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vs 白话文 对照阅读!请访问 deerpark.ai

四分戒本約義

四分戒本約義卷四

諸大德是眾學法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

眾學者梵語式叉迦羅尼此云應當學此戒輕微難持易犯為比丘者所當學也又名突吉羅此云惡作謂失威儀皆惡也又此戒分二身上犯者名惡作口上犯者名惡說

當齊整着涅槃僧應當學

六群比丘着涅槃僧或高褰齊膝或下繫或垂前一角如象鼻或垂前二葉如多羅樹葉或繞腰襵如國王大臣等居士譏嫌佛聞故制若故作者犯應懺突吉羅以是非威儀突吉羅不故作者犯責心懺突吉羅比丘尼及式叉摩那等犯者俱突吉羅或有如是病或有作務時或在僧伽藍內或在村外道行時不犯

當齊整着三衣應當學

六群比丘着三衣或高或下等佛聞故制犯不犯俱同上

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應當學

六群反抄衣行入白衣舍居士譏嫌佛聞故制反抄衣者或左或右反抄衣着肩上也犯者同上

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坐應當學

因上并制

不得衣纏頸入白衣舍應當學

六群以衣纏頸入白衣舍居士譏嫌佛聞故判纏頸者總捉衣兩角着左肩上也犯者同上

不得衣纏頸入白衣舍坐應當學

因上并制

不得覆頭入白衣舍應當學

六群以衣覆頭入白衣舍居士譏其如賊盜佛聞故制覆者或以衣及樹葉等覆犯皆同上若頭有病覆者不犯或有難覆頭而走不犯

不得覆頭入白衣舍坐應當學

因上并制

不得跳行入白衣舍應當學

六群跳行入白衣舍居士譏其如鳥佛聞故制犯者同上若為人所打若有賊惡獸等難跳行而走若有棘刺或渡渠渡坑渡水泥等跳過不犯

不得跳行入白衣舍坐應當學

因上并制

不得蹲坐白衣舍內應當學

六群赴食到白衣家蹲坐比丘以手觸之即倒地露形居士譏其如裸形外道佛聞故制蹲者或在床或在地尻不至地也犯者同上若尻邊病不能坐者不犯

不得手扠腰行入白衣舍應當學

六群手扠腰行入白夜舍居士譏其如新娶得意之狀佛聞故制犯者同上

不得手扠腰行入白衣舍坐應當學

因上并制

不後搖身行入白衣舍應當學

六群搖身行入白衣舍居士見之譏其如國王大臣等佛聞故制犯者同上

不得搖身行入白衣舍坐應當學

因上并制

不得掉臂行入白衣舍應當學

六群掉臂行入白衣舍居士譏其如國王大臣等佛聞故制掉臂者垂臂而行成前或却也犯者同上不犯者或有事難逃走等或渡河水跳坑壍等不犯

不得掉臂行入白衣舍坐應當學

因上并制

好覆身入白衣舍應當學

六群不好覆身處處現露居士譏嫌謂如婆羅門等佛聞故制犯者同上若被風吹離體及被人所縛無犯

好覆身入白衣舍坐應當學

因上并制

不得左右顧視行入白衣舍應當學

六群左右顧視行入白衣舍居士譏其如賊竊人佛聞故制犯者同上或有難欲求方便逃走或有所尋覔不犯

不得左右顧視行入白衣舍坐應當學

因上并制

靜默入白衣舍應當學

六群高聲大喚入白衣舍居士譏其如婆羅門佛聞故制犯者同上若聾不聞聲者或遠有所呼喚者或有難高聲而走者不犯

靜默入白衣舍坐應當學

因上并制

不得戲咲入白衣舍應當學

六群戲咲入白衣舍居士譏其如獼猴佛聞故制犯者同上或念法歡喜而咲者不犯

不得戲咲入白衣舍坐應當學

因上并制

用意受食應當學

六群在白衣家受食居士自行斟酌六群不用意受食損棄羮飯居士譏其貪心受食如穀貴饑餓時佛聞故制犯者同上或鉢小故有遺落不犯

