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義蘊卷第五
[1]依者於義俱第七囀聲者就第七依聲之中復有於依兩義今論言依者取其於義謂於語上立為因故恐濫依義故此簡之。
三種十因者各有善染無記也。
然實二性者因無記佛善也故唯二性。
但以三相至同所依故者謂小乘但許三相及得隨所依法通三性不許名隨聲故為例也。
不可言相是共有因等者彼救云相等通諸法是共有因故隨所依通三性名[A1]但依聲非共有故不通三性言大乘共有因義皆通故者大乘名亦依光明妙香味等故是共有因與三相得等義皆通故所以例同於相通三性也。
依體立義者以語體為依所以能詮義為隨說因語不異能詮也。
有以能受為因所受為果者待心先求而物後應也多以所受為因所受為果者待足往來待手持物也多以所受為因能受為果者如境先至而後受生也不問同異至名為自果者同性謂名言種異性謂業種問業種因果異性何名相稱答善業招善趣惡業感三塗亦名相稱也。
且淨因中至為遠因者謂淨因中有本有無漏種由善友聞教等潤後生無漏能證涅槃即以本有種望無漏能證之智為遠因不望涅槃也瑜伽論說安住種姓補特伽羅種姓具足能為上首證有無餘二涅槃界彼望清淨為牽引因恐人不解此文故疏言勿見等。
然此二及至除無間等者謂前六識引無漏時必非無記定善性故無記六根亦不能發無漏六識若七八前念及為意根雖是無記能引發無漏識也。
根中至色根意根者若果是無記色根為因必非無漏意根可爾第八果無記第七為根許無漏故餘識不爾故應分別。
大論第五至善染為因等者他會相違也彼論約種子與本識同性言無記所生現行不隨本識故通善染由此說無記與善染為因此論約種隨現故言同類也。
以性論之則狹者此因唯有等流種子無異熟因下不說得異熟果也。
六相違中唯此勝故者六相違者瑜伽三十八說一言說相違二道理相違三生起相違四同處相違五怨敵相違六障治相違此如燈釋彼論唯依第三生起相違以明障礙依處也。
大乘滅相至法滅為因者如秋霜既降草木變青為黃霜非青滅之因青滅是無霜體是有不可以有作無因故但與黃生以為因也青黃相違霜等為因相違之因依士釋也然以理准由霜雪故能令青滅與彼青滅為因竟有何失若爾如何以有為無因耶答言有法不得與無法為因者約彼非相違法今相違與彼相翻故得為無因滅不待因亦准此釋若不爾者何名相違故瑜伽論云此順違因於四處轉順謂令法生住成得違即令法不生不住不成不得彼既許爾此何不然由此疏云與後後法為生因者且約有法非盡理也又解由霜雪故能令青滅但是霜等與青相違不與青滅相違故說與生法為因亦是相違即因然准上來依處及因並持業釋何故此相違因獨依士耶若准後解不違前例應審詳之。
答依增上至生起引發等者問牽引生起多業種故理即不違其引發因下不說得異熟果亦隨順處唯得等流此中如何說依增上攝引發耶答引發因中亦說現引現及得無為此皆增上緣攝也問彼論意說十二支設得無為雖是增上非是有支何以為證答如有支中無明望善不善業及愛望取等既是同類相引亦是引發因攝故知彼問答無違。
又理准至有業種等者謂前問中不問牽引唯問生起以牽引因下文自言習氣依處得異熟果故此不問今以理准未潤習氣既許有[A2]已潤之中何無業種又菩薩地至此文是者此應云菩薩地中但言牽引生起種子是能生因誰謂彼言生起唯是因緣而非增上耶疏云如此文是者即次前所引瑜伽第十云依增上緣所攝牽引生起等是也又言如此文是者謂指此論上下釋生起等因皆言內外種及業種等故知菩薩地言生起者不唯因緣也問何故此中唯說言生起不說牽引因耶答此既言菩薩地等即應尋伺地又彼無牽引故此不說也或有疏云准謂彼言者准字悞也。
定異因至等流果者問何以除等流答此說種子為能生除彼現生種及外麥等令除也。
或亦取引發中至能生因攝等者此言引發意兼定異此二因中現行熏種子既是因緣亦是二因之中能生因攝以彼現行熏於種故雖同事等義與此不同既合前因略而不說言下有二釋者下雖二釋意取後解或親辨果亦立種名是因緣故。
問何以至現種俱盡者由菩薩地但言牽引種生起種子故不攝現行因緣有尋等地[A3]但說生起因不言生起種故六因中現種是因緣者皆名生起寬狹不均故今為問答意可量。
作惡不即受等者此說業者果遠牽引亦爾雖有因緣種以去果遠故業顯名言隱由此尋伺地不說牽引為能生因以彼業為牽引故。
其餘領受及至二緣義故者今准根依處中意根及真見隨順依處等亦有等無間緣此中但說領受等三不說餘者以隨順等處雖有無間而無所緣緣故略不說以論說言中二緣故若約法士用即作用士用依處亦有無間緣。
謂除觀待至皆增上者以三因中有等無間所緣緣故除少分餘皆增上即顯隨說相違因令入增上也此約不至緣體解者論中言雖方便內具後三緣等此約不雜亂增上若約雜亂增上者即應但說方便攝一增上也以餘三緣亦增上故。
若不爾至是增上等者不約此不雜亂增上緣解者即能生因亦是增上既不說能生是增上即是約不亂體說故知方便因內具攝三緣由增上多故偏說也。
此中即至同小乘者化地部說善不為三有因感人天者但是輕微不善也以體是漏故古道生法師論同此故云善不受報耳。
唯此一至皆是假說者唯取似先業因果相稱者唯此一法名假等流即顯忍恚得好醜報亦然因果亦相似故問若爾何有善惡之報不相似者答如一[1]言瞋謗長劫受苦小時精苦樂果多此等因果殊越不可假名等流也又解唯殺命一法令他命短自命亦短以極相似雖是異熟假名等流自餘因果亦有一似者並不同此故故言非餘皆是也前解為勝。
瑜伽等至相似故通論者彼據因果前後相似故通取殺命等為等流也。
三離繫果至善無為法者謂虗空等雖是無為是無記故以善言簡不動想受有永有暫暫伏惑得者非離繫果真如亦然有云真如設未斷惑亦名離繫自性離繫故此解不然違此論文要現起道斷結得故若所知至定障亦是者定障謂定下劣受此所知障収對法論云由受想故得二無為故離繫。
得俱生至不生之果者士用果中有此四種言俱生者如大造色作意驚心言無間者如心心所前念引後言隔越者如疏所說占卜並稼穡等言不生者謂無為法此四種果多約法士用也。
餘二依至一切有漏者謂攝受之中前三唯以心心所為果故無異熟其作用士用二依處約法而說通得一切色心等果准此亦得異熟此兼前五合有七處疏言六者誤也或據異熟因疎唯取作用故唯六處。
領受處至不得士用者如脛待足者脛待於足雖是士夫所待之脛非士用果以所成辦方果故問此中應言士用依處亦有不得士用果何故言領受處耶答疏下文中士用依處無不得士用果者故不可言士用處也前文此師說士用於五依處得謂領受等故此只可於領受等處說也以領受處有士夫不得士用果。
不言習氣至無此因也者上不言字流至下餘依處中。
此中若至餘是增上者謂現引現是同類者亦等流果此增上緣也。
但無不生之士用者不生者即無為法小乘許得士用果大乘不然要有能生所生方名土用也。
不同小至五果之果因者薩婆多無為雖是能作因而非五果之因雖是離繫果而非六因之果今大乘無為雖無取與然是不相違因而能得增上果以不礙佗故。
即隨說至等亦然者此說不相亂增上果即隨說因全觀待中唯除士用果餘得增上果相違因亦全取之故言等也。
