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四
問於不可記事(至)或一切。
二者(至)眷屬故。
述曰此釋論師總釋前答如前[A1]已說自體自攝名自性攝互相資生名眷屬攝不爾眷屬但應有三。
問薄伽梵(至)誹毀計我。
述曰此第三段釋經毀我雖綜眾經佛皆毀我今即所問阿毗達磨經相謂相狀以理狀相非我狀相故名誹毀五種相者謂即所說異相等五經雖略說此五種相而未廣釋彼相所因故寄問端欲彰經意。
答(至)過失故。
述曰答中有二初總略答列五失名後廣別答釋成五相今且總答觀執我者理有五失由此世多以五相毀攝受即是堅執義故或攝領義。
謂異相(至)解脫過失。
述曰此列五名瑜伽第六及六十四顯揚十執我有四一者即蘊二者異蘊然住蘊中三者異蘊住離蘊法中四者異蘊非住蘊中非異蘊中而無有蘊一切蘊法都不相應破彼初三計即此初三失破彼第四計即此後二失至下當知上論本文下釋師解。
異相過失(至)異我相故。
述曰諸所執我皆體常一然是實有蘊體非常非一非異故即蘊我與我相異成唯識論立比量言汝即蘊我應非常一許即蘊故如色蘊等又內諸色定非實我有質礙故如外諸色心心所法亦非實我不恒續故待眾緣故如聲電光不相應行非根餘色亦非實我非覺性故如虗空等此中文總[A2]但言色等非我體相與我相異而不別說異相所因故應如前總別量破。
無常過失者(至)我應無常故。
述曰瑜伽於此雙設兩徵若由住蘊應同無常異蘊無常亦不可得若我體常然寄住蘊當現變易皆應不成諸趣轉易當來變故苦樂等易現在變故今此但有初無常難於中唯有隨所依失所依五蘊既體無常我亦應爾量云汝所執我應是無常許依蘊故如瓶瓫等。
所以者何。
述曰此義難詳寄徵重釋。
非所依無能依有故。
述曰非所依蘊體是無常而能依我有是常相或非我所依其體[A3]已無如死懷等而能依我常住是有若爾便非我依蘊住既恒依者起滅同故量云終盡死滅位我應隨無常所依蘊滅故如破瓶瓮等。
不自在(至)不能自在轉故。
述曰執我異蘊住異蘊中既於蘊等不相關預便於蘊等無自在轉故不應觀我有色等量云汝我於蘊應不自在非即住故如虗空等又不應觀我有色等不自在故如石女兒瑜伽又言離蘊有相尚不可得何况為我之所安住譬如有言我實知了石女兒頂繫空華鬘彼頂既無鬘亦非有所依無故我體亦無。
無身過失(至)應無身故。
述曰彼第四計我相異蘊非住蘊中亦非蘊外既爾便成我無身相由離諸蘊無身相故由此受想善惡等性受用境界一切皆無雖蘊希求此相無故舉身為首四蘊亦爾量云汝我離蘊應無身相許離蘊故如兔角等故論破言非離色等外異處有我等。
所以者何(至)不可得故。
述曰執我即身尚不可得離身計我理定不成由無身故誰是我耶汝我應非我無身相故如虗空等。
不由功用(至)應解脫故。
述曰前第四句正破我無此句設遮我有成失設有如是邪分別執離蘊我相理亦不成無蘊之我不假勤勞應成解脫。
所以者何(至)任運解脫。
述曰我不解脫本為身縛我既無身縛任運應解脫不待勤勇求解脫縛故由我與蘊不相應故量云汝未離縛我亦應成解脫無身縛故如[A4]已解脫我瑜伽及此雖敘四執設作五徵仍言除此更無計者唯遮外道非破小乘百論第二唯識第一同說有三一者即蘊四中初計二者離蘊即後三計三者與蘊非即非離或體非蘊即住蘊中亦是初計犢子等宗非四所攝即蘊之我世間其許住蘊之我獸主無慙住異蘊法及俱不住僧佉等計如唯識等廣敘宗破古德多說僧佉衛世尼乾若提我為四句違百論等復無誠說未可依敘且順所宗。
問於五取蘊(至)幾我所見。
述曰此第四段我我所別於中有二初總問答我我所數後別問答我所數因此總問言於一一蘊計皆有四一是我二我有三屬我四我在中如是總成二十句見幾是我見幾我所見今論但以色識二蘊各為四句例中三蘊四句亦然何義故成二十句見由分別行緣蘊不分別所起處故成二十分別者解釋義行謂行相是我我所二種行相緣謂緣歷二種行相皆緣蘊故所謂我所即我所見今解釋我我所見二種行相緣歷諸蘊一一皆有不別解釋此我所見從計何蘊我見後生諸我所見一切皆從我見起故我見不從我所後起是根本故如計色蘊我有屬我我在其中此三我所不說從彼何蘊我見之所從起但總與我同一蘊說五蘊各四故成二十。
答(至)是我所見。
述曰論主略答我我所數下釋論師顯此二別。
謂計色是我(至)是我所見。
述曰此於五蘊各四句中初一句皆是我見所餘三句皆我所見執我但一不須為問我所見既多故應問解。
何因十五是我所見。
述曰論本第二問我所數何因我見蘊各唯一其我所見有十五耶。
相應我故(至)不離我所故。
述曰論主略答我體一常蘊各唯一所有多類故成十五由一一蘊各有三故法界有情計我通說有五我見非一有情計有五我我所不然一有情計可成多故。
相應我所者(至)說有彼故。
述曰下釋論師釋我所相即初答中我有蘊句相應者不乖返相順義由我與蘊不乖相順故說彼蘊是我之所謂我有色乃至我有識者顯我有蘊遍五蘊生成五句義由我與彼相應說有彼者以相應義釋成我有如瓔珞等不乖我故。
隨轉我所者(至)是我所故。
述曰即初答中蘊屬我句隨謂隨順轉謂轉動由蘊隨我有捨役等故名隨轉如僮僕等故名屬我色屬我等者顯遍緣蘊成五句義若彼由此等者正釋隨轉屬我之義舉喻成言如彼僕[(匕/示)*余]由此君主自在力轉捨之則藏役之即行世間說彼所捨役者主之臣故所役捨物是我所故今蘊亦然由我捨故息諸事業由我役故作諸事業既隨我轉攝於我故成我所。
不離我所者(至)隨行故。