平鉢受食應當學

六群赴供溢鉢受食遺棄羮飯居士譏其如饑餓人佛聞故制平鉢者受食不可過滿也犯者同上或鉢小故滿者不犯

平鉢受羮應當學

六群赴齋鉢中受飯多故不能受羮居士見亦譏嫌佛聞故制犯者同上

羮飯俱食應當學

六群赴齋飯至羮未至飯[A1]已盡羮至飯未至羮[A2]已盡居士見亦譏嫌佛聞故制俱食者俟羮飯俱到方食也犯者同上或時欲過或有事難或時需羮不需飯或時需飯不需羮不犯

以次食應當學

六群赴齋不從鉢中次第食乃處處取食居士譏其如狗猪等佛聞故制犯者同上或患熱挑取冷處食不犯

不得挑鉢中央食應當學

六群受食挑鉢中央令空居士譏嫌佛聞故制犯者同上或患熱開中僧令冷不犯

無病不得為[A3]己索羮飯應當學

六群在白衣家[A4]己索羮飯居士譏嫌佛聞故制犯者同上或病為[A5]己索或為病人索不犯

不得以飯覆羮更望得應當學

六群在居士家受食居士[A6]已與羮彼即以飯覆羮望更得居士問言羮在何處彼默然居士嫌責言如饑餓人佛聞故制犯者同上若請食羮汙衣等宜覆以飯不犯

不得視比坐鉢中起嫌心應當學

六群在居士家受食見自鉢中分少見比坐鉢中分多便言居士有愛憎不平等眾皆呵責佛聞故制犯者同上若比坐病或眼昏為看得食不得食淨不淨者不犯

當繫鉢想食應當學

六群受羮而左右顧視比坐取其羮藏之不覺乃問比坐我羮在何處眾皆譏嫌佛聞故制犯者同上若比坐病或眼昏看得食不得食等不犯

不得大摶飯食應當學

六群受供大摶飯食居士譏嫌佛聞故制犯者同上若日將過中或有事難欲疾食者不犯

不得大張口待飯食應當學

六群摶飯未至先大張口待食居士譏嫌佛聞故制犯者同上

不得含食語應當學

六群受食含飯而語居士譏嫌佛聞故制犯者同上或有急事不犯

不得摶飯遙擲口中應當學

六群受食乃摶飯遙擲口中居士譏其如幻師佛聞故制犯者同上或被執縛手不至口遙擲而食不犯

不得遺落飯食應當學

六群受食不如法以手摶飯齧遺落者多居士譏其如鳥佛聞故制犯者同上或手有病不犯

不得頰飯食應當學

六群大口受食兩頰鼓起如獼猴狀居士譏嫌佛聞故制犯者同上若日將過中或有事難欲疾食者不犯

不得嚼飯作聲應當學

六群受食嚼飯作聲居士譏嫌佛聞故制犯者同上若嚼乾餅燋飯瓜果等不犯

不得大噏飯食應當學

六群受供乃大噏飯食居士譏嫌佛聞故制大噏飯者張口遙呼噏也犯者同上若口痛或食羮等無犯

不得舌䑛食應當學

六群受供乃吐舌取食居士譏嫌佛聞故制犯者同上

不得振手食應當學

六群赴供振手而食居士譏嫌佛聞故制振手者手搖動也犯者同上或有如是病不犯

不得手把散飯食應當學

六群在居士家以手棄散飯而食居士譏其如鷄鳥等佛聞故制犯者同上若食有虫及有他點汙散去不犯

不得污手捉食器應當學

六群以不淨膩手捉器而飲居士譏嫌佛聞故制犯者同上或草上受葉上受不犯

不得洗鉢水棄白衣舍內應當學

六群在居士家[A7]已洗鉢棄洗鉢水于地餘食狼藉居士嫌責佛聞故制犯者同上若以器承持棄于外或問主人有可棄之處不犯

不得生草菜上大小便涕唾除病應當學

六群于生草菜上大小便涕唾居士譏嫌佛聞故制病者開許犯者同上若于無草菜上便流入草菜上不犯

不得淨水中大小便涕唾除病應當學

六群于淨水中大小便涕唾居士見之譏嫌佛聞故制以不淨之物汙其淨於理不可也病者不能遠行故開犯者同上若在不淨水中不犯

不得立大小便除病應當學

六群立大小便為居士所嫌佛聞故制病者不能蹲故開犯者同上此方小便皆立不犯

不得為反抄衣不敬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六群與反抄衣不恭敬人說法眾比丘譏嫌佛聞故制病者開許犯者同上若王大臣等可與略說但不宜廣說智者當自知時

