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下略疏卷二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初現蓮華臺藏世界。東方來入天王宮中。說魔受化經[A1]已。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母名摩耶。父字白淨。吾名悉達。七歲出家。三十成道。號吾為釋迦牟尼佛。於寂滅道場。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
前敘千佛。及千百億釋迦。於千百億世界說法。今敘此一日月界中之一釋迦。降生。國土。父母姓字。出家修道成佛。利生之大略也。東方者。謂此一日月世界。在華藏界中之東。故瓔珞經云。於一法界中。有一界報。於一切有為法。若凡若聖。若見著。若因果法。不出法界。唯佛一人。在法界外。然後為復來入法界藏中。為無明眾生。示一切善惡道果報差別無量。是也。天王宮者。凡佛佛出世。皆先在兜率天宮。教化諸天子[A2]已。乃降生閻浮提。言魔受化者。而兜率無魔。彼諸天子。常修喜足定故。摩醯首羅天王宮。在四禪天上。色界之頂。四禪共有九天。上五天。皆三果阿那含聖人所居。色界頂有毗盧遮那宮殿。諸大菩薩常集其中。亦必無魔。或在他化天上魔王宮中說法。令魔受化[A3]已。方至兜率。或魔自至兜率受化。集註云。兜率在六欲梵世七天之中。以佛常居中道故。是則魔宮包括其中矣。釋尊在兜率時。名護明菩薩。迦夷羅。此云赤澤。或云迦毗羅。此云黃色。謂上古有黃髮仙人。依此修道。故以為名。是中天竺境。中天竺共有一十二國。迦夷羅。乃贍部州地之中央也。梵語具云。摩訶摩耶。此云大幻。亦云大智母。謂成就菩薩大願智幻解脫門。以大幻術。常為諸佛之母。護明菩薩。七月八日。自兜率乘大白象王。從母右脇入胎。住於右脇。大乘人見菩薩乘旃檀樓等。住於胎中也。梵語閱頭檀。此云淨飯。今云白淨。二義一也。悉達。此云頓吉。謂佛四月八日降誕時。諸吉祥瑞。頓然出現故。亦翻一切義成。是佛小時字也。七歲出家者。諸經或言十九。或言二十四。今言七歲。或二十四出家。初訪諸仙人。知彼所得非正。乃於自昔在王田閻浮樹下。所修離欲寂靜之道。一年[A4]已。欲降伏諸外道故。示修苦行六年。共為七年。如是則應云出家七歲。三十成道也。有云十九。二月十五日。夜半乘天馬踰城。出家六年苦行。五歲遊歷。三十成道。此或如來隨機應化。非凡所測。抑或當時傳寫之譌。古人慎重。不敢輕改也。釋迦。此云能仁。姓也。牟尼。此云寂默。號也。由古佛授記。得斯聖號。亦如來昔為陶師時。供養古釋迦。自發誠願。願同彼佛姓號也。寂滅道場。即道樹下。坐此而證大寂滅涅槃道之場。或云寂五住煩惱。滅二種生死。得道之場也。華嚴云。爾時世尊。處於此座。於一切法。成最正覺。然法身無成。出障名成。報身四智剏圓為成。化身八相。坐菩提樹下為成。故云。所應物謂成身。隨宜立號。是也。
○二教起因緣。
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如是。
諸大梵天王者。謂此娑婆三千大千世界。有萬億大梵天王也。言大者。非初禪天之大梵天王。乃第四禪天之大自在梵天王。按上品。則有無量大梵天王。此或總舉微塵世界中梵天王來集也。網羅幢。萬目重重。各異無量。而珠光交映。不相妨礙。因以喻無量世界重重。各異無量。互相交徹。不相妨礙。而諸佛隨機設教。亦各異無量。互相交攝。不相妨礙也。
○三降生非一。
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為是中一切大眾。略開心地法門竟。
如來法身。體若湛虗。本離能所生滅去來動靜之相。故般若經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今云百千返者。乃如來利生悲智之大用。華嚴經云。如來無身。為眾生故。示現其身。斯即法身無生。無所不生。無相無所不相。以化身法身。無異體故。亦由眾生緣感。則見佛興世。緣盡故見佛滅度。如雲籠日。愚蒙便謂日滅。雲開日現。謂復重來。眾生亦爾。障重不覩佛日。業輕見佛出世。實因眾生機感。非佛而有來去。出世滅度。無非利益眾生。故涅槃經云。諸佛如來。為令眾生。生欣樂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生戀慕故。