述曰即初答中我在蘊中句不離者恒在義由恒居蘊故名不離我在色中等者顯我遍在蘊成五句義彼計實我等者正釋不離我在中義由我恒遍處蘊體中隨行不捨故名我所如窟宅等故我所攝此上三句如次即是我瓔珞我僮僕我器宇不別分別我所起處故成二十亦分別彼我所起處成六十五句謂計色為我我有受受屬我我在受中如是乃至我有識識屬我我在識中色蘊為我四蘊為所是計色我之我所故蘊各有十二我所見并我十三五蘊各然成六十五五句我見六十我所如計蘊為我有二十句六十五句計處界等分別行緣不分別所起亦分別所起有句多少因此復生邊見見取戒取邪見體數多少皆准應知二十句等八十八說皆分別起唯見道斷從搆畫生非任運故唯即蘊計非離蘊離蘊計中但總十五是我所見無計蘊我。
問(至)了不了耶。
述曰此即第五明我見緣難執人法不唯此見餘邪見等亦能起執此定實勝故偏說之舉此為問例餘亦爾事有二種一者事物有為有漏緣此為境我見方生二者事體通無為即顯此見迷理事起問能緣見於前事物親所緣境為了不了於後事體通親疎境了不了耶。
答(至)妄起虵解。
述曰依初問答事即依他我見皆緣取蘊起故於此事物親所緣緣我見不了如於繩上妄起蛇解攝大乘說繩喻依他起性蛇喻遍計所執解喻我見不了依他起妄見故依後問答事通無為即是依他圓成實性我見通迷理事起故於此親疎二所緣境俱不解了如於繩上妄起蛇解非唯不了假繩自性於實四塵亦不能了故生我見上論本文下釋師解。
於事不(至)虗妄我見。
述曰釋師將解不了義喻先翻顯示於境決了若依初事實相即是依他自體對彼所執稱之為實相者體也若依後事實相即遍有無為境若能於此二所緣境決了實相虗妄我見亦不應生如實知故攝大乘說於繩謂蛇智見繩了義無證見彼分時知如蛇智亂此中有義依依他覺遣所執覺依圓成覺遣依佗覺所遣二覺如名所詮即二性覺要見真如方了行故有義二覺俱所執覺遣所執覺如說唯識遣依他覺如遣執識所取能取先後遣故不爾依他便同所執體亦非有遣斷同故後得智品亦應不成。
譬如有人(至)而起蛇執。
述曰成上法喻其文易了下三性中當更分別。
忿者(至)為業。
述曰六位心所下釋第五於中有二初明十種一分隨惑後明十種諸分隨惑初唯是假分位別立後亦通實剎那義說成唯識言初忿等十唯是煩惱分位差別無慙等十唯是煩惱等流性故名隨煩惱由此論文說一分分故成差別成唯識中並名一分無此一分及分差別或分為三初忿等十各別起故名少隨惑無慙等二遍不善故名中隨惑悼舉等八遍染心故名大隨惑初說體業皆論本文後重釋文皆釋師解依止現前等者顯所緣境嗔之一分者顯所依法心怒為性者顯自行相下皆准知更不別屬要對時分現在前境不饒益相心怒為忿成唯識說忿亦得緣剎那過去故依時分名對現前正障不忿此中不說下皆准知謂懷忿者具發身語二不善業多發身表故言執仗憤發所依[A5]仗器仗故八十九說能令面貌慘裂奮發名忿。
當知忿等(至)無別性故。
述曰此釋論師欲明隨惑多分假有或隨他相故今總說假立忿等理實此中有別有性至下當知或釋論師釋本論中嗔一分言明忿等十定是假有故作是言不說二十皆是假有不爾便違瑜伽等說。
恨者(至)為業。
述曰懷怨不捨謂緣往惡。
自此後者謂從忿後。
述曰釋體中文由忿為先不捨惡故此依分位與忿少別。
不忍者(至)示饒益事。
述曰釋業中文謂結恨者不能含忍前所忿境故不能忍他不饒益八十九說內懷怨結故名為恨餘皆廣說不能煩引。
覆者(至)為業。
述曰此覆行相恒覆諸罪故唯識言於所作罪恐失利譽隱藏為性今言他舉方行隱藏以行增時顯自性故於作罪者顯所覆境他發舉罪名他舉時此顯時位隱藏者是行相。
法爾覆藏(至)安穩而住。
述曰此釋前業覆藏罪者或近或遠法爾憂悔故不安穩有義此覆唯是癡分此論說故又不懼當苦方覆自罪故有義貪癡一分為性恐失名利覆自罪故論據麤顯唯為癡分如說掉舉貪分亦爾。
惱者(至)為體。
述曰謂追往惡忿恨居先觸現違緣心便佷戾。
高暴麤言(至)為業。
述曰由抱遭故多發惡業不能安穩螫蛆他故損害處深說三種業。
高暴麤言者(至)切人心[1]府。
述曰此釋初業高疎暴惡麤鄙惡言現此凶頑故切心府。
嫉(至)為業。
述曰成唯識說殉自名利心嫉他榮今說少人多所起但說躭利既懷嫉妬聞見他榮深懷憂慼不能安穩。
慳者(至)為業。
述曰成唯識說躭著財法不能惠捨今據麤相不說躭法。
不捨者(至)亦恒積集。
述曰謂慳恡者心多鄙猥恡澁畜積非所用物亦恒聚積況堪用者。
誑者(至)為業。
述曰謂矯誑者心懷異謀詭詐現起不實之事貪為首故邪命所依癡為首故詐現不實五十五說唯是癡分矯現不實唯癡增故成唯識說故亦有為名而行矯誑躭利通愚智略不說躭名耶命有五一現希奇二說自德三占吉凶四高聲現威五稱所供養以動人心因貪所起故名邪命。
謟者(至)為業。
述曰五十五說唯癡分者癡相增故實亦依貪亦有為名准前應說。
矯設方便(至)以避餘事。
障正教授(至)不任教授故。
述曰此釋前業謂諂曲者為網冐他曲順時宜矯設方便為取他意或藏[A8]己失不任師友正教誨故。
憍者(至)為體。
述曰少年等憍之所恃令心悅者是憍行相。
一切煩惱(至)為業。
述曰謂若憍醉恃少年等能生一切諸雜染法今說根本但言起惑不說起餘。
長壽相者(至)壽命憍逸。
述曰少年無病相易可知覺謂覺解恃[A9]己耆年起不死解分別此相故生憍逸。
隨一有漏(至)自在等事。
述曰族謂族類姓謂姓望色謂妍美力謂族盛聰謂易悟叡謂明敏寶貨曰財富縱任曰自在如是非一故名等事。
悅預者謂染喜差別。
