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820-A 成唯識論俗詮序
慈恩所譯大乘經論六百五十七部。如大般若[這-言+夌]迦等經。其文多遠暢流便。讀之無鉤棘喉吻者。獨成唯識論。以百卷之梵文。蕞為十卷。辭約意豐。曲折要𦕈。讀者即鑽厲歲月。研味字句。如乍入迴谿複徑中。第見窈窕柴池之形。猝未遽了。細心尋而躡之。迄不能遽諳其處也。前代耆舊多所紬繹。疏抄而外。實繁有人。廼義學寢微。遺文墜典。泯而不出。甞舉以質之導師。深以為憾。今何幸有高原昱公。開此綫徑。使人人涉羊膓之詰曲頑履康莊哉。公起自潼川。挂錫吳越。清跱絕俗。靈悟鮮倫。三藏聖文詮解略遍。至其一往。破的導滯闡幽。即使迦葉復生。當亦為之破顏微笑矣。曰以宇泰先生之請。詮釋此論。批却導窾。曲暢旁通。開卷粲然。了無疑滯。天親護法之頌論。得慈恩而梵夾始通。慈恩之譯。得高原而真文逾顯。豈非識海之津涉知藏之鍵鈐也與。或謂公之所詮。啟牖聖文。得未曾有。何以云俗。余謂。真人相遇。目擊道存。何煩言說。以真人聽真文。聲入心通矣。又何煩注解。一切文字建立分疏。摠為俗間設耳。三藏十二部皆詮俗也。非詮真也。知有詮之。皆俗即了真。詮能迴俗而依真。不昧俗詮矣。公頃住法華庵。謂余夙好此書。出以相示。余為之大快。因書所讚歎者。附諸末簡。若唯識之意。則頌論與公之詮具在。學者求之。自有如顯處視月水中擇乳者。又何俟為性相二宗立調人而平生互諍者哉。
萬曆癸丑秋日江寧寶林居士[(厂@((既-旡)-日+口))*頁]起元和南書
No. 820-B 成唯識論俗詮序
夫宗有正眼焉。不以識識也。不以論論也。不以詮詮也。何無何有。何拋何存。攝相歸性。如滴投海。現性于相。如月映川。但可以雙圓。亦可以單揭。可以兩拋。亦可以獨指。是以唯以遮無。識以表有。亦表亦遮。拋外而存內。別滿別分。融識以入性。緣夫大千有情。莫非俗士我執。等之軍林。散則成無法執。猶之石女。質何曾有。內蘊外蘊。孰分緣緣之親踈。比量現量。莫測法法之假實。冥念斯宗。良可悲憫。而論不得詮。將味如嚼蠟。詮不通俗。亦步若走險。徒淺甞而輙止。終線徑以難通。昱公論師所以忘詮而有詮也。第詮以詮識也。識則有相。從何依起。相則有分。寧妨互異。串引有神也。轉智有轂也。光光相雜于一室。而承光自殊。影影各現于兩柱。而發影無兩。一經指撥。就裏躍然。通茲詮也。性相雙圓。而言思盡斷。九十五種還歸烏有。一十三宗總名亡是。即謂護法菩薩[A1]已多一番舌本可矣。
雙如居士游士任譔
No. 820-C 成唯識論俗詮序
眾生念念執我。在在執法。古佛語之曰。無勞執也。此唯識耳。遮執之談。何關表識。而逐影伺聲之流。乃至望識幢而生執。又多乎哉。夫識真如之病與夢也。病與夢誠非無顧。何得言誠是有。吾求之始。大覺湛澄。識於何生。吾求之終。佛智歷然。識向何滅。言思路絕。擬議道窮。坐見八識。恍然墮矣。墮即名轉。義不等於斡旋。轉即是智。境非立於待對。未轉通智。全體是識。病外無身。既轉通識。全體是智。覺來無夢。故曰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遮唯識也。如是則天親不得[A2]已以有頌。而護法不得[A3]已以有論。高原上人亦不得[A4]已而有俗詮乎。俗表非真。詮表非實。以非真非實之談。顯非真非實之識。正復衮衮乃得無過。明夫治病者即倩病之精神。醒夢者不離夢之餘境。雖鈍根滯器。莫施數沙之能。未許粗禪拂以狂慧矣。
浮渡居士吳用先譔
No. 820-D 成唯識論俗詮序
成唯識論。是奘大師最後糅譯。囊括諸論。淵𣹢義海。融暢奧博。無與為儔。自基師以來。有疏有鈔。疏鈔之外。又有掌中樞要唯識鏡等諸著述。不知何緣不入藏中。宋南渡後。禪宗盛極。空談者多。實踐者少。排擯義學。輕蔑相宗。前舉諸典漸以散失。然開蒙之作。出於元人。爾時慈恩疏鈔似猶在也。余始聞唯識宗旨於紫柏大師。授以此論。命之熟究。茫無入處。求古疏鈔。[A5]已不可得。後閱開蒙。及檢宗鏡華嚴疏鈔。遇談此論處。輙錄之簡端。於是漸有一隙之明。繼聞巢松緣督諸師。留神此論。結侶焦山。博究大藏。將為解釋。亟移書招之。二師各出其所標點之本。互相印證。余是以有正訛標義之刻。於是四方學者。始以此論為可究。而求刻本者。源源來矣。然𨷂疑尚多。意猶未愜。聞王太古言。相宗之精。無如高原法師者。觀所緣緣論釋。曾不可以句。而師釋之如指諸掌。則其他可知也。時東禪無主。余遂虗席以延師。師鑒余誠。率其徒至。余因囑以略釋此論。承承首肯。不逾年而俗詮稿成。余因是有證義之作。丙午夏余蒙恩起官南曹。師亦來。開講此論于鷲峯寺。學者千眾。莫不聳聽。得未曾有。[A6]己酉夏。師又開講於瓦官寺。時聞臺山師子窩澄法師曾解此論。欲往參訪。余固止之。師不可。冐暑北邁。是年冬。余亦以攷績入朝。無何師亦至。寓北𨷂下之龍華寺。又受彌勒菴請。為諸方講演此論。法席甚盛。而余南還矣。明年夏。既訪澄師。不契而南。余亦從南宮乞假歸田間。師辭余為武林游。又明年而余始病。病中聞師講演此論於淨慈之宗鏡堂。余且驚且喜。時且瀕死。不及與師相聞。即師有書來。不能答也。又明年夏。而師以俗詮新刻。來澂余序矣。病甚。不能即副師指。初秋始少間。而後盥手發函讀之。嘻師之為是也難哉。基師以來承授有自。其為疏鈔。述而不作。而師以無師智。尋影略之文。繹深微之旨。一難也。凡預講筵。孰不蹙頞相宗詫為絕學。而師無所因襲。締搆會釋。如作家報。二難也。巢松諸師。以三四人之心目。結三年期。攷究此論。然余繙閱其本。止前二卷。有所標錄。餘並缺略。而師以一人之力。不逾年而成。三難也。因丘凌者易為高。因川澤者易為卑。古疏鈔[A7]已亡矣。後之學此論者。即他有所師承。可忘師締搆之勞哉。巢松之俗。一雨法師集解此論。刻[A8]已垂就。余之證義亦且災木矣。不妨為俗詮左輔右弼。師其許之否乎。
時萬曆壬子秋七月朔旦金壇念西居士王肯堂力疾書
No. 820-E 成唯識論俗詮序
原夫。識者心之光也。日月之光。自明以流。神慧之識。繇心而現。識分為九。心則唯一。天親授之無著。即識付心。無著暢于彌勒。因心開識。頌宣論衍。成立無殊。相現性摹。虗空非假。故不知萬法惟識。法等執筌。不知三界惟心。識同逐影。識殽則匪論不彰。論晦而匪詮不釋。末俗與法以俱沈。上智併識而俱墮。此法師昱公俗詮之所以作也。乃知心光分于眾識。如寶燭之出明。諸識闡于羣論。如通衢之然燭。而真論剖于俗詮。又如秉燭之徹衢。護法之證天親。慈恩之朗玄鑑。昱師之續慈恩。可謂並融一宗。頓超三界。鈞天合響。海水一味。又何差殊覩乎。故知永明宗鏡。攝性相以雙圓。彌勒闡宗。依一真而摹相。善乎無著之語其弟天親曰。汝昔用舌。善巧毀謗大乘。還用此舌。善巧讚歎大乘。故知讚嘆等于毀謗。善巧亦為空華。假令心空識空。則三十為綴。識滅論滅。即九大焉依。說性如滓太清。指相愈添蛇足。心行圓成。言詮何有。昱師密意。神而明之。信哉存乎其人矣。
壬子春月寓庸居士黃汝亨稽首譔
No. 820-F 成唯識論俗詮序
[A9]己酉秋。予會師于清源舟中。相對終日。結世外交。[A10]已而寫般若經一卷而別。嗣後予既南還。師亦往五臺山。參禮文殊大士。蹤跡茫茫。越四裘葛矣。今年春。負笈湖上。覔靜室于南屏僧舍。行至禪堂。履未及戶。而遙見是師也。予固識師。師亦識予。兩人相視。喜出望外。頃之出所詮唯識論示予。是日師登法座。宣揚妙論。賢愚讚嘆。得未曾有。誠禪門之津筏。而末學之指南哉。予不敏烏知奧義。姑就今之識師者。粗陳其解。則神識在心。人人自具。葢識為現量。隨心應用。如鏡光普照。胡漢俱現。故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三藏十二部無非為此識。而設藉令強識歸心。攝心附識。前見非今見矣。而何前之識師者。不改于今。今見非前見矣。而何今之識師者。仍同于前。心既不增。識亦不減。識師于清源。與識師于今日無以異。以至會後復別。別後復會。識師于異日。與識師于今日亦無以異。即心是識。即識是心。心識不二。一體互融。凡有言說。皆成戲論。則雖謂師之不必詮不必講可也。雖然此亦謂利根上乘言耳。凡夫含藏其識。終日迷于塵網中。不得善知識一發其覆。則以徧計為性。不以圓成實性為性。逗出逗沒而不覺。所謂琴瑟箜篌雖有妙音。不得妙指。終不能發。故必待語言文字。以證本來。則師雖詮之講之。而予聽之。亦可也。何戲論之非實論也。
雲間金雲鵬撰
No. 820-G 成唯識論俗詮序
往讀禪宗語。見其直截痛快。犁然有當於心。謂吾性果可一超直入也。比見近時譚禪者。動稱當下即是。而察其實行。殊又未然。則心竊疑之。或吾性鈍劣。不足承當此乎。今春高原上人。應方伯吳本如公之請。演成唯識論於南屏。因出唯識俗詮。予讀之卒業。得未曾有。廼始知不明性宗者。必失之鈍。不明相宗者。必失之狂。理雖頓悟。事必漸修。行解要當雙圓。而岐而二之者。悉外道也。高原上人律峻守恬。不輕於世。作偶其於唯識也。又寧獨解語[A11]已哉。詮成。本如公捐俸授梓。敬題其簡若此。
錢塘葛寅亮題
No. 820-H 成唯識論俗詮䟦
我聞三性法門。是諸佛密意所說。諸識起處。教經根由緣識起。於真如性體。法法是識。識識是性。以故識能顯性。亦能覆性。能徧計能依他亦能圓成。古德云。妄起於真而能覆真真因妄顯而能奪妄。故顯真必由於妄。顯性必由於識。因是諸佛菩薩。密意方便權巧。成就三分。論唯識義。第論密意深。非深於密意者了難究竟。壬子春。西蜀昱師高原。開席於杭郡淨寺。發明此論。復作詮註。自題曰俗詮。此詮出。則本論之前提後掇散句重條者。整整如獨繭描絲。明珠成串。讀者不勞駐目停想。了然義融識解。使客亭遊子。人人認得路頭捷徑到家。回視他鄉。熟識所識一向非親。令得安隱。快樂無涯。如是師詮。人天當為踴躍。三藏寶詮相應。為第一義云。
萬曆壬子春弟子秦舜友謹䟦
No. 820-I 法因
一切唯心。一切唯識。貪者識取。廉者識捨。道者識忘。忘與道鄰。捨與忘鄰。忘不遽忘。請自捨始。高原法師詮唯識論。以開眾識。是謂捨法。浮渡居士助刻貲參拾金。以倡眾緣。是謂捨財。唯心與識。含生皆具。唯法與財。有識可捨。浮渡能倡善知識。宜和識捨為取。亦不唐捐者矣。
寓庸居士黃汝亨題
- 浮渡居士吳用先
- 雲棲比丘[A12]袾宏
- 寓庸居士黃汝亨
- 錢塘葛寅亮
- 苕溪沈 㴶
- 羯磨居士顧嗣衍
- 霅川韓 敬
- 楚中游士任
- 朗士吳之鯨
- 長興周常寂 周承積
- 太倉楊之翰 弟子性源
- 新安方如騏 弟子如蓮
- 武林柴世基 柴世埏
- 海昌郭大豋 弟子任思忠
- 淨慈明廣 海恢
No. 820-J 成唯識論俗詮敘
原夫三界唯心。師心乘時應物。萬法唯識。因識觸妄迷真。是識是心。識海澄而心水靜。即真即妄。真源寂而妄波寧。心德既均。語默行藏成化。識情有異。禪律性相分宗。隨機之別。至聖善巧於名言。入道之通。此方獨利於聲教。是以諸佛菩薩。肇世興緣。貴在語而不在默也。葢補處慈尊。祖於深密。說十七地經。親授無著。而無著昆仲相承。天親約為三十頌。頌詞雖略。理貫瑜伽。故始破我法二執。次明能變三名。唯一頌半。大義了然罄矣。況三十頌耶。第緣義豐文儉。披者易於記誦。難於解釋。故護法等。衍頌造論。間有成淨唯識兩名出。而譯師諱淨標成者。以相見自證和合。成立唯識故也。唯遮境有。識簡心空。較言指歸。審明要會。故總命名成唯識論焉。良由凡小妄執。聖者立宗。顧片言隻字。遏競者之橫流。半偈全機。起當人之正信。至於分徽漫演。抑謬揚真。引事發明。盤根究短。延促之機。足徵神頴。復明諸識隨緣。有喻濤奔浪[A13]斂。法喻兩陳。令人易曉。更興五種問答。執辯風馳。成立宗因。精研相性。導引多方。終歸唯識。漸亡百計。始悟玄猷。即彰五位。使知趨進。剏修六度。積為資糧。次運四心。通為加行。剎那見道。分別二障頓除。歷劫修因。俱生無明漸伏。斷十重障。證十真如。因盡果圓。名為究竟。然頌論之作。廣約隨機。會理因言。豈容默也。愚昔乍尋茲義。文墮齟齬。旨更依違。展轉數行。如重九譯。由是竭思群經。窮研眾論。支頥瞪目。振逸忘勞。更訊大方。漸通線徑。歲癸卯。金沙念西居士。王太史。召住東禪書云。成唯識論。慨其古疏[A14]已亡。玄宗幾絕。𢬵師數載之勞。釋明梗槩。務令簡顯。以曉後人。惟師以弘化為心。當弗吝余所請也。因而隨講隨錄。漫集垂成。未及就緒。今春持錫南屏。學者偶集。更屬諸大檀那。同時勸宣。及秋乃竟其袠。即索稿梓行。第愧見無超卓。詞多蹇澁。題云俗詮也者。非謂折揚皇華便乎里耳。脫以郢雪為求。則本論斯在。
萬曆歲次辛亥仲秋二日西蜀輔慈沙門明昱書於南屏松壽堂
No. 820-K 成唯識論俗詮科
- 將釋此論科文(分五)
- 一釋論題(成唯)
- 二造頌人(按婆)
- 三造論人(梵語)
- 四翻譯人(唐者)
- 五釋論文(分三)
- 一宗前敬敘(分二)
- 一陳頌詞(稽首)
- 二釋頌意(分二)
- 一總釋(今造)
- 二別釋(分三)
- 一舉凡外(又為)
- 二舉四師(復有)
- 三結前意(為遮)
