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三
云何建立受蘊(至)意觸所生受。
若樂若苦若不苦不樂。
述曰即第二位此依行相類別分三領受義通以三攝五根生義局離出喜憂何故三受名標苦樂而不以彼憂喜為名以苦對樂俱通三性以憂對喜理則不然有釋樂苦皆通六識苦憂但屬意識非餘又苦與樂行相明利憂喜不爾不應為責何故苦樂各分二種身心捨受定守一名成唯識論第五卷說苦樂二受各分二者適悅身心相各異故由無分別有分別故尤重輕微有差別故捨不分者非適非悅相無異故無分別故平等轉故何緣此受名苦樂捨領順境相適悅身心說名樂受領違境相逼迫身心說名苦受領中容境相於身於心非逼非悅名不苦不樂受此三皆通有漏無漏苦受亦由無漏起故或各分三見所斷等無學苦受非所斷故又三皆通學等三種隨應苦受順學等故或總分四善不善等或各分四純受苦處意有苦根憂唯二性非無記故若說五受五識俱悅恒名為樂意俱欲界初二靜慮近分名喜在二根本名喜名樂第三靜慮近分根本恒名為樂五識俱迫恒名為苦意識俱者有義唯憂逼迫心故有義通二人天唯憂傍生鬼界名憂名苦雜受純受有輕重故捺落迦中唯名為苦純受尤重無分別故廣如唯識所引教理在識有無至後當說若在佛位唯樂喜捨諸佛[A1]已斷憂苦事故所餘義門如唯識疏。
復有樂身受(至)不樂心受。
述曰即第三位別分行相總顯所依故於身心各有三種此捨心受攝餘三識依五根受隨根各別何因總以身受為名由此五根體皆色性若爾眼等應並名身自體生識相狀各異若由相異不並名身隨別受生應非身受由眼等四不離於身皆從所依總名身受意根亦爾不離於身並應名身不說心受欲色眼等定不離身無色意根離身而轉如何建立身受非心體相既殊故分二種身根為依多法積聚獨立身稱非餘眼等眼等依之總名身也如瑜伽論五十三說。
復有樂味受(至)無味受。
述曰即第四位第四五類依緣由身染淨行相境同類異行別建立下解無味即無漏受苦唯有漏云何無味無漏引故憂引無漏名無味受非所行故然顯揚論或立一受皆苦性故或立二受身心別故或立三受樂等異故或立四受繫不繫別故或立五受樂喜等異故或立六受所依別故或立十八喜憂捨三近行異故此前初位即彼第六前第二位即彼前第三前第三位即彼第二此依所依行相別故身心各三彼俱依依開合二六平等平等以喜憂捨依緣六識行相通廣別立近行體即三受故此不說。
復有樂依躭嗜受(至)依出離受。
述曰即第五位第六七類依緣外境染淨行相緣同類異行別建立此依三受以樂苦為名依行准理即三十六師句受義通故不說憂喜此樂依躭嗜即六依躭嗜喜此苦依躭嗜即六依躭嗜憂此捨依躭嗜即六依躭嗜捨此樂依出離即六依出離喜此苦依出離即六依出離捨此中皆依三六出離吐害捨除三六躭嗜依出離喜除躭嗜喜乃至憂依出離捨除出離喜三十六句大師所說故以為名此依三世成一百八受廣如顯揚第五卷說然本論師為欲分別有味無味躭嗜出離內外境別染淨行殊或依三受如名行相下依五欲釋躭離別准義知文即是師句或增此釋義亦無違內愛行相性類輕微說受與俱名有味等外愛行相性類重顯說受依生名依躭嗜等又內愛由受故起外受由愛故生故二差別。
身受者(至)意識相應受。
述曰上舉五位列七類受下逐難釋以四因成文復有二初逐難釋後以因成此釋前說第三門義五識名身義如前釋此言心者攝餘三識今依三受同一依心但說意識不說餘二不爾此門攝法不盡。
有味受者(至)不相應受。
述曰味是著義即自體愛受與彼俱名有味受即通三界唯緣自身愛相應受無味翻此愛緣順境苦從迫生云何此無苦有味受又瑜伽論第五十八下第七說不相應故此如唯識第六卷釋染迫相違苦愛俱起慼欣相返貪恚俱生於此難中亦應思擇顯揚論說有味受者謂欲繫受通緣自身及五欲境愛相應受彼說無味上二界繫及不繫受與有味受相違准釋有味受通不善有覆無味唯善亦通無漏。
依躭嗜受者(至)不相應受。
述曰下緣五欲愛相應受說名躭嗜出離翻此顯揚論說躭嗜同此出家所引散地善受名出離受猒五欲故彼有味受通緣欲界內外俱愛俱彼躭嗜受復緣五欲總之別故無味出離翻此應知彼論有味境寬界狹此論有味境狹界寬無味翻此論其寬狹各據一門不相乖返下第六卷更當重釋上論本文下釋師解。
如是建立(至)清淨故。
述曰下以四因成前五位受不增不減所依故者即六受身依六所依辨受別故自體故者謂樂等三依三位別顯自體故集所依者謂身心受染淨故者餘二位受。
此中(至)建立心受。
述曰二因難了故更重釋集者總也總攬別法為一名故集五色根類總名為身集三心根類總名為心從二所生名身心受。
由雜染故(至)無味等。
述曰有味躭嗜皆名雜染無味出離皆名清淨各攝二門故雙言等。
此愛不相應(至)隨順離繫。
述曰釋所雙牒無味出離不相應無更重解釋離繫即前無味受體由離二縛故不愛身隨順離繫謂出離受出家俗善順離繫故此有味等立義有無皆應思准恐煩且止此論下文及六十五皆說有味躭嗜二種通諸煩惱何故今說二體唯愛愛增集諦能發潤生與受為因復由異熟及境界受能生二愛故唯說愛為此二體別標總稱理亦何失。
云何建立想蘊(至)意觸所生想。
述曰初標三位列七種相後本釋師展轉隨釋故顯揚云相有三種一所依別二作意別三境界別今此初位總束自體隨六所依故分成六成唯識說取像為性說觸生者分別三和生諸心所觸最勝故起盡經說受想行蘊皆觸為緣如唯識論釋違廣說。
由此相故(至)或了無相。
述曰第二位此即前想作意異故分成二種。
或了小大(至)無所有處。
述曰即第三位所依餘曰相境界別故分成四種顯揚論第二說無小所有者於識處上境界推求之時無小所得除無所有無別境界此即境名無小所有能證彼以名無所有處。
有相想者(至)前所除想。
述曰下本釋師展轉隨釋文中有二初本論師逐前難釋後釋論師更隨別釋此釋第二作意差別除欲界中心嬰孩等類及除上地一切無漏緣涅槃心并除非想所餘諸想緣有相生名有相想前三所除名無相想明了分別亦名有相返此名無相。
小[1]相者(至)無所有處想。
述曰釋第三位境界差別欲色二界依身及器分成小大空識無邊行相緣廣了彼諸想名為無量行緣諸境無小所有名無所有處緣彼諸想名無所有處想上本論文下釋師解。
不善言說者(至)故名無相想。
述曰非唯不了此名為色唯言色者舉此攝餘境非無相行不能了名無相想。
無相界定想者(至)名無相想。
述曰相謂相狀此有十種五境男女生異滅相或說十三涅槃經三十一說涅槃離十或十三相加苦樂捨涅槃無此相立無相名緣彼想名無相想非彼相無境無相故。
有頂定相者(至)名無相想。
述曰頂者極義三有之極故名有頂彼想不明不能圖𦘕諸境相故雖彼散心亦無相想今從定說非更無餘要具明了分別二種方名有相無相界定雖復明了而不分別有頂定等雖復分別而不明了嬰孩俱無並名無相返此名有若依此義緣有為無漏想亦無相故論據根本不說餘心若依涅槃得無相名緣有為定有相所攝依五十三諸有漏心皆無相故。