不得為衣纏頸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覆頭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裹頭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手扠腰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着革屣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着木屐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得為騎乘人說法除病應當學

右七條皆因上并制犯不犯俱同上

不得在佛塔內止宿除為守護故應當學

六群在佛塔內止宿眾比丘嫌責佛聞故制後比丘不敢守護佛塔故開許犯者同上或為勢力所持不犯今佛殿經閣等即同塔論

不得佛塔內藏財物除為堅牢故應當學

六群藏財物於佛塔中比丘嫌責佛聞故制後僧中有財物藏宜堅牢者不敢藏白佛聽許犯者同上或為勢力所持不犯

不得着革屣入佛塔中應當學

六群着革屣入佛塔眾見嫌責佛聞故制犯者同上又佛一日從定起露地經行時諸比丘著革屣隨佛經行佛顧視言外道弟子敬重師故不著革屣隨師經行何況多陀阿伽陀從今佛前和尚前阿闍黎前俱不應着着得突吉羅罪

不得手捉革屣入佛塔中應當學

不得着革屣繞佛塔行應當學

不得着富羅入佛塔中應當學

不得捉富羅入佛塔中應當學

右四條俱因上并制富羅梵語正言腹羅此云短靿靴也犯不犯俱同上

不得塔下坐食留革及食汙地應當學

六群塔下坐食[A8]已留草及食汙地不掃而去比丘嫌責佛聞故制犯者同上若有殘食及草佛聽着脚邊出時持棄之不犯

不得擔死屍從塔下過應當學

六群擔死屍從塔下過熏穢觸塔護塔神嗔比丘嫌責佛知故制犯者同上若路所必由或為勢力所強不犯

不得塔下埋死屍應當學

不得塔下燒死屍應當學

不得向塔前燒死屍應當學

不得繞塔四邊燒死屍使臭氣來入應當學

右四條俱因上并制燒屍若在遠處臭氣不入者不犯

不得持死人衣及床從塔下過除浣染香熏應當學

六群持死人衣及床從塔下過臭氣觸佛塔護塔神嗔佛知故制犯者同上若浣染香熏過者不犯

不得佛塔下大小便應當學

不得向佛塔大小便應當學

不得遶佛塔四邊大小便使臭氣來入應當學

不得持佛像至大小便處應當學

右四條俱因上并制以大小便臭穢所觸即同死人衣等也佛像不可持至大小便處或路必由中者或強力所持者不犯

不得佛塔下嚼揚枝應當學

不得向佛塔嚼揚枝應當學

不得遶佛塔四邊嚼揚枝應當學

右三條皆以口氣臭穢熏觸所尊亦所不應也故并制之犯者同上又律中云有二染污不得禮佛及和尚阿闍梨一者大便不洗淨二者食後不漱齒

不得佛塔下涕唾應當學

不得向佛塔涕唾應當學

不得繞佛塔四邊涕唾應當學

右三條皆以涕唾不淨而汙淨地況近所尊而涕唾不敬孰甚焉故佛因六群而一一制之犯者同上或中間有隔不見者不犯

不得向佛塔舒脚坐應當學

六群向佛塔舒脚坐諸比丘嫌責佛為制戒犯者同上若中間有隔者不犯跏趺坐者不犯

不得安佛塔在下房[A9]己在上房住應當學

六群安佛塔在下房[A10]己在上房住諸比丘嫌責佛因制戒犯者同上或上房有污穢等緣移置下房不犯

人坐[A11]己立不得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六群所犯辱法之過佛知故制若為病人說法則聽犯者同上若為王大臣捉去不犯