- 二依教廣成(分三)
- 一辨相唯識(分二)
- 一略辨唯識(分三)
- 一牒義標問(若唯)
- 二舉頌總答(頌曰)
- 三解釋頌意(分二)
- 一釋前三句頌(分二)
- 一略辨我法(論曰)
- 二廣辨我法(分二)
- 一總問總答(云何)
- 二別問別答(分四)
- 一別問我執(分五)
- 一外道三種(如何)
- 二餘乘三種(又所)
- 三論主總辨(又諸)
- 四總舉通執(分二)
- 一標數(然諸)
- 二正釋(分三)
- 一俱生我執(俱生)
- 二分別我執(分別)
- 三總結內外(如是)
- 五外難內破(實我)
- 二別問法執(分二)
- 一總問答(如何)
- 二別問答(分四)
- 一別問外道(分六)
- 一數論神我(分五)
- 一敷論執詞(外道)
- 二現量所得(彼執)
- 三是實非假(又大)
- 四三事合成(又三)
- 五妄情計度(故彼)
- 二勝論六句(分五)
- 一勝論執詞(勝論)
- 二總破六句(彼執)
- 三兼破三句(又彼)
- 四別破三句(又彼)
- 五結破能所(然彼)
- 三天能生物(有執)
- 四聲能詮表(有餘)
- 五四大能生(有外)
- 六總舉通執(然諸)
- 一數論神我(分五)
- 二別問餘乘(分二)
- 一問答標舉(餘乘)
- 二正釋所執(分三)
- 一色法(分二)
- 一正舉對無對色(分二)
- 一標數(且所)
- 二正釋(分二)
- 一破有對(分四)
- 一能成極微(彼有)
- 二正義識變(五識)
- 三牒執辨破(汝執)
- 四極微假立(為執)
- 二破無對(餘無)
- 一破有對(分四)
- 二傍問表無表色(分二)
- 一有表(表無)
- 二無表(表既)
- 一正舉對無對色(分二)
- 二不相應(分三)
- 一牒執總破(不相)
- 二依執別破(分六)
- 一得非得(且彼)
- 二眾同分(復如)
- 三命根(復如)
- 四二無(復如)
- 五三有為(分五)(第二卷)
- 一問答總破(復如)
- 二別破能所(非能)
- 三三世難破(又去)
- 四正明假立(然有)
- 五問答明表(如何)
- 六名句文(分二)
- 一問答廣破(復如)
- 二正明假立(然依)
- 三舉執結餘(有執)
- 三無為法(分三)
- 一總破(諸無)
- 二別破(又虗)
- 三引經(然契)
- 一色法(分二)
- 三總破前執(外道)
- 四總舉通執(分二)
- 一標數(然諸)
- 二正釋(分三)
- 一俱生法執(俱生)
- 二分別法執(分別)
- 三總結內外(如是)
- 一別問外道(分六)
- 三總結我法(如是)
- 四外難內釋(分二)
- 一舉難詞(有作)
- 二破難意(分五)
- 一總破(彼難)
- 二依類破(依類)
- 三依實破(依實)
- 四依真破(又假)
- 五結正義(然依)
- 一別問我執(分五)
- 二釋後三句頌○
- 一釋前三句頌(分二)
- 二廣辨唯識○
- 一略辨唯識(分三)
- 二顯性唯識○
- 三行位唯識○
- 一辨相唯識(分二)
- 三釋結施願○
- 一宗前敬敘(分二)
- ○二釋後三句(分三)
- 一標舉三數(識所)
- 二別釋三名(一謂)
- 三因果能變(分二)
- 一標數(此三)
- 二正釋(一因)一釋前三句竟
- ○二廣辨唯識(分二)
- 一明三能變(分三)
- 一初能變(分三)
- 一結前標問(雖[A15]已)
- 二舉頌總答(頌曰)
- 三廣釋頌意(分三)
- 一正釋頌意(分八)
- 一釋三名(分二)
- 一總釋三名(論曰)
- 二別釋種子(分四)
- 一正明種子(一切)
- 二舉執辨破(分二)
- 一舉二偏執(分二)
- 一執本有(分二)
- 一立義引證(此中)
- 二以理自推(又諸)
- 二執熏生(分二)
- 一立義引證(有義)
- 二牒破前執(有情)
- 一執本有(分二)
- 二正兼二類(分二)
- 一自立正義(有義)
- 二舉執難破(分二)
- 一破唯本有(若唯)
- 二破唯始起(分三)
- 一以理正破(若唯)
- 二引教辯破(分五)
- 一彼部正義(分別)
- 二展轉難破(而心)
- 三釋彼正義(然契)
- 四釋教熏習(諸聖)
- 五牒釋依障(依障)
- 一舉二偏執(分二)
- 三六義明種(分二)
- 一正明六義(然種)
- 二簡別外種(外穀)
- 四能所熏習(分四)
- 一問答標數(依何)
- 二正釋所熏(何等)
- 三正釋能熏(何等)
- 四通結前義(如是)
- 二釋行相(分二)
- 一問答標名(此識)
- 二正釋行相(分二)
- 一執受處了(分二)
- 一略釋(了謂)
- 二廣釋(分四)
- 一廣釋了字(分二)
- 一正釋了字(此中)
- 二偏正互辨(分三)
- 一三師立義(分三)
- 一難陀二分(然有)
- 二陳那三分(執有)
- 三護法四分(又心)
- 二內外能所(此四)
- 三結歸唯識(如是)
- 一三師立義(分三)
- 二廣釋處字(分二)
- 一正釋處義(所言)
- 二問答辨明(雖異)
- 三廣釋執受(分二)
- 一執受種子(諸種)
- 二執受根身(有根)
- 四結顯二變(前來)
- 一廣釋了字(分二)
- 二釋不可知(不可)
- 一執受處了(分二)
- 三釋相應(分三)(第三卷)
- 一問答總釋(此識)
- 二別釋五所(分六)
- 一釋觸心所(分二)
- 一體性業用(觸謂)
- 二經論差別(故集)
- 二作意心所(作意)
- 三釋受心所(受謂)
- 四釋想心所(想謂)
- 五釋思心所(思謂)
- 六總結五所(此五)
- 一釋觸心所(分二)
- 三問答簡別(如何)
- 四釋捨受(此識)
- 五釋無覆(法有)
- 六釋同性(分二)
- 一正釋同性(觸等)
- 二廣辨失錯(有義)
- 七釋引喻(分二)
- 一問答正釋(阿賴)
- 二外難內釋(過去)
- 八釋捨位(分三)
- 一正釋捨位(此識)
- 二廣辨執疑(分二)
- 一問答疑辨(云何)
- 二執辨七地(有義)
- 三結顯有體(然何)
- 一釋三名(分二)
- 二別顯多名(分二)
- 一正釋多名(然第)
- 二傍通二位(然第)
- 三證有識體(分二)
- 一問答標定(云何)
- 二引聖教理(分三)
- 一引聖教(分三)
- 一大乘四頌(謂有)
- 二慈氏七因(又聖)
- 三小乘四部(餘部)
- 二引正理(分二)
- 一結前標科([A16]已引)
- 二正釋引理(分十)
- 一引持種心(分二)
- 一引經比量(謂契)
- 二牒執辨破(分四)
- 一同類受熏(有說)
- 二前為後種(有執)
- 三三世因果(有說)
- 四遣相空理(有執)
- 二引異熟心(又契)
- 三界趣生體(又契)
- 四有色根身(又契)
- 五壽煗識三(又契)
- 六生死時心(分二)
- 一總明生死(又契)
- 二別明生死(有說)
- 七引緣起依(又契)
- 八引識食(分二)(第四卷)
- 一正釋識食(又契)
- 二牒執難破(諸有)
- 九引滅定心(分二)
- 一引經正破(又契)
- 二牒計辨破(分三)
- 一牒計總破(若謂)
- 二有識有所(又若)
- 三有識無所(若無)
- 十引染淨心(又契)
- 一引持種心(分二)
- 三勸信受(證此)
- 一引聖教(分三)
- 一正釋頌意(分八)
- 二二能變○
- 三三能變○
- 一初能變(分三)
- 二答五外問○
- 一明三能變(分三)
- ○第二能變(分三)
- 一結前標問(如是)
- 二舉頌總答(頌曰)
- 三解釋頌宣(分三)
- 一總釋頌意(分八)
- 一總釋名(論曰)
- 二釋所依(分三)
- 一正釋所依(依彼)
- 二傍通餘論(分二)
- 一略釋三種(諸心)
- 二廣釋三種(分三)
- 一釋種子依(初種)
- 二釋俱有依(分二)
- 一三師辨破(次俱)
- 二正義破前(有義)
- 三釋開導依(分二)
- 一舉執辨破(後開)
- 二總破前非(有義)
- 三正釋頌意(傍論)
- 三釋所緣(分二)
- 一問答正釋(如是)
- 二舉執辨破(分二)
- 一三師辨破(有義)
- 二正義破前(有義)
- 四釋性相(頌言)
- 五釋相應(分三)
- 一根本煩惱(分二)
- 一問答正釋(此意)
- 二問答簡別(彼有)
- 二餘及觸等(分二)
- 一問答總標(此意)
- 二偏正互辨(分五)
- 一執唯九所(分二)
- 一正明執義(有義)
- 二牒破餘義(有義)
- 二執十五所(此中)
- 三執十九所(有義)
- 四二十四所(有義)
- 五正十八所(有義)
- 一執唯九所(分二)
- 三傍通捨受(分二)(第五卷)
- 一問答偏執(此染)
- 二正義破前(有義)
- 一根本煩惱(分二)
- 六釋有覆(末那)
- 七釋界地(末那)
- 八釋捨位(分二)
- 一問答正釋(此染)
- 二辨識有無(此中)
- 二別釋差別(此意)
- 三證有識體(分二)
- 一問答總標(云何)
- 二引正教理(分二)
- 一引聖教(謂薄)
- 二引正理(分二)
- 一結前標科([A17]已引)
- 二正釋引理(分七)
- 一不共無明(分二)
- 一正釋不共(謂契)
- 二問答廣辨(染意)
- 二眼色為緣(又契)
- 三思量名意(又契)
- 四無想滅定(又契)
- 五無想有情(又契)
- 六異生善染(又契)
- 七結成證義(證有)
- 一不共無明(分二)
- 一總釋頌意(分八)
- ○第三能變(分二)
- 一牒科標問(如是)
- 二舉頌總答(分三)
- 一能變本識(分二)
- 一舉頌答(頌曰)
- 二解頌意(分三)
- 一六種本識(論曰)
- 二了境性相(次言)
- 三三性相應(分二)
- 一正釋三性(此六)
- 二舉執辨破(有義)
- 二相應心所(分三)
- 一略標六位(分二)
- 一問頌答(六識)
- 二解頌意(分二)
- 一釋六位(分二)
- 一釋相應義(論曰)
- 二釋位數名(雖諸)
- 二釋三受(分四)
- 一正釋三受(此六)
- 二總別各分(如是)
- 三苦樂有無(諸適)
- 四舉執辨破(有義)
- 一釋六位(分二)
- 二廣顯差別(分五)
- 一徧行別境(分三)
- 一結前標問(前所)
- 二舉頌總答(頌曰)
- 三解釋頌意(分二)
- 一釋徧行(論曰)
- 二釋別境(分三)
- 一正釋五所(次別)
- 二廣辨現起(有義)
- 三分屬諸門(第七)
- 二善位(分三)(第六卷)
- 一結前標問([A18]已說)
- 二舉頌總答(頌曰)
- 三解釋頌意(分三)
- 一正釋心所(論曰)
- 二釋及字義(及顯)
- 三分屬諸門(此十)
- 三根惑位(分三)
- 一結前標問(如是)
- 二舉頌總答(頌曰)
- 三解釋頌意(分二)
- 一正釋心所(分二)
- 一五鈍使(論曰)
- 二五利使(云何)
- 二分屬諸門(如是)
- 一正釋心所(分二)
- 四隨惑位(分三)
- 一結前標問([A19]已說)
- 二舉頌總答(頌曰)
- 三解釋頌意(分三)
- 一正釋心所(分二)
- 一總釋類別(論曰)
- 二次第別釋(分三)
- 一少隨十(云何)
- 二中隨二(云何)
- 三大隨八(云何)
- 二釋與并及(與并)
- 三分屬諸門(如是)
- 一正釋心所(分二)
- 五不定位(分三)(第七卷)
- 一結前標問([A20]已說)
- 二舉頌總答(頌曰)
- 三解釋頌意(分二)
- 一正釋頌意(論曰)
- 二分屬諸門(四中)
- 一徧行別境(分三)
- 三問答顯理(如是)
- 一略標六位(分二)
- 三現起分位(分三)
- 一結前標問([A21]已說)
- 二舉頌總答(頌曰)
- 三解釋頌意(分三)
- 一正釋頌意(分二)
- 一釋前四句(論曰)
- 二釋後四句(分三)
- 一意識常起(又五)
- 二五位不行(分三)
- 一釋無想天(五位)
- 二二無心定(及無)
- 三睡眠悶絕(無心)
- 三位通凡聖(此五)
- 二通識俱轉(是故)
- 三問答顯理(若一)
- 一正釋頌意(分二)
- 一能變本識(分二)
- ○二答五外問(分五)
- 一假說我法(分三)
- 一結前標問([A22]已實)
- 二舉頌總答(頌曰)
- 三解釋頌意(分二)
- 一正釋頌意(論曰)
- 二小乘九難(分九)
- 一唯識所因(由何)
- 二世事乖宗(若唯)
- 三聖教相違(何緣)
- 四唯識成空(此唯)
- 五色相非心(若諸)
- 六現量相違(色等)
- 七夢覺相違(若覺)
- 八外取他心(外色)
- 九異境非識(既有)
- 二種種分別(分三)
- 一牒義標問(若唯)
- 二舉頌總答(頌曰)
- 三解釋頌意(分三)
- 一正釋頌竟(論曰)
- 二別釋緣義(分五)
- 一廣明緣義(分二)
- 一問答標數(所說)
- 二別釋四緣(分四)
- 一釋因緣(一因)
- 二釋無間(二等)
- 三釋所緣(三所)
- 四釋增上(四增)
- 二依處立因(如是)(第八卷)
- 三二因攝十(如是)
- 四緣處攝因(所說)