述曰恃少年等而生悅豫此即染汙喜受之相由此憍故令俱心等與喜受俱故悅豫者染喜差別憍慢別者緣自他身而計勝是慢不緣他自於法生染是為憍相又高舉慢相染逸是憍相俱舍論言有餘師說如因酒生欣舉差別說名為醉如是貪生欣舉差別說名為憍故與慢異。
害者(至)為業。
述曰哀謂哀矜口生憂愞悲謂悲濟身能拔苦愍謂愍念心起饒益無此為害或此三種即害所緣三界有情或翻不害無緣法緣有情三種或緣三業三品生類隨應配屬或即不害差別三名嗔害別相准善應說。
無慙(至)如無慙說。
述曰上釋小十此解中二貪等分者從他相說五十五說體是實有唯識又言是彼等流非即彼性由此二種起必不善不善根所增故說貪等分於諸過惡不耻自他二行所待非必緣彼言不善者假說通相為二別性成唯識說輕拒賢善崇重暴惡二別相故翻前慙愧廣說應知由於自他無所顧者不耻過惡故能生長一切惡行。
惛沉者(至)為業。
述曰上解中二下釋大八有義此體癡一分攝論所說故惛昧沉重即癡相故有義此體非但癡攝一切煩惱皆無堪任無堪任者即惛沉故癡增偏說非定唯爾有義此體別有自性別說能障毗鉢舍那故是癡等流說為癡分如不信等非即癡攝隨他相說然是實有惛沉別相謂即瞢重令俱生法無堪任故今說果行以為自體癡相迷暗正障無癡此障輕安瞢重為相故非癡攝心無堪任生身麤重故顯揚言輕說生起身意惛沉此說相應不說身相。
掉舉者(至)為業。
述曰有義此體貪一分攝論所說故憶昔樂故有義此體非但貪攝說遍染故一切煩惱皆不寂靜不寂靜者掉舉相故貪增偏說非定唯爾有義此體別有自性別說此體遍染心故貪等流故說為貪分如不信等非即癡攝從他相說然是實有掉舉別相謂即囂動令俱生法不寂靜故今說果行以為自體不爾便有惑共相失此別障捨及奢摩他然實惛悼通障止觀行相相違今各別說瑜伽等說惛沉障止掉舉障觀依相順障亦不相違。
隨念淨相(至)心不寂靜。
述曰此釋前體理實掉舉緣三世生但言憶昔順貪戲等者縱修止等時䇿舉心故掉舉增說非遍一切或舉緣過去令知緣二世皆有掉舉。
不信者(至)為業。
述曰瑜伽說此別有實性無癡分者癡位增故於善法者於實不忍於德不淨於能不希翻信應說由不信故不忍不希心不清淨非別有體謂此不信自相渾濁復能渾濁餘心心所如極穢物自穢穢他故不忍等是不信性若於餘事起忍樂欲是欲勝解非此自性。
懈怠依(至)加行樂欲。
述曰此釋前業謂不信者多懈怠故無有善巧勉勵修善希求樂欲。
懈怠者(至)為業。
述曰此別有體如不信說雖勤作惡不勤作惡不作勤修善亦名懈怠然懈怠者多著睡眠倚臥為業此即懈怠之因果心不䇿勵是懈怠體謂懈怠者滋長染法故障修善於無記事而䇿勤者於善品中無進退故是欲勝解非別有性如於無記忍可樂欲非淨非染無信不信。
放逸者(至)為業。
述曰謂由懈怠及貪嗔癡不能防修染淨品法所有縱蕩總名放逸非別有體唯依四者餘法劣故此障善根遍䇿法故故增長惡損善為業。
忘念者(至)為業。
述曰成唯識云於諸所緣不能明記是此自性有義此體念一分攝此中說與煩惱俱故有義此體癡一分攝五十五說是癡分故癡令念失非體即念有義癡念各一分攝二影說故遍染心故。
不正知者(至)為業。
述曰成唯識云於所觀境謬解為性有義此解慧一分攝有義此體癡一分攝有義此體俱一分攝一一皆應准忘念說。
不正知(至)多所毀犯。
述曰此釋前業於身語心不正觀察此應止持此應止犯此應作持此應作犯故多違犯顯不知能發三業。
散亂者(至)為體。
述曰初出體後辨業體中有二初正出體後因辨六散亂此即初也成唯識言於所緣境令心流蕩今言流散是此自性有義此體癡一分攝五十五說是癡分故有義此體貪嗔癡攝此中說故遍染心故有義此體別有自性說他分者彼等流故如無慙等隨他相說此別自相謂即躁擾令俱生法皆流蕩故若無別體者應不別障定此與掉舉二相何別掉令易解亂令易緣乃至廣說如唯識所說。
此復六種(至)作意散亂。
述曰自下第二汎解散亂非隨煩惱散亂自性非五識等一向染故此初列名下隨別釋此中論本更不指示其釋論文下當顯指七十七五亂。
自性散亂者謂五識身。
述曰五識因中不能入定假名散亂非染亂體辨中邊第三云出定者由五識身當知即是自性散亂彼意說言處在定外名之為出非由五出與此文同或復亦由無功故出出此唯有漏通善等三欲色界繫故第二云任運分別謂五識也由此諸師說佛果位都無五識。
由彼自性(至)無功能故。
述曰此釋師解未至佛果五識不能入等引位於內寂定都無功能名為散亂非性唯染佛果便能入等引故。
外散亂者(至)其心馳散。
述曰此散亂體緣五欲生障修諸善故名為外不說五境為此亂體故顯揚論第十八解此散亂云謂於外五欲憒閙尋思隨煩惱外境界中縱心流蕩此通六識相應染亂或即亂體。
謂方便修(至)處妙欲中。
述曰此釋師解謂起加行修聞思等諸善法時捨所聞等心馳妙欲。
內散亂者(至)沉掉味著。
述曰修止觀位心起惛沉或時掉舉或時貪著故不能進。
謂修定者(至)退失靜定。
述曰此釋師解雖修止觀彼皆能障然止位增故亦偏說今欲修定先止住心惛沉遂起為修舉相掉舉復生將住捨時復生貪著淨定便失障內定心名內散亂此以沉掉及貪為體顯揚論說惛沉睡眠未著諸定或即定中諸隨煩惱以為自性彼意顯示行相順障增睡無掉此論說修止舉捨障增掉無眠此依行增唯說三法彼說通有兼餘隨惑實不相違或舉惛沉等意取相應亂沉等位中亂必俱故正障定故餘不亂故。
相散亂者(至)矯示修善。
述曰為欲令他歸信於[A10]己矯示善儀修善之相此說通修一切善法中邊唯說修定加行體即諂誑詐現德故或即散亂由散亂增示德相故。
謂欲令他(至)漸更退失。
述曰釋師解言欲令他信詐現善儀惡法既增善法便退顯揚論說依止外相作意思惟內境相貌彼後以外相方比內相名相散亂非矯示相意顯相亂通緣外相及矯示也。