雖亦是至相違因攝者謂諸無漏種雖四緣中是增上緣十因中是不相違因攝能於生現分別即是能障以現分別是有漏故或應言相違因攝不字誤來若緣虗空至空等相種者問虗空無體第六緣之獨影從見故知但有見分種子何故疏說能熏生彼相分種耶答疏中不言離見之外別有虗空相分種子雖獨影境以相與見同熏一種故言相種於理何違六望七等准此應知者第六緣七五熏成相見種如次是彼見自證分之所緣緣例餘應爾故論不言。
說自證分至但有後失者今說受自證分與餘見分同緣受見即無不同所緣過以愛見分不與餘見同緣於受便違下論勿見分境不同質故此為後失也又解云既許自證緣[2]受見分即無心等見分自緣之過受之見分既不緣受見仍有不同所緣之失雖有二解後釋為正。
何故至分為二義者心王變實而為本質心所所變既不生現不託心王所變其所變之種故無質也。
今依可爾至非要爾也者今依觸等五數託心王所變種為質理即可爾若令諸心心所定有本質即非要爾也心王不託心所相故。
若約踈所緣緣亦非者相與餘二分不但不得為親所緣緣設約踈所緣緣理亦非有何所以者謂踈所緣緣必須帶起似質之相今設以相分為質見分為相說此相分與自證等為所緣者而見分影與相分質不相似故故亦不成疎所緣緣言或可說得等者且約見由相生說得為緣實非也見非相影故不別變相故。
又或能緣彼相分故等者此有二義一約自證能緣相二約相應互緣相皆須變影緣。
若自至自證分何別等者若見分緣見分其能緣之見與自證分何別若見不緣見便違上文勿見分境不同質故。
此義雖勝者見同緣質故難知者同全自緣故。
如前所至所得影說者未成佛位先來緣者名前得如自證緣相第四緣前二見分緣後二此皆成佛方緣故言新得皆變相緣也。
對法論說至餘趣處受等者謂如欲界畜生中業更遇增盛惡緣便於地獄中受若遇善緣可人中受此即不定業中報不定也問此言轉餘趣處受者為定總報為別報耶答一云通總別報以不定報中通總別故一云唯別報何以知者雜集論說如欲界中餘趣圓滿善不善業遇緣轉得餘趣異熟彼但言滿更既不言引業故知唯別報也此解為正。
不同小乘具十隨轉者俱舍第六云一切所有心相應法靜慮無漏二種律儀彼法及心之生等相如是皆謂心隨轉法今釋彼云心相應法者謂諸心所法也靜慮無漏二種律儀者謂定道戒此即色也彼心所色及心之上所有生等四相如是等法皆是與心同時而轉故名心隨轉法也問如何此法名心隨轉彼論解云由時等果等善等故說此法名心隨轉言由時者謂此與心同於四相為同墮一世由果者謂此與心同一類異熟及一等流由善等者謂此與心同善不善無記性故由此十因名心隨轉所言十者謂時有五果有二善等有三總合此十名心隨轉大乘過未四相皆非實有不招當果故言不同小乘也有詮有遮者詮謂有業種子遮者簡其曾現為[1]與部等。
二者取名色至得心外法者問何故前言相中通取無為以為本質此名色內唯取親緣答相見通於處界可攝無為名色但據蘊明故唯親相。
又變無為至亦名所攝者問四蘊名名無為之相何蘊攝答現行相分行蘊所收法同分攝相分種子隨能變心通四蘊攝無別種故。
謂愛樂執取緣取者此釋本末異熟雖非染汙亦得取名謂由愛樂彼本末異熟或執或緣皆名為取又解由第七愛本異熟故執由第六愛樂於末異熟故執並名為取以愛着故。
業之眷屬亦立業名者問為一切五蘊皆業眷屬為不爾耶答唯取能助有漏善惡業能招總別報者方是眷屬即簡一切無漏五蘊為淨無記五蘊也色中取所發善惡身語為律儀不律儀色餘四蘊中唯取有漏善惡所餘非也問染第七識為是業眷屬不答善惡二業唯第六識第七既非同聚無力相助非眷屬攝有義亦名眷屬由此為依意識生故此雖別聚必同時故既能助業何非眷屬前解為勝若許為依及同時故即名眷屬五根第八為例應然。
餘識別報至一切法盡者第八五數並相分名總報品餘七識中三性諸法皆別報品善染二性雖非別報別報類故既非總品皆入別中故此總別二品攝一切法盡。
唯簡異熟以極狹故者若本中唯取第八心王末中唯取六識一分業所感者不言總別報品故前解極狹。
本末若為異熟解等者此會相違也若言前八取中皆具能生所生二義者初解本末既唯異熟便非能熏能熏既無種亦非有如何得有能所生義故疏解云取為所取等者此說由六七識等取彼本末異熟以為所取即相分中熏識種子故具二義。
即名言種由取二而生者由取本末而熏成名言種故言取二而生此本末種設由染淨心等之所熏發亦定無記相分隨質唯無記故餘義可准。
此當來世至三世等可知者雖有二種三世今論正顯生死三世也何以知者前外難云由何有情生死相續不約分位又下論說前異熟果受用盡時復別能招餘異熟果由此生死輪轉故知定取生死三世疏云可知是此意也。
增上更至等流性故者此釋論中等流增上二非別體俱言易感非謂一切根發識此即增上非等流故由此前說雖前三緣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餘問[A5]但是異熟亦必增上何獨云等流耶答雖實所由增上果多分易招故異熟中略而不說以異性故問如五根發識七生六八此雖增上何必同性答此中且約與等流同體者說亦不相違疏第二解別配等流性同增上易感即無過失於理為勝。
若依無漏至唯無漏善者問若凡夫依如來名等熏種豈無漏善耶答以無漏善名無漏善其實即是有漏顯境所攝然今此說依無漏名熏唯無漏善者此但約菩薩後得所熏種也問前言名從聲本說為無記菩薩之聲既唯有漏名從聲本應非無漏佛不熏種非此所論何故此云依無漏名熏種無漏又前疏云若依外者名表義名何故此云名在內答前約五法中名體是有漏從本無記後約名隨無漏心變故言無漏前約聞他外名此約諸聲為內故不違也。
非此二至可名取者我執名言雖亦熏種但名二種熏習未名二[2]取習氣有別能取取此二故而熏成種方名二[3]取習氣又執我我所及緣名境而熏成種即是二取習氣今言非此二種體自能熏者約所執之我及名等境不自能熏要由見分方熏種故今此准前二應有[4]取熏取但以論中不言彼[5]取故此不述。
俱等餘文義如前釋者問前相見色等皆是名言種子是業所感故言俱謂業種二取種俱是疎親緣互相助義今取我執種為二取既非業感即不相助何以得如前答我執所熏相質同種親生當果由業助力方始能生故義如前不相違也。
此應第二方解其惑者此中以惑苦名取頌先言業第二方解惑也有云據潤生次潤生次惑居業後理未可。
緣起經至有覆無記者此證欲界發善行無明通有覆也若由欲愛等者明發業惑此愛及取下兼明潤生惑由信伏故皆有覆攝問其相云何答謂如人愛知足天愛欲生彼便有無明發此福行由於教等起深信心生决定想攝伏諸惑令成有覆問彼文但言欲愛等云何以此證無明耶答由不了彼善趣等苦而生愛染故定有癡若有說言欲界有覆無記於發諸行無勝功能者以此為證令知有覆亦能發行。
緣起經至十一殊勝者一所緣勝遍緣染淨故二行相勝三因緣勝四等起勝五轉易勝六邪行勝七相狀勝八作業勝九障礙勝十隨轉勝十一對治勝。
此有十至六無知者且約十九者大論第九云一於前際無知二於後際無知三於前後際無知四於內無知五於外無知六於內外無知七於業無知八於異熟無知九於業異熟無知十於佛無知十一於法無知十二於僧無知十三於苦無知十四於集無知十五於滅無知十六於道無知十七於因無知十八於因所生諸行無知十九於觸處如實通達無知七無知者一者世俗愚二事愚三於轉愚四最勝愚五真實愚六染淨愚七增上慢愚五無知者一義愚二見愚三放逸愚四真實義愚五增上慢愚此等名義思之可知六無知撿未獲。