- 五因緣生果(所說)
- 一廣明緣義(分二)
- 三正釋緣起(傍論)
- 三生死相續(分三)
- 一牒義標問(雖有)
- 二舉頌總答(頌曰)
- 三解釋頌意(分四)
- 一業果相續(論曰)
- 二習氣相續(復次)
- 三業苦相續(分二)
- 一親疎緣義(復次)
- 二惑等攝支(分四)
- 一牒前標舉(此惑)
- 二能所各二(然十)
- 三問答廣明(病何)
- 四分屬諸門(此十)
- 四因緣相續(分三)
- 一正明因緣(復次)
- 二問答廣辨(如有)
- 三牒釋頌意(頌中)
- 四經說三性(分三)
- 一牒義標問(若唯)
- 二總答舉頌(應知)
- 三解釋頌意(分三)
- 一正釋頌意(分五)
- 一釋前四句(分二)
- 一釋頌意(論曰)
- 二辨能所(初能)
- 二釋第五句(徧計)
- 三釋第六句(頌言)
- 四釋七八句(二空)
- 五釋後四句(由前)
- 一釋前四句(分二)
- 二結明三性(此中)
- 三分屬諸門(虛空)
- 一正釋頌意(分五)
- 五法無自性(分三)(第九卷)
- 一牒義標問(若有)
- 二舉頌總答(頌曰)
- 三解釋頌意(分四)
- 一總釋頌意(論曰)
- 二問答別明(云何)
- 三別釋前科(此性)
- 四結非了義(三頌)
- 一假說我法(分三)
- ○二顯性唯識(此科攝在前科中)通上二顯性唯識分竟
- ○三行位唯識(分二)
- 一問答總明(如是)
- 二依位別釋(分五)
- 一資糧位(分三)
- 一牒科標問(初資)
- 二舉頌總答(頌曰)
- 三解釋頌意(分三)
- 一釋前二句(論曰)
- 二釋後二句(故於)
- 三別釋解行(菩薩)
- 二加行位(分三)
- 一牒科標問(次加)
- 二舉頌總答(頌曰)
- 三解釋頌意(分四)
- 一通釋加行(分二)
- 一總釋名(論曰)
- 二別釋義(煗等)
- 二正釋頌意(皆帶)
- 三別釋行相(此加)
- 四別釋界地(菩薩)
- 一通釋加行(分二)
- 三通達立(分三)
- 一牒科標問(次通)
- 二舉頌總答(頌曰)
- 三解釋頌意(分七)
- 一總釋頌意(論曰)
- 二執辨二分(有義)
- 三通結二名(加行)
- 四廣明見道(然此)
- 五會通二智(前真)
- 六攝六現觀(此二)
- 七結成見道(菩薩)
- 四修習位(分三)
- 一牒科標問(次修)
- 二舉頌總答(頌曰)
- 三解釋頌意(分四)
- 一釋頌轉依(論曰)
- 二修斷證義(分三)
- 一問答標數(云何)
- 二依數別釋(分四)
- 一十勝地(言十)
- 二十勝行(十勝)
- 三十重障(分二)
- 一正釋十種(十重)
- 二二障所攝(此十)(第十卷)
- 四十真如(十真)
- 三總結修證(如是)
- 三轉依六位(轉依)
- 四轉依四義(分四)
- 一能轉道(轉依)
- 二所轉依(二所)
- 三所轉捨(三所)
- 四所轉得(分二)
- 一所顯得(分五)
- 一總標涅槃(四所)
- 二別釋四種(涅槃)
- 三凡聖有無(一切)
- 四問答廣辨(分三)
- 一如來涅槃(如何)
- 二聲聞涅槃(若聲)
- 三二障涅槃(諸所)
- 五通結所顯(如是)
- 二所生得(分二)
- 一總標菩提(二所)
- 二別釋智品(分六)
- 一四種智體(云何)
- 二心品名智(如是)
- 三轉智位次(大圓)
- 四四智所緣(大圓)
- 五四智用別(此四)
- 六通結前科(此四)
- 一所顯得(分五)
- 五究竟位(分三)
- 一牒科標問(後究)
- 二舉頌總答(頌曰)
- 三解釋頌意(分二)
- 一釋第一句(分二)
- 一正釋頌意(論曰)
- 二問答廣明(清淨)
- 二釋後三句(分二)
- 一正釋頌意(此轉)
- 二別明三身(分八)
- 一正明三身(如是)
- 二五法三身(以五)
- 三身德同異(如是)
- 四三身二利(又自)
- 五身土相依(又自)
- 六身土同異(自住)
- 七身土淨穢(此諸)
- 八問答總結(內境)
- 一釋第一句(分二)
- 一資糧位(分三)
- ○三釋結施願([A23]已依)
成唯識論俗詮科(終)
成唯識論俗詮卷第一
天親菩薩造頌
按婆藪槃豆傳云。北天竺富婁沙富羅。此云丈夫國。彼土有國師婆羅門。姓嬌尸迦。有三子。同名婆藪槃豆。此云天親。原為帝釋遣弟生閻浮提。名毗搜紐天王。降阿修羅故。有此苗裔。故名天親。雖同一名。復立別名顯之。第三子。於薩婆多部出家。得阿羅漢果。別名比隣持䟦婆。此云母兒。長子是菩薩根性。亦於薩婆多部出家。於後修定。即得離欲。思惟空義。不能得入。欲自殺身。賓頭盧阿羅漢。在東毗提訶。觀見此事。從彼方來。為說小乘空觀。如教觀之。即便得入。意猶未安。因此乘神通往兜率陀天。問彌勒菩薩。為說大乘空觀。還閻浮提。如說思惟。即便得悟。於思惟時。地六種動。既得大乘空觀。因此別名阿僧伽。譯為無著。爾後數上兜率陀天。諮問彌勒大乘經義。隨有所得。還閻浮提。為餘人說。聞者多不生信。無著法師。即自發願。我今欲令眾生信解大乘。惟願大師下閻浮提。解說大乘。令諸眾生。皆得信解。彌勒即如其願。於夜時下閻浮提。放大光明。廣集有緣眾。於說法堂。誦出十七地經。隨所誦出。無著法師。隨解其義。經四月夜。解十七地經方竟。雖同一堂聽法。唯無著法師得近彌勒菩薩。餘人但得遙聞。因此眾人皆信大乘。第二子婆藪槃豆。亦於薩婆多部出家。愽學多聞。遍通墳籍。神才俊朗。無可為儔。戒行清高。難以相匹。兄弟皆兼別名。菩薩但名婆藪槃豆。後住阿踰闍國。遍通十八部義。妙解小乘。執以為是。不復信有大乘宗教。無著菩薩見弟聰明過人。識解深廣。該通內外。恐彼造論。破壞大乘。示疾遣使召弟。天親菩薩隨使還國。與兄相見。諮問疾因。兄曰。我今心病。由汝而生。聞汝不信大乘。恒生毀謗。必墮淪溺。故我愁苦。命將不全。天親菩薩聞[A25]已。且疑且懼。即慇懃請兄方便開示。菩薩頴達。殊有深識。即便解悟大乘宗旨。於是就兄廣學大乘。悉得通達。憶昔毀謗。深自克責。詣兄陳過。欲自截舌。以謝其罪。兄止之曰。汝昔用舌善巧。毀謗大乘。欲滅此罪。還用此舌善巧。讚嘆大乘耳。因此廣造諸大乘論。及唯識三十論。即此三十頌也。
△二釋造頌人竟。下三釋造論人。
護法等菩薩造論
梵語達磨波羅。唐言護法。本達羅毗茶國大臣之子。少而爽慧。弱冠之後。王愛其才。欲妻以公主。菩薩久修離欲。無心愛染。將成之夕。特起憂煩。乃於佛像前。請祈加護。願脫茲難。志誠所感。有大神王。携負而出。送離此城數百里。置一山寺佛堂中。僧徒來見。疑之為盜。菩薩自陳其由。聞者驚嗟。無不高尚其志。因即出家。爾後專精正法。遂能究通諸部。閑於著述。獨超眾表。等者。等於親勝。火辯。德慧。安慧。難陀。淨月。勝友。陳那。智月。九大論師也。唯識開蒙云。佛圓寂後。九百年中。天親造頌。親勝火辯同時造釋。千一百年後。餘八論師。相次造釋。各成十卷。故卷有百。奘師翻譯。糅成十卷。掌中樞要云。天親作後。復有護法等菩薩。賞翫頌文。各為義釋。雖分峰崐岫。竦幹瓊枝。而獨擅光輝。頴標芬馥者。其唯護法一人乎。菩薩果成先劫。位克今賢。撫物潛資。隨機利見。春秋二十有九。知息化之有期。厭無常以禪習。誓不離於菩提樹。以終三載。禪禮之暇。注裁斯釋。文邁旨遠。智贍名高。執破畢於一言。紛解窮於半頌。文殊水火。則會符膠漆。義等江湖。乃疎成清濁。平郊弭弭。聳層峰而接漢。堆阜峨峨。夷穹[窿-(一/生)+(〦/山)]以坦蕩。俯鑽邃而無底。仰尋高而靡際。疎文淺義。派演不窮。浩句宏宗。陶甄有極。功逾千聖。道合百王。時有玄鑒居士。識鳳鵷之[A26]斂羽。委麟龍之潛跡。每罄所資。恒為供養。深誠固志。物竭積年。菩薩誘接多端。答遺茲釋。而誡之曰。我滅之後。凡有來觀。即取金一兩。脫逢神頴。當可傳通。終期既漸。奄絕玄遵。菩薩名振此州。論釋聲超彼土。有靈之類。誰不懷歡。朝聞夕殞。豈吝金璧。若市趨賢。如丘疊貨。五天鶴望。未輙流行。
△三釋造論人竟。下四釋翻譯人。
唐三藏法師奉詔譯
唐者李氏有天下之號。以其奮迹晉陽。為陶唐氏故都。故國號唐焉。三藏者。經律論也。譯梵為唐。令人通曉。故名法師。慈恩傳云。法師姓陳。陳留人也。漢太丘長仲弓之後。曾祖欽。後魏上黨太守。祖康。以學優登仕。齊任國子愽士。父慧。英傑有雅操。早通經術。有四男。法師即第四子也。幼而珪璋特達。聰悟不群。年八歲。父令生凡側。口授孝經。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問其故。對曰。曾子聞師命避席。某今奉慈訓。豈宜安坐。父甚悅。知其必成。第二兄先出家。住東都淨土寺。察法師堪傳教法。將詣道場。誦習經業。俄而有勑。於洛陽度二七僧。時業優者數百。法師以經少。不預取限。立於門側。使人大理卿鄭善果。見而奇之。問曰。子為誰家。答以氏族。又問曰。求度耶。答曰。然。但以習近業微。不蒙比預。又問。出家意何所為。答曰。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果深嘉其志。及賢其器貌。故特取之。為官僚曰。誦業易成。風骨難得。若度此子。必為釋門偉器。但恐果與諸公。不見其翔翥雲霄。洒演甘露耳。既得出家。與兄同止。時有景嚴二法師。執卷伏膺。遂忘寢食。一聞將盡。再覽無遺。年十三歲。乃令昇座覆述。抑揚剖暢。傋盡師宗。美聞芳聲。從茲發矣。復從兄投長安。遊西蜀。學滿七年。究通諸部。年二十歲。就於成都受具學律。復返長安。既徧謁諸師。傋䬸其說。詳考其義。各擅宗途。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年二十六。乃誓從西方。以問所惑。結侶陳表。有詔不許。諸人咸退。唯法師不屈。孑身獨邁。徧歷艱辛。至於席氷而寢。懸釜而炊。具載傳中。文不繁錄。樞要云。大師叡發天資。識假循謁。無神跡而不瞻禮。何聖教而不披諷。閱斯妙理。殷俯諦求。玄鑑居士。記先聖之遺言。必今賢之是囑。乃奉茲草本。并五蘊論釋。大師賞翫。猶覩聖容。每置掌中。不殊真說。年四十三歲。還朝翻譯。此論梵本百卷。文義浩繁。基法師殷勤請曰。群聖制作。各馳譽於五天。雖文具傳於貝葉。而義不傋於一本。情見各異。稟者無依。況時漸人澆。命促慧舛。討支離而頗究。攬殊指而難悟。請錯綜群言。以為一本。楷定真謬。權衡盛則。久而遂許。故得此論行焉。
△四釋翻譯人竟。下五正釋論文。
論文十卷。有三十二頌。依頌分科。約為三分。前後各一頌。乃護法等菩薩所造。故以前一頌名宗前敬敘分。即同常經序分也。後一頌。名釋結施願分。即流通分也。中三十頌。乃天親菩薩所造。故名依教廣成分。即正宗分也。初宗前敬敘分分二。一陳頌詞。
稽首唯識性滿分清淨者我今釋彼說利樂諸有情。
稽首。皈敬義。利樂。悲益義。此乃護法菩薩。將造論時。先申敬益之誠。而後解說也。上二句。敬仰三尊。以唯識之法。僧佛本同而證有分滿。所以佛為滿淨。僧為分淨。下二句。悲益有情。以一心之旨聖凡各別而業有迷悟。所以迷為忍苦。悟為利樂。故瑜伽釋云。有二因緣。故說此論。一為如來無上教法久住世故。二為平等利益安樂諸有情故。
△一陳頌詞竟。下二釋頌意分二。一總釋。
今造此論為於二空(至)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迷者昧於二空。謬者執於我法。不知我法本無。是迷二空。妄執我法實有。是成二障。故今造論。必使有情通達斯義。生正解故。二空我法。後文自釋。上使生解。意在斷障。故云生解。為斷二重障故。由我法下。釋上生解斷二障義。執我即生煩惱障。執法即生所知障。得二空智。名證二空。智起惑除。故名隨斷。上使斷障。意在證果。故云斷障。為得二勝果故。由斷下。釋上斷障證二果義。真解脫果。即入圓寂。大菩提果。即圓滿覺。煩惱能續生死。斷彼得真解脫。名入涅槃。所知能礙正解。斷彼得圓滿覺。名證菩提。[A27]已上總釋頌意一科。發明利樂有情之梗槩。
△一總釋竟。下二別釋分三。一舉凡外。
又為開示謬執我法(至)於唯識理如實知故。
開我法本空。勿使謬執。示唯識實有。令達二空。
△一舉凡外竟。下二舉四師。
復有迷謬唯識理者(至)或執離心無別心所。
復有迷謬唯識理者。標舉四師執義。迷於唯識圓滿之理。謬起一隅別執之見。故舉四種。皆於唯識理中起執。或執外境如識非無者。有宗依十二處教。執境如心俱有。或執內識如境非有者。如清辨等。依密意空教。撥識如境亦無。或執諸識用別體同者。有大乘一類菩薩。言八識之用雖別。而體唯一。或執離心無別心所者。經部覺天師等所計。以經言士夫六界。染淨由心。無別心所(士夫。謂作者。心能造物名作者。六界。謂地水火風空識。各別曰界)。
△二舉四師竟。下三結前意。
為遮此等種種異執(至)得如實解故作斯論。
種種異執。即上凡夫外道。及餘乘等。以彼不悟唯識深妙之理。故於深妙理中。別執一隅。認為宗極。然而識體。不住有無。亦非不住。原非非有亦不非無。無同無異。非一非多。豈以俱有俱無。同異一多。而能詮之者哉。智詮不及。徒自執為。今造此論。令悟唯識。得如實解。
