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俗詮卷第七
[A1]已說二十隨煩惱相不定有四其相云何。
一結前標問竟。下二舉頌總答。
頌曰不定謂悔眠尋伺二各二。
總頌不定位中四種心所名。一悔。二眠。三尋。四伺二各二者。有二義。一釋名。悔眠為一。尋伺為一。是為二。悔與眠。是二。尋與伺亦二。是為各二。此言名之二各有二也。二釋義者。謂悔與眠。各具善染二義。是為二各二。至尋與伺。亦爾。此言義之二各有二也。
△二舉頌總答竟。下三解釋頌意分二。一正釋頌意。
論曰悔眠尋伺於善染等(至)如餘葢纏心相應故。
論曰下。釋初句頌中不定位名。非如下。引定位。顯不定。謂觸等定徧心。欲等定徧地。此不如彼。故名不定。悔謂惡作下。釋悔心所體性業用。以悔多掉舉。故能障止。問。既名為悔。何又名惡作。答。此即於果。假立因名。又言先惡後悔者。惡。憎惡也。謂悔是果。惡作是因。故可假立。先惡所作業者。作不善業也。以不善業。憎惡起故。悔先不作者。不作善業也。以不作善。故追悔言。我先不作如是善業。是惡我先不曾作故。眠謂睡眠下。釋眠心所。體性業用。性既昧略。故能障觀。謂睡眠位。身不自在者。釋不自在及昧略義。一門轉者。是意識闇劣門。顯五識不行故。昧簡在定者。定心一境。略而不昧。此顯睡眠。性闇昧故。略別窹時者。窹時廣緣。不得稱略。此顯睡眠。性是忽略。故云。令顯睡眠。非無體用。有無心位。假立此名者。謂他處云。無心位睡眠者。乃是假立其名。非實有體。以顯此中睡眠必有體故。如餘葢纏。心相應故者。葢有五葢。瑜伽二十四卷云。葢謂貪欲葢。及與瞋恚葢。惛沉睡眠葢。掉舉惡作葢。第五是疑葢。纏有八纏十纏。俱舍云。纏八無慚愧。嫉慳并悔眠。及掉舉惛沉。或十加忿覆。
有義此二唯癡為體(至)隨癡相說名世俗有。
有義此二。唯癡為體者。未正。謂悔與眠。唯是染分。及無體故。有義謂癡。及無癡為體者。亦偏。雖通善染。執無體故。有義思慧為體者。猶未正。雖說悔眠是無記性。不同前師說癡無癡二性所攝。然說惡作思慧為體。又說睡眠思想為體。俱非理故。復引論說世俗有者。是說悔眠。即思慧想。無別體故。彼染汙下。釋前二義中引證之文。有義各別有體正理。纏。約也。猶言束也。謂非思慧約束為悔。又非思想約束為眠。應說悔眠。各別有體。說世俗有。是隨他相。此釋第三引論。執無實體。
尋謂尋求令心忽遽(至)體類差別不可得故。
釋尋伺二心所體性業用。怱遽者。速疾也。意言境者。意所取境。多依名言。名意言境。麤轉者。散行外境。於法淺推。細轉者。略行外境。於法深推。故身心安。是細轉義。身心不安。是麤轉義。並用下。釋體是假。依思慧立。問。思者徐而細。慧者急而麤。何為並用。答。通照大師。釋有兼正。若正用思。急慧隨思。能令心安。若正用慧。徐思隨慧。令心不安。若如是說不違並用。
二各二者有義尋伺(至)故置此言深為有用。
此中三義。釋二各二。唯後義為正。一義唯說尋伺各有染淨者。未善盡理。故二義質云。悔眠亦有染淨二故。應說下。立義亦偏。謂如煩惱。及隨煩惱。名之為二。各有不善。及無記性。名為各二。或復各有纏及隨眠。亦名各二。彼謂纏是煩惱現行。隨眠是種。有義彼釋。亦不應理者。正義破前。不定四後。有此言故者。謂悔眠尋伺。俱通二各二言。應知皆具染淨二義。應言下。自釋正義。謂後二言。顯前二中各二種義。一謂悔眠。二謂尋伺。是前二種。此前二種。亦各有二。一悔二眠。一尋二伺。此後二種。種類各別。復自結云。故一二言。顯二二種。謂一悔眠言。二尋伺言。顯此前二。各有後二。[A2]已上釋名。此各有二下。釋義。謂後二言。各有二種。謂染不染。即此惡作。通善通染。眠與尋伺。亦善染故。非如信等。唯是善故。非如貪等。唯是染故。故二各二。通染不染。或唯簡染。故說此言為二各二。何唯簡染。答。有說此為隨煩惱故。故此簡之。故置此言。深為有用者。釋名釋義。簡善簡染。唯此言故。
△一正釋頌意竟。下二分屬諸門。門有十二章。
四中尋伺定是假有(至)而論亦說世俗有故。
一假實門。尋伺假有。此是正義。悔眠假有。此義未正。謂悔與眠。體是實有。唯說尋伺。是假有故。論說世俗。是依他處。如說內種。為世俗有。豈內種子。體非實耶。
四中尋伺定不相應(至)前二亦有互相應義。
二相應門。謂尋與伺。不相應者。以彼行相。麤細有異。故不俱生。而說無尋。唯有伺者名第二地。謂九地中。依於尋伺有染無染。立為三地。不依尋伺。種子現起尋伺現行。或有或無。立三地別。若依現行有無。立三地者。成大雜亂。瑜伽釋云。未離欲者。由作意力。亦無尋伺。[A3]已離欲者。或初生彼。或出彼定。亦有尋伺。故不依種起現。唯依有染無染。意取麤染細染。至於無染。立三地別。俱字。即尋伺二心所也。與前悔眠。容互相應。悔眠亦有。互相應義。
四皆不與第七八俱(至)由此五識定無尋伺。
三八識門。四皆不與第七八俱者。謂惡作追悔先業。而第七任運恒緣現境。非先業故。故無惡作。睡眠必依身心重昧。外眾緣力。而第七識。一類內執。不假外緣。故無睡眠。尋伺俱依外門而轉。第七一類執我。故無尋伺。又此四法。無記性者。有間斷故。皆與第八不相應也。悔眠唯六。非五法者。謂悔與眠。唯第六俱。非是前五相應法故。有義尋伺。亦五識俱。未正。七分別者。謂有相分別。無相分別。任運分別。尋求分別。染汙分別。不染汙分別。伺察分別。有義尋伺。唯意識俱。正理。論說尋伺。元是意識不共法故。又說下。復以所緣辯尋伺不與五識相應。然說下。釋前師所引論義。謂此尋伺。由五識起。非五相應。以意識同五緣境。然後方起尋伺。五識是意明了門故。集論說。七分別中。任運分別。即是五識。瑜伽說此。是五識俱起分別意識相應之尋伺。故各有異。今以集論是依瑜伽中集出。論主但依瑜伽。不依集論。故彼下。結破前義。
又說尋伺憂喜相應(至)純苦趣中意苦俱故。
四五受門。又說下。六十四字。南北藏錯安前章不共法故下。今從義改正。又說者。前章引瑜伽說也。何緣下。問也。答云。雖有苦樂。似憂喜故。總名憂喜不說苦樂。有義下。謂惡作慼行通憂。無記通捨。故二受俱。又說睡眠。歡時喜受。慼時憂受。中庸捨受。故三受俱。又說尋伺。四俱除苦。初禪天中。意有樂故。[A4]已上二義。都未盡理。唯第三義。方正。前義尋伺。無苦樂受。第二義中。尋伺增樂。此中苦受。四心所俱。觀此論文。唯有惡作。無喜樂受。彼悔惱時。喜不生故。樂亦應無。餘三心所。五受皆俱。於睡眠時。亦有樂故。瑜伽五卷云。那洛迦尋伺。唯是慼行。觸非愛境。引發於苦。與憂相應。常求脫苦。嬈心業轉。如那洛迦尋伺。一向受苦之餓鬼尋伺亦爾。乃至傍生。人趣。大力餓鬼。所有尋伺。多分憂苦。少分喜樂。欲界諸天。所有尋伺。多分喜樂。少分憂苦。初禪天中。所有尋伺。一向喜樂。無憂苦故。此證尋伺通苦樂受。
四皆容與五別境俱行相所緣不相違故。
五別境門。行相者。能緣心所也。所緣者。所樂。決定。曾習。所觀。四境也。不相違者。欲等悔等俱善染故。
悔眠但與十善容俱(至)初靜慮中輕安俱故。
六善品門。悔眠唯欲界。欲界無輕安。故云十善俱。尋伺到初禪。許輕安俱故。故說容十一。
悔但容與無明相應(至)此彼展轉不相違故。
七煩惱門。悔唯癡俱。性迷闇故。此麤貪等細。理不相應故。餘三與十。展轉不違者。十煩惱中。俱通昧略。麤細轉故。三心所中。亦有俱生分別義故。
悔與中大隨惑容俱(至)眠等位中皆起彼故。
八隨惑門。惡作容與中大隨俱。悔通不善諸染心故。非忿等十者。惡作追悔時。不隨他忿等。各別為主故。睡眠尋伺。二十俱者。睡眠與尋伺。容起染性故。小中大隨。俱有昧略淺深推故。