又唯發業通不善無記者正發無明既唯見斷即欲界中正無明支唯能發三種行唯不善攝第六卷云欲界分別煩惱唯不善上二界者即唯無記亦能正發如生二定[A6]已上皆用上無明發行故問欲界有覆無明定俱生為能正發後報行不答緣起云若由欲愛造諸福行彼信為依乃造斯行我施設為有覆無記言造諸福行理兼正助故知欲界有覆亦能正發准文取義即欲界外法異生有發諸行能發無明皆唯不善若內法異生放逸者設發福行通二性若不放逸者即唯有覆此說現行相應無明有說不放逸者唯以不共無明種發行即不善也問如何福行不善無明為能發耶答為遠因故若求福業欣生人天能發無明即不善攝若求生淨土及見佛等能發無明即是無記與所發行必不同時彼唯善故問准下論正義然無明支正發行者唯見所斷云何此說俱生亦能正發行耶答下論約外法異生等正發無明唯是分別今依緣起據內法說亦不相違或緣起約修福行多故言造諸福行亦不相違前解為正。
然發福至三無明別者此中三字連上續之非無明支許有三別對法論云由異熟愚發非福行由真實義愚發福不動行故知無明但唯有二。
文云又即至之所隨逐等者今言此識謂本識種言隨逐者由識為緣引當名色故云隨逐乃至受隨逐觸為例亦然問今言此識為取今識之種為取當識之種答種雖現世實是當來識種[1]名今識種與當名色即無緣義云何隨逐問但言此識何知即是第八識耶答若緣識種即入名中何得更言名色隨逐有云識持名色等種名為隨逐由此證知是第八者其理不然乃至觸支亦言當受之所隨逐豈觸支持受種耶。
胎藏苦者有云五果種子名苦在第八識中義同胎者此理不然彼論說識等五名苦胎藏即生老死二正名為苦識等五種能生於彼因故名苦胎藏由此疏引證是種子。
乃至說受至皆准此知者大論第十云受有二種名為雜分一謂後法以觸為緣因受二謂現法與愛為緣果受者此二受中前種後現皆准此知或約當生或現生老故說通現實唯種也。
此論下至通取三性者准此下文總攝五因但有與餘四支相雜之義不言通三性今疏結云通取三性為體者此有二解一云引下五因但證雜義通取三性兼結前文不證下文許通三性二云准下三性分別門七分位中亦起善染故通三性疏云此論下者雙顯二文前明支雜故說總攝五因後明性雜云通取三性二釋俱得前解為本。
我語取者謂欲隨說分別作受士夫之相因言執或因起言名我語取即我見也。
若能等者能取謂緣四起貪等所取即欲等四境所為即合二為體為彼四境起如伽抄中更有異釋。
又解即依緣字起字等疏中又字誤應云此解也但是斷前依字釋名非是別解煩惱縛為緣諸趣生[2]死即依緣字起字也。
又眾緣過去而不捨者彼論云眾緣過去而不捨離依自相續而得生起故名緣起此意釋緣者生死流轉不斷絕義彼論既云眾緣過去相續生起今此所明緣起之義正與彼同問此解與前所說依託眾緣速謝滅等復有何別答約剎那速謝可通一切有為之法此約長時生死相續唯據有情故與彼差。
又於過去世覺緣性等者由於過去覺悟因緣法性今起言說展轉相續故名緣起。
變礙有二者一手等所觸變壞義二方處差別種種相義彼論意者前必代謝是變義復有山河是礙義起邪行故令心顛倒等者問行有三種如福非福不動豈得名邪答有漏之行因無明發皆是流轉故並名邪或此中約非福說問識支第八何名顛倒名色之位既在識後何名結生答此隨小乘非第八也有起愛恚初生染識名為識支故云顛倒羯邏藍色名色所收名色最初有故故說名色結生相續。
二受用境者謂觸受二也。
前六支內身緣等者前之六支未顯前境但為內緣後六現行多取外境分為二問觸受二種俱能領境何理不同答觸但令彼根等和合未能領境定屬於[A7]已受領納勝故分內外。
滅緣起增白法者謂樂出世者作緣生觀滅此有漏緣起而增無漏白法遂作四十四智七十七智等觀如餘抄辨後之二緣如前可悉。
答依諦先後者染淨之中苦先集後老死生為苦有取愛為集五果為苦行無明為集前觀苦故逆觀之二世因果者前十過去後二現在或前十現在後二未來此約生報業說若後報業即三世因果也。
一緣中癡等者緣三有境於中起癡名緣中癡由此於境不能了達令諸眾生多起疑惑。
以不見知故而今相續不斷者死位之中六識不行故不見前從此死見後有續生故言不斷即顯老死更有果也。
又無知至起對治想者由厭患三惡道及下界苦麤障遂修福行不動行此行有漏實非對治苦麤等障便生對治之想此由無明不了達故造福行等。
若爾即至發非福者無色界中實無壞若不應以無色難但以上二界俱無非福故相從為文也此意難云若以壞苦名世俗者色界既非世俗者應當無壞苦若亦迷於色界壞苦亦應言迷世俗苦故發不動行豈唯發非福耶。
然後支至前支修後支等者此言修者即斷除義非謂欲斷無明而先除老死[A8]但為除老死而斷無明故法華云無明滅即行滅問受望於愛如何斷後而修於前答為欲斷愛先不受境亦是為斷後修前支也受通二種此有二者瑜伽論第十有二種受名為雜分一謂後法以觸為緣因受二謂現法與受為緣果受彼云後法者後世界之種子故言因受言現法者謂現世生老位之受此即現行是過去是果也問受通種現說為雜分識等餘四其理亦然何不說通因果耶答受緣於愛愛既必現故受通現為緣識等四支唯種為緣理即無妨故不名雜。
[1]五無明唯取前四者取前四住中發業無明問若取正發業者唯應初一何得言四答既通取四理兼正助不唯取正故不相違。
對法至有二種愚等者初由迷內異熟果起名異熟愚發非福行由迷四聖諦理於彼起愚名真實義愚不了人天等苦造福不動行。
由此道理既所有業等者說別報業不名行支即名順現受業亦非行體。
不爾別報有相例失者此以報例業云若能感別報之行既是行支所感別報之果應名引果。
若不爾者至應非行感者若唯別報行不名行支即應唯別名色應非行感既名行感故別報行可名行支非正行支也名色支中第八心心所名總餘名為別雖餘支中亦通總別名色最寬故偏舉也。
不爾即有如前理妨者如前業果相例之妨也。
所以除者別報既非正行故論除之順現別助皆非行也。
即識支至是總報體者名色等取八俱作意想思意處中取前念第八餘可知。
此中妨難至如出體中者此不指次前出所引體處但說前十門中出五果體處也。
約當生位各為所生者有疏本云名為能生者能字錯也若二種受俱是能生何名一分。
其體至有引生別者五果種子生現之時與未生時其體是一約位別故說為生引今據生現之位故說生引同時此說所生與所引同時謂生死位識等五現名為所生識等五種名為所引未被潤位生引不俱既被潤[A9]已生現行時種現必俱故同時也。
由迷內至造三種行者二苦即世俗勝義也問瑜伽第十云由不了世俗苦故起非福行由不了勝義苦故起福不動行對法第七云二種愚一者異熟義愚二真實義愚由後發福不動由初發非福准此兩文即應異熟愚不了世俗苦唯發非福行真實義愚不了勝義苦發福不動行今此論異熟果愚與對法名目既同何故此言迷異熟無明不知二苦後復言隨其所應造三種行耶答此中異熟果愚由與外果相對但是迷三界苦果者並名迷內異熟果愚由此通迷二苦通發三行對法唯據迷三惡道一向不信俱造諸惡行者名異熟愚若迷四聖諦境於人天苦不如實知而造善業者名真實義愚此合為一彼開為二愚名雖同義有別也。
