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718-A 四分戒本約義序
昔庚辰歲。予在杭之真寂。欲效顰圭峯。挈毗尼之要以示晚學。卒以病阻迨今春。自鼓山來寶善。謝絕參請。但弘唱毗尼而[A1]已。諸人以戒本請註作新戒方便。予曰此宿志也。故諾之。發筆於仲秋初旬。輟筆於孟冬末旬。凡三閱月。三脫稿而後成。其中若事若義。悉採之四分律藏。所有開遮亦悉本佛制。非敢妄以意裁也。嗚呼是書之成。乃在今日也耶。今當此乾坤鼎革之際。草昧未寧之秋。白刃凌空。橫尸遍野。居民逃奔山谷。旦夕莫必其命。而予乃力疾作此何哉。蓋以人知世運之變其苦為甚。而不知法運之變其苦為尤甚。世運之變苦在一時。法運之變苦在萬劫。一時之苦禍止殺身。萬劫之苦禍極三途。以此較彼。豈百千萬億能及其一哉。但人見[A2]已然。不能見未然故。於此則驚惶失措。於彼則怡然苟安也。予慨自天啟以來耆德凋喪。晚進日趨日下。如狂瀾之莫迴。且又妄逞空見弁髦戒律。不有防之後將安極。予所以孳孳亟亟勉成此書。未敢以世難阻也。但思行此書於今之世。正如鼓瑟於齊王之門。不鄙而嗤之則幸矣。況敢望其依而習之乎。雖然此亦告朔之羊也。或存或去。是在仁者。
旹歲次丙戌冬一陽月朔旦嗣曹洞正宗沙門元賢題於劒津之寶善菴
四分戒本約義目錄
- 卷一
- 戒經序
- 四波羅夷法
- 十三僧伽婆尸沙法
- 二不定法
- 卷二
- 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
- 九十波逸提法
- 卷三
- 九十波逸提之餘
- 四波羅提提舍尼法
- 卷四
- 眾學法
- 七滅諍法
- 七佛偈
- 迴向頌
目錄(終)
四分戒本約義卷一
將說戒經。先說此偈。是為說戒之序。律中全文尚多。疑是部主曇無德所說。今省繁就要。不知何人所刪也。首二句歸敬三寶。以求冥加。次二句明說戒之本意。演宣說也。毗尼此云律。又云善治。是以律治罪也。令正法久住者。以戒為定慧之洪基。解脫之要道。若不得戒。雖有禪定智慧。悉成魔外故。說戒則正法久住。不說則正法不久住也。
此歎戒德以勸其聽也。戒法廣大。猶如大海無有邊涯。其可貴重。猶如珍寶。當勤求之。勿生厭倦。聖法財即成寶也。欲守護此戒。不至喪失。則當常聽此戒。庶常得䇿勵。而戒可護也。
此言戒能滅罪。以勸其聽也。戒若有毀犯。當常聽說戒。發露懺悔。則罪可得滅。障謂防障。言可防障而不至於墮也。戒有五篇。今止言三者。舉重以該輕耳。
此言戒乃七佛同制。非後人妄立。故當共聽也。
此設喻以示毀戒之害。如人毀足則不可行。毀戒則不能生天人。欲生天人。必須護戒。況入聖道乎。又如御入險道。失轄折軸。則險不可出。毀戒則惡道不可出。臨死時惡相現前。必墮三途。有深懷恐懼而[A5]已。是知戒決不可毀也。轄車軸頭鐵也。
此設喻以示說戒之益。如人炤鏡則自見其好醜。好則欣而醜則戚。說戒則自見其全毀。全則喜而毀則憂。又如兩陣共戰。勇則進而怯則退。說戒則淨者安而穢者畏。喜與安有增進之意。憂與畏有改悔之機。是說戒之益有如是也。
前重重誡勸[A6]已竟。此乃較量其勝功。以結上文也。小乘律中。以比丘戒為最故云然。由此戒為最故。如來立此禁戒。使半月半月必說之。所以警䇿昏怠。而除滅愆尤也。
和合僧集會(答言僧集和合)。未受具戒者出(有即遣出答言未受具戒者[A7]已出。無答言無未受具戒者)。不來諸比丘說欲及清淨(有依法說。無答言無說欲及清淨者)。誰遣比丘尼來請教誡(有依請具答。無答言此處無尼來請教誡)。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言說戒羯磨)。
