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止觀輔行助覽

止觀輔行傳弘決助覽卷第四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十二

論矝持

矝應作兢詩曰戰戰兢兢

事理俱障

苦集障道滅道是事滅屬理餘二準知

論事之人

側吏切置也或作剚所以從刀者以刃置肉中也或作事者非字正體故云託䟦乃會意之字耳力莒切心不欲為善之義

面牆

尚書云譬猶正面牆而立

藥病俱轉

如慳用尸忍等五名藥轉若慳因尸忍等五而轉者名病轉又尸用檀忍等藥病轉準說之

是轉非對

慳不轉而續起破戒等五蔽破戒不轉而續起慳等名是轉非對

若超雜等

如慳起[A1]復起愚癡名超或起二三前後不定名雜

若至五度名轉名具不得具名者乃至具則兼俱

搜要云若轉至四名轉名兼若轉至五名轉名具不得具名者由法轉故若具六方乃名具若轉至五不名具者轉則單轉具則同時

度別四句

六度各四謂對第一義

一病中轉用藏教五

如治慳用尸等五并通圓各六成二十三

俱轉名對

藥病俱轉名對治四教合論有一百三十八

及亦名轉

但藥轉亦一百三十八

或七或八

通人從空出假或七有願智則或八也藏人以祇為道種智或七能起神通願用或八也更詳

語業命三實體但二

此三為二者正語屬口正業屬身正命離五邪通屬身口故但二耳未暇撿文且作此注

及正方便

[A2]已生惡方便斷除未生惡方便遮止未生善方便修習[A3]已生善方便增長

度品六句料簡

六度道品有事理相破相修相即

殺身成人

人應作仁論語云君子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

徒果切

通體別體

檀等五度非精進不滿此通也若別者則以誦經為體前文云且寄誦經䇿勤其心晝夜不虧乃得滑利

乍懸至或冷

母飢則子在倒懸母飽則子在石壓母飲湯則子熱鑊母啜水則子在寒水

一一句下皆云未得欲得未獲欲獲未證欲證由此八故皆不成就故名懈怠

經云何謂懈怠比丘乞食不得便作是念我今日乞食不得身體疲極不能坐禪經行不肯精勤未得欲得未獲欲獲未證欲證是為懈怠意若精勤欲得等是精進也

黮瘀

徒感切黑貌

華首選擇長者

華首經中長者有妻名曰妙色面貌端嚴居士愛著煩惱熾盛佛知居士貪垢情深即化作一婦人端正淨潔居士見之我妻何緣來入此會佛以神力令此婦人糞汗其衣使此居士不堪臭處以手掩鼻難陀問曰何故掩鼻答曰是處臭穢難陀云汝貪其妻如坐糞穢居士即生厭心後得法眼淨

於下生苦乃至於下五盛苦

下生下老下病下死下愛別離下求不得下怨憎會下五盛陰如是等苦亦應有樂世尊下生者所謂三惡趣中生者所謂人中上生者所謂天上若復有人作如是問若於下樂生於苦根於中樂生無苦樂想於上樂生於樂想當云何答世尊若下苦中生樂想者夫見有人當受千罰初一下時[A4]已生樂想若不生者云何說言於下苦中而生樂想乃至三受三苦

以缾喻同

同應作因

若下劣心唯有於作則無無作

論云受戒時若輕浮心體是無記不發無作

不相行有十四種

前文[A5]已箋今文無想者謂無想果二定者無想定滅盡定

命相

相應作根

擇滅非得

非得者非擇滅也

諺顏氏家訓往往引之

顏氏即梁黃門侍郎之推也彼家訓云陳梁之時讀書為官者少諺云上車不落即著作體中何如即秘書也

若披在地

披恐是死字耳

二縛

子果

音幽鹿鳴詩云呦呦鹿鳴食我㵎萃

六百劫以小起之

法華論中無文不知大師所引

論黃龍湯

屎汁

四諦因緣有無等

相破者無作因緣破生滅四諦無作四諦破生滅因緣相修可解相即者取開權之義體同故即

廣歷一切法

如妙玄大與妙文句中方便與善權光明空品中空與非有非無之類

是故當教亦有相修相即

常途六是偏圓對辨今云當教者如藏人修道品有益是道品破六度修六度有益是六度破道品相破句也若先修道品不入次修六度即便破蔽或修度不入因蔽漸伏而修道品即便有益相修句也度品一法體本相攝相即句也例記說

更對六作

行中六度四教合論二十四行中道品合論亦二十四

乃成度品各四十八

行住坐臥語默等一一皆爾故各四十八

其殺千人

其應作期

土作四釋

土應作上

乃至無著亦須料簡

三教無著異

名迦旃延子所說

前記引大論斥其所說處處失

但闕十一

既云此六[A6]已列在文則但闕五耳今畫為圖使讀文易曉

隨何等通指入何教

通名慧性若生滅慧指入藏教乃至無作之慧指入圓教

大論十三初以一施生三十七品次以一施而為相因

文在十一文云布施時生相似八正道信布施果得正見正見不亂得正思惟清淨說故得正語淨身得故得正業不求報故得正命懃心施故得正方便念施不癡得正命心住不散故得正定如是等相似三十七品善心中生復次布施是三十二相因緣所以者何施時其心堅固得足下安立相布施時五事圍繞受者是眷屬業因緣故得足下輪相乃至有求乞者意欲與時柔軟字語必與不虗故得廣長舌相梵音聲相施時不瞋不著等心視故得青眼相眼𥇒如牛玉相

相業

相業是同如此卷末引注

論棘援

援者以棘外帀而援衛也謝靈運有南園植援詩云插槿當列墉謂插木以代周墻

二十七賢聖

學人十八謂信法二行信解見得身證家家一種子四向初二三果五那含無學有九謂退不動不退慧解脫俱解脫

鋤山切

十中之一意

下文云十乘次位一意

用附文意

附教文帖釋論五重等文使次第不廣不略等

或開或合宜盈宜縮

玄文云漸頓二法三道四果不合今則合若小不聞大大一向是頓大不用小小一向是漸此乃縮也若以大破小是漸頓並陳若帶小明大是漸頓相資此乃盈也

[璅-土+上]

