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五
住持章第五
述曰。住持者。主持佛法之名也。叢林立住持者。藉人持其法。使之永住而不滅也。夫法者。大聖之道也。戒定慧者。持法之本也。僧園眾務者。持法之事也。本立而事乃治。事治而本愈固。故住持之人。其關係最重大也。粵稽靈山住持。大迦葉統之。竹林住持。舍利弗主之。自佛教入中國肆百年。而達磨至。又八傳而至百丈。其時唯以道相授受。雖與眾同居。而規則簡略。儀文未備。未有禪宗住持之名。百丈以禪宗寖盛。上而王臣。下而士庶。皆嚮風問道。統宗會元。勢不能不專於一人。而此一人者。苟不稱其位。則道不明。不崇其體。則法不立。於是始奉出類拔萃之一人。為禪宗住持。而稱之曰長老。以齒德俱尊也。復作廣堂。以居其眾。設兩序。以分其執。而制度粲然矣。然住持之體雖尊。至於作務。猶與眾均其勞。賢如百丈。而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節。則住持之義可知。故當其時。由眾所推。或命之官。而猶有辭聘。舉而不赴者。誠重其任。而無所希慕於其間也。至於今。則庾廩之富。輿僕之安。皆住持私之。無怪乎貴鬻豪奪。視若奇貨矣。嗚呼。住持苟非其人。一寺廢蕩。且遺害於後世。至於數十百年。而不可復。豈細故哉。後之舉其人者。幸審之。處其位者。宜慎之。誠得其人。以居其位。則明道立法。分執蒞事。一切成辦。
上堂
凡上堂。預日下午掛牌。(牌云)啟請。
△或晚課下殿。或晚二板。或開小靜。客堂鳴序板三陣。集眾。預俻序䞋。知客令請主向上。拜眾僧三拜[A1]已。知客白眾云。(今某省某府。某縣某姓名護法來寺。特請兩序。恭詣方丈。啟請和尚。明日上堂)白[A2]已。悅眾鳴引磬二下。眾問訊。兩序先至方丈。左右排立。次使照客捧香儀。置方丈法座上。次知客領請主執香。至方丈。侍者通白住持。持臨座。眾僧隨具一拜。仍兩傍站定。知客令請主中央拜[A3]已。退後。知客居中一觸禮合掌白云 (仰白和尚。大慈忍聽。今有某省某府某縣。某甲護法。為某事來山飯僧。謹同兩序大眾。懇請和尚。明日上堂。為眾說法。惟願和尚。不吝慈悲。默然允許。懇禱之至)白[A4]已。一拜。知客歸本位立。請主再上香。設拜。住持默允。禮畢。維那云。兩序大眾師。頂禮和尚。眾隨具一禮。禮畢。末後先行。回客堂。請主謝畢眾回堂。 次日早粥二板。(再鳴序板。集眾上方丈。請主上香與前同。請後。堂師回堂)當值侍者。搭衣持具。傳上堂牌。至禪堂門外。鳴小板二下。暫立。待堂師齊站班。侍者進堂。捧牌立中。上舉[A5]已。香燈師接牌。供於禪堂佛前。侍者行十方禮。出堂。維那令香燈師。捧牌送法堂前。(或大殿前)正中懸掛。即舖設法座。午梆開靜。香燈師徐徐鳴七星鍾。大眾齊至法堂。方可結椎。燒香侍者傳爐。置法座上。排檀香三瓣在案上。俟住持拈香用。復轉下。行十方禮。禮圓。鳴鐘擂鼓。大眾分左右班走。鳴引磬上方丈迎請。眾集請主上香。設拜。以及兩序禮畢。維那呼(末後先行)。客堂預請二位為末首領。眾行不可參差。其引磬。在執拂侍者之前。次捧爐。次執具。記錄。共四人。次請主執香。次住持執如意。而拄杖隨住持後。餘人俱隨後。眾至法堂。(或殿上)左右排立。知客與請主。側立於下。住持至中間問訊。登座。侍者立左右。維那鳴磬一下。鐘鼓齊歇。唱香讚。知客領請主上香。設拜。住持拈香。侍者接香插爐。唱奈麻雲來集菩薩摩訶薩。至第三遍上。加海會二字。唱畢。維那呼展具。(頂禮和尚)尚答(不展具)。眾隨具一拜。禮畢。起具。照位對立。左右悅眾輪次。鳴引磬三陣。燒香侍者拈香三派。展大具。三拜。次眾侍者齊展具三拜。起具問訊。歸位[A6]已。維那鳴磬三下。又壓磬[A7]已。白椎云。(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義)。鳴磬一下。住持垂示。隨機開導。座下欲叩問。須誠謹真實參究者。出眾。向座隨具一拜。起具。合掌問之。語首須清朗和雅。問答畢。住持說法。或住持不垂釣。即不出問。待上座說法竟。維那白椎云。(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鳴磬一下。即呼(展具頂禮和尚。尚答不展具)眾隨具一拜。禮畢。呼(末後先行)眾出。爐。杖。拂。如前隨後。至方丈。知客領請主禮謝和尚。及兩序[A8]已。眾僧向上。維那呼(展具。頂禮和尚。尚答不展具)眾隨具一拜。禮畢回堂。侍者齊出班。頂禮和尚。或免禮。上供等事。見下飯僧儀軌 聖節。元旦。佛誕成道。結冬。解夏。無齋亦上堂。監院為請主。事儀同上。唯無香信序䞋齋䞋公䞋等。凡上堂等佛事。冬月眾去帽(施主請陞座。儀同此)。
晚參小參(附五參)
住持日用。宏法為務。除不時上堂外。朔聖說法。必不可怠。若五參陞座。兩序至座下。徑歸班立。住持登座不拈香。又所謂參者。凡集眾開示。皆益於參。古人匡徒。使之朝夕咨叩。無時而不激揚此道。故每晚必參。謂之晚參。或早課後。眾上方丈。儀同上堂謂之小參。又凡遇結制。解制。冬夜歲夜。對靈等。皆說小參。初無定所。看眾多少。或就方丈。或就法堂。在齋堂前。預掛小參牌。如四時八節。請班首於課完。在大殿秉拂亦可。亦須預掛秉拂牌。牌邊另貼紅紙一條。請某某大師。
證義曰。昔汾陽昭禪師。住汾州太子院。以并汾地苦寒。故罷夜參。有異比丘。振錫而至。謂師曰。會中有大士六人。奈何不說法。言訖。昇空而去。師密記以偈云。胡僧金錫光。為法到汾陽。六人成大器。勸請為敷揚。時楚圓。守芝。號上首。楚圓。即慈明也。後住石霜時。揚岐會公為監寺。勸請夜說法。慈明曰。暮而升座。從何得此規繩。會徐對曰。汾州晚參。非規繩乎。慈明頷之。
朔望(附茶話)
每月十四三十放假。集禪堂前剃頭。淨衣。午飯後開小靜洗浴。晚課畢。禮祖上方丈。或說晚參。回堂聞鼓。聲吃普茶。聽宣規約。回堂。方丈另請兩序茶。一則察問學人見解。二則評論常住去事(依律。布薩在此二日)。
朔望早課傳爐祝 聖祈禱。維那喝雲集。禮祖上方丈。小參。與元旦相彷。唯禱四聖。在大殿唱讚佛偈[A10]已。接念佛時。大悅眾。同鳴法器數人。然後出殿。到四聖前。呪讚祈禱。早粥時。客堂掛上供牌。(牌云)大眾師聞鼓聲。齊詣大殿。及四聖前。并影堂上供(餘見前祝釐章。景命四齋中說。及見後大眾章。布薩條詳明)。
入室請益
每月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日。方丈掛入室牌。入室者。乃師家勘辯學人。䇿其未至。正其邪執。如金爐煉金。鉛汞不存。玉人治玉。碔砆盡廢。不拘昏曉。不擇處所。皆可行之。學人入室請益。必須誠心搭衣持具。先白維那[A11]已。悅眾領至室外立。侍者彈門三下。通白住持。住持允。則領學者進室展大具。三拜。長跪合掌。乞求開導。將自己平生參學。盡情發露。毫無隱藏。不得自己妄逞知見。狂造異說。胡言亂語。和尚自然慈心。痛為針劄。提持進步。開示畢。起立拜謝。退出。向侍者問訊。回堂。不可放逸自恣。空延歲月。孤負平生發心參學之志。
證義曰。入室之事。學者須真實請益。師家須婆心指點。方為不負。若學者參學不實。師家道眼不明。縱然依樣畫貓兒。實應酬故事而[A12]已。近日諸方。除一二真修禪林外。并入室事。亦少行之。尤可慨也。
巡寮
古規每逢初三。二十八。念誦仁王等。一年四節巡寮。僧堂前掛巡寮牌。報眾。各寮中央。設住持位備拈香。及茶湯。伺候住持至。鳴小板。集本寮眾。於門外排立。問訊。隨住持入寮。寮主燒香敬住持。同眾一拜。問訊而坐。住持詢問老病。點檢寮舍缺乏。敘話而起。眾當展坐具。拜謝臨訪。免則問訊相送。或朔望巡寮。則不掛牌。今則四節巡寮。三八念誦。俱不行。每逢朔聖。祈禱四聖等處。以代念誦。至於巡寮之事。住持每日早晚課誦念佛時。禮合寺各堂聖像。隨便詢老問病。檢點院事。
證義曰。僧祇律云。世尊以五事故。五日一按行僧房。一。恐弟子著有為事。二。恐著俗論。三。恐著睡眠。四。為看病僧。五。令年少比丘。觀佛威儀。生歡喜故。今住持遵佛遺儀。故亦巡寮也。
普說
普說起止之儀。與小參彷彿。小參唯住持說。語須直截。類於上堂。普說語有多種不同。住持說者。或遇告香。或夏前告香。或中夏。或特為某事。或因請開示。或為求決疑。或為行者說。或警䇿於學者。或激揚於古道。故文長義足。名普說也。抑或命人人各說。隨其語言。而勘辯之(記錄即用紙。正楷寫法語實貼齋堂廊下)。
告香
(古之叢林。依律結夏。每夏前告香。未預告香。不許入室。其告香在方丈。或法堂。今則禪宗。於結冬貼單日。早粥客堂掛牌。牌云)告香。(小食二板後。鳴大鐘三下。庫司到韋䭾座前。設供。香燭煇煌。候禪堂止靜開小靜。合院大眾。搭衣持具。齊詣韋䭾殿左右。次序集[A13]已。住持拈香。維那)舉奈麻香雲葢菩薩摩訶薩。(三遍。照常上供畢。齊展具三拜[A14]已。仍對面立。住持高聲白眾云) 暗室虧心。神目如電。善惡報應。似影隨形。但有早遲。終無漏網。謹白大眾。各諦思惟。惟兢惟惕。戒之慎之。(白[A15]已。至韋天前。拈香三派。三拜。長跪。合掌。高聲告白)我住持(某甲)。若叢林不治。法輪不轉。尅眾益己。侵損常住者。使我現生之內。折祿減壽。惡疾纏身。或遭惡難。示報大眾。臨命終時。墮落三途。諸惡趣中。唯神鑒臨。以警來者。(自下諸誓。各須預熟。以便告香。告[A16]已。一拜。退立本位。四班首。同至韋天前。居中拈香。齊拜[A17]已。長跪。合掌。齊聲告曰)我首眾(某甲)。若三業不勤。四儀不肅。恣縱威暴。辜負常住者。使我現生云云。(告[A18]已。一拜。退立本位。下皆同此。次維那拈香三派。三拜。長跪。合掌。高聲白曰)我維那(某甲)。若私心偏護。規勢欺壓。辜負眾人。不盡執事。使我現生云云。(次都監。監院。副寺。衣鉢等。凡財帛飲食經手者。齊至韋天前。居中者拈香三派。齊三拜。長跪。合掌。高聲告曰)我監院(某甲)。若容眾量窄。愛眾心薄。侵公益私。瞞昧因果者。使我現生云云。(次知眾。知客。僧值等。凡調眾辦事者。齊至同上)我知眾(某甲)。若憎貧愛富。重俗輕僧。過費常住。圖自適意者。使我云云。(次禪堂清眾某甲等。若人多。十人一班。齊至同上)我清眾(某甲)。若懈怠偷安。不辦[A19]己事。虗消信施。辜負常住者。使我云云。(次列執等。亦十人一班。齊至同上)我列執(某甲)。若不盡本執。有誤眾人。費常住物。而取自安者。使我云云。(合院人俱告香[A20]已。仍左右對立。合掌。悅眾鳴小魚子。誦梵網經不發誓願二戒)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若佛子。常應發一切願。孝順父母師僧。願得好師。同學善知識。常教我大乘經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使我開解。如法修行。堅持佛戒。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若佛子。發十大願[A21]已。持佛禁戒。作是願言。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復作是願。寧以熱鐵羅網。千重周帀纏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一切衣服。復作是願。寧以此口。吞熱鐵丸。及大流猛火。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百味飲食。復作是願。寧以此身。臥大猛火羅網。熱鐵地上。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種床座。復作是願。寧以此身。受三百鉾[A22]刺身。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味醫藥。復作是願。寧以此身。投熱鐵鑊。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千種房舍。屋宅。園林田地。復作是願。寧以鐵鎚。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微塵。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恭敬禮拜。復作是願。寧以百千熱鐵刀鉾。挑其兩目。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視他好色。復作是願。寧以百千鐵錐。劖[A23]刺耳根經一刧二刧。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聽好音聲。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嗅諸香。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斷其舌。終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味淨食。復作是願。寧以利斧斬斫其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著好觸。復作是願。願一切眾生成佛。菩薩若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誦畢。齊聲唱回向偈曰)叩禱韋天尊。威靈賞罰明。善良多降福。奸惡盡遭橫。叩禱韋天尊。威靈賞罰明。公忠多降福。私曲盡遭橫。叩禱韋天尊。威靈護叢林。有人壞規矩。立刻殃其身。叩禱韋天尊。嚴査真假情。現前告香者。誓要記分明。叩禱韋天尊。嚴査眾誓盟。一句應一句。句句報分明。佛說梵網經。有發誓願戒。持戒因此勵。破戒因此醫。若說心存正。何必用立誓。飾此言詞人。欲安心取利。怕立神前誓。何須住叢林。韋天杵可畏。須謹莫自欺。負心人告香。硬著頭皮來。叩禱神靈顯。加他三倍灾。叢林若將衰。奸邪漸進來。叩求神聖力。速賜剪除開(誦畢。舉韋䭾贊。大眾三拜。起具。各回本處。晚課畢。巡寮。又新住持入院後。執事請定。為眾告香。然後開堂告香回後。住持命侍者。令客堂掛普說牌。其儀軌。與小參彷彿。住持為眾開示。下座[A24]已。或命班首。乃至參頭止。挨次一一激揚此道。即以此勘排學人)。
證義曰。告香立誓者。誓。是必固之心。始行心弱。宜須防持。故發願誓。以自防也。若誓願心意不發。道何由成辦乎。增一阿含。三十八經云。比丘不發誓願者。終不成佛道。誓願之福。不可稱計。得至甘露滅盡之處。故護持叢林。必須告香。以表清白。然清白與否。唯己自知。人不及知。人雖不知。神實知之。倘有愚僧。誑妄對神。自謂神是泥木。或可欺瞞。欲望僥倖。逃於惡報。縱使暫時未報。終必受殃。無能逃者。可不懼哉。或曰。願。多期望之語。誓。類呪詛之辭。似非修行所宜。答曰。誓。願中之勇烈意也。呪詛。怨中之毒害意也。奈何以勇烈為毒害乎。即如四宏誓。非誓乎。菩薩修行。非四誓。則成佛無基。亦將以為呪詛而疑之乎。總之告香之典。關係於叢林不小。告香行。而人人知懼。縱有飾詞者。亦寡矣。告香廢而梟鸞不別。縱有特立不變者。亦寡矣。故叢林將興。告香行也。叢林將衰。告香廢也。興衰之機於是卜之。愚菴摭古云。慈航朴禪師。主天童二十年。食不背眾。雖病不違。奉己甚約。待眾甚豐。有小師。知庫畢。歸。拜師曰。某竭力營轉。增一倍贏。不敢自有。納之常住。朴怒曰。汝所贏者。悉從巧取。不義之物。常住淨財。容汝不義物乎。不納。併逐其人。噫小師私財。納之常住。[A25]已罕見聞。猶怒不納。併逐其人。守斯。告香。清之至矣。古道若是。堪作師表。告香者知之。
念誦
凡念誦。或常住自辦。或施主發心。俱當預定。今約施主例。尊官到。知客同住持迎接。(儀見後說)若非尊官。客堂接待。(與飯僧同)預日設壇嚴淨。(乃至滿散。見祝釐章)掛牌。(牌云)本月(某)日(某)職(某)護法。為(某)事。誦(某某)經。頂禮(某)懺。共若干日。諸師挨次輪日。每日幾名。開列於左 (某甲)首座師。 (某甲)西堂師(云云)。
△或逐日輪差。或三日一換。從班首至清眾。內外均派。嚴淨時。經師先上方丈。頂禮和尚。請開示[A26]已。進壇。知客請施主拈香。嚴淨[A27]已。知客呼(請主禮謝眾師三拜)。各回。若係尊官。則從權免禮。次日開經。知客令請主拈香。正日宣疏上供。圓滿上方丈回復。凡經懺師。不許在外應酬。其經䞋。公䞋等。隨各家古例。
原本。念誦條後。接水陸規約九門。今移於後。另卷。
(附)念誦規約(凡十一條)
古之叢林。高蹈絕俗。除祝𨤲外。不通應酬。政為大事不明。剪爪不暇。那肯應酬。散其道念。又若自未度。何以度人。故經云。瑜伽一事。乃登地菩薩。利生之事。非初心凡夫所宜。然恐叢林淡薄。缺乏所須。衲子懈修。法門衰減。不得[A28]已。乃略應念誦。必也進壇。生道場想。對經像。如對佛想。誦其文。思其義。行其事。踐其實。必使身與口合。口與心合。不昏沉。不散亂。不懈怠。不貪利。知因果。知慚愧。競競業業。若是。則不期度人。而自度人。不期利益。而自利益。所謂。人以財與我。我以法與人。等施無異。猶可權為。若鼓橐籥。(不出聲也。或不識字)而看經。舂杵碓(不觀想也。全無誠意)而禮懺。身對尊像。而目視他方。口誦經懺。而心存別念。如是。必招現前叢林道衰。未來自靈受苦。使自利利他之法寶。反成自誤誤人之罪案。可不慎哉。所有規約。謹陳於左。