此四皆通善等三性(至)不能尋察名等義故。
九三性門。問悔先所作善業惡業。唯得通二。悔何通三。答。於四無記。亦追悔故。前通根隨。是不善性。故此唯辯善與無記。通善性者。初二唯生等。雜集論云。何等生得善。謂即彼。諸善法。由先串習故。感得如是報。由此自性。即於是處。不由思惟。任運樂住。何等加行善。謂依止親近善丈夫故。聽聞正法。如理作意。修習淨善。生得善。即俱生善也。加行善。即分別起善。謂悔與眠。麤鄙昧略。是俱生義。名生得善。後二尋伺。亦通者。謂通生得及加行故。聞所成等。是分別義。名加行善。有義初二。亦通加行善正理。二種無記。後三俱者。有染淨故。惡作麤猛。無淨義故。染淨者。有覆無覆二無記也。四無記者。一異熟。二威儀。三工巧。四變化。悔唯中二者。威儀工巧也。非定果者。簡前後故。變化即定。異熟即果。異熟生心。即前六識。問。眠何除第四。答云。非定引生心。亦得睡眠故。尋伺除初者。無異熟故。謂異熟心。行解微劣。不能尋伺名句文等。
惡作睡眠唯欲界有(至)夢能普緣所更事故。
十三界門。四於九地。唯初二地。上七妙靜。故不相通。悔眠下。釋上下生起義。尋伺上下相緣者。正理。悔眠不緣上者。未正。正義云。悔修定者。是悔緣上也。夢所更事。是眠緣上也。
悔非無學離欲捨故(至)有為善法皆無學故。
十一三學門。悔唯欲界。無學離欲。故不相應。求解脫者。有學人也。學究竟者。無學人也。眠及尋伺。俱有生滅。故名有為。通學無學。故名善法。又異生無記法。學者無記法。無學者無記法。并無為法。是非學非無學法。睡眠尋伺。一一皆通。
悔眠唯通見修所斷(至)餘門准上如理應思。
十二三斷門。悔眠唯通見修所斷者。以邪見等通見修斷。由彼引生。故亦通之。問。悔眠何不名非所斷。答云。悔眠若是無漏親所引生。亦如憂根深求解脫。是非所斷。今既不然。非非所斷。以無漏道。及解脫道。非所斷故。若謂見道[A5]已斷分別。於修道中[A6]已斷俱生執無學眠。名非所斷。然無學眠。見修斷故。問。尋伺非無漏。何通見修及非所斷。答云。尋伺非無漏。能引生無漏。尋伺不自生。從無漏引生。故通非所斷。有義下。言五法者。一相。二名。三分別(或名妄想)。四正智。五如如。既名分別。顯非無漏。意在不許非所斷攝。有義正理。謂此尋伺。於五法中。不唯分別。亦通正智。故正思惟。及言說因。後得智攝。未究竟者。菩薩位中也。藥即言說。病即二障。菩薩於此。未能徧知。於說法時。必假尋伺。非如佛地。無功用說。故此尋伺。通無漏道。是正智攝。雖說下。牒釋前師引證義。謂論雖說必是分別。而不定說唯屬第三。顯此尋伺。攝屬第三。名為妄想。攝屬第四。亦名正智。何執唯第三。而無正智義。
△二分屬諸門竟。通上相應心所下第二廣顯差別竟。下三問答顯理。
如是六位諸心所法(至)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
此中問答。先辯心所有無。方顯唯識正理。若離心體下。釋離心有過。謂若別有心所。論何說唯有識。又如何說心遠獨行。遊歷六塵。名心遠行。無別心所。名心獨行。又說染淨由心。無心所故。又說士夫。名為作者。喻心能作。無心所故。四大空識。名為六界。三大名色。風空名動。識名為心。說色動心。三為最勝。能成有情。不說心所。莊嚴論說。似二現者。見相二分也。似貪等者。染心所也。似信等者。善心所也。雖說二分。及善染所。皆似假現。無別實體。故云無別染善法。
若即是心分位差別(至)因緣無別故與聖教相違。
釋即心有過。若即是心。何聖又說與心相應。說相應者。必他性故。心與心所。如日與光。亦別性故。瑜伽論說。五種性者。即五蘊也。若即是心。則五蘊中。受想二位。不成差別。是有過失。以彼受想。即心所故。心王是因。心所是緣。若即是心。故說因緣。無有差別。俱與聖教。所說相違。
應說離心有別自性(至)是謂大乘真俗妙理。
前是遮詞。此是顯理。理應離心。別有自性。以心勝故。釋前遮詞。非彼即心。釋莊嚴頌。又識心言下。結顯真俗正義。若世俗諦。心王心所。相見分等。各有體性。故諸聖教。說識說心。必攝心所。是相應義。故前所引唯識等言。及現似彼皆無有失。若勝義諦。心言路絕。戲論遠離。故心與心所。非離非即。識與諸識。亦非即離。大乘真俗妙理如是。
△三問答顯理竟。通上二相應心所竟。下三現起分位分三。一結前標問。
[A7]已說六識心所相應云何應知現起分位。
一結前標問竟。下二舉頌總答。
頌曰依止根本識(至)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
八句頌有三門。初句。六識共依門。以六轉識。俱依第八根本識故。次三句。五識俱轉門。以前五識。種類同故。後四句。意識有無門。唯除五處。常現起故。無想以下。名五處故。
△二舉頌總答竟。下三解釋頌意分三。一正釋頌意分二。一釋前四句。
論曰根本識者阿陀那識(至)故無緣礙令總不行。
論曰下。釋初句。阿陀那。云執持。能持染淨諸法。故名根本。轉識以根本識為共親依。故名依止。共即六識。親即種子。依即根本。五識者下。釋第二句。謂前五識。同依相分為五色根。同緣外色。為五塵境。故云種類相似。隨緣現言。以五取境。有合有離。故所依緣。有多有少。所以頌云。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謂作意下。釋眾緣名。即作意緣。根緣。境緣。空緣。明緣。根本依。染淨依。分別依。種子依。眼識具此九緣。耳識除明。唯八。鼻舌身三。除空明緣。故唯有七。由眾緣合。五識方現。由此下。釋第三四句。顯非常起。謂由此緣。有頓有漸。故前五識。有俱不俱。如水濤波。喻隨緣現。廣說如經者。即解深密經云。廣慧。如大暴流水。若有一浪生緣現前。唯一浪轉。乃至若多浪生緣現前。有多浪轉。諸識亦爾。由五下。總牒八識。互相例明。引後三識無緣為礙。以顯五識緣礙間斷。
△一釋前四句竟。下二釋後四句分三。一意識常起。
又五識身不能思慮(至)由斯不說此隨緣現。
先牒前五。例明第六常起。謂前五識。起藉多緣。斷多現少。而第六識。斷少現多。謂第六識。內隨第七執我。外與前五同緣。故名內外門轉。除空明緣。染淨分別。染淨即根緣。分別即本身。唯五緣生。故云不藉多緣。唯除下。顯現起多。不同前五。故此不說隨緣現言。
△一意識常起竟。下二五位不行分三。一釋無想天。
五位者何生無想等(至)如餘本有初必有轉識故。
問答總標五位也。無想等者。等於二無心定。睡眠悶絕。無想天下。釋立無想天名。不恒行者。前六識也。以有間斷故。以能取相安立名言。說名麤想。故修定者。得生彼天。諸想皆滅。名無想天。有義彼天。常無六識者。理未盡。唯說中間長無六識。不說兩頭有識。無六識者。名無心地。唯存色身。名有色支。有義唯說命終有識者。理亦未盡。以彼唯說滅時有心。謂彼天中。轉識滅時。為正果報。果報盡時。轉識現起。必起下地潤生煩惱。然後命終。瑜伽下。引證。然說下。釋前師所引教意。有義生時亦有轉識者。理方究竟。謂彼兩頭。俱有轉識。中間長時方名無想。彼中有者。謂彼天人。天報盡時。現中有身。而潤生故。餘本有者。現在身也。以喻初生必有轉識。
瑜伽論說若生於彼(至)能感彼天異熟果故。
瑜伽下。引證兩頭有識。彼本有下。論主推明論意。牒破前失。決擇下。復引論證。初生有心。此言意顯下。釋上論意。謂彼天中。初生本有天報身時。必有異熟識上生的前六轉識蹔起。由先修定宿因緣力。後不復生。由不生故。引起異熟無記分位差別。說名無想。以無想名。因異熟識。及六轉識。諸心所等。分位差別。顯此名故。善心心所。引生二定。定亦名善。不爾者。翻上義。謂上初生無轉識。如何決擇分說心心所。唯生得滅。故彼初位。轉識蹔起。彼天唯在第四靜慮者。下四地中。想麤難斷。上四空天。無色支故。以異熟處。必有色支。問。何能感果。答。即能引發無想定思。以思即業。故能感果。