大德僧聽。今白月十五日。眾僧說戒。若僧時到僧忍聽。和合說戒。白如是。
此羯磨軌則也。和合者。律中云。應來者來。應與欲者與欲來。現前人得呵不呵。是名和合。反此名不和合。集會者。律云當敷坐。打揵椎三通。盡大眾俱集一處。未受下。律中白衣沙彌。俱不許聽大僧說戒。聽者得無量罪故遣之。不來下。律云。比丘若有佛法僧事。及有病看病人。竝聽與欲。與欲者。聽其與人說欲也。惟除結界及鄙事不與欲。與者得罪。其傳欲人。在眾中整儀白云。大德一心念。今有某甲比丘。自說清淨。無諸障法。為病因緣。如法僧事與欲清淨。一說便止。誰遣下。佛以尼眾暗昧。又闕于參訪。許半月往僧中。請教誡師。其受囑人。當于眾中整儀白云。大德僧聽。某處和合比丘尼。差比丘尼某甲。半月頂禮和合僧足。求請教誡。三說[A8]已。僧中應為擇教誡師。作白差往。如無堪者。上座應作略教誡法告囑人云。明日尼來請可不時。報言昨夜為尼遍請無堪者。然上座有勅。語諸尼眾精勤行道。謹慎莫放逸。受囑者如法告于來尼。尼回集眾。宣上座勅[A9]已。應合掌聽受。答言頂戴奉行。禮拜而退。若尼半月不向僧乞教誡師者犯墮。羯磨此云作法辦事。乃白眾而作法也。大德下。正羯磨之語。白月黑月者。上半月為白月。下半月為黑月。僧時到。謂當作法之時也。忍聽。謂忍許聽作羯磨也。
諸大德。我今欲說波羅提木叉。諸大德諦聽。善思念之。若自知有犯者。即應自懺悔。不犯者默然。默然者知諸大德清淨。若有他問者。即應如實答。如是諸比丘。在大眾中。乃至三問。憶念有罪。不懺悔者。得故妄語罪。故妄語者。佛說是障道法。若比丘憶念有罪。欲求清淨者當懺悔。懺悔得安樂。不懺悔罪益深。
此令其憶念有罪。而懺悔也。波羅提木叉此云保解脫。謂持此戒保任得解脫也。又云別解脫。謂三業七支。因戒防非。別別得解脫也。若有問者。謂此三問之外。別有事當眾審問者。亦當如實而答也。不懺悔得故妄語罪者。以其自知有罪。而故覆藏。雖未有語。亦同有罪說無罪。虗妄不實。是障道法也。結突吉羅。
諸大德。我[A10]已說戒經序。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此上通名戒經序。下乃廣說戒相。
諸大德。是四波羅夷法。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
波羅夷此云棄。謂犯此罪者。永棄佛海邊外。
若比丘。共比丘同戒。不捨戒。戒羸不自悔。犯不淨行。乃至共畜生。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須提那尊者。因歲饑領眾。往故里乞食。其母屢勸尊者捨道還俗。尊者再三不允。母云。汝既不還。可為種子。使汝種不斷。于時佛未制戒。尊者不知其過。遂諾母命。乃與妻三成其事。後佛知故制。共比丘同戒者。謂共諸比丘。同稟具戒也。不捨戒者。佛言。比丘不樂淨行。聽捨戒還家。捨時對三寶前。如法三唱而捨。若狂亂心。或對狂亂人前。乃至天龍鬼神。及不解如是語者前。俱不成捨。語而不了了者。亦不成捨。戒羸者。戒多毀犯也。戒多毀犯。便當勇猛懺悔。戒體復完。今又不能懺悔。則惡且日長。必至于犯不淨行矣。不淨行即淫法也。乃至共畜生者。後因一比丘林中獨居。與一雌獼猴交。他比丘伺見白佛。故兼制之。凡比丘。若犯一切男女人非人。是道非道。有隔無隔。初入如毛頭許。俱得波羅夷罪。方便不入者。偷蘭遮。若有怨家。強捉比丘行不淨行。不受樂者不犯。受樂者犯。若比丘教彼比丘行不淨行。彼比丘若作教者。偷蘭遮。不作教者。突吉羅。比丘尼犯者。波羅夷。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俱突吉羅滅𢷤。若睡眠無所覺知。及不受樂。一切無有婬欲意者不犯。波羅夷不共住者。謂犯者不得與清眾。共一說戒。共一羯磨也。蓋犯此者。即當滅擯。若有犯不覆藏者。當退位在比丘後。沙彌前。不同一切比丘事。不應授他人戒。不得畜沙彌。不得受他依止。不得教誡比丘尼。當自屈意。調伏心行。盡形壽不得離。若證阿羅漢果。方超入大僧位也。