- [A29]誦經人。先日見牌上有名。即沐浴。次早誦經懺。須眼到。口到。心到。不得於誦經懺時夾閒雜語。亦不得經住便說話。若雜談戲笑於經懺中。罰銀壹錢八分。在經懺歇後戲談者。罰銀八分。
- [A30]念誦時。不得回頭轉腦。看人看物。一心稱念。字字分明。不出聲者。完時罰重念過。嚴淨不至者。罰銀三分。誦過一頁方至者。罰銀六分。經懺須補誦。
- [A31]主法人。不得散心妄想。宜一一依文。精誠作觀。
- [A32]表白人。不得急遽簡略。宜一一依文。次第宣誦。其鐘鼓等亦宜莊雅。不宜繁碎。
- [A33]經懺及施食等。不得法事未竟。先收佛像莊嚴器物。
- [A34][A35]施食。要一一依文。精誠結印。誦呪。作觀。三業相應。不得含糊彈舌。急促了事。白文亦然。
- [A36]內外香燈行人。俱要誠潔。火燭小心。水陸堂中。尤宜加倍慎重。
- [A37]香燭供果等。倘落地者不用。[A38]已供過者亦不用。
- [A39]蔬菜飯食等。必熟得味。不得填底。不得用乾物生物。
- [A40]犯鬬諍者。罰銀八分。因爭失威儀者。罰銀一錢八分。不服者出院。所罰之銀。另簿記數。待修補經懺佛像用。
- [A41]庫房要用心打點整理。合用諸物。不得苟簡。
○以上條約。須信受遵持。不然。自取殃禍。現有清規罰汝。後復決有因果。可不慎哉。
○年月日○住持(某甲)重錄。
證義曰。凡有念誦。為轉法輪。邇來僧眾。此多苟簡。罪戾不小。雲棲法彚云。昔烏鎮。利濟寺。有僧。師徒二人。俱稱謹厚。記以經懺者。日益眾。因致饒裕。而悋嗇。不自享用。亦不布施。後得疾。族人迎歸調治。俄而謝世。平生積貯。盡為族有。十年後。現夢於所親曰。經懺未完。陰府考較甚急。苦不可言。世人所傳。電閃光來。認字讀還。信不誣也。筆之以誡夫應緣者。又云。水陸。頭尾相連。經懺。接繁不斷。求經次。汲汲如選官。請經師。忙忙如報喜。經懺日興。道德日衰。叢林至此。不振甚矣。可為浩歎。
設斛
凡清明。中元。十月朝。除夕。設斛祭先。即日下午。客堂懸牌。(牌云)是晚某節良辰。于法堂設斛。(或施主有事。隨改)中座堂頭和尚。(或班首代。隨改)表白。(某甲)師。(某甲)師。共四位。侍座。(某)師。(某)師。共二位。
△中座。於權執。班首中選舉。表白。於客堂。藏寮。侍寮。悅眾。輪派。或有䞋資。中座。表白。侍座。寫疏。知客。厨房。值壇香燈。茶頭。照客。辦供等。俱照各家舊例。
證義曰。設斛之事。至於今日。其譌多矣。略言有十。按密部儀軌。將欲施食。當先結界。以成淨地。結界之法。用木四方定椿。以繩攔之。使人畜不得進界。然後設施食壇。鬼神壇。俗呼寒林臺。又呼孤魂臺。及設兩旁薦位於界內。其施食壇。至孤魂壇。中間用白布三疋。作三道寶街。待戌時初。法師同表白。先持大悲呪。四方灑淨水。想此界內。以神呪力。及觀想力。變成淨地。以為壇基。誦呪三遍[A42]已。法師施食壇前。中間立定。表白輔弼左右。法師隨想界內。淨地廣大無邊。眾動鼓鈸。用七星板。如唱阿彌陀佛身金色腔。齊唱淨地偈云。一切方隅所有地。瓦礫砂磧等皆無。琉璃寶地平如掌。柔軟微妙願安住。猶如極樂國莊嚴。妙寶為地眾花敷。園林池沼無缺少。以大法音願具足。從出世間復能現。種種七寶之所成。無量光明遍照處。諸佛菩薩願安住。唱畢。煞下鼓鈸一陣。法師自舉偈云。先結大輪明王印。加持壇場悉清淨。我今依教誦密言。令我所作皆成就。白[A43]已。即默誦大輪明王呪。二十一遍。呪詳施食儀軌。呪畢。即起香云云。茲者密部絕響。結界不行。其譌一也。
○又準本經。佛說是摩伽陀國所用之斛。此食。此水。量同法界。食之無盡。今據我國。一斛。當五斗。凡施食。應用五斗米飯。以成飯山。五斗桶煑熟得味菜。以成菜山。五斗缸清潔冷水。以成乳海。方合佛制。祀孤[A44]已。次日清晨。將此菜飯。分為三分。一施水族。即放生池。或大河海。二施毛羣。即放生所。或山野處。三施他方。即乞丐流。或貧苦人。若無放生處。即施遠地貧苦者。近見飯不滿一杯。菜不敷一筯。或詰之以食太少。則曰七粒遍十方。而水全無。殊不知七粒遍十方。是僧眾二時臨齋。出生之法。乃常行之。其勢不能多。施食。則專為此事而設。故須事相全俻。依佛敕。用摩伽斛法。故云設斛修齋。加以神呪法力。能令一食。變無量食。充足河沙品類。皆得飽滿。又恐眾類。以貴輕賤。以強陵弱。擁遏孤幼。令不得食。使不均平。越佛慈濟。故請三寶。及諸神祇。監壇敕令。使我所施。一切無礙。無高無下。不擇冤親。平等普遍。邇來多不如法。只用斛手。不設斛飯。正是食物未週。終成虗設。其譌二也。
○又施食之事。全重在有戒。有定。有觀慧。有手印。有真言。至於敲唱。助道而[A45]已。茲者。不擇戒定。不熟觀想。手印訛舛。真言糢糊。唯將唱腔。以為正務。匪唯赴應庸僧如此。即叢林高德。亦習而不察。甚至以酒為敬。桃榴為供。不知其過。其譌三也。
○又祀孤。原以施食為名。則重在飯多。菜多。水多。可遍濟飢渴。至於冥資紙衣之類。亦施道而[A46]已。今者反是。菜飯水。不合佛制之供而主家飲噉。反多縻費。全無誠意感通不濟苦鬼飢渴。舉世皆然。不覺顛倒。其譌四也。
○又設壇祀孤。召諸鬼來。重在三檀等施。施其飲食。資生施也。施其破獄摧罪等。無畏施也。施其三皈七如來名等。法施也。然此三施。俱在壇前獲益。即有冥錠亦應在壇前。待誦尊勝呪完後。方可焚化。使諸眾食足。法足。財足。既濟飢渴。復轉善道。方為有益。乃邇來焰口。鬼未召完。先往沿路焚化冥錠。使彼鬼眾三不得全。愛冥資者。失其聞法受食。愛法食者失其冥資。又不在壇前焚化。則無神祇監管。諒彼鬼眾以強欺弱。在所不免。施不平等。又或榴桃樹邊即化紙散食。是鬼畏懼。不敢來受。或火未盡掃灰。破碎難用。舉世不知其非。其譌五也。
○又施食法壇。全出密部。今略言之。用大方桌兩張。前一張。為供佛壇。最前一行。香爐。燭臺。花瓶。第二行。花香燈塗菓樂。六天母像。此六天母像。或用木雕。或用銅錫。細裝顏色。六位各一色。一面四手。少年窈窕。兩脚左舞右跪。兩手各持本供。面向於佛。花母持花。衣淡紅色。表施。香母持香。衣黃色。表戒。燈母持燈。衣紅色。表忍。塗母持水。衣白色。表進。果母持果。衣紅黃色。表定。樂母持樂器。衣青祿色。表慧。像下俱踏蓮花。花下俱一吽字。書於立脚臺面。大眾唱吽字湧出讚時。法師不必做手勢結印。但澄心閉目。想六天母色相。各從一吽字湧出。既湧出[A47]已。面手放光。各持香花等。供養三寶。此名運想供養。第三行供佛亭在中。恰似寶塔形。中供毗盧遮那佛。佛亭後插一銅竿。上用小鈎。懸旛一首。寫中央毗盧遮那如來。又四方供四佛。面面向中央佛。蓮座火焰後。亦各插一銅竿。上用小鈎。各懸旛一首。寫東方阿閦如來。南方寶生如來。西方無量壽如來。北方不空成就如來。中佛兩傍。再點大燭一對。中佛後。即後八仙桌第一行。用鏡架。置大圓鏡一座。即準提經所說鏡壇也。鏡前供曼怛。所謂曼怛者。梵語曼怛。此云壇。此壇約一世界總論。非但為南洲一洲言。壇如世界中之須彌山。法師座處如南洲。四洲皆朝須彌。南洲。坐南向北。在下。就南而論。須彌在北。南北之位既定。則東洲應在右。西洲應在左。即依此舖米入觀。師前鈴杵花米盤。兩傍隨置儀軌共四本。此正制也。邇來壇前。譌用五方童子。壇中譌用水菓等。不知佛過午不食。奚用食菓。舖曼怛誤以南上北下。西右東左。其譌六也。
○又施食文卷重在下半卷所有偈文呪印。俱當緩誦。前半卷從開首至召請地藏。皆為求佛法僧。三寶作證。乞濟度拔苦而[A48]已。所有偈文。可直聲快誦。今者反是。先在壇下諸設位前。種種念誦。次及上壇。乃至別別召請嘆孤。種種敲唱。延緩良時。直至破獄。召請餓鬼乃至尊勝呪。正當運心作觀。緩緩持誦。反急如風。至於法事未完。先收壇儀。上則輕慢佛聖。下則虗誑鬼神。舉世不覺。其譌七也。
○又施食。結界上壇應在西末戌初。葢戌亥二時。乃純陰之際。鬼神無畏之時。施其法食。則受益良多。一交子初。則陽氣轉。而陰氣衰。鬼即有畏。縱施法食。彼不來受。邇來有戌末尚未登壇。至五更方完者。或一夜登二登三者。是則虗耗財物。空騙鬼神。唯了心願。不諒陰靈。其譌八也。
○又施食。普結鬼緣。當先施其無畏。是故先結界限。不許人畜進界者。使其安位也。葢人。陽也。鬼。陰也。陰常畏陽。故施食壇前。人不得走。設不得[A49]已。當從壇後行之。邇來或以蘭盆勝會彰名。或以保佑平安為號。盛懸燈彩。廣掛紙神。招搖男女聚集。如看美戲。如觀奇伎加以大鑼音樂。喧閙塵囂。純以人之陽氣逼之。匪唯遠處鬼神。不敢赴召。即本地祖先。亦驚往他方矣。如此。則徒設財食。難結鬼緣。反結鬼怨。舉世不覺。其譌九也。
○又考藏中。施食最初緣起。唯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是不空譯。又實叉難陀譯。名佛說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呪經。即前經重譯俱。唯有變食真言而[A50]已。不空又譯出。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嗣有阿闍黎。復依此經。節為瑜伽集要。燄口施食儀軌。北卷現見藏中。簡要直捷。只有一條法界六道總召請。及召請餓鬼印呪等儀。無奈時人。愛飾口耳。加別別召請嘆孤等事行世。俗稱海上𦦨口。是也。致使藏中原卷。寢擱不行。嗣天機大師。目覩海上所行。有違佛制。節去繁蕪。不意後人。仍加繁𤨏。即今流通本。是也。又按雲棲本。考正本等。並無五方結界者。邇來好事者。請五位法師。設東西南北中五個法壇。既然稱五方結界。應當如前結界所說。而結界之。即四方四位法師。亦應各持一呪。東北楞嚴。東南大悲。西北尊勝。西南隨求。今但四方空坐。而不持呪假稱作觀。其譌十也。
○有此十譌。不惟無益。而恐有損。俗語云。短壽𦦨口。正在此耳。主施食者。可不慎乎。是故欲學施食。外當反此十譌而成十真。內則發無上大菩提心。先習觀智及諸印呪。皆令精熟。不得謬悞。若稍謬誤。不成印契。賢聖不喜。凡所祈求。不獲成就。作法者知之。廣如諸家施食疏釋所說。
薰墖(薰塔者。齋主與諸師。各侍香煙而繞。故名薰塔。今但念誦。而不執香。失所敬也)
齊主至。客堂接待。與飯僧例同。即掛牌。(牌云)即日某時。某護法薰墖。請師幾位。列名于左。(某某)師云云。(即通知塔主。上下內外。掃灑潔淨。行單二人。詣庫房領燈油燈草。共燈若干盞。每盞油滿。燈草七枝。時至。集薰塔師。知客請齋主拈香。維那唱香贊。施主三拜[A51]已。維那舉遶塔偈云)敬心觀墖。當願眾生。諸天及人。所共瞻仰。右遶於墖。當願眾生。所行無逆。成一切智。繞墖三匝。當願眾生。勤求佛道。心無懈歇。(偈畢維那舉腔。悅眾鳴魚。眾齊誦)奈麻多寶如來。奈麻釋迦牟尼佛。(從第一層。右遶三匝。次至第二層。右遶三匝。乃至最上末層。俱各遶三匝。又從上。次第下來。亦各三匝[A52]已。維那收佛號。即舉禮塔偈云)頂禮於墖。當願眾生。一切天人。無能見頂。(偈畢。維那舉腔)一心頂禮。多寶如來。釋迦牟尼如來。(眾齊拜四十八拜。極少十二拜。在上午可上供。若下午不上供。或一日三次。二次。隨意。至晚點燈。迨第二日天明。再如上薰塔一次。回向熄燈。維那宣疏云)。
伏以。覩舍利之光明。靈蹤彌布于法界。瞻浮圖之高廣。剎幢遍照于人天。灑香水以敬掃塗。燭明燈而遙稱拜。罄茲誠切。仰瀆圓明。(續入鄉貫。年庚。謹為某事)切念(某甲)。積劫竛竮。不悟法華之變土。多生輪替。罔逢雙樹之潛輝。幸寶墖之在處巍然。信如來之法身常住。欣修行願。用展䖍恭涓于今月(某)日。謹備油香。恭詣(某)寺頂禮寶墖。稱揚聖號幾次。點燈幾夜。集此微因。仰酬慈蔭。伏願。寶葢旋空。天樂奏梵音之深妙。金蓮湧地。旃檀雜花雨之繽紛。現瑞相於娑婆。使羣生咸知歸仰。放毫光於塵剎。俾萬彚盡出苦輪。以今稱禮之因。願成菩提之果。(如有願求之事。於此加入。但不得近俗事。而違遠佛法。致成褻慢)右疏恭請三寶證明。薰墖文疏。年月日。(某甲)具疏(宣畢。化疏如常儀。次舉)薰墖功德殊勝行云云(結三自歸。三拜。各回本處。然此。亦可僧中。或一人。或多人。私自稱禮。不必燃燈)。
證義曰。此中遶墖四偈。出華嚴淨行品。又藏中有遶墖功德經一卷。佛說遶墖勝妙。不可思議。古云。無事莫登三寶殿。等閒休向墖中行。若非掃地添香水。總有輪王福也傾。葢寶墖。諸佛法身所在。須信歸敬。則生善滅惡。而登禮有福不可戲笑登遊。筆之以告今之遊觀者。三寶殿亦然。
點藥師墖燈
點藥師墖燈者。經云。若有病人。欲脫病苦。當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齋戒。(即八關齋戒)應以飲食。及餘資具。隨力所辦。供養苾蒭僧。晝夜六時。禮拜行道。供養彼藥師瑠璃光如來。讀誦此經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燈造彼如來形像七軀。一一像前。各置七燈。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絕。造五色彩旛。應放雜類眾生。至四十九日。可得過度危厄之難。不為諸橫惡鬼所持(據此經文。壇儀甚為明易。今改作藥師塔燈。是依大灌頂部成式。若無塔燈。仍依經點。又若無七位佛像。亦可依七佛藥師經。而供七佛名位。上懸十二藥义大將五色神旛。及諸莊嚴。或誦經。或禮懺。或一日。三日。七日。乃至四十九日。隨齋主意。回向疏云)。
伏以。慧日圓明。燭十方之世界。智燈晃昱。破大地之昏蒙。入二六之願門。越三祇之果海。(續入鄉貫。年庚謹求某事)恭惟。一十二願。誓度沉淪。四十九燈。光明普遍。七層洞徹於天宮。三德普霑於沙界。延壽量以無窮。述宏功而罔測。茲今月某日。恭詣某寺(云云)伏願。無明頓破。本覺開明。常瞻滿月之金容。恒覩義天之玉軸。慈輝照處。災難全消。願輪轉時壽年綿遠。恭請三寶證明燃燈文疏。年月日具疏(宣畢化疏。次舉燃燈功德殊勝行云云。亦可燃燈度亡。具如本經所說)。
證義曰。可供七佛名位者。據七佛藥師經。
(一)奈麻善明稱吉祥王佛。
(二)奈麻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佛。
(三)奈麻金色寶光妙行成就佛。
(四)奈麻無憂最勝吉祥佛。
(五)奈麻法海雷音佛。
(六)奈麻法海勝慧遊戲神通佛。
(七)奈麻藥師琉璃光佛。
藥义十二神旛者。
(一)金龍身首威光同王。宮毗羅大將。
(二)執金剛杵。長壽童顏。伐折羅大將。
(三)腰束金帶。多種福善。迷企羅大將。
(四)住持十山。有大名聞。安底羅大將。
(五)身如淨珠。戒香光嚴。頞你羅大將。
(六)首冠花鬘。現石女形。珊底羅大將。
(七)能為天主。護持田地因達羅大將。
(八)名號鯨魚。具諸幻術。波夷羅大將。
(九)行同龍蟒。執日戲樂。摩虎羅大將。
(十)頭有一角。人見起疑。真達羅大將。
(十[A53]一)威嚴若殺。身光如月。招杜羅大將。
(十二)廣尋善藝。教諸字本。毗羯羅大將。
又本經云。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瑠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自然化生。或有因此生於天上。乃至還生。人間云云。據此。稱名可以度亡。而薦往生。燃燈亦可以度亡。而薦往生。不僅現世消災延壽而[A54]已也。上供儀軌。見前報本章。藥師佛誕同。
普佛
接待齋主。照飯僧例。即掛牌。(牌云)。普佛。
△時至鳴大鐘三下。巡照打催板一轉。眾集殿。知客領齋主上香。行禮。維那舉香讚。誦彌陀經。大懺悔。繞行稱佛名千聲。拜彌陀十二禮。觀音勢至。海眾。各三禮。三皈依。宣疏回向。散䞋。(或有宣疏。移在前香讚之後)若度亡。念佛完。即往靈前上供。化設位。回向竟。知客命齋主禮謝大眾。各回。
肅眾
凡叢林有公事。客堂鳴序板三陣。兩序齊至客堂。遵規議定。呈問住持。住持準行則行。不準。再議。若為諍鬬行者。首眾舉。知客即舉罪事云云。各照事情。重輕罰之。若犯根本大戒者。或生事惹禍重大者。白方丈公議。或稟有司。或自公擯。將擯條實貼頭山門。貼擯條時。鳴大鼓三下。以杖攻出。被擯之人。只許從偏小門而出。如魔黨私護者。一同出院。
○若交拳破口鬬諍者。不論有理無理。並皆出院若一高聲動手。一默然不動者。據理論。理虧。又高聲出院。理正。能默然。不罰。若理虧默然。與高聲者。並罰齋供眾。倔強者擯出院。或求懺悔。於大眾臨供時。長跪齋堂。僧值看眾食竟。白眾云。(今者某甲犯某過。現在僧前。求眾懺悔)。大眾齊答(阿彌陀佛)。住持開示犯規人云(某甲。汝既住叢林。應當謹守清規。廣修善法。云何反作此無恥之事云云。汝今既求眾懺悔。宜真實悔過自新。若再犯者。內有僧規擯罰汝。外有國法栲治汝。死有三途苦報汝。可不懼哉。汝能真實悔過否)。彼答曰。蒙(和尚慈論。我某甲實心懺悔)。說畢。再禮住持三拜。尚云。(眾僧在內)。拜畢。結齋回堂。
○又輕者。罰跪香幾枝或罰腐供眾。
○餘犯闖靜等事。俱本堂罰跪纖香一炷。或錯打鐘板。搭衣持具。跪齋堂。或上方丈。四寮。本堂。求懺悔而止。
○凡跪香。堂中犯。本堂跪。堂外犯。或佛殿。或齋堂。須眾人共見之處跪之。跪必合掌豎腰。如敢放逸者。加以杖責。具載下各堂規約所說。
○又堂外有犯。在知客罰。堂內有犯。在維那罰。出普不到。避懶偷安。不聽知眾監收催督。在值歲罰。如山野不遵規矩在知客先舉。呈方丈教訓。