△一釋無想天竟。下二釋二無心定。
及無心二定者(至)令身安和故亦名定。
標釋二定總名無心。文中別釋。無想定下。釋無想定。謂修此定。必生彼天。彼無想天。在遍淨天上。第四定中。故伏下貪。未伏上染。由彼作意求證涅槃。故名出離。不恒行者。前六識也。滅六想心。身得安和。名無想定。
修習此定品別有三(至)窮滿壽量後方殞沒。
集論說三品修者。謂於諸定。入住出相。未能了達。是下品。雖[A8]已了達。未善串習。是中品。既了達[A9]已。復善串習。是上品。下品修者。現法必退。即定法不專注也。以未了達入住出相。其定必退。不速現前。修定如此。後生彼天。光不甚淨。形色不甚廣大。壽不滿五百劫。中品上品。修義同前。
此定唯屬第四靜慮(至)故唯有漏非聖所起。
釋定所屬界地及業。謂修此定。於色界中。唯第四地。善心所引。定亦名善。於四業中。通前三業。四業者。流轉門中有三業。謂善業。不善業。無記業。還滅門中有一業。謂無漏業。無想非無漏。故通前三業。除順現受者。謂業果有二。一順現受。即現修因。現受果也。二順生受。即今修無想定。當來生無想天。是順生受。故云除順現受。前義釋定初起。無想作涅槃。乃外道所說。此定亦名善。唯人中能修。後義釋修定界地。除無想天至究竟者。修定在因。彼天是果。上天未伏。故總除之。色界餘天。容起此定。由此下。結顯凡定。簡非聖者。
滅盡定者謂有無學(至)由偏厭受想亦名滅彼定。
釋滅盡定。無所有貪者。無色界中第三定也。即九地中第八地思。彼地思惑。無學遠離。有學[A10]已伏。上貪不定者。有學出定。還起現行。由彼作意。唯在滅想。故名止息。不恒同前。恒行染汙。即第七識。六七俱滅。身得安和。名滅盡定。由偏厭受想。亦名滅彼定者。釋成別名滅受想定。
修習此定品別有三(至)似涅槃故。
三品別義。亦同上釋。顯揚論云。從第四靜慮[A11]已上。離色貪故。無方處差別。雖有修習下中上因。然不建立生果差別。此定初修。謂色界頂。有五不還天。是無漏道。依彼天中。遊觀加行。方入此定。四禪四空。名為次第。此定必依非想定起。故居最後。合為九種。設問云。餘地心中。何無此定。故此答云。初修此定。未得自在。必依有頂。若得自在。餘地心後。亦得現前。問。既名無漏。[A12]已證滅否。答云。雖屬道諦。而是非學非無學攝。似涅槃故。謂入此定。[A13]已超有學。故名非學。未證涅槃。名非無學。似涅槃者。涅槃道也。以未證故。若真涅槃。即名無學。
此定初起唯在人中(至)隨應後得所引發故。
謂此定起。唯在人道中者。佛及弟子。說法之力。起此定故。人中慧解猛利解修。於人中修[A14]已。後上二界。亦得現前。鄔陀夷經。誠證此說。問。無色界中。既無色相。將何為定。又入定者。是何等人。答云無色亦名意成天者。答以意成身能為此定。藏識教者。唯識教也。若悟唯識。於無色界。得起此定。此答能入此定人也。設有問云。若信藏識。得起此定。今異生類。聞藏識教。決信無疑。起此定否。答云。要斷三界等。謂此聖定。非凡夫能起。必得斷惑證空。方能引發。
有義下八地修所斷惑中(至)生上五地皆得後起。
通釋此定位次。謂除非想地。下八地修所斷惑中。要全斷欲界餘所伏惑盡。然後方能初起此定。何以故。欲界惑種。不善有覆。二性繁雜。障定強故。唯說五不還天。能起此定。三乘下。明無學。不同有學唯在不還。無學聲聞。及諸菩薩。但除欲界。上八地中。隨生後起。有義要斷下之四地者。前義據能斷人。此義據所斷惑。雖各據一端。俱不違理。前說斷欲九品惑盡。即證那含。名雖超上地。惑由次第斷。待下三禪惑[A15]已斷盡。方起此定。故無伏下。退生上失。以那含果。斷欲證故。說唯斷欲。初起此定。此據斷惑。說下四地。惑障斷盡。初起此定。上五地中。隨生後起。變異受者。欲界下三禪苦樂受也。故二所說。語勢似別。意味原同。
若伏下惑能起此定(至)故無生上却斷下失。
此是難詞。謂若伏下三禪修惑。[A16]已離喜樂。退生上地。[A17]已得清淨。豈斷下惑。重起喜樂耶。斷亦無失下。據三乘人縱答。第十卷云。第七識俱。煩惱障種。三乘將得無學果時。一剎那中。三界頓斷。豈非生上却斷下耶。然不還下。據三果人實答。謂第三果人觀力強勝。於潤生時。煩惱亦不起現行。唯有種子助業潤生。豈伏下地。不即斷耶。雖所下。釋不還者無前難失。
若諸菩薩先二乘位(至)亦能現起滅盡定故。
若諸菩薩下。釋二乘迴心者。一切位中。皆起此定。上明[A18]已斷惑者。下明伏惑不斷者。若不爾下。釋漸伏煩惱。漸登地者。不同聲聞直超八地。故云不爾。雖未下。謂惑未斷。亦起此定。論說下。謂永伏惑。方起此定。遠地。即第七地。前說退生上地。却斷下惑者。亦有之。有從初地下。釋頓伏煩惱。漸登地者。初地起定。經說下。引證十地皆起此定。
△二二無心定竟。下三睡眠悶絕。
無心睡眠與悶絕者(至)除斯五位意識恒起。
總釋此二。亦名無心者。俱無六識。疲極等緣。釋睡眠位。謂有極重疲勞等緣。引於身位諸門交合。則違六識現行不起。故名睡眠。此睡眠時。雖無睡眠之體。而由彼似彼故。假說彼名。言似彼者。似不定位中睡眠也。以彼有體。顯此假立。風熱等緣。釋悶絕位。謂由所感風熱等緣。亦引身位諸門交合。亦違六識現行不起。故名悶絕。或此俱是觸處少分者。謂疲極風熱。於十二處。俱是觸處。彼與身根共為緣。引生睡眠悶絕。一分是身。故云少分。除斯五位意識恒起者。通結無想等位意識不行。餘位恒起。
正死生時亦無意識(至)由此不說入無餘依。
正死生下。問也。答義未正。謂死生時。別是一位。頌中及與言顯。頌云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論主云。但說六時名無心故。言但說者。唯說六時。若及與言攝正死生。應說七時。六時者。即前五位。及無餘依。應說下。答前問意。說及與下。釋顯五位無雜。謂此五位。俱是六識斷[A19]已還起。若無餘依。無復起義。故唯顯五。不說六名。
△二五位不行竟。下三位通凡聖。
此五位中異生有四(至)唯得存一無睡悶故。
此以五位分屬凡聖。異生有四者。滅定聖所起故。聖唯後三者。無想定報。屬凡夫故。於中如來。自在菩薩。唯得存一者。比前聖位。無有睡眠。及悶絕故。
△三位通凡聖竟。通上一正釋頌意竟。下二通識俱轉。
是故八識一切有情(至)是謂略說識俱轉義。
言是故者。牒前依止根本識。五識隨緣現。意識常現起。即顯七八二識。常相續義。故總釋之。心即第八。末那第七。二無間斷。故恒俱轉。第六前五。俱起增數。乃至八俱。
△二通識俱轉竟。下三問答顯理。
若一有情多識俱轉(至)彼俱恒時唯有一故。
若一下。問也。彼以一識為一有情。故發此問。若立下。論主牒執難破。若謂識多名有情多。少名少者。應無心時。即非有情。又他心現前。可名自有情。汝以有一識。立一有情故。然立下。釋立有情正義。命根。第八識之種子也。異熟。第八識之現在也。名雖有種現。其體無二。立為有情。俱不違理。
一身唯一等無間緣(至)如散意識緣久滅故。