示現涅槃。是也。若據餘經。百千猶是隨俗大數而言。如涅槃經云。我雖在閻浮提中。數數示現入於涅槃。然我實不涅槃。而諸眾生。皆謂如來真實滅盡。而如來性實不滅。是故當知。是常住法。不變易法。大涅槃者。即是諸佛如來法界。眾生皆謂我始成佛。然我[A5]已於無量劫中。所作[A6]已辦。隨順世間法故。復示現閻浮提。出家。成道。法故華經云。我實成佛[A7]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我常在此娑婆。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那由他阿僧祗國。導利眾生。我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方便教化眾生故。問曰。如來既成佛久遠。何不直現身說法。而假父母降生。出家修道耶。答曰。若不如是。凡夫無智。疑佛是化人。或謂無父母妻子。方能得道。不肯傚修。此即如來示現。方便利生之妙用也。娑婆。此云能忍。亦云堪忍。謂此世界眾生能堪忍受貪瞋癡三毒。及諸煩惱之苦。而不生厭離。以求解脫也。乃至者。謂十處說法。今初舉金剛座。後舉天王宮。餘之八處。包括其中故也。前云千光王座。今云華光王座者。由千佛。悉皆出華光三昧。而坐此座。大地震動。此座不變。是表實相心地戒體猶如金剛。能摧諸煩惱。不為煩惱所動也。為是中一切大眾者。為十住處之大眾。略說百千恒河沙法門中心地。如毛頭許[A8]已。然後乃為地上凡夫說。詳見下文。
○四為凡說戒。
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為此地上一切眾生。凡夫癡暗之人。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當當常有因故。當當常住法身。
先為菩薩天眾說。今為地上凡夫說。癡者。不知正法。妄生邪見。暗者。無明煩惱。閉自心地。如來愍此。故八千返。傳說舍那正戒。以三世諸佛。皆先受此戒。為成佛初因。故云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也。一戒。即光明金剛寶戒。是十重四十八輕之戒體也。光明謂此戒能燭破無始無明之暗宅。金剛之寶。其體最堅。能壞一切。不為一切所壞。以喻此正戒。能摧壞諸煩惱。愚癡邪見之慢山。復能出生無量功德法財。故如寶也。一切諸佛菩薩。無不以此戒。為本源佛性種子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者。眾生本具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故經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但因最初一念不覺。而起無明。成於癡暗。自為閉障。故令受此正戒。而閉障自除。佛性自現也。意識色心者。本為一真法界之體。以不守真如。故有心意識名。名雖分三。體本無二也。意識。乃心之次名。謂凡夫妄念。倏然集起名心。次心思量名意。後心了別名識也。色。是色質。即四大色身也。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者。情乃意識之別名。正發明一切色心眾生。俱有佛性。除此心外。無別有佛性可得。故云阿賴耶識。即如來藏。是也。當當者。決當也。謂受此戒。決當永作成佛之正因。有此正因。決當永住清淨法身之極果。如金出鑛。不復還為鑛。故云常也。心地觀經偈云。眾生本有菩提種。悉在賴耶藏識中。若遇善友發大心。三種鍊磨修妙行。永斷煩惱所知障。證得如來常住身。
如是十波羅提木叉。出於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眾生。頂戴受持。
波羅提木叉。此云保解脫。謂保任眾生。決定得解脫無明煩惱。而獲證清淨法身也。言十。即十重戒。在因能持。名波羅夷。在果所得。名波羅提木叉。今先舉重。總攝後輕也。出於世界者。謂此心地大戒。世所難值。如來出世。故今出矣。是法戒者。揀非二乘木叉。乃成佛正法之心地大戒。故當頂戴。尊重受持。不可暫時。輕忽忘失也。
吾今當為此大眾。重說無盡藏戒品。是一切眾生戒。本源自性清淨。