△一宗前敬敘分竟。下二依教廣成分分三。前二十四頌。名辯相唯識分。第二十五一頌。名顯性唯識分。後五頌。名行位唯識分。初又分二。初一頌半。名略辯唯識分。次二十二頌半。名廣辯唯識分。略辯分三。一牒義標問。
若唯有識云何世間及諸聖教說有我法。
論主假設問詞。發起教意。謂若唯有識。一切法皆無。云何世人。及聖教中。共說有我。及有法耶。
△一牒義標問竟。下二舉頌總答。
頌曰由假說我法(至)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
答上問意。以明我法假說。非實有體。前二句。總答。彼以我法實有為問。菩薩答以由假說三字破之。雖是假說。亦有相狀轉變。故云有種種相轉。中二句。釋上我法為所變。顯識為能變。後二句。釋能變三名。第八名異熟。以果體能受新熏故。第七名思量。以性相俱為能執故。前六名了境。以緣境能成業有故。體既受熏。性能執我。業種生現。所以三種俱名能變也。
△二舉頌總答竟。下三解釋頌意分二。一釋前三句頌分二。一釋頌意略辯我法。
論曰世間聖教說有我法(至)轉謂隨緣施設有異。
宗鏡云。主有自在力。宰有割斷力。義同我故。主是我體。宰是我用。或是我所。軌謂軌範。可生物解。持謂任持。不捨自性。此言我者。是主宰義。證取一身為我。我所隨之。故有我。必有我所。如眼緣色時。必執能緣為我。所緣之色為我所。是執實有我我所義。法者。是軌持義。堪任事理為法。法則兼之。故有法。必有法則。亦如緣色。執能緣實是眼。所緣實是色。各不捨自性。是執別實有諸法義。今云假立。則知世間。及諸聖教。所說我法。唯是名言假施設耳。[A28]已上釋第一句頌竟。彼二俱有種種相轉者。釋成我法各有種種相狀轉變。主宰之義。凡聖皆具。凡有知者曰情命。通指六凡。故謂有情。異生。摩納縛迦。養育者。數取趣者。命者。生者。知者。見者。作者。受者。神我等。皆是隨情妄所執義。初破惑者名預流。等該四聖。故謂三賢。十聖。三乘。五果等。皆是聖教所說。假施設義。軌持之義。內外皆通。實德業者。是勝論所計六句。蘊處界者。是餘乘所執三科。亦各等餘計執。故有種種。轉謂隨緣施設者。施設。即假立義。隨主宰緣。假立為我。隨軌持緣。假立為法。上釋第二句頌竟。
如是諸相若由假說(至)緣此執為實有外境。
問答以釋第三句頌。問我法相。從何處有。而言假說。答云。謂彼諸相。依識轉變。假立諸名。非是離心別有實體。識謂了別者。釋頌中識字。謂顯了分明。辨別境相。故名為識。此中識言亦攝心所者。以心王心所定相應故。然此中識。即八種識。亦攝五十一心所。故下頌云。此能變唯三。變謂下。釋頌中變字。謂諸識自證體上。各各轉似相見二分。如外境現。故名為變。依斯下。釋假立也。彼二。即我法。此字。作相見。謂依相見二分上。假立徧計我法之名。即是分別假。故云彼二離此。無所依也。或復下。釋從緣生也。又釋我法。由熏習力。從識體生。名依他起性。即是因緣假。諸識下。釋上分別熏習力也。謂諸識生。展轉分別。熏習為緣。而有我法似外境現。緣此執為實我實法者。此字。指上徧計假名。依他假相。愚者妄執。謂實有體。患。病也。以患病時。顛倒境故。患與夢。喻諸有情未悟二空。皆是無明所蒙。名長夜生死。如患夢者。於患夢境。皆執實有。若患除夢覺。方知是假。
愚夫所計實我實法(至)所依事故亦勝義有。
愚夫下。結上妄執。決定非有。[A29]但以假名。內識下。結上識變。是如幻有。故亦名假。所言似者。如外現也。既名外現。不同彼執實我法性。外境隨情而施設者。顯境空故。故云非有如識。謂此外境。非有自性。如識是有。內識必依因緣生者。明心有故。故云非無如境。謂此內識。非無體用。如境是空。彼執境有為增。又執心空為減。今立境空心有。二執俱遮。境依下。結顯二種有也。世俗。即假也。事即體也。境依識現。其體本空。唯是假有。識為所依。雖現諸法。亦勝義有。所言亦者。義兼二有。隨緣施設。名世俗有。寂然不動。名勝義有。
△一釋頌意略辨我法竟。下二舉問答廣辨我法分二。一總問總答。
云何應知實無外境(至)實我實法不可得故。
問答以明我法。無別實體可得。由彼雙執我法實有。答以不可得三字破之。
△一總問總答竟。下二別問別答分四。一別問我執分五。一舉外道三種。
如何實我不可得耶(至)潛轉身中作事業故。
別問實我何不可得。答中總標外道三種。別陳執義。一者執我之體。常而徧故。量同虗空。以同空故。隨處造業。受苦樂等。即勝論數論二宗所計。二者執我體常。隨身轉變。身大則我體舒。身小則我體卷。故云不定。即無慚外道。及尼犍子二宗所計。三者執我之體。常而細故。故以極微為喻。潛轉身中。顯常體也。作諸事業。顯常用也。即獸主徧出二宗所計。宗鏡云。大約邪見有三。一佛法外外道。二附佛法外道。三學佛法成外道。今此三種。是佛法外外道。佛法外者。佛未出時。[A30]已有三四。共成七種。佛既出[A31]已。即有六大論師。共前成十三種。今之三種。即六大論師也。
初且非理所以者何(至)所修證法一切我合故。
此破第一種執義。執我常徧。量同虗空者。牒彼執意。應不隨身受苦樂者。論主破詞。謂同空體。廣大無涯。變易苦樂。無由所加。豈隨小身。受諸苦樂。又常徧故。應無助轉者。謂常且徧。充塞彌滿。不能轉動。既無動義。何得隨處。能造諸業。又所下。復立二岐詰難。隨執一義。皆非正理。若一我體。同一切我。體既不異。業用亦同。故一作業。乃至解脫。應一切我。一齊解脫。便成他作我受之過。若一我與一切我異。異則不同。應各各徧。各各周徧體應相雜。雜則是同。是故如前。應名一切所作所受。若謂下。縱彼轉計。謂彼作彼受。此作此受。作業受果。於諸我中。不相紊亂。無他作我受之過。又破云。理亦不然。業果及身。與諸我合。屬此非彼。不應理故。謂所作受之業果。及能作受之身。於相雜諸我中。唯於此我合。不合餘我者。不應理故。何則。如一室千燈。光光相雜。所照之物。唯屬此光。不屬彼光。理豈然乎。一解脫時。一切應解脫者。謂我相雜。彼此難分。業果及身。必與我合。應合諸我。既合諸我。一我解脫時。餘一切我。應得解脫。何則。所修證法。與上相雜諸我合故。
中亦非理所以者何(至)故彼所言如童豎戲。
此破第二種執義。我體常住者。牒彼執意。不應隨身而有卷舒者。論主破詞。槖籥。謂韝也。以皮作囊為吹火之器。體既常住。何有卷舒。既有卷舒。如槖籥風。卷則入於中。舒則出於外。有出有入。何名常住。此以卷舒破常也。又我下。謂隨身即身。可分非一。執我體一。竟不可得。此以隨身破一也。復結彼言。祇為兒戲。不應正理。
後亦非理所以者何(至)諸有往來非常一故。
此破第三種執義。我量至小。如一極微者。牒彼執意。破云。既許小至極微。何理能令大身遍動。若謂下。牒轉計。旋火輪者。喻速巡身。似遍動者。謂微小之我。似身遍動。即知雖小。而速巡身。則所執我非一非常者。論主破。既執我常。應無動轉。何如火輪。若執我一。應守一體。何速巡身。故速巡身。如火輪者。違汝自宗。是常一義。諸有往來。非常一者。釋上非常非一義。若法有往。不守一體。若法有來。非是常存。故計往來。違自常一。
△一舉外道三種竟。下二舉餘乘三種。
又所執我復有三種(至)故彼所執實我不成。
別舉餘乘所執三義。一即蘊者。蘊是聚義。聚為身故。亦是覆義。覆真如故。即色受想行識五法。合聚為身。彼所執義。即身為我。離身之外。無我義故。二離蘊者。彼執我體離蘊別有。以別有故。方知是實。三與五蘊非即非離者。彼執我體。即蘊非即。離蘊非離。則知蘊有生滅。我體常一。初即蘊我。理且不然者。牒第一計總破。我應如蘊。非常一者。常與一。是餘乘自宗。若執即蘊。蘊即色心。蘊稱聚義。違自常宗。色心合成。又非一義。又內下。以本質色。例破相分色蘊也。色蘊既爾。心蘊亦然。不續非常。緣生非實。色是心影。心正名行。色心之外。皆名為餘。餘行。即得等二十四法。名不相應行。餘色。即光影等色。行非質礙。故如虗空。色非能緣。故非覺性。中離蘊我。理亦不然者。牒第二計總破。應如虗空。無作受者。作謂作業。受謂受果。我既離蘊非色非心。非色無質。非心無知。正如太虗。頑無所識。必執為我。亦何所為。後俱非我。理亦不然者。牒第三計總破。許依蘊立。非即離蘊者。謂非即蘊。又非離蘊。彼所執義。依蘊立我。故云非離。我非是蘊。故曰非即。正如作瓶。泥團成瓶。非離泥團。瓶非泥團。非即泥團。故知泥可言實。瓶決定假。則汝蘊可言實。我決定無。又既不可說有為無為者。有為是即蘊。無為是離蘊。不可說者。非也。謂既於蘊非即非離。何又執我有是非是。故彼下。結成非理。
△二舉餘乘三種竟。下三論主總辨有三章。及二比量。
又諸所執實有我體(至)故所執我理俱不成。
又諸下。詰執我體思慮有無。若有思慮。應是無常者。謂思慮有無。方於起滅。既有起滅。寧非無常。故又釋云。非一切時。有思慮故。若無思慮。應如虗空者。謂造作根於思慮。起滅本乎有為。若無思慮。應是無為。故同虗空。無有起滅。不能作業。亦不受果。故所執我。理俱不成者。結上有思無思俱不應理。一章竟。
又諸所執實有我體(至)故所執我二俱不成。
又諸下。詰執我體作用有無。若有作用。如手足者。謂所執我。若有作用。如手能執。如足能奔。性是所作。我定無常。何執我體。有實常義。若無作用。如兔角者。用依體起。體必有形。兔角唯名。喻無作用。作用無故。實我不成。故所執我。二俱不成者。結上有用無用。俱不應理。二章竟。
又諸所執實有我體(至)正見翻令沉淪生死。
不者。不定義。詰諸我見。於我體上。緣與不緣。若非下。牒計難破。取境清明。方知實有。既非我見親取所緣。云何知實。若是下。牒計述成。由我起見。見從虗妄生。因見執我。我從徧計有。故佛說法。一切無我。於無我中。妄生我見。是謂顛倒。不如實知。今者既執我體是實。又為我見所緣則應我見。性非顛倒。成如實知。若爾下。牒非顛倒之意難破。謂汝小乘。既許我見能緣實我。是則我見性非顛倒。成如實知。云何汝等所信至教。皆毀我見。稱讚無我。而不相違。言無我見下。釋成聖教稱讚無我。及毀我見義。豈有下。難以反常也。若許我見性非顛倒。應證涅槃。邪見既證涅槃。正見宜沉生死。豈有翻令者。責以反常之義難破。三章竟。下立二比量總破。
又諸我見不緣實我(至)隨自妄情種種計度。
先破能緣我見虗妄。則不得以實我為所緣。故以我見為前陳有法。不緣實我為宗。有所緣故為因。如緣餘心為喻。意顯能緣我見虗妄。所緣之我亦虗妄故。何以故。虗妄我見。有所緣故。能緣所緣。相待假故。豈曰實然。如緣餘心者。謂除實我之外。三界心心所法。皆以虗妄分別為自性故。餘既虗妄。則所緣實我亦虗妄矣。我見下。次破所緣之我不實。而由虗妄我見為能緣。故以所緣為前陳有法。定非實我為宗。是所緣故為因。如所餘法為喻。意顯所緣之我不實。由能緣我見自妄故。何以故。不實之我。是所緣故。所緣能緣。相待假故。豈實我耶。如所餘法者。謂除實我之外。餘色心等一切諸法。俱從分別緣所生故。餘既從緣。則所緣之我亦不實矣。是故下。結成我見不緣實我。其所緣者。但於依他起上妄生計度。豈以妄度之境。為實我體。
△三論主總辨竟。下四總舉通執分二。一標數。
然諸我執略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
總舉世間沙門婆羅門等。所有我執。品數雖多。約而言之。不出俱生分別二種。
△一標數竟。下二正釋分三。一俱生我執。
俱生我執無始時來(至)勝生空觀方能除滅。
釋上標中俱生義。由無始來。不待邪教。由內因力。不待邪分別。恒與身俱。即任運而轉。具上諸義。故名俱生。此復二種者。總一俱生。隨能緣識。開為相續間斷二種。相續無間義。第七八識。無始恒轉。故名相續。起自心相者。謂第七緣第八見分時。託彼見分為本質。第七從自證體上。變起影相。執為實我。此名真帶質境。以唯緣心故。間斷。不恒義。以第六識。託眾緣生。緣闕則斷。又第六入無記時。不起我執。亦名間斷。第七雖是無記。彼是有覆。念念執我。故彼相續。此名間斷。識所變者。謂本識中。變現色心蘊法。第六意識。或總緣五蘊為我。或別緣一蘊為我。此中心相。釋義同前。或名獨影境。以兼緣色故。此二下。結顯難斷。內因力成。故名為細。從無始來。故說難斷。於登地後。前七地中。數修此觀。登八地時。我執永伏。不起現行。故名生空。言勝生者。對分別起。俱生為勝。我空人空。即生空故。
△一俱生我執竟。下二分別我執。
分別我執亦由現在(至)生空真如即能除滅。
釋上標中分別義。執有內外。等從緣生。故曰亦由。現在外緣即邪教分別。然後方起。故非身俱。唯在第六意識有者。簡前第七。無分別義。此亦二種者。總一分別。隨所緣境。開為二種。一者邪教蘊相。離心實有。不同依他起性。唯心所現。從因緣生。緣彼邪說。從自心上。變起影相。復執為實。故云計度。二者邪教我相。亦離心有。即僧佉等神我等類。緣邪教說。亦從自心變起影相。妄執為實。此二下。結顯易斷。對前俱生。故名為麤。初見道時。即能除滅。故名易斷。以分別惑地前漸伏。由加行力。頓斷證真。一真見道。邪見頓除。人空智生。我執永斷。
△二分別我執竟。下三總結內外。
如是所說一切我執(至)一切皆緣五取蘊起。