證義曰。僧徒自當恪遵佛制。豈可有犯清規。若有犯者。除刑名重罪。例屬有司外。若僧人自相干犯當以清規律之。若鬬諍犯分。若污行縱逸。若浸漁常住。若私竊錢物。宜從家訓。無揚外醜蓋悉稱釋氏。準俗同親。應守祖規。隨事懲戒重則集眾箠擯輕則罰腐罰齋。而榜示之。如關係錢物則責狀追部。惟平惟𠃔。使自悔艾。古規繩頌云。盜財并鬬爭。酒色污僧倫。速遣離清眾。容留即敗羣。又云。犯重焚衣鉢。應當集眾人。山藤聊示耻驅擯出偏門。昔大慧禪師。住育王時。榜示堂司。僧爭無明。决非好僧。有理無理。并皆出院。或議有理而亦擯。疑若未當。殊不知僧當忍辱。若執有理而爭者。即是無明故同擯之所以重僧規也。愚菴摭古云。昔圓通法雲禪師座下明水遜為侍者。適琳禪師掛搭遜為請新到茶。琳他出。遜托之隣榻僧。移時忘之。比會方丈。座無琳。圓通趣請至。乃令去座。立眾前。責之曰山門禮數。以表尊特。故為怠慢。何也。琳曰。固聆鼓。忽內逼。故後之。非敢慢也。圓通色厲而呵曰。我鼓非巴荳。擊著你便尿耶。遜前請曰。遜失執。當受罰。隣榻僧出眾曰。此非侍者罪。新到亦不知。某受托而失憶當代罰出院。三人任過。不[A55]已圓通高其義。併宥之。噫。如是肅眾。如是任過。高風可仰。𠃔稱師表矣。或曰。有惡僧也。顯諫之。則不從默擯之則不喻。干世綱常。冐國憲典。不可以僧法治者。則如之何。答曰。此在權其事宜。不可執一。執於護法。反至滅法者有矣。與其全一人。而辱及三寶。孰若全三寶。而殃止一人。若稍無妨害者。宜依清規。量事區分。若有妨害。或倔強犴狡。不可化導只可送官用王法處之。不得免也。或曰。佛心主慈仁。今清規甚嚴密。無乃非佛意乎。答曰。子不知清規之嚴。非嚴厲之嚴。是嚴正之嚴也。以嚴正攝僧則僧眾端以嚴正持法。則法門立。以嚴正攝心。則心地正。故責之。擯之。皆慈也。以嚴為慈。是大慈也若夫現奇特以要譽。逞𠒋暴以示威。與清規之嚴正實霄壤矣。不可不辯。此之問答。出雲棲法彚。
訓童行(古規知隨照客輩俗人為之故稱童行今叢林用僧者則不應稱童行須辨)
童行。即叢林知隨。照客之類也。亦名隨眾。古者於外來發心出家。或求習學之人。恐其立志有詐。真偽難辨。故先與三皈依。名為童行。亦號淨人。標其[A56]已入三寶淨行。而無五欲濁穢也邇來局為執勞運力。承事之流。濫稱道人。從無為之說三歸者。悞矣。佛印禪師示訓曰。自小離於父母。第一皈依佛祖。寅朝禮念精專。夜靜堂中莫語。普請作務慇懃。常住什物愛護。一粒米重千斤。口裏應聲須顧。觸事不要猖狂。出言低聲慢舉。出入束[A57]斂身心。行步威儀詳序。廊下逢僧問訊。叉手旁邊待去。既然捨却俗緣。遵奉叢林規矩。師長訓誨之時。不得高聲辭訴。白日無事學書。聖教經文記取。謹慎遞相作事。且莫欺瞞常住。衣衫黑黲直裰。莫騁尖新麗楚。仔細約束身心勿令世情染污。深思六道輪𢌞。警䇿應當恐怖。出家要秉佛言。不信三途受苦。小心侍奉師僧。恭敬三寶福助。童行上下謙和。酒肉賭錢莫覷。閒話不要論量。聖教時時思慕。豈可虗度光陰。死後將何𠙥據。不唯辜負四恩。亦乃帶累先祖。辭親割愛投師。本欲出塵濟度。慷慨決志修行。省察輪𢌞不住。萬劫得箇人身。慚愧須知來處。去除懶隋睡眠。調伏身心寬裕。從小戒行真實。長大為僧堅固。參禪報答佛恩。誓願須求頓悟。今生幸得出家。不可遇而不遇。念念不退善根。心心長成覺樹。若能如是修行。必證菩提之路(此規誨。當寔貼於本寮。以便觸目警心)。
證義曰。童行。乃學道護僧之執也。故亦名道人。或稱淨人。是故於童行。要鉗轄嚴威。庶不為惡。山菴雜錄云。千瀨。住嘉興天寧。淨人盜街坊人狗。煑而食之。于瀨得煑狗名。又荊石。住姑蘇承天。駕舟赴檀家。講經墅落。淨人盜居民羊煑而食之。荊石得吃羊名。噫。盜狗盜羊。出於下人私為。何故住持當其惡名。蓋尋常失於教訓。且不留心察看耳。為住持淨宜時慎之。
為行者普說
行者。有通。有別。通。則不但外單名行單。凡一切修行人。皆名行者。故有普說之佛事也。別則此執在方丈。乃服勞運力之人。葢前訓童行。乃在家小眾。此行者。是出家小眾。須發心求福者充之古有普說之名。而無普說之文。大都在住持。隨機設教耳。其行者所執之事。附錄於此早四板。法座點燈。打開水。淨面水。住持禮佛。執燈籠。清晨內外打掃。拭桌。取水。料理內外客房床帳桌地等。須潔淨。并運茶取齋等事。及洗碗收拾。凡呼喚即至。誤事者罰。須勤儉次第。勿避辛苦。細心行之。
證義曰。三世諸佛。諸大菩薩。皆從行門而出。凡有道之人。未嘗不有隱于執勞運力之類者。愚菴摭古云。雪竇典客太陽時。與客夜話。雌黃古今。及趙州因緣。往復不[A58]已。傍立行者。匿笑之客退。雪竇呼行者。責之曰。對賓客敢爾耶。對曰。知彼客辨覈古今。柰無定古今眼。故敢笑。雪曰趙州意。汝奚會。行者對以偈曰。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纔見便生擒。後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椿舊處尋。雪竇大驚。乃與定交。或云。行者是承天宗。又云韓大伯。噫。古人具正知見如此。猶隱於行者之流。可見於諸行者。不當以其服勞運力而輕之。而身為行者。亦應志求出世。借行以助道。不可安於服勞運力。而無遠大之志也。
受法衣
凡專使送法衣至。客堂先以客禮待茶點。即命照客通白住持。或住持當日親往客堂相接。或時晚。送上客房。來早相見。先用盤。托呈法衣。信物。置法座上。然後知客陪上。見住持。行相見禮[A59]已。專使致詞云。(上)某(下)某老和尚法衣表信。專此奉上(云云)。即方丈請茶點。送歸客房。次日早課畢。說受衣小參。或陞座。或上堂。(若送別物不須說法)。或嗣法本師[A60]已寂。法堂右間。即設靈几。下座致祭。用祭文。諷經。如遺書至之禮。見後說。
證義曰。此行尊師之禮也。匪唯法衣為然。乃至師賜呵策。亦須誠敬而受。方盡法子之禮。雲棲崇。行錄云。晉。法遇。事道安為師。後止江陵長沙寺。講說眾經。受業者。四百餘人。時一僧飲酒。遇師罰而不遺。安遙聞之。以竹筒貯一。荊杖。封緘寄遇。遇開緘見杖。即曰。此由飲酒僧耳。我。訓領不勤。遠貽憂賜遂鳴推集眾。以筒置前。燒香致敬。伏地。命維那行杖三下。垂淚自責境內道。俗。無不嘆息因此勵業者甚眾。蓮池贊曰。噫。使今人發安老之緘。其不碎筒折杖而誶語者寡矣聖師賢弟子。千載而下。吾猶為二公。多之。
掩關
掩關之模。始是圓覺經中。佛為修禪觀。行者。制期而設也。然上期止。一百二十日。至於東土掩關。多以三載為期。乃行脚得意後。養道。之事也(時至。集眾於大殿。及韋殿。本關上供。維那舉香讚。關主拈香設拜。殿之佛前上供畢。維那宣疏。關主俯伏在維那後。疏云)。
伏以。研真斷妄。孤高晏座深林。修觀明心。守志藏形靜處。精勤不退。乃善道之初門。放逸多疲。是愆尤之根本。(續入鄉貫年庚及所求事)切念。既超俗染。應離憒閙之方。[A61]已忝僧儔。當處清閒之境。一關施設。特為某事之專。三載為期。兼脩誦禮之助。茲今月某日為始。至某年某月某日告圓。在于某寺。掩關如法行住。伏願。慮從靜得。一真之本昭然。慧自定生。萬行之苗增長。一塵不染。閉門即是深山。十智同真。離念便登覺地。右疏恭請三寶證明。掩關吉祥文疏。年月日具疏(至本關上供[A62]已。關主搭衣持具。往方丈請住持封關。住持出。關主展具三拜。請住持至關房門外。正中立。一拂一杖。侍立左右。關主立在住持後。維那。舉讚。讚畢。引磬對鳴三陣[A63]已。住持說法。說完。住持送。關主進關。封鎻關門[A64]已。即以法語貼關壁外。結韋䭾讚畢。各回本處)。
啟關
啟關時至(仍集眾至關房門前。先說法開關[A65]已。然後上供。維那宣圓關疏云)。
伏以。安居秘藏。悉彰化道規模。入定那伽。遍現威儀進止。常恒不變。何妨應用機緣。靜極而通。豈礙行周法界。(續入鄉貫年庚。及所求事)切念(某甲)質類盲龜。智猶爝火。望一乘之至道。似窮子之遠牛車。閉三歲之空關。如兔株而迷象徑。虗糜信廩。唐擲光陰。身苟安於斗室。全叨佛力以護持。期[A66]已畢於解關。特仗懺功而酬謝。爰擇(云) 伏願。以此圓關功德。上祝皇圖鞏固。帝道遐昌。民物阜安。風雨時若。六道均躋于六度。三界永息于三灾。先親證果往生。檀施沾恩獲福。更祈住持(某甲)。道風遐被。法算增長。叢林昌熾。海眾安和。德業均修。福慧具足。右疏恭請三寶證明。圓關謝安文疏。年月日(某甲)具疏(回向如常儀。關主禮謝。眾師[A67]已。各回關主上方丈頂禮和尚。及往謝諸寮)。
證義曰。古云。趙州八十猶行脚。只為心頭未悄然據此半偈。信知掩關。乃了悟後養道之事。雲棲崇行錄等。皆載元。高峯妙禪師。頓悟後。在龍鬚九年。縛柴為龕。冬夏一衲。後造天目。西巖石洞營小室如船。榜曰死關。上溜下淖。風雨飄搖。絕給侍。屏服用。併日一食。晏如也。洞非梯莫登。去梯斷緣。雖弟子罕得瞻視。噫。如斯掩關聖賢之道。豈不成就。較今掩關。百色現成。實天淵矣。何怪乎道衰也。
迎待尊宿(六禮)
迎待看單第一
凡別剎尊宿至。守門人即報客堂。客堂白方丈。知會禪堂。維那白云。(某寺和尚到。眾位搭衣持具迎接)外鳴鐘出堂至山門。候客至。維那云。(大眾師。頂禮某和尚)禮畢。住持陪尊宿至方丈。住持拈香。設拜畢。維那呼眾云。(展具。頂禮某和尚)禮畢。復云。(頂禮方丈和尚)禮畢。回堂值日侍者上茶果。衣鉢照應尊宿寮房。被帳床褥。及說法座[A68]已。次知會客堂送單。知客至。合掌向住持云。送單。請某和尚。住持隨送。禮畢各相安坐。晚課掛牌(牌云)聞鐘聲。看某和尚單。各帶具上殿。
○晚課畢。鳴鐘。詣尊宿座前。候住持。座前拈香。禮畢。維那呼眾展具云。看某和尚單。禮畢。仍立定。或住持方便請尊宿開導。如不請開導。即回堂。侍者排班拜畢。次上茶點。凡賓主晤談法門中事。侍者澄心敬聽。可記者即錄之。
證義曰。自迎請至送回。皆敬師友。重道德之禮儀也。標稱尊宿者。其道德可尊也。雖其道德不可知。而既係尊客有主賓義禮當敬故。且令學人。習慣敬長之道。離狂傲故。愚菴摭古云。雪巖滿禪師。與勝默為參友。嘗跪受呵斥。或怪問之。師曰。今諸方或師資法屬。諍訟招譏。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可悲也。予思以激勸之耳。噫。古人事友。如是高風千古。則於他方尊宿。其可慢乎至所甞受業之尊宿。不更重乎。
陞座第二
看單後。命知客至尊宿前一禮。合掌云。(方丈和尚。兩序大眾。明晨請某和尚。慈悲陞座)尊宿如允遂一禮。覆方丈。或住持親請。不論登高座小參陞座。次日早課時。送紅衣到尊宿處。傳陞座牌。早課畢。鳴鐘上方丈排立。住持登座。不拈香。不舉讚。維那呼(展具。頂禮和尚)隨具一拜。禮畢。住持云。(今者某和尚。道德高超。法眼圓明。今至此處。乃大眾宿緣有幸。䖍請開專)維那云。(頂禮和尚)一禮畢。鳴引磬。燈籠前行住持。大眾。次第至尊宿處。住持拈香。若尊宿與住持同輩。即監院拈香。或班首代拈拈畢。維那呼(展具頂禮某和尚此時住持先回)禮畢。呼(末後先行)至法座。尊宿登座。拈香。舉讚乃至說法開導。儀與上堂同。唯登高座說法。則鳴鐘鼓白椎(餘皆同上)。
證義曰。此上敬下導。互相激揚之禮也。摭古頌云。昔悅禪師至雪竇。齒正壯。辯論奇逸。雪竇常下之茶會。必設榻以尊異。於是聲價踴貴。洎悅出世。有蘭上座。來自雪竇悅勘之。大驚譽於眾。相從彌年而去。前輩不以派異推轂。後進可想見矣。愚菴贊曰。悅禪牙爪新獅子。雪竇巖前能反擲。見賢不敬非禮也。雁翅開筵進香液。我鼓瑟兮君撫琴。仁風道望化蠻貉。蘭公蘭香來雲峯。雪竇茶筵今反璧。
落堂第三
果係大尊宿。應更請落堂粥畢。住持親請。尊宿如允。即令值曰侍者。通知客堂掛牌。(牌云)請某和尚落堂開示。
△即通知維那。那白眾云。(今請某和尚。落堂開示。眾同參師。各具威儀伺候)佛前備香燭。知客白住持云。(堂中齊備[A69]已。請某和尚落堂)住持陪尊宿至禪堂門口。知客鳴報板二下。班首維那鳴擊出接。餘者立定。尊宿或參堂行禮。或單禮佛[A70]已。住持遜客入座。尊宿亦遜住時入座。賓主謙恭坐次。維那云。(大眾師。頂禮二位和尚)禮畢。仍兩邊立定。住持云。(諸人特到此處。專為[A71]己躬下事。無柰我某甲。智淺力薄。不能為汝等抽釘㧞楔。有負來志。今者某和尚駕到此。實乃宿緣慶幸。某和尚於道。辛苦多年。具正法眼。汝等當作難遭之想。䖍心求請開示。唯望某和尚。垂慈悲於彼等一一開導。萬望。萬望)尊宿開導畢。維那云。(諸同參師。禮謝某和尚)禮畢。又云。(諸同參師。送某和尚)若免。即止。住持陪回方丈。侍者上茶。茶畢。送回寮。或尊宿不𠃔落堂。諸班首等。各搭衣持具。詣尊宿寮。請求開示。
證義曰。古之住持待學者。唯以此一事相淘汰。故賓主相見。纔入門。便以此一事相懇。代為提持。何其盛也。今者法門不幸。賓主雜談。大抵世諦。開示辦道。希有其事。致使學人。漫遊千里。空費參詢。遐哉古規。何日復矣。噫。
請齋第四
凡請尊宿齋。侍者先於方丈設香案。桌椅。茶果次第。住持先命班首。伺候一同陪齋時至。令班首一人。侍者一人。至尊宿座前一禮。合掌云。(方丈請某和尚用齋)尊宿至賓主行禮。送正位坐。拈香。獻茶。禮畢。尊宿至住持座前。拈香。回禮。坐次。班首齊向尊宿座前為禮。次向住持禮畢。各照本執陪坐。侍者齊出班作禮。如免。即一拜。次上茶。上果。一桌侍者二人。一一上菜。各具威儀。用心伺候。不得使鞋履碗筯作聲。齋畢。賓主禮次。淨手。嚼楊枝。潄口[A72]已。送歸客寮。侍者即送茶照常伺候。
證義曰。昔高菴云。教化之大。莫先道德禮義。住持尊道德。則學者尚恭敬。行禮義。則學者耻貪競。住持有失容之慢。則學者有凌暴之弊。住持有動色之諍。則學者有攻鬬之禍。先聖知於未然。遂選明哲之士。主於叢林。使人具瞻。不喻而化。即此尊客待賓威儀柔嘉。發言舉令。皆可為後世之範模。其用意良厚矣。近時一槩苟簡。賓主互輕。禮義道德。漸滅殆盡。悲夫。
參堂巡寮第五
凡尊宿參堂巡寮。客堂先掛牌。(牌云)某和尚於二板後。參堂巡寮。
△次知會維那班首。維那白眾云。(今日某和尚參堂諸同參師。各具威儀)禪堂備坐椅一張。知客領尊宿至堂外。鳴報板二下。云。(某和尚參堂)候尊宿參堂。行十方禮[A73]已。悅眾將坐椅。設中間。首眾請尊宿坐。維那云。(大眾師。頂禮某和尚)如免。即止。禮畢。尊宿出堂。知客鳴引磬。至各寮慰問。知客白云。(某寺某和尚巡寮。問訊某某師)巡畢。請回方丈。用茶敘談。
證義曰。此尊宿答接待。看單之禮也然此答禮中。或有轉煩客堂報庫房設齋供眾者或但設腐供眾者。或即以此巡寮為答禮。而不供眾者。此古禮也今則不然。若看單而不供眾將羣起而譁矣噫。
回山第六
尊宿將回山。知客預先掛牌。(牌云)大眾師聞鐘聲。送某寺某。和尚回山。
△候時至。客堂先上方丈。向尊宿一禮云。(大眾師。山門俟候送某和尚回山)尊宿乃行。住持送尊宿至佛殿。尊宿禮佛畢。即鳴鐘鼓。維那呼眾云。(展具。頂禮某和尚)如免。即止。同送至山門排班。合掌立送。候去少時。望不及。眾乃回寺。維那云。(大眾師上方丈。頂禮和尚)住持免云。(總請回堂坐香)維那領眾回本堂。
證義曰。尊宿往來之禮。是重道德。非重名位。果真尊宿。雖無名位。亦應如是重法。以勵學人。愚菴摭古云。昔羅漢南禪師。嗣法雲居。未為人知。後至東林。照覺鳴鐘集眾。出迎於清溪之上眾大驚。南師之名遂顯。又佛印再住雲居時。靈源叟禪師。自龍山來。匿跡眾居。佛印知之。陞座。請源為座元禮敬優沃。眾皆觀感。道學日新。又宋紹興間。竹菴珪禪師。奉詔開山雁蕩能仁寺。時真歇了禪師。居江心。聞竹師至。恐其緣未熟。時過江。迎竹師歸方丈。大展九拜。以誘溫人。由是翕然歸敬。噫。如斯三住持。可謂重道德。而盡迎待尊宿之禮矣。後之覽者。當仿傚也。
護法至
凡尊官至寺。守門人報客堂。客堂白方丈。住持同班首。及監院等。在山門候接。數人搭衣。在佛前排立。候官拈香時唱香讚。住持鳴磬。禮畢。請方丈用茶住持陪伴應對。行時。仍同班首監院等。候送出山門。其餘一切檀護至。皆須禮儀周到。不可輕慢。令外護灰心也(若遠方明眼居士至。如檀護法。送單後。輪今班首禪僧詣寮。盤桓道要。亦勿錯過。均以賓主禮相見)。
證義曰。城市隣近叢林。多有此事。總須威儀齊整。令人生敬而[A74]已。至於臨機施設。則存乎其人。山菴雜錄云。杭州下天竺。鳳山儀法師。元延祐間。高麗駙馬瀋王。被旨禮普陀觀音。過杭出貲就明慶寺設齋。齋諸山住持。時至。瀋王居座上。眾官以次班座下。諸山列兩廡。鳳山趣上。問王曰。今日齋會為何。王曰。齋諸山。鳳山曰。大王既言齋諸山。主人合無位。而王自處尊位。諸山列兩廡。至有席地而坐者。與邏齋何異。於禮恐不然。王聞之惶愧。請謝。即時下座。前揖諸山。分賓主。而眾官退就兩廡之位齋畢。王握鳳山手曰。非吾師。幾不成禮。此所謂臨機施設。而能開人之心者。鳳山是也。今世人好諛惡直。此法不可輕用。然古人芳規。亦不可不知。
到宗剎諸山
前之尊宿六禮。是彼來也。此之到宗剎諸山。我往彼也。彼我雖異。其禮自同。見上迎待尊宿禮可知矣。有不同者。見不住持出入所說。茲不錄。
慶生
凡遇住持壽誕。預先一日。庫房請香燭送各堂。知客上方丈。問住持。明日念誦否。若念誦。即掛牌(云云)若不念誦即止。次日早課。各帶具。合寺香燭煒煌。燒香傳爐。住持拈香。維那舉寶鼎爇名香讚。不祝延。即誦楞嚴。遶佛如常。歸位展具。禮釋迦佛三拜。藥師佛十二拜。日光。月光。海會。各三拜。起具。課畢。鳴鐘三下。維那云。(大眾師齊上方丈慶賀和尚壽誕)至[A75]已。左右依次站定。維那請住持。住持陞座。維那喝云。大眾師。敬祝和尚壽誕。頂禮三拜。拜[A76]已或說法。或不說法。昨晚間定。說則照小參常規。不說即於拜畢起具。回堂。早梆。大眾用麫。午梆上供。照朔望式。齋堂設腐。慶賀等事。槩不準行(若舉念誦。儀軌見上。唯異疏云)。