人臥[A12]己坐不得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座[A13]己在非座不得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高坐[A14]己在下座不得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前行[A15]己在後行不得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高經行處[A16]己在下經行處不得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道[A17]己在非道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右六條為重法故一一并制之犯不犯俱同上

不得携手在道行應當學

六群比丘携手道上行遮他男女居士見之譏嫌佛知故制犯者同上若眼暗或有疾須扶行者俱不犯

不得上樹過人頭除時因緣應當學

有一比丘在大樹上受夏安居大小便下樹神嗔欲斷其命佛知故制後有比丘路逢惡獸上樹避之不敢過上為惡獸所傷佛乃聽許除時因緣犯者同上佛又制不得繞樹大小便犯者亦突吉羅

不得絡囊盛鉢貫杖頭置肩上行應當學

䟦難陀以絡囊盛鉢貫杖頭置肩上擔行居士望見不知何人避于下道屏處後見是䟦難陀遂共譏嫌佛聞故制犯者同上

人持杖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佛為眾說法波斯匿王來聽其從眾有持杖者六群乃別為說法佛知故制犯者同上若為王大臣等無犯

人持劒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持鉾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持刀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持葢不應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右四條皆匿王從眾有持劒鉾刀葢等故佛一一并制之犯不犯同上

諸大德[A18]已說眾學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七滅諍法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

若比丘有諍事起即應除滅

諍事有四一言諍二覔諍三犯諍四事諍言諍者謂評論不合如是法非法是律非律是麤罪非麤罪乃至是佛說非佛說是佛制非佛制等因此相忿相譏是也覔諍者如比丘問他比丘言汝憶犯某罪不彼比丘不喜不受是也犯諍者如比丘犯波羅夷乃至惡說眾議紛然是也事諍者如僧中一切羯磨一切僧事有所不合者是也若有諍起即當除滅除滅之法凡有七種具在下文

應與現前毗尼當與現前毗尼

上句是量度其所宜之法下句乃以法治諍也後皆倣此毗尼此云善治亦云滅惡即戒律也現前毗尼通滅諸諍現前有五一法現前二毗尼現前三人現前四僧現前五界現前云何名法現前現持滅諍之法是云何名毗尼現前現持滅諍之毗尼是云何名人現前共諍之人現在是云何名僧現前僧集和合是云何名界現前在界內作制限羯磨者是以此五現前為治其諍如法懺悔而諍事滅矣若更發起者犯波逸提

應與憶念毗尼當與憶念毗尼

此毗尼正滅覔諍也如比丘被他比丘以無根罪謗實知其不犯而眾中猶說之不[A19]應從僧中乞憶念毗尼又如一比丘犯罪[A20]已發露如法懺悔而僧中猶說之不[A21]應從僧中乞憶念毗尼又如一比丘未犯是罪將必當犯僧中說是犯罪問之不[A22]應從僧中乞憶念毗尼凡有乞者僧中應察其戒行果清淨者與之則如法若戒行有缺而妄與則非法也憶念者因其自不憶有罪故令其憶念若有罪則受罰無罪則加勉也與憶念毗尼法彼比丘應到僧中偏袒右肩脫革屣禮僧足胡跪白言我某甲比丘被某甲比丘再三來我所問我汝憶犯某罪不我再三答言不憶今從僧中乞憶念毗尼願僧與我憶念毗尼使彼不復數數問我慈愍故如是三乞[A23]僧應籌量可與者白四羯磨與之一比丘唱言大德僧聽此某甲比丘於僧中乞言彼某甲比丘云云同上至不復數數問我下更云僧今與憶念毗尼使彼比丘不復數數問其罪若僧時到僧忍聽白如是又唱言大德僧聽云云同上至不復問其罪下更云誰諸長老忍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如是三說[A24]即云僧忍與某甲比丘憶念毗尼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如是滅[A25]若更發起者犯波逸提