小者(至)小大無量。
述曰上釋作意三無相想下釋境界三相差別今釋論師依地勝劣以釋小大以行無邊釋前無量無所有處易不釋之然五十三小大無量名有相想有頂有學無學諸想名無想無不善言境有相故或別分六除所依故或總分二世出世間二類別所又涅槃經三十七有三復次釋小大無量如彼廣說顯揚三因即此諸想易可知故不說因成。
云何建立行蘊(至)意觸所生思。
述曰下第四文建立行蘊大文有二初總略標行蘊之體後隨別解前所標法就初有二先標蘊主蘊所攝法後釋論師重釋前義初復有二初標蘊主後顯餘法此六思身即蘊主也。
由此思故(至)分位差別。
述曰行蘊眾多獨標思者由思最勝能作心等令善等故又由作此令分位別方依建立諸不相應故但說思以為行蘊此釋說思獨稱蘊義。
又即此思(至)總名行蘊。
述曰此顯餘法亦是行蘊諸心所中除受及想所餘一切心所有法心不相應皆行蘊性除受想者別稱蘊故外道計此為生死因修禪無色此二最勝別成二蘊故非行攝實亦思作令成善染顯揚論第五說行別有三一勝差別謂思能作成染淨故即此前說思稱蘊義二依差別謂六思身三施設別此有三種即此染淨分位差別有依此文科前為三六思身者即依差別作善等者即勝差別餘行蘊者即施設別然科作二稍順此文思作善等釋前因故五十三說由境界謂六思身此顯依根能取境義非依六境名六思身上論本師標行蘊主蘊所攝法下釋論師重釋前義。
雖除受蘊(至)是故偏說。
為顯此義(至)造善法等。
述曰舉前論本造善等文證成前說得名行義或以論本證成自說思導首義或以自說思導首義釋成論本造善等文初解為正。
善者(至)少分煩惱。
述曰釋前造作善染等體善謂信等當說十一雜染多種貪等十一或忿等十種諸煩惱分無慚等十少分煩惱別依總依假實異故或忿等十名少分故無慚等十名分位故或少分者即煩惱分下釋上故諸隨煩惱名分少分體類同故雖思亦作心遍行等今說性類但說善染又思亦能造無記性無別體類故論不說。
分位差別者(至)心不相應行。
述曰由思所發諸善染等心所別故依之施設心不相應雖心不相應亦依心色今說行蘊不說依餘又說不相應依思所發行不唯說心所為不相應依故此論文亦無過失。
問何等(至)惡作尋伺。
述曰上總略標行蘊之體下隨別解前所標法大文有二初辨與心相應行蘊後辨心等不相應行初中有二初列五十三心所別名後釋五十三諸心所法此心所法有五十五受想二數蘊中[A4]已說標行蘊主復[A5]已說思故列名中無此三法雖標行蘊[A6]已顯思名未釋體用為彰體用故於別釋有五十三何故此等名心所法成唯識說恒依心起共與心相應繫屬於心故名心所如屬我物立我所名心於所緣唯取總相心所於彼亦取別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如𦘕師資作模填彩所餘門義至下當知就列名中文意有二上本論師辨列心所下釋論師六位別配。
如是思等(至)不定。
述曰此列位名後方別屬辨前[A7]已說稱五十五顯類同也成唯識說雖說心所名義無異而有六位種類差別一切心中定可得故遍謂周遍行者起義周遍心起立遍行名亦遍亦行名為遍行所緣事境多不同故能有別境立別境名唯善心中可得生故順益名善此非六釋無離合故無簡擇故性是根本煩惱攝故煩性即惱故名煩惱唯是煩惱分位差別等流性故煩惱之隨名隨煩惱於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觸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如無貪等非六釋攝此中唯有持業有財依主三釋然瑜伽論合六為五煩惱隨惑俱是染故復以四一切辨五差別謂一切性一切地一切時一切剎那俱義地有二說一謂九地二謂三地即有尋等五中遍行具四一切別境唯有初二一切善唯有一謂一切地染皆無不定唯一謂一切性由此五位種類差別各得自名不增不減然義猶濫唯識所說名義最勝。
如其次第(至)應知。
述曰別屬勸知初五遍行文雖列二行與非行類別說五次五別境十一是善十是煩惱二十是隨煩惱四是不定然唯識論第五六七一一廢立六位增減廣引教理皆如彼說此諸心所如瑜伽第一第三第八五十五五十八五十九顯揚第一五蘊論等說一一並如唯識疏解上列名[A8]已下隨別釋。
又此(至)當廣分別。
述曰別釋有三初釋論師生起下說次本釋師別釋體用後釋善染共相作業此則初文相者體也顯心所體業用也顯心所用。
思者(至)役心為業。
述曰下別釋中隨位成六初位有三二[A9]已說故以下所明一切心所初明體業此論本文重釋體業此釋師解更不煩指學者當知上來論本下釋論文自下心所准此應悉前明蘊主說作心所今論別釋但說作心互相顯說或心勝故此中偏說思是意相應業隣近釋名能作心故。
於心造作(至)此辨其業。
述曰釋師恐復不閑體業別牒屬當例餘心所。
以於所作(至)發起心故。
述曰謂能取境正因等相駈役自心令造善等今觀論意舉所作法顯能作體故說作心舉所作位顯能作業故說於彼善等役心不爾體業二應無別體性亦以作用顯故。
作意者(至)持心為業。
述曰發動者警覺義謂此警覺應起心種引令趣境故名發動不唯警覺心唯言發心者心是主故即義相警舉種子者因中起用如薩婆多未來用起舉種能警釋現行名。
於所緣(至)名得作意。
述曰此釋前業作意作業通散定位說定加行但說持心舉顯了業彰其作用說於此境數引心故唯識但言引心為業即遍作用。
觸者(至)受所依為業。
述曰根境識三更相隨順名三和合觸依合彼是故經說觸謂三和今論本師不說合彼[A10]但說依起故說觸者依三和合三設未和但住本性後三和位各有順起心所功能用與舊殊皆名為異然三變異勝者唯根所依相續隣近勝故不唯前三能生心所觸想心所皆亦能生依和合觸最勝故觸雖領似三變異生然最似根生心所力故言分別根之變異此分別者是領似義如子似父名為分別顯受從生不從他故[A11]但說受依近而勝故如前[A12]已說此論未說觸別行相即令心所同觸一境是觸自性於境功能論師別顯和合分別經文自說今且依經故無別行。
謂識生時(至)分別觸生。
述曰識未起時根住自性識若生位根相異舊能有順生諸心所力因順果故名隨順生隨此諸根生受行相有領似彼分別觸生且學諸根有能生力故受位別由觸近生起盡經說識觸受等皆因二三四和合而生廣如唯識第三卷說諸文同異伏難相違不能煩引如彼疏釋既遍諸心無別門義上解遍行下釋別境。
欲者(至)希望為體。
述曰所樂受者顯欲所緣有義所樂謂可欣境於可欣事欲見聞等有希望故於可猒事及中容境一向無欲可欣不望亦無欲起有義所樂謂所求境於可欣厭求合離等有希望故有義所樂謂欲觀境於一切事欲觀察者有希望故翻亦無欲此三廣如唯識論釋以下心所同者不述異者敘之不煩指論學者應悉彼彼者境所見聞等四境別故五十五云於彼彼境隨趣希樂是名欲故引發即是於境欲得見等之義所作是即見等作用此言意顯於彼彼境欲得見等引發所作此之希望是欲體性。