麤重散亂者(至)取相。
述曰我我所執我慢麤重者即我見我慢種子由彼種子在身有故修善法時於彼俱受見有領納起我我所慢執受間雜取相。
由我執(至)永不清淨。
述曰下釋師解由三種力於善品俱樂喜等受見有所領不正知故執為我等故所修善永不清淨此意說言無漏位受非我執等執受等故故成無漏所以清淨有漏位受我等執故成有漏永不清淨我執等流唯說受者領納所知受相增故理亦有領此體即取我見我慢言我皆能然恃[A11]己凌他故顯揚唯說我我所者此為首故略無我慢或體即是散亂自性見慢因故。
執受者(至)數執異相。
述曰釋前見慢執受等言善品受中初起見慢執為我等名為執受最初執取領為我等故於第二時起執著等名為間雜與善間故若數數執為我等者名為取相不見是善見我等相言我能然餘不能爾恃[A12]己凌他種種相故即四處中第三處也此依修大乘法時所有我見等自下即第一處斷二乘作意故然此稍寬通不定故。
作意散亂者(至)所有流散。
述曰顯揚論說捨大乘心習二乘意名作意亂有退滅故捨勝品定入下劣定准此亦然捨二乘定入上乘定非為散亂有勝進故此文雖總義與彼同或顯揚說決定趣入若不決定數數捨下數數趣上復更退下後更修上此論亦說為散亂體心不定故有說此以三慧為體作意俱故名作意亂有說唯以散亂為體由散亂故有所捨入依謂所依入謂趣入先依後入捨入別故。
謂依餘乘(至)發起散亂。
述曰此釋師解顯乘定別說乘為依說定為入理實乘定皆有依入俱捨得故或乘唯依通無為故定唯是入唯有為故上解體[A13]已下當釋業。
當知能障離欲為業。
述曰據實散亂通障定慧偏說障定故障離欲成唯識說障定慧故。
謂依隨煩惱性散亂說。
述曰釋師解業非六亂業唯初自體隨亂之業六散亂相違如中邊抄會此六散亂應以諸門分別此二十種皆有別障成唯識說忿恨惱嫉害嗔之一分所障不忿等無嗔所攝覆誑諂三貪癡一分所障不覆等無貪癡所攝若有說覆唯癡一分者所障即唯無癡所攝慳憍二法貪之一分等所障即唯無貪所攝無慙障慙無愧障愧惛沈障安掉舉障捨不信障信懈怠障精進放逸障不放逸忘念障正念不正知障正知散亂障定忘念等三別境之分與餘不同此中文略不說別障此略以二十門分別一增減廢立二依處不同三假實義殊四俱生分別五自類俱起六諸識有無七諸受相應八別境俱轉九本惑所攝並起十三性分別十一三界成就十二上下相起十三上下相緣十四學等所攝十五見所斷等十六迷緣障相十七有無事緣十八有無攝境十九名事所緣二十有異熟等一增減廢立者成唯識言雜事等說諸隨煩惱非唯二十說二十者一非煩惱二唯是染三行相麤此餘染法或此分位或此等流皆此所攝故說二十不減不增二依處不同者五十五說依處有九一展轉共住處依生忿恨二展轉相舉處依生覆惱三利養處依生嫉慳四邪命處依生誑諂五不敬尊師依之生憍六不忍處依之生害七毀增上戒依之生長無慙無愧八毀增上心九毀增上慧依此二處生餘八種心慧皆有止舉捨相毀止相門依生惛沈毀舉相門依生掉舉毀捨相門依生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亂及不正知三假實義殊者小十大三定是假有無慙無愧不信懈怠定是實有掉舉惛沈散亂三種有義是假有義是實如前[A14]已說四俱生分別者皆通二種隨二煩惱勢力起故五自類俱起者忿等初十定不俱生行相麤猛各為主故無慙無愧遍不善心與餘十九定得俱起惛沈等八遍諸染心與餘十九互相應起五十五說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亂惡慧六遍染者依別義說非實能遍謂依二十隨煩惱中解通麤細無記不善通障定慧相顯故說遍通三義名遍染心五十八說邪欲勝解及此大八十遍染者依二十二隨煩惱中解通麤細無記不善遍通二義名遍染心此論第七說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五種遍染心者解通麤細違唯善法純隨煩惱無記不善通四義故名遍染心皆非實遍忘念等三別境分者不遍染心癡分等者遍染心起故知大八名十九俱六諸識有無者非第八俱大八容與第七識俱忿等十種行麤動故無慙無愧唯不善故一切皆容意識俱轉五識唯有無慙等十小十麤故非五識俱此依正義唯識第四說遍染心更有三師如彼廣說七諸受相應者中二大八容五受俱忿等七種喜憂捨俱諂誑憍三四俱除苦有義忿等七四俱除樂諂誑憍三五受俱起意有苦故八別境俱轉者二十皆與別境五俱染念染慧癡分俱故念亦緣現前習類境忿亦得緣剎那過去故忿念俱染定起時心亦𮜒擾故定亂俱九本惑並起者中二大八十煩惱俱小十定非見疑俱起麤細別故忿恨惱嫉害嫉容癡慢俱非貪恚並是嗔分故慳癡慢俱非貪恚並是貪分故覆諂誑三貪癡慢俱貪癡分故十三性分別者小七中二唯不善攝諂誑憍三惛沉等八亦通無記十一三界成就者小七中二唯欲界有諂誑欲色憍及大八通三界有十二上下相起者生在下地容起上十一若生上地起下後十小十生上無由起下非正潤生及謗滅故十三上下相緣者中二大八下亦緣上忿等小十有義不緣行相麤近不遠取故有義嫉慳憍容亦得緣上於勝地法生嫉等故大八諂誑上亦緣下憍不緣下非所恃故十四學等所攝者二十皆非有學無學彼唯淨故十五見所斷等者後十唯通見修所斷前十有義唯修所斷有義亦通見修所斷隨二惑起故緣見等生故十六迷緣諦相者二十皆通迷緣四諦或總或別如煩惱說隨彼生故此中有義忿等前十非親迷諦行麤淺故有義嫉慳憍害亦親迷諦於滅道等生嫉等故十七有無事緣者忿等初十唯緣有事要託本質方得生故餘通二種十八有無漏境者中二大八通緣二種嫉惱憍害有義亦緣無漏為境有義唯緣有漏為境餘亦唯緣有漏本事十九名事所緣者中二大八通緣二種忿等六種唯緣於事嫉慳憍害有義但緣各別事境行相淺故有義亦緣名事為境於勝地法生嫉等故二十有異熟等者忿恨覆惱嫉慳害無慙無愧九唯有異熟唯不善故餘十一種通無異熟通二性故此中略依唯識第六作分別所餘義門如瑜伽論第一第八及五十五五十八六十二八十九顯揚第一此下第六五蘊論法蘊足等皆當廣說。