應與不癡毗尼當與不癡毗尼

此毗尼亦滅覔諍也如比丘癡狂失心犯種種罪後不癡諸比丘問汝憶犯某罪不答言不憶乃至三問不[A26]是人應從僧中乞不癡毗尼乞法與法俱同憶念毗尼但改憶念為不癡耳

應與自言治當與自言治

此法正滅犯諍也自言者有比丘犯波羅夷乃至惡說自來首云我犯某罪或僧為舉問言汝憶犯某罪不彼自言我犯某罪僧中更當審其相果犯某罪則依其自言治之或有犯而言不犯者或有犯重而言犯輕者或有不犯而言犯者或有犯輕而言犯重者皆不應與以非法故若犯罪比丘不自言犯而遽與罪者亦非法以五篇之罪皆依自言治也

應與覔罪相當與覔罪相

此法一名本言治滅覔諍犯諍也此因犯罪之人語言不一不可依自言治當尋覔其犯罪之相而治之如一比丘被僧舉問言汝憶犯某罪不答言不犯再問答言犯尋復言我實不犯向戲言耳如是比丘當實覔其犯罪之相依其本言治之作罪處所羯磨

應與多覔罪相當與多覔罪相

此法正滅言諍亦滅事諍犯諍此因事體是非難定輕重難判前諸法不能滅故多覔罪相以滅之多覔有四一多智慧二多人知法三多求因緣四多處求斷多智慧者謂博學多聞律部通利善達開遮心無偏愛也多人知法者謂到多人知法之處行籌決斷也多求因緣者謂廣尋三藏多引因緣以為證據也多處求斷者謂徧到諸剎求斷其事也

應與如草覆地當與如草覆地

此法正滅犯諍兼滅言諍覔諍事諍以兩黨相傾四諍并起不可窮詰不可除滅佛乃教作如草覆地懺悔如草覆地者兩黨人各心願息諍宜盡到僧中偏袒右肩脫革屣胡跪白言大德僧聽我等共相諍鬪多犯眾罪不得除滅今從僧乞如草覆地懺悔如是三說[A27]皆舒手脚伏地向羯磨師前一心聽受羯磨羯磨師唱言大德僧聽此諸比丘共相鬪諍多犯眾罪不得除滅今從僧乞如草覆地懺悔僧今與如草覆地懺悔若僧時到僧忍聽白如是復唱言大德僧聽今此諸比丘共相鬪諍多犯眾罪不可除滅今從僧乞如草覆地懺悔僧今與諸比丘如草覆地懺悔誰諸長老忍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與諸比丘如草覆地懺悔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是謂如草覆地懺悔法草覆地者表服罪之相此懺悔不說罪原不說罪名僧亦不更問其罪相而受懺也

諸大德[A28]已說七滅諍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A29]已說戒經序[A30]已說四波羅夷法[A31]已說十三僧伽婆尸沙法[A32]已說二不定法[A33]已說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A34]已說九十波逸提法[A35]已說四波羅提提舍尼法[A36]已說眾學法[A37]已說七滅諍法此是佛所說戒經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若更有餘佛法是中皆共和合應當學

此總結上文也更有餘佛法者謂戒僅二百五十而事實無窮其非佛所遮亦非佛所開許者甚眾但能于是戒中參詳其意則無不和合皆所當學也昔佛告比丘或時有事我從先來非遮非許者然于此事若違不清淨順清淨者應可行之若違清淨順不清淨者即不應行今觀佛此囑正所謂是中皆共和合應當學也