外人以一緣唯生一識為難。論主展轉縱奪。以理推明。既許下。論主縱答。謂諸心所等無間緣。依自識說。即如意識等無間緣。引生後念緣善境時。相應善等十一心所齊起。故說引多心所。寧不能引多心。又誰下。奪破執一。又欲下。推明。謂若不許多識俱起。則彼多境現前。寧不頓取。若謂境雖齊現。識前後生。無俱起義。故復破云。諸根境等和合力齊。識前後生。不應理故。又心所下。以心所例明識俱起義。又如浪像者。喻明識俱轉也。又若下。復以同時意識證破。若無意識同緣五塵。取彼五塵。應不明了。以前五識。無分別故。若許意識能緣五塵。而不俱起。故復難云。如散意識。緣久[A20]已滅獨影境故。豈得明了。
如何五俱唯一意識(至)如五根識互不相應。
如何下。外人難。謂一意識。何取五塵多境。如眼等下。論主釋。且如眼識緣色法時。或緣一色。或緣多色。故一意識。緣多種境。亦無過失。相見俱有下。外人問。謂相有種種。一識能取。見有種種。何不同來共取一境。謂一識能取多境。一境應供多識。於自所緣下。論主答。謂見雖種種。各有所緣。於自識所緣。唯一識能了。餘識無用故。若爾下。外人難。五俱意識下。論主釋。意識是五識生起之緣。助五令起。意識明了取境。異眼等識。聖說意有分別。五識不爾。豈虗言哉。多識俱轉。何不相應者。外人問。謂既俱轉。何不似心王與心所有相應義。非同下。論主答。謂相應者。必得同時。同境。同根。同體。具此四義。故名相應。今諸識雖同時起。而不同境。又不同根。依即根也。體即體事。數即心所。俱不同故。如五根識。所依不同。無相應義。設問云。如是八識為是一耶。為是異耶。故下答云。
八識自性不可言定一(至)相所相無故。
答明八種識非定言一。以彼行相所依。所緣相應心所。生滅熏習。俱各異故。亦非定異。如水與波。及因果性。豈定異耶。復總喻云。如幻事等。無有定一。及定異故。如前下。結顯真俗妙理。前說識差別者。即前三種能變八個心王。五十一個心所。俱各別有體性業用。種子現行。皆依世俗顯示。非真勝義。真勝義中。心不可思。言不可議。豈有形名種類之異。如伽陀下。引證。相所相無故者。謂真勝義。能變所變。二相俱寂。故曰真如。
△三問答顯理竟。通上一明三能變竟。下二答五外問分五。一假說我法分三。一結前標問。
[A21]已廣分別三能變相(至)由斯一切唯有識耶。
[A22]已廣下。結前三種能變。為自所變見相二分所依。云何下。復問。謂一切法。汝大乘說。是識所變。既是識變。能變所變。各自有體。何說諸法。非別實有。唯有識耶。
△一結前標問竟。下二舉頌總答。
頌曰是諸識轉變(至)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
前二句。明能所變相。成能所取。後二句。明內外皆空。顯唯識性。頌中此字。即相見二分。是如幻有。彼字。即妄所執實我實法。決定非有。彼此二體俱空。故云皆無。
△二舉頌總答竟。下三解釋頌意分二。一正釋頌意。
論曰是諸識者謂前所說(至)非不離識心所法等。
先以緣生二分解釋第一句頌。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名能變。見相二分名所變。以見相分是識所變。從因緣生。名依他起。但似外執實能所現。故說為似。所變下。釋第二句頌中能所俱名所變義。由此下。釋第三句頌。謂由大乘能變所變緣起正理。則知餘執實我實法決定非有。以離見相。非實物故。是故下。釋第四句頌。謂色心等一切諸法。若於現在有實作用名為有為。若法[A23]已滅。或未生時。無作用故。名為無為。又一切法。因緣變故。名為實有。分別變故。名為假有。故一切法。皆不離識。唯言下。宗鏡云。唯遮境有。識簡心空。唯遮薩婆多部執心外有境。識簡清辯等執惡取空。故我大乘立唯識義。非遮不離識之心所法等。
或轉變者謂諸內識(至)唯識義成契會中道。
次以緣生我法解釋頌意。或轉下。釋前一句半頌。以能變之心。即能分別。三界心法。皆虗妄故。此所下。釋次一句半頌。此所執境者。即所轉變也。頌名所分別即所妄執實我法性。皆依識變假我法相。而妄執故。故云決定皆無。前一卷二卷中。廣引教理。[A24]已破我法決定無故。是故下。釋第四句頌。虗妄分別有者。是契經中頌言。謂三界中虗妄分別之心是有。則真如心亦有。以破小乘等執心是無。故曰極成。唯既下。謂唯遮境有。不遮不離識之心所法等。故真空等勝義諦法。亦是有性。由唯識義。無心外法。是遮境有。遠離增益。有虗妄心。是簡心空。遠離減損。故立唯識。契會中道。
△一正釋頌意竟。下二小乘九難。第一唯識所因難。
由何教理唯識義成(至)應更確陳成此教理。
宗鏡云。小乘以九難。難心外無法唯心之旨。第一難云。離心之外。現見色法是所緣實境。論主何故包羅歸心。總說唯識。一乃色心有異。二又能所不同。豈不[A25]已說下。論主答。謂前廣引教理。[A26]已說唯識之義。雖為汝說。汝尚未了。非破下。論主自白[A27]己意。謂非是特破他義。顯[A28]己義成。意在廣明唯識。利樂有情。故應更與確實指陳聖教正理。成唯識義。宗鏡答云。只此外邊色境。一是有情緣心所變。二是有情之心所持。根本由心。是故唯識。
如契經說三界唯心(至)能隨悟入唯識無境。
先引四種。皆契經所說。以證唯識無心外境。十地經。及華嚴經說。三界唯心。解深密經。又說所緣。唯心所現。楞伽經中。又說諸法。皆不離心。無垢稱經。又說有情。隨心垢淨。次引阿毗達麼經中說。成就四智。悟入唯識者。即地前小菩薩。雖未證唯識之理。而依佛說。及見地上菩薩。成就四般唯識之智。遂入有漏觀。觀彼十地菩薩。所變大地為黃金。攪長河為酥酪。化肉山魚米等事。即云。如是所變金銀寶等。皆不離十地菩薩能變之心。更無外境。作觀[A29]已。亦能隨順悟入真唯識理。
一相違識相智謂於一處(至)境若實有此云何成。
謂四類有情。能緣之識各別。所變相分。亦相違故。即天見寶嚴地。魚龍見窟宅。人見清冷水。鬼見膿河猛火。所言相者。非徧計相。但是相分之相。由四有情先業之力。共於一處各變相分不同。故名相違識相。所言智者。即是十地菩薩能緣之智。智能了彼四類有情。各自業識所變相分不同。更無心外差別四境。問。其四有情。為是各變相分。為是本質亦別。答。相質皆別。謂由四有情業差別故。第八所變相分亦別。第八相分為本質故。前六所變相分亦別。故知更無外境。唯有識也。奘大師云。境非一者。為所變相分。隨四類有情能變之心。境亦成四。一處解成差。證知唯有識。
二無所緣識智(至)彼境既無餘亦應爾。
無所緣識者。即是一切異生。將自第六獨生散意識。緣過去未來水月鏡像等變起假相分。無心外實境。名無所緣識。言智者。即是十地菩薩能緣之心。菩薩云。此等異生所變假相分。皆不離彼能變之心。是其唯識。即以此例一切實境。亦不離一切有情能緣之心。離心之外。更無一物。故云彼境既無。餘亦應爾。
三自應無倒智(至)不由功用應得解脫。
即十地菩薩。起智觀察一切眾生。妄執自身為常樂我淨。菩薩云。但是凡夫執心倒見。離却妄執心外。其凡夫身上實無常樂我淨之境。必若有者。應異生不假修行。而得解脫。既不爾者。明知唯有妄識。亦是唯識。
四隨三智轉智(至)境若實有如何可變。
前之三智。觀凡夫境。此第四智。觀聖者境。而合三智為一智者。以三皆是聖所行故。一隨自在者智轉智。即是菩薩起智觀自所變境。皆不離我能變之心。是其唯識。為八地以去菩薩。能任運變大地為黃金。攪長河為酥酪。此是境隨真智轉。所變事皆成。轉者。改換舊質義。即隨轉大地山河舊質。成金銀等。鍛鍊作諸器具。眾生實得受用。若離心外有實境者。如何山河等境。相分本質皆悉轉變。故知一切諸境。皆不離菩薩能變之心。乃至異生亦能變火為水。變畫為夜。點鉄成金。此等皆是境隨智轉。所變皆成。亦是唯識。凡變金銀宮殿者。是實定果色。從初地以去。作意方變。八地以上菩薩。於相及土。皆自在變。彼上品定心。有大勢力。所變金銀宮殿等。皆得成就。作諸器具。實得受用。皆不離菩薩內心。是其唯識。若諸聲聞。及地前小菩薩等。變金銀宮殿時。即託菩薩所變金銀宮殿為本質。第六識所變金銀等。不能作諸器具。無實作用。然所變者是假定果色。不離內心。是其唯識。