伏以。寶燭初明。晃耀金光搖壽岳。琅函乍起。汪洋法水湧靈濤。依佛法之常住。慶我生之遭逢。(鄉貫。名。年庚。事)切念(某甲)。荷佛祖之光輝。衣鉢有忝於寶剎。稟凡夫之分段。善緣實起於慈幃。茲值母難之辰。有懷罔極之痛。是以敬集同袍。齊詣寶殿。頂禮某懺。諷誦某經。伏願。聖基永固。叢席興隆。俾師長父母。而過現沾恩。冀祖禰宗親。而遐邇獲福。更祈(某甲)。道行堅修。智悲普運。色身康泰。晚節清娛。生生披萬善以莊嚴。品品證六通而自在。更願以此功德。情識均超。咸𠙥一善之資。成就無窮之福。右疏恭請三寶證明。(幾)旬慶生文疏。年月日。比丘(某甲)具疏(回向時。住持當令一侍者代謝諸師。餘儀如常)。
證義曰。此順世禮。敬住持報宏法之德也。昔唐文皇。萬乘之主。生日不為樂。況僧乎。故曰。在眾宜行。在主宜止。行則念誦亦可。止則絕喧為正。
飯僧
飯僧施主至。客堂應酬。即報方丈。次令照客。捧香儀點明。送方丈香案上。交代衣鉢侍者。次領施主至方丈。見住持作禮。住持以禮接待。稱美數語。茶畢。知客送單。或當日來去。即不送單。若仕宦。當鳴鐘集眾門迎。(見前護法至說)方丈命監院。照施主之資。備大眾齋䞋。不得侵損常住。不得剋苦大眾。酌中施設。掛上供牌。(牌云)大眾師。聞鼓聲。齊詣大殿。及韋殿上供。開午梆上供時。掛飯僧牌。(牌云)某處某護法。為某某事。設齋供眾(若上堂齋。預日掛牌。若設如意大齋。應三日前。掛山門外)。
△至臨齋時。知客領施主拜齋[A77]已。領至厨庫謝代勞。謝畢。方丈請齋。監院陪齋。(或一二班首。或都監亦可)凡齋銀。任凴發心。平等俵散。公䞋序䞋客送等。隨施主心。客堂不許索較。齋銀五兩[A78]已下。則無公䞋。若但設腐飯。槩無䞋。亦不上供。六兩至十兩外。每兩出銀一錢。以為公䞋。照各家舊例。疏語亦隨事通達。
證義曰。稽古略云。宋。居士洪慶善。任江東節度使。宿池州愚耶。宗禪師迎之。相與夜話。洪間。飯僧見於何經。宗曰。四十二章經云。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無住無作無證之者。則是正念獨脫。能飯斯人功齊諸佛。前輩知此旨者多矣。洪曰。其為誰乎。宗曰。且以近說。如秦少游貶藤州。自作挽章。有誰為飯黃緇之句。東坡既聞秦訃。以書送銀五兩。囑范元長為秦飯僧。及東坡北歸。至毗陵。以病不起。太學生裒錢於東京慧林飯僧。黃門撰東坡墓誌。首載之。洪曰。䞋金有據乎。宗曰。公豈不見毛詩小雅。鹿鳴燕羣臣。嘉賓也。飲食之。又實幣帛筐篚。以將其厚意蓋飲食不足以盡敬。而加贈遺。以致殷勤也。洪曰。今聞師言。知飯僧之義。吾每歲。於禪剎飯僧矣或問。飯僧錢不得作餘事。何謂耶。答。因果不合也昔湖南。雲蓋山。智禪師夜坐丈室。忽聞焦灼氣。枷鎻聲。視之。乃有荷火枷者。枷尾倚於門閫。智驚問曰。汝為誰。答曰。前住當山某也。不合將供僧物錢造僧堂。違信施心。令因果不相應。故受此苦。望為估值僧堂。填設僧供。乃可免耳。智以[A79]己資。如其言為償之。一夕夢某謝曰。賴師力。獲免地獄。生人天中。三生後。復得為僧。今門閫燒痕猶存。夫以供僧物作僧堂。皆僧受用。尚受悞用之報如此。今多有竊常住為[A80]己有者。其受報。宜何如哉。然此就受施而言。至於信施發心。亦宜平等。按大智度論。昔有信施飯僧。但供老而不供少。時諸羅漢。以愍念心。用神通力。皆現老相。彼敬喜而供養之。至於呪願竟。將受食。盡復本形。是年少比丘。受食[A81]已。隨機說法。令心平等。又西域樹提長者。嘗設大如意齋七日。以求賓頭盧尊者應供用鮮花置於聖僧位坐墪之下。又案上供鮮花一瓶為驗。若聖僧應供。則七日事週。而鮮花不萎。不然。花則枯萎。至於七日事竟。花俱枯萎。長者不滿所願。且憂且悔。復再舉之。以求如願。仍不果遂。心大慚愧。無䇿可設。遂發大誓。必求降臨。若不果遂。以死為期。至第七日。痛哭哀求。以冀感通。時有丐者。指鄰坐乞士。謂長者曰。此非尊者賓頭盧乎。長者喜而頂禮。賓頭盧云。第一會我欲赴之。而汝守門者。以我微寒。身不遮衣。力阻拒之。打我頭右。肉碎成瘡。汝第二會。我又來赴。守門者。以我衣破裸形。又阻拒之。今者愍爾誠篤。我於親友。借一衣衣身。方能赴會。今而後。汝欲真僧應供者。當發平等心。不擇微賤。普施無遮。福無涯矣。又寒山詩云。擇佛燒好香。揀僧歸供養。羅漢門前乞。趂[A82]卻閒和尚。不悟無為人。從來無相狀。封疏請名僧。䞋錢兩三樣。雲光好法師。安角在頭上。汝無平等心。聖賢俱不降。凡聖皆混然勸君休取相。又地藏經指營齋度亡。亦須精勤護淨。奉獻佛僧。方能存亡獲利。
施齋田(施山。施地。施蕩。施屋。儀皆同此。但改施物)
接待施主。儀式同上。住持命侍者。請兩序班首。及知會客堂。庫房。書記。知產。(此是總名。若別稱之。掌山名知山。管田名知田)齊到方丈酬謝施主。即寫捨書。以為𠙥照。施主。住持。及在。會者。俱簽押。並給原契[A83]券。親供。糧串。稅票。俱收齊[A84]已。住持上堂說法。以報施恩。事竟。在會眾人。與施主同往看產。隨帶竹簽十餘枝。以插標記。使界限分明。不得浸混他界。以致爭訟。每年春季。會兩序眾執。同看界限一次。當年監院。將捨契報稅。即過寺戶。勒石。入萬年簿(立捨書日。佛前上供。及上韋䭾供。如常儀。 疏云)。
伏以。菩提樹高廣無邊。盡十方而布蔭。優曇花芬芳莫比。遍剎土而敷春。欣瞻大覺之伽藍。俯殫檀那之敬信。(續入施主鄉貫年庚。以及捨田為某某事)住持(某甲)。切念施主(某甲)。在家繫縛。隨業輪迴。雖通一線之覺路。未出塵勞。幸依萬德之慈尊。略開善信。茲因欲植於善根。敬捨良田為僧產。為此擇於今日。恭詣殿下。敬獻半簋清供。并達回向微因。伏願。(某甲)(即施主名)夙業消除。福壽加增供佛及僧。千劫因功不替。捨貪作福。三生果報常新統一家而胥慶。盡閤戶以沽恩。藉此福田。終成佛果。右疏恭請韋天證明。捨田回向文。疏年月日。住持(某甲)具疏。(此疏佛前上供畢。通陳[A85]已。韋䭾前上供畢更須通曰韋。天[A86]已。即煉化)若施主有祖先牌位。或自長生祿位。入報恩堂者。是日登位。亦當備供祭奠。儀如常式。
證義曰。施齋田上施也。護持三寶宏法利生。俱賴是。乃真正福田。蓋設齋飯僧。止於一時。若施齋田。延於敷世。功德尤大。施地。施蕩。施屋。類此可推。故當上供陳疏。以報旋恩也。昔疎山性禪師。為施主施田上堂云。人人一坐具方圓儼今昔。行坐不曾移。歲寒消劫石。更不屬陰陽。又不輸糧役。四至既分明。契[A87]券親委悉。復證者田地。大自在休息。那箇不具足。受用無窮極。如是布施汝。如何不感激。養十方佛種。常生大智食。轉施諸凡聖。不思議功德。不是有心求。不是無心得。須悟春風意。莫認春山碧。無上大因緣。知恩念來歷。因果既無差。宜應全道力。較彼來處功。羮飯銅鐵汁。驀然畫斷三輪。虗空爭覔踪跡。燈籠露住秋收。依舊山堆嶽積。柳絮隨風。葵花向日。如此說法。可謂不負施主也。
供羅漢
接待齋主。同飯僧例。預日客堂掛牌。(牌云)明日早粥後。齋供羅漢。香燈師五人。上供十人。列名於左。(某某)師(某某)師(以上五人為香燈)(某某)師(某某)師(以上十人候上供)。
△庫房預備燭臺二百五十對。香爐二百五十箇。小碗一千五百箇。竹筯五百雙。茶鍾五百隻。飯菜水菓齊備。至正日清晨。厨房人齊相帮。燒菜一大鍋。可盛小碗五百。煑飯一大鍋。可盛小碗五百。天明時。香燈五人。先往庫房取水菓取碗取短燭五百枝。(即四兩頭)燭臺二百五十對。香爐二百五十箇。每人管一百位羅漢。每位前一茶。一雙筯。一果。一菜。一枝燭。香爐兩位合一箇。茶。筯。果。俱供周[A88]已。方點香燭。次茶。次飯。又堂之正中面前。置大方桌。兩張橫[打-丁+品]。可供十六大羅漢等牌位。設香花燈塗果。并用十菜。每一牌位。一茶。一雙筯。一飯。又面前離三尺許。用長桌三張並擺。上供疏牌十三位。見下上供中。亦置香燭。及供羅漢科儀十部。每部用經葢覆之。手爐十把。俱齊備[A89]已。時至。知客先請上供師。搭衣持具。進羅漢堂。次請齋主拈香。到[A90]已。十師展具三拜。齋主先至中間普供位前拈香。(眾唱香讚云)香纔爇。雲騰寶鼎中。旃檀沉乳真堪供。香雲繚遶蓮花動。十方諸佛下天宮。天台山羅漢。來受人間供。
奈麻香雲葢菩薩摩訶薩。(三稱。維那舉云)一切恭敬(眾齊執香爐。作梵唱云)。
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三寶(拜[A91]已。維那按磬白云)。
伏以。人分七方便。自加行至於停心。位列四沙門。由無學訖於見道。是皆知苦斷集。帶果行因。為析法之權根。會人空之真理。至若證[A92]已辦地。入大乘門。其所學般。若同。是故與菩薩共。內秘大心之行。外聞佛道之聲。既皆為賢聖之僧。故應受人天之供。惟願妙堪佛囑。熟此方震旦之緣。允副凡情。受茲日檀那之供。密回慧照。俯運悲懷。冀普度於迷流俾咸登於樂土。(大眾和云)故我一心。虔誠奉請(白[A93]已。眾僧施主一拜)。
一心奉請。盡虗空。遍法界。十方常住諸佛法僧。
一心奉請。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文佛。
一心奉請。盡虗空遍法界。十方常住諸聲聞僧。并諸眷屬 (以下尼位。俱上加一心奉請。未結并諸眷屬句。同此)。
常隨佛後。千二百五十五大阿羅漢。
鹿苑先度五比丘。最後須䟦陀羅諸阿羅漢。
世尊高弟。大迦葉。阿難陀等。十大弟子。
靈山聞法。大比丘眾萬二千大阿羅漢。
靈山得記學地無學地。諸大聲聞眾。
五時聞法學地無學地。諸大聲聞眾。
世尊滅後。結集三藏。阿難陀等諸阿羅漢。
世尊滅後。正像法中。歷祖所度諸阿羅漢。
住世十六大阿羅漢。萬六千九百弟子眾。
某州某縣。(即本處地名)某寺(即本寺名)住世。五百大阿羅漢。
惟願不違本誓。哀憫有情。是日今時。降臨法會(請畢一拜。三請時。維那想一切羅漢。皆以天眼照見。大耳遙聞。他心悉知。嚴肅威議。從空而至。○他本未加慧俱。通教二位。即前十位之別出。似不必加。必請畢唱讚偈)。
初度五人僧寶始 世尊高弟飲光倫 靈山一會實多徒 萬二千人無學侶 須䟦陀羅居最後 五時聞法數難知 涅槃[A94]已過眾聲聞 三藏遺言俱結集 十六真人親受囑 未來為世福田師 十方常住聖賢僧 於此一時俱奉供(讚畢。煞下鼓鈸一陣。維那舉緩腔。悅眾鳴小魚。眾齊聲緩緩念)。
奈麻本師釋迦牟尼佛(眾師。施主。俱向上一問訊。徐徐緩行。將合堂羅漢前。右遶經行一匝。施主每爐中。上香一炷。一問訊。香燈師持香。隨施主後。待上香畢。俱歸位立定。收佛號。煞下鼓鈸一陣。施主再拈香。設拜。長跪。合掌。悅眾鳴引磬。一字一擊。齊聲上供云)。
奈麻常住十方佛法僧。奈麻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盡虗空。遍法界。十方常住諸聲聞僧。奈麻常隨佛。後千二百五十五大阿羅漢。奈麻鹿苑先度五比丘。最後須䟦陀羅諸阿羅漢。奈麻世尊高弟大迦葉。阿難陀等。大阿羅漢。奈麻靈山聞法大比丘眾。萬二千大阿羅漢。奈麻靈山得記。學地。無學地。諸大聲聞眾。奈麻五時聞法。學地。無學地。諸大聲聞眾。奈麻世尊滅後。結集三藏。阿難陀等。諸阿羅漢。奈麻世尊滅後。正像法中。歷祖所度。諸阿羅漢。奈麻住世十六大阿羅漢萬六千九百弟子羅漢。奈麻本寺堂內。住世五百。大阿羅漢(三遍。次舉變食呪。二十一遍。甘露呪。普供養呪。各七遍即舉)。
奈麻十方常住三寶(三稱。維那宣疏云)。
伏以。栴檀林裏。元無異嗅之香。獅子窟中。盡是驚羣之吼。敢通誠款。仰籲慈悲。今據大清國云云居住。奉佛營齋。供呈羅漢。祈恩錫慶弟子(某甲)。端肅投誠。至心上叩。中天至聖。牟尼世尊。常隨聖眾。諸大羅漢。金蓮座下。恭通情旨(年庚及所求事)切念。智超無漏。道契真空。神通來往。示瞬息于天上人間。秘現幽深。忘優劣于聲聞大乘。欣逢勝事。瞻聖相以登堂。敬潔香饈。迎寶旛而赴供。希垂慧眼。允納虔衷。由是涓今年月日。恭詣某寺。敬輸淨資。仗憑僧眾。嚴淨齋厨。誠修禪悅。上供佛法僧常住三寶。本寺堂中半千應供羅漢。應化大士。證聖尊者。總此香齋。普同供養。伏願。法門挺異。祖𦦨添輝。檀那衍慶。海眾安和。冀副凡情。總憑慈力。右疏恭請三寶證明。供奉羅漢文疏 年 月 日(某甲)謹疏(宣畢。結回向讚云)。
△(若施主別有祈求心願於疏中加入)。
福田應供。行德汪洋。內秘外現永流芳。代佛廣宣揚。受敕難忘。住世作舟航。 奈麻諸大阿羅漢尊者(三稱[A95]已。三拜。各回本處。知客領齋主到客堂用茶。香燈五人。即速收供菜。回厨房。以應午齋大眾用。水菓歸庫房。候設齋時。散供大眾。其餘仍照飯僧儀軌。所說。小食後。上供十人。徃羅漢堂中禮羅漢。每時一百。第一時。先總禮共十二位。見前上供巾。次禮十六住世羅漢)。
一心頂禮。賓度羅(翻不動。字也)䟦囉惰闍(翻㨗疾。姓也)尊者(以下每位。上加一心頂禮。下添尊者。同此)。
△(此尊者。與千阿羅漢。多分住西瞿耶尼洲 一)迦諾迦伐蹉。(與五百羅漢。多住北方迦濕彌羅國 二)。迦諾迦䟦釐惰闍。(與六百羅漢。多住東勝洲 三)蘇頻陀。(與七百羅漢。住北俱盧洲 四)諾詎羅。(翻鼠狼山。與八百羅漢住南贍部洲 五)䟦陀羅。(翻好質。與九百羅漢。多住躭沒羅洲 六)迦哩迦。(與千羅漢。住僧伽茶洲。七)伐闍羅弗多羅。(與千一百羅漢。住鉢剌拏洲。八)戍博迦。(與九百羅漢。住香醉山。九)半托迦。(與千三百羅漢。住三十三天。十)囉怙羅。(翻執日。與千一百羅漢。住畢利𩗺瞿洲 十一)那伽犀那。(與千二百羅漢。住半度波山 十二)因揭陀。(與一千三百羅漢。住廣脅山中。十三)伐那婆斯。(與千四百羅漢。住可住山。十四)阿氏多。(與千五百羅漢住鷲峯山。十五)注茶半托迦(與千六百羅漢住持軸山。十六)。
五百之第一
一心頂禮。阿若憍陳如尊者。(一每位。上加一心頂禮。末添尊者。皆同此)。阿泥樓(二)。有賢無垢(三)。須䟦陀羅(四)。迦留陀夷(五)。聞聲得果(六)。旃檀藏王(七)。施幢無垢(八)。憍梵般提(九)。因陀得惠(十)。迦那行那(十一)。婆蘇槃豆(二)。法界四樂(三)。優樓頻螺(四)。佛陀密多(五)。那提迦葉(六)。那羅延目(七)。佛陀難提(八)。末田底迦(九)。難陀多化(十二)。優波毱多(廿一)。僧迦那舍(二)。教說常住(三)。商那和修(四)。達磨波羅(五)。迦那迦葉(六)。定果得業(七)。莊嚴無憂(八)。憶恃因緣(九)。迦那提婆(十三)。破邪神通(卅一)。堅持三字(二)。阿㝹樓陀(三)。鳩摩羅多(四)。毒龍皈依(五)。同聲稽首(六)。毗羅胝子(七)。伐蘇密多(八)。闍提首那(九)。僧伽耶舍(十四)。慈愍世間(一)。獻花提記(二)。眼光定力(三)。伽耶舍那(四)。莎底苾蒭(五)。婆闍提婆(六)。解空無垢(七)。伏陀密多(八)。富那夜舍(九)。伽耶天眼(十五)。不著世間(一)。解空第一(二)。羅度無盡(三)。金剛破魔(四)。願護世間(五)。無憂禪定(六)。無作惠善(七)。十劫惠善(八)。栴檀得香(九)。金山覺意(十六)。無業索淨(一)。摩呵剎利(二)。無量本行(三)。一念解空(四)。觀身無常(五)。千劫悲願(六)。瞿羅那舍(七)。解空定空(八)。成就因緣(九)。堅通精進(十七)。薩陀波崙(一)。乾陀訶利(二)。解空自在(三)。摩訶注那(四)。見人飛騰(五)。不空不有(六)。周利槃特(七)。瞿沙比丘(八)。師子比丘(九)。修行不著(十八)。畢陵伽蹉(一)。摩利不動(二)。三昧甘露(三)。解空無名(四)。七佛難提(五)。金剛精進(六)。方便法藏(七)。觀行輪月(八)。阿那邠提(九)。拂塵三昧(十九)。摩訶俱絺(一)。辟支轉智(二)。山頂龍眾(三)。羅網思維(四)。劫賓覆藏(五)。神通億旦(六)。具壽俱提(七)。法王菩提(八)。法藏永劫(九)。善往(一百)。
第二百起
一心頂禮。除憂尊者。(一百一位)。大忍(二)。無邊自在(三)。妙懼(四)。嚴土(五)。金髻(六)。雷德(七)。雷音(八)。香像(九)。馬頭(十)。明首(十一)。金首(一)。敬首(三)。眾首(四)。辨德(五)。孱提(六)。悟達(七)。法燈(八)。離垢(九)。境界(十二)。馬勝(一)。天王(二)。無勝(三)。月淨(四)。不動(五)。休息(六)。調達(七)。普光(八)。智積(九)。寶幢(十三)。善惠(一)。善眼(二)。寶湧(三)。寶見(四)。惠積(五)。慧持(六)。寶勝(七)。道仙(八)。帝網(九)。明網(十四)。寶光(一)。善調(二)。奮迅(三)。修道(四)。大相(五)。尊往(六)。持世(七)。光音(八)。權教(九)。善思(十五)。法眼(一)。梵勝(二)。光曜(三)。直意(四)。摩帝(五)。慧寬(六)。無勝(七)。曇摩(八)。歡喜(九)。遊戲(十六)。道世(一)。明照(二)。普等(三)。慧作(四)。助歡(五)。難勝(六)。善德(七)。寶涯(八)。觀身(九)。華王(十七)。德首(一)。喜見(二)。善宿(三)。善意(四)。愛光(五)。華光(六)。善見(七)。善根(八)。德頂(九)。妙臂(八十)。龍猛(一)。弗沙(二)。德光(三)。散結(四)。淨正(五)。善觀(六)。大力(七)。電光(八)。寶伏(九)。善星(九十)。羅旬(一)。慈地(二)。慶友(三)。世友(四)。滿宿(五)。闡陀(六)。月淨(七此[1]□第一百二十四位同名)。大天(八)。淨藏(九)。淨眼(二百)。
第三百起