正勤所依為業。
述曰此說善業生正勤故。
彼彼引發(至)一切作用故。
述曰謂於諸境欲起見等一切作用故言彼彼引發所作此之希望是欲體性。
勝解者(至)引轉為業。
述曰決定事者顯此所緣不定境等此不生故。
隨所決定(至)決了勝解。
述曰此釋前體印謂印可是事必爾持謂決了不猶預故。
由勝解故(至)不能引轉。
述曰此釋前業由邪正等若教若理若證之力於所取境審決印持由此異緣不能引轉故猶預境勝解全無非審決心亦無勝解。
念者(至)不散亂為業。
述曰串習事者此通體類不爾無漏記應不念由聞彼名既能念者故串習事亦通類名初無漏智曾未得真而有念者即是曾名類故有也如是一切皆應知謂數憶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此顯法迹三學之依故能生定於曾未受體類境中設曾所受不能明記亦無念起。
串習事者(至)令心不散。
述曰設緣未來而生念者先所受或體或類如念佛等念緣三世不散者定依善業說。
三摩地者(至)為業。
述曰三摩地者此云等持平等持心令至境故三摩鉢底此云等至由定前心引起定位等所至至於等定位安和離沉浮故前唯有心通散及定後唯在定通有無心由此應成四句分別有等持非等至謂欲界專住一境有等至非等持無想滅盡二無心定有等持亦等至靜慮無色各四等持非等至非等持欲界等不專注三摩呬多此云等引等所引引於等由定安和離沉浮故唯色無色諸有心定對前二門應准分別如瑜伽論第十三說所觀事者實唯慧境或聞等俱同一境界故境名觀念定皆不唯令心起由心是主故但說心智所依業依四法迹及三學說。
令心專一者(至)知如實故。
述曰謂觀德失俱非境中由定令心專注不散依斯便有決擇智生心專注言顯所欲住即隨能住非唯一境論言一境是一一境非前後境總是一境不爾見道歷觀諸諦前後境別應無等持若不專注便無定起。
慧者(至)斷疑為業。
述曰謂觀德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決定故於非觀境愚昧心中無簡擇故慧便不起。
斷疑者(至)得決定故。
述曰雖疑心俱有猶預慧此說決斷得定斷疑非是遍彰慧之作業此五略以四門分別一俱別生二何識有三受俱轉四性界等一俱別生者有義此五定互相資隨一起時必有餘四有義不定四一切中無後二故四境生故故非定俱四境別起應說有五隨境起二有十二句隨境起三有十三句隨境起四合有五四句隨境起五但有一句總別合有三十一句二何識有者果位八識一切皆通因中第八五皆非有末那有義一切皆無有義有三染念定慧許彼俱故有義此五染分皆俱十隨煩惱遍染心故如實義者除慧一數四皆不俱癡分念等可與彼俱此染分者不可俱故有義五識此五皆無有義五識容有此五第六意識决定容俱三受俱轉者有義欲數喜樂捨俱餘四除苦有義此五容五受俱若教若理皆不違故四性界等者皆通三性皆通三界及非界攝皆通有學無學等三皆通見斷修斷非斷如是等門皆應思准如唯識第四五卷廣引理教不能煩引上五別境下善十一。
信者(至)所依為業。
述曰於體德能信所緣境忍謂勝解即信之因希望謂欲即信之果淨者信體能淨心故成唯識說信別有三一信實有謂於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忍故即此論說有體忍可若諦非諦諸法之中皆信忍可名信有體此言意顯設信空無亦生信故非唯緣有始方有信舉信忍因顯信自體故名忍可二信有德謂於三寶真淨德中深信樂故即此論說有德清淨若德若非德令心清淨皆有信生不唯有德始方有信不爾若信外道無德信應不起唯識說此深信樂故亦舉欲果顯信自性今以信體於德境生故言清淨亦不相違三信有能謂於諸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即此論說有能希望有能無能希望修斷皆有信生非要有能方有信起不爾信諸惡是可斷法應信不生舉信欲果顯信自性故言希望成唯識說此性澄清能淨心等如水清珠能清濁水又染不信自相渾濁復能渾濁餘心心所如極穢物自穢穢他信正翻彼故淨為相此中且舉三殊勝境顯信所緣於無等中實亦生信此說入法發起所因欲依為業成唯識說所除行相言治不信樂善為業。
謂於實有(至)希望行信。
述曰此別屬前三境三相有體寬遍說生忍可有德可尊但言清淨有能可獲故說希望理實三境可更生相行微劣故從勝用說不爾境同行應不遍然此清淨即是信體偏言於德起據實通三境唯我有德起信樂故。
謂我有力能得能成。
述曰顯於有情起希望信無為可得有為可成道尅生長二類別故。
慚者(至)為業。
述曰諸過者境自羞者緣羞者又體慚共相故成唯識說崇重賢善是慚自相於過惡境自羞為緣起崇重者是慚體故止息惡行慚之通業別對除者正違無慚。
愧者(至)業如慚說。
述曰境緣共相義並同慚成唯識說輕鄙暴牾拒抗惡法是愧體故通別作業准慚應知此慚愧體俱說羞者舉二通相假說別體由二種羞不俱生故慚自羞者自身及法內故名自王法俗論世間名他或崇善名自饒益[A13]己故拒惡名他損害[A14]己故同前所緣顯自共相皆如唯識第六卷說。
無貪者(至)為業。
述曰有謂三有即三界果具謂資具即三有因緣生三有皆名有具染緣無漏亦有具攝於此諦中無染著者是無貪性此說通業惡行不轉轉者起也別除貪著。
無嗔者(至)為業。
述曰有情苦者三界行苦或苦壞苦唯舉有情顯勝嗔境憎疾滅道亦生嗔故不爾無嗔翻成境狹言苦具者謂三苦因緣無為等有無嗔故及通別業皆准前說或無貪嗔言有等者待有等立非要緣彼如前慚愧觀善惡立不爾此二應不遍善。
無癡者(至)為業。
述曰成唯識說於說理事明解為性有義報等性即無癡無癡體即決擇性故論言由者顯因四位所有決擇是此體故四位非唯有慧故言由也有義無癡別有自體舉報等因果顯無癡性故論言由無癡若起必四慧俱勝品從劣生劣復生勝慧故舉因果顯無癡性通別對除亦准前說前三但舉通對除故。
慚等易了故不[1]重釋。
述曰此釋論師解不重釋慚等四因。
報教證智者(至)如次應知。
述曰以四種慧配前報等生得善法宿習為因纔生即得自體名報或與報俱從依名報聞所成慧唯緣教生從境名教思所成慧能生於修從果名證修慧現量證解法故修所生慧說名為智自體為名故言如次七十七說聞所成慧依止於文未善意趣未能領受成解脫義思所成慧且依於文且善意趣亦未能領受成解脫義修所成慧今依於文亦不依文能善意趣[A15]已能領受成解脫義此顯聞慧多緣教生少緣於義思所生慧通緣教理修所生慧多緣於義少緣於文誦習經典不善意趣生得善與聞慧何別明暗既異緣義亦殊聞慧緣文或少緣義生得誦文全不解義辨中邊說。