不爾至未能生果者若不言異熟即名言種自能生後種及現果今此意說若不因無明發行勢力即名言種無力未能生當來異熟果也。
緣起亦云有下種生等者在胎有五位初一名下種生餘四名漸增生出胎位中初嬰姟位名出胎生童子小年位名漸長生盛根位能受用諸境等名成長生。
有六種死者隨業勢力死者名究竟橫夭折者名不究竟將死正死名自相死究竟不究竟死中各有多類相狀不同名分位差別相第六死者老[A10]已壽盡方死名時未老而死名非時問此與究竟不究竟死何別耶答究竟死者不妨未老以業盡故不究竟死不度[A11]已老業未盡故時死必究竟究竟不必時非時不究竟可准知。
五十六至引因依處等者能引所引俱名引因此據現生位中現行名色六處能起無明發行招當五種故說名色六處為因依引因屬後果六處屬前因不是當十二支中為依處也六觸受者六識相應也能生愛取有故為生因依問受緣於愛何緣觸耶答唯無明觸所生之受為緣生愛故兼觸也。
依染因說支故者問善業並五果生老死非染何故此說依染立支答諸支並[A12]已無明為因故十二支名流轉染污作意非染汙故非[1]染因問既曰不如理作意即是染污何故非支答作意由與無明等俱故說為染不同無明自性是染問不如理作意者既必與染惑俱何故不以餘惑為無明因答餘惑皆以無明為本具十一殊勝不可餘惑與本為因問若以末故非本之因者諸法皆以賴耶為本無明與行應非識因答若據持種為依即以第八為本若約染汙流轉即以無明為本此十二支既皆雜染故識支等亦以無明為因。
問老死至憂悲苦惱等者問憂悲苦惱為是誰耶答謂死者憂悲之時諸識尚苦乃至問是死因何名死果若屬生者與死[2]全乖既在他身如何為果答有二解一云死者憂悲可為老及將死之果非正死之果也一云[3]生者憂悲非謂死者既因死起即是果收何論自憂悲此解為勝何以然者既云老死之果即合正死為因若自憂悲何成死果又經曰死別離時愚人貪着發聲啼哭等此多着[4]感所起非是死者能然意根相對名憂者問[A13]已說心愁名憂何故更言意根相對答前是正解此對根明亦非爽理。
由惑生惑業等者俱舍頌文也十二支中無明愛取二是惑也行全有支一分是業也五果生死全有支一分名苦事也此中由惑生惑者愛緣取也由惑生業者無明發行取緣有也從業生於事者行緣識有緣生是也從事事生者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愛生緣老死是也從事惑生者受緣於愛是也影顯如疏可知。
為顯離老得有死故者為有不老而死者也此即闕定義也問亦離老得有生[5]何不附生立老耶答老者衰異死者離滅以相順故附死立支生位未衰不依生立。
九十三至為識所依者此[A14]但有名色與識相依之義五蘊具故即名名色非是十二支中名支色也何以然者此中名色是業所招彼名與色異界繫故何容一業招異界身瑜伽說十二支一切一分上二界有者但其名即成一分何要色種若據種說即上二界全分有支何名一分故疏別會依有色身於理為勝又彼至亦得為名者問彼界雖有定現行何言種子答約定有說現行不定故此解且據汎名色說非此相應定色種子非業感故。
雖求善趣而違果生等者如外道等殺害淫祠求欲生天地獄果生此不緣愛問生惡趣等既闕受緣如何有取答愛種生取於理無違又設無愛受為取緣亦有何失前解為正支既闕少隔越為緣未其可然愛不遍既非正解不勞和會。
希求至亦不緣愛者謂實同輩自謂極果不希後有名求無有並前惡趣故云二果不緣愛也。
生惡趣者至亦有愛故者問為[A15]已生起愛為未生耶答有二解一云[6][A16]已生於彼色為苦具雖[7]無愛生而於現我起愛着故若爾既說[A17]已生即非潤生之愛何名愛支答但據愛有遍義不得[8]惑支非要正潤之時遍惡趣也一云將生起愛此准疏釋不愛當生於現身境亦起愛故問既不愛意生即惡趣無愛云何言遍答雖非惡趣之愛但許有愛潤惡趣生即得言遍又雖不愛當生之境非是當生處愛以愛必緣當生受故受既屬彼愛亦隨之故愛言遍。
六邪行勝者起邪見者癡增上故妄計解脫非道為道等名增益行撥無因果無施與等名損減行八作業勝者謂染汙法為流轉無漏法名寂止九障礙勝者謂善根等名勝法三慧等名廣法。
諸論說四愛為集諦者一現有謂於現果身起貪二後有愛謂於當果身起貪三喜貪俱行愛謂於[A18]已得六塵起貪四彼彼希求愛謂於未得六塵起貪。
又言無明至作等起緣者彼經意說離欲界者即色無色也或色界類者即色界近分定也能生緣起者即彼二界行支也作等欲緣者謂欲界無明與彼上二界行為等起緣也問無色界行自有色界無明為緣何得以欲界無明作等起耶答自有一類異生得色界定不起煩惱漸得無色界定者色界既無現行無明故以欲界無明作等起因問既障四禪諸定如何以欲界無明為緣答由初定前加行期心欲生無色漸得彼定故無色界行亦得以欲界無明為緣。
又言如是至不動行緣等者由無明故所起非理作意謂此作意不了上界之苦而求生彼故云非理即此作意由無明起故說為果或同時或異時果俱得為伴共發彼行問無明發行伴耶答若無作意不欲生於彼雖有無明不修彼定故要伴也。
論如下無明發上地行等者謂入初定伏下地惑而生初禪者必以欲界無明而發彼行若生二禪[A19]已上者理即不定若起初禪惑即以初禪無明而發彼行其有雖得初定不起彼惑而修二禪[A20]已上定亦以欲界無明為緣上地無明猶未起故如生無想天者得以欲界邪見俱無明而發彼行設以上無明發於理無違。
要入彼根本至應非行支者此下外解初入根本定既未起上無明故根本行支亦用下無明發。
若俱時至於理無違者前種子受是正受支俱時現行受非正支也非種子故上愛俱時必染汙故非正受攝或有解云正受支通種現言五果即種子為愛緣即通現由此瑜伽說受支名雜即因果雜也前解為正瑜伽不說因果俱正受故。
答業在引因造作名行等者意說三業俱造作故總名一行故不開之被愛取潤轉名為有者雖有行及五果種子被潤俱能有果故同一有[1]品不開之。
但言三際至非謂三世者問三際三世意有何別答要隔生死方名為世際即不然且如前七為初際愛取有為中際此之二際許同一世又如後報業現世造業愛取生等俱在未來雖屬兩身仍名一世際則分二中後別故。
取中雖至非轉愛等者以彼所增之愛而為取支非是轉彼未增[2]愛體而為取也故無交雜問增與未增說為無雜潤與未潤理亦應然何故論言餘是雜相答彼所潤者即前種子故名為雜然取與愛現行各別為例不齊况取支中兼餘惑等問取支既有無明何不與彼相雜答雖有無明然非發行者也。
謂觀至為苦麤障等者此意說觀苦麤障等能觀行相正為對治以下支為境界故觀上靜妙離雖有能觀行相但是行支非正能治非厭下故此行由下無明發正為能治支問厭下等觀但是慧數何名行支答此與思[A21]但隣近名行支能造作是正行支問思與慧俱行為能治觸受亦慧俱何非能治答思能造作性又是善復是現行能招果故正是行支由上思俱可名能治雖有觸受然非二支以彼二支性是無記必是種子故彼二支非能治也此中據伏名治。