若比丘。在聚落中。若閑靜處。不與物盜心取。隨不與取法。若為王。王大臣所捉。若殺。若縛。若驅出國。汝是賊。汝癡。汝無所知。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檀尼迦尊者。為[A11]己造屋。私取平沙王材木。事發被攝。國法盜五錢當論死。王以比丘故。但呵而遣之。佛知故制。凡物必人與方可取。人不與。而以盜心取。則實盜也。隨不與取法者。謂依國王不與取之法而論罪也。凡盜取一切財物值五錢。離本處五尺犯棄。五錢。此土值銀一錢也。若減五錢偷蘭遮。若欲取而未取者。偷蘭遮。若方便破壞他物。若倚親厚強力而取。若以言辭誑詐而取。若以呪術等力而取。得五錢俱犯棄。若減五錢若未得。俱偷蘭遮。若為他人偷渡關稅。作諸方便。皆偷蘭遮。若方便求得五錢犯棄。不得偷蘭遮。方便求得減五錢。偷蘭遮。不得突吉羅。若教他人求五錢得五錢。二俱犯棄。不得。二俱偷蘭遮。若教他人求減五錢得減五錢。二俱偷蘭遮。不得。二俱突吉羅。若教人求五錢。受教者得減五錢。二俱偷蘭遮。若方便教人求減五錢。受教者得五錢。受教者犯棄。教者偷蘭遮。若方便教人求五錢。受教者乃取異物五錢。取者犯棄。教者偷蘭遮。若方便教人求五錢。受教者謂是使取物。無盜心取五錢。教者犯棄。受教者無犯。若教人取物。受教人謂教盜取得五錢。受教者犯棄。教者無犯。若有主物有主疑。無主物有主疑。無主物無主疑。取五錢。俱偷蘭遮。若有主物有主疑。無主物有主疑。無主物無主疑。取減五錢。俱突吉羅。比丘尼犯者波羅夷。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俱突吉羅滅擯。若與想取。若[A12]己物想取。若糞掃想取。若暫取想取。若親厚意取。無犯。
若比丘。自手斷人命。持刀與人。嘆譽死。快勸死。咄男子。用此惡活為。寧死不生。作如是思惟。種種方便嘆譽死。快勸死。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婆裘園諸比丘。習不淨觀。深厭色身。遂欲自殺。時有勿力迦難提比丘。是外道種。持刀入園。比丘倩斷其命。以衣鉢酬之。由是死者相繼。居士見之譏嫌。佛知故制。斷人命者。簡非人也。刀與人者。知他欲自殺。便以刀與之。或以刀與彼。令彼行殺也。嘆譽死者。讚譽其死之善快。勸死者。勸其速死也。咄男子下。正快勸之辭。持刀與人下。皆非自手殺。而心實殺也。凡比丘若自殺教他殺。使禽獸殺毒藥殺。或方便坑陷。以至用水火木石等。斷其命者。皆犯棄。方便不死者。偷蘭遮。若殺天龍鬼畜生能變形者。犯偷蘭遮。方便不死突吉羅。殺畜生波逸提。方便不死者突吉羅。若人疑非人。若人作非人想。若非人人想。若非人疑人。殺之俱偷蘭遮。比丘尼犯者波羅夷。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俱突吉羅滅擯。若擲刀杖瓦石等。誤殺者。一切無害心。而死者俱無犯。