睡眠者(至)為體。
述曰解心所中下第六位不定心所文別為三尋伺二法業合說故此睡眠中初略體業後廣體業此略釋體睡因緣者能生因緣愚癡分者依纏蓋性隨他相說心略者顯自性令心略故顯揚論言略攝於心不自在轉成唯識說令不自在昧略為性謂睡眠位身不自在心極昧劣一門轉故昧簡在定略別寤時寤時行廣此輕略故令不自在者意顯睡眠非無體用此唯說略不別說昧愚癡分言雖唯染分意顯昧義故下釋言為別於定但無身果不說能令。
或善(至)為業。
述曰此有四位至下當知上論本文下釋師解。
睡因緣者(至)串習睡眠。
述曰釋體中文顯睡因因義略有五因一羸疲二疲倦行役所生三身分沉重疾病所致或性惛沉四思惟闇相捨諸所作寂靜閑悶無禪樂欲五曾數此時串習睡眠。
或他呪術(至)凉風吹等。
述曰此釋睡緣文略有三一呪術所引二神力所引三凉風所引等言顯示溫處所引鬼等所引。
愚癡分言為別於定。
述曰雖愚癡分唯染非餘顯善等睡尚常皆性暗昧故別於定定行雖略明證法故或依纏蓋說癡分言不爾善等應有癡俱釋師且依別定為論。
又(至)非定癡分。
述曰釋業中文初通三性前言癡分恐言唯染故說善等。
時者(至)餘分。
述曰此第二位夜分中分應睡眠時或是夜中分應睡眠分初後夜等名為非時。
應爾者(至)謂所餘分。
述曰此第三位所許時者佛開許時設復非佛所開許時為病為調皆名應爾應作睡故不應翻此。
越失所作(至)性睡眠說。
述曰此第四位多樂睡者所作事業並皆越失此依隨惑染睡眠說非善等睡由聞思等所引睡眠不越失故顯此作業非通一切。
惡作者(至)為體。
述曰文勢有二如睡眠說樂不樂者依情欲說應作不應作者依宜非宜說愚癡分者依纏蓋性隨他相說心追悔者正顯行相顯揚論言悵怏追戀為悔體故惡作是因悔體是果果說因稱立惡作名惡惡所作方生悔故正理師言惡作是猒應通三性或前省察諸心心所今義釋者惡作即猒善猒無貪惡猒嗔分無記即欲於不作中生欣樂故然說惡作通三性者依總聚說或從果名又釋惡作即悔之境能惡所作即是悔故悔前惡作即是境故又釋惡作善者是愧不善者無慙無記者是慧又釋惡作三性皆慧簡擇所作方生悔故如唯識疏具廣分別應作不應作者應作是惡事應起悔故不應是善事不應生悔故又應是善事善事應作翻生悔故不應是惡事惡事不應作可生悔故雖作二釋何相未周無記之悔二中何攝今正釋者三性諸法可生悔者名為應作時不宜故不可悔者名不應作悔修下善等所時宜故釋論不解故今略釋。
或善(至)為業。
述曰此有四位一通三性二了未了三此餘處四能障礙障心住故顯揚論說障奢摩他名障心住上論本文下釋師解。
樂作者(至)如其所應。
述曰釋體中文由本情欲樂作所作後生追悔或為他遣及煩惱逼情雖不欲而作所作名不樂作後生追悔如所應者顯由他引通起三性煩惱駈逼多造不善或隨所應皆通三性遠因方便煩惱逼故如二種愚發三種業貪飲食等起無記業諸無漏業非由惑力有漏業者皆悔境故或隨所應顯樂不樂皆通三性樂中文略不說無記應作業易略而不論。
愚癡分者隨煩惱所攝。
述曰顯依隨惑說愚癡分非為盡理通三性故下釋作業。
時者(至)[A15]已後。
應爾者(至)於非處。
述曰應爾謂惡事等應生悔處不應翻此體中應作等時宜不宜故與此別或隨所應三性等法即於作處而生悔者名為應爾於是處故餘處悔此名不應爾於非處故成唯識言有義此二唯癡為體有義此二染癡為體淨即無癡有義睡以思想為性惡作亦以思慧為性如實義者各別有體行相別故隨他相說名癡分等。
尋者(至)為體。
述曰自下第三合解尋伺初辨二體後辨二業依慧思者顯尋所依意言者顯遍緣境意言境中遍尋求故此中有三釋一者從喻意及相應法能取境界似言說故二者從境言謂音聲唯意取故三者從果唯意能起言說名故雖相應法亦得此名意識是主但說意言意言境中能尋求者尋遍緣故令心麤者尋之行相於意言境令心麤轉是尋相故上論本文下釋師解。
依思(至)意言分別。
述曰依思之尋不能推度非簡擇故依慧之尋即能推度非思惟故依二位別故須依二應逆次第配思及慧思不推度慧推度故故顯揚云思能造作慧起推求逆次第者性相求故追求諸境而在意言為分別者尋之行相。
伺者(至)為體。
述曰麤細有異餘與尋同此論本文下釋師解。
依思(至)意言分別。
述曰倒配次第如尋應知伺察諸境而在意言為分別者伺之行相。
如是二種(至)為業。
述曰此論本師第二解業成唯識說尋伺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為業所依即身通五蘊故俱依思者身心位安不深推度故俱依慧者身心位不安深推度故瑜伽第五說尋伺體者不深推度所緣思為體性若深推度所緣慧為體性。
尋伺二種(至)建立差別。