忍辱第一道  佛說無為最  出家惱他人
不名為沙門

[A38]已廣說五篇戒相此後乃七佛所說略教善體此意而行之雖不中不遠矣故一一陳之欲希聖道者必以忍辱為第一何以忍辱為第一以佛道無為必由忍辱而入能忍辱則漸至于忘辱人我之相可空庶幾無為之域根本頌云忍是勤中王能得涅槃處是也若辱不能忍必至惱他豈沙門之法哉沙門此云勤息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故號為沙門今至于惱他則人我山高鬪諍日起勤息之謂何

此是毗婆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是戒經

毗婆尸一云維衛此翻勝觀梵語多陀阿伽陀此云如來謂如實道而來示生人間化導眾生也梵語阿羅訶此翻無所著亦翻應供謂于世間出世間之法毫無所著堪受九界聖凡之供養也梵語三藐三佛陀此翻等正覺亦翻正徧知謂知無不正亦無不徧悉如法界故此舉佛十號之三也此佛出現于世最初說此戒葢為眾生我相未除必起鬪諍障道之法莫甚于此故首防之

譬如明眼人  能避險惡道  世有聰明人
能遠離諸惡

此以喻明學道貴有智也無智之人則貪近利信邪法必入三途縱得人天終歸墮落如行路人有足無明必陷于險也有智之人則能辨邪正不為小利所惑故得涅槃安隱之樂如行路人有足有眼必離于險也

此是尸棄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是戒經

尸棄一云式棄大論翻火依此佛出現于世最初說此戒葢以人無遠識多受外道之法貪人天之樂而不知其患也故說此以儆其迷

不謗亦不嫉  當奉行于戒  飲食知止足
常樂在空閑  心定樂精進  是名諸佛教

不謗遮口業不嫉遮意業當奉行于戒則三業俱遮矣然心貪飲食則不能奉戒心戀塵囂則不能奉戒心樂懈怠則不能奉戒故一一言之若能如此則戒可淨而定可得慧可發諸佛之教又有出此者乎

此是毗葉羅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是戒經

毗葉羅一云毗舍浮此翻徧一切自在此佛出現于世最初說此戒葢因諸弟子好說他過而自懈[1]于進修無由得沙門果故示此對治之法

譬如蜂採花  不壞色與香  但取其味去
比丘入聚落  不違戾他事  不觀作不作
但自觀身行  若正若不正

初一頌前三句是喻後一句法合蜂之採花但輕取其味而色與香俱無所損比丘入聚落亦當如蜂焉雖乞種種物但取充虗而止不可過索而退彼敬信之心也次一頌前二句誡觀他後二句觀自觀謂他人之事不可與他違戾而生訾毀非獨不可違戾亦不可觀其事之能行與不但當自觀[A39]己身之所行正與不正正則加勉不正則力改可也

此是拘留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是戒經

拘留孫一云拘留秦䭾此翻所應斷又翻作用此佛出現于世最初說此戒葢因諸弟子多希利養不知止足好談他惡懈于白修故誡之

心莫作放逸  聖法當勤學  如是無憂愁
心定入涅槃

凡修聖法最忌放逸放逸則百無所成故誡之而勸其勤學也既能勤學則煩惱可斷故曰無憂愁無煩惱則心可定心定則無生聖果可入也

此是拘那含牟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是戒經

拘那含牟尼一云迦那迦牟尼一云羯諾迦牟尼此翻金寂又翻金仙此佛出現于世最初說此戒葢為聲聞之眾躭味小定自生放逸不能進修故說此以䇿進之

一切惡莫作  當奉行諸善  自淨其志意
是則諸佛教

一切惡莫作者謂性業遮業乃至無量不善法悉禁使斷絕也當奉行諸善者謂六度萬行乃至無量清淨法門悉䇿令修進也自淨其志意者謂惡雖止而意或乍起善雖行而念或難純則此浮情妄想不可不淨況雖止惡而止惡之念未忘雖行善而行善之心未化清淨心中無如是事故亦不可不淨也具此三者則諸佛教法俱不越此故曰是則諸佛教

