論頌講記
 - 六 攝大乘論講記
 - 七 大乘起信論講記
 
 - 一 般若經講記
 - 中 編
- 一 佛法概論
 - 二 中觀今論
 - 三 唯識學探源
 - 四 性空學探源
 - 五 成佛之道
 - 六 太虛大師年譜
 
 - 下 編
- 一 佛在人間
- 1 佛在人間
 - 2 人間佛教緒言
 - 3 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
 - 4 人性
 - 5 人間佛教要略
 - 6 從人到成佛之路
 - 7 佛法與人類和平
 - 8 佛法是救世之仁
 - 9 佛教的財富觀
 - 10 佛教的知識觀
 - 11 佛教的戰鬥觀
 - 12 一般道德與佛化道德
 - 13 佛教與教育
 - 14 發揚佛法以鼓鑄世界性之新文化
 
 - 二 學佛三要
- 1 學佛之根本意趣
 - 2 生生不已之流
 - 3 心為一切法的主導者
 - 4 學佛三要
 - 5 信心及其修學
 - 6 菩提心的修習次第
 - 7 慈悲為佛法宗本
 - 8 自利與利他
 - 9 慧學概說
 - 10 解脫者之境界
 - 11 佛教之涅槃觀
 
 - 三 以佛法研究佛法
- 1 以佛法研究佛法
 - 2 佛教之興起與東方印度
 - 3 「法」之研究
 - 4 密教之興與佛教之滅
 - 5 大乘是佛說論
 - 6 略說罽賓區的瑜伽師
 - 7 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之關係
 - 8 漢譯聖典在世界佛教中的地位
 - 9 論真諦三藏所傳的阿摩羅識
 - 10 如來藏之研究
 - 11 阿陀那與末那
 - 12 欲與離欲
 
 - 四 淨土與禪
- 1 淨土新論
 - 2 念佛淺說
 - 3 求生天國與往生淨土
 - 4 東方淨土發微
 - 5 宋譯《楞伽》與達磨禪
 - 6 東山法門的念佛禪
 
 - 五 青年的佛教
- 1 青年佛教運動小史
 - 2 青年佛教參訪記
 - 3 初級佛學教科書
 - 4 高級佛學教科書
 
 - 六 我之宗教觀
- 1 我之宗教觀
 - 2 中國的宗教興衰與儒家
 - 3 修身之道
 - 4 人心與道心別說
 - 5 上帝愛世人
 - 6 《上帝愛世人》的再討論
 - 7 上帝與耶和華之間
 - 8 我怎樣選擇了佛教
 
 - 七 無諍之辯
- 1 評熊十力的《新唯識論》
 - 2 神會與壇經
 - 3 評〈精刻大藏緣起〉
 - 4 空有之間
 - 5 敬答〈議印度之佛教〉
 - 6 大乘三系的商榷
 - 7 讀〈大乘三系概觀〉以後
 - 8 佛法有無「共同佛心」與「絕對精神」
 - 9 與巴利文系學者論大乘
 - 10 禪宗是否真常唯心論
 - 11 談入世與佛學
 
 - 八 教制教典與教學
- 1 泛論中國佛教制度
 - 2 中國佛教前途與當前要務
 - 3 從「中國佛教協會」說起
 - 4 僧裝改革評議
 - 5 僧衣染色的論究
 - 6 建設在家佛教的方針
 - 7 關於素食問題
 - 8 編修藏經的先決問題
 - 9 佛書編目議
 - 10 論僧才之培養
 - 11 論佛學的修學
 - 12 談修學佛法
 - 13 學以致用與學無止境
 - 14 福嚴閒話
 