述曰釋論師解尋伺俱依思慧為性俱能遍緣諸意言境俱深推度不深推度俱令身心安不安住如是行相相類難知故以麤細分二差別瑜伽第五尋伺二種七門分別嗢拖南曰體所緣行相等起與差別決擇及流轉略辨相應知一體性者不深推度俱思為體若深推度俱慧為體二所緣者依名句文義為所緣此論所言尋求伺察意言等者言謂言說名等所依所緣境即彼三所詮義也三行相者於此所緣尋求行是尋伺察是伺行即見分四等起者能發語言成唯識說有義唯有漏即無漏語言非二所發此唯有漏有義通無漏在因非果唯佛語言非二所發五差別者即七分別謂有相等至後當知六決擇者若尋伺即分別耶設分別即尋伺耶諸尋伺必分別有分別非尋伺所餘三界諸心心所望出世智皆是分別而非尋伺准此尋伺唯是有漏不爾應成四句分別下料簡中當更解釋七流轉者那落迦尋伺何等行何所觸何所引何相應何所求何業轉傍生餓鬼人欲界天初靜慮者為問亦爾地獄尋伺唯是慼行觸非愛境引發於苦與憂相應常求脫苦嬈心業轉一分鬼界尋伺亦爾此據多分理實亦與捨受相應有義彼苦以憂名說在意識故如唯識論第五卷說傍生人趣大力餓鬼所有尋伺多分慼行少分欣行多觸非愛境少觸可愛境多引苦少引樂多憂相應少喜相應多求脫苦少求遇樂嬈心業轉欲天尋伺多欣行少慼行多觸可愛境少觸非愛境多引樂少引苦多喜相應少憂相應多求遇樂少求脫苦嬈心業轉初靜慮天所有尋伺一向欣行一向觸內可愛境界一向引樂一向喜相應唯求不離樂不嬈心業轉廣如彼說此四略以十六門分別一彰假實二自俱起三諸識有四受相應五別境俱六善俱起七本惑俱轉八隨惑相應九三性分別十二善所攝十一二無記有十二三界所繫十三上下相起十四上下相緣十五有學等攝十六見所斷等一彰假實者尋伺唯假惡作睡眠有義是假有義是實取實為正二自俱起者尋伺二法必不相應麤細異故依於尋伺有染離染立三地別不依彼種現起有無故不雜亂如唯識樞要說皆悔眠俱悔眠二法亦得俱起三諸識有者四皆不與七八識俱四皆定與第六識俱有義尋伺亦五識有五十六說有尋伺故此第二說七分別中有任運故有義尋伺唯意識有瑜伽第一說是意識不共法故如前所引喜憂俱故五識中說有尋伺者顯多由彼起非說彼相應任運分別略有二種一五俱意識相應尋伺瑜伽說為意不共法二即五識此說任運即是五識故非五俱以此為正四受相應者有義惡作憂捨相應睡眠喜憂捨受俱起尋伺憂喜捨樂相應有義此四更增苦受意有苦故許地獄中亦有眠故五別境俱者四皆五俱不相違故六善俱起者悔眠十俱除輕安故尋伺皆俱通定有故七本惑俱轉者悔唯癡俱貪等細故餘三十俱行不乖故八隨惑相應者悔後十俱餘各為主故餘三二十俱行容順故九三性分別者皆通三性無記業中亦生悔故十二善所攝者有義悔眠唯生得善行相麤鄙及昧劣故尋伺通二有義悔眠亦加行善聞思位中有悔眠故此說為正十一二無記有者眠尋伺三皆通染淨二無記攝惡作非染解麤猛故有四無記一異熟生二威儀路三工巧處四通果悔唯中二眠除第四尋伺除初此依業果異熟生說法執等類亦是初者隨應具四十二三界所繫者悔眠唯欲尋伺亦通初靜處有餘界地法皆妙靜故十三上下相起者悔眠生上必不起下尋伺上下亦起上下此依多分非盡理說色界中有悔修定故由此生上有起下悔或前義正中有位俱無容起故十四上下相緣者下上尋伺能緣上下有義悔眠不能緣上有義此二亦得緣上悔修定故夢曾更故後說為正十五有學等攝者悔非無學餘通三種順彼有故十六見所斷等者悔眠唯通見修所斷見力起故若[A18]已斷故名非所斷即無學眠非所斷攝尋伺皆通見修所斷有義尋伺唯是有漏無非所斷者彼因果故有義尋伺亦無漏顯揚第二說正思惟是無漏故又說正思惟令尋求等故十地第一說正思惟言說因故未究竟位於藥病等未能遍知為他說法必假尋伺非如佛地無功用說故此二種通因無漏引證會違如唯識第七卷說此四不定如瑜伽論第一第五第十二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七十三八十九瑜伽釋第一顯揚第一第二十地第一此論此處及第二第十五蘊論唯識第七隨應廣說其緣諦相有無事緣有無漏境名事所緣有異熟等皆應准思恐煩且止。
復次(至)為業。
述曰隨別解釋諸心所中大文有三此即第三釋善染法共相作業善法強勝斷鄣染為業染法迷境障善為業此論本文下釋師解。
如信慙等(至)及無慙等。
述曰此釋善法斷障之業信斷不信乃至不害能斷於害十一善法各有所斷此依別治如前[A19]已說。
貪等煩惱(至)令不生故。
述曰解染障中本惑作業貪障無貪乃至邪見能障正見各有所障如前[A20]已說障礙善法令不生故。
當知忿等(至)亦爾。
述曰釋前隨惑能障之業忿障不忿乃至惡慧能障善慧如前[A21]已說顯揚第四云慈體無嗔悲體不害喜體不嫉此三皆是無嗔一分捨以無貪無嗔一分為體今釋論師以別障法相隱難了說通所障為彼別障以慈捨等法為忿等所障令生猒故不爾便違顯[A22]揚等說如上所明六位心所雖一一位[A23]已別解釋然未總集一處聊簡及所未明今當總說且總略以五門分別一增減不同二體數多少三起位無有四界地短長五與心一異。
一增減不同瑜伽第五十五顯揚第一唯識第五等五蘊論百法論並說五十一謂五遍行五別境十一善六煩惱二十隨煩惱四不定瑜伽第一說五十三前所說中隨惑增二謂邪欲邪勝解依此論中說五十五根本煩惱增說四種皆同初說瑜伽六十二說隨煩惱有十八種謂諂誑憍詐無慙無愧不信懈怠忘念不定惡慧慢緩猥雜趣向前行捨遠離軛不敬學處不顧沙門唯希活命不為菩薩而求出家八同前說更增十種并前所說總六十三瑜伽八十九說諸隨煩惱有七十種謂貪嗔癡忿恨覆惱嫉慳誑諂無慙無愧慢憍放逸傲憤發矯詐現相研求以利求利不敬惡說惡友惡欲大欲希欲不忍躭嗜遍躭嗜貪非法貪執著惡貪薩迦耶見有常見無有斷見貪欲嗔恚惛沉睡眠掉舉惡作疑𧄼瞢不樂頻申食不知量不作意不應理心下劣抵突諀訿不純直不和輭不順同分欲尋恚尋害尋親里尋國土尋不死尋輕懱尋家勢尋愁歎憂苦隨煩惱等二十九種同前所說更增四十一法添六十三總