此是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是戒經

迦葉一云迦攝波此翻飲光此佛出現于世最初說此戒此乃諸戒之大綱通行之正軌非特為一時一機而說也

善護于口言  自淨其志意  身莫作諸惡
此三業道淨  能得如是行  是大仙人道

世間之業不出口意身三口業謂妄語綺語惡口兩舌及一切非禮之言是也意業謂貪嗔癡及一切妄念是也身業謂殺盜婬及一切目之所視耳之所聽鼻之所嗅舌之所嘗身之所觸起種種過是也若能護此三者不至於犯則戒靡不淨是謂大覺金仙之道也夫修戒止可生天非聖道也然無戒則諸聖道皆不能成故欲求大涅槃者必得此以為之基謂非聖道而何哉

此是釋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於十二年中為無事僧說是戒經從是[A40]已後廣分別說諸比丘自為樂法樂沙門者有慚有愧樂學戒者當於中學

釋迦牟尼此翻能仁寂默寂默者內冥諦理是自利之智也能仁者外揚仁化是利他之悲也悲智雙運立此嘉稱於十二年下謂彼時僧眾清淨無戒可持無相可制故云無事僧所以不立名相略指大意示之是謂略戒經至十二年後漸有毀犯故世尊隨事立禁廣說戒相令其識相護持防諸有漏也諸比丘下結勸修學謂比丘果爾好樂正法樂作沙門慚愧非法樂學淨戒者當於此伽陀中學也又僧祇律中名此為偈布薩佛住王舍城時有九十六種出家人皆作布薩惟佛不作世人嫌之皆言何釋子獨不布薩耶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正應為世人所嫌從今後應作布薩故說此偈

明人能護戒  能得三種樂  名譽及利養
死得生天上  當觀如是處  有智勤護戒
戒淨有智慧  便得第一道

此明護戒之利益前四句明世間利益謂有智之人識邪正知利害故能嚴護此戒必能得三種樂三種樂者一得名譽謂守戒之人眾共讚揚故二得利養謂守戒之人眾樂供養故三得生天謂守戒之人十善具足死得享天福故後四句明出世利益當觀護戒之得樂如是有智之人益當勤護淨戒戒淨則能生定因定則能發慧既能發慧便可得無上菩提第一之道豈但得世間三種樂而[A41]已哉

如過去諸佛  及以未來者  現在諸世尊
能勝一切憂  皆共尊敬戒  此是諸佛法
若有自為身  欲求於佛道  當尊重正法
此是諸佛教

前六句言三世諸佛皆尊教此戒也勝一切憂者六凡有分段之憂三乘有變易之憂惟佛則五住究盡二死永亡故能勝也三世諸佛[A42]已成無上果而猶共尊此戒者何以此戒即是諸佛之正法故若有下言眾生欲求佛道則尤當尊此戒以是佛垂教於後令人依此而修故也

七佛為世尊  滅除諸結使  說是七戒經
諸縛得解脫  [A43]已入于涅槃  諸戲永滅盡
遵行大仙說  聖賢稱譽戒  弟子之所行
入寂滅涅槃

七佛下重引諸佛修證顯持戒之勝功也七佛為滅除諸結使乃說是七戒經此戒即是七佛自修之法諸縛由此而得解脫入于涅槃而一切世間戲論之法永滅而無有餘矣結者九結謂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慳也使者見惑有八十八使乃至見諦思惟九十八使也縛者有四謂貪嗔戒取見取也遵行下勸持也言弟子遵行先聖所說之戒乃聖賢之所共稱亦即是弟子所行以入于涅槃之道佛既由此而證弟子可不依而行哉