宗鏡云。心外執我執法者。有兩種。一者。如外道執離心等。別有一物。是常是一。名之為我。此乃徧計所執。其體都無。二者踈所緣緣本質之法。能緣之心親緣不著。亦名心外。此即依他起性。其體是有。又云自心外蘊。第七計我。心外唯有。第六計我。心外之蘊。或是於無。自心內蘊。親所緣緣也。不問即離。計為我者。影像必有。今詳宗鏡第二義解內外蘊。從本質上說為外蘊。以能緣之心。親緣不著。則本質是心外法。故名踈所緣緣。從影像上說為內蘊。以是能緣之心自變自緣。則此影像。不離能緣之心。故名親所緣緣。復推此段。總是結前外道餘乘所起我執。皆緣無常五取蘊起。但於所執蘊法。有內有外。故諸執者。於外蘊法。或有或無。於內蘊法。一切皆有。言外蘊者。即是邪教所說蘊相。及彼所說我相。即宗鏡云。此乃徧計所執。其體都無。以邪教說。離心別有。故名心外。或有或無者。謂彼分別邪教蘊相。由論中云。唯在第六意識中有。第七無故。言內蘊者。即是緣自第八。及緣識變五取蘊相。即宗鏡云。此即依他起性。其體是有。以是俱生不離識故。故名心內。一切皆有者。謂此俱生不離識蘊。一切有情。六七二識。皆共有故。然諸下。釋上諸蘊從緣。是依他起。故如幻有。妄所執下。釋上諸我從蘊橫計。是徧計性。定非實有。故契經下。引聖言證。使知我見。必從蘊起。
△三總結內外竟。通上四總舉通執竟。下五外難內破有三章。
實我若無云何得有(至)於汝有失非於我宗。
實我下。外人難。憶識誦習者。憶謂思量過去。識謂了別現在。誦習謂想引未來。益我為恩。損我為怨。彼謂益我損我。皆不離我。徧於三世。若無實我。恩怨等事。云何得有。所執下。言前後者。前即過去。是[A32]已滅無。故名非有。後即現在。是[A33]已生有。故名非無。論主牒彼常宗實我之義破云。所執實我。既是常宗。應無轉變。無轉變故。三世皆同。同則後應如前。即現在恩怨等事。如過去[A34]已滅非有。前應如後。即過去恩怨等事。如現在[A35]已生非無。何以故。以後與前。實常我體無差別故。若謂下。縱彼轉計。用即恩怨等事。體即所執實我。謂我用變易。非我體者。以遮前後相同之過。又破云。理亦不然。用不離體。用亦應常。何名變易。體不離用。體應變易。何得名常。然諸下。正明憶識等事生因。非由實我而後有也。謂由本識持熏習種。能生三世恩怨現行。於現行中。種種憎愛。憎愛生故。煩惱種生。由煩惱種。復起現行。展轉虗妄。原無實體。何必實我。方得恩怨。故所下。結成前難自招過失。非於大乘正教有損。上破外難一章竟。
若無實我誰能造業(至)造業受果於理無違。
外人難。謂業是所造。果是所受。若無實我。誰能造業。誰能受果。所執下。論主破。造業受果。是轉變義。實我無轉變。如空非所作。何執我能造業受果。變易是非常義。若有變易。應是無常。又違汝宗是常一義。然諸下。結成正義。發業潤業。原於無明愛取。生果熟果。必由行有所招。業果從心。虗造妄受。何必實我。作受方成。上破外難二章竟。
我若實無誰於生死(至)愚者於中妄執為我。
外人執難。謂我輪生死。我證涅槃。實我若無。誰輪誰證。所執下。論主破。謂汝宗執我常無生滅。今謂我能生死輪迴。是害我體。無生滅義。又我常如空。則非苦所惱。今謂我能捨苦求樂。是害常如空義。故彼所言。常為自害。然有下。釋成正義。身滅身生。名身相續。心滅心生。名心相續。於相續中。貪愛心起。有漏業生。成輪迴見。厭患心起。無漏業生。成涅槃想。故知生死涅槃。俱妄生滅。何待實我。而後兩成。由此故知實我定無。然生死涅槃。唯從諸識妄生妄滅。熏成因果。亦幻相續耳。由妄所成。似我相現。愚者於中。妄生計度。執為實有。破外難第三章竟。
△五外難內破竟。通上一別問我執竟。下二別問法執分二。一總問答。
如何識外實有諸法(至)所執外法理非有故。
問答以明法執非有也。彼以諸法實有為問。答以理非有故破之。
△一總問答竟。下二別問答分四。一別問外道。二別問餘乘。三總破前執。四總舉通執。一別問外道。答中分六。一數論神我計一分五。一數論執詞。
外道所執云何非有(至)是實非假現量所得。
徵明外道所執。云何理非有故。且數下。出彼執意。外道者。心遊道外。不順真理。外於佛道。故名外道。清涼大師云。西域外道九十五種。束為十一宗。唯識開蒙云。有十三種大外道。所計不同。開蒙依於此論現有計詞。次第標數。故有十三。但詞有廣略耳。然十一宗。不順此論名目次序。故總分六科。以該開蒙清涼之數。今數論者。開蒙清涼俱為第一。梵語僧伽。此翻為數。數即慧數。數廣諸法。根本立名。從數起論。名為數論。論能生數。亦名數論。其造數論及學數論者。皆名數論師。本源即是迦毗羅。此云黃赤色。髭髮面色。並黃赤故。時世號為黃赤仙人。其人從空而生。自然四德。一法。二智。三離欲。四自在。得此智[A36]已。將二十五諦。依大悲說。先為阿修和仙人說。阿修和傳般尸訶。般尸訶傳褐伽。褐伽傳優樓佉。優樓佉傳䟦婆和。䟦婆和傳自在黑。第三般尸訶。廣說此智。有六十千偈。其自在黑。見大論難受。略抄七十偈。此婆羅門。初入金耳國。以鐵葉葉腹。頭戴火盆。聲王論皷。求僧論義。因諍世界初有後無。謗僧不如。遂造此七十論。申數論宗。王意朋彼。以金七十斤賜之。外道彰[A37]己令譽。遂以金七十標名。言二十五諦者。由黃赤仙人。精修禪定。有神通力。知八萬劫中事。八萬劫前。冥然不知。謂之冥諦。從冥初自性。生智大。乃至神我。開成二十五諦。合為九位。一冥初自性。謂此外道。以八萬劫前之事。冥然不知之處。昧為自性。故稱冥性。亦名勝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為自性。二智大。亦名覺大。大者增長之義。謂冥初之際。覺知增長。故云從冥初生智大。三我心。亦名我執我慢。謂由覺知。生我慢心。故云從智大生我心。四五唯。亦名五微。即色聲香味觸也。以色等五種。由我執之心方現。故云從我心生五唯。五五大。即地水火風空也。此五種性。徧一切處。故名為大。由極微而生。故云從五唯生五大。六五知根。即眼耳鼻舌身五根。謂之知者。以此五種。皆有知覺故。因五大而成。故云從五大生五知根。七五作業根。即口與手足小便大便。謂之作業者。以此五種。能作業用故。亦因五大而成。故云從五大生五作業根。八心平等根。心乃肉團心。即意根也。謂之平等者。以此根能徧一切根境而生分別故。此亦五大所成。故云從五大生心平等根。并前五知五作業。共為十一根也。九神我。即第八識。彼不知有第八識。故執神我能生諸法常住不壞。是二十五諦中之主也。我思勝境。冥性即變二十三諦為我受用。我既受用。為境纏縛。不得解脫。我若不思。冥性不變。即得解脫。名為涅槃。問。自性云何能與諸法為生因。答。三德合故。其三德在冥性中眠伏不起。在大等二十三位。便有覺悟。故二十三。一一皆以三德合成。言三德者。薩埵剌闍答摩也。梵語薩埵。此云有情。亦云勇猛。今取勇義。剌闍此云微。牛毛塵等。亦名塵坌。今取塵義。答摩此云闇。即闇鈍之闇。三德應名勇塵闇。若傍義翻。舊云染麤黑。新云黃赤黑。舊名喜憂闇。新名貪嗔癡。舊名苦樂癡。新云苦樂捨。敵體而言。即是三毒能生三受。謂貪嗔癡。生樂苦捨。黃赤黑者。是其色德。貪多輕光。故色黃。嗔多動躁。故色赤。癡則重覆。故色黑。由此自性合三德故。能生諸法。故說大等三事合成。執為實有。皆現量得。
△一數論執詞竟。下二現量所得。
彼執非理所以者何(至)如何可說現量得耶。
論主總破前非。徵釋非理。大等下。破現量所得。現量者。取境清明也。林者。眾木所成。眾木各分。無林可得。軍萬二千五百人為軍。氏族各分。軍無別體。多事。即三德。謂大等既許三事合成。如軍若林。有名無體。何有清明之境。而言現量所得。
△二現量所得竟。下三是實非假。
又大等法若是實有(至)轉變非常為例亦爾。
本事即三德。三德雖無實體。既在能變。且許是實。故云大等是實。應如本事。若如本事。非三合成。薩埵等三下。謂大等如三德。三德即大等。既即大等。應三合成。何名本事。轉變非常為例亦爾者。牒上兩轉互同之義結破。奘大師云。自性既常。應如我體。何能轉變作大等法。又所計我。其性若常。應如自性。不應是我。若如自性。其體非我。不應受用二十四諦。是則我非能受。二十四諦亦非所受。能所既無。諦義安立。
△三是實非假竟。下四三事合成。
又三本事各多功能(至)總別一故應非一三。
又三下。能體例破也。謂三本事。各具多能。功能既多。體應非一。何則。功能與體。無差別故。三體下。以齊生難破。因前難彼體亦應多。復計三體能遍餘法。故又破云。若謂三體遍二十三法中。一法纔生時。餘二十二法亦應齊生。無次第生。何以故。以能生體。無差別故。既無次第。又違汝執從冥生覺。覺生我心等。許此下。破體相各別。因難彼體無別。復計各別體相。體即能變之體。相即所變之相。各別者。能所各自本有也。若相各別。何待合成。若體各別。應不和合。故又抑云。不應合時成一相[A38]已。還與未合三體無別。若謂下。破違自宗。前以和合破彼體相各別。故又轉計體異相同。既以一為宗。又言體異相同者。違自宗矣。體應下。破一為宗。冥然者。總相是三體上假合也。顯然者。三體各自本有也。以一為宗。則體與相一。體一於相。三體應冥然是一。相一於體。一相應顯然有三。有三無一。有一無三。三一互無。故不應言三合成一。又三下。重成應非一三之義。別即是三體。總即是一相。總別若一。應非名一。應非名三。下文躡此兩句。作兩轉破。
此三變時若不和合(至)應失本別相體亦應隨失。
躡上應非名一難破云。若應非一。此三變時。應如未變。如何現見是一色等。色等。即所變大等也。躡上應非三難破云。若應非三。三合成一。應失本別。既失能成本別。所成一相。亦應隨體而失。相體俱失。何名一三。
不可說三各有二相(至)體亦應各三以體即相故。
不可說三各有二相者。恐彼轉計。貪嗔癡三。各有大等貪等二相。故先抑言。不可說等。總即下。牒破轉計。若一體中有二相者。應互相即。若總即別。總應有三。如何見一。若別即總。別亦應一。如何見三。若謂下。牒彼轉計別相中各具三相。以遮三一不齊之難。謂貪中有嗔癡。瞋中有貪癡。癡中有貪嗔。三法和雜。故各見一。又破云。一體三相。何唯見一。三各三相。復如何異。若彼下。牒上三體各具三相難破非理。一一。即貪等。謂一貪法既具三相。應一貪法。能成色等。何所闕少。又待嗔癡而後方成。體亦應各三。以體即相者。結上一一應變之義。
又大等法皆三合成(至)皆應無異便為大失。
復以法無差別。破彼三事合成。謂大等法。能變既同。其所變相。決定無別。是則下。釋上無差別相。言唯量者。即五唯量。大即五大。根即十一根。通見相分。色心各別。理必應然。彼執諸法皆三合成。理應無別。若爾者。準上體相無別義。體既無別。用亦應然。故云一根應得一切境。以一切境。皆三合故。或應一境一切根所得。以一切根。亦三合故。世間下。結顯三合成一之過。
△四破三事合成竟。下五結妄情計度。
故彼所執實法不成但是妄情計度為有。
總結數論所計實法不成。
△五結妄情計度竟。通上一數論神我計一竟。下二勝論六句計異分五。一勝論執詞。
勝論所執實句義等多實有性現量所得。
清涼大師云。梵音吠世史迦薩多羅。此云勝論。開蒙清涼俱為第二。言勝論者。以六句義。最為勝故。或勝人所造論故。其造論人。成劫之末。人壽無量。外道出世。名嗢露迦。此云鵂鶹。晝避聲色。匿迹山藪。夜絕視聽。方行乞食。時人以為鵂鶹鳥。故名鵂鶹仙人。即百論優樓佉也。或云羯拏㒒。羯拏云米臍。㒒翻為食。先為夜遊。驚他稚婦。乃不夜乞。取場碾糠粃之中米臍而食。故時號為米臍仙人。多年修道。謂證菩提。便欣入滅。但嗟所悟。未有傳人。愍世有情。癡無慧目。乃觀七德。授法令傳。一生中國。二父母具足。婆羅門姓。三有般涅槃性。四身相具足。五聰明辨捷。六信行柔和。七大悲心。經無量時。無具七德。後經多劫。波羅痆斯國。有婆羅門。名摩納嚩迦。此云儒童。其童有子。名槃遮尸棄。此云五頂。頂髮五旋。頭有五角。其人七德具足。根熟稍遲。既染妻奴。卒難化導。經無量歲。伺其根熟。後三千歲。因入園遊。與其妻室競華相忿。鵂鶹因此。乘通化之。五頂不從。仙人且返。又三千歲。化之不得。更三千年。兩競尤甚。相厭既切。仰念空仙。仙人應時。神力化引。騰空迎往所住山中。與說所悟六句義法。一實。二德。三業。四大有。五同異。六和合。實者。諸法體實。德業所依。名之為實。德業不依有性等故。德者道德。業者作用。實有九種。一地。二水。三火。四風。五空。六時。七方。八我。九意。德有二十四。一色。二香。三味。四觸。五數。六量。七別性。八合。九離。十彼性。十一此性。十二覺。十三樂。十四苦。十五欲。十六嗔。十七勤勇。十八重性。十九液性。二十潤。二十一行。二十二法。二十三非法。二十四聲。業有五種。一取。二捨。三屈。四申。五行。大有唯一。實德業三。同一有故。離實德業外。別有一法為體。由此大有。有實等故。同異亦一。如地望地有同義。望於水等有異義。地之同異。是地非水。水等亦然。亦離實等有別實體。和合句者。謂法和聚。由和合句。如鳥飛空。忽至樹枝。住而不去。由和合句。故令有住。此六是我所受具。未解脫來。受用前六。若得解脫。與六相離。稱為涅槃。今論中舉彼六種句義。彼執六句。皆有實體。是現量得。