天親解言前八聞慧第九思慧第十修慧若誦經等唯生得善應此不能獲福無量故非八法生唯生得善攝聞思修體皆性非慧因三所生智體名慧故今論說聞所成等此依主或隣近釋不可但言聞思修慧此中聞思唯散有漏修在定亦通無漏十地經說八地菩薩能堪能思天親釋言聞思慧者即一修慧義別說之非聞思攝論說欲界唯有聞思色界無思上唯修慧思現觀等皆唯有漏若許聞思通無漏者上地應有亦非唯散便違論說有義聞思實通無漏然一依有漏說上地無有漏者麤上地非有無漏者細何非上有如無漏鼻舌識有漏上無無漏有故生得善法生身同地方起現前聞修不定如後當說。
決擇者謂慧勇勤俱。
述曰釋慧總名勇勤者即精進慧與彼俱故名決擇懈怠猶豫品非勝決擇故此釋善慧無癡俱者不爾染心應無慧轉。
勤者(至)為業。
述曰心勇者體此能令心生勇悍故被甲等五勤之差別集論本言心勇悍為性或被甲等五差別故成唯識說於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為性彼善惡品勤所對境此言心勇即勤之果各據一義理不相違勇表勝進簡諸染法染法退善不可名勇悍表精純簡淨無記不能悍且耐勞倦故即顯精進唯善性攝攝事分中八十九說最初發起猛利樂欲名被甲如先著甲方見賊故次起堅固勇悍方便名加行䇿勵其心決定勇行故次為證得不自輕蔑亦無怯懼名無下更生勇勵無怯下故次能忍受寒熱等苦於劣等善不生猒足欣求後後勝功德等名無退被損不敗少獲不足故次後乃至漸入諦觀進後勝道名無足雖功[A16]已成更祈大果非為少得即滿心故此依因釋若依佛果樂利他故二乘果位希大果故通業滿善別除懈怠。
謂如經說(至)不捨善軛。
述曰前勤差別論師立名恐義無因故引經證由先被甲有勢避怨加功勵行有勤能入心無怯下有勇先鉾被傷無退堅猛更進散果無足復求勝道運運增修不捨善軛軛謂車軛以軛牛故前行而不止無足勤勇亦不捨於善軛成唯識言此五別者謂初發心自分三品勝進別故或初發心四修別故或資粮等五道別故二乘滿位欣大菩提諸佛果圓常樂利樂或二加行四道別故無性攝五合以為三攝此後三合為一故。
如其次第(至)諸句。
述曰以經五句配論五名被甲心勇者被甲等五即心勇故一心勇言貫通前五為被甲心勇乃至無足心勇上釋體[A17]已下當釋業。
滿善品者(至)極善修治。
述曰實散心等亦有勤業滿善二種說進修位言入靜慮略不說餘世間離欲得根本定斷道方圓名滿善品復斷通擁等能獲神通等更修治名成善品出世離欲准此亦然。
安者(至)為業。
述曰麤重者所除染剛強不安障定之法調暢者安之果安令身心調和適暢此說通業隨其所應除諸障礙別作用者對治惛沉。
除遺一切(至)依止轉故。
述曰由輕安力除障定法調暢身心勝依止起。
不放逸者(至)為業。
述曰正勤等四不逸所依善根䇿發修斷勝故修善防惡顯此功能此說通業別除放逸。
謂由正勤(至)不放逸體。
述曰由正勤等四法為先故能修善防諸有漏別有總能故假立此。
有漏法者(至)境界。
述曰釋前體中諸有漏法說無漏用極勝處故唯識說通[A18]但是防惡諸漏者諸煩惱漏處所者漏所依根漏境界者漏所緣法若根若境若諸煩惱皆名有漏互增長故如成唯識第五卷說有漏因義。
捨者(至)為體。
述曰成唯識中說名行捨行蘊捨數別受蘊故正勤等四所依如前雜染住者捨所除法依止名住昔依雜染今捨相違心平等等捨所令位由捨令心住平等等。
不容雜染所依為業。
述曰容者受也由不放逸先除雜染故於捨位不容受之為不容依是捨作用成唯識說對治掉舉靜住為業由不放逸同剎那中先除雜染捨復令心寂靜而住或前後念行相各增由是雜染捨不容生或復此說捨除雜染各有能故。
心平等性(至)辨捨差別。
述曰下釋有三初總釋前捨三位別次徵所以後別釋之此即初也依相續心顯捨行相非於一念善捨不生。
所以者何。
述曰此即徵前三位辨捨之所以者何也。
由捨與心(至)心平等性。
述曰此即別釋離沉沒等者釋前所治雜染相違由捨平等離沉掉故最初證得心平等性唯識說業對除掉舉由捨寂靜行正別治此說通障故言離沉然所等中亦兼掉舉惛沉掉舉通障捨故。
由心平等(至)心正直性。
述曰其障[A19]已除不由勉勵但順前轉無高無下故心正直。
由心正直(至)無功用住性。
述曰善心相續不慮染生任運恒時住無功用。
不害者(至)為業。
述曰無嗔善根顯所依體心悲愍者顯此行相別對治害然不損惱是此作用悲愍不損二義無差成唯識說不損惱為體悲愍為業故行善名悲愍此說為自體息惡稱不損此說為作用彼說無嗔作善為業不害異彼業稱悲愍隨舉一義實二無差。
當知不害(至)故亦是假。
述曰前不逸捨各依四法既是假有今依無嗔故亦是假亦前二故無嗔翻對斷物命嗔不害正違損惱物害無嗔與樂不害拔苦是二差別無嗔是實不害是假為顯慈悲二相別故利樂有情彼二勝故故離無嗔別立不害此善略以十門分別一問答廢立二假實有三獨並生四諸識有無五諸受俱轉六別境相應七界繫不繫八見所斷等九有學等三十生得加行一問答分別者問此中十一如其次第別治不信無慚無愧貪嗔無明懈怠惛沉放逸掉舉害十一法所餘染法治善是何答隨應皆是此十一攝如唯識說不能煩引何緣諸染所翻善中有別建立有不立者用別便立餘善不爾又諸染法遍六識者勝故翻之別立善法害雖唯意而數現起損惱他故障大悲故令知過失翻立不害餘染不爾故不翻立問染淨相翻淨寧少染答淨勝染劣少歒多故又解理通說多同體迷情事局隨相分多故於染淨不應齊責二假實有者不放逸捨不害非實餘八非假三獨並生者有義十一四遍善心餘七不定論說十一六位起故有義除安十遍善起論說十種遍善心故六位起者依相增說四諸識有無者七八二識在無漏位定有十一有漏皆無意識皆有五識有義唯闕輕安性散動故有義五識亦有輕安定所引生故成事智俱故餘十皆有五諸受俱轉者十五受俱安非憂苦行相違故六別境相應者皆得相應七界繫不繫者十一皆通繫及不繫有義輕安通三界有諸定加行有調暢故四一切中通諸地故有義輕安唯上界有論說欲界闕輕安故通有尋等名通地故八見所斷等者十一皆通見所斷等此果依亡隨喪故斷決擇分說根中善法非見斷者依斷緣縛非見斷故九有學等三者皆通三種十生得加行者安唯加行餘通二種此等教理及義所因皆唯識第六卷說。
貪者(至)為業。
述曰上解第三位下釋第四位有二段文初別釋十煩惱後五取別問答別釋為十或分為二初明鈍五後明利五問答之文屬五利故三界愛者謂三界中發潤之貪皆此攝故緣無為等亦貪漏或緣三界諸愛為體五十八諸愛有四種謂著諸見欲色無色但說增上諸猛利貪不爾緣無漏應非此貪攝緣起經說貪有四種一愛二後有愛三喜貪俱行愛四彼彼喜樂愛義亦如是五十五說於十種境起十種貪廣如彼說。
生眾苦者(至)取蘊生故。
述曰愛能發潤故生取蘊取蘊名苦三苦性故此說其業別障無貪。
嗔者(至)為業。
述曰於有情苦及苦具者此顯嗔境有情自體三苦故苦生彼事理嗔名苦具令心憎恚是嗔體性五十五說於十境轉五十八說憎滅道故或此但說苦苦名苦增上嗔境唯欲界故五十八說嗔有四損[A20]己他見他有情所所愛不饒非愛饒益初二緣害自身次一憎親友後一愛怨家緣此三境而起三嗔三世各三名九惱害不安惡行此說通業別障無嗔。