二隨觀察者智轉智(至)境若是真寧隨心轉。
無性菩薩云。謂諸聲聞獨覺菩薩等。若修苦空等觀。得相應者。或作四諦觀時。隨觀一法之上。唯有無常苦空無我等眾相顯然。非是諸法體上有無常等義。但是能變心上有無常等義。則令諸法成無常等。故知諸法。皆不離識。
三隨無分別智轉智(至)境若是實何容不現。
為菩薩根本智證真如時。真如境與智冥合。能所一如。離本智外。更無別境。境隨智轉。故說唯心。汝小乘執有心外實境。即證真如持。一切境相。何不現前。
菩薩成就四智者(至)此等聖教誠證非一。
總結菩薩得此四智。方能悟入唯識正理。又伽陀下。引證。謂第八名心。第七名意。餘六名識。各有所緣。皆從心變。心為自性。故云不離自性。一切有為無為。皆從心顯。故說無餘。此等下。總結聖教明唯識義竟。下文復以正理。立四比量。明唯識理。
極成眼等識五隨一故如餘不親緣離自色等。
此立第一比量。宗在喻中。宗鏡云極成眼識是有法。定不親緣離自識色是宗。因云極成五識隨一攝故。如餘極成四識。今云極成眼等識者。宗鏡且將眼識為前陳。故云眼識是有法。五隨一故者。是五識中隨攝一識。即名因義。如餘不親緣離自色等。謂此眼識。定不親緣離自識色是宗。如餘耳等四識。不親緣離自識聲等四塵。意謂所緣者。皆不離自識。故此比量。宗在喻中。據宗鏡立三支。皆用極成二字。俱是寄言簡過。且前陳言極成眼識者。簡兩宗不極成眼識。如大乘許他方佛眼識。及佛無漏眼識。小乘不許。是一宗不極成。小乘許佛有漏眼識。及最後身菩薩染汙眼識。大乘不許。是一宗不極成。今取兩宗不許之外。共許眼識為宗依。故云極成也。又因云極成五識中隨一攝故。乃至喻云如餘極成四識者。俱是簡兩宗不極成之眼識。及耳等四識故。若不安極成言。於宗則犯所別不極成過。於因則犯自他隨一不成之過。於喻則犯能立所立法不成之過。
餘識識故如眼識等亦不親緣離自諸法。
此立第二比量。四分俱全。宗鏡云。極成餘識是有法。亦不親緣離自識法是宗。因云是識性故。同喻如極成五識。今云餘識者。是除前五。立後三識為前陳。識故者。由後三識。與前五同名見分。故宗鏡以是識性故為因。此中喻云。如眼識等。以識性同故。亦不親緣離自諸法是宗者。謂前五如餘識。不親緣離自識色等。後三識亦如前五。亦不親緣離自識之諸法。問。何不言六七八識為有法。而言餘識耶。答。若言六七八識為有法。他不許七八二識。即犯他一分所別不極成過。若但立意識為有法。因中更犯不定過。被他將七八二識為異喻量。犯共中自不定過。今但總言餘。言陳第六。意兼七八。即闇成立七八於餘識之中矣。
此說所緣定非離此二隨一故如彼能緣。
此第三比量。四分俱全。宗鏡云。六識親所緣緣是有法。定不離六識體是宗。因云見相分中。隨一攝故。如彼能緣見分。今云此說所緣者。是立所緣相分為前陳。定非離此者。謂相分定不離能緣識。是宗。二隨一故者。是因。謂於二分中。隨一相分故。如彼能緣者。是喻。以相分如見分。互不相離。
所緣法故如相應法決定不離心及心所。
此立第四比量。因在有法中。宗鏡云。一切隨自識所緣是有法。決定不離我之能緣心及心所是宗。因云以是所緣法故。同喻如相應法。今云所緣法故者。是以一切識之所緣為有法。即說所緣法故為因。如相應法者。是喻。謂所緣之法。不離能緣。如相應心所。不離心王。決定不離心及心所者。是宗。謂所緣法。必以心王心所為能緣。故不相離。設問云。何故後陳云我之能緣耶。答。若不言我之能緣者。便犯一分相扶之過。謂小乘亦許他心智所緣之境。不離能緣心故。為簡此過。故言我之能緣。即簡他之能緣也。
此等正理誠證非一(至)理實亦有淨分依他。
此中比量。雖則有四。皆以不離為義。總顯唯識正理。故云此等正理。誠證非一。應深信受。我法非有者。破外所執。空識非無者。顯自立宗。空即真空。識即唯識。此唯識義。離有離無。契會中道。慈尊下。引證空識非無等義。虗妄分別有者。即有三界虗妄分別心也。於此二都無者。謂於虗妄心中。都無所執實我實法。此中唯有空者謂此處妄心中。唯有真空。於彼亦有此者。謂於真空中。亦有虗妄之心。故說一切法者。有為無為法也。非空非不空者。謂真心妄心。即圓成依他二性。名為非空。實我實法。即徧計性。名非不空。有無及有故者。妄心曰有。我法曰無。真中有妄。妄中有真。名及有故。是則契中道者。結上諸義。遠離斷常耳。此頌下。論主釋頌意。謂此二頌。依染分說顯唯識義。以理推之。亦有淨分顯唯識理。
△第一難竟。下第二世事乖宗難。
若唯內識似外境起(至)如夢境等應釋此疑。
若唯內識。至定不定轉者。宗鏡謂經部師難云。若言唯有內識。無外境者。如何現見世間。情與非情等物。有處定時定。身不定。作用不定。今云若唯內識似外境起者。牒大乘唯識義。寧見下。是難詞。謂見世間情與非情。處時有定。身與作用。而又不定。即如東處非南。此時非彼。是處時有定。又一切人。有患瞖無患瞖。所見種種差別不同。是身不定。亦如所見一切男女。及刀杖等。實有作用。夢中所見。便無實用。是作用不定。如夢境等應釋此疑者。論主引二十唯識頌云。處時定如夢。身不定如鬼。同見膿河等。如夢損有用。答上問義。顯唯識理。處時定如夢者。謂於夢中。緣此處餘處。及緣時不緣時。皆是夢心所現。可名唯識者。則我覺時境色。處定時定。亦是唯識。身不定如鬼者。謂如餓鬼同見一水。變為膿河猛火等異。皆是餓鬼業識所現。可名唯識者。則知我宗身有患瞖。及無瞖等。所見不同。亦是唯識。如夢損有用者。謂如夢中刀杖飲食。無實作用。遺失等事。實有作用。皆是夢心所現。可名唯識者。則知我宗覺時夢時。俱成唯識。餘義詳宗鏡六十三卷。文繁不引。
△第二難竟。下第三聖教相違難。
何緣世尊說十二處(至)令知外法亦非有故。
何緣下。宗鏡謂小乘難云。若言一切皆是唯識。無心外實境者。何故世尊於阿含經中。說有十二處。若一切皆唯識者。世尊只合說意處法處。即不說有十色處。今世尊既說有十二處者。明知離却意法處外。別有十色處是心外有。何言一切皆是唯識。論主答處有三。一假答。此中無論文。謂假將五識種子為五色根。答經部師之義。二十唯識頌云。識從自種生。似境相而轉。為成內外處。佛說彼為十。此頌宗鏡有解。文繁不引。二正答者。即今論說依識所變。非別實有。此依大乘自宗正解。謂五塵本質色。是第八識之親相分。相分不離第八識。亦是唯識。三喻答者。即今論云。如遮斷見。說續有情。是佛密意。破眾生一合相我。假說有十二處名。令眾生觀十二處法。都無有我。便入我空。次依唯識。能觀一切諸法之上。皆無實軌持勝性等用。既除法執。便成法空。
△第三難竟。下第四唯識成空難。
此唯識性豈不亦空(至)由此慈尊說前二頌。
宗鏡謂小乘難云。既言一切諸法皆無實軌持自在勝性等用。成法空觀者。即此唯識之體。豈不亦空。論主答云。不爾者。謂唯識性。亦不空。小乘又問。如何不空。論主又答。非所執故。謂我前言空者。但是空其一切法上。妄執實有軌持勝性等用。徧計虗妄之法是空。非空離名種等根本智所證唯識性故。說為空也。此識若無下。重釋不可空之所以。撥無二諦下。引諸佛責詞以警之。應知下。結牒前頌。證有可空不可空之義。
△第四難竟。下第五色相非心難。
若諸色處亦識為體(至)及與非色識若無餘亦無。