△一勝論執詞竟。下二總破六句。
彼執非理所以者何(至)應非離此有實自性。
總破前非。徵釋非理。言且常者。意兼無常。先牒彼計常之義。以生果不生果二義難破。若許是常。性非所作。既能生果。是有作用。果從種生。定非常有。故云如所生果。若作比量。無常為宗。因喻如次。兔角不實。故不生果。常住實有。宜有果生。若不生果。應如兔角。何名常住。諸無常者下。牒彼無常之義。即以有礙無礙難破。質礙之法。理必可分。析至極微。體非實有。軍林之喻。不實可知。法無質礙。理必同心。心本無形。何離識有。
△二總破六句竟。下三兼破三句。
又彼所執地水火風(至)許色根取故如地水火風。
此中牒彼所執無礙。兼破實等三句。立二比量。反覆徵難。謂彼既許諸句無礙。則實句中地水火風。應非有礙。以本有礙。而執為無。名應非有。既屬無礙。實句義攝身根所觸故。如堅濕煖動。豈地等之相。堅等之性。俱能觸身。應立量云。地水火風為有法。應非有礙為宗。因云實句義攝身根所觸故。同喻如堅濕煖動。彼以無礙為宗。今以堅等為喻。過在有礙不得為無礙也。即彼下。謂地等既如堅濕等。堅等亦應如地等。堅等本無礙。若如地等。即成有礙。故云應非無礙。既成有礙。德句義攝身根所觸故。如地水火風。復立量云。堅等為有法。應非無礙為宗。因云德句義攝身根所觸故。同喻如地水火風。其過又在無礙之法。不得為有礙也。地水火下。責上堅等如地等義。勝宗十句論云。如是九實幾有色幾無色。三有色。謂地水火。六無色。謂風空時方我意。今言對青色等者。謂地水火三形色。對青黃等之顯色。俱眼所見。若執堅等如地等者。準此應責。以彼堅等非眼見故。故知下結上反覆比破。應知地等堅等更互無也。亦非眼見實地水火風者。結上責詞中地水火三對青色等。雖許眼見但如幻事。亦非實有。又彼下。復牒有礙。於計常者作二比量別破。先破常宗云。實句有礙。德句無礙。既執有礙。礙如麤地。分析非麤。常義何有。故立量云。皆有礙故為因。如麤地等為喻。應是無常為宗。諸句下。次破有礙。色根所取者。乃諸句中光影等。色。皆眼所見。是無礙故。若許眼取。執為有礙。應如地等。然而有礙無礙。現量可知。豈以無礙為有。有礙為無耶。故立量云。色根所取無質礙法為有法。應皆有礙為宗。許色根所取故為因。如地水火風為喻。
△三兼破三句竟。下四別破三句。
又彼所執非實德等(至)故彼有性唯妄計度。
牒彼第四大有句義。立比量破之。大有性者。彼計實德業三。同一有故。離實德業外。別有一法為體。又彼所執非實德等者。即大有性也。彼執大有。非實非德非業攝故。又執離心別有實體。故破云。應非離識有別自性。以非實等三句所攝。如石女兒。畢竟無體。立量云。大有性為有法。應非離識有別自性為宗。因云非實攝故。同喻如石女兒。此破所有也。非有實等者。謂非有性所攝實德業也。彼執實德業三。與大有句。其體各別。又執離心別有實等三句。故破云。應非離識有別自性。既非有句所攝。如空華等。定非實有。立量云。非有實等為有法。應非離識有別自性為宗。因云非有攝故。同喻如空華等。此破能有也。因執離心別有實體。故以心外無法為宗破之。由彼又執離實德業別有大有句義。故彼所下。復以離實德業無有有性為宗破也。彼所執有者。大有性也。應離實等無別自性者破也。許非無故者。謂彼自許有性非無。如實德等者。例破也。意謂若許有性非無。應如實句有相。德句有性。業句有用。然後可執有句實有。立量云。有性為有法。應離實等無別自性為宗。因云許非無故。同喻如實德等。若彼必執離實德業。決有有性。故復破云。若離實等。應非有性。若汝必許異實等故。如畢竟無等。等者。等餘四種無也。謂未生無。[A39]已滅無。更互無。不會無。立量云。有性為有法。若離實等應非有性為宗。因云許異實等故。同喻如畢竟無等。如有下。即以有性例破實等外別有有性義。如有非無者。是許有有性。然有性之外。無別有性。唯一有性而[A40]已。如何實等之外。有別有性。若離下。復以無法例破有性。謂汝若許有法之外有別有性。應無法外。有別無性。法既本無。內外相絕。何無法外。又有無法。彼既不然。此云何爾者。成上無法既不其然。此有法之外何有有性也。故彼下。結成大有句義。妄計不實。
又彼所執實德業性(至)故同異性唯假施設。
彼執同異。離實德業別有實體。能令實等諸法和聚為同。各別為異。又彼所執實德業性者。同異性也。異實德業理定不然者。謂離實等諸法。別有同異。其理不然。勿此亦非實德業性。異實等故。如德業等者。謂不可說此同異性。亦同前執非實等之大有性。許異實等。如德業與實異也。又應實等非實等攝者。此明理不當異。應說實德業三。顯同異性。則非實等之同異性。應攝實等。實等亦應攝同異性。異實等性故。如德業實等者。謂若實德業三異實等性之同異。如德業與實各別有體。然後可說同異性。與實等異。地等下。例明。性即堅濕煖動。體即地水火風。若知堅等外無地等。地等外無堅等。准此應知實等外無同異。同異外無實等。如實下。即以實等與同異。合上地等堅等之義。實性等者。即實性德性業性也。實等性者。即同異性也。又言實等。亦即實德業也。初句。牒破實德業外無同異性。如地等之外無堅等性。次句。牒實德業外無實德業。如堅等之外無別地等體。若離下。即以同異例破實等外有同異。言非實等者。即同異性也。若離實等有同異性。應離同異之外復有同異性。彼既不爾。此云何然者。成上同異外既無同異。此實德外同異何然。故同異下。結成妄計。
又彼所執和合句義(至)由前理故亦非實有。
次牒和合句義難破。彼計由和合故。諸法方得合聚。而和合性。體是別有。非諸法所攝。故論主立比量破之。和合句義為前陳有法。定非實有為宗。因云非有實等諸法攝故。同喻如畢竟無。謂若非是實等諸法所攝。如畢竟無。以離諸法。無和合義。何執和合別有實體。彼許下例明。實句有體。德句有性。業句有用。謂彼三句容現量得。若以理推。實句可析。德句無礙。業句無常。皆非實有。和合句義。既離諸法。非現量得。不實可知。況彼自許和合句義非現量得。而可實有。設執和合同前實等是現量攝。前以理推。現量非實。此亦應然。
△四別破三句竟。下五結破能所。
然彼實等非緣離識(至)亦是隨情妄所施設。
然彼實等者。總牒六句義為所緣境。非緣離識實有自體現量所得者。謂見分所緣實等六句。非是現量所得。許所知故如龜毛等者。謂彼六句。唯許妄情分別所知。故以龜毛為喻。立量云。實等六句為有法。非緣離識實有自體現量所得為宗。因云許所知故。同喻如龜毛等。又緣實智者。牒能緣實句義之智。非緣離識實句自體現量智攝者。謂所緣實句非現量境。則能緣之心亦非現量智攝。假合生故如德智等者。謂能緣之智。與實句義。假合而生。如緣堅等德智。俱從心想所生。非現量得。立量云。能緣智為有法。非緣離識實句自體現量智攝為宗。因云假合生故。同喻如德智等。廣說乃至者。略其德等中四句之智。比量同前。詞不繁出。緣和合下。謂和合智。亦非現量。亦假合生。如實智者。亦非現量。以緣實智。如德智故。故勝論下。總結諸句妄計不實。
△五破能所竟。通上二勝論六句計異竟。下三天能生物計常。總有八種。
有執有一大自在天(至)生一切法皆同此破。
塗灰外道所計。開蒙清涼俱為第三。彼計天有四德。一體實。二徧。三常。四能生諸法。又計天有三身。一者法身。能生萬物。二受用身。在色天上。三變化身。隨形六道教化眾生。彼執下。論主總破。徵釋非理。若法能生必非常者。能生之法。是有作用。常非所作。何執能生。若許能生。定非常理。諸非下。展轉牒破。法既非常。理無周徧。真實之義。展轉皆無。體既下。牒計難破。因彼執天體常。難以一切時生。因彼執天體徧。難以一切處生。待欲或緣方能生者。欲謂樂欲。即是心法。緣謂眾緣。亦兼色法。若謂待色心生。違一因論。彼以一大自在天為因故。或欲下。復縱轉計緣不須待。若謂因緣頓起。無有所待。則因常有。果應常生。生滿世間。何所容納。餘執下。總舉七種外道。各計常住實有功能。生一切法。皆同塗灰中義破之。
○一梵天者。即圍陀論師。此云明論師。開蒙清涼俱為第四。提婆菩薩破外道小乘涅槃論云。彼計從那羅延天臍中生大蓮華。華上有梵天祖翁。謂梵天為萬物之祖。彼梵天作一切有命無命物。從梵天口生婆羅門(淨行)。兩臂生剎利(王種)。兩䏶生毗舍(商賈)。兩脚生首陀(農種)。
○二時者。即時散外道。開蒙為第五。清涼為第六。執一切法皆從時生。謂彼見草木等物。有時生華。有時結果。時舒時卷。時榮時枯。時雖細不可見。以觀華實等則知有時。是故計時是常是一。是萬物因。是涅槃因。
○三方者。即方論師。開蒙為第六。清涼為第七。計方生人。人生天地。滅後還入於方。故方是常是一。是萬物因。是涅槃因。
○四本際者。即安茶論師。開蒙為第七。清涼為第五。本際。即過去之初首。謂計世間最初唯有大水。時有大安茶出生。形如鷄卵金色。後為兩段。上為天。下為地。中生一大梵天。能作有命無命物。是故天是萬物因。
○五自然者。即無因論師。開蒙為第八。清涼為第十一。計一切萬物。無因無緣。自然生。自然滅。故此自然。是萬物因。是涅槃因。此計一切無淨染因。如棘[A41]刺自纖。烏色非染。鶴色自白。
○六虗空者。即口力論師。開蒙清涼俱為第九。謂虗空為萬物因。別有一法。是實是常是一。是萬物因。從空生風。從風生火。從火生煖。煖生水。水生凍。堅作地。地生五糓。五糓生命。命沒還歸空。是故虗空能為萬物因。是涅槃因。
○七我者。即宿作論師。計一切眾生受苦樂報。皆從往日本業因緣。是故若有持戒精進。受身心苦。能壞本業。本業既盡。眾苦盡滅。眾苦盡滅。即得涅槃。是故宿作為一切因。開蒙為第十。清涼不錄。今舉我宗等攝餘宗。皆執能生諸法之義。故總立一科。以上七種外道所執。皆同大自在天難破。
△三天能生物計常竟。下四聲能詮表計常。有二種。
有餘偏執明論聲常(至)聲體如瓶衣等待眾緣故。
明論聲。即言議聲也。依聲發言。表詮諸法易世不改。能為定量。故計為常。開蒙列為第十一。清涼不錄。一切聲。即鐘鼓等聲也。待緣者。如鐘鼓待扣。鳥獸待呼。詮表者。如鳴鐘集眾。擊鼓陞堂。鳥鳴定吉凶。風響知晴雨。雖則待緣。聲唯一體。故計為常。開蒙列為第十二。清涼不錄。[A42]已上二宗同名聲論。故總立為一科。彼俱下。論主總破二計常聲。徵釋非理。且明論聲下。單破前計。常無所作。能作亦無。能所雙非。方為常義。故立比量破之。明論聲為有法。應非常住為宗。因云許能詮故。同喻如所餘聲。謂有能所。體必非常。餘聲待緣。亦非常義。餘聲下。破第二計。彼計聲體是常。待緣顯發。復立比量破之。餘聲是有法。亦應非常為宗。待眾緣故為因。聲體如瓶衣等為喻。
△四聲能詮表計常竟。下五四大能生計常。
有外道執地水火風(至)如何可說極微常住。
此即路迦耶論師。此云順世外道。開蒙列為第十三。清涼為第八。彼計一切色心等法。皆用四大極微為因。然四大中最精靈者。能有緣慮。即為心法。猶如火大。雖皆是火。而燈發光。餘則不爾。故四大中。有能緣慮其必無失。所生下。正舉執詞。因量。即極微。無常。即麤果。謂從極微生。還歸於因量。故云實有。彼亦非理下。論主總破。徵明非理。破文有二。先破能生極微。次破所生麤色。所執下。先破極微。若有方分。如蟻列行伍。曲直無恒。以喻方分極微。可析非常。若無方分應如心法。心法無形。聚何生色。法若能生。是有轉變。所生之法。今有本無。能所二義。既是非常。極微亦爾。上破極微竟。下破麤果。文有四節。一破不越因量。
又所生果不越因量(至)由此亦非色根所取。
又所生下。謂果同因量。自然非麤。眼等色根。必不能取。執生麤色豈不相違。一破不越因量竟。若謂下。破量德合故。量德。即極微體中所具麤德。由體具故。合則成麤。色根能取。此牒執義。所執下。破。或應下。復牒計。如麤下。正破。謂因果麤相既同。因果處應無別。二破量德合故竟。又若謂下。破因非一故。自因。即極微。謂極微中原具果相。但不能顯。多極微聚。方可名麤。破云。因體非一。果體亦多。如多極微。處各別故。既爾者。牒上在因之義。果既在因。麤相自無。色根定不能取。三破因非一故竟。
若果多分合故成麤(至)但是隨情虗妄計度。
上許多因集而未合。今以多因合故成麤。破云。多因非細。足成根境麤色有對。何用汝執能生果為。多成不實。理必應然。前因計常。後果不實。故自相違。又果下。牒破各別因果義。因有質礙。果亦質礙。如二極微。如何和合。若謂下。牒彼轉計因果相受難破。果受因。如沙受水。因入果。如藥入銅。遮前因果各別之難。故破云。誰許沙銅體受水藥。謂沙體圓滿。鎔銅質密。水藥何能入也。或應離變者。謂前因果不能容受。復計離因變果。又違一常之執。不越因量是一。離則違之。極微體實是常。變則違之。又麤下。破執體一。麤色果者。一切果也。得一分者。緣一境也。謂若體一。緣一境時。餘境應得。何則。彼此俱一故。不許一得一切。便違果體是一之理。許緣一得一切。又違彼此各別之事。故彼下。結破妄計。進退。即上許與不許。四破多分合故竟。
△五四大能生計常竟。下六總舉通執計一異等。
然諸外道品類雖多(至)色等應無青黃等異。