若比丘。實無所知。而言我得上人法。我[A13]已入聖智勝法。我知是。我見是。彼於異時。若問。若不問。欲自清淨故。作如是說。我實不知不見。言知言見。虗誑妄語。除增上慢。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因歲饑乞食難得。佛命隨處安居。時婆裘園比丘。𥨱作方便。希易得故。乃向居士家。說我得上人法等。上人法猶云過人法。聖智勝法。謂聲聞四果四智之法也。我知是我見是。即指聖智勝法而言。彼於異時下。對人發露之辭。縱能發露。猶結棄罪。除增上慢者。因一比丘耻未得道。妄言[A14]已得。後以精進故。證阿羅漢果。疑前妄語犯棄。因白佛。佛為開之。為是增上慢心故作是說。非虗誑以希利養者比也。凡比丘向人。說得上人法等語。前人知者。波羅夷。前人不知者。偷蘭遮。若以手印。若書信。若遣使。若作相。彼知者波羅夷。不知者偷蘭遮。若實得道。向不同意人說。突吉羅。比丘尼犯者波羅夷。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俱突吉羅滅擯。若實得向同意人說。若向人說諸法。而不言我得。不犯。
諸大德。我[A15]已說四波羅夷法。若比丘犯一一波羅夷法。不得與諸比丘共住。如前。後亦如是。比丘得波羅夷法。不應共住。
如前謂如半月前犯者。皆波羅夷不共住。後亦如是者。謂此半月後有犯。皆同此結罪也。
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十三僧伽婆尸沙法。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
僧伽此云眾。婆尸沙此云殘。犯此罪者。[A16]已幾于棄。如人為他所斫。而未斷咽喉。僅存殘生理。宜速救也。
若比丘。故弄陰出精。除夢中。僧伽婆尸沙。
迦留陀夷。欲心熾盛。乃弄陰失精。佛知故制。後有一比丘。夢中失精。疑犯此戒白佛。佛為除之。凡弄陰未失精者。偷蘭遮。若比丘教他失精。教者偷蘭遮。若不失突吉羅。若教餘人。失不失俱突吉羅。比丘尼犯者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俱突吉羅。若不弄而自失者。不犯。
若比丘。婬欲意與女人身相觸。若捉手。若捉髮。若觸一一身分者。僧伽婆尸沙。
迦留陀夷。於房門外。伺諸女人至。引入看房。遂與身相摩觸。佛知故制。若捉手下。皆身相觸也。與一切女人身相觸。一觸一僧殘。若以衣服等觸其身分。偷蘭遮。若以衣服觸衣服者。突吉羅。若與天女。阿修羅女。鬼神女。龍女。畜生女。能變形者相觸。皆偷蘭遮。畜生女不能變形者突吉羅。若與男子相觸突吉羅。若與二形相觸。偷蘭遮。若人女非人女想。非人女人女想。非人女疑人女。俱偷蘭遮。比丘尼犯者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俱突吉羅。若誤相觸。無淫欲意。不犯。
若比丘。婬欲意。與女人麤惡婬欲語。隨麤惡婬欲語。僧伽婆尸沙。
迦留陀夷。因佛制不得相觸。乃引女人入房。向彼說粗惡婬欲語。佛知故制。隨其語之多少。了了者。一語一僧殘。不了了者。偷蘭遮。若其語在二道之外。不甚粗惡者。偷蘭遮。若天女。修羅女。鬼神女。龍女。畜生女。能變形者。及二形黃門。向說麤惡語。彼知者偷蘭遮。不知者突吉羅。若作手印。若書信。若遣使。若現相。彼知者偷蘭遮。不知者突吉羅。向畜生不能變形者。說粗惡語。突吉羅。向男子說粗惡語。突吉羅。人女疑非人女。人女作非人女想。非人女作人女想。非人女疑是人女。俱偷蘭遮。比丘尼犯者偷蘭遮。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俱突吉羅。若向女人說言女身不淨等。不犯。