不安(至)苦故。
述曰謂嗔必令身心熱惱起諸惡業不善性故多住苦中。
慢者(至)為業。
述曰諸論第三皆說癡相不善根故今說慢者顯前三種別行相故唯多舉增上依我之體故說依止薩迦耶見五蘊論說慢有七種一慢於劣[A21]己計[A22]己勝於等[A23]己計[A24]己等二過慢於等[A25]己計[A26]己勝於勝[A27]己計[A28]己等三慢過慢於勝[A29]己計[A30]己勝四我慢隨觀取蘊計我我所五增上慢未多得謂[A31]已得六卑慢於多勝[A32]己計[A33]己少劣七邪慢全無德計[A34]己德顯揚第一說三慢類我勝我等我劣慢類婆沙第一百九十九俱舍十九說九慢類前三為三有勝有等有劣為三無勝無等無劣為三成唯識說此七九慢謂於三品我德處生五十五說於六境生七慢中合慢過慢卑慢為一故唯識文正初慢從下品中品處生過慢於中品及上品處生慢過慢卑慢唯於上品起我慢緣我生增上邪慢俱緣德起九慢唯於三品處起過慢慢卑慢上品中上品如次起初三卑慢慢過慢上品中上品如次起中三慢過慢卑慢中上品上品如次起後三品類足論二復次釋如彼廣說總令心高是慢自性。
不敬苦(至)後有故。
述曰師長及有德可敬所不敬七慢三境生一德境謂邪增上二我境謂我慢三情境謂餘四三品處生此中三說境攝法周盡依我為本及緣師長即有情并德故由不敬故後有苦生謂若有慢於德有德心不謙下由此生死輪轉無窮受諸苦故此說通業別障不慢敬者或信或捨或慙所攝決擇分說慢有四種於見有情於受用欲後有處起此九慢類於有情轉我慢於欲後有處轉餘隨所應。
無明者(至)為業。
述曰於三界中所有無智說名無明不爾緣無漏應無明不轉或此但說緣三界中無智為體境相顯故或即三界中無智攝一切盡梵云阿毗迦羅六義一者非義如非牛亦名無牛二者無義如牛[A35]已死亦說無牛三者異義如異牛故亦名無牛四者惡義如有惡子亦名無子五者少義如食少味亦名無味六者離義如處離人亦名無人如是即說非明無明異明惡明少明離明故名無明五十六說智所對治別有心所覆蔽為性非唯明無亦非邪智若彼無明唯明無者應無三品以體無故應非隨眠無非轉故應三性心皆成染汙常離明故應非有無為亦非染淨故離明心相續應明不起故亦非此滅明得生無有無法可滅故若唯邪智是無明者設起三徵乃至廣說不能煩引故此無明別有自體世親緣生論無明通三性違决擇文如後當釋五十五說無明依七事起緣起經說無明有四一纏二隨眠三相應四不共本地第九决擇五十五五十六五十八顯揚第一攝事品等說二四五七九無智等如彼廣說。
邪决定者(至)煩惱現行。
述曰顯無明果邪定者邪見餘文易了此說諸惑生之次第理必應爾略無業果或雜染言通諸有漏成唯識說起疑邪定以疑為先此說無失隨應皆得。
彼所依(至)起諸煩惱。
述曰或俱或先為因之義。
疑者(至)為業。
述曰於諦者境猶預者體決擇分說於五處轉他世作用因果諦寶此所猶預體即諦故隨其所應。
於諦猶預(至)道諦攝故。
述曰三寶無漏滅道諦攝故於諦疑法身理法真實滅諦所攝二身餘法僧道諦所攝同體寶者隨應所攝此釋體文。
善品不生者(至)不造[1]證故。
述曰此釋前業由疑不决不能造業脩諸善品故善不生此說通業別障不疑或信或解正慧所攝有義此疑以慧為體有義此疑別有自性如唯識論引教而說。
薩迦耶見者(至)為體。
述曰解煩惱中若依後釋利鈍別故分成二者上明非利惑下明利惑文中有二初別釋五後總問答此則五初梵云薩迦耶達利瑟致迦耶者聚集義身聚集故達利瑟致是見義聚之見故薩有三義一有二偽三者移轉薩婆多說雖一薩言釋成三義今但取有雖緣聚身而起於見言實有者由訓釋詞有差別故佛生死智能知未來遮經部師橫執為偽故說薩字表是有身不爾除薩但言身見訓釋詞言阿悉提底薩故唯是有非餘二義經部師說雖一薩言釋成三義今但取偽既緣聚身而起於見故偽非有由訓釋詞有差別故佛天眼智能知未來遮薩婆多橫執為有故說薩字表是偽身不爾除薩但名身見訓釋詞言思誕提底薩故唯是偽非餘二義今大乘言雖一薩字釋成三義今取移轉迦耶聚集[A36]已假非真更致薩言表成移轉復為息止未來二執由訓釋詞有差別故訓釋詞言僧吃爛底薩執我之心非無影像似我不實體是偽故非實有仍從緣起性是依他成所緣緣而體少有復非全偽無實用故我所依故不同二執故名移轉又心外無橫執為有可言虗偽不同有執內影像有彼撥為無非全虗偽不同無執為遮實執定有定無故訓釋詞表成移轉於五取蘊等者是見所緣蘊等者是等有二種一者平等五蘊皆執故二謂所等所等有二下皆准知一者等有謂界處等二者等無謂離蘊等緣蘊處等與離蘊等計為我故為所緣境隨此所緣或總或別二三合等執我我所以為所執以隨境也忍謂忍可體即勝解欲謂希望體即是欲此二是果故立果名覺謂尋求觀謂思察此二即是麁細行別見謂推搆此五皆是見之行相一體異名今舉行相顯自體故五取蘊等是所遍計諸忍欲等是能遍計我及我所即是遍計所執性成今能遍計是此見體舉前二種取能計故此所遍計言取蘊者顯親所緣非無漏故取處取界亦類此知舉忍等五緣五門法而起見故。
一切見趣所依為業。
述曰一切見者六十二見等趣謂所趣諸見糺紛皆趣我故此屬我見趣或趣况諸見趣況由執我故此屬諸見與彼為依是此作業五見作用通障正慧今舉別用不說通業。
邊執見者(至)觀見為體。
述曰邊有二義一者邊側障中道故二者邊鄙障勝行故薩迦耶見執我等[A37]已此邊執見隨於前蘊而執斷常諸忍欲等為此見體所遍計等三種如前移轉見後計執斷常方邊見攝餘者邪見故論言隨先隨我見後隨執蘊五十八說執釋梵等為常為恒苦邪見故。
障處中行(至)緣起正智。
述曰緣起者境諸因果法因故非常果故非斷緣因果智名緣起智是處中行亦是勝行勝行即出離正智通因果證智非因故言出離或出離即滅諦障正智生不稱出離彼障此故立邊見名。
見取者(至)為體。
述曰見及見所依五取蘊等見取之境雖此見取取見非見要取見為首方名見取但取非見法非見取故理准實應名見等取略等言故但名見取要緣見俱五取蘊等執為最勝上妙之法及能得清淨解脫出離起此行相諸忍欲等是見取體故五十八顯揚第一及唯識言謂於諸見及所依蘊執為最勝能得清淨是名見取此中但說非勝計勝不說得淨影顯定有與瑜伽論第八卷同若不爾者瑜伽論說非滅計滅應非邪見雖本地分第八卷云不淨計淨名為見取彼意要計見取眷屬諸不淨法為勝能淨得見取名非唯計不淨名為見取雖五十八說妄取迷苦所有諸見為第一等名為見取意說見取非定一心緣見非見方得取名唯緣諸見執勝因亦見取故設合緣者見為首故略無餘蘊不爾便違顯揚等說然但緣非見為勝能淨者不名見取名見取故彼但邪見非惑業故最勝上妙四差別者有說同於滅靜妙離此釋不然非滅計滅非見取故此四但是勝之異名或計為勝同滅四行能超惡趣及三界別或是三界成無漏善如其次第是四差別見及所依是所遍計諸忍欲等是能遍計為最勝等所執性成准前應說。