[璅-土+上]玉篇不出或是盪字耳左傳云王河盪析更詳之

義兼大小

如觀無量壽佛經是圓而頻婆娑羅先證阿那含之類

時節

如金光明屬方等部而在般若前

因果

如法華經說文殊昔劫為釋尊九代祖今日釋尊為文殊師兩處師資孰前孰後

一義多名

如中道理華嚴名法界方等名法性乃至涅槃名佛師

多義一名

如涅槃一名有百句解脫之義如真俗二諦有七二諦之義

或離或合

離者如實相生二法三道四果無量義也又如圓覺經大陀羅尼中流出一切真如涅槃等合者又云此經唯顯諸佛境界亦攝漸修又麤言及軟語皆歸第一義之類

言義相乖

如阿含有中道之言大乘有無常之說皆相乖

一多違諍

說一則違多談多則違一

破立不同

如華嚴立二而破二又云此經不入二乘之手等方等立四而破二三般若立三而破通別等

音尾

法華徧破立

施則徧立一切法權開則徧破一切法實

橫竪並沓

且如十妙從因至果後起用是竪也又如境妙則有七科諦境智則二十番不同乃至利益妙十番各別是橫也又境境從因至果攝無不徧是並沓也

總別離合

如總至一念離為四諦三諦二諦一諦無諦

須附次第

橫竪之義更宜引文作證令人生信

將釋般若持鉢之名終不可也

未審本宗如何釋耶疏云有二意若佛意表者持鉢示受分段身乞食求可化機若觀行表者持鉢即受法之器乞食求涅槃味洗足忘定慧之用

觀心銷經隨經部

若隨法華觀心銷經須取開權意若隨般若須取三般若即空假中意

占察不須更加發願以其四悔皆是願故

經四悔之中皆有願字如云願我及一切眾生速得除滅無量劫來十惡四重等罪願十方一切成正覺者常住在世轉正法輪不入涅槃願我及一切眾生畢竟永捨嫉妬之心三世一切剎土所有修學功德皆悉隨喜願我所修一切功德資益一切諸眾生等同趣佛智至涅槃城

若如是等長悔之文亦五悔義足初如是下即懺悔也

兩撿十住婆沙除業品第十有五悔文甚詳亦生起前後次第不亂即不見今文所指未知記主指何處文耶

徒勞讚者

或勞有音盲者唱懺悔文使悔罪人聽之而心中改過或讚字誤恐是懺字耳更詳

不見不得

一切法空不可見以不可見故無所得

發十大願

一孝順父母師僧二願得好師三願得勝友同學四願教我大乘經律五願解十發趣六願解十長養七願解十金剛八願解十地九願如法修行十願堅持佛戒

無智遠處

論中不見文今詳無智遠處是二義耳論云新發意菩薩先教取相隨喜後乃能行無相隨喜譬如鳥子羽翼未成未能遠飛羽翼備則能遠飛也無智有相遠處無相或可以無所得故至於寂滅故云遠處

婆沙四悔

懺悔者偈云十方無量佛所知無不盡我今悉於前發露諸黑惡三三合九種(身口意惡現生後報自作教他見作隨喜)從三煩惱起(欲色無色界繫助貪助嗔助癡之三)今身若先身是罪悉懺悔於三惡道中若應受業報願得今身償不入惡道受○勸請者偈云十方一切佛現在成道者我請轉法輪安樂諸眾生十方一切佛若欲捨壽命我今頭面禮勸請令久住○隨喜者偈云所有布施福持戒修禪行從身口意生未來今所有習行三乘人具足三乘者一切凡夫福皆隨而歡喜○回向者偈云我所有福德一切皆和合為諸眾生故正迴向佛道

願文在大涅槃

偈云願諸眾生等悉發菩提心繫心常思念十方一切佛復願諸眾生永破諸煩惱了了見佛性猶如文殊等

正行儀中注解

三卷成文永徽二年季夏製今人未見或有指方等懺者是

兩處隨喜文義大同故今互引

釋論滅後五品而引現在四信文來以初品初信文義同故搜要云雖現未不同二處義等

四念處中以此五品擬五停心

隨喜是慈停心讀誦是數息停心說法是因緣停心兼行六度是不淨停心正行六度是念佛停心如備檢和會

除於事相

相應作障搜要云除於事障以四品事理未融至五品中事不妨理故云除事

但以戒定二行

引大經云菩薩作是思惟出家閑曠猶若虗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長在家逼迫猶如牢獄一切惡法因之而生即求出家學無上道受持禁戒如秉浮囊具五支戒為道之根源故以戒為停也又云菩薩雖信佛法常住之理內解分明猶多覺觀更學定聖行停心也先修數息次不淨觀乃至大小不淨練熏修等故以定為停心

為十信五品

法華文句中每一品開為二以對於十

帆令

去聲如帆之使風

隱隱轟轟

呼庚切隱轟並群車聲文選云轟轟隱隱

若此時不出

出則賊無如之何不字似多

音汗

胡葛切爾雅云蝎蛣木中蠧蟲

屠粉

屠割粉飾以喻違順

在次位之初

在四方次位之初

埤蒼

上音[A7]字書云魏張揖撰三卷文曰埤蒼謂埤於蒼頡也

覆冠曰綖

冠下更合有衣字

釘鑷

下女輙切車綦也以物帀其車令固

三聚

南山諸經要集中引經佛自釋云知三聚名如來注云善聚惡聚無記聚

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疏釋云若以來相而來則非善來也圓人知四不可說即不見相而能觀中道無緣大慈化法界眾生同來寂光是為不來相而來來與見何殊來是三智見是五眼圓教從初發心住知四不可說得一心三智五眼將果望因心心寂滅自然流入妙覺大海故言不來相而來五眼轉明至果位時圓見法界故云不見相而見

一切世間皆為似塵識之所成色心之法

論偈云實無有外塵似塵識生故猶如翳眼人見毛二月等論釋云大乘中立義外塵實無若爾云何見有外塵為證此義故言似塵識生由識似塵現故眾生於無塵見塵故以眼病於無物中見毛月為喻也是故三界實無外塵識轉似塵顯三性同無性也以一切法從唯識生似色中塵等故言似塵也

三無性等

今依論釋云一依他性謂心心所變現眾緣生故如幻等事非有似有誑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性二遍計性謂愚夫於此橫執我法有無一異如空華等性相都無一切皆名遍計性所執依他起故三圓成性上所妄執我法俱空此空所顯識真性名圓成也此三不離心等空故([A8]已上正文)昔賢有頌曰白曰看繩繩是麻夜裏看繩繩是虵麻上生繩猶是妄那堪繩上更生虵有人釋此頌云日裏看繩繩是麻日喻智火麻喻圓成夜裏看繩繩是虵夜喻愚暗虵喻遍計麻上生繩猶是妄此依他也那堪繩上更生虵此遍計也言遍計者謂周遍起計也既妄計我故受輪轉如於繩上妄起虵怖此喻圓成實性也凡夫執我正喻執繩為虵是知麻喻圓成繩喻依他虵喻遍計法苑中釋云起虵覺時遣於虵覺繩非虵故此喻依他起所執覺者謂依他起故是依繩起虵覺若見繩眾分是麻麻眾分者遣於虵覺以麻非是繩故此喻圓成遣依他覺也此遣虵覺與繩覺也皆依他起故以三性旨深故釋之耳