若比丘。婬欲意。於女人前。自嘆身言。大妹。我修梵行持戒精進。修善法。可持婬欲法供養我。如是供養第一最。如是語者。僧伽婆尸沙。
迦留陀夷。因佛制。不得向女人說麤惡婬欲語。乃向諸女人。自嘆譽其身之德。索欲供養。佛知故制。若向女人嘆身索欲語。了了者。一語一僧殘。不了了偷蘭遮。若嘆身索供養。而不索欲者。若除二道外。令別作供養者。偷蘭遮。若作手印。若書信。若遣使。若現相。彼知者僧殘。不知者偷蘭遮。若天女修羅女。乃至畜生女能變形者。向說而了了者。偷蘭遮。不了了者突吉羅。若手印等。彼知者偷蘭遮。不知者突吉羅。向畜生不能變形者嘆身。突吉羅。向男子歎身突吉羅。若人女疑非人女。若人女作非人女想。非人女作人女想。非人女疑人女。俱偷蘭遮。比丘尼犯者偷蘭遮。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俱突吉羅。
若比丘。往來彼此媒嫁。持男意語女。持女意語男。若為成婦事。若為私通。乃至須臾頃。僧伽婆尸沙。
羅閱城。有比丘迦羅。善知俗法。嘗為人作媒嫁。城中居士便言。釋子善為媒嫁。比丘白佛。佛為制戒若比丘自受語。自往彼語。還報者僧殘。往彼語而不還報者。偷蘭遮。若聞語往彼說還報者僧殘。不還報偷蘭遮。若作書遣使指印現相往來。皆同罪。若與語而不受。便往彼說還報。偷蘭遮。若受語不往彼語不還報。突吉羅。若不受語往說不還報。突吉羅。其還報語。若言[A17]已嫁與他。若言至餘處。若言死。若言賊將去。若言無。一切偷蘭遮。若言癩病。若言癰病。若言白癩乾消顛狂。若言痔道有瘡。及膿出不斷。一切僧殘。若比丘。一反媒嫁人女僧殘。隨媒嫁多少。說而了了者。一一僧殘。若不了了。偷蘭遮。媒嫁畜生突吉羅。媒嫁男突吉羅。若比丘持他書往不看者。突吉羅。若為白衣作餘使命。突吉羅。比丘尼罪同。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不犯者。若夫婦離別為還合。若為父母疾患。若繫在獄看書持往。若為信心居士病。若繫在獄看書持往。若為佛法僧塔。若為病比丘。看書持往。無犯。
若比丘。自乞作屋。無主自為[A18]己。當應量作。是中量者。長佛十二磔手。內廣七磔手。應將餘比丘往看處所。彼比丘當指示處所。無難處。無妨處。若比丘有難處妨處自乞作屋。無主自為[A19]己。不將餘比丘往看處所。若過量作者。僧伽婆尸沙。
佛在耆闍崛山。聽諸比丘自作屋。有一比丘。大作屋。繁索信施。施主譏避。又一比丘為自作屋。手砍大樹。彼樹神念。樹被砍。子孫無依。欲打比丘。又恐得罪。來白佛。佛嘆言善哉。若打持戒比丘。獲罪無量。今恒河邊有一大樹。名娑羅。其神始命終。汝可速往居止。佛因制戒。蓋無主則必乞之於人。自為[A20]己則非為廣眾。豈可廣索財物。而過量作屋哉。磔者張手一跨也。佛一磔手。准今尺一尺六寸。將餘比丘者。將餘知法比丘也。彼比丘。即知法者也。難處。謂獅子虎狼盜賊。惡國界惡國王。下至虫蟻多處是也。妨處。謂有妨礙之處。如田園屋宅。道路丘墓等。及尼庵酒肆。王臣外道。往來遊戲等處是也。若比丘下結罪。不將餘比丘。指示造屋。是一僧殘。過量作是一僧殘。有難有妨處。二突吉羅。作而未成者。二偷蘭遮。二突吉羅。若教人作成者。二僧殘二突吉羅。教人作而未成者。二偷蘭遮。二突吉羅。為他人作成者。二偷蘭遮。二突吉羅。作而未竟者。四突吉羅。比丘尼犯者偷蘭遮。式叉摩那等。俱突吉羅。若作佛殿講堂。及為廣眾。作過量者。不犯。