又不放逸至解脫為依者問不放逸造別報非福行即以三種無明為緣既有現行無明何故造總報福不動即言正法作意之所引發不用三種無明為緣答豈以有三無明即令造福不動亦用現行為緣若爾緣起下云諸聖有學亦以三無明為緣發別報非福行豈得令彼發總報耶故知但由有不共無用種子令彼不了福不動果遠起正法作意發福等行於理無違解脫為依者以求解脫心為依也或勝解數名為解脫。
是故彼至真實義愚生者對法既云未見諦者雖起善等由彼隨眠是故彼內法不放逸者彼福不動業而說因於此真實義愚種子生也真實義愚即不共無明故。
雜修靜慮資下故業等者若薩婆多初後各一剎那無漏定中間一剎那有漏定為雜修若大乘初後有漏中一剎那無漏名為雜修問小大二乘各何異耶答小乘既無業種故以初後無漏資其有漏令感淨居彼有漏果故資有漏為因也大乘既有下天故業種子必藉無漏勝力力資故以[1]有漏助於[2]無漏資感故業令有功能既不招新故大小別問無漏之法能破有漏如何無漏資故業耶答彼由無漏勝定願力能令故業感生彼天即名為資非如水土及愛取等親能資潤亦非如食長養根大故不相違變易生死資其故業生自在宮與此相似。
[3]又此中至見道斷故者此中前後師皆說正發無明見斷異熟愚既正發業故非修斷。
彼人復至迷前七苦者彼人意云對法說異熟愚發非福行真實義愚發福不動瑜伽復次云迷世俗苦起非福迷勝義苦發福不動故知異熟愚即是迷世俗苦者真實義愚即是迷勝義苦者對法論說前七苦是世俗第八苦是勝義由此准知異熟愚迷前七苦真實義愚迷第八苦彼師總結意云前七多是事苦異熟愚唯迷於事故是修斷以第八苦多是理苦真實義愚唯迷諦理故是見斷若爾此師應正答顯過如疏八苦者一生二老三病四死五怨憎會六愛別離七求不得八略攝一切五取蘊苦。
不爾者至是壞苦等者彼師以異熟愚迷世俗苦發非福行真實義愚迷勝義苦發福不動行三苦中苦苦壞苦名世俗行苦名勝義今難之云若異熟愚迷前七苦七苦中六七既是壞苦即應非福行招色界色界必無非福行果豈彼無壞苦耶故知不可言以二愚配三八苦問三苦八苦相攝云何答准對法論八若之中前五攝苦苦次二攝壞苦後一攝行苦問下論以十二支攝三苦生通三苦老死除壞何故對法生老死唯苦苦耶答對法以三八相攝據行相增故苦苦攝於五苦此論據實道理故兼通三苦老死通三。
若助發助潤起現無失者何以知耶緣起下云內法異生不放逸者及聖有學者三無明為緣引非福行我不說為無明緣行准此有現助發無違不還未至臨終先所未伏之惑何理不起故知此二起現無失無漏第六至非因等起者此無漏六七雖與煩惱間生不名為雜性相違故有漏善業雖與煩惱不順然由無明之所等起故成有漏可有雜義無覆無記雖非煩惱為因等起然與煩惱性相順故亦名為雜六七無漏既非等起又不相順故不名雜問第七無漏可與煩惱間生此中何故兼言第六答據疎遠說亦有間義五識不然無漏五識非佛無故。
此解違下唯修斷文者次下文說依離斷說有漏善無覆無記唯修所斷今依此後解即心王遍行等自性非染既與見惑相應亦名見斷即違下說無記唯修斷文問前第二解云與煩惱間起名雜善無記等亦與見惑間起亦應不修斷何故疏云前二說善答由分別惑與心等相應令心等成染污性心等必與見惑俱時而起故約相應名雜便違修斷文之見惑雖與善等間生不能染彼善無記等令成染污故此善等不隨見惑通於見斷不違唯修故前解勝。
既爾生上至亦自然無等者如不還生上欲界善等雖未斷第七能雜煩惱亦得名斷[A22]已斷能緣諸煩惱故言自然無也以緣彼煩惱強故不[4]待能雜自然名斷又解云生上聖者不斷雜為一句煩惱亦自然無為一句言煩惱者即見惑也如次下文指事作法文意可知前解為本。
既爾至名為有漏等者欲界善等能緣惑強不待斷雜得名斷者如何說善等有漏皆由第七惑耶言此義應思者緣縛先除斷從強立漏據俱惑藉七方成故善等雖斷縛仍名有漏若非由七漏義何從。
除慧餘九入隨煩惱中者謂妄念及邪欲邪勝解也問妄念與見俱別境分何故妄念體非漏耶答念由癡等方得染污名慧不從他體自成漏故有別也。
五十七至及與不斷者謂信等五根及未知當知根即十二中後六也。
而緣此縛此位起者緣雜如次。
問見道煩惱豈不緣之者見惑若緣有漏善等見惑斷時善等應亦名斷何故說唯修。
依者因也所依處者諸惡趣等因惑業斷果亦隨斷如北洲等所依之處此第八識畢竟不生亦名為斷餘人天等不同此也。
答緣至未盡故者雖斷見惑修未盡故非見斷。
彼等唯是分別煩惱等者[5]所感故隨發業之惑亦見斷者即福不動業亦分別無明所發彼善趣異熟亦應見斷答一由惡趣總別報業俱是分別無明所發二由無明與行俱是分別故果隨因名為見斷善趣異熟善業所招發業無明可通修見故非見斷問惡趣總報業豈不以修道無明為助發耶答一云發總別二業正助俱分別一云發總報業正助俱分別若發別報業正唯分別助通修既許有別報善業通修理[1]無妨若發善趣總報行正雖分別助即通修若發別報正助俱修惑由斯善趣與彼令差不可為例雖為此解理亦難詳且如北洲無想天等既是善趣業招何因亦唯見斷今應正解如[2]前[3]。
無想定至果隨見斷者問如前疏說捨外道等所依身故彼無想定故亦不起准彼即是果喪因亡如何此云見惑因亡果隨見斷答前說外道等者但舉定所依身而非定所招果定之果者謂無想天故不可說果喪因亡由邪見修定故邪見因亡定隨見斷前雖說捨外道身意說由分別煩惱斷故定亦不起非是依疏文前後乖返。
雖有七生等者此中意云如有預流於欲界中人天七返便證無學更不生欲界及色無色即欲界第八有及色無色支[A23]已全斷訖何言一分無全斷耶疏釋意云謂有一類預流得不還果上界更有多生故色無色及第八有非全斷也。
若苦受及所除中一者若苦受俱更取樂捨所除二中一老死支故成十一。
大論第十至行支一分者謂十支捨受俱行支捨受俱受取非受俱行支中一分是捨受者唯是行苦非餘二苦收。
瑜伽論至正稱道理者謂緣起經但約果位以配三苦不攝因十支便非遍法體十地經中雖遍因果唯據相增非正稱理大論三苦與此論同遍因果故名遍法體不隨相增名稱正理。
集諦謂所餘者准彼亦應言三支現在因即愛取有三支當苦因即無明行。
若無此論難解瑜伽者謂彼論答云因緣者自體種子緣所顯故由依業有便非自體依現愛取即非種子由此彼論不說因緣見此論文知彼論意。
緣謂煩惱所知二障者問論但言煩惱助感理以無明發業名為助感疏云意取潤生之惑者何答勝鬘既說如取為緣取是潤惑業為正感取潤業種名為助感。
三。界麤異熟果者問疏云五蘊為性無色定有色耶答三界通言據多分說亦不相違有云約定色者理必不然此業果故或取色種亦不應理非彼繫故。
此變易死不屬無漏業者問實聖教說為無漏隨助因說即屬無漏何理相違答此云[4]殊。約異熟果是明不屬無漏若隨助因增上果攝此據尅體不隨因故無違也。
此非盡理但隨經者據實前三果七地[A24]已前寧受變易今云羅漢[A25]已得自在自在菩薩乃是八地故云非盡理也下疏會。
於此時至非永不生者既無煩惱七生等後眾緣不具畢竟不受生非此中第七生身斷絕不生以資故因得相續也。
此句至煩惱未盡故者由於三昧得自在故受變易煩惱未盡故受分段屬第四句故謂不受變易不受分段即如來及無餘涅槃界。
八地捨虫身者大般若云不退菩薩身心清淨非如常人身恒為八萬戶虫之所侵食。