分於二色

一分別色二無分別色

通一切教理行位

依教明理依理起行依行入位教則破心微塵理則三千性相行則如來之行攝一切行位則前阿後茶前後相攝皆無出於心

幬帳

上音儔單帳曰幬

戈擊

上音亦此乃戈射耳恐誤應作戈謂以戈擊兵則衝突通道之義也

脯柈

上甫下槃

音逆

止觀輔行傳弘決第十三

所起煩惱乃至四弘

非發來之煩惱乃至非發來之菩薩

三陰所攝

煩惱業魔諸見上慢穢汙陰攝病患果報陰攝禪定二乘菩薩善五陰攝

蟹類

蟹八脚前兩俱首大者曰螯荀子曰蟹六跪而二螯注云足也螯者蟹首上如鉞者是也

利鈍之名通於見思

十使本是見惑今以十中五利屬見五鈍屬思則八十八使中有五十二思三十六見非迷事思

超越三[A9]從滅定起入散心中

少取法界次第釋之一超入三昧二超出三昧言超入者從初禪起超入非有想非無想處言超出者從滅受想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還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無想處廣如彼文

以三止觀結發心中說

前文約十種發心中廣四教論惑智界內外權實等法中判思議不思議後用漸次不定圓頓止觀結

句數多少

前對治中若以度治蔽此對治也對治非宜如用檀治慳不去則轉用餘五度治之餘五度亦如是則成三十六句此多也今治四分各有轉治麤具等治則妙也

今對治中十二

外貪以不淨助內貪以背捨助內外貪以八勝處助瞋癡亦各三助第四明覺數息助沉昏覺觀息助半沉半明覺隨息助

即指親想以之為淨

修不淨觀有二義或於[A10]己起貪或於他起貪若於他起貪者修不淨觀治他不去宜於他起親想轉修慈悲觀以治之又轉修不淨

未來四句

外道本功本見未見未見本劫本見第三有四句者一神及世間有邊二無邊三上下有邊四方無邊四以捷疾智說

四藥互轉為十二句

如治貪轉用息用慈用智等三餘治瞋轉用不淨等三治之三四成十二句

如上隨自意中觀貪欲等

彼觀貪欲中歷四運推撿欲心起滅不可得者空也欲中具河沙佛法者假也塵勞之儔是如來種者中也

師資之失

如云准河有行大乘空人無禁捉虵此人於善法作觀經久不入放心向惡作觀薄生空解後不達佛法意純將此法一向教他令他造惡放捨禁戒罪積山獄毒氣深入

不住觀察名不住不調

搜要云夫食果者存核留種果甘核苦[A11]已俱失背佛方便如失果縱而不觀如失核

第一第二句失

住調伏是空第一句也住不調伏是假第二句也

第三第四句失

迷第四非調伏非不調伏之句而行第三句亦調伏不調伏之義空假相帶於義成失

論我修無相則非修無相

則非下修無相一句驗是斥上句邪空之人

從第三第四句生

知於雙非不礙雙注便住調伏不調伏

是故相違

初心若斷貪欲是住調伏調伏是漸既云非圓非漸是住亦調伏亦不調伏

宇文邕

毀廢佛教由於衛元嵩魔業此乃滅佛法之妖害

隨順方便教意

住調伏

及迷法者

迷不住調伏之義廣行非法謂之無礙

居是言

是應作土

瞋他順理

我三業不清淨嫌他清淨故瞋

瞋他違理

他三業不清淨我清淨故瞋

善惡業成各為一念

光明空品疏引經示相華嚴經云十二因緣在一念心中大集云十二因緣一人一念悉皆具足如眼見色不了名無明生愛惡名行是中心意識色共識行名名色六處生貪名六入色與眼作對名觸領納名受於色纏綿名愛想色相[A12]已名取念色心起名有心生名生心滅名死乃至意思法亦如是一日一夜凡織幾許十二因緣輪網以自纏迴

法界次第釋名義

彼云是十二法展轉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謂之緣因緣相續則生死往還無際

分位

識名色六入胎位也觸受等出胎位

即是出入各作根本

搜要云須兩根本者若作兩本者應云不斷煩惱不入涅槃不斷煩惱不出涅槃乃至非不斷煩惱非不入涅槃非不斷煩惱非不出涅槃今論但先列斷後方列出

柝體無學恐文誤耳

準記五意斷入是柝無學不斷入是體無學

文殊傳旨問果疾竟

經中文殊問曰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捐不至增乎世尊慇懃致問無量此問界疾也

拆小彈偏歎大襃圓

折三藏小歎三教大彈三教偏襃於圓教具如箋難引文

三觀拆伏[A13]已如前說

前助覧中亦引文[A14]

純陀請住與文殊往復[A15]已開常宗

經中純陀云我今欲令如來久住於世不入涅槃等文殊言汝今不應發如是言欲令如來常住於世當觀諸行性相如是觀行具足三昧欲求正法應如是學純陀問文殊言如來最尊最勝是天中天壽命更促不滿百年等文殊因此廣說如來常住不變易法壽命無量等

諸弟子等說毗伽羅論

毗伽羅論河西云是天竺字本經中以論喻大乘也記中連書小大難曉今引經中本文開說之經云我為諸弟子說於半字九部經[A16]次為演說毗伽羅論所謂如來常存不變

三牛十四象乃至後後十十增較十[A17]住一節

迦葉白佛言世有病者四大增損互不調適羸瘦乏極是故不能隨意坐起臥著牀蓐如來四大無不和適身力具足亦無羸損世尊如十小牛力不如一大牛力十大牛力不如一青牛力(三牛)十青牛力不如一凡象力十凡象力不如一野象力十野象力不如一二牙象力十二牙象力不如一四牙象力十四牙象力不如雪山一白象力十雪山白象力不如一香象力十香象力不如一青象力十青象力不如一黃象力十黃象力不如一赤象力十赤象力不如一白象力十白象力不如一山象力十山象力不如一優鉢羅象力十優鉢羅象力不如一拘物頭象力十拘物頭象力不如一分陀利象力(十四象)十分陀利象力不如人中一力士力十人中力士力不如一鉢建提力十鉢建提力不如一八臂那羅延力十那羅延力不如一十住菩薩一節之力乃至云十住菩薩諸節骨蟠龍交結是故其力最大

徙倚

文選中注云移也立也今文謂或行或立時多懈怠

從魚至貫名為尺澤即大拇指後大橫文前名之為魚大橫文後名之為貫貫後三寸名為寸口

貫之一字及貫後三寸名為寸口者未見所出尺澤等今示圖

尺後寸前名為關陽

凡脉一手中各有三部謂上部寸口中部關上下部尺中應云寸後尺前名為關陽

左腎為命門右腎為命根

黃帝難經曰藏各有一耳腎獨有兩者何也然腎非皆腎也其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繫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故知腎有一也