因闡陀尊者。與優填王友善。王欲為作大房。近拘睒彌城。有尼拘律神樹。行人車馬往來皆止息其下。尊者往伐作屋。人皆譏嫌。佛知故制。作大房。出施主意過量作無犯。但當請僧指授處所。無難與妨可也。此中無僧指授。是一僧殘。有難有妨。是二突吉羅。作而未成。一偷蘭遮。二突吉羅。若教人作成者。一僧殘二突吉羅。未成者。一偷蘭遮。二突吉羅。為他作者。一偷蘭遮。二突吉羅。作而未成者。三突吉羅。比丘尼犯者偷蘭遮。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俱突吉羅。若王自作者。不犯。
若比丘。以嗔恚所覆故。非波羅夷比丘。以無根波羅夷法謗。欲壞彼清淨行。彼於異時。若問若不問。知此事無根說。我嗔恚故作是語。若比丘作是語者。僧伽婆尸沙。
沓婆摩子尊者。為眾知臥具房舍器物。及次第差僧受食。有慈地比丘來居最下座。所得惡房惡臥具。次日差受食。又得惡食便生嗔恚。謂尊者有愛憎心。託妹慈比丘尼。以無根波羅夷謗。佛差僧詰實。因制戒。無根者。無見根。無聞根。無疑根也。三者俱無。而妄以波羅夷謗。說而了了者僧殘。不了了者偷蘭遮。若手印書信遣使作相等。彼知者僧殘。不知者偷蘭遮。除四重外。以非法謗者。結罪亦同。若謗比丘尼僧殘。謗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俱突吉羅。比丘尼犯者僧殘。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俱突吉羅。
若比丘。以嗔恚故。於異分中取片。非波羅夷比丘。以無根波羅夷法謗。欲壞彼清淨行。彼于異時。若問若不問。知是異分中取片。是比丘自言我嗔恚故作是語。作是語者。僧伽婆尸沙。
即前慈地比丘事。僧以無根治罪。後在耆闍崛山下。見二羊相交。自言羝羊是沓婆摩子。母羊是慈比丘尼。遂復謗言。親見其事。非無根也。佛審實因制戒。異分猶云他分。言非彼親分也。凡同姓同名同貌。而實非者。皆名異分。取片者。於他分中取少分以生謗也。結罪同上。
若比丘。欲壞和合僧。方便受壞和合僧法。堅持不捨。彼比丘。應諫是比丘言。大德莫壞和合僧。莫方便壞和合僧。莫受壞和合僧法堅持不捨。大德應與僧和合。歡喜無諍。同一師學。如水乳合。於佛法中。有增益安樂住。是比丘如是諫時。堅持不捨。彼比丘應三諫。乃至三諫捨者善。不捨者。僧伽婆尸沙。
提婆達多。欲殺佛而未能。乃作壞僧法。以誘眾從[A23]己。佛因制戒。初句欲壞和合僧。出其本意也。方便受壞和合僧法。言受方便壞僧之法也。方便壞和合僧法。提婆凡有五事。一盡形乞食。二盡形著糞掃衣。三盡形露坐。四盡形不食酥鹽。五盡形不食魚肉。此五法似善。而心在壞和合僧。則矯詐也。又凡法說非法。非法說法。律說非律。非律說律。乃至別設因緣。破散僧眾者。皆壞和合僧法也。三諫不捨者僧殘。以欲壞未壞故。若果壞。則罪同七逆。非止此也。然亦須白四羯磨。作白竟捨者。一偷蘭遮。一羯磨捨者。二偷蘭遮。二羯磨捨者。三偷蘭遮。三羯磨竟僧殘。若初白未竟捨者。突吉羅。一切未白時。方便欲壞和合僧等。皆突吉羅。若僧為作羯磨時。有比丘教莫捨者。偷蘭遮。未羯磨時。教莫捨者。突吉羅。餘四眾人教者。盡突吉羅。比丘尼犯者僧殘。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俱突吉羅。若破非法非律一切惡友。不犯。
若比丘。有餘伴黨。若一若二若三。乃至無數。[A24]是比丘語[A25]彼比丘言。大德莫諫此比丘。此比丘是法語律語。此比丘所說我等喜樂。我等忍可。彼比丘應諫是比丘言。大德莫作是說。言此比丘是法語律語。此比丘所說我等喜樂。我等忍可。何以故。此比丘。非法語。非律語。大德莫欲壞和合僧。汝等當樂欲和合僧。大德與僧和合。歡喜不諍。同一師學。如水乳合。於佛法中。有增益安樂住。是比丘如是諫時。堅持不捨。彼比丘應三諫。乃至三諫捨者善。不捨者。僧伽婆尸沙。