重說者。謂上[A9]已略說。今復再宣。或先為菩薩天人。今為凡夫。故言重也。無盡藏戒品者。謂此戒品。雖云是十。而包羅無盡菩薩戒法。具足無量法門也。是一切眾生戒。本源自性清淨者。謂此戒法。上則千佛所傳。下則普被羣機。僧俗人天共稟。神鬼畜生同受。生佛同源。性本清淨。在諸佛則[A10]已還其源。在眾生則要戒。方復其本。本源之性。性本清淨。非源外別有自性。亦無性外。更有清淨可得也。
○四重頌。
上之經文。是長行直說。今此結而為頌。或云應頌。謂應上長行之文。重宣其義。諸經中。或六句。或四句。二句。隨句多少不定。皆名為頌。今此頌。共有四十六句。若以四句為一頌。則有十一頌半。按此頌義。亦影略上品。由上品經文。未有結頌。故也。此中頌文大分八釋。
一三佛依正本迹 二正化傳戒 三讚戒功能四傳誦 五囑信 六勸受 七授記 八勸聽。
盧舍那身。是戒果正報。蓮華臺。是戒德依報。又千佛百億佛。是正報。千華百億國。是依報。一國即一日月照臨之世界。舍那是本。千佛是迹。又千佛為本。百億為迹也。方坐者。方猶正也。安住正法戒。故云坐也。蓮華臺者。謂華藏世界。形似蓮華。華在下擎。臺居正中。表戒為中道之正因。能起中道之佛果。舍那身稱華臺。亦是依正無差也。舍那本佛坐華臺。為諸佛之主。而表戒法。是眾德之本也。藏者。包含十方法界。亦表戒含萬法也。周帀千華上。復現千釋迦者。周遍也。帀繞也。千華謂華具千葉。故有千釋迦。葉瓣也。人間華秖有十餘瓣。天上華有百瓣。諸佛菩薩華有千瓣也。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者。上明一華瓣為一世界。故有千釋迦。今明一瓣上。復有百億國土。故有百億釋迦。千瓣故成千百億釋迦。國土雖分。而成佛同時。以依正是一。體用無二故也。如是千百億。盧舍那本身者。謂用雖千百億。而體本是一也。言千百億者。億之一數有四。一以十萬為一億。二以百萬為一億。三以千萬為億。四以萬萬為億。然此娑婆三千大千世界。共有萬億日月。皆一佛化身所主。故同時成道。如上品云。我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為因。初捨凡夫。成等正覺。號吾為盧舍那。住蓮華臺藏世界海。其臺周遍有千葉。一葉一世界。為千世界。我化為千釋迦。據千世界。後就一葉世界。復有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百億南閻浮提。百億菩薩釋迦。坐百億菩提樹下。其餘九百九十九釋迦。各各現百億釋迦。亦復如是。千華上佛。是吾化身。千百億釋迦。是千釋迦化身。吾以為本源。名為盧舍那佛。是知千佛千百億佛。不出一舍那本源。本源即心地實相戒體也。
按品上下。千釋迦與千百億釋迦。各接有緣。皆至舍那前受菩薩戒藏。然後各坐道場。示成正覺。傳誦舍那戒藏也。言微塵者。謂所來之眾。不可數舉。故喻如塵也。各接者。謂千百億佛。各各接取千百億世界微塵聽眾。惟除無緣者。由佛有三不能。不能度無緣。不能空眾生界。不能除定業。故也。俱來至我所者。我是舍那自稱。是則能化所化。俱會一處。正表體用同歸本源心地也。聽我誦佛戒者。是誡所來聽眾。以此心地大戒。乃諸佛所傳。非舍那自剏。故不云說。而言誦佛戒也。甘露門即開者。此戒能通至大涅槃。故譬之為門。天上有甘露。人得服之。長生不死。譬聽誦此戒。如納服甘露。煩惱因斯清涼。即得常住法身。永離生死海也。本道場者。即菩提樹下。本修道之場也。本師者。千百億釋迦。皆於舍那前受戒。故稱舍那為本師也。十重四十八。是總標戒相。後乃別列。
此明戒功能也。日能破千年之幽室。以喻戒能滅眾生。無始無明之癡暗。月能使萬物清涼。以喻戒能令煩惱眾生。而得清涼。又日月能長萬物。以喻戒能生萬善也。瓔珞能嚴貧醜。以喻此戒。能出生根。力。覺。道。三昧。諸聖法財。除諸薄德之貧苦。及離破戒之醜陋。舍那身體莊嚴。悉由是戒之功也。正覺者。說法無差。語必初中後善。故曰正。出生死長夜大夢。故曰覺。一切菩薩。悉因戒成佛。故曰由是成正覺。
此明師資。次第傳誦也。舍那是釋迦師。釋迦是菩薩師。菩薩是眾生師。故令轉授眾生也。我者。是釋迦自稱。新學者。是始聞戒之大士。諸眾生者。是大乘凡夫。意謂先聞者。當轉授未聞。使此戒光𦦨𦦨相續。法化無盡也。正誦。即心地戒藏。戒藏。即波羅提木叉。斯乃揀異小乘事戒。及外道邪戒等。故言正也。