如順撿葉

難經作如循揄葉又據徐氏撰黃帝脉經云○春肝木王其脉弦細而長者其脉平也脉乃綽綽如弦反得微澁而短者肺之乘肝金之刻木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夏心火王其脉浮大而散是平脉也反得沉濡而短者是腎乘心水刻火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中宮土脾脉王大阿阿而緩者是平脉也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脾木來刻土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秋肺金王其脉微浮而短濇是平脉也其狀浮而輕如微風吹鳥背之毛也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乘肺火刻金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冬腎水王其脉沉濡而滑或牢而實滴滴如屋漏石上者是平脉也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乘腎土之刻水為賊邪十死不治

脾脉來時何何如綖曰平

何何字誤應作阿阿王叔和脉訣云阿阿緩若春揚柳此是脾家居四季

論㿇

思習切小痛也

擊攊

律音指歸云以手於人腋下捵弄令人懼癢而笑

師子𮙬

𮙬應作[A18]即乳汁也

譬如釀酒滓濁為糞

釀酒是喻滓濁下八字是法糟喻糞酒喻尿

若發重觸而數出入

入息順地而重若出入相違故病

其帝太暭

音浩此則伏犧氏也

句茫

上古喉切太暭之子

炎帝

神農氏

祝融

乃重黎也佐帝譽有功光融天下帝譽命曰祝融祝融明也

少暭

金天氏黃帝之子

蓐收

少暭之子

顓頊

高陽氏

玄冥

少暭之二子曰修曰熈

黃帝

軒轅氏

后土

顓頊之子曰黎為土官也𭎸五帝五臣並著德立功於堯之前今之有天下者祀以為神

論腭

五各切應作齶謂土齶

應作癥

論元作徵

不得衝突於一上坐

上是掌反俗謂坐一上是也息若麤是衝突也

鼻中補

鼻中清涼安和是補

息有四

三伴也非三是主

布置骨解

解應作節

籠籠

應作朧

驚擲

驚躍之義擲未詳

壁𥁞虵影

晉書樂彥輔有親客久不來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且見盃中有虵意甚惡之既飲而疾輔曰于時河南廳壁上有角弓弓邊漆𥁞作虵彥輔意盃中虵即角弓影也復置酒於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見不客曰所見如初彥輔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痾頓愈

藥草

藥與樵同

治噦

於月切氣逆也

暴汝

蒲木切謂暴露也以犬牙埋於陽地[A19]呪云不瘥當暴露汝

匠伯輟釿於郢人

釿當作斤介斧也郢人多巧

和者必寡

宋玉對楚王曰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數十人而[A20]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是以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得汗為度

專精其志如患者得汗明病愈

琴𢎸

𢎸應作弦

勿𠾠說

𠾠應作𧭤謂譟𧭤也

眾障峯起

障高如眾峯之起或只是鋒字耳如刀鋒起文選云是非鋒起

榜治

步行切漢書郭舍人謂漢帝曰臣願令東方朔覆射朔中之臣榜百顏師古注云擊也

亦遮

遮應作邀

要君者無上

要音邀無上者謂不尊於上也左傳僖二十八年冬晉文公召天子會于溫使諸侯朝之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書曰天王狩干河陽此晉侯之譎也

俱舍云能作及俱有

前第二卷[A21]已引俱舍疏釋畢記主既云習佛法不可全迷請更檢前注

十一徧使名為徧因

苦下五見及疑無明集下邪見見取無明無明即癡也故有十一耳

論衣裳藍縷

應作襤褸

縛切

謂緊切

間搆

去聲謂𩰖搆使離間

漸染

漸音尖浸漬之義

十法往驗

在下文

丑廉切

未捨失來任運恒有

律中捨戒者用口傳心棄本受體應具儀對首云我比丘某甲捨三寶戒律和尚闍梨學事一說其體即無失戒者發邪見失帶佩男女二根失法滅失若未捨未失[A22]已前戒體常在此乃善無作也言惡無作者如畜殺具等雖未殺畜惡罪常在亦相續常有

作俱無作

成論云作時具作無作者此是作俱無作並是戒因至第三羯磨竟其業滿足是二戒俱圓故云作俱無作不妨形俱無作仍後生也又多論云如作善惡二業與作方便齊生

後時違教

破戒

及違本要

平聲謂要其盡形

禪門

禪波羅蜜中

遊邏

去聲巡也

掌山澤之官

今之虞部郎是也

法門佛

八萬四千陀羅尼為髮第一義諦為髻種智為頭慈悲為眼無漏為鼻四辨為口四十不共法為齒二智為手如來藏為腹三三昧為腰

若本緣理不能治惡

詳此二似如義勢未足若加一句云須應報俱觀方義顯也故搜要云法門之言義兼色報

不名菩薩皆名魔事

總結上文謂若說惡魔化作佛等像壞六度者不名菩薩

餘四通者如前通釋

如菩提通二乘及菩薩

與界內四名同者

即一五六并二三四並合為界內四魔

𢟋愓

𢟋篇韻不出昔人皆作堆音愓音逖小止觀中作推剔

啾暩

千結切

金薄薄之

下薄恐應作傳字如傅粉

種種非時漿

過午乃非時也佛聽飲漿謂甘蔗漿蒲萄漿等

伏翼

編蝙

下各切正應作貈似孤善睡獸也

㹟㹬

音決使搜要云今江東呼豼為㹟㹬音毗猛獸也虎豿之屬

雌者曰𧴎

搜要云乃步切

音樞虎之大者

䝟貐

上烏八切下音羽爾雅云貐類虎爪食人迅走

止觀輔行傳弘決第十四

初地乃至十住

魔不能說圓言初地等者乃指別地圓住餘文只云說別地前

論狡擲

擲恐是猾字耳

通教見位同三藏伏

見本斷位未詳或寫誤

前四分觀

多貪不淨觀乃至慈心觀

文殊問經三十六垢

經有兩卷上卷只明三十六使是欲界苦下十使集滅各七道下二使加四思惟為三十六使經無垢名恐是此耳垢使義同故得引用

九禪中通有事理但約自行化他而分大小

理者如云菩薩聞思前行世間出世間善一心安位或止或觀離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滅(云云)事者如利益眾生禪中菩薩依布施眾生所作以義饒益皆與同事為除眾苦所應說知恩報恩護諸恐怖離諸憂苦等(云云)九禪並是菩薩不共之禪二乘尚不聞其名今以自行為小化他為大

通八地前亦復如是

若八地後下根受接入中者此乃無緣慈耳

自行十二門化他讚法讚者

十二門禪或自行或勸人修也贊法者贊支林功德法也贊者者贊十二門贊禪者也

五輪禪後方始驗於善惡相性

又云今明因止證五輪一地輪因止出生初禪功德如地生萬物二水輪於地輪中若證水輪三昧即發諸禪功德三風輪三昧即相似無漏解發即入十信四金沙輪是菩薩即入三賢十聖位中破塵沙煩惱五金剛輪三昧斷一切結使菩薩心中破無明細惑言驗善惡根性者五輪之後文云驗善惡根性有四一善法章門二善根發相三虗實四揀簡