一百四雖法蘊足雜事品中說七十三諸隨煩惱非大乘義故略不敘百法論等說五十一者菩薩地說初地菩薩成十百法百法門者謂識有八心所有五十一色有十一不相應行有二十四無為有六雖心所等更有眾多依初地證說五十一瑜伽第一說五十三者說四無為除不動想受由別境染分為障處深故說忘念等隨惑所攝由此瑜伽說十隨惑遍通麤細二性染心百法等中以遍行等通三性法各別有位不說為隨忘念惡慧散亂三種癡分等者說為隨惑非別境分又設此三是別境分染念能障念根念力念支正念其染定分障四神足定根定力定支正定其惡慧分障四念處慧根慧力擇法正見為障處深所以偏說欲解不爾故不說之又對法說五十五者無邪欲解義同前說本煩惱中惡見行相以各增猛損害處深為令生猒別開為五然百法等以深推求俱染慧分總合為一開合雖別而不相違六十二中增說十種隨煩惱者彼自說言不信懈怠增上力故當知發起四種隨惑慢緩猥雜趣向前行捨遠離軛又由忘念散亂惡慧增上力故當知發起三種隨惑不敬學處不顧沙門惟希活命不為菩提而求出家由此准彼不定即是散亂差別矯詐即是誑諂差別故六十二所增十種即二十中七種分位八十九中所增四十一種隨煩惱者五是隨煩惱分位三十六是等流五是隨分位者謂現相不純直二諂誑分位𧄼瞢頻申二種是睡眠沉分位不作意一種放逸分位三十二種根本煩惱分位隨其所應諸隨煩惱等流一十八種是貪分位謂研求以利求利惡欲大欲希欲躭嗜遍躭嗜非法貪執著惡貪不樂食不知量不應理欲尋親里尋國土尋不死尋家勢尋七是嗔分位謂憤發惡說不忍抵突諀訿恚尋害尋五是慢分位謂傲不敬心下劣不和耎輕蔑尋一是貪癡分位謂惡友一是貪嗔癡分位謂不順同分四是受分位謂愁歎憂惱隨其所應諸有隨煩惱等流由此義故唯識又言善可對除諸隨煩惱雖義有別說種種名而體無異故不別立何故六十二唯說十八諸隨煩惱更不說餘彼論自說三處違犯故唯爾所一同住處起初四種二犯戒處起無慙無愧三犯心慧學處起所餘種不信懈怠依俱犯起忘念散亂依心犯起惡慧依慧犯起餘慢緩等由五所起如前隨惑等流中說亦通心慧依二犯起八十九中唯說七十諸隨煩惱不說餘者五十八若在欲界說依十二處轉故謂執著惡行處起貪嗔癡乃至第十二眾苦所集處起愁歎憂苦廣如彼說故唯七十不減不增雖心所法有此眾多依初地所證五十一為正此論雖說五十五種體非增益故不相違。
二體數多少者有義五十五諸心所中二十七是實謂遍行別境各有五種善法有八除不放逸捨及不害根本煩惱五除五惡見隨煩惱四謂無慚無愧不信懈怠餘二十八皆是假有有義此中三十二法體是實有隨煩惱中加掉舉惛沉散亂三種不定悔眠餘二十三皆假有說實有者各別種生離他有用別有行相隨其所應實與識俱轉實聖道所斷說假有者隨其所應或別或總依他施設無別種生離他無實用無別實行相瑜伽一說邪欲勝解至自說苦者如此一切隨其所應或隨所依實有體法前後分位或一剎那義假安立。
二起位有無者今依此論五十五心所中略為六例一者有五法起一必五俱謂遍行五二者有九法起一必六俱謂別境五不定四隨一起時必有遍行故遍行既遍一切心中下應皆說三者有九法起一必十四俱謂無明及惛沉等八大隨煩惱此九必俱故四者有二十一法起一必十五俱謂十善法除輕安及貪慢疑五見諂誑憍善起十必俱貪等染法隨一起時必有無明八大隨惑故五者有三法起一必十六俱謂輕安無慚無愧輕安起必十一善俱無慚無愧此二必俱并無明八大隨惑故六者有八法起一必十七俱謂嗔忿恨覆惱嫉慳害隨一起時必有無明無慚無愧八大隨惑遍行五故此依正義准成唯識說決定俱定不俱者一切善法定不與三十染法俱貪定非嗔疑俱嗔定非見戒取覆誑諂俱慢定非疑俱疑定非五見俱五見展轉定不俱忿等初十自定不俱亦定不五見疑俱忿恨惱嫉害定非貪嗔俱憍定非貪嗔慢俱尋定非伺俱悔眠定非輕安俱悔除嗔癡邪見定非慢等七本惑俱論雖說九非決定故悔定非忿等少十俱此依唯識所說決定不相應者此所除外容得相應若依五十一及五十三心所說即必定應說頌言五法五俱起九法定十四二十一十五三法起十六八法十七俱是心所相應智者應當學。
四界地短長者界謂三界地謂十地三界短長者五十五心所中欲界具五十四除輕安有義具五十五前說為正色界有四十三無色界有三十九十二法唯欲界繫謂嗔忿等七無慚無愧及悔眠二法唯二界繫謂諂誑十八法唯三界繫謂九根本或憍八大隨煩惱三唯二界繫及不繫謂尋伺輕安二十法三界繫及不繫謂遍行別境善除輕安諸經論等具有誠文易不煩引如唯識疏十地短長者理趣等經說一淨觀地二種姓地三第八地四具見地五薄地六離欲地七[A24]已辦地八獨覺地九菩薩地十如來地此說三乘共行十地攝法周盡漸悟頓悟定不定姓皆此攝故非唯一乘所行十地唯聖非凡因非果故初二地中略有二釋有義淨觀地唯在聲聞解脫分位及順決擇分前三位中種姓唯在世第一法有義淨觀地唯在解脫分等未為諦觀種姓未定[A25]但淨修心觀身受等名淨觀故種姓通在順決擇分燸等四位中至此位中種姓方定不可轉故第八地謂預流向即住見道前十五心迴向果中從阿羅漢向前數故具見地者謂預流果具足見道十六心故薄地謂一來果[A26]已於欲界九品惑中能倍離欲斷六品故離欲地謂不還果決定全離欲界惑故[A27]已辦地謂阿羅漢果生[A28]已盡梵行立所作辦無後有故獨覺地謂麟角部行一切獨覺菩薩地謂十二住如來地謂在佛位淨觀地中具五十五其種姓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唯有五十一法除邪見疑見取戒取成唯識言加行位中分別二取皆[A29]已伏故離欲地唯有四十法前所除外又除十一嗔忿恨覆惱嫉害慳無慚無愧悔[A30