世尊涅槃時  興起大悲心  集諸比丘眾
與如是教誡  莫謂我涅槃  淨行無人護
我今說戒經  亦善說毗尼  我雖般涅槃
當視如世尊  此經久住世  佛法得熾盛
以是熾盛故  得入于涅槃

此引佛最後垂訓令人尊戒也佛于雙林中將入涅槃時以大悲心廣集法眾謂汝等莫謂我今入滅無人護汝我今說此戒經即與我住世無異汝等當視如世尊尊重而奉行之若尊重則此經得久住世佛法得以熾盛以佛法熾盛人皆奉行則皆得入于涅槃也

若不持此戒  如所應布薩  喻如日沒時
世界常暗冥  當護持是戒  如犛牛愛尾
和合一處坐  如佛之所說

若不下因上文而反顯不持之過謂若不持此戒于半月半月不能如法布薩既無戒日舒光法性界中悉皆冥暗眾生盡沉沒于嶮惡道中也布薩梵語具云鉢羅帝提舍耶𥧌此翻我對設謂相向說罪也當護下言當護戒如犛牛愛尾者言其護之切也犛牛南夷之獸其形如牛而尾有五色行必顧之雖為人所追猶顧不捨因顧其尾為人所獲喻護戒者雖有失命因緣而能不失也和合一處等謂當半月半月共集說戒布薩如佛所說也

[A44]已說戒經  眾僧布薩竟  我今所說經
所說諸功德  施一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此頌凡五十六句乃曇無德律師所立大意皆顯揚戒德普勸修持至此前二句乃總結上文後四句乃發願迴向凡一切功德不迴向眾生則局于自利不迴向佛道則止于半途今言施眾生而共成佛道是為第一廣大迴向也

四分戒本約義卷四(終)


校注

[0338001] 于字原本不明
[A1] 已【CB】巳【卍續】
[A2] 已【CB】巳【卍續】
[A3] 己【CB】巳【卍續】
[A4] 己【CB】巳【卍續】
[A5] 己【CB】巳【卍續】
[A6] 已【CB】巳【卍續】
[A7] 已【CB】巳【卍續】
[A8] 已【CB】巳【卍續】
[A9] 己【CB】巳【卍續】
[A10] 己【CB】巳【卍續】
[A11] 己【CB】巳【卍續】
[A12] 己【CB】巳【卍續】
[A13] 己【CB】巳【卍續】
[A14] 己【CB】巳【卍續】
[A15] 己【CB】巳【卍續】
[A16] 己【CB】巳【卍續】
[A17] 己【CB】巳【卍續】
[A18] 已【CB】巳【卍續】
[A19] 已【CB】巳【卍續】
[A20] 已【CB】巳【卍續】
[A21] 已【CB】巳【卍續】
[A22] 已【CB】巳【卍續】
[A23] 已【CB】巳【卍續】
[A24] 已【CB】巳【卍續】
[A25] 已【CB】巳【卍續】
[A26] 已【CB】巳【卍續】
[A27] 已【CB】巳【卍續】
[A28] 已【CB】巳【卍續】
[A29] 已【CB】巳【卍續】
[A30] 已【CB】巳【卍續】
[A31] 已【CB】巳【卍續】
[A32] 已【CB】巳【卍續】
[A33] 已【CB】巳【卍續】
[A34] 已【CB】巳【卍續】
[A35] 已【CB】巳【卍續】
[A36] 已【CB】巳【卍續】
[A37] 已【CB】巳【卍續】
[A38] 已【CB】巳【卍續】
[A39] 己【CB】巳【卍續】
[A40] 已【CB】巳【卍續】
[A41] 已【CB】巳【卍續】
[A42] 已【CB】巳【卍續】
[A43] 已【CB】巳【卍續】
[A44] 已【CB】巳【卍續】
上一卷
版權宣告 捐款贊助 流通分享

掃描此二維碼分享

將本經典保存在此設備中,在無網絡時仍可閱讀,並在首頁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