及以性等

外道世性

九雙

前文中次第不次第雜不雜乃至更不更等

故全不列

九雙中全不列作意

修發相對合為一十六句

前第七記中[A23]已箋

今止觀文則無事修理發事發十二句但有非事非理修事發四句

事修理發事修事發事修雙亦發事修雙非發理修亦四句雙亦修亦四句今止觀中無此十二句也[A24]但有非事非理修事發乃至非事非理修非事非理發

論𢜏然明淨

𢜏字無出只恐是怱字耳

𢤱悷

上力董切下音厲多惡也

有人具久

欲久未到久

節節邪正如修證中

如根本禪中有八觸觸中邪相有十雙一觸體二定亂三空有四明暗五憂喜六苦樂七善惡八愚智九縛脫十強軟正相者一觸相如法二定相三空相四明相五喜相六樂相七善相八智相九解脫十心調十皆如法一禪既爾諸禪亦然

欲界淨色在諸根上

勝義根在浮塵根上

料亂

料應作繚

熱𦞦

黑各切肉羮也

音征煑魚肉也亦作𦙫

相承釋四欲界

四應作云

落漠

無分齊冥昧義

實體唯十初一二三禪同一樂故不應別說

一二三同一樂支則不應開為十八與十一

一修方便二證中間證相六初禪發相

釋云行者於未到地中證十六種成就即初禪發相十六者謂動又掉

二支義

支離為義如因樹根根莖則有支條

三因果體用

因果者內外方便及未到地為因感得初禪為果又五支為因第六默然定體為果體用者還以默然心為定體從默然觸至初發起五支為用從體起用用則在後又默然果起五支之法此就默然為體五支為用

四明淺深

佛弟子修諸禪時有下中上離此三品故有九品若細而論應有無量品

五進退

證初禪時有四種人根性不同謂退達分若退分者若人得初禪時或有因緣或無因緣而便退失住分者不退失進分者或不加功任運自進或勤修乃進達分者有人得初禪時即發無[A25]達到涅槃

六功德

得離淫火則獲清涼得離過善心正行二善二禪三禪四禪證相皆有此六義

禪門明觸有一十六四大各四地大重沉堅澁水大涼輭滑冷火大煖熱猗痒

釋云如熱是火體兼水故有煖兼風故痒兼地故猗餘三各兼類此

風大動調輕浮者四大

者應作問

次以三禪對中十界五陰名

應云以三禪對四禪文脫四禪兩字又多中十界五陰名六字

為對五欲名為五支若對善法名為五法

修證中釋云若對不善法即破五欲五蓋若對善法即對行五法故釋論云離五蓋行五法具五支

初禪八觸四大體用各別

輕煖冷重是體動痒澁滑是用

經論出之或前或後

如成論明五支次第者捨念智受樂一心阿毗曇明次第者慧念樂捨一念大集次第者念捨慧安定瓔珞經中次第者樂護念智一心釋論次第文則不定

論云緣少許識若爾即是無所有處亦是不用處

禪門中問云有人言修無所有取少識緣之入定此事云何不然應捨一切但念無所法故名無所有處而言少識者但意根對無所有法塵生於少識非是緣少識也入定名少處也

普防切脂也

三事通修

大論如旋師旋師弟子知繩長短

論中作鏇論云譬如鏇師若鏇師弟子繩長知長繩短知短(云云)鏇者圓轆轤也轆轤運轉須以繩

黃淡癊

淡應作痰

𦚻

先安切脂肪也

有八復次皆自結喻除一闡提

菩薩品云譬如良醫善解八術所謂吐塗身灌鼻若熏若服若丸若散而貧窮人不肯服之經中喻意藥除諸病如大涅槃能除無量煩惱犯四重禁五無間罪者悉令發心除一闡提經有八復次即八法喻意大同

勝處一切處合在背捨中明之

勝處中內有色相外觀色少內無色相外觀色多并一切處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等同合在八背捨中內有色相外觀色并內無色相外觀色中明之

阿羅漢退

約六羅漢說有退不退一退法最是鈍根纔遇少緣便退學位二思法於所得果恐有所失恒思自害三護法於所得果恒自守護既得之又患失之四安住法於所得法能自安住五堪達法謂堪能修練根達不動六不動法最為利根不為煩惱所動更無有退前之五種是鈍根者隨信行性名時解脫要得好衣好食好臥具好房舍好同學好說法人於此六中但隨得一方得解脫若第六不動法人從前隨法行見至性生名不時解脫也又此六種有退不退及果退與性且第一退法者唯有果退無性退第六不動法性果俱不退中間四類有退不退若果退者退歸學位若性退者但退種性不失無學若至學位中本是思種性今至無學從思上練成[A26]此三容有是一道所成故若思種性即定不退以是二道所成故論云四從種性退五從果非先言非先者非學位中根性也又四句分別一退果不退性第一退法者是也二退性不退果即從思法上練成者但退此練成種性耳三性果俱退謂退法上練成種性四俱不退謂二道所成種性及不動種性[A27]已上為約第四果說也若通約四果論者三宗不同有部中說初果不許有退以斷迷理惑定無漏故從三果斷事惑證得事相浮偽故許有退二大眾部說前三果皆許有退以斷惑未盡故唯第四果不退斷惑盡故三經部說初後果不許有退定是無漏道證故中間二果容[A28]許有退若無漏道證不許有退若有漏道證即許有退經部若不許第四果有退者何故教中說有退果等六[A29]但約現法樂住說有退不退謂退此靜慮名退法思此靜慮名護法等故通明退不退等今記中云並依世道用欣厭斷者即彼文云有漏道乃世禪六行觀

作初果人所作事

非婦不淫墾地不天

徒感切又他感切黑貌

𭱨

時介切

丁感切大汙垢黑也

[(鼬-臼+((巢-果)/(ㄇ@人)))-由+皮][(大/目)*皮]

上臘下都恰反

音曳

大小別故

下文云就聲聞法謂言如此於菩薩法禪禪轉變何得無耶

大經十三迦葉難佛如是思惟無有實利

文在第十四因佛說四無量心云初住菩薩修大慈時於一闡提心無差別不見其過故不生瞋以是義故得名大慈善男子為諸眾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與眾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於諸眾生心生歡喜是名大喜無所擁護名為大捨乃至云因世無量得出世無量迦葉白佛言世尊除無利益與利樂者實無所為如是思惟即是虗觀無有實利世尊譬如比丘觀不淨時見所著衣悉是皮想而實非皮所可食噉皆作蟲想而實非蟲等