執不正見所依為業。
述曰一切鬪諍依此生故。
戒禁取者(至)為體。
述曰戒者性戒禁者遮戒或戒內道禁外道戒此及所依五取蘊等戒禁取境雖此戒禁取緣戒禁及非戒禁要緣戒禁為首方名戒禁取但取非戒禁非戒禁取故理實此應名戒禁等取取戒禁為首故略等言要緣戒禁俱五取蘊等執為最勝上妙之法及能得清淨解脫出離起此行相諸忍欲等是戒禁取體故五十八顯揚第一唯識等言謂於隨順諸見戒禁及所依蘊執為最勝能得清淨是名戒禁取此中但說為清淨等非因計因不說最勝影顯定有與瑜伽論第八卷同若不爾者瑜伽論說非道計道應非邪見雖本地分中第八卷言於苦計樂名戒禁取彼意要計戒禁眷屬所有諸苦以為樂法為勝能淨得戒禁取名非唯計苦名戒禁取雖五十八說妄取順見所受戒禁為第一等名戒禁取意說戒禁取非定一心緣戒非戒方名戒取唯緣諸戒執為勝因亦戒取故設合緣者戒為首故略無餘蘊不爾便違顯揚等說若但緣彼非戒禁法不名戒禁取名戒禁取故彼皆取見非見等故清淨解脫出離別者有說同自性有無餘涅槃此釋不然非道計道尚為邪見說計戒取為涅槃耶計為彼三因體是最勝可是戒禁取最勝能淨方是此故或此但是最勝異名離諸漏名清淨絕二縛名解脫超生死名出離略無因義或超三界因或此但是彼因異稱略無勝義所遍計等准前應說。
勞而無果所依為業。
述曰下文自釋。
戒禁者謂惡見為先。
述曰顯戒禁取隨見取生非除戒禁因見受戒執為勝因故說戒禁惡見為先此若執見應是見取執見等為勝非因非見取攝要計勝為因方成見取故非滅計滅是邪見故但執戒等為因非勝非戒取攝要計為因勝方成戒取故非道計道是邪見故故成唯識會此等云然有處說執為最勝名為見取執能得淨名戒取者是影略說或隨轉門不爾云何非滅計滅非道計道說為邪見非二取攝故應如前所說為善。
勞無果者(至)得出離故。
述曰由無義利而行勤苦雖設劬勞終無果滿。
邪見者(至)為體。
述曰因果等者是見所緣諸忍等者是見自性五十八說謗因者迷集邪見謗果者迷苦邪見謗作用者一分迷苦一分迷集壞實事者謗阿羅漢實事有二一智二斷謗斷者迷滅邪見謗智者迷道邪見邪分別者通迷四諦謂謗苦諦決定無有自在等常邊無邊等是苦邪見計自在等為生者等及謗集諦是集邪見說現法涅槃及謗滅諦計邪解脫是滅邪見謗智為首有為無漏及謗道諦計無利行是真行道能盡諸苦是道邪見不死矯亂通迷四起故邪分別通四諦生此謗因果或別或總別有四句一依因謗果謂雖有因而無異熟二依果謗因謂雖有果而無惑業三不依因而謗於果謂無三世四不依果而謗於因謂無煩惱生死因緣起合謗因果總為一句謂諸法空無因無果如是等義皆應准知。
斷善根為業(至)善不生起為業。
述曰由邪見故能斷善根諸不善根由此堅固既無因果不善便生惑業既增善不生起行相最廣損壞處深難得涅槃長埋生死故說此業別開四門斷善根用要唯上品所餘三業通九品見。
謗因者(至)無惡行等。
述曰上論本文下釋師解無施與者無正布施無愛樂者無所愛樂法而可尊重故能愛樂度無能無祠祀者無以財食供養三寶所生妙行惡行翻此或初二無妙行無祠祀者無惡行別別此三總即妙行及惡行等瑜伽論第八及五十五說皆同此五十八云無妙行惡行名謗作用者此謗體無彼謗無用此謗無思業彼謗無身語此謗為因果未生位彼謗其用果將生起然用及因實非即離各據一義理不相違涅槃經三十五謗因五句闕無愛樂此謗因中復言等者謂無讚誦毆擊等業。
謗果者(至)異熟等。
述曰等言顯示增上等流如短命等殺生等流菓味辛少邪見增上如是等果。
謗作用者(至)有情等。
述曰此有三類一者世間二者父母三化生等。
誹謗異世(至)作用故。
述曰瑜伽第七空論中復有差別應勘敘之謗無從此世間死沒生彼世間或復翻此故謗無此是謗異世間往來作用母能任持父為種子故謗無此名謗任持種子作用諸趣中有名化有情先業所招能續後有故謗無此名謗相續然父及母各有二德一者可敬福田二者任持相續五十八說無父無母名壞實事謗無第一可敬福田此說謗無任持相續名謗作用故不相違亦由父母殺成重逆故彼謗無名壞實事化生有情亦有二類一者異生二者有學此謗異生名謗作用五十八中說謗聖者名壞實事又謗體無名壞實事謗用無者名謗作用亦不相違謗作用中復言等者等諸法中一切作用水土能生等。
壞實事者(至)阿羅漢等。
述曰有學無學堪為福田實法所成皆名實事論言等者等有學也瑜伽不同如前[A38]已會。
邪分別者(至)分別倒見。
述曰此前[A39]已說迷四諦起有無邪見皆邪分別。
斷善根者(至)非一切種。
述曰上解見體此釋見業要唯欲界上品邪見能斷善根非餘見八品義顯餘業通九品見五十八說身見等四名為增益此名損減彼邪見中但說因果作用實事無分別者故又對法諸見四是增益此雖有增但對名減非說邪見唯損減攝說邊無邊等皆邪見攝故斷善根義後當廣說此中諸論違者前引所餘同者皆不引之如瑜伽論第八五十五五十八顯[A40]揚第一唯識第六涅槃經三十五說此十略以十八門分別一假有實有二俱生分別三自類相應四與諸識俱五受俱轉六別境俱起七三性所攝八三界所繫九上下相起十上下相緣十一學等所攝十二見所斷等十三迷諦總別十四有無事境十五有無漏緣十六名事所緣十七有異熟等十八所障廢立一假實有者五十五說見世俗有是慧分故餘五實有別有性故二俱生分別者四唯分別起謂疑邪見見取戒取要邪教友強思生故餘六通二內外二緣俱得生故邊執見中通二種者有義斷見許通二種常見麁故有義常見亦通二釋見禽獸等集資具故諸論皆說邊見通故三自類相應者依論次第一行門說貪與嗔疑定不俱起行緣別故與餘七種皆得俱生不相違故嗔與二取定不俱起執為勝道不憎彼故與餘六種皆得相應慢類疑行相別無俱起義與餘六種定得相應然與斷見定不相應境行別故疑與五見必不俱起疑不審决見審决故五見定不俱無二慧俱故行相各猛不並生故癡與九種定得相應然獨行癡無俱起義四與諸識俱者第八諸位一切皆無末那因中與四俱轉我見我愛我慢無明意識具十五識唯三謂貪嗔癡五受俱轉者貪嗔癡三俱生分別皆五受俱有義慢四不與苦俱有義通五意有苦根如前[A41]已說此說俱生非分別者疑及邪見見取戒取皆四受俱非苦俱故有義俱生身邊二見喜樂捨俱不在五識唯無記故分別二見皆四受俱欲界不善與憂俱故有義俱生身邊二見亦苦受俱意有苦故此依實義麁相應思下第七卷當更分別六別境俱者貪嗔癡慢容五相應疑及五見唯四俱起疑除勝解見非慧俱七三性所攝者嗔唯不善餘通二種俱生身邊及上界一切唯無記攝八三界所繫者嗔唯欲界九通三界九上下相起者未離下染不起上惑要得根本定方起上煩惱下地容起上界一切上界地唯地下嗔邪見貪癡四種或亦起慢謗涅槃故我愛俱故十上下相緣者下地十種皆得緣上嗔緣上理極成故上地煩惱五得緣下謂愛慢癡身見邊見有義餘四上不緣下無行相故有義此四亦得緣下能遍緣故十一學等所攝者此十皆非有學無學此明唯染故十二見所斷等者疑及邪