如來所以叮嚀囑信者。以信為入道之源。功德之母。信諸佛[A14]已成。眾生當成。一成無二成。惟分前後耳。心地大戒。還從心得。若心確信無疑。而戒體便[A15]已具足。纔發是心。便成正覺。是也。義疏云。信有三種。一信自他心識。皆有佛性。謂信此心本是佛也。二信勤行勝善。必能得果。謂信勤行善因。必得善果也。三信所得果。是常樂我淨。謂信由心是佛。果必證佛。苟無此正信。戒品即失。而果亦亡矣。
前既諦信。今勸令受。有心者。簡愚癡無知。及無信惡人。如木石無心。木頭無異。故云[A16]但解法師語。皆得受戒。言攝者。納受也。謂要成佛。當納受菩薩正戒。正戒不出三聚淨戒。一攝律儀戒。則無戒而不持。終成法身。然止即是持。作便是犯。二攝善法戒。則無善而不修。終成報身。然作即是持。止便是犯。三攝眾生戒。則無生而不度。終成化身。然作即是持。止便是犯。此三淨戒。包攝一切定共戒。道共戒。禪無漏等。種種諸戒。乃至菩薩六度萬行。無不統括。故云聚也。
此如來授記有識眾生。纔受佛戒。即位同大覺。良由生佛同源。心性無二。背覺合塵。名為眾生。背塵合覺。名為諸佛。今受心地正戒。頓復本源。豈不同佛。然既位同大覺。猶名佛子者。何也。以其空華之惑未盡。性海之德未盈。是因佛。非果佛。亦猶王子[A18]已受灌頂。終紹王位。今但名王子。未名王也。
上句結勸。下句囑聽。佛既親受親誦。是尊戒之極。故再三囑勸至聽。倘不至心。則妄念壅閉。心地戒法無由得入。不入則不能復其本源。外肅容儀。尊仰聖戒。曰恭。內懷誠謹。專注諦聽。曰敬。內外合轍。是曰至心。
○五敘結戒。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A19]已。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
此是結集者。再敘如來初成道果。結戒為先。以戒是渡苦海之浮囊。復本源之寶筏也。無上正覺者。謂更無有覺。加於佛之上。故名無上。如聲聞辟支雖覺非正。以其[A20]但悟我空。未知法空。名為偏覺。非正覺。三賢十聖。及等覺菩薩雖正。然猶有修有上。不得言無上。名為隨分覺。佛成妙覺。圓明獨尊。故曰無上正覺。言菩薩木叉者。正揀非聲聞木叉也。
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
佛雖[A21]已結菩薩戒法。而未示其樞要。故今以孝順為戒之綱領也。善事奉養曰孝。承顏無逆曰順。父母生育色身。其恩罔極。師是得戒和尚。及阿闍黎。乃出世父母。有訓誨善成之德。故經云。生長法身。養智慧命。葢師之力。功莫大焉。此兼小乘三師七證言之。故云師僧。僧者。為我受戒。而作尊證。雖非師位。而有成就得戒之恩也。三寶者。佛法僧也。佛是三界之慈父。法乃出世之雄規。僧是如來之弟子。斯三者。眾生之良福田。人天之大導師。若能尊敬供養。無違法訓。是曰孝順。孝順至道之法者。至道謂至極之道。即無上正法也。以孝順之心。正合無上正覺之大道法也。孝名為戒者。謂能行孝之一事。則諸戒備足。故後五十八戒中。多言孝順心。由不悖十重。四十八輕。即是順本源心地。故名孝為戒也。亦名制止者。如來說此五十八戒。用制勒禁止身口意之不善。復能防止妄念之不起。故名制止也。言孝者。是標戒之體。制止者。是出戒之用。即十重四十八輕之大用也。
佛即口放無量光明。
如來欲說大法。故先放光表瑞。令在會聽眾。深生敬信。復顯此戒最勝。有揚輝破暗之功。具滅惡生善之能昔舍那以光告戒。今佛亦放光宣傳。菩薩聽受。即從佛口親生。是故名為真佛子也。
是時百萬億大眾。諸菩薩。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國王。合掌至心。聽佛誦一切諸佛大乘戒。
如來出興於世。俱是有緣機感。故人天凡聖雲集。名曰大眾。百萬億者。是舉其大數。而不出同生異生二眾。云何名同生異生。此有二義。一謂雜類。作諸異生。種種形。如下八部等。是也。菩薩得法性身。同人作一類菩薩形。故曰同也。二謂菩薩為同者。通諸階位故。餘類為異者。法界差別故也。十八梵天者。總名色界。分為四禪。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天。共一十八天。梵者。淨也。謂其欲塵[A22]已淨。尚存色身。故名色界也。六欲天子者。謂彼諸天。具受微妙五塵欲樂。故名欲界。共有六天。第一四天王天。居須彌山半。二忉利天。居須彌山頂。此二名地居天。三𦦨摩天。