一[5]者得三昧樂者由定而得法樂也善通[6]法後二以彼必得故行標之三摩䟦提者顯定自在而得此身故以名也二者如實覺知諸法相意生身者由多時住無相觀故能如實知諸法皆如幻事因得此身故立名也三者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者由得四無礙智及業自在故而得此身故能變數萬億隨類化生種類多身俱時而起不由功用名無作行此之三名或從因稱或果名理可思惟。
經云自心寂靜等者由得定自在故名自心寂靜行種種行者於一行中起諸行故大海心者謂本識也轉識之相者即大海波也由得勝定故煩惱之風不作心波之相亦寂靜也言自心境界者謂真如也由證此境故如實知一切真妄故下頌云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境等餘義可知。
故彼二種至名位有異者楞伽勝鬘意生身名二種若。所知障助至拘煩惱者疏中三釋不斷優劣然第三解文顯明以所知障不障解脫故得入無餘不能發業潤故不同異生拘於煩惱且第一解然瑜伽以二乘之定性與無種姓人種姓相類理即可然今此以二乘趣滅心拘同於異生拘於煩惱即法喻稍不相似其第二解云難外伏計者誰為計耶大小二乘不計無漏同於善惡感生死也若云小乘計以無漏熏禪感淨居者即不得以所知障為助耳。
即非擇者後更生義者如羅漢等既不生故於後身命知得非擇滅今資故業令得長時與果不絕名更生也。
不同小乘熏禪等法謂彼以有漏無漏雜修靜慮生五淨居今唯無漏定願故與彼別。
又。所知障至彼定非有者問入法觀時既無此障諸有漏法豈非有耶答有種故亦為彼依問如前論說以有漏言雖非漏俱而從先時有漏種起准此但由第七識俱煩惱方成有漏何故今說此障為依答七俱煩惱由此有故若無此障彼惑亦無由此勝鬘云無明住地為依止故恒沙煩惱因之而起故有漏依唯所知障。
無上依經有四生死者一方便生死謂無明住地能生於行是生死疎緣故言方便二因為生死謂無明住地所資之行是生死之正因故三有有生死謂三種意生身三有有之中有異熟故言有有滅此生死體生不無更有生滅等相故言有有四無有生死者謂此生死無有苦苦壞苦故言無有滅即變易之身所有生異等此亦更無生死故云無有生死且說變易四種生死文有餘廣如樞要燈。
[1]後以行相明起計失者第二句言遍計者謂能緣行相言種種物者即所執我法此以能緣行相顯遍計所執過失也。
說。阿賴耶至為所緣故等者此師意云賴耶遍緣一切有漏種子既並名妄執習氣故知諸有漏心皆能遍計此通證八識有漏心心所皆名能遍計以從彼種之所生故以彼所熏名遍計故。
貪等三法是道非業者思所履故通苦樂故。
此言不爾至七中有相等者七中有相唯緣過去計度分別通緣三世故有相等是計度攝即明計度非五八有問此中答意唯明計度分別五八識無如何顯此第七中有非普計故答雜集論說計度分別者於去來今不現見事思搆行分別第七既與我見相應名思搆行不要普計方名計度五八不爾故彼非有問彼云於不現見事思搆名為計度第七緣八何不現見事答所執我無名不現見事於理何違問既有相等計度中收瑜伽論說尋伺有七即七分別准知計度亦是尋伺而第七識非尋伺俱云何此說計度分別第七識有答瑜伽第五說諸尋伺皆分別有分別非尋伺故知三七分別不必皆是尋伺由此第七有計度也問雜集說三分別唯在一意識何故今言計度第七有耶答豈可自性分別五八無耶故知彼論解三分別唯約尋伺為體[2]等者說偏言意識既有分別非皆尋伺由此計度第七非無又彼論依隨轉門說三分別尋伺為體不說七。
無性云意至餘亦有故者謂安慧等云彼言顯示即是自性分別非計度也故此難云非是自性即餘識亦有何故唯言意識有耶問既顯計度唯意有今證第七何理相應答如前所言意及意識故云何計度名顯示耶答執實我法當情現故名顯示。
又一切八識簡無漏心等者安慧云雖諸識因中並能計度然第六因通無漏或無分別若總言遍計有相濫失故彼論但言意識是遍計而有分別簡彼一分無漏意識非唯意及意識能遍計也。
曾。無有執非能熏故者問護法五識既是能熏何不許執答今說是執必能熏何廢能熏不是執故五識及善心等雖是能熏而非是執若爾安慧言我許能熏必是執何廢是執不能熏故第八心心所是執非能熏於理何違答此例不然能熏有四義義具足能熏第八執不無義具應能熏。
明暗一相至安陀偈師義者應云安陀師偈義即併沙王國外道也問彼云明暗一相有何意耶答相傳解云由彼師見眩翳人未明而謂如暗明眼者暗而能見如鵂鶹鳥之於暗明故知明暗無差但由[1]能見異為善之心即能作惡猶如平等為善惡故說一心非如大乘其種各別。
九結者一愛結二恚結三慢結四無明結五疑結六見結七取結八慳結九嫉結十散動者一無相散動二有相散動三增益散動四損減散動五一性散動六異性散動七自性散動八差別散動九如名取義散動十如義取名散動此十亦名十種心散動故生分別故。
十四不可記事者一問我及世間常耶二我及世間無常耶三我及世間亦常亦無常耶四我及世間非常非無常耶如是問我及世間有邊等為四句問如來死後等為四句身與神一耶異耶為二句如是十四種問皆不可分別記說名十四不可記事二十八見者對法十二云一相見二損減施設見三損減分別見四損減真實見五攝受見六轉變見七無罪見八出離見九輕毀見十憤發見十一顛倒見十二出生見十三不立宗見十四矯亂見十五[2]我事見十六堅固愚癡見十七根本見十八於見無見見十九捨方便見二十不出離見二十一障增益見二十二生非福見二十三無功果見二十四受辱見二十五誹謗見二十六不可與言見二十七廣大見二十八增上慢見此中前十七見以為根本即前十七分別也次十見即前十分別中見無見等也為欲顯示前十七見諸過失故而建立之彼論合之為二十七見末後一見總於前故二十八也。
新翻無二有無故者雖無實能所取有此二空之無性也。
唯識二種種者此即本攝論文也今此所引唯量唯二等者翻譯本異義意同也言唯量者無境故量即識既言唯識故無境也問何故謂識為量答有楷准故是能量故問既曰能量即有所量云何無境答唯言為遮離識實境故無有失。
五識所依意界名身者等者若具言之以五識前念及六七八識為身者俱是意界故若別言之第八是身者以能執受眼等五根故由此前說執受五根眼等五識依之而轉第七八識名為受者由有藏識得有末耶末耶為依意識轉也。
合五識名依他起者問世數二共是識變相分中收何故不取答彼不相應無實自體即色心故所以不言。
論言等至等處等者此言相識者即相見等四分識也言色等者舉色等餘四蘊也言處等者等界緣起也此並入等中唯除無為皆攝依他。
不爾此文是逐他義等者謂他許自證[3]及二分俱從種生俱熏成種故得為量若他不許二分熏種便犯相符非極成量故但逐之云汝若不許二分熏種後識生時應無二分。
彼執至自證分者安慧種子雖是自證分之功能然逼附見分不能自緣自證緣見故緣彼種由此種子非相分收問彼師種既非相何得以自宗義而難他答准理應先難為相分然後方難既非有法能作因緣立量難云汝之種子應是相分許有為法非能緣故如五塵等。
豈一心中亦量非量者緣證自證故現量緣種非有故是非量問安慧既無四分如何此說證自證答有二解一云自證自緣所緣自證名證自證一云護法以自義前解為正。