見見取戒取四唯見所斷唯分別故餘六通見及修所斷以通分別及俱生故並非非斷唯染性故十三迷諦總別者十種皆通迷四諦起有一一起別迷四諦有緣二三四諦等起然總有二一者數總四諦各有十煩惱故二者行總總緣四諦起行相故別亦有二一者數別苦諦具十三諦皆唯有八種故別空非我唯苦諦行所對治中於餘三諦隱不說有身邊二見二者行別此十一一或各唯緣一一諦起今依數總別行相說故四諦中各有十種若依數別及行別說苦諦具十餘諦各八即不得成百一十二若依行總別數總別或亦難成二十八等亦不得成百一十二皆如理思下第七卷當更分別十皆親迷四諦相起身見等纏行相深故緣則不爾身邊見等不能親緣滅諦等故十四有無事境者親所緣緣决定皆有踈所緣緣有無不定即蘊計我皆有所依故名緣有事離蘊計我皆無所依故名緣無事諸煩惱中隨應廣說十五有漏無漏緣者親所緣緣定唯有漏疎所緣緣親迷諦者皆通無漏若重緣起行相不深非緣無漏十六名事所緣者他界無漏緣者皆不能親緣取但緣其名名緣名境不似質故自地緣者相分似質名緣分別所起事境十種皆通緣名及事五十八雖說貪嗔慢三唯緣一分所餘七種通緣一切名曰遍行今說貪等隨見等生故亦通緣有無事等別者不爾十七有異熟等者身邊二見是俱生者及此相應貪癡慢等并上界一切煩惱唯無記故非有異熟若欲界繫分別所起一切煩惱及俱生中發惡業者性是不善皆有異熟十八所障廢立者貪嗔癡三翻立善法性不善根障善根故遍六識故慢等不爾故不翻立有義不慢信一分攝深信彼故有義捨攝心平等故有義慙攝崇重彼故有義不疑即信所攝心淨信故有義正解攝心決定故有義正慧攝正推求故惡見障正見別境少分故此等諸門相違文證義之所以一切皆如唯識第六恐猒煩述故略斯要。
問如是五見(至)幾損減見。
述曰解第四位根本惑中若依初科文有二者上來別解十體業訖次下第二別問答見依第二科分為二者初明五鈍後明利五明利五之中復分為二上來第一別釋五訖以下第二問答諸見就問答中文勢有五一問答增減二問答相攝三釋經毀我四我我所別五明我見緣就初段中初問次答此即問文諸見行相於境滋長名為增益誹撥體無稱為損減答中有二初答增益後答損減。
答(至)清淨故。
述曰此答增益四見不同增義亦別一增自性二增差別三增第一四增清淨上論本文下釋師解。
謂於五取蘊(至)是[1]邊見。
述曰我見不能親緣無漏故舉取蘊為所知境故諸論說所有我見皆緣無常五取蘊起此說影像非論本質此五取蘊即是所知性無我境增益我起於法體增故薩迦耶見名增益自性我體[A42]已增後於此我增無常斷後更不續增法本常先無因起即自性上之差別義故增差別邊見行相不爾斷見應名為減增我斷故非是減攝。
於諸惡見(至)是戒禁取。
述曰增第一者謂最勝等見取行相增清淨者謂清淨因戒取行相然由前釋二體業中但以計勝名見取行今亦不說為能淨因先但以能淨名戒取行今亦不說體是最勝要各具二方成二取或此影顯與前文別即於此見謂隨見惑上釋論師釋增益訖。
一多分是損減見。
述曰此論本師第二明邪見一多分損減。
一多分者(至)損減故。
述曰釋師解此一多分言計梵王常等是增益邪見撥無四諦名損減邪見今釋邪見不同小乘唯是損減諸邪分別皆邪見收故多分損減不必皆損減亦增益故然五十八唯說損減如前[A43]已會。
問(至)或一切。
述曰此即第二問答相攝初論本師為二問答後釋論師解所答義此初問答也前際見者謂過去全現在少分待未來故未來因故後際者謂未來全現在少分待過去故過去果故緣彼起見名二際見即長阿含第十梵動品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翻名有異而體無別然瑜伽第八五十八八十七唯識第六長阿含第十梵網六十二見經舍利弗阿毗曇毗婆沙第一百九十九及二百雖皆廣說然長阿含等與大乘義見攝不同不可依用今依瑜伽等所說為正五十八八十七說前際有五位一四遍常論二四一分常論三二因論四四有邊等論五四不死矯亂論後際有五位一十六有想論二八無想論三八非有想非無想論四七斷滅論五五現法涅槃論如是前際有十八見後際總有四十四見問於五見中幾見所攝答其自性二見攝謂邊邪見若其眷屬五見所攝雖五十八說三見攝彼文自說開為常斷總一邊見云何自性二見所攝於十位中常見攝五謂四遍常四一分常有相十六無想有八俱非八論斷見攝一謂七斷論如是邊見總攝六位有四十七見邪見攝四位謂二無因四有邊等四不死矯五涅槃論有十五種故二際見二見所攝四遍常論者一由能憶一壞成劫或二或三乃至八十彼便執我世間俱常由隱顯故二由能憶一生或二或三乃至百千生事彼便執我世間俱常三由天眼見諸有情死時諸蘊相續便執我世間俱常四由尋伺不如實知執我世間俱是常住此四由劫及生死生尋伺四事而起此見道斷尋有見道常見亦他界緣緣三界法並是常故雖三界合緣仍隨所應應三界繫四一分常論者一從梵天沒來生此間得宿住通作如是執我等皆是梵王所化梵王是常我等無常二聞梵王有如是見等大種常心無常或翻此說同彼忍者或住梵世乃至或是展轉聞如是道理我以梵王為量信其所言是故世間一分常住三有先從戲忘天沒來生此間得通起執在彼諸天不遊戲等在彼常住我等無常四有從意憤天沒乃至如前此二天處在四空居如後當說此四由執大梵大種或心戲忘憤恚四事而起此之八見依前際起以計梵王為他我故計一分常常見所攝不爾應非邊見所攝但不得緣他地諸法為其自我他我許故其令常等理不相違設自身我亦在中故一分常者是常見無常者是何見此雖非斷然堅執故亦是染汙非五見攝但是染慧又解邪見所攝此不同於不可記事是斷見攝彼言無常意說斷故前解為勝不說一分通邪見故有相十六者初四見依三見立一命者即身二命者異身三此總是我遍滿無二無異無缺依第一見立第一我有色死後有想以我為色故名有色取諸法相名有想在欲界全色界一分除無想天許無色界有色者此亦在彼前三無色此有想故不在後一依第二見故立第二我無色死後有想執無色蘊為我等故其釋名等如前應知此在欲界乃至無所有處除無想天依第三見立第三我亦有色我亦無色死後有想執五蘊為我乃至廣說在欲界全乃至廣說第四我非有色非無色死後有想即遮第三無別依見如是四種或依尋伺或依等至皆容得起次四見一執我有邊死後有想若執色為我性有分限或在身中節量等乃至廣說非色為我亦有分限所依所緣有分限故此在欲界全色界一分無色有色等如前說二執我無邊死後有想若執色為我遍一切處此所不知皆謂為有非其所見能知無邊三千界等有分限故下准此解以其知慮不知邊際名為無邊非遠知也餘如前說三執我亦有邊亦無邊死後有想執我隨身或卷或舒其量不定身無量故我亦無量等餘義准上四執我非有邊非無邊即遮第三此四依尋伺等至皆起次四依相異一我有一想二我有種種想三我有少想四我有無量想次四依受一我純有樂死後有想二我純有苦死後有想三我純有苦有樂死後有想四我純無苦無樂死後有想一想者在前三無色種種想者在欲色界除無想天少想者執少色