乃至他化天。此四名空居天。俱如上釋。十六大國者。一央伽。二摩竭陀。三迦尸。四憍薩羅。五䟦祗。六末羅。七支提。八䟦沙。九尼樓。十槃闍羅。十一阿濕波。十二婆蹉。十三蘇羅。十四乾陀羅。十五劍浮沙。十六阿槃提。元五天竺境。共有七十餘國。今但舉其大者。以該諸餘小也。問。菩提樹下。何能雲集百萬億大眾。答。如華嚴經云。樹下宮殿樓閣。充徧十方。又以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間。悉包法界。是以涅槃會上。娑羅雙樹間。於一針鋒上。坐無邊眾。豈可以凡情測。識心思議哉。合掌者。是身業恭也。手本二邊合而為一。是表身心恭敬也。至心者。乃心之誠極。是意業敬也。聽者。耳聽則心專。而言自寂。是口業敬也。如是三業肅清。則戒光自朗於心源矣。
佛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諸菩薩亦誦。
菩薩為人天之尊。是以告菩薩。則[A23]已該人天。況大士為當機之首。故特而告之也。半月半月者。謂上半月。下半月。乃黑白二月。即晦望二日也。言黑。是表惡業。欲其惡盡。而成斷德也。言白。是表善業。欲其善圓。而成智德也。此是諸佛常式。故今佛亦半月自誦。以法現前大眾。及未來受戒者之成規也。發心菩薩者。謂發大心之十信菩薩。信謂隨順常住信之不疑。為三賢之先步。十住之前階也。一信心。二念心。三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護法心。八迴向心。九戒心。十願心。瓔珞經云。從不識始凡夫地。值佛菩薩。於教法中。起一念信。便發菩提心。是人爾時住前。名想菩薩。乃至亦名名字菩薩。其人略行十心。所謂信心。乃願心也。十發趣者。謂此菩薩。從初十信發心。趣向佛果。故名發趣。即十住位。以信立之後。慧住於理。得位不退。故名為住。十長養者。謂此菩薩。從真入俗利生。長養聖胎。故名長養。即十行位。由前十住發真悟理。從此進趣。故名為行。十金剛者。即十迴向位。謂此菩薩。迴事向理。迴因向果。迴自功德。向於眾生。迴能修所修。向於法界。性如金剛。不可壞。故名金剛。此上住。行向。三十心。分為初中後。皆賢位菩薩也。十地者。地是荷負出生之義。謂此菩薩。住持佛智。荷負眾生。其猶大地。又地地出生無量法門。故名十地。即聖位菩薩也。餘如前出。及本經品上所明。諸菩薩者。指上從發心。及四十位大士。乃至等覺。妙覺。皆由是戒而生。此戒乃心地法門。人人本具。是以從凡至聖。皆當半月半月作布薩。故云亦誦。
是故戒光從口出。有緣非無因故光。光非青黃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應善學。
是故者。承上佛口放無量光明而言也。今口出光是緣。緣必有因故光。乃特顯此戒體性。是本源心地。不墮妄境。故非青黃等色。不墮妄情。故非色心。不墮斷常二邊。故非有無。體自圓成。不墮權乘修證之法。故非因果。諸佛以此心地戒為本源。菩薩修行六度萬行。自利利他。亦以此心地戒為根本。一切眾生當來成佛。亦以此心地戒為根本。是故再三勸受持誦學。領納在心曰受。執之不忘曰持。口𮘗戒經曰讀誦。熟玩戒文。精徹其義。曰善學。
佛子諦聽。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婬男。婬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
此正顯本源心地大戒。一切眾生本具。非染非淨。故不擇貴賤。人非人等。但能領會授戒法師言語。盡得受戒。由此心地戒。還從自心得。不同比丘。要具五緣。方得成就。倘一虧法。無作不成。復除十三難人。不得受戒。今此菩薩正戒。惟揀七遮。其餘皆名清淨法器。然比丘稟佛剃髮染衣。是世間住持三寶之一數。為世福田。人天軌範。苟其非器。戒體不發。故須揀擇。菩薩以成佛果為心。或在家出家。隱顯無定。故非住持。是以但能發菩提心。即得受戒也。國王。人主也。王子。青宮也。百官。眾臣也。宰相。百僚之長也。比丘。此云除饉男。比丘尼。此云除饉女。如來初成正覺。未有出家二眾。以預許二眾。皆得受此正戒。故也。庶民。百姓也。黃門。是閹人。即內宦也。黃者。中也。王使此人。守內宮之中門。以傋通使命。故云黃門。今無論內宦非內宦。但無男根者。皆是也。八部者。一諸天(上[A24]已言欲色二界天。今八部中。