宗鏡謂小乘難云。若言一切外色皆心為體。何故所變外色。皆得顯現。能變之心。即不顯現。且如外色山河大地。即千年萬年無改變。相續不斷。得多時住。能變之心不爾。明知離心。有外實色。何言一切皆是唯識。今云若諸色處亦識為體者。是牒大乘唯識義。何緣下。是難詞。名言熏習下。論主答。宗鏡釋云。但由一切有情。無始時來。前後相傳。以名言虗妄熏習。作心外堅住相續等解。由此勢力。有此相現。與染淨法為依處故。謂染淨法。皆從色相上起。外人又問。既言唯識。有情何要變似外色而現。答云。謂此若無。應無顛倒染淨等。如有頌言下。引攝論證唯識義。宗鏡釋云。亂相者。即所變色相。亂體者。即能變心體。應許為色識者。所變亦是心。故云色識。及與非色識者。能變本乎心。故云非色識。若無餘亦無者。若無所變似外色境為亂相者。亦無能變之識體。故知須變似外境現。所以諸色。皆不離心。總是唯識。
△第五難竟。下第六現量相違難。
色等外境分明見證(至)不可執為是實外色。
宗鏡云。且如心外五塵色境。分明五識現證。是現量所得。大小乘皆共極成。何故撥無。總言唯識。現量證時下。論主答。宗鏡釋云。現量五識。緣五塵境時。得法自性。不帶名言。無籌度心。不執為外。但是後念意識。妄生分別。便執為外。別實有境。故現量下。釋成答意。宗鏡釋云。五識各有四分。其五塵境。是五識之親相分。由五識自證分變似色等相分境現。其相分。又不離見分。皆是唯識。若後分別意識起時。妄執心外有其實境。此即是無。不稱境體故。又色等下。結勸餘乘。勿執為外。謂相分從心變。故曰非色。相分似本質。故曰似色。內色非外色。故曰非外。內色如外現。故曰似外。如夢中境。皆唯識變。云何執為心外實色。
△第六難竟。下第七夢覺相違難。
若覺時色皆如夢境(至)由斯未了色境唯識。
宗鏡釋云。小乘躡上難云。若覺時色。皆如夢境。不離識者。何緣夢境。人人皆知。唯心所變。覺時之境。不知唯識耶。如夢未覺下。引喻答。覺時下。以法合喻。故佛下。引證。宗鏡釋云。即第七識。是生死長夜根本。能令起惑造業。三界輪迴。直須至真覺位時。方知一切皆是唯識。昔娑剌拏王。容貌端正。後從迦旃延出家。往阿槃地國中修道。阿槃地王將宮人入山遊戲。宮人見王形貌端正。圍繞瞻視。阿槃地王瞋怒鞭之幾死。至夜方甦。語迦旃延曰。我從師乞。暫還本國。舉軍破彼阿槃地國。殺其王[A30]已。從師修道。迦旃延從請。語曰。汝若欲去。且停一宿。迦旃廷安置好處令眠。欲彼感夢。夢見舉軍征阿槃地國。自軍破敗。身被他獲。堅縛手足。赤華[A31]插頂。嚴鼓欲殺。王大恐怖。呌喚失聲。迦旃延呼名令寤。語之曰。汝若征彼。必當破敗。如夢所見。王曰。願師為除毒意。迦旃延為說一切諸法。譬如國土。假名無實。離舍屋等。無別國土。乃至廣說種種因緣。至一極微。亦非實事。無此無彼。無怨無親。王聞法[A32]已。得預流果。後漸獲得阿羅漢果。故知萬法唯識。夢覺一如。覺中所見。即明了意識。夢中所見。即夢中意識。分別之意既同。差別之境何異。迷悟若此。曷疑慮焉。昏覺如斯。可洞達矣。
△第七難竟。下第八外取他心難。
外色實無可非內識境(至)如緣他心色等亦爾。
宗鏡難云。且如此人心。若親緣得他人心著。即離此人心別有心為境。若此人心緣他人心不著。即有境而不緣。若緣著。即乖唯識義。若緣不著。何成他心智。今云外色實無。可非內識境。是縱詞。他心實有。寧非自所緣。是難詞。誰說下。論主答。宗鏡釋云。雖說他人心非此人境。若此人親緣他人心。即不得。若託他人心為質。自變相分緣。亦有他心智。但變相分緣時。即不得他人本質。他人影像相分。是自心上現。名了他心。即知他心相分不離自心。亦是唯識。謂識下。釋非親所緣義。宗鏡釋云。此人心緣他人心時。變起相分當情。相分無實作用。非如手等執物。亦非如日舒光親照其境。緣他人心時。但如鏡中影。似外質現。鏡中像亦無實作用。緣他人心。亦復如是。非親能了。何名親了。親所了者。謂自變故。故契經下。引證唯識義。謂能取是心。所取亦是心。成唯識理。故云無有少法。能取餘法。又謂所緣相分。但從自識上生。似他人心現名取彼物。他人如此。色等亦然。是謂萬法唯識。
△第八難竟。下第九異境非識難。
既有異境何名唯識(至)故定應信一切唯識。
宗鏡謂小乘難云。唯識之義。離心之外。更無一物。方名唯識。既他人心異此人心為境。何成唯識耶。奇哉下。論主責云。汝小乘何以堅固執著。處處生疑。豈唯識言。但說一人之識。不爾如何者。小乘又問。汝應諦聽下。論主答。若言唯有一識。則無凡聖尊卑。因果等別。若無諸佛。眾生何求。若無眾生。佛為誰說。應知我說唯識之言。有深意趣。識言下。釋立唯識之所以。謂立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各有六位心所。各有相分見分。各有分位差別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各有空理所顯六種真如無為。各有八識者。識自相故。六位心所者。識相應故。所變相見者。心王心所二所變故。分位差別者。是前三法分位顯故。所顯真如者。是前四法各實性故。如是上來五位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故有深意。唯言下。謂立唯言。但遮徧計執。不遮依他起。故亦有深意。若如是知下。結勸應信。謂知唯識者。能悟心外無法。即入法空。諸法既空。證無上覺。復能救拔有情生死。非空見人。違背教理。而能成就如是大因緣事。是故欲修無上乘者。應信一切唯識教義。
△二小乘九難竟。通上一假說我法竟。下二種種分別分三。一牒義標問。
若唯有識都無外緣由何而生種種分別。
若唯有識都無外緣者。牒大乘唯識義。由何而生種種分別者。是問詞。謂若唯識無境。由何而得種種心生。既無境牽心。妄心由何起。
△一牒義標問竟。下二舉頌總答。
頌曰由一切種識(至)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
由一切種識者。即根本識。能持一切種子故。如是如是變者。指下展轉力也。謂從種如是生現。從現如是熏種。是展轉義。故論中云。謂從生位。轉至熟時。宗鏡謂自證分轉變起見相二分。以展轉力故者。論中謂八現識。及相見等相助力故。宗鏡謂即餘緣是展轉力。彼彼分別生者。論中謂現識等。總名分別。分別類多。故言種種。宗鏡謂由彼見相二分上。妄執外有實我法等分別而生。
△二舉頌總答竟。下三解釋頌意分三。一正釋頌意。
論曰一切種識謂本識中(至)非持種識後當廣說。
釋第一句頌。本識。即第八。功能。即種子。差別。顯種多。此生下。釋種唯生四果。餘非種故。等流果者。果似因故。異熟果者。果異因故。士用果者。因果俱有故。士用謂作者。所作事成。名士用果。增上果者。助因共感故。除離繫者下。釋第五果。非種生義。現起道。即能斷智道也。斷結得者。斷惑所證。非從種生。展轉義者。謂離雜染繫縛之法。方得證彼離繫果故。非此所說者。謂彼離繫果。非此種子位中所說也。問。既名一切種。何又名識。答。謂此所說生分別種識為體故。兼說識名。非別說識。種識下。簡別。有識非種者。簡前七識。種非識故者。簡外種子。又種下。簡第八識。謂此頌中。雖兼識言。意唯在種。故云顯識中種。非持種識。後當廣說者。下文因緣中。廣說種子義。釋第一句頌竟。
此識中種餘緣助故(至)淨種現行為緣生故。