許有見分即無此失者若許有實見分而能緣種即無一心量非量失見分緣種唯非量故言若更立分等者設縱安慧本自證分唯緣第四既立一自證分今緣種子故無一心通二量者即此所立緣種子者[4]即初自證既非內緣容非見分。
解二句為二者謂依他中二句二此解初句兼結上文。
此初師結者此中疏倒應云此師初結也問護法文第四結正何得言初答第四結中方與依他合解依他中二句為二初解並句並結前文依他眾緣下解第二句此言初者望第二句亦不相違或師子悞來但可言此初結也下文正解依他義故此初結不如前解。
辨二性別答第二問者答前與依他起復有何別也既爾不至是常法故者空無我等既無實體故非常法今論言常簡共相者即簡空等。
舊中邊至入真實性者問何故無有為俱云入真性耶答顯入證入俱名為入真如常顯真實性故名入非是先無今有名為入也無漏有為可具二義一者顯入先未無漏今顯無漏故加得字諸無漏法皆名真實性此既顯入故云得入真實性二者證入得謂能證得無漏有為能證真性故云得入此則唯以真如名真實性二解俱得。
成熟者遍義者問遍即圓義此中何故不以成就解於成義而釋遍義耶答此言無實簡共相等也解成訖復言成熟者與圓滿義同故以成熟解於遍也。
但有此中初二之義者聖道無倒即第一離倒義涅槃無變即第二究竟義此中者指近之詞彼之二義即當此無漏有為中初之二義唯闕後一勝用周遍故有疏本云初三之義者傳寫悞矣宜依此定。
此即約表詮顯圓成實者我法空即是遮詮遮我法故表詮者謂如為空即是表詮表空性故。
如所遍計不如是有故者此說圓成亦所遍計然所遍計體無故言不如是有也初句明遍計圓成不異即所計故後句明非不異有無異故。
又由依他至與前世親別者此解本論由遍計所緣相故也言我色等者我謂人執色等法執謂五蘊等依他起法是我法執所依處故五蘊等名計所執前世親約能生遍計此約遍計所依故言別也。
又依他起至名遍計所執者此解遍計所遍計故也此解依他是能計心之所執名為遍計與世親解後句同。
此却解也者前文正解要達真理方了依他此云未達遍計空不了依他有未達望[A26]已達為却解也。
無分別智證二性也者達遍計空了真如理為二性也問遍計無體云何言證答達無名證證彼無故。
猶如幻事等者為釋八種疑難故有八喻第一云何無義而成所行境者義謂境也外難意云何無實境而色等六塵成心心所所緣境耶為釋此疑說幻事喻如幻象馬雖無實體然是妄情所行境故第二問云何無義心心所轉者為此說陽炎雖無實水而心生故問此與前何別答前難無境何成所緣此難無境心應不起故二別也第三云何愛非愛受用差別者如夢所見女等雖非實境愛憎生故第四云何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者如鏡中像雖非實有由質緣有好醜現五趣之果雖非實有由業為緣善惡果生第五云何種種業轉者身雖非實由運動故種種影生境體非真由心造作種種業轉以所發身業多種不同言種種識也問此與第二何別答前難境無心不應起此難無義不應有多識生又前約散心此約定地故有別也第六可知第七難云何無義取三摩地境此除無分別定彼境無為非此所喻今喻依他定境如水月等者由水澄清無月而生月覺定心凝湛無境而取所行第八難意云若諸有情皆不實者云何菩薩為利樂彼而現受生如變化者所變作事雖非實有而能作者[1]勤方成然諸有情雖非是實而諸菩薩哀愍彼故現受生事此等諸文具如本論及樞要敘。
既言苦等至此唯定者言此唯定有義解一苦定集不定不必招感故二心變苦等依他決定有漏心變定依他故若無漏變依他亦圓成故觀其文勢二解俱通然後正解。
此中通至彼據內法等者此約諸有為法有生滅者皆名流轉故通一切彼言緣起即十二支故唯內法又小乘緣起支無為也然以理論之諸有為法杖緣而起皆名緣起何但內法若為此解與此流轉寬狹[2]不同又准下言流轉者對還滅故但據有漏染法若依此義流轉之名不通一切即與內法緣起寬狹相似疏中各依相顯而說故此與彼寬狹不同。
此約除佛餘名有情者問菩薩二乘豈有邪行答有漏流轉皆名邪行然菩薩等感身之業因無明發並名邪行。
新中邊第二云彼說有頌者頌云名遍計所執相分別依他真如及正智圓成實所攝。
若體相攝即成相違者名屬依他理即可爾義屬遍計即成相違何以然者五法之中相及分別名之為義體即不無攝屬遍計成相違也又名言虗似攝屬依他所詮不無乃屬遍計亦成相違。
相名少分是所詮相者心變聲名亦名為相名詮於名亦名所詮故名相二各取小分為能所詮。
正智少分是所詮等者無漏有為皆正智攝能變心等唯屬所詮所變之境可通能所思之可悉。
亦名和合者顯能詮相無實體故說名和合和合者顯其虗假無實性故又聲名聚集方起遍計執實能詮故云和合。
此二相屬至執所依止者牒彼文也言即遍計所執性也者總斷定也次方由解文意易詳此論同故唯遍計攝。
由緣此故至得無障礙等者言智得清淨者解淨智也言證得無障礙者謂四諦理解所行也。
四道理者一觀待道理謂觀待此彼得生住二作用道理如根發識識能了境三證成道理由此量等有正智生四法爾道理如地水等法爾堅濕。
不爾便減者聖諦與智俱是所行若不取智便為減也又淨智能行聖諦所行二俱真實唯境非智故名減也前解為勝。
真如是至所行真實者謂如真如唯佛菩薩之所行故略不說餘理通諸法又前[A27]已說如是所行故文略也。
假名無常行者有漏之法有染有淨可是無常此無為法實非無常約詮垢淨假名無常似有漏故無常行實不緣之者苦無常行者不緣無為無為是常法故。
顯揚十四無常有六者一無性無常者空花等性常無故二無失壞無常者如阿賴耶持諸種子不失壞故三轉異無常在胎出胎十時分等位轉異故四別離無常者如有為法初雖合會必別離故五得無常者如於現在受無常果由無常因之所得故六當有無常者如(識等)五種能有當來生老死故。
此中垢淨約詮談旨者言詮唯云垢淨意談垢淨二位所有真如顯揚轉異唯約十時分等不談如體名同義別。
空有三等者初後二行性實體假中一性體俱實無我三種准之應知。
三未離繫集假名為集者言未離繫即是真如集之性也此謂為集假名集也性實可知。
二二取滅至各有別解者護法二取所謂依他斷染依他所得擇滅名二取滅安慧二取所謂遍計此自性滅非是擇滅今論言擇滅者即二取所依依他性識自體滅名為擇滅二師俱是性假諦實依他此[A28]已滅不生非實依他故性假也。
作證道或假或實者若約淨分依他即性假諦實無倒名成實即性諦共實若約能證道所證圓成亦諦性俱實。
三解脫門至理實皆通者初疏一釋通釋三性俱為三境七十二下別證依圓俱通三境瑜伽十二下別證遍計通三解脫隨增[A29]已下各為一境。
緣依他至為空境者問依圓是有寧為空境答觀依他上無計所執名為空境圓成實性因空因空故亦為空故說此三俱為空境。
俱不於此起願求故者問圓成性何不願求答如疏釋遍計真如非願求故。
如空緣此三為無相等者三境既空相即非有空與無相行相相似取空為例故曰如空。