提婆餘黨有四。一名三文陀達多。二名騫荼達婆。三名拘婆離。四名迦留羅提舍。此其黨之上首也。從亦應多。前提婆欲壞和合僧。而清眾屢諫。此邪黨助其所壞。反諫清眾。言莫呵提婆達多。佛聞故制。[A26]是比丘下。乃邪黨諫清眾之辭。此比丘指提婆也。彼比丘應諫下。乃清眾轉諫邪黨之辭。莫欲壞和合僧。出其意也。汝等下。勸其和合也。是比丘下。結罪。白四羯磨捨不捨。結罪同上。餘結罪亦同上。
若比丘。依聚落若城邑住。行惡行汙他家亦見亦聞。諸比丘當語是比丘言。大德行惡行汙他家亦見亦聞。今可遠此聚落去。不須住此。是比丘語彼比丘言。大德。今諸比丘。有愛有恚。有怖有癡。有如是同罪比丘。有驅者。有不驅者。諸比丘諫言。大德莫作是語。言諸比丘有愛有恚有怖有癡。有如是同罪比丘。有驅者。有不驅者。而諸比丘不愛不恚不怖不癡。大德行惡行汙他家亦見亦聞。是比丘如是諫時。堅持不捨。彼比丘應三諫。乃至三諫捨者善。不捨者。僧伽婆尸沙。
起自阿濕婆富那婆娑二比丘。在䩭連村舍住。行惡行汙他家。自種花木灌溉。摘華作鬘。持送與人。教人亦爾。又與女人。同坐同飲食。乃至戲咲歌舞行動之際。全無威儀。俗皆喜樂。有清淨比丘。具威儀者。至彼乞食。反不得食。回白佛。佛乃差目犍連舍利弗。領眾往與作擯羯磨。二比丘言。僧有愛恚。二尊者回白佛。佛更遙呵制戒。行惡行。即上種花木等。汙他家有四。一依家污家。謂比丘向人家得物。與一家不與一家。與者喜。不與者嗔。二依利養污家。謂比丘如法所得利養。與一家不與一家。與者喜。不與者嗔。三依親友污家。謂比丘與王臣友善。護一家不護一家。護者喜。不護者嗔。四依僧寺汙家。謂比丘取僧物。與一家不與一家。與者喜。不與者嗔。諸比丘當語下。諫而驅之也。是比丘下。乃犯戒者自遮之辭。有愛故不驅。有恚故強驅。有怖故不敢驅。有癡故不知當驅不當驅。所以犯罪同。而驅不驅有異也。諸比丘諫言下。證入其罪也。是比丘下結罪。白四羯磨。捨與不捨。結罪同上。餘結罪亦同上。若為三寶常住。種花木作供養等。不犯。
若比丘。惡性不受諫語。於戒法中。諸比丘如法諫[A27]已。自身不受諫語。言諸大德。莫向我說若好若惡。我亦不向諸大德說若好若惡。諸大德且止。莫諫我。彼比丘諫是比丘言。莫自身不受諫語。大德自身當受諫語。大德如法諫諸比丘。諸比丘亦如法諫大德。如是佛弟子眾等增益。展轉相諫。展轉相教。展轉懺悔。是比丘如是諫時。堅持不捨。彼比丘應三諫。乃至三諫捨者善。不捨者。僧伽婆尸沙。
起自闡陀尊者惡性不受戒。若有諫者。便言大德莫諫我。我應教汝。且云。我是聖主得正覺故。佛知故制。言諸大德下。正不受諫之辭。彼比丘諫下。乃諸比丘正諫之辭。是比丘下結罪。白四羯磨捨不捨結罪同上。餘結罪亦同上。若彼言非法非律。則不受諫者。不犯。
諸大德。我[A28]已說十三僧伽婆尸沙法。九戒初犯。餘至三諫。若比丘犯一一法。知而覆藏。應強與波利婆沙。行波利婆沙竟。增上與六夜摩那埵。行摩那埵竟。應與出罪。當二十僧中出是比丘罪。若少一人。不滿二十眾。是比丘罪不得除。諸比丘亦可呵。此是時。
此總結前罪也。前九戒初犯即得僧殘。後四戒必三諫不捨。方得僧殘。波利婆沙。此云別住。謂諸比丘。不與同僧事同起止也。犯罪者若覆藏。當隨其覆藏之日多少。強罰行別住法。行別住竟。與六夜摩那埵。摩那埵此云意喜。謂別住竟罪將出。歡喜行此行也。又云極苦卑劣行。謂當於晨朝。[A29]洒掃佛塔僧院。洗僧大小便處。又不得與欲。不得受他人欲。不得比丘前後行。不得受一切人禮拜。不得與人說法論義等。應持破舊衣鉢。應當禮拜。大僧云。大德某甲。犯某僧伽婆尸沙。望大德與某甲出罪。行六夜竟。應與二十僧中出罪。若少一人。罪不得出。僧亦得呵也。若犯而不覆藏者。直與六夜摩那埵。