一心頂禮。波羅密尊者(二百一位)。俱那含(二)。三昧聲(三)。菩薩聲(四)。吉祥呪(五)。鉢多羅(六)。無邊身(七)。賢劫首(八)。金剛味(九)。乘味(十)。婆私吒(十一)。心平等(二)。不可比(三)。樂覆藏(四)。火𦦨身(五)。頗羅墮(六)。斷煩惱(七)。薄俱羅(八)。利婆多(九)。護妙法(二十)。最勝意(一)。須彌燈(二)。沒特伽(三)。彌沙塞(四)。善圓滿(五)。波頭摩(六)。智慧燈(七)。栴檀藏(八)。迦難留(九)。香焰幢(三十)。阿濕毗(一)。摩尼寶(二)。福首(三)。利婆彌(四)。舍遮獨(五)。斷業(六)。歡喜智(七)。乾陀羅(八)。莎伽陀(九)。須彌望(四十)。持善法(一)。提多迦(二)。水潮聲(三)。智慧海(四)。眾具德(五)。不思議(六)。彌遮仙(七)。尼䭾伽(八)。首正念(九)。淨居提(五十)。梵音天(一)。因地果(二)。覺性解(三)。精進山(四)。無量光(五)。不動意(六)。修善業(七)。阿逸多(八)。孫陀羅(九)。聖峯惠(六十)。曼殊行(一)。阿利多(二)。法輪山(三)。眾和合(四)。法無住(五)。天鼓聲(六)。如意輪(七)。首光𦦨(八)。無比校(九)。多伽樓(七十)。利利婆多(一)。普賢行(二)。持三昧(三)。威德聲(四)。利婆(五)。名無盡(六)。阿那悉(七)。普勝山(八)。辨才主(九)。行化國(八十)。聲龍種(一)。誓南山(二)。富伽耶(三)。行傳法(四)。香金首(五)。摩拏羅(六)。光普現(七)。惠依正(八)。降魔軍(九)。首𦦨光(九十)。持大醫(一)。藏律行(二)。德自在(三)。服龍王(四)。闍夜多(五)。秦摩利(六)。義法勝(七)。施婆羅(八)。闡提魔(九)。王住道(三百)。
第四百起
一心頂禮。無垢行尊者(三百一位)。可波羅(二)。聲歸依(三)。禪定果(四)。不退法(五)。僧伽耶(六)。達磨真(七)。持善法(八)。受勝果(九)。心勝修(十)。會法藏(十一)。常歡喜(二)。威儀多(三)。頭陀僧(四)。議洗腸(五)。德淨悟(六)。無垢藏(七)。降伏魔(八)。阿僧伽(九)。金富樂(二十)。頓悟(一)。周陀婆(二)。住世間(三)。燈道首(四)。甘露法(五)。自在王(六)。須達那(七)。超法雨(八)。德妙法(九)。士應真(三十)。堅固心(一)。聲嚮應(二)。應赴供(三)。塵劫空(四)。光明燈(五)。執寶炬(六)。功德相(七)。忍生心(八)。阿氏多(九)。白香象(四十)。識目生(一)。讚歎願(二)。定拂羅(三)。聲引眾(四)。離諍語(五)。鳩舍尊(六)。鬱多羅(七)。福業除(八)。羅餘習(九)。大藥尊(五十)。勝解空(一)。修無德(二)。喜無著(三)。罥葢尊(四)。栴檀羅(五)。心定論(六)。菴羅滿(七)。頂生尊(八)。薩和壇(九)。真福德(六十)。須那利(一)。熹見尊(二)。韋藍王(三)。提婆長(四)。成大利(五)。法首(六)。蘇頓陀(七)。眾德首(八)。金剛藏(九)。瞿伽利(七十)。日照明(一)。無垢藏(二。此與第三百十七位同名)。除疑網(三)。無量明(四)。除眾憂(五)。無垢德(六)。光明網(七)。善修行(八)。坐清涼(九)。無憂眼(八十)。去葢障(一)。自明尊(二)。和倫調(三)。淨除垢(四)。去諸業(五)。慈仁尊(六)。無盡慈(七)。颯陀怒(八)。那羅達(九)。行願持(九十)。天眼尊(一)。無盡智(二)。編具足(三)。寶葢尊(四)。神通化(五)。思善識(六)。喜信淨(七)。摩訶南(八)。無量光(九)。金剛惠(四百)。
第五百起
一心頂禮。伏虎施尊者。(四百一位)。幻化空(二)。金剛明(三)。蓮花淨(四)。拘那意(五)。賢首尊(六)。調定藏(七)。利益羅(八)。無量光(九。此與第三百九十九位同名)。無垢稱(十)。大音聲(十一)。大威光(二)。自在王(三此與第三百二十六位同名)。明世果(四)。最上尊(五)。金剛尊(六)。蠲慢意(七)。最無比(八)。超絕倫(九)。月菩提(二十)。持世界(一)。定華智(二)。無邊勝(三)。最勝幢(四)。棄惡法(五)。無礙行(六)。普莊嚴(七)。無盡慈(八。此與第三百八十七位同名)。常悲愍(九)。大塵障(三十)。光𦦨明(一)。智眼明(二)。堅固行(三)。澍雲雨(四)。不動羅(五)。普光明(六)。心觀淨(七)。那羅德(八)。法上尊(九)。師子尊(四十)。精進辨(一)。樂說果(二)。觀無邊(三)。破邪見(四)。師子翻(五)。無憂德(六)。行無邊(七)。惠金剛(八)。義成就(九)。善住義(五十)。信證尊(一)。行敬端(二)。德普洽(三)。師子作(四)。行忍慈(五)。無相空(六)。勇精進(七)。勝清淨(八)。有性空(九)。淨那羅(六十)。法自在(一)。師子頰(二)。大賢光(三)。摩訶羅(四)。音調敏(五)。師子臆(六)。壞魔軍(七)。分別身(八)。淨解脫(九)。質直行(七十)。智仁慈(一)。具足儀(二)。如意雜(三)。大識妙(四)。劫賓那(五)。普燄光(六)。高遠行(七)。得佛智(八)。寂靜行(九)。悟真常(八十)。破魔賊(一)。滅惡趣(二)。性海通(三)。妙法通(四)。慜不息(五)。攝眾心(六)。道大眾(七)。常隱行(八)。菩薩慈(九)。拔眾苦(九十)。尋聲應(一)。數劫空(二)。注法水(三)。得法空(四)。惠廣增(五)。六根盡(六)。䟦陀羅(七)。思薩埵(八)。注茶迦(九)。鉢利羅(五百)。願事眾(五百一位)。
○(拜竟。少頃。回向。香燈師預焚香在手。知客領施主中間拈香。設拜。眾師唱香讚畢。維那舉)天上天下無如佛。(四句偈[A96]已。仍如奉請時。出位右遶。仍念釋迦佛名。施主各各上香。問訊[A97]已。歸位。收佛號。宣疏。化疏。舉福田應供云云。羅漢讚見前。維那舉云)修齋功德殊勝行(回向偈[A98]已。三皈依畢。各回本處)。
證義曰。三藏法數云。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謂其生死[A99]已盡。無法可學。又云無生。謂其斷見思惑盡。無復三界受生。又云應供。謂其應受人天供養。又云殺賊。謂其能殺煩惱之賊。以其皆具三明六通無量功德。故稱為大。此阿羅漢。承佛敕故。以神通力。延自壽量。住於世間。守護正法。至今猶未入滅。若遇世間。設大施無遮會時。即同諸眷屬。蔽隱聖儀。同於凡流。密受供養。令施者得勝果報。法華經云。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我等今者。真阿羅漢。於諸世間。天人魔梵。普於其中。應受供養。據此。供養羅漢。福德果報。俱不可思議。昔無相真禪師。供羅漢頌曰。應供真人著眼高。海山來往不辭勞。也知為瑞為祥處。惹得天花上毳袍。石梁方廣路非遙。簷蔔堂中信手招。尊者半千誰是主。海天雲靜月輪高。
放生
(生命隨到隨放。不可拘時。恐傷物命。宜向外設案。安楊枝淨水。醒尺。法師施主作禮。眾等以。慈眼視諸異類。念其沉迷。深生哀憫。復念三寶有大威力。能救㧞之。作是觀[A100]已。法師執爐白云)。
一心奉請。光明會上。諸佛菩薩。十方慈父。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天龍神祇。現在道場。加持此水。具大功勳。洒沾羣品。令彼身心清淨。堪聞妙法。(遂舉)柰麻觀世音菩薩。(三稱。眾和。齊誦大悲呪三遍。法師執爐白云)仰白。
十方三寶。釋迦本師。彌陀慈父。寶勝如來。觀音菩薩。流水長者子。天台。永明。諸大士等。唯願慈悲。證知護念。今有諸眾生等。為他網捕。將入死門。幸值(某甲)。(稱施主名)修菩薩行。發慈悲心。作長壽因。行放生業。救其身命。放使逍遙。比邱(某甲)。仍順大乘方等經典。授與三歸。稱揚十號。復為宣說十二因緣。但以此類眾生。罪障深重。神識昏迷。仰乞三寶威德冥加。哀憐攝受。(法師撫尺一下。高聲說三歸依)現前諸眾生等。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說。眾等三和)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說。三和)從今[A101]已往。稱佛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稱法為師。更不歸依外道典籍。稱僧為師。更不歸依外道邪眾。(三說。三和)諸佛子等。歸依三寶[A102]已。今當為汝。稱揚寶勝如來十號功德。令汝得聞。如彼十千遊魚。即得生天。等無有異。(遂舉)柰麻過去寶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三說。眾三和[A103]已。法師撫尺一下。白云)諸佛子。我今更為汝。說十二因緣生相滅相。令汝了知生滅之法。悟不生滅。同於諸佛。證大涅槃。(白[A104]已遂舉)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三說。法師撫尺一下。白云)諸佛子。我今依大乘經。授汝三歸十號。十二因緣[A105]已竟。今當為汝。對三寶前。發露罪愆。求哀懺悔。願汝罪業。一切消除。得生善處。近佛聞法。汝當至心。隨我懺悔(白[A106]已。遂舉)。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罪根皆懺悔(三說。眾三和[A107]已。遂唱)柰麻清涼地菩薩摩訶薩(三唱。眾三和[A108]已。一僧向佛作禮畢。遂執水盂。遍洒諸物身上[A109]已。法師白云)。
唯願放生以後。永不遭遇惡魔吞噉網捕。優游自在。獲盡天年。乘三寶[力@、]。寶勝如來。本願慈力。命終之後。或生忉利。或生人間。持戒修行。不復造惡。信心念佛。隨願往生。更祈施主(某甲)。現生如意。他報隨心。菩提行願。念念增明。救苦眾生。當如[A110]己想。以是因緣。得生安養。見阿彌陀佛。及諸聖眾。證無生忍。分身塵剎。廣度有情。俱成正覺。現前大眾。齊聲念華嚴十回向經。往生淨土神呪(白[A111]已。悅眾鳴小木魚。大眾齊聲。朗誦經呪)。
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回向品。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回向。佛子。菩薩摩訶薩。作大國王。於法自在。普行教命。令除殺業。閻浮提內。城邑聚落。一切屠殺。皆令禁斷。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種種生類。普施無畏。無欲奪心。廣修一切菩薩諸行。仁慈[A112]蒞物。不行侵惱。發妙寶心。安隱眾生。於諸佛所。立深志樂。常自安住三種淨戒。亦令眾生。如是安住。菩薩摩訶薩。令諸眾生。住於五戒。永斷殺業。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具足智慧。永保壽命。無有終盡。願一切眾生。住無量劫。供一切佛。恭敬勤修。更增壽命。願一切眾生。具足修行。離老死法。一切灾毒。不害其命。願一切眾生。具足成就無病惱身。壽命自在。能隨意住。願一切眾生。得無盡命。窮未來劫。住菩薩行。教化調伏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為壽命門。十力善根。於中增長。願一切眾生。善根具足。得無盡命。成滿大願。願一切眾生。悉見諸佛。供養承事。住無盡壽。修習善根。願一切眾生。於如來處。善學所學。得聖法喜。無盡壽命。願一切眾生。得不老不病常住命根。勇猛精進。入佛智慧。是為菩薩摩訶薩。住三聚淨戒。永斷殺業。善根回向。為令眾生。得佛十力圓滿智故。(接誦徃生呪三遍[A113]已。法師白云)上來放生功德。四恩普報。三有均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舉三歸依畢。各回本處)。
(△以上略明放生儀軌竟。若放生而兼念誦。或兼飯僧等事。並見前儀。唯回向疏文隨施主所求事)。
證義曰。放生儀涼譯金光明經如此。若據隋唐二譯。俱有呪語。梵網經亦有放生之條。又考律藏。凡士女先授三歸。次傳五戒。不許獵等。故今放生。似應但說三歸。不必添說五戒。或[1]間雲棲蓮池師云。說法對人。人猶未信。勸畜發心。畜則何知。師答曰。性在含靈。不可思議。安期畜類。終無覺心。蛤之生天。鵬之敬律。虎之弭耳避地。蟒之垂淚革心。如斯比類。曷勝枚舉。縱彼業重無知。亦為未來善種。譬如嚴冬下種。春暖自然發芽。但以慈心向說。行人自當獲福。故應教化。無間人畜也。至於放生感應。內典甚多。今略舉最古者數條。金光明經第四卷。流水長者子。路見一池。水涸。有十千魚。將入死門。四向宛轉。是時長者。施水并食。而救其命。復入池中。為魚說十二因緣法。并稱南無過去寶勝如來名。後十千魚。俱生忉利天。自識前生為魚。流水長者子。與我等水。及以飲食。復為我等解說十二因緣。并稱寶勝如來名號。以是因緣。令我等輩。得生此天。於是為報恩故。各持真珠瓔珞。到流水長者子家。奉寶散花。流水長者子。即今釋迦牟尼佛是。十千魚。即十千天子。並蒙佛授菩提記。隋朝。天台智者大師。居台州修禪寺。以身衣資。勸人贖[竺-二+(一/(尸@邑))]一所。為放生池。甞於其上。講金光明經。忽一日。法堂前。見黃雀無數。翔集半日。悲鳴而去。大師見之曰。乃江魚化為黃雀。來謝吾恩耳。今大慈寺是也。又隋計詡。任台州郡守。嘗請天台智者於江上。講金光明經流水品。漁者聞法。皆好生去殺。詡後還都。坐罪下獄。臨當伏法。遙祈大師。一伸救護。乃夜夢羣魚。吐沫相濡。明旦降敕。[2]持原詡罪。據此。則金光明經中。流水長者一段。為放生最初典型。故此經為放生切要尊法。後賢當知之。
(附)生所規約(凡十五條)
佛言。情多想少。流入橫生。故知彼等異類。昔以暗蔽愚癡。不修正念。今則羽毛鱗甲。受此劣形。水陸飛空種種不一。吾等當遵佛敕。宜隨力放生。并捨糧草。願彼異類。盡此報身。往生淨土。管生靈者。發恒慈心。盡[A114]己所執。隨宜調法。所有規條。開列於左。
- [A115]凡送來生靈。問[A116]已說三歸否。若未說。即移至佛前。焚香說三歸放生法。飛禽水族。即念佛放去。牛羊鷄鵞等。別其雌雄。另攔關放。不得混作一處。
- [A117]各生頭。(如管雞名雞頭師。餘例此)管生靈出入。各登簿記。晨昏査數清楚。倘有死者。白庫房客堂看騐。然後埋葬。
- [A118]生所。常使乾淨。不得任其臭氣難聞。牲口身穢。
- [A119]新放生至。必另置一處。待夜方入羣。
- [A120]糧草。一日早晚二食。食畢即收食盆。不得任糞泥。踐污盆食。
- [A121]生頭打生靈致損者。照大小罰錢。歸入生所公用。致死者。罰[A122]已擯出。失管致被惡獸傷害。惡人盜去者。亦照大小罰錢。放牧損人苗稼等。照數賠錢。
- [A123]米糠麥麩等。凡霉濕即晒。或烘。不得任其蟲生爛壞。
- [A124]凡施生糧錢。不得作別事用。
- [A125]池中不可放黑魚。鮎魚。汪剌。黃[(乏-之+虫)*善]團魚等。恐殘害他魚故。亦不放螺螄。青魚食螺螄故。宜另設池放之。
- [A126]不得以洗刮油膩。及糟糠等物入池中。
- [A127]魚食青草。宜不時與之。
- [A128]池中不得浸柴竹黃篾等一切物件。
- [A129]池水不得挑動別用。常使盈滿清淨。
- [A130]凡水陸生口至。各生頭所值。自有常住舊例分規。不得私向施主索取財物。違者得一償二。以買生糧。
- [A131]鷄鵞鴨蛋。所賣之錢。仍買生糧。私賣入[A132]己者罰。
○年月日○住持(某甲)重錄。
證義曰。生所規約。護生靈而修慈行也。梵網經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云云。又放生是作善。慈心不殺。具諸戒行是止善。止作雙持。是真護生也。或問蓮池師云。墨子兼愛闢為異端。云何眾生。皆以作我父母觀之耶。師云。儒道止談今世。佛法乃論前身。受身既列多生。託胎必遍諸趣。六道眾生。皆我父母。豈不然乎。唯拘近跡。不審遠緣等之異端。其過甚矣。
供法衣(法帔。寶葢。幢旛等法器。皆同此)
供法衣之儀。與前不同。前之受法衣。乃門人受嗣法師之衣。或尊長所賜之衣。故須住持。往客堂親接。及至方丈見禮。答拜不受。此之供法衣。乃施主供住持也。待客之儀。如飯僧例。然住持。乃一寺之主。凡施主所供法衣等。一切法器。須上堂白眾。入萬年簿。交莊嚴衣鉢。收歸莊嚴厨。上記年月日。及施主名。不得以施主供我。私自受之。有違佛制。
證義曰。施主施法衣。住持若預知者。當訊其造法。不得繡佛在衣上。雲棲正訛集云。近世袈裟上。遍繡諸佛。云千佛衣。此訛也。佛像止宜頂戴在首。負荷在肩。懸掛胸膈。[A133]已涉褻慢。況羅綴一身。自腰膝而下。皆佛也。其過可勝言哉。輪王福傾。諒非虗語。而成風久襲。不自覺知。願高明俯察芻蕘。慎勿著此。或曰。然則千佛衣。果無之乎。曰。有之。即今二十五條衣者。千佛相傳之衣也。佛告比邱。我此僧伽黎。過去未來諸佛。皆著此衣。而得解脫。是其證也。或繡壽字。名萬壽衣。亦屬非是。或繡以花。名千華衣。亦非所宜。又千華之名。犯千華臺上盧舍那佛之義。亦恐折福矣。
受煎點
煎是燒煑之意。點乃小食之稱。煎點之禮。或住持回祖剎而行。蓋住持回祖庭省覲。彼必以尊宿之禮。待之。住持亦應以禮。回敬祖庭之眾。設此煎點。即設齋也。至臨齋之際。仍命侍者代拜。不敢親詣以動眾。又或以上待下。下敬上。或比肩轉敬。或特為。或謝法。或報恩。或答禮。或發心。或行罰而設。此則輕重。各隨己力。其中或設齋。或設腐。或設茶。均謂煎點。儀與飯僧同。
通嗣書。嗣法書至。遺書至
初為住持。必通嗣書。不忘本也。若法嗣通書至。則住持必陞座。咨問專使法要。隨機說法。蓋為同建法化。互相酬唱。令法久住也。若嗣法師(剃度師。授經師同)遺書至。即刻於法堂左。(或方丈左)設香案。掛師真。供靈位。住持出[A134]己財。命侍者送庫司代辦祭。並素淨莊嚴訖。即知會兩序大眾。或當日。或隔宿。上堂白眾。(上堂儀見前)說哀歎法。下座。到靈几拈香。舉哀。設念誦壇。集眾念誦。(念誦某經及念誦日數。隨意行之)首日上供。須跪獻(見前尊祖章。開山忌說)二親遺書至。儀亦同此。唯立靈位。(宜設於幽靜之處)不掛真。上供不須跪獻。不搭衣。不拜。但問訊。心喪而[A135]已。其安待專使。詳兩序章客堂規約說。