肉瓨

瓨恐誤只是瓫字

第三背捨中却觀前二

二者謂內有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又內有色相外觀色多

作前四也

謂二背捨二勝處

次於此後成餘勝處

淨背捨後成於餘勝處中內無色相外觀色少等

聞說不淨觀法自謂[A30]已作所作後往犍駄羅國見於女人

經只有十卷第十中云以不淨觀折伏煩惱令不得起其男子謂言[A31]已依所作不復精進笈多言善男子汝當精進勿作放逸[A32]已作所作得阿羅漢[A33](云云)今記中巳字應作[A34][A35]已作所作者乃增上慢之類

依正二報得勝知見如別教四念處中說

文云依正俱醜骨人所放八色為好此兩俱不淨者而為好醜此為勝處初禪攝若內無色外觀色若多少若好若醜勝知見二禪攝雖無骨人而外有八色勝知見者了此心於色不為色縛心能轉色故言勝知勝見

光勢

八色流光未成

怨親各三中人一品

於親有三者上品親[A36]己法交者中品親與財法交者下品親與財交者怨亦三品上品怨殺我父母者中品怨殺我兄弟者下品怨損我朋友者處中不怨不親自為一品今修此觀普作拔苦與樂之心還有三品謂上中下七度行三種慈合三七二一番如是行時怨親平等上品親為第一中品親為第二下品親為第三處中境為第四下品怨為第五中品怨為第六上品怨為第七環坐一處初起觀時上品親次第行遍可智第二以中品親為頭行上品樂與中品親中下品樂與下品親下品樂與處中境第三以上品樂與下品親中品樂與處中境下品樂與下品怨第四以上品樂與處中境中品樂與下品怨下品樂與中品怨第五以上品樂與下品怨中品樂與中品怨下品樂與上品怨第六上品樂與中品怨中品樂與上品怨前來上品親但得上品樂今轉頭將下品樂與上品親第七以上品樂與上品怨中品樂回頭與上品親下品樂與中品親如是七度行慈與樂不揀怨親每人皆得上中下三品樂此俱舍釋文小乘位中引若禪門中亦明修法謂初修時令上親人得下樂次修令上親得中樂中親得下樂次修令上親得上樂中親得中樂下親得下樂次修令中親得上樂下親得中樂中人得下樂次修令下親得上樂中人得中樂下怨得下樂次修令中人得上樂下怨得中樂次修令下怨得中樂中怨得下樂次修令下怨得上樂中怨得中樂上怨得下樂次修令中怨得上樂上怨得中樂次修令上怨得上樂今記文似難曉引文注之或煩

十二時等

玄文云無明是過去諸結時行是過去諸行時識是相續心及眷屬時

即內宮中

內音納

若五陰愛生故然

經中以然火為喻經云若有無常色乃至無常識因愛故然然者即受二十五有若愛滅則二十五有果報不然

破染染品等

論中問曰經說貪欲瞋恚愚癡是世間根本貪欲有種種名初名愛次名著次名染次名淫欲次名貪欲有如是等名字此是結使依止眾生眾生名染者貪欲名染法有染法染者故則有貪欲餘二亦如是有瞋則有瞋者有癡則有癡者以此三毒因緣起三業三業因緣起三界是故有一切法答曰經雖說有三毒名字求實不可得何以故

若離於染法  先自有染者  因是染欲者
應生於染法  若無有染者  云何當有染
若有苦無染  染者亦如是
立因緣品及邪見品申於三藏二乘觀法故立六因四緣用救小宗

破十二因緣品問曰汝以摩訶演說第一義道我今欲聞說聲聞法入第一義道答曰凡夫為無明所盲故以身口意業為後身起六趣諸行隨所起行者有上中下識入六趣隨行受身以識著因緣成有名色集名色集故有六入有六入因緣故有六觸六觸因緣故有三受三受因緣故生渴愛生渴愛因緣故有四取取四取時以身口意業起罪福令後三有相續從有而有生從生有老死從老死有憂悲苦惱種種眾患但有大苦陰集是故知凡夫無智起此生死諸行根本智者所不起[A37]但以如實見故則無明滅無明滅故諸行亦滅以因滅故果亦滅如是修習觀十二因緣生滅智故是二事滅是事滅故乃至老死憂悲大苦陰皆如實正滅正滅者畢竟滅是十二因緣生滅義如阿毗曇修妬路中廣說破邪見品我於過去世為有為無為亦有亦無為非有非無即名常等諸見依過去世我於未來世為作為不作為亦作亦不作為非作非不作是為邊無邊等諸邪見依未來世如是等諸邪見何因緣故名為邪見是事今當說然論中破因緣及破邪見兩品之中且無六因四緣之名況復六因四緣本是小宗之義今詳之以由外道計無因緣及與斷常若佛教談六因四緣是生死之本及破斷常者正抉小宗也學者更詳

多少皆爾

語一界為少說三教為多並為十界中之一

轉行有為六度

搜要云應云五度但通說六耳

止觀輔行傳弘決第十五

論五種涅槃

五陰滅

第三卷初地即是初住

釋偏圓中云別教若破無明登初地時即是圓家初住非復別教初地

第四卷以思議釋不思議

文云思議境者小乘亦說心生六道因果大乘亦明心生一切法謂十法界也

第五卷不思議初明一心任運具於三千

文云一念具十法界為作意具為任運具法性自爾非作所成如一微塵具十方分

及下約十禪修觀中行人觀法極至正助

文中對治助開畢乃結云行人觀治極至於此若不悟者是大鈍根大障罪恐因罪障更造過失故重下三種意耳

魔境後明陰入十乘度曲入別

文云通用一意為觀者行人根鈍先解通意度曲入別中論品品別意而俱會無生通別互舉得意相成也

墮世

四肢落謝故也

可不誤哉

諸部雖異別圓無異何必曰過又以華嚴為頓頓法華為漸頓亦異計也

或見是諸佛境界

諸佛境界可見故四明談寂光有相

若七生初果

或斷欲惑上上或上中上下等斷未盡者值無佛世例名為小

不斷惱

脫煩字

自護止作

止作者律鈔云方便正念護本所受防禁身口不造諸惡目之曰止止而無違戒體光潔順本所受稱之曰持惡既[A38]已離事須修善必以䇿勤三業修習戒行有善起護名之為作

虧點

應作玷玉之瑕也

眾法作行或當稍緩

有眾別兩法若對首者是別法四僧行羯磨事是眾法稍緩者或預十師受戒或行結戒等事雖是善行恐亂禪觀故少緩

又止持中雙持雙犯事必須具

持犯事細亦難以明今且明身口雙持犯身二持者鈔云離殺盜等過名身止持受食食等名身作持口二持者離口四過名止持知淨語等名作持身口各二犯者反上應知又如淫戒依教防禁即止持也作蛇口等想縱為境逼三時無樂即作持也違作即止犯違止即作犯此一既爾餘戒亦然