前以九十五種束為十一宗。或十三宗。今又束為四種。若再束之。即是有無二因種也。廣百論云。一切世間句義。名言所表。心慧所知。情執不同。略有四種。謂有。非有。俱許。俱非。隨次應知配四邪執。謂一。非一。雙許。雙非。計一者。謂因中有果也。有法者。即前陳一法。有等性者。即一法之外一切諸法。其體定一者。謂此一法。與一切法。定是一體。如數論者。彼以冥性具三德。能變二十三法。原即冥性一體。亦是計一。彼執下。論主總破。徵釋非理。勿一切法即有性者。謂莫說一切法。即是汝執一有法。若謂諸法皆一體者。一違自宗。二違世間。又若下。牒計難破。色等。等餘聲香味觸也。青黃等。等餘清濁好惡甜苦冷煖也。謂若轉計色與青等一。乃至觸與冷等一。五塵既別。以遮違世差別之難。破云。則汝色法無青黃赤白。聲塵無清濁高低。乃至觸塵無冷煖澁滑。若爾。亦與世間相違。以諸世間。青等諸色。各差別故。廣百論釋云。數論外道。執有等性。與諸法一。即當有句。此執非真。所以者何。若青等色與色性一。應如色性。其體皆同。五樂等聲與聲性一。應如聲性。其體皆同。香味觸等。類相應爾。眼等諸根與根性一。應如根性。其體皆同。應一一根。取一切境。應一一境。對一切根。又一切法與有性一。應如有性。其體皆同。又樂苦癡。及與思我。與有性一。應如有性。其體皆同。是則汝宗所立差別。皆不成就。故彼所執。決定非真。
二執有法與有等性(至)應如聲等非眼等境。
二計異者。謂因中無果也。有法有等同前。其體定異如勝論者。以彼計實句為體。德業所依。而德業必異於實。實等為體。大有句所依。而大有必異實等。同異和合亦然。又異於有者。必是無句。故下破詞。多以無句為難。彼執下。總破所執。徵釋非理。勿一切法非有性者。謂莫說一切法。無汝所執有法之體。法與有法體定異者。如滅無體。則違六句自體非無。亦違世間現見有物。又若轉計色體上青黃赤白。定異色體。故云非色等。等字。等餘四塵。亦顯五塵之體現有遮上違世有物之難。故又破云。既非色性。應如聲等非眼等境。廣百論釋云。勝論外道說有等性。與法非一。當非有句。此亦非真。所以者何。若青等色。與色性異。應如聲等。非眼所行。五樂等聲。與聲性異。應如色等。非耳等境。又一切法非有性者。應如兔角。其體本無。是則應同空無我論。或同餘道邪見師宗。豈不有性。非即諸法。法雖非有。而有有耶。所依法無。能依豈有。又有性上。無別有性。應不名有。所餘識法。雖有有性。非有性故。其體應無。是則一切所立句義。皆不得成。便同撥無邪見外道。故彼所執。決定非真。
三執有法與有等性(至)而執為實理定不成。
三計亦一亦異者。謂因中亦有果亦無果也。彼執下。論主總破。徵釋非理。若執一異。同前二執之過。一異二法。相既相違。體應差別。若執同體。二俱不成。何則。同異非一。同一非異。故不可說一切諸法。皆同一體。或應下。許假非實。說一說異。但是假名。若於一法。假名為一。又假名異。原無過難。而執為實。理定不成。廣百論釋云。無慚外道。執有等性。與彼諸法亦一亦異。當於亦有亦非有句。此亦非真。所以者何。若有等性。與色等一。同數論過。與色等異。同勝論失。一異二種。性相相違。而言體同。理不成立。一應非一即異。故如異。異應非異即一。故如一。一異既不成。有非有焉立。一異相異。而言體同。則一切法。皆應無異。異相既無。一相何有。一異二相。相待立故。若謂一法。待對不同。名一異者。即應一異。二並非真。或障一假。一法二相。互相乖違。俱言是真。必不應理。故彼所執。決定非真。
四執有法與有等性(至)諸有智者勿謬許之。
四計非一非異者。謂因中非有果非無果也。彼執下。論主總破。徵釋非理。非一即異。非異即一。故同一異。非一異言。為遮為表者。問定遮表之義。若唯表者。表是顯義。謂非一顯異。非異顯一。既是雙非。何名為表。若但是遮。遮是止義。但遮止而[A43]已。何執為實。若執亦表亦遮。表不容遮。遮亦非表。故互相違。遮亦非遮。表亦非表。豈非戲論。又非下。總責違世違自宗過。是故下。結警後賢。勿生輕信。廣百論釋云。邪命外道執有等性。與彼諸法非一非異。當於非有非非有句。此亦非真。所以者何。若有等性。與法非一。同勝論過。與法非異。同數論大。又一異相。世共知有。汝獨撥無。違世間失。又汝所說非一異言。為但是遮詞。為偏有表。若偏有表。應不雙非。若但是遮。應無所執。有遮有表。理互相違。無表無遮。言成戲論。汝執諸法性相非空。而說雙非但為避過。此雙非語。亦不應論。違汝所宗法性相故。若諸法性一一俱非。此俱非言。亦不應說。舉言必有俱非性故。是則汝曹。應常結舌。發言便壞。自論所宗。默亦不成。以俱非故。語默俱失。一何苦哉。誰有智人。而不悲愍。故彼所執。決定非真。如是世間四種外道。邪論惡見。擾壞其心。虗妄推尋諸法性相。皆不中理。競執紛紜。於諸法中。起四種謗。謂有。非有。雙許。雙非。增益。損減。相違。戲論。是故世間。所執非實。
△六總舉通執四種竟。通上一別問外道竟。二別問餘乘法執分二。一問答標舉。
餘乘所執離識實有(至)及諸無為理非有故。
論主假設問詞。發起餘乘執意。答中總破非理。開蒙謂餘乘於大乘百法中。止許七十五法。謂色法十一。不相應法十四。無為法有三。心所法四十六。心法唯一共七十五。故下破詞。於不相應。及無為法。唯舉所執之數破之。餘則不舉。心所四十六者。謂大地法有十。即遍行別境各五。大善地法有十。即信等十一。除無癡。大煩惱地有六。即根本惑中癡。及大隨中放逸。懈怠。不信。惛沉。掉舉。大不善地有二。即中隨二。小煩惱地有十。即小隨十。不定地有八。謂根本惑中貪。瞋。慢。疑。及不定中悔眠尋伺。共四十六。此中先破色法。餘。後文中種種辨破。
△一問答標舉竟。二正釋所執。依數分三。一色法分二。一正舉對無對色分二。一標數。
且執所色總有二種(至)二者無對非極微成。
此總標色法。分為二種。言有對者。即五根五塵十種色也。根乃五識各別所依。故名五根。塵乃五識各別所緣。故名五塵。根塵二色。從色種生。有質礙故。故名有對。言無對者。即法處所攝色也。唯是意識所緣。名法塵故。故稱法處所攝色。而有五種。一者極略色。謂以假想觀。分析根塵之色。至極微位。立極略名。二者極逈色。亦以假想觀。分析空間光影等色。至極微位。立極逈名。三者受所引色。謂於受戒闍黎師處。引起思心種子。發起防發功能現行之色。立受所引名。四者徧計所執色。謂意識週徧計度種種色法。以為實有。立徧計名。五者定果色。謂諸聖者。定中現起種種境界。立定果名。[A44]已上五種。俱是能緣識智所變。從心種生。故名無對。
△一標數竟。下二正釋分二。一破有對分四。一能成極微。
彼有對色定非實有(至)云何和合承光發影。
將破有對。先破極極。微微不實。有對必無。謂諸下。謂有礙如瓶。無礙非色。實義俱無。又諸下。謂有分可分。無分非色。非色云何和合。無分云何承光。有分容許承光。可分又非實有。
日輪纔舉照柱等時(至)由此極微定有方分。
釋上承光發影。極微原非根識所取。許和合故。於隙光中。必有影現。光自東來。有分承光。影從西現。有分發影。體處不同。定有方分。又若下。重明極微必有方分。或承光中。見觸壁等。或和合物。即諸極微。其有方分。義可知矣。又諸下。展轉推明。彼執極微許共和集。方分不無。或相涉入者。牒彼轉計。許共和集互相涉入。遮上便無和集之難。餘塵涉入。麤色不生。是故破云。應不成麤。涉入者。如一塵為主。餘塵俱入一塵。但無餘塵。不無一塵本體。由此一塵。定有方分。
執有對色即諸極微(至)故有對色實有不成。
謂執麤色。既許有礙。能成極微。必有方分。若無方分。便非障礙有對。是故下。結成能所。俱無有實。
△一能成極微竟。下二正義識變。
五識豈無所依緣色(至)謂能引生似自識者。
五識下。外人問。意謂五識所依所緣。必有實色。若無有對。五識豈無所緣緣耶。論主答意。謂雖有色。非同汝執極微所成。而是內識變現。謂識下。釋上識變義。識生時。八識現起時也。內因緣者。能所熏也。眼等即根。名為所依。色等即境。名為所緣。故所依緣。皆是識變。問。若識生時。皆緣內色。如何亦說眼等為緣。故答云。然眼等根。非現量得。乃至此但功能。非外所造者。所造。即色也。功能即根也。根色無二。原一識生。亦同一體。但以有知無知。分根境二。以有知故。故能發識。以無知故。故能為境。外有下。答上所依之問。此眼等下。答上所緣之問。引生似自者。自即是境。境能牽心。心似境轉。故名似自境生之識。
△二正義識變竟。下三牒執辨破。
汝執彼是此所緣緣(至)不和合時無此相故。
此舉外執難破。彼字。指極微。非但能生者。謂不獨為生因。亦有作所緣之意。此上舉外執。下難意云。既破汝執極微無實。則無所緣緣。莫得汝將因緣。等無間緣。增上緣。作此識之所緣緣故。觀所緣論云。如眼根等。於眼等識。無彼相故。如是極微。於眼等識。無所緣義。故知極微。非五識境。眼等五識。乃至和合似彼相者。相字。即識轉變相分色。和合。即外宗所執離識色。應云但緣似彼和合相分色故。此即內色如外現義。非和合相。至定不生者。破外計和合不實。無生識用。是無緣也。觀所緣緣論云。彼無實體。不能生故。如是和合於眼等識。無有緣義。彼和合下。結顯非實。不得為緣。復以第二月。喻和合無生五識之用。非諸極微下。破極微共和合位。無所緣境。極微和合。原是極微。故眼等識。無所緣義。觀所緣緣論云。眼等識上。無彼相故。色等極微。諸和集相。理亦應爾。彼俱執為極微相故。又非諸極微下。破極微體具和合。亦非所緣。故云。不和合時。無此相故。
非和合位與不合時(至)與未集時體相一故。
釋上極微體無差別。和合位與不和合位。於眼等識。無所緣義。有執下。舉執詞。釋上極微體中。具和合義。色等。五塵也。一一。亦五塵各別也。謂一一五塵之極微。不和集時。雖具和合相。此相不顯。非五識境。極微輳集。更相資助。麤相方顯。為此識境。麤相顯現。由體具有和合相故。當知體具和合。與和集原同。和集或細。和合或麤。彼相實有者。謂是極微體中具故。能作五識所緣。彼執下。論主總破。謂諸極微。集與未集。其體無別。何有麤相。為五識境。陳那菩薩頌云。和集如堅等。設於眼等識。是緣非所緣。許極微相故。
瓶甌等物極微等者(至)況無識外真實極微。
復舉外宗轉計難破。觀所緣緣論云。執眼等識。能緣極微諸和集相。復有別生。彼論轉計極微體中具和合相。論主頌以如堅等破之。故又轉計和集之相即是極微。以和集為境。極微生識。是所緣緣義。復頌以瓶甌等破之。今此舉者。是彼論中釋頌破詞。謂瓶甌等物。大小等者。能成極微。多少同故。緣彼覺相。應無差別。共和集下。若謂瓶甌生識。故有差別相者。則共和集瓶甌等位。應離極微圓滿相故。若離極微。瓶甌假相。豈生識耶。故彼論云。非瓶甌等能成極微有形量別。捨微圓故。麤相。瓶甌也。細相。極微也。若謂不捨極微。極微生識。不離瓶甌。似瓶甌相。故有差別。破云。非麤相識緣細相境。謂非麤細二識互緣。若互相緣。餘識亦爾。故又抑云。勿餘境識。緣餘境故。若緣餘境。復難彼云。一識應緣一切境故。許有下。結成識外無極微義。
由此定知自識所變(至)眾多極微合成一物。
結成五識正所緣緣義。見託彼生。是緣義。帶彼相起。是所緣義。觀所緣緣論云。外境雖無。而有內色似外境現。為所緣緣。許眼等識。帶彼相起。及從彼生。然識下。結顯識所變相。兼破心外有法。隨量者。隨其業力境量。故所變色。小大不同。非別下。破外執。
△三牒執辨破竟。下四明極微假立。
為執麤色有實體者(至)皆識變現非極微成。
明極微之說。是權非實。故無識外真實極微。瑜伽梵語。此云相應。以佛說法。相應一切。依教奉行。亦名相應。假想慧。即分別心也。以分別心。徧計麤色。展轉析除。成極微想。故諸聖教。假說極微。雖此下。重重模寫假想觀中光景耳。由此下。結破前義。
△四極微假立竟。通上一破有對竟。下二破無對。
餘無對色是此類故(至)而可說為真實色法。
此類者。指上極微。假想之類。餘無對色也。假許有色。名為無對。猶如心法。又非實色。上有對色。許識變現。唯可假說。離識之外。決定非有。況無色相。為實有耶。
△二破無對色竟。通上一正舉對無對色竟。下二傍問表無表色分二。一破有表。
表無表色豈非實有(至)表示心故假名身表。
表即表顯。相可見故。無表反此。且身下。論主問定。然後別破。表色有二。一身。二語。故問身表。何為實有之性。若言下。破有宗計形為身表。謂若是形。必可分析。理非實有。長等下。釋上可分析義。謂析長作短。析大為小。乃至極微。不可得故。若言下。破正量部計動為身表。謂若以動為身表色。動非常理。滅無動義。有為即動義。動以風為因。有因不更待因而動無。無因不必待因有滅。生滅動如流。何待風有無。故云。滅若待因。應非滅故。今言因者。以顯身表是果。果必待因。因盡果生。果生因滅。故執動義。非身表色。以動滅不待因也。若言下。有宗轉計。謂有色法。非影顯色。非是形色。從心引生。能動手等。瑜伽云。有對色有三種。謂顯色。形色。表色。顯色者。謂青黃赤白。影光明闇。雲煙塵霧。及空一顯色。形色者。謂長短方圓。麤細正不正。高下色。表色者。謂取捨屈伸。行住坐臥等。既云非顯非形。即詮表色。理亦不然者。論主總破。此若下。謂動如前破。風亦非表。所計有色。於何所似。上破根非有表色也。又觸下。破塵非有表。觸者身塵也。唯無記性。不同身業通善惡性。性既不同。觸非身表。非顯香味者。謂香味塵。亦非表顯身業。類觸者。亦無記性。故身下。結成不實。然心下。結顯正義。但約心變。即異小乘。言生滅相續者。即動作相也。如手上下。如足前後。上相既生。下相即滅。前相纔滅。後相即生。故名相續。似動表心。但何假名。決非實義。