○附薦嗣法師䟽云。
伏以。靈源湛徹。觀泡影以識浮生。法乳汪洋。遡道風而思本始。訃音忽至。敬展孝誠。仰歸調御之尊。俯答先覺之德。切念圓寂先師。(某甲)和尚。(續入先師鄉貫寺名。及生死日時)示生滅相。如明鏡無來去之痕。契佛祖機。似吹毛具殺活之用。續慧命於將墜之際。振宗風於末法之秋。祖道重光。真燈復耀。方能事之[A136]已畢。悼法幢之忽摧。(某甲)猥膺付矚。幸沐熏陶。痛鑪鞴之先規。謦咳[A137]已杳。想巾瓶之遺澤。追慕難忘。爰陳蘋藻之齋。持諷梵網之典。(經典隨改)仰𠙥慈力。用報師恩。伏願。先師某和尚。大寂光中。等毗盧而受用。一真法界。踞寶藏以莊嚴。迴施法雨。普潤羣機。冀叢林之鼎盛。祈道化以流通。恭請三寶證明。諷經薦師文疏。年月日。不肖嗣法門人(某甲)具疏(文中須加序本師德行。茲不錄。薦剃度。授經師。酌改用之。餘儀如常)。
證義曰。愚菴摭古云。真淨和尚。有時喚侍者。請老和尚來。侍者請南禪師真。展開淨。以手加額。嘆云。不是者老和尚。豈能如此。輙顰蹙半晌。却戒收之。潛菴源和尚。每見南禪師真。即淚下。噫。斯二人。可謂孝思不匱者矣。附錄於此。
請新住持
凡十方寺院。住持虗席。須細訪有道德高僧。方可舉請。宜集眾共議定[A138]已。監院具須和一冊。載明本寺所有田產物業。及迎接儀從。一切畢備。即請二三班首。及施護二三人為專使。至起程日。詣眾寮相別。客堂候時至。鳴大鐘三下。集眾。門送啟行。專使到彼寺。客堂以客禮接待。用茶點。一知客白方丈。及通告庫房。維那。次將請啟。須知。禮物。供法座上。次領專使見住持。行禮畢。坐次。上茶。陳白請啟緣由畢。若路遙遠。專使送上客房。(當日可回。即不送房)若不𠃔所請。則回辭帖。然請住持。宜預討𠃔否意旨。𠃔則發使。否則止。或𠃔自臨。或轉薦班首。若自受請[A139]已。即通告兩序眾執。次早掛陞座牌。早課畢。眾集法堂。陞座。說受請法竟。專使待為受請住持煎點。(即設齋供眾)受請人。亦設特為席。欵專使[A140]已。新住持。即擇數親信人。同專使到彼。收萬年簿。及文契莊嚴。錢米用物等。唯盤結文契。不清不接。以常住文契關重也。擇日定[A141]已。至起程日。新住持早粥。齋堂白眾告辭。次即上堂。致謝兩序耆舊。臨起程時。鳴鐘鼓。大眾齊集殿前候住持搭祖衣。與大眾登殿。禮佛三拜。大眾頂禮住持三拜。住持同拜。大眾先行。在山門外兩傍。整齊對立。合掌恭敬。住持禮伽藍。韋䭾。彌勒[A142]已。命眾回堂。辭退而去。大眾望去遠而回。
若請班首住者。餘儀同前。專使先見住持。行禮[A143]已。合掌白云。(某處某寺盧席。今具禮儀。恭請座下某師為住持。伏望和尚。慈悲𠃔許。並祈勸請)。(白[A144]已。眾使同一拜)住持答云。(敬奉來教)即賓主同坐。用茶。命侍者先行。通知所請。住持與班首。及諸專使。同往彼寮。專使行禮。與請住持同。共坐次。陳請啟云云。如不𠃔。眾為勸請。受請後。住持請受請者。并專使茶。次待方丈齋。次日專使請住持。為受請者引座。儀與陞座同。令侍者請受請者趺坐。勸請舉揚。為法而出。慰眾渴仰。褒美語畢。舉話有無不拘。下座。住持歸座左。向外而立。知客領專使。往受請者前。作禮畢。受請者往住持前作禮。次與兩序大眾作禮。若受請者是門人。住持付法衣。有法語。受請者搭衣。向住持展具三拜。白云。(早蒙陶鑄。仰愧先宗。來請既動。難辭公命。下情無任惶恐之至)。又三拜。起具問訊。住持答云。(斯道所寄。一[慈-(前-刖)]九鼎。不忝當仁。唯冀保任)。說[A145]已。住持起。歸寢室。受請者。令侍者同專使詣方丈。稟借法座。乃陞座。說受請法畢。下座。到住持所。禮謝三拜。次與兩序大眾作禮[A146]已。知客引受請者。巡寮致謝。專使特為受請者煎點。至起程時鳴鐘鼓。大眾齊集殿前候。受請者搭祖衣。與大眾登殿禮佛畢。大眾與受請者作禮。受請者回拜。大眾先行在山門外候送。受請者復詣住持禮辭。住持一同送出山門。受請者禮伽藍韋䭾彌勒[A147]已。乃收祖衣。同專使等。辭別住持大眾而去。
附請新住持啟(凡請啟。宜各隨境緣而作。倘無人作。依此成式。修改用之)
伏以。史占寶氣。西方之聖瑞宏開。帝夢金身。東土之法輪常轉。莊嚴覘妙相。毫光照世界三千。梵唄演大乘。圓音貫牟尼百八。故知由來聖教。端以緣興。竊謂自古僧園。必由人顯。恭唯(上)某(下)某大和尚。某地名僧。某寺宿德。參真如之妙諦。笑合拈花。證最上之菩提。印同立雪。一缾一鉢。不妨到處垂慈。六妙六通。可以隨身應化。今吾里某寺。某代名藍。某方古剎。藏經臺在。紀剏埀者若干年。香積厨開。綿慧命者若干世。自某師歸寂。(若退院去。改歸寂二字為別行)法席[A148]已虗。雖無天魔混擾。其柰覺路瀰漫。不遇痛棒當頭。誰識寶珠在額。用是共竭丹忱。勤彼白足。伏乞不辭素履。惠我元風。振祖席之宏猷。俯慰兒孫之望。為某山之大樹。羣叨庇蔭之恩。從茲舊布黃金之地。大開甘露之門。靈山佳會。儼然未散於今時。選佛道場。𠃔矣觀光於此日矣。敬陳短啟。聊竭鄙誠。無任寅心。統祈丙鑒。右啟上(上)某(下)某大和尚蓮座。護法(某)。檀那(某)。前住(某)。兩序(某)頓首拜。
證義曰。叢林興衰。在乎住持。住持美惡。在乎舉請。荷担常住。在此一舉。敗壞常住。亦在此一舉。而受請者。之禍福昇沉亦因之。是故兩者。俱不可不慎。山菴雜雜云。奕休菴。揚州人。嘗客天童寺。穿破衲。日一飡。夜不寢。儼有古德之風。時奉化上雪竇虗席。眾請奕住持。奕欣然擕一笠而往。不周一年。盡變所為。向之壞衲今輕裘。向之一飡今列鼎。左右稍有犯。必瞋怒自起撲。犯者仆地。用拳舂脚擣心暢始休。既而。盡括常住羨餘。就鄞城買民屋為菴而居。日以資生為事。與竹林寺僧爭屋。訟於官。對理不直。牢死。噫。常住敗壞矣。而奕休菴。竟何如哉。此皆因舉請之人。不察真偽。而聽信近時外貌。率爾轉薦。率爾延請。故其害至於如此。又云。東嵒年八十一。江西人。僧俗共請住天童。維時天童隳弛。嵒思年老。承此重任。不遑安居。召徒東。圓。慶。三人。分司寺事。不五年而百廢具舉。計餘資就象山置田。以贍常住。俗喜僧寧。觀此二事。可知梟鸞既別。成敗判然。則舉請之關重。不可不慎也。明矣。
入院
擇日定[A149]已。當計兩寺相去遠近。近則首座領眾往迎。遠則兩序執事往迎。專使當預白新住持。若固辭。即止。凡進院齋茶香燭等。俱當預備。預日掛接住持牌。(牌云)明日某時。合院大眾師。聞鐘聲。各搭衣持具。在山門外。迎請新住持入院。
△正日時至。鳴鐘鼓。焚香燭。處處煒煌。大眾門迎。由遠至近。兩傍對立。合掌恭敬。新住持搭祖衣而來。前用錫杖幢旛。提爐香盤。拂子。如意拄杖。行列整齊。到山門。分兩邊站定。新住持說法。(諸處說法。儀皆同此)次彌勒。次韋䭾。次佛前。次伽藍。次祖堂。乃至合寺像前。俱拈香說法。禮拜。唯大殿佛前。舊住持接具。送蒲團位。(若無舊住持。本寺法派尊長送位。方丈位。齋堂位。皆同此)入室。舊住持接具。送方丈法座位[A150]已。新住持對座前。說法數句。即登座位立。拈香。維那舉讚。至唱雲來集竟。方坐。大眾作禮[A151]已。悅眾對鳴引磬三陣時。燒香師至座前。拈香三瓣。展大具三拜。(或四摺具)歸位。新住持說法竟。眾作禮[A152]已。各回本處。知客即領新住持。參堂巡寮。(儀見前尊宿條)巡畢。歸方丈。少頃。客堂鳴序板。兩序舊執大眾。請新住持上堂。啟請等儀。見前上堂條。所不同者。唯至座前。說法度啟。維那宣啟畢。新住持指座。說法數句。即登座。祝 聖。次拈當道官僚香。侍者逐一接香置爐。唯嗣法本師香。住持懷中拈出。自插爐中。[A153]斂衣趺坐。眾拜[A154]已。對面立。鳴引磬三陣時。燒香至座前。拈香三瓣。展大具。三拜。起具上座臺。代侍者執拄杖。眾侍者齊下臺。展具三拜。起具。問訊。仍登臺侍立。燒香下臺歸位。班首白椎。住持說法。乃至下座。歸方丈[A155]已。茶頃。專使拜賀。次送進院人等。先緇後素。次班首眾執。次庫房。次客堂。次禪室。次厨房。次下院。次各堂寮。次侍寮。俱拜賀而退。聞鼓聲上普供。(若事忙。唯佛及四聖。普供在第二日上午亦可)新住持一一拈香頂禮。午梆鳴。舊住持候送新住持齋堂位。齋畢。舊住持同專使。護法。諸房。兩序。請新住持騐看文契莊嚴。及諸器皿。并金糓等事。晚課畢。眾上方丈。請新住持說小參(儀見前小參條)禮畢。舊住持率眾。為新住持看單。舊住持預退居東堂。新住持亦率眾。回看舊住持單。(儀見前尊宿條)看畢。各回本處。晚二板。聞鼓聲。齊詣齋堂用普茶。宣規約畢。眾退。舊住持富晚請新住持茶。新住持回敬舊住持。及兩序等茶。凡專使。及送進院人。一一俱請茶。乃至各各送房。安單竟。次日早粥二板後。合寺上普供。午齋舊住持請新住持方丈齋。新住持亦回敬舊住持。及兩序眾執。俱方丈齋。凡請齋茶。使侍寮俱一一預請已。臨時再請。午後。知客領新住持謁四隣。第三日早課畢。為建寺檀那陞座。粥罷。庫司差祖堂香燈。嚴飾檀那案位。并諸供器。知客白維那。請堂師十八上供。新住持點茶湯。問訊。午齋方丈設齋謝專使。并酬勞大眾。或人多。送齋於各堂寮亦可。行單及執勞運力之人。須酬勞金。每人若干。是日即當掃開山。及諸祖墖。如掃墖儀。距遠則另日。晚課畢或有告退執者。新住持當留。若執意求退。亦須過數日。待新住持稍暇。再辭。
證義曰。一夢漫言云。邇來諸方堂頭。一入院。莫不分收檀施。香儀即入方丈。齋資乃歸庫房。抑或單奉香儀。則銀錢畜為[A156]己有。欵客仍出常住。累當家七事之憂。不思常住屬我。我物即是常住物。雖香儀。亦宜歸常住。若萬不獲[A157]已。必須私用。亦當以情白眾。而不惟自便。斯乃住持本分行履也。昔東山空禪師。答余茂才借脚夫書。其略云。書中就覔脚夫。不知出於常住耶。空上座耶。若出於空。空亦何有。若出常住。是私用常住。一涉私。則為盜。豈有知識。盜用常住乎云云。又山菴雜錄云。雲外和尚。晚住天童。以常住為[A158]己任。百廢俱新。不倨傲。不貪積。不私食。得施利隨與常住。接眾惟謹。雖於後生下執。亦略無疎慢之意。二時粥飯。必掌鉢赴齋堂。身雖眇小。才德皆優。至於圓寂。毫無私畜。學者感德。遐邇稱讚。噫。如斯住持。堪為師法矣。
住持出入
凡住持有事遠出。客堂先一日掛牌。(牌云)明日某時。方丈和尚公出。往某處。大眾師。聞鼓聲。齊集恭送。
△住持預日。午飯。在齋堂白眾告假。即晚。方丈設兩序茶。囑托院事。監院與衣鉢。備住持出門應用之物[A159]已。次日時至。知客鳴鼓四下。即上方丈。合掌白云。(大眾師送和尚)。住持到祖堂禮祖。次至大殿禮佛畢。即鳴鐘鼓。維那云。展具。頂禮和尚。禮畢。隨送出山門而回。凡住持在外。朔望等節。不掛免禮牌。至回山信到。侍者先報客堂。客堂掛牌。(牌云)即日某時。方丈和尚回山。大眾師聞皷聲。齊集迎接。候住持至山門。維那云。(大眾師頂禮和尚)。住持說免禮。即回堂。然此乃遠出半月一月之禮。若早出晚歸。或三五日之期。但告知衣鉢庫房客堂而行。大眾不迎送。又凡遇住持回山。大眾不及迎接。即於晚課畢上方丈。頂禮慰安。並請開示。儀與晚參同。
證義曰。此之住持出入。即古之公事出隊。及出隊歸也。古之住持。領眾辦道。非常住公事。未嘗敢出於寺。今則身為住持。不知領眾辦道。逐日夤緣奔走。以求名聞利養者。其失可勝道哉。然又有養尊處優。憚於勞苦。雖遇公事當出。而亦置之不理者。厥失維均。愚菴摭古云。昔奉新慧菴院。臨洪洲孔道。郡牧移書真淨。擇人主之。一眾憚行。時惠淵首座。孤硬自立。雖於真淨有契證。泯泯作息。人無知者。以眾不應是命。乃白真淨曰。惠淵何如。淨曰。汝去得。遂舉之。淵得公牒。即辭去。湛堂問曰。公如何住持。淵曰。惠淵無福。負栲栳。打街供眾。湛堂作偈餞之。既住慧安。如所酬。如此三十年。風雨不易。百廢俱舉。終於慧安。闍維得六根不壞者三。獲舍利無算。異香累日。噫。從古至今。常以打街供而為住持者。唯師一人而[A160]已。故錄之。為喜逸惡勞者勸。
退院
住持或受別寺請。或年老。或有疾病。或世緣不順。自忖福薄。即宜知退。密與兩序班首權執商定[A161]已。齋堂表眾。說要退緣由。凡舉後住。預察真實有道德者。或宗眼明白。或行止廉潔。𠃔服眾望。始可接住。若有數人堪授。而一時難定者。即於韋䭾前。對眾以鬮卜之。若住持得人。法道尊重。寺門有光。决不可私商於里人老堂人及房頭等。當知彼不以常住為重。恐有樹黨狥私。互相攙奪之弊。切宜慎之。若所請𠃔許。即將常住錢糓器物等項。登記簿書。一一分明。具須知單目。一樣三本。住持班首。權執。各簽押。用常住圖記印之。新舊住持。并庫房。各收一本為執照。至後住持進院前一日。在齋堂。辭眾。隨上堂。說退院法[A162]已。移居東堂。公請名德一人。看守方丈。待後住持至。再同兩序交楚。新住持須詳詢合寺事務。將所交。逐一對清。倘前住持遺失。必須賠補。兩序執事。倘有告假等事。須候新舊交代明白。若不候新住持到而先去者。唯班首權執是問。至居東堂者。新住持當盡。禮溫存以商正事。
證義曰。叢林興衰。在進退交關。倘一顢頇常住虧損矣。故不可不詳慎也。至退院一節。有道德人。皆淡泊居心。不肯貪戀。禪宗秘要云。世奇首座。參龍門佛眼禪師。洞臻元奧。眼命分座。師固辭云。此非細事也。如金針[A163]刺眼。毫髮若差。睛則破矣。願生生居學地。而自煅煉。眼因以偈美之曰。有道只因頻退步。謙和元自慣回光。不知[A164]已在青雲上。猶更將身入眾藏。又福州大章山。契如菴主。素蘊孤操。志探祖道。預元沙之室。頴悟幽旨。元沙記曰。子禪[A165]已逸格則。他後。要一人侍立也無。師自此不務聚徒。不畜童侍。隱於小界山。刳大朽杉。形若小菴。但容身而[A166]已。又杭州南蕩。法空禪師。久侍死心。得旨後欲辭去。死心記曰。汝福薄。宜以道自養。後出世南蕩。不踰月。而院被火。了無孑遺。師嘆曰。吾違先師之言。故見今日之難。又愚菴摭古云。感禪師。住黃龍。有郡守臨牧。以事侵之。感笑作偈投之。不揖而去。偈曰。院是大宋國裏院。州是大宋國裏州。州中有院不容住。何妨一鉢五湖遊。守使人追之。[A167]已渡江矣。觀此四事。固以見古人之美節。亦可知住持之任最重。不可使無福慧者處之。而凡應是舉者。宜自審量也。
板賬
凡住持病覺沉重。監院預集班首權執等人至室。(若係餘人。移歸病堂)監院白云。抱病堂頭和尚。(餘人改云。某某執事師)諱(某甲)。字(某甲)。年幾十幾歲。係(某)省(某)府(某)縣籍。於(某)年(某)月(某)日。住持本寺。領眾辦道。(餘人則云。本寺安單。在眾學道)於今年(某)月(某)日。偶值病緣。恐風火不測。於今(某)月(某)日。移居東堂。(餘人則云。入省行堂)所有隨身衣鉢。請書記師抄錄板賬。以便後事。伏希眾悉計開 (某)衣(某)衣共若干。 (某)物(某)物共若干。 年月日。 首座(某甲)押。 監院(某甲)(餘人則添寫)省行堂主(某甲)押。 維那(某甲)押。 知客(某甲)押。 知庫(某甲)押。 書記(某甲)押。 看病(某甲)押。 物件仍留方丈。命公謹有德人看守。(餘人寄存內庫房)待病愈。𠙥眾歸原人。否則以俟估唱。
證義曰。自古聖賢臨終。屢有為惡疾所纏。而不能免避者。皆由夙緣業報而致也。然不害其為聖賢。凡小師看痛。當存謹孝。勿以惡疾而存輕忽之意。愚菴摭古云。死心頎。南公之子。夢神語。師當感惡疾。果患大瘋。屏院事。歸小菴養病。頎小師克慈著名楊岐。歸菴侍疾。乞食村落。謹孝不倦。頎謂慈曰。吾之嗣黃龍。以其道行兼重。不意半生。感斯惡緣。吾不因此。怎有今日。如今把住放行。總得自由。噓一聲而逝。闍維香遍野。舍利無數。愚菴頌曰。大聖示夙愆。雙樹亦背痛。吾師業可懲。神人預為夢。小師聞事罷參請。得得歸來視定省。柴門積葉蒼苔靜。草砌無人青雀騁。掩扉持鉢走村舍。病僧簷下曝孤影。歸廬火斷病僧饑。怨鼠跳梁情耿耿。久病難為人。至性吾所秉。頎公幸有廖。淹淹殘陽景。臨行噓一聲。日射松窓冷。又病者。正念或不能持。則看病者。當以十念往生法門委曲開導。斷不可少。
遷化
臨寂時至。凡伴病者。齊聲念佛。以助往生。寂後一枝香盡。方理後事。或有標撥俵散物件。須令均平。以免爭競。若衣鉢微薄。務宜從儉。遺戒小師。不得披蔴慟哭。請首座主喪。(餘人應客堂庫房料理。無主喪者)一切佛事。隨宜而行。同亡僧例。無費常住。無勞大眾。若住持有功常住。(執事亦然)僧眾念其遺澤。抑或衣鉢稍豐。俱當從厚薦悼。
證義曰。平日功勳。在臨終看騐。不必有疾苦。亦不必無疾苦。唯觀其自在不自在而[A168]已。禪宗秘要云。洞山良价禪師示寂時。問眾曰。離此殻漏子。向什麼處與吾相見。眾無對。隨命剃髮。澡身。聲鐘。辭眾。儼然坐化。時大眾號慟。移晷不止。師忽開目。謂眾曰。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勞生惜死。哀悲何益。乃令主事。辦愚癡齋。延七日。食具方備。師亦隨眾齋畢。乃曰。僧家無事。大率臨行之際。勿須喧動。歸坐丈室。端坐長往。又翠巖可真禪師。將入滅。示疾甚勞若。席藁於地。轉側不少休。喆侍者垂泣曰。平生訶佛罵祖。今何為乃爾。師熟視訶曰。汝亦作此見解耶。即起趺坐。呼侍者燒香。煙起。遂示寂。此二古德臨終。俱有病苦。而乃自由自在若此。豈非功勳之騐。又經言。人欲終時。聞鐘磬聲。增其正念。要鳴在氣未絕[A169]已前。今時直待亡者氣絕良久。至入棺時。方乃念誦擊磬。[A170]已無及矣。雖然。此乃後人之事。若亡人在日。修行淨業。至此時。更得他人力助。則如錦上添花。若亡人在日。不修淨業。至此時全仗他力。正使從氣未斷絕以前。直念擊至入棺以後。雖亦蒙益。而其益有幾。然則助道。固不可少。而辦道安可緩耶。但臨終之際。糾集同志。分班念佛。助其正念往生。待氣盡一枝香而止。不可少也。