此識下。至識種盡故者。釋第二句頌。餘緣助者。即第三句頌中展轉力也。以八種識俱有助力。故曰餘緣。由緣助故。分別之法。如是而生。三熏習者。謂名言習氣。我執習氣。有支習氣。或云名言。煩惱。色識。如次皆同。與共相種。及不共種。則識中種。方得盡故。展轉下。釋第三句頌。如文可知。即現下。釋第四句頌。現識等者。即八種識。及諸心所也。分別類多者。如言一二乃至八九十等分別也。此頌下。牒頌意總釋。謂由種子。及現行識。展轉與力。分別自生。何執外緣。分別方起。又諸淨法。亦非外緣。同前染法。亦由淨種。及淨現行。展轉生故。
△一正釋頌意竟。下二別解緣義分五。一廣明緣義分二。一問答標數。
所說種現緣生分別云何應知此緣生相緣且有四。
問答以明四種緣義。謂前種子現行。俱可為緣。能生種種分別。云何應知何法為何緣之相。答中緣有四種者。種子一法說為因緣。餘之三緣。在現行展轉力上說。故即種子現行為四緣也。
△一問答標數竟。下二別釋四緣分四。一釋因緣。
一因緣謂有為法(至)此唯望彼是因緣性。
此釋因緣。又開為二。宗鏡釋云。若一切煩惱種。被加行智折伏[A33]已。永無生現行用。不得名因緣。又如將心種望色現。亦不名因緣。若心種生心現。色種生色現等。皆是因緣。雙通新本二類種子。種子者下釋種子為因緣。謂此種子。義通三性三界九地。各具功能別故。能引次後自類功能者。是從種生種也。及起同時自類現果者。是從種生現行識也。此唯望彼是因緣性者。謂此種子。望彼引生種子。及彼同時現果。是因緣性。現行下。釋現行為因緣。謂此現行。義通心王心所。及所變相見性界地等。皆名現行。唯除佛果位中善法。及微劣無記。非是能熏。餘七王所及界地等。熏第八識。生自類種。此前七等。望彼第八。是因緣性。
第八心品無所熏故(至)展轉相望為因緣故。
此釋非因緣義。謂第八識相應五所。無所熏義。非是因緣。設問云。心所非所熏。心王亦非所熏耶。答云。非是簡去所依第八。獨用能熏前七。必得第八。因緣義成。無記之法。極微劣故。佛果中善。是圓滿故。二無增減。不熏成種。無因緣義。現行同類展。轉相望。皆非因緣者。謂前現引生後現。雖是同類。非前現生。乃自種生。故非因緣。一切異類展轉相望非因緣者。即後現望前種。後種望前現。雖曰異類。而不同時。親所生故。亦非因緣。有說下。通釋餘義皆非盡理。何者盡理。答。聖說轉識望阿賴耶。是因緣義。
△一釋因緣竟。下二等無間。
二等無間緣謂八現識(至)等無間法故非此緣。
此釋標中第二緣義。八識心王。及諸心所。總名現識。簡色。不相應。種子。無為。非此緣性。論說一切等無間緣。唯望一切心心所說。前聚於後者。簡俱時。及後為前緣。非開導故。自類者。顯非他識為緣。無間者。顯前為後緣。非中間隔。等而開導者。顯緣義。令彼定生者。即顯後果雖經久遠。如八萬劫前眼識。望後亦為此緣。以彼後果。當定生故。此簡入無餘最後心。無果定生。故非此緣。多同類下。明心所共開導義。同類種者。各識相應心所也。心所非一故名為多。與識相應。故名同類。以心生時。心所隨生。故云俱時轉故。如不相應非此緣攝者。謂雖名心所。若不與相應。如餘色等。不共此緣。由斯八識非互為緣者。此簡八識互不相應。心與心所下。宗鏡云。心與心所。既非自類。如八種識。恒時俱轉。體用各殊。如何俱起望後并得互為緣義。答云。心與心所。和合似一。同一所緣。及同一依。同一時轉。同一性攝。不可離別。令其殊異。故互為緣。問。入無餘依心。有此緣否。答彼極微劣。無此緣義。言思路絕故微。不能生果故劣。[A34]已滅不復更生。名無當起等無間義。
云何知然論有誠說(至)善與無記相望亦然。
問答明前等無間緣義。謂論中說。若前識等滅時無間。彼後識等決定生起。即說此前。是彼後識等無間緣故。即依下。論主依論意。立八種識各具等無間緣義。阿陀那。云執持。此明第八識等無間緣。三界九地皆容互作。何以故。下上死生。相開等故。謂下生上者。下地死時心。即作上地生心等無間緣。上生下者亦爾。故云互作。有漏下。謂有漏心滅時。與當生無漏心作等無間緣。無漏不與有漏為緣。何以故。鏡智起[A35]已。必無斷故。謂第八無漏時。心品轉成大圓鏡智。盡未來際。永無間斷。既無間斷。不得為緣。善與無記相望亦然者。謂有染無記。容生無染善法。無染善法。定無生有染無記。同漏無漏。故曰亦然。
此何界後引生無漏(至)經不說彼發大心故。
問答以明引生無漏界地也。謂諸下。釋色界引生無漏者。二乘下。釋欲界引生無漏者。有義下。破前二乘唯於欲界引生無漏義。此明迴趣大乘者。於色界中亦得引生。設問云。經不說彼天迴趣大乘。何得引第八無漏現前。答云。然而經說五淨居天無迴趣者。唯說定性聲聞。應知彼天。亦有發大心者在。
第七轉識三界九地(至)地上菩薩不生彼故。
此明第七識等無間緣。三界九地亦容互作。下上死生。亦如第八。以隨第八生於何處。即繫第八執為我故。有漏下。謂此第七。因中轉智。不同第八唯在果上。故十地中。有漏無漏。相間而起。得互引生。如五卷云。滅定既是聖道等流。極寂靜故。此亦非有。由未永斷此種子故。從滅定聖道起[A36]已。此復現行乃至未滅。此即無漏引生有漏也。又善等性。同漏無漏互相引生。故曰亦然。生空智起。名為不染。智不起時。亦名染故。故前後位。得互引生。此欲下。釋漏無漏互相引生。唯下二界。地上菩薩。不生無色界故。
第六轉識三界九地(至)決擇分善唯色界故。
此明第六識等無間緣。界地漏等。各容互作。以彼轉智。亦因位故。故潤生位。得互相引。初起無漏。唯色界者。以決擇分善。欲界無故。六七二識。有漏無漏容互相生者。謂此二識。有三品轉智。初地下品轉。八地中品轉。等覺上品轉。下品初轉。未純無漏。故與有漏互相引發。若前五第八。唯上品轉智。故得無漏時。更不生有漏。以彼智起。必無斷故。
眼耳身識二界二地(至)此二於境明昧異故。
此明前五識等無間緣。各分界地。眼耳身三識。二界二地者。欲界。五趣雜居地。色界。離生喜樂地。鼻舌二識一界一地者。唯在欲界五趣雜居地。自類互生及善等相望。釋義同前。有義有漏無漏互作等無間緣者未正。有義無漏有漏後起。非無漏後容起有漏者正理。謂佛有無漏五識。豈佛亦生有漏耶。未成佛時。五種色根。定有漏故。謂異熟識。有漏相分為五色根。與前五識俱生同境。有漏色根發無漏識。理不相應。有漏境昧。無漏境明。豈於一境。明昧齊生。雜集論云。等無間緣者。謂中無間隔等無間故。同分異分心心所生等無間故。是等無間緣義。中無間隔等無間者。不必剎那中無間隔。雖隔剎那。但於中間無異心隔。亦名中無間隔。若不爾者。入無心定心。望出定心。應非等無間緣。然是彼緣。是故於一相續中。前心望後心。中間無餘心隔。故是等無間緣。如心望心。當知心所亦爾。同分異分心心所生等無間者。謂善心心所。望同分善。異分不善無記。無間生心心所。為等無間緣。如是不善無記心心所。望同分異分無間生心心所亦爾。又欲界心心所。望欲色無色界。及無漏。無間生心心所為等無間緣。如是色界等心心所。各各別望色界等。及欲界等無間生心心所。如其所應盡當知。
△二等無間竟。下三所緣緣。
三所緣緣謂若有法(至)離外所慮託亦得生故。