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諸大德。是二不定法。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
不定者。於三法中不定治。當審實其罪也。
若比丘。共女人獨在靜處。覆處。可作婬處坐。說非法語。有住信優婆夷。於三法中。一一法說。若波羅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是坐比丘自言我犯是罪。於三法中。應一一法治。若波羅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如住信優婆夷所說。應如法治是比丘。是名不定法。
迦留陀夷。未出家時。與親友婦齋優婆夷通。既出家。猶與往來。一日往其家。於屏處同坐。說非法語。有住信優婆夷。窺見白佛故制。靜處謂無人處。覆處謂弗現露處。無人且弗現露。是可作婬處也。住信者。謂住於信實。不妄語也。若者不定之辭。於三法中。隨住信者。實舉其犯罪之相。俟知律者。定罪也。于中行婬者犯棄。說非法語者犯僧殘。但同坐而無前二者犯墮。是坐比丘下。乃犯者領罪之語。若比丘一一自言。當如自言治。若比丘不一一自言。當用覓罪相毗尼治。若比丘先在屏處坐。女人來問訊禮拜者不犯。但當速遣出。若同坐者。亦犯墮。
若比丘。共女人在現露處。不可作婬處坐。說麤惡語。有住信優婆夷。於二法中。一一法說。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是坐比丘自言。我犯是罪。於二法中。一一法治。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如住信優婆夷所說。應如法治是比丘。是名不定法。
此條犯者舉者皆同前人。但在不可作婬之處故。無波羅夷。止隨二法治也。
諸大德。我[A30]已說二不定法。今問諸大德。是中清淨不(三說)。
諸大德。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40 冊 No. 718 四分戒本約義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四分者。一比丘戒。二比丘尼戒。并受戒說戒。三安居自恣等。四房舍并雜犍度等。故名四分。犍度此云法聚。即分義也。戒本乃是初分比丘戒中。佛制戒之語。半月眾所共誦者也。其源出曇無德部。曇無德此云法密。部主之號也。先是佛成道後三十八年。赴王舍城國王齋。齋畢。羅睺羅洗鉢失手墮地。碎為五片。佛云此表我滅度後。諸惡比丘。將我律分為五部也。後佛滅度百年後。有優婆毱多尊者弟子五人。各執[A3]己見。果分律為五部。一曇無德部。二薩婆多部。三迦葉遺部。四彌沙塞部。五婆蹉富羅部。其古律則摩訶僧祇也。此本傳至唐凡有四本。宣律師所遵行。乃姚秦陀施耶舍譯本。此本與律少有不同故。後有唐西太原寺僧懷素。仍於律中撮出。俗稱新律。新舊二律。莫敢低昂。請旨欽定。二律并行。即今藏中二本是也。愚詳考之。義實無差。文有少異。今則并用二本參定。非敢妄有增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