 - 九 佛教史地考論
- 1 中國佛教史略
 - 2 印度佛教流變概觀
 - 3 佛滅紀年抉擇談
 - 4 論佛滅的年代
 - 5 紀念佛誕說佛誕
 - 6 龍樹龍宮取經考
 - 7 《楞伽經》編集時地考
 - 8 文殊與普賢
 - 9 護法韋馱考
 - 10 大乘經所見的中國
 - 11 從一切世間樂見比丘說到真常論
 - 12 北印度之教難
 - 13 論笈多王朝的王統
 - 14 世親的年代
 - 15 漢明帝與《四十二章經》
 - 16 玄奘大師年代之論定
 - 17 點頭頑石話生公
 - 18 佛鉢考
 - 19 釋伽羅王盧頭陀摩
 - 20 阿梨車毘伽的自移塔
 
 - 十 華雨香雲
- 1 平凡的一生
 - 2 雜華雜記
 - 3 華雨集
 - 4 中華大藏經序
 - 5 《楞嚴經攝論》、《楞嚴經研究》合刊.序
 - 6 法句序
 - 7 英譯成唯識論序
 - 8 影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記
 - 9 勝鬘夫人經講記序
 - 10 哌㗘文集序
 - 11 中國佛教哲學概論序
 - 12 序佛教時論集
 - 13 佛學論文集序
 - 14 評新唯識論自序
 - 15 慈明寺同戒錄序
 - 16 善生精舍序
 - 17 華嚴寺刻經處募捐啟
 - 18 清念上人傳
 - 19 法舫法師行傳
 - 20 大醒法師略傳
 - 21 向近代的佛教大師學習
 - 22 革命時代的太虛大師
 - 23 我懷念大師
 - 24 太虛大師菩薩心行的認識
 - 25 略論虛大師的菩薩心行
 - 26 悼念守培上人
 - 27 悼法舫法師
 - 28 我對慈航法師的哀思
 - 29 懷念長老、想起佛教
 - 30 讚泉公和尚之功德
 - 31 一代耆德邈兮難尋
 - 32 悼念續明法師
 - 33 護國淨覺輔教大師章嘉呼圖克圖舍利塔碑記
 - 34 虛雲老和尚舍利塔碑銘
 - 35 性公老和尚舍利塔四眾海會塔記
 - 36 祝性願老法師七秩大壽
 - 37 子寬居士八十壽序
 - 38 掩關遙寄
 - 39 淨業頌
 
 - 十一 佛法是救世之光
- 1 佛法是救世之光
 - 2 佛為救護我們而來
 - 3 降魔的方法
 - 4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
 - 5 皆大歡喜
 - 6 觀世音菩薩的讚仰
 - 7 修學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
 - 8 地藏菩薩之聖德及其法門
 - 9 中國佛教各宗之創立
 - 10 中國佛教之特色
 - 11 三論宗風簡說
 - 12 從學者心行中論三乘與一乘
 - 13 中道之佛教
 - 14 佛學的兩大特色
 - 15 教法與證法的仰信
 - 16 大乘空義
 - 17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18 《法印經》略說
 - 19 論三世因果的特勝
 - 20 生死大事
 - 21 廣大的易行道
 - 22 為居士說居士法
 - 23 新年應有新觀念
 - 24 紀念佛誕話和平
 - 25 放下你的憂苦
 - 26 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
 - 27 人生的意義何在
 - 28 切莫誤解佛教
 - 29 誰是糊塗蟲
 - 30 美麗而險惡的歧途
 - 31 舍利子釋疑
 - 32 從金龍寺大佛說起
 - 33 菲律賓佛教漫談
 - 34 泰國佛教見聞
 - 35 《海潮音》之意義及其旨趣
 - 36 關於《海潮音》的話
 - 37 新年的舊希望
 - 38 佛化音樂應有的認識
 - 39 受戒難、受戒以後更難
 - 40 政治經濟等與佛法
 - 41 論「西方不是菩薩所應去的」
 - 42 〈普陀山誌奇〉的來歷
 - 43 須彌山與四洲
 
 
 - 一 佛在人間
 
【經文資訊】《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第 1 冊 No. 1 般若經講記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1-12-09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所編輯
【原始資料】印順文教基金會提供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