此釋標中第三緣義。有親疎故。開為二種。所緣緣者。必是有體本質法名緣。託質變起自[A37]己相分名所緣。相質合說。名所緣緣。謂若有法者。宗鏡釋云。即有體法。簡於假法。及徧計相分無體法。無體法。但是所緣。不成緣。夫為緣。須是有體實法。有力用故。能牽生識。即實圓成依他。是有體法。言是帶[A38]己相者。帶有二義。一者變帶。即八箇識有踈所緣緣本質是。為託此有體境為本質。變似質之相起。名為變帶。二者挾帶。即一切親所緣緣實相分是。為此相分。不離能緣心故。其能緣心。親挾此相分而緣。名為挾帶。言[A39]己相者。亦有二義。且第一於變帶踈所緣上說者。即變似質之[A40]己相。二於挾帶親所緣上說者。即能緣心上。親挾所緣相分之[A41]己相。此是境相之相。即不同於踈所緣緣帶本質家之[A42]己相起。言心或相應者。慈恩大師云。此辯所緣緣果也。以所緣為緣是因。生得心心所是果。言心者。是八識心王。言相應者。是五十一心所。有起不起。故置或言。所慮所託者。為識所緣。名所慮。能引生識名所託。此體下分二。文中別釋。若與能緣體不相離者。釋親所緣緣義。若與能緣體雖相離者。釋踈所緣緣義。一親二踈者。親是逼附義。近義。即如相分親逼附近於見分。更無餘分間隔。踈是遠義。被相分隔故。即本質法是。若與能緣體不相離者。能緣是見分。體是自證分。謂相分是見分親所緣緣。見分是自證分親所緣緣。皆不離自證分體。此正簡疎所緣緣本質法。望能緣見分有相離義。亦簡他人所變相分。及自身八識各各所變相分。更互相望。皆不是親。今唯取自識所變相分。望能變見分體不相離。中間更無物隔礙。方是親義。言是見分等內所慮託者。等即等取自證分及第四分。并本智緣如等。此皆成親所緣緣。親所緣緣。八識分四類。一有親所緣。緣從質及心而變起故。即五識緣五塵境。所緣相分是。二有親所緣緣。但從心變。不仗質起。即第八識緣三境相分是。三有親所緣緣。不由心變。亦不由質起。即根本智證真如是。四有親所緣緣。而非相分。即內二分互相緣是。疎所緣緣。與能緣心相離法是。謂即他識所變。及自身中別識所變。仗為質等是。親所緣緣體是挾帶。必不相離。離內所慮託之境。必不生能緣之心。疎所緣緣體是變帶。不變則無。故云離外所慮託之境能緣之心亦得生故。宗鏡云。親所緣緣。但是能緣之心皆有。離內所慮託之相分。一切心等必不行故。即大乘云。若緣無法。不生心也。疎所緣緣。能緣之心或有或無者。境是心外法。如執實我法。雖無本質。然離彼法。心亦生故。
第八心品有義唯有(至)一切位中有無不定。
此明第八識所緣緣。前二義俱偏。一唯自變為親。一唯仗質為踈。第三正義兼二。謂第八所緣種子身土為境。若論身土。互相受用。可說仗質自方變故。若諸有情各有種子。非互相緣。故云非諸有情自內種子。等身土故。應說下。自立正義。第八踈所緣緣。[A43]已轉未轉。有無不定。
第七心品未轉依位(至)緣過未等無外質故。
第七第六所緣緣義。俱如文釋。前五轉識所緣緣義。據宗鏡有親無踈。以前五無分別。雖有本質。不起質想。唯以自變相分為所緣。故名為親。此據五塵非自所變。唯在本質上說。故名為踈。若論八識未轉依位。踈所緣緣。第七前五。決定有故。以彼緣境必仗質故。餘轉未轉。有無不定。又諸識互緣者。唯第八與前七為所緣緣。即第八相分與前五為所緣緣。第六識緣第八識四分為所緣緣。第七唯託第八見分為所緣緣。此皆第八識之四分為本質。前七見分變相分緣。是踈所緣也。唯第八不緣前七。以第八不託前七生故。唯以自三境為所緣緣故。即八卷中。八於七有。七於八無之義。
△三所緣緣竟。下四增上緣。
四增上緣謂若有法(至)生住成得四事別故。
釋上標中第四緣義。宗鏡釋云。謂若有法者。亦是有體法。此簡所執無體法故。有勝勢用者。謂即有為無為有勝用故。此用非是與果等用。但不障礙是增上用。簡非因緣。能於餘法者。簡其自體。顯不同前所緣緣故。或順或違者。顯與順違俱能為緣。與後生異法為緣。非前滅法。簡非等無間緣。謂十因中前後是順。第九是違。亦是此緣。問。增上緣約逆順有力無力。都有幾種。答。古釋有四種。一順增上。如水土與青草等。六波羅蜜與佛果等。為順增上緣。愛取二支與五果種子。亦為順增上緣。二違增上。即如霜雹與青草等。作違增上緣。又如智與惑。亦違增上。即一念間智起惑斷時。有二增上。智於惑作違增上。與二空理作順增上。三有力增上。亦名親增上。如五根發生五識等。四無力增上。即此人五根望彼人五識。是無力增上。亦名踈增上。如燈𦦨正生時。一切大地等法不礙此𦦨生。名踈增上。但取不障礙義邊。名增上緣。雖前三緣下。釋四緣各別復顯順違俱能為緣。
然增上用隨事雖多(至)及善念等而為自性。
此中總標。文中別釋名數體性。前五色根者。即五浮塵勝義根。以本識變起相質淨色為體性。瑜伽云。依止端嚴增上義故。建立五根。雜集為境界增上。男女二根者。即男女隱密處。以身根少分為體性。瑜伽云。依止出生增上義故。建立二根。雜集名為產生增上。共前五根有七。命根者。即第八識種子分位假立命根。瑜伽云。依止安住增上義故。建立一根。雜集名為住持增上。共前七根有八。意根者。即第六意根。以八現識皆隨意轉。即以八識為其體性。瑜伽云。能令依止隨自在轉增上義故。建立一根。雜集亦名境界增上。問。豈非等無間意耶。答。既屬增上緣。必非等無間。共前八根有九。五受根者。即苦樂憂喜捨受為體性。瑜伽云。依止損益增上義故。建立五根。雜集名為受用果增上。共前九根有十四。信等五根者。即信勤念定慧根。及善念等為體性。瑜伽云。依止世間清淨增上義故。建立五根。雜集名為世間離欲清淨增上。共前十四有十九。加後三根。有二十二。前十九根。依世間道說。後之三根。依出世道說。故名無漏。下文廣釋。
未知當知根體位有三種(至)但說地前以時促故。
未知當知根者。位有三種。一根本位。謂在見道者。此根唯以見道為根本。除後剎那者。謂見道後。一剎那時。亦名[A44]已知根。故云無所未知可當知故。意在未見道時。名未知當知根。既見道[A45]已。名[A46]已知根。二加行位者。四種加行。近能引發見道。亦是此根之體位。三資糧位。謂從下四句。明資糧位邊際。能遠一句。顯是此根體位。於此下。結顯三位所有信等無漏九根。為此未知當知根體性。設問云。善位無苦根。可不待說。何無憂根。加行等位下。答上問意。前三下。通釋傍修正攝此根相義。前三無色者。除非非想。空無邊等。傍修見道。亦有未知可當知義。迴心二乘。求證法空。地前菩薩求證地上。生空無漏。俱有未知可當知義。菩薩見道。正屬此根。但說地前。有未知義。以見道後。一剎那心。名[A47]已知故。言時促者。見道唯在一念發明。無二念故。
始從見道最後剎那(至)諸餘門義如論應知。
始從下。釋[A48]已知根也。既見道體。無所當知。故名[A49]已知。最後剎那者。[A50]已知根之初心也。金剛喻定者。等覺位之後心也。中間所有信等無漏九根。是[A51]已知根體性。問。何無憂根。答云。未離欲等。諸無學位下。釋具知根也。謂無學人。證無漏果。非從外得。故云具知。即以無學位中無漏九根。為具知根體性。問。既後三根。皆名無漏。有頂無漏。何非此根。答云。有頂雖有等。瑜伽云。依止出世清淨增上義故。建立三根。以此觀之。有頂無漏非出世故。謂有頂天中。於所觀境定力勝故。煩惱現行得解脫[A52]已。令彼諸根成無漏性。而不見道。故曰不明。未斷種子。故曰不利。觀力盡時。復生餘處。故非出世。此三無漏根。雜集總名出世清淨離欲增上。二十二根下。結成根義。諸餘業用。依處界繫。三學三性。及所斷等。一一差別。廣如瑜伽五十七卷。故曰如論應知。
△四釋增上竟。通上一廣明緣義竟。
卷第七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50 冊 No. 820 成唯識論俗詮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前第三能變中。舉頌總答分三。一能變本識。二相應心所分三。一略標六位。二廣顯差別分五。一徧行別境。五卷中竟。二善位。三根惑位。四隨惑位。六卷中竟。此中第五不定位分三。一結前標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