入棺(棺。他本俱改作龕。大誤。詳證義中辯)
凡病危。棺先預備。其棺材料。較俗減薄。以便焚化。氣盡久[A171]已。再魚引念佛送入棺。預請別剎住持至時說法封棺。或即班首說法。須跪說。(凡嗣法小輩。俱合掌跪說)封棺[A172]已。(餘人即本寺住持說法封棺。或命班首。隨所宜)維那白云。(上來念誦功德。奉為新圓寂堂頭大和尚)(餘人改某執事。某甲上座)(入棺之次。莊嚴報地。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客堂即掛牌。請大眾師。四人一班。輪次相接。到靈前。誦彌陀經念佛。晝夜連接。至起棺止。早晚課誦。大眾齊到念誦。維那回向云。(亡靈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根皆懺悔。唯願亡靈神不亂。正念直徃生安養。面奉彌陀及聖眾。修行十地證常樂。十方三世一切佛云云)。若亡僧有遺資。加誦梵網經等。
△按古制僧寂入棺。著浣淨舊服。外搭常用七衣。上露頂。下赤足。數珠掛手。坐具疊足前。入[A173]已即用灰漆封固。雖親族至。不得更開。不張羅孝堂。不廣列聯輓。不披蔴帶白。不四出報訃。不糾集施主眷屬。不作俗格道場。但照常念誦。衣鉢之類。盡以供眾(住持尚如此。餘可例知矣)。
證義曰。近日坐龕一事。相習成風。而不知有違佛制。按涅槃經後分。世尊在拘尸那城。雙林樹下。眠臥而寂入棺而化。嗚呼。佛為三界至尊。尚眠臥入棺。僧宜學佛。亦應用棺。明矣。是故六祖壇經云。死去臥不坐。只此一句。可見當六祖時亡僧亦臥棺也。坐脫之事。總由好名而起。若果平日禪定力深。能坐脫立化。坐龕無礙。如若一生外務。不學趺坐。命終強使坐龕。費幾許氣力。且亡識未全離。難免大苦。愚菴摭古云。鎮州。普化和尚。唐咸通初。將示滅。向人乞一直裰。人或與披襖。或與布裘。皆不受。臨濟令人送與一棺。笑而受之。乃辭眾曰。明日普化去東門死也。郡人相率出觀。師曰。今日葬不合青烏。明日出南門遷化。人亦隨之。又曰。明日出西門吉。人出漸稀。出[A174]已還反。人意稍怠。第四日。自擎棺。出北門外。振鐸入棺而逝。此亦用棺之一證。
停棺
既入棺[A175]已。丈室停棺。止間掛幃幙。設諸供器。如事生禮。中間法座上掛真安靈位。逢七陳列祭筵。餘時爐瓶。素花香燭二時上茶湯粥飯供養。若諸山長老。及士宦等行奠。小師在真左答拜。夜守棺幃。停棺三七日。火化入墖。墖高三尺不得侈費石工及舉殯無益之事。如綵亭音樂等。俱不應用。[A176]但眾僧念佛導引而[A177]已。其住持一切規模。皆仍其舊接諸來者。不失常則。莊嚴什物等。不得移屬他處。凡嗣法。戒子。剃度。俱心喪而[A178]已。六祖壇經云。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此是祖訓。宜遵守也。若兩序重病。入上客堂。命終停棺[1]四日。凡清眾外單重病。入省行堂。死後停省行堂[2]一日。即燒化。不作餘事。亦不設供位。
證義曰。雲棲蓮池師云。心喪者。但略其哭踊。非不展哀苦也。按大涅槃經。雖並無服制。然佛當涅槃時。眾撫膺大叫而血現。今吾徒臨喪。可不哀乎。但不可同於世俗號呌喧亂耳。又見近來住持圓寂。其弟子為具帖。求名家銘其墖。必書生時父母得異夢云云。死後火化。某處不壞。舍利無數云云。豈無此數端。不成尊宿乎。曰吾宗所重者。唯戒定慧之真修。有禪教律之實德。餘皆末事也。至若火化而間有諸根不壞。舍利流注者。葢其平日所修純淨之驗。亦豈易得哉。葢棺論定。金鍮自分。縱欲妄美。人豈可欺哉。徒作一時笑據耳。並記於此。以告世之哀其師。而不得其道者。愚菴摭古云。雲門偃禪師。說法如雲雨。絕不喜記錄。見必罵逐曰。汝口不用。反記我語。他時必販賣我去。今室中機語。皆香林以紙為衣。隨所聞書之。噫。法語尚不喜記錄。況妄飾餘語乎。
茶毗
凡起棺燒化。客堂預日下午掛牌。(牌云)明日早粥後。聞鼓聲。請大眾師搭衣持具。送新圓寂堂頭大和尚茶毗(若餘人。則通稱亡僧。大眾師不必持具)。
○次日早粥二板後。鳴大鼓三下。雲集棺前。誦彌陀經一卷。乃至上供說法畢。唱讚[A179]已。維那白云。(欲舉靈棺赴茶毗之盛禮。仰𠙥大眾誦彌陀之洪名。用表寸沈。上資覺路。大眾念佛。送至化壇。白[A180]已。即舉西方極樂世界云云)。首眾即前念佛導行。眾齊步隨之。各懷悲感。監院隨棺倘路遙。一知客路傍阻眾。但送一二里即回。隨俵散䞋。唯兩序眾執十餘人。監院隨棺。送至化壇前。上供說法如常。名德舉火[A181]已。維那白云(新圓寂堂頭大和尚)(餘人則云某甲上座)(既隨緣而順寂。乃依法以茶毗。化百年宏道之身。入一路涅槃之境。仰凴大眾。稱揚佛號。資助覺靈)。白[A182]已。起佛偈念佛。約時久暫。念畢。眾唱讚[A183]已。維那回向云。(上來念誦。資助堂頭和尚)。(餘人則云某甲上座)(往生淨土。唯願慧鏡揚輝。真風散彩。菩提園裏。開敷覺意之花。法性海中。蕩滌心塵之垢。茶傾三奠。香爇一爐。奉送雲程。和南尊靈)(白[A184]已。眾皆同上問訊。各回)。
證義曰。佛制亡僧燒化者。令其離分段之假。而證常住之法身也。俗人見不及此。語以燒化。則謬為不情猶可。今竟有僧畏燒化。而遺命不燒者。愚之甚矣。又誤傳為一代住持者。則不燒化。亦訛。若果如曹溪六祖等。[A185]已證堅固不壞身。留供不妨。若未能不壞。焚化為宜。昔楚石禪師。示寂於洪武三年。時禁火葬。師遺語欲遵佛制。明太祖特為開例。噫。聖君明達若此。愚僧當慚愧無地矣。或問蓮池師云。有欲臨終活燒。可乎。師答曰。活燒之法。大乘所開。小乘所禁。大乘悲願既重。忍力[A186]已充。故可開。小乘祇知自利。悲願輕微。兼以忍力未充。倘臨危而失其正念。則其害可勝道哉。況或貪身後之名。或因一時之激。既非正念。必招苦果。可弗禁歟。又有為魔所著者。平日趣向不正。狂知邪見。與魔相近。魔因附之。初動其燒身之念。繼成其燒身之事。以魔力所加。端坐火中。似無所苦。無何。魔去。慘毒痛苦。不可云喻。百劫千生。為橫死鬼。良可悲悼。故知死而不燒。及未死而燒。皆非正制。末法僧徒。切宜秉正而行。又為亡僧說法。恐其見道不明。靈魂有所滯著。實欲開發之也。凡住持圓寂後。一切佛事。俱請名德說法。其餘僧眾。封棺。起棺等事。維那與首座。稟問住持。或自說。或命班首代說。唯秉矩。即舉火。須住持親說。今時亦命班首。有違古制。至於因名打字說法。乃古德一時觸機而說。非拘拘有意為之。山菴雜錄云。無準住徑山。為觀上座下火。云。觀大海者難為水。窮盡波瀾一漚爾。即今海滅漚亦亡。回頭踏著自家底云云。打名說法。自此始。後賢名勝因傚之。至今叢林以打名字為定式。牽綴逗合。絕無宗眼。而所謂開發亡者。果何在也。又不但為亡僧說法打名字。即付法偈。亦多因名按境。而言。既非性地本色。惟向尖巧詼諧。縱說得十成。亦屬綺語而[A187]已。有何益耶。
入墖
燒化第二日入墖。客堂預日掛牌。(牌云)明日小食後。聞鼓聲。請大眾師集住持墖前。(餘人則改集普同塔前)送靈骨入墖。
△次日小食二板後。鳴鼓三下。維那領眾送入墖。若路遠。不掛牌。但請兩序執事一二十人。到墖前站班。禮拜。唱讚畢。維那白云。(是新寂堂頭大和尚)。(餘人則改某甲上座)(既依法以茶毗。乃藏骨而入塔。裂百年塵勞之網。入一路涅槃之門。仰凴清眾。恭謹念誦。資助覺靈)。白[A188]已。誦彌陀經一卷。往生呪三遍。待別剎長老。(或名德)說法竟。(餘人則本寺班首說)眾念佛。知客開墖。將骨用繩垂入墖[A189]已。仍鎻墖竟。維收佛號。唱彌陀讚回向。維那白云。(上來念誦。資助往生。唯願草盡街頭。花間碓嘴。寂光土裏。無見頂相常圓。娑婆世間有漏塵軀永脫。茶傾三奠。香爇一爐。奉送雲程。和南尊靈)(白畢。眾皆向上問訊。各回)。
證義曰。按古例。唯開山祖師。及中興祖師。於常住大有功者。方另造墖。其平常住持。即入普同墖。中間。歷代住持墖而[A190]已。凡墖院位。或三。或五。或七。或九之不同。若唯造三墖者。中間住持墖位。左本寺及十方比邱之普同墖。右本寺及十方沙彌之普同墖。其尼墖仍歸尼菴。不許附僧寺也。或用五墖者。中間住持墖。左中本寺比邱。右中十方比邱。左邊本寺沙彌。附優婆塞。右邊十方沙彌。亦附優婆塞。或有七墖者。五墖同上。唯分出優婆塞兩種。另為兩墖。近來左末加比邱尼墖。右末加沙彌尼與優婆夷合墖。共成九墖。又邇來尼墖。大都附於男寺。不時祭掃往來。流弊百出。不可不鑒。
估唱
入墖後。庫房齊會兩序執事。監院。維那。知客。值歲。庫頭。知浴。衣鉢等。將亡者行李。(除遺命贈人物)請監院維那。每件估價。(照時價七折筭)書記上簿。知客編號[A191]已。值歲點數。酌留一二件犒勞看病之人。凡衣具被帳等。有四角者。應歸常住。餘者即寫號條。第幾號某件價若干。縛於本件之上。俱定價登簿[A192]已(若餘人。則應白住持)客堂掛牌。(牌云)估唱。
△小食二板後。眾集齋堂。坐[A193]已。維那舉香讚畢。白云。(浮雲散而影不留。殘燭盡而光自滅。留衣表信。乃列祖之芳規。以法破慳。稟先達之遺範。今茲估唱。用表無常。仰凴大眾。念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遂舉佛號百聲。鳴磬收佛號[A194]已。白云。(今白大眾。唱衣之法用表常規。新舊短長。各宜照顧。領物繳價。各照號條。磬聲斷後。不許返悔)白[A195]已。藍院照號取號條。唱一件價。維那鳴磬一下。要者稱名收號條。書記填某號(某甲)收。知客僧值照應。或當時錢物兩交。副寺照號收錢。知客給物。或另日往庫房繳錢取物。凡衣物。先讓行單領買。其亡僧所遺銀錢。亦登估唱簿。若豐厚。分作三分。一分準喪事另用。及燈燭之費。一分歸常住陪貼供養。一分請眾僧念誦。并佛事等用。(如亡者淡薄常住固宜賠墊。大眾師亦不得心存苟簡)估畢。念佛回向。維那白云。(上來念誦唱衣功德。奉為圓寂堂頭大和尚)(餘人則云某甲上座)(莊嚴報地。十方三世一切佛云云)(白畢各回)。
證義曰。估唱一事。可以覘亡者之道心。道心重者。資財自輕。資財厚者。道心必薄。其勢然也。愚菴摭古云。昔有尊宿。宗教之輩尊仰之。晚年被旨住院。雅為朝廷賞遇。臨終上震悼。詔賜祭葬。侍臣奏以此僧衣鉢太富。現訟有司。上不悅。遂寢前命。愚菴頌曰。君不見。雪山童子金輪子。寶位棄之如弊屣。草居露宿六春秋。瘦骨稜稜近于死。又不見。迦葉老頭陀。日中一食衣麤疎。百萬叢中奪錦標。兩土師尊居首科。尊宿宗教師。說法當如何。尊宿寵眷隆。上[烈-列+奴]衣鉢多。
安牌
五七送牌位入祖堂。(餘人於大眾牌中。添一名字)在七七日內追薦隨宜。每逢七期。或嗣法。或剃度設薦。或常住設薦。(餘人遇七期。當設靈位。前上供)入位時。祖堂上供。
證義曰。梵網經第三十九輕戒云。父母兄弟。和尚阿闍黎。亡滅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應講說大乘經律。是追薦之禮。佛所教勅。豈可忽焉。但當豐儉合宜。不可過費。以損常住耳。
裝造佛像
三歸正範云。佛滅度後。以刻鑄圖繪如來遺像。是為佛寶。遺像既為住持佛寶。是我所依。理合敬奉。使其金色晃耀。神氣常新。如有故損。宜自行裝修。惟恐常住乏貲。不能不資募化。或有歸敬檀信。發心願裝者。亦可矣。切不可強之。令彼不樂。兩無利益。又今時僧家。裝造佛像。更有二弊。一。借裝造為由。廣募信施。而入私槖。正犯楞嚴第三明誨。偷心之咎。一。檀信所施裝佛之貲。即以充常住別事之用。亦犯涅槃所言盜佛物罪。有此二罪。故宜戒此弊也。愚僧但貪現利。不懼苦報。輙謂僧是佛子。衣食俱仗佛光。恣意妄為。自謂得計。實可憐憫。至若裝造之法。雖不能一一具備相好。但亦須大段。不致舛謬。今我震旦。於肉髻。白毫。卍字三處。全失如來本相。按如來三十二相內。肉髻一相。當在正頂。色紅高顯。所謂無能見頂也。今多偏在前。又不甚高。誤之甚矣。至白毫卍字二相。則從無造作者。西藏所造之像。唯肉髻得法。卍字間有之。至白毫。亦從來未見。又西像佛腰俱細。頗為得法。東國則腰麤。非相矣。此數處俱關大體。且甚易造作。後人裝造佛像。切須留意。內唯白毫一相。恐匠作不知。即嵌一水晶珠。於兩眉中間。亦得。此乃外相可見。匠力可作。故摘錄之。以備如法裝雕。儼如真佛。凡裝造佛像。常住主人。於開工日。先當具疏上供。以祈吉祥。(疏云)。
伏以。瞻紫磨之金身。軌範全彰於法界。現玉毫之瑞相。光明普照於閻浮。敢緣傾仰之誠。特備金(土木)之用。爰有一四天下(云云)。切念(某甲)不逢像教。憐罪罟以深纏。渴想慈容。幸善根以緣起。恭就某寺。造立南無本師釋迦牟尼文佛。妙像一軀。左範迦葉。右儀阿難。(或裝別佛菩薩。隨改)俾人人仰望。咸生禮敬之心。在在瞻依。廣作津梁之福。特涓今月某日某時。先起洪規。伏乞加被。自今立模之始。逮至成像之日。百動無虞。諸緣順助。威神昭著。潛通伶俐之功。妙相希奇。傑出巧匠之手。端嚴無比。耀四八之靈儀。依正圓成。變百億之淨土。兼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檀那沾恩。叢林鼎盛。龍神衛護。道俗蒙光。右疏恭請三寶證明。造佛開工文疏。年月日。(某甲)具疏(若脩舊佛。待上供[A196]已。然後匠人封光)。
證義曰。輔弼侍佛。俗云阿難。迦葉。是隨禪宗所名。其經律論所指。佛常隨侍。實是舍利弗。大目徤連。非迦葉阿難也。按大毗婆沙論。第一百三十五卷中。鄔波毱多尊者。自以未曾覩佛儀容。令魔王變現佛像以觀。魔應𠃔。即自化身作如來像。右舍利子。左大目徤連。此魔乃曾親見佛者。愈足徵信矣。然而禪宗侍佛。以迦葉。阿難為尊。講宗侍佛。以舍利子。大目徤連為尊。推之律宗。應以優波離。大迦葉為尊。隨各家所尊宗緒設像。亦理之可通者。所謂法無一定也 裝造佛像功德 法華經云。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雕刻成眾相。皆[A197]已成佛道。或以七寶成。鍮鉐赤白銅。白鑞及鉛錫。鐵木及與泥。或以膠漆布。嚴飾作佛像。如是諸人等。皆[A198]已成佛道。華嚴經賢首品云。又放光明名歡喜。此光能覺一切眾。令其愛慕佛菩提。發心願證無師道。造立如來大悲像。眾相莊嚴坐華座。恒歎最勝諸功德。是故得成此光明。廣如樓閣正法甘露鼓經。及造像功德經等所說 如來身相。有三十二 佛說大乘百福相經云。一者足下安平。二者手足千輻輪網。三者手足指纖長。四者手足柔輭。如兜羅綿。五者足跟滿好。六者手足指網縵。七者足趺高平。與跟相稱。八者𨄔𦟛長。如伊尼鹿王。九者平身端立。垂手過膝。十者陰藏不現。十一者身縱廣等。如尼拘陀樹。十二者一毛孔有一毛生。十三者身毛上靡。青色柔輭而右旋。十四者身色微妙。勝閻浮金。十五者身光一丈。十六者皮薄細滑。不受塵垢。十七者兩肩圓好。十八者身廣端正。十九者臆如師子王。二十者兩腋下滿。二十一者牙白而大。二十二者四十齒。二十三者齒白齊密而根深。二十四者七處滿足。二十五者方頰如師子王。二十六者味中得上味。咽中二處津液流出。二十七者舌輭薄。能覆面至髮際。二十八者梵音深遠。如迦陵伽。二十九者眼如優鉢羅華。三十者眼睫如牛王。三十一者眉間白毫。色如珂雪。三十二者頂肉髻成。又有八十隨形好。始自肉髻高顯。無能見頂。乃至髮長。不亂。右旋。青紺。具如經說。又有八十隨相。茲亦不錄。共有一百九十二相 由裝佛取利。犯楞嚴經。第三決定清淨明誨者。經言。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偷心不除。塵不可出。我教比邱。循方乞食。令其捨貪。成菩提道。諸比邱等。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A199]已無返。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却誹出家具戒比邱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 取裝佛利。亦犯涅槃盜佛物 大般涅槃經後分上卷云。若佛滅後。一切信心。所施佛物。應用造佛形像。及造佛衣。七寶旛葢。買諸香油寶華。以供養佛。除供養佛。餘不得用。用者則犯盜佛物罪。噫。施供佛物。尚不得作別用。況裝造佛錢。豈可作餘用耶。因果昭彰。升沉皆自招矣。
(裝佛圓工。擇日開光。正開光日。時至。焚香燃燭。及諸莊嚴。六塵妙供。俱齊備[A200]已。先請裝佛工人。開點光明。眾師與齋主三拜[A201]已。齋主上香。眾唱香讚畢。維那高聲喝云)。
釋迦如來。(二稱。眾和)蓮座降臨 (餘佛菩薩隨改。下皆同此)。
大迦葉尊者。 阿難陀尊者。(俱二稱)輔弼蓮座。(眾和畢。維那振鈴。眾齊唱偈云)佛面猶如淨滿月 亦如千日放光明 圓光普照於十方 喜捨慈悲皆具足 如於此會見佛坐 一切塵中悉如是 佛身無去亦無來 所有國土皆明現(偈畢。煞下鐘鼓。維那宣開光文)。
伏以。紺目金容。現四八之妙相。玉毫卍字。放百億之寶光。信瑞應於斯時。實祥開於季運。伏念(某甲)(或稱眾等)幸蒙世尊教法。實渴仰於勝淨妙明。仰賴大慈開迷。敢圖報於紫金光聚。既[A202]已和土範金。圓成寶相。用是諏吉選日。開點靈光。伏願。現真實相。放無量光。巍巍蓮座。作羣生低頭禮敬之因。昱昱金軀。示弟子瞻仰取足之教。歸依則三途盡拔。秉教乃九品頓超。(白已。一問訊。維那舉香花。大眾各執手爐。齊聲隨請云)。