單持別犯作中無止或當未具

謂作持行中不具雙持犯也以由善事善法聖多制作作則成持止則成犯豈有不作而成止持耶所以作中無止但單持犯耳故曰或也既有或字此亦一往之義耳若委辨者作中亦有雙持犯也且如三衣佛令備具不敢違侮名為止持如教䇿修順行不犯名為作持違此二持便成兩犯此一既爾餘可準知

又止作中自行從制事必不廢

自護止作必無所犯

為物從開或可未具

為他作行猶未能也

事理不二

白四單曰眾別兩行平等事不妨理觀

若性若譏

夷罪名性餘篇名譏

住於俗諦名為不卒暴

疏云安於俗諦忍眾機緣稱適機宜體忍違從故心不驚

論以智慧有無明愛取故

如經云若有讚歎便生歡喜若復誹謗便生憎嫉

如是相好從此功德生

此言相業也涅槃經云菩薩修習三十二相業因緣者若持戒不動施心不移安住實語以是業緣得足下平如匳底相若於父母和尚師長乃至畜生以如法財供養供給以是因緣得足下千輻輪相不殺不盜於父母師長常生歡喜得成三相一手指纖長二足跟長三身方直乃至不隱他德稱揚其善得白毫相等報恩經言相因者即是相業

相體

前記云別圓真因所證理體而為相體

非謂報身不思議海

今念佛發禪乃是五品人觀境且見應佛相耳若報身相海是十信人所見相也

所得神通不共二乘

經云二乘所作神通變化一心作一不得眾多菩薩不爾於一心中則能具足現五趣身又云菩薩化身猶如三千大千世界以此大身入一塵身其心爾時亦不隨小二乘雖能化身令如三千大千世[A39]而不能以如此大身入微塵身等

經中廣明修通之相

經云先取聲相所謂象聲馬聲車聲人聲貝皷簫笛歌笑等聲而修習之以修習故能聞無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獄音聲復轉修習得異耳根異於二乘天耳乃至云菩薩能聞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世界音聲記主云雖非正亦欲略知

彼經本斥菩薩住禪

維摩經云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

五行文末雖復重釋第一功德

如備檢中

稍似未齊

論引諸禪發無漏以例禪[A40]已見發或禪見俱發[A41]已禪發則少文中例[A42]已却釋云未到少六九地發多故記云未齊也若云得無漏[A43]發禪[A44]例發[A45]已禪發者始可齊耳

細歷四見

總說只是計一若細歷者或身與神異亦一異非一異乃成四見也

相與分等

相者謂神與相一神與相異亦一異非一異分者謂分與有分一分與有分異亦一異非一異

三四兩句

三計一異四計非一異者亦各計四見

如何以母顯子

富蘭那迦葉本是六師之名付師云迦葉母姓富蘭那母字是以母顯子

約於五眾成十二耳

更加五眾即是人人即是五眾方成二十

不以數緣為第四句

三無為中只以虗空無為為第四句必不用數緣也數緣者謂擇滅無為也非擇滅中非數緣者心緣五塵若專緣色塵者[A46]但眼識起耳餘塵餘識不起

楞伽宗於大乘文中處處破外破小

楞伽正宗決廣辨六七八識而開為多門謂二藏二空五法三自性二無我四智三身三有性三無性等言處處者指此也言破外者如云一切心性悉是無相非壞事名無相也若壞事名無相者不異外道若外道無相者壞事作空如抽葉拔柱廓爾無處乃是外道無相也破小者如云一人無我謂陰入界二法無我謂真如法此二無我者屬二乘行等又引經云如來藏者是法界是法身是自性清淨不同外道所說之我二乘之人迷於自性不覺藏識起於妄想等

觜參

上音茲

角亢

亢音剛亢則喉也故古之烈士有扼亢而死者乃扼亢也

圓教三者性謂觀十界色

文中性念處中三諦有雙非共念處中有雙照緣念處中言身受心法從義便也亦互顯也

九念處

藏三因大異故三通三因大同故一別地前三登地一圓教一共九念處在此論末

保弱

老云柔弱生之徒剛強者死之徒

論常無欲以觀其妙

老子語

莊云皇帝問道德

莊子在宥篇云皇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空同之上故往問曰吾聞子達於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佐五糓以養民官陰陽遂群生廣成子曰所問者物之質欲官者物之殘皇帝又問治身柰何而可長久廣成子曰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

跨企

𠆳應作跂老子云跂者不立跨者不進解見備撿第三引疏注

守雌

老云知雄守雌可以為天下溪

兩為雲

兩當作雨莊子曰雲為雨乎雨為雲乎為去聲呼注云二者俱不能相為各自爾也

孰降施是

莊子天運篇作隆施式氏切與弛義同意謂凡外物或隆盛或弛廢無人使然皆自爾耳

莊子雖防小盜不意大盜揭仁義而謀國

記主斥諸侯如田子成殺君之類是也老莊之教使人絕聖棄智歸乎淳朴果用聖智乃大盜也貴難得之貨乃小盜也外篇胠篋曰世俗所謂智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何以知其然昔者齊國隣邑相望四境之內立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閭曷甞不法聖人哉然而田子成一且殺齊君而盜其國故絕聖棄智大盜乃止謂去其所資則未禁而自止也擿玉毀珠小盜不起謂賤其所寶則不如形而自息也莊子祿之以天下尚不顧又何旹祿國耶恐學者誤記主之意故繁此注也

負建皷而求亡子

莊子曰仁義先王之蘧廬止可一宿而不可久處又曰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穅眯目則天地四方易位蚊䗈𠾱膚則通昔不𥧌夫仁義𭟎然乃憤吾心亂莫大焉君子使天下無失其朴又奚傑然若負建皷而求亡子者乎郭象注云揭仁義以趍道德之卿其猶擊皷而求逃者無由得也

數緣滅處尚自非真

數緣者釋擇滅無為也滅八十一品惑數[A47]但能滅故曰非真

證位非數

由佛冥證不生之理理亦非數故也俱舍云所言滅者一擇滅二非擇滅論云一切種冥滅者是非擇滅也由世尊斷一切種冥證不生之法名非擇滅所言證者是不染汙無知勝緣關位得非擇滅故名為證若擇滅數量如三界九地煩惱八十一品惑證一擇滅是則證八十一品擇滅也並俱舍正文

此二尚非

擇滅非擇滅之二

況復餘一

指虗空無為也當知虗空亦破外道執虗空為是亦非矣

普庚切恐應作烹

名噉人狗

法華經云有諸惡鬼首如牛頭或食人肉或復噉狗著見之人撥無因果撥出世因果如食人肉撥世間因果如噉狗肉

見心乃飽

經云夜叉競來爭取食之食之既飽惡心轉熾既飽者見心成就也惡心熾者見心增廣也

嘊喍嘷吠

經譬發言論決是非之理如吠

[虛*ㄆ]