為我等想為我所我與彼合名為少想欲色界除無想無色界如前說無量想者執無量色為我想為我所等如前說乃至廣如瑜伽等說如是四種尋伺等至皆容得起我純有樂有想者在前三靜慮乃至廣說純有苦有想者在地獄中有苦有樂有想者在畜生鬼界人及欲天無苦無樂有想者在第四定以上尋伺等至皆容得起無想八論者有色等四有邊等四有色等四者一我有色死後無想執色為我得無想定見他得定生彼作如是計等二我無色死後無想執命根為我得無想定等乃至廣說三執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無想執色命根為我於此二中起一我想乃至廣說四執我非有色非無色死後無想即遮第三無別有物等至尋伺皆容得起有邊等四者一執我有邊死後無想執色為我其量狹少等得無想定等乃至廣說二執我無邊死後無想執色為我遍一切處等乃至廣說三執我亦有邊亦無邊死後無想執色為我或卷或舒乃至廣說四執我非有邊非無邊死後無想遮第三說等至尋伺皆容得起俱非有八者有色等四有邊等四一執我有色死後非有想非無想執色為我見諸有情入非想非非想定想不明了作如是執唯尋伺非得定乃至廣說二執我無色死後如前執無色蘊為我等入非想非非想定不明了故作如是說乃至廣說等至尋伺皆容有起三執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執如前色無色為我見諸有情想不明了作如是執唯尋伺者乃至廣說四執非有色非無色為我死後如前遮第三是有邊等四者一執我有邊死後非有想非無想乃至第四執我非有邊非無邊死後非有想非無想如是一切皆執無色為我[A44]已得非想非非想處定容有此執一由彼定實時分短故以一一蘊為所緣執我有邊二由彼定時分長遠總以四蘊為所緣執我無邊三由彼定時分或短或長或一一蘊或總為我故成第三句第四即遮第三說故以上常見攝七斷滅論者一我有色麤四大種所造為性死後斷滅畢竟無有見身死後有而無故若自若他之我皆以麤大種所造死後斷滅現在此身亦得後生他身亦得後皆准此二我欲界天死後斷滅三我色界天死後斷滅四我空無邊處死後斷滅五我識無邊處死後斷滅六我無所有處死後斷滅七我非想非非想處死後斷滅此中後四執彼彼地為生死頂故有想以下皆依死後故名後際問何故不說色界別地乃說欲界為二無色為四耶答據實而言依一一地處各有斷滅論然彼本計無色無形修定加行難可得成彼定若起必是加行以更不見有上地法乃別計斷滅色界有形加行易起可見後地法不可別計為斷滅但約總界說為斷滅據實地地皆有欲界之中人天趣異故別別開論實處處皆別起斷滅[A45]已上總是邊見所攝四十七見邪見所攝有十五見二無因者一從無想天沒來生此間得宿住通不能憶彼出心[A46]已前所有諸位彼便執我本無而起諸法如我亦應一切本無而生便執我及世間無因而起二由尋伺不憶前身作如是執無因而起乃至廣說如是二見由無想天虗妄尋伺二事而起問此中何故但說二無因亦有不知欲界乃至第四定以前多身應計無因故答據實亦有地地不知因所從起執無因者但宿住通無想沒顯但說其一又約一生却尋無想出心前微細位難見故彼計無因餘地前生因麤易見故不計無因四有邊者一由天眼見下唯至無間地獄見上唯至初靜慮天執我於中悉皆遍滿便作是念過此有我我應可見故知有邊二依彼定發淨天眼傍見無邊執我遍滿故執無邊三由天眼及神境通見下見上如初近遠運身傍者不得邊際於上下起有邊想於傍起無邊想四者即遮第三我及世間不可定說有邊無邊然皆定有乃至廣說此四雖緣現在待未來故名前際又皆能憶成壞劫故說前際四不死矯亂者不死謂天以天長壽外道執為常住不死由答不死天無亂問後得生彼天今毀之言名為矯亂一念我不知善不善等有餘問我不得定答我若定答便為妄悟怖妄語故便言我於天祕密義不應皆說等二念我不知善不善等有問我者不得定答若定答者便為邪見怖邪見故作如前語三念如前我若不實印彼所問彼或詰我便不能知由無知故不得生天等怖無知故如前廣說四念我性昧劣不能搆集矯亂言詞又有問我有後世耶應返問彼汝何所欲隨言有無俱非等四隨彼印可怖愚癡故此待未來亦名前際然於現轉又四皆緣先所聞教皆前際攝此四依怖妄語邪見無知愚鈍得起五現法涅槃者一見現在受人天五欲樂便謂得涅槃二猒五欲現住初定以為涅槃引在身中名為得樂見他現在住定亦爾下皆准知三猒尋伺故現住第二定以為涅槃四猒尋伺喜故現住第三定以為涅槃五猒諸欲乃至入出息現住第四定以為涅槃待過去故名為後際又此執我現既有樂後亦有樂故後際攝現樂為先執後樂故總名現法然於無色不計涅槃者以樂怡悅輕微不及色界故此中且據地全作法據實無色及欲天等處各有計為涅槃者前之斷滅人天別開今此涅槃人天合立彼依我後起斷滅故此總計涅槃故合之也此等皆不親依我見起故邪見攝故此前際後際諸見據其自性二見所攝若論眷屬五見攝者八十七說諸外道等薩迦耶見以為根本起六十二諸惡見趣故薩迦耶見眷屬所攝依本生故五十八說見取者於六十二諸見趣中一一別計為最為上乃至能得解脫出離是名見取故知見取亦眷屬攝緣彼生故又言戒取者謂所受持隨順見取見取眷屬見取隨法若戒若禁妄計為勝乃至能得解脫出離是名戒取故知戒取亦眷屬攝轉因生故由是論答或二或一切五十八說六十二見皆分別起唯見所斷今依文便且列諸名其迷諦相依定散起自他界緣皆如前說然智度論說二十句薩迦耶見身邊見為依三世分別為六十二非此所明故今不述。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三
校注
[0040001] 相一作想 [0044001] 重一作再 [0048001] 證一作修 [0052001] 邊上一有執字【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48 冊 No. 796 雜集論述記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述曰九門第五建立蘊中上建立色下建立受初舉五位列七類受後逐難釋以四因成此即初位唯識第三受謂領納唯以領境是受自性非自性受如彼廣說總束自體隨別所依分成六種非理決定受言身者自體積集即名為身若隨所依便違分說彼依非五依名心受故或所依止總名為身如說三身攝五蘊故本隨所依故言身受下據類別分成身心所依義同不相違也此受自性三和故生何故如此中但說觸起成唯識說以觸生受近而勝故唯說觸生又顯揚第五卷瑜伽論五十三說一切受十六觸生眼等六種有對增語順樂等三愛恚明無明非明非無明此由根境建立初六及有對觸分別境故建立增語領納境故立順樂等三由染淨故建立餘五此觸別故受生亦別故從近勝但說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