]已辦地獨覺地唯成就二十四法前所除外又除貪慢疑身邊見及諂誑憍八大隨惑前所除者皆煩惱障若所知障八位皆具五十五法由此聖教說有彼習菩薩地中十二住者一種姓住謂住菩薩本性種姓二勝解行住從初發心乃至初地[A31]已後十住各是一地三極喜住亦名淨勝意樂住四增上戒住五增上心住六覺分相應增上慧住七諸諦相應增上慧住八緣起流轉止息相應增上慧住九無相有功用住十無相無功用住十一無礙解住十二最上成滿菩薩住其初二住皆具五十五此說頓悟若漸語者隨何位入所具多少如本住說雖華嚴經第十卷十住中言除滅諸煩惱永盡無有餘無礙寂滅觀是則佛正法緣起經言無明有四一共二不共三纏四隨眠外法異生所有諸業我說皆以此四為緣內法異生若放逸者所有諸業我說皆以三無明為緣不放逸者所有諸業我不說為無明緣行成唯識論第九卷言資糧位中於唯識義雖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門證菩薩行故於二取所引隨眠猶未有能伏滅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現行又加行位唯能伏除分別二取一切皆盡不說十住一切煩惱皆悉能斷但可應同緣起經說因邪教友不共相應四種無明及此伴類十住中伏行相麤故自分別起發分別業四種無明等乃至煗位方能伏盡不爾便違唯識等說亦非內法一切異生一切無明悉皆不起故知[A32]但應如前分別其第三住乃至第九住中皆具五十一除疑邪見見取戒取此中所無皆通煩惱所知障雖說有餘諸煩惱等故意力有非不能除雖說四地斷身見等此說少分非一切無餘三種中具三十五法前所除外又除嗔及邊見少十隨惑無慚無愧惡作睡眠其貪慢癡身見及八大隨惑第七識俱法執有故此說尋伺遍無漏者若說尋伺唯有漏者彼三住中唯有三十三法其佛地中唯有二十一法如上說有皆說現行可得起者不說種子若說種子義不定故斷不起義前六位中各[A33]已別釋故今但應說具不具。
五與心一異者唯識第七自問答言諸心所法為離心體有別自性為即是心分位差別若離心體有別自性便違五教若即是心分位差別便違三教若依世俗應說離心有別自性以心勝故說唯識等皆無有失若依勝義心所與心非即非離今依初勝義王臣別故行相差別故有無異故不可定即幻事性故難了知故依緣起義皆可同故不可定離第二勝義事差別故非定即理無二故非定離又因果性非定即離第三勝義中詮有異故非定即自無異故非定離第四勝義內證所知心言俱寂心所與心非即非離。
[1]復次(至)障自能治為業。
述曰釋心所中自下第三解善染心所共相作業於中有二上來論本下釋師解善法力強稱斷所治惡法性劣名障能治又善法可欣與能斷稱惡法可厭與障道名問以善違於惡即言斷惡種以惡違於善應言斷善種答善能證理勝順益稱斷於惡種惡法不證理損害不能斷善種。
如信慚等(至)令不生故。
述曰此釋別義前雖總舉未別指示今指善染各別治障令法分相各如自名說障治法。
當知忿等(至)對治亦爾。
述曰善中總舉斷自所治染中分二根本[A34]已說此說隨障唯如自名各障自善今言忿等能障於慈據其通障顯揚第二說慈是不害悲是無嗔喜是不嫉正障慈者即害隨惑言忿能障說是嗔分據通障等亦不相違此等如名可自體攝如成唯識第六卷說。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四
校注
[0058001] 府一作腑 [0068001] 已下至此卷末重釋同文【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48 冊 No. 796 雜集論述記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述曰論本第二問答十四不可記事六十四說有四因緣皆不可記一者無故謂有問言我於諸蘊異不異等二者引無義故如昇攝波葉喻經說我所說法爾所未說彼法不能引義利故三甚深故謂有問言我是有耶此不應記勿彼執我即離蘊故問我意耶亦不應記勿於世俗言說士夫起損減執如來死後為有無等皆由甚深不可記別四法爾故問言真如於一切法實異不異耶此不可記法相法爾不可定故有此等問皆應答言但言佛說此不可記復有四因佛說不可記妄宣說故不如理故引無義故諍論依故此十四種不可記事當初四中無故不可記當後此四中初二不可記又處處說有四種記一應一向記二應分別記三應返詰記四應捨置記十四當此捨置記攝云何復名不可記耶但言佛說此不可記非為不記名不可記但應捨記名捨置記如涅槃經三十五說大智度論涅槃三十九俱舍第十九廣說十四不可記事者一我及世間俱常二無常三亦常亦無常四非常非無常五我及世間為有邊六無邊七亦有邊亦無邊八非有邊非無邊九如來死後為有十非有十一亦有亦非有十二非有非非有十三為命者即身十四為命者異身此中常等是常見無常等是斷見我後生故計後無故有邊等四皆是邪見不計常斷故死後有等是常見非有等是斷見身與神異是常見身與神一是斷見神者是我身神異故由身雖死而神不滅故是常見斷見翻此此中常見攝三見全四見少分斷見亦攝三見全四見少分如是邊見總攝十見邪見攝四見全身神一異應我見攝今意欲問死後常斷我見後起故成邊見不問死後我之有無但是我見故答自性是二見攝依我見生故執我為勝故隨順執戒故由此餘三見皆是眷屬攝若展轉相資五見俱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