語表亦非實有(至)假名語表於理無違。
總舉語表不實。復破聲無詮表。剎那者。時極少也。仁王經云。一念中具九十剎那。一剎那中具九百生滅。以多剎那聲。集成一字。一字成名。多名成句。方有詮表。若執聲為語表者。故破云。聲性一剎那。聲無詮表故。多念成語。又非實故。外有對色。前[A45]已破者。復破色法。又非語表也。然因心下。結顯正義唯識所變。
△一有表竟。二無表。
表既實無無表寧實(至)現行思立故是假有。
以有例無。不實可知。無表色者。他處云。受所引色。以是受戒引生色故。思受戒法。願樂護善遮惡。故有善惡分限色現。[A46]但無表示。名曰無表。謂此下。釋立無表義。身語思。即三業也。以受戒時。是最勝三業。雖無表示。戒色種子自知增長。故立此名。惡現行者。即身行惡事。口出惡言。顯現色聲。容為止息。唯能發作身語之思。是無表示。必在定中。方能止息。亦名無表。通上二種俱是假名。何執為實。
世尊經中說有三業(至)唯有內識變似色生。
外人引經難問。言身業者。約所依立。身謂色身。業依身起。故名身業。言語業者。約自性立。語即業故。言意業者。依等起立。業即是思。與意相應。意等引起。名為意業。不撥為無。但言非色者。論主答上問意。謂經說三業不無。但非汝執實色。能動下。釋上三業非色義。業即是思。思即是心。以顯三業唯心。故以動身發語之思。名身語業也。審決二思。即審慮思。決定思也。與意相應。顯唯是心。作者發作語言。動者能動身手。皆是意故。說名意業。起身語下。釋立業名。是審決下。審決思。即意也。以身語處。意所遊履。又此業道。通引苦樂。具此二義。復立道名。故前七業道。亦思為自性者。通釋業道唯心。故說思為自性。前七者。即身三口四也。思即意也。身口二業。以意為體。故名自性。或身語下。釋上表色亦業道攝。以身語表。無思不發。聽思往來。故名所履。由此下。結破表無表色。非心外實有體。唯內識所變現。
△二無表竟。通上一色法竟。下二不相應行法分二。一牒執總破。
不相應行亦非實有(至)如餘假法非實有體。
不相應行亦非實有者。牒執總破。問。何名不相應行。答。得等非能緣。不與心心所相應。非質礙故。不與色相應。有生滅故。不與無為相應。故名不相應行。得非得等下。總破不相應行。體非實有。得者成就義。非得不成義。等者。等餘二十二法。此不相應行。即色心所顯。故無體相。如色心等。亦無作用。異色心等。由無體相。及無作用。故知非實。但有假名。此定下。謂彼得等。離色心等。必無實體。應知行蘊。攝不相應。決定不離色心所顯。故云許蘊攝故。又心法心所。色及無為。四中不攝。體畢竟無。餘實法者。即真如實際等。彼既不攝。是假非實。
△一牒執總破竟。下二依執別破分六。一得非得。
且彼如何知得非得(至)現在必有善種等故。
且彼下。論主問也。契經下。餘乘引經答。梵語補特伽羅。此云數取趣。謂數數造業。取善惡趣。即異生性。十無學法。即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解脫。正智。十種皆正。故名聖法。異生處染。聖法全無。羅漢出纏。煩惱永斷。經不說此至為證不成者。論主依經總破。亦說下。引經例難。顯不離色心。而有得也。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摩尼珠寶。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又云青食樹寶。黃食樹寶。赤食樹寶。白食樹寶。飲樹寶。衣樹寶。乘樹實。謂彼經中。亦說輪王成就七寶。豈即成就他身非情者。他身異色。非情異心。豈即者。謂不異色心而有得。既不異色異心。何執離心實有得耶。若謂下。餘乘轉計得等必異色心。謂於寶上有自在力。假說成就。得不在王。何難不離色心而有得義。論主徵云。於善惡法。何不許然。而執實得。若謂寶有自在力。則善業亦有自在力。何不依業假說成就。而偏執離心。實有得等。若謂七寶在現在故。而可假說寶有得義。寧知善惡離於現在。以善惡業。通三世故。亦可依善假立得名。離現實法下。釋成善惡現在必有。縱不起現行。而種子常存也。
又得於法有何勝用(至)得實無故非得亦無。
又得於法。有何勝用者。論主徵問。得於諸法。勝用何似。若言下。牒計難破。[A47]已失者。過去也。未得者。未來也。非情是無為。對有情說。以有情是有為故。能起者。即能生也。謂得若有能生勝用。應生無為。若謂無為。無有起滅。既不得起。一切非情。亦是無為。應永不起。去來二世。亦是無為。亦永不生。若謂二世俱生。以得為因。而生起者。執二無因。便為無用。言二生者。彼謂本有而生。本無而生。皆無因生。今以得為因。而計未得[A48]已失俱生者。是有因生。故彼所執二無因生。便為無用。故廣百論云。若本無而生。先無何不起。本有而生者。後有復應生。又具下。重破上俱生義。謂去來世。以得為因而俱生者。若具三性。三性現行。應頓現前。若待餘因次第生者。執俱生因。便為無用。若得下。牒餘乘轉計。謂得是諸法不失之因。由有此得。成就彼法。破云。若謂有情成就諸法。應知諸法。不離有情。若離有情。實不可得。汝等云何執離色心。有得等耶。故得於法。俱為無用者。結破得法。勝用俱無。得既實無。非得亦無矣。
然依有情可成諸法分位(至)於諸聖法未成就故。
然依下。正義總顯得與非得。皆是假名。種子業因也。自在業力也。現行業果也。此類下。釋成非得義。見所斷種。即分別惑。若斷此惑。成就聖法。由未永害。非得聖法。名異生性。
△一得非得竟。下二眾同分。
復如何知異色心等(至)分位差別假立同分。
復如何下。論主問。契經下。餘乘引經答。謂天與天同。人與人同。故知有同分。此經下。論主總破。同智言者。智即分別。言即言說。若因同分。使天言與天同。人言與人同。則草木等。應有同分。何不草言與草同。木言與木同。若由同分方起言說。亦由同分別起同分。別起同分。既云不爾。於同起說何然。若謂下。牒彼轉計。欲者。樂欲也。謂此欲與彼同。彼欲與此同。以同分為因。方起同欲。破云。理亦不然。宿習為因。起同事欲。宿習。種子也。同事欲。現行也。謂如曾見人。熏成種子。後復見人。起同現行。以曾見善熏成種子。後復見善。起同現行。人與人同。是身相似。善與善同。是心相似。應知理從熏生。勿勞別執有因也。然依有情下。結成正義假立。無別實有。
△二同分竟。下三命根。
復如何知異色心等(至)住時決定假立命根。
復如何下。論主問。契經下。餘乘引經答。識是第八見分。煖是第八相分。壽是第八種子。今舉命根。即是種子。此經下。論主總破。先[A49]已成者。前所論之理也。色法尚不離識。何執命根離識別有。又若下。喻非實義。受等心所。與心相應。容說為異。念念生滅。體應非實。心所離心。既非實有。以喻命根。離心非實。若爾下。餘乘難云。經說有三。何無別體。論主答。義別說三。如四正斷。謂第八見分名識。相分名煖。種子名壽。義雖有三。其體無別。如四正斷。未生善令速生起。[A50]已生善令其增長。未生惡令彼不生。[A51]已生惡令速除滅。義雖有四。原是一精進體。故以為喻。住無心位壽煖應無者。餘乘難。謂既許壽不離識。住無心位。應無壽煖。豈不經說識不離身者。論主釋。以契經說識不離身。是知壽煖識三。有不離義。餘乘復難云。既說識不離身。如何名無心位。論主答。彼滅轉識。名無心位。非無第八。後當廣說者。下二定文中。及第三卷。廣顯此義。此識下。結破前義。謂唯此本識。足為三界五趣受果之體。無勞別執離識之外。有實命根。然依下。結顯正義。唯是假立。住時決定者。壽數有限也。功能差別者。業力不等也。親種。即第八種子也。依此種子。假立命根。
△三命根竟。下四二無心定無想異熟。
復如何知二無心定(至)如提塘等假亦能遮。
復如何下。論主問。若無下。餘乘難詞。謂上三位。若非實體。以何法遮心心所法。不起現行。若無下。論主以無色定難彼無心定義。無心定名。世共知有。無色名定。理所未聞。又遮礙下。重破難義。顯假能遮。謂提塘假作。亦能遮水。何須實法。遮礙於心。
謂修定時於定加行(至)故此三法亦非實有。
謂修下。總釋二定立名正義。麤動心者。前六識也。不言第七者。以二定同釋。唯就無想義故。勝期願者。勝願心起。期生靜處。細微者。麤想[A52]已除故。微微心時者。是熏習[A53]已成義。故云。成極增上厭心等種。由此下。明依位假立。非實有體。伏滅麤想。種通善性。故此二定。俱名為善。無想下。別釋無想異熟立名正義。謂修定時求彼天果。熏成種子招異熟識。受天報果。依之下。釋立無想得異熟名。故此下。總結二無心定。無想異熟。三法非實。唯依色心分位假立。
△四二無心定無想異熟竟。
成唯識論俗詮卷第一
校注
[0516001] 墮疑隨【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50 冊 No. 820 成唯識論俗詮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科文分五。一釋論題。
成唯識論者。由論能詮。成立唯識。故名成唯識論。梵語毗若底(云識)麾怛喇多(云唯)悉底(云成)。奢薩怛羅(云論)。應翻識唯成論。譯為成唯識論者。緣方詞倒順。能所先後。故唐梵次序不同也。今順梵文。先解識字。葢識名義有殊。名有九。義有五。名有九者。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賴耶識。九淨識。義有五者。一自相。二所變。三相應。四分位。五實性。於九名中。各具五義。若約同門自相。不可分別。若約異門共相。名義各有差殊。總不離識。故立識名。次釋唯字有三。一揀持義。謂揀去徧計所執我法。持取依他圓成二性。二決定義。謂決無離心之境。定有內識之心。三顯勝義。謂但彰心王之勝。以該心所之劣。具此三義。故有唯名。次合釋唯識者。唯謂揀詞。遮無外境。識謂了別。詮有內心。以顯境空心有。故合名唯識。問。唯識以何為體。答體有二。一所觀。二能觀。所觀體者。總取五位一百法為體。以通觀有為無為法故。用識性相合為唯識體故。能觀體者。總取心心所為體。心所與識。常相應故。若約唯識觀中。即取了境慧為體。於所觀境。觀察勝故。又作釋云。唯以遮無為用。識以詮有為體。攝用歸體。唯即識。持業釋也。又明唯識差別。有十種義。一者遣虛存實義。謂遣除虗妄。存留實有。遣虗曰唯。存實曰識。名實唯識。二者捨濫留純義。謂捨離相濫。存留純一。捨濫曰唯。留純曰識。名純唯識。三者攝末歸本義。謂攝相見分。歸自證分體。名本唯識。四者隱劣顯勝義。謂心王體勝。心所用劣。王所雖俱。隱劣顯勝。名勝唯識。五者遣相證性義。謂遣事相用。證理性體。名性唯識。六者境義。謂能觀所觀心境一故。名境唯識。七者教義。謂能詮教體。說唯識義。名教唯識。八者理義。謂道理唯識。名理唯識。九者行義。謂觀行唯識。名行唯識。十者果義。謂智果唯識。名果唯識。如上十義。皆不離識。[A24]已釋唯識二字竟。今當釋成字。成者安立之義。樞要云。安教立理。名之為成。問。成立唯識。有何義利。答。我佛法中。以心為宗。因凡夫外道背覺合塵。馳流生死。菩薩憫之。故造此論。成立唯識。令歸本源。解脫生死。所以成立。有大義利。問。以何方便。得歸本源。答。有五觀門。令自觀心。得本源故。五觀門者。即前十義中。遣虗存實為初觀。捨濫留純為二觀。攝末歸本為三觀。隱劣顯勝為四觀。遣相證性為五觀也。次釋論字。賓主較言。決擇性相。激揚宗極。藻義收歸。垂範後昆。名之為論。問。論題四字。何字能所。答。論字唯能。唯識唯所。成字能所雙通。問。當作何釋。答。若成目能成。成屬論字。唯識之成論。或能成唯識之論。依主釋也。或論體上有能成之用。以用[1]墮體。成即是論。持業釋也。若成目所成。成屬唯識。唯識即成。或所成即唯識。亦持業釋也。問。論既唯能。唯識唯所。則論有本論末論。何論為能。答。本末皆能。若本論為能成。佛經唯識為所成。若末論為能成。本論唯識為所成也。問。此論以何為宗。答。以識為宗。謂識定有而非空。境決無而非有。故以識為宗。以何為體。答。能詮所詮文義為體。問。論有宗論釋論。此論是何。答。此宗論也。以正憑諸經。橫該大藏。明唯識理。故為宗論。不單解釋別一部經。故非釋論。問。教有三藏。一素怛囕經藏。二毗奈耶律藏。三阿毗達麼論藏。此於何攝。答此當第三對法藏攝。問。教說一乘。或說三乘。謂菩薩。聲聞。緣覺。或說五乘。加人與天。此屬何乘。答。正是一乘。三中菩薩乘。五中第一故。
△一釋論題竟。下二釋造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