或言四天王下之三天。及餘天神也)。二龍眾。三藥叉(此云。勇健鬼也)。四乾闥娑(此云香陰。天帝樂神也)。五阿修羅(此云非天)。六迦樓羅(此云金翅鳥)。七緊那羅(此云疑神。天帝伎神也)。八摩睺羅伽(此云腹行。地龍也)。金剛神(手執金剛杵。摧邪魔。護正法者)。畜生(應云傍生。其形傍行。不能豎立。乃禽獸之總稱。非局人所畜者)。變化人者。或天龍鬼神。變自身為人形。而來受戒。如昔有龍化作人身。來受比丘戒。佛知不聽。今心地大戒。一切眾生皆得受之。是以如來秉舍那教。盡勸一切有情。悉令受戒。如百川入海。皆失本名。同一鹹味。是故一切眾生。共歸本源。無高下貴賤之分。無優劣愚智之異。同名一心地大戒之大士。瓔珞經云。始行菩薩。若信男信女。乃至奴婢。變化人。盡得戒。皆有心向故。初發心出家。欲紹菩薩位者。當先受正法戒。此戒是一切行功德藏根本。正向佛道果一切行本。是戒能除一切大惡。正法明鏡問曰。何不言無色界。及地獄眾生。答曰。無色無身。地獄苦具。二皆非器故也。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下略疏卷二
音義
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樂天。六他化天。七初禪梵世天。
譌音囮謬舛也俗作訛。非也。
正受不受諸受。名為正受。即三昧之別稱也。
五住煩惱三界見惑為一住。三界思惑分為三住。根本無明為一住。共成五住。由此五惑。能令眾生住著生死故也。一一切見住。二欲愛住。三色愛住四有愛住。五無明住。
二種生死一分段生死。謂六道眾生。隨業感報。身之形段。有長有短。命之分限。有壽有夭也。二變易生死。謂聲聞。緣覺。菩薩。雖無分段生死。而有因移。果易之生死。如初位為因。後位為果。又後位為因。後後位為果。故名變易也。
那由他此云萬億。
真如真如者。真謂真實。顯非虗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又真者體非偽妄。如者性無改異。論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乃至竟無變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阿賴耶此云藏識。能含藏善惡諸種子故。即第八識也。
剏音創。初造法剏業也。俗作創非。
四天王下三天須彌山下三層級。有三天。一堅手天。二持鬘天。三恒驕天。
娑羅雙樹娑羅此云堅固。冬夏不改。故云堅固。八樹共為四雙。東西二雙。南北二雙。佛於八樹間寶牀上。示大涅槃也。
五緣成就謂人。僧。界。法。衣。鉢。又云。一能受之人。是人道。諸根具足。非破重戒。具出家相。先受沙彌戒。後方與受具。二結界成就。白四羯磨。僧數滿足。無別眾過。衣鉢具足。三自稱名。誠心乞戒。及稱和尚名。四心境相應。五事成究竟。始從請師。終於受竟。前後無違。
青宮太子宮也。神異記云。東方東明山。有宮。青石為墻。門有銀榜。以青石彫鏤。曰。天地長男之宮。又曰東方屬震。震為長子也。昔晉王為王太子。帝曰。吾兒方位東宮。以宮事相委也。
支那或云至那。又云指難。義譯為文物國。謂此方衣冠文物之地。又譯為邊地。謂此方在贍部州之東邊。西域記云。摩訶至那。此云大唐國。又名震旦。謂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樓炭經云。葱河以東。名為震旦。由日初出先曜於東隅故也。
央亦作鴦。央伽摩竭二國。皆瓶沙王所統。迦尸憍薩羅二國。皆波斯匿王所統。央誤作史。
校注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8 冊 No. 695 梵網經菩薩戒略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1,最後更新: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續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其他事項】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三一佛說法(分四) 初十處說法 二教起因緣 三降生非一 四為凡說戒。
○初十處說法。