經作摣經中鬬淨摣掣譬疑使猶豫二邊名疑未決是非鬬諍意謂為是名掣復謂為非名摣

九十六道三順佛法

常塗九十六中一是小乘以大斥之義同外道今文云三未詳或三字誤只是一字

蟲字應作蟲

論中舊誤作蟲故記指云蟲應作蠱今記又寫誤作蟲

翰珠

論作幹

薏苡子

苡音以即車前子

亦可治螝

胡對切此乃蠶蛹耳應作蚘音回人腹中長蟲也

雷者陰陽蕩動

莊子云陰與陽錯行則天地大絯於是有雷若以斗秤欺人震死者非無神也

䝖䝤

今字從豸作者玉篇不出䝖應作狐䝤應作獠力吊切乃夷狄人也[豸*巢]字非

矛槊

兵器長二丈許本作矟亦矛類長一丈八尺

八不淨物

經云比丘不應畜養奴婢牛羊非法之物若有比丘畜養如是等不淨之物應當治之某甲國王如法治之驅令還俗

大經通明

謂通明佛性也善根人有闡提人無闡提人有善根人無二人俱有有二人俱無

以不造新故能所故畢

舊記作使謂惑為能使果為所使今能使畢

負河圖

河洛出圖文曰靈龜負書丹甲青文

在耆叢出

式之切草名也其草出蔡州若地上有蓍草必下有靈龜

攝龜

音輙腹甲能自張閑好食虵

十時總明三藏三乘方等通教

上諸文中言聲聞與緣覺則通明兩教言菩薩則通示三教至此思議境中明三藏三藏三乘畢方別示通教二乘與菩薩搜要云總別隨便不可一準

更於二外別立疣贅

他人二頓文云若漸頓者初住[A48]已前四住先除若頓頓者初住[A49]已前圓伏五住登住[A50]已去圓破五住荊谿斥云初住[A51]已前四住先除引證屬圓處處皆爾乃至登住圓破即顯住前五住全在又云頓頓如法華六根清淨不云先斷見思之是頓頓漸頓如仁王長別苦輪海即是先除見思又斥云自言相違法華無漏意根仁王長別苦海無漏與別但有因果之殊耳

[1]白瑛

瑛應作英與下紫英同

合觀蠲忿

觀應作歡草名服之去人瞋忿故名也生西川益州山谷中葉似皂莢

萱草忘憂

萱音暄即鹿䓗也服之者除人憂此二句出嵆康養生論與張華博物志其說同

重婁

婁應作樓

故如三車

如應作知

正證空見

正應作引

止觀輔行傳弘決助覽卷第四(終)

No. 920-A 注三大部後總序

(有巖)伊昔承乏三易住持後以董眾無堪遂築庵自處雖然而有志翼扶宗教願結鴻因注法華玄籤曰備撿者四卷注文句記曰箋難者五卷注止觀輔行傳弘決曰助覧者四卷二十來載手披目閱雖心勦形瘵而日得游泳法華性海不敢告勞因茲發願願憑輔道之福神生極樂早證法忍分身十方盡未來際每弘正法開導眾生使諸眾生於[A52]己心中開佛知見又從頌曰祖師三大部留贈意何深展卷迷文處焚香大藏尋雖然形小注不是謾勞心願以此功德資歸七寶林

No. 920-B 後序

吾祖智者三部之教其旨深遠其辭浩博苟非識洞天人智該今古未易探其所蘊矣余自游學丹丘每聞 摣庵法師年彌高而德彌邵智識明遠得心傳獨到之學常造古人超軼處雖間世名聞之士往往莫能肩其右觀其為人好學不厭樂教不倦仁智兩全而世所希有夙夜匪懈陶成晚進使人人皆歸模範之中設心可謂至矣 師猶以為未也其於講訓之外箋三部之文疑者辨之晦者彰之使 吾祖之教若青天白日人皆知其清明鳳凰芝草人皆知其為瑞輔翼吾教豈小輔哉故止觀四卷名為助覧余晚還故里師亦圓寂每恐埋沒斯文常形寤寐偶因潘處士首話此集有補於世勉之鏤板流行處士躣然而從乃曰非敢規錐刀之利蓋欲便乎學者抄寫之勞抑亦廣布法師之教矣余加其志故附書於天台白蓮草首座以求藁本章師喜成人之美樂揚人之善每以弘道為心覧余之書即叩依闍梨然依公乃 法師之裔非特喜余之書樂與其本亦將答先師之恩也法師之教永傳不朽而名振千古自今日始矣余覩斯文喜不自勝輙為之序以繼其後焉

時政和四年二月 日永嘉橫陽禪林住持傳教沙門 眘徽 序


校注

[0914001] 白瑛今本作璞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已【CB】巳【卍續】
[A4] 已【CB】巳【卍續】
[A5] 已【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啤【CB】𣈢【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昧【CB】味【卍續】
[A10] 己【CB】巳【卍續】
[A11] 已【CB】巳【卍續】
[A12] 已【CB】巳【卍續】
[A13] 已【CB】巳【卍續】
[A14] 已【CB】巳【卍續】
[A15] 已【CB】巳【卍續】
[A16] 已【CB】巳【卍續】
[A17] 住【CB】生【卍續】
[A18] 湩【CB】𣿅【卍續】(cf. T54n2128_p0816b10)
[A19] 已【CB】巳【卍續】
[A20] 已【CB】巳【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A23] 已【CB】巳【卍續】
[A24] 但【CB】伹【卍續】
[A25] 漏【CB】滿【卍續】
[A26] 達【CB】違【卍續】
[A27] 已【CB】巳【卍續】
[A28] 許【CB】詳【卍續】
[A29] 但【CB】伹【卍續】
[A30] 已【CB】巳【卍續】
[A31] 已【CB】巳【卍續】
[A32] 已【CB】巳【卍續】
[A33] 已【CB】巳【卍續】
[A34] 已【CB】巳【卍續】
[A35] 已【CB】巳【卍續】
[A36] 己【CB】巳【卍續】
[A37] 但【CB】伹【卍續】
[A38] 已【CB】巳【卍續】
[A39] 界【CB】果【卍續】
[A40] 已【CB】巳【卍續】
[A41] 已【CB】巳【卍續】
[A42] 已【CB】巳【卍續】
[A43] 已【CB】巳【卍續】
[A44] 例【CB】列【卍續】
[A45] 已【CB】巳【卍續】
[A46] 但【CB】伹【卍續】
[A47] 但【CB】伹【卍續】
[A48] 已【CB】巳【卍續】
[A49] 已【CB】巳【卍續】
[A50] 已【CB】巳【卍續】
[A51] 已【CB】巳【卍續】
[A52] 己【CB】巳【卍續】
上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