七十二說至亦三種境者五事中相通能所觀故為三解脫門亦為三境問如何相為三解脫門答有無漏俱名為相有漏之相非解脫門今取無漏顯揚等說出世慧故問無漏相者即正智相乃是境攝何得為門答相通心境一分為門理亦無失問何故五事此偏明相答相最寬故五中初故故偏舉之准彼論文但以五事與三解脫相攝不論三性今此引例欲成依他圓成得為三解脫境也疏既爾下正出其理淨分依他至亦為無相等者逐難偏釋有為圓成亦為無相境疏言亦者亦有二義一亦依他二亦無為圓成實也。
顯揚第二至三解脫門者彼論云緣智空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空行緣智無相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無相行緣智無願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無願行彼論意說智緣空境智亦名空此能觀智道諦所攝餘二亦能觀故道四行通三解脫門問疏文意證圓成得為三境彼文既說能觀之道通三解脫不說為境一何乖返答觀智為空能觀亦空所觀之智豈非圓成[1]者我故彼論云緣智空道也無願無相准此應知故說圓成得為三境。
八十六至苦依無願等者有漏依他皆行苦攝此不可願故為彼境與此論同問此明三忍引此何為答理合前明忍與解脫既不別門於此引之亦何違理問此中論云緣此復生三無生忍所言緣者為是緣由為取緣遍答有解云由三解脫生此三忍非緣遍也此解不然應取緣遍何以然者三解脫門緣三性境名為所行又緣三性便生三忍故云緣此三性也又論說云如次此三是彼境故若非緣遍云何稱境問前解脫門此無生忍門之與忍俱智異名此二何別答准顯揚第二空無願相俱通境智境亦稱門門者因由之義智境皆得為門忍者印證之名非智行能引境門寬忍狹故二不同問此三性為三解脫境亦為三忍境觀空等時為即是忍為別智忍答三解脫門可通三智言無生忍是唯根本忍必為門門非必忍有同有異准理可知論既說云緣此復生三無生忍即是門先忍後非定同時問此三種忍為是一智為三耶答說境雖異忍號亦殊一智義分理無違也別變似無名應知者我法本無故佛別變似無之相無所杖質故云別變無實境體但云應知彼無故。
緣無如緣他心者緣彼似無之相如緣他心俱不緣本質故然佛他心智能稱實知他心我法體無稱實知無名知遍計義意相似故以為喻。
然是世間無漏聖智之境者謂後得緣事起也。
必依有體總別法上立等者謂依五蘊總實法上立有情依色等別實法上立生等。
三性各五業等者顯揚云遍計五業者一能生依他自性二即於是中起諸言說三能生眾生執四能生法執五能攝受二執習氣麤重依他五業者一能生諸雜染體二能為遍計圓成自性三能為眾生執所依四能為法執所依五能為二執習氣麤重所依圓成五業者謂能為二種五業對治生起所緣性三乘菩提方便者意云由了三性故能除二執斷二障證二空等或令不知決了隱密義經者說有者約依圓說空者據遍計可知。
攝大乘說至生死涅槃等者彼論云世尊依何密意於梵問經中說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自釋云於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生死涅槃無差別密意此意云由遍計故生死由圓成故涅槃此二俱以依他為所依體佛於此中亦不別得名為不得以體一故說無差別名密意也廣如彼述言金藏土喻是者如金在地中土覆不現土方現地喻依他土喻遍計金喻成實言常無常是者彼論說謂依他起自性由圓成實性分是常由遍計所執性分是無常由彼二分非常無常。
通達三性至相行無相者瑜伽云世間智行於相出世間智行於無相言悟入遍計性入何性者入圓成性也言入圓成實除遣何性者除染依他遣遍計也言三性依止五事中何事者彼瑜伽云遍計所執依止三事相名分別依他起性即依遍計所執自性執自等流圓成實性無所安住無所依止彼云遍計自性執者謂分別言自等流者即相名等三性麤細者瑜伽云遍計所執微細難見難了依他性是麤難見了圓成性極微細極難見極難了言幾無體能轉有體等彼云一是無體能轉有體一是有體能轉有體無體一是有體而非能轉此言轉者生起之義遍計無體能起執心名轉有體三性如次可知言幾性不生等者彼云一是不生能生於生一是生能生生不生一是非生不能生生及不生此與前名異意同言三性執無執等者彼文煩廣不錄意云遍計依他二性中不了者起執相善了知者無執言三性各云何知者彼云遍計自性當云何知答當正了知唯有其名乃至如虗空等依他起性當云何知答當正了知一切所詮有為事等圓成實性當云何知答當正了知如先所說差別謂真如實際等言三性幾自非染能令他染者一自非染能令他染一唯自染一自清淨令他清淨言三性各以何為喻者遍計如虗空依他如害怨圓成如無盡大寶伏藏。
中邊論至所執義色者謂遍計當情境色色家虗妄分別性故二分別義色者謂依他相分色三法性色者謂真如色之性故初後非色彼名為色餘皆准悉。
成唯識論義蘊卷第五(終)
校注
[0463001] 論第八疏卷八本燈六末祕八卷 [0465001] 言嗔謗一作謗真諦 [0465002] 受一作於 [0466001] 與一作業餘 [0467001] 故下疑有說文 [0467002] 取習氣一作種 [0467003] 取一作種 [0467004] 取熏取一作所熏所 [0467005] 取作處 [0468001] 名一作若 [0468002] 死疑起 [0469001] 疏卷八末 [0470001] 染一作動 [0470002] 全一作餘或相 [0470003] 生者憂悲非五字一作壽屬憂悲四字 [0470004] 感一作惑 [0470005] 何一作而 [0470006] 已一作異 [0470007] 無作然 [0470008] 惑一作成 [0471001] 品疑別 [0471002] 愛一作受 [0472001] 有一作無 [0472002] 無作有 [0472003] 疏卷八末下 [0472004] 待一作得 [0472005] 所感一作問隨所發 [0473001] 無妨二字一作般 [0473002] 前一作此 [0473003] 此下有疏說依依者因也所依處也諸惡趣等因或業斷果亦隨斷如北州等所依之處此第八識畢竟不生亦名為斷餘人天等不同此也五十一字 [0473004] 殊一作珠 [0473005] 者一作云 [0473006] 法後二字未詳疑定散 [0474001] 疏卷九本祕七本 [0474002] 等者二字恐衍 [0475001] 能見一作眼根 [0475002] 我事二字一作驚又或本我作敬 [0475003] 及一作變 [0475004] (旧版ニ非疑攝ノ註アリ。[○@編]) [0476001] 勤一作勒或動 [0476002] 一無不字 [0478001] 者我二字未詳【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49 冊 No. 814 成唯識論義蘊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