香花迎。香煙請。弟子(某甲)(用住持名)等。一心奉請南無娑婆教主。千釋迦。千百億釋迦牟尼佛。(餘佛菩薩。隨改)惟願不違本誓。哀憫有情。分身現相。居茲蓮座(一拜三請。三拜。維那與請主等。皆運想釋迦佛。隨請而來。儼然安居寶座[A203]已。齋主拈香。眾唱獻座偈呪)。
佛身充滿於法界 普現一切眾生前 隨緣赴感靡不周 而恒處此菩提座
唵。㫊暮伽(一)鉢頭摩。遜娜𥛬(二)䭾囉䭾囉𤙌(三)漫拏𥛬𤙖(三遍畢。煞鼓鈸一通。維那再宣大迦葉尊者開光文云)。
伏以。靈標遐寄。千秋想雞足之風。慧命長扶。一脉衍龍華之緒。恭惟西天初祖。迦葉尊者。靈山會上。悟妙旨於拈花。多子墖前。播清風於椎拂。作古今傳燈之標準。開東西付法之淵源。衣鉢流芳。人天欽仰。伏念(某甲)躭迷積劫。莫覩微咲之慈顏。慨慕聖容。特肖飲光之瑞像。敬諏吉日。開點靈光。伏願。普圓明之照。金色遍法界以流輝。廣慈護之恩。錦襴統羣生而覆幬。使祖道以重光。令正法而久住。(白[A204]已。一問訊。維那舉香花。大眾齊聲隨請)香花迎。香煙請。弟子(某甲)(稱住持名)等。一心奉請南無頭陀第一。拈花得旨。禪宗初祖。大迦葉尊者。惟願不違本誓。哀憫有情。分身現相。居茲蓮座。(三請。三拜。維那想大迦葉尊者。隨請赴座。眾唱獻座偈呪)南無禪宗最初祖。摩訶迦葉大尊者。唯願隨佛來降臨。受此輔座恒供養。
唵。㫊暮伽(一)鉢頭摩遜娜𥛬(二)䭾囉䭾囉𤙌(三)漫拏𥛬𤙖(四。三遍畢。動鼓鈸一陣。維那再宣阿難開光文)。
證義曰。梵語摩訶迦葉。此翻大飲光。姓也。佛弟子中。有十力迦葉。優樓頻羅迦葉等同姓。故標大字以別之。名畢鉢羅。此菩提樹名。父母禱樹神而生故從樹立名。羅閱祇國人。此云王舍城。父迦毗羅。世稱大富長者。迦葉因中。與一貧女。同修毗婆尸佛像。共誓常為夫婦。身真金色。是以迦葉身真金色。具三十相。其婦亦報得金色。雖為夫婦。了無慾意。後出家值佛聞法。即得無漏。年[A205]已百二十歲。其婦亦得四果。迦葉受乞食法。行頭陀行。至老不捨。佛言。汝年老根弊。可捨乞食及受長衣。迦葉答曰。我當盡壽。行頭陀行。佛言善哉。若迦葉行頭陀行在世者。我法久住。法華會中。蒙佛授記。未來世中。當得成佛。名曰光明如來。至涅槃會。佛告諸比邱。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A206]已付囑迦葉。當為汝等作大依止。佛滅後。在王舍城。結集三藏。宏持正法。至二十年。以法藏付囑阿難。遍禮佛墖。即往雞足山。持佛所囑衣。入定住身。以待彌勒佛出世。付衣[A207]已。乃入寂焚身。
(阿難開光文云)伏以。師資慶遇。夙欽耆闍之遺風。法藏親聞。欣受靈山之付囑。恭惟啟教阿難陀尊者。功高結集。貫妙義於千花。慧洽多聞。傳一水於異器。感巾瓶之夙緣。示天倫於如來愛弟悟剎竿之倒卻。領心印於迦葉師兄。追思至教。樂瞻如銀之清標。渴慕真儀。特倩範金之巧匠。爰諏吉日。開點寶光。仰望聖師。俯垂感格。伏願。真燈晃耀。齊日月無量之光。法乳汪洋。等江河有源之水。兒孫不替。祖禰常存。(白[A208]已。一問訊。維那舉請。眾同請)香花迎。香煙請。弟子(某甲)(稱住持名)等。一心奉請南無多聞第一。為佛侍者。禪宗二祖。阿難陀尊者。惟願不違本誓。哀憫有情。分身現相。居茲蓮座。(三請。三拜。維那想阿難陀尊者。隨請而來。儼然居此弼座[A209]已。眾唱獻座偈)南無禪宗第二祖。結集三藏阿難尊。惟願隨佛來降臨。受此弼座恒供養。
唵㫊慕伽一鉢頭摩遜娜𥛬(二)䭾囉䭾囉𤙌(三)漫拏𥛬𤙖(四。誦呪三遍畢。煞鼓鈸一陣)。
證義曰。梵語阿難陀。此翻慶喜。以佛成道日生。王心歡喜。合國欣慶。故名慶喜。是佛叔父白飯王次子。即調達之弟也。面如滿月。眼若青蓮。八歲出家。三十侍佛。多聞第一。法華會中。蒙佛授記。未來世中。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復告諸菩薩曰。我與阿難。於空王佛所。同時發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精進。是故我[A210]已得成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至涅槃會。佛讚阿難。有八不可思議功德。及諸勝妙。敕文殊降魔。領阿難赴會。受持大般涅槃經。佛滅度後。大迦葉結集法藏。令阿難升師子座。宣說諸經。迦葉將入滅時。法付阿難住持。阿難遊行宣化二十年。甞至王舍城外。竹林中。聞比邱誦偈云。若人生百歲。不見水潦涸。不如生一日。時得覩見之。阿難慘然曰。此非佛偈。當云。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比邱向其師說。師曰。阿難老朽言不可信。阿難後時。聞彼比邱。猶誦前偈。即自思惟。今此比邱。不受吾教。於世無益。宜入涅槃。即詣王宮。告辭闍王而行。王追至恒河。阿難乘船。在河中流。王稽首白言。三界明燈。願勿涅槃。時雪山有五百仙人。觀見阿難。將欲涅槃。飛空而至。乞求出家。阿難即以神力。化恒河變成金地。為末田地諸仙人說法。成阿羅漢。時末田地。欲先涅槃。阿難囑云。佛記汝當於罽賓國。建立佛法。遂不涅槃。其餘俱時入滅。阿難涌身虗空。作十八變。入風奮迅三昧。分身四分。一分與釋提桓因。一分與娑伽龍王。一分與毗舍離子。一分與阿闍世王。四處各起寶墖。供養舍利。
(維那白云)上來奉請本師釋迦牟尼佛。迦葉阿難。二大尊者。(餘佛菩薩。隨改)天眼遙見。天耳遙聞。他心悉知。身通自在。一念能感。聖應昭然。更誦密言。用伸殷重。 我佛如來。有奉請真言。謹當宣誦。
柰麻三滿多。母陀南。
唵。烏佐鉢囉諦。賀多諦。薩縛怛多孽多。俱舍冒地。
唵。娑哩野沒哩。布羅迦也薩訶。(維那振鈴。緩誦三遍想一佛二尊者。在蓮座上。光明交映。維那白云)。
願因秘密。俱蒙光臨。齋主拈香。虔誠頂禮(眾師齋主。同禮三拜。齋主拈香。眾師齊誦吉祥偈安聖位)。
歸命世尊無有上。迦葉阿難共垂慈。我今依教安聖位。唯願慈悲哀納受。迦葉如來具大悲。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拘那牟尼見無礙。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迦羅鳩䭾如金山。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毗舍浮佛無三垢。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尸棄如來離分別。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毗婆尸佛如滿月。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弗沙明達第一義。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提舍如來辯無礙。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波頭摩佛淨無垢。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然燈如來大光明。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誦偈畢。即上供。其齋佛儀。載禪門日誦。茲不具錄。回向疏附此)。
伏以。佛身應現。隨眾生而結歡喜之緣。妙相端嚴。恒不動而升光明之殿。爰有一四天下云云。(入鄉貫姓名)切念(某甲)。前於(某日)發心。䖍造釋迦如來。迦葉。阿難。聖像三軀。(餘佛菩薩隨改)茲於(某日)成就欣承至聖之範。不同漢寢飛光。得被道樹之陰。儼若祇園敷座。歸依有幸。踊躍曷勝。敬涓今月(某日某時)。安位蓮臺。圓成法相。(若拜懺誦經。當續入於此)以此功德。謹申回向。伏願寶座分身。普應羣生之機感。玉毫現瑞。廣開法界之因緣。俾低頭合掌。皆種善根。或心念口稱。俱沾福慧。更祝皇圖永固。法道昌隆。叢林安靜。濟濟來賢聖之徒。僧海調和。綿綿挺龍象之子。右疏恭請三寶證明。造像圓成。升座開光文疏。年月日。某甲具疏(宣疏畢。誦消灾吉祥呪化疏。齋主奠茶作禮。焚疏畢。結呪[A211]已。仍向上立維那舉回向呪。用鼓鈸。眾僧齊唱偈呪三遍)。
唵。娑摩囉。娑摩囉。彌摩曩。斯哈囉摩訶咱哈囉吽(三遍)
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恒吉祥。一切時中吉祥者。願諸。
上師哀攝受(初遍)。
三寶哀攝受(二遍)。
護法常擁護(三遍畢。三皈依竟)。
(其餘如裝造藥師。彌陀。文殊。普賢尊聖像。凡開工。開光。回向。儀俱同此。[A212]已酌改文偈。其華嚴十佛吉祥偈。惟諸佛可用。造佛殿上梁。圓成。亦可用)。
○(是日。即稱釋迦佛名。或別佛菩薩。亦隨新裝所改稱)。
脩整經典
三歸正範云。貝葉黃卷。三藏聖教。是為法寶。經卷既為住持法寶。是我所依。理合敬奉。使其裝訂整齊。次第不亂。乃或長閉經厨。致蟲蠧朽爛。或篇幅脫落。部帙失次。急宜脩補。或募施主脩整亦可。但不得作別用。夫佛以法為師。僧不重法可乎。梵網經。第四十四。不供養經典戒云。若佛子。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乃至云。若不如法供養者。犯輕垢罪。是故叢林立知藏藏主二執。專司其事。凡函帙安置。脩補殘缺。以及經本出入等事。俱知藏總其綱。而藏主分其執也。凡經書。以不出山門為限。夏季風日暄明。晾晒諸經。查理字號。候冷收橱。本寺僧眾有請看者。須登牌。某月某日某人。請某字函經。還則消賬。若其人告假并餘事欲去者。先查取。遺失者。罰抄賠[A215]已。出院。若失於查取。則知藏藏主二俱受罰。照數賠補。若私借與外人。即無失亦罰。凡交替執事。須會客堂庫房及知藏到。一一檢點清楚。對眾清交新執。若有流通經版。安版處。須明暗適中。近風日則易裂。太陰閉則易朽。凡裝印紙墨。以及書而訂線等。俱以潔淨堅固為佳。斷不可惜費省功咎同輕法也。
證義曰。脩整經典。乃表敬法寶。此事係慧命攸關。故此執。亦為一寺重任。而尤要在住持不惜貲費。則脩整為易。即執事之人。亦因之而慎重矣。至於叢林。刻印經典流通。乃興起佛法之第一大事。愚意與其畵柱雕樑之多多益善。不如黃卷赤軸之源源不竭。利益後人。誠非淺鮮。即如今日緇白。各得書本經典閱誦者。乃嘉興楞嚴寺。刻印大藏方冊之遺惠也。假使無此一翻刊刻。則書本必少。梵本既難購。且不便擕帶。豈非僧俗之一大缺陷乎。故凡叢林住持。有心宏法者。若果宗教精明。自可隨機利人。倘或住持事繁。無暇及此。則於現在切要經典。隨力刊刻數種。印送無力禪和。功德無量。華嚴經賢首品云。又放光名法自在。此光能覺一切眾。令得無盡陀羅尼。悉持一切諸佛法。恭敬供養持法者。給侍守護諸賢聖。以種種法施眾生。是故得成此光明。又每見叢林之有經藏者。住持漠不關心。任其雨濕蟲蠧鼠殘。而不一料理。住持如此。則執事可知。若是者。罪過亦無量。愚意凡有藏經之處。宜供一閱藏之僧。使其日日翻閱看誦。即是法輪常轉。誠為叢林吉祥善事。又有益於學人。倘其日新有功。即可延佛慧命。豈不美哉。第恐閱者。有名無實。或私行借賣者有之。此則住持。當不時稽查為妙。愚菴摭古云。棲賢諟禪師。性高簡。律身嚴動不違法。暮年閱藏三次。以坐閱不恭。則立誦行披。愚菴頌曰。寶函藏。真舍利。積劫定慧。深為法施。迢遙來真丹。征役非容易。豈但立誦行諷。圖報碎身猶愧。
脩造僧坊(即寺院也。從古立名。故稱僧坊)
三歸正範云。剃髮染衣。嚴淨毗尼。紹宏佛化。是為僧寶。既常宏化。必依處所成就僧坊。即其處也。梵語僧伽。此翻和合眾。即出家五眾也。梵語伽藍。此翻眾園。即僧眾所居也。今名僧坊。乃華梵兼舉耳。然此中。即供佛奉法之所。而以僧坊為稱者。佛殿法堂。無獨立故。梵網經不脩福慧戒云。若佛子。常應教化一切眾生建立僧坊。山林園田。立作佛墖。冬夏安居。坐禪處所。一切行道處。皆應立之(云云)。夫既應立處所。脩造之工費。不能[A216]已也。故叢林有知屋之執。專司其事。凡各處屋宇。本無而新造者。謂之造。[A217]已有而或傾頺損壞。須重脩者。謂之脩。凡所脩造。當於必不可[A218]已者。若其可[A219]已。則[A220]已之。葢為脩道而出家。非為脩寺而出家也。或在家檀信。發心為之。則可。若出家人。斷斷不宜孳孳而為。當知以[A221]己躬下事為要緊。此上等出家子之立志也。至若志不及此。而以造寺為功德者。雖非性分中功德。而有相莊嚴亦不可少。但須不昧因果。深知罪福。不可尅減常住藏匿信施。或不圖利而貪名。以興建叢林為有光。遂至運謀結勢。巧奪強取。令人吞聲輸納。叢林未必遂興。而[A222]已結若干怨憤。人心若此。佛意可知。即守分僧。苦行善募。而未暗律學。但知戒不私用則[A223]已。遂乃移東就西。將甲補乙。或挪還急債。或餽送僧俗。不知甎錢買瓦。僧糧作堂。枉受辛。勤。反招惡報。所謂天堂未就。地獄先成也。豈不悖哉。又有住持。雖不外募。而別僧假名私募者。當於寺外貼告帖一張。上書本寺脩造某處。係本寺自行竭力脩造。靜聽檀越發心相助。並無人在外募化云云。一則免其脩名募化。造業墮罪。一則免其或因此。滋生事端。貽累常住。
證義曰。雲棲法彚云。建立叢林為眾。固是美事。然須[A224]己事[A225]已辦。而後為之。不然。或煩勞神志。或耽著世緣。致令未有所得者。望洋而退。[A226]已有所得者。中道而廢。雖欽工御建。事事優裕。尚勞神費心。自損不少。況盡心力而募求乎。或曰。果如子言。則佛像凐沒。誰其整之。墖寺崩頹。誰其立之。僧餓於道路。而不得食。誰其濟之。人人唯辦[A227]己事。而三寶荒蕪矣。豈不聞脩慧不脩福。羅漢應供薄乎。答曰。不然。但患一體三寶荒蕪耳。世間三寶。自佛法入中國以來。造佛建殿齋僧者。時時不休。處處相望。何煩子之私憂。而過計也。又愚菴摭古云。延恩法安禪師。至黃山如意院。敗屋破垣。安住十年。大廈化成。即棄去。所至不倦利濟。晚居延恩。屋廬牀簣。破敗尤甚。殊樂之。令尹糾豪右將新之。安哂曰。檀法本於度人。今非其發心而強之。是名作業。不名佛事也。每謂人曰。萬事隨緣。是安樂法。愚菴頌曰。威之以行惠。非出其誠心。催科作檀度。何異晝攫金。我先如意院。無意成叢林。今之老也延恩院。蔽風遮雨有茆苫。君子居之有何陋。蓬戶桑樞樂原憲。破屋且勝樹下居。聖師老衲皆茆廬。顧我過之矣。繹古發長噓。按法彚摭古二條。後人須善會其意。法彚謂立志參學人。[A228]己事[1]去辦。不可因此而自荒學。非謂世間三寶之可荒蕪也。特慧命為重耳。摭古謂大脩行人。自不圖安居大廈。非謂佛殿之可任其傾頺。且惡募強求。有違佛制。故不為也。今之住持。或不然。既未甞立志參學。終日為利夤緣。只求自[A229]己之安飽。不顧佛殿之傾頺。有之。稍圖體面者。又或仗勢假威。惡募強求者。亦有之。殊可慨矣。夫既不能莊嚴自[A230]己一體三寶。果能莊嚴世間三寶。亦還救得一半。此法彚未言之意也。雖自[A231]己可以茆廬而居。而三寶則當金碧以處。但須有子來之風。不可有催科之行耳。此摭古未言之意也。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五
校注
[0428001] □疑與 [0430001] 間當作問 [0430002] 持疑特 [0436001] 四上疑脫十字 [0436002] 一當作七 [0442001] 去疑未【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63 冊 No. 1244 百丈清規證義記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11-18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證義曰。凡登座說法。須至心聽記。不可作難會想。生退屈心。亦不可作串聞想。生容易心。須虗懷聞思。必有機發。不得隨學語者。但取口辯。所謂蛇飲水成毒。牛飲水成乳。信學成菩提。戲學成生死。是也。即主法非其人。亦不得於彼生輕薄想。反障自心。所謂依法不依人也。故聞法時。靜耳目而聽。攝根塵而會。倘有疑情。咨詢不厭。以道為懷。掃除習氣。打併一心。勤修而觀力轉深。煉磨而行門益淨。如是久久。定慧發。可見自心性矣。至說法者。須提綱要。學者請益。遂形問答。總為生死事大。直截決疑。不可以盲引盲。誤人誤[A9]己倘自諒非其人。不妨轉煩能者。請一賢明首座。以代可也。又禪客發問。切須虔誠。真實吐露。倘賣才弄巧。必招惡報。禪宗秘要云。按禪書。天台韶國師座下。興教明和尚問曰。飲光持釋迦丈六之衣。在雞足山。候彌勒下生。將丈六之衣。披在千尺之身。應量恰好。祇如釋迦身長丈六。彌勒身長千尺。為復是身解短耶。衣解長耶。師云。汝却會。明拂袖便出去。師曰。小兒子。山僧若答汝不是。當有因果。汝若不是。吾當見之。明歸七日。吐血。浮光和尚勸曰。汝速去懺悔。明乃至方丈。悲泣曰。願和尚慈悲。許某懺悔。師云。如人倒地。因地而起。不曾教汝起倒。明復曰。若許懺悔。某當終身給侍。師為出語曰。佛佛道齊。宛爾高低。釋迦彌勒。如印印泥。據此。可見發問不易。暫